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精选(九篇)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

第1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标 应用

1 引言

当前的学校教育都变成了专门帮助学生应对高考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各学科教学都成为了应试教育影响下的牺牲品,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严重脱离;(2)学生文化积累太少,语文功底薄弱;(3)语文教学重术轻人,脱离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必要性:(1)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项接口;(2)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钻研留下了余地;(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设置了跳板;(4)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研究性学习组建了桥梁;(5)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添加了活力;(6)语文教材本身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 研究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从课程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它论述了这门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问题;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来进行理解和定位的,其中概括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有计划、有层次,要根据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方案,通常情况下,高一年级以实际操作为主,高二、高三年级则以思维操作为主。遵循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的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体有以下三种形式:(1)实践类研究性学习;(2)综合类研究性学习;(3)文学类研究性学习。

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要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独立地完成论文或课题报告,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独特魅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4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习惯,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从自主地发现、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到最后进行成果交流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整理和归纳信息,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他人能够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要想圆满地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要发扬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研究的过程、创意和结果。

4.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由教师先统一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这既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研究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自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并相对独立地展开研究活动,然后,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2)小组合作研究:每个小组一般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并且聘请一位或几位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作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作业。

(3)全班集体研究:全班集体研究,指的是全班同学共同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展开研究、独立的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全班集体讨论的形式,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鼓励同学们在各自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深入研究,然后,进入第二轮的交流和讨论,或者学生就此完成各自的研究论文。

4.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相互推进的。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是:(1)知识背景准备阶段;(2)指导选题;(3)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4)分析资料,实施研究;(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6)展示研究成果;(7)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研讨

4.4 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对教育方式的理解,对学生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学生有权自主地选择想要学习的知识或内容,教师要完个相信学生,只要学生有兴趣、充满热情,任何知识他们都能够学会。

(2)研究性学习不等同于简单地做课题、写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发现、探索、创造过程中存在的乐趣。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在现阶段,我们一直在倡导要把研究性学习重视起来,可是,这并不代表要用研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事实上,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帮助也都是很大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两种方式也是相辅相成,一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作用。

(4)不能用研究性学习去否定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所要具备的背景知识、研究意识、研究方法甚至研究能力,都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如果忽视了学科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序列性和渐进性。

参考文献

[1] 王友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0).

第2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8―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与教学条件配置置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变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目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资源的即时共享与方便快捷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使他们获得了有别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之处。

1 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了的、面向大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和信息。它是高校教育技术运用中最关键的软件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1]

课程资源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2],从而使学生能够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灵活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

2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特点

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4]

它的特点是学习的目标侧重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侧重于问题的开放性,学习的对象侧重于学生参与研究的自主性,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侧重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方式的多元性等。[5]

3 研究目的

皮肤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接合。由于课堂教学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感觉乏味,接受程度低,因此有必要利用专业的课程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纵深联系,拓宽临床视野,从而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该研究以皮肤科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学习平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同时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4 研究中遵循的评价原则及其内容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方向性:对专业知识点的目标指向性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教学效果有一致性,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激励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判断学生的优劣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通过评价结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评价内容

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获得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获得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得测试考评分数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意见

二 研究实施过程

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评价研究、统计处理

2 研究设计

(1)研究对像

本校同一年级、人数接近、学习成绩水平相同的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班(实验班)、社区卫生服务班(对照班)2个班进行研究比较。

研究实施前,比较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课(药理学和诊断学)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2)实施环境

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

(3)学习内容

病毒性皮肤病

(4)实施步骤

第一,对对照班在课堂讲授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完成知识点教学;第二,不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授课。将实验班分为9个小组在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皮肤科课程资源进行2学时的病毒性皮肤病研究性学习;第三,要求实验班课后分小组提交研究报告。根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同学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结果,教师给出个人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各小组学习完成情况评价;第四,学习完毕后,两个班级同时进行病毒性皮肤病知识闭卷考试。实验班在考试前20分钟填写调查问卷。

三 研究结果

1 以评价内容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完成情况”为总体指标,根据本研究的评价原则,依据教育技术评价研究方法对评价指标依次拆分为各单项指标并加权设计出“学习活动过程个人评价表”以及“学习活动小组完成评价表”,综合小组内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最终教师评价结果,经统计得到了表1、表2。

2 为了“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评价本次研究的教学效果为设计思想,向实验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100%。获得主要项目双向等量表(表3):

3 运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实验班、对照班的病毒性皮肤病知识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获得表4、表5:

四 结果分析

1 通过2个班的测试成绩统计能够看出,实验班成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2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处于优、良的实际人数多于理论人数,说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总体测试水平较高。

3 在表5中可以发现实验班虽然平均水平高,但与对照班都位于不稳定状态的第一象限(平均水平高,但较分散,存在低分生),未能处于最佳状态的第四象限(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说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差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4 从学习活动过程个人及小组完成评价表1、表2可以得知,学生的态度较为认真、积极,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但实践技能不高,创新性没有展现出来。

5 根据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的双向等量表(表3)可以发现F2>F3>F1,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优越性给予了肯定,但并不认同它的学习效果,因此不完全赞成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五 结论

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成绩。对于新的学习模式持有乐观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团结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存在问题

(1)综合各项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但有少数几个学生由于始终缺乏学习主动性,与其他同学成绩差距太大,致使全班不能处在最佳的第一象限,因此可以推断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无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水平。

(2)由于长期的传统式教育,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大部分学生是以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作为学习动机去做研究,学习兴趣不够强,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未能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在知识的扩展和提高方面未能获得突破。

(3)学生在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研究报告,这在学习任务紧迫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负面效应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 建议

(1)教师应对学科课程资源经常性地作一些调整和补充,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迎合他们不断变化的口味,使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逐渐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自发地进行基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有针对性地给一些意志消沉、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在教与学中师生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由“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它的优点是教学过程较为简单,知识传授快,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而研究性学习在知识的扩展和水平的提升上优于传统教学,但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建议在教授一般性知识的时候采用传统式教学,在学习难点和重点知识时采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新民,董文军,张沁文.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9):140-141.

[2] 李茂森.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34-37.

[3]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199.

[4] 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 化教育,2003,(3):20-23.

[5] 薛萍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8-10.

第4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第5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合,利用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近年来我们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时常进行更新。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择,范围也往往超出单一学科的知识应用,而要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因而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这二者在内容上所具有的同质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具有问题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也常常提出一些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例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要把中国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境界?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何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多以问题式课题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比较多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合或紧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又能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围,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要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既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让他们在课题探究中,思考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就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时代性强与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引导学生审视教材、质疑教材乃至补充、改写教材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的是引进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通过小课件在课堂展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让学生制作多媒体小课件,说到底就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领域内的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我们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采用的一种形式,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制作课件——成果展示与评价。

1.选择课题。选题是开展好这一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自主发现和确定问题,即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课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的原则是课题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课题要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有3-6人。

2.制定方案。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3.研究过程。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后,主要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教师只在知识层面、方法层面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知识层面的指导,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指导、专业知识的介绍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渗透,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方法层面的指导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如何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文字、音像资料等)、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研究等。思维方法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完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想像能力、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制作课件。教师指导各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关键是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

5.成果展示与评价。各研究小组将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取得、成果的内容、课题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以及研究体会等。评价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自己推举评委组成评委会。评分标准由评委会集体讨论拟订,一般由选题得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材料翔实、逻辑严密、可视性强、课件技术含量高、正确回答问题等项目组成。评价对象以对小组整体评价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对个人的评价。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江泽民指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3]。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科学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尽管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迁移创新的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性学习相对于接受式学习来说,显然更适合时代的要求。接受式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字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1 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第7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契合

(一)思维方式的角度相同

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我们仔细研究他们的定义时就可以发现,它们叙述的角度一个是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方面定义的,一个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方面定义的,而这之间刚好构成了方法和结果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正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希望产生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

(二)探究信息的轨迹相同

当我们再继续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形成时,不难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是源于发散式思维方式,而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心理能力也就是发散式思维方式。所以,两者是在发散式思维方式的旗杆上不同阶段的旗帜,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旗杆顶上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开放结果的性质相同

信息素养和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最终结果都是开放式的推论形式。信息素养要求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而信息本身就是没有任何规矩形式的机构化的资料,因此,它的结果形式是若干的猜测和推论,等待实践的验证。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更是以问题的验证和推断假设的实现为其最终目的的,所以,两者在结果的性质上都是开放的形式。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的意义

(一)在收集信息资料中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的问题、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从哪里来?它们有的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社会调查,更多的来自互联网(Internet)。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它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学会通过采访、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询、实验等途径,全方位收集语文信息,尤其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研究性自主学习。通过搜索一些目前国内、国外的优秀网站,使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快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大大节省了研究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在加工资料中可以提高处理和生成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必须从大量的资料中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资料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并内化的过程,网站和调查等提供的资料可以协助学生作出大胆的、甚至是很有创意的假设,还可以协助学生非常有效地印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印证自己的假设,必须学会有明确目的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有效地利用语文信息,以引发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继续收集和自己想法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点并充实论据,在此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从实践层面提高了处理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能力。

(三)在应用软件中可以提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成果交流与答辩等五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搜集资料时,学生必然要努力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学会从网络文献中有效检索(如上网、下载、接收、发送Email)所需语文信息的能力;在撰写研究成果时处理软件(如Word 2000和WPS 2000等)与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2000等),制作多媒体语文软件和网页;在课题答辩时,学生以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课题研究展示出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软件的应用,并在应用软件中提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四)在协作交流中可以提高信息协作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例: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完成研究课题。在这么长时间内,教师如何对其进行监控?其他同学如何了解其进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这个过程离不开交流与协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既有分工,又用合作;既要各展所长,又要协作互补;既要共享资源,又要共享思想;在成果交流和课题答辩时,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种交流与协作无形中便提高了学生信息协作的能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结合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学习策略:

(一)使用网络

信息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网络的信息空间隐含着无限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触动学生利用工具进行加工和检索,并进行一定的筛选和锤炼,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选择、提炼和加工,正是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我们就提倡这种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比如:研究性学习“我看李白”,组织学生围绕“李白”这个主题,搜索李白的生平、游踪、仕途、思想、信仰、朋友、诗歌……基于网络,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在形成语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反映了一位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作用。

第8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 研究性学习 教师指导角色 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已有十余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教育观念、管理制度、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色不大。下面我就县镇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角色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何为“策略”?字典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就是一场战争的指挥、球赛中的教练。可见,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是最具体、最需落实的。

二、县镇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

县镇域普通高中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指导角色缺失的情况。原因有:1. 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生、教师比较多,涉及层面和范围比较广,而合作的同仁都很忙。2. 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时间的处理上就难。3. 教师大多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门培训,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知之甚少。4. 县镇域普通高中教师基本上以常规教学为主,很少开展科研,普遍存在不适应的困惑,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研究性学习有名无实。如何改变其现状呢?

三、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1. 改变对学生的看法,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实践,我觉得我们平常确实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他们。如果您能和学生们一起经历选定课题的研究,你会惊讶那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如果您能翻阅学生的课题实验方案,你会惊讶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实践研究;特别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电脑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吃苦精神、策略选择及成果产出,不但感动了我,感化了家长,也感染了他们的同学。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挖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该放手时就放手。

2. 宏观掌控,指导得法。教师的及时指导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能、防治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该放手时就放手”不等于教师是“旁观者”“局外人”。教师要跟踪式宏观掌控,做到像一架卫星遥感探测仪,完善提前预警装置。“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到“润物细无声”。像“路标”,在每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教师仅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补充信息资料,决策权回归到学生自己的手中,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战友,高参谋,让他们体验到完全自主、亲身体验的快乐。

3. 多肯定欣赏,激发探究兴趣。教师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倍加欣赏,自然会在学生当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反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形象与学生的期望值一致时,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敬佩和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很乐意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录,并且记录研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4. 重在行动,不急功近利。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力是教师不积极参与和不能适应,缺乏“行动”。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能当师傅。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指导学生做课题,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验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意识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注重成果示范。为进一步保护、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教师要将优秀成果推选参加更高级别的成果评奖活动。比如参加国家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还可组织专题报告会,让小组成员作交流报告,并将探究成果结集成册,有条件的可配以影像资料,便于保存和交流。

四、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培训

1.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作为一线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我深知普通高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最关注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硬件建设问题;经验交流平台建设问题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第9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同学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等;有的同学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同学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