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亚健康导致的原因精选(九篇)

亚健康导致的原因

第1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亚健康  干预措施

        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我国于1996年5月正式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1]。进入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主要表现为失眠或睡觉障碍、心理疲劳、便秘、性功能障碍、时差综合征、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多种心身障碍。除了这些不适外,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往往没有异常发现,这就是亚健康的危险所在,使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体的不适。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疾病。如果对亚健康状态给予及时、恰当的干预处理,身体则可以向健康方向转化,这正是重视亚健康状态的意义所在。

        1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具有普遍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 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有人指出:中国人口中健康人群占15%,非亚健康者占15%,亚健康人群占70%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接受体检的1866名知识分子中,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率不同,最高达到96%,且与职称成正比,正教授为95%,副教授为89.4%,其中40~50岁组亚健康状态率高达90.4% 。暨南大学医学院对广东省19所高等学校教师进行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3]: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组亚健康发生率为79.17%,小于40岁组发生率为男性为71.3%,女性为82.4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更令人吃惊:近5年中,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为53.5岁。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笔者2007年曾对河池学院226名教师亚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4]:有77.50%的女教师和69.81%的男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有34.96%具有5种以上亚健康症状。

        2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分析

        2.1  身心过度疲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不断扩招,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在各种任职、科研与职称评定等硬性指标不断提高的压力下,工作负荷普遍增加,导致教师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睡眠不足、身心疲惫,造成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引起机体各系统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数人期望值较高,过分追求完美,无形中给自己造成压力。

        2.2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中膳食不平衡、吸烟、酗洒、过少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状态主要的原因。此外,滥用药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2.1  膳食不平衡  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均可引起疾病。一些教师工作和科研任务较多,时间紧,对一日三餐安排得不合理,饥一顿,饱一餐,有时不吃早餐,有时暴饮暴食,一些教师应酬多,高脂肪、高盐、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摄入量过多;也有部份女教师追求苗条,有意节食,这些都是导致肥胖或营养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也是亚健康状态的隐患。从我院教职工体检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和血脂水平不断上升及脂肪肝、糖尿病、、胆石症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2.2 吸烟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少量的尼古丁虽然可以使大脑兴奋性提高,但同时降低了大脑的抑制过程,使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受到破坏。短暂的兴奋过后,取而代之的是超限抑制和疲劳。长久吸烟,尼古丁直接损害大脑细胞,使大脑皮质发生退行性改变,使智能衰退,出现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工作和学习效力下降。

        2.2.3 酗酒  洒精对人体的直接作用为中枢抑制。少量饮酒出现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兴奋等现象,大量饮酒后可导致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也会降低人们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还会损害肝功能。

        2.2.4  运动不足  随着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人们常常以车代步,用于运动的时间相对减少。再加上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负担沉重,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长期运动不足,使得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迟钝,协调性差,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久而久之会出现新陈代谢减慢,思维迟钝,大脑功能退化,免疫功能降低,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或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3  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  水源、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它化学、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    

        3  亚健康的干预措施  

        引起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行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亚健康是机体在功能状态下降时发出的信号,但亚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它极不稳定,易于转化,随时可以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恢复或由亚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恶化。究竟向哪一方面转化,就要看人体自身采取的措施和自身的免疫水平。针对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普遍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亚健康知识。学校应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年龄,亚健康类型分别进行集体与个人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工作,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2)调整个人心态,减轻工作压力。要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恰当的社会定位,学会自我调节身心状态,寻找最佳的,合理的休闲方式来摆脱压力。(3)加强教师食堂管理,均衡营养,合理膳食。(4)遵循生物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足够的睡眠是预防和消除疲劳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严格作息时间与生物钟同步,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5)合理科学运动,增强免疫功能。(6)定期健康体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维护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各方面困难,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降低亚健康状态对高校教师的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3.

[2] 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

第2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 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 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转贴于

2.2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 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 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第3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食疗;针灸推拿疗法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 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4.1 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 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应用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治疗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4]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5]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6]安丽萍,陈雅民,李 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7]赵?珏,杨 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8]周 震,李 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1.

[9]林晓天,李元林.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7-688.

[10]黄铁银,梁 铁,李振华.三位九法治疗亚健康状态12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7):1318-1319.

[11]谢慧君,奎 瑜.亚健康及其推拿防治对策[J].四川中医,2004,22(6):20-22.

第4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12 嵇冰,艾宗耀,杨春华,等.归脾汤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46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36.

第5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综合疗养因子;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on subhealth of army cadres by comprehensive convalescent factors, to choose the best treatment.Methods Army cadres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subhealth of the cadres at their posts in sanatoriums. All the cad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ad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alescent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while cad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SCL-90 in both groups were sco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data were evaluated by t-test. The reductive rate of total score was calculate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onvalescent factors;Army cadres;Subhealth condition

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是机体活力和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如何预防、消除亚健康状态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军队在职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阻断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变,恢复健康体魄,是疗养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尚缺乏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对亚健康状态有效的干预方法,自2003~2008年我们采用综合疗养因子干预亚健康状态276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对象2003~2008年度在我院疗养的军队师团职干部,随机选择亚健康状态者276例作为干预组,均为男性,年龄35~55岁,平均47.6岁,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疗养的普通疗养员亚健康状态者217例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35~55岁,平均48.6岁。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评定方法我们采用自制《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调查表》评定,调查表内容主要为躯体症状、心理症状与社会交往障碍共50项。

1.3干预方法干预组采用综合疗养因子进行干预,综合疗养因子包括:海水浴、沙浴1次/d,45 min/次;医疗步行2次/d,30 min/次;心理咨询、保健操、疗养饮食、健康教育、景观游览等疗养活动,15 d一疗程。对照组干预方法包括:保健操、疗养饮食、健康教育、景观游览等疗养活动,15 d一疗程。

1.4疗效评定方法采用自制《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调查表》,在干预前后各测评1次,评定时要求被试者对调查表的每一条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评定。经医务人员检查确认无遗漏后收回,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本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计算干预前后调查表总分减分率,计算方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减分率≥95%为治愈,减分率≥70%为显效,减分率≥30%且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数值采用x±s表示,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干预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自制《军队干部亚健康状态调查表》评分比较(表1)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调查表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干预前后两组SCL-90评分比较(表2)干预前两组SCL-90评分比较,总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亚健康状态者的疗效(表3)干预组:治愈138例,显效69例 , 好转5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治愈91例,显效31例,好转47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77.9% 。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也在不断加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运动量不足或运动方式不当,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2]。军队在职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长期紧张的工作、训练及学习,作息时间无规律,又要面对转业、职位变迁、子女就学、家属就业、赡养老人、两地分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疲劳状态,这是军队干部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整,将导致多脏器机能减低,长期如此将影响干部的工作和健康水平,影响部队战斗力。

3.2综合疗养因子的作用与疗效综合疗养因子主要是在普通疗养的基础上,配合海水浴疗法、沙浴、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它对亚健康状态的身心症状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从躯体症状评分分析,干预后两组比较,自制调查表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364-370.

第6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 预防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竞争以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全社会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成为21世纪的保健重心。亚健康状态同样普遍存在于职业女性中,随机选取2009-01-2010-12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中213例职业女性,年龄27-50岁,下发问卷213份,回收204份,回收率95.7%。调查显示78%的职业女性都不同程度存在疲乏、体力下降,烦躁失眠,情绪时常低落,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如何阻断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变,恢复健康体魄,是疗养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疗养护理工作者的责任。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是由于生理、社会、生物等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调,功能紊乱而致,呈现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疾病,故又被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 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评估

诊断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症状诊断法,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包括对心脑血管病的监测预报、恶性肿瘤征象、脏器病变、血液及过敏性疾病、体内污染情况、内分泌及肢体功能、服药效果、心理及社交障碍等指标逐项评分。以100分为满分,>85为健康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70分为疾病状态。

表1 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诊断评估表

注:问卷调查采用慢性疲劳综合症(CFS)诊断标准表

3 职业女性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都有特定内容并相互关联,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经问卷调查,213例职业女性中饮食、生活节律紊乱138例(64.8%);睡眠不足166例(77.9%),劳逸过度、紧张、睡眠不足引起机体代谢紊乱,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合理,吸收失控,给健康造成潜在危险。

3.2 环境社会的变化与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女性占了半边天,职业女性在工作中面临了与男性同样的压力,工作责任大,而家庭中女性又面临着老人年龄大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以及夫妻关系的问题等,心理压抑,精神紧张,节奏较快的工作环境,使其承受着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3.3 生物学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个性特征有关。

4 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

4.1 加强亚健康状态知识的宣教工作,①在体检单位中开展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知识讲座,增强体检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分析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加强认识,有助于自我审视,可及早发现自我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②倡导体检单位坚持每两年一次或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阻断亚健康向疾病转变;③科室活动室放置健康体检教育宣传册,《现代护理报》、《健康报》等在体检过程中随目可见,悬挂健康宣传标语。

4.2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身体保健,督促宣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量运动,合理安排运动与生活时间,每天应抽出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到户外,与阳光亲密接触[2]。

4.3 保障全面合理的膳食,饮食科学合理,保证营养均衡,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都不能少,又要防止营养过剩,否则都可出现亚健康状态。饮食要规律,坚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仁、虾皮等。

4.4 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板报形式进行宣传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给体检单位讲授心理健康课,使职业女性正确对待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电话回访,166名亚健康状态的职业女性症状明显改善,90%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和家庭中均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应激事件,有效地提高了生活、工作的适应力。

总之,利用职业女性的体检过程中,系统地做好科学指导并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消除其亚健康状态,恢复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必要且可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王萍,徐莉.交警MDI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2).

第7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成因,建议

一、心理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情操、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亚健康”是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等称谓,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的一种状态。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目标随波逐流,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恐惧失败,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一)在环境变化后产生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在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产生焦虑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容易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是大一新生,他们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折,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周围的生活场景也变得完全陌生,和同学都要从新朋友做起,因此心理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

(二)在人际交往中偏执易怒。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阅历, 因为自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因此难免经常对一些事无端生疑、猜忌;或无中生有的把一些无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怀疑;或者经常不顾事实和现状,凭自己情感任性行事,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目标或一再受挫,表现为极易生气发火,情绪非常不稳定,自控力差,并且严重者出现一些不计后果的行为。

(三)缺乏学习的激情。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变,中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 许多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感觉人生目标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因而,在学校中无所适从,像无头苍蝇一样,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自律性比较差,不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因此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无目标感是指缺乏成就意识,因而导致人生缺乏导航系统、无方向感。许多女大学生生活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无力感伴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紧张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一边在努力的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技能,一边积极寻求工作机会,使大学生遭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普遍存在就业时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更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亚健康的现象。

(二)学校原因。大学生来到新的校园环境,远离熟悉的父母、师生和朋友,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 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只能自己解决。稍遇困难就会引发失眠、食欲不振、焦躁等亚健康的症状。

(三)家庭因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因此心理成熟时间会相对较晚,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另外,我国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对于子女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提供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自卑,怕别人讥讽,因此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

(四)个人原因。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考试出现“红灯”,于是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另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于是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和集体,其智力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形成很大的反差,内心又经常处于矛盾心理之中,常常是在内心焦虑中度过。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牛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方式宣泄情绪。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常常通过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宣泄是在大学牛调控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极端表现,表现为个体应对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就可能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反应。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向心理疾病转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段丹东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及对策思考[期刊论文]-岁月(下半月)2010(9)

第8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儿童亚健康 临床症状 日常调理 饮食保健 成人帮助 

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更为医学界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由于儿童无法象成人那样具有身体不适的敏感性,更无法如成人般坚持锻炼和饮食保健,因此必须依靠家长来帮助、支持儿童进行有效的日常调理和饮食保健。 

 

一、儿童亚健康的常见现象及起因 

 

(一)肥胖,运动迟缓。儿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统计(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烹饪系2006年在全省范围发放调查表反馈结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几率会达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达到50%。但更多是因为吃喝太多无规律,尤其是甜食、饮料及一些高热量食品摄入太多,加上平时缺乏运动,导致反应迟缓,身体肥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儿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量,或荷尔蒙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但已属于病理学范畴,不属于亚健康的研究范围。 

(二)缺钙,发黄矮小。很多孩子出现头发色泽枯黄,无光泽,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有的孩子则夜间磨牙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比同龄孩子身材矮小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缺钙的典型表现。儿童缺钙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钙源不足出现钙缺乏;有的则是因为儿童钙吸收能力很低,虽然家长注意给予补钙,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儿童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 

(三)缺铁,儿童贫血。儿童贫血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关注,很多儿童都有轻微的贫血,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很难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其实儿童亚健康这时候已经出现。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铁摄入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儿童偏食引起。 

(四)缺锌,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一般多在上幼儿园时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这类儿童多烦躁好动,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喜欢咬手或铅笔。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许多专家研究证实,缺锌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缺锌,甚至导致儿童性发育迟缓。 

(五)缺碘,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当前,人们对碘缺乏与否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有无甲状腺肿大的现象。其实真正到了甲状腺肿大的程度,那就不是亚健康的问题,而是出现了具体的病症,需要到医院治疗了。儿童缺碘的初始症状是智力发展缓慢,这对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来说,无疑影响很大。 

 

二、儿童亚健康的日常调理 

 

(一)提倡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保证蛋白质供给,同时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说某种营养素的供给越多越好,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食化、宽食谱。人类就是杂食类动物,只有广泛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平衡摄入。对儿童来说,不偏食、过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有家长的参与,采用引导方法和激励机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

(二)坚持体育运动。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消化,促进儿童食欲,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预防肥胖。要求孩子养成运动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务是不行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坚持锻炼;或者干脆将孩子送到一些运动机构如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诣,但至少可以保证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三)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事实证明,科学的作息习惯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儿童身材矮小与睡眠不足有一定关系。专家指出,儿童尤其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督促儿童每晚十点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点前起床,生活习惯科学有规律,能有效预防儿童亚健康。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要勤剪指甲、勤洗头,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东西,尤其是包装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两次坚持刷牙,并保证刷牙质量,学会科学的刷牙方法,保证牙齿健康;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清新,保证呼吸道健康。 

(五)经常户外日光浴。儿童由于是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晒晒日光浴,一方面杀死儿童身体表面的病源性微生物,更有利于孩子对营养素的吸收。实验证明,儿童经常晒日光浴,有利于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 

 

三、儿童亚健康的饮食保健 

 

(一)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类、乳类、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以及禽类、鱼类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由于儿童对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尽量提倡补充大豆蛋白的同时,必须保证动物蛋白的充足供应。建议每个儿童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同时注意动物内脏和水产品的供应。 

(二)保证供给足够的热能。由于儿童期正是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儿童天性好动,热能消耗量比较大,因此应该注意补充充足的热能性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饮食结构明显出现“三高”的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建议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并注意保证每日的运动量,以防止儿童肥胖。建议儿童每日保证粮食的摄入量,尤其提倡粗粮、杂粮饮食。 

第9篇:亚健康导致的原因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health has become the common hot issue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is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University teachers are the educator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most valuable human capital of the country. Their health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universities.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sub-health state are complicated. But the ability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behavior way of lif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deficiency of physical exercis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use the sub-health state of teach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ub-health state and its formation factors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关键词: 高校教师;亚健康;主观因素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sub-health;subjectiv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71-02

1亚健康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并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并明确提出了亚健康的定义[1]: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表现为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有疾病分类中的疾病诊断标准。

2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及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状况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002年广东省19所高校8417名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患率为69.63%,30~40岁是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其现患率高达83.17%,比全人群提前10岁[2]。杨晓林对河南省46所高校教师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亚健康发生率为69.97%,与广东省接近,与陈亚华对南京地区4所高校2000多名教工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肖云龙的调查略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占70.14%,中年教师(31~50岁)亚健康状态的比例高达76.98%[3]。柯世明的研究显示,有超过九成的高校教师自评处于亚健康状态[4]。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呈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在急剧增加[5],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中年教师已成为高校亚健康人群的主流。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失眠,睡眠质量差[6]。邹媛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亚健康身心症状中以易感乏力症状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记忆力减退、精神紧张、精力下降、失眠多梦等[7]。在朱丽的研究中,心理症状比例最大者为“焦虑”,躯体症状以“疲劳”为最多见。疲劳是大学教师普遍感到的一种症状,也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症状。

3影响高校教师亚健康的主观因素

3.1 健康观念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但许多高校教师对健康的理解还停留在“无病就是健康”的观念,只知道健康和疾病,却不知道亚健康及其危害,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够。张宇的调查显示,能够知晓亚健康的教师比例占调查人数的15.9%。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弱,有62.8%的人听说过亚健康,但却不能正确表述其意思。杨晓林的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有2/3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只有约1/3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8],与张海军的调查结果一致[9]。可见健康观念淡薄,不注重自身心理和身体的调整是导致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对亚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统计显示,心理因素居最主要地位,其次为行为因素和工作压力因素[2]。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具有创造性、高强度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其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8小时,可能是9小时、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要承担来自职称、工作、家庭的压力和影响,导致身心负担较重,故而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压力。而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教师的认知结构、心理倾向、心理调节能力要求更高,但他们承受内外压力的自我强度往往不够,不善于心理的调整,这样就容易出现遇事紧张、焦虑,或表现出急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导致行为和心理失衡[2],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而苦闷消极的情绪则给人以负面影响,导致亚健康状态或诱发各种疾病。

3.3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受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的慢性病都是生活方式病。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科研任务较多,时间紧,一日三餐不定时,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不吃早餐,有时暴饮暴食,还有些人常常选择快餐或方便食品类充饥,无法很好地控制膳食结构。作息时间也无规律,常常为了准备教学、从事科研或撰写论文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做为高知人群,虽能深刻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多数教师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据柯世明的调查,完全不锻炼或是进行无规律锻炼的高校教师占到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70.9%[4]。此外,教师人群中吸烟、饮酒者虽少于其他人群,但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扰乱了生物钟的正常规律,从而影响人体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下去,导致机体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

3.4 人际关系人的健康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适应性,人的适应性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张宇的调查显示,导致高校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因素,第一是工作压力,其次就是人际关系[6]。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造成情绪和心理障碍。教师在其特定的职业范围内所涉及到的人际关系类型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领导、同事和学生,在其生活范围内涉及亲属、朋友、同学等。高校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兼之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协作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文人相轻”的意识,也或多或少造成了教师间的人际隔阂,特别是因学校管理的不当,以及社会舆论的误导,在教师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局面,还会严重破坏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这常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苦闷和无助,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涛.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2]朱丽.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3]肖龙贵.某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及保健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08(22):110.

[4]柯世明.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107-110.

[5]徐桂玲,蒋咸生,孙云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55-158.

[6]张宇.太原市普通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现状及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5.

[7]邹媛,姚华,林炜,等.新疆高校知识分子亚健康症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6):3083-308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