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精选(九篇)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

第1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摘要本文运用逻辑思维等方法,分析高校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过程要注重特色课程为发展高校特色兴校目标服务、并分析高校在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方面要注重的基本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特色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特色是高校发展方向定位,特色是学校内涵发展主要方向的体现。它是以特色项目、特色课程,尤其是特色的人为载体,学校特色中最具有价值,学校特色的本质在于创造优质的教育,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基于学校的特点和特长 创设具有个性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功能。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其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显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更有利于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素质教育成果的全面展示[1]。

一、特色课程与特色体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它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鲜明的能力特征。特色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自的充分体现。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是为特色学校分发展服务的,是学校特色课程的一部分。高校特色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时念,突出健身与休闲娱乐功能,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大力开发休闲娱乐课程, 积极改造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育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员工为主导,在学校有形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学校体育环境共同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健康的生活氛围。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形象是无形的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 它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带动作用,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都可产生知名影响,显示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力。体育课程的设置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石和催化剂[2]。

二、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要满足高校广大多数学生锻炼需求,具有广泛参与性和项目的多元性

现代的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设置相辅相成, 形成了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新兴、民族与国际、休闲与娱乐等内容为主的多层次课程新体系。课程设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使这些具有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成具有当代特色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同时,校中形成和推动了具有和谐人文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目前, 我国高校中的特色体育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类:1) 引进时尚运动项目课程: 拉丁舞、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健美等。(2) 新兴休闲娱乐课程: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轮滑、攀岩、垂钓、飞镖、极限运动、击剑、门球、高尔夫等;(3) 民间游戏、民族传统体育改造项目课程:角斗士运动、武术、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腰鼓、踢毽子、秧歌等;(4) 国外武技课程:拳、跆拳道、柔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5) 文化益智课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 (6) 人文关怀下的弱势群体( 病、残、胖、弱等学生群体) 保健课课程:健身气功、太极拳、有氧运动等,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正逐步进驻高校体育课堂,充满浓厚人文关怀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文化生活[3]。

三、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确立要遵循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体育特色课程资源的挖掘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在终身体育锻炼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与项目的选择要倾向于趣味性强、简单易学、方便实用、锻炼效果好的体育运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同选项课程的开设应力求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目的;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评价体系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并不是看学生上体育课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体育后是否强化了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是否养成了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

四、开发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应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和学校的经济条件相符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特色体育课程,如以职业特点来选择体育课程特色,以区域地理位置,人文特色为体育特色资源的特色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养生的健身气功等武术课程,如西安工业大学学校的传统为主的特色体育课程的建设,还有以季节资源特色的体育特色课程,如夏天游泳,冬季阳光体育课程特色课程资源等。在选择特色体育资源时一定要依据本地区高校的经济实力和学校的经济条件相符合。在专项项目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场地、器材,以及师资队伍状况,充分挖掘学校体育资源,尽可能多开设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文化底蕴厚实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便更多的学生能够选到自己真正喜爱的项目。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自然资源,注重开发拓展类项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4]

五、体育特色课程资源开发要立足提升高校本地区以及全国高校中的品牌效应

提升高校的软实力。学校体育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行为,都是在不断的竞争和比较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方面通过不断发展自身来体验对自身过去不断否定意义上的提高,这是自身比较的结果;另一方面,在与他人的比较与竞技中,体会到自我力量的强弱,从激发斗志或彰显实力。在开设体育特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的利用体育场馆设施的有有利条件,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理念、张扬自我的要求,使他们接受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可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挖掘体育竞技性,由此来主导学校用来作为外树形象、内增活力手段的措施,培育一支与学校宣传目标相匹配的体育竞技队伍。太原理工大学通过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特色模式,将学校的传统优势,篮球和武术两个体育项目为特色优势,创立了一只高水平的运动队伍,提升自己在全国高校的知名度,并且将大力发展校内的体育文化活动,举办了名校篮球邀请赛,并由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彰显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办学实力,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5]。

六、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间、民族间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文化、城乡等差异都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致使部分教材内容成为“摆设”,无法进行实际教学或不适应当地的教学。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助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平台,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分析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内涵,选择或挖掘整理地区体育内容,要因地、因时、因季节气候变化,筛选或改造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体育资源,突出地域性特色,来补充教材内容。从地域的教育性出发,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体现地域文化,每个地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均保留着诸如节日、风俗、方言等的传统文化,有的底蕴十分深厚,开发这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让学生发现在自己的周围有如此的文化底蕴,发现在家乡的建设中人与人的良好关系及劳动者的智慧,并由此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地域的教育性出发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使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特色,生命力更强[6]。

基金项目:黄石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yjr62B)。

参考文献:

[1] 王立强.培育学校特色 打造特色学校[J].上海教育.2010(6).48.

[2] [3] 王能干,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07.8.

[4] 郭孝平,黄国龙.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5:48-49.

第2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1.“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有价值的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课程,进而得到充分、自由、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是学生需要的课程,是有价值的课程。

2.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办出自己的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学校课程的系统化、特色化建设与实施,一方面有助于凝练出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毋庸置疑,学校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

3.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力量

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是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课程思想、教风学风、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等文化的传递。这一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目标的课程建设思路。一个中心是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中心。两个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三个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遵循“一二三”课程建设思路,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并重点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2011年10月我校正式被批准成为部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高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我校的特色试验项目是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体育素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我们简称为艺体特色。艺体教育的核心元素是“美”,即审美加健美,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姿态、行为。

我校的特色发展正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艺术体育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构建和实施艺体特色课程为主渠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艺体素养。

二、构建学校艺体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务本求实,逐步推进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本着“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思想,建立在落实国家艺体课程计划基础上的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艺体课程体系。

我校构建了“三三六”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即面向全体学生、艺体兴趣学生、艺体特长生三个学生群体,构建校本必修、校本选修、校本必选三种形式的校本课程,探索实施青春旋律课程(侧重音乐素养)、青春韵律课程(侧重体育素养)、美术专业课程、传媒专业课程、体育专业课程、兴趣发展课程共六类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校本必修课程(青春韵律课、青春旋律课)

此类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素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青春韵律课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课程,青春旋律课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此类课程,我们给予充分时间保障,利用每天上午35分钟、下午30分钟的活动时间全体学生进行校本必修课程的学习。青春旋律课的内容是班级歌曲合唱、美的赏析。青春韵律课包括变式跑步、动感韵律操、花样体育竞技以及体育规则教育。班级歌曲合唱,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评比考核。美的赏析、体育规则教育我们已经形成初步略显稚嫩的校本教材。

2.面向艺体兴趣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兴趣发展类课程包括修养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更多的与国家艺术、体育选修课程整合,将国家艺术、体育选修课程校本化。

素养类课程包括美学概论、中外美学赏析、西方美术史、人与审美等艺术修养类及体育人文素养类等课程。

技能类课程包括各种艺术、体育方面的技能。根据学生的需求程度,提供此类课程。目前已经开设足球、篮球、橄榄球、器械健身、武术、合唱、象棋等课程。

活动类课程包括社团活动、传统节日(美育节、体育节)、各种比赛、展示活动(卡拉大赛、足球联赛、美术作品创作大赛等等)。

3.面向艺体特长生(美术、传媒、体育专业)开设校本必选课程

为了满足艺术特长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我们设置了校本必选课程,即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课程,具体包括美术专业课程和传媒专业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包括素描、速写、色彩、设计、动漫。传媒专业课程包括编导、播音主持、音乐、摄影。目前,我们学校高二、高三共7个美术班,文化课和专业课程齐头并进,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教育。

校本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是提高课程,校本必选课程是专业课程,其内容层次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而且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必修课程是我们特色建设的重点。

三、课程实施中的感悟

课程实施需要多种保障机制。

1.建立学习机制

全校领导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校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为教师购买相关书籍,举办读书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和课程实施、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2.建立检查督导机制

尤其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直接决定其质量高低。

3.建立资金、硬件保障机制

提供校本课程开课所需的教室、教学用具,有充足资金用于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奖励等等。

4.建立激励机制

让每位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为所有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教师任何方面专长突出、成绩卓著给予肯定。

我们认为:

课程建设需要用“心”体味:

――情感、态度、理念。

课程建设需要用“新”开发:

――知识、能力、智慧。

课程建设需要用“辛”付出:

――学习、积累、转化。

课程建设需要用“薪”支持:

――资源、设备、奖励。

第3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对特色学校的认识

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学校,有责任贯彻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努力打破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划一格局,追求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但只有对特色学校的内涵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创建特色学校的活动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 建立若干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自称为特色学校,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并非就是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并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特色项目,层次再高,也只能是学校的一个优势,与特色学校在办学目标上是相悖的。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 目前 “学校特色”“办学特色”和“特色学校”频频出现,甚而有混用的情况。实质上,学校特色与办学特色含义相近,但是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学校特色是局部特色,指学校工作在某个方面形成的特色,可以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如学校的阅读教学、美术版画、足球等。当然,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有联系的,学校特色是一个由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可以成为特色学校的一个指导思想。

学校特色不等于全校学生被“特色”地发展同一特长 特色项目建设中的“一刀切”现象,即要求全校大部分学生去学习一种特长,确实可以发展学校的特色,但却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个好和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学校提出“让校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海洋”这一“和而不同”的办学目标,并积极培育群体、个体新的优势项目,从而使学校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将特色根治课堂、用课程涵养特色 对特色学校概念的内涵有了正确的理解,明确特色学校的核心内涵就是其自身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是学校长期规范发展而形成的,要有一种物化的、规范的保障体系。而实施物化的最核心的手段就是用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特色根植课堂,用课程涵养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特色学校有力地推动、丰富和完善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创建特色学校的动力来自教育人对于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的自觉追求与主动探索,源于办学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教育人之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创建学校特色办学中,学校采取了一些相对成功的策略,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梳理定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民乐教育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为此学校有规划、有力度地加强民乐特色这一优势项目的培育。该项目的发展经历了特色活动和特色办学两个阶段。在特色活动阶段(1999-2007年),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总结推动、建立秩序、打造品牌、形成影响力,树立师生信心,提升社会声誉;特色办学阶段(2007-2010年)是提高学校民乐品牌的教育影响力,承担起教育之于民族的传承责任的升华阶段。

运用资源、开发课程、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特色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修正。从最初的民乐特色调整为民族教育特色,最终走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将特色根植课堂、用课程涵养特色的指导思想来实现办学特色。

一是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现已开发了与学校民族教育特色相关的学校课程相关的37个校本课程,如版画、十字绣、抖空竹、排笛、书法等,以课程体现民族教育办学特色,以菜单的方式呈现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选择需要。

二是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要善于利用社区中众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和众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如专业人士、能工巧匠、专家学者,甚而家长委员会、社会团体。同时学校以共建交流的方式进行项目合作以此提高学校特色水平,如与山东科技大学艺术系、青岛市民管协会、青岛电视台等的交流合作。

完善课程体系、整体推进特色 课程是教育的文本。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目前,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有效实施国家、地方课程”和“自主进行学校课程开发”两个大部分。在“自主开发学校课程”这部分又分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两部分。前者是保证特色教育实现的重要手段。

第4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一、课程简介

“34567”课程体系之“3”: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达到三个目标:(1)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课程品牌;(2)突出育人为本,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学生本位的课程体系;(3)突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之“4”:围绕着三个目标,建立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4”类校本课程,即:国际理解教育、法律与自护教育、科学与创想教育、游戏研究教育。之“5”: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过硬、师生全员参与、学时学段全面覆盖的“5”大模块活动课程,即:七彩社团活动课程、特色体育活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家校共育活动课程、主题德育活动课程。之“6”:加强学校“6”大基础课程建设,即:语文与阅读、数理与科技、书法与中华文化、品德与习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之“7”:创新开展“七彩童年”校园文化活动,即:读书节、美食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合唱节、英语节,做到月月有活动主题,周周开展主题活动,人人才艺得到展示。

二、课程目标

“34567”课程体系确立了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二元课程目标。把学生的“现代素养、世界眼光、人格魅力”三个要素具化为有道德、会发展、会自护、会创新、会合作、会做事、会生活7项学生能力培养标准;按照强调的“四有”教师标准,把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确立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标准。

三、开发原则

一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立足国家课程,实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质量与特色并重、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基础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根据课程需要,让教师、家长、社会以及教学设施等资源参与更为灵活,让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能。三是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并重。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和德育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搭建生命成长的舞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习惯品质,二者在课程体系中均占有与各学科相同的重要地位。四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学校、家庭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把学校的特色专用教室、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

第5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特色普通高中 建设 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22-03

创建特色普通高中,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呈现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学校办学境界的立足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走访了多所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参与了一系列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活动,通过座谈交流、经验汇报、实地考察,感受到了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但同时因为各试点建设学校的起点不一,特色各异,因此也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许多差异,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有五个关键要素值得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学校的重视。

一、理解“特色学校”的“特色”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目前相关研究也对“特色学校”作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

基于以上的界定,普通高色的基本特征就是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如果某些学校在某一个项目上或局部上有一定成果、获得某种奖励,比如在一些体育项目或某一学科上获得好的成绩,或者在某项竞赛中获得好的名次,或在文艺演出中获得几次奖项,就认为自己的学校是“特色学校”,这是不正确的。这些只能算是学校的特色而已,因为它只是学校的某个局部特色。“特色学校”却是整体和全局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目标、课程及教学等方面具有的特色。千万不能把“学校特色”或“特色项目”等同于“特色学校” 。

以广西的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为例,有的学校是艺术特色,有的学校是体育特色,有的学校是科技特色,还有的学校是民族文化特色。不管是体育特色、艺术特色还是科技特色,在学生素养目标培养上,追求的不应该是两三个学生的一枝独秀,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整体素养的同步提升。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整体与系统的工程,普通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必须树立全局观与整体意识,在普通高色学校的创建中,只有正确理解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才能避免在办特色教育上重局部轻整体、重形式轻内涵,重表面轻实质,“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发生。

二、明确“特色学校”的发展定位

学校发展永远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之中,这必然要求特色学校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作为普通高色建设试点学校,首先要通过结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以及学校类型、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当地的教育环境等,认真思考,明确自己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找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只有方向明确,才能顺利达到目标。例如,广西容县中学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就确定了特色办学的重点方向:强调“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学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发展和完善学校的特色,积极发展特长教学,如加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等科目的教学,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特色建设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办学理念修养、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可以带领良好的学校领导集团群策群力、高瞻远瞩,拟订出学校发展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目标的具体实施标准,围绕目标科学管理,稳步发展,彰显特色。

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也是学校通过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能力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在确定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时都应该明白,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以生为本”,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任何特色教育都不是孤立的,特色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升华与提升,离开常规教育作基础,特色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长的动力。让特色教育与常规教育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注重“特色学校”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校本必修课程对创建特色高中意义重大。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特色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体现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设计出具有多样性的校本课程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各种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创建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柳州市第三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立足学校艺体及心理教育特色,在打造学校特色课程方面,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完善艺体及心理校本教材,开发面向全体的艺体及心理校本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设置校本选修课模块,挖掘学生社团等隐性课程资源,进一步形成“专业课+特色课”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独有的“专业教育+普及教育”特色教育系列。柳州市第三中学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设置,打造特色课程。学校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系列”共20门:民族体育课(抛绣球、竹竿舞、板鞋等)、民族蜡染、刺绣编织(十字绣)、民族器乐欣赏、葫芦丝与芦笙演奏、彩调桂剧、壮族山歌欣赏、侗族大歌、风情柳州英语导游、柳体书法艺术、柳宗元作品欣赏、奇石鉴赏、旅游工艺品设计、泥画、陶瓷玉器艺术品鉴赏、金石雕刻、现代重彩绘画、体育裁判培训、摄影艺术、漫画影视文学鉴赏等。开设“校本专业课系列”共4门:美术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影视编导专业课程。在原有 “体育选项教学”基础上,增设“选项课系列”达到17门:壁球、剑道、武术(跆拳道)、台球斯诺克、网球、弓箭、射击、棒球、帆船游泳等。

又如,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在艺术特色办学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深感特色学校的本质应集中在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其中课程是学校特征的核心。于是学校在认真分析同类学校的共性,立足本校的办学实际,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编写出了一套为艺术类高中生量身打造的《语文》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体现了新课标与高考的统一性;二是体现了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的兼容性;三是体现了立足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兼顾培养美术素养的主辅性;四是体现了服务于艺术生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以上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了与特色学校相适应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大课间活动和多种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编制出学生素养目标实施手册,拟定详细的素养达标要求,实现全体学生能在特色学校的学习中掌握一二项体育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或科技实践技能等。

四、关注“特色学校”的教师成长

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个性、有专长。而特色学校的办学和办学业绩是通过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其中整体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而部分教师特有的教育力量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关键。毋庸置疑,注重特色学校教师的培养,关注“特色学校”的师生成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特色高中试点建设学校在注重教师成长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树立学校发展愿景,激励教师成长。愿景就是所向往的前景,是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对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一种为之奋斗的意愿。对一个集体来说,所谓愿景,即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通过团队讨论并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而形成的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学校领导应带领教师树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瞄准愿景、开发愿景、落实愿景来建立团队,激励教师成长,促使教师力量最大化发挥。

第二,完善培训保障制度,助力教师成长。学校应该每年为教师购买学习书籍,订阅教育教学杂志,保障教师的学习资料;制订送教师外出学习或请专家进校培训的计划,保障教师的培训提高。对特色普通高中教师的培养要从一般性、普遍性的培训提高到对教师个性的培训、特色的培育的层次,以适应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要求。

第三,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完善学校的各项评比、竞赛制度,给教师创造论文评比、教学竞赛或学校学术论坛中展示的机会,促进教师成长。

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且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否则创建工作就是一句空话。拥有一支“和谐敬业、学有专长、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保障,只有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技艺精湛、科研优良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学养深厚、能力突出的学生。

五、重视“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要想从外显特色走向内在特质发展,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影响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和独特气质,特色学校才会具有生命力。

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特色“紧密相连,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既要注意系统化,也要注重细节化。例如,学校走廊文化特色、楼道文化特色、班级文化特色、办公室文化特色等,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把文化建设有机地落实到学校全部的工作中去。

例如,广西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建设学校之一的东兴市东兴中学在“边・海”文化特色打造中突出了“边・海”文化建设主题,在学校精神的凝聚上,把本校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等进行宣讲展示,使全校师生熟知本校精神,并确立为共同的座右铭。在文化特色的内化上,以“边・海”落脚开展校本活动,通过开展校本读书活动、“边・海”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社会调查等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逐渐形成宽容、坚强、执著的精神品质。挖掘“边・海”课程资源,开发具有“边・海”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设计基于“边・海”文化的特色课例。在物化景观的打造上,以边关小故事、边界知识、海洋知识、京族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打造“边・海”文化浮雕墙、文化走廊、文化展馆;依托“边・海”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和设计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精神,设计板报、宣传栏、班级名片等,加深师生对“边・海”文化的认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特色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区别本校与别的学校、本校的学生与别的学校的学生最本质的东西。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每一所学校应把原有的特色培植成为贯穿学校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成为学校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办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多样化、特色化既是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更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现实要求。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现和成就学生的独特性,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这既对普通高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普通高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注重五个关键要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使普通高中的特色教育更加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振响,季春梅.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熊德雅,向帮华,贾毅.特色学校发展的要素关系及策略思维[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4)

[3]张菊荣.试论走向文化的特色学校建设[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1)

[4]梁好.特色学校建设深入发展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4)

第6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路径

作者简介:黄海燕(1971-),女,江苏金坛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吴芳(1981-),女,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

基金项目:201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高职特色发展与分类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4SJD375),主持人:黄海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48-03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高职院校特色化、优质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与时间,这为不断探索发展的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明确了方向标、时间表和路线图[1]。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以所在学校作为实践蓝本,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的成功经验,以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特色化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不仅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项创举,同样对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社区学院课程的变革以及适应其职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体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性

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扎根于社区、依托于社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变革始终与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和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职能的发展变革保持一致,坚持“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使社区变得更健全和更有生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2]。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功能的不断增强正是其地方性特点的一种呈现。美国州一级政府对教育承担主要责任,联邦政府不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包括州政府、市县政府、地方企业、个人捐款、学生学费等[3],经费的“地方性”特点也较为突出。经费的“地方性”同样也决定了课程变革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必然性。

(二)多元化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承担转学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三种职能,服务对象分别是高中毕业生、社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或没有职业的居民以及需要提升职业技能的人员。面对不同的目标与需求,开展转学课程、社区教育课程、职业课程、补救课程、通识课程等各种程度不一、类别广泛的课程[4],逐步形成学位课程、毕业证书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三大体系,呈现课程内容多元化的特点,不同课程之间可以互转,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融合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从横向上看,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专业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5]。在社区学院的课程实施中,社区学院的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社区教育课程的融合性增强,课程整体质量提高,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与素养。社区学院课程的设置与重构得到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体现了政、产、学之间的融合。

美国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办学领域最富有活力的一个层次,其成功经验在于:找准定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确定培养目标与教育职能,以课程变革为核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现不同教育层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分工合作,培养适应不同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这些差异体现在教育领域,会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与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等问题的认识有所差异。但是,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对国内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有着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一所特色化优质高职院校不仅仅以占地面积、师生数量、仪器设备数量等常规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而是应该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立足高职院校的定位,兼具地方性、多元化、融合性等特点,展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特色。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以课程多样化发展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建设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办学、地方拨款”的高职院校,与众多国示范、国骨干院校相比,历史积累虽少,但学校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办学目标,紧扣高职院校的职能与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特色化发展内涵,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课程体系目标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走出“接地气”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环节,学校的活力来自于其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与走向。围绕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与学校所在区域建设总目标,建立服务学生、企业、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的五大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体系、育人文化课程体系、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五大课程体系均围绕一个目标设置,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紧扣产业升级与行业标准更新;育人文化课程体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紧扣市场核心技术与校企协同创新;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紧扣居民终身教育与和谐家园建设;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紧扣技能提升与培训模式创新。五大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学院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2.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与多种功能、多种培养目标相适应,走出“动”“静”结合发展之路。“高职教育价值”即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与服务的需求,以及满足个人对就业、发展的需求程度。有什么样的教育需求就对应催生出什么样的教育类型,而教育价值的高低则取决于该类教育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程度[6]。

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方面,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课程共建,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将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等融为一体引入教学,形成独特的育人文化课程体系。在科研方面,在专业课程共建基础上,以“共推互聘”、“企业大学”的方式,参与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一方面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将研发过程形成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形成企业主导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服务方面,除传统的四技服务外,学院特别关注周边企业、周边社区的发展与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社区共同建立“社区学院”与“紧缺人才学院”。社区学院主要为社区民众提供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终身教育课程与学历提升教育,形成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紧缺人才学院主要为企业、社区中需要提升职业技能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以及职业资格的证书的考试认证,形成了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构建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走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之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一种创新。笔者将“互联网+”思维定义为是一种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思维,并将其作为推动五大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企业主导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区别,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引入企业优势资源,依托先进技术项目,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竞争力,同时学校与企业以协同的方式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与职业教育发展。

早在2010年,学校结合无锡高新区产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国家提出的多元主体办学思路,以“共推互聘”为依托,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7],开启“企业主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校企协同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共同互聘是指一方面,通过聘请海归高层次人才及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学院产业教授,解决高层次人才与高端企业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通过与受聘的产业教授共同研发科技项目向其企业委派科研助理团队等形式,协助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解决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这种方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才之间的“旋转门”。

基于“共推互聘”的实践基础,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企业主导课程体系根据新科技、新产业、新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培训室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强调校企教学资源无缝对接的融合;选择共同研发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可教学化的设计,建设一批“碎片化、颗粒化、可重构”的课程资源,突出学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的高度融合;企业主导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辅相成,彰显区域产业特色与企业定制的融合。

(二)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以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发展新时期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也是经实践证明的一个正确抉择。

首先,特色化课程体系的过程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区域内功能园区、行业企业、社区的产学合作,广泛汇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的各方的创新力量,推动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

其次,特色化课程体系的内容重构不断深化“园校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促进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最后,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推广实施逐步增强办学服务功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功能园区与社区居民提供在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知识更新教育,加快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以一线的先进技术与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丁晓昌.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N].中国教育报,2016-04-19.

[2]姚少怀,王淑珍.实用主义: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文化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88-89.

[3]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13.

[4]姜光辉.美国社区学院的七大特色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4):61-64.

[5]高海霞.多样性与人本性: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J].现代教育管理,2010(8):116.

第7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正品教育;校园文化;特色课程

我校地处越秀区矿泉地区,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沙涌南的学子们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不良风气及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全面优秀的学生,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来讲任重道远却无法推卸。“正品教育”,从广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具备多元智能、全面综合发展的儿童;从狭义上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的儿童。“正品立人”是其具体路径,是要着眼于发展儿童健全且良好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性)、行(为),通过教师、家长、社区等多种类型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和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对影响儿童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外在影响下的自我发展和养成。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正品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1嫩蕊商量细细开———营造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时处浸润着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生态环境,处处滋养沙南学子心灵。校园环境打造需要体现教育之优雅,也需要呈现一种美丽的意境,师生在其中工作与学习,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与熏陶。学校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命名大型建筑物,设计重点人文景观等,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另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文化风尚,培育沙南学子的品格。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建立科学而健康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可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降低使用强制手段的频率,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效果;使学校充满尊重、沟通、信任、和谐的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合作、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塑造内在的一颗慧心,使一个人在心性、品格方面透露出一种美好、优秀的气质,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贯主张。(1)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学校“正品”文化的建设活动与少先队以“童心璀璨”为主题的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学生的风采。如:①教师节师生同台演出。②规范化升旗仪式活动。③书香校园,阅读经典活动。④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⑤环保宣传教育活动。⑥生命教育活动。⑦爱心公益教育活动。⑧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联合家庭、社区,一起开展“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使学生人人争当上进好少年,积极践行“正品”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快乐幸福成长。(2)面向有特长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品牌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美术教室”、“文化宫”、以及“广播站”等场地,创设了“我要当主播”、“学生书画作品展”、“‘名人名篇名故事’故事大赛”等活动,旨在开发学生主体创造潜能,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自身涵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2一枝一叶总关情———构建“正品立人‘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

学校把“正品教育”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了“正品立人”的“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1)“正品立人”特色活动:“三讲”(讲正气、讲品格、讲品行);讲正气:正风、正言、正行;讲品格:品味、品性、品位;讲品行:行为、行动、行止。(2)“正品立人”特色主线:“三品”(人品、学品、教品);“三品”是指:人品、学品、教品。我们以追求“人(师生)品、学品(学生的品质)、教品(教学的品质)”三大板块作为抓手,融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3)正品立人的德育策略:“三维”(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指的是我们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维度,开展正品立人德育活动,如: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等。通过各种特色活动,使人人争当“正品儿童”。我们每学期评选一批“正品儿童”: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品格好儿童”、“品位好儿童”、“品行好儿童”。

3活水源流随处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载体,也是达成育人目标的有力杠杆,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学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是以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助推学校特色育人工作的发展。(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搭建“正品教育”课程模式:围绕“正品教育”这一核心,我们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拓展性课程(选修)”“综合性课程”均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各种课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各种素养,匡正品性、扶正品质、端正品行,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2)系统开发特色课程,打造“正品教育”校本课程特色:除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以外,我校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我们建立了与学校育人目标相适应的“正”“品”“行”特色课程体系,内容如下:“正”:国学经典吟诵课程、自编《经典诵读》课程“品”:《正品立人》系列故事绘本特色课程“行”: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3)科学设计“正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成就“品正学生”:本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从“正品银行评价”和“互动反拨”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辅以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正品银行评价”指以拓展性课程(必修)和拓展性课程(选修)等课程内容为依托,学生的言行、品质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不同评价,便得到了相应的德行积分,自动存到“正品银行”中。这种评价方式构建了家校互动的新模式。(4)课堂教学,形成“多元发展,互动反拨”课堂教学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它赋予了教育以生命力。为此,我们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以学校“多元发展,互动反拨”教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了“互动反拨”课堂。“互动反拨”课堂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让学生思维活动的课堂。构建“师导生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和谐生动的常态化课堂,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习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让师生的潜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成功感、价值感,构建情浓于水的师生生命力焕发的课堂。(5)“正品研修”,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学校紧扣“正品教育”,积极探索出与学校特色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培训模式———“正品研修”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正品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是由“研修精神”、“研修主题”、“研修过程”、“研修作业”这四个方面组成。我校依托课题的引领,结合我校“正品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研究小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其方式是采用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应用、展示评价于一体;目的是培养骨干教师,激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创新教学模式,锻造出了专长优、素质高、能力强的“正品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第8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即劝勉,鼓励;“志”即志向,志愿。“励志”是指激励斗志、鼓舞信心、专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何谓“励志教育”?简单地说,“励志教育”就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引下,在尊重师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高为范、教有特色、育有成效的“励志之师”和学有志向、学有所专、学有所特的“励志之生”,实现师生的“励志人生”。

为了践行“励志教育”教育思想,三十三中围绕“办一所励志自信、管理精细、笃行进取的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励志教师”和“励志学生”为核心,积极营造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独特的“励志教育”校园文化。

二、“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特色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十三中在培育“励志教育”特色文化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建设励志育人环境,塑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形

首先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打造励志育人环境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在显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追求的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相融相合。一是凸显励志育人的人文景观。主要以“校史展览室、励志文化长廊、励志荣誉墙”等为载体,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历史遗存;学校的校标――马踏飞燕,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豪迈进取。二是构建励志向上的自然景观。“励志校道”两旁的八棵十多米高秋枫树,高大挺拔,直冲云霄,呼唤莘莘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向上,为心中梦想的实现而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励志学园”里种植了各种果木、花草,意喻百花竞放、百果飘香、桃李满天下,重视凸显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对师生的熏陶。

在隐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一分钟励志教育”活动。每天在上午、下午上课前,各班组织学生通过高喊鼓舞人心的口号,增强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二是评选“励志之星”。每年通过评选“励志少年”“励志教师”和“励志家长”等活动载体,增强励志育人的持久动力。现在漫步校园,能强烈感受到学校突出“励志教育”主题、彰显“励志教育”特色文化的强烈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励志文化”的熏陶。

2. 构建励志课程体系,奠定“励志教育”文化之魂

课程建设是学校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的体现。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就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时展方向、体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办学课程。多年来,三十三中以“励志教育”为引领, 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励志・笃行”特色课程体系(见下页图)。“励志・笃行”特色课程是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是创建 “励志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灵魂。为扎实推进“励志・笃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对课程实施的时间资源、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认真筹划和安排,确保“励志・笃行”特色课程实施工作的有效展开。开发“励志・笃行”特色课程,让教师的专业视野更宽广,对“励志教育”的理解更深刻,科研能力也更突出,一批“励志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开设 “励志・笃行”必修课(每周1节),促进了学生的励志个性和特色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调讼允荆80%以上的学生非常喜爱“励志・笃行”课程,认为“励志・笃行”课程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内容丰富、富有意义。学校出版的三本“励志・笃行”课程校本教材,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和创新价值。

3. 打造励志课堂,建造“励志教育”文化之场

课堂是师生励志成长的舞台,实施“励志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将“励志教育”的“笃行、成功、快乐”核心思想体现于课堂,努力探索“励志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学校开展“励志教育”强大的推动力,三十三中结合学情和教情,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励志课堂教学模式”――“‘笃行、成功、快乐’育人模式下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励志课堂”作为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搭建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平台。

4. 培植励志特色项目,彰显“励志教育”文化之韵

“励志教育”还有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培植励志特色项目。通过“时事讲评写”“感恩教育”“社团活动与体艺科技节”这三大特色体系的建设与智慧打造,使之成为了学校“励志教育”的鲜活因子。

(1)在“时事讲评写”中润泽励志人生。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就是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从小树立自信、勤奋、专注、扎实的学风。编制《时事讲评写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励志情怀。思想品德课老师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讲新闻、评新闻。各班成立“时事讲评写兴趣小组”,开展“时事讲评写”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新闻、评新闻、写新闻,既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和奋发向上的励志情感。

(2)在感恩教育中铸就励志品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学校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感恩父母”,“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以及“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等活动,培养学生时刻铭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祖国的培育之恩。学校还利用班会、校会、黑板报和宣传栏等阵地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励志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铸就学生的励志品行。

第9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群统整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构建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学校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地域等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系列,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幸福成长,彰显学校特色一直是本校思考的问题。

一、基于学校现状与问题

(一)推进教育改革

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促进其幸福成长,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学生的幸福成长,可以以课程为依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系列适合学生多元发展、幸福成长的课程群。

学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了很多的深层矛盾。特别是课程开发随意性、应付性多,重“量”的多,而真正立足于科学育人,重视“质”的少。鉴于此,我们就应该从教育的核心问题入手,在学校文化的背景下,着眼儿童成长的差异性,以课程统整与优化为手段来构建学校生成性选择性课程。这个研究不但有助于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还有利于发现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深化课程改革积累经验,探求规律,提供研究样本。

(二)促进师生成长

多年来,我校在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在创新性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这一地方教育资源,进行苏绣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系列的开发,开发了十多种选择性校本课程。课程品质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学校重整课程结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学校整合国家课程,构建选择性校本课程群,逐步形成系列基于国家课程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合学校学生发展成长需要的选择性课程;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统整与优化,进而再开发,形成课程群,继而科学育人、全面育人,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契机。

(三)提升学校内涵

我校始建于1914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底蕴深厚、深受苏绣文化浸润的百年老校。学校以“吴地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底色,营造出浓浓的吴文化书香校园。近几年来,学校逐渐确立了“特色育人,给孩子幸福人生的起步”的办学理念,构筑开放的教育发展模式,形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先后被表彰为 “中国轮滑示范学校”“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015年9月,学校被吸收为苏州市百年老校协会会员单位,被授予世界遗产教育青少年基地。学校的课程建设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艺术怡情、科技启智、体育健身、世遗传承”四大特色。但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基于此,我们确定以“构建选择性课程群,促进学生幸福成长”这一主题为抓手,希望通过选择性课程群的建构实施,更好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幸福成长,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特色。

二、创新校本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群构建发展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构建选择性校本课程群几乎涉及所有学科的所有教师,需要合理配置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只有进行有效的领导管理,才能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顺利实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课程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发展工作,对有关课程发展问题进行决策,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的负责人和部分学科教师组成。

2.成立课程实施管理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的开发、认定、开设以及选课指导等工作,对课程发展实施全过程管理,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成立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由校领导、教务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组成,负责对课程进行全面评价。

(二)课题引领

我校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都开展了课程开发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将学校的课程构建定位为促进小学生幸福成长的选择性课程群,又在十三五期间立项了省级课题《基于学生个性成长的选择性课程群构建和实践研究》,希望通过选择性课程的建构实施,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素养。

三、构建校本课程群资源

(一)彰显地域特色,挖掘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扎根于地域文化之中,立足于学校文化传统。我们学校坐落于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镇湖,是全国闻名的刺绣艺术之乡。独特的地方资源造就了镇湖实验小学“苏绣文化”的特色教育。我校多年前就确定将“苏绣文化”作为办学特色之一,且围绕它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苏绣文化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体艺等综合素养,帮助师生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及创建学校特色等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目前已经开发《镇湖绣艺》《绣中奇葩》《苏绣恒成》等地域特色校本。

(二)规划统整,形成校本体系

学校依据育人目标(健康、善良、智慧),编制学校选择性课程群构建的整体规划,架构学校课程框架,完善构建选择性校本课程内容、选择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及自我评价。在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同时,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学科特点,统整各种资源,开发选择性课程群,以统整、优化、编写为主要形式,包括:课程新编、课程改编、课程拓展、课程整合。

到目前橹梗学校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多达二十多门,学校把众多校本课程整合为“学科类”“区域校本特色类”“科技艺术类”“小公民生活素养类”等四个系列,自此,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经过了一个由零乱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

1.学科类:开发“多样性”补充选择性课程(包括拓展性作业)。

2.域校本特色类:学校位于中国刺绣艺术之乡,充分依托地域资源,进行苏绣艺术校本的开发,开发《镇湖绣艺》《绣中奇葩》《苏绣恒成》等地域特色校本。

3.科技艺术类:结合学校社团建设,统整学校 “轮滑基地建设”“世遗传承”等创建项目,进行“实践性”个性社团课程开发。艺术社团类,如评弹社团、美术社团、硬笔书法、合唱社团;体育社团类;棋类社团;科技社团类等。个性化素养课程的开发,遵循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4.小公民生活素养类:结合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开发德育微课程“小公民生活素养微课程”――《明理篇》《润德篇》《尚学篇》。

(三)创新实施模式,提升课程质量

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根据我校实际,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养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供学生选择学习,分步实施。

1.跟帖需求,开设课程群

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其幸福成长,应当引导学生在教育情境中自我建构。我们在课程构建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制定选择性课程群实施方案,进行选择性课程学习平台的建构。

课程统整,艺体课程引入镇小元素。

2.个性成长,缤纷社团形成课程超市

学校构建了基于兴趣爱好的缤纷社团课程和基于个性发展的菁英社团课程,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超市。首期缤纷社团超市一共开设了艺术、文学、外语、体育、益智、实践等六大类52个社团。学生在每周的缤纷社团活动中,科学探究,感受艺术,动手实践。在一次次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3.多向贯通,构建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我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健康、善良、智慧”,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构建指向学生个性成长的选择性课程群。

在这样的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路径中,实现了学生特长发展的层次性、递进性。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从根本上增强了我校素质教育特色发展的“厚度”,赋予学校课程建设新的动力。社团活动特色化,特色建设校本化。学校以教科研为基础,立足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学校不断发展提升。

四、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进而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本校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发展。

校本课程的评价,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1.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由教导处和社团中心进行考核。

2.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

(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1.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计入工作量,增加量化分。

2.教导处随机听课,检查开课教师的课程计划、课程教案、教学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