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生物学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生物学基本知识

第1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第2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09

在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浅显的了解,学习了相关的入门知识,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正式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学生特别注意这门学科的学习,并且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物理知识。好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有帮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探讨,指导学生把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教学方式很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基础知识的记忆

物理学科中有很多基础知识是需要学生识记的,对公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结论等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物理知识,才能进行其他知识的拓展。不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认为物理知识理解更为重要,其实不然,如果不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到位,在考试中就很有可能会因为读不懂题目而失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监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必须要求学生识记基础规律和概念,定时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学好物理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些知识的掌握就无法进一步理解其他物理知识。

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多积累物理知识。记忆是有技巧的,因人而异,一些学生早晨记忆好,一些学生则是晚上记忆好,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各自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准确记忆基础知识,从而不断巩固和整理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相关知识的联系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便于记忆。根据记忆规律我们知道,记忆是个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只有通过不断地记忆和复习才能将知识掌握,所以,在记忆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反复记忆、及时复习,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这些定义、规律、定论,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综合知识的运用

物理知识分章节学习,每一章都有新的知识的融入,也有旧的知识的再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在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熟悉教材,注意把前后知识联合起来教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进行综合,将知识连成一条线,形成系统,使学生在不断地综合中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继而达到提高成绩的最终结果。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把他们归纳总结起来,形成一个适合学生记忆学习的网络,能够让学生在物理的海洋的自由遨游。

做题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物理知识的巩固提高就要多做题。而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做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有意识到做题的重要性,在解题的时候也没有注意解题技巧,做完题后也没有及时反思归纳解题技巧,当老师讲解答案以后,就把作业丢在一边不管了。有很多学生都会困惑自己也在努力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认真完成了,但自己的成绩还是一直没有提高,甚至感到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越来越吃力了,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做好题的缘故。做题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测,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检查方法,当教师完成了知识的教学后,就需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懒惰心理,及时开导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每次讲完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对错题的反思,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有困难是正常的,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努力去克服,而不是退缩。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解题技巧,明确题目含义,找准题目运用的基本规律、基本公式、基本概念等,要读懂题目意思,熟练问题,要不断创新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灵活运用知识。

三、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物理学习

物理的知识和生活是有联系的,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那么为什么要把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学习物理知识又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死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学生只是把知识装进了脑子而不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拿它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将会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要求,照搬课本的知识,不创新、不拓展、不教会学生运用知识,那这个教师的教学是不合格的、不敬业的。只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课本知识解释出来,才算是真正的教学;只有把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课堂氛围才会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也才会提高,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第3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素养;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50-01

新课程改革至今,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考有效复习,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就生物学科,谈一下高三生物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

1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要落到实处,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融会贯通。高三生物复习中不能脱离课本和考纲,要正确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针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四个目标入手:

1.1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3 能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1.4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2 穿珠结网,构建网络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

2.1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三生物复习时,更容易借助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因为高三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可能是凌乱的、分散的,而此时若引导学生抓住主干,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那么复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例如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发育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系统,这四大系统共同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2.2 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就生物本身的复习而言,先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之后再整合知识网络系统进行专题复习。

(1)按知识分专题--体系专题,利用知识辐射法和概念图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按实验分专题--实验专题,如: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

(3)按题型分专题--题型专题,如:曲线坐标和图形图表能力的培养,遗传规律题的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按热点分专题--热点专题,如:基因工程、西部大开发等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当然各专题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自如。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3 调整心态,激发潜能

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高三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针对这些特点有目的的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1)学习动机更加现实。 高三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及其储备的丰富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能够主动去学习。

第4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系统;能力;层次;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2

纵观近五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占比例从2007年以前约15%,增至2008年约18%,再增至2009~2012年约20%,内容的考查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命题中主要以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为主,难度适中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同学由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直接削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如何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弥补高二阶段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盲区缺陷,对提升高三复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教情、学情和高考考情

1.教情、学情

进入高一学段,面对没有选科的高一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出现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的是微粒观、物质观、转化观。化学2(必修)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只是从结构观、能量观、速率观等化学视角进行简单的剖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基础性要求,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首先立足的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显得简单,教学要求低。

进入高二学段,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要求,在选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但主要是从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守恒观、速率观、平衡观等化学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淡化了转化观。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却很少。

根据对新教材中各模块编排体系的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再加上必修模块授课课时少,模块之间间隙时间长,知识延续周期长,遗忘率高。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在教授化学2(必修)和选修3、4、5模块时,并没有及时将化学1中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各模块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以及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淡漠,更加加剧了遗忘。

进入高三学段,课堂复习时受高考试卷结构的影响,由于老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复习时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规律和不同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部分老师又淡化了观念建构理念的渗透应用,弱化了以某一核心元素为核心知识点的元素观和分类观,未利用分类观、转化观、结构观等把所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列为知识主线,未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主线纵横向联系形成知识面,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未能利用实验教学将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整合等等。因此,导致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很多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题目的理解和分析。

2.高考考情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注重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推断与计算的结合,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高考试题中既有考查基本知识的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和原理等基础题,又有结合化学图像、实验数据、框图、新的化学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各种类型的综合题,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在不同题型都能体现出来。现以近五年江苏高考中关于物质之间的转化考查为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中考查的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这些主干知识无一例外不“落户”于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本逐末”。试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基础性”、“真实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类高考试题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感觉,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再现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考查。

二、把握复习的基本思路

1.抓纲循本,抓住主干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分析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高考复的指导思想是重课本、抓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立足于教材,去除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

2.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点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丰富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的内容,可将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纵横维度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他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构建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某些可变价较多的元素,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复习。

三、有效复习的方法与建议

1.点面结合,知识网络化

先依据分类观、元素观、物质观,定位核心元素的物质为起始点,再依据结构观、转化观、化学价值观等观念,以“元素物质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化。还可以依据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按照化合价的高低变化,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纵横维度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化。由此,依据观念建构,抓住知识的点、线、面网络化建构进行复习,由具体到一般,化繁为简,有计划地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抓元素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利用科学方法,对比分析相似物质的性质的异同点,如: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和稀硫酸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网络化。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2.横延纵联,知识系统化

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限于知识水平,知识不能系统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系统化,我们提倡采用“一题变式训练法”。在试题命题立意上,以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为理念,常态化的督查和提升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知能力。在试题情境创设上,以现在不常考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为载体,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与思路,精选低起点,高落点的习题,无机框图的母题主要来源于“小高考”中。在试题问题设问上,以“问题串”形式分层要求,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有机融合。既关注基础,也关注能力要求。在各学段使用上,注意根据教情学情,采用不断变式训练的方法,“拉网式”训练督查,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3.变换思路,知识能力化

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涉及的反应很多,可借鉴有机化学将有机反应分成不同的反应类型一样,从反应类型的角度来归纳总结。如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归纳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理解常见氧化剂和对应的还原产物、常见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可变价元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高价态,什么情况形成低价态,把握元素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如二氧化硫、双氧水等,遇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物质如何转化。针对最近高考常考的褪色原理的对比解释,如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苯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和氯水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等。复习时可从褪色的原理角度,分类归纳出常见的褪色原理,如吸附、氧化、萃取、加成、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等。

4.重视实验,知识层次化

高考命题时,常以物质的制备原理、操作、性质和检验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重现、深化挖掘和改进教材基础实验来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对江苏近五年的高考题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对比分析来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渗透化学实验,并要重视基础实验。另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还需从实验设计的层面进行二次加工,如氯水成份的检验研究;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成分的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和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变质原理解释的探究;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为何有气泡产生;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为何沉淀呈黄色;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成分的探究等,使学生在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5.苦练内功,课堂问题化

复习课的目标是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我们应精心设计复习过程,巧妙使用策略,内炼化学基本功,优化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有必要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复习问题,强化知识、巩固应用。如复习镁及其化合物中“列举5个事实证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用7种方法制取MgCl2”等经典的传统知识。如复习醋酸及其化合物时,可带领学生分析近五年高考中关于CH3COOH与NaOH反应的考查、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考查、考查醋酸时所涉及到的有关图像和实验装置等。让学生自主统计分析这些试题主要考查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考查内容涉及了哪些模块的哪些章节?以哪些形式来进行考查的?命题时创设什么样的刺激情境?依据基础知识考查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基本问题?设置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深度解读考试说明,去分析和评价高考试题,这也给学生备考提供了风向标,对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

总之,高三复习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融合复习内容,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是每个老师必须常态、本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江苏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第5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一、回归教材、利用教材,夯实基础。

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是全面系统的复习,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进入高三后,普遍学生认为,物理教材很简单,都看得懂,没必要看,常常会出现只埋头做各种练习册,认为通过练习便可掌握知识并且还能应用知识,往往把课本扔在一边。整天重复着听课--练习--再练习三步曲。不可否认,高三复习配合一些好的资料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知识应用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抛开课本。物理教材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很多的基础题就来源于教材。例如:2010年高考题中第14题、第15题,题目的设置就来源于教材,题干中每个选项几乎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而这类题目,从以往高考、调研考试中我们发现,涉及教材上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题甚至例题的问题,学生得分率并不高。物理试题不管试题的文字、情景、模型怎样变化,但物理的本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公式是不会改变的。即使是学科内的综合题和与实际相联系的综合题也是在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基础作用。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绝对不能离开教材,以教材为本,资料为辅,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及评价报告,让学生熟悉各个知识点的要求和能力层次,把它准确落实到实践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在阅读教材中,紧扣大纲,梳理知识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的应用,将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并且在阅读教材时既要抓住重点知识,深刻理解;又要注意到教材知识的方方面面和边边角角,诸如图象、图表、示意图、原理图,包括教材的课后习题。不少学生认为这些题目简单,往往轻视,实际上这些题目正是本节或本章知识的典型应用,对这些题目的认真分析,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仔细考察,高考中多数题能在教材练习题中找到它的原型,有的只是在原题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使其更具有灵活性。

二,立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高考物理涉及力、热、光、电、原子核物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物理考纲中又强调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同时高考试题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结构,以不变应万变。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习题做得很多,自我感觉也良好,可是真正测试起来,却没有理想的成绩。有的学生甚至会有做得越多,错的越多的感觉。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对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深入理解,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物理是一门要求学生花精力去“理解”,甚至是“深入理解”的科学,不仅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甚至每个物理量,学习中都要深挖其内涵,只有通过教材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真正理解清楚了,透彻了,才能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才能为建立起完善物理模型奠定基础。不能简单地通过做习题或靠题海战术来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不能将一些常见的结论替代基本公式。例如,滑动摩擦力的计算中,f=μFN,FN表示物体对接触物的正压力,学生在练习中常常遇上f=μmg,而习惯性用f=μmg特殊受力情景中的结论替代基本公式f=μFN。这样使学生遇到滑动摩擦力就想到f=μmg,从而因掌握的物理知识的习惯化,当遇到新的物理问题时,就很难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应用真正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寻求知识间的联系、演化,力求以点到线,以线到面,步步推进。

三、立足教材,循序渐进,高于教材

第6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敢刚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全体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所以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效益,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努力结合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每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素质是一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组成。结合高中教材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简单的物理现象,最普通的物理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主要有: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3、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高中阶段主要培养一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实验能力。二是分析概括能力。三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方法,分析、概括方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6、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高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

结合高中教育的特点和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本人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物理学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础,但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教材所编写的知识内容与旧教材相比,作了大的变动,以适应现代公民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严格按照大刚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实际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重要方面。学生只要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可以说他真正把知识学到了。加强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吧基础知识依次组织到社会生活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

三、加强观察、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加强分析、概括训练

分析、概括是从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从具体的诸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于中学物理中的概念、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训练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强调概念、规律得出过程的教学。

五、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中学物理主要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数据和资料,发掘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学物理的形象、概念和规律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六、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第7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的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课后练习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往往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1.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去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事例也可以让概念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在讲反馈调节时有同学提到了正反馈调节,从概念的角度比较拗口,但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分娩的过程,越来越强,来解释难以理解的正反馈的概念 在正反馈的情况下,受控部分的活动如果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加强,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可见,正反馈控制的特性不是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用问题分解概念

设置有效的提问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现有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出问题和情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先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形状和来源,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是联会",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而且知道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3.对比区分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更清楚地加以区分。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可以从生物的种类、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能量的来源等方面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而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通过对比可以分清楚这两个概念,虽然都属于同化作用,但是发生的生物种类、场所尤其能量的来源是有很大差别的。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有关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进行原理、育种过程、优缺点、例子的比较,便于系统化的学习和记忆。

4.画概念图使基本概念系统化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第8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 高三 专题复习 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平衡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没有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教学”就好比牛刀割鸡,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意思是大材小用了,基本观念是有大用途的,如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等帮助学生知识朝能力转化,而且新课标的化学科高考考试考纲指出化学科考试将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整体,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不可捉摸的“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下面本人就结合高三具体的专题复习略谈各种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三化学复习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专题1: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繁、杂、散,不好学,但其是高考化学中作为考查化学概念、反应原理、各种能力和学科思想的载体。因而如何让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有效的在脑海中提取涉及的知识就极其重要。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指导复习,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升到结构、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真正构建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坚实体系。

1、元素观:

“元素观”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其含义是: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固定);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是不变的;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决定其性质。“元素观”要求学习者形成“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的观念,在复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各类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和应用等时帮助学生进行元素观的建构。

2、转化观

“转化观”的含义是:“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最核心”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相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实现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3、分类观

“分类观”指的是,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分类观”要求学习者从物质类属角度分析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运用化学学科分类思想将众多元素及其化合进行分类,将繁杂的反应按一定规律整理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在解题时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将知识迁移、组合、加以应用。如以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这条线搭起来,再以物质类别的角度,同一类别,性质相似,具有通性;类别不同,性质不同,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整块内容建构起来。再如: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判断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分类观”不仅可以纵向归纳物质的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在分类时尽量多角度发散思维,使物质的知识体系完整,这样学生在理解记忆时,只要一手抓通性,一手抓特殊性,就可以掌握完整的物质性质。

专题2: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之一,分析近几年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电解质溶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种化学基本理念上,如微粒观,守恒观,平衡观、实验观相结合,现具体分析如下:

1、微粒观

由于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亦是学生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思维方法。高三化学复习中电解质溶液专题是高考的热点专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微粒观”的角度建构电解质溶液核心知识结构,如: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可水解的盐因为其本身电离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C(H+)、C(OH-)发生变化;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重视构建微粒观,精心指导学生用“微粒观”探究微观世界的前因后果。

2、平衡观

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结合“微粒观”,利用“平衡观”分析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解决电解质溶液问题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不仅可以应用“微粒观”和“平衡观”统领和全面梳理有关知识,有效地分析和解答有关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微观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3、守恒观

“守恒观”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学科思想之一。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因而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4、实验观

第9篇:生物学基本知识范文

1、大学物理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社会的影响,各个高校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努力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片面的强调专业的实用性,很多的基础学科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物理是这些学科中表现的最明显的,物理教学的课时在不断的遭到压缩。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在加上社会环境和现有教育制度的影响,独立学院中所能招收到的学生的质量也在逐渐的下降。很多的学生,甚至是领导、教师都认为物理难学,而且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这些情况使的大学物理教学的内容往往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选学部分内容,让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2、没有合适的注重实际的应用型大学物理教材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大学物理没有实际用途是有原因的,主要就是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物理在课堂教学时基本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和传授,很少将这些物理知识联系到实际中。现有的大学物理教材也都只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没有联系到实际的应用。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都是依托于母校的师资力量,这样使得在选用教材是也大多都是与母校使用相同的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也都是理论性很强的教材而不是具有应用性的物理教材。大学老师进行备课时都是根据这些教材进行备课,这样上课时教学也不会有多少的教学内容联系到实际,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让许多的学生认为物理知识难以学习。而这些都混淆了母校与独立学院教育对象之间的出差异,最终忽略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学生特点和办学模式、目标与风格。

3、理论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现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显得过于陈旧,这直接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在的科技发展不相符合。课堂上锁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显得过于落后和单调,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被调动,各种知识都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很少与实际应用结合,教学的内容也很难与学生的专业需求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很多教师的思想观也过于陈旧,教学模式上基本都是从母体高校照搬过来的,教学大纲几乎与母体高校相同,不利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

4、课程设置不合理

独立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基本都是学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很多学生都因此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堂教师的讲授方法也都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大学物理的学习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好微积分知识。但是很多学生的微积分都掌握的不好,不能理解掌握微积分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十分的吃力。

5、师资力量不足

很多独立院校都没有自己单独的、充足的师资力量,基本都是从母体院校聘请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都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在原本的母体院校中都拥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在完成了一、二本学生的授课之后,还要继续给三本的学生授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都是将原有的母体院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照搬过来。但是由于独立院校和母体院校中的学生的原有基础状况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使得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1、改善现有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人培养的人才是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不能够全部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需要对母体高校的教学体系进行大幅修改。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各院系中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要反映物理知识技能的现代化,同时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与母体高校相比,独立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到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而应该淡化理论要求,而应着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点,做到少而精。在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必须的系统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物理知识与学生所学的转业知识进行结合,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陈旧内容略讲,让学生有个了解,同时适当的引入反映前沿的知识及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内容,让学生对现代的物理学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由于独立院校的中的学生普遍的基础都较差,应该尽量将难度相对较大而又难以描述和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而又生动的物理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欲望。同时可以借助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来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2、根据学生基础,改革传统的分班制度

物理课的教学基本都是根据传统的专业分班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在高中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学生中有的在高中只上过必修课而且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很薄弱,所以如果按照传统的分班进行教学,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当发现自己听不懂老师所讲时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这一部分的学生人数一般比较有限,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全校集中处理的方式,为这些学生专门开班适当的补充一些高中物理知识,以加强他们的基础,对于数学知识较为薄弱的还可以考虑为他们适当的补充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讲解细致一点。

3、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处理教材

专业的不同往往对大学物理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所要求的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别。因此应该更加学生的专业性质合理的对大学物理教材进行处理,以防止学生出现物理知识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联系的思想的出现。例如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他们的大学物理应该对热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要求高些。对于某些专业根据需要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加深,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通信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要求高些,将这一部分的知识作为讲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