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精选(九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第1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非洲;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S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52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04

The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Africa

DING Zi-li,YAO Ming-hua,JIAO Chun-hai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Africa is the original center of many crops and has abundant germpla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specific resources are good materials for breed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frica, som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re disappearing. Based on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Africa, measures of rescuing Africa excellent resources were proposed to make full use of Africa germplasm resources,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tricting crop breeding, enrich crop genebank and improve crop breeding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frica; crop germplasm resource; introduc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南南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不断加强,2000年10月确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进一步为中国与非洲各国开展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动力。在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文件中指出,中非农业合作应重点加强农业种植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业作物资源引进与展示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等是其研究重点,是农业科技发展优先领域。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础目标。非洲拥有大量原生态优异作物种质资源,对作物品种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引进利用非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对丰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提高作物育种水平与技术及创新能力,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非洲农作物资源的现状

非洲是12个重要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目前尚存在大量的野生种及近缘野生种,蕴藏着大量的原生态资源,特别是优良的特异性资源。作物野生近缘类群中蕴涵着高产、抗病、抗逆等特异性状[1],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已成为现代农作物育种中新基因的重要来源。

1.1 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气候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非洲为显著的高原大陆型地形,平均海拔达750 m[2],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呈南北对称分布,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向南北大致对称平行分布着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干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及亚热带森林带(地中海式植物带)[3]。高海拔的地形特征使非洲的农业系统独具特色[4],拥有大量原生态作物资源,加之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作物产量低,效率低下,作物种质资源不仅保持了丰富的类型,且具有耐瘠薄、耐高温、抗旱及抗病等强抗逆境能力。因此,非洲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及潜力巨大。

1)粮食。非洲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非洲稻种资源丰富,是非洲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Steud.)的起源中心,有各类稻种资源14 917份,非洲栽培稻在抗病虫、耐盐碱、与杂草竞争、抗旱、耐涝、耐瘠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比亚洲栽培稻更强的抗(耐)性,且分蘖能力强、早熟。非洲水稻品种中存在对籼稻和粳稻的广亲和性,与亚洲栽培稻的杂交亲和性好。这些种质资源中有每穗平均粒数200粒以上的大穗品种,千粒重达40 g的大穗型品种,长粒型的三粒寸,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抗病品种,抗褐飞虱的抗虫品种,对叶蝉及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表现免疫的品种,还有耐旱、耐杂草、耐盐和耐高温的优质稻种资源等。

2)棉花。棉花是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区分布范围广,南起南纬30°的南非高地,北抵地中海沿岸,东自非洲之角,西至西非大西洋沿岸,棉产区几乎遍及沙漠地区以外的所有非洲大陆。埃及长绒棉绒长、光洁、韧性好,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40%,按品种分主要有GIZA45、GIZA86、GIZA70、GIZA89和GIZA90,其中GIZA70产量最大,约占埃及长绒棉总产量的75%,GIZA86约占10%。出口的棉花中,长绒棉占68%,超长绒棉占32%,其中GIZA86长绒棉和GIZA70超长绒棉两个品种最受国际市场欢迎,分别占出口总量的44%和20%。GIZA70是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中国企业进口的埃及长绒棉主要为该品种。西非和中非也是非洲重要的棉花产区,尼日利亚现有6个主要品种用于商业化生产,分别是SAMCOT8、ASMCOT9、SAMCOT10、SAMCOT11、SAMCOT12和SAMCOT13。尤其是非洲在自然气候条件的筛选下,棉花品种里有很多耐高温、抗旱、耐渍及形态抗虫等材料,如茎叶多绒毛类型棉花对棉蚜具有明显的抗性,长绒棉品种里含有枯、黄萎病抗原基因等。

3)蔬菜。蔬菜是非洲大陆6大农业区域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欧洲有机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当地常见的蔬菜为番茄、洋葱、土豆、甘蓝、茄子、辣椒、瓜类及豆类蔬菜等,蔬菜产品占非洲出口农产品的前四位,非洲是许多蔬菜作物的起源中心,拥有大量原生态瓜菜资源,这些作物资源在当地气候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和耐热性。尤其是现在尚有大量的野生种及近缘野生种。非洲蔬菜生产以原生态蔬菜农家品种为主,表现为抗性广且品质优良,但产量低,生产上急需优质、抗病且高产的品种。

4)豆类。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豆类种质资源,拥有遗传多样性高的豆类资源近2万份,是多种豆类作物的世界起源、次生起源及多样性中心,如埃塞俄比亚是豌豆的起源中心和蚕豆的次生起源中心,尼日利亚是豇豆的多样性中心,在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常年保存有豇豆种质资源1.2万份,南非是刀豆的起源中心之一。非洲是多种豆类作物的原产地,资源丰富,特别是抗病虫、抗逆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高。

1.2 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保存了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由于非洲耕地较为分散,大多数农作物生产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耕作方式简单原始,土地烧荒后进行耕作,多靠锄头和铲子,缺乏农业机械。播种采用撒播方式,缺少田间管理,播种、种植和收获全部依靠人工[5]。缺乏农业基础设施。非洲很多国家尚无与耕地配套的水利工程和道路、电力、仓储等设施,常因季节性干旱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减收,基本上处在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6]。同时,非洲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多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缺乏认识,同时由于没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玉米种植仅凭个人经验,玉米种植的行距、株距用脚丈量。作物种植无田间管理,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仅依靠传统经验,缺乏轮作与套种的概念。

1.3 农业品种杂交化、商品化概率低下,农家品种为生产的主体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忽视农业。近年来,虽然非洲国家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债务负担沉重等原因,非洲农业投入一般仅占政府总投资的8%~10%,少数国家仅占5%[7],并且不重视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导致目前非洲国家农业科技水平依然较低,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开始商品化育种,传统的农家品种一直在生产上延续应用,使得优异的品种资源逐年保存下来,并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征。农业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尚未进军非洲农业市场,一些优异的品种资源暂时保存。

2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2.1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

自然界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8]。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野生资源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3 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世界上主要的栽培植物共1 200~1 500种[9],而中国的栽培植物有840 种,占世界栽培植物总数的56.0%~70.0%,并且涉及的栽培物种有1 251个和野生近缘植物物种有3 308个[10-12]。据统计,中国的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80 种植物、42万份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6 300多个农作物品种[13]。如科学家利用日本的农林号小麦矮秆基因,育成了号称“小麦奇迹”的墨西哥小麦;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中国低脚乌尖水稻的矮秆基因,培育出了IR8及IR系列水稻品种,掀起了闻名世界的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大范围推广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野生稻的不育细胞特性大幅提高水稻产量的范例。由这些例子可见,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农业组织引进各种农作物种子、苗木10余万份,一批国外优异种质已直接用于大田生产,或用作育种亲本材料,或被驯化栽培,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中国生产上推广种植667 hm2以上的国外引进水稻品种有75个,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品种IR8,种植面积曾高达90余万hm2,从日本引进的粳稻品种农垦58的年种植面积曾达370余万hm2,并利用其育成新品种55个。至今中国种植的粳稻品种仍以国外引进为主。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即为利用引进的籼稻品种泰引1号、IR24、IR661和IR26等一批较优势恢复系。目前,全国推广的籼型杂交稻的恢复系均直接或间接利用了国外品种,优良杂交稻组合汕优63,推广面积曾达530余万hm2。

中国小麦引进品种直接推广利用的有80多个,并利用优良品种培育出近400个新品种。墨西哥小麦的引进和直接生产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疆、云南等省区小麦产量的提高,并使山西、河北等省冬小麦的早熟性、抗病性等得到改善。中国小麦育种中骨干亲本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小麦育成品种80%以上有国外血统,河南小麦品种中也含有国外引进的材料。

2.2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丧失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损失严重,中国农作物品种商业化、杂交化步伐的加快是导致许多作物种质资源丧失的根本原因。有关研究表明,大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据估计另有5 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处于濒危状态[14]。如1949年中国种植的小麦品种约有10 000个,几乎都是地方品种,到1970年只有1 000个品种仍在使用,而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仅有约300个,其中极少数为地方品种;中国原产的野生稻和野生大豆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已减少了70%~90%,20世纪80年代初收集的一大批作物野生种如今在原生地已很难找到[15,16]。中国已有354种植物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17]。

3 加强非洲农作物资源引进的必要性

3.1 利用非洲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和创制新资源,加快中国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

中国农作物资源丰富,但资源遗传狭窄、同质性高、突破性品种少、资源创新能力弱,制约着作物育种工作,难以形成世界性品种。目前,国外孟山都、先正达、巴斯夫等跨国种业巨头生产的“洋种子”几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种,此外“洋种子”已全面进入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及花卉等领域。近年来,中国虽然加强了对国外资源的收集与合作研究工作,但多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对非洲国家资源收集和联合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相对较少。随着各国与非洲农业科技合作步伐的加快,非洲的原生态资源也在逐渐消失。因此,解决品种在抗性、优质育种等方面的瓶颈,实现中国和非洲作物育种在抗性、优质、高效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利用非洲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中国多抗、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及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物病虫害危害加剧。利用非洲国家原生态的抗病、抗虫基因资源,培育抗病虫作物新品种是解决病虫害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营养高效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缓解巨大的农产品需求对脆弱的土壤生态环境的强大压力,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和肥料的过量使用,使大面积农田遭到严重污染。此外,河南、安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培育抗旱品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从非洲丰富的基因资源中发掘环境友好型的抗病虫、高效、抗旱基因,培育高附加值、少投入(如灌水少、施用农药化肥少等)、高产出(如高产、优质等)的突破性品种,对于解决水源紧缺、水土流失、土地酸化等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建议

国外农作物引种是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欧美农业发达国家作物优良品种不断冲击、挤占中国种业市场的情况下,既需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特别是非洲国家特异性资源,培育出抗病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又需要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研究,加强非洲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育种,开展对非洲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

4.1 加强对非洲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

鉴于目前非洲国家原生态资源丰富,农家品种占主体,优质资源多。在非洲国家原生态资源消失之前,加强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与合作研究,利用这些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优异种质在中国直接推广利用或用作亲本培育新的品种,对不断提高中国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84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为国外引进[18]。非洲有50多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可引进的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很多。因此,建议将非洲国家种质资源引进交换工作纳入援非农业交流与合作范畴。通过调研和分析,不失时机地搜集各类植物种质资源,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种质资源交换和进一步改良中国的农作物、牧草、蔬菜、家畜和家禽等品种提供依据。建议将种质资源引进交换工作纳入援非农业合作范畴。

4.2 针对性的引进非洲资源,做到引有所用

华中五省夏季气候炎热、暴雨频繁,和非洲国家雨季相似,农业生产上经常发生水稻高温下结实性差、园艺作物长势弱等现象,生产上急需抗性强的优质品种。因此,针对华中五省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和长远需求,从夏季气候相似的非洲国家收集优异作物资源,进行资源创新利用,改良华中五省现有的作物品种,同时加强育成品种在非洲国家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是中国作物资源创新的需要,也是非洲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通过引进优异资源,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开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渠道,培育出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研队伍,提升中国农业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付斗,郭怡卿,余柳青,等.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J].作物学报,2004,30(11):1140-1144.

[2] 杨青山,韩 杰,丁四保.世界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苏世荣.非洲自然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贾雷德・雷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 辛 岭.非洲农业探析――以安哥拉为例[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7(7):1-3.

[6] 李伟国,曾衍德.中国与赞比亚农业合作开发前景[J].世界农业, 2006(11):40-42.

[7] 安春英.对合作开发非洲土地资源的思考[J].西亚非洲,1999(5):61-66.

[8] WU Y N, WANG W K, MENG S C. Study on present status of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5): 732-737.

[9] 王振民,康 波,邓劭华,等.回交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改良效果[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4):12-17.

[10] 李文斌,王金陵,杨庆凯.大豆种间杂种后代自交与回交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大豆科学,1990,9(2):89-102.

[11] 张 帆,郝宪彬,高用明,等.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籼稻苗期耐冷性[J].作物学报,2007,33(10):1618-1624.

[12] 张宝石.作物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3] 施 骥,刘延斌.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79-80.

[14] 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5] 李克敌.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16] 李向华,王克晶,李福山.中国部分地区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及分布现状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 319-322.

第2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均资源少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传统农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基本条件,绿色食品又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要发展绿色食品必须发展相应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无污染的原料基地为基础,以环境监测、食品检测为保障,以教育培训和宣传为推广手段。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为其前提条件。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和发展,为绿色食品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集中表现如下:

其一,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进程。其二,通过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三,通过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更趋合理,促进农业生态的改善和提高。其四,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面拓展,为绿色食品的开展服务。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强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措施恰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搞好了生态农业也就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2.1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要求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生产基地,要求有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这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二是要用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建设追求生态效益是前提,是正确的,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为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急功近利,忽视生态效益,只顾目前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牺牲环境去千方百计获区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不会长久的,必然会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另一种倾向是生态农业建设重视了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研究不够,重视不够。而农民致富的现实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则群众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而绿色食品是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达到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生态农业建设将生态效益成果转为经济效益成果的良好载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绿色食品的发展,通过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提高生态农业试点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的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农业试点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又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食品可以体现生态农业的成果,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连接的桥梁。

3.生态农业的模式适合绿色食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的核心可以看成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因此结合生态农业典型模式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功的运用和总结了许多典型的生态模式。如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的生态模式:该模式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有序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以减缓由于滥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所谓“种、养”结合物质循环利用,是将“种、养、加工”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和“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科学合理、实用、配套;清洁工艺模式:工厂排出的余热,释放的二氧化碳、硫和氮化合物等通过回收和净化加工利用,这种兼顾生产和环境的工艺被称为清洁工艺,若干工艺所构成的工程体系,被称为清洁工程。这些模式为我们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实用技术,它们既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某种绿色食品,又可以根据一般原理和某些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设计、组装,已形成新的优化生态模式。

第3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农业 投入品 研究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价格竞争、市场竞争、质量竞争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农产品质量建设,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保证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农药、肥料、植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的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带来的农产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应用,对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概念和研发的必要性

1.1概念:无公害农业投入品,是指在使用后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或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农药、种子、肥料、激素、生物制剂等产品。

1.2必要性:

①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需要,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和应用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②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应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减少或者不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加大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与应用,发展无公害农业,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③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是适应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农产品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环境管制措施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我国出口农产品和食品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安全优质性能较为缺乏,常常因为残留超标而出现贸易纠纷、索赔问题。因此,加快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和应用,发展无公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和增加出口创汇,适应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求。

2.生态肥的研制与应用

2.1概念:

遵循发展循环经济和平衡施肥的理念,将工农业的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利用,即通过科学的配伍和合理的生产工艺,研制出适合多种作物使用的、安全无公害的、持效性长的肥料。

2.2研制:

①生态肥研制遵循的原则生态肥的研制过程中,养分配伍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平衡施肥原则,即在充分发挥红霉素发酵菌渣内在营养成份的基础上,辅以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速效养分二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原则,也就是肥料中的氮、磷、钾三要素不少于25%三是有利于造粒原则,即加入的各种肥料成份混合后便于造粒,使肥料颗粒完好、整齐。

②研制方法将红霉素发酵菌渣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物利用,并加入适量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经过科学配伍和合理的生产工艺,遵循平衡施肥原则,研制出无公害生态肥料,符合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要求。以有机营养物质为主,氮、磷、钾含量大于25%,硅、钙、硫、锌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大于5%,生态肥的总有效养分为45%。

2.3应用:

①生态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生态肥不仅能提高土攘中速效氮、钾的释放强度,而且肥效期长,供肥能力稳定,说明肥料中的有机质对氮、钾等矿物质养分有固持缓释、减少流失的作用。用25%的生态肥和同等含量的复合肥做养分释放比较试验,生态肥在15天前碱解氮和速效钾的释放水平低,平均低37.3ppm和20ppm,而15天后则明显提高,分别提高49ppm和51.6ppm。速效磷两者差异不明显。

②生态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和大田示范表明,与施等量的同类有机无机复混肥相比,青菜平均增产7.3%,白萝卜平均增产6.9%,番茄平均增产8.7%,油菜秦油2号和扬油4号平均增产分别为7.9%和9.8%,鲜食玉米平均增产9.1%;与施用等含量的复合肥相比,一般水稻增产3.7 %-5.5%,荷藕增产6%以上。另外,生态肥在花木上使用,具有持续供肥、健根、壮株、延长花期、提高光泽度、美化花色等效果。

3.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

3.1概念:

生物农药是指使用细菌、真菌、病毒等活的生物体,用以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生产的有害生物的药剂。它具有对人畜安全、无农药残留、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正被广泛应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

3.2研究:

为不断满足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对农业科技的重大需求,必须建立以微生物农药为主体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发展无公害农业,成为实现农业战略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生物农药的应用中,苏云金杆菌是研究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生物杀虫剂,因产生具有杀虫作用的晶体蛋白毒素而广泛应用于蔬菜、粮棉、卫生和林业害虫的防治。

Bt是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杀虫剂,但存在杀虫谱窄、作用速度慢等问题。粘虫颗粒体病毒( PuGv)中含有增效因子,可以显著增强苏云金杆菌的毒力。通过病毒增效因子修饰克服制约Bt杀虫剂应用的瓶颈,工厂化生产病毒生物反应器,开发新型高效病毒增强Bt制剂,提高Bt毒力,扩大杀虫谱,增强环境稳定性,不仅开辟了Bt生物农药实用化途径,而且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保障和支撑。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使生物农药使用量逐年上升,它必将成为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型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3特点:

①青虫灵青虫灵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抗性害虫体内的苏云金杆菌经工业发酵生产的微生物杀虫剂,水悬浮剂,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安全、保护天敌,不污染环境,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药剂。用于防治鳞翅目为主的菜蛾科、夜蛾科、螟蛾科等多种害虫。

②锐星锐星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新一代无公害生物杀虫剂,超微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鳞翅目为主的菜蛾科、夜蛾科、螟蛾科等多种害虫。主要用于蔬菜、萝卜、水稻等作物

③尺蠖清尺蠖清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茶尺蠖病毒与苏云金杆菌增强作用研发的无公害生物杀虫剂,对茶尺蠖防效显著,同时兼治多种鳞翅目害虫,是生产无公害茶叶的理想药剂。

在农业生产中,加快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大力推广应用生态肥、生物农药等无公害农业投入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是我国近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研发的科研投入,推近农业投入品无公害,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健刘琴殷向东.新型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的研制与应用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06,(3):72-75

[2]张家宏王守红陈劲松,等.生态肥的研制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67 -868

第4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吴军(2010)提出要让饭菜更香更安全,农产品及畜禽产品源头控制必须更紧更严。保障畜禽健康,达到产品安全关键在于源头控制。李中东和房德东(2010)指出要确立有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设定合理的控制范围,激励、诱导和规制生产主体,从源头上解决质量安全,但是监管起来存在难度。王生平和张坤(2010)指出,农产品生产领域是把好食品安全关的第一道关口,是农产品加工与消费的源头保障,必须确立全程监管的理念,牢牢抓住源头环节,把生产源头作为重中之重抓好管好,实现“事前预防”,而不做“事后诸葛”。崔皓和陈发兴(2010)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只有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指导农业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使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成为真正的标准化产品,从源头上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靳拥军(2010)指出,农业生产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要以标准化为基础。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国内的学者都已经意识到实现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治理开始,但是对于如何治理食品安全源头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角度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依然无法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问题提出较为系统的解决框架。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食品链依照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中对食品链的定义: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贮存和处理。食品链中的组织包括:饲料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及食品生产制造者、运输和仓储经营者,零售分包商、餐饮服务与经营者(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组织,如设备、包装材料、清洁剂、添加剂和辅料的生产者),也包括相关服务提供者等。因此,食品链的源头主要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

(二)农产品及质量安全农产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明确界定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食用和非食用两个方面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大家常说的农产品,多指食用农产品,包括鲜活农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4]农产品质量安全:1996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质量安全”的概念,即不仅包括食物在数量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要在质量上做到要营养全面、安全卫生、无毒无害。

(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标准要求,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和控制,它包括了产地环境标准化、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管理标准化和产品质量标准化。

(四)HACCP原理HACCP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英文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的简称。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应用在从初级生产至最终消费过程中,通过对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HACCP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控制由食品引起疾病的最经济的方法,并就此获得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它强调企业本身的作用,与一般传统的监督方法相比较,其重点在于预防而不是依赖于对最终产品的测试。HACCP体系由以下七个原理组成:原理1:进行危害分析。原理2:确定关键控制点(CCPs原理3:建立关键限值。原理4:建立关键控制点(CCPs)的监控系统。原理5:建立纠正措施,以便当监控表明某个特定关键控制点(CCP)失控时采用。原理6:建立验证程序,以确认HACCP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原理7:建立有关上述原理及其在应用中的所有程序和记录的文件系统。

三、应用HACCP原理设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

(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1.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见图1)2.畜禽业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见图2)3.渔业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见图3)

(二)应用HACCP原理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见图4)1.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与确定关键控制点依据表1对农产品生产的每个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在进行危害分析时,考虑了下列因素:危害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健康的严重性;危害存在的定量和(或)定性评价;相关微生物的存活或繁殖;农产品中产生的毒素、化学或物理因素的产生及其持久性以及导致上述因素的条件。再通过判断树———逻辑推理法的应用确定关键控制点(CCP)。2.农产品HACCP计划依据所确定的关键控制点制定HACCP计划(见表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根据HACCP计划,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分别制定种植业、畜禽业、渔业的产地环境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生产管理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并按照标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和控制。同时结合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阐述农产品安全生产所需要的管理方法,根据我国农产品生产技术供给的具体情况,建立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从而实现农产品安全,进而实现食品安全。(见图4)

四、结论

第5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18

前 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核心环节,也是促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关键。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也包含对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保护。这样,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生态平衡,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1 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

1.1 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对于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指的就是对于农业生产的细节与流程等进行全面、严格的控制,因而体现出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想要增大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需要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1]。对于农业植物的监督与控制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还应当在对农业植物进行管理时采取全面的监督,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发展进程的目的。因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农药使用与施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明确使用农药与肥料的细节与流程,对相应的环节进行记录与总结。

1.2 有效防治农业害虫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通产会因为农药与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导致农业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逐渐的成为了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有困难的一点。现如今,如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成为了当前农业植物保护理念中的重点。

1.3 重要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农业生产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得错误的理念与操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如今,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也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也被广泛的推行[2]。

2 农业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

2.1 综合防治农业植物病虫害

远离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选取一个可以远离农业植物病原体的地方,同时还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播种时间。

严格控制病原体。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对农业植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规范农业生产的操作及流程,阻止农业植物病原体的扩散。

彻底消灭农业植物的病原体。在控制住病原体后,需要彻底的将其消灭,然后对土壤与植被进行综合的清理与维护,从而使得病虫害不能再次发生。还需要在发展农业时,培养出能够有效抵抗病菌入侵的农业产品,并且改善农业植物的生长环境。

2.2 选择优异的农业植物品种进行播种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需要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抗逆性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品种进行播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为改善农业产量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类幼苗的自身就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能够确保幼苗不被病虫害危害[3]。所以,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与较强抗逆性的种子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重点。

2.3 引进先进的培肥技术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采用先进的培肥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因为先进的培肥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农业植物的种植条件以及土壤环境,还可以增加农业植物种植土地的肥力与活力,使得农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但是培肥技术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成产中植物保护的难点。在使用培肥技术时,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平衡能力,还需要对农业植物的种植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土地的活力与肥力。

3 结 论

对于农业植物的保护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活动,不仅要求保护农业植物与周边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进行综合性的维护。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数量,增大农业植物的安全性与多样性,也为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震宇.我国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园艺,2014(22):94.

第6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1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品营养成分检测仪器

农业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含氮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氮元素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所以对氮元素的检测是测定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技术对氮元素的检测主要是利用定氮仪。定氮仪的应用使得食品中的氮元素被精确的检测出来,食品的营养程度的高低也可以利用定氮仪的检测结果来确定。食品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在测定氮元素的含量之后,进一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主要用凯氏定氮法,因此定氮仪也叫做凯氏定氮仪。作为食物中含量占有很大比例的糖类,它的检测方法是使用旋光仪,旋光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传播作用对食物中的糖类进行精确的检测,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体积小且读数方便,因此旋光仪的应用在一般的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对于其他的食品营养物质的检测,主要应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还有脂肪测定仪、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等。

1.2 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农药是用于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粮食安全与品质的化学药物的总称,它对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农药对农作物起到促进生长的同时,它在农作物的残留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却起到危害的作用。农药的这种对作物和人类作用的矛盾是一直以来人类未能解决的难题,直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未找到可以代替农药使用的保值方法。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虫害的天敌鸟类的数量大量锐减,进而使得人类对农药的依赖越来越强。现阶段的农药残留量检测仪主要为有机氯农残检测仪、有机磷农残检测仪、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仪、除草剂农残检测仪拟除虫菊酯类农残检测仪等。在有机氯农残的检测中,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检测法。在有机磷农残的检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酶抑制法和气相色谱法,酶抑制法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则会引起酶的失活。

1.3 有毒害物质分析仪

食品在生产及储存的过程中都会引入或多或少的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一般以有毒元素存在,它们在进入人体后将长期的积累在人体之中,人体中过多毒素的积累会严重的威胁人体的健康。有毒元素一般为金属元素,例如汞、铅、镉等,人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过多将引起人体极速中毒瞬间危及生命。在我们的日常食品中,铅含量高的食品主要是膨化食品,海带中含有少量的有毒元素砷。在对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主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法、电子耦合等离子法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法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这些方法的检测结果十分准确但广泛采用高科技的新型有毒害物质检测仪器价格较为昂贵,我国现金采用的有毒物质检测仪器有些为我国自主制造的新型仪器,例如我国研制的原子荧光光谱仪与液相色谱联用仪器的检测结果也十分准确且生产它的价格较为低廉。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2.1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它是利用蛋白质结构的独特性,分离食物中的蛋白质检测其结构,将检测出的蛋白质结构与正常的蛋白质结构作比较来分析所测得食品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蛋白质芯片技术与其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比具有单一种类试剂可以检测多类的产物,可以大量快速的检测多种混合成分的食品。蛋白质芯片技术需要的技术手段也较为简单易行,蛋白质的分离技术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中是较为纯熟的,蛋白质的分离对精度的要求随高但分离的提纯手段较为完善。蛋白质的性质在检测的过程中不易改变,只要控制好检测过程的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是生物体所独有的具有确定性的物质,基因芯片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基因的高专一性来对食物的安全检测作出高准确性的保证。生物圈中的每个生物都存在自己独有的基因,食物中所含有的物质都可以用基因芯片来检测其全部的成分。基因芯片技术结合了生物学、化学染料、激光、微电子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食品安全的检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点是高准确度,高精密度,这种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的进一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诸多的优点下,基因芯片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缺点,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设备的价格十分昂贵,在目前的基因提取技术也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

2.3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现如今的食品加工过程日益复杂,许多食品的加工过程要经过许多步骤,加工过程的复杂使得现代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为了使食品的味道鲜美独特,食品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有些对人类的健康没有影响,而一些特殊的添加剂却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危害的作用。对这些有害添加剂的检测就要选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缩短检测时间,还保证了检测的结果准确性。

结语

食品的安全是保证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升也依赖于食品安全的全面提升。虽然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只要在下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过程中注意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更新,结合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得到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将成为现实。食品安全的提高不仅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十分有利,还对我国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志刚,侯迪波,曹丙花,等.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太赫兹光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42 (12).

第7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第二讲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既有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也有家庭平养、散养等模式,市场上以肉、蛋、奶为代表的畜禽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然而,大多数养殖场对所产生的污水粪便贮运和处理能力不够,大量粪便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出,造成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多方面的污染,严重影响养殖场(户)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阻碍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化肥在种植业中的大量使用,虽使农产品在产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和化肥过量使用,也带来农产品品质退化、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和污染水土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特别是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都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都在积极呼吁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畜禽粪便有机肥和生物有机复合肥等绿色肥料,掀起了肥料的“绿色革命”。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将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接种活性生物剂,加工成环保、优质的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有效地解除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威胁,也可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有机食品产业提供优质环保肥料,加速我国生物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提高有机食品在我国市场的占有量,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1生物有机肥的概念及其优点

生物有机肥是以畜禽粪便(或生物发酵床垫料)、有机垃圾、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为原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使之快速除臭、腐熟、脱水,再添加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加工而成的含有一定量功能性微生物的有机肥料。

生物有机肥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和丰富的有机质,与传统农家肥和化肥比较,它具有以下优点:①利用畜禽粪便及生活废弃物,成本低,无污染,无公害。②营养平衡,肥效高,促进作物生长。生物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固氮菌、解钾菌、解磷菌、酵母菌、放线菌等功能菌,具有固氮、解钾、解磷、分解粗蛋白等作用。③改善农产品品质,果品色泽鲜艳、个头整齐、改变因施用化肥而产生的“瓜不香,果不甜,茶无味”的现状,使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④抑制病原菌,减轻病虫害,特别是对花叶病、黑胫病、炭疽病等的防治都有较好的效果。⑤改良土壤,改善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激活土壤中微生物活跃率,增加土壤空气通透性和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⑥减少水分流失与蒸发,减轻干旱的压力,保肥,增加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增强作物抗旱及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⑦克服大量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壤地力下降,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无毒。

2技术原理及制作工艺

生物有机肥的制作方法可因地制宜,如畜禽粪便、谷糠、杂草、作物秸秆、锯末木屑、食用菌基质残渣和饼粕等,将制作原料和生物肥菌种与营养剂稀释混匀后,按照水分含量35%左右堆积压实,夏季7~10d,冬季15~20d即可。接种发酵菌后,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强烈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质,在高温及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氧化分解产生生物热形成能量交换,48h内温度升至50~60℃,经翻堆温度稳定在55~65℃,最高可达75℃,此温度下经10~15d处理即可彻底脱臭、腐熟、杀死虫卵、杀灭病原微生物,并产生矿物化和腐殖质化过程,释放出N、P、K和微量元素等有效养分,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芽孢杆菌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和粪中腐败菌、致病菌的生长以及腐败物质的分解;菌剂中的丝状真菌、光合菌能吸收、分解恶臭和有害物质。最终,畜禽粪便经过生物发酵后生成了无害无臭无病菌虫卵的高效优质生物有机肥。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生产工艺的技术要点

(1)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过程中需有效地控制影响有机物发酵、微生物繁殖的各种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碳氮比、堆肥过程的氧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

(2)控制堆肥产生的恶臭,避免二次污染。在堆料中加入发酵剂或快速分解菌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臭气基本消失,可以有效解决自然发酵有机废物产生较浓烈的异味的问题,且感官较好。

(3)生物有机肥的成品应能够满足国家有关生物有机肥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成品经过分析检测,其有机质、腐殖酸、氮、磷、钾及其中微量元素含量、活菌数等应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并严格控制重金属含量,防止有机肥中重金属超标,污染土壤及农作物。

4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效益

4.1环境效益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减轻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畜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减少了畜禽粪便的大量堆积,解决了大面积的土地污染与占用问题,减轻了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改善了固废堆积所散发的恶臭对空气的污染以及抑制了蚊虫等孳生而引起的病原体传播,改善了养殖企业的生态环境和农村卫生状况,防止大规模流行疾病的发生。生物有机肥在土壤中的施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减轻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4.2 社会效益

(1)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同时减轻了化肥施用所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农作物产量低及品质差以及导致的周围空气与水体污染,改善了人类健康。

(2)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土壤结构,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保障。

(3)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无公害食品,生物有机肥的施用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条件,提高了绿色食品在我国市场的占有量。

4.3经济效益

(1)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每年的排放量大,其中所含的有机成分及氮、磷等有效成分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比如,一个年出栏10 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的粪便排放量达17.5t,其中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别可达到105kg和70kg,年饲养10 000只产蛋鸡的鸡场,平均每天的粪便排放量达1.5t,其中氮和磷的排放量分别达24.45kg和23.7kg。

(2)化肥生产需消耗大量的能源,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意味着化肥使用量的减少,于是就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并使氮的利用率提高,而且在相同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可节约氮肥30%以上。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它集化肥、农家肥的优点于一身,且肥效稳定,可使农作物增产约15%~20%,这也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第8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贵州农产品 供应链 物流效率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问的经济活动。根据农产品物流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不同,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可以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物流:一是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产品生产物流,二是销售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产品销售物流,三是回收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产品废弃物物流[1]。农产品物流状况影响农产品的在市场的流通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搞活流通。对处于内陆西部的贵州来说,做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满足供给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贵州是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和流通以传统方式为主,一定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繁荣贵州农产品物流,可以繁荣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实现对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城乡市场,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载体;是农业部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内容。

一、 贵州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效率)现状

贵州经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主力军,对活跃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贵州农产品市场网络基本建立,目前贵州农产品市场建设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农产品集中产区,构筑成了贯通全省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全省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国有零售企业和连锁超市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已经基本建立,促进了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有粮食、油菜、果蔬、茶叶、畜禽交易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99个,其中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批发市场28个,年总成交额55亿元;有消费品市场2688个,成交额232.94亿元;生产资料市场个数248个,成交额83.17亿元。如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定点辣椒市场,年交易量3500万公斤,交易额2.5亿元,成为西南最大、中国第二的辣椒批发市场。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农产品供应链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贵州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增强;物流企业的数量和从业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一些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已经达到较先进的水平;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一些物流配送企业在研究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配送管理技术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对于推动贵州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规划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档次不高,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尚未形成覆盖全省的市场网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机制不活,交易方式比较原始,流通不畅,很多地方存在“有市无场”、“空壳市场”、“马路市场”等现象;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交易秩序比较混乱等等。近些年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市场体系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情况表明,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仍然是我省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3]。贵州农产品品种少、量少,再加上运输成本较高,难以与其他省竞争。

物流现状。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以下环节: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涉及到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农户或生产企业,负责配送的配送中心或配送企业,负责销售的零售商和批发商。贵州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传统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方式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传统农产品物流由分散的各成员各自运作,使储藏运输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如修文县的猕猴桃由于冷冻保鲜设备陈旧,为防止果品变软、熟透甚至腐烂,需大量人工选拣。我省乡村运输条件差,大部分农村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许多地方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主要靠农民肩挑背驮运送到较远的市场去销售,增加了生产成本,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4]。

二贵州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贵州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供应链网络不畅通。贵州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运输设备落后,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贵州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另外是管理体制上不健全,影响供应链网络不畅,贵州省2003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相关办法规定,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可走收费公路的收费站设立的快速“绿色通道”,享受优先通行和减免费用等优惠,但是时常被地方路政部门拦截。被告知:即使是农产品,超载部分仍要罚款,罚款金额为每吨每公里0.3元,具体为每车200元。货车老板算了一笔账,从四川到贵阳两车洋葱共缴过路过桥费1078元,每车539元,在贵州境内过路过桥费每车204元。另外还缴纳了300元的公路补偿费[5]。

2.供应链合作能力低。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能力合作为基础的供应链,能力合作与协调关系到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运营绩效。贵州农业农户生产分散,流通中介组织偏少,加上缺乏合作意识,供应链合作能力低。贵州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是分散弱小的小商小贩、个体流通户、经纪人或人。他们在经营中大多被动地等待市场的反应,不能起到为生产“领航”,引导和扶持生产,分解降低生产领域风险的作用,有的甚至靠在收购农产品时压级压价以求得生存,合作关系不紧密,难以与合作者结成利益共同体。

物流过程中的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危机。供应链是当代物流的创新管理理念,可再先进的理念也是以人的行为和意志为前提的,任何小小的欺骗都将造成整个链条的断裂,从而直接决定这个链条上所有企业的命运。中国整个供应链的信任危机每年使几千亿人民币成为呆帐、死帐,占了整个GDP的10%。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而现代物流企业又是服务性行业。一心只想获取利润而忘却本身的服务属性,不管自身软硬条件是否具备,赶时髦挂牌营业,急功近利,做“一槌子”买卖等,所有这些都不诚信的经营理念。农产品物流要成为真正有信用的现代物流,必须透彻认识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科学内涵,明确企业服务定位,正确处理好与客户和同行之间的关系,落实全程质量保证及监控措施,确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效益观,才有可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壮大。

物流效率低。近年来,贵州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物通不畅、物流效率低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反过来,经济发展的滞后又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贵州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耗损大,而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又成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因素[6]。同时贵州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从贵州农产品配送的现状来看,农产品本着渠道混乱,配送过程浪费大、配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三原因分析

1.供应链网络不畅通的原因。贵州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技术是导致农产品物流不畅的根源。具体表现在: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大宗物流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这种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流通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目前,贵州和全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相比来说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尽管一些地方在当地开辟了农副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但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仍然在不少地区不问程度地存在,农副产品的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这无形问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造成了大量积压和损失,挫伤了业主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供应链合作能力低的原因。供应链本身还是一条增值链,除了物流以外,还必然伴随着资金流。但贵州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资金流极不畅通,主要表现在相互拖欠货款、以物抵款。资金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均衡。影响企业间资金流畅的主要因素有:零部件的质量、制造商的应收款项、制造商的合作态度和制造商的产品的市埸需求。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少,发展水平低也是影响供应链合作能力的一个原因,只有农业的高水平发展,农产品物流企业才会觉得有利可图,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各自的合作能力。

3.供应链网络成员的法制观念淡漠。法律法规有欠完善,是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中成员合作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有关供应链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约束和对供应链中有关供应采购人员腐败行为的惩治。法律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导致供应链的危机。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环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委托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如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或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所提供的物资达不到采购合同的要求给采购带来风险。在决定供应商时,供应采购人员收受来自供应商的贿赂,以牺牲企业利益换取个人钱物的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漏洞依然很多。

四、对策建议

1.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载体,要完善公路网络,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在物流基础设施建极为缺乏;储运设施的简陋和不配套,有数目不小的粮食露天存放等。因此设方面,政府应加大供给力度,以缓解物流不畅的矛盾。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2.加大法制宣传。针对农产品物流企业间合作过程中出现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首先,必须加强有关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以及对企业内部采购供应人员进行约束的立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必须严格法律的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目前尤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法律执行难的问题,以严惩企业合作中的非法行为,实现违约成本,给违约企业以威慑作用,提高我国的履约率。第三,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减少供应链的危机。

3.提高商业道德。要提高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商业道德,媒体要加大对商业道德的宣传,政府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物流发展计划。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培训工作,对农民、基层干部、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等进行物流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完善农产品物流市场的体系建设,完善税收征管政策体系;

4.提高市场信息化。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既包括市场信息,也包括物流资源信息,而目前市场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物流的流向也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也是导致在途中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今后应建立农产品市场行情预测预报体系,建立农产品品种品质监测监督体系;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向经营主体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5.没有可操作性强的规则,监督力度不强。今后政府部门要营造顺畅流通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营造公平健康的交易环境。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检测力度,对农药、兽药、添加剂残留超标等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不准上市。要加强市场质量监督,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信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卫涛,宋民冬.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7.

[2] 崔云霞. 贵州农产品流通现状透视[N].经济信息时报, 2003-11-02(3).

[3]王臣礼.培育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N].贵州日报,2003-12-30(4).

[4]《贵州特色农产品大流通对策研究》课题组.贵州特色农产品大流通对策研究[z]. 贵州省WTO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省略/datapage.jsp?ID=4483

[5]记者暗访农产品运输. 绿色通道处处遇阻[N].贵州商报,2004-06-10(3).

[6]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An analysis of the Guizhou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and flow the efficiency

Chen Weihong

(Gui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第9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农产品成本收益

1 粮食作物

主要调查了小麦、玉米。

1.1 小麦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小麦种植成本上升,但由于单产增加、价格上升,收益呈增加态势。

1.1.1 单产增加。2011年河北省小麦单产429.37公斤,比上年增加14.77%。2010年小麦减产较重,2011年增产带有一定恢复性质。

1.1.2 价格提高。2011年河北省小麦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105.12元,较上年上涨1.78%。分析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11年小麦的种子费、化肥费、机械作业费、灌溉费、人工费及土地成本均呈上升趋势;二是政策影响。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国家将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三是总产预计偏欠。据农业部2011年2月底统计,全国八个小麦主产省受旱面积达到11595万亩,严重受旱面积2536万亩,全国小麦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人们预期粮源紧张。

1.1.3 成本上升。2011年河北省小麦亩种植总成本为765.84元,比上年上升15.15%。其中物质费用431.97元,同比上升13.96%;人工成本198.55元,同比上升16.29%;土地成本135.32元,同比上升17.33%。

①物质费用。主要项目列表如下:

上表可以看出,除农药费外,其它费用项目均呈增加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所致(见下表)。

在2011年小麦生长期内,各种农资(包括农药)价格均呈上涨趋势。再以化肥为例,各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见下表):

②人工成本。列表如下:

2011年小麦人工成本增加主要是劳动日工价提高所致,用工并没有增加。

③土地成本。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土地越来越稀缺,而中央支农强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趋升信号,无不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两方面因素都会促使农地行情看涨。就河北省小麦用地而言,2011年亩土地成本为135.32元,同比上涨17.33%。

1.1.4 利润有所增加。2011年,河北省小麦亩种植利润为154.17元,比上年120.60元增加33.57元。种植利润受多重因素影响,涉及单产、价格、副产品产值及生产成本。其中因亩产量增加使亩利润增加114.14元;因出售价格上涨使亩利润增加15.84元;因副产品产值增加使亩利润增加4.33元;因成本上升使亩利润减少100.74元。增减因素相互作用,使亩利润净增33.57元。

按农民核算习惯,即不考虑自己的人工费用和自营地折租,只考虑其现金支出部分,小麦的亩收益为485.08元,同比增19.94%。

1.2 玉米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玉米呈现单产增加、成本上升、价格走高、收益提高的格局。

1.2.1 单产增加。据调查,2011年河北省玉米平均亩产479.95公斤,比上年提高了5.32%,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1.2.2 价格走高。2011年河北省玉米每50公斤农民平均出售价格为108.91元,比上年93.46元上涨16.53%,与单产一样,再创历史新高。分析原因:一是国储托底。二是成本推动。三是需求拉动。

以需求拉动为例。2011上半年国家加大了对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的调控力度,促使玉米淀粉、酒精的价格大幅上扬,企业的加工利润大幅提升,对玉米需求数量激增;2011年河北省生猪、鸡蛋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价格更是创出每公斤38元的历史新高。丰厚的养殖利润刺激了养殖户补栏,饲料消费呈现激增态势。作为深加工和饲料行业的必备原料,玉米价格在这些企业争夺粮源的过程中被不断推升。

1.2.3 成本上升。2011年,河北省玉米生产总成本为639.83元,比上年上升17.14%。其中物质费用286.06元,同比上升20.71%;人工成本212.12元,同比上升11.24%;土地成本141.65元,同比上升19.52%。

①物质费用。主要费用项目列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排灌费(因为风调雨顺,农民降低了灌溉成本)外,其它费用项目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价格上涨所致(见下表):

以化肥、柴油为例。据调查,截至2011年6月底,河北省尿素、磷酸二铵、复合肥、碳铵、柴油等品种价格的同比涨幅均在20%左右。其中:尿素价格从上年同期每吨1700元涨到2280元左右;磷酸二铵价格从每吨2910元涨到3500元左右;复合肥从每吨2546元涨到3030元左右;碳铵价格从每吨620元涨到720元左右;0#农用柴油价格从每公斤7.19元涨到8.50元。根据相关统计,全省农户机耕、机播、机收、脱粒、田间动输等环节平均用油分别为1.48千克/亩、1.28千克/亩、0.90千克/亩、0.47千克/亩、1.4千克/亩,仅柴油价格上涨一项,每亩作业成本就增加了7.25元。

②人工成本。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2011年玉米人工成本增加主要是劳动日工价提高所致。

③土地成本。列表如下:

土地成本上涨的原因与小麦相同。

1.2.4 收益提高。2011年,河北省玉米亩种植利润为434.95元,比上年334.99元增加99.96元。其中因单产增加使亩利润增加45.34元;因出售价格上涨使亩利润增加148.35元;因副产品产值减少使亩利润减少0.10元;因成本上升使亩利润减少93.63元。增减因素相互作用,亩利润净增99.96元。

按农民核算习惯,即不考虑自己的人工费用和自营地折租,只考虑其现金支出部分,我省玉米的亩种植收益为785.03元,同比增加22.86%。

2 油料作物

河北省油料作物占主导地位的是花生。此外,还有芝麻、胡麻籽、葵花籽、油菜籽等。这些油料作物由于种植面积小、总产量少,在全省不占优势地位,所以没有在调查之列。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近十年来,河北省花生播种面积一直占油料播种面积75-80%。据调查,2011年花生总的情况是单产稍增、成本上升、价格提高、收益增加。

2.1 单产稍增

242.91公斤,比上年稍增1.12%。主要受上年价格较高影响,农民加强了田间管理。

2.2 成本上升

亩总成本1023.16元,同比增17.81%。其中物质费用471.44元,同比增23.90%;人工成本361.92元,同比增15.73%;土地成本189.80元,同比增8.28%。物质费用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种子费、化肥增加较多。亩种子费222.39元,同比增33.70元(18%),亩化肥费112.72元同比增20.43%,两者皆因价格上涨所致;人工成本增加缘于劳动日价格提高;土地成本增加,为农地行情看涨所致。

2.3 价格上升

每50公斤农民出售价格为359.99元,同比上涨16.57%。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拉动因素。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河北省花生农民出售价格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见下表)。

2.4 收益增加

亩利润738.09元,同比增17.69%,虽生产成本上升很多,但造成的支出增加额少于因出售价格提高带来的收益增加额。按农民核算习惯,即只考虑现金支出,不考虑自己用工和自营地折租,亩现金收益为1279.94元,同比增15.62%。

3 经济作物

河北省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此外还有少量麻类、烟叶。主要调查了棉花。

棉花是河北省三大农作物之一,生产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全国也占举足轻重地位。棉花虽也是战略物资,但经过几十年演变,河北省棉花产业带已转移到黑龙港流域(邯郸至天津一线)。据对全省石家庄、邯郸、邢台、沧州、衡水5个产棉市、14个主产县(市)、128个农户调查,2011年全省棉花增产不增收。单产皮棉78.80公斤,比去年增5.6%,亩利润只有148.20元,同比减86.59%。

3.1 单位产量增加

2011年全省棉花单产(折皮棉)78.80公斤,比去年74.62公斤增5.60%。分析原因:虽然在棉花采摘期有两次连阴雨过程,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但由于棉花生长前期雨水适时适量,光照充足,长势好于往年,尤其是伏前桃、中上层桃较多,从而奠定了增产基础。

3.2 种植成本上升

据调查,2011年棉花种植总成本为每亩1478.65元,比上年1323.73元增加11.70%。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375.46元,人工成本852.23元,土地成本250.96元,同比分别增加1.05%、15.77%和16.17%。

①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的原因。从费用项目来看,排灌费、农家肥费、种子费比上年减少;化肥费与上年基本持平;农膜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比上年增加。排灌费35.83元,同比减3.94%,主要是风调雨顺,降低了灌溉成本。农家肥费5.42元,同比减32.67%,主要是外购农家肥较贵,棉农减少了用量。种子费41.36元、同比减少4.24%,主要是自留种比重增加。化肥费130.75元,与上年129.80元基本持平,主要是用量减少[棉花亩化肥用量(折纯后)21.56公斤,同比减11.71%],说明在过去一年化肥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农膜费26.71元,同比增4.57%,主要是地膜覆盖比重上升。农药费67.39元,同比增5.88%,主要是棉花生长后期两次阴雨天气,农民为保丰收,喷施了营养、催熟的缩节胺等药品,农药喷洒次数或用量增加。机械作业费58.07元,同比增12.04%,分析原因,一是机播、机耕作业费标准提高(机播、机耕2010年分别为18元和40-50元,2011年分别为20-22元和45-50元),二是使用机械喷施农药的农户比重增加,机喷费上升较快。

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项目有增有减有平,综合算帐为每亩375.46元,比上年稍提高1.05%。

②人工成本增加的原因。亩人工成本852.23元,同比增15.77%。棉花亩用工数量在24.30个,保持不变,主要是测算人工成本的劳动日工价提高所致。全省每个工由上年30元,提高到今年的35元,调高16.67%。

③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亩土地成本250.96元,同比增加16.17%。主要是受国家支农强农政策及上年农产品价格全线上涨影响,农田呈升值趋势。

3.3 种植收益情况

2011年棉花收购价格呈高开低走之势。刚上市时,籽棉价格在4.1-4.2元/斤之间,随后市场持续疲软、收购价格下滑,至11月底,已跌至3.5元/斤左右,且交易量很小。2010年棉花价格领涨整个农产品的情况,2011年并没有出现。

从农民籽棉出售价格推算出的皮棉价格看,2011年农民皮棉平均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869.64元,比上年1303.14元下跌33.27%。分析原因,受上年棉花价格异常上涨影响,2011年棉花供应增加,但市场需求并没有跟上,加之棉花质量(主体4-4.5级)有所下降,造成棉花价格看跌。

棉花虽增产,但由于价格下跌、成本上升,亩产值、亩利润均有大幅度减少。据调查,棉花亩总产值为1626.85元,比上年减少33.01%。亩总产值减去亩总成本1478.65元,亩净利润为148.20元,同比减少86.59%。如按农民核算习惯,即不算自己的人工成本和自己的土地成本,亩收益为1239.47元,同比减少39.20%。

4 养殖业

河北省是养殖大省,多年来,肉、蛋、奶在全国一直位列前三甲。2011年,除奶牛赔钱外,其它如生猪、蛋鸡、肉牛、肉羊均有所赚。

4.1 生猪

生猪按饲养规模划分,分为散养生猪和规模生猪。调查结果显示:虽养殖成本增加、但由于价格上涨,养殖利润也增加。

4.1.1 单位产量:平均每头主产品产量(即头重,或出栏重量)107.14公斤,比上年105.14公斤增2.07%。分类型看,由于饲养天数等因素,散养生猪一般在110公斤左右,规模生猪一般在103公斤左右。

4.1.2 养殖成本:平均每头总成本为1307.19元,同比增23.12%。其中物质费用1165.92元,同比增22.22%;人工成本140.16元,同比增31.20%;土地成本1.11元,同比增19.35%。

①物质费用。主要项目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物质费用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仔畜费和精饲料费增加较多所致,而造成这两项费用增加的原因又主要是价格上涨。据了解,2011年9月仔猪价格为每公斤37.50元,比1月份上涨了1.48倍(下表)。

精饲料的主要成份是玉米,导致精饲料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价格上涨。据了解,2011年玉米价格逐月上涨,农户玉米出售价格1月每公斤1.9元,9月2.34元,之后稳定在2.2左右。

②人工成本。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用工数量增加。头均用工3.93个,同比增11.97%;另一方面是劳动日工价提高。核算人工成本的劳动日工价由上年30元,提高到2011年的35元,提高16.67%。两方面因素,后者占比大。

③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是养殖场地租金提高,分摊到每头猪上的土地成本增加。

4.1.3 出售价格:近年来,全省生猪养殖户切身体验了价格的升与降、收益的盈与亏。生猪价格在经历了2007年持续上升和2008年高位运行(“猪坚强”)之后,于2009年进入下行通道,2010年企稳,2011年生猪价格再创新高,平均每公斤16.37元,比上年上涨42%。

回顾2011年河北省生猪市场价格,全省农户生猪出售价从元月份13.68元/公斤攀升到7月份是19.54元。7-9月基本持平,之后逐渐降到11月的16.8元/公斤,12月反弹到17元。而造成生猪价格居高的原因是生猪供应偏紧和养殖成本增大。

4.1.4 养殖利润:价格上涨使养殖收益增加。平均每头净利润是462.94元,比上年164.03元增加298.91元。其中因价格上涨增加519.37元,因头重增加增加25.14元,因副产品产值降低减少0.15元,因成本增加减少245.45元。

4.2 蛋鸡

据对河北省24个县、77个中等规模(1000

4.2.1 单位产量:每百只蛋鸡产蛋1758.99公斤,比上年增加0.45%。科技始终在发挥支撑作用,涉及品种选育、饲料配方、鸡舍设计及喂养方式等诸方面。

4.2.2 养殖成本:每百只蛋鸡在一个产蛋周期内养殖总成本为13501.52元,比上年增11.00%。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2764.57元,同比增10.29%;人工成本724.58元,同比增25.41%;土地成本12.37元,同比增2.23%。

①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的原因,一是仔畜费(即育成鸡成本)增加。百只蛋鸡仔畜费(包括毛鸡进价+养到能下蛋费用)为2316.15元,同比增34.76%;二是精饲料费增加。精饲料费为10123.73元,同比增6.23%。2009年以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拉动鸡饲料价格上升。

②人工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核算人工成本的劳动日工价由上年30元,提高到2011年的35元,提高16.67%。

③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是养殖场地租金提高。

4.2.3 出售价格:养殖户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

406.18元,同比上升13.58%。分析原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拉动因素。河北省虽是产蛋大省,某些年份产蛋量全国第一,但调出也多。

4.2.4 养殖利润:平均每百只净利润是

2807.07元,比上年2037.24元增加769.83元,增幅37.79%。其中因单位产量提高使利润增加56.65元,因价格上升使利润增加1708.24元,因副产品(鸡粪和淘汰鸡残值)产值增加使利润增加342.92元,因成本上升使利润减少1337.98元。增减因素相抵,单位利润增加769.83元。

4.3 奶牛

据对河北省11县、35个小规模养奶牛户(10

4.3.1 单位产量:平均每头产奶5427.25公斤,比上年稍减1.65%。主要是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市场信心遭受打击,近几年市场需求量减幅较大,鲜奶价格疲软,养殖户对产量有所控制。

4.3.2 养殖成本:平均每头养殖总成本11911.67元,比上年增加9.92%。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0989.63元,同比增8.61%;人工成本896.31元,同比增29.30%;土地成本25.73元,同比增3.79%。

①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的原因,一是精饲料费增加。每头精饲料费7788.06元,比上年增7.99%;二是青粗饲料费增加。青粗饲料费为1322.52元,同比增18.01%;三是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固定资产折旧为1564元,同比增5.82%。

②人工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核算人工成本的劳动日工价由上年30元,提高到2011年的35元,提高16.67%。

③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是养殖场地租金提高。

4.3.3 出售价格:养殖户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为148.91元,同比上升3.64%。分析原因,主要是成本推动。

4.3.4 养殖收益:平均每头净利润5923.35元,比上年减少526.15元,减幅8.16%。主要是成本上升较多所致。

5 问题与建议

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既影响城镇居民生活,也不利农民稳定增收。河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资源约束性逐年增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稀缺资源――耕地,面积减少趋势难以逆转;宝贵资源――淡水,日益匮乏。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命脉。华北平原最大的生态问题是缺水,最大的环保问题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优势资源――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加速转移,农业兼职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滞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尚未形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

在农业连续8年增产的高基数上、在支农政策效应有所减弱的情况下,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压力加大。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建议:

5.1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①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

②逐步完善和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如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等。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

③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5.2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①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②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加强河北省山前平原和冀东平原花生生产,棉花继续向黑龙港地区转移,利用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河北省蔬菜产业,利用坝上地区气候和区位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和错季蔬菜。

③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

④汲取河北“蛋白精”、河南“瘦肉精”事件教训,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

⑤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

5.3 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②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发展旱作农业。

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④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

⑤推进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扩大退牧还草实施范围。

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⑦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5.4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5.5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①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事业发展。

②加快农村水、电、路、沼气、网络、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扩大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⑤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通过加快农村事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弱化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增强其生产功能,为农地流转,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辛毅.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完全生产成本及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含义[D].中国农业大学,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