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法学矫正教育全文(5篇)

法学矫正教育

第1篇: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关键词:少—多—少;无—有—无;生—熟—生

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语文离不开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大环节之中。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一、少—多—少

梅兰芳先生曾说:“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这时,戏才演好了。”[1]这是梅兰芳大师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简单的几句话却饱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其实,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新教师初上讲台,一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学资料,认真编写教案,他们满以为只要这样充分准备,就能把课讲足讲好,但事实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课刚上到一半,教师准备的内容就已经讲光了,只好临时拼凑一些课外材料来弥补课堂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之后,这些教师有了变化,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常常讲到下课铃响了也依然讲不完。这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教学上进步了,成熟了,但听了老教师的课,才发现老教师讲得并不多,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却比较多。这时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觉得“多而杂”,而只有再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向“少而精”“实而活”的目标前进一步。由此,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少—多—少”是一个教师职业成长的表现。第一,前后两个“少”内涵不同,前一个“少”是知识贫乏的表现,而后一个“少”则是认识并掌握了教学规律的表现,是少中有多,以少胜多。第二,由少到多易,由多到少难,这是因为由少到多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由多到少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第三,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各不相同,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不完全一样,有的量变过程长些,有的质变过程长些,但不管长短,大致都有这个过程。

二、无—有—无

日前,读《齐白石谈艺录》,其中有一首题画诗:“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2]这首诗体现了大师齐白石对绘画的理解,大意是他对那些以临摹夸世的人是深以为耻的,他认为,只有在“有法”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作方法,不泥前人之法,从“有法”变为“无法”,才能在能人休眠之后来代替他。齐白石的艺术理论之一就是以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无法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创作方法,再到否定自己、不断变法的“无法”,这个“无—有—无”的过程是他在创造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结晶。语文教学其实也一样,教师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一开始只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自己还没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有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知之不深的教学理念。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把模糊的认知变为清晰的教学理念。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有的教师甚至觉得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觉得教学无法了,需要“变法”了。这正说明,从无到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从有到无则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所有的教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无—有—无”,前一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从无到有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交叉的过程,从有到无则是一个质的飞跃。面对新挑战,有些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却是一种新的变革的开始,是一种新的境界,是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巴金在《我和文学》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3]同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没有技巧的。教师们在讲台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固定的,一定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都要重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更要重视从有到无的变革过程。

三、生—熟—生

清代书画家郑燮在《题画竹》一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4]这是他对自己多年画竹的艺术总结,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还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世界万物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这里说的“生”,是生疏的意思,“熟”是熟练的意思。年轻教师对教学有生疏感是正常现象,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就会由“生”变“熟”。而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又特别善于学习的教师来讲,他们感受到的“生”与经验不足的教师不同,这是在“熟悉”之后再次产生的“生”,这也将是他们再次走向“成熟”的一个起点和标志。笔者认为,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变化呢?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验,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领会语文教育新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常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多沟通,做到教学相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力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尽快改正,并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教师要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要多看一些好的教育理论书籍,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崇拜,而要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并能刻苦钻研,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辩证法,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从中取得进步,教师才能真正获得职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J].成才之路,2010(26).

[2]敖晋.齐白石谈艺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3]巴金.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第2篇: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正处在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说明我国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健全,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也为今后的法制教育敲响了警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校园里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互相攀比、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物质轻视精神文化等等,都影响着一些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功利化,物质化,有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他们所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更有甚者不惜触犯法律。

(二)缺乏法制教育传统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法治被人治长期代替。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我国便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国以后相当长一部分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忙于政治,此后又经历了的冲击,直到党的十五大才明确提出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法制教育也很缺乏,法律意识很难深入人心,法律信仰难以树立,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往往偏重德育,而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想用德育来完成法制教育,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在大学里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制教育也只是占其中的小部分。对于之前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的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仅靠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很难提高其法律素质,更别说法律信仰的树立。而且这门课程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让非法学专业的老师来对法律知识很零散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无疑是给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打了折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四)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法制教育在大学里不仅重视不够,而且教学方法也很单一,大部分只是重视理论的灌输、课堂的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难应付,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考试也只是老师划范围,出了考场就忘记了。同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就无从树立。这种知识性的灌输式法制教育方法也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如何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内在的思想规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法制素质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转变教学理念

法制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重视不够。在大学教育里,一般比较重视德育教育。要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对这种教学的理念有所转变,改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切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法制教育,其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必须加以改善。积极推进法制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而慢慢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仰,引导大学生追求法制精神,追求公平正义。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法制教育一般缺乏实践性,较多的局限于课堂的法律知识的教授。这样不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往往事倍功半,差强人意,这种灌输式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必须加以改正。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理论的传授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期间,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一些法律问题,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教会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是教育了学生怎样使用法律,这就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的实践性很强,除课堂教学外,法律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请资深法律专家现身说法,以及模拟法庭和组织社会法制宣传等等。引导大学生学法用法,让其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

(三)加强教师相关素质的培训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相关的素质。大学的法制教育一般主要是由非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来教授,而老师的法律知识也相对比较缺乏。越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越是需要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的老师来教授,让思想政治的老师来代替,其教育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之前,必须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老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这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法制宣传

第3篇: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医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医学知识、医学技能和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这种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医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生理机能及疾病变化、药物诊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理性分析事物,运用医疗技术解决人类病痛的能力。这些基础性教育,在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运用医学技能处理人类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教育仅仅是促使学生尽快地成为一名医学执业者,完成了一名社会职业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是社会角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其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种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素养,更要有现代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朱清时院士指出:“人才素质绝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和才干,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人文素质,或者是他们为人的品质。”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就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更顽强的学习意志,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中成就一番事业。

2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2.1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

2.1.1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基础

医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接受严谨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医学生不仅要对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对待疾病、对待病人的实践过程中,还蕴藏价值观的培养,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医学教育既是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它是一门围绕人、服务人的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2.1.2医学科学精神的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原核

医学科学精神推动医学生追求真的品格,赋予了医学生创新的动力。一个领悟了科学精神真谛的医学生,把科学精神内化到他的内心世界,化作动力源泉,不但能增长医学智慧,提升医学技能,同样会提高思想精神境界,化作善与美的品格。医学科学求真、务实、理性的精神必然会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维系患者生命健康、体现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价值取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谋而合。

2.1.3医学的科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借鉴

医学实施的对象是人,医学历来注重精细化教育,从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细节开始,都必须秉承科学、规范、精细、高效的理念,要求注重每个细节、每个过程,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知识点联系,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联系,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这种精细化的教学思维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展现了刚柔相济的人本管理方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营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2.2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保障

2.2.1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南

医学生大多在18-24岁之间,他们大多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世界观和价值观处在多变可塑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之,目前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能力不强,适应性有待增强。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的理解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对医学事业的风险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深刻,对医学的使命认识不充分等。为此,明确为谁培养医学生,以什么方式来培养医学生,依靠谁来培养医学生等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重点。在医学新生入学教育时,医学院校应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医学生的教育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医学专门人才,造就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2.2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思维智慧

医学院校学生学制相对较长,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致使许多学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形成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事物,解决他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通过不断地强化人体结构谱图,考察人类的疾病病理,探寻医学处方“对症下药”和“辅助治疗”的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3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精神支柱

医学院校课程相对较多,课程学习压力相对偏重,学制相对较长,给医学生增添了学习和心理负担。据有关资料显示,医学生中有各种轻度心理问题的占62.06%,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67%,主要表现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与焦虑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诠释医学生学习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医乃生死所托,责任匪轻”的道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对人的教育,促使人成为至善之人,《说文解字》中阐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医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为医学教育提供保障。

3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1融合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自身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提升,物质满足和精神境界的实现,是教育追求的应然目的。医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服务人民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医学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因此,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指出,医生并不为“人”治病,他只为各有姓名的人治病。尚有理论而无经验,认识普遍事理而不为其中所涵个别事物,这样的医生常是治不好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着力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兽,轻则无益社会,重则危害社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医学生而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围绕他们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包括他们的医学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3.2融合发展是化解医患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医患矛盾与冲突日趋严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究其原因,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存在不无关系。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与病人主体的分离。病人常常面对冷峻的医务工作者和冷冰冰的医疗机器,有话无处说,有病无处吟。医务工作者面对的往往是机器提供的数据和影像,常常疏忽渴望得到关怀的病人感情,结果使原本“温情脉脉”的医患关系疏远了,医学与人文分离并渐行渐远,医患关系冷漠,极易诱发医患纠纷。缓解医患冲突,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医务工作者的沟通交流能力,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柏拉图“理想国”的目标即“和谐国”,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墨子指出“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谐社会是一种全面、整体、系统的和谐,而不是某些局部领域、环节和方面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大力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宣传和弘扬社会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代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化解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隔阂,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

4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4.1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就是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从狭隘封闭型的医学教育理念走向宽广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理念。传统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从业者和教育者大多是生活在医学世界中的人,而接受传统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和从业者容易与患者的生活世界相隔离。克劳塞指出:医学世界中的人很容易陷入“概念上的隔离区”。他认为,专业训练是一个看世界的方式,这个人本身,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他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牢牢地锁住。医务工作者如果仍然封闭在一个同患者无法触碰的世界中,那是无法理解患者,更无法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因此,推行融人文教育于一体的宽广开放型的医学教育理念,以敏捷的思维和换位的眼光推进医学教育,可以防止思维定势,使得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能够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从而对影响患者疾病的情感因素有一个透彻的理解,避免对患者的了解不全面而出现误诊。医学教育既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一定的规律,人文科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医学教育是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医学教育重视对人体机能变化可能产生病变规律的研究,同样关注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原则的使用,良好的医学技术来源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敬畏。教育者还要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医学院校教职员工的分工虽各不相同,学历、学科背景也可能相差较大,但在育人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分工不分家,要形成教育合力,既要关心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品格提升。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以及班团活动中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4.2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共生状态向共融状态转化。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两个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教育模式指导下,既承认医学教育的价值,也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二者对人的发展的各自作用及相互作用,这种理解是单向的、不全面和不完整的,容易引发二者之间的隔离。因此,实现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教育是医学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所谓共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关系。在促进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明确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融的有效途径。医学教育必须包含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技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来提升医学生的政治道德理论素养。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把医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考核中利用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通过融合性试题的考核,让学生在临床操作中既领会医学专业知识,又感悟伦理道德价值,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知学习,体验情感,磨砺意志和升华品格。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高层次的内在融合,是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

4.3强化师生主体间互动

第4篇: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手段;建筑法规课程

思政教育不仅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能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学生更清楚地认知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给予厚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不同教学课程的目标,准备不同的课堂案例,改变学生对思政教学不积极面对、不积极思考的负面情绪,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建筑法律法规是关于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同行为、技术和指标的规定与要求,在我国维护建设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及义务履行中起着积极作用。学习建筑法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建筑法律法规中指导和约束的行为应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各方权益,降低建筑造价,为社会谋求更大的效益。

1建筑法规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法规在建筑行业中起到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指导建筑活动,加强质量管理等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法规可以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仍旧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建筑法律法规的不断加强与改进,其在建筑行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感强烈,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过分的宠溺,使得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愿付出、不想担责任的思想。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扭曲,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建造高质量建筑物的思想保障,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单靠建筑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强制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行业中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使其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为人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将思政教育和建筑法规课程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实现我国工程项目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专业知识和立德树人的良好结合,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

2思政教育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建筑法规课程的内容是从建筑开建之前到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的全过程。其主要内容就是阐述建设法规的法律体系,介绍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处罚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内容,涉及建筑企业的资质、工程的承发包、工程合同、工程监理、安全生产及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繁多、枯燥乏味。但是,建筑法规的每一章内容都具有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针对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解除学生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然后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实施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找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授课过程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采用演示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为了对城市土面貌的规划加强管理,呈现完美的城市空间布置,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促使城市面貌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演示法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可用多媒体展示2010—2020年某城市规划宣传片,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整个演示过程还可以结合我国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告知学生违法行为和不予支持的做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时不予补偿,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违章建筑的生存和蔓延,也有效地保护了开发商和建设方的权益。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违章建筑的弊端,让学生认识到拆除的必要性,在观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建筑法律法规的认同感。这一章节中引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知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2.2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为了对各城市中房地产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房地产交易秩序良好开展,确保房地产合法权益人的权利等,促进房地产业的积极向上的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分组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是此章节经常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师给予各小组讨论时间,根据讨论过程中输出的观点和结论概括我国房地产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居民住宅建设以及相关调控政策有正确的认知。在引导学生认知章节知识点的同时加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分析看待房地产市场现象,还可以让学生避免跟风现象,意识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运用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建筑法律法规指导现实工作。

2.3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纵观整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共分为8个章节85条内容,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展开的一系列规定。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存条件和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建筑行业长期出现不良现象,例如,非从业人员通过考取相关证书进行证件挂靠谋取福利,有资质单位承包工程后进行转包以及无资质单位借用资质实施投标活动,等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和制裁体系尤为迫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讲述该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建设活动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工程案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违法原因及应该受到的处罚决定,然后给出该案例中实际的处罚结果,最后对两者进行对比。这种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会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感知到法律法规的震撼力,引导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关心社会,为家乡、社会多做贡献,为捍卫我国法律法规实施贡献力量。

2.4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是为招投标活动的规范化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能够在保护国家利益、不损坏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所有参与招投标活动者做到一视同仁,给予公平保障,减少建筑业中质量问题的出现。工程招投标是一个有序的竞争过程,但投标方为了赢得中标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不乏采用违法手段,如行贿、受贿等。《招标投标法》的实施,不仅可以规范在招标投标过程中的行为,指导招标投标过程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更能够进一步防止各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以公开的方式开展开标和评标的活动过程,招标方可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以及诚实信用的态度,同时也能对各个投标方进行充分的比对,避免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并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在《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仍然存在一些不法行为使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开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增加了工程建造成本,也降低了我国的工程建设质量。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不能够严格要求自我,违背法律条文,为了谋求利益不择手段。此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招标投标活动。教师分配学生角色,真实再现开标现场整个流程,除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外,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工程招标投标的意义。同时加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该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在招投标的模拟过程中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各方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对于当今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公平公正、职业素养等品质,是坚定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理想信念必要前提。在《招标投标法》教学的情景模拟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结合当代的世界观和科学信仰教育,使得学生把坚持原则、恪守法规、职业素养等放在首位,把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2.5采用探究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比如给予一些示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比较、讨论等不同途径主动探索新的问题,它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建筑法规课程中合同管理这一章节的内容较多,搞好合同管理这一工作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工程建设合同种类多、内容复杂等特点不难发现,一味地灌输合同及合同管理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会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因此探究法的引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教师给出建设工程《ICE合同条件》等合同范本,让学生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由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去探索现代国际工程建设合同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探索过程中应从始至终把那些代代相传、长期沉淀下来的优良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下去。另外,要不断地汲取历史发展工程中的成果,只要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思想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吸收,教育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明确合同各项条款内容,具备解决工程建设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法教学手段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课程中所讲述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等合同范本,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合同管理,并且能将学生潜在的对知识的探索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调动出来,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3结论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的需求,还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而建筑行业的职业特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尤为重要。建筑法规是一门多学科综合、复杂性、知识面广博的课程,这都对基础阶段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在教学手段的改革过程中正确地引入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法规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只有采取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汲取,掌握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原则,在将来的从业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2)针对不同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引入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三全”化的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教育引入,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欢欢,韦湘燕,范小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4):34-36.

[3]鲁文娟,王浩龙,李贵燕.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2021(9):253-254.

第5篇:法学矫正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手段;建筑法规课程

思政教育不仅能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能提高其道德素养,使学生更清楚地认知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给予厚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不同教学课程的目标,准备不同的课堂案例,改变学生对思政教学不积极面对、不积极思考的负面情绪,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建筑法律法规是关于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同行为、技术和指标的规定与要求,在我国维护建设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及义务履行中起着积极作用。学习建筑法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把建筑法律法规中指导和约束的行为应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各方权益,降低建筑造价,为社会谋求更大的效益。

1建筑法规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建筑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加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建筑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因而国家也十分重视和关注建筑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筑法规在建筑行业中起到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指导建筑活动,加强质量管理等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法规可以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仍旧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建筑法律法规的不断加强与改进,其在建筑行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感强烈,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过分的宠溺,使得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愿付出、不想担责任的思想。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扭曲,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事建筑行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建造高质量建筑物的思想保障,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因此,单靠建筑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强制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行业中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使其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为人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将思政教育和建筑法规课程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实现我国工程项目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专业知识和立德树人的良好结合,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

2思政教育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建筑法规课程的内容是从建筑开建之前到建筑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的全过程。其主要内容就是阐述建设法规的法律体系,介绍各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处罚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内容,涉及建筑企业的资质、工程的承发包、工程合同、工程监理、安全生产及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内容繁多、枯燥乏味。但是,建筑法规的每一章内容都具有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针对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解除学生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然后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实施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找到“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授课过程中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采用演示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为了对城市土面貌的规划加强管理,呈现完美的城市空间布置,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促使城市面貌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演示法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可用多媒体展示2010—2020年某城市规划宣传片,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整个演示过程还可以结合我国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告知学生违法行为和不予支持的做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规定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时不予补偿,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违章建筑的生存和蔓延,也有效地保护了开发商和建设方的权益。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违章建筑的弊端,让学生认识到拆除的必要性,在观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建筑法律法规的认同感。这一章节中引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知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2.2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为了对各城市中房地产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房地产交易秩序良好开展,确保房地产合法权益人的权利等,促进房地产业的积极向上的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分组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是此章节经常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师给予各小组讨论时间,根据讨论过程中输出的观点和结论概括我国房地产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居民住宅建设以及相关调控政策有正确的认知。在引导学生认知章节知识点的同时加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分析看待房地产市场现象,还可以让学生避免跟风现象,意识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运用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建筑法律法规指导现实工作。

2.3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纵观整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共分为8个章节85条内容,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展开的一系列规定。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存条件和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建筑行业长期出现不良现象,例如,非从业人员通过考取相关证书进行证件挂靠谋取福利,有资质单位承包工程后进行转包以及无资质单位借用资质实施投标活动,等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低劣,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和制裁体系尤为迫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讲述该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建设活动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工程案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违法原因及应该受到的处罚决定,然后给出该案例中实际的处罚结果,最后对两者进行对比。这种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会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感知到法律法规的震撼力,引导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关心社会,为家乡、社会多做贡献,为捍卫我国法律法规实施贡献力量。

2.4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是为招投标活动的规范化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能够在保护国家利益、不损坏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所有参与招投标活动者做到一视同仁,给予公平保障,减少建筑业中质量问题的出现。工程招投标是一个有序的竞争过程,但投标方为了赢得中标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不乏采用违法手段,如行贿、受贿等。《招标投标法》的实施,不仅可以规范在招标投标过程中的行为,指导招标投标过程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更能够进一步防止各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以公开的方式开展开标和评标的活动过程,招标方可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以及诚实信用的态度,同时也能对各个投标方进行充分的比对,避免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并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在《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仍然存在一些不法行为使招投标活动的公开开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增加了工程建造成本,也降低了我国的工程建设质量。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不能够严格要求自我,违背法律条文,为了谋求利益不择手段。此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招标投标活动。教师分配学生角色,真实再现开标现场整个流程,除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外,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工程招标投标的意义。同时加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该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在招投标的模拟过程中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各方公平公正的重要性,对于当今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公平公正、职业素养等品质,是坚定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理想信念必要前提。在《招标投标法》教学的情景模拟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结合当代的世界观和科学信仰教育,使得学生把坚持原则、恪守法规、职业素养等放在首位,把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2.5采用探究法教学手段实现思政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比如给予一些示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比较、讨论等不同途径主动探索新的问题,它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建筑法规课程中合同管理这一章节的内容较多,搞好合同管理这一工作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工程建设合同种类多、内容复杂等特点不难发现,一味地灌输合同及合同管理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会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因此探究法的引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教师给出建设工程《ICE合同条件》等合同范本,让学生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由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去探索现代国际工程建设合同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相关国际惯例。探索过程中应从始至终把那些代代相传、长期沉淀下来的优良的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下去。另外,要不断地汲取历史发展工程中的成果,只要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思想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吸收,教育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明确合同各项条款内容,具备解决工程建设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教学过程中,在探究法教学手段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课程中所讲述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等合同范本,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合同管理,并且能将学生潜在的对知识的探索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调动出来,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3结论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的需求,还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而建筑行业的职业特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尤为重要。建筑法规是一门多学科综合、复杂性、知识面广博的课程,这都对基础阶段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在教学手段的改革过程中正确地引入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法规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只有采取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汲取,掌握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原则,在将来的从业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2)针对不同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引入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三全”化的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教育引入,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欢欢,韦湘燕,范小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逻辑及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4):34-36.

[3]鲁文娟,王浩龙,李贵燕.思政元素融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2021(9):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