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1运营市场化

从国家对公益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方针来看,资源投入与服务改善是其中两项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这两方面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乡村广播电视具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性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文化性与市场性,为适应未来越来越显著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运行机制上,借鉴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创新体制,面向市场,以大众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化运营。乡村广播电视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公益性与经济型。乡村广播电视是国家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与国家政策性,同时其必须保证足够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良性循环发展,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

2内容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来看,乡村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应该满足“三农”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主。在这个政策的引导下,乡村广播电视节目应充分体现农村文化特征与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特色,以多元化的节目形式满足“三农”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与沿承的根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形态。因此,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构架多元化的乡村广播电视节目,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

3乡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路径选择

乡村广播电视业的长效发展是乡村广播电视业服务市场以及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应努力创造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文化产业视角来看,广播电视的发展应体现出三种基本属性,即公益性、经济性与文化性,因此在长效发展路径的选择方面,应突出这三个属性的特色。

3.1公益性发展之路

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基础层级的乡村广播电视组织仍存在大量的问题与困难,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广播电视台的组织属性不明晰,运营混乱,无法准确理清公益性与经济型之间的均衡关系。多数乡村广播电视台的运营资本缺口较大,财政拨款不足,同时市场经营收益有限,导致乡村广播电视台长期处于多困难经营状态,这不利于公益性的发展。因此,从文化产业公益性属性的视角出发,必须对乡村广播电视的组织属性进行界定,要么政府投入来实现公益性发展,要么放权给电视台,改革节目形式,以经济带动公益的模式促进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公益之路发展。

3.2市场产业化发展之路

市场产业化石按照目前乡村电视台所属的行政区划分而成立的广播电视台全面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完成广播电视台的整合重组,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质量,又减轻了财政负担,一举两得。依托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广播电视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融合,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适应农村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样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乡村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目前较为实际、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之一。

3.3公商并存的发展之路

第2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摘要] 当代西方诸国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一方面依法独立运行,普遍地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同社会众基本政治力量结成不同的政治调控关系,而形成彼此相异的体制类型,主要有国有公营型、国有国会主导型、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有政府主导型等。 [关键词] 广播电视;体制 Abstract: On one hand,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institutions in modern western world operate independ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ions and laws and possess some common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groups, they have formed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patterns. Key words: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ystem

在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体制基本模式中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最为错综复杂。我国学界近10余年对此展开研究,取得了相当成绩,当然还有待于进一步梳理与补正。 所谓广播电视的公共模式,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公共视听费,或以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营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利:会负责的广播电视体制,从而促进言论的自由传播、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可选择性、教育的繁荣和高质量节目的制作。在诸多基本政治力量制约下,当代西方诸国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一方面依法独立运行,普遍地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跟社会众基本政治力量结成不同的政治调控关系,而形成彼此相异的体制类型,主要有国有公营型、国有国会主导型、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有政府主导型等。 一、国有社会公营体制 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是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由公司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 从广义上讲,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国有政府主导型、国有国会主导型和社会联合公营型诸多体制,因为当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所有这些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类型其最高层的人事构成和总体财政状况是由社会各基本政治力量共同决定的,而电台电视台基本上是依法自主经营,政府—般专事间接调控。从狭义上讲,所谓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它跟政府或国会主导之下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最大的区别是:由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或强大的文化传统,政府和国会都不能主导国有公营型广播电视公司最高管理机构的人选。 从历史影响和实际状况看,英国BBC是国有社会公营型广播电视的典范。BBC是依据“皇家”特许经营广播电视的公共企业,因此基础而在法理上独立于国会和政府;董事会是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共12名,其中负责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事务的董事各一名。BBC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推荐,女王任命,虽然并不是按代表制原则而是以社会贤达的标准选定①,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推荐BBC董事时,政府一般不自行其事,而是按照不成文惯例,依据历届皇家政策咨询调研委员会和社会诸利益集团(包括传媒界)的意见展开工作。在BBC的发展史上,皇家政策咨询调研委员会起着关键性作用。该委员会是独立于政府和国会的,其成员按多元和功绩原则从社会贤达中选出,其工作主要是通过征询社会相关人士与团体的意见以及举行公共听证会,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最终就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出报告。贝弗里奇报告(Beverldge Report 1949)、皮尔金顿报告(Pilkington Report 1962)和安南报告(Annan Report 1977)等对BBC的变革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政府受国会委托推荐BBC董事会成员,监管和发放执照给BBC,因此无疑有很大的权力。但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很少利用此种管辖BBC的权力去凭自己的意愿组建BBC董事会,干涉BBC的日常工作。之所以英同政府奉行此项政策,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存在悠久而又强大的不干涉社会公共事务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归根到底英国政府是受托管理BBC,一旦政府跟皇家政策咨询调研委员会、BBC董事会、BBC总经理以及BBC从业人员等发生尖锐冲突,国会有权干预,以维护所规定BBC社会公营原则。 BBC董事会只是个战略决策和预算监控机构,它在选定BBC总经理后,一般并不干预BBC日常事务,而是让他全权处理。 虽然,“皇家”予以BBC政治和经济上独立办理公共广播电视的特许权,但是英国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对此加以明确而又详细的界定。相反,英国政府由于可以定期审核和重新颁发执照,随时吊销执照,并且主管BBC董事会人选,对BBC节目有最后的命令权,因此原则上对BBC有着巨大的潜在权力。在缺乏或没有类似英国文化传统惯例的国家,BBC体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独立性可能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当代西方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在体制上一般设置某种直接的权力制衡机制(诸如加强国会监督和推行选择领导成员的代表制和公议制等)。 二、社会联合公营体制 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是以众方政治力量共同认可公共广播电视组织结构、领导人选和大政方针为核心特征的。 跟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相比,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体制虽然同属于公营广播电视体制范围,但是有其特殊之处:其一是公有制形态多样,主要有国家所有、地方所有、公众团体所有和社区所有等;其二是经费来源更加多元,除了视听费、国家财政补贴和广告收入之外,还有公司、社团、个人捐资等;其三是众方政治力量的共同认可发挥着主导性的政治调控作用,这可以说是此类广播电视体制的突出特点。在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中,中央政府在众多政治力量的互相制衡关系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中,党派、社会团体、区域势力(地方与社区)的竞争和合作最终决定了广播电视经营机构的传播活动与最高层的人事安排,中央政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一般不能干涉和直接影响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经营机构的人事安排和节目内容,只能依法进行很有限的宏观调控。 当代西方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大致可区分出地方联合型、社区/文化联合型、党派联合型、公众团体联合型多种形态。 1.地方联合型 德国公共广播电视是地方联合型的典型代表,其体制设计的基本立足点,是防止传媒成为国家附庸,反对传媒权力系统的集权化,确保传媒的多元主义原则②。它—方面继承了欧洲以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奉行服务公共利益的宗旨,另一方面以地区所有代替国家所有,以传媒权力的横向联合取替英法国有公共广播电视所采取的传媒权力的垂直集中领导形式,也即是说,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合会(ARD)不存在自上而下的领导中心,而BBC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BBC内部垂直向下的权力核心,其对BBC各部门实行中央集权式的领导。 德国基本法规定:除对外传送新闻的广播电视台必须依照联邦政府规章经营外,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处于德国各州文化管辖范围内,联邦邮政部只是透过部分私有化的电信公司对它们施以很有限的政治影响。在联邦权力层面上,真正对德国公共广播电视业发挥巨大作用的不是联邦政府,而是联邦法院。但是,联邦法院并不削弱,而是加强德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开展经营活动和免遭联邦政府左右的独立自主性。虽然管理公共广播电视是各州的文化,但是这—文化不是仅由州政府,而是由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实现与实施的。德国务州所办公共广播电视台是地区公有,并不隶属于州政府,而是各自由一个依照联邦宪法院条例组成的、体现社会各界利益的理事会统领。该理事会会员一般由议会、政党、工商、劳工、农场主、体育、妇女代表、文化学术等阶层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其主要责任是制订规章,选举广播电视台管理委员会,决定总经理任免,审核年度财务预算和开支状况,监督总经理的日常工作,而广播电视台管理委员会则是业务监督机构。德国各州公共广播电视台以民主的方式组成公营性质的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和德国广播电视二台,其经费以视听费为主,辅之以广告收入。另外,德国所有广播电视台接受独立于联邦政府的国家广播电视行政委员会的行业管理,但后者并不能影响前者的人事和财政,而且依照联邦法院规定,其成员也是由议会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因此,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独立性比英国BBC获得更加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社区/文化联合型 跟德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相当类似的是社区/文化联合型,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即属于此种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其最大的特征是:全国性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是由分属于不同社区/文化的公共广播电视台构成的。 如果说德国公共广播电视重在区域联合,那么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则突出文化整合和社区所有。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有别于德国的另一大特征是:全国三大以不同社区文化划分的公共广播电视台各自为阵,不象德国各州公共广播电视结成ARD和ZDF二大公有公营广播电视系统。1960年至1977年间,比利时先后成立了佛兰德社区台(BRT)、瓦隆社区台(RTBF)和德语社区台(BFR),由此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比利时三大公共广播电视台鼎足而立的局面。其经费构成中,约50-60%为视听费③,其余主要是依靠广告收入和社区政府的财政资助等。各社区广播电视台以理事会为最高领导机构,成员主要经社区众政治势力协商后选定④,中央政府对各社区公共广播电视台进行宏观监管,直接影响很小。 跟德国一样,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社区/文化联合型体制是以联邦政府制度为政治基础的,而比利时众政党势均力敌因而长期联合执政这一现实政治状态更加强了其公共广播电视社区/文化联合型体制。 3.党派联合型 六十年代中以前,荷兰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以党派联合型为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荷兰是一个众多社会利益集团积极参与之下的,以宗教组织和阶级联盟为主构成多极势力阵营的社会,代表各种社会势力的四个大党和六个小党彼此竞争,互相合作,轮流坐庄,共同组成联合政府,联合和协商就自然成为荷兰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这深刻影响了荷兰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荷兰广播电视领域有八个主要组织,它们的代表占据了荷兰广播公司(NOS)理事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席位,政府所任命的NOS理事只有数位。这广播电视组织分屑社会各主要利益集团,大多数具有鲜明的党派性质。目前,荷兰全国性的三大公共电视频道和五大公共广播台的主体主要是这些公司,其经费中视听费约占64%,广告收入占36%;节目安排依法遵循一定的平衡原则:新闻25%,文化20%,娱乐25%,教育5%⑤。六、七十年代以后,荷兰公共广播电视党派化的社会联合公营体制受到跨党派商业化和世俗化之冲击,这反映了当代荷兰社会政治阵线的融合趋向,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荷兰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党派联合型的基本格局。

4.社会团体联合型 跟欧洲广播电视社会联合型公营体制相比,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政治色彩很弱,是公众团体联合型体制的典型代表。 在商业广播电视占主导的环境中,美国仍有1200多座公共电台和300多座电视台,其前身和主体是美国教育广播电视台。在联邦政府、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等的推动下,60-70年代之际,美国实现了由教育电视台向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转型,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和公共广播网(NPR)先后成立。CPB负责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各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但不能制作和发行节目。CPB主要政治功能是为了防止政府因拨款而控制公共广播电视。因此,依1967年的美国《公共广播电视法》,CPB委员会15名成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NPR和PBS则是各公共广播电视台的会员组织,其会员广播电视台由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创办,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公众为宗旨,经费主要来自经办部门的筹集、企业和个人捐款,辅之以国会拨款等。在美国,无论商业广播电视,还是公共广播电视,都是受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监管。FCC是国家独立行政机构,5名成员经参议院提名和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相同政党背景的成员至多不得超过3名⑥。FCC最终必须对国会负责。 三、国会主导下的国有公营体制 在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体制中,国会是决定全国性公共广播电视的中心力量,在机构组建,尤其是公共传媒领导人选安排,或在日常行业行政监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以BBC为代表的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内,一般情况下,国会重在立法,而在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实际组建活动及其人事构成方面主要行使监督和同意权,另外国会也不直接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行业行政管理,而是让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政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宏观调控。但是,两者也存在基本相同之处:一是国家所有,二是以法确定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法人地位,以免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成为政府或国会及其它社会势力的附庸,从而保证其服务公众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多元性,维护其监督社会、动员舆论和传播信息的独立性。 由于各国政治文化传统、国会组织结构和有关公共广播电视法规体系差异很大,所以国会主导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色,有的党派特征明显,诸如意大利,有的则相反,诸如丹麦;有的社会代表性较大,有的则不然。 1975年后的意大利和1980年后的西班牙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属于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的典型。 在当代西方比较特别的是,意大利没有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政机构,国会广播电视监管委员会以及国会领导下的保证人办公室是意大利全国性公共广播电视的主要监管机构,其中保证人办公室仅有监察和登记权限,不能独立制定法规,而意大利中央政府在此领域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⑦。意大利国会广播电视监管委员会1975年依法创办,专事对Rai的监管以及保卫社会舆论和政治文化意识的多元性。该委员会规定Rai必须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传播当今各种各样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潮流。该委员会由参众两院选定的20位众议员和20位参议员组成,任期五年,党派色彩很浓。该委员会不仅有权确保Rai的传播宗旨,而且为Rai制定一系列总政策(诸如经营原则和公共关系政策),调解有关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方面的冲突问题,跟参众两议长—起决定Rai理事会人选,影响Raj的节目安排,另外还规范Rai的财政预算。保证人办公室是行政执行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监察广播电视领域行政管理的公正性,给有关当局提供建议,审查广播电视公司的帐目等,其领导人(即保证人Guarantor)经参众两议长推荐后由总统任命。在西方诸国中,芬兰和丹麦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也属于国会主导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体制⑧。 四、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公共体制 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公共体制,是以中央政府作为最终向国会负责的主要角色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领导为基本特征。 在此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虽然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原则上依法具有独立公益法人地位,但是中央政府首脑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也习惯于对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在微观上以行政手段主导其经营方式、财政收支、人员调动,甚至节目安排及其内容。而在其它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体制中,不管是国有社会公营型,还是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型,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都是此领域的中心主体,政府一般不能左右其依法开展自主经营活动;另外,由于国会、法院以及其它社会政治势力广泛而又深入参与公共广播电视宏观层面的建构和运作(诸如高层领导任免、财政预算、各类节目传送比例等),形成政治调控关系的多元均衡态势,因此政府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而只能作为众多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一方,主要是发挥些宏观行政调控功能,并且还深受其它政治势力的制约。 有别于其它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在政府主导之下的国有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内,政府主导作用不但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而且深刻影响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业行政主管机构的政策取向和日常行政行为。有的采取此种广播电视体制类型的国家,不设置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此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就更大了。80年代中以前的法国和葡萄牙以及澳大利亚,都实行此种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而北欧的挪威和瑞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呈现这一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特征。 至80年代初,法国依然是西欧“唯一实行有明确的国家经济和社会计划纲领的国家。”⑨1964年至1982年和1986年到日前,法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法国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业行政机构主导的历史性转型⑩。1945年3月,法国广播公司(其后更名为法国广播电视公司,简称RTF)依法垄断法国广播电视,归属法国政府,对政府信息部而不是国民议会负责,政府总理任免其负责人,并全面控制其新闻报道和节目安排。1964年后法国政府透过法国广播电视局(ORTF)管理委员会控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人事安排、财政收入、节目政策和运行形态及其方式,ORTF跟法国政府之间依然存在默从关系⑾,ORTF充斥了戴高乐政府所任命的代表⑿。1989年最高视听委虽会(CSA)成立后,法国政府主导之下的国有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最终被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所取代。 就在当代西方处于非常次要地位的政府垄断下的国有官办广播电视体制而言,法国并不是典型,而是战后至七十年代中期的西班牙和1967年至1974年间的希腊。60年代前的爱尔兰和新西兰也存在过程度相对较弱的政府垄断下的国有官办广播电视体制。 注释: ①Pilkington Report(1960). P123. London, 1962. ②Peter J. Humphreys, Media and Media Policy in Germany. P4. USA: Oxford Providence, 1994. ③Bernt Stubbe Ostergaard(ed.)The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P19, P27.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7. ④M. Hirsch ‘Belgium’, in H.J. Kleinsteuber et al(eds), Electronic Media and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Frankfurt/NewYork: Campus, 1986. ⑤Serge Robillant, Television in Europe. P155. John Libbey.1995; Kees Brants and Denis McQuail, ‘The Netherlands’, in Bernt Ostergaard(ed.), The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Newbury/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7; Peter J. Humphreys, Media and Media Policy in Western Europe. P139-143.U.S,A: Oxford Providence, 1994. ⑥1983年以前FCC有7名成员。参见Wolfgang Hoffmann-Rien, Regulating Media. P18. P58. New York/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1996. ⑦Robert K Avery(ed.)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111.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nb1ications, 1993. ⑧Bernt Stubbe Ostergaard(ed.)the Media in Western Europe. P52-53,P40-41.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 1997. ⑨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第2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⑩R.Kuhn,The Media in France. P5.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5;杨祖功,顾俊礼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第306-31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⑾转引自Pete J Humphreys, Media and Media Policy in Western Europe. P147. USA: 0xford Providence, 1994. ⑿M. Vaughan ‘In Search of Puralism: The Broadcasting in France’, Journal of Area Studies, No.12.1985, Double Issue PartII P20; P. Flichy ‘Media Control in France’. in V. Mosco and Wasko(e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view,vol.2, P232.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 Corp, 1984.

第3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 、 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1]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 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3]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 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

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5],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6)超文本(超链接):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正是“开放式”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传媒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这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应是基于“开放式”这一规律之上的。

[1] 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4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特征;社会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播电视进入到了新媒体的发展行列之中。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基础要素。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让数字电视的交互性特征和开放性特征得到有效强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

1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宽带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广播电视新媒体可以被看作是传统广播电视体系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产物[1]。通过对广播电视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广播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所采用的播出技术和收看装置与后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媒体领域的发展,可以让广播电视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电视节目。从广播电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数字电视广播、手机电视、以网络电视和网络广播为代表的宽带网络新媒体、楼宇电视和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的移动电视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播客在广播电视新媒体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特征

多媒体性、高科技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广播电视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2]。对于新媒体而言,文字、音频和视频的结合,可以通过一种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上行回路传送与下行回路传送之间的结合是新媒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可以让信息的传输渠道得到优化。针对传统广播电视服务中所面临的区域性问题,新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突破。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结合,也可以让电视受众在任意时间选择点播自己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播客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传播成本和接收成本相对较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3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积极影响

3.1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质量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让新媒体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强化。对广播电视传播质量的提升,是它的积极影响的表现。从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优势来看,在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的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可以在对传统电视广播的传播方式进行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速度进行提升。在对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进行拓展的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之间的融合,也可以让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得到有效的强化[3]。有线数字电视、广电移动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主要内容。有线数字电视可以为观众提供天气、生活、新闻、政务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它可以为政府的阳光政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市民查询道路交通、房产信息等生活资讯提供一定的帮助。移动数字电视主要应用于地铁、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之中,它可以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体育赛事等服务。也可以为企业的产品推广提供新的渠道。从节目的内容来看,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渗透,可以让互联网、电信和广电的视听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可以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现实意义中的网络电视可以让人们对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进行发挥,这就可以让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3.2帮助人们改变生活习惯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也可以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广播电视节目的被动观看状态是人们在传统的广电传播模式下所处的状态。在这一时期,人们并不能对电视的收看方式和收看内容自主确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帮助人们改变了这种被动的状态。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获得蓬勃发展以后,人们在对视听节目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种随心所欲的方式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时间地点所带来的约束进行有效突破。手机电视的出现,就可以对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这一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未来会有较为快速的发展。

3.3拓宽人民群众的参政渠道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也可以让广大群众的参政渠道得到有效拓宽。早在2007年,人民网就利用播客的形式对全国两会的新闻进行了报道。在近几年的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利用播客平台对自己的提案进行展示,这一方式的应用,可以让他们通过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的方式获取一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议。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让群众的意见表达渠道得到有效拓宽,也可以让新闻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得到强化。这样,新媒体也可以成为社会公平化公正化发展的推动力量[4]。

4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与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应对措施

4.1新媒体在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

对于广播电视事业而言,新媒体也表现出了双刃剑的作用。在多对多的互动性传播方式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应用以后,多种声音共同传播的传播格局会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一个新问题。而新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就成为了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中所要避免的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会让一些播客的实践活动与电视舆论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在二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下,舆论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可以构建出一种多种声音混合传播的新格局。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主流声音的弱化,会成为新媒体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所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可能会让电视受众误入歧途。因此,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中,相关单位需要对主流舆论的重要性进行巩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国外的敌对势力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开放性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可以让新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突破国界的限制。一些敌对分子在网络电视中的反动音视频作品也可以为国内用户轻易获取,这些信息会对让受众对我国的舆论宣传机制产生不满情绪,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反恐形势,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会为恐怖势力的渗透提供一定的帮助。节目来源的多样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是新媒体平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广播电视系统与新媒体技术之间得到有效融合以后,有关人员需要对节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严格把关。

4.2促进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措施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可能会给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需要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进行强化。根据《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等有关规定的要求,有关部门在对自身的监管职能进行强化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通过正反两方面实例的在线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创新。专业机构的构建,也是对新媒体监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权责不明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有效措施,在对这一措施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除了要在新机构中杜绝上下机构同责问题以外,还需要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界限和地区之间的界限进行有效突破。法律体系的完善,也可以在对广播电视部门和电信部门在新媒体管理工作中的行业壁垒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的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因此,监管措施是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保障性因素[5]。

5结论

多媒体性、高科技性等特点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特征的表现。传统电视媒体向新媒体的战略转型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主要发展趋势。新媒体社会影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监管工作的完善,是有关部门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让广播电视新媒体进行健康传播,才能对广大受众群体的精神层面需求进行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石学峰.试述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特征及社会影响[J].网络财富,2009(13):148-149.

[2]石学峰.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管理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3]张弛.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营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4]杨睿.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85.

第5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基本特征;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6-01

一、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新的特征

(一)服务内容由小众向大众转变

作为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要跳出原来“小众化”的局部范围,逐步向“大众化”的广阔天地迈进,使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各种设施活动包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领域和所有方面,以此为依托从而把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农村科技知识传播的重要课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基地和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二)工作职能由单一向综合转化

众所周知,原先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都是在县(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主导之下建立而成的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其工作职能简单而乏味,所能提供的只是最基本、最传统文化娱乐服务,无法给予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层次更高的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而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建设,就使文化站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单一职能,实现了其跨部门、跨行业、多样化、多功能、综合性发展的全新面貌和美好前景。

二、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创新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人员管理水平,稳定文化人才队伍

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有一支稳定的专业的人才队伍。做好优化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这才是做好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保持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具有活力和生机的重要依据。

首先让每一个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都配备高素质高文化的专职人员,使得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都能有优良的素质,能让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以便实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全面服务于基层基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其次让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每周的全面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能够跟上时代迅速发展的速度,自强不息,以至于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由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以人为本,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现阶段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需求和供给上存在着脱节现象。只有充分聆听群众的声音,了解需求,才能有效供给。一方面,要增强“送文化”的针对性,研究把握农民的所思、所想、所需,有效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给基层群众。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种文化”,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办文化,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建设良好的乡镇图书馆是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在乡镇农村的延伸。它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无疑也构成了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前哨阵地,其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措施,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文化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全面落实“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加大了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及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力度,我们要抓住机遇,依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平台,利用各个网络条件、硬件设备,构建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因地制宜,立足本土,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也是一种立足本土进行文化建设的好举措。

三、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的新大流下,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必然是基层宣传教育的重要中心转换站,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尤其要勇于承担起建立和谐社会、宣传科学发展观理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任。使得每一个先进的思想文化能在基层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起到重要基础作用。思想政治的辅佐是基层生活稳定的条件,所以加强每一个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文化的指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离开了科技文化的滋润,经济就会像是离开了清水的鱼一样得不到生存。因此,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一定是创造美好基层生活的最有效途径。

第6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摘自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数字化时代电视媒介营销的新方式

数字化时代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变革要求。新技术的融合,增加了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渠道。在信息方式、科学技术、传播类型构成的三维空间里,电视媒介营销从大众传播发展到综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混合传播,其定位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媒介营销新发展方向可能是“搜索――再传播”模式,即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未来电视媒介的宣传和营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新媒介形态及其技术的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一是电子邮件营销。用电子邮件形式取代邮寄的新闻方式,甚至对个别需要节目更改和重播信息的受众提供电子通知服务。二是口碑传播营销。恰当运用网络、论坛、播客、社交网站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宣传中的导向作用,完成电视媒介的网络营销,最终实现舆论经济。三是移动终端营销。数字化时代电视媒介营销应该对信息存在的方式进行解放,使电视机固定接收的实时信息转化为终端使用的可移动储存的延时信息,最终实现手机等移动终端可移动接收的实时信息。四是智能拼装营销。互联网Web3.0时代呼之欲出,预示着电视媒介营销的“个人频道”时代即将来临,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节目服务。

(据高红波于《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宏观经济报道四“守则”

守则一:站在宏观、大局上看问题。报道宏观经济要有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即要审时度势,把握报道的口径、时机、效果等。对宏观经济报道来说,对维护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负有责任,如果报道失误,可能对经济全局造成伤害,损失不可弥补。守则二:深刻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和意图。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民生产生影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可以解疑释惑、统一全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央政策会在具体经济部门中传达和执行,但因为各种原因会走样,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则提供了权威的“版本”,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新闻媒体对中央的政令、政策进行背景报道,解释性、分析性报道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守则三:采访权威机构和主流专家学者也应“观点辨析”。宏观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必须严格把握口径和导向,采访时一定要选择权威机构和主流学者。很多时候主流学者具体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往往带有个性化色彩,作为决策参考是必要和有益的,但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应甄别判断各种分析研究,做出符合主流价值的判断。守则四:注重中观和微观层面解读。记者要善于发现、捕捉某项宏观经济政策或调控措施出台后,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经济生活的变化,要检验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据李鼎鑫 黄蕙于《中国记者》2009年第7期)

精品电视剧的

九大特征

好剧是指历久弥新,在各种播出环境中都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佳作。在实际判断时可以结合以下九大特征具体感知。特征一:台词与人物性格贴切吻合,洗练简短,口语化程度高,多以北方方言为主,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特征二:题材落实到世俗生活层面,扣人心弦。特征三:主题能够唤起士气。通过对传统的、直抵民心的主流价值观的渲染,唤醒多数人心中的渴望和热忱。特征四:人物立体化、传奇化、偶像化。特征五:情节呈树状,主干突出,围绕一两个主要角色发展情节,主干频繁伸出枝节分散在每集当中。特征六:结局美好开放,让观众轻松,让观众善良的愿望得以寄托。特征七:主题音乐随时相伴,增加剧情感染力。特征八:画面明丽清晰,镜头以特写近景为主。特征九:体量够大。上述九大特征的前五项对构成好剧起决定性作用,后四项可为电视剧增色,锦上添花。 (据黄永进于《视听界》2009年第4期)

首个国家动漫产业

综合示范园

在天津开建

7月1日,第一个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建设。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由文化部与天津市合作共建,是文化部与地方共建的唯一的动漫产业示范园。根据规划,动漫园总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目前为国内规模最大,预计在3-5年内建成。动漫园划分为创意编剧策划、研发与孵化、综合服务、高端设备集成和智能衍生品集成、高端办公等功能区以及动漫人才培育学校和动漫主题公园。建成后,将成为集动漫、动画、游戏、动漫影视制作及后期衍生物的研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和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中国标准制定中心。(消息来源:人民网)

七部门联手

集中清理互联网医疗信息

涉"性"内容

7月17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消息,称卫生部、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和中医药局等七部门,于2009年7月联合开展全国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专项整治行动,对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中的涉“性”内容进行集中清理。该行动由卫生部牵头和总协调,并监测监管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网站内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对中央和地方重点商业网站、搜索引擎网站上低俗内容进行监测和清理整治;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关闭拒不执行行政处罚的网站;公安部门依法打击网上传播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工商部门则依法查处网上非法性病治疗广告、“性药品”广告。此次专项整治为期三个月,期间,还将对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中的虚假内容和未经审核同意的互联网医疗保健和药品信息服务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全新改版

7月20日,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全面改版。改版后的经济之声以“新形象、新平台、新动力”为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两大核心、四个主打”的特点,全面实现经济大势、财经资讯、理财服务、品质生活等核心内容的集中与统一。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全天将围绕《央广财经快报》这条资讯主线,奠定频率资讯基调。《央广财经快报》整点播出十分钟,全天播出十二次。二是强化“两大核心”。立足已有的金融证券基础,将品牌节目《证券广播网》扩充到全天5个小时,全程覆盖股市交易时间。三是推出“四个主打”。《天下财经》《中国经济报道》《经济观点》《全球资本市场》四档主打节目,涵盖全天不同时段,围绕“经济”主题,各自不同侧重,形成合围之势。四是将推出一批新办节目和改造后的节目。《时尚经济生活》《新鲜早世界》等节目在升级调整后,将适度体现延续性;周末节目《品味生活》《记者论财经》《快乐出发》等,将改变娱乐化定位,强调经济关联性。

(消息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移动国际在线在北京启动

7月1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移动国际在线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国际台发挥外语优势面向移动互联网推出的新业务。移动国际在线是面向移动互联网而设计的多媒体网站,是一个英文信息平台,节目形态广泛适用于摩托罗拉A3100、苹果Iphone等智能手机或其他手持终端。用户只需登陆,即可随时随地浏览移动国际在线提供的新闻、财经、娱乐、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学习简单实用的汉语对话,欣赏英语音视频节目。国际台台长王庚年表示,移动国际在线启用后,将强化互动、分享功能,提升服务性、娱乐性,并将适时增加语种。(消息来源:新华网)

国内首个地铁直播电视正式开通

7月5日,上海地铁电视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营后正式开通,成为国内首家进行直播的地铁电视。到今年年底,上海地铁5700个车厢LCD屏、1500个PDP站台大屏,将为每天超过百万的地铁乘客提供即时播报的地铁运营信息和直播的新闻节目。目前,上海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站台和部分列车已经全部开通地铁电视,年内覆盖所有运营列车,今后还将随新线通车同步开通运营,形成全网直播体系。上海地铁电视的播出时间为每天6时20分至23时。除了主要地铁运营信息之外,上海地铁电视的节目以新闻资讯为主,辅以公众服务类节目。 (消息来源:新华社)

第7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基本特征;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要求,逐渐的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很多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各高校的教学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是一个划时代性相对较强的行业,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这样做不但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相关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结构

首先,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提供给大众信息,简单来讲,就是必须要具备传统的传媒媒介相关的知识以外,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的掌握新型的媒体知识,例如网络媒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更好的发展起来。其次是必须具备学科知识,主要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因此,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就是方法类的知识,捕捉信息、筛选信息都要具备较强的思维方式,不仅要用思维分析做出正确的分析,还有结合其他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1]。

(二)智力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人才具有感知力才会具备敏锐的知觉,从而带来灵感,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直播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现场报道水平,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是不同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媒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声音和图像,因此,要求人才应该具备将声音、图像转换翻译的能力和迅速记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力是创新人才能力的核心,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三)非智力结构

非智力结构主要包括兴趣、性格、情感、动机以及意志等。非智力结构与智力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2]。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非智力结构的培养,但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很多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非智力结构,从而使创新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机、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兴趣于一身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未停下脚步,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媒体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有些媒体过分的追求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致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风气泛滥,媒体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大同小异,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了很多的媒体之间的竞争经验来看,能够决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整个市场上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媒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3]。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这重点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身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本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繁衍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殖繁衍,一种是文化繁衍[4]。在生殖繁衍的过程中有遗传同时也存在着变异,为人类在生物学上的进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繁衍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无法遗传,因此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在这传承过程中有继承也存在着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传承文化的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继承原有的文化,还要在这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进步,因此,必须要求培养出不仅具有继承能力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扬光大,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的发展建设来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在这过程中,要求高校的教育要抓住历史的机遇,严格要求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设置,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变。从国外的发展建设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强大和崛起,这过程中的发展和强大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大。从人类进入到经济时代至今,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5]。学校是传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摇篮,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品德、知识和技术等全方面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合国家的建设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对口专业率相对较低,根据这一点就说明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相比不高,这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变化相对较快,不但要求人才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还要具备较大的后劲。通常来讲,在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未定型,准确来讲,当前的学校只挖掘了人才的创新潜能,具备了基本的创新素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当中,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型,使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取,有效的推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均衡化

从我国目前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增长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且专业的分布不均衡。基于此,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控制专业的增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进行严格的评估,控制一些招生过多专业的招生数量,将专业人数和招生人数少的专业进行帮扶政策,优化专业的分布区域和结构层次等问题,以达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层次化。目前没有关于创新人才的统一的定义,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具有层次化和普遍化。我们通常将具备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等称为创新型人才,这些种类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标准所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才都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且成为创新人才。在实际的很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当中,培养创新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每个学校的性质和种类不一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无论是哪一所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并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6]。

(三)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整体化的特点。专业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等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整合,从而建立有机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才回有效的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重文轻武”的现象极为普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须要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四)创新人才培养共同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共同化的特点。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直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存在着教学误区:首先是学校与媒体之间的误区,通常将学校作为主体,将媒体作为客体;其次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误区,将学校的而管理者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客体;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区,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主体的认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能充分地满足媒体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就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了。基于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建立共同化的主体理念,将该学校的管理者、该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看作是具有共同性的主体,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科学化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关系到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评价,从狭义意义上来讲,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和管理不能只从片面的角度讲,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定标准,应该充分的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教育,有效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呈周期循环发展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相对系统的工程。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良好发展,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以及专业的需要,因此,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的特征,并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均衡化、层次化、共同化和科学化,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培养人才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人才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5-14+17.

[2]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66-69.

[3]张勋宗,张晓霞.新闻专业创新实验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74-76.

[4]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1:120-123.

[5]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19-122.

第8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音乐;微电影;应用;功能特征

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与发展,当下大众生活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互联网这个大的锅炉之中。不管是在工作中,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就如同一张无孔不入的巨型大网,把自己和大众生活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趋势下,网络化时代当中的“微文化”更加得到了众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逐,这当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新鲜事物,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捕获了众多人们的眼球,随后趁着网络视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技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飞跃地发展。同时微电影音乐也伴随着大众对于微电影关注的逐渐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该类围绕微电影所要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日益展现在众多观众面前。

一、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功能特征

1.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特点

假如脱离了微电影这一载体,微电影当中的音乐,同样属于音乐范畴,因此它一定要具备音乐本身的综合特点。不同种类的微电影音乐可以使得受众在审美上有不同层次的感受,具有美学的基本特点。当音乐有序、平缓和协调均衡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一种柔和美;当音乐刚劲、鲜明和铿锵有力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庄严之美;当音乐悲情、哀婉和如泣如诉进行的时候,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凄凉之美;当音乐诙谐、戏谑和滑稽荒诞进行的时候,观众就能够体会到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幽默之美等。让观众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灵激荡与深层次的共感。与此同时,它所具备的深刻艺术感染力可以带给他们某种启示和激励,引发大众的审美感受进入更深层次。

2.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艺术表现

不管电影音乐或者是微电影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都具有共性的特征,表现就是表达感情,结合着视听来展示基本形象,尤其是在所具有的指向特征作用之下,在借助于渲染来加强戏剧性的效果、借助于抒情来显示出对于微电影音乐创作的揭示方面,值得我们进行相关研究。

2.1渲染,加强戏剧性效果就拿微电影的故事情节来说,它是发生于剧本所限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的,它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要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基本氛围。通常情况而言,要想能够营造出一种气氛就一定要依靠服装或者是道具等等来实现,然而听觉上的气氛则一定要由电影音乐的介入得以实现。音乐的有效介入,可以为微电影的整体或者是局部创造出一种比较特定的气氛基调,借助于此来对视觉效果予以深化,使得整个画面感染力实现加强。

2.2抒情,是对音乐的最简单和最传统的运用音乐,属于是种听觉艺术,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具备高度的抽象概括与抒发感情的基本能力。由于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借助于声音来表达基本的情绪,因此音乐在确定、强化、维持与改变一部电影的情调方式,是为最简单也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理想化工具。就如同一个优美的和充满着浪漫性色彩的基调伴随着一个爱情的画面,一定会有一个抒情性非常强的音乐响起,即使是这段音乐是在抒发对于爱情的颂扬之情,或者是在反讽与诅咒这个爱情等等,都是在抒发感情,这不仅是电影音乐在艺术表达过程中一致追求的,而且也是在电影当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艺术表达方式。

二、音乐在微电影中应用的基本功能

微电影属于是一种电影艺术,然而微电影音乐就好像电影音乐,作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基本艺术形式,就一定要具有艺术性社会的基本功能,音乐作为微电影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不能离开微电影这一种艺术载体。艺术所具备的社会基本功能主要有如下三种:

1.新颖的品牌推广功能

在当下这种新媒体时期,在品牌的推广中微电影扮演着愈加重要的基本角色。和传统的传播途径所区别的是,由于其具备短小精悍和结构紧凑的基本叙事方式,使微电影小的视频承载非常大的内涵,微电影的广告推广强化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力度,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商家企业的一致认可与广泛青睐,微电影能够放在任何一种类型传媒平台之上,为受众所点击,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推广度与广而告之的良好效果,这一点是传统类型影片不能完成的。

2.便捷的文化娱乐功能

文化快餐属于是科技进步的时代产物,是社会实现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微电影所具有的那种便捷式播放条件,随身就能够携带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促使微电影在虚拟与现实的环境当下吸引着愈加多的受众,除此之外其自身微而小的极具个性化特征,非常符合当代人们追逐短而精的基本文化产品需求。与此同时,微电影的便捷化和相对浅层次的基本特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传统的教育认知功能

微电影的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微电影音乐的认识功能大大增强。微电影是现代新兴艺术,让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互补,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合,更大程度上使欣赏者通过更加具体的感官体验得到具体的认识认知。同时,人们通过聆听音乐,得到真善美的陶醉和感染,在潜移默化当中理解与认识生活,认识真理,可以激动人的情绪,促使人产生出一种美的感受与感动。微电影当中不乏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崇拜以及对于真理追逐的审美因素。

三、微电影音乐创作的内在特征

音乐进入到微电影之后,成为了这一综合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电影音乐的一个新型发展方向,它在彰显微电影的感情与情绪渲染上,凭借其非常独特的内在特性在微电影当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再加上其传播所凭借的介质,自从出现之后,就始终和时代紧密相联。折射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结合其传播的介质,这些特点以民族化、多元化、商业化和数字化非常突出。

[参考文献]

[1]霍建农.微电影流行的万金油[J].大众电影,2011(17):43.

[2]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75.

第9篇:广播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 语言 锤炼

有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进行播音主持创作的第一要素。一些节目主持人之所以具有超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节目中精彩的语言展现。然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却不乏语言能力欠缺者。我们常常可看到,有些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而出现“嗯呀”“啊呀”“这个”“那个”之类语塞的现象,以及由于修辞知识贫乏而导致的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无疑会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节目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优化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也对广播电视受众起着示范、引导和熏陶的作用。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进而影响着民众的语言素质。因而,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节目主持人进行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传达媒介意图的重要手段,节目主持人语言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把语言表达放在重心的位置,按照语言规律及特征规范自己的语言,以语言魅力来引导节目的进程,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语言的规范美

节目主持人语言应该是规范标准的语言――普通话。在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决定》规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根据这项规定,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与受众沟通的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普通话作为媒体语言是由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广播电视覆盖面广。为了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必须使用汉民族共通的语言――普通话。其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对社会大众具有示范作用。节目主持人客观上是受众学习规范语言的老师,普通话作为主持人的职业语言是纯洁民族语言的需要。

依据广播电视传媒的特点,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除了一些少数民族节目和少数方言节目外,电视台节目一律采用普通话来主持。作为节目主持人,必须严格遵循普通话语音规范标准,语言准确、集中、饱满,确保字音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避免信息传播的失误。另外,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还要严格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标准。主持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超越生活,并且没有方言词汇及外来词语,没有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保证浅显明了、逻辑严密、朴实自然。

(二)语言的品味美

节目主持人靓丽的形象固然可以吸引观众,但要想长久地获得受众的认可,还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主持人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主持人语言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这些都是节目主持人语言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远方的家》百集系列特别节目《沿海行》中,赵可是这样开篇的:

“鸭绿江畔,黄海之滨,这里就是辽宁丹东。当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城市却早已从睡梦中醒来。中国陆地边界与大陆海岸线在丹东形成一个交会点。在这里,中国与朝鲜隔江相望。见证历史风云的鸭绿江奔流向南,汇入黄海。海陆相连,江海分界,《远方的家》摄制组就要从丹东开始《沿海行》的旅程。”

这段话娓娓道来而又情谊深长,富有诗意的话语,听来回味无穷,充分展示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修养。另外,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典故,巧妙地插入一些诗词名句,往往使语句凝练典雅,在提升节目文化品位的同时无形中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个性美

在强调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共性的同时,还有必要强调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个性。对于个性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老舍先生指出:“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来,就是用一个字,造一个句都是自己独创的。――念了《三里湾》就认出了赵树理。每句话都有自己的说法,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风格。”个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就无所谓生命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是如此。播音主持语言独具一格,呈现出语言的个性美,这乃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目前,相当一批节目主持人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艺术个性。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语言深沉、精辟、朴实,对事理的阐释深刻而又富有逻辑,展现出思维的敏锐以及精神的超越。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语言风格呈现诙谐、幽默、含蓄的特点。他常以巧妙的比喻、机智的反问等语言技巧来解决棘手的问题,往往在不露声色间引领话题的走向,寓理于事,析事明理,在轻松、愉悦、风趣的氛围中给观众以智慧的启迪。这些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在屏幕上展示出的个性风采,无疑是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二、提高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

节目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载体。节目主持人应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锻练,有效地提高语言艺术修养。

(一)注重知识积累,提高文化品位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丰厚的文化知识、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是节目主持人智慧的源泉,更是节目主持人职业生涯兴旺昌盛、魅力无限的关键所在。广播电视节目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是博学多知的。节目主持人一方面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确保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诸如天文地理、名胜古迹、民俗民风、、名人轶事等等。平时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赋予节目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节目主持人对这些内容了解不多或知之甚少,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更无法与受众很好地沟通。

“采、编、播”一体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调查采访任务,还要对新闻事件做出恰切的评析,主持人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他调查采访的能力及对事理判断分析的水平。节目主持人应通过多种渠道汲取养料,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厚的知识积累将有助于节目主持人高瞻远瞩,对事理作出精辟的评述,这对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会大有裨益。

《新闻联播》主持人欧阳夏丹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她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后于2014年赴美国深造。欧阳夏丹和董卿都是国内颇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她们在广播电视领域已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但是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对事业的强烈追求又促使她们继续求学深造,不懈的拼搏与努力成就了这些节目主持人事业的成功。

(二)规范主持人语言,提升语言科学性

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学》中指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和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来呢,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吕叔湘先生的精辟论述为节目主持人指明了努力方向。节目主持人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当是标准规范、精雕细琢的语言。

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一级,这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节目主持人不讲普通话或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评定为优秀节目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对观众起着示范和熏陶作用,因而节目主持人语言应当成为本民族语言的典范。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必须严格遵守普通话语音所规定的标准,发音准确、清晰集中,以满足广播电视受众对节目主持人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除了语音标准规范外,还必须注意语言合乎词汇规范、语法规范。语句表意要完整,要避免句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这是做好播音主持工作的前提。近些年来,汉民族语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在节目中听到主持人有“嗯”“啊”“这个”“是不是”等口头禅;有些主持人在句子之间总是习惯于用“那么”来开头或转折;有些节目主持人则满口使用“哇”“哇噻”“好漂亮”“蛮”等不合规范的词语。这些口头禅不仅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还影响了听众的情绪。

目前,有相当一批节目主持人是由记者、编辑转岗来的,他们之前可能没有受过播音语言表达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降低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的标准。播音员、主持人是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节目主持人语言时刻都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受众起着示范作用。推广普通话是节目主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

(三)形成语言个性,增强艺术魅力

语言是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主持人个性魅力的重要因素。个性化语言对于节目主持人魅力的塑造至关重要。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受到自身主观条件的影响。主持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素养等,特别是文化素养是形成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关键因素。节目主持人创作个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学习积累、锤炼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不断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提升个性魅力,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还受到不同节目的制约。不同内容的节目对主持人语言个性的要求不尽相同。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语言必须和节目的内容、形式、特点相和谐,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节目主持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彰显个性魅力。如新闻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庄重、严肃、沉稳;社教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语言亲切、耐心、深刻、富有条理;娱乐性节目则要求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欢快、活泼、幽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要尽可能地和主持的栏目特点相贴合。敬一丹凝重的神态、沉稳的主持方式与《焦点访谈》的内容和形式相契合,使节目得到了较好地阐释,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被誉为《焦点访谈》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正是由于节目主持人结合自身特点主动适应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语言艺术修养是节目主持人驾驭节目的重要保证。节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完成节目创作,就必须掌握主持语体的基本特点,并根据这些具体要求锤炼自己的语言。对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要求是高层次、高水准的,提高主持人语言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节目主持人应在创作中多探索、善调整,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尽快地掌握节目主持的语言艺术技巧,力争创作出众多精美的作品,以奉献给广播电视受众。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林鸿.普通话语音与发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曹 军.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J].青年记者,2007,

(11).

[4]李静.百花争艳 奇葩绽放: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J].新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