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

第1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一、21世纪主持新概念影响下“主播”应具备的素质

主持新概念赋予主持人的要求,是要在工作中扩展业务涉及范围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出色的主持、播报能力。电视节目的直播化以及形式的多样化,节目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色的“主播”往往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播音员。出色的播音基本功是优秀“主播”必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新闻、知识性、评论性、访谈类、综艺类节目首先的要求是主播、主持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极端地看一个在播报中吐字不清、语言含糊的主播,即使他的观点再鲜明、再特别也不会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才是主播首先应该具备的。

2.有一定的独立编辑能力和对经过记者编辑的成品报道、串词有很强的理解力。新型主播在电视节目中评论的比重越来越大,参与制作、编辑已经是事在必行。在节目制作中具有一定的编辑能力是新一代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另一重要能力,参与编辑可以体现以下两点好处:一是提高播报的准确性和层次感。因为是自己参与编辑的播报或主持内容。在编辑过程中已经将新闻或事件的具体内容和评述观点了然于胸,就像是做了提前的预习。这样在播报或主持中就能够做到得体自然,不着痕迹地发表内容和陈述观点。二是在参与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新闻观点、主持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对类似新闻或节目主持的播报经验,提高主播自身的主持素养。

3.具备“说”得好的能力和即兴的口语能力。为了适应广大受众的要求,电视栏目种类增多,节目内容细化。传统的“播”与“说”的界定在有的栏目中清晰,泾渭分明:在有的栏目中模糊,有“播”有“说”,二者融合。播与说作为不同的语言传播表达样式,侧重点不同。只要适合栏目的风格定位,得到受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就是优势的体现。而作为主播,则应该具备高水准的业务素质,既能“播”好,又能“说”好。“播”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播音教育就是以“播”为主要培养思想的,我们的主播首先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但是今天,主播要适应节目的各项要求。“说好”就成了他们又一个需要具备的能力。“说”的作用是指在节目中能在表达个人或社会观点时能够逻辑清楚、表述明了,让观众理解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节目效果。“说”在时事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中常常出现,因为需要表述的分量重。所以就要求这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具备说的能力。

总体看来,新一代主播要具备综合的文字、播音、语言素质,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主持型概念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和电视传媒的发展。

二、播音主持教育如何培养新型主播

需求是动力,大众要求赋予了主持工作新的概念和含义,新主持概念是播音主持教育的动力。要培养新型的主持人、播音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新主播需要具备的素质出发,制定播音主持教育的培养计划。为此要确立以“技能实、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为教学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如下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播音主持的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对播音学概论、语言表达、语音发声学、广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配音艺术等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播音与主持的整体认知;通过大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技能。继承传统优势,为学生打好“播”的基础。

二是从提高“说”好的角度出发,增加文学知识与汉语言识读、写作等能力的教学。通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初步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以提高汉语言的识读、写作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和“说”的能力。

三是打破专业科目的界线,对学生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编排、制作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节目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编导和电视制作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具备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制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际演练的科目内容,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体会采、编、播、制的过程,实践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进入实际工作时学生就已经具备新闻采写、编排、播音、制作相结合的技能,快速地融入工作中。

2.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拓展类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主持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法制、音乐、新闻、教育、文化节目等。这些专业节目对新型主播的要求是。他们在主持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现代电视节目对主播的又一个现实要求。

为了满足这一专业性要求,现代播音主持教育除了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通过图书馆、网络、校际联合授课等软硬件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帮助和促进他们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支持。通过有针对性的再次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第2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罗映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讲师,暨南大学新闻学在读博士。

自1985年我国首设编辑学专业以来,该专业就一直承受着自创设以前就存在的“编辑无学”观念的审问与质疑。尽管曾有过很多支持的声音,如1983年胡乔木写信至教育部,要求在几个高等学校试办编辑学专业,他认为“并不是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编辑”。同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要创立编辑学”,然而,在近30年的发展中,编辑学专业从面临困境到逐步找到自己位置,确实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探索,而作为专业基础的理论课程――《编辑学概论》,其承受的困惑之重尤甚。

一、角色之惑: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模块包括3个板块的设置: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实践。三大板块课程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实际教学中的《编辑学概论》,无论从教材内容看,还是从实际授课看,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如果是理论课程,其理论内涵又体现在哪里?

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编辑学概论》教材理论内涵薄弱,与编辑专业应用类教材区别不大,失去其本有的意义。

第一本冠名“编辑学”的教材是1949年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李次民教授著的《编辑学》,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2章,其中有19章的篇幅大量讲述新闻纸的编辑知识和方法,同时又特设3个专章,分别讲杂志编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特征和艺术方法。显然,这本编辑学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编辑的知识与技能。考虑到当时编辑专业尚未建立,理论内涵的单薄尚可理解。

编辑出版学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办编辑出版专业以后,有过4次较大规模的出版,[1]所出版教材中,编辑学理论教材的基本情况如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再生《编辑出版学概论》(1988年);辽海出版社只有《出版学概论》,没有涉及普通编辑学理论的教材;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振铎《编辑学通论》(1989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树广《编辑学》(1997年)。

此外,还有一些其余时间出版的教材,如向新阳的《编辑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方毅华的《编辑学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吴平的《编辑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邵益文、周蔚华的《普通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从内容分析,以上教材与应用类课程教材的区分不明显,学理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可以选取几本主要的教材进行分析(见表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辑学理论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例基本没有变化,一般由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内容组合而成,并且以实际操作内容为主。这种状况,虽然是编辑出版专业应用性特点的反映,但也说明长期以来该专业理论思想滋养匮乏,这种现象给授课带来一些困惑:如何确立该门课程的主体地位?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低层次重复?

正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对传播学的理论吸纳让新闻学的研究视野豁然打开一样,传播学理论的滋养,同样也可以让编辑理论走出一直难以摆脱的形而下的境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本质来说,编辑活动是一种传播行为。远古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在于收集、选择和整理文献资料,使之便于储藏,同时也使之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阅读,无疑,这种活动与传播有很密切的关系。大众媒介社会兴起以后,编辑活动的传播特性就更加明显。2007年,河南大学王振铎先生“编辑学是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编辑与出版本是传播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主张,[1]正是考虑到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而提出来的。此视野一打开,编辑学就不再只局限于组稿、选稿、编审、校对、发行等具体流程的研究,而提升到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层次。

在近10年的编辑理论教学中,当我真正把视野投向人类传播行为这一层面的时候,《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从内容到体系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并且找到了该门课程自身的立足点:这是一门普通编辑学,而非具体编辑工作的编辑学。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贯彻这一思路:

1. 教材选取。编辑学理论教材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但真正具有内在完整体系和理论内涵的教材不多,大多是流于实践操作的泛泛之谈。对众多教材作了比较后,我选取了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该书摆脱了《编辑学通论》(1989年版)中的陈旧思路,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意识地体现了对编辑活动作为一种传播行为的思考。全书除了结论和附录外,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编辑概念论、编辑原理论、编辑管理论和编辑教育论4个模块,系统地阐述了普通编辑学(或曰理论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全部的编辑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各种专业编辑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众多编辑活动的共同特征”[2](于友先语,见该书序),避免了其他教材就事论事、拘泥于具体编辑工作的缺点,真正体现了一本概论教材高屋建瓴的眼光。

因为该教材针对的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在给大二学生开设该课时,我把河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学概论》(张天定编著)作为配套教材。该教材核心内容与《编辑学原理论》一致,但在具体章节设置与内容表达上,抽象思辨色彩没有后者强烈,更适合本科低年级学生接受。

2. 内容安排。考虑到授课对象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并且编辑出版属于应用性专业,在实际授课中,我对授课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与补充。

“编辑概念”与“编辑原理”是该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课时安排上,我给予了充分强调,分配了整个课时(36课时)的1/3(12课时)。在“编辑概念”一章中,除了阐述清楚编辑概念的三个不同阶段――“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外,我还引入了学界对“编辑”与“出版”关系的争议这一内容,供学生思考探索。在“编辑原理”中,安排了8个课时,从符号、讯息传播、文化建构3个维度讲授“符号建模原理”“讯息传播原理”“文化缔构原理”,使学生真正懂得普通编辑活动的内涵。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它通过对符号的恰当使用,选择和传播各种讯息,从而最终建构起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大厦,它不是任何具体的编辑活动可以替代的,高于具体的编辑活动,但其原理又体现在各种具体的编辑活动中。

其他章节的设置则充分考虑知识的承接性。如在“编辑概念”之前,我增添了“编辑活动”一章,概念是对实践的抽象,使学生对编辑活动的历史有所了解后,能更好地理解编辑概念。此外,在“编辑原理”后,我增添了“编辑素养”一章,让学生了解编辑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伦理道德。最后,考虑到与实际操作课程的衔接性,我补充了“图书媒体简介”“期刊媒体简介”“报纸媒体简介”3个章节。在这3章中,我避免了其他教材的不足――对具体编辑方法与技巧过多强调,而只从宏观角度介绍3种媒体的基本知识、特点与发展状况,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为他们即将进入实际操作课程的学习作些铺垫。因为专业必修板块已开设相应课程如《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如果在理论课中过多讲授实际操作,一是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二则造成与实际操作课程不必要的重复。至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则略去不讲。因为纸质媒体历史悠久,其基本编辑原理与规律其实同样适用于声像媒体,例如在“符号建模”“讯息传播”等原理的讲授中,电视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播符号、传播形态,就有详细的分析。

以上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

3. 视野引导。专业概论课都带有导入性,能帮助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的性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基本伦理规范,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从历史发展来说,编辑活动的最初对象是档案文献与图书,这种思维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一种狭隘的编辑观。在《编辑学概论》的教学中,我强调学生要打破狭隘的图书媒体观念,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社会与传媒视野中,并以这个视野为背景,来观照自己感兴趣的媒体。

例如,借鉴传播学“5W”模式,我们可以对编辑出版学获得更新也更深入的认识。“5W”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来,在这个模式中,“谁”(who)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Says what)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而成,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渠道”(In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的人际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To whom)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由“5W”模式引出了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这五大研究领域,也非常适用于分析编辑出版学的读者、作者、编辑、出版物等话题。同时,这5个研究领域,融汇了社会学、符号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以这样一种视野来观照编辑出版的话,我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的狭与局限,也能弥补应用性专业在理论思辨上的不足。事实上,这五大研究领域,给新闻学与广告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新闻学界与广告学界的研究者也承认传播理论的融入,拓宽了这些学科的视野。

结 语

编辑出版学是应用性专业,它的实践应用性在近些年一再被强调,在课程方案的设计中,一些实际操作课程、与市场对接的课程,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在对市场与实践强调的同时,我们常常忽略了另外一种现象:学生思考能力下降,视野狭窄,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工作单位发展后劲不足。

其实,各种技能技巧的背后,最终还是思想与方法的较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在今天浮躁的市场时代尤显重要。这也是我在教学编辑学理论课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之一。

参考文献:

第3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也作为我校的新增专业,在专业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在不断的摸索前进.我院在《赤峰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确定了我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要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及专业现状入手,以一线教学实践为平台,以《艺术概论》为例证,综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个例阐述的方式探讨了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构,以期为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8-0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多为个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在学分设置上也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在讲授理论课程时都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方式,教师讲授、放映相关影视视频、与学生互动等相结合,其实,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老师都是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枯燥,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讲多少,学生能学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是每个理论课教师都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将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为例证,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艺术概论》作为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所有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对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性探讨与入门性研究的理论课程,在艺术类院校及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认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践性课程的应用性更强、实用性更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上,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程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和概念.最终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较为扎实,而艺术理论修养欠缺,导致其艺术作品文化品位不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平庸媚俗,其自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缺乏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艺术制作者”.

经调查,我们以往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不管用到何种课堂教学手段,基本都属于理论灌输型教学,之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而没有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辅助专业创作的作用,而且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也就更不适合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当下的学生更乐于探索创新,也更乐于大胆实践,我们的传统式教学只会压抑学生们的发光点, 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学生势必不会十分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笔者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总结出了些许教学经验.主要教学方式如下:

1 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我们要求学习艺术的学生要有丰富的个人情感,这就导致学生感性思维运用得较多,而面对比较系统的、需要运用到理性思维去学习、思考的理论性知识就多少显得有一些薄弱,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的话,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会显得模棱两可,与其自身的实践联系不到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实践教学经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各地艺术的普遍规律、认识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在艺术工作中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课程内容确定为: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在欣赏具体的艺术形式时学习相关的艺术理论,并运用相关理论拍摄出具体作品.

在教材的选择上,针对新的教学模式构想,几次更换教材,2010年之前使用的是孙美兰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和王宏建主编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孙美兰老师的教材主要是以本体论为核心构建艺术理论,以美术、音乐为主线,探索中、西艺术比较中的新概念,并建立艺术理论教程的新体系.王宏建老师的教材首先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探讨艺术的本质、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深入到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去,揭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2010年至今,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会用理论内容指导实践,又对教材做了慎重的选择,2013年开始,主要使用的是王杰泓主编的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主要从艺术的本原、本体讲起,详细讲述了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实用艺术等各种具体艺术形态的特点、特征,最后阐述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比如艺术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将这本教材确定为专业用书,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本教材的章节流程来安排教学,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具体艺术理论和艺术门类的参考用书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确定了学时分配.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在分配学时时,艺术门类学时相对较少,大学时的分配主要集中在艺术本体、艺术文化、艺术发展和综合艺术上,主要考虑到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区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素养,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广编专业不同于其它单一的艺术类专业,它是将艺术专业知识运用到编导、策划、创作和制作等方面,而艺术门类知识主要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修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将艺术本体加大学时,尤其是艺术创作部分.在艺术门类章节中,根据学生学到的艺术创作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2 引入实践教学,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多样化,探索课堂教学的延伸化、实践化

《艺术概论》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学习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二章——艺术的本体中,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体、什么是艺术创作这一类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单听教师的讲解只能够理解皮毛,对于艺术创作只能记住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如果引入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创作,那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学期初教学班级根据人数成立兴趣小组,每小组大约8人,采取自由结组的方式,要求每组必须搭配有男生.兴趣小组的成立便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讨论和创作.根据学时分配,结合实践教学特点,具体引入实践教学的章节集中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分配如下表:

将实践教学引入到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主要考虑到具体的艺术门类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更强,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习惯或喜好选择题材和形式,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鼓励学生用摄像机(条件不足可以用手机)以广播电视节目形式的方式创作出具体的作品.根据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案,开设《艺术概论》课程之前,已经开设过《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拍摄影视作品的具体流程学生已经了解,让学生依据流程去设计、策划自己的作品,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广播电视的艺术形式将每种艺术门类阐释清楚.

这种阐释不是用影视手段解释一种艺术门类,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故事片、可以是纪录片、可以是专题片……例如有的同学把实用艺术拍摄成专题片的形式,拍摄内容是赤峰市博物馆.如图1.

主要是以博物馆中的展品为例,阐释实用艺术.此专题片学生用摄像机拍摄完成,从策划、稿本写作、解说词写作、剧务、拍摄、配音到后期制作,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不仅更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艺术创作和什么是实用艺术,而且学生积累了创作经验和拍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打下了基础.

再如表情艺术一章,学生们自编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舞蹈演员的情感故事,很好的阐释了表情艺术是借助于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同时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

又如在综合艺术一章,学生们编导了青春校园剧《我用青春说爱你》.故事是个青春校园的爱情喜剧,不论从编导还是画面质量,再到后期制作,甚至到花絮都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情节风趣幽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也说明学生不但理解了艺术,理解了艺术创作,理解了综合艺术,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而且也对广编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效的强化了《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兴趣,也是学生了解了今后专业学习的大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安排的实践内容具体学时均为2周,这个学时并不占用本课程教学计划中的课时,而是给学生2周的时间,利用课余去创作,将课堂教学延伸化,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理论知识是指导他们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储备,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功力支撑,两者应齐头并进,不能偏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指明方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创作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为人所接受.而《艺术概论》课程中的实际创作是学生今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敲门砖.

3 创新考核方式,努力使考核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4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西部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化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2000年8月,原隶属于国家林业总局的白城林业学校并入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白城师范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81.2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资产总值7.3亿元。设有20个学院,2个教学部,4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2340人,生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与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班。现有专任教师641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2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94人。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支,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支。建有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特色文化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基地1个。共承担和省(部)级教科研课题200余项。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

学校始终不渝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弘扬“厚德、明辨、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科学谋划、真抓实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学校开始与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首次突破万人,2012年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的目标;2011年,学校成为吉林省高校中第一个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单位;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圆满完成“东迁西建”任务,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成为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面开启了学校发展新的里程碑;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全面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了央视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特别关注教师”奖获得者——杨富生式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6万余名,被誉为吉林西部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 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育基地”、党政干部的“黄埔军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近几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当前,面对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新时期,面对省委省政府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的新背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学校党委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在全面研判当前面临的“攻坚爬坡、发展提速、稳定凝聚、转型崛起”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八大发展”、实施“八大工程”的办学思路。“八大发展”即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八大工程”即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强校战略工程、科研兴校战略工程、“三全育人”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办学能力提升工程、社会服务工程。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进,有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把学校建设成“国际有合作、国内有影响、省内创一流、办学有特色”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对在校读书期间为学校做出贡献或在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大学生活动取得较好成绩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特殊奖励;为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并结合我校实际,实行优秀奖学金制度。具体奖项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白城移动奖学金、白城邮政奖学金、金辉律师事务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

音 乐 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新型的音乐师资,

并为其成为音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好基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建立扎实

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多项音乐技能,具有一定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能力,既能

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又能从事音乐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歌曲写作、钢琴及伴奏、声乐、舞蹈、电

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史及名作欣赏、器乐及合奏(民族、西洋)、影视音乐、

中国现当代音乐概述、合唱及指挥、音乐专业教学法、音乐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 可从事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及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

能从事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的音乐编辑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艺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音 乐 表 演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

表演技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备现代音乐观念和较强的音乐文化、演艺市

场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干方向 声乐表演、钢琴表演、器乐(西洋、民族)表演、舞蹈表演等。

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器乐、合唱、合奏、伴奏艺术、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理

与视唱练耳、曲式、和声、复调、音乐赏析、艺术概论、表演学概论、舞蹈与形

体训练、舞台表演等。

就业方向 可从事歌舞表演、演艺活动策划、文化及演艺市场经营、企(事)业单位文艺活

动组织、音乐制作与编辑及音乐教育等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具备现代音乐观念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实践能力的音乐制作与编辑、音乐管理及文艺团体演出的国际化人才。

合作学校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人文大学

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中外音乐史、和声学、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和声、合唱指挥、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音乐赏析与实践、舞台表演、表演学概论等。

教 学 根据合作协议,教学计划由中俄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其中三分之一专业主干课程由外籍教师讲授。教学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和市场,为学生的就业创业、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就业方向 可从事歌舞表演、国际文化及演艺市场经营、政府部门、文化部门、群众团体或其他企事业单位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编辑与制作及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的音乐教育等工作。

学 制 本科 4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美 术 学

培养目标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有一定的艺术

表现和创作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素描基础、色彩基础、书法、实用美术、解剖学、透视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

术史、艺术概论、学科教育论、外出写生、体验生活、毕业创作等专业课程及国

画、油画、水彩、雕塑、造型基础、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方向课程群。

就业方向 可从事中等学校的美术教学、美术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工作,能从事文化、

宣传、科技、商业、出版等部门的美术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构建理

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关联的教育平台,培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的,具有广泛人文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合创新时代需求,在专

业设计领域能够胜任现代设计与研究,具备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外

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及园林设计规划等设计项目上的统筹设

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制图与表现、人体工程学、工程预

算与管理、家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快

题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室内外装饰设计公司与实体、从事园林景观规划与设

计的公司与实体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设计及其项目经营与管理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构建理

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关联的教育平台,培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

具有广泛人文素养、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合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

计领域能够胜任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媒体传播和广告策划的视觉传达设计

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与表达、设计史、计算机

辅助、民间图案、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版式设计与

印刷、广告设计、VI设计、网页设计、商业摄影等。

就业方向 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广告公司、出版发行单位、数字媒体、网络宣传与营

销、品牌管理等。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位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可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室内外环境设计工程中遇到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能通过草图、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各种设计表现手段进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本能力。

合作学校 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制图、透视学与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材料工艺与预算、建筑史、版式设计、商业空间设计。

教 学 根据合作协议,教学计划由中俄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其中三分之一专业主干课程由外籍教师讲授。教学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和市场,为学生的就业创业、继续深造、出国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就业方向 本专业可从事数字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闻出版行业、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建筑效果图设计、绘图员、 平面设计师 、橱柜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预算员、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学 制 本科 4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广播电视编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

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具备电视节

目的采编播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电影、电视节目编导、

制作、撰稿、编剧、导演、艺术摄影、音响设计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

视艺术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影像语言、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图像处理、摄影基础、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写作、

电视画面编辑、影视造型艺术、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艺术学概论、影视美

学、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新闻写作、网络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影视后

期特效、Flash动画、广播电视采访、现场报道、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电

视节目导播、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创作基础、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

音乐节目编导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级电视台、电台、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电影制片及发行机构、

网络媒体公司、音像制作与出版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

各级各类报社出版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宣传机构及其他影视创作部门从事广播

电视节目的策划、文字撰写、编剧、导演、制片、采访、主持、运营、摄像、

播音、后期制作等工作。

学 制 本科四年 学 位 艺术学学士

招生范围

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

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

音乐学:总计划125人,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音乐表演:总计划4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总计划50人,非师范本科,学费22000元/人;

美术学:总计划185人,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环境设计:总计划80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总计划50人,非师范本科,学费22000元/人;

视觉传达设计:总计划75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5400元/年;

广播电视编导:总计划125人,非师范类本科,学费6200元/年。

考试科目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

考试内容分四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选其中一项。即:

一、钢琴(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二、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三、器乐(西洋管弦、民族管弦乐器不限,考生自选一首作品),满分100分;听音模唱,满分60分;旋律视唱,满分40分。

四、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不限,考生自选成品舞3—5分钟),满分100分;节奏模仿,满分40分;基本功展示,满分60分。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1、素描(100分)

2、色彩(100分)

广播电视编导

面试(100分):1、自我介绍(40分) 2、才艺展示(40分)3、考官提问(20分)

笔试(100分):编写故事

报名手续

考生报名时须持当地招生办公室提供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招生专业课考试报名资格证》及本人身份证,同一底片的近期正面二寸免冠照片2张,填写报名登记表,领取准考证。

报名费用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200元/人

广播电视编导200元/人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150元/人

如考点有其它收费项目,以考点要求为准。

录取原则

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中外合作办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按文化课成绩总分的60%+专业课成绩总分的100%,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最低控制线并且专业课成绩达到合格的考生中,按照文化课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学校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57号

邮 编:137000

网 址:bcsfxy.com

第5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新时期电视编辑硬具备的素质有一下几个方面: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意思: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着眼于采访素材基础上的加工与合成。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查看、熟悉素材;2、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3、画面编辑;4、声音编辑;5、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6、检查与修改。

编辑的重要性在新闻传播竞争中得以体现。新时代下媒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采访权的获得,而是在同样新闻事件的前提下,做出独特新颖的新闻报道,特别是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等全球性和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各大媒体争先恐后抢占新闻市场,为获得独家报道各显神通,记者、编辑纷纷使出各自不同的手段从不同角度挖掘、阐释新闻。新闻竞争已经贯穿新闻工作的全过程,编辑工作者必须自始至终的紧跟前进。

生活节奏快及读图时代的影响。较快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逐渐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的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往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人们对视觉刺激越发重视,快捷清晰的新闻图片逐渐适应并满足了读者的要求。读图时代将新闻呈现形式同新闻内容放在同等地位上,实现了版面和页面的“三步五秒”。如何吸引观众的眼光是好的新闻素材必备条件,录像资料的安插、画面风格的编排以及新闻素材的合理性视觉配置均应由编辑来完成,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沟通和协调工作越发重要。为了适应传媒时展要求,编辑必须遵循现代化发展以及严密的分工模式,保障传媒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便利的发展条件。在进行精细分工时,整体运作及协调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坚持、理解媒介的定位和媒介宗旨;编辑工作者必须以统一的理念和诉求来确定媒介的立场或时间的态度,坚持长时间的新闻宣传和报道,强化全过程的沟通和协调。

编辑工作责任意识。编辑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它是编辑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量的新闻事实在经过编辑之手变成生动的新闻节目主题,以这种积极向上的新闻产品来激励、引导和鼓舞人们。新闻编辑的责任意识离不开优秀的新闻策划。它要求新闻报道主题遵循新闻规律且围绕固定的新闻目标,根据已有信息分析研究,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对未来进行预测,制定并实施宣传计划,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新闻策划中起到关键支柱作用就是编辑。

编辑的良心和决断力。编辑应明确自身职责使命,了解媒介对现时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新时代下,媒体上众多文不对题、哗众取宠的新闻标题频频出现,希望借此吸引大众的眼球,进而造成平常事件的升级、恶化。过分夸大或错误的报道会混淆视听,妨碍正常事业的进行,增加受众阅读负担,降低媒体的信誉值,这是对当下和未来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编辑应严格遵守良心这一道德准绳,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进行真实可靠地信息报道,坚决抵制错误和造假。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一种艺术。时间是新闻工作的关键,新闻工作必须争分夺秒。一件突发事件该如何报道,重点是什么、应该从哪方面利益入手等等,这无一不透漏着新闻编辑较强的决断力。

以发展和求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编辑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开阔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编辑多方面、且从大处着眼看问题,充分挖掘事物的本质。编辑同时还应有较快的思维敏捷性,并形成质疑的思维惯性,大胆假设,积极求证。编辑还应该有幽默感,并把这种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电视节目编排中,增加受众的观看兴趣。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首先观念必须创新。当前社会各方面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要适应这种变化,在思想观念上要融人平民意识,用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电视新闻的主要标准。因此,电视新闻编辑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是人民群众,编制的内容和形式只有面向群众、被人民群众认可,电视新闻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才能发挥它的影响力。创新是永无止境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敢于突破思维障碍,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6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您好!

我是**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届本科毕业生,在这即将踏入社会,实现梦想的时刻,非常感谢您能给我这次自我推荐的机会。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磨练了我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二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摄像与节目制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电视专题片写作、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日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日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日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 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能独立提出一些危机公共的解决之道。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兼职工作,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生活中,我为人热情友善,思想积极进取,政治立场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辛勤劳作,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锐意进取,让自己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广播电视新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敬礼!

第7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把关人,电视编辑,能力需求,全媒体

 

一、把关人理论与电视编辑

“传播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点,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双方为在彼此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象征符号所进行的大量的信息择取与剔除。”(威尔伯·施拉姆,1935)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信息,但是我们接收到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这是因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 (gatekeeper)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库尔特·卢因,1947)所谓把关人,就是指具有让某一东西进来或出去之决定权的个人或组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权力很大,送到编辑部的消息,每天成千上万,而能刊播的,不过几十条或几百条,绝大部分消息被层层“把关人”在“关口”上拦住了。

在卢因提出“把关”这一概念之后全媒体,许多研究者沿这一思路深入开掘,形成了一系列的把关学说。怀特(D.M.White)认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绝非怀特模式所显示的一个孤零零的“门区”。此外,对把关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还有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墨菲的“沉默的看门狗理论”等。

二、电视编辑对影像信息传播的作用

电视编辑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影像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电视编辑对电视传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人”的选择作用

电视编辑的甄选是“把关人”的首要作用。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编辑的第一角色就应该是“搜猎者”。电视编辑通过对大量的影像资源进行搜索、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后向社会传播,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病毒信息等随处可见。电视传播的信息本来是为社会和受众服务的,但污染的信息却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了电视传播的公信力,从而也折损了电视传播的价值。因此,为了提升传播价值,就必须对大量的原始信息甚至已经过加工的电视作品进行筛选和判别,有效地排除不需要的信息、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有效地排除虚假信息、选取准确反映事件本质的真实的信息中国论文网。电视编辑对影像资源的选择的标准不能排除个人的喜恶,但应是社会准则和观众标准为主。当前,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电视编辑依据一定审美原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主流观众的要求和兴趣。

2、“把关人”的组构作用

在电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中,除了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外,编排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修改脚本、编排摘要一环。在电视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电视编辑对各种信息资源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转播,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组构、整合、加工和策划,实现对原有信息的审美超越和发展创新,使精神产品增值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加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

3、“把关人”的传播作用

人们之间的精神文化,包括信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另一种是借助传播工具,如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间接的交往。前者属于人际传播,后者为大众传播。电视编辑活动正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在电视编辑的稿件过程中,大量的符号积累优化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电视编辑通过再加工、再创造,把这种文化符号传播出去全媒体,在传播中实现文化生产价值。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为文化的传播搭起了平台,记者利用摄影机等电子工具记录社会嬗变的影像作品经过电视编辑的审理、把关、选择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变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转播作品,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电视编辑活动,就没有文化传播的平台,记者承载文化信息的影像作品就传播不出去。另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对文化也起到了推介作用。电视编辑把那些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电视编辑活动就对文化活动起到了推介作用;如果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影像作品得不到电视编辑的认可,得不到电视编辑的推介,就会抑制文化的传播。

三、电视编辑的信息把关标准

电视编辑“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在我国,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好的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方面,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宣传政策的需要。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基本宣传工具之一。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上,要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政治形势为导向,加强舆论阵地建设。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开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在《新闻联播》等核心栏目及时播发权威理论杂志重要文章、主要报刊社论,并适时配发评论,并制作《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等节目,选取鲜活事例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收到了很好的政策宣传效果。

2、科学决策的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作基础。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科学决策前,特别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更需要以电视为平台,构筑反映民声、听取民意的大平台。如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对话》等栏目都围绕国计民生,直面经济社会热点难点,深入解疑释惑,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投资、消费的决策服务。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组织专家、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老百姓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剖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全媒体,从而提升了电视传播价值。

3、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是电视传播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要需求,树立“受众本位”理念。受众本位,就是指电视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的知识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新奇需求等为着力点,以帮助提高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作为电视编辑,在信息选择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电视观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形成电视品牌。

四、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的能力需求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兴媒体,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编辑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关注单个节目的图像编辑和文字解说词的写作,更要关注栏目的定位、品牌的营销和频道理念的创新,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要扮演全能型的角色。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力。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逻辑思辩力,应掌握大量编辑理论和知识素材,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才能适应全能型的工作角色。数字时代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反应敏捷、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地工作,从策划采访,到制作播出都能在短时间里单独由个人完成中国论文网。因此,电视编辑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二是具有更专业的思维能力。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工作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前期制作是一种感情创作,而后期编辑则是理智的思维创造。因此,编辑要在节目中体现自己的思维,加大整合力度,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用电视语言表达感性或理性思维。

三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电视编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各种镜头在被巧妙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叙事传情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创作观念和编辑水准下,同一素材的命运可能会有极大的不同全媒体,传达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因此,电视编辑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选题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手段甚至营销策略方面鼎力创新,捕捉市场亮点,发掘并培育市场热点,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

四是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频道、栏目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编辑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经营观念,注意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把电视台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把频道当做产品线来管理,把栏目当做产品来推广,在市场环境下打造电视节目精品。

五是要有品牌建设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对电视品牌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内容为王”的理念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则。如凤凰卫视以时事资讯为品牌、湖南卫视以青春娱乐为品牌、安徽卫视以电视剧为品牌,三大电视台都制作了经受市场考验的王牌节目,以支持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设。如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安徽卫视的《第一剧场》、《剧风行动》等。因此电视编辑要适应品牌营销的要求,注重内容编排、加大品牌塑造,打造王牌栏目。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6).

[2]石长顺,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2009(2).

[3]王静.浅析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要求[J],当代电视,2010(4).

[4]方毅华.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编辑,2008(3).

[5]邓榕.编辑人员把关理论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0(6).

[6]王斌施素雯由“把关人”理论审视新闻编辑的素养[J],东南传播,2006(4).

第8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20世纪初,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期望把《资本论》搬上银幕,试图通过电影手段表现思维的辩证法,“从具体生活的再现跃为抽象化和普遍化的意象”,完全突破轶闻琐事的单纯展示,以便“把事件处理为一系列论题的结论,而不是单纯的事件”。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爱森斯坦的梦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令人欣慰的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将发表150周年的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搬上屏幕,一定程度上验证和实现了这一伟大的构想。片中,借助形象化画面和抽象性信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电视片鲜活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离开思维的指导,高度抽象的“宣言”怎么能够成为一部形象化艺术的文献纪录片。

的确,电视作品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声画塑造和传播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片断:仰望蓝天白云,马上就能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的亲人,这是电视驾驭时空的思维;仰望翱翔的雄鹰,俯瞰大地的壮观,这是电视自由转换角度的思维表达;坐在沙滩上观看大海,想到最思念的亲人踏浪而来,电视可以表现无限的遐思……这一切无不都是电视思维、电视编辑思维的结晶。

事实上,从客观存在事物的展示,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电视都可以将它们顺理成章地转换成艺术化的视听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通过视听形象传递情感或神韵,创造出适应和满足观众欣赏情趣的电视作品。

一、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如果想在世界性的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拥有高技术优势。理论思维是发现和创造高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转换和应用高技术的具体手段。以往的电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基本道理。

自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开播以来,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在世界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到遍布全球,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立体声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从少数几个频道的无线电视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有线电视,从微波传送到卫星转播、网上链播……人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长了出来,一个全新的“地球村”已经诞生。先进的传输技术、制作技术武装了电视,成了这一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当然,思维居于电视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核心地位,是整个人类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电视创作活动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末,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信息资源的丰富与膨胀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影视产业将进一步跨入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在所难免。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影视资源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实现电视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资源,并纳入自主发展轨道,如何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强化,如何进行整合与重构,这是电视编辑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思维观念、模式、方法、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

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的重要思维艺术和结构方法,是电视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和传播,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北京广播学院的丁海宴先生曾以纪录片的编辑为例:“纪录片编辑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纪录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经常是模糊的,而在编辑台上才能理出头绪。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事实,时常是相背的,这种矛盾的统一同样需要在编辑台上完成。许多感情阶段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往往需要在理智阶段来分辨和澄清。如果说,纪录片的前期制作是一种即兴的感情创作,那么后期编辑则应该是理智的思维创造。用个形象的说法,摄影机是感情的机器,编辑机(包括剪刀)则是理智的工具。”思维在编辑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

面对紧迫的实践形势,理论显得相对滞后,这是当前电视界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尽管“操作和思维是平等进行的”,但“两者是两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和系统,人的思维和认识永远指挥着操作”。这也是建构电视编辑思维的另一重要动因。

二、电视节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创作过程,我们不妨进行简化:

电视节目=信息(视音频信息为主,包括其他文字、图表、动画等信息)+思维+工具。

其中节目是思维的最终体现和目标,信息是思维的作用对象,工具是思维的实现手段。我们先看这样两个镜头:铁锄和火箭,表面上毫无关联,如果给予客观和感性的描述,则是:从时间上看,一个是远古的生产工具,一个是当代的顶尖技术;从空间上看,一个在古老的文明部落,一个处于现代高科技城。当建立起某种理性认识时,就会产生直观明了的联系。通过人们的思维使之产生某种关联,或对比技术的进步,或隐喻历史的变革,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在这里,画面铁锄和火箭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是历史照片记录,也可以是现有实物的展示;它们的对比或隐喻则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合理对接,一种基于形式组织的逻辑连贯;而组织的物理工具可以是硬切,也可以是叠化或划等特技手段,只要符合特定的叙述情境,其处理手段都将是思维实现的合理存在。

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画面隐含的延伸性是电视编辑实现思维概括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在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看来:“剪辑的过程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通过适当的组接并列方法,可以赋予镜头过去从未具有的意义。”他们甚至把它作为一条“美学原则”:“对于一种艺术来说,首先是材料,其次是组织运用这些材料,使其适合这种艺术的特殊要求的方法。”

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变换过程,从操作意义上讲即信息加工过程。”在他们看来,“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中以信息变换的方式对客体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出或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活动。”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信息加工为基础,又超越了信息加工的物理存在意义,赋予信息以精神、以力量、以思想。

如此看来,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1.选择信息。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信息,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摄像师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用以构造屏幕形象,可以说,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当然,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

2.加工信息。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加工组合信息,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

3.存储信息。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在此得到体现,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相应地,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

4.输出信息。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纪录片导演孙曾田在谈到《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创作时说:“《神鹿》的剪辑,从全片结构到细节处理,加加减减,移前挪后,都作了多次调整。人们常说,拍摄辛苦,其实剪辑才叫辛苦,是一种‘心’苦,是一种煎熬。从头到尾,画面与音乐、音响、解说在心中不断地混录着,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用“心”选择画面和声音,用“心”组织画面和声音,用“心”寻找表达方式,用“心”编码,善于把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转变成电视画面形象的逻辑关系,把客观生活现实变成电视中的现实性信息和形象。电视编辑思维的全部信息和内容经过选择和理性组织得以具体化。

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思维应该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二者结合的创造思维。按照这一科学界定,电视编辑思维也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层次,即通过具有形象化的电视符号组织来阐释一定的意义,是一种具象化信息的加工过程。著名导演谢晋在谈到电影、电视的本性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形象高于一切”。的确,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电视是直观、形象信息的窗口”,形象的选择与建构是电视思维的第一要义和最基础层次。

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工具,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创造新的物化形象。或以形象的积累创造诗意、表达情绪,或以形象的对比阐述思想、强调差异、刻画人物,或以形象的联想隐喻或象征某种意义,等等。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及其形象信息来表现事物,逻辑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都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如朱景和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在某些纪录片创作中,逻辑思维也颇重要。”事实上,逻辑思维并不仅限于纪录片种,其他电视节目中也有广泛应用。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单元、以抽象或逻辑为基本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和信息辩证对列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即使是最推崇再现物质现实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也不否认具有抽象意义的逻辑思维:“在如实地再现某种东西时,如果不能在抽象的意义上使它的含义更加丰富,那就是多此一举。”例如在反映两国元首会谈时,前一个镜头是一国领导人谈笑风生,后一个镜头是另一国元首在微笑倾听。这里传递的除了表面上的说与听,还有“关系融洽,气氛友好”的含义。

“艺术并不仅仅是反映,而且也是改造,是创造,是艺术劳动,是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电视编辑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意识活动。

创造思维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造性结合,是两者互补、互促的过程,是人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并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创作人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大量的信息储备去实现创造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纪录片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汇集工作,所以它更强调剪辑的作用,靠新颖的手法吸引人,靠视觉联想的确切性和创造性以及有目的的剪辑使影片生动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节目编辑中运用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开放性、立体性、层次性、深刻性的思维方法,不断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用新的方法去表述各种内容,用新的手段去传播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当代电视节目创作者的重要内涵。

四、电视信息的组织不仅需要技术和操作手段的支撑,更需要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观念的突破,建立和认同电视编辑的思维观念是当前和未来电视编辑实践的理性呼唤。

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不容置疑,电视编辑完成的节目正是一个传播过程中所说的“什么”,它不仅需要控制“由谁说”(电视编辑),还需要把持“怎么说”(电视编辑的思维与操作)、“对谁说”(电视编辑的观众)和“说后有什么效果”(包括反馈等环节)等,这些都是电视编辑及其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各种形态的电视编辑思维形成的电视作品,最终是与广大观众直接交流与沟通的,这使得建构于电视传播技术和特性基础上的电视编辑必须以整合和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来实施,整合思维和互动思维成为电视编辑环节的重要指南。

整合思维具有两重含义:其一,任何系统都是以一定的要素为特定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其二,任一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成分、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综合地去考察。电视编辑是构成电视节目系统的编码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视听觉符号。电视编辑的整合思维就是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组织和结构视音频信息传播,这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视觉语言的组织、听觉语言的协进,以及视听觉的综合感知,是系统构成的方法和追求。正如爱森斯坦在形容电影构成时所说:“影片是各种各样表现手段和感染力手段的独特的总和。”对于电视编辑而言,不是要进行视听觉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以获得预期的功能和效果。电影美学家巴拉兹从节目结构的最基础层次镜头出发进行观照,“只有把一幅绘画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的时候,才能理解其中的每一块颜色的意义。一个乐句里的一个音符和一句话里的一个字,也都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说明其含义。一个镜头在整部影片里的作用和地位也是这样”。可见,重视镜头、场面和段落三大基本层次在电视编辑中的整体设计意义显得尤其重要,这是以整合思维观照电视编辑的重要启示和基本要求。

互动思维的建构也有其必然性,它包括电视编辑与传播环境、与受众以及与其他媒介的多维互动。现代电视编辑的产品直接作用于广大植根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观众,这些观众的接受需求、认知规律等直接制约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认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电视编辑作为节目的最终完成环节的媒体至关重要的“把关”环节,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媒体形象塑造者的角色,同时又必须接受观众的客观检验和评定,电视观众接受与否,接受偏向如何,接受程度如何,都将直接影响电视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单一被动型的灌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信息的主动建构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他们不仅要了解“是什么”,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也要知晓“为什么”和“怎么样”,即思考和审视问题的方法。因此,尽可能地拓展受众的收视时空,满足其要求,是当代电视人的理性选择。在努力提高电视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培养电视编辑的互动思维意识和素养,既关乎到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对电视参与媒介市场竞争颇具发展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媒介之间互相借鉴与交融已经是大势所趋”,媒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又极具效果的现代传播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先生提出“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概念:“媒介杂交释放出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或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现实生活中,报纸与电视合作、电视与网络合作、电视与广播合作等等,各种媒体优势互补,报纸之所以与电视合作,主要是借助电视传播广阔的威力;而电视利用报纸则是发挥其多样灵活,又善于挖掘深度的特长。电视借鉴其他媒介的优势和特长,为丰富电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注释:

①[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②《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0页。

第9篇:广播电视编导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广播新闻 电视新闻 编辑技巧

传统的观念认为,编辑的工作就是后期包装工作,一则新闻由记者出去采访回来,然后编辑进行修改润色。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编辑在整个新闻中的作用逐渐地凸显出来,编辑不只是负责后期工作,还有前期的策划,中期的编辑,后期的指导控制,这些应该贯穿于新闻发生的始终。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新闻信息的整合。新闻信息的整合过程就是如何使新闻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这要求编辑对新闻信息与社会现实以及新闻信息背景的全方位掌握,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为新闻确立定位。第二,把关。把关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要根据传媒组织的社会定位、专业角色定位和受众定位这三大主要因素来严格控制。第三,发言。发言的直接表达形式就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间接的形式则可以从新闻语言的编辑、画面的编辑、新闻的长短、播出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来加入自己的思考,引导受众思考问题。

1、策划和组稿: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根据媒体定位、社会形势、栏目特点和当天节目要求确定选题,开展策划,组织稿源。

2、改稿:在记者外出采访写出新闻稿件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选择符合节目需要的稿件,对稿件进行必要修改,为稿件制作合乎规范的标题等等。

3、新闻编排:对经修改选定的稿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进行编排,确定新闻播出顺序、确定节目播出形式。

4、决定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内容和形式确定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

5、审片和收集反馈:节目播出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情况,继续联系稿源,及时调整、改进栏目的内容编排,为下一次编辑工作做准备。

1、新闻报道的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是根据栏目编辑思想、对栏目报道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而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新闻策划在一些主题报道、大型活动、新闻事件的发生中作用最为明显,新闻策划已经成为传媒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长江的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重大的突发事件的策划报道中,央视投入报道的记者达600多名,报道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面之广都是历来没有的。1998年6月央视刚刚成立了新闻中心新闻编辑部策划组,策划组在整个抗洪抢险的报道中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从央视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策划组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技巧,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发挥集中式报道的作用。在一档栏目或多档栏目中,以主要篇幅集中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节目形式既可以是单篇报道,也可以是相关报道的组合。第二,内容的选择。广播电视要特别注意防止信息重复,控制好节奏,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厌倦与疲劳。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其重要程度,如所选择内容的重要程度过低,会令人感到小题大做,反而影响传播效果。

2、选稿改稿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有两个标准,即新闻价值的标准和社会效果的标准。即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能够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改稿是编辑工作中期把关的重要体现,修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标题、导语的修改。广播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杂志,它是读出来的新闻,在语言上要更加的口语化,更加符合人们说话听话的语法习惯。广播新闻稿的标题最重要的是实在性,拟题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当一行标题无法满足人们理解新闻的要求时,要加上副标题。广播新闻稿的导语既要概述事件背景,又要提示下文,要能在最短时间里抓住受众的听觉,让受众乐意去听新闻。在修改导语时要注意的是:语句使用上尽量使用单句,少用复合性句子;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是原则;导语中突出的事实越少越好,力求把导语写成一句话。

第二,对稿件导向性的修改。传媒有其存在的社会责任,它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坚持党的正确思想导向,也要发挥其作为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编辑要对新闻稿中出现的思想政治差错进行相应的修改,对字里行间的流露出的错误观念和倾向进行修改,从整体上进行增减重组,确保新闻稿的正确导向。

第三,对模糊稿件的修改。模糊稿件一般可以分为四类:机密稿件、急发稿件、图像稿件、道德稿件。在这四种类型的稿件中编辑要做好模糊处理工作,如在机密稿件中为了防止新闻播出去后某些机密信息被盗取,在人名的模糊上会采用“据调查”、“据统计”、“某某说”等字眼。图像新闻最常见的模糊方式就是在重要信息上打上马赛克,保护他人隐私。为了避免新闻播出后产生的不利影响,编辑一定要做好模糊处理,注意语言上、内容上的圆滑。

3、新闻编排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新闻的编排上,新闻怎样编排,什么新闻是头版头条,什么新闻占用的时间长、版面多,这也是在引导人们去思考。或者换一句话说,新闻编排就是媒体对新闻的再创造过程,根据栏目定位、受众定位等特点来影响受众去思考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除了新闻时间长短、播出时间的编排外,还要注意的是节目的剪辑技巧,纯熟的节目剪辑技巧也可以给新闻增加魅力。另外,在编排上还要适时的发生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4、后期的指挥控制

后期的指挥控制者被称为导播,尤其是在直播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节目主持人、各个技术人员、栏目编辑等都得各就各位,完全听从导播的调遣。前期做好新闻的编排,这决定了后期新闻的顺序以及播放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当发生了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可以进行新闻的插播,从而打破了原来的节目单,插播新闻也要特别注意,插播在什么地方,何时插播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后期的指挥控制中编辑的神经一直都是高度紧绷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尤其是直播类的节目对编辑的要求就更高了。

5、后期的通联

一个完整的新闻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众的反馈。编辑人员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为编辑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而可靠的信息资源库。为此,要与各信息、稿件来源保持联系,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与接待工作,还要做好栏目、节目信息反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适时组织受众调查与节目评奖等。

结语

编辑的工作是贯穿新闻采编始终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前期有效的新闻策划,完全没有目的的胡乱编排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播出效果。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扩大市场占有率。新闻策划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广播电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编辑更要不断的增强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平。

中期的把关是保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的具体体现,这对编辑的考验很多,编辑必须是一名合格的记者,明白新闻信息是如何由碎片变成整体的,这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编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较高的职业素养、对社会发展态势有正确的把握。

在新闻播出去之后,编辑还要做好新闻信息的反馈,这就要求编辑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新闻飞入千家万户,还要把人们的想法再反馈给媒体,为媒体今后的发展决策提供指导。

在新时期,编辑工作要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前期策划的能力,严格把关新闻信息,做好编排,充分发挥媒体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监督的功能。

参考文献

①李英,《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之我见》[J].《商情》,2011(38)

②周素英、李立岩、尹悦,《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青年记者》,2007(6)

③李英,《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④王玉,《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技巧》[J].《魅力中国》,2010(28)

⑤熊丽娟,《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J].《大观周刊》,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