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精选(九篇)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1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大纲提出的‘“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选材标准,要求语文知识教学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学要“提倡启发式”等,在拨乱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这个大纲比较粗糙,而且带有明显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强调‘“政治标准第一”等。1980年,就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大纲的面貌,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

第五次是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宗旨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纲明确规定“不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词术语考学生,只考运用能力”;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规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为考试的范围,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机处理,这就为实行“一纲多本”创造了条件;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规定。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这个大纲虽然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但是鉴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到1990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修订本。主要修订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大纲把原来“教学目的”中关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然而,这个大纲仍然是个过渡性的,语文教学迫切期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第六次是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义务教育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以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新的认识。与建国以来所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它在内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点:(l)终端性鲜明。与以往大纲初高中合编、内容以高。中毕业为“终端”不同,这个大纲以初中毕业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因此有了初中语文独立的、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较具体,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列入了教学要求,把能力训练列入了教学内容并作为核心部分,对汉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一些调整,还第一次把课外活动列入了教学内容等等。(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结合。在导向性方面,一是强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重视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三是强调了思路分析和表达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注意思维能力训练、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大纲还注意了灵拓性,即给予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师必要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是与初中大纲配套的。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教材,1997年开始在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试验,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这个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还对语文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个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颁布。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2000年3月,“试用修订版”出版。这个大纲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5个部分,外加2个附录组成。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和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有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学要求也具体化了,有的还量化了,如要求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默读速度为每分钟5OO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O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等。“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两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等。两个“附录”分别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任课老师可补充推荐)》。这些都是富有创意之举,和历次大纲的修订相比,这是变动比较大的一次。

第2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

新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心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

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通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

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

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第3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

新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心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

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通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

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

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第4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教育部新近颂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简称《修订大纲》),是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试用)》(简称《试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它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当前修订教材,指导教学和评估教学的依据。它对语文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1.贯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和第五次全教会精神《行动计划》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新世纪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在实现普及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在科学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以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特点。《修订大纲》开宗明义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部分指出:小学语文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把小语教学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修订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此外,《修订大纲》多次提到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读书能力。它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智育的特点是什么?《决定》指出应该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修订大纲》则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生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文教学不但要写实,还要写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②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应试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因此,《决定》指出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修订大纲》专设教学评估一章,对评估的原则、对象、办法、作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师的评估,更是从评估的意义、评估的几个方面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总之,这一章对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也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这对引导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积极作用。③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修订大纲在结构上作了较大调整,显得更为合理.一是教学目的独立成章,并排在第一章,显示了它的统领作用;二是把教学内容和要求合在一起,列为第二章,同时先提总要求,再提分年段要求,总要求与分年段要求又是按拼音、查字典、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排列,可以很清晰看出教学目的对教学总要求的规范作用,教学总要求对分年段要求的规范作用;在第二章中,为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增加课文一节,对如何选文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评估独立成章,明确规定教学评估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估内容,这对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将起到的力的矫正作用;为了适应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增设教学设备一章,这对学校充实图书和实现教学技术现代化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④对书写速度、默读速度,课外阅读、背诵、作文有量的具体规定,这将有有助于杜绝教学中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2.吸取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和90年代语文教改成果1997年在全国掀起的语文教改的大讨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这次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成果,大纲有较充分的反映。主要表现在:①软化学科性质、扩大工具性的内涵。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1978年、1986年、1992年的大纲都持肯定说法。在1997年底以来的语文教改大讨论中,有不少人把语文教学的弊端归咎于工具论,认为正是它导致语文教学的理科化倾向,把语文教学引上轻具体感知,重知识归纳的歧途,使语文教学沿着不切母语教学实际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思路训练。意见有合理之处,对此,《修订大纲》对工具论作了软化处理,把《试用大纲》中的……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概括语言,改为叙述性语言,同时丰富了工具性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正确认识工具论的意义,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②纠正语言训练中的偏差,丰富训练的内涵。由工具论而衍生出来的训练论,对扎实双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在训练过程中重理解轻积累运用,强调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性分析,强调词义语义的精确界定与能力的分解式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理解上有模糊性与语言运用上有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负担过重,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同时,《修订大纲》对训练什么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纠正训练中的偏差也将起到矫正作用。③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发挥考试的正确的导向作用。大讨论中,人们对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危害多有抨击,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发挥考试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修订大纲》对什么不考作了明确规定,如声母、韵母、音节,不要求默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不要考词语解释等,这对教学中的重知识教学,轻感悟积累与运用将起到纠偏的作用,从而避免繁琐的分析的琐碎机械的练习。④提高教师素质。在大讨论中,多数文章认为教师素质低,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此,《修订大纲》把对老师的要求单列一条,在教学态度上,在学习上和教学实践上对老师提出明确要求。⑤鼓励个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改讨论中,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不少作者也表达了对个性化作文的类似的见解。对此,《修订大纲》对作文教学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一是鼓励自由表达,二是既强调写实(记叙文),又提倡写虚(想象文),并对两者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后者要求激发想象,发挥创造性。9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语感教学;大语文教育观;课外阅读;从教向学重心的转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语文情感的培养等。对上述教改成果,《修订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的反映。①强调语感的培养。在教学目的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对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关于阅读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则是对培养语感的全面准确的要求。②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在教改实践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对此成果,《修订大纲》作了充分的反映,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作了具体指导。③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大量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践中已有定论。反映在《修订大纲》中就是对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④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努力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融洽学科间的联系。对此,《修订大纲〈也作了充分反映,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⑤强调情感的作用,顾冷沅博士曾撰文指出: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进步,已由启发式发展到强调参与,近来又发现学生能否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情感化。语文教学情感化研究成果〈修订大纲〉有多处反映,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二、〈修订大纲〉的修订重点1.关于教学目的。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各学科共有的,即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试用大纲》所没有的;第二条是学科特有的,即对母语的学习,比照《试用大纲》,增加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显得更为科学、全面。第三条是思想教育,比照《试用大纲》,新增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这更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①汉语拼音。在教学功能上降低了要求。只提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不提帮助阅读,删去了熟练的要求和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的要求;删去了默写声韵母的要求;删去了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等要求。②识字。教学要求有升有降,升,即增加识字量,把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改为学会汉字3000个左右;降,在《试用大纲》中,把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作为教给学生,使其逐步掌握。在《修订大纲》中,则明确规定上述汉字的基本知识的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对识字教学避免繁琐、机械的字形分析和练习,将起导向作用。③阅读。比照《试用大纲》,《修订大纲》有许多新要求,一是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大纲,要求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二是对注意积累语言,对背诵和课外阅读总量作了具体规定;三是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一是未就知识结构如词、句、段、篇来提要求,更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二是要求有降有升。降,即不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升,即要求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④作文。更强调自由表达,可写见闻、感受和想象。在教学要求上,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写作兴趣,对如何写话未作硬性规定;中年级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在文体上作了些规定,同时要求40分钟以内能写400字左右的作文。在教学要求上,不要求有中心,只强调写清楚明白。此外,对中高年级的练习量也作了明确规定,每学年16次左右。⑤口语交际。把试行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仍然就听话说话两个方面提要求,强调大双向互动中进行,补上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在教学内容上,最大的变化是规定每册的课文数量要达到35篇左右,增加课文数量的目的是让老师减少对思想内容过度的理性分析和对语文知识的繁琐分析以及琐碎机械练习。对此,老师应充分理解,对习作次数也作了具体规定,三至六年级每学年要写16次左右,有一定的量的保证,习作能力才能提高。3.关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试行大纲》中也有这一章,但在《修订大纲》中,把《试行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中的教学提示并到这一章来。前五条体现宏观指导,第六条就具体问题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给予微观上的具体指导。这一章内容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教改教研的成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语文教改具有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贯彻实施《修订大纲》的几点建议1.要加强学习。首先要逐章学好《修订大纲》,弄清它的主要精神;其次要结合第五次全教会文件和《行动计划》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贯彻大纲的意义;第三要结合教育科学教学经验,把大纲放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学,领会才能深刻。2.要转变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修订大纲》,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观念,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过度的理性分析的观念,对语文知识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和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如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重读书、重感悟、多积累的观念。观念更新了,《修订大纲》精神才能入心入脑,实施起来才不会有阻力。3.要让语文教学运行在《修订大纲》的轨道上。实施《修订大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但有时又会遇到旧观念回潮的过程,因此要经常用大纲精神对照平时教学,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发现偏离大纲精神,要自动调整,回到《修订大纲》的轨道上。

第5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理想信念 教育

根据、教育部[2005]5号文规定,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高校面向2006级大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并列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在高等学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纲要》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而这些目标与《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致。

《纲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根据《纲要》教学大纲的要求,这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由此可见,《纲要》的开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2《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独具优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注重原理和思想的阐述,从教材设置上看,虽然“政治正确,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但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光明日报》2008年1月19日第7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及缺点》),导致在课程讲述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而《纲要》课程教学时,则要能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既注重理论性,又可以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叙事中寓论断”。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可以联系近年来在近现代史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观点、社会上流行的思潮、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深感困惑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论,帮助大学生划清历史上重大是非的界限,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史论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更容易被大学生接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历史过程的讲述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纲要》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通过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成长历程、革命奋斗史的讲述,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后,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纲要》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观看历史影片和组织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 陈嫦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3] 徐兰,突出共同理想教育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

第6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

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第7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历史观教育;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2-02

在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向大学生传播科学历史观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通过科学历史观的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还有利于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以科学历史观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分辨是非、对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教学实践当中,探求合理、有效的教学途径尤为重要。为提高“中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本文重点归纳、总结出以下五种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任课教师的思想观念分析,尽管“纲要”课程开设已有近十年,但当前仍有许多高校老师认为“纲要”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应该是具体历史事件,“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地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1]。“纲要”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2005年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纲要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

从授课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提高对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培养的重视程度。历史意识在形成大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历史意识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对自身所处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3]。大学生要培养历史意识,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历史现实出发,客观公正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和未来。大学生培养历史意识还必须以科学历史观教育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基本的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基本的历史观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日本侵华史,牢记历史教训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在“纲要”教学实践中必须将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列入主要教学目的当中,提高对“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课程考试制度

完善“纲要”课程的期末考试制度和测试机制是“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改变过去仅以闭卷方式考核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做法。将“纲要”课程考试分为综合素质考核和历史分析能力考核。综合素质的考核要加大对学生平时考核的力度,即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课堂的考核可分为谈论参与积极性、课下实践活动、课堂演讲等考核项目。课堂讨论可以以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作为主题,给予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的机会。而期末测试的题目以考核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主要测试范围。其次,正确的考核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最重要的是要突出考核学生按照科学历史观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除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外,可以增加相关材料题或者是人物事迹分析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从科学历史观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三、加强“纲要”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纲要”教师队伍的理论与教学素质,关乎贯彻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按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指导精神,“纲要”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努力提高社会主义理论素养,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导师。当前,“纲要”课程的教师多是一些专业性的历史教师或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老师,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存在相对片面化的问题。要提高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水平,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具备一定科学历史观素养和水平的教师管理体系,提升“纲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大对“纲要”课程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高校在“纲要”教育教学别是“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少,今后需要建立预算制度,将其列入学校科研经费予以保障。在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相关期刊和其他历史教学资料,拓展科学历史观教育视野,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历史观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在教师队伍中同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建立教学和科研能力考评制度,保证随时了解掌握“纲要”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进展信息。通过自身或第三方机构,对“纲要”教师的招聘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了解。教师年底考评过程中,考评人员要掌握“纲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对其教学成绩、学生测评成绩、学生出勤率和论文数量、科研能力等进行调查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以客观的考评标准进行考评,做出正确的评价。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激励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师行为的表现与发挥激励作用密切相关。激励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制定一对一的激励方式,以组织力量满足其实际需要,以便教师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水平。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灌输性教育方式。灌输性教育方式不等于填鸭式教育方式,不能只单纯地认为是通过外部方式将课程内容注入被教育者的过程。灌输性教育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外部非自发性教育方式;二是一种来自外部高效率的教育方式。“纲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应为灌输式教学。这也是符合“纲要”精神以及大学课时安排的实际。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和思维,教师必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将历史思维、历史理论和历史脉络以及科学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融会贯通,最终以一种知识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史和科学历史观的认知。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能够在最短时间理解并消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性教育方式,以增强学生学习“纲要”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内容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传授给学生,教师需要采用“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三角互动方式”。教师必须精心组织,不断提高互动性教学的技巧,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历史观认识。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开展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培养发表观点的能力,给予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此外,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能够收到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情教学方式主要内容是,教师要采用积极、高昂的情绪,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通过积极评价和多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使之与历史产生共鸣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正是“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所需要的。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充分利用鲜活的历史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历史的连贯性和内容上的承接性,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激感共鸣,自觉利用科学历史观进行思考。其次,要求教师在整个“纲要”课中保持激情,突出自身的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氛围,以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历史观态度、思维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沿着教师的思维观点和方式进行积极思考和引导,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活动中,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五、创新课外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方式也是“纲要”教学实践中可以加以运用的一种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方式。现场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和引导,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其他的形式学习历史、教育学生接受科学历史观。这种教学方式增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了思维个性,使之不再受场地限制,可以以一种更加活跃更贴近历史氛围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现场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和科学的历史观念。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多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为现场教学形式增添了许多有益的手段和方式。

课外现场教学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和对科学历史观的认同;借助各类高校团体社团活动开展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情境教学方式;特别是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不断丰富“纲要”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活动载体和传播形式,也使“纲要”所体现的科学历史观具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传播载体。网络媒体以新颖的形式、生动的内容、丰富的表现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历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陈耀鲁,何景春.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J].职业教育,2011(1).

第8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形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1-03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均简称“纲要”)课程是2005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因而,积极探索”纲要”课程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本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得到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释疑解惑,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纲要”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精心设计课内实践性教学活动

“纲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践教学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根据“纲要”课程相关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结合相结合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讨论活动;是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解决学生各种困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实施专题讲座,有利于解决教材内容相对稳定与时展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矛盾,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题,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研讨小组为单位,围绕研讨主题和研讨提纲,通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发言交流、提问互动、总结汇报和教师评点等形式,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3]

3.撰写小论文。任课教师为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开展学生课堂讲课。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一方面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板书书写能力,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教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5.引入现代科学技术。(1)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4]首先,必须加强“纲要”课程课件制作的技术开发,制作出实用性较强的课件。拟计划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组织进行课件制作与演讲大赛,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安排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红河谷》、《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日本侵华史》、《上甘岭》、《开国大典》、《走进》、《》、《小平你好》、《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国情备忘录》等等,使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伟人及其主要理论成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且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增强了“纲要”课程教学的感染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2)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校园网是每个学生必须关注的地方,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可以把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教案、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等放在校园网络上,这些资料是经过任课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过滤与升华而形成的信息资源中的精粹。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直观地享有上述所有资源。[3]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到“知与行”的统一。

1.组织学生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根据“纲要”课程特点,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社会调查题目;其次由学院给每位学生开具社会调查介绍信;最后,由学生在寒暑假围绕社会调查题目,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社会去做实地调查,每天撰写调查日志,调查完毕后由调查接待单位填写评语,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调查报告。开学后,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认真评阅,并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2.参观考察。为了增强“纲要”课程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这对学生思想、情感及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3]因此,我们要结合”纲要”课教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合理组织参观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本地或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访问;也可以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去感受、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到发达地区去了解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等。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中受益。

3.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在学生中组织如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杨天石《蒋氏秘档与真相》、胡绳《从鸦片战争到》、王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王道平《中国抗日战争史》、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选集》、邓小平《邓小平文选》、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李德《中国纪事》、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以及各种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等读书小组,并指导他们结合“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同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举行知识竞赛、理论沙龙、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学生中掀起理论学习的热潮。

4.指导学生自办刊物。学生创办刊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报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稳定、和谐、不断有所进步的发展方针,同时需要结合“纲要”课程的基本理论、党的重大文献和政策。“纲要”课程教师要担任刊物的政策理论指导顾问,可以把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实践经验、读书心得与体会推荐给这些刊物,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能力。“教师在指导刊物中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引起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3]

5.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有时也被称为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3]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而“科学的价值观的树立又是一个由‘灌输’客体转变为实践的主体,使外在的东西在实践主体上不断内化的过程。”因而,进一步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

[2]叶后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江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81-83.

第9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中学美术 新课标 教学大纲

一、“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对比分析

1.“新课标”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而大纲则是立足于“使学生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新课标”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可以说,“新课标”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美术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美术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新课标”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美术学段安排构成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新课标”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2.二者的基本理念不同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而大纲将美术课程目标界定得更加具体。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价值观的培养。与大纲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3.“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大纲则强调以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学校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详尽的规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新课标”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评价新“新课标”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4.“新课标”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留下了创造空间,而大纲所留的空间十分狭窄

教学大纲是对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对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新课标”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新课标”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这是“新课标”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教材开发者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新课标”和大纲的又一重要区别。

二、“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即《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美术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用途,学会设计标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平面构成设计能力。

2.教学重点

讲解标志的意义和用途,讲解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难点

确定题目后,怎样设计明确而美观的标志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

教师可收集一些较好的商标,还可以绘制美术种不同内容的标志图,表现手法的步骤图一幅。

5.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用具与书本是否带齐以及学生出席人数。

(2)复习旧知识

图案的平面构成分几种,学生回答“单独式,连续式”;单独式纹样怎样设计,学生回答“写生,变化”。

(3)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标志设计,它也是一种单独式的图案。

①标志的作用与特点

标志图案是具有某种含义的符号,在人的生活中犹如语言,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它无须冗长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它本身的艺术形象就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象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使商业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去。

②设计方法与步骤

确定题目,说明设计什么标志:设计秋季运动会美术班佩戴在胸前的标志及班旗上的标志;给学校某一部门设计一个标志。

根据题目考虑内容:设计秋季运动会,内容是运动会,标志上就要体现出运动会的性质,而且是秋季运动会,这样在图案绘制上应有秋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显示出班级名称。

构图:内容想好以后,就要求我们如何把图形和文字排列得合适美观,构图方法可运用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

(4)学生练习

由学生设计1~2个标志,可设计运动会标志,也可以设计学校某个部门的标志。可告诉学生从他们设计的标志将选出最好的图样作为他们班的班徽,或学校某一部门的标志。同学们起稿,教师巡回指导时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给予提示,发现设计得较好的作业要随时给全班学生观看,以便启发其他学生的设计构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