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精选(九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

第1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法律思维方式;大学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11—02



随着新世纪到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尤其全国性普法工作的不断实践与反思,法治素质的综合性实证指标为我们诠释出仅有知道其重要性是远远不能达致实践图景的如期而至。一般性普法教育的法治启蒙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是,知法与懂法的个体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但知法犯法与执法犯法的具体法律事件同样随之激增,其中的主体成员也不乏在校大学生。值得追问的是,法治意识与违法犯法行为之间是否仅仅是一个知行不相一致的问题。我们认为,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法律思维方式的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背离性关联,单一化的法律知识增加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实践运行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如果我们从理解的意义上认识法律解释,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法律解释乃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因为没有人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法律便没有任何价值。”1 近年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热点案件中,其聚焦的社会身份包括大学生,如马加爵案、付成励案、药家鑫案等已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与社会影响。同时,大学生公然违反校规校纪的热点事件不是见于各类媒体。故而,我们认为,当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实践情势与时代诉求之间的差距颇为鲜明,需要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探寻其有效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背诵记忆法律条文,不求甚解,易于忘记。而经由深刻思考,亲身体验应用的条文,将成为一个法律人生命的法律细胞,终身难忘。”2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在高校法治教育的一般性教学安排上,主要依赖于相关法律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延展性法律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法治内容宣讲与体验。对于现实中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遵循法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具体考察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选择以及教学手段运用等三个方面。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普遍缺乏科学性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较为贫乏,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相关法律知识讲授。除去综合性院校中法学类专业的辐射功能较强的高校外,大多数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缺乏具有较为突出的普遍性,尤其是理工类院校。高校对公民社会的智力贡献似乎在相关教育者视域中不太重视法治教育是对此种现象较为妥当的解释。在许多学者看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可以解决其知识贫乏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并不是法学或者法律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是,如果遵循法治教育的规律,注重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仅仅依赖一门课程来完成如此重大教学目标,显然其科学性值得怀疑。同时,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安排并未得到相关科学性论证,一般仅仅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规划,其专业性不强已经在实践中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质疑。另外,从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是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在进行法学专业性教育,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具体化为教学内容选择。3 当然,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法治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普遍缺乏科学性。高校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安排需要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中得到彰显,以确保其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践性严重不足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选择较为单一,主要是相关法律课程的理论讲授,实践性不强。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在主体的思维方式培养中得到落实,也才能据此获得较有说服力并得到普遍性认可与支持。由于法律类课程性质的特点,法律知识的一般性输出与继受是需要在直接与间接的实践中为主体所了解、熟悉与认可,才会真正产生体验性效应,因为缺乏实践性的个体感知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目标。我们实证考察高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后发现,在高校的一般性法律知识竞赛中,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普遍较好,但是,在相关具体案件的实践性趋向把握上则普遍较差。4 造成这种鲜明对比的现象,我们认为,其主要是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严重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我们知悉,其实在实际生活中高校教师自身遇到具体法律案件时往往也是束手无策,表现出“理论水平很高,实践能力很差”的尴尬境地。当然,这也是高校其他课程教育中一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但是对于法治教育而言,教学模式的选择上需要积极关注实践性教学的安排是解决此中问题的必然之道。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简单化倾向突出

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运用较为随意,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讲解,简单化倾向突出。大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的接受方面已经与中小学生有着显著区别,但是,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性原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于简单的口头讲解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中,高校法治教育的相关课程都是以大班教学形式进行安排的,教师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段上完成具体繁重的教学任务,故常常采取极为原始的教学手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图景也就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形态。5 我们认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尤其在新的时代中更显关键,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较之于教师并不逊色,教学手段上更多的采用多媒体以及案例教学形式该是必然选项。同时,大多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也基本是采用将文字性讲义搬上投影屏幕的极为简单的做法,其实这种与口头讲解的教学形式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区别,无法真正实现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及水平提升目标。

二、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路径

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增设法律类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的主要渠道,同时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不断创新教育范式与进路,从而形成多维培养路径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确立科学完善的法治素质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法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应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综合因素,它不仅包含法治意识,还包括把法治意识转化为自觉地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思维方式。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增设法律类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感知机率,以增强其法治观念的实践性体验,改变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为全面的法治素质熏陶与教育。为了确保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在具体法律类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为主要选择依据,改变传统法学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移植做法,不断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调整法治教育中实践性突出的教育模式

在具体的法治教育中,法治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的描述更是一种实践形态的具体演绎。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应变单纯的理论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和尊重大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促成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渐进性增长与提高,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通常把法治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对实践性教学不够重视,即使是案例教学也往往是法学专业性极强的案例分析,这较为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一种误判,似乎法律只能是法律专业人士的神秘技艺,与普通人相去甚远。其实,法律不仅仅是法律工作者的技术性智识依赖,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公正价值追求的具体性描述。我们只有在教育模式上不断强调法治观念的实践性诉求,才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素质要求的法律思维方式。“所有的社会向题,不论它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是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6 我们知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树立与坚守不是理论灌输所能达致的,高校法治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为目标,并且需要将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关切与法治教育内容紧密关联,把实践性内容作为法治教育的切入点,从根本上解决法律思维方式的普遍性水准提高的问题。

(三)创新践行多元化法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相关法律类课程是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关键性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好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平台,发挥其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一般性的口头理论讲授,增加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教学以及“如果我是法官”主题性辩论教学等教学手段。同时,应开启其他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范式,确保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法治教育目标。尤其是运用典型案件进行学习交流与研讨。保罗·劳伦斯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媒介,通过它某些现实情况或问题被带进教室供班级和教员研究,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某些综合的、复杂的情况或问题的记录,在这些情况或问题能被理解之前,它们肯定是完全分散的,而后将其组合在一起,其目的是将表达各种不同态度或方式的思想带进教室。”7 在当下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随时都会发生大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性热点案件,尤其是与大学生有着切身体会的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高校应及时邀请有关司法人员或法学教授进行学理分析与司法评判,并与大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梳理实践性法治观念的特质表征,从而让大学生不断增强处理自身法律纠纷的能力,准确区分识别正义的现实形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达致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法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金钊,谢晖.法律方法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我们对有关高校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专业背景的实证调查发现,各高校的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占其总数的比例分别是74.23%、86.15%、9.85%.

[4]我们对有关高校从2000—2011年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成绩统计中发现,每年的平均成绩是87.87,11年的平均成绩为85.76;另外,对相关热点案件司法处理判断选择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76.52%的大学生判断案件法律适用趋向出现错误.

[5]我们对有关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运用进行实证调查发现,71.85%的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有86.13%的电子教案中没有图表和案例分析。

第2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各个学科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当然政治学科也不例外。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来说,由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高中政治来说,政治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政治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潜能挖掘出来。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可以主动去思考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即使在课外也能够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并可以针对时事政治,形成自己的观点。高中政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体现,整体思维能力培养,不但对课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转变思想,以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政治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探索出适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必要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伴随企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思维能力也成为其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尤其重视创新思维的具备。在高中政治教学时,政治教师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思想觉悟,也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真正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到政治思想的关键点。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思想,要培养学生可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理解政治思想,并且要使其理解社会主义先驱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与时代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发挥探索思维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是学生生活和学习路上的风向标,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学习兴趣也是提升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对学科有求知欲,积极探索政治知识,才是政治学科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就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下工夫,从而将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探索知识,在培养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将思维能力培养出来。另外,教师可以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利用政治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要将一些经典的案例用于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政治理论具有立体性,而不只是枯燥的理论。

3.善于接受学生的观点

第3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政治;创造性思维;系统化;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20-01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它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起培养职校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职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贯穿于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因为职业学校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最肯学习,思维最活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政治课程日常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点。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生对某些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关,对知识的爱好和兴趣是把思想、感情和意志综合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此心理状态是青少年时期在某种现象偶然触发下形成的,也可以在确定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培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极大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思维积极、活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不要小看兴趣的作用,兴趣会成为学生们克服困难的无形动力,会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大门。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就没有执着追求的毅力,会被困难挡住无所创新。如果学生讨厌学政治,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政治基础知识都难掌握,还谈什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工作。首先,在教师指导思想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旧的传统教法是“注入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缺乏师生对话,更少动手做实验。就像活泼的小鸟被关在笼子里就会倦意绵绵。由此可见,转变教师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在教法上多用“悬念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图”这节时,可先介绍新鲜有趣的材料形成悬念,如武广高速铁路、大庆油田、苏宁电器、本田汽车公司等,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概念和区别,教师再解释这样的经济成分让学生积极思考,兴趣无穷。再者,以趣味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趣味实验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有时一个兴趣实验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影响其一生的志趣。例如:在讲解“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目前市场中的不良和不法现象”的趣味小实验表演,让学生分别演示坑蒙、假冒、伪劣等不法交易途径,让学生在角色表演的实验中体现到“自愿交易、平等竟争、诚实守信、等价有偿”的市场经济规则,教师可从事例中引导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违反规则应受到什么惩罚等。也可以在讲解中列举“李嘉诚的诚信事例”等等。

二、系统化和网络化政治知识的积累是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平时只有注意系统化、网络化政治知识的积累,才能为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活力,为灵活的运用开拓广阔的天地,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相反,无知无识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离开政治知识的积累,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系统化、网络化的物理知识,首先在政治教学中,应尽量挖掘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进行纵横对比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这部分内容时,可从“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这节引入,从我国的“全球贸易排名”和“进出口总额与贸易伙伴”等内容进入导入讲解,从而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特点、措施和意义。其次,当每章复习或总复习时,可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这章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政治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整理过程,是认识升华的过程,是由杂乱转化为条理,由肤浅转化为深刻的质的变化,为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三、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

在政治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大意义,并有计划的结合教材,介绍科学家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也就是穿插一些政治学史的知识。例如:观察法、实验法、人特假设、以及逆向思维、类比思维、怀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分析综合思维等。要恰如其分的介绍各种思维方法的作用,并将各种思维方法作为工具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讲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时可用集中思维法进行介绍,在讲解“行使民利的主要形式”时可采用类比思维法进行授课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启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应该按一定方法,有计划长期的进行,决非朝夕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勇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改实验,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卓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一、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历来以其德育功能而成为各年级的必修课。今天,其德育功能仍需加强,它要发挥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中学政治课又不是纯粹的只讲政治道理的学科;如果只顾及这一点,那它就会显得干瘪、不丰满,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其实,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还应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 "知识"主要是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基本知识是政治课的基石,教师只有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学生才可能凭借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觉悟,政治课才能发挥出德育功能。而思维则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中学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课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每周只有 2—— 3节课。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还都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复杂的、急剧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现象扑面而来,这迫使学生要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在形成之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政治课里仅仅获得一些简单的概念和结论,甚至有些结论是或然性的,而没有得到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那他们的知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觉悟就是摇摆不定的。这对于国家、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是潜在的危险。中学政治课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它去认识世界,这就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提出来了。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根本缺限就在于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学政治课要走出一条新路,不得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课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其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解知识、归纳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课本知识与思维方式初步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中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但归纳起来,是具有政治学科特色的抽象思维能力。简单地说,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问题要会"想",对社会现象要有一个基本尺度的把握。当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高中政治课本中也有较多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比较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等,这些为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二、 高中各处级政治课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高一:第一,学习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按一寂线索串联起来,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准确地把握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第三,领会课本编写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先分析后归纳的思维方法,并学习在实际中运用车船费上,学习运用书本知识初步分析经济现象,培养强烈的经济意识;高二:重点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多的运用。高二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对学生来说,辩证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和关键。能够进行辩证思维,不但对政治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启发;高三:这是思维能力提高和升华时期。重点是培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判断理论是否、政治是否能力;同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三个年级的思维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三、 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1、 渐进性原则。学生刚进入高一,思维习惯较多的停留在形象思维方面,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如去市场买菜时要讨价还价,商品有个价格标签,手头上的零用钱怎么用等,然后再过渡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概念、观点,让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现代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做生意"等问题,学生未必能深刻理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书本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分析"物价为什么要上涨"、"国家为何要控制物价"。这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骤分析社会问题,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获。对不学生提出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不可"高起点",一步到位,否则就会"低落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建立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体系,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学生要先学会归纳推理,再进行演绎推理,再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2、 思维训练要讲究巧妙性、隐蔽性,最好不要让学生有被试验的感觉。我们要把思维训练融于课堂设问、提问和各种练习中。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试验的对象,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思维抵触或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在不知不觉的思维训练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解决了某个难题,学生常有毛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感。3、 加强口头表达的训练。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学生既要会想,也要会讲。能大胆地讲,口能进一步会想。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不会准确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是不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特别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即席发言。4、 思维训练与日常生活、与对重大时事的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政治课教学中,各种最新的现实材料,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 维的"催化剂",古板、陈旧、过时的材料常使学生产生老师的教学是老生常谈之感。政治课教学始终应该有时代气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现代意识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能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捕捉时代最新信息,把握社会主流意识。5、思维检测要体现在重要的考试中。试题应要有较高的思维价值,要能体现思维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做题,既能检查出知识水平,又能检查出思维能力。四、思维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实效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下面几种方法和技巧不妨一试。1、 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向各方面搜寻信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2、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平铺直叙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所谓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关注设凝置难,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凝引思,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案例法,即先交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等等。3、模仿课本中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政治课本在叙述问题时采用了多种具有典型特色的思维方式,比如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应挖掘其中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例如,在讲授完农业的六点作用和基础地位后,可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先分析后归纳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要求学生以介绍自己的学样为题进行模仿。这样做,有章可循,具体实在,学生容易接受。4、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定势。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比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学生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比如,看到社会上有人贪污公款、有人贩卖、有些大款挥霍浪费纸醉金迷等现象,就认为钱是罪恶之源,也相信那句古话"有钱能便鬼推磨";但课本中又说钱(即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作用,这又是充分肯定金钱的社会意义。因此,有些学生就对金钱现象难以正确对待。又如课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巨大地位很高,但又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好,经济效益差。学生就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此类问题不少。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要用相应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一种思维模式,比如要么绝对的正确,要么绝对的错误,那就不能如实地认识客观事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闭。因此,不消除学生的错误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政治课的发展,学生必然会感到政治课越学越难,越学越玄,越学业越没有实际意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进行是否判断时,要密切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去思考,实事求是,从面逐步养成进行辩证思维的习惯,坚持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辨析题去启发引导学生。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题中的辨析题就可以很好地借鉴。例一,"某守法公民发现朋友寄给他的信件被公安机关拆开过,十分气愤,认为公安机关检查他的信件是不合法的";例二,"就意味着消灭民主"。5、 以一个现象为中心,进行横纵联系,进行多角度思考,扩展思维的广阔性,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比如,高一关于农业问题的学习,可以把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而对农业的含义、特点、作用、地位以及怎样发展农业等问题进行纵向思维,从面形成关于农业的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不断和极学习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内部矛盾。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不断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的过程。恩格斯告诫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肩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

第5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学 高中政治课 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学科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为理解、运用和扩展这些专业知识所必需的思维能力。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改进。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的前提。政治课内容虽然不像语文课那样有着文质兼美的特点,但我们可通过简洁的导入语、富有现实生活气息的情景设置、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述以及豁然一亮的精彩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用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多向交流,相互启发,使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将大大锻炼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最容易出现“顿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最终得出新的结论。例如,在具体的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展示漫画、故事、歌曲、诗词名句、情景表演、时政报告等形式来活跃课程气氛,做到形式多样,方法多变。

二、深入发掘教材,引导学生思维

知识在教材、教学结构中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应当揭示思维方法在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脉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目录把握教材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维脉络,并学会知识的检索和整理。因为,政治知识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结构和顺序。如《经济生活》的课本编排,先从学生熟悉的消费着手,再叙述生产、随后是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政治科目各内容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在叙述唯物论时就贯穿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问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等能力。另外,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分析过程的思维方法,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归纳、演绎以及创新等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教材在引出、阐述概念、原理时,也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理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丰富思维训练形式,锤炼学生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丰富的思维形式至关重要,正确且合乎学生实际的思维训练形式无疑会刺激良好思维的形成。

1.情境交融,兴趣引导

研究表明,人有了愉快的心情,才会满怀激情地渴求知识。政治课教学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有紧密的学科,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必须努力创设乐学的身临其境般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情境中积极求知,主动思维,既学到了政治知识,又激发了思维。例如在讲授《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这一框题时,如果能在导入时用轻松愉悦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枯燥无味的课程也能上的精彩有趣。我导入时,先播放了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部分片段,一个手电筒让“大叔”当年引以为豪,而如今呢?我们的家里什么都有啦,不少家庭还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这也就是二十几年的光景,而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中是什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2.组织讨论,鼓励质疑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在确定主题后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尽量鼓励“勇敢”者站起来,对课本知识提出意见,各抒己见,有理有据,相互评析。通过对问题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分析、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去求知、求异、超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这一框题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并且和学生的生活及消费活动紧密相连,完全可以提出两三个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精练精讲,以练育思

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靠潜移默化,更要靠有意识的严格训练。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训练,既包括书面的,又包括口头的。而在实际上,口头训练似乎更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凡是教师提问,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回答,不符合要求的,要要求学生重新考虑、回答。另一方面,注重书面练习并不是搞“题海”战术,做大量低层次识记性的练习只会堵塞学生的思维,抑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深刻分析教材内在联系,广泛挖掘题源,通过变式、重构等方式设计一些具有较强思考余地和较高训练价值的综合性题目,是有效途径之一。

四、走进现实生活,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拓宽眼界,丰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活学善用,在分析求真中不断提高各项思维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及日常的典型的政治、经济生活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常抓不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意识,一旦他们具备了这样的一种习惯,便可以在不断的认识实践中自动、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做有心者,而非过路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全面分析、关注学生的思维切入点、思维展开过程和思维的终端结果以及思维归因方式,才能对每一个思维环节进行深刻剖析,才能找到最为切实有效的思维启迪方法。

参考文献:

[1]牛保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版),2009,(8).

[2]王炬辉.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重视道德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0).

第6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方法

作者简介:宋殿义(1979-),男,吉林东丰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72)刘亚琴(1981-),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U2011946)、湖南师范大学青年课题(课题编号:60903)、学生工作研究资助课题(课题编号:10XG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14-02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担负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任,培养的人才能不能有效履行新使命,承担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因而在新时代,应当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以新的思路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丰富内涵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素质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中居于首位,主要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等问题,要求大学生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防线,坚决抵制错误思潮,遵守党的章程、国家的方针政策,时刻听党话,牢牢跟党走。

思想素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

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节个人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必须,包含良好的品质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良好的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要素之一。法律素质包含牢固树立严格的法纪观念、了解基本法律法规。要求大学生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能够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信心、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包括心理过程健全、思维发展均衡、个性品质完善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获取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有着重要作用。

创新精神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成分之一,就是要在交流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创新的思维。创新精神的提出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被渐纳入到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要求大学生要以新的思维,站在新的高度,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同志曾多次强调:“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永葆大学生政治本色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要确保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忠实的举旗人,就必须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的重要思想,始终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高校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播知识还要用党的理论武装好大家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革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高校长期的重大政治性战略任务

要认清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长期性,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规律决定的,是在后天的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其次是外部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虽然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意识形态的斗争却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从未停止,各种反动势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信仰的攻击时刻没有松懈,这就要求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在保证“专”的同时必须确保“红”,将培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举旗人和接班人作为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三、掌握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方法

1.要坚持理论学习

要发挥高校的课堂优势,运用好优势教学资源,以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载体,强化党的理论学习,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要利用好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理论教员两支队伍政治理论水平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优势;要注重通过思想政治辅导员做教育工作,发挥教师骨干队伍的育人作用;要采用辅导讲座、专题座谈等方式营造学的氛围,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组织大学生自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大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力度,使大学生真学、真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剖析各种错误观点。

2.要强化思想教育

要保证政治理论课的课时量,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载体。要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等元素,教育思想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说教的一维向三维的转变。[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活,从大学生身边的小事情说起,从大学生最关心的事情做起,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针对食堂就餐浪费问题,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大学生中评选先进,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给后进大学生压力和紧迫感,强化大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大学生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利用校园广播系统、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捷性扩大教育的影响力。

3.要丰富社会实践

注重大学生的知行转换,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赋予理论以现实意义,在实践中校正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课堂教学具有的抽象性决定了无法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和最直接的感触,因而要注重将课堂学习与现地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英雄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感情;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城镇和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忠诚;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开展自愿者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同时使大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外来思想潮流的侵蚀和腐化作用,明白西方推行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严重危害,自觉端正态度,强化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意识。

4.开展心理疏导

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一是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此类机构还不健全。三是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骨干团队。院校要利用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有利条件,加快从事心理工作人才的培养步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短期培训、强化等手段缩短人次培养的周期。四是要创新心理教育平台和途径,注重运用网络、电视、远程系统等进行心理干预,开通网上交流平台开展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五是要在院校中适当开设心理学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心理调节的一般方法,做好自我心理防护。

5.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范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注重交流合作,在交流中丰富思想认知,拓宽思维的广度,学习和借鉴对自身发展有益的部分与元素。思维上的创新则要求院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时,注重对大学生个性的保护,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长。要通过举办国际大学生周、学术研讨会、代表团互访等活动相互交流,以拓展大学生的思维。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注意事项

1.要把握大学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通讯交流手段简捷灵便的信息时代,其自身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正确认识其思想特点。一是受多元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自身的模仿能力强,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价值取向更加实际。二是受成长环境影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体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依赖性大,自主自立的能力不强;感情脆弱,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个性突出,渴望被人关注,具有可塑性。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立足于这些现状,把握大学生的“脉搏”,跟上大学生的步伐。

2.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

要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变“填鸭式”、“注入式”教育为“启发式”和“研讨式”教育,让大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3]要注重学以致用,教育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学会辨别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认识,自己校正政治方向;要紧贴大学实际、紧贴使命任务。将讲大道理与小故事结合起来,将上级精神与当前现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创新。

3.把握时代特征,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

要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抓好专题教育与主题教育,采取多样化的随机教育和一人一事的个别教育,在教育的手法上实现创新;要依托家庭、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依靠现代科学,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亲和力;要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快捷、方便的信息化工具作为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通过教学实践、组织实习、参观见学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1-19.

第7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为创新和发散思维提供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氛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搞好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意向活动全身心投入,从而在创设的环境中,产生碰撞,开拓思路,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实现。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在情景创设中,教师要善于放手,鼓励争论,使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不少问题,通过争论,可使解决方案深化理性化。在讨论争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指导,使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对争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移和升华。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机会;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学生一般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的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对旧事物进行改造的能力,它的培养与一般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创新能力和其它能力培养相结合,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不改革,不是不创造,而是没有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就是要善于找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足。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丰富,它让学生掌握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的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囿于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问题,借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能否突破传统思维和多方面获取有关的信息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方法,他们掌握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方法后,才能有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欲望和冲动。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时,应使学生掌握我们国家关于农业的现行政策,然后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通过实地观察,与党的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相对照,才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1)做好参观前的知识准备,在课堂上首先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的。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参观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成、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摸清村里的具体情况。(3)教师在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指明观察了解的重点。(4)通过参观,让学生记下观察情况,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造性思考。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现实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直接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原则是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具体培养可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看问题绝对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不应忽视成就背后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意见分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论证是非。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就会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就能获得较大提高。

3.实践能力培养。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社会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就要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创新意识,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2002-12-27.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9-5.

[3]彭广森,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

[4]毛献文.建构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课评价平台.政治课教学,2004,(11).

[5]任文田.学法指导与学业考评技能训练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9.

第8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哲学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学校 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在中等专业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哲学课程是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往学习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的是它的意识形态色彩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指导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来进行阐述、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什么是哲学思维呢?“哲学思维不同于日常思维、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等其他思维形式。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1]

二、哲学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哲学

1、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其次,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论依据。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且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哲学提供总体性和一般性的方法论原则。

2、专业的核心课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般都开设了哲学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伦理学》《马列原著选读》《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等。

在这些哲学课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最为重要,它主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提高用正确的立场、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因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核心的核心,并与其他哲学课程相互联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哲学课程体系。

其中《西方哲学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开设《马列原选读》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关哲学课程组成的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的体现,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因此,人是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任务,对象的重要理论支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但要求具有运用哲学思维的辩证性来分析、解决问题,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还要运用哲学思维批判性、实践性,不迷恋权力,不盲从权威,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反对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从哲学思维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三)教育教学中的哲学思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对教师职业的阐述,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要求。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者,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还要有科学的工作管理方法,丰富的人生阅历,开拓的视野,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对象的客观属性、内在本质,因果联系、发展趋势、作用影响等矛盾各个方面的哲学认识,有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哲学思维的能力。

关于教师的培养,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实际上学习哲学,培养哲学思维对于当好一名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过去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成这一要求就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思维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从全局考虑,细节着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认真对待那些可能对群体造成重大影响的细微之处,哲学思维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四)企业工作中的哲学思维

当今,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这一客观事实,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更属不易。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涉足了企业领域。如从事销售、业务员、银行柜员等工作。

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本专业所学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通常会感到没有把握,对工作缺乏信心,不能勇敢的去尝试,对未来感到迷茫。

面对专业不对口的这种情况,《实践论》给出了应对的办法。首先,是对工作的情况和环境加以详细的调查分析,了解这些之后就能够初步从事某项工作。在工作一段时期以后,有了工作的经验,再加上这个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2]最终胜任一项工作。

人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要对自己有信心,勇敢的面对工作,调查分析工作的情况,并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虚心体察情况,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与准确地判断自己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就能够做好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工作,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工作中成长。

三、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哲学思维

由此可知,哲学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哲学思维就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1、构建有机的哲学课程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哲学课程体系。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必需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哲学课程,统一设置各哲学课程,把握好各门哲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

2、增设新的哲学课程

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当中发挥了显著的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企业工作当中也同样具有用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他的哲学课程,《矛盾论》《实践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得更加紧密,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增设《矛盾论》与《实践论》等课程,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必需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因此,需要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方.哲学思维略论[J].南通大学学报,2008,6(24).

[2].的四篇哲学论文[M].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8:16.

第9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范文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调整师生关系,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新课改基于对课堂和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学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这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能深刻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现实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