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广播电视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就业方向

第1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应用,发展,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功能业务

利用传输和交换设备来完成通信和信息的,且使分散用户终端相互连接的系统称之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实的网络当中,网络的互联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即有形的通信介质(如同轴电缆、电话线等)和无形介质(如地球卫星、激光等)。因此,网络技术是一种外延概念很宽广的一项技术。一般都是3台以上的电脑实现相互连接。同时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也可以实现相互连接,而这些都是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应用的实例。最终实现了网络技术使有线广播电视 成为通向社会的桥梁。

1、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特点

1.1能够自动的播出电视节目。通过网络技术的自动播放系统实现调整控制播出的节目内容和节目顺序。如若在播出节目前意外出现节目错误或故障,我们可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调整一下节目播出,这样就使节目不会耽误了,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正常的播出。

1.2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的流程。广播电视在确定联网后,就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内的局域网将每个工作站都连接在一起,这就使制作的周期缩短了,且加快了工作的流程,减少了很多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了其自身资源共享。资料实现共享后,查询和检索等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另外,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可以采用将各个制作 环节拆分,然后分配到各个不同的机房来进行,最后在运用网络技术将各环节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节目,而这样就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3能够在现场进行编辑加工。现场性与时间性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同时也是电视制作的重点。记者通过现场采集到新闻信息后,在现场就可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将采集到的新闻 信息下载下来,进行现场初次的草编,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在设备上进行直接进行联机编辑,通过这种处理方式技能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还缩短了记者工作的制作周 期,可谓是一举两得。

2、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技术迅猛发展,非线性编辑系统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硬盘播出系统从而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现今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的方向就是非线性设备网络化。对于其制作方而言,一般以硬盘播出系统为优先主导,并在其周围建立相关的新闻网、制作网以、演播室视频服务器等等。通过节目生产和传输数字化网络来构建全电视台的的互联,且快速敏捷地处理大量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来实现整个电视台网络中节目的制作、节目的存储、节目的管理和节目的播出等等。进而实现了工作站的摄、录、编、审、播等工作的一体化。

在多媒体网络系统中,利用以太网和光纤网来实现各个不同工作站之间的链接,使得资源和数据可以得到共享,且不影响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送。而各个工作站利用存储 计算机中的网络存储器中的数据来制作电视节目或进行播放。多媒体网络是基于硬盘播出系统,因此就决定了他具有配置灵活、支持远程维护、安全可靠和诊断等特 点,这些特点使得他能够很好的保持系统技术的超前性和可操作性。非线性技术和网络之间的相互结合使他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并将成为影视技术发展的最终方向。

传统的广播电视网有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网、有点广播电视网(HFC网)以及卫星广播电视网三大类。我们从表1中给了三种广播电视网的比较。

2.1有线广播电视网(HFC网)。以电缆、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介,给入网用户传送本地、外地和自办电视节目的系统称之为有线广播电视网(HFC 网)。根据地理地域的特征和行政的区划,可以划分为国家主干网、省内骨干网、本地网、家庭网、用户片区网等等,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大网络。而有线广播电视网作为现今不是很特别多的信息网络,而跟其他网络媒介相比还是具有较好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1)有线广播电视网(HFC网)技术方面的特点:有线 广播电视网(HFC网)在技术上具有双向性、容量大、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等。(2)有线广播电视网(HFC网)在市场方面有如下的优势:有线广播电视网 (HFC网)建网面普及程度很高,用户入网率远远高于电信网;而网络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的服务成本相差的不是很多,因此网络的建网规模越大,入网用 户们的数量也就越大,从而就能更加的体现了网络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有线广播电视网(HFC网)至今仍然采用的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的结 构,其光纤称之为主干网,采用同轴电缆接入的一般都是用户端方面的,就是这样才能体现光纤在网络中做到了经济实用比较良好的性能。有线广播电视网是随着数字化、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等技术方面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有线广播电视网本身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着无穷的潜力,同时使有线广播电视网的服务用户的空间 增加了的是数字技术,进入了真正的信息基础的行列的是数据服务。

2.2有线广播电视网(HFC网)的在网络技术上的多功能业务

有线广播电视网上的多功能应用业务根据业务的运作方式,从网络技术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单向分配式业务和双向交互式业务。(1)由网络的前端和网络的分前端一 起向所在的各个终端传送单向信息流的业务称之为单向分配式业务。前端分配式业务和可选分配式业务是单向分配式业务的两个分类。没有权利参与控制的单项业务 的用户是前端分配式业务。而具有有限选择权的单项业务的用户是可选分配式业务。(2)建立在双向的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双向交互式业务可以使双向对称的也可以 是不对称的,通过端到端的信息传输方式来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通信。

3、结语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使用最方便、最安全、最稳定、最可靠的一个系统。在使用了网络技术后,进而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制作、节目的质量和播出的效率。所以说是网络技术是在广播电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而这样才会更加的接近通向信息社会的桥梁。

参考文献:

第2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播音主持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而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入学考试与录取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一些意见。

一、方向建设,不是建设方向所代表的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即“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建设包括两大类的选择,一类是专业内部的方向选择;另一类是专业相关的外部方向选择。但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战略的选择,要做到“自下而上,上下兼顾”。笔者所提倡的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建设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而做出的,即“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方向是在专业基础上的方向,不能为了方向而方向,失掉广播电视编导这个基础。Www.133229.cOM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方向要科学、规范地建设,笔者认为必先理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之间的关系。就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讲,要兼容两个专业的优势,夯实电视编导的基础,发展播音主持艺术的专长。

二、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从专业发展、因材施教,避免“大锅饭”等来看,地方性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拓展和强化专业方向的目标培养。

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大”和“全”。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全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提法虽然有扩大就业出路、吸引考生的意图,但培养目标的“广撒网”就会全是重点而无重点可言,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既然在战略上选择了方向,那就应该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向,重点培养、着重强调。

当专业方向战略确定后,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这个大战术问题明确后,后续的专业建设自然也就有了方向和依据。

三、方向建设,专业考试与录取的设计要科学而有针对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在高考之前需进行专业考试。笔者参加过多次地方高校的艺术类的考试评委工作,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考试内容“无层次、无方向”。“无层次”表现为一次初试定命运,而无复试或三试,这种做法使得所谓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不见得专业素质水平就好,而考试失利的学生专业素质就差;“无方向”表现为在一试过程中,所有专业方向兴趣爱好的学生混杂在一起,不同专业方向素质潜质的学生混杂在一起。这种“无层次、无方向”的选拔生源极易造成考试的走过场,看表象。再者这样的选择学生也是不符合广播电视编导本文所强调的方向建设的要求。

专业考试,地方高校不能急功近利,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对于地方高校专业考试笔者认为设初试和复试是理想的,既避免了一试带来的简单表象、走过场的考察弊端,又避免了选择三试效率与效果不明显的弱点。

初试的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基本素质的考察,测试学生是否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例如笔试部分设文学艺术常识或综合文化知识等;面试部分自我介绍、编讲故事和艺术特长展示等。复试设计可以集中在学生方向选择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考察,以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来说“有声、上像、内涵深”即是方向人才遴选的原则,也是测试的重点。

录取方法上,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上要针对实际有所创新,不能一刀切。有的学校选择专业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加的形式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各考试的权值比重,有的侧重专业考试成绩,也有的侧重文化课考试成绩,然后各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有的学校选择以专业成绩或高考成绩过一定分数线,然后以另一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等。这些录取方法各有其短长,但都有对优秀人才遗漏的可能。

地方高校要录取优秀学生,就必须吸收各录取方法的长处,避免其短处。笔者认为以下录取方法对于地方高校专业发展是有益的:

第一,高考成绩过国家线之后,以专业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20%。这样做就使得专业素质非常高的学生不至于因为文化课而掉落。

第二,专业考试过学校线之后,以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招录人数的10%。这样做就使得学习成绩优异并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同学不至于掉落,也为将来报考研究生,积累生源。

第三,专业考试和高考成绩均过线的同学,以专业考试占60%,高考成绩占40%,然后成绩相加由高到低录取招录人数的70%。

此外专业男女生比例的问题也要重视。笔者看过这样的编导班,共31人,但男同学只有7人,这样的班级男女生组成除有特定的专业方向要求外,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在录取方法上是否可根据市场对编导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方向的实际要求,考虑男女生分别录取的比率构成。在教学经验上来看,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男女生构成中,以女生占6成,男同学占4成比较合适。因为这符合男女同学在报考上的人数比例,符合大部分女同学的生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大致符合一般地方电视媒体相应工作的人员比例构成。

四、方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要合理、有序、有保障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要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全面分析社会需求,职业特征,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制定合理、有序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突破固有模式,构建“专业实、方向突出”的课程体系结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往课程模块排序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按年级顺延下来,理论与实践脱钩,学生个性化培养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

要突破固有模式,前提是“专业实”,即专业基础教育要扎实有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精简、合并、缩小学时等方法作为所有方向的通识课,这样做即割除一些与实际工作脱节老旧的知识,也能集中精力让学生把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精髓。“方向突出”即专业方向教育要有重点、集中、深入。在播音主持方向的教学中,要凝炼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与通识课并列开出;在播音主持方向专业课的选择上,要深入地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媒体特点,努力做到播音主持方向的“地方差异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了方向突出,在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应以突出专业方向和“地方差异化”的选修课为主。

2 建立校内、校外实践体系,为就业服务

实践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更是保证就业的助推器。就笔者的经验来讲,实践体系可采取校内多维系操作,校外多合作的方式进行。

多维系中横线可把理论课中的实验部分单独设立课程,以小课的方式进行,并且方向小课以各自的内部特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做即保证了大课理论的消化,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完整所带来的提升空间的无限扩大;纵线可把不同年级的方向学生以通道班的形式统一起来,配备专业方向教研室的老师做方向导师,老师指导学生,学生带学生,老师再指导学生的流程完成各种专项任务;以校内资源为平台,为学生全面搭建模拟工作台。多合作即与当地媒体或传播公司建立共同制作节目、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互动机制。双方互通有无,建立双赢的合作局面。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从主持技巧在理论课上的学习,再到小课的巩固,再到选修课的丰实,再到通道班的提升,再到工作台上的历练,最后“出口”到校外媒体或传播公司具体实践。从这种多维系操作与多合作方式的运作,从内到外增强了学生的本领,就业目标也容易实现。

第3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新闻控制 新闻媒体所有制 新闻媒体结构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of news controlling is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its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develops from singleness to mix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may realize both of legality and effectuation for the news controlling.

key words news controlling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新闻控制就是在新闻体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针对新闻媒体所进行的种种调控与制约。因此,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实际上将涉及与新闻体制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业性的新闻调控,主要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新闻制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制约。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wwW.133229.coM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 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第4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广播电视;编辑;业务水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37-01

(一)必要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大多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符合党的思想要求,所以广播电视编辑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除了专门的时政节目,在其他节目中也要体现出党的纲领和路线,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向观众传达党的意旨,以此来引导社会舆论[1]。除此之外,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所映射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观众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便更好地引领社会舆论方向。

(二)专业的编排素质。节目编排素质是衡量一名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广播电视编辑必须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的节目编排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在编排节目时,首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节目。尽量取出节目最精彩的部分,以便使节目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而且,在节目编辑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单条信息与整体编排的关系,使其更加协调融洽。利用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而又独立自主,可以更好地完成编排工作,突出体现编排的价值。

(三)采访素质和电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广播电视编辑,采访素质也是其基本功之一。只有掌握了良好的采访素质之后,才能在编辑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理解前方的采访记者[2]。从而共同努力,做出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编辑不仅要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语言文字,还要能够对一些音像影像语言进行熟练的操作。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使影像的呈现和画面声音的对位等都达到完美的配合,做出更加精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一)立足实际,联系群众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由于广播电视节目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因此节目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审美要求,节目题材也必须是社会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才能使广播电视节目大获成功。因此,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要立足于现实实际,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而且,要让广播电视节目尽可能地贴近群众,在向群众反映真实事件的同时还要有所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更能吸引观众。

(二)强化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综合能力不强往往会导致节目与稿件之间缺乏连续性,这种节目也难以吸引观众。因此,要强化广播电视编辑的综合素质,避免“只追求看点,而忽视了主流新闻”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广播电视编辑利用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节目编辑的能力,制作出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节目。不仅为电台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同时也满足了群众的需要,也向他们传达了主流思想。

(三)提高编辑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特性,广播电视编辑需要经常接触并掌握一些新鲜事物,因此广播电视编辑的学习能力对节目的编辑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广播电视编辑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正确把握新闻方向。其次,编辑还需要具备敏捷而开阔的思维。能够根据社会舆论审时度势,抓住新闻热点,把握焦点。同时,广播电视编辑还需要掌握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文字表达能力,使节目更加感人,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定期对编辑进行业务能力的训练。不同于其他职业,广播电视编辑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因此它对编辑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更新和改革,广播电视编辑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对广播电视编辑进行定期的训练,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广播电视的新要求,提高其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水平。同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还要对广播电视编辑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增强他们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及应用能力[3]。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编辑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广播电视编辑要立足于实际和群众,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强化自身专业素质,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彩的电视节目。同时还要为社会传递更加先进和健康的文化,为人们提供一场精美绝伦的文化和思想的盛宴。

参考文献:

[1]白永梅.提高广播电视编辑综合素质的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5,(01):190-191.

第5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政策突破、技术突破和整体推进为特点的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阶段,确立了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方针,各级广播电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基本停滞到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之前。这一阶段,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开播,形成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新格局。

三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突出抓好电台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影视剧和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数字化和广播影视“走出去”等,广播影视呈现出整体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首先,圆满完成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突出做好重点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其次,不断推进宣传创新,突出新闻价值,增加信息含量,注重宣传效果,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原则,以主导国内舆论、引导世界舆论为目的,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再次,积极发展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新阵地,使它们在舆论宣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业规模与传输覆盖迅速扩大。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3倍和9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7倍和32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居世界首位。数字电视用户2686.05万户,用户数逐年增加。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5亿台和4亿台,千人平均拥有量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全国有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万多座,卫星上行站30多座,卫星接收设施2000多万面,微波线路8万多公里,有线电视网络300万公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43%和96.58%,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9%和69%。全国共有34条城市电影院线,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46家,数字电影放映点达5000多个。

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电视节目255.33万小时,分别比1984年增长26倍和91倍。电影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产量达到402部;电视剧年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产量超过1.4万集。影视动画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突破10万分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受到人民群众好评。

安全播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各级广播影视部门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国的安全播出调度指挥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着眼于解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加大广播影视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广播影视重点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提高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电影放映能力。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财政保障机制和内容供给机制逐渐完善。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1300亿元,比1982年增长149倍。电影综合收入67亿元,创历史新高。视听新媒体业务迅猛扩张,收入明显增加,逐步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7年底,东方明珠等广播影视系统6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63.2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广播电视总收入的90%以上,2007年财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广播影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他事业建设。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11座境外整频率电台、153家境外合作电台、15个对内外宣频率、12家环球网络电台,通过53种语言对外播出,同时拥有38种外文报纸、3158个海外听众俱乐部、10家海外孔子课堂,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电视台英语、中文国际、法语和西班牙语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8400万。30年来共有541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我国电影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共有从业人员近58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164%,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新闻宣传、艺术创作、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影视发展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播影视是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广播影视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中国广播影视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通过改革创新,找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找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进而找准改革发展的用力方向和着力点,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广播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科技创新是广播影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无论是发挥广播影视的内容优势、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还是提升广播影视的影响力,都必须适应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进而促进广播影视的发展进步。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实践证明,改革越深化、科技越进步、事业产业越发展,加强依法管理就越重要。必须遵循广播影视发展规律,坚持抓管理、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播影视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广播影视的性质任务职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让中央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3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播影视在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广播影视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引导能力。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宣传报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话语权由我们掌握,国内舆论由中国媒体主导,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要把服务“三农”作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采取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同时积极推进县对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加快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确保村村通、长期通。西新工程要继续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和播出与监测、节目与覆盖、广播与电视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语言节目翻译制作能力。要继续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当前,电台电视台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突出公益性质,重点是做好制播分离改革试点,努力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影视剧和影视动画等经营性产业,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重点要加快经营性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各类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实施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创新广播影视传播体系,带动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要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二要推进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三要推进移动广播电视发展,四要推进直播卫星的应用,五要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等各环节数字化,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统筹国内国外发展,进一步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要与外交、外援、外宣等相结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合力,加快建立多媒体、跨平台、广覆盖的广播影视国际传播新体系。要创新手段,拓展渠道,积极争取鼓励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构建海外营销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取合资、合拍、以进带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6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 广播电视 微波 IP化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卫星、光缆和微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上没有卫星,地上没有光缆,微波作为一种主要手段,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担当了重任,为安全播出做出突出贡献。与卫星、光缆相比,微波传输具有安全可靠,抗自然破坏及人为破坏的突出优点。多年来,微波传输对全国广播电视覆盖率的提高和安全播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波已成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确保党和国家政令畅通的一种战略和战备资源。广播电视系统大容量SDH(同步数字系列)数字微波的发展,加上IP微波的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微波传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现代广播电视行业当中,广播电视数字微波传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对于提高图像音频的清晰度和传输质量,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对高带宽无线传输的需求非常迫切,传统的TDM传输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目前广播电视系统的多业务、多速率传输的需求,要求原有的数字微波传输实现IP化传输。

一、传统的TDM微波和IP微波

1.1传统TDM微波的传输方式

TDM就是时分多路复用模式,时分复用是指一种通过不同信道或时隙中的交叉位脉冲,同时在同一个通信媒体上传输多个数字化数据、语音和视频信号等的技术。在TDM模式下,每一个信号都需要时刻的占有分配给它的带宽,即使在没有数据业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TDM对带宽的要求很严格,在TDM模式下,要保证不会出现失帧,就必须确保通道总带宽要大于或者等于任何时刻下传输的数据业务带宽,需要提高传输的容量,提高通道的带宽。

1.2 IP微波的传输方式

IP数字微波是将IP数据复接插入到微波帧中,经过一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后(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和传输的可靠性),经ODU(室外单元)混频放大后通过微波传到远端,最后还原为IP数据的新技术。它既有数字微波高效、稳定、可靠、建设快等优点,又符合网络向全IP化转变的趋势。

二、广播电视系统微波传输中TDM方式与IP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山西广电微波传输为例)

1、业务调整。TDM微波传输严格按照VC的占用方式,如果以45M为单位,超出一个容量,则要完全占用另一个45M,即使只是用了其中一部分带宽。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资源的浪费。IP业务采用IP接口,带宽以2M为步进,增加业务简单,而且不同业务在总带宽不变的情况下,内部可以灵活调整分配。

2、业务类型。TDM业务连接类型固定,视频、数据、语音采用不同的接口和连线,不适用未来广电的多业务发展。IP业务有丰富的接口类型,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适应广播电视网络传输视频之外的其他业务需求。

3、传输质量。TDM微波传输带宽可靠保证,传输时延小。IP微波尽管IP协议最初是为数据网络设计,但是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提高传输可靠性的协议,保证语音和视频的传输,同时硬件处理速度的提升,也为可靠传输提供了保证。在网络公司的普遍IP化的基础上,吉林广电已经成功开通了全省基于微波传输的IP化无线网络。

三、IP化演进的意义

IP微波不断发展,可以从中心站向中继站尤其是高山台站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网络、电话信号,还可以监测各台站运行情况,各台站也可以向中心实时回传广播电视播出情况和台站安防情况。

IP微波具有面向IP的丰富接口业务类型,同时对传统微波可以很好的兼容、与以太网完全兼容,灵活高效的自适应调制特性,大容量、更多业务传输功能,传输速率更高,超高精度的时钟同步、实现高质量传输,多方向网络化及可靠的端到端业务管理等特点,适应广播电视系统新时代的发展要求。IP微波还能与未来铺设的光纤系统中的光纤设备无缝融合,配合统一的网管平台进行端到端业务分发,管理和保护[2]。未来的IP微波技术还将向着更大带宽、更高可靠、更多特性和更加节能轻巧方向发展,512QAM/1024QAM高调技术、E-BAND毫米波频段以及中射频一体化的全室外产品等下一代微波通信技术和设备形态正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这为今后IP微波拓展更广阔的应用途径奠定了基础。

总之,广播电视系统微波IP化传输,体现了IP微波的技术的先进性。其接口丰富、大带宽、高可靠、网络化、易部署和管理的优势,将成为整个广播电视系统无线传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 考 文 献

第7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应用

1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

广播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如今现代电子传媒,广播电视不但能够制作传播信息、舆论导向、娱乐及教化等功能,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第一台广播电视诞生到现在,它在各方面都经历了较大的变革。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标志始于1987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发现了自然界中有一种元素——硒,具有光电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技术得以飞速发展,逐渐实现了图像传输,这是现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直至1925年,广电摄像管的研制发明使电视的发明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电视开始普遍推广,成为了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至此,各种新形式的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化平台等层出不穷,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也促使了其相关产业的崛起。目前,处于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在转换成数字化以后,新媒体技术也进行较大变革,各种新的播放形式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便利,比如在线直播、微博、微视频等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广播电视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功能,使其不断完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这是广播电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2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突破了原有媒介的弊端,实现了顺畅、开阔的传播特点。只有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才能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改革创新,进而适应新时代的市场形势。

2.1突出互动性和个性

以往的广播电视只能为人们提供观看平台,观众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状态,二者无法实现交流沟通,虽然平台也提供了一些途径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但缺乏时效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并且可以和主持人进行沟通,互动性较强,这一特征满足了新时期观众的互动要求,这正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因为技术的原因,新媒体的个性化较强,传统媒体通常是针对广大受众,没有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然而新媒体能够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详细划分节目种类。

2.2传播及时、速度较快

广播电视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时间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技术依靠其反应敏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面前发挥着不可取代作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拉近了传播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目击者、经历者或者。新媒体可以全天候的进行节目制作和工作,让人们随时都能了解到身边发生的新闻现象。

2.3传播形式朝着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报、数字电视和数字报纸出现,都能成功的吸引广大受众眼球,也能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新媒体包含的种类较多,例如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媒体覆盖范围局限,超越了时空和区域束缚。依靠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在全球范进行各种类型的传播。

2.4选择范围广,容易保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媒体具有的优势将被充分挖掘,这是新媒体受到人们喜爱的最主要原因。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缺点,新媒体也一样。

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1管理思维更加开发、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新媒体时代,想要促使广播电视行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电视台管理机制,这是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竞争力的最基本措施。广播电视技术和新媒体相互融合,使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方面整体实现创新和改革。首先,考核机制不断创新。广播电台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强,适应各种岗位的人才,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其次,改革传播体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为双向传播,才能真正的理解受众需求,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最后,改革传播形式。利用网络信息,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把其作为独家视角进行节目创作,重视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包装,融入情感,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3.2和数字技术相互结合

目前,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播电视系统当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放的整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首先,改革有限电视,采用高端数字化模式,充分使用卫星定位技术等高科技来较少影响信号的各种因素,最终实现信号全面覆盖的目标。其次,在电视节目整体运作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功能,进而通过数字化来影响发射设备,构建微波传输网络体系,能够促进全世界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3.3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步伐。现在互联网已经普遍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播电视行业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使用该技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中,人们观看节目都是被动选择和接受,无法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同时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影响节目的制作进程和播出效果。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摆脱了人为操作的弊端,依靠自动化的技能进行调整,假如节目中出现问题,就会暂时播放其他节目,这样就能实现连贯的、良好的节目播出效果。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较多福利,它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满足现代广播电视制作流程的一切需求,把广播电视事业中数据和信息之间融合变为现实。

3.4构建集一体化的新媒体广播电视平台

新媒体背景下,要想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就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新媒体平台,它包含广播电视行业的所有业务,例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有利于广播电视台不同类型的业务共同开展。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把广播电视的各种功能和网络充分融合,形成统一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广播电视网络平台。

第8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伴随着

一、现状考察:人才•业务•节目

内地与港澳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发展速度和模式不尽相同,但广播电视业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接触、交流、竞争与合作。近十年来,在产业化数字化“两个轮子”的驱动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节目互换播出

随着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大增。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电视节目供应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过去丰富多彩的香港本土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需求,香港免费电视的自制节目只占34.2%,付费电视仅占17.6%,大量的电视节目依靠外购。如香港tvb购买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进行重新包装并配上粤语播出。台湾是当今世界电视频道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现有140多个电视频道,对节目的需求非常大,囿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之间的节目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少。

2、联合制作节目

近年来,两岸四地频繁的经贸文化往来也吸引了港澳台众多传媒,从而激活了两岸四地广电节目制作的合作。如中秋晚会《天涯共此时》、周播节目《互动星期天》、大型直播节目《海峡西岸行》,特别节目《千里走青藏》、“海峡两岸记者草原行联合采访活动”等聚集了两岸四地众多广播电视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范围从文娱节目拓展到新闻报道。20年来,两岸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专题类节目500多部。为了加强联系和便于合作,不少港台传媒陆续在大陆设立记者站、制作公司、办事处等常设机构,如凤凰卫视就把制作基地设在北京和深圳,香港电视制作公司干脆把制作基地设在广东电视台对面的亚洲国际酒店。

3、从业人员交往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之间往来与合作日趋渐频繁,最为集中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和澳门的澳亚卫视。受迫于岛内市场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台湾影视人纷纷选择大陆市场。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每年台湾主创人员参与大陆剧拍摄的有300至400人次。从1987年台湾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至今20年来,台湾的广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从业人员4000多人次受邀参加大陆影视剧、综艺晚会和专题节目的制作演出。共同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广播影视节(展)活动200多场次;台湾业内人员前来大陆参观访问、制作节目、洽谈业务上万人次。[1]

4、广电业务交流

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业务交流也十分密切,相互之间的互访、研讨会( 论坛 )、广播影视节(展)活动都十分频繁。2005年9月台湾“两岸科技交流访问团”抵达祖国大陆,访问除了讨论两岸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合作市场开发问题外,还将与大陆政府及科技界就两岸的数字电视、iptv等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合作发展计划。2006年9月19日,海峡两岸广播事业交流研讨会在台北举行。2007年6月,为呈现及海外华语主持人的风采,团结全球华语主持人、推进华语节目走向世界,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推出特别活动《华语强音——新娱乐华语主持人盛典》。

目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已拓展到节目互换播出、从业人员往来、广电业务交流和联合制作等各个领域,但要合作推向更高的阶段,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共荣”的理想,还须各方本着“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开辟合作新路径,创造合作新模式。

二、路径创新:从建立渠道到建构平台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之间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了解,逐步建立了各种合作渠道,从业务交流到节目合作,从相互渗透到合法落地,逐渐形成了“借船出海”的合作路径。“借船出海”有两大优点:一是节省资金,二是有利于本土化传播。“借船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与对方媒体的合作,建立在对方落地传播渠道;一种是各方通过合办公司和合办活动,搭建一个媒体运营和内容供应的合作平台。

1、根据对方需求,建立传播渠道

十多年来,通过“请进去,走出去”,粤港广播电视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局面。目前,已有9个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亚视四个频道,凤凰、华娱、星空、mtv及澳亚卫视)在广东境内合法落地,进入新世纪,内地电视频道也逐步进入了港澳地区的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播电视和宽带网。目前进入香港的内地电视频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央电视台系列频道,二是部分省市电视频道,三是香港与内地合作打造的播出平台,如神州新闻台、点心卫视等。

针对台湾当局设置的障碍,大陆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对策,“化整为零、借船出海、分散入岛”,大力开展与岛内媒体的合作,实现一种间接的落地。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让内地广播电视节目或合办节目逐渐进入港澳台市场。海峡卫视在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方面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除了与tvbs、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华语媒体有合作关系外,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海峡卫视与台湾东森在新闻资源、时间资源、节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可以进行共享、优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增强了两岸媒体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双赢的合作。

然而,这种通过建立传播渠道进入对方市场的作法,仍然面临 政治 、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制约,客观上是加剧各方播出市场的竞争。当然,适度有序的竞争也会促进合作是以发展。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传媒规制的原因使这种方式容易遭受抗拒。笔者认为现阶段在节目生产与流通方面搭建合作平台更加现实可行。

2、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制作平台

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来自影视剧,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近些年国产剧的海外销售在走下坡路,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传统的影视生产体系所决定的,重创作轻市场、先生产后发行,而当今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发行公司,面向全球,以销定产。二是我国影视从业者总是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一点就可以了。“制作商瞄准的都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够吃了就行。”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铁佛说出大实话。“从创作源头就没有考虑过海外市场,那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如何更好地了解、把握和进军海外市场?与港台广播影视制作业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合拍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海外市场。”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张子扬副主任明确地提出:“合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应该强强联合,即整合各自最优秀的那部分资源,创作出能够传递‘大中华文化’的作品,以此开拓亚洲市场,与日韩展开争夺。”[2]

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又推出两项影视产业惠台政策: 一,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视剧经大陆主管部门核准后,可视为大陆生产的电视剧播出和发行。二,广电总局将有台湾演职人员参与的大陆电视剧完成片的核准工作,交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这些政策为两岸四地合拍影视节目和港台影视从业人员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必将为做大做强

3、面向海外市场,构建交易平台

但是,目前这种合作仍然受制于各自分割的市场,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对此,赵玉明教授指出:“

相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的开放和内容生产的合作,两岸四地更应该考虑加强华语广播电视节目流通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众所周知,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已逾百届,为中国 经济 贸易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应该“以全球市场为范围,构建一个常规性国际性的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打造一个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广交会’。”[4]广东曾举办过一个短暂的华语电视周,当今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华语广播影视交易平台已是大势所需。

三、模式创新:从项目合作到产业开发

当今广播电视 发展 已进入了全球化产业化数字化的转型期,两岸四地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完成漂亮的转身,加强区域性合作或许是一个好的机遇。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开始进入经营层面。具有台商背景的北京环球七福广告公司承包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并改名为“ 音乐 之声”, 环球七福对其进行整体包装和运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音乐之声”已发展为全国广播知名品牌。2006年12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好易购家庭购物有限公司”, 台湾 东森媒体集团派驻精英管理团队倾力加盟,三大巨头携手领跑国内电视购物业。但这种合作模式还基本上是以项目合作为主,如要做大做强广电产业还需要变零敲碎打的项目合作为合资合营的产业开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历程时指出:“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中,要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共同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充分采取商业运作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如要真正采取商业运用机制,政府应适时适度开放传媒资本市场。广播电视业有五大投资板块,即政府投资板块、 企业 投资板块、播出机构投资板块、社会投资板块和外资投资板块。两岸四地企业合资合营就是为了增强广电产业的造血功能。问题是目前的传媒规制仍然是制约产业开发的主要“瓶颈”。“如果广播电视不加快变革传统行业管制方法,而是一味地人为割断产业链,长时间地把不同性质的资本分割在各个产业链条上,要做大做强电视内容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6]为了改善产业链形成的外部环境,内地广播电视要尝试经营播放平台的公司制改造,引入业外境外资本。积极探索非公益性频道频率的公司制改造,组建若干混合所有制的频道频率运营公司。笔者认为,当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可以携手合作的产业开发有三个取向:

1、以数字内容产业为契机,进军新媒体领域

展望未来,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必将成为广电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当前,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数字付费电视,一是新媒体。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的开展,积极塑造市场主体,面向社会,适度开放,分工合作,建立完善的付费频道产业链。广电总局出台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产业政策。对此,民营影视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和联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到境外。

新媒体包括 网络 电视、网络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画、车载移动电视等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2007年4月“全球华语影视产业 论坛 ——广播电视经营模式及新媒体发展前瞻”高级研讨会在深圳、香港、澳门三地隆重举行。显示了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进军新媒体的决心,境内外广播电视不仅在内容生产方面,而且内容集成方面和新媒体运营方面大有作为。对此,内地广播电视要紧紧抓住三网融合契机,联合境内外企业进军数字内容产业,在新媒体领域将会商机无限。

2、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拉动广电产业集群

笔者认为,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产业合作开发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动漫产业。因为动漫产业链具有拉动力大和竞争力强的特点,可以拉动广播电视产业集群及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动漫网游产业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动漫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

近年来,我国动漫网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快速发展的态势,每年保持在40-50%的增长速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国产动画片生产和动画产业发展。但是动画生产投入大,需要足够的市场宽度和多种盈利渠道才能保证其产出和收益。如果两岸四地能够携起手来,一方面利用内地的市场和人力,另一方面利用港台的资本和创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中国的动画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与日美动画产业一决高低。

3、以构建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全球化3.0版本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风起云涌,前面所谈的内容产业、动画产业都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为三个版本:全球化1.0版本,贸易是主要的跨国经济活动方式;全球化2.0版本,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司;全球化3.0版本,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配到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华语广播影视产业首先要成为大中华3.0版本,然后迈向全球化3.0版本。目前,凤凰卫视、点心卫视等两地广电媒体正在构建这样的产业链,即总部在香港,制作在内地,覆盖向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区域延伸。广东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支持、配合香港爱国爱港资本机构新开办一家粤语电视媒体,籍此扩大内地对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通过几年的谈判,2005年6月1日,双方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开办了“点心卫视”,同时把制作基地设在内地。展望未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理应加入全球创意产业体系,构建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华语广播电视产业。

[注释]

[1]茆雷磊 张勇:《广电总局负责人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7日

[2]宋文娟:《2007年电视剧市场:引进来 走出去》《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3月

[3]赵玉明:《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谭天、谭奋博:《广东民营影视产业发展路径初探》《岭南视听研究》2007年第3期

第9篇:广播电视就业方向范文

伴随着

一、现状考察:人才•业务•节目

内地与港澳台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发展速度和模式不尽相同,但广播电视业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接触、交流、竞争与合作。近十年来,在产业化数字化“两个轮子”的驱动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合作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节目互换播出

随着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大增。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电视节目供应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过去丰富多彩的香港本土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需求,香港免费电视的自制节目只占34.2%,付费电视仅占17.6%,大量的电视节目依靠外购。如香港tvb购买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进行重新包装并配上粤语播出。台湾是当今世界电视频道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现有140多个电视频道,对节目的需求非常大,囿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之间的节目交流与合作还比较少。

2、联合制作节目

近年来,两岸四地频繁的经贸文化往来也吸引了港澳台众多传媒,从而激活了两岸四地广电节目制作的合作。如中秋晚会《天涯共此时》、周播节目《互动星期天》、大型直播节目《海峡西岸行》,特别节目《千里走青藏》、“海峡两岸记者草原行联合采访活动”等聚集了两岸四地众多广播电视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范围从文娱节目拓展到新闻报道。WWw.133229.COm20年来,两岸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专题类节目500多部。为了加强联系和便于合作,不少港台传媒陆续在大陆设立记者站、制作公司、办事处等常设机构,如凤凰卫视就把制作基地设在北京和深圳,香港电视制作公司干脆把制作基地设在广东电视台对面的亚洲国际酒店。

3、从业人员交往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之间往来与合作日趋渐频繁,最为集中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和澳门的澳亚卫视。受迫于岛内市场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台湾影视人纷纷选择大陆市场。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每年台湾主创人员参与大陆剧拍摄的有300至400人次。从1987年台湾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至今20年来,台湾的广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从业人员4000多人次受邀参加大陆影视剧、综艺晚会和专题节目的制作演出。共同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广播影视节(展)活动200多场次;台湾业内人员前来大陆参观访问、制作节目、洽谈业务上万人次。[1]

4、广电业务交流

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业务交流也十分密切,相互之间的互访、研讨会( 论坛 )、广播影视节(展)活动都十分频繁。2005年9月台湾“两岸科技交流访问团”抵达祖国大陆,访问除了讨论两岸广播和电视的内容合作市场开发问题外,还将与大陆政府及科技界就两岸的数字电视、iptv等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合作发展计划。2006年9月19日,海峡两岸广播事业交流研讨会在台北举行。2007年6月,为呈现两岸三地及海外华语主持人的风采,团结全球华语主持人、推进华语节目走向世界,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推出特别活动《华语强音——新娱乐华语主持人盛典》。

目前,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已拓展到节目互换播出、从业人员往来、广电业务交流和联合制作等各个领域,但要合作推向更高的阶段,实现“资源共享、创新共荣”的理想,还须各方本着“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开辟合作新路径,创造合作新模式。

二、路径创新:从建立渠道到建构平台

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之间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了解,逐步建立了各种合作渠道,从业务交流到节目合作,从相互渗透到合法落地,逐渐形成了“借船出海”的合作路径。“借船出海”有两大优点:一是节省资金,二是有利于本土化传播。“借船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与对方媒体的合作,建立在对方落地传播渠道;一种是各方通过合办公司和合办活动,搭建一个媒体运营和内容供应的合作平台。

1、根据对方需求,建立传播渠道

十多年来,通过“请进去,走出去”,粤港广播电视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局面。目前,已有9个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亚视四个频道,凤凰、华娱、星空、mtv及澳亚卫视)在广东境内合法落地,进入新世纪,内地电视频道也逐步进入了港澳地区的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播电视和宽带网。目前进入香港的内地电视频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央电视台系列频道,二是部分省市电视频道,三是香港与内地合作打造的播出平台,如神州新闻台、点心卫视等。

针对台湾当局设置的障碍,大陆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对策,“化整为零、借船出海、分散入岛”,大力开展与岛内媒体的合作,实现一种间接的落地。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让内地广播电视节目或合办节目逐渐进入港澳台市场。海峡卫视在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方面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除了与tvbs、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华语媒体有合作关系外,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海峡卫视与台湾东森在新闻资源、时间资源、节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等方面可以进行共享、优化和合理配置,从而增强了两岸媒体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双赢的合作。

然而,这种通过建立传播渠道进入对方市场的作法,仍然面临 政治 、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制约,客观上是加剧各方播出市场的竞争。当然,适度有序的竞争也会促进合作是以发展。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传媒规制的原因使这种方式容易遭受抗拒。笔者认为现阶段在节目生产与流通方面搭建合作平台更加现实可行。

2、实现优势互补,搭建制作平台

海外很多观众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来自影视剧,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作品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近些年国产剧的海外销售在走下坡路,这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传统的影视生产体系所决定的,重创作轻市场、先生产后发行,而当今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发行公司,面向全球,以销定产。二是我国影视从业者总是认为国内市场很大,能在这块大蛋糕中切一点就可以了。“制作商瞄准的都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够吃了就行。”东方传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铁佛说出大实话。“从创作源头就没有考虑过海外市场,那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如何更好地了解、把握和进军海外市场?与港台广播影视制作业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合拍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海外市场。”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张子扬副主任明确地提出:“两岸三地合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应该强强联合,即整合各自最优秀的那部分资源,创作出能够传递‘大中华文化’的作品,以此开拓亚洲市场,与日韩展开争夺。”[2]

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又推出两项影视产业惠台政策: 一,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视剧经大陆主管部门核准后,可视为大陆生产的电视剧播出和发行。二,广电总局将有台湾演职人员参与的大陆电视剧完成片的核准工作,交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这些政策为两岸四地合拍影视节目和港台影视从业人员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必将为做大做强

3、面向海外市场,构建交易平台

但是,目前这种合作仍然受制于各自分割的市场,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对此,赵玉明教授指出:“

相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的开放和内容生产的合作,两岸四地更应该考虑加强华语广播电视节目流通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众所周知,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已逾百届,为中国 经济 贸易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应该“以全球市场为范围,构建一个常规性国际性的影视节目交易平台,打造一个中国影视产品进出口‘广交会’。”[4]广东曾举办过一个短暂的华语电视周,当今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华语广播影视交易平台已是大势所需。

三、模式创新:从项目合作到产业开发

当今广播电视 发展 已进入了全球化产业化数字化的转型期,两岸四地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完成漂亮的转身,加强区域性合作或许是一个好的机遇。近年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合作开始进入经营层面。具有台商背景的北京环球七福广告公司承包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并改名为“ 音乐 之声”, 环球七福对其进行整体包装和运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音乐之声”已发展为全国广播知名品牌。2006年12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好易购家庭购物有限公司”, 台湾 东森媒体集团派驻精英管理团队倾力加盟,三大巨头携手领跑国内电视购物业。但这种合作模式还基本上是以项目合作为主,如要做大做强广电产业还需要变零敲碎打的项目合作为合资合营的产业开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田进在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历程时指出:“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中,要不断完善协作机制,共同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充分采取商业运作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如要真正采取商业运用机制,政府应适时适度开放传媒资本市场。广播电视业有五大投资板块,即政府投资板块、 企业 投资板块、播出机构投资板块、社会投资板块和外资投资板块。两岸四地企业合资合营就是为了增强广电产业的造血功能。问题是目前的传媒规制仍然是制约产业开发的主要“瓶颈”。“如果广播电视不加快变革传统行业管制方法,而是一味地人为割断产业链,长时间地把不同性质的资本分割在各个产业链条上,要做大做强电视内容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6]为了改善产业链形成的外部环境,内地广播电视要尝试经营播放平台的公司制改造,引入业外境外资本。积极探索非公益性频道频率的公司制改造,组建若干混合所有制的频道频率运营公司。笔者认为,当下两岸四地广播电视可以携手合作的产业开发有三个取向:

1、以数字内容产业为契机,进军新媒体领域

展望未来,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内容产业必将成为广电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当前,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数字付费电视,一是新媒体。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的开展,积极塑造市场主体,面向社会,适度开放,分工合作,建立完善的付费频道产业链。广电总局出台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产业政策。对此,民营影视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和联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到境外。

新媒体包括 网络 电视、网络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画、车载移动电视等新技术催生的新媒体。2007年4月“全球华语影视产业 论坛 ——两岸三地广播电视经营模式及新媒体发展前瞻”高级研讨会在深圳、香港、澳门三地隆重举行。显示了两岸四地广播电视进军新媒体的决心,境内外广播电视不仅在内容生产方面,而且内容集成方面和新媒体运营方面大有作为。对此,内地广播电视要紧紧抓住三网融合契机,联合境内外企业进军数字内容产业,在新媒体领域将会商机无限。

2、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拉动广电产业集群

笔者认为,两岸四地广播电视产业合作开发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动漫产业。因为动漫产业链具有拉动力大和竞争力强的特点,可以拉动广播电视产业集群及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动漫网游产业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动漫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网络游戏业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产业。

近年来,我国动漫网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快速发展的态势,每年保持在40-50%的增长速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国产动画片生产和动画产业发展。但是动画生产投入大,需要足够的市场宽度和多种盈利渠道才能保证其产出和收益。如果两岸四地能够携起手来,一方面利用内地的市场和人力,另一方面利用港台的资本和创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中国的动画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与日美动画产业一决高低。

3、以构建产业链为纽带,打造全球化3.0版本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风起云涌,前面所谈的内容产业、动画产业都是创意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为三个版本:全球化1.0版本,贸易是主要的跨国经济活动方式;全球化2.0版本,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司;全球化3.0版本,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分配到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华语广播影视产业首先要成为大中华3.0版本,然后迈向全球化3.0版本。目前,凤凰卫视、点心卫视等两地广电媒体正在构建这样的产业链,即总部在香港,制作在内地,覆盖向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区域延伸。广东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支持、配合香港爱国爱港资本机构新开办一家粤语电视媒体,籍此扩大内地对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通过几年的谈判,2005年6月1日,双方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开办了“点心卫视”,同时把制作基地设在内地。展望未来,两岸四地广播电视理应加入全球创意产业体系,构建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华语广播电视产业。

[注释]

[1]茆雷磊 张勇:《广电总局负责人回顾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7日

[2]宋文娟:《2007年电视剧市场:引进来 走出去》《中国广播影视》2007年3月

[3]赵玉明:《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谭天、谭奋博:《广东民营影视产业发展路径初探》《岭南视听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