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环境保护分析精选(九篇)

环境保护分析

第1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环境监测,就是相关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影响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测试、监视,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环境背景、研究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置监测地点、样品采集及送检、对样品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等环节,它是了解环境质量水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我国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整个环境监测的水平高低与能力大小决定着环境保护监测的整体效果。因此,只有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采用多种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监测的科学有效性。

二、环境保护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针对环境保护监测这一环节,经过严格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环境保护监测水平不断提高。但现阶段,由于存在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干扰,我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业务水平不强

高素质的环境保护监测队伍,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虽然设有环境监测机构,但对于相关技术人员,各项技术培训并没有配备到位,对于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在实际监测工作执行过程中,如监测空气质量、废水的相应指标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且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较大,最终导致监测分工不明确、监测人员业务水平不够、工作慵懒散漫现象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降低,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质量低劣,而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没有很好的措施能很好的化解在矿物资源、能源事物的开发过程中,在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废水的严重破坏,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是对生态平衡的又一重大挑战。

3.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持续性

一般来说,为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及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排放量较低,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较明显的损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逐渐积少成多,最终酿成终身受害的严重后果。在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破坏,也给人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

4.污染物的种类繁多

环境污染通常不是因为单纯的一种有毒物质导致的,它是多因子联合作用的结果。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不同污染物各有各的毒害作用,其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更为复杂,有的具有特异性或是非特异性作用。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的协同叠加作用使得带给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更大的难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有效措施

环境保护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众多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阻碍,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落实到位,必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完善环境保护监测的法制管理模式

全方位的法律管理体系是保证环境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首先,加强法律意识管理、实现监测的法制化进程、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是确保整个监测工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形成监测法制程序,理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修改和完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相关条例法规等方法,构建环保部门与监测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模式,是确保监测工作权威性的关键。最后,实现环境保护监测信息传输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对接,保证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形成整体化管理,是强化环境保护监测体制、优化监测管理的重要举措。

2.强化环境保护监测基础能力的整体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性管理,全面加大监测应急能力建设,做好监测能力项目的储备建设,在提升整个环境保护监测技术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点,一方面就是要实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创新科学有效的评价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监测综合评价机制,加大对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投入,从而为监测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管理平台。

3.多渠道培训提升监测人员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监测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提升和保护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加强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监测知识业务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全面的道德素质管理,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强、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监测人员,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奋发向上的专业化监测队伍,实现对监测各个环节的综合性管理。

四、结语

第2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 X-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84-1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概述

公众参与的思想渊源于古希腊的民主传统。现代民主语境下的公众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并具备相应能力的公民,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是民主行政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延伸。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都依法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权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和参与环境管理。

二、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1989年《环境保护法》第6条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是环境法对于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规定。这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得到显著成绩时,获得政府行政奖励的规定。这个条文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依据。

三、公民参与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环境基本法未对公民环境权明确规定

公民环境权是针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来的。但将公民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还未将其纳入法制范畴。公民环境权是人类在享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有权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将其纳入法制范畴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时展和国际社会的要求。

(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程序制度亟待完善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了较为具体可行的公民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但是《环度影响评价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没有规定在遇到违反环保有关规定的情形下,保障义务实现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环保公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环境影响评价,覆盖范围相对比较狭窄。

(三)未将环境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环境诉讼是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环境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还未将环境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众只能对影响自身的环境权益提讼,而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公民个人不能提讼,这极大的限制了公众参与环保的司法路径。

(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缺乏监督滞后

《环境保护法》第6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0条、都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危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些条文仅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则无相关的法律规定。

四、完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议

(一)将公民环境权纳入环保基本法

将公民环境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纳入环保基本法,是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潮流的需要。此问题在上文已做论述,不再赘述。

(二)将环境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来保障公众的环境利益和环境诉求,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将环境公益诉讼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仅能有效预防和制止侵害环境的行为,而且对于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就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立法而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还不具可诉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至于如何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学界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本文就不再赘述。

(三) 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序制度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序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具体方式。为了确保公众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并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环境保护意愿,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的环境保护立法参与程序,督促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使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时能够维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实现环境诉求。

(四)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建立社区环境监督机制。社区环境监督机制就是社区管理者在发现社区存在环境问题时,及时向造成环境问题的责任人要求进行整改,并向环保部门及时报告。另一方面,建立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五、结语

公民参与环境保护使得公众对公共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向积极响应与合作,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的减少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保证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各项环境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公众通过参与环境保护,一方面能使公民自身的环境权利和环境诉求益得到切实维护;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全面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对策

前言

公路建设是构建便捷、畅通、安全、高效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投入使用以来,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在扩大内需、增加人们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不可忽视的是,公路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数环境问题。如何在公路日常养护中有效展开环境保护,是目前公路养护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公路养护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防治

1.1空气污染及防治

1.1.1空气污染

汽车运行中,会产生大量尾气排放,这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在公路养护工作中,砂石作业等也会不同程度引起空气污染。由于空气污染的不可见,其危害性极大,不仅对动植物及水土带来危害,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宏观角度来看,汽车尾气还会破坏臭氧、形成酸雨、引起温室效应等。

1.1.2空气污染防治

在公路日常养护中,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限制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上路。此外,可在公路两旁种些植物,这不仅减少了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噪音,还吸收了汽车尾气和粉尘,减少空气污染。

1.2水污染及防治

1.2.1水污染

公路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城市,而是横跨东西、贯穿南北的庞大工程。在施工之初,就需要砍伐路边的树木,占用相关土地等,这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从而引起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此外,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携带了石油、有机溶剂等有毒物质,如不慎滴漏,有毒物质沿地表深入土壤,对当地土质及水质带来一定的污染。

1.2.2水污染的防治

施工过程中,重视公路排水系统的建设,并确保路排水沟的畅通,按设计要求排放。在公路沿线居民区,要建好污水处理管理站,避免各种污水直接排放。此外,还要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2]。

1.3噪声污染及防治

1.3.1噪声污染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噪音,并长期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此外,公路养护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也是造成噪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1.3.2噪声污染的防治

在公路两旁建立植物带,特别在学校、工厂、居民区等修建围墙,设置声屏障等。车流量较为密集的学校、工厂的建筑物应设置隔音门、窗等。要加强交通管理,严禁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此外,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公路行驶过程中不应无故鸣笛,按大喇叭等。

1.4生态污染及防治

1.4.1生态污染

公路养护过程中,为了施工方便和节省造价,养护人员一般采取就地取材,沿线开采。因而,不同程度破坏了当地原有的山体、植物等,间接影响影响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及繁衍,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1.4.2生态污染防治

要充分利用路维修作业基层废料、油层料等废旧材料,这样不仅节约了能源和建设养护资金,同时也达到了环保的目的[3]。此外,在具体修补路段过程中,要适当栽培植被,保护原生态。

2.公路养护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2.1养护管理体制落后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管理改革的推进,公路管理模式逐渐市场化,但旧管理模式仍普遍存在,未从根本上实现转型,特别是公路养护系统,存在养护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老化、僵化,监管不到位,缺乏创新,加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忽视了公路养护,也无暇顾及环境保护。此外,还缺乏相应的环保管理及监督执行机构。

2.2缺乏公路养护专业性环保规章制度

我国公路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定不断健全和完善,涉及面广,管理到位,但是在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方面,仍缺少相应的环保规范及标准。现行《养护质量评定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环保方面没有具体要求,规定不明确,缺乏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2.3环保资金、人才及科研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对公路养护及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将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公路施工方面,造成了资金链的失衡,影响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顺利展开。此外,相关机械设备与公路养护规划不相配套,还缺乏专业环保人才。这些都是公路养护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

2.4居民公路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环境保护执行难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村落及城市多数是沿着公路建立的,造成了公路人流量、车流量较大,而沿线居民的环保意识不高,日常破坏行为普遍存在。此外,公路环保设计到各个方面,而缺乏相应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管理的冲突,彼此之间协调力度不大,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公路环保的管理难度。

3.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措施

3.1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

首先,要重视公路养护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投入,确保各项资金到位,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建立和完善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制定相应规范及标准,并在制定公路养护总体规划时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形成公路建设、公路养护、环境环保和谐统一,确保各项工作依章办事[3]。除此之外,还要设立相应的环保管理、监督执行体系,定期对公路环境特别是正养护施工路段的环境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环保考核内容相挂钩,真正将公路养护及环境保护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

3.2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建立和完善养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并在具体养护过程中严格落实和执行。公路养护环保规划不能太过于笼统,也不能想当然,要根据不同路段及公路特点,再结合季节性特点、交通量及发展趋势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此外,环保预算要科学、合理,并稍有结余,以防突况,制定好环保应急措施。

3.3加大投入,培养人才

公路养护中环境保护须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机械设备,使之逐步实现养护机械化。公路养护机械化可提高路面铺装率,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不仅有利于解决砂石路取土养护难的问题,还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除此之外,要重视公路养护系统环保人才的培养,重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环保教育及培训,积极借鉴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从各个方面保障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

3.4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公路环境保护也是如此。因此,须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除了提高公路系统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之外,还要加强宣传,提高沿线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公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还要加强对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便于相关人员在环保意识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公路养护,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具体环保措施。从意识上和行动上切实做到防止结合,综合治理,全面保护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总结

良好的环境不仅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还能使人保持愉快心境,促进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4]。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公路养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保障公路畅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辉,戴闻书.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浅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06):75-76.

[2]宋桂杰,李云汉.浅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225.

第4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境税 直接管制 排污费 补贴 排污权交易

一、引言

为了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对策。对环境问题的公共对策主要有直接管制、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和环境税。接下来,本文将对环境税与四种公共对策进行对比分析,证明环境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对策。

二、环境税与直接管制的比较

直接管制指的是政府通过立法,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限制或禁止污染,最终实现政府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其主要优点是权威性、严格性和迅速性。

相对于环境税来讲,直接管制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首先,缺乏弹性和效率。直接干预的方式没有考虑企业之间成本与收益的差别,对所有企业“一刀切”式要求,这妨碍了对治污方法的自由选择,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环境税通过影响污染者备选活动(如安装排污设施以减少污染、为污染支付税费等)的成本与收益,使污染者可以对政府提供的这种经济刺激做出灵活的反应,从而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有利于环境的选择。其次,直接管制不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污染者如果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排污量标准,处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一般情况不会再努力治理污染。相反,环境税要对生产的每一单位污染纳税,每增加一单位的污染量都需支付税收,这促使污染者想方设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甚至进行技术革新使排放量低于规定的标准以减少纳税。

三、环境税与排污收费的比较

排污费指的是政府对污染企业每单位排放征收庇古税。这一对策增加了财政收入,降低了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激励企业在排污治理和排污费之间进行权衡,激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在长期实施过程中排污费却暴露了它的局限性。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收缴率低成为了排污费制度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有的环保部门把排污收费工作当作筹资工具而不是执法手段,用收了多少钱来评判排污收费工作的好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只注重GDP的增长,为了招商引资,用减免排污费“做人情”,在一些地方划定“无费区”、设“企业宁静日”,搞“减半征收”、“减免征收”等政策。环保部门因为顾忌当地政府的压力,过多考虑企业的承受力,觉得排污收费工作不好出政绩,还容易得罪人,也不愿下力气真抓实干。其次,根据排污费使用规定,排污费可以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然后转嫁给消费者。而税收则从企业利润部分征收,对企业收入产生更直接的影响。这样的价格转化形式和收入分配结果更符合福利经济学的要求。

四、环境税与财政补贴的比较

环境补贴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企业进行污染防治所发生的费用,针对企业排污量的减少程度给予补贴。补贴和环境税一样,都对污染者提供经济刺激。

环境税与财政补贴存在着几点差异: 第一、补贴加重了公共支出的负担,需要增加其它财政收入以弥补这项开支。相反,对污染征税则使政府得到了一笔收入,减少公共财政的负担。第二、由于补贴的存在,污染企业的利润可能较高,这会降低该行业的退出率,鼓励新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造成总污染程度会加重。而征收环境税,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污染企业的利益,是阻止而不鼓励资源流入污染严重的企业。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不仅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可能会成为对有关行业的一种隐蔽式保护。财政补贴管制难点在于衡量污染降低量的标准基点的建立,即“正常的”排污量的确定。因此,反映环境目标的合理补贴水平一般很难精确地确定,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该行业的保护者们施加压力使补贴逐步提高相对比较容易。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理环境的目的,反而会助长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相反,环境税无需确定污染的基准点,只需确定单位污染的税金就行了。征收环境税,不仅为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财力,而且还直接用于弥补受污染者。

五、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的比较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思想是把排放废物的权力。通过拍卖或无偿分配的手段交给微观经济个体,这种污染权的数量是由政府根据国家环境目标确定的。这种权力还可以像普通的商品那样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产权交易的最显著优势是:实现特定环境目标的确定性。

与分配初始产权的产权交易制度相比,环境税收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排污权交易具体在一个地区实施时要求具备相应的条件,不仅包括充分的科学研究以排污许可总量、完全竞争市场以实现自由交易,还包括先进的技术来检测污染排放,可是这些条件都相对的不够成熟。其次,实现许可证市场的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由于许可证数量的有限,持有者很可能会产生囤积居奇的行为。许可证还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的一种方式。既定的产权分配格局,对该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形成歧视,会限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自由发展。在环境税收手段下,所有的资源利用者都面临统一的税收价格,各企业按照自己的情况做出调整,避免了产权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且环境税收方式的竞争条件是公平的,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情形。

六、结语

环境税改变了直接管制制度缺乏弹性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消除了直接管制下社会整体污染增加的可能性。同时,环境税解决了排污费收缴率低,不利于社会资源有效分配的问题。此外,环境税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财政补贴方式下公共财政负担重的问题,也避免了补贴制度下隐蔽式保护的问题。最后,相对于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明确了环境资源的公众所有性,避免了大量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四种公共对策,环境税是最科学、高效、便捷的环境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穆红莉,孙丽欣.从外部性控制策略分析主要环境经济手段的异同.经济问题研究.2003(6).

第5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 环境保护 政府责任 环境法制建设 具体措施

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超出其解决问题的速度,而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由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职责很难实施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已刻不容缓。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现状,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四个部分逐一具体分析:第一部分是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内涵界定,重点是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及其重要性体现;第二部分是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现状分析,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现今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改革方向,笔者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环境保护中政府责任的内涵界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环境”一词运用得十分广泛,通常意义上的环境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再加上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思维、观念上的差异促使其在环境保护上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因此,任何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引起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环境保护,就是指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和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人类在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因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而使自然环境恶化,我们应寻求一种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控制、治理和消除的手段,进而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之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上对《京都议定书》的商讨可以表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责任的一部分,对于全球因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所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就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拥有保护环境的决心与责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政府责任,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总的来说,这些责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环境保护的执行责任,如高层政府相关政策、指令的下达,合理分配和利用环境保护的资金,进行环保的宣传和教育等;第二,环保工作的监督和反馈责任。

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中国南方“冰冻”事件、北方暴雪灾害以及全球性的沙尘天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危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为此,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因为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其在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这就说明了中国是受环境破坏和污染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人口、经济、资源、能源等各方面都会持续增长,这就预示了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现状分析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战略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国环境形势严峻,如地方上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等,都体现出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发挥政府在保护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已迫在眉睫。

(一)环境保护立法上的不完善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已作为一种产业而发展起来,但无论是法律的规定还是政府的支持,都需要对这种新兴的产业予以维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作为一种直接规范人类行为的强制性行为标准,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的作用, 但它的运行却存在着许多漏洞,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立法上的抽象性。因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环保法律法规同样具有了抽象性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其操作性不强,运用不灵活;第二,法规间的冲突性。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基本法与单行法、单行法与实施细则、国家法与地方法、环境法与其它相关法之间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冲突;第三,法条上的空白行。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环境保护的领域,但却缺少了一部能够真正与其他部门法相提并论的综合性的基本法,而实际上在某些重要的领域尚存在着许多无法可依的状态,给执法部门在实际执行时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二)环境保护执法上的不完善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并且现有环境立法所遵循的是“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从而使环境执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法律效力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合理、领导机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充分、履行职责不到位四个方面。因此在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时,我们应正确处理地方政府领导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监督,从而确保环保部门的执行有法可保,有技术和经费可支持,进而强化政府职能,平衡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用一套统一的、系统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证政府责任的实施。

(三)环境保护司法上的不完善

一个有责任的政府,应当是个严格执法、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坚决查处的政府,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公、检、法三家共同参与的联合机制,依法保障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同时督促行政机关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责,发挥人民司法的能动作用。 但现实中却往往出现:首先,立案不及时,环保执行部门因其他部门拒绝履行非自我的责任而走到唱“独角戏”的局面,不能及时得到协调配合而最终导致案件久拖不决,严重影响执法效果。其次,惩罚力度不够,中国的环境保护“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法律对于重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处罚额较低,环境受破坏以后的量化标准很难掌握,从而使高额的损害无法获得全面的赔偿。再次,只判决不执行,由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发展形成的“行政至上”的观念,使人们往往信任自己区域内的地方政府的职责没有错误,即使该地方政府与上级环保部门的职责相违背,这就是所谓的“地方政策”干预环境执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保护涉及众多相关领域和方面,如果单靠环保部门“赤手空拳”、“包打天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联合起来一起保护环境,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环保部门政策的贯彻执行与管理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遏制立法、执法、司法上的不完善。对于法律法规的空白与漏洞予以及时补充,法律的冲突予以改变;对于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予以健全,执法力度与履行责任予以充分补充;对于突发事件应建立预警机制,不断加强环境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责,并建立惩罚性的赔偿机制,从而使我国环境执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具体措施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应遵守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环境保护运动的宗旨,适应纷繁变化的国际市场,寻求绿色经济革命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应在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第一,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从而改变执法部门“软弱可欺”的形象,并不断增强环保队伍的技术含量和意识水平,进而强化行政管理。第二,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填补法律空白,进而提高环境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第三,丰富环境执法方式,强化管理职能,完善执法体制,从而实现制度的透明化。第四,保证环保责任到位,强化决策实施,拒绝地方保护主义。第五,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环境权益。

第6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 继电保护 应用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向测量、数据通信、控制、保护一体化方向发展,是实现智能电力网络及智能电网设备检测保护的重要技术。现代科技发展下的智能电网具有新能源电力规模化、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输电方式应用广泛、智能系统的控制、交互式供电等特点,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特殊问题

1.1 配电网发展滞后,缺少需求侧对电网的支持响应能力

电网与用户的互动性缺乏,造成负荷峰谷的差额扩大,用电负荷率低。

1.2 远距离、超/特高压输电、交直流混合构成的大型电网

大型互联电力系统在增强输电能力的同时激生出由局部扰动衍生为全局故障的潜在威胁。

1.3 波动性新能源以规模化接入电网为主要利用方式

新能源电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可调度性差的特点,采用的逆变设备产生直流分量和谐波分量,影响电能质量,导致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

1.4 新能源电力缺少就地平衡的互补电源

新能源并网造成的系统调峰容量下降会降低电网安全裕度。缺少就地互补能源,新能源装机不能实现并网,风电弃风现象严重。

2 继电保护面临的挑战

继电保护是对继电保护装置和继电保护技术的总称。继电保护装置是可以检测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故障,发生故障后开启短路跳闸保护并实时报警的自动装置。继电保护技术是对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整定、运行、维护、调试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1)特高压电网故障时谐波分量大,非周期分量衰减缓慢,暂态过程比较明显,对保护动作的可靠性快速性影响较大。

(2)变压器保护利用谐波含量区分励磁涌动与内部故障的难度增大。

(3)同塔多回或双回线路的跨线故障及互感和线路参数不平衡对保护性能造成影响。

(4)超/特高压长线线路分布电容对电流差动保护和按集中参数模型构成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

(5)电流、电压互感器在暂态下的传变特性较差,故障状态转换时造成保护误动作发生。

3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相关措施

3.1 广域保护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选择广域保护技术,电网子集作为分析对象和运行单位。继电保护根据电网系统的子集运行状态分析,执行适合的保护措施。广域保护技术将电网的运行范围有效划分成域,利用广域的范围处理智能电网的保护信息。广域保护技术的控制理念可以为智能电网提供自愈方案,实现智能电网运行中的自我保护,对故障发生迅速作出保护判断,迅速进行故障原因的数据传输,有效分析后匹配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广域保护技术作为继电保护的核心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护和支持,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速度,是智能电网必须的保护措施之一。

3.2 继电保护设备应用电子互感器

继电保护需要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速度,需要根据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进行设备的更新和优化。智能电网的构建中安装了具有先进传输功能的电子传感器,传感器为继电保护提供智能电网的运行数据信息,同时继电保护选择数字化的电子互感器和数字化接口及光纤网络,利用光纤网络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电子互感器对测量误差的减少作用重大。

3.3 保护功能的重构

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对继电保护的功能进行重构,需要继电保护为智能电网提供实时运行监控和保护,根据运行数据的异常变化预测事故的发生,根据职能操控系统的数据匹配进行故障的预防和消除措施;不可避免的故障发生时迅速作出保护反应,实现系统的报警和断电处理,并进行相关的有效保护措施,并迅速将故障的信息进行传输分析,发现故障的原因和故障元件,为检修人员提供细致的故障报告和故障整修分析,为电网的重新运行提供帮助。

4 单元件的保护

4.1 发电机的保护

继电保护需要对智能电网中新型发电机进行优化保护,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关注内部短路现象,实现匝间短路保护方案设计,灵敏度检验及整定计算的精确化;后备保护中药匹配反时限过流、过激磁与实际机组的承受能力;实现定、转子的接地保护的可靠性;实现超大容量机组运行保护的特殊性,电网保护与失步、失磁保护有效配合。

4.2 直流线路、交流线路的保护

直流线路的继电保护需要注意故障行波信号产生的不确定性、采样率限制、过渡电阻的影响和线路两段非线性元件的动态时延;交流线保的继电保护需要注意系统振荡中的短路问题及同杆并架双回线的跨线故障和零序互感影响,进行保护中会出现问题的有效规避,并利用智能信息平台对预测故障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避方案和应对措施,实现对直流线路和交流线路的实时安全保护。

4.3 变压器保护

对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需要注意励磁涌流的随机性、混淆性、非线性等多样性特征,运用新的保护原理实现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分析计算和实时保护。

5 运用自动整定技术

在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应用自动适应保护的先进思想,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设备和相关技术的有机整合,实现对系统的综合与分布保护,确保继电保护的全方位覆盖,并保证继电保护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6 结束语

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变革,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了保护性能,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应用适合智能电网保护的新型技术,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信息一体化的发展,保持与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协同发展,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超.基于智能电网环境的继电保护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4:244.

[2]杨晋一,徐然.基于智能电网环境的继电保护措施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35.

[3]薛鹏程.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299-300.

[4]王增平,姜宪国,张执超,张晋芳,刘国平.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02:13-18.

第7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关键词:贸易;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关系

经济的持续增长,会提升人均收入水平,致使污染曲线下降。换言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那么,是否可以验证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的真实性呢。事实证明,通过实施合理的市场机制,能够处理好一部分的环境问题。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升,那么人们更愿意花高价去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为了占据绿色产品市场份额,也会革新生产技术,通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来减小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只有最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才主张,要想把市场力量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去,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性的干预措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这种冲突正好形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国际贸易促进环境改善

首先,由于贸易体系具有开放性,因而其能够对全球各地的资源起到合理的配置作用。如果资源水平一样,那么开放的贸易体系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能够增加更多财富。根据以往传统的贸易理论观点,不管是从绝对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讲,其具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贸易之后的福利提升的幅度较大。国际贸易跟国内贸易相比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能为我们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各个参与国家的居民赚取到更多的收入。当人们的收入见涨后,根据库兹涅滋有关理论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善,收入也会增加。因此,可以这么说,贸易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财富。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那么他们会更加注重环境的质量,也会更有能力为保护环境而付出,如此,环境质量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压力得到减轻。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推行,国际分工程度增加,使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这样也会节约环保技术使用的均摊成本,用于环境改善的成本也会降低。若贸易不存在,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再次,如果一个国家推行开放的贸易体系,随着其持续的发展,环保新技术得到研发和提升,随着其在各个国家的推行和使用,环境恶劣的地区的状况得到改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导致科学技术的流动量增大,速度增加。这样对发展中国家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国家就可以通过开放性的贸易体系来改善环境恶化的情况,将库兹涅滋环境曲线的形成机制和形状进行变化,提前到达该曲线的转折点。图为库兹涅滋环境曲线。

2.环境保护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对环保产品产生了更高的追求,从客观上来讲,环境质量的改善是能够使国家的生产更加清洁化的,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实现产品结构的“绿化”,促进绿色GDP的增长。与此同时,为国际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只有拓展国际贸易的内容,转变交换方式来提高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

三、实施环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影响的经济分析

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可发现,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生产和价格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微观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宏观领域的改变,比如会导致宏观的资源配置、贸易方式和贸易条件等的改变。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来,一个国家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收入造成一些负面作用。这是因为环境成本的内化使得企业的竞争加剧,甚至导致整个产业环境的改变。如此一来,国内的商品会被价格更具优势的进口商品所取代,进而使我国的国内收入水平降低。除此之外,如果需求和收入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放大效益更加突出,最后可能减小国内收入总量和进口量。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发现其中的原因是环境政策的严格执行的结果。

2.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由贸易理论可知,一个国家要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其技术要素是要求得到体现的,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技术优势要能使其生产成本降到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水平,而且能够保障产品质量,或者说该国家的某种特有的资源极其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环境政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观察,可发现,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并不高。况且,在不同的行业,其所承担的成本的差异也较大。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在生产总成本中,污染控制成本实际上是很低的。在环境政策被执行之后,污染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会降低。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环境敏感型产业中,环境保护的影响是不利的。

3.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进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当商品价格变化,那么贸易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使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可发现环境税收比环境规章的经济效率要高一些。事证明,环境税的实施,使得管理的成本降低。对进口的生产部分进行分析,可发现生产税的征收对生产与消费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之,环境政策会引起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扭曲。

四、小结

由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差异,外部成本内化差异在产品价格上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这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年鉴.我国GDP的增长.2010.

[2]薛荣久.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问题[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年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指标居世界的位次.2010.

[4]曲如晓.环境政策的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

[5]李仲周.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6]范柏乃,毛晓苔,王双.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1952-2003年[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7]高峰,范炳全,王金田.我国进出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第8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类对环境的不断改造变成物质环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曾讲过,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就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改造的结果。随着现代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凸显出来,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复杂,我们要找到环境科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应该是: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生态系统中众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并且依靠对这种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恢复和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1]。

    想要更加明确的了解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就要清楚的认识生态学是什么。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机体,而是对外界环境和众多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护环境工作中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治理污染环境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学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就在于研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其发展规律揭示其实质问题,从而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以很好的促进生态系统平衡。

    2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生物所处环境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就成为生态系统。不难看出,时间性、隐稳性、流动性和空间性就是生态系统的4个特点。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结构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对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众多构成成员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可以说是没有绝对静止的状态。环境对于被破坏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时,生态系统自身的趋温稳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生态平衡自我调节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很难长期的恢复到平衡状态,乃至很难恢复[2]。

    3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我国东北以红松林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中, 成功地推广了采育择伐方式, 保护了森林资源, 提高了采伐量, 加快了轮伐期, 保证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饲放天敌以消灭农、林生态系统中的害虫, 避免农药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态系养殖珍珠蚌、海马、水貂等珍贵产品;人工种植防风固砂林以消除风砂为害, 城市植树造林种草以吸收大气毒物尘埃、噪音, 净化空气等等, 无不是人类应用生态学知识于环境, 定向改变环境以适应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识地打破原来自然平衡,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3]。

    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了,而是应该全世界都应该注视的问题。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遭受破坏的问题,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稳定,这些后果都是全世界人类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和生态平衡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现代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在人们不断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这种过程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不能避免的,对于生态平衡的承受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人们如何有效合理的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深入了解和分析生态系统的有关功能和结构,并很好的掌握其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程度也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的。

    4 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之间相互辩证关系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科学合理的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平衡,这也是环境保护科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 早行. 搞好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国情教育参考资料之五.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8):34-36.

第9篇:环境保护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公路建设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