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精选(九篇)

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第1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 老年人社区保健护理分析 新疆奎屯市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与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探讨 中山市农村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和就医意向分析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 社区老年人自助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 中国老年人护理现状分析与建议 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需求研究 城市老年人对社区医疗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社区老年人护理 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其需求研究现状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 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及管理现状 从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到老年中医护理及人才培养的思考―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中医康复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合肥市经开区中老年人社区体育设施需求现状研究 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需求分析 沈阳市老年人消费市场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孙伟,钟宁,蒋中陶,等.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发展现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1774-177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EB/OL]. (2009-09-08).http:///cmsresources/mohwsbwstjxxzx/cmsrsdocument/doc9911.pdf.

[5]周心驰,王悦,牛虹懿,等.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28-2529.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老龄化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EB/OL]. (2009-09-08).http:///cmsresources/mohwsbwstjxxzx/cmsrsdocument/doc9911.pdf.

[8]周围围.报告称2020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将超2000万[EB/OL].(2015-05-07)http:///gn/201505/t20150507_6620622.htm.

[9]刘红卫.社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2,9(8):327-328.

[10]孙大虎,齐晶晶,刘腊梅.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护理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53-155.

[11]张玮,胡馨.对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4(10):402-403.

[12]郭珍玫.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老年社区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249-250.

[13]张凤霞.家庭病床服务如何防范医疗风险[EB/OL].(2011-12-22).http:///bencandy.php?fid-32-id-399-page-1.htm.

[14]周晨.宁波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 十大优惠服务缓解“看病难”[EB/OL].(2015-04-28).http://.cn/system/2015/04/28/020626841.shtml.

[15]陈蕾,杨凤翔,冯晓敏,等.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3):899-902.

[16]贺伦,赖育鹏,陶诗雨,等.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及护理人员配置现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373.

[17]邓桂芳.未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浅论[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4):300-302.

[18]王玲.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引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17(4):12-14.

[19]朱霞红.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与对策[J].医药前沿,2012,2(31):58-59.

[20]刘菊平.老年保健中的社区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7):1102.

第2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孕妇;产前护理;临床比较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65-02

产前护理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接受的护理。目前我国提倡少生优生,其中优生至关重要,为了让孕妇安全顺利的生产,避免危险的发生,科学细致的护理必不可少。本文将入住本院的346位待产孕妇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7至2012.7期间在本院进行生产的孕妇346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1)研究组173人,其中124人无生育经历,49人已生育1胎,年龄分布在22岁至3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5.3士1.8)岁;(2)对照组173人,其中131人无生育经历,42人已生育1胎,年龄分布在23岁至34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5.7士1.6)岁。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需求调查

对孕妇护理需求问卷调查,内容有:孕妇身体状况;胎儿发育情况;孕妇心理状况;家庭经济负担;医院专业程度等。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在孕妇生产之前对其实施常规的护理;研究组:对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产前检查、心理护理及家庭护理等干预措施。(1)产前检查。为了孕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母婴安全,需要对其实施细致的检查,而且要注意孕妇的体质。对孕妇子宫状况、胎儿发育等进行检查,防止胎盘早剥、宫颈畸形等症状产生[1]。(2)产前心理护理。孕妇在产前一般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态。针对此点,护理者应与孕妇主动沟通,帮其建立良好的心态。(3)家庭护理。护理者要充分了解孕妇的家庭情况,令其与医护者合力进行护理干预,对待产者施与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孕妇顺利生产。

1.3 临床评估标准:护理满意程度分三部分: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 17.0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

2 结果

2.1 护理需求调查分析:346例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中,胎儿发育状况的护理需求率最高,为38.4%;医院专业程度需求率最低,为4.9%。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产前护理需求调查分析

3 讨论

怀孕时期是女人一生中的特殊时期,保证其怀孕及生产过程的安全顺利对于母婴以及整个家庭都至为重要。而产前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和婴儿出现危险的概率[2,3]。

目前主要的分娩方式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4]。自然分娩是对产妇和新生儿损伤最小的生产方式[5]。而剖宫产则是在孕妇身体状况较差,若实施自然生产会对母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时才被迫选择的生产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孕妇在选择分娩方式方面有了较大的主动权,很多情况下产妇选择剖宫产是出于对疼痛的恐惧,这表现了她们对相关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因此,进行科学细致的护理干预并剖析自然分娩的优势以及何种条件下宜采取何种生产方式非常有必要。

对于心理压力大、恐惧生产的产妇,应该用医学知识帮助其解除困惑和不安,调整其心态,令其坦然进行生产;对于有条件进行自然生产但由于认识错误而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应向其讲解前者的优势:对于母婴健康有利,而且产后恢复速度快。

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具备是做好护理工作前提条件[5]。所以,很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并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做到护士的护理能力有保障。

总而言之,了解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而且实施科学细致的护理干预, 对于提高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以及保证母婴的健康安全都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杨燕.定期产检对高危妊娠筛查的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9(4):89-90.

[2]沈玉香,蒋锦辉,许勤等.产前护理门诊对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8,25(1):1-4.

[3]刘力慧.产前护理门诊对孕产妇健康认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3,23(30):330-331.

第3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老龄社会老年健康社区护理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58-01

关于老年社区护理的问题,这已经密切地关系到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更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进步及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将会对老年社区护理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老年社区护理简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社区护理作为本世纪护理发展的新热点,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1]。社区护理指的是面对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团体所展开的关于健康服务的工作,包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病人的营养指导、老年人及妇幼保健和心理咨询等。而老年社区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一种特殊护理,除对老年人疾病的护理外还应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整和护理[2]。

2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是伴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递增趋势而逐渐深入的,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关于社区保健的工作,在1993年的时候我国明确地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点,人口老龄化带来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问题,我国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老年社区护理活动[3]。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与国家针对其制定的社会政策及健康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地推动了社会及国家对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4]。

目前,全国有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城市已经开展了关于城市社区卫生的保健服务,并逐渐形成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中心,将医疗诊所及医务室作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结构[5]。一些大城市已经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服务重点、社区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服务单位,融合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医护人员的服务口号也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变成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6]。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仍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首先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刚刚起步,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求,我们应该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加大力度,提高社区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其次是居民的保健意识不强,生活质量也不高,生活习惯差[7,8]。最后在我国经费上,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这其中并没有包括社区服务,因此居民并不愿意自己支付关于社区保健的护理费。这也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9,10]。

3老年社区护理发展启示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日渐衰退,身体的综合健康状况下降。我们所谓的综合健康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健康和经济状况五大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躯体健康,因此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医疗保健服务[11,12]。在对某社区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调查中显示,有82.3%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首,其次是心脏病,其他的还包括糖尿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病症。在对某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有8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56%的老年人有一些心理障碍。对各地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后发现:所谓的健康老人(无重要脏器疾病)仅占老年人总数的20-25%,所有的调查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老年人应该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同时研究调查显示,有部分老年人存在着较差的健康意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抽烟、喝酒等恶习。另外调查研究还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有8-10%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并且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生活能完全自理者仅占42.9%[13]。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老年人的身心护理,社区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疾病的护理外,还应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加强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身体健康问题导致老年人在身心方面对他们的依赖性增加,应该尽快完善社区护理体系,多途径地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护理。

4小结

目前关于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虽然仍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前景还是很光明的。近几年有关老年社区护理的各种研究已经相继展开,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护理干预已经在改善我国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效果,并且在控制疾病的进程、防止复发,缓解症状、促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了促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有一个良好的走向,在国家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扩展服务的人群及范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老年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年老后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课题组.逐步建立一个多层次形式广履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J].社会学,2002,3:23-28

[2]覃桂成.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2,17(3):318

[3]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钟士銮,钟美.个体化护理及早期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1):1―3

[5]杨静,金翠香.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07):1302―1303

[6]李跃之,Paulz.长沙市望月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8):563-566

[7]段燕.北美杜区护理[J].护士进惨杂志。2001,16(1)17

[8]马晓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8,2l(04):243―244

[9]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6

[10]张建凤,杨尚真,于卫华,等.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家庭护理需求基线调查[J].现代护理,2001,7(1):3-4

[11]杨玉英,徐菊英.湖州市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3):355-356

第4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日常维护

1、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维护团队

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非常关键的,与此同时体系要求我们以专业的维护团队做支撑,这一团队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完善的业务能力,并且要求我们的技术团队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况下极大的保全我们的设备,实现很好的维护工作。如果遇到需要改动系统和设备的情况时,一定要将修改方案上报,待上级领导批准签字后才可进行实施。

2、广播电视设备日常维护的特点

(1)确保传输的安全性。这是一项基础性安全工作,这有我们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在我们的工作中确保传输设备是一种在线的传输,并且随着各个电视台运行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而用来维修、维护的时间则要少很多。在这里我们突出了日常工作的重要性,日常的细致规划、充分工作,完善的应急方案,只有这样细致的工作我们才能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才能确保安全的传输。

(2)提前性应该做好事先的工作,亡羊补牢是万万不能的。

(3)平凡性日常的技术维护工作,就像幕后工作一样,琐碎,繁杂,无名无利,往往就会感到厌烦,生厌。

(4)确保运行环境的整体优良。整体环境的要求是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首先就是对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在机房内部应挂有湿度计和温度计。湿度计、温度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的机房的工作环境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在两个计量工具的严密监控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当温度较高时,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打开空调进行制冷,所以空调的制冷装备一定要好,出现问题要及时让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轻视湿度对工作设备的影响,在一定情况下适当的湿度也是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比不可少的,机房内太干燥的话,设备就会容易带静电,易损坏传输设备里的集成电路,因机房内保持适当湿度和温度可以使传输设备寿命加长,不易损坏。

3、保障技术指标的高质量和传输的安全性

技术指标的高质量传输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传输的质量、安全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确保保障技术指标的高质量和传输的安全性是设备日常维护,在最大程度上坚持合理地使用设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求对传输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通过以上系列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问题在初级阶段得以解决。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求实现工作中的设备的定期清洁,实施比较详尽的保洁计划,制定设备相关的状态、运行时间、维护情况等名目览表。我们需要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予以总结便于我们在工作中最便捷的解决问题:

(1)观察法。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技术维护人员通过对设备故障症状的观察,直接对问题予以判断,并据此得出解决方案。我们所轮机的观察法主要是有这几方面看,听,摸手段予以实现的。这样观察法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具备较长期的工作经验,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得当,实现对问题的准确分析把握。

(2)经验法。经验法对我们的技术人员的要求则高一些,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很好地总结,形成自己工作的经验。也就是我们的技术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故障设备所表现出的症状和相应的工作经验来对设备相应的故障作出直接的判断。

(3)排除法。排除法的使用也是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多方总结技术难题的出现状况。因为引起同一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从中对不相关的因素进行排出,便可对故障产生的因素加以判断,进而提出相应的设备故障解决办法。

4、播出系统维护方法分析

(1)对于播出系统的定期维护。定期维护在我们的技术处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定期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问题消灭于萌芽,其所实现的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依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系统设计要求来对设备定时定点地进行检查和巡视。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检测尤为重要,应做好详细的检测结果记录,并同设计值相比较,从而对系统做出主观性的评价。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就应当对问题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并及时地进行解决,从而使得系统的工作状态始终稳定。

(2)对播出系统不定期维护。这样的维护策略是要求我们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作一有益的补充,所谓不定期维护指的主要是排除突发性的故障,其工作重点在于用户投诉和外观检查,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时难以解决的故障应采取应急处理。

5、传输设备的维护处理方式

这样的设备在我们的传输中起到了很是关键的作用,我们需要针对于此作更为详细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维护的传输设备的维护处理方式就是来运营网管计算机来实现对设备的监控,可以提炼出大量的细节性信息,包括性能和告警,并能够对全网络作出整体性的观察。我们需要针对于此制定较为详尽的方案:

(1)确保设备运行环境的良好。包括机房环境的湿度、温度,供电设备质量的好坏以及防尘等设备是否同要求相符。这些环境的要求是降低设备故障率,保证其寿命的重要前提。一般情况来讲,对于环境的要求,现代传输设备表现的更为苛刻。

(2)现代的传输系统不仅要做好日检查,月检查,季检查等,还需要利用监测手段进行定期的预防性监视,在无明显故障或无故障时,乱动机器设备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将人为故障减少到最低。

(3)在处理故障和检查设备时应对静电和不能带电拔插设备特别的注意。对此种传输设备进行检查时,应先拔电源,工作中佩戴防静电工具。

(4)对于设备电路故障的处理的方法主要更换故障插盘和插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留有易坏易损的插盘和插件。由于机盘装配密集、集成度高、导线细,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自行修复,很容易会导致设备的损伤。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5)在传输设备当中软件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的传输设备功能需要靠软件来加以实现,而没有软件相关技术的掌握,现代地传输系统技术就无从谈起。应对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当前,传输设备已经比较完善,网络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在业务不中断地情况下可进行故障检测、故障定位及故障类型判断等,是一种有效的设备维护和故障处理手段。

参考文献

第5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心理护理需求 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 孤独失落感 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 忧虑抑郁感 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 烦躁易怒,情绪改变 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 社会护理需求 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 教师认知局限 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 完善课程结构 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 展 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 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 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 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第6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养护;桥梁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车辆大型化趋势明显,各种超限超载的问题不断出现,使得高速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不断降低,也成为诱发各种安全事件的诱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转状态,是目前高度公路桥梁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作为高度公路桥梁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负责者,应该积极结合高速公路桥梁的实际建筑情况,仔细研究其结构特性,定期对其稳固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为各项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

其一,随着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型车辆出现在高速道路上,这无疑使得高速道路桥梁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其二,目前高速公路桥梁跨度大,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分向行驶,这使得管理的难度增大;其三,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的要求增加,不仅仅要保证高速桥梁的物理完整性,还需要处理好行车与高速公路桥梁之间的关系,结合桥梁的实际情况,控制行车的速度和距离,使得其处于安全,舒适,经济,畅通的交通环境下;其四,高速公路桥梁养护和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于人性化服务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管理者注重自我服务态度的调整和改善,以适应管理需求。

二.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

2.1桥梁荷载能力难以适应越来越大的交通量

理论上来讲,桥梁荷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交通量超过了其上限,将导致桥梁的损坏。目前,交通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超载车辆会使得桥梁疲劳应力不断加大,造成极大的结构损伤;内部损伤的桥梁难以进行修复,如果此时再次超过其荷载,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将使得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越来越大的交通量需要桥梁拥有更加强的桥梁荷载力。

2.2在设计阶段桥梁耐久性考虑不足

很多的桥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桥梁规范性和安全性上,忽视了桥梁的结构耐久性的设计,使得桥梁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钢筋耐腐蚀性上,化学物质侵袭能力上,环境因素影响上。有的时候设计的结构整体观念不强,造成桥梁局部的受力不均匀;或者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保护层厚度起不到作用;钢筋的选材不合理,构建截面出现薄肉部位的问题;上述问题都将导致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丧失。

2.3严重的桥梁疲劳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知道,在疲劳状态下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属于动荷载类型,往往会在内部形成应力的循环变化,是导致结构振动,疲劳损伤的主要原因。在循环荷载作用力下,桥梁结构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宏观裂纹,如果不做好及时的处理,将使得材料出现结构脆性断裂,是造成重大安全事件的潜在危害。

2.4高速公路桥梁维修资金短缺现象严重

现阶段,桥梁养护和维修工作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就在于桥梁养护和维修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桥梁建设工作受阻,桥梁维护和保养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尤其在没有健全的桥梁运营监测体系的情况下,桥梁初期的病害往往处于隐形的状态,难以得以预先的处理和维护。

2.5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现阶段高速公路桥梁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表现在:其一,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很多管理的漏洞,难以给予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其二,高度公路桥梁养护技术不高,检测手段处于落后的状态,相关的检测设备器材不足,难以展开有效的检测,对于发现桥梁病害不利;其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集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找到常见的桥梁病害(下表格为高速公路桥梁容易出现的病害),制定严格的高速公路养护和管理方案,使得桥梁养护和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得以提高。

三.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建立健全养护管理规章制度

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牵涉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健全的养护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组建养护管理专家小组,集合具体高速公路桥梁的建筑结构,制定切合实际的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规章制度;其二,健全养护管理工作岗位责任制,保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现问责制度管理和控制。其三,强化养护管理工作监督机制的形成,对于高速公路管理效果进行考核和检查,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其四,切实强化高度公路桥梁养护管理法制建设,将其纳入到我国法律体系中去,以保证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3.2注重养护管理人才的培养

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制定严格养护管理人才准入机制,把握人才的选拔和聘用,从根本上控制人才的整体素质;其二,切实的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最先进的桥梁养护管理知识为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养护管理人才的素质,保证其技能的不断提高;其三,积极将高速公路桥梁养护和管理效果纳入到员绩效考核中去,以此激发去参与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热情。

3.3加大对于桥梁管理工作的投入

首先,加大对于桥梁管理和养护的资金投入,保证桥梁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健全桥梁数据管理系统和安全检测系统,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桥梁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桥梁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积极学习先进的高速公路桥梁管理经验和教训,组织相关管理者进行外地的考察活动,使得桥梁管理的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高速公路桥梁养护和管理的重点工作在于管理上,这是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安全性和效能性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制度的不断优化,投入的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培养思想我国高速公路桥梁洋河管理体系的构建,以保证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管理与督察体系研究和建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第7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字】公路养护 管理现状 发展趋势

公路养护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确保其处于完好的状态,防止使用价值的下降,保证公路交通的通达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就对当前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一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公路养护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养护对象较全面,养护手段也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给养护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既懂得管理知识,又必须要深入了解公路养护的各种技术措施,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从当前来看,养护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养护管理者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上文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公路养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技术要求高,涉及范围广,这就要求管理者也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养护管理者并不具备这一工作要求,素质普遍低下,对于先进的养护技术、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只处于了解阶段,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这样在养护施工中应用这些技术,管理者就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养护的效果。

其次,缺乏明确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在养护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管理者发挥积极的作用,还需要有体制机制的约束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多数企业在公路养护管理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事业型管理体制,养护经费主要靠上级拨付,并没有将其充分的融入到市场中去,这样将会严重的制约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且制约养护质量的提升。同时,在机制运行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加之对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使得养护管理队伍过于臃肿,管理效率很难提升。

最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统一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评定标准,养护经费的支出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加之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很容易出现养护混乱的局面出现。除此之外,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单纯的追求对养护质量的管理,并没有综合考虑到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这也是当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管理问题。

二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发展趋势

合理开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防止公路渗水、坑槽、塌陷、龟网裂等病害的发生,提升公路的使用性能,但是在实际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上文中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举措。下面本文就针对当前管理的问题,对今后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首先,要积极建设一支管理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超的管理团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直接关系到养护质量的提升和养护效果的发挥,为此,需要培养一支各方面技能水平都较优的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这是今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发展的首要注意问题。为此,需要对管理者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养护管理经验,使其能够深入的了解各种养护技术的注意要点,如微表处养护技术、稀浆封层养护技术等,这样才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培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增加实践机会,使管理者能够充分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引进管理人才,壮大自身的队伍,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断提升新晋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也是其今后的发展总趋势。当前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够适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建立起适合当前发展现状的养护管理机制,推动这一工作更好的发展。具体说来,需要顺应地区公路养护管理的趋势,结合养护特点,建立起统一系统的养护管理机制,实现集中管理,分级把关,更好的推动养护管理工作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起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评定标准,也是推动这一工作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关键举措。为此,相关人员需要在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动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建立起完善的养护管理数据库,并建立起公路路面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其指导作用,并且要转变仅注重质量养护管理效果的思想,使养护管理工作深入到各个层面和领域,实现公路整体性能的提升。

健全的养护管理机制还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即管理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引进管理新技术,如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实现公路养护管理的智能化,这些都是今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再次,要不断推动生态养护管理和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随着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生态性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也要朝着生态养护管理的角度发展。目前,生态公路建设、生态公路养护已经成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新要求,生态公路理念需要积极的推进,因此说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大力的推进生态养护技术的应用,管理者需要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对其低碳、环保和节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以便更好的发挥生态养护技术的优势。

精细化养护管理则是要求管理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同样不能够忽视细节问题,要转变之前的养护管理理念,从粗放型的管理朝着精细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说来,管理者需要建立起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体系,并且要做到将精细管理贯穿到养护施工操作的全过程中,并且要及时的把握好公路的路况,在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有序的养护管理操作,真正的实现精细化养护管理和经济型养护管理的目标。

最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普遍采用事业型,这样不能够更好的和公路市场当前发展现状相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养护管理工作就需要打破这种模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运行效率,并形成统一有序的养护管理竞争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这一工作的效用。

结束语: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养护的效果,进而提升公路的使用性能和年限。从目前的养护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养护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更好的实现养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炳维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交通标准化,2005年第08期

[2] 李 李向东 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第11期

[3] 陈玉留 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研究 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

第8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护理硕士研究生 工作状况 质性研究

随着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护理教育体系,是为护理队伍输送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临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其毕业后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队伍的稳定,也是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每年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工作状况如何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探讨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感受,为改进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引导护理硕士研究生正确就业择业,以及用人单位合理使用高学历人才、发挥高层次护理人才优势、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四川省和重庆市医学院校已毕业参加工作的护理硕士研究生为抽样样本,纳入标准为:①为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定向委培和在职研究生。②自愿参与本研究,语言表达清晰,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③毕业后从事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工作。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达到饱和,资料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1]。共访谈了14名硕士研究生,访谈时间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均为女性,年龄27~38岁,硕士毕业后工作年限为2~5年。

2.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与研究者在同一城市的采用面对面访谈,不在同一城市的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本次共电话访谈5名,面对面访谈9名。在正式进行访谈之前征得被访谈者的同意,向被访谈者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并承诺保护被访谈者隐私,采用匿名的形式,用编码替代姓名,先拟好访谈提纲,预约好正式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访谈提纲包括4个问题:(1)当初选择读研的原因是什么?(2)毕业后在哪工作?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3)谈一谈工作后的感受?(4)对将来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访谈时间30~60min。访谈时,面对面访谈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的前提下访谈录音,电话访谈采取通话录音的方式,并妥善保存录音记录,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鼓励被访谈者自然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信息,不明白的地方可适当澄清和追问,避免个人意见或看法干扰被访谈者或采用诱导式的提问。

4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对照录音文件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形成文字文件,按照L1―L14依次编码每个访谈记录,研究者通过反复聆听录音及阅读访谈记录,从被访者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资料,对访谈内容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找出主要问题。

二、结果

通过对19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得知,5名目前在高校工作,9名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医院工作,她们或多或少的都承受一定的压力,工作后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惑。经过归纳总结,共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现分述如下:

1 就业现实与与择业理想的差距。

本组受访对象选择读研的原因主要有:①为了更好的就业②逃避进入临床工作③想进一步深造④为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或晋升机会。L1: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很好找工作,我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能留在三甲医院当护士,但我不想在临床干,我想继续读研以后留在学校教书。L9:我以前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有正式编制,待遇也不错,但是工作强度太大,严重透支健康,所以我毅然辞职考研,希望毕业后能够到学校工作,哪怕收入少点都没关系。L14:我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0多年了,读研前已是某科室的护士长,我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有待提升,于是我辞职读了研究生。当然也有私心想的是如果我毕业后再回原单位的话至少能进入护理部。

然而现实是:L8:硕士毕业时找工作发现,我当年本科毕业就能进的单位现在都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了,本科院校甚至都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或者副高职称了。L2:大城市基本是不可能了,要想当老师的话只能到三四线城市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在大城市的医院工作。L14:毕业后又回到了原单位,护士长的位置已经被人占了,最后只能在护理部当了一名没有实权的干事。L9:现在大医院的编制越来越紧张、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还没有本科生多,而一般的医院又不甘心去,很矛盾。

2 .用人单位要求与自身能力现实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着单位的高期望高要求,感觉自身能力欠缺,有很强的受挫感,这种感觉尤其体现在之前没有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身上。L10:我所在的医院是一所教学医院,作为该院招聘的第一个护理研究生,领导们对我非常的重视,一去就让我给本科实习生带教、给我各种培训机会,一段时间后还让我担任科室的副护士长,可是我除了学历比其他人高,工作经验和处事能力都不如经验丰富的同事,要管理科室里那些资历都比我高的人,没有底气。L3:我的研究方向是护理教育,我想我以后肯定不去医院当护士,所以不需要太多临床经验,当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才发现,护理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你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最新的临床知识,才能上好课,没有临床知识的武装,讲起课来很费劲。所以不管是当老师还是上临床,临床经验都是非常的重要。

3.自我定位与外界看法的差距

护理硕士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属于高学历人才,然后却被其他人不理解,其中也包括其他医疗人员。L4:我上学、上班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很惊讶地问我,当护士也需要研究生吗?打针输液这种简单的事情还需要研究啊?这种疑问听多了心里有点酸酸的,还有点自卑,总觉得这个研究生读得名不符实。L1:我们科室主任认为护士的活谁都能干,什么学历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形象好,会交际。L12:本来以为自己是研究生,即使是去当护士工作内容应该会不一样。事实是我在临床上干着跟中专生、大专生一样的活,拿着跟他们差不多甚至比他们还少的薪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4.缺乏职业规划

受访者大都缺乏职业规划。L7: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而且我们学的东西专业性太强,想改行太难了,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至少现在的工作还稳定,日子也还过得去。L4:我还是想去学校当老师,一边在临床干着,一边找机会跳槽去学校呗,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再去读博,到时候应该总能进学校了吧。L6: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先把职称评上去吧,另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晋升的机会努力去争取一把。

三、讨论

1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调整自身定位、端正工作态度、提升自我

从本次访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选择就读硕士研究生基于“功利主义”,为了就业、逃避工作或晋升。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曾经毕业生数量少, 就业市场供不应求[2] ,于是很多人把研究生学历当成通向自己理想工作、职位的跳板,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护理硕士研究生不再是稀缺的“抢手货”,导致护理硕士研究生自觉就业不甚理想,再加上“重医轻护”大环境的影响,护理研究生到单位后不受重视,致使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发展空间,使得他们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失落感、落差感,甚至有离职或转行的念头。高泽宇,马玉萍[3]调查发现,65.3%护理研究生是应届毕业直接读研,导致其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经验缺乏,读研期间不进行职业规划,择业时将会困惑与迷茫。 护理硕士研究生需要调整自身定位,需认识到“硕士研究生”只是学历的象征而不是能力的象征,在工作中是否得到重用、工作是否取得成就是跟自身工作能力成正比而不是跟学历成正比,学历只能给护理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广更大的就业平台和空间,个人发展则取决于自身能给用人单位提供的贡献和价值。因此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自己重理论轻实践及眼高手低的心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只有自身能力提高了,能让人看到护理硕士研究生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其他人的差别,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改变外界对“护理研究生”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环境的不公,总而言之,只有使自己变成“金子”,才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光。

2 高校需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表示,面对工作单位的高要求高标准,感到自身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的欠缺,工作压力大。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虽然目前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对于培养模式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没有统一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且护理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护理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生相似, 严重地影响了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笼统地要求护理硕士研究生掌握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对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体描述和明确要求,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缺乏指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与护理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强调护理伦理、预防保健、专业角色、护理理论和科学研究。硕士学位以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为目标。毕业后可政委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或护理学教师等[5]。护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学科,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国内教育者应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求在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研究生的同时侧重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与用人单位形成很好的对接,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毕业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加强其就业信心,提升成就感。同时高校需加强对护理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及就业指导,避免学生出现消极怠学混文凭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帮助她们理性认识自我,科学择业,也避免在工作中缺乏职业规划或者盲目跟风、为了逃避当前工作环境而选择跳槽或又期望通过进一步求学来改变工作现状,从而维持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

3 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的需要和重视,迫切期望能够通过引起人才引进带动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水平或带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护理硕士研究生一来就成了“万金油”,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临床管理等等任务接踵而来,哪里有需要就把他们往哪里搬,缺乏系统的培训,忽略了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事实,有“揠苗助长”之嫌。另一方面,护理硕士研究生到了临床之后,由于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难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知识、学历层次的高低来解决各级护士的分层使用[6],护理硕士研究生干着跟中专大专生一样的活,难免觉得屈才,这也是许多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更愿意去学校的原因。而去了学校又觉得自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受挫,由此形成不管从事临床或是教学对工作状况都不太满意的现状。刘秀娜[7]等对护理博士临床使用困境的质性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目前临床对护理学博士使用中存在护理学博士自身定位过高、临床能够提供给护理学博士的发展空间较小、护理管理部门权力有限等困境。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要认识到人才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促进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才是单位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59.

[2]张岳. 吉林省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D] . 吉林: 吉林大学, 2009.

[3] 高泽宇,马玉萍. 护理硕士研究生择业观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66-268.

[4] 谭静,曾兢.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5-7.

[5]刘蕾, 钟玉杰, 迟琳琳.中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8):762-764.

第9篇:护理人才需求状况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护理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1]。护理人力资源包括人力的数量、素质、人才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护理临床、教学、科研等功能发挥和利用的综合概念[2]。如何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提高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护理人员现状

根据我院人事科提供的护理人员档案资料,数据统计至2011 年12 月31 日止。

1.1 护理人员结构情况

年龄结构:护士队伍总体偏年轻,30岁以下护士占68.74%(348/506);

学历结构:以大专学历为主,占51%(258/506);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8.26%(396/506),见表1。

1.2 护理人员配置状况

全院职工总数1503人,其中卫技人员1115人,占74.18%;卫技人员中护理人员(其中合同护士401人)506人,占33.67%;全院开放床位600张,护理人员总数与床位之比为1:0.84。

2.分析

2.1 临床护理人员编制略微不足

我院属于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其人员编制按照1986年卫生部下发的《妇产科专科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执行,根据妇产科专科医院的规模、任务和特点,病床与人员之比按1:1.5-1.7计算。妇产科医院承担的医药科研和教学任务所需要人员已于总编内另增5-7%。承担高、中等医学院校教学任务另增编12-15%。目前,我国多数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病护比为1:0.2-0.35,床护比为1:0.5-0.75,明显低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人力编制要求。而国外护理人员配备是建立在人才档案储备基础上的招聘制,不受统一编制影响。国外护理人员配备数量明显高于国内,一些国家医院的床护比、医护比都明显高于国内,如日本横滨综合医院某病房设床位52张,护士总数为23人,医护比为1:5,床护比为1:0.9-1.2;美国匹兹堡一所医院,40张床位配备23名护士,床护比为1:1.7;新加坡中央医院每层楼一个病区,81张床,分3个护理站。各病区设总护士长1名,各占设护士长1名,高级护士、护士10名左右,相应的高级助理护士、助理护士、护理员若干。这一组数字现实,国外护理人员配备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床护闭上都比较高。(数据来源于《医护人员编制配备现状分析》)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来看,实际床护比已高出与国内相关医院,并超过编制原则的规定;但与国际相关医院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2.2 学历及职称分布不合理

我院506名护理人员中,中专、高中111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2.3%,大专学历258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51%,本科学历127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5.1%,研究生学历8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6%。职称方面506名护理人员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8名,主管护师101名,护师及护士共396名,分别占护士总数的0.2%、1.58%、19.96%、78.26%,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而在110名高中级职称中,又有部分在非临床科室工作,不能充分发挥高职称护士对临床低职称护士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学历及职称结构与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及制约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2.3 年龄结构欠合理,合同护士比例大,护理队伍稳定性欠佳

我院506名护理人员中,30岁以下护士占69.16%,虽然年轻的护理队伍有朝气,但工作经验及技术水平却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院合同护士401人,占护士总人数的79.25%,绝大部分为25 岁左右的年轻护士,这个阶段的护士正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的高峰,由于同工不同酬,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每年均有人提出辞职,导致熟练护士流失,对护理质量有一定影响。

3.对策

3.1 把好护理人力资源引进关

在招聘新人时必须严格把关、择优录取。采用人事科和用人科室统一面试、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把关。

3.2 有计划地培养护理队伍的阶梯人才,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培养是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护理部必须对新上岗人员、在职年资长的护士及新上任护士长等不同层次的护士都有一套周详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多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方向、有目标也有压力,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在临床一线形成一个良好人才阶梯,确保护理质量。此外,护理管理者应该了解属下每一位护士的性格特点,善于发现护士身上的亮点、优点,并有的放矢地赋予责任,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层次、不同年资护士的作用。只有对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

3.3 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各科室护理工作量,结合病床使用率、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及专科护理发展情况,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做到动态补充。在科室护理人员的搭配上,注意使其年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梯队,并兼顾护理人员的性格互补,在护理人员能力条件要求下,获得高的工作效率和护士满意度。同时倡导弹性排班,要求各科护士长打破以往固定的排班模式,根据各自的专科特点、病人高峰时段不同、病人需求及工作量的变化,创造各具特色的弹性排班方式,如提前30min 上班完成晨间护理、安排双班、卡晚夜班,同一班次不同上班时间等,摆正护理工作的重心,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投向价值趋向[4]。通过科学、合理的排班,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护士缺编的状况,同时,使病人需求得到了满足,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3.4 完善后勤支持系统

完善与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功能,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对病人的直接护理。医院已经和爱玛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爱玛客的工人负责中央运输,各科室设立科秘书,由科秘书和医院行政部门直接联系日常行政事务,把护理人员从日杂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专心于护理工作,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3.5 重视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必须对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采取在院内、科内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及考核,增加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式。并鼓励临床护士分析自己的工作优势及薄弱环节,加以发扬或改进,并且结合工作实际,多动脑筋,鼓励其提出更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石彩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39-40.

[2]朱晓燕.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