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

第1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第2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深本数学;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而深本数学学习法正是一种能让孩子爱学、会学、乐学的好方法!深本数学学习法深入问题本质,抓住了重点,让学生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进而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那么深本数学教学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和方式

深本数学的教与学过程中实现三个转化:①知识上的转化: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不会到会,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科学概念;②能力上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③情感上的转化: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从职业上升为事业)。华罗庚说过,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很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做题,熟悉不同的题型。但深本数学却反其道而行之,题不在多而在精,通过一道题,贯穿起数学知识里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透过本质掌握规律,从而做到一通百通,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可以通过深本数学中的四大解题规律来解答,这四个规律是:弄通情景(把题目的意思彻底弄明白);知识联想(联想知识,用知识思考解决问题);顺逆推理(从条件和结论两头推理);运动思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深本数学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他给我们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也告诉了我们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只要学会了深本数学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抓住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本质,那么,就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变得更聪明。邹华权老师说过:“其实,学习能力是天生的,只不过在以老师为主的被动学习过程中渐渐弱化了。很多家长埋怨学生马虎、笨、不开窍,甚至厌学,归根结底,都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而经过适时点拨,孩子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对于一个爱学、会学的孩子,一切皆有可能!”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部分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和艰深难懂,而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头等头疼的问题。深本数学通过一题多解,启发思维来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打开了学生思维的万千视角

深本数学的教学主要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在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①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②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氛围,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③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初中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④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在思维的根源上具备了面对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开了思维的万千视角,让学生将这种领悟延伸到未来,受益终生。

总之,我们要充分体现“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就得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学习数学的方法,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和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开发学生思维,就能实现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梦想!

参考文献:

第3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把在观摩学习中看到的一些很精彩的活动搬来重新演绎,然而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育机智――回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适切的目标、优秀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回应能力呢?

一、活动前多做功课,为有效回应作好准

(一)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换言之,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能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幼儿准备材料的同时,教师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二)充分预设。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而预设回应的前提就是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常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只有当你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充分把握了,对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时,才有可能预设出不同种精彩的回应方式。因为,要预设回应首先要预设针对问题孩子可能的反应。此时教师要结合自己关于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师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二、活动中紧追幼儿,灵活运用回应策略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绝非乖乖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教学模式中,总会有一些突发奇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教师要胸怀活动大目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一)认真倾听。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预设,但在活动中却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很多情况下会词不达意,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所以说,倾听就是为了更好的回应。

(二)积极追问。追问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的策略。追问就是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追问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三)及时归纳提升。规范而生动的小结性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

就幼儿语言的归纳提升:孩子的经验往往比较零散,语言表达往往也是很随意的,不能反映问题的主旨,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哪些是有益的经验,并顺着孩子的话把他的意思重新组织复述,把幼儿原本冗长、不清晰的表达意思提炼成一句精简的话,隐性地教给孩子一些清晰优美的语句。例如在讲到被夹的作用时,有小朋友说:“被夹能把被子夹住。”这时,教师就进一步提升:“对呀,有了被夹,就能把被子牢牢地夹在晾衣竿上,不怕被风吹走。”这样的提升一方面及时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的粗浅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工整规范的语言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自己的语言也会日益丰富起来。就一个问题、一个环节的归纳提升:集体活动中往往某一个问题或一个活动环节就会涉及某种经验,及时小结归纳很有必要。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变通地进行小结,有时就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小结,有时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归纳、提升与拓展相关经验。例如,在中班活动“有用的夹子”中,就涉及了多次归纳提升,在讨论完每一种夹子后,有对其功能的小结归纳;在认识了所有夹子后,有对所有夹子异同的归纳提升;在玩夹子的环节后,有对幼儿发现科学道理的归纳梳理。

(四)适时评价。适当、及时的评价,也是有效的回应策略之一。评价方式运用得当,一方面给予幼儿思维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进一步探索学习的热情。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如:在《数数小本领》中当幼儿没按教师的要求“从109往下数5”来数,而是往下数了很多时,吴老师的评价语是“我特别佩服你,你原来能往下数那么多。但是,还要学会听我说话哦。”在肯定幼儿数数本领的同时提示要听仔细,这不仅是对这名幼儿的评价,还向其他幼儿传达了信息:要听仔细。于是,在接下来被请到的幼儿“按要求往下数”时,孩子都能注意听清要求,不再数错。评价应有具体的内容,应落实到具体的行为或方式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真聪明”却不告诉孩子聪明在哪里,那只会使这句评价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总之,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其对个体和集体的价值,在回应时机和方式上进行策略选择。

三、活动后勤思考,使回应更精彩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在不断反思中积累,从脚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片天地。吴佳瑛老师曾说过:反思是感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妨针对以下几点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回应能力加以反省反思:

第一,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注意倾听幼儿的声音?对幼儿的意思都读懂了吗?自己是如何回应的?回应有效吗?如果无效,该如何调整?

第4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品读题目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在孩子初步读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逐字点读,不漏字或添字。为提升孩子的兴趣,教师可对读题的形式进行加工,如轻声读、默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并要求孩子要有目的地读题,边读边想题目的要求。如果孩子能正确领略题目的意思,要马上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体会到读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后,读题会更有兴趣。

2.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孩子有一定审题能力的基础后,做题时往往用眼睛扫一下就急于动笔了,凭借“经验”去解决问题,事实上他们往往会掉入经验的陷阱里。所以在读题时要咬文嚼字,找到重点词语并仔细推敲,理解其中的意思,如在“70比( )大1,( )比70大1”中,只有孩子们在读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能让孩子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要求孩子在读题时,把关键字加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有如此细致的读题方法、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们品读题目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品读插图

1.激发孩子们浓厚学习兴趣

新课主题图一般是一幅看上去简洁但信息丰富的场景图,这样的场景图有利于引发孩子快乐的回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如“数一数主题图中有葱茏的树木、飞舞的蝴蝶、自由的小鸟”等。孩子会受到场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吸引,看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看例题图,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实际场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可以降低思维难度,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帮助孩子们走向数学思维

新课讲解图有渗透数学思想的功能,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功能,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数学思维。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让孩子品读通过小棒图展示出来的将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学生初步建立满十进一的表象,再通过品读分解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的方法,这就从表象发展到了抽象。”长期坚持品读新课讲解图,孩子慢慢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在课后也可以自己学着品读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预习的方法。

3.品读练习插入图

组织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的学习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是会出现学习疲劳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练习中的插图来吸引孩子们的无意注意,练习部分插图有的是一个场景,由不同人物、动物的活动组成,并伴有一些文字表述,这样的练习插图中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必须要引导孩子们品读的,既能吸引孩子们的?o意注意,又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还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有一部分练习插图只是简单的图画,虽然不蕴含数学信息,但是用图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9的分与合的完整认识,可以用蝴蝶作为背景,组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练习9的分与合。

在练习时,教师合理利用插图,注意形式的变化,又可以利用图片使每次练习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样的练习,既能避免机械重复,又能保证练习效果。

4.培养孩子们组织分析能力

综合与实践插图所蕴含的信息较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复杂,也要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保护孩子那颗善于发现、勇于发言的心,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教师要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品读场景图以及教材示范性地列举的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学生自主解决后面的各类问题积累经验、提供支持;二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根据场景中的各种信息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让他们看到课堂上学习的有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到生活中去。

三、品读表格

用表格来呈现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孩子初步感悟用数量关系说明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用数量关系把不同对象之间的变化规律显著地表示出来。但是,孩子对表格问题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品读简单表格便于分析解决问题

在孩子首次接触到表格时,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玩具飞机、玩具汽车、玩具轮船是不同玩具的名称;而大班有、小班有、一共有等是要计算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教材呈现出的表格物体的名称都在第一行,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都在第一列,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式,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认识,教师可设计表格。

2.品读表格的条件问题建构基本数量关系

当孩子们对表格结构有了初步认识,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一组一组地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孩子们明白这些问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告诉我们大班有的数量和小班有的数量,求一共的数量。所以都是用大班的数量加上小班的数量等于一共的数量。只不过每一个问题中物体的名称不同而已,有的是玩具飞机、有的是玩具汽车、有的是玩具轮船。从中我们发现虽然问题情境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

引导孩子们品读表格,让孩子们经历了从丰富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品读呈现形式形成思维迁移

数学题目有很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如此设计的目的是突出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

第5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考能力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体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问题由易到难的不断变化,使得数学对于学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问题难度的加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减弱,思考能力停滞不前,进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就现阶段而言,课堂仍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主渠道,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有的放矢,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数学学习的思考力,使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思考力。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前提保证

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1.依托学科特点,激发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感受到问题解决时带给他们身心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土豆让学生去求它的体积,当时所有的学生都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说如果土豆是长方体就好了,老师此时拿出了一个煮熟的土豆,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说这回可以求出体积了。老师马上又说了,如果我想知道我的身体体积是多少怎么办,难道也要把我煮熟了?学生们都笑了,伴随的又是一阵沉默,每个人都在积极地找寻方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让老师欣喜不已,积极的学习状态一直伴随着学生。

2.鼓励永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法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习的兴趣是鼓励得到的。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走向成功。课堂中教师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在这个问题上你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你还会发现很多”“老师都没有想到还有这种方法,你来给大家讲一讲吧”……有了这些鼓励,学生想不积极思考都难。

3.设置疑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及认知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游戏公平》一课时,通过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谁先玩,大于3男生先玩,小于3女生先玩,这样做公平吗?如果不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事关谁先玩,男女生各不相让,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你一问,我一答,老师只是乐在其中,看着学生回答就可以了。

二、有序而富有价值的思考是提高思考力的重要条件

1.数学课堂中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价值性

数学学习中少不了思考,但有些思考是有价值的,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有一些思考,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我们称之为没有价值的思考,长期下去学生也就不会思考了。例如,上面的例子中提到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想求出老师的体积,能煮熟了吗?这个问题诙谐、幽默,但就问题本身的价值而言,它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学生要因为这个问题而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积极地思考什么才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反之,有一些问题学生怎么思考都答不出来,有些问题不用想就能说出来,这样的问题称之为无效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被称之为无效思考。比如:在课堂上,当一个孩子回答完问题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会说,谁还能像他说的那样再说一遍。再有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他说的对不对?大家听明白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对于思考力的培养一点益处都没有。

2.有序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考力的重要环节

思考的有序性是学生一个良好思维习惯的体现,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形,孩子们拿到一个问题后,像思维定势一样,经常是想一步解决问题,如果这类问题以前没有练习过,做起来就相当的困难,这就是他们思考无序的一种体现。思考的有序性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思考的方式与方法。

三、思考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思考力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是随着学生阅历的成长而不断丰富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

在小学阶段,数学思考力的积累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的积累。从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生成情况来讲,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习惯,但是我们却要积极培养学生去努力地探索更科学、更严谨的数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是解题能力和技巧,更是探究那种情感和思维的经历,那种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的竞争过程。比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中,我们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乘法一步计算和连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师在突破此环节时不能仅用简单的例题反复演算,习题再三训练巩固,而应注重学生解题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前提下,感受这个思维的过程,再努力总结学习方法。以此来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四、团队是思考力成长的最佳平台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夫子的一句话让我们受益无穷。聪明的学生善于从他人身上挖掘优点为己所用,善于借他人的智慧来完善自己,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团队之间的学习是相互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可以将小组内他人的想法与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并加以概括,能够充分促进其思考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第6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绘本就是指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绘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达成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的图画特点是图片形象鲜明、故事内容趣味性强,符合智障孩子的心理年龄,能够契合这类孩子的智力水准。因此,运用绘本教材引导智障学生开展对新事物的认知,直观的情景再现能够让学生在大脑中对事物印象深刻。

一、绘本的载体优势

1.符合培智学生的思维特点

绘本是以图为主的书,其语言简洁、图画优美、故事有趣,能大大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智障学生习惯于用形象、色彩、声音这类比较直观的因素认识事物。思维反应客观的事物是通过直观的知识储备。普通人能够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认识,但智障学生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具体事物的表象中,直观的形象思维是教学开展的主体。教师给学生讲解数学类的抽象知识和法则的时候,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力能力会降低,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可以运用绘本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特性,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间架起桥梁。

2.贴近培智学生的生活现实

绘本的插图多、文字少,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思维、认知和情感非常贴近,容易激发其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绘本中的人、事、物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并且熟悉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中具象,熟悉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对课本感觉亲切。绘本教学能够形成真实的场景再现,比如语文中的很多字词学生在生活中都能看见,绘本把文字运用形象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运用联想记忆的方式能够清晰在头脑中形成印象,提升对文字的记忆思维。数学中的很多数字在银行、公交车牌上也能看见,这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生硬和遥远,更多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验,这也符合了培智学校的教学宗旨,知识生活化的运用。

3.绘本激发培智学生的多元能力

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能力。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在孩子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智障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知识学习没有敏感度。而绘本中艳丽的色彩能够冲击学生的视觉体验,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能够根据里面的故事通过图片来进行猜想,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能够理解。绘本不是把知识顺理成章的讲解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刻意地学习,教师客观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绘本在培智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1.挑选符合智障学生心智特点教育绘本

好的绘本条件主要有:切题、适性、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首先,根据智障孩子的心智年龄挑选符合其心理年龄的书籍,智障学生的一般心智年龄在0-l2岁不等,所以选用的绘本书籍要符合这一年龄层的要求,教师把绘本根据年龄层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且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对应。然后,绘本的内容要更加的贴近生活。绘本选择中最要加入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和动物,让孩子具有熟悉感。比如看见一只猫咪,先让学生自己发挥关于猫的想象。然后再结合现在比较流行的《猫咪大人》绘本,故事里的猫被塑造有人的行为和语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理解这些有趣的语言,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能让学生感觉绘本课就是看图课,这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有些孩子情况比较严重,有撕书、咬书这类破坏行为,可以给这类学生提供布书,书页中图片颜色鲜明并且有孩子习惯的人物或者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在引导中培养孩子看图识图的能力。

2.宽松的阅读环境,激发智障学生绘本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阅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看书,并且分门别类摆放绘本:把系列绘本按次序的摆放到一起,教师带领学生自觉爱惜图书。对于破损的图书教师带领学生要适当的进行修补不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提升孩子对书籍的珍惜。设立图书角,学生在图书角里面可以看书、画画、写字,但是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其他同学,培养智障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放一些学生喜欢的绘本书籍,可以让学生仿画绘本上的图片,并且根据图片拓展故事能力,自己可以记录下来讲给全班同学。组织小组讨论学习绘本内容,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绘本类型了如指掌,有意识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培养智障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书籍借阅的时候教师最好让孩子自己处理,培养学生和人交流的方式以及勇气。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绘本故事之前,第一,对绘本内容要了解清楚,带领学生感知绘本学习内容,对学生的需要要明了,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给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思想;第二,绘本故事的讲解,教师可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运用交谈式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生命教学理念的渗透

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堂的绘本课。绘本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主要是引导智障学生观看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了解其背后的情感体验,把绘本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出来,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那些听觉很敏感的学生,运用“听赏式”,就是让教师带学生融入学习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观看美丽图画的同时,还要加强孩子对于图画的描述能力;对于视觉感比较好的孩子,特别是自闭症孩子,运用精美的PPT绘制,能够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不一样的呈现;对于好动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动手绘画表达故事情节,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7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在操作实践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这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课,怎样让孩子直观地感知、理解轴对称图形呢?课前让孩子把书后面的操作材料蝴蝶等三个物体剪下来。从布置孩子剪图形开始,这节课就拉开序幕了。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思考,这些图形剪下来有什么用呢?有了想要了解的愿望和兴趣,他们一定会把书上的内容拿出来看一看,研究研究,这样的动手操作就无形中为老师讲授新课做了更多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进行画一画、折一折的活动,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二、在操作实践中明理

操作实践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在具体的操作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充分内化。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折的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叶澜教授就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个特点,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老师再点出“完全重合”这一要点,让孩子充分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再结合折痕,很自然就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称轴”。孩子们借助具体的形象操作,完成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建构。

三、在操作实践中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孩子学习数学与数学操作活动是分不开的。操作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轴对称图形”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画一画、剪一剪,得到一棵小树。学生通过动手剪一棵小树,他们会发现,对折后剪出来的小树确实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实际上就是用前面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对剪出的小树进行判断。操作使学生明确“对折后再剪是实现小树是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此时,学生会心生疑问:是不是我对折后剪一个长方形、圆形,或者随便剪一个的图案,都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剪出很多不同样子的轴对称图形。正是学生之前的动手操作活动启迪了思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再次亲历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内化了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的概念。

四、在操作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并不是要每个人成为数学家,而是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孩子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外,更多地要引导孩子对学习过的概念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分析、计算、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之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设计出许多不同的美丽图案。课的开始学生是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到这个操作活动的时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剪出许多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有的是连着的,有的是镂空的,等等。课进行到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了,它所包含的远远大于数学学科的范围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它们是因为对称而美的,通过动手操作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不仅对之前学习的概念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让这个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让概念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第8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一、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数学

孩子们虽然年龄小,看问题不是很全面,但对老师的感觉心中还是有杆秤的,经常听到他们说“某某老师最好了”。孩子们也有向师性。“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学数学,首先从自身做起,从各方面完善自己,让学生喜欢你,尊重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的课。

在新课改下,教师们都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构建学生为主的互动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研究如何打造自己的独具教学特色数学课堂等,而忽视了自我素质的提高,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教师,对数学有抵触情绪,无论怎样活跃课堂,学生也会无动于衷。

二、游戏法诱发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之一,数学课上经常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兴趣。尤其是课之伊始,愉悦的游戏可以唤醒孩子们的兴趣。

如学习“元、角、分”时,儿童对元、角、分有了初步认识,并了解了其间的换算后,开展一次一买一卖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一人准备一张或者几张人民币的学具“钱”,去另一位同学那儿买东西,上面标了价格,然后问价钱,付钱,找钱等,孩子们会玩得开心无比,在玩中,学会了购物,以及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更训练了元角分的使用。

再如,学习“百位图”时,让孩子们快速观察百位图,看看百位图中的数字1-100的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一个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让另一位学生快速说出这个数字在百位图中的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的数各是多少,这个游戏的开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强化了百位图的认识和记忆,助学习走向有效。

三、巧妙设疑,激发思维火花

“学起于思”,心理学家认为,疑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条件反射,因疑而思,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儿童的思维想象力。另外,学生也只有在“疑”中“思”,在“思”中有所得,才能进一步对新知识进行探求。

激发儿童的思维火花,关键是教师的巧妙设疑,没有“疑”,“思”也就没有“源”。为此,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是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思维火花的前提。

如学习《年月日》时,提供给学生一张年历表,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表,年历表是哪年的?再看一看这年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有30天的又有哪些月份?这一年的2月有多少天,那么,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而得出是2011年的,这年2月是28天,有31天的是7个月,那么还有4个月是30天,那么,这年一共有31×7+30×4+28=365,然后告诉学生,每四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时候,闰月2月是29天,那么,那么,那一年就是366天。如果一个人是2月29日出生,那么,这个人只能每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为什么?这个生活化的问题,也是建立在年月日的探讨中,并且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印象中年年有生日,然而,老师说出每4年过一个生日,孩子们都大笑,“老师,你说错了,哪有4年过一个生日的?”突然有个学生恍然大悟,每4年的2月才有一个29天,那三年只有28天。显然,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放飞,学会分析问题,为逻辑判断和严密思维埋下了伏笔。

四、在“争吵”中,升华思维

学习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不可能与生俱来,是在勤思、善思中慢慢培养的。因此,启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并且设计有争论性的问题,放手让他们争吵,鼓励他们争吵,通过对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争论,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让儿童们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再结合他人之长,而实现思维的升华。

争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是开放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等等,如5+>10,在内填一个适当地数,那么,这个题答案不一,孩子们填上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数字,对于别的答案通常认为是错的,在孩子们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之后,教师不妨都给予肯定,并引导儿童们分析填6正确,填7行不行?那么所有填大于5的数是否都对?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升华。

五、在“做”中发展思维,培养兴趣

“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理论的核心。“六大解放”也强调“做”,强调实践环节。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过程,探究数学思想等,凸显“做中学”、“学中做”。

学习了“年月日”,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假如今年5月31日是星期五,请你自制一个6月份的日历表,并完成下列几个填空题:

(1)这个月有( )天。

(2)这个月有( )个星期日。

(3)6月1日是周( ),是儿童节。

第9篇: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国际数棋;趣味;数学;提升能力

国际数棋充满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提升数学能力。学校应该引入这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娱乐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国际数棋让数学变得神采飞扬。

一、国际数棋的含义

1.国际数棋的定义

国际数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是1993年由吕玉桂教授发明的。它将小学的数学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项发明在1994年就获得了国家专利。1998年的时候通过了教育部对其的审查和鉴定。现在很多学校都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被各个学校作为重点的研究项目来抓。据统计,多数引用国际数棋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国际数棋的玩法

国际数棋的游戏形式是两方的对弈,双方各有10枚颜色相同的棋子,将棋子摆放在自己所选择的阵营之内。然后,应用数学中的加减乘除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运算方法,按照移、邻、单跨或者连跨等行棋规则,将自己的棋子向对方阵营内移动。最终的目标是将自己的棋子全部占领对方阵营,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国际数棋和数学的结合应用

完成一盘国际数棋,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将进行200次左右的加减乘除运算。因此,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心算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国际数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将国际数棋和数学结合起来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国际数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融合在了里面。它迎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将数学的学习、口算心算的训练、运算技巧的掌握等过程转化成为一种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教学工具。在国际数棋的对弈中,学生会进行大量的口算和心算,其中包括一题多解的题型,也包括多题一解的题型。因此,下国际数棋的过程,是对学生多重思维的培养过程。比如,进行一题多解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进行多题一解时,可以对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进行训练。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除了进行各种运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敲,以便能够确立好的策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行了训练。国际数棋跟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它能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起到开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国际数棋被上万所小学引用后的结果已经证实,数棋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开发学生的多重思维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国际数棋可以使学生更加勇敢和灵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国际数棋的快速思考性和计算的紧凑性,可以让学生养成注重效率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国际数棋比赛,对学生锻炼毅力、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2.能够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应用的思维方式大部分都是正向思维。也就是顺着事物本身的轨迹思考,让思考的结果合情合理就可以了。而逆向思维则正好相反,它往往是背离事物的轨迹向回推敲出事物产生的原因或者方法。逆向思维是通过与正向思维的相反方面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逆向思维在国际数棋中主要体现在“单跨”这种行棋方式上。单跨的规则是,如果对方阵营有几枚棋子符合:在同一直线,并且他们的号码数经过四则运算,可以使用加减乘除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得到己方阵营中的某一棋子数。那么己方阵营的这枚棋子可以直接跨过对方的这几枚棋子。在这个过程中,己方棋子的号码数,其实就是答案。学生通过答案,和现有的数字,去逆推出计算的过程,让计算过程能够与结果相符合。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不仅能在“单跨”中得到体现,同样也可以体现在“连跨”中。“连跨”要求学生根据猜测到的几段数字的相同得数去思考,如何利用这几段数字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到所猜测的那个相同得数。在这种已知答案去推敲过程的一次次训练中,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逆向思考的思考方式,通常有以下几个方式:(1)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思考。(2)对相反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思考。(3)对相反作用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4)对相反方向的结果进行思考。逆向思维的习惯养成,需要克服正向思维的定式,并且有意识地多加训练,坚持下去才能得心应手。

3.培养和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

国际数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还能够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因为在国际数棋的游戏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数学运算,还要求学生设计巧妙的棋路,能够快速以高分取胜。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追求效率的习惯。同时,开展数棋比赛,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由此激发学生的其他潜能。国际数棋在小学的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的热情特别高涨。学生的数学能力、组织能力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等多重思考方式也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回家后也乐于跟家长进行游戏,在互动过程中增强了亲情,也成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新的沟通方式。有的学生反映说:“国际数棋真是太有趣了,跟小伙伴们一起下棋特别开心!而且玩了国际数棋以后,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我也不像以前那样不喜欢数学了,我现在很爱学习数学,希望把数学学好以后,下国际数棋更厉害。”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自从学习了国际数棋,开始特别喜欢学习数学,口算能力变得很强,也不像以前那样爱马虎了,做事也很细心。而且经常找我一起下棋,跟我较量口算速度。现在孩子的性格特别开朗,我跟孩子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国际数棋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帮助,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国际数棋推动数学的发展

人类智慧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学思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基础。但是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很难再学好数学。而各门学科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就如同木桶上的木板一样,一旦有一块木板缺失就会影响整个结果。如果不能学好数学,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而国际数棋正是推动数学发展的重要发明。它将学生爱玩的天性,转化成了自然的学习力。通过玩国际数棋,可以使学生练就独立思维、勇敢决策的本领,让学生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之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说,国际数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发明,可以极大地推动数学的发展。

国际数棋对数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学校应该积极地引进国际数棋,通过实践挖掘国际数棋的最好应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数棋在提升数学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国际数棋,让传统的数学也能焕发新的光彩,变得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