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煤炭科学研究精选(九篇)

煤炭科学研究

第1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目前的煤炭生产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从技术上或经济效益上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积极开展煤炭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煤炭系统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仅就煤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煤炭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内容和方法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和配合,研究物质再生产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所创造的财富(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和为此消耗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比例关系,使技术和经济互相适应,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煤炭技术经济学是通过研究煤炭生产力的技术经济问题,揭示煤炭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经济效果问题。煤炭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在组织再生产的过程中,根据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使劳动力、资金、物资和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使科学技术和经济相适应,寻求科学技术和经济合理性的最佳的社会结合。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煤炭生产技术方案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煤矿生产技术,研究各种具体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原理;三是从总的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出发,寻找煤矿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围绕物质生产所形成的关系,联系再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研究与节约和耗费相联系的经济效果问题,则是煤炭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煤炭技术经济问题,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煤炭的开发利用、生产技术及生产经营决策诸方面。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其中宏观问题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主要是:地质勘探的合理部署及地质成果经济评价,资源地理区域分布及资源需求预测,资源经济区域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矿区最佳建设规模及投资分配结构,矿井最优投资及大、中型井的合理界限,投资效果研究及评价、以及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注重调查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的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数学方法和工具,进行定量的计算以及经济分析论证,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经济研究具有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特点。所以其研究方法必然是采取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数学计算和论证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第2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煤炭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财力资源投入状况

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和煤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自2007~2009年,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呈现出下降趋势。2008年的科技投入较2007年下降15.3%,降幅较大,而2009年的研发费用投入仅比2008年略提高0.6%。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表1),2007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5555万元,低于全国各省区平均水平29927.39万元。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3180万元,低于全国各省区平均49465.73万元的水平。2009年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为13260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79001.32万元的水平,只有平均水平的16.8%。

以北方五个省为例,自2007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即研发费用投入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年的科技投入强度不足2007年的50%,可见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是不足的。

自2007~2009年,除黑龙江省外,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四省区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的绝对额度呈上升态势,只有黑龙江省大型煤炭企业的研发费用绝对值下降。同时,除辽宁外,北方五省区的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却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煤炭企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为缓慢,研发投入增长速度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黑龙江省煤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但较2005年以前,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近年来,黑龙江省煤炭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二、人力资源的投入状况

数据来源:行业内部统计数据

2008年,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业人员总数263047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03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3.81%。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R&D研发人员占1349人,R&D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为0.51%,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13.45%,远低于全省范围R&D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的40%水平,如表2所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199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19.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1人,硕士814人,本科学历2586人,专科及以下人员6572人(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仅占O.61%,硕士占8.11%。而专科及以下科技人员占75.47%。可见在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科技人员结构层次不高。研究开发人员是科技活动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和素质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的主要指标。黑龙江省煤炭产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以及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等相对指标还较低。同时尽管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重达到近20%,但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员偏少,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赵 峰:企业创新项目R&D中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

[2]师 萍 许 治 张炳南:我国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6期.

[3]于瑛英:我国区域R&D效率评价研究[J].经济论坛, 2006年,第24期.

第3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炭矿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4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34-01

在矿区资源开发利用中如何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寻求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矿区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矿区生态经济系统,而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耦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人工系统,它是存在于特定空间范围内,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诸多要素的具有网状结构和生态经济功能,并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价值流动为命脉,以经济体制与环境政策为调节器的有机整体。在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内,各种具有关联关系的环节或生产过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生态产业链,其中一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可能成为另一家生产过程的生产原料。矿区生态产业链是矿区生态经济系统中最基础和最直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是决定整个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矿区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矿区资源为基础,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矿区生态产业链结构,为实现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

煤炭矿区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②矿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能力弱;③矿产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深、范围广;④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关键技术支撑。因此,需要煤炭矿区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1 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建设

(1)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煤炭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煤炭循环经济高起点、高质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要主动担负起引领行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的职责,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在现有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建设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项目,不断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2)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新产品、研制新装备,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煤炭循环经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不断完善煤炭循环经济技术规范和标准。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等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重点解决生产过程的废物排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评估体系,建立监督、监管机制,严格贯彻实施。煤炭企业标准不能低于国家标准。企业要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流和能量流得到充分循环和利用,使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至最低水平,以实现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共赢。逐步建立和完善煤炭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

(4)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素质。高度重视发挥人才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性作用,从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入手,花大力气吸引、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多学科、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队伍。要抓住当前煤炭经济形势较好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来煤炭企业工作,提高科技人员比例;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培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素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要改进用人机制,用更加灵活的机制和更加有效的措施,吸引各方面所需人才,特别是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急需的煤化工、电力等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供多方面的人才支撑。

2 加强煤炭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

围绕组织开发和推广有重大意义的节约技术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再制造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当前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三条煤炭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开展科技攻关。

(1)开展深井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充分利用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全面提升我国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加快研制重型大功率掘进机和掘锚一体机;发展厚煤层一次采全高、薄煤层综采技术;推进小型煤矿壁式开采和机械化开采;研究开发适应我国地质条件的短壁综采、复杂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完善和发展条带、充填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地表破坏程度。

(2)提升煤矿机械制造技术,提高煤机制造自主创新水平。组织特大型矿井综合开采、掘进、提升和洗选设备及大型露天矿设备研制;研究开发自动化、智能化成套技术装备;发展短壁开采和辅助运输成套技术;研制适应复杂煤层和薄煤层开采条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综采装备。

(3)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推广采空区充填技术,减少和控制煤矸石产出量;发展重介、淘汰和浮选大型成套选煤技术和装备,实现选煤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强高灰高硫煤、难选煤的分选技术和装备研究,提高煤炭入选率;加快煤炭转化和煤化工、多联产和洁净利用技术。

(4)加强矿区环境保护技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开展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效应、采煤沉陷机理和地表沉陷控制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开展采煤沉陷区复垦技术研究,研究矿井污染排放物洁净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七台河市是比较典型的采煤沉陷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把沉陷区改造成为农田、林地人工湖和绿化区,建立粉煤灰建材厂,使粉煤灰综合利用,利用废弃石搞建筑、修路、回填,使矿区环境得到了综合治理。

(5)发展煤矿信息化技术,推进管理现代化。研究煤炭企业数字信息网络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技术与装备,加快生产、调度、销售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研究开发矿井数字信息与可视化技术,建设大型矿井计算机网络数字化技术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席旭东.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J].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第4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受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产业结构和产能的影响,煤炭行业正面临全面亏损的境况,本文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当今形式下应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竞争力;加强基础课程设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新岗位的快速适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有利于将来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胸怀及知识结构,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部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论,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5]张勇,杨胜利,秦凤华.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15-116.

第5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一、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煤炭地质勘察理论体系方面,也更加的完善和健全,三维地震技术的出现,促使地质勘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勘查标准和操作规程,以此来健全和完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种类也比较的齐全,但是却有着比较复杂的赋存规律和开采地质条件,这样就给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后备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而那些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但是却有着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就无法有效开展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近些年来,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勘查技术,并且结合煤炭资源的具体情况,如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将单一的勘察技术给有机结合起来。在对东部煤炭进行深部勘查的基础上,开始监测和治理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矿区,以此来科学勘查煤层气及各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煤炭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它是煤炭工业生产和发展前提,通过煤炭地质勘查,可以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开发煤炭资源,并且还可以促使工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地质勘测技术发展状况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

(三)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四)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

三、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四、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

第6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矿工程,新技术,要点分析,实践,对策

煤炭产业的开发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点,尤其对于近几年来煤矿安全的相关问题,对其问题的改善,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发其先进的采矿技术,试图以高科技来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问题,煤矿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期间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一、煤矿新技术应用的意义

煤矿开采的新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中小型的开采煤矿的机构中。中小型并没有意识到掌握新技术的重要性,新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煤矿开采企业的效率从根本上有所提升,在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中占取优势。一直以来市场的主要规律就是新的技术推动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可以提升企业开采的效率从而增加开采煤炭的产量和质量,新的技术也可以提升煤炭开采的安全,保证员工的生命健康。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浅层资源的开发基本已经无煤可开的局面,现今煤矿的开采要求克服更深层次,更艰难的地质因素,这些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

煤炭工程的开采技术一直持续研发,力求在开采领域中再度创新。我国开采技术出于世界的前沿,才可以使我国的煤炭企业推向国际的金融界,在国际市场上出于有利地位,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国际市场里站稳脚跟。因此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促使新技术在煤炭工程采矿种越来越重要。

二、煤矿工程新技术的要点

1、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和现状。煤矿工程的开采随着市场的竞争和发展趋势越来越重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这两方面的问题。煤矿技术的创新一直推动着煤炭工程的进步,也是煤矿安全的保证之一。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一直与时俱进,科学家巧妙的将现今的科学技术和煤矿目前的开采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不断创新煤矿开采技术,提升煤矿开采的效率、安全、科学和智能方面靠拢。

我国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对于正常地质条件下进行长壁开采已经基本没有没问题,但是面对恶劣的地质环境,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做到游刃有余,这是今后我们开采技术需要继续研发的地方,以求克服各种难题,从而获得煤矿开采的更上一层楼。

2、“三下采煤技术”的运用。煤矿工程开采过程中对于三下采煤技术的运用,需要借助现今的科学技术。开采之前需要对其相关数据有一个精确的实地考察,根据这些科学严谨的数据在现今的信息技术设备上模拟演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能。开工之前,我们要对地质、地形进行严谨的探究,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危险地区和影响地下的其他功程,减少开采的成本。

3、深层井开采技术。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在煤矿开采技术中对于深度开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深度开采技术,我们主要对地下的控制地下矿压、地压的数据,监控通风状况和瓦斯含量,井下地道布置等问题进行研究。深度开采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深井围岩和应力场的状况。在设计方案时要对各种状况作出对应方案,也要考虑到环境的变化,开采的进度,安全防范设备,还有相应的监控设备,确保对于突发状况有一个很好的防范,将安全降到最低,将效率提到最高。

三、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1、扩展开采技术的多元化。

在我国不断开采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应该扩展它的研究范围,充实它的研究范围。对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多元化,一方面是丰富我国开采技术的研究元素;另一方面就是煤炭开采不仅仅面临着国内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行业的挑战,扩充自身的研究领域也是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创建我国独特的开采体系和提升我国开采的整体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从而推动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技术提升除了对开采技术的研究,还包括提升开采机械设备和单产水平等多方面的研究。

2、持续提升开采技术水平。

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不是一门完美的学科,它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就是维纳斯残缺美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它的不足,才促使人们不断地对其领域的不断研究,在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消除对高深开采,地质恶劣等因素的限制,提升开采技术人员面临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我国的开采事业,真正提升我国开采事业的整体水平。

3、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我国在开采技术研究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状况,将现今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开采技术中,搭上信息技术的便捷之车。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对于开采相关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实施更为精确逼真的模拟实验等,将信息技术与相关技术相融合可以大大提升其精确度和对开采过程的控制水平,从而提升开采工程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能。

结束语:

我国一直对于煤炭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并不代表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处于世界前沿,相对于发达国家对于煤炭开采技术的研发,我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近几年里对煤炭开采技术的研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并切实得运用到了煤炭开采当中。我国对于煤炭开采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坚持这种愈挫愈勇科学研发精神,并且将研究理论和实践很好的融合,为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做出贡献,提升我国煤炭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爱军.煤矿采矿新技术应用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9)

[2]周鹤寿.分析煤矿采矿的新技术与开采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

第7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今日投资个股诊断安全星级:

事项:

公司6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重组事宜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煤科院与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国有权益出资,组建新的母公司,公司名称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完成后,天地科技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点评:

天地科技作为我国煤炭机械装备行业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具有“采、掘、支、运”以及“洗”等全套高效煤炭生产机械装备综合配套能力和集科研、自主创新和设备制造一体化的上市公司。公司背靠煤炭科学总院,研发能力突出,在煤炭掘进装备、采煤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设备方面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能力。07年公司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2.87亿元,同比增长43.1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05亿元,同比增长84.79%,综合毛利率31.37%,同比增长4.45个百分点。按最新股本全面摊薄每股收益0.60元。08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 24.88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63万元,同比增长125.29%,按照最新股本全面摊薄每股收益0.09元。

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我国煤炭工程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工程公司。注册资本3.07亿元人民币,总资产额7.5亿元,2006年利润超亿元。公司在国内外煤炭等工程的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以及矿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中煤国际旗下拥有九家全资子企业和两家控股企业(见附录1)。目前已形成了四大产品(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生产服务)和十大专业(矿井、露天、选煤、环保、电厂、水煤浆、民爆器材、建筑设计、市政工程、勘察)的业务板块布局,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主营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并稳步向海外发展,在矿井、露天采矿、煤炭洗选、水煤浆、清洁能源、环境工程、灾害治理等煤炭行业新技术应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

第8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煤电化;煤炭行业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75-02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阶段,煤炭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现状

1990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0.80亿吨,2011年煤炭产量达到33.85亿吨。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储存丰富,在全省64个县市中有47个县市地下储存煤炭资源,其中已有28个县市开采煤炭资源,占全省县市总数的1/3,2009年生产原煤9 735.8万吨。煤炭的开采与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生产一线从业人员有50多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6 000多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龙煤矿业集团11 000多人,地方煤矿5 000多人,占从业人数的3.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 200多人,占从业人数的0.9%左右;大专学历6 400多人,占从业人数的1.3%左右;其余90%以上都是中专或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属于文盲或半文盲。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煤矿新技术应用滞后,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黑龙江省提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这种战略正是在煤炭开采与利用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二、利用省内高校培养优秀人才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高校,学校充分发挥矿业学科专业优势,在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把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作为特色专业进行优先建设。依托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省重点学科,培养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积极利用优势学科与企业联系,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硕士。其培养的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在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已经得到认可。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四大矿业集团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是该校培养的,其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和技术干部的占60%左右,成为黑龙江省煤炭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学校每年正常统招煤炭主体紧缺专业学生500人左右,大约有50%左右到煤炭行业就业。但是由于受招生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影响,还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对煤炭行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

煤炭行业性质和具体岗位要求,使许多煤炭行业职工无法脱产学习,限制了人才的培养。为了满足地方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地方煤炭企业培养、培训人才时,高校应该采取直接选派优秀师资到企业现场授课,让接受培训的职工边工作边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这样就可以解决在岗职工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同时降低了社会成本。通过与企业合作,努力为煤炭企业培养专业对口、学用一致的人才。通过与企业合建培训中心,进行短期或者中长期的培训,可以不断满足企业人才培养之需,着重培养煤炭行业急需人才。

四、因需施教

高等院校为煤炭行业定向培养学生,采取订单式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煤炭开发和利用为中心、综合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式,其中包括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与煤炭经济发展和就业准入制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有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体现因需施教原则,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五、人才素质培养拓展的建构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是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素养的培养基础上,对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在煤炭行业特点下,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业余科研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黑龙江省全面实施东部煤电化发展战略,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与综合利用,将会带动电力、焦化、气化、化工和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将面临着煤电化和安全技能方面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形成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是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快速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寒梅.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2] 金英姬.黑龙江省东煤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3] 薛华.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0,(9).

Exploring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e coal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Hong-fei

(Economy colleg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第9篇:煤炭科学研究范文

英文名称:煤炭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097

国内刊号:11-3747/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