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训练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训练思维的方法

第1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集中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在小学阶段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时,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必要前提是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目前大家多注重培养的是儿童发展性思维,而容易轻视儿童的集中性思维的发展。其实儿童的集中性思维的发展在其参加美术活动时培养创造性能力方面仍然很重要的。

什么是发散思维?什么是集中性思维?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试用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材料,有金属的和非金属的,甚至连竹丝和头发也被用来作过灯丝。这属于发散性思维。后来他在别的科学家的启发下,采用了碳丝作为灯丝,创造了第一代的电灯,这是集中性思维。

集中性思维也叫求同思维,而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两者都是创造思维的必要前提。集中性思维强调主体找到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的作用;发散性思维则强调主体去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是集中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锻炼要两手抓,不能放松了任何一方面。而在当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学生逐渐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多端、灵活、精细、新颖等特点的扩散性思维方式便成为学生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但过于注重扩散性思维培养也有弱点,那就是使孩子有过多的幻想,缺乏归纳整理的能力,得不到集中性思维的帮助,众多的创造性设想无法付诸实践,渐渐便失去了创造的目标和信心。而集中性思维确定了发散性思维的方向,漫无边际地发散,总是要辐合的,只有集中有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创造力。所以当我们重视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不要放松集中性思维的手。那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当怎样正确训练学生的集中性思维能力呢?

为了训练学生的集中性思维,必须发展以下两种能力: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

二是根据各种现有信息获得一种正确结论的能力。主要侧重于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以上两种能力来培养孩子的集中性思维呢?

一、分析先后主次的练习

在进行新课时,认真观察分析绘画(或制作的先后、主次是很重要的。每学一课都要让学生先分析完这一课绘画(或制作)的先后顺序与主次,然后才进行实践。例如:在三年级学《画自己的漫画像》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讲授课之前写实的画了一张自画像。讲授新课时,重点放在分析漫画像的夸张过程上,又要学生说说漫画像是由什么画演变而来的,于是学生注意到了演变以前的写实画像很重要,将绘画顺序掌握得更好。最后他们拿出自己的自画像,运用夸张方法在自画像的基础上进行逐步夸张后完成自己的漫画像,效果非常好。因为重视了分析先后顺序与主次,这一次的教学活动比起以前曾经让学生们直接对着小镜子画自己的漫画像要成功很多。这样的分析练习有很多,几乎大部分的课程均需进行这样的分析练习。总之,分析好绘画、制作的先后顺序与主次的训练是进行美术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把这些先后与主次都弄清了以后才能顺利地完成美术的各项教学活动。

转贴于 二、找错误练习

这类练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欣赏、绘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区别真假是非,寻找正确答案、自觉纠正错误的好习惯,并能巩固所学知识。

认真地观察是找出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在上欣赏课时,让学生欣赏小朋友的画时,不光要学到小朋友画的优点,还要学会找出一些潜在的、相对性的错误。比如:画中出现的透视关系的错误;人物的比例失调;色彩搭配的不谐调;主体不突出等……这样不光可以增强学生绘画时的信心,更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美术活动中自觉杜绝或减少不应有的一些错误。

也可以用错误的说法和做法,引起学生的怀疑和质问,使其自觉杜绝和纠正。例如:在学写美术字时,故意将结构写错,笔划写错或字体不统一等,学生马上会反驳你,说你写错了。错在哪儿呢?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一个错误。

当然,这项练习在授新课之前和没学过的问题出现时忌用的,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归类练习

这类练习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归类,把美术教学中各项课题概括成各个类别。

第2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引言

设计素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设计有关系的素描活动,设计素描以传统的绘画素描艺术为基础,然后和现代设计艺术的特点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视觉造型艺术科学,设计素描可以作为素描的的一种新型的表达形式,它是素描艺术的延伸。设计素描教学课程是一种为今后设计服务的基础性训练课程,对专业学习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设计素描教学的发展。

设计素描的特点。

与传统的素描相比,设计素描呈现出了更多的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素描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它们在形式上都是素描。传统素描更加强调的是再现客观的描绘对象,在描绘的过程中,它更看重的是所描绘事物的形体、比例和描绘光线等因素,传统素描更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描绘。而在设计素描中,更关注的是发现和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这与传统的素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们在内容上的本质去别。而且,在出发点上,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也不一样,传统的素描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我服务”,而设计素描的出发点是“为设计服务,为人服务”

设计素描创意思维训练方法。

1.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有目的的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传统素描的优点和现代艺术的优点而发展成的现代视觉造型科学艺术。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素描是为设计而服务的,要让学生知道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设计创意、进行设计方案交流的方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记忆、观察入手,强化自身创意意识。例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事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 实物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系这些实物的大小、形状、主次、节奏等,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此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不同实物画面内容和画面表现形式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联想随意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物质所展现的新的视觉形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个,要打破常规的素描表现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创作。这要求教师在叫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要通过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节静物写生课,在课堂上,老师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和思考方式来放置静物,然后让学生对所放的静物进行描绘,教师不像往常一样放置一个物体,而是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静物一起放置在桌子上,然后指导学生可以任意的根据创意需要和画面需求来进行选择,选择自己想描绘的对象然后进行描绘,在描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意识和自己的情感情趣能够通过画面的艺术效果能体现出来,如此,虽然所有的学生所描绘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他们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却是各式各样,风格迥然不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在教学过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设计素描技巧后,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描绘能力后,教师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摆脱先前的一些教学步骤的约束,在教学中让学生随意的延伸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将一个茄子放在桌上,然后让学去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时此刻忘掉他们先前记忆中的固定模式和形体思维,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抛开它是一个“茄子”,而去观察外形的凸凹、起伏和结构,这样就会有一个新的形体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个新的形体与先前的固定思维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教师在教学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设计素描的创作中获得更加理想且符合自身创作思维的表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新的方式方法、运用新的思维模式、摆脱常规而对事物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形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3.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的理解新的造型方法,并将此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当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会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是康定斯基一样,他能够从一幅倒置的艺术画中发现抽象绘画。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形体概念的理解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敏锐的把握住各种造型因素,应该通过大量的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培养,使学生能够精准、快速的表达和记录自己的创意思路,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也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各种造型的结构、质感、轮廓、空间、肌理、色调、量感等质检的联系,也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形体之间的正负、虚实、离合、凸凹、内外等的矛盾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的训练具有实验性、即兴性、和创作性的特点。教师在创意素描训练中要指引学生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不断发展创意思维。例如,在写生课上,教师将一些不同的物质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想象,让学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杂乱的元素生成画面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学生大脑中生成许多新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学习中,要想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创意意识,只有通过创造思维的不断积累,只有如此,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到所描绘对象的表层下面更深的表现因素以及事物的内联系、意义和价值。通过大量的训练,会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存在的要素不断地尝试和创造出新的视觉元素,会训练学生在创作中使自己作品中的自然形态被逐渐减弱和相互混合。在教学中的课题作业里,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只是依据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要指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和观察。例如,在课题作业《静物的局部性描绘》中,教师将一些材质不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物体放在一个桌面上,然后要求学生以创造性的理念去观察这些实物,要求学生在这些物体中任意选择一个静物,然后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所选静物的局部进行表现,并且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从大局部到小局部的一系列作品。在表现静物局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表现静物。通过此种课题作业也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观察方式,使学生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表现造型的细节。通过课题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从独特的视角去认识所要表现的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素描中的创意思维。当然,教师还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结语

第3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那么,什么是变式训练呢?所谓变式训练,就是保持原命题的本质不变,不断变换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形式,或空间,或内容,或图形等,产生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解决一类问题的变化,逐步养成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变式不是盲目的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

1 多题一解, 求同存异,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练习的内在联系

许多数学练习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A(-3,0)、B(1,0)、C(0,-3)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一次函数y=-x-3的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A、C,并且经过点B(1,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2:已知抛物线经过两点B(1,0)、C(0,-3)。且对称轴是直线x=-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变式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0),且在y轴上的截距是-1,它与二次函数的图像相交于A(1,m)、B(n,4)两点,又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2,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题的教学,先让学生议练,教师在知识的转折点上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点拨,在思路上为学生扫除障碍。

对变式1,先让学生比较它与例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再思考怎样转化为例题求解,然后讨论怎样求A、C两点的坐标。对变式2,引导学生抓住“对称轴是直线x=1”利用对称性,求点A的坐标。对变式3,要善于应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思想方法把一个综合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逐步引导学生把变式3分解为三个简单问题:①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求m、n的值并画出草图分析;③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转化为变式2)。

这组题目最终都是通过设二次函数一般式,利用三点法建立方程组来求解。通过这组“多题一解”变式训练,既可巩固强化解题思想方法,又让学生通过多题一解,抓住本质,触一通类,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发展智力,激活思维,收到举一反三,少而胜多的效果。教师要把这类题目成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它们的共性.

2 一题多问, 扩充拓展,通过变式培养学生层层推进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例2:如图,AD是O的直径。

①如图1,垂直于AD的两条弦B1C1,B2C2把圆周4等分,则∠B1的度数是_____,∠B2的度数是____;

②如图2,垂直于AD的三条弦B1C1,B2C2,B3C3把圆周6等分,分别求∠B1,∠B2,∠B3的度数;

③如图3,垂直于AD的n条弦B1C1,B2C2,B3C3,……,BnCn把圆周2n等分,请你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Bn的度数(只需直接写出答案)。

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3 一题多解,殊途同归,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同一道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例3:已知:如图4,圆O是ABC的外接圆,圆心O在这个三角形的高CD上,E、F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CEDF是菱形。

【证法一】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

ODAB,AD=BD。

又CDAB,AC=BC。

∠CDA=90°,E是AC的中点,DE=1/2AC=EC。

同理DF=1/2BC=CF

DE=EC=CF=FD。

四边形CEDF是菱形。

【证法二】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ODAB,AD=BD。

D、F分别为AB、BC的中点,FD∥AC,且FD=1/2AC。

E是AC的中点,EC=1/2AC=FD。

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

∠CDA=90°,E是AC的中点,DE=1/2AC=EC。

四边形CEDF是菱形。

【证法三】

如图5,连结EF,交CD于点G。

E、F分别为AC、BC的中点,

EF∥AB。

CG=DG,EG/AD=CG/CD=GF/DB。

O为圆心,AB为圆O的弦,ODAB,AD=BD。

EG=GF。

CG=DG,EG=GF,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

EF∥AB,CDAB,CDEF。

四边形CEDF是菱形。

通过证法的变式,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底边一半、比例线段等性质充分运用起来,把相关的性质定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分析各种证法,可以发现不同方法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用到了相同的定理或性质,从此,做题目不再盲目,不再是过独木桥,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发挥习题的变式功能和解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因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通过类似的“变式”练习,不仅有利于彻底根治多值问题中漏解的毛病,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会逐步增强,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也得到培养。

4 一题多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通过变式教学,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遏制“题海战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例4: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OB、O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此例题)

变式训练:

变式1: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点E、F三等分对角线BD,其它条件不变,问上述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2: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BE=DF,其它条件不变,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3:若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E、F分别是OB、OD的中点改为E、F为直线BD上两点且BE=DF,结论成立吗?为什么?

变式4:如图7: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H、G、E、F分别为线段BO、DO、AO、CO的中点,问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若结论成立,那么直线EG、FH有什么位置关系?

变式5:如图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个点;G、H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已知AE=CF,DG=BH,上述结论仍旧成立吗?

这组题中,例题主要是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来证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变式1虽然E、F位置改变但引导学生抓住实质,利用等式性质仍能证出OA=OC,OE=OF,还可以利用例题的判定方法,学生能进一步熟练此判定。变式2把例题和变式1中点E、F所具有的特殊性规律变为一般性规律,让学生体会仍能利用例题的判定得出一样的结论,加深了学生对判定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能力。变式3在变式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由点E、F的位置在线段上变为在直线上,范围扩大,在例题图形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加以探究,发现此问题仍然可以利用例题的判定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通过变式3的训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加深对判定的灵活应用。变式4由例题中在一条对角线上的满足一定条件的两个点变为两条对角线上满足一定条件的四个点,学生有前面的例题作为铺垫,可以很容易解决此题,在解决此题中既多次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变式5在变式4的基础上题目增强了一般性,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第4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本文从语文课堂出发,结合课堂实例,试图寻找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思维训练由此而提出――画面法、作文法、主问题创设法等几种方法。期望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发散性、敏捷性等方面获得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实践研究

乌申斯基在《儿童世界》一书中提出:“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语文学习包含“文”和“言”,这两方面的发展如果能同时帮助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根据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几种实践尝试可以关联起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养这几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1)教师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与学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时,注意由浅入深,给予学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将学生思维灵活性调动起来之后,才将问题逐步深入。当学生在回答的内容令人满意时,有时可以进一步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点后,加以比较分析,找到思维的不同方向。由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加深的习惯,而非浅尝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问:“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接着进一步深入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涵义?(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尽量发散对问题的思考结论。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分析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请学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每种概括的依据,从谁的视角来看于勒的?在学生有了明确的结论之后,请学生再思考,你觉得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亲叔叔,你会带他回家吗?《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锻炼思维发散的课文。可以设问: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请同学们来辩论。

其次,让学生处于思维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识的敏感时期,很注重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安全心理对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哪怕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的延迟给出,往往让学生因为心中有问,而更多角度的积极思考。同时,养成提前告知上课内容和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胸中有成竹,在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时候,会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种形式进行思维训练

初中教科书的文本内容,多数都是能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品,只要通过阅读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发其逻辑思维呢?

1.画面利用法。画面利用法就是通过文字想象还原画面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初中课本中大部分诗歌都是画面感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还原画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传达的画面,学生可以仅仅通过读就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但这还停留在形象思维上,画面上。方法设计:你能把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并写下来,与同桌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将画面生成文字,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过与同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是同样一句诗句转换的画面,却气象有所不同。那么通过“比较”,也能看到个人解读的风格,与个人的经历、气质、经验等无不关联。彼此比较、吸收,说说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进一步对诗句加以分析、赏析。同样可以借鉴此法的比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天净沙 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再用语言组合画面。通过给画面的补白,可以较好地增加思维的广度,再进行语言还原画面,也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

2.作文训练法。这里所说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笔者尝试的两种方式可以借鉴。一种是改变人称重写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父亲与杰利的角度来改写故事。通过这种改写,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称的转换,故事逻辑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维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训练。

另一种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写。这种方法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上获得锻炼,也可以积累文中的词句;又可以通过这种词语文字的再运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小规模文章的仿写,是可以长期实践下去以证明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很多奇思妙想,从多个角度锻炼思维。

第三种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对原文进行再创作,也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装》结局的续写。这种多种可能的故事结局的续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3.主问题的创设。主问题的精心创设,也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所谓主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通过主问题的创设,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主问题可以这样创设: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为什么选择了买橘子这件小事,又为什么不从正面来写,而选择写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父亲在什么情形下决定亲自送我?从父亲的买橘子的背影中、语言中和后来的信中透露了父亲怎样的爱?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5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向;训练目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05-03

一、问题的提出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习作指导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小学生容易盲从,导致写出的作文话题或内容雷同。同时,由于缺乏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文出现平铺直叙、方法单一、语言枯燥等现象。这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为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这是基于成人的观点和思维的习惯,是不符合实际的。少年儿童每天对信息的吸收量是成人的5到8倍,他们虽然经历比成人要少,但他们对很多事物和现象的思考、想象、联想,要比成人广泛和深刻得多。当一个孩子在观察蚂蚁窝的时候,也许他(她)正在跟每一只蚂蚁对话;当一个学生望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也许他(她)的心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

⒐正先生认为:“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收藏的缘故。”刘国正先生说的,其实在小学阶段甚至在幼儿阶段也同样适用。其实,少年儿童的思维更加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因此,他们的感受更加细腻、丰富。因此,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用心去体会那些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却被忽略的事物。这样,他们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可以写作的素材。

其次,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要将文本中抽象的语言进行梳理并具象化,便于学生对写作方法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形成一种可操作的写作思路。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括、归纳、整理等抽象思维的理解、掌握有较大难度。因此,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策略将文本中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可视化,以方便学生掌握。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将写作能力分为若干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选择典型材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等。在指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怎么写的时候,要目标清晰、思路明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二、思维分级发散及其特点

思维分级发散,指的是从思维原点(话题)出发,按照抽象―次抽象―次具象―具象的基本规律打开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如,“记录生活”的作文教学片断。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课前和孩子们的谈话中,我感受到大家都爱美食、爱生活。在今天这节自由习作表达课上,我们就从美食说开去。

(二)头脑风暴,思维发散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开展“美食头脑风暴”,快速完成思维发散图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美食的不同种类进行汇报交流(图一)。

这是以美食为话题进行的全方位发散。一级发散分别为主食、小吃,热菜、凉菜,还是比较抽象概括的,但已经比美食范围更小一些了;从热菜进行二级发散,可以是蒸鱼、红烧排骨、麻婆豆腐等,就已经具象化了。这种由抽象逐渐过渡到具象的发散思维方法,我们称为分级发散。到了高年级或初中,可以更细致地进行发散。例如,热菜还可以从原料分为鸡、鸭、鱼、肉……可以从做法分为煎、炸、蒸、煮……然后再到具体的菜。这样发散级别越多,就能够找到更多的素材。很多素材原来是没想到的,但随着思维的发散,涉及面越来越广,素材也就越来越多了。

思维分级发散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由抽象到具象。它以话题为思维原点,由抽象到具象进行发散。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如,上文的例子,如果一讲到美食马上就想到红烧排骨、麻婆豆腐等具体的菜式,那么就很难扩大思维的广度。将美食概括、提炼为热菜、凉菜等不同种类后,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对热菜,可从原料的角度考虑,有鸡、鸭、鱼、肉等;在此基础上,又从做法的角度发散,有煎、炸、蒸、煮等,这样菜的种类就更多了。

第二,同一级的各个发散点是并列的。如,主食、小吃,热菜、凉菜之间基本上不能够互相包含、互相交叉,否则容易导致混乱。

第三,各个发散的层级可以根据喜好和需要灵活变化。每一级、每一个角度都不是绝对的,各级发散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例如,美食也可以直接从原料、做法、地域等角度发散,或者先从原料再从不同做法发散,或者先从不同地域再从不同做法发散都可以。

思维发散是有一定规律的。思维发散图可以将抽象的、看不见的思维具象化、显像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思维分级发散导向训练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一)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发散

对原点进行发散之后,会产生许多新的发散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目标,选择其中一个或若干个发散点,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发散。这样,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角度。如, “写清楚事物(麻婆豆腐)的特点(做法)”的思维发散过程(图二、图三)。

选择了麻婆豆腐之后,通过观看视频、聆听解说词,从看、闻、尝、听等方面,细致地写出麻婆豆腐的色、形、香、味等主要特点,表达出对美食的喜爱之情。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由来、特点、做法、有关的故事等,这样使表达更有条理。

由于主要目标是“写清楚事物的特点”,次要目标是“有条理地介绍事物”,思维发散就主要导向色、香、味、形等方面,然后再梳理特点、由来、做法、与之有关的故事等。如果主要目标是“有条理地介绍”,则侧重介绍制作的过程:按照“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序进行描写,再梳理特点、由来、做法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等,这样就能够条理清楚地介绍事物了。

如果是训练素材选择或详略安排的内容,就要根据这一目标进行思维发散。如,《师恩难忘》思维发散图(图四)。

如果作文重点目标是选择素材,那么通过全面发散找到具体的老师之后,针对性发散可以是表现老师的若干事例。发现这些事例之后,再选择其中最能表现老师特点的几个事例来写,就达到学习选材的目标。如果是学习详略安排,则进一步引导,这些事例,不需要每一个都具体地描述,事例1进行详细描写,事例2、事例3则略写。这样,文章就显得简练而丰富。

如果作文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则可以将发散的事例调整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然后再将发散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能够实现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目标(图五)。

假如景物描写的训练目标是有顺序、有条理,那么发散就可以选择远近、上下、左右的发散角度,然后按照这些角度进行描写。如果是学习描写和想象、抒情、议论相结合,则可以按照描写、想象(抒情)的角度发散。

(二)通过发散将生活和世界纳入胸怀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写作需要描写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作文的内容、题材就要从生活中撷取,从生活的世界中选择。要促进学生写作素材选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就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掌握一种事物、一类人的写作方法开始,发散到所有类型的人、事、景、物等,探寻其共同的写作规律。

1.从小到大。教学“记录生活”一课,经过发散思维的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样抓住特点、有条理地介绍美食的思路和方法。但是,美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以美食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拓宽思路,选择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习作。

美食属于生活中“物”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还有衣、住、行等方面。生活中除了“物”,还有人、事、景等。因此,教学时我们从具体的美食入手,倒推生活中“物”的衣、住、行等方面;接着,由“物”再倒推到人、事、景等方面,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扩大(图七)。这是由小到大的发散方向,是从针对性发散到全方位发散的过程。

2.从大到小。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抽象的人、事、景、物发散开去,从抽象的人、事、景、物到次抽象的衣、食、住、行(物),熟悉和陌生(人),喜怒哀怨(事),东西南北(景)等角度发散。这是从大到小,从全方位发散到针对性发散的过程。

根据思维的特点,相对而言,从小到大更符合低中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习惯;从大到小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适合高段或初中以上学生的心理需求。

第6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剪辑,艺技意,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也普遍发现,同学们的剪辑技术过硬,模仿能力很强,但是进一步地探索能力或者说对剪辑的创意思维的体现却几乎为零。《影视后期剪辑》是影视专业的核心课程。影视作品从剧本到成片,可以说剪辑是最终的艺术再造。剪辑这个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重视,甚至导演也会大胆放手让剪辑师自主操刀。当然,要成为一名剪辑师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影视后期剪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革中,应该如何让同学们们从理论到实操,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创意思维的剪辑工作者。我们深入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加强创意思维训练的艺・技・意互渗互补的教学方法。并在14级新生中实践,初步得到成效。

一、培养为“剪糊匠”而非“剪辑师”的原因分析

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教学的发现,我们认为培养效果的不足,是影视剪辑课程没有很好的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分析。

1.1剪辑创意思维的缺乏首先来源于剪辑艺术修养的缺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被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定位为“剪糊匠”的在校学生或者已毕业学生,对电影剪辑历史中的重大人物和重要理论知之甚少。

在理论匮乏的前提下,我们又如何能够要求他们剪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创意作品?

1.2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拒绝枯燥的理论讲解

在过去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从未忽略过对剪辑理论的解读。不过,在课程安排中,要么把理论与实践分为课程的两个部分,先把理论部分讲解完成后,进入实践。要么是两门课程,先学理论,然后再是单独的剪辑软件学习。由于高职类学生急于动手的普遍性,往往会屏蔽掉理论。因为,他们当中要么觉得理论不够重要,要么在看不见自己掌握剪辑技术效果的情况下,听得昏昏欲睡。

1.3学生们往往满足于会剪、能剪,缺乏思考

看着视频是怎么在软件中一点点被裁剪出来,加字幕,配音乐音效,同学们往往欣喜于此也止步于此。在校学生虽然经常参与一些实践项目,但由于是初学者,项目的负责人自然没有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也就是按要求剪辑就好。慢慢的,同学们在无形中就冠以了“剪糊匠”的称谓而不自知,对学长、老师的告诫也无动于衷。

因此,一个剪辑从业者满足于自己会剪、能剪的阶段,而毫无独立思考,又何谈创意呢?

二、抓住方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因为“学生学习的成败,是由我来决定的。”那么以上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如何训练他们在剪辑中的创意思维?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教育的难点。

2.1把枯燥的理论,设计得鲜活起来

我们为何不针对高职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相信他们,放手他们?我们一味的压抑克制他们的好奇,完全不理会他们的兴趣点,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善于自我表现,看重短期学习成绩的特点。

因此,无论是灌输式的传授理论,还是项目教学中相对的理论弱化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只有自发自主的学习,效果才是显著的。

2.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让学生思考起来

技术是实现艺术效果的手段,在剪辑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剪辑工作者的武器。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技术去实现艺术效果,可是自己却想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那样做又会怎样?这将是训练他们,培养他们创意思维的过程。

三、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创意点

艺・技・意互渗互补教学方法(以下简称艺・技・意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在高职剪辑课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轻松有趣,教与学身份的改变,学习者高度参与等,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意识的目的。

3.1艺・技・意教学法的含义

艺・技・意教学法就是把电影剪辑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产生的重要理论,作为艺术修养的积淀部分,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实践剪辑效果的技术处理的能力部分,把每个模块中的剪辑手法进行逆向或者发散思维作为创意思维部分。三者结合贯通在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中。

3.2艺・技・意教学法的创新点

3.2.1运用在实践课程中的,艺术修养、技术完成与创意思维融会贯通的一套教学方法。既改善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又能从艺术修养的培养入手,为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

3.2.2每一个模块我们都按照艺・技・意的模式,训练学生从艺术理论的掌握,技术手段的实现,创意思维的激发,这套由任务驱动的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设计,本生就是从正、反向不断刺激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创意的方法,并且有效。

3.2.3以自主学习为“引擎”,以任务完成为“检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在自主学习中的资料搜集,历史人物的了解过程来积淀理论知识,在自己不断出现的理解错误或者操作失误中进行反思。最后在单元任务的完成中,纠正偏差,加深印象,激发创意。

3.2.4教学设计中专门安排了创意思维训练模块。通过“环境、资源、”等方面不同视角的认识来刺激创意。从认识上改变学生墨守陈规的惯性思维。同时,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头脑风暴等。

四、艺・技・意教学法模块设计

从教学模块设计(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以每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中心,通过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展开学习。

4.1教学内容包括了剪辑的历史、人物、重要思想以及剪辑原则和技巧等。

4.2案例选择上涵盖了影视作品的各种类型,包括:电影、纪录片、宣传片、短片、影视广告等。

4.3课时分配中,艺术修养与自主学习获得更多。

4.4将艺术修养、技术操作、创意思维贯彻到了教学内容中,起到了互渗互补的作业。

五、艺・技・意模式下的教法与学法

我们从过去的注重剪辑软件的教学转化为注重拓展学生创意思维的教学,我们从案例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意。

我们参考德国职业教育个人化学习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了艺・技・意教学法的五个阶段:自主学――分享学――引导学――检验学――发散学。

5.1 自主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提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出不同的提示。

5.2 分享学习成果阶段

利用学生好奇、好表达、好鼓励的特点,安排他们展现自己学习的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养成相互学习、讨论、思考的习惯。

5.3 引导学生学习阶段

通过学生自发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答案之后,教师作为引导,要梳理知识点,解答疑惑,强调重点。

5.4 检验学习效果阶段

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的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这是关键的阶段。我们会布置新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观察,解答,指导。目标是要纠正学生自学阶段的偏差,解开之前的疑惑,熟练掌握知识点与技能操作要点。

5.5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

发散思维的学习阶段就是我们的创意训练阶段。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我们通过展示相关的有趣视频,和不断的提问来刺激学生的思考,激发创意。

我们布置新的任务,开放式任务,没有标准,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做。

这五个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学习过程(如图2)。学生不断的接到任务去自主学习,在检验阶段得到提高,并在发散阶段得以创新运用。

图2 循环上升的学习法

六、结语

艺・技・意教学法改善了以往枯燥的理论学习形式和注重软件学习的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实践,引导他们思考,允许他们出错,激励他们想象,在艺术修养上得到积淀,从检验与思考中不断进步。

艺・技・意教学法已经在14级同学的《影视后期剪辑》课程中实践。学生能够在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愿意去思考,并在课程结束时收获很多。

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衷。

(项目来源: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课题编号:BK2014B02)

参考文献:

[1](美)蒂娜・齐莉格.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龚春燕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美)奇科・汤普森.《真是一个好创意――创造卓越创意的思维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周新霞. 《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美)Gael Chandler(盖尔 ・钱德尔).《电影剪辑――电影人和影迷必须了解的大师剪辑技巧》,人民邮电出版社

[6]姚争.《电视剪辑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美)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第7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思维模式

一.体育运动训练学理论的视阈观---复杂性思维

体育运动训练是以“人”为核心的一种运动,人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同时由于体育运动训练具有多层次性、多因素和多边形,因此整个训练过程呈现十分复杂的情景,这是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特性。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过程和人属于一个整体,其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训练系统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也是十分复杂的,也就是说体育运动训练属于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必须要借助复杂性方式来处理”,若对于这种复杂性系统再采用传统的封闭、静态的简单思维来处理显然是不适合的,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观察、审视和思辨的角度形成新的训练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体育运动训练的变革首先是通过思维方式的变革体现出来,而复杂性思维主要特征是通过分析运动训练的非线性、整体性、开放性为基本特征分析运动训练的变化,这为研究、思考运动训练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非线性思维的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复杂的系统,包含多种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非线性思维能够使体育运动训练建立新的技术平台,以便将更多的经典案例引入到训练理论研究中来。

整体性思维的运动训练:就体育运动训练而言,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若仅仅重视局部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体的发展,导致系统整体功能下滑。整体思维关注的是体育运动的整体最优,提升整体效果。

开放性思维的运动训练:这种思维强调训练系统和环境的有机联系,个体只有和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让训练对象在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形成高度有序的创新结构。

二.体育运动训练学的方法观---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思维

任何一门科学的建立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指导基础上进行,应当遵循体育运行训练科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截至目前,体育运动训练学要深入发展,必须在固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训练研究方法的思考。由于体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仅依靠传统的还原论难以客观、合理的进行处理,必须将还原论和整体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探究。

还原论和整体论融合起来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理论学者的重视,关键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突破,即是对传统方法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方法的补充。还原论和整体论融合研究思维是将整个运动训练视为一个系统,然后将其放入到更大的系统中,从而给出体育运动训练在变化系统中的理解和认识。应将体育运动训练放到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综合探究,分析外界因素变化情况下运动训练的规律、特点和方法。从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有机融合来看,运动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和单向链条,而是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某个问题,不仅要进行具体的研究,也要考虑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将多学科协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多元整合的思维格局,做到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科学推理和哲学思辨的有机结合。总之,在对体育运动训练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倡导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有机结合。

三.体育运动训练的认识观----理论结合实践的整合思维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然而就体育运动训练而言,目前仍是经验成分比较多,训练指导的专项理论并不完善,“训练观念”相对落后,理论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纵观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一般训练理论、向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理论体系具有个性又有共性,即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然而,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专项训练理论,多是依靠经验来完成,因此,在运动训练研究中要重视专项理论的研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对运动训练非线性科学发展、系统论突破的新动向回应。

总之,体育运动训练学属于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要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必须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去建设和发展学科体系,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有效结合各门学科的通力协作,发展体育运动训练新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J].体育科学,2012,(1):77-84

第8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图形创意;思维训练;教学

0 绪论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被称为“视觉语言”。图形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在设计过程中,一切设计都将物化为形象。图形可为一切理论性观念提供它们知觉等同,能为自然与社会的网状结构提供多维度的展示,更能切近生活原型…因而“看”(图形)比“读”(语言)更煽情、更具诱惑力。图形设计的学习和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表达力,以图形的方式物化思维过程,通过理性思维分析、感性思维进行想象、联想,发散性思维进行创作。课程中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事物的过程,联想与想象,最后形成自己的初步设计。对图形创意这门教学课程主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进行课程实践,通过思维训练过程与内容、思维训练方法、两个方面为指导思想。

1 思维训练的过程与内容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授时间共四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象思维训练,课题训练――从源开始――师法自然。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重新了解自然,发现生活。通过拍照,解构性写生,来真真正正的了解自然、发现身边的美,学会从自然中提取素材,寻找设计源。此次写生不同于以往只是注重描绘具体的景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从内到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解剖性、解构性写生,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重新描绘。课题意在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心观察记录,学会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在写生的过程中有所顿悟,并进行图形创作。第二阶段为发散思维训练,课题――基础形的联想。通过圆形、方形、自由形为基础形进行联想、发散,通过命题训练,一个圆、两个圆、多个圆、方形、自由形进行联想,从单个的形式设计到多个形式组合设计,让学生学会利用基础形去重组、拓展进行新的图形创意。趣味性贯穿整个课题,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完成课题。通过此次课题可以对学生的图形创作进行分析,并引入第三个阶段的命题式设计。第三个阶段为快题设计,通过课程中命题要求来进行设计。主要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进行图形创作,例如以山、水、花、动物等为原型进行抽象图形创作,从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来进行图形的提炼概况,这一阶段主要从形态方面进行训练,通过形象提取、联想、变形、夸张、重组结合、渐变、解构等手法进行图形训练,从实景实体中转为抽象简化的图形。

2 思维训练的方法

创意思维是图形创意课程训练的核心方法,一般而言,“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倾向性思维和反馈思维等。图形创意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不同阶段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不同思维之间的转换来进行创作。

2.1 形象思维――分析综合

思维的训练实际上是概念物化的过程,思维应当物化为视觉的形式,形成可传达、可沟通的平面词汇。形象思维是最为直观应用最多的,图形创意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思维的展现,文本是抽象的,因此要将抽象的文本转换为具象的图形是形象思维的展现。因此形象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第一环节,课题训练一中将写生的实体进行图形的提取需要用到形象思维,加以简化、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图形的提炼创作。课题训练三种将抽象的概念、实物进行物化也需要用到形象思维进行加工提取,分析与综合。

2.2 发散思维――演绎归纳

发散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是训练创造力的重要方法。课题二通过不同基本图形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内到外、从一到多,将毫无关系的基本图形通过创意过程中添加元素、组合进行演绎归纳从而使其联系到一起。

2.3 灵感思维――积累与观察

灵感思维是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应用到灵感思维,但是灵感思维来源于生活和丰富的积累。兴趣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和留意是灵感思维的重要来源,也会经常应用到设计中。特别在图形创意的后期,基于一定的积累,在创作的过程中多来源于灵感的碰撞。

图形创意课程中也应用到到抽象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等,这些也为图形创意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课题的训练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不同思维的切换与融合,灵活的应用到创意设计中。

3 结语

图形创意课程应主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图形创意表现能力和设计文化素养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通过创意思维训练贯穿课程,在进行三个阶段的训练建立图形语言,在教学过程通过中加强学生对图形创意原理的分析和理解,并观察、积累、提炼、综合运用多种创意技巧,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面的训练来探索图形创意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获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主题,并对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珊妍.图形创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9篇:训练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一、问题提出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地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存在着最佳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两者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学生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取后20%(95名)的学生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的答卷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4人,低分组被试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1~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0~087;同时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7~082。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独特的想象力、语言创造力等。考虑到创造性思维的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3.研究程序

(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95人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二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实验设计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一个因素为被试的创造力水平:分为低水平、高水平,为组间设计;另一因素为训练方法:分为控制组(不进行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组、强制联想训练组,也采用组间设计。

(3)训练教学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这种训练方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充分发挥创造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是疯狂,都严禁批判和嘲笑。强制联想法主要根据是,联想可以活跃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出现创造的灵感。训练中采用焦点法,给学生一个指定的项目作为焦点,让学生再任选一项目与焦点相互联想。根据训练要求和主要理论,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尽量控制因教师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和训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

(5)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创造力水平各组训练前后成绩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我们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

 

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上表。

方差分析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3.76,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2,164)=0.7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1.38,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在创造力水平方面,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畅性的维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通过对各维度训练方法与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的维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140,p>005,在变通性的维度上,f(2,164)=0.35,p>0.05,在独创性的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简单效应分析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对在不同创造力水平上的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我们进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而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个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测试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二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法训练组。

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该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内容。

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因为,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collins m a,amabile t m.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in sternberg rj(ed).handbook of 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 r,shanock l.rewards,intrinsic motivation,and creativity: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creativity resarch 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 n,anderson n.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in west ma,farr j l(eds.)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new 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 t r,amabile tm.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 level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 m m.ideational skills training:a key element in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7,10(1):33~44.

[6]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吕勇,马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4):26~27.

[8]张景焕,陈泽河.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3):277~283.

[9]段继扬.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