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生物网络课程精选(九篇)

生物网络课程

第1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1.逼真展示微观过程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所需要的课件,一般在网络上都可以搜索到,而且就同一个课题而言,在网络可以找到多个不同构思与设计的课件,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从网上下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加工,整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关于细胞分裂,在《必修1》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值”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应用了经过再加工的“有丝分裂”课件,演示了有丝分裂从间期到子细胞形成的连续变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复杂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有丝分裂过程的微观生命历程,有效理解和掌握其变化特点。在《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关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诸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让学生难以接受。另外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丝分裂三者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图像的识别,曲线的差异等,经常让学生望而生畏。在教学中,我第一课时应用减数分裂的积件,演示减数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复杂动态过程。第二课时应用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整合在一起的课件,以减数分裂为主线进行复习巩固,如在演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马上演示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有丝分裂中期,进行图像的比较与分析。在复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后,马上演示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进行识图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部分内容属于分子生物学范畴,学生凭空想象诸如转录、翻译等概念及其过程,经常是不得要领,困难重重。我应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积件进行教学,将细胞核中DNA-RNA的转录过程,核糖体中RNA-RNA的翻译过程,即在mRNA的指导下由tRNA运载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微观过程进行模拟,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迎刃而解,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2.真实再现科学实验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网络下载有关课件经过再加工,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实验室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马上与课堂对接,同时使一些需要花费时间较长,及中学实验室中操作困难的实验直接链接到我们的课堂。

例如,《必修1》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和第4节“能量之源——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资源的应用,能有效地再现科学家发现酶和发现植物光合作用这些重要生命活动的历程。

又如《选修1》中的一系列课题,诸如制作果酒与果醋、制作腐乳等花费时间较长,在我们高中实验室中开展不方便的实验,应该用从网上选取的录像资源经过剪切与加工,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配备精良的实验室搬到教室,为学生提供感观形象的替代经验,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会事半功倍,效果更佳。

3.课堂呈现仿真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用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即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建构。网络使隔离的时空融为了一体,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仿真的网络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酷似真实的模拟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具体的、鲜活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使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许多有益的收获、真实的体验、可贵的感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必修2》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应用网络情境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尝试,将所收集到的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与危害等内容制成“简介”,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与病例等内容与图片制成“病例”放在“遗传病资料区”;优生的知识、我国优生的措施等内容,放在“优生知识区”;将有关复习巩固的练习题放在“学习自测区”;另外,设计各种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担当的角色、并让学生以此角色参与讨论的“角色模拟区”,制作好网页,在教学前将网页存放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性学习与探究:通过点击进入网页的不同区域,比如点击进入“遗传病资料区”后再继续点击其中的“病例”,可以浏览各种遗传病的有关知识、图片等内容;通过点击“优生知识区”,可以浏览相关的优生知识等。在经过“遗传病资料区”和“优生知识区”这两部分内容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然后就可以自主选择愿意充当的角色,进入“角色模拟区”,模拟自己的角色进行讨论与探究,发表意见与建议,体验所任角色的真切感受。使学生通过进入教师创设的网络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得到启发接受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前沿信息步入课堂

21世纪生命科学突飞猛进,陈旧的课本知识与崭新的科技成果无法对接甚至出现矛盾,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前沿知识与信息,经过选择与加工,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紧跟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水平。

第2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天空教室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该课程主要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展、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科学[1]。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是医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医学细胞生物学应用英语或双语教学在我国医学本科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2],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资源的研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不少医学细胞生物学多媒体资源[3],[4],但适用于双语教学的网络课程还鲜见报道。经过近年来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已经制作了集丰富文字、插图、视频、音频等为一体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对于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软件平台

该网络课程是依托校园网、利用天空教室软件平台制作而成。“天空教室软件平台”是由国内知名教育技术厂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一套网络教学系统,各学校可以购买使用,其功能包括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及管理等,系统中的所有模块均操作简便,而且可以修改或增删模块中的内容,功能强大,是制作网络课程的较佳选择,配合SkyOne工作平台的离线备课功能,可随时录入与更改信息,易于网站管理[5]。但其也有不足:比如用其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风格模式比较单调,缺乏个性和变化。鉴于这一问题,我们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中“在线课程”这一主要模块,先利用“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制成内容丰富的网页,然后再利用天空教室软件的导入功能把网页导入到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中。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是一种较好的网页制作工具,容易制作特色风格的网页,但因为网页做好后需要放到服务器上运行,购买服务器就会增加开支,若放在其他部门的服务器上,管理与更新网站内容就很不方便。因此,将“天空教室软件平台”和“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两种工具相结合构建网络课程,相得益彰。

二、主要模块

“天空教室软件”列出课程创建时的多个初始节点(模块),可以自由选择、修改和增删。我们制作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包含10个模块(图1),其中核心模块“在线课程”有“英文”和“中文”两个版面。

三、主要资源建设

课程的主要资源包括“在线双语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自测题库、音频视频、电子书和师生互动”等模块。

“在线课程”模块英文版面的文字素材主要以Gerald Karp编写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影印版,高教教育出版社,2006)英文教材为基础,该书与其他细胞生物学英文教材相比,虽然内容不够丰富,但资料翔实、结构体系完整,并且语句简单易懂,比较适用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学习。在电脑上先按章节建好文件夹,用扫描仪以300dpi以上的分辨率扫描全部章节内容,以原书页码次序命名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然后应用ABBYY FineReader pro 10光学文字识别软件按章节批量打开扫描图片,逐页读取、识别,该软件识别英文准确率很高,可达90%以上,然后人工纠错,保存为Word文档,这样,教材全部内容就转换成了可以编辑的文字素材了。依照教学大纲,参考详细的中文教案,精编文本内容,缩减至原书文字的30%左右,精选专业词汇使用粗体字,并加注中文注释,因为该书中插图只有英文释义,所以删除所有原插图,然后插入相应的有中英文对照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图片主要由网络、上述英文教材及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等教材插图,经修改加注中英文释义而成。每个章节的内容前面添加学习目标,后面适当增加应用及进展内容,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及Bruce Alberts等人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4th edition,Garland Science出版社,2002)。中文版面主要依照比较详细的中文授课教案,配以上述中英文对照图片制作而成,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英文时参照。

“音频视频”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词汇录音和动画精选。专业词汇按照章节列出,中英文对照,请发音纯正的老师朗读,数码录音笔录音。精选部分内容制作动画及选取一些从网络上下载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动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子书”模块包括Gerald Karp编写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影印版,高教教育出版社,2006)英文教材、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中文教材,以及《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中英文对照读本。

四、优势与创新

通过使用与改进,我们认为该网络课程具有一些优势和特色。(1)制作了比较详细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英文网络课程,与教材相比,其优势是学习者可以利用金山词霸等网络词典即时翻译。由于该课程描述形态和结构的常用句型较多,学生借助词典学习了几个章节之后,就可以记熟相应的句型,而且专业词汇后面都加注了中文注释,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不用词典也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多数学生反映借助该网络课程既省时又省力,学习效果较好。(2)把专业词汇按章节列出,录音包括中英文对照词汇读音与拼写,学生可以边听边写,也可以闭目静听。(3)利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和“SkyOne工作平台”的离线备课功能,可以随时录入与更改信息,易于网站管理。(4)结合“Deepthroat网站生成系统”制作在线课程,弥补了天空教室网站风格模式缺乏个性和变化的不足。(5)留言簿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促进网站的改进和更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交流能力。(6)利用网络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内容的表达上更加丰富,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体现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对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龙岗,陈同强,林卡莉等.导学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袁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2):51-54.

[2]张思河,陈志南,邢金良等.医学本科生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59-62.

[3]杨慈清,李小英,张光谋等.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2):156-158.

第3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 实验课程 虚拟实验室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55-02

1 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环境微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和探索性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环境及人类疾病的关系问题,是环境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1]。而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是此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很多交叉学科的基础实验课程,已有很多专业领域都涉及微生物实验,如:微生物的基本形状、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最基本的实验技术需要在专业课的讲授和实验课中完成。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实用技术[2]。但是在实际的微生物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实验课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实验内容简单陈旧,验证性实验过多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趣味性等问题。一般传统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时间安排不合理,为了教学的方便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为紧密,每周一次或多次,每次两个或者四个学时,但是微生物的实验内容一般需要培养较长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周)的观察分析才能得到结果,例如:微生物的间歇培养,一直培养到微生物大批量死亡,同时绘制生长曲线,在一两天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2 环境微生物实验网络虚拟实验室发展现状

环境微生物虚拟实验室能很好的解决微生物实际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虚拟实验课教学就是在网络页面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高度仿真的实验操作环境,通过操作模拟实验仪器或设备,即可模拟进行各种复杂的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环境相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3]。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就是实验过程的操作,既要达到实验室的效果,又要允许学生出现实验室的可能错误操作。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的网络教学弥补实验室教学的缺点,可以与实验室教学同时开始,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现代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环境微生物实验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协同性、共享性、时效性、个性化服务等特点。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加快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进程,虚拟实验室教学成为微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

3 微生物实验网络虚拟实验室平台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普及,网络虚拟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微生物学的教科书内容较繁多,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门课要解决的问题。在保留微生物实验教学所必需的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虚拟实验室缓解以上的问题,将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环节放在真实实验之前,学生在上课前先做虚拟实验,了解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预习,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操作,并可以反复练习,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

虚拟实验室在模拟环境微生物的结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譬如细菌形态观察实验,实际实验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显微镜观察已经制作好的模式片,一方面占用大量的显微镜,需要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购买显微镜;另一方面实验课结束之后,学生很难再有机会观察细菌形态,同时观察的清晰程度与学生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环境微生物的虚拟实验室中就很好的解决细菌的形态观察问题。首先收集或制作各种细菌形态示范片,扫描拍摄典型的细菌形态,并以图片文件格式保存在虚拟实验室中,通过虚拟显微镜学生随时都可以观察。对于耗时间比较长的实验,可将细菌的生长过程拍成视频或者连续的照片或者视频,使很多天完成的实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观察到结果。

4 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网络教学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的特点,使其更适合实验操作的虚拟化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供了多方面的实验手段。虚拟实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环境微生物学的虚拟实验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实验目标的制定、预习实验、虚拟实验、现实试验、评估交流五个部分。(见图1)

4.1 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环境微生物教学实验大纲的要求制定环境微生物实验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实验的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方案的设计结合环境微生物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验证性实验到综合实验,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使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4.2 预习实验并确定虚拟实验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了解实验的目的,理解和把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所要测定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更要明确试验的注意事项。根据目的和要求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并结合实际环境情况适当的调整方案。

4.3 虚拟实验及实验报告

实验的预习已经充分把握实验的要点,在做真实实验之前,首先让学生进入虚拟实验阶段,仿真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做出虚拟实验结果。虚拟实验具有容错的特点,错误的操作出现错误的结果和现象,并把错误的操作导致的危害同时显示出来。虚拟实验中也有正确操作的视频供学生学习,以便在真实的试验中改正过来。在虚拟实验报告中不但要处理数据的结果,还要把出现错误的原因写上,并总结教训,列出改正的措施。一方面防止了真实实验中出现危险的错误操作;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4.4 真实实验与实验报告

有了虚拟实验作基础,通过学生已经进行的虚拟实验,改进真实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和操作步骤。学生自己准备实验,从试剂的配置到仪器的使用,老师监督辅导,尤其注意与虚拟实验操作不同之处,如实的记录现实实验现象及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整个过程中,如果有意外情况或者疑问随时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实验结束后,将数据通过计算机计算处理,并进行总结。

4.5 实验的反馈与交流并做教学评估与环境评价

通过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对于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有了清楚的认识,两个实验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现象或者结果的原因,同时概括总结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改进虚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矫正其参数,对于设计性实验改进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组合,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进行实际的环境评价,针对不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认识并了解环境。实验结束后对其进行总体评估,为进一步修正教学大纲做好前期的调研与准备。

5 环境微生物虚拟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5.1 有针对性的高仿真虚拟环境微生物实验

目前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基本成熟,而虚拟实验室往往针对某一个实验的较多,而针对复杂的系统相对开发较少,虚拟实验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并开发在复杂系统中(环境与微生物)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动机制,使其更智能,仿真性更强。

5.2 重视课程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充分发挥人机界面互动的全部功能,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又有虚拟实验室的知识性。既要操作方便,又要交互性强,学生能随意选择实验时间,并进行自主学习与实验。

f5.3 重视环境微生物虚拟实验室的共享

环境微生物实验室最大的特点是微观性和宏观性的结合,大尺度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微观的微生物种类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复杂系统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复杂,导致其成本偏高,不同单位平台的共享避免了重复性的劳动和重复购买,资源共享,降低了教学的成本,有利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同时,合作设计与研发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松.微生物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微生物学通报,2006(1):176-180.

第4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实训教学

前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涉及的领域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从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有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家居等行业。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发展推向了高潮,我国在无锡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信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物联网技术人才,加大物联网工程技术各级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中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加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训上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信息化产业新趋势的发展。

1中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本科、高职院校都开设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并把该专业作为重点规划和发展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都在研究与探讨,物联网专业教学与实训处在摸索、实践阶段,没有成熟的体系、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职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但是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技术,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电子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受学制,专业师资和教学实训设备等因素限制,如何在学校现有师资、课程、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创建能满足物联网产业企业的需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是各个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采用两步走的方式来实现:第一步,各中职学校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二步,整合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制定统一、完善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2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都是基于普通计算机之间互联的网络工程技术,而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综合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技术,知识系统非常庞大,必须进行研究与梳理,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中职学制与学生学习能力,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根据物联网技术系统层次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扩大就业面,提升在就业中的优势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中已经涵盖了物联网技术网络层知识领域,只需要增加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核心课程。具体是在专业基础课增加《物联网技术导论》,专业课上增加感知层《传感技术与检测》、《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网组网技术》课程和《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应用层课程。

3物联网技术实训体系设置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定位应体现在工程实践性,学生需要有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实践,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根据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与设施情况,确定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训体系,确定实训教学的内容。(见表1)

4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训的实践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受学制(三年)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训条件、师资等因素限制,课程调整的空间较小,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教学与实训,系统的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一方面将物联网传输层新技术与知识“嵌入”到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比如:将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知识作为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加入到网络课程中,将数据库技术知识融入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另一方面,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在有限的学时上增加《物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训,进行典型的应用系统综合实训,如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监控综合实训。

5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完善的网络布线实训室、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室、系统搭建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可以对原有的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改造,规划和购置物联网实训模块设备,模拟物联网应用工程环境和实际应用环境,构建“理实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拓展原有实训室的功能,提供课程教学实训从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到演示、基本技能训练、工程项目实践等多层次教学实践。借鉴网络技术的项目教学实践体系,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因此,通过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实训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及实训室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扩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信息技术类(第一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黄永前,刘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

[3]李翔宇,曾燕清,陈志德.基于岗位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福建电脑,2016.

第5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专业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适当补充和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就能够达到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中设置物联网方向是切实可行的。近两年,国内申请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物联网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教材建设计划不完备、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配套设备缺乏和实验方案标准有待规范等问题。区别于部分高校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时可以在该专业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独特的优势学科制定具有行业物联网应用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的专业目标是要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物联网的相关原理和应用技能。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学生对有关物联网感知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掌握程度即可,重点是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及地方人才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强化对物联网应用层关键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

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不同的发展历史、相异的学科建设等因素使得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强势学科以及与其培养目标相配套的软硬件资源的建设与积累。物联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专业定位上可以结合自身现有的优势学科,参考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改革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本校重点学科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网络工程(物联网)培养模式可以从专业定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其中,专业定位和知识结构将在下一节论述。在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上,需要转变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例如:开设具有行业背景的工程训练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提高实验和培训课程的比重,扩展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5]等,形成以行业应用为背景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的跟踪与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适应性。从行业应用出发,可以分别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传统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得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工作,也能直接从事行业背景下的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其就业范围。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建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业发酵微生物”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食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在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全国前列。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等优势学科和应用背景,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可以以食品安全和生物发酵与菌种保藏控制物联网为应用领域,融合食品学院和生物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拓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优化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由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网络工程专业需要融入不同专业学科,所以,在确立了以轻工行业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大纲,对原有专业的课程配置进行科学地增补和取舍。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的应用背景,依照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境,形成特色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专业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下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可在轻工行业、信息产业、科研单位从事物联网应用相关技术开发和研究,成为具备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网等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各类网络系统的运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拥有较强的软件编程功底;具备从事轻工行业物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标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悉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的手段,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主干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向导,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及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网络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物联网中的感知层主要用来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设置可以在现有计算机物理层的相关课程基础上,融合通信原理、传感器技术基础和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等课程,提高学生在物联网感知层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物联网网络层方面,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已包含该领域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需要增加无线传感网络和无线自组网理论课程,强化学生对物联网网络层的理解。物联网应用层的主要作用是依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并根据行业应用的特点集成相应的内容服务[6]。结合应用层的特点,各院校可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增设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无线自组网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有关物联网安全技术的课程,不仅涉及物联网的三个层次,也关系到嵌入式知识的相关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综合考虑现有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物联网技术概论、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概论、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物联网安全技术、无线自组网理论及应用、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等。

3.主要专业实验专业实验的设置将使得学生具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学习、开发与实验的综合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网络工程与物联网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网络工程(物联网)专业的实践环节可以从毕业实习、计算机基础练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五个方面进行。专业实验主要包括:C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和物联网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等。

第6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1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高中物理涉及到较广的知识面,包括力学、运动学、热学、电磁学等方面,且每方面的知识的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课程.物理学科自身固有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的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对物理大多存在畏惧的心理,甚至害怕面对物理学习,使得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此便阻碍了学生物理能力的发展.除了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当前物理教学现状中教师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一:培养物理分析能力对物理学习十分重要,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致使学生面对问题时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二:教师对物理知识的讲解不够详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和设备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2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理解及其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将网络教学模式引入物理课堂,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通俗而言即:在网络环境资源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水平.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下:

2.1 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为物理知识存在着抽象、乏味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印象为:难以理解、题目不会做、课堂无聊等,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低下.故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兴趣教学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通过图片、动画演示等对知识进行讲解,逐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如光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就可通过网络资源搜寻光衍射和干涉实验的视频,使同学观察到光的神奇和美丽,以增加学生对《光》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课下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以提高物理水平.

2.2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当前物理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拓展学生在物理方面的知识层面.此外,高中物理学科虽然涉及较多的知识但大都仅是提及知识的表面,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增加对知识讲解的深度,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更深层的知识,如此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如《交变电流》的学习中涉及到电磁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可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电磁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电磁的理解.总而言之,通过网络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也有重大帮助.

3 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途径

3.1 加深教师网络教学模式的观念

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学习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发展还不成熟.在教师方面存在着不小的欠缺,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运用不够充分,仅是在备课阶段通过网络查询当前教学考察热点.且部分教师的电脑操作技术较弱,无法满足网络教学模式对电脑的操作要求.新课程改革对网络教学也提出了要求,但大多数教师没有开展网络教学的习惯,致使教师自身没有形成科学的网络教学体系,在实际的课堂中无法充分、合理、科学的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使得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对此,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网络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频率,从而使教师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程中,教师要具备运用多媒体操作教学的能力,在电脑中进行小车的运动动画演示.

3.2 优化课堂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分组教学模式.首先,使小组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向教师寻求帮助.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由小组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通过网络资源查询资料等手段解决教师安排的任务.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批改,对学生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并以正确的分析问题思路对学生进行规范讲解,保证学生在考试时规范有效的答题.如在进行《相互作用》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向小组学生安排物体所受力的分类方面的问题,加深学生弹力、压力、摩擦力等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考察学生对力合成和分解,能明确物体所受力的种类就可得知力的方向,知道力的方向才能对力进行正确的合成和分解.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3.3 完善网络设备,重视实验教学

第7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摘 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能改善教学环境,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针对网络技术的特点,对网络技术条件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网络技术;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1.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兴起,我国的教育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逐渐开展起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通过主动探索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条件

网络教学的开展必须满足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方面需要有校园网、服务器、配有多媒体控制系统的教师机和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学生机,所有电脑都需要连接到校园网上。软件方面则需要网络资源库的支持,其中包括:多媒体素材库、网络课件库、教学资料库、智能题库和虚拟实验室等,学生和教师可以从网络资源库中自由下载学习资料和课件资源,或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问题交流和沟通。

3.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3.1基于网络技术,打造师生互换的物理课堂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通常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讲授,忽视了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课本中知识点和基本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当前的物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网络技术正为这种改革提供了可能,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充分发挥想象,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自行讲解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例如图片和幻灯片等,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边播放边对定义和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具有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了解和印象。随后再进行相关公式的讲解,并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习题,让学生通过习题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当学生完成以后,教师随机抽选学生对习题进行讲解,并利用多媒体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提高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3.2基于网络技术,实现物理课堂的远程教育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高中物理教学实现了对空间和时间的突破,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开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远程教育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视频教学,通过实时授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通过视频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不必再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程之后,可以利用周末为学生复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建立一个全班同学共同使用的网络平台,规定时间实施远程授课。学生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与教师开展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顾虑,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由此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为今后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不但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3.3基于网络技术,创造氛围轻松的物理课堂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即对物理现象的单纯的分析和对物理概念的总结,或是过分强调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简单重复,并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学氛围过于凝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会增加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和厌恶,不利于正确学习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重力知识的授课前,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相关课件,比如牛顿通过苹果掉落的现象解决了重力起源的问题等,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这样的课件既生动又有趣,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对重力知识有了更直观和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与重力相关的益智题开展游戏或知识竞赛,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束语

网络技术为当今的学校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分析、交流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出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於凌云.网络技术支持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21(6):48

[2]王学五.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8(16):122

第8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领域的运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是深化高中物理教学必然选择,是物理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产物,只有好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问题,教科书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中,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这充分表明网络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本文拟就网络资源如何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来进行探讨。

一、网络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网络资源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混合”,而是网络资源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物理学科要广泛应用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成为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物理课程有机结合的、融为一体的。

网络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时,首先要把握大纲的要求,了解教材的意图,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的条件,提出教学的设想。这种设想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研究上,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放在素质的培养上,要考虑如何运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动脑思考。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吸收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输出信息组成的,没有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展现。

二、网络资源在中学物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1.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新课引入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如果只凭教师的口头叙述物理的情景而引出物理问题,往往显得单薄无力和枯燥无味,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方法只能是反复强调和增加习题,这样加重学生的负担也成效甚微。如果利用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寻找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课件在计算机上呈现虚拟或真实的物理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解决问题的环境,通过适当地分析问题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展课堂信息量

当今已步入信息时代,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只局限在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如涉及到物理学史的有关问题时,应上网查找资料,整理后通过课件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让学生了解物理规律形成的来龙去脉,又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态度的培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客观原因又导致一些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等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来虚拟这些实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直观感受和体会,将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网络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在同一个中文条目下(如“爱因斯坦”)可查询到几百个甚至更多的信息点,而且信息在不断地更新;其次是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的多样化;第三是网上的文本资料绝大多数是可以编辑的,大大减少了信息加工的难度。网络中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三、网络资源与物理课堂整合后的利弊思考

反思一: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物理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物理实验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物理实验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安排尽可能多的实验是很必要的;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物理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第9篇:生物网络课程范文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