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精选(九篇)

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第1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91-02

[作者简介]顾梅玲(1977―),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大教育学原理,针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技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能力而开发的一门学科。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是一门知识跨度大、学习内容广、实践探究多的学科,这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有效应对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多元、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整合资源,从课程内容跨度大、联系广为切入点,有效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以“生动”激“趣味”,用“已知”促“未知”,借“平台”促“实践”,有效转化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此,笔者就资源整合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应用进行实践策略探究,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整合信息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身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对于心理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就像一块神奇磁铁,能够将学生牢牢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小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对象大致是9至13岁儿童,这阶段的儿童的兴趣特征呈现明显的求异性和贴近性,即对于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对身边发生的事物感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和兴趣特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将符合学生认知期待的各类奇闻轶事、奇特现象、趣味故事等信息整合起来,融入到小学综合实践的课程教学中,作为课程“引子”,将有利于促进知识导入,增强学生兴趣。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整合信息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两方面:一是所整合的信息必须要精挑细选,信息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也要健康、积极向上,不可一味追求趣味而偏离教学的基本原则;二是在进行信息整合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转化,信息来源五花八门,语言不一定适合小学生,教师要巧妙转化,使所整合信息更易令学生接受和喜爱。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自我形象设计》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为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这一时尚信息资源整合到课程中来。笔者将第一季中Kimi的形象展现到大屏幕上,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Kimi的形象好吗?”很多女生都齐声喊道:“好!”“为什么觉得好呢?”笔者问,“因为长得帅啊,穿得很时尚啊。”学生回答。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回应,便继续问:“有不同意见吗?”“有,我们都觉得Kimi的形象不太好。”一名男生回答道,笔者让他们阐述原因,该生回答:“因为Kimi在节目中老是哭,不够坚强勇敢。”两种不同意见一碰撞,教室立刻热闹起来,笔者压手示意安静,接着导入:“看来好的形象不仅仅包括穿着打扮,还包括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打造一个最好的自己。”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之后,教学氛围更加浓郁,学生兴趣大大增加,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生理解

知识的正迁移又称为“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类学习将对于另一类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正迁移,将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速度和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小学综合实践知识牵涉范围广、多元性强,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非常优越的知识正迁移的条件。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相关学科的知识正迁移作用,将有利于降低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知识理解速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正迁移作用,笔者认为有三招:第一招,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作恰当的分析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第二招,与其他学科知识练习活动相结合,将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第三招,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分析异同,促进学生掌握提升。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综合实践《奇妙的网络世界》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就将课程内容与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教学设计中有一部分是让学生学用新浪邮箱收发邮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收发邮件及浏览器的使用了,学生还不了解的是如何注册新浪账号,因此笔者直接简略教学。“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到新浪网注册一个账号,大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过,进入新浪网有几种方法呢?”“地址栏登入。”“搜索引擎搜索登入。”“导航网站登入。”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注册账号,登录邮箱,并让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知识进行邮箱收发。像这样通过整合学科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化繁为简,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提升教学效率。

三、整合生活资源,推动学生实践

实践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综合实践存在实践范围较窄、实践平台匮乏、实践主题干涩等问题,学生大多数实践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探究潜力挖掘不明显。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处处充满着机会和可能,整合生活资源,将综合实践课程融入生活之中,依托生活开展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的平台,促进学生展现自己、探究创造。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整合生活资源要重视两点:一是重视利用生活平台,将实践内容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二是重视利用生活问题,为学生创造应用性实践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第2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网格;资源共享;OGSA;教学资源

1、引言

海量的教学资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的关键。如何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资源访问效果的评价分析,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如何有效地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查询和全面共享,成为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如何在网格环境下构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应用服务网格的理念对资源进行动态整合,推动公共信息平台和资源标准化建设,以保证和推动高校资源共享的实现。

2、网格及其体系结构

2.1 网格的定义及其特征

网格代表了一种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理念,通过网络资源的全面无缝连通,实现计算、存储、数据、软件、信息、知识、专家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高效透明的应用服务(计算、存储、访问等)。网格资源共享环境具有异构、分布、动态、演化特点,最主要体现在资源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等方面。

网格具有以下四点优势:(1)分布性与共享性,协同工作;(2)自治性和多级管理域;(3)通用开放标准,非集中控制;(4)动态功能,高度可扩展性。

2.2 网格体系结构

网格体系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划分系统基本组件,指定组件的目的与功能,刻画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整合各部分组件并说明组件之间如何进行交互式操作的概念模型。

网格体系结构关于如何构建网格的技术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标识出网格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清晰地描述出各个部分的功能、目的和特点:二是描述网格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和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网格系统,从而保证网格有效地运转。

网格技术目前流行的三个网格体系结构:五层沙漏结构(Five-Level Sandglass Architecture)、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OGSA)、Web服务资源框架(Web Services Resource Framework,WSRF)。

3、基于网格的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3.1 技术应用标准

利用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06SA和网格工具包GT4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架构如图3,可抽象为四个主要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资源层(包括物理和逻辑资源)、Web服务层、基于OGSA架构的网格服务层、网格应用层。

3.2 体系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在基于网格技术的标准上建立教学资源系统的集成。网格平台应充分考虑解决由于教学资源的分布性、动态性、异构性所造成的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的问题,建立基于Web的网格门户。

由图4可知,网格既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底层是网格资源的提供者,包括高校网站、图书资源、科研资源、课程资源等高校信息资源。

如图5基于网格的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系统是在各类教学资源服务器的基础上,通过网格中间件、应用开发工具环境和网格应用建立起统一的网格服务,通过网格门户,用户可以访问并共享各个不同系统、不同资源服务器上的内容。

3.3 设计方案

如图6系统由应用程序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资源服务节点构成。资源节点可由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系统结构的跨部门的各个服务器组成。

(1)资源管理服务器:是整个高校网格系统的核心,它负责资源的接收、登记、调度分配等任务。

(2)网格服务注册服务器:是为用户提供网格教学服务查询的服务器。

(3)网格节点:是网格服务最重要的部允包含网格资源和网格服务的实现。

由图7给出了在基于网格技术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组织方面,对各种分布式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将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管理,针对资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和标示方式,支持资源的共享服务和协同作业,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第3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综合性学习需要在资源开发的广度上实现整合,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缺乏,应尽可能的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实训基地,这样能够利用农村天然的优势,不断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自己也应多收集资料,将书本上的内容参杂上自然资源,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书本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因地制宜,重视教学模式与可利用教学资源的整体布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过程中,让他们亲历亲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与教学资源有理结合的现状。例如,《桃花源记》的授课,安排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一种和课文中表述的意境相近的情景。教师则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提出,“世外桃源的情景或许在我们这就可以深刻体现,学生们可大胆根据实际尽请描述”,将课堂的教学引入到课外。

二、引导自主学习,以情感教育为辅

这样的环境,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根据内容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研究学习内容,充分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针对学生自主教学,教师还应该将情感教学参入进去,语文教师的引人入胜的课文导语,是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巧妙绝伦的过渡语句,精辟有力的结束语句,真诚的课堂评价激励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高效性,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具体课文,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教师此时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情感教育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感情。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如果我们生活在百草园,景况会如何?如今的教育制度如何更好的开展书香氛围的创建”,授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开展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可放下当前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整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完成一次综合性学习。

三、增强对教师监管,加强综合素质教学

教师们对初中语文课程教改有比较深的理解,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进一步展开综合性教学,形成教学氛围,逐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这些都离不开监管部门对教师的监管和培养,他们应当适时参加各种课堂教学培训,使教师对教育形势有全面的把握,能更好的制定教学方案,有效促进综合型教学。在学校层面,强化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管理和指导,使得综合性学习能有效的开展。要求教师不断的完善和总结,使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更多的融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最终为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师授课时,学校实时监督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可通过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激发教师教学,促进综合性教学的开展,敦促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改善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引导。

四、总结

第4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网络教学平台 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服务师生的网络教学平台,基本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这些网络教学平台都存在信息孤立、资源建设重复、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等共性问题。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让网络教学资源加速向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方向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正在颠覆传统的以固定的课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成为可能。

1 云计算对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能实现无处不在的、方便的、按需的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且只需最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的互动,就可以快速配置和。云模型的五个关键特征是:用户能按需自助获取服务,并可采用广泛的网络接入方式,获取资源池中的计算资源,对应的服务能力可被弹性的供应和释放,且能被度量。云计算的三个服务模式为: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四个部署模型:公共云、私有云、社区云和混合云。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以谷歌、苹果等为代表的公司在云数据中心、网络、智能终端的创新和融合使基于云计算的服务逐渐走到大众面前。云计算融合云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网络的宽带化、终端的智能化特点,使得用户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服务成为可能,其正在给传统的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1.1 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浩瀚的海量网络教学资源相比,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显得较为匮乏。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教育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各个学校就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持续更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网络教学资源。仅仅依靠几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在云计算时代已基本不适应,老师应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协助者。

云计算时代使得itunesU、Coursera、Udacity和Edx等网络教育平台得到普及和认知,任何渴求知识的人只要上网就能拥有高等学府才能有的教育机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连上无论互联网就可以访问种类繁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开放、融合、共享"正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2 学习模式的影响

经过几十的积累,大部分纸质文献资料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把分散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数字资料统一起来,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分发平台,如:Google 数字图书馆。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计算设备的移动、互联、智能化的特点,使得丰富的智能感知、虚拟现实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成为可能,正逐渐实现通过智能终端的人与人之间远程Face-to-Face的体验互动。

网络教学资源的出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老师、课堂、图书馆。资源共享、社交、协作的国际化,使学生能通过远程的视频协作在线互动学习,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协作得到及时的解决。

2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将云计算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基本原理是教学资源既不运行在个人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上,也不存储在用户本地,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教学资源保存在学校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存储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连至互联网访问教学资源。

2.1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体系架构

本文在云计算环境下设计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其主要目标是对现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利用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

云计算的提出,将终端设备的需求进行最小化。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中,将所有的功能都封装成云服务,包括课题教学、学习课件、辅导资料等。基于云计算的强大功能,结合虚机技术,本文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整个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以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包含的类型和资源格式比较多,为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会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封装成云服务。用户(包括教师、学生、访客和管理员)通过PC、平板和手机等客户端登录到网络教学资源访问入口,根据各自权限进行相应的操作。教师可以进行课件制作,在线答疑和教学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等操作,对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指导和跟踪。学生可以访问自己所需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学习计划,进行在线学习和答疑、测试等操作。管理员主要是对网络教学资源云计算平台进行整理管理,包括权限分配,用户信息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而访客只能根据管理员分配的权限进行资源访问。

2.2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功能设计

根据云计算的特点,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应具备有以下功能:

(1)互动交流的功能。互动交流主要包括在线考试和在线答疑功能。在线考试主要是指学生可以随机进行抽题进行答卷考试,交卷后能自动出现考试结果。系统能对课程的总体情况根据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线答疑功能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在线提问或者回复相关留言和问题。平台贯穿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相结合的功能,提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和资源共享的功能。平台要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需要,要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及时有效进行交流。教师能够提供课件、上传教学资源等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要按照内容等进行分类,能够共享广大用户访问。

(3)安全和权限管理的功能。平台要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管理员能够对课程信息、教学资源、用户信息、考试信息等进行精细化设置,对用户进行授权使其能合理访问平台。能实时监控平台运行情况,动态分配系统软件和硬件资源,实现资源均衡有效利用,保证平台稳定高效运转。

3 结语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有利于解决高校教学资源孤独问题,提高资源共享度,为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网络 信息化 管理 应用 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1-0233-01

1 概述

网络信息化教育平台提供强大的学习导航和知识搜索功能,并结合相关的交流功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学习社区,实现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事情(Anything)。

平台总体上应分为两个基本系统:成员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如图1)。

2 成员管理

“成员管理”是网络信息化教育平台运行的基础,对系统登录用户进行统一注册、统一管理,对系统访问者的身份进行认证识别和权限控制。对管理系统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维护每个人的所有基本信息,还可以管理相应部门信息,以及分配每个人的使用权限。

成员管理系统应该实现系统中的人员、整个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应用的管理以及人员角色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人员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用户所在部门的管理、各个部门上下级管理的管理。(2)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增加、修改、删除功能。(3)部门管理:包括部门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将用户加入部门、从部门中移除、将用户从一个部门移往另一个部门等功能。(4)部门分层管理: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现将整个系统用户分为三个层次:系统中心、区县教育中心、各个学校。(5)应用管理:实现系统中各个应用的管理从而实现人员权限的管理。应用管理包括应用的增加、修改、删除功能。(6)角色管理:角色是由用户建立和分配对系统中每个应用的使用权限的媒介。用户可以通过角色来控制哪些用户使用系统中的某个权利。

3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共分为资源管理和交互平台。

3.1 资源管理

(1)资源整合。每个学校、图书馆、政府机关等都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样就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由不同的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技术开发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向用户提供最大的便利。资源整合就是将由技术开发不同、内容不同和形式不同的信息资源无缝透明的连接在一起。根据资源的质量差异性大和更新快、资源稳定性差的特点,在资源整合的同时过滤掉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2)资源搜索。由于网络的资源数量大、更新快,所以用户在获取自己所需资源时一般通过资源搜索的途径。目前网络上用于资源搜索的搜索引擎主要都是关键词搜索,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但是返回大量的重复信息和垃圾信息。所以资源搜索应当支持类目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搜索方法:1)类目检索:每个大类下面分有多个小类,用于链接网上与该类目相关的其它站点的列表,可从主类目逐级向下,层层展开。2)关键词检索:是目前最快速、方便的检索方法。(3)资源整合后资源搜索时应具备以下功能:1)信息丰富、多样化:用户用简明的方法可以同时处理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的数据信息。2)界面统一:从开始进行检索到最终获得检索结果,都在统一的界面进行,用户感觉如同只在一种信息资源系统中操作。3)权限管理监控: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对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每个用户只可以搜索并访问在他的权限范围内允许的资源。

3.2 交互系统

第6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内容摘要] 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第7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整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结构变革

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走过很长一段时间了,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大部分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覆盖全校的便捷的校园网络,有各种先进的资源制作设备,有了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库、素材库、数字图书等。平时还注意积累各种教学课件、试题、教学录像。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与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即使有了这些软硬件的资源,信息技术就一定能发挥作用吗?我们建设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因为其带来的便利,具有各种各样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我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它让我们从信息的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表述教育方法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正是因为教育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巨大冲击,使我们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上课不运用信息技术好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全然不顾教学上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有的教师不得已而用之。有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带来一些方便,比如课件演示某一项内容可以起到语言无法起到直观作用。更多的老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他们都没有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呢?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呼应的,是一个主动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它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和作用,将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将会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锋和突破口。为了促进这种变革,要求教师从思想深处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将这种改变落到具体的工作当中,答案只能是课堂教学,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呢?

首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事半功倍。为了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需要学习一些教学结构方面的理论。为了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施教者,以教师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和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需要学习一些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了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顾“满堂灌”而忽视或不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状况,需要学习一些思维训练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了改革传统教学中唯成绩论的做法,需要学习一些多元智能理论,运用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办法评价学生。

有了先进的理论,就要将它联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还要参加各种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新教法的培训。参加了这些培训,使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依据新的教学结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评价学生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也知道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还需要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包括一些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平台操作培训、网络资源使用培训以及有关资源制作方面的培训。

除了上述的条件,还需要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自主学习的保证。当然,这些资源并不一定需要教师自己开发。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每位老师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从而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

思想观念的转变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文武兼备,才能在教学中长袖善舞。教师发展了,教育也就进步了。

第8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视频资源 学习发生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日益增多,对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课的资源支持因课程特征呈现特定性要求,包括如下范畴: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1本文拟通过对视频资源的使用反思,论述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一、问题的提出:视频教学利弊界线在于能否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上海市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学生应学会通过网络、图书、报刊等收集资料,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的基本技能。 2 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配合。多媒体教学,正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表达出黑板粉笔无法表达的内容等优势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其中的视频辅助教学以声音图像动态呈现方式,更受到学生亲睐。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是否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呢?

视频资源在政治课中的使用可能有如下优势: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为学生提供大容量信息。学生往往对视频内容有所期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度和关注度,为教学服务。然而,在这些优势之下也隐藏着危机:倘若教师只是播放一段视频,之后没有任何交流、评价,那么它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否会大打折扣。视频因其信息量大,能否为所有学生接受。如果学生对视频内容有困惑,是为教学增压还是减压。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视频内容本身,还是“中场休息”的调节,教师之后的教学活动又该如何展开。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基于,视频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发生。

何谓学习?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1.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2.其变化是由后天经验引起的,而非人的自然成熟。3.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久保持”。3 可见,视频资源参与教学活动,只是学生学习链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使用不当,未必引起学生学习的发生。

二、运用视频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实践: 关于联合国的宗旨与作用的视频辅助教学

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联合国,你的世界》(6分钟),学生在视频观看中记录联合国的活动事例,写下每一事例体现出的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并概括这些作用共同指向的核心词。小组合作完成,班级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一步骤的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联合国的认识缺少感性积累,由联合国新闻署提供的视频简短而具有说服力,能够带领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打开思路,生成感悟。

在具体实践中,学生观看视频的投入度高,但无法完成同步记录。之后采用共同回忆的方法,集体完成事例的补充。此外,学生无法推导出每一个事件背后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或因为表达受限或因为思考不济。我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学习并反馈了他们的学习水平、需要增强的地方。

在本次尝试中,我感到学生的学习在借助视频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学生确实对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注意分配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培养。这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真实准确的起点准备。

三、实践反思:巧用视频资源的建议

1. 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选用合适的视频资源。任何一种教学资源都不是孤立的,而应当实现整合。任何被整合的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调查谈话等方式,在组织教学前先行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形成的相关经验和信息。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所能承载的信息容量、理解能力。

2. 借助任务驱动,运用视频资源促进学习的发生。视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为教学带来更丰富生动更权威严谨的感性材料,但是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学生在借助视频学习中暴露出的任何问题都实施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在视频播放前、中、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并通过记录留下观看痕迹,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提升。这期间需要教师维护课堂纪律、提出学习任务、督促和指导学习过程并反馈、评价学习结果,对学生在借助视频资源进行教材内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予以小结,提出期望,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起到具体的指引作用。

3.整合各类资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视频资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它不能代替教师、黑板、粉笔及其他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它承载的只是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反映,它无法替代教学原理本身及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能否做到举一反三,从观看视频本身是无法作出评价的,教师必须借助其他手段和途径。

总之,用好视频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最新的新闻报道、时事解读、专家分析等内容,使用恰当都能为课堂增色不少。然而,具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课前深思熟虑,视频资源绝不是用来填充上课时间而可有可无的环节,切实发挥它的价值,需要教师的探索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政治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主编:陈爱平,周增为,2009年5月版第248页

第9篇: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布点;动态应对

一、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的一般问题

中小学布局研究是基础性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的重要平台与依托,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发展,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与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执行,我国学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已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导致中小学布点建设的问题日渐突显,原有的办学状况,原来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一些重点、示范性学校虽然人数严重超标,但因资金因素、发展条件的良好互动,教学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授课教师积极性更高,从而得到进一步的良性发展。而另一些普通学校、乡镇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尽管在教育机构的管理下,依然有着相对成本并不低的投入,但仍然师资薄弱、教学质量较差,这固然有教育管理等一些主观原因,但如区位条件、区域经济等客观因素同样是这种非均衡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出于公平性、公益性的考虑,教育管理部门却不得不充分的协调教育投资如何分配、教育设施如何整合等一系列具体难题,相关设施的长远发展与现状如何结合等尖锐问题也时时困扰着教育管理部门。

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与规划目标

如今,为了更好地配合城市教育设施的建设,从教师资源配置、空间布局等,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全面的努力,在城乡建设发面,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都确定了相关用地的性质与功能,原则上也确定了各类设施的规模与区位,虽然是战略性或者长期性的内容,但也关注了近期建设的问题。

然而在城乡结合部,虽然相关规划中也给出了各类教育设施的具体布点,但他是较长时期的发展蓝图,面对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不断变化,城市建设内容也经常发生调整,于是布局规划也就常常滞后于现实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地段区位的特殊性,该区域人口以及学生生源变化较大,与城市发展的阶段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在快速增长期,流动人口所携带的子女大幅增加,而处于慢速增长期,则是学生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调整,也使教育部门处于难以适应的状态之中。

故这一区域中小学布局动态调整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尽可能的实现阶段建设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合理的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一方面有序拓建新的相关设施,以期达到在满足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与周边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的动态特征相适应。

三、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规划中的动态应对方法

1、多元分析,及时把握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

人口的数量与特征是教育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学校规模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城乡结合部区域,人口构成、数量变化尤为复杂,故这一类研究及规划需充分了解区域内现有学校情况和实际分布特点,对区域内的人口现状、构成做详细的论证,在具体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学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口分布的特点,考虑流动学龄人口的教育问题,将流动学龄人口与城市户籍受教育人口,进行客观的统筹考虑。

2、综合评定,保证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公益性

现状教育基础设施综合评定是客观预测各类学校发展前景的基础,具体的布局中应通过典型性案例提取研究以及普遍性分析,从当地经济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的预测及城市远期的用地规划分别就现有学校的生源情况、区位合理性、用地规模、设施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但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能以牺牲学生就学、降低普及程度为代价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如评价结果却是不适宜,则应充分考虑与交通工具相结合,以合理的出行体系,维护该区域学龄儿童的根本利益。

3、客观预测,建立动态模型应对

应立足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展开论证,就现实情况与规划目标终极蓝图进行比对研究,对区域当前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充分分析,预测未来不同时间段区域人口的可能变化规模、变化速度,并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预测及城市远期的用地规划进行学区划分,在充分考虑远期发展布局可能性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加强对近期进行多方案的有选择、有条件制约的动态研究。

中小学布点规划在一定阶段呈现较大波动的变化,但到达一定状态,将又逐渐偏于稳定,这一趋势在我国的中小学布点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在客观条件下,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划定不同教学服务区,结合变化的不同预测,划定刚性与弹性的动态模型,动态考虑学校的发展。

4、加强管理,动态的进行软硬件的配置

因为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不同,不可能都按照终极标准进行相应的资源设施的配置与管理,故应根据布点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必要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地段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殊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基础教育的师资配备和经费供需矛盾,着重关注区域不同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发展规模的匹配情况,进行动态的、互补的资源优化。

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动态思考的意义

1、顺应城乡结合部学龄人口变化特点及需求

应对城乡结合部人口变化的新特点,规划发展不确定的老问题,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它对于促进该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解决国家教育和规划出现的“瓶颈”问题有重要意义。加强该区域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设施的动态布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城乡结合部启动教育现代化不应逾越的管理方案。

2、利于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其建设、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居住群体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大的公益性,而城乡结合部,因其所隐含的特殊性,居住人群混杂、流动性大,而如何在满足最低公共消费的前提下,保障不同群体相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公正性的基本体现。

【参考文献】

[1] 徐坚成,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8.

[2] 石人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J].中国教育学刊,2004.7.

[3] 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

[4] 袁桂林,宗晓华,陈静漪,中国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2006.2.

[5] 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J].人口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