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精选(九篇)

收益高的理财方法

第1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方法

引言

对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做出正确项目决策的前提,而要想正确评价建设项目就必须要有科学评价体系和精确的计算。我国关于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存在计算参数模糊的问题,财务指标的相关计算缺乏可靠性。因此研究作为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重要标准和计算方法之一的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对建设项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财务基准收益内容和本质,重点探讨了三种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确定的方法,最后选用一个实际案例证明其计算过程,以此对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进行分析,希望为建设项目的评价和决策提供参考。

1、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概述

1.1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内容

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见简称为Ic,指的是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的基本判断依据,规定着项目在财务上可行性,同时是用于计算财务净值的折现率[1]。由此可见,财务基准收益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建设项目在财务上可行性上的评价,如果财务基准收益率定的过高,将会使得在财务上具有合理性的建设项目被拒绝,反之,财务基准收益率过低,放开了在财务上不具备可行性的建设项目的通行,将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原则是依据本行业的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建设项目的基准收益率,如果没有行业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则由建设项目相关的评价人员进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一、依据建设行业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收益水平和本项目的风险系数确定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二、依据项目占用的资金成本和项目风险系数来确定[2]-[5]。

1.2建设项目财务收益率本质

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项目资本金以及负债集资。其中项目资本金是指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于建设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并不需要承担该部分资金的利息以及债务。负债集资则包括银行贷款、租赁设备、债券、借入国外资金。同时部分项目使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通过借助项目自身未来的资金流动量和项目建成后资产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建设项目无论采用何种融资方式,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这就是项目资金成本,从资金投资者角度上看这就是投资预期收益,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为了获取最高的收益一般选用最佳的投资方案,在放弃的过程中投资者会不可避免的放弃另一方案带来的预期收入。由此可见资金成本是建设项目投资最低的收益,否则投资者将无法从建设项目中收回投资成本,并且会出现投资亏损现象,促使投资者将资金转向其他项目或方案[6]。由此可见资金成本是投资项目优劣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投资者的财务基准收益率。总之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是建设项目所有的资金成本,也是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和机会成本,因此合理的确定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是投资者正确投资的前提。

2、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的方法除了行业基准收益率的确定法,还有通过进行转换来确定收益率的方法。本文重点介绍的是行业基准收益率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德菲尔专家调查法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等。

2.1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简称为WACC,在发达国家项目财务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国际银行主要推荐使用的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方法。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通过确定不同来源的资金所占的比率,将该比率作为权数与相应的资金成本进行相乘,并将所有数据求和来实现,主要考量的是所有资本成本的平均数据[7]。所有资本不仅包括内部资金还包括外部资金其公式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权益资金成本(股东权益/股东权益+企业资本)+债务资金成本(企业资本/股东权益+企业资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项目越来越丰富,其风险具有多样性,同时投资主体呈多样化发展,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且项目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这些都需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对每个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进行确定。在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进行计算时首先要确定建设项目的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8]-[9]。其中债务资金一般是税后成本,借款利率一般为当前的利率,如果还本付息方式不同其债务成本也存在不同,在折现时采用债务税后的成本。而权益资金成本一般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测算。由于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权益资本的风险溢价不同。首先需要测算行业风险系数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出最低收益率。由此可知权益资金的权益成本是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与风险溢价之和。当然债务资金成本的测算也可以借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2德菲尔专家调查法

该种方式是测算行业财务收益率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数位专家熟悉本行业的特点,掌握行业发展特点,明确项目收益水平的优势来对项目财务收益率进行合理的评价。由专家进行相关的调查后形成统一的意见,依据专家统一性结果取值[10]。

德菲尔法最大的优点在于集合了行业专家的丰富经验。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其数据的可靠性较高。但是该种方法具有耗时长,专家的意见难以统一的缺点,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确定该行业是否存在专家库,询问专家成本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其次确定调查次数,一般来说调查次数不宜过长,以3-5次为宜,避免时间过长造成的人力、物力消耗。再次建立专门的调查系统,派专人负责调查工作的推进。最后依据专家们的意见确定权数,通过查看国家颁布数据来确定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并根据项目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11]。

2.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主要通过建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反映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指出了证券的期望收益主要是通过无风险收益和风险补偿来实现的。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反映了资产收益与贝塔系数之间的关系,对实现投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图1,图中竖轴代表投资预期收益率,横轴代表收益的标准差。

资产资本定价模型测算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首先要在行业内抽取有代表性的企业样板,计算出行业风险系数和权益资金成本,然后计算行业最低折现率,最后综合考虑其他方法的测算的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最后的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具体公式如下:权益资金成本=市场无风险收益率+风险系数(市场平均风险投资收益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

3、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方法的选用原则

3.1选用原则

选择适合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参数的确定方法,首先需要遵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相关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应该采用国家的行业业务基准收益率,一般项目在自行选择确定方法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使用任何一种确定方法应该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的使用对市场的成熟度要求较高,且假设条件较多,其参数在建设项目行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在中国主要使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

(二)实际可操作性强

德菲尔专家调查法需要考虑效益成本的关系,一般在必须使用的时候才应用该种方法确定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对上市公司的操作性较强。

3.2案例分析

用我国2012年煤炭行业为例,分别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计算煤炭投资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首先选取当年收益率值,然后从2012年的数据中选取市场平均收益率,对无风险收益率与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比较,见表1。用社会平均收益率与行业风险系数相乘得到的项目财务风险收益率。

表1 2010至2012年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表

年/计算期 5年 3年 3-5年 5-5以上增长率 5年以上国债复利

2010 3.66 3.82 0.061 0.042 3.60

2011 3.56 3.18 0.087 0.34 3.37

2012 3.67 3.40 0.076 0.036 3.80

(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

首先收集煤炭行业在2010年到2012年上市时间达5年以上的龙头企业,对企业3年净资产收益率进行计算,求出平均值,煤炭行业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5.64%,2012年为14.53%。

利用两种方法计算出项目收益率后,汇总2012年煤炭行业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发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法计算项目融资前财务基准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存在不少问题。而加权资金成本法与行业统计的结果差异较小,说明该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较符合我国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的确定[12]。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贷款利率高而且波动性较大,贷款利率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建设项目资金的供求水平。且我国是通过银行和金融组织参与平均盈利的分配进行经济活动的调节,从而使得在这基础上确定的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项目资金增值和效益。我国国内价格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出现部分行业盈利性好,部分行业盈利性差,初级产品盈利底,终端产品盈利高的现象。因此对于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建设项目即使内部收益率比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较差,如贷款难以偿还,不能满足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要求。因此在该种情况下应该使用辅助评价方法和指标来确定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完善企业外部资金成本率的计算,并对建设项目的利润以及折旧归还贷款的条件进行反复的测算,计算出项目投资内部收益率与项目投资资金成本率之间的差额。一般的建设项目还款期最长时间一般是10年,因此建设项目内部财务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的差额应该高于以下几个指标:100%贷款项目应高于6个百分点,80%贷款的高于4个百分点,70%与60%的高于3个百分点。

4、结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还需完善,因此国内市场不够成熟,对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也就说通过各种办法计算的建设项目投财务基准收益率与建设项目的实际所得存在差异,这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造成了一定负面的影响。这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确定方法,提高建设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各行业领头企业的数据公开性,为各行业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此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一朗.证券市场成熟性的模糊评价方法[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15(03):125.

[2]胡勤勤,吴世农.证券系统性风险系数估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证券市场导报,2011,10(11):12-15.

[3]黄微平.固定资产经济寿命计算方法新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9):423.

[4]姜鹏飞,林君晓.建设项目债务资金成本计算的探讨[J].建筑经济,2012,12(10):128.

[5]李泉,徐文红,周顺美.建设项目经济寿命的分析与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3,10(5):452-455.

[6]刘蕾,许宁,高长元.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项目基准收益率测定模型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6):146-148.

[7]骆绊,林晓言.项目评价体系发展的现实背景及理论基础[J].铁道经济研究,2012,10(3):204-208.

[8]马树才,王威.证券投资风险系数Beta估计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11,10(8):23-26.

[9]毛世平,吴敬学.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参数测度方法及其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4):305-308.

[10]阮涛,林少宫.CAPM模型对上海股票市场的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13(7):221-223.

第2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开展财政支出效益评价,能够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职能。通过科学的指标和方法,对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状况进行追踪考评,有利于促进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化,进一步转变和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职能。

开展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有利于改进财政支出监督方式。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是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对财政支出实行的约束与激励,对财政投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衡量与比较,以综合判断财政支出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和实际产生的效益,能够强化财政支出监督手段,引导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行为。

开展财政支出效益评价,能够提高财政支出决策水平。通过分析评价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价财政支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客观反映财政支出政策的先进性与有效性,不断总结财政支出管理经验,为提高财政投资决策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必须以公共财政职能为基点,把握评价考核的对象,确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原则

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特色;2、可操作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并设计相应的考核体系;3、针对性和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但又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指标的衔接问题;4、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和保护竞争,又要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5、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财政资金使用的各种实际情况。

(二)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目前被我国多个部门采用,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宏观效益的综合指标

宏观效益主要评价一级政府财政支出对推动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发挥的效果和程度。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及增长率,用来评价经济实力及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长率及人均国民收入,用来评价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3)财政收入及增长率,用来反映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率如略快于国民收入增长率说明财政支出有利于提高社会总效益。另外,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的增长,有助于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4)人均消费水平及增长率,用来反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提高消费水平推进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二)微观效益的分类指标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必须依据财政支出的不同性质、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系列相关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各项财政支出效益的高低。

1、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评价

财政基建投资效益主要是指财政基建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所取得的有用成果之比,它反映财政基建投资领域全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包括直接效益和最终效益。

(1)财政基建投资的直接效益——财政基建投资与新增固定资产的关系

财政基建投资直接效益= 新增固定资产/

财政基建投资

财政基建投资直接效益高,表示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一定的投资增加较多的固定资产,或增加一定的固定资产耗费较少的投资。

(2)财政基建投资的最终效益——财政基建投资与新增GDP的关系

财政基建投资的最终效益= 新增GDP/

财政基建投资

运用上述公式时,应该确定新增固定资产或新增国民收入中属于由财政投资所引起的部分。这样计算的结果更能准确、客观评价财政基建投资的效益高低。

2、科学研究费支出的效益评价

科学研究费的支出效益,就是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支出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科学研究费支出所产生的科技进步来进行。即:

科学研究费支出效益= 科技成果/

科学研究费支出总额

其中,科技成果包括每万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社会劳动生产贡献率、年授予重大科技成果、新设的重点实验室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该项科技成果在凡是能够应用它的一切范围都得到应用,它的价值量充分发挥出来时,所节约的社会劳动总量或创造的超额收益总额就是该项科技成果的使用效益。

3、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益评价

教育成果就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的人才,直接表现为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数量。因此,评价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益,可以将支出量与合格毕业生数量进行比较。即:

教育支出效益= 教育成果(年合格毕业生数)/

教育经费支出量(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总量)

4、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效益评价

评价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效益,可以运用行政管理费的收益弹性系数,它说明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相对变化与其收益相对变化的影响作用关系。即:

行政管理费支出效益= 行政管理费所得收益增长率/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率

该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行政管理费每增长1%,所取得的收益增长超过了1%,效益较好;弹性系数界于0到1之间,说明行政管理费支出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弹性系数小于0,则说明行政管理费增长不仅不能带来产出的增长,相反还阻碍产出,效益较差。

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行政管理费与财政支出或GDP的比例、行政人员与行政管理费比例以及其他相关物量因素所组成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效益。

5、国防费支出的效益评价

国防费支出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而用于与军事有关的一切耗费,包括军需品生产的耗费和军队活动的耗费,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合理有效地运用政府所提供的国防财力。军力的增强和国家安全度的提高即是国防支出的效益。但应明确的是,评价国防费支出效益,不能单纯用经济观点来考察,节约费用并不等于军费支出效益好。只有在能够保卫国家安全前提下的节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约。

(三)对财政支出项目内容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国的评价指标方法体系主要集中在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上,而从国外的评价工作实践来看,对某项目的评价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所反映:1、过程评价,即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以及立项评估时所预测的产品销售、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力等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并对施工效率、工程质量、投资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即进行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测算主要评价指标,如成本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等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国民经济宏观分析指标。清偿能力分析要计算项目的资产负债率。3、影响评价,即评价项目的运营对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项目周边自然环境,以及对就业和脱贫等社会环境的影响等。4、持续性评价,即评价项目完成后,项目所规定的目标是否可以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等。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设置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开展财政支出评价工作,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探索解决。

(一)研究制定评价工作体系,逐步扩大评价试点范围。财政支出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类别各异、情况复杂。因此,评价工作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推进。目前,应尽快选择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财政支出类型项目进行试点评价,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评价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试行工作范围。

第3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一、银行理财产品概述

银行理财产品是指银行利用其较高的信用度,自主设计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按照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主要有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组合投资类产品、融资类产品、结构性产品等,投资回收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其收益方式分类,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指预期收益率固定的,但其并不一定都能保证本金安全,而实际上大部分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均为不保证本金及收益率的产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仅是该产品投资能够正常收回时所能获取的最高收益率,一旦投资失败,不仅收益率不保,而且本金也可能受到损失。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除明确该理财产品不保障本金完全不受损失之外,且其收益率会随着理财产品投资回收情况而变化,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甚至本金也会受到损失。

由此可见,两种理财产品风险均存在一定的风险,都有可能获得不了预期收益,甚至本金也可能受到损失,与传统的银行存款有较大的不同,后者起码能保障银行储蓄本金和利息,且中长期储蓄存款利率基本可以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9月以前,此阶段是理财产品的初创时期。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计划,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02年,第一个银行理财产品诞生,标志着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理财B计划”,成为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初,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首推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已经初具模型。

第二阶段为2005年9月至2008年中期,此阶段是理财产品的快速成长时期。2005年,银监会颁布办法并采取多项措施,为理财产品在正规化前提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创造了条件。2006年到2008年,每年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都屡创新高。

第三阶段为2008年中期至今,此阶段是理财产品的规范发展时期。随着理财产品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银行对理财产品越来越重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在逐步走上成熟规范发展之路。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财富不断增加,理财业务也进一步发展,逐渐呈现以下现状。第一,发展时间较短,但增长迅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笔数来看,2005年至2011年分别发行570笔、1250笔、2900笔、6120笔、7800笔、11880余笔、19176笔,而到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高达28239笔,2013年上半年较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3.73%,可见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理财产品种类多样,投资范围广泛。理财产品发展早期,投资主要集中于国债、金融债券等渠道,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随着时间的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开始关注不同市场上的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理财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第三,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为更好地吸收存款,维护客户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调查

各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为主,银行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一个最高年化收益率,虽然根据理财产品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但大都维持在4%~7%之间,比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3%略高,各理财产品信息相关数据均可在相应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阅读到。近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预期收益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以2013年12月为例,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该月共发行新理财产品2682支,其中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105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51%,外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6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8%;组合投资类产品共计141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79%;融资类(包含票据资产、收益权、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产品共计1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1%;结构性产品共计6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68%;其他类产品64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82%。另外,该月2781支理财产品到期,其中917支公布到期收益率,公布率为33%,共有3支未达到最高目标收益率,占比0.1%。

可见,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为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产品,占比39%,组合投资类产品占比53%,两者相加基本达到本月已发行理财产品的90%。另外,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整体风险并不大,已公布的理财产品99.9%均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但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没有公布的收益情况不得而知。

四、银行理财产品真实收益率测算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知道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并不像银行存款那样,基本没有风险。但我们为了进一步分析,就假定理财产品没有风险,探究在均能实现其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下,其真实收益率到底有多少。下文以某银行发行的一个理财产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该理财产品为人民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5%,理财期为30天。产品认购期为2013年12月22日-2013年12月26日,产品成立日为2013年12月27日,到期日为2014年1月25日,到期后,本金和收益会在两个交易日转到客户账户。投资方向中股票投资比例不得超过70%,债券投资比例不得超过70%,货币类投资不得低于30%。假如某投资者购买10万元该理财产品。

分析如下:

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假定这个产品未来能达到这个收益率,其实际能够得到的收益率为5.5%*30/365=0.45%,即这个投资者到期能收回本利和为10万*(1+0.45%)=10.045万元,看似比银行同期存款略高。

但这还是假定该投资者于2013年12月26日购入理财产品,如果其于2013年12月22购入,且在产品到期后又因某些事情影响,不能立即取出本息,则这笔存款将按照活期利息计息。由于实际计息天数的变化,这样就又会有一个实际收益率,假定该投资者在银行又继续存放2天,则其实际投资天数就增加为36天,如果一年中,这个投资者均购买这样的理财产品,共可购买约10次,则其实际收益率为0.45*10=4.5%,由于期间活期利息太低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则其实际收益额为4500元。而一年期银行存款收益率为3%,也就是只比银行一年期存款利息高1500元,而如果按五年期银行存款利息4.75%计算的话,可得利息4750元,也就是说这个看似比银行利息高的理财产品,实际算下来可能还不如银行存款收益高。

五、结论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看似比同期银行存款要高,但真正做下来,结果却可能让投资者大吃一惊,即使在没有风险,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理财目标的情况下,其收益也可能还不如中长期银行储蓄的收益高,而且程序比较复杂,尽管每个理财产品按照有关规定都应有理财产品说明书,但长达数十页的产品说明书,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依然有些晦涩难懂。

随着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势必会加剧,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部分银行为了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购买其理财产品,会提高预期收益率,而要想获取最高收益率,维持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投资者购买其理财产品,只能铤而走险投资一些风险较高的领域,结果会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但不可否认,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具备短期资金盈余的投资者仍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毕竟我国现阶段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还是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而对于有中长期资金盈余的投资者来说,还是选择中长期的银行储蓄较为稳妥!风险基本没有,且收益基本还能够跑赢通胀。

六、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产品的建议

1、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首先,银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客户档案资料,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全面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其次,要对投资者进行清晰的引导,向他们介绍理财产品属性、产品说明等,让客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理财产品,认识到理财产品与银行储蓄存款不同,投资理财在取得相对较高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再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以往成果及收益的有效揭示和披露,包括实际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从而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选择理财产品。最后,银行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理财产品各项信息能够完全呈现在客户面前,为客户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客户知情权,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为银行带来收益。

2、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防范银行理财产品风险

加强外部监督与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和完善理财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在产品开发、信息披露及销售方法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监控准则,帮助客户更加方便地选择他们所需的理财产品,有效地减少理财产品纠纷,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要对理财产品的相关条例进行归集整理,使其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要采取统一集中的风险管控措施,对商业银行及时进行调查、监督与管理,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视。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投资者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引导客户形成成熟的理财理念,培养他们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意识,加大理财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理财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客户更好地投资,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4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零收益

1理财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国际理财师标准委员会(CFPBoardofStandards)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利用客户的各项财务资源,帮助实现其人生目标的过程。即基于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保险等财务现状数据和一定的财务假设,综合考虑客户的各种财务目标,进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和投资组合的调整,基于现金流、资产价值、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推荐需要的金融产品,并出具理财报告,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本文主要探讨银行理财的内容。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之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花旗、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主要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套餐,针对不同收入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推动了港岛整体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国内各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尝试,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逐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07年开始中国加入WYO后的缓冲期已过,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使得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空前繁荣状态。

2收益门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信心十足、向往着高收益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门事件”。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亏损的案例越来越多。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最新的报告,继浦发之后,深发展、平安银行类似的6款产品最终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数中外资银行的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产品出现从10%到50%不等的浮亏。之后,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理财产品。零收益危机持续扩大。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产品设计问题

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深圳平安银行几款零收益的理财产品设计极为相似,均是跟港股挂钩,且只有当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不超过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收益。该报告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产品所挂钩的几只股票同涨同跌时才会实现,这样的概率极小,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报告的撰写者李要深说,报告并非指责产品设计有问题,而是认为产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较低,相对的投资风险比较大。但问题是,这种公式和内在逻辑非常复杂,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如果不仔细研究复杂的计算公式,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资风险有多大。

2.2信息透明度问题

在中国社科院日前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认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是信息透明度不高。汇丰、花旗、恒生、东亚等6家中外资银行因理财产品的运作信息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报告中的“黑名单”。对于具有专业优势与知识的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来说,尚且因为理财产品的信息不透明而不得不放弃对更多理财产品的评价。更何况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市场理财信息对相关银行理财产品作出选择,正确信息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结构性产品一般为保本型产品,“低风险,低收益”其最大的特点。其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

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但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3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要求理财人员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现今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实际上还较多地停留在业务宣传和简单的一般服务层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商业银行行情等咨询业务,而帮助和代客理财业务实则无从谈起,这与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差距较大。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成了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

2.4理财产品销售的监控力度不足

国内对于销售环节还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高风险理财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报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财产品如果在当初销售时避免不当销售,那么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就是完全清楚产品的结构,也认同了产品的设计,并且愿意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这样零收益也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理财产品合同中写明了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是自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无论是书面提示还是口头提示,都没能产生足够的效果。很多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面临的风险程度有多高。

3改善的方法

这次“收益门事件”除了警示投资者匮乏投资风险意识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财产品在销售上存在的重大信息不对称解构“障眼法”。解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出路成了我们共同探询的内容。

(1)细分市场,设计多种理财产品。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对客户群体进行有效的细分,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并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服务方式。针对收入稳定、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设计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对收入较高、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可设计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理财业务服务模式方面可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突破传统业务的柜台服务模式,成立专业理财室。根据不同需求为客户设计综合理财方案,提供特色理财产品,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2)加快人才培养。

加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

(3)银监会需加强监管力度。

现有的一些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可能是新兴市场发展中的阶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经验缺乏,甚至操作失误所造成。但也可能有少数理财机构的故意通过蒙骗的手法谋取不义之财。就此而言,对监管机关来说,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三公”,应该坚决查处,同时在相关制度安排方面,尽早作出监管机制上的应对与规范之举。

(4)增强投资者权利意识。

投资人对自己所投资的理财产品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其中包括可能收益及与之对应的风险;而理财机构,则有义务将相关产品的风险向投资者予以充分提示。在此过程中,如果理财机构出于自身私利目的,有任何扩大收益与隐瞒风险的行为存在,可以说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一种侵犯投资者权利的行为。投资者有权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法规,向有关监管机关与司法机关提出投诉与控告。

参考文献

[1]林小川,零收益真相:银行理财产品惯用障眼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

[2]姚瑜磊,结构性产品零收益危机,小概率的高回报[N].理财观察,2008.

第5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理财新规实施之后,备受国人青睐的银行理财将会发生几大变化,随之对热衷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产生重大影响。

收益波动性风险加大

今年以来,理财市场竞争火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在节节攀升。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4%~6%,部分银行甚至推出了收益率超过20%的理财产品。

新出台的《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赵锡军表示,银行只是代客理财,并不能决定到期收益。理财产品不同于存款,有达不到收益的风险,销售人员应该在推销产品时明确告知客户。

由于银监会要求清理理财产品资金池,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新发的理财产品都已明确投资方向,不像原来的投资方向是个“大池子”。业内人士称,清理过后,理财产品收益很可能出现震荡。

据悉,这一整改被要求在30天内完成,不按期完成的将被罚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数据统计也显示,10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锐减,《办法》后1周同比降幅超过30%。

原来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设置资金池,这个池子里既有不同的产品,如票据、信托、信贷资产;也有不同期限的产品,如7天的票据、3个月和6个月的票据等。“现在银行既发了3个月的理财产品,也发了6个月的理财产品,假设6个月的产品到期亏损了,而3个月的理财产品已经提前实现收益拿走了收益,那亏损是不是要全由6个月的理财产品来承担?”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池子里的产品期限不同、风险等级不同,如果其中一个产品出现风险,哪些产品承担损失、承担多大损失就容易出现纠纷。

也有银行业人士称,规范之后,现在绝大多数发行的理财产品都已经是一一对应的产品了,比如7天理财对应的就是7天的票据,3个月理财对应的就是3个月的票据。“虽然投资方向很明确,但单个理财产品收益可能出现震荡。”这位人士表示,原来有池子平抑收益的波动,对应后,投资对象收益如何,客户就拿多少收益。比如原计划理财产品收益5%,但1个月后如果市场资金价格发生变化,收益就有可能降到4%。

理财产品将分级销售

《办法》规定,今后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需对理财产品实行分级管理,此举将帮助投资者避免误入高风险“雷区”。

商业银行应当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级,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

同时,首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均需由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在此次颁布的《办法》中还规定,如果客户超过1年未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再次购买理财产品时还需接受二次评估。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银行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仍采取的是“一劳永逸”式的一次性评估。

现在部分银行出于适应行业监管新规的要求,已经开始进行理财产品分级管理。如在招行网站上,所发售的理财产品均注明风险等级,从极低、低、中等、较高至高依次分为5级。而民生银行则采用数字分级,1~5级风险逐渐递增。该行同时规定,网行可购买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1、2级,风险等级为3~5级理财产品需要到营业网点办理购买手续。

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难再现

今年以来,央行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剧。中信银行理财分析人士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产品短期化,二是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倒挂。

相关人士认为,出现这些特点与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对冲时点密切相关,有些银行为了月末冲点,出售短期理财产品,通过技术处理,将这部分钱留在账户上作为存款。《办法》对此提出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将存款单独作为理财产品销售,不得将理财产品与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进行宣传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变相高息揽储。

风险揭示更加充分和全面

《办法》从3个方面对风险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制作专页风险揭示书,内容至少应包括风险提示语句、产品类型、产品风险评级及适合购买的客户评级、示例说明最不利投资情形和结果、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风险确认语句抄录等。二是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制作专页客户权益须知,内容至少应包括办理理财产品的业务流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流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披露的方式、渠道和频率等内容。三是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高风险产品销售门槛提高

银行猛发理财产品的势头可能会随着新规实施而刹车。按照《办法》规定,风险评级为1、2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人民币。风险评级为3、4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风险评级为5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则表示,在目前较大的揽储压力之下,银行势必要继续保持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有可能增加低风险利率产品所占比重。

对于低风险的产品,目前几乎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早已经实行了门槛5万元的准入标准。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在于对一些中等风险以上的产品来说,门槛较以前将有所提高。比如某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如果按照《办法》执行,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那么起售门槛就要提高至10万元。这样,一些资产规模较小的客户可能会被挡在门外。

第6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近两年,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第三方理财机构随之兴起。并把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等等一些高端复杂的金融产品纷纷降低购买门槛推荐至普通消费者的面前,声称年化收益高达10%以上,吸引不少消费者把低风险的存款取出、把保险退保,转投“收益诱人”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不过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在销售中一味强调收益,隐瞒风险,出现资金链断裂后,让不少消费者遭受了重大损失,吃到了苦头。

盲目追求收益易受双重损失

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专家提醒消费者: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是投资的基本规律。如果遇到一个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定期存款、保险、基金等中低风险的投资工具,购买门槛又很低,而且销售人员还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时消费者就要小心了。不少人因此中断其他低风险投资,转投这样的“高收益”产品,更是很可能遭受双重损失。

首先,中断现有投资必然有损失产生。相比与很多第三方理财产品宣传的高收益,很多人可能不在乎提前取出定期存款所损失的利息。但是对于保险客户而言,退保所产生的损失可能就很大了。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的寿险保单,持有至满期不但享有保障,而且能通过分红实现保值增值,而提前退保只能获得现金价值,可能低于所缴保费,更是损失了缴费期间的时间价值。

与此同时,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可忽视,潜在损失更为巨大。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例,其客户群一股是机构和高净值人群,风险承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而普通消费者如果片面追求金融产品的高收益,不理解或不关注相关产品的资金去向和具体运作模式则风险较大。去年以来,经营类似金融产品的投资公司资金链断裂使客户血本无归,或涉及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等新闻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也为盲目追求收益的普通投资者敲响警钟。

两步走避免被“忽悠”

第7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在成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使企业理财陷入困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

虽然财务风险无法准确预期,但也不是无法预测可以通过有关经营、财务指标来评价风险水平的高低。财务风险评价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杠杆分析法和概率分析法。

1.杠杆分析法,通过对财务杠杆系数(dfl)的分析来衡量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及财务杠杆利益的高低,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eps)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如下: dfl=(eps/eps)/(ebit/ebit) =ebit/(ebit-1)企业使用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想通过长期债务或发行优先股来对企业资产进行资金融通,并对这些资产加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产生一个高于固定资本成本的投资报酬率,从而提高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然而,长期债务的利息、租赁合同下的租金及优先股股息等是固定性支出,如果企业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加以利用后,所赚回的利润低于这项固定性支出时,则必须用普通股收益来弥补这个差额,从而会使普通股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甚至会出现亏损。由此可见,企业越多使用财务杠杆,固定性费用支出越大,因而dfl系数越高,对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越大,融资风险就越高。

2.概率分析法,财务风险程度除了可依据杠杆系数原理评价分析外,也可采用概率度量法。度量的过程一般借助于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期望值。经济状态(概率)下的可能收益率(ki)、期望收益率(‘k)和概率分布(pi)来计算标准离差。标准离差指可能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差程度,标准离差越大,表明风险越大。由于标准离差不便在同行业企业之间比较,故还需要计算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对各种可能收益率下的概率确定,有效的办法是依据企业历史资料,结合市场分析和行业特点、现状、前景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综合确定。

1.流动比率,是指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一般认为流动应控制在2左右昀低不应低于1。

2.速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则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3.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证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所带来的收益。若企业经营前景不佳,则应减少负债,降低负债率,以降低财务风险。

4.存货周转率,指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由于存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有时尽管流动比率很高,但存货变现能力较差,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速度越高表明企业变现能力越强。

5.应收账款周转率,指销售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率该指标是流动比率的补充,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速度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收回速度越快,企业变现能力越强,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就越小。

6.现金流量指标,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到期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例。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好。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依以下步骤制定决策,使决策科学化对策。

1.明确企业财务决策的目标。使财务决策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注意目标风险与目标收益之间的平衡;对财务决策进行评价。企业对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并将各种财务风险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对财务决策进行实施和控制。财务决策的实施和控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应该对财务决策实施过程进行积极的控制,合理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2.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企业负债筹资时应使负债结构合理、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刀、债务搭配合理。首先,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比例要适中。长期负债成本高,风险大;短期负债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企业在与自身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注重灵活采用长短期负债融资。同时,要考虑到负债的还债时间,长短期分布要均刀,要与投资回收期联系起来,防止还债高峰过早到来、集中到来。此外,还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采取多种形式的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规避风险、防范风险。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其通过全面分析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

第8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 财务管理 作用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纳税也是企业承担的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税收筹划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关于税收筹划,国内相关学者、专家论述有所不同,但归总起来能够表示为:税收筹划就是纳税人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比较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方案优选,尽量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税收筹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税收筹划的主体为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其次,纳税人或单位进行税收筹划必须是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与漏税、偷税等具有本质的区别;税收筹划工作是在事前进行的,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2.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在相关法律政策的引导下,基于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则,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资本融通、投入成本、现金流、利润分配等进行统一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手段,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我国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但企业财务管理中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应用相对较少,加强对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税收是企业成本中重要的内容,税收筹划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筹划工作的有效性对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筹资、投资、分配成果等。对于任何一个方面,企业运营的根本在与实现税后收益的最大化,税后收益是企业衡量投资有效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关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根据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对税收进行合理的筹划,优选纳税方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

2.税收筹划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包括筹划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以及利润分配决策等内容,同时这几项决策也是企业税收的直接影响因素。如在相同额度的筹资中,筹资方式、筹资聚到以及成本列支等都对企业税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税收筹划对企业资金筹集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企业财务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

3.加强税收筹划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行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相一致。另外,在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税收筹划工作在各个环节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合理性,对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应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在重视企业经营效益的情况下,忽视了税收筹划工作的重要性,甚至片面的认为税收筹划工作和漏税、偷税等行为一样,使得企业税负不合理,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税收筹划是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加强对税收筹划工作的认识,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下优选纳税方案,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建立税收筹划工作机制。为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就需要针对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加强对税收筹划相关方面能力的培训,帮助企业财务人员说树立税收筹划意识,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整体水平。另外,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通过风险评估,得出风险评估报告,确保企业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同时,在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实施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对企业成本效益的重视,将企业筹划成本纳入整体财务成本中,保证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

3.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加强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工作应该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每个环节工作的不同,选择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如,在企业筹资阶段,由于筹资是整个企业生产的前提,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包括贷款、借款、债券或股票发行等,然后根据筹资方式的不同,对其税后筹资资金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企业投资环节,财务人员需要将税后收益作为衡量投资行为可行性的重要指标,根据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区域的不同对税收筹划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9篇:收益高的理财方法范文

一、中美企业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我国的财务管理是在建国初期从原苏联引进的,其基本内容是将财务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包括在财政体系之中。

1963年后,我国财务理论界打破了原苏联财务理论框架,以“企业资金运动论”代替了“货币关系论”,之后又提出了“价值分配论”、“财富事务及生产关系论”。改革开放后又提出了“财务职能论”、“本金投入及收益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论”等。我国过去探讨财务管理理论一直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认为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务和微观财务两个层次,并把微观财务纳入宏观财务体系,以财政职能替代财务职能。由于长期“政企不分”的“二元经济结构”,使企业过度依赖财政,造成企业责任不清,效益低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借鉴西方财务理论,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逐渐实现宏观财务与微观财务的分离。

美国财务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微观经济学,产生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美国对财务也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企业是一个现金流程的体系,财务是关于现金流的管理”、“财务就是核资、筹资和投资”、“财务就是如何使一笔当前的定量现金转变为一笔未来的(或许是)不定量现金的研究”等。但总的说来,美国的财务都是指企业财务,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经济求利原则为基础,着重研究企业当局如何进行财务决策,怎样才能使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财务管理与公共财政完全分离,是一种实效性的企业财务,属于企业经济范畴。

二、中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比较

财务管理目标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其运用的技术方法,因而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企业财务目标有3种主要的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取得时间及取得的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每股收益最大化没有反映风险,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则充分考虑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目前和未来的营业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因素,成为目前美国最流行的观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3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总产值最大化、经济体制改革后一段时期的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个阶段的财务目标都与国家对企业的考核指标相联系,是为国家服务型的财务目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拥有自主的财权,要求企业财务目标为企业服务,转化为资本增值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中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上的差异来源于企业理财主体的不同,而企业理财主体的不同是由于企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要对投资者负责,企业必须以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目标。美国企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其目标就是股东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而公司股票的市价汇集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该公司经营的评价,代表了股东的财富。所以,美国企业财务管理以追求股价提高为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企业不仅与投资者有着利益关系,而且还与债权人、往来客户、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内部职工等其他利益主体有着利益关系。国家既是主要投资者,又是社会财富管理者,必然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要反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还要兼顾其他主体的利益并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因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我国企业理财的合理目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到该指标相对难于量化,当前企业的考核指标可选择资本增值最大化。

三、中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比较

美国企业财务面向的是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投资市场,评价股东财富最主要的指标———股价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因而,美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种以外向型为主的财务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历史选择,美国财务管理形成了整体、动态和发展的理财观念。表现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就是:进行全面的资本预算、现金预算;强调资金筹措的经济性、营运资金管理的高效性;重视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和风险评价;利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注重最优股利政策的决策等。为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美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较多地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

我国长期形成的是局部、静态的理财观念,追求时期和时效性,常表现为短期行为。改革前,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有责(实际上也不明确)、无权、少利(或根本无利)的管理体制下,一个企业的经济关系只向上级负责。这样,财务管理不重要,是名不符实的财务管理。长期的财务实践使人们对理财观念很淡薄。1993年实施“两则”后,我国虽从名义上要求改变旧的模式,也完成了一些核算方法和机构上的改革,但改革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如果我们不改变观念,即使同样运用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仍然没有效果。而观念的更新比起核算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为困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越来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必须在理财观念上确立财务主体观念、市场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收益对等观念、机会成本观念、依法理财观念等。

四、中美资本制度比较

资本制度是国家围绕资本的筹集、管理以及所有者的责、权、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规范,在我国《企业财务通则》中称为“资本金制度”。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为了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各国都从制度上对企业的资本金予以保护。在资本金的确定上,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办法主要有实现资本制、授权资本制和折衷资本制3种。美国实行的是授权资本制,规定企业设立时必须确定注册资本总额。在收到第一期投资额,并且达到一定比例者,企业即可成立,其余部分可委托企业董事会等在企业成立后继续筹集,允许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一致。授权资本制可以弥补法定资本制要求设立时一次缴足资本的缺陷。我国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才确定以资本金制度为核心的新的资金筹集制,随后颁布的《公司法》作出了详细规定。《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公司法》规定了法定资本金的数额,即企业设立时所必须具备的资本金的最低限额。同时,在《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中又规定,资本金可以一次或分期筹集。根据上述规定,我国企业在登记时的实收资本可以和注册资本不一致,但最终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是一致的。显然,我国采用的是折衷授权制,是在吸

取了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的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既遵循资本的最低原则,有利于鼓励企业财务公开,便利投资;又对资本最低限额作出规定,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等的利益,保持企业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五、中美企业外部筹资模式比较

资金筹集是企业资金运动和理财的起点。企业筹资的多少决定了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资金的投入、运用,最终影响资金的分配。企业资金来源包括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内部来源就是企业留存收益,取决于企业实现的利润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通过留存收益筹得的资本是有限的。企业为更大发展,要更多地通过股票、债券、借款等外部来源筹集资金。企业外部融资一般有两种模式: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美国企业外部融资模式表现为: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上市运作、债券、企业间的并购、可转换债券和杠杆收购等。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银行法律限制金融业务交叉经营、将银行业与证券业相分离、对利率进行严格管制、设置单一制的银行等,使银行筹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很难满足企业巨额的资金需求。

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金量大,操作方便快捷,形成美国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模式从历史上看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惟一的融资渠道是依靠国家财政,企业外部融资模式是财政主导型。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很小,主要是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居民个人的投资选择较少。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有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外部融资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模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必将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结合的模式,以充分发挥两种融资方式间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