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

第1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南总住于南京的市中心,中山东路和黄埔路交汇处,是集中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在,苏,皖,浙一带,有非常良好的医院声望。医院有两个全军医学研究所,一个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一个人全军的肾脏病研究所,三个院士,医院以普外(肠瘘、肠功能障碍的综合治疗、肠外营养)、肾内科(肾病专科门诊、肾内科专科病房,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神经外科、心外科、为拳头科室,在江苏省内,华东地区,乃至国内临床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2:麻醉科概况:

人员:高级职称的有十名,其中麻醉科的 徐建国教授是国内的着名的专家级人物,曾经也来过我们医院讲学,文职将军,在全国全军麻醉界有着非常崇高的声望。中级职称xx名左右,护士50余名。

设备:麻醉科设在三楼,有二十间全层流手术间,配备有二十台进口多功能麻醉机和监护仪。专科的设备也是非常的齐全的,例如神经外科的导航定位系统,各种型号的显微镜,c臂机,体外循环机、经皮肾镜火激光碎石系统,骨肿瘤的微波热凝治疗仪,各类型的腔镜,(腹腔镜、输尿管镜、椎间旁镜、关节镜等等)麻醉科还设有术后恢复室pacu,他是集术后恢复,重症病房,疼痛病房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病房,和手术室是统一管理,具体分工的关系,配备各种不同型号的呼吸机6台,多功能监护仪十多台,还有多射频疼痛治疗仪,血气分析仪,多功能的电子微量泵等先进设备。

工作:一天大概有40台手术左右,没有午休,午间在手术室定餐吃饭,一般十天轮一个值班,双休日制度,麻醉医生一个专科轮一个半年。

3:进修内容安排:

南京总医院的教学和管理是严谨,认真的,在麻醉科期间的安排大致是普通外科的麻醉6个月,脑外科麻醉1个月,心外科及体外循环2个月,麻醉恢复病房(含手术室以外的麻醉)2个月,疼痛门诊及疼痛病房1个月。

4:收获和体会:

首先在麻醉的操作进一步地规范、精细了麻醉的基础性操作,现已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动脉置管,深静脉穿刺术,怀特管插管的方法,对飘浮导管放制,ct引导下的腹膜后的神经丛阻滞,各种的常见的疼痛的疾病的痛点阻滞,等操作有了较深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精细的操作是减少麻醉并发病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在患者术的监护和管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创动脉监测在麻醉病人的常规监测几乎成的南京总麻醉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病人动脉的置管成为了一个常规,其优点当然是显而易见的,随时反应动脉血压,波型传导心脏的机械运动,这种监测对保证病人的安全性、提高麻醉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价格昂贵,都是一次性材料。南总的监测是非常全面的,这为南京的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和重症病人的生命支持的高水平奠定了非常强大的基础。

第2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丙泊酚;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妇产科;疗效与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04-02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妇产科门诊开展的手术种类及数量在逐渐增多,和其他外科手术一样,术前麻醉是手术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1]。由于门诊手术的特殊性,手术实施时对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单一的麻醉用药或许不能满足手术要求[2]。在该研究中,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应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妇产科门诊手术患者,观察其麻醉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通过与对照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做比较分析,借此评估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0例,纳入该研究当中。所有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居于20~69岁,平均年龄为(39.8±3.4)岁;其中398例患者为行无痛性人流手术,26例患者为锥切宫颈患者,176例患者为取环,46例患者为诊断性刮宫,54例患者为输卵管注水。据统计学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麻醉组)、对照组(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组)两组,每组30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即确诊,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其结果及相应的需要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解痉、镇痛、抗炎等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选取本手术,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具体用药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13508),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1 μg/kg体重给药,丙泊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1843),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1.5 mg/kg体重给药。实验组在此麻醉用药基础上给予咪唑安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6703),采取静脉缓慢注射的方式按照0.02 mg/kg给药。所有麻醉过程严格按照外科手术麻醉相关指南进行。所有研究对象给予积极的检测生命体征,如有紧急情况及时给予抢救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用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综合以上数据评估各麻醉方法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当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术前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用量、麻醉起效时间、术中疼痛情况结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疗效上两种麻醉方式均显出了一定的麻醉疗效,在麻醉用药量上,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实验组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疼痛,腰麻组次之,硬膜外麻醉组最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上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在术前应用不同麻醉方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手术结束,麻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头晕,两组均出现了这些不良反应,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妇科产手术在整个外科手术当中占有相当大大比例,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带来的是一些妇科产手术可以安全有效的在门诊开展实施。这些病种主要包括无痛性人流手术、节育环的取放、诊断性刮宫等等[3]。这些门诊手术在节省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妇产科门诊手术麻醉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常规的麻醉方式选取往往选择单一的麻醉用药,效果并不明显,常常可能因为麻醉效果差而导致手术失败。而选取多种麻醉用药就不得不面对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丙泊酚(Propofol), 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病人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是丙泊酚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其镇痛作用差,麻醉超量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等严重问题发生[4]。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也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5]。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则可以相关补充,作用更加。咪唑安定是一种抗焦虑、镇静、安眠、肌肉松弛、抗惊厥药物,药理作用特点为作用快,代谢灭活快,持续时间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在该研究中,尝试三药联合应用到静脉麻醉当中,观察其麻醉疗效及安全性,通过与对照组的对比,得出了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麻醉中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菲,谢健.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50例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101-102.

[2] 曹晓芳.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及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1):2095-2097.

[3] 周木香,李祥奎.芬太尼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1,8(2):1183-1185.

[4] 周科耀,黄科,刘凯,等.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3(2):136-138.

[5] 曾志锋.丙泊酚注射液+芬太尼+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妇产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20):134-135.

第3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一、快通道外科产生的基础

1.人们对手术创伤应激机理及其作用认识的深入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物理性创伤、机械性损伤、化学性侵害或情绪因素而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内稳态改变.即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的本质是对抗各种强烈刺激的作用,防御性的保护性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应激性疾病.其中疼痛、恶心、呕吐、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低氧血症、睡眠障碍、疲劳、饥饿、引流管和鼻胃管应用及限制活动等其中许多因素加重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受到过度的应激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其消极影响是蛋白质消耗过多产生负氮平衡、免疫受抑制增加了感染机会、抑制组织再生而影响愈合.正是由于人们对应激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才真正认识到减少患者应激反应是促进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 二、麻醉医生在快通道外科中的作用.

1.麻醉学科工作任务的转变:目前,我国的麻醉学科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然而, 世界范围内看,麻醉学科正在向围术期医学科转变.1995年8月11日,美国南卡莱罗莱州医科大学理事会批准麻醉科更名为围术期医学科.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更名为围术期生理机能控制管理科.

2.麻醉医生角色的转变:麻醉医生的角色,已从最初创造最佳手术条件,并在手术后即刻将疼痛最小化的医生,演变成为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确保有各种并存疾病的患者得到最佳处理的围手术期医生.除了优选术前用药及提供最佳手术条件外,在非住院和住院患者进行快通道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使手术患者快速苏醒、防止手术后副反应和早期并发症的能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转归中具有意义的评估,如康复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远期并发症及生存率等方面也逐渐成为麻醉医生关注的焦点.

3.麻醉医生在病人的围术期管理中的作用. 包括:术前管理、术中管理和术后管理三个部分

(1)术前管理:术前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术前优化、术前宣教和术前准备

<1>术前评估

为提高病人围术期的安全性,手术麻醉前应对患者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对即将实施麻醉的风险做出初步判断.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详细的术前体格检查、麻醉风险评估、了解手术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麻醉计划.

<2>术前优化方面包括对贫血情况、术后感染可能、凝血功能以及术前血糖优化等进行适当优化.当Hb降低至≤70g/L时输注红细胞,对于具有低灌注证据的患者(如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乳酸酸中毒等),纠正Hb至100g/L,以使组织的供氧最大化;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前输注适宜抗生素,并于切皮30min前输注完毕;可通过血浆制品、维生素K、人重组凝血因子Ⅷa预防相关的围术期急性出血;术前控制血糖可以减轻手术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感染、减少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和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

<3>术前宣教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疼痛能否忍受、手术是否会发生并发症等,个别患者会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所有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良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实施和术后的康复.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针对具体病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及安慰,详细地告知康复各阶段可能的时间、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鼓励早期口服进食及下床活动的建议等对缓解其紧张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平稳渡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和出院十分重要.

<4>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用药和术前禁食禁饮

术前用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应激、缓解焦虑、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α2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和NSAIDs具有增强麻醉和节俭镇痛药的作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并有利于早期康复.麻醉前应用α2受体激动剂如右美托咪定可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术前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择期手术的病人,午夜后就开始禁食、禁饮并成为一种常规.然而,近20年里的临床实践证明了禁食时间与误吸率无相关性,并且这种长时间的禁食制度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潜在危害日益受到关注,传统的术前禁食受到了质疑.实际上,在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进食固食物6h后胃即可排空, 而液体2h内即可排空.相关临床观察发现:与手术麻醉诱导前2小时自由饮

清液的患者相比,从半夜禁食的患者并没有减少胃内容物,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诱导前2h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可减轻焦虑、饥饿和口渴的感觉,并且减弱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氮和蛋白质损失、维持肌力,加速患者康复.

(2)术中管理

<1>麻醉方式的选择

1.局部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可单独为一些浅表外科手术提供足够镇痛.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需求量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术中区域阻滞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早期胃肠道进食和下床活动,如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合理的选择局麻药和辅助药可能缩短运动阻滞时间.与传统的鞘内局麻药剂量相比,使用小剂量的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混合少量的阿片类镇痛药(例如舒芬太尼5~10μg)可使运动功能快速恢复.选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可阻断交感神经能够降低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减轻心血管负荷、减少术后肠麻痹而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对于开放手术,与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为基础的镇痛效果相比,腹部手术后使用硬膜外阻滞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胃肠功能.切皮前使用硬膜外镇痛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减少首次镇痛需求以及术后镇痛药物需求量.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可通过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可以达到很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另外,通过放置在筋膜和腹膜间的导管输入局部麻醉药的结直肠手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2.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可增加患者舒适度、有效防止因手术室环境导致的心理应激产生的不良后果;静脉注射丙泊酚可降低术后PONV的发生率;麻醉维持中,吸入麻醉药地氟醚和七氟醚可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短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常复合吸入麻醉药或丙泊酚以及区域阻滞,可使麻醉药物的用量最小化,促进患者恢复;短效肌松药用于快通道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减少麻醉恢复过程中肌松残留的发生,有利于病人快速康复.

3.监测麻醉

监测麻醉是指麻醉科医生参与局麻患者的监测和(或)对行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以解除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减轻疼痛和其他伤害性刺激反应,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浅表的外科手术应用监测麻醉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需求量,减少PONV、便秘、尿潴留和其他阿片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2>麻醉监测

临床麻醉中的基本监测项目有氧合、通气和循环,另外,可选择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脑功能,呼吸力学、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肌松、凝血功能、肺动脉压、心排出量、麻醉深度、超声监测等.麻醉医生通过医疗设备对患者生命指标进行快速、动态、反复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可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和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3>液体管理

液体管理是麻醉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术中安全以及术后康复.低血容量可导致重要脏器低灌注,引起相关并发症;但补液过多会导致肠道水肿、增加肺间质体液量,导致并发症.麻醉医师在术中根据容量监测指标如每搏量变异度(SVV)、动脉脉压变异度(PPV)等进行目标导向容量治疗避免术中、术后过多的液体输入.

<4>术中保温

术中低体温多由麻醉药物抑制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及手术致热量大量丢失所致.低体温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心血管事件增加、免疫功能抑制及药物代谢异常等.术中体温保护需要围手术期参与人员共同完成,除了积极进行术前保温,术中保持温暖环境、使用加热毯、麻醉医生指导静脉输入加温液体及外科医生体腔冲洗液加温均能有效保护体温、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快速恢复.

<5>术中血糖控制

围术期的血糖波动常被忽视,其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延缓患者出院,甚至可危及生命.血糖偏低时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的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脑死亡.作为控制围术期高血糖的关键药物,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但是可能存在低血糖的风险,临床麻醉中,麻醉医生可以使用血气分析或者血糖仪实时监测术中血糖的变化,防治血糖波动相关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

(3)术后管理

<1>术后恶心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是患者不满意和延迟出院的重要原因,麻醉医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策略包括应用局部麻醉、避免使用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首选丙泊酚及尽量限制使用阿片类药物.另外,术前禁饮时间尽可能缩短,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麻醉医生术中可选择性应用5-HT3受体拮抗药、抗组胺类药、丁酰苯类、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剂、NK-1受体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2>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可能加重手术应激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延长患者恢复时间. 术后常用的镇痛技术包括预防镇痛和多模式镇痛.预防镇痛是在手术创伤之前应用有效的镇痛药和技术,以减轻围术期有害刺激的影响和术后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外周和中枢的敏化,降低术后疼痛强度,减少对镇痛药物的需求. 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的多模式镇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疼痛评分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4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快通道麻醉;围手术;加速康复外科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73-01

引言

快通道麻醉是与加速康复外科相适应的麻醉手段,它促成了麻醉医生向围手术期医生的转变。快速通道麻醉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周转速度,还能够极大地优化术前治疗,为手术提供最好的术中条件,加速病人在麻醉后的恢复,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副反应。对于避免早期并发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加速术后功能重建等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1快速通道麻醉的局部麻醉

切口周围局部浸润的麻醉技术,是和谐的快通道麻醉技术中针对局部麻醉的一种技术。局部浸润技术可以单独地应用在一些表浅的外科手术中,为外科手术操作提供足够的阵痛作用。将局部浸润和静脉镇静镇痛结合起来使用,在局部麻醉不完善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地减少患者的疼痛,提高舒适度。局部浸润可以大大减少术后和书中阿片药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

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对手术的切口部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能够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起到减少PONV和缩短住院日的作用。使用基础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技术的患者,可以进入术后恢复病房进行恢复,比使用一般麻醉技术的患者节省了很多苏醒期的花费。局部浸润麻醉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快通道患者,甚至是住院手术患者恢复速度的提升。

2快通道麻醉的区域麻醉

快通道手术常用的区域麻醉技术有,静脉区域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和微小剂量的神经干阻滞三种。如果出现手部外伤,在急诊救治时,使用静脉区域麻醉技术,比使用全麻等其它麻醉技术时能够更加快速地出院,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是作为全身麻醉的补充出现的,它与局部浸润麻醉技术相比,在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体验,减少阿片药物用量和降低副作用等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快通道麻醉过程的回复速度的提升。与使用全身麻醉相比,在进行手部、肩部和膝部等手术时使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能够大大地缩短治疗过程,提供更好的镇痛体验,而且基本没有副作用。

上下肢手术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疼痛,在进行手术时采用留管技术,持续地进行外周神经阻滞,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在进行大型手术时,硬膜外镇痛技术可以作为快通道麻醉技术有效的辅助手段。与静脉阿片的PCA相比,持续的硬膜外输注和硬膜外的PCA能够提供更好的麻醉体验,对于应对基础痛和爆发痛有着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在进行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时,使用硬膜外局部镇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后肺部的并发症。使用硬膜外局部镇痛技术对为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提高健康相关的生命评分,有效地提高了结肠手术之后患者下床活动的能力。综上所述,患者就可以更早的进行拔管,更早的脱离重症监护,更早的下床活动,大大节约了康复时间,节省了医疗费用。

3快通道麻醉的监测麻醉

针对表浅的外科手术而言,使用监测麻醉比使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椎管内麻醉有着更高的性价比,使用浸润麻醉技术,或者是将外周神经组织和静脉镇痛结合起来使用,更加有利于快通道回复。一般的情况下,患者是不需要进入术后恢复室进行恢复的,MAC技术的使用对于快通道的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又由于MAC技术几乎可以忽略的术后副作用,患者可以很快地出院。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它很可能对患者造成极大地危害。

4快通道麻醉的全身麻醉

经过前文的介绍,局部麻醉、区域麻醉和MAC麻醉技术有着很多优势,但是全身麻醉可以非常有效的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这也是许多患者和医生选择全身麻醉的重要原因。在快通道麻醉中,静脉诱导的首选药物是异丙酚,用量在1.5―2.5mg/kg。与异丙酚相比,地氟醚(3%―6%)和七氟醚(0.75%―1.5%)这两种低浓度吸入麻药,在全麻的维持中有着更好的效果,更加有力与快速苏醒。

选用β受体阻滞及代替原来的有效期很短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对于应对手术中一过性的急性自主神经反应有着更好的效果。尽可能地使用喉罩通气代替原有的气管内插管,如果不能达成的话,就选用短效或者是中效神经肌肉阻断剂。Sugammadex是一种新型的环糊精累化合物,相比较腾喜隆―阿托品和新斯的明―阿托品这两种药物,能够更快地逆转氨基类胆固醇非去极化肌松剂,但是却没有腾喜隆―阿托品和新斯的明―阿托品的抗胆碱的副作用。使用Sugammadex这种逆转药物能够在术后更早地拔管,对于减少术后由肌无力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着很好的效果。

与使用异丙酚相比,使用吸入,会明显地增加手术后早期的PONV。针对吸入麻醉后的呕吐现象,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剂量为0.625―1.25mg静推的氟哌利多和剂量为4―8mg的地塞米松或者是剂量为125mg静推的甲强龙。如果观测到患者PONV的风险较高,应该给患者使用5―HT3受体抑制剂进行止吐。神经肽―1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止吐中。除此之外,使用诸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还氧化酶―2抑制剂(COX―2)、扑热息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加之局部物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可以是术后疼痛干降至最低,使阿片药物的用量也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更多地使用短效的麻醉剂和预防性用药,可以再很大幅度上降低手术后的副作用,有效地避免手术的意外,加快门诊进程,加速患者的机能恢复速度,让患者更快地出院,减少花费。

总结:快速通道麻醉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周转速度,还能够极大地优化术前治疗,为手术提供最好的术中条件,加速病人在麻醉后的恢复,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副反应。通过对快通道麻醉中局部麻醉、区域麻醉、监测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探讨可以发现,快通道麻醉在避免早期并发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加速术后功能重建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缩短诊疗过程,让患者更快地出院。作为与加速康复外科相适应的麻醉手段,对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术后的良好回复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东霞;胡杰英;徐虹;何琳;买玲;杨胜利;宋永平;;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阿霉素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年05期

[2]高进,陈萍;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对急性心肌梗死兔心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07期

[3]陈元良;杜光生;徐军;;静注尼可刹米对麻醉术后病人频繁、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第5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麻醉安全管理 忽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39-03

1. 前言

现代麻醉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各种先进监护设备的出现,世界范围的麻醉安全大大改善[1]。麻醉的质量是保证手术效果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而麻醉的安全管理对于保证麻醉的质量是极其重要的,由此可见麻醉安全管理在实施手术中的重要意义。麻醉安全管理应该致力于保证麻醉的质量、保证手术的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患者满意度。伴随着手术的难度增加以及手术范围的扩大,麻醉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工作的范围也日益拓展,麻醉师的工作压力也随之不断地加大,风险责任也日益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与麻醉学科相关的麻醉安全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麻醉界、医疗行业甚至是社会各界对于麻醉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麻醉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只要是实施手术,必然会面临着出现意外以及风险的可能性。这是导致麻醉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麻醉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其安全性管理、强化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准,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性。

2. 麻醉安全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已经有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了,不论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麻醉人才的培养,先进仪器设备的出现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

2.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不够细致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不细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术前探访的质量不高。麻醉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探访是一个极其必要和极其关键的环节,主要是对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及特殊检查等做一个整体与全面的了解。但是,很多麻醉医生对于患者的术前探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术前探访不仔细,因此对于手术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足够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的不到位很容易形成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第二,很多工作人员对于麻醉知情同意的具体含义缺乏足够的了解与重视。麻醉医生在让患者及其家属签订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必须要严格遵守工作的流程,注意向患者提供正确与合理的信息,运用自身极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超的麻醉技术增加患者手术成功的信心,减少患者的焦虑感和不适感,在各方面与患者达成共识,以使患者可以较好的配合治疗。但是,这一项工作的执行还是很不利的,很多麻醉医生不够重视或者采取不合格的工作流程。有些麻醉医生选择了口头知情同意。当遇到意外发生的时候,这样极易引发医患纠纷。第三,手术相关的物品准备不充分。麻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意外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充足的药品。在做硬膜外麻醉、 臂丛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时, 没有准备好抢救物品, 如气管插管、 喉镜、 心肺复苏药物等, 以至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因准备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或者耽误治疗时机影响救治,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术前没有认真检查麻醉机及其管路, 致使术中出现回路漏气、 钠石灰失效等。

2.2麻醉记录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麻醉记录的书写规范与书写质量。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麻醉记录书写的质量与规范不能保证, 在以后发生医疗事故时,往往会导致责任难以界定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因为不完整和不充分的麻醉记录不能够作为相关证据。即使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没有麻醉差错,患者所出现的问题与麻醉过失无关,但是在缺乏足够相关证据的时候,在法律上仍然会被界定为麻醉过失。

2.3手术中和手术后思想过于放松

在手术中很容易出现诸如呼吸抑制、阻滞平面过高、气管插管脱管或接头脱开等情况,这些情况极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此时,如果麻醉师不在现场,或者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及时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这些时候都是很容易出现抢救危机的时刻。还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用药前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对与检查,致使用药错误。另外,手术后观察不仔细在送回病房的途中也很容易出现意外。有些患者在实施手术时进行的是全麻,自主呼吸需要在手术后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在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之前切忌过早的盲目拔管,避免出现严重缺氧。面对一些特殊患者时,更应该密切注意,在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避免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

3. 做好麻醉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加强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麻醉医生要将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向患者作出详细的介绍,并且要求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但是,这种告知也应该遵循一定的限度,对于那些发生几率很小的并发症,或者那些没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便没有必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对于在实施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风险,都应该予以详细的解答,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统计学资料作为依据加以更加详细的说明。当手术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时便可以对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此时所采取的麻醉措施和治疗措施可以不经过患者的及其家属的知情与同意。这种情况在法律上是受到保护与允许的。此时,医生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知情同意的具体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都应该在相关的材料中加以记录与说明,并且要及时的告知医院的法律权益保护人。

3.2保证麻醉记录的可使用性

麻醉医生要加强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手术操作、用药等环节的操作严谨性与科学性,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另外,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气管拔管等情况都应该在记录中有所体现,并且这些记录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一些描述性的信息记录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手术后同样可以补充。一旦有意外事件发生,不管结果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我们都应该作好记录。

记录的结果要保持客观性,不应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恐惧、激动或者他人的暗示等外界作用。记录的内容也可以包括在场的其他人员的意见等。麻醉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极其重要的,应该保持其原有的清晰度与完整性。因为,这是处理医疗纠纷和进行事故鉴定的有力的举证材料和强大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提高麻醉的质量,保证手术的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医疗事故处理中,修改过的麻醉记录是不能够对指控进行有效辩护的。当麻醉记录的内容出现缺项时,应该及时的予以修正或者补充,此时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要有修改的时间记录和相关人员的签名。

3.3注重手术后的观察与探访

手术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师工作的终止,即使是患者在手术后已经完全清醒麻醉师的工作也还没有结束。术后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麻醉师的疏忽大意和对于术后探访工作的忽视,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等意外情况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术后的观察与探访。

3.4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麻醉师要具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很强烈的敬业精神。同时,麻醉师还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争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同时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另外,麻醉师还要从思想上重视术前访视,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手术的大小及难易程度、手术中对麻醉的特殊要求等做一个完整的规划,制订完善的麻醉预案,充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各种防范和处理措施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慎重选择物,最大程度减轻麻醉对患者的不利影响。麻醉医生要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临床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处置问题的能力,避免差错事故,以赢得广大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外科医生的理解和配合。

4. 结语

麻醉医生应该牢牢记住无论手术的大小,麻醉工作都不应该放松。任何一个手术和任何一个操作,只有需要麻醉便都会存在风险和意外情况。即使是在麻醉的方法非常简单的情况下也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麻醉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麻醉工作的重要性,从行动上积极地做好麻醉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技术素养,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保证麻醉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麻醉;风险;防范

1影响麻醉风险的因素

临床麻醉是麻醉科医师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考虑手术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相应支撑条件、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调控患者生命体征、纠正病理生理紊乱和处理突发事件,使患者在术中达到无痛、遗忘、肌肉松弛,并确保患者安全、舒适、方便手术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治疗过程。从临床麻醉涉及的诸多方面来看,麻醉风险的产生包括患者本身的疾病与合并症,手术创伤与意外损伤,物和麻醉方法对患者的影响,麻醉科医师的素质以及医院、麻醉科的软件、硬件设施与整体水平等。从麻醉科医师的角度看,尽管麻醉死亡率明显降低了,但麻醉风险却有增无减。

1.1严重创伤患者增加创伤患者在现代外科手术中的比例明显增加,同时现代创伤患者多发伤、复合伤比例明显增加,病情严重程度也明显增加。这类患者(特别是多发伤、休克)术前准备仓促、评估困难、麻醉诱导潜伏着危机、内环境的稳定难度大、麻醉后的处理不易掌握,给临床麻醉带来风险。

1.2复杂危重病患者外科手术增加重大手术、困难患者(比如困难气道的处理)、危重患者以及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加,这些患者的麻醉风险相对较大。

1.3老年手术量增加目前我国70岁以上人群已超过1.0亿,不少医院70岁以上人群的麻醉比例已达10%以上。随着社会的老年化,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量将明显增加。老年人因器官功能衰退、合并症等,使麻醉手术耐受性明显降低、术后恢复变慢、并发症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其中患者本身疾患是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1.4婴幼儿手术量增加婴幼儿毕竟不是成人体积的缩小,除了器官功能发育不全、手术麻醉耐受性差外,婴幼儿还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小于1岁的婴儿麻醉所致的心跳骤停的发生率是年长儿的10倍,4岁以下儿童麻醉所致的心跳骤停的发生率是12岁以上儿童的3倍,婴幼儿麻醉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5全麻比例增加全麻比例增加且缺乏有效的监测,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术中知晓有的对手术后无残留影响,有的却引起严重的精神创伤。

1.6复合麻醉的广泛应用局麻或区域麻醉具有患者术中意识清醒、保护性反射存在、方便术后镇痛、术后恢复快、并发心肺疾患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减小等优点。复合全麻醉的初衷是利用优点(全麻药用量少、苏醒快、方便术后镇痛等),但由此带来的神经损伤、硬

1.7非麻醉因素非麻醉因素是近年麻醉专业涉嫌医疗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骨科手术增多,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患者长期卧床产生的静脉血栓以及骨水泥对患者的影响可产生严重的呼吸、循环紊乱等;又如腔镜手术增加,二氧化碳气腹带来的气栓风险等。

2麻醉风险的防范

2.1风险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从领受麻醉任务到麻醉风险消除,麻醉科医师要树立全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麻醉科要建立风险评估、告知、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全程负责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各种意外和并发症,使患者化险为夷。

2.2加强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良好的术前准备、风险预测和评估,可以减少1/3~2/3的风险。在麻醉相关的心跳骤停或死亡病例中,大于30%的患者心跳骤停或死亡的发生与麻醉用品、知识和技术的准备不充分有关。而事实上不少危重病患者因术前会诊和充分准备而降低了风险。准确评估麻醉风险仍是麻醉科医师面临的难题。

2.3重视麻醉方法和药物的选择根据麻醉风险评估和手术要求选择物是麻醉选择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各种麻醉方法、药物只要排除禁忌证、满足手术要求、使用得当均是安全的,但要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2.4加强麻醉中的管理与监测麻醉诱导期和麻醉维持期患者死亡和心停骤跳的概率分别是围术期死亡和心停骤跳发生率的9%~10%与25%和6%~61.6%与25%。加强麻醉诱导期、维持期的监测和管理,尤其是呼吸、循环的调控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2.5加强麻醉苏醒期管理和麻醉后随访苏醒后患者死亡和心停骤跳的概率分别是围术期死亡和心停骤跳发生率的19.4%~33.3%与50%,这一时期往往是麻醉科医师容易忽略的。加强苏醒期患者呼吸、循环的管理,尤其是患者送出手术室或麻醉恢复室的时机,是麻醉科医师要认真对待的。

2.6其他措施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医德医风对于防范麻醉风险至关重要。综上所述,临床麻醉工作充满风险、人命关天。一旦出现问题,患者非死即残。面对手术量增加,创伤、疑难、危重、老年、小儿患者手术量增加的客观情况,要确保手术麻醉安全,需要每一个麻醉科医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艰辛的劳动。所以,应不断强化“岗位责任制”和“麻醉质量管理”,确保手术麻醉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麻醉;安全;注意事项;探讨

【中图分类号】R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8-02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随着麻醉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麻醉医师风险责任的不断增加,与麻醉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麻醉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麻醉界、医疗行业、乃至社会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在麻醉工作中将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呢?

1 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

1.1 病人因素。①与年龄有关。例如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器官功能不全,对麻醉的耐受性弱于成人,麻醉死亡率常高于成人。②与疾病有关。有些病人本身就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内稳态失衡、动脉瘤、脑疝等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是造成死亡的原因,自然会增加麻醉风险,尤以心血管疾病为多,若为如此危重病人实施麻醉,死亡率相应会高。③与身体状况有关。病人的身体状况在麻醉死亡中占重要地位,对评估麻醉风险意义重大。因此,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麻醉手术。

1.2 麻醉因素。①术前准备不足。未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或术中风险末考虑相应对策。②方法选择不当。如对休克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饱胃病人未下胃管就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等。③操作出现失误。如硬膜外穿刺针或导管误入珠网膜下腔,气管插管误入食道等。④责任心不强。如出现阻滞平面过高、呼吸抑制、气管插管脱管等情况时,麻醉师不在岗,延误抢救时机,术前没有认真检查麻醉机及其管路,致使术中出现麻醉机械故障;错用药物、药物逾量、氧源错误、误输异型血等。⑤自身素质差。一些麻醉人员基础理论低,技能水平低,安全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等。

1.3 手术因素。①时机选择不当。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症未予控制和改善;上呼吸道感染、哮喘、低氧血症等症未予治疗,张力性气胸未处理及心梗未超过半年即行择期手术等。②操作有误。过于用力牵拉胃肠或胆囊、长时间压迫重要脏器、翻动或探查心脏、阻断与开放循环,出血不能及时控制、误伤大血管或心内传导系统等。③环境恶劣。过冷过热,声音嘈杂、疲劳手术、精力心散等。④缺少监测。手术室内缺少血压计、心电图机、脉博氧饱度监测仪等。

2 避免麻醉风险发生的措施

2.1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前应先将麻黄碱和阿托品准备好,即使不用也不应视作浪费。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一定的抢救药品。

患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患者只要爻到了麻醉医师手上,不管是否麻醉,都要对患者的安全负责,这就要求急诊的麻醉医师不仅要有强烈的应急意识,还要有充分的准备。各级麻醉科人员对病员要有高度责任感。术前必须了解病史、体检,按照五级麻醉患者国际分类标准,明确该病员是否能行该种麻醉,在病历上写明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合并症,并写好术前用药医嘱、注明剂量、注药时间及麻醉方法。

2.2做好术前谈话工作。让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之前,麻醉医生应向他们谈论些什么显得十分重要。他们能否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接受或拒绝麻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后者不仅取决于高超的麻醉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取决于麻醉前对病史、疾病及并存症的全面知情和外科医生的医术水平,并达成共识,既要让患者对疾病的诊治充满信心、解除顾虑、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又要接受临床麻醉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2.3及时做好麻醉记录。麻醉人员在麻醉后24 h内应做好麻醉小结,术中麻醉记录必须书写完整,准确如输液、输血、用药、大出血、抢救等必须与记录一致),麻醉人员应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危重患者适当延长时间,并做好随访记录。一定要如实详细的记录。例如:输血一定要记录出血量,气管插管要记录是否顺利,气管插管型号,深度等。

完整的记录应当包括:①麻醉全过程的详细、清晰、实时记录。②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进行直接增加麻醉风险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步骤。③记录有重要特征的患者资料嫡史、过敏史、慢性用药史、急性用药史、、所用监测、特殊监测理由和患者反应)。④记录麻醉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及可能重要原因。

详细的麻醉记录可以为接班的麻醉医师提供有关手术、患者、麻醉情况的详细信息;还可以为患着在术后观察室、麻醉苏醒室或ICU的经治医生提供有关手术、麻醉过程中或患者资料的重要信息,因此至关重要。

2.4正规操作。在医疗操作中一定要规范,否则将增加失误率,例如硬膜外导管断入体内多由于非正规操作引起。麻醉中应每5 min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如遇呼吸循环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及记录,必要时监测心电、尿量、体温。任何手术都应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过浅不利于安全,不应以拔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台麻醉机质量的好坏,在手术结束前患者不应出现呛咳,躁动,尤其是小儿,气道高反应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特别要注意在麻醉手术中不要出现套管针滑脱,堵塞,接头脱落等现象

2.5加强监测力度。对于一些硬膜外的患者,有的医师在使用综合监测仪的时候,往往只使用其中的无创血压和Sp02,而将心电监测闲置不用,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若做了有创血压监测,如不需要将其带回病房进一步监测,也至少应等拔完气管导管,患者循环平稳后再将其拔除。因为在拔管时,或者在搬动患者时仍有可能发生循环的剧烈波动,另外也有个别手术因为引流过多,在离开手术室前面临“二进宫”的危险,因此对已做创血压监测的患者最好在高开手术室前最后拔除,有条件的也可带回病房继续监测。对于一些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或俯卧位的患者应在麻醉前局麻下将动脉穿刺好。重危患者及长时间手术患者一定要导尿监测尿量。

2.6建立完整的技术与操作规范与标准。在国际上,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制定了麻醉医师操作常规、肺动脉置管常规、围术期食管超声检查常规、困难气道处理常规、血液制品使用常规、非麻醉医师使用麻醉品常规、急慢性疼痛治疗常规、癌症疼痛治疗常规以及产科麻醉常规等操作常规与操作指南。这些常规与指南对于规范麻醉操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显地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相对于规范与标准尚不健全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1996:428.

[2] 谢荣.麻醉学[M].第3版.北京:1998:161.

第8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4-01

现代麻醉技术能最大程度地监测、调整和控制伤病员的各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但由于麻醉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麻醉处置的失误及困难、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的不良刺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即麻醉意外。

麻醉意外的发生率与伤病员术前主要脏器功能状态、病变性质、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有关,但主要取决于麻醉实施、监测和管理质量。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种类繁多,可能出现在整个围术期的任何时间。对病人危害程度轻重不一,但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多数可能对病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多元性”

所谓麻醉意外,通常是指麻醉医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及实施麻醉的情况下,由于药物的特殊作用、或病人对药物及麻醉方法的特殊反应、以及病人潜在疾病的发作和干扰、仪器设备或周围人员、环境等未估计因素的作用,给病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病人伤残、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现象。

实质上,麻醉意外是一种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当然包括麻醉学)的纵深发展,麻醉意外的范畴将势必日趋狭小,麻醉的安全性亦将日益加强。

麻醉意外或并发症的出现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类为“你、我、他”三个方面。

1.1 病人(“你”) 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性质,主要脏器功能状况,潜在疾病以及病人对治疗、操作和各种处理措施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麻醉的安全性。

1.2 麻醉医师(“我”) 麻醉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②专业临床经验的积累;③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④正确的预见能力;⑤应急能力。

在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中,麻醉医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师本人临床经验、操作技巧、理论知识、工作作风和态度(责任意识)、精神与情绪(心理因素)、应变能力等均能明显影响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水平、处理措施准确程度及时效性。

1.3 周围环境(“他) 包括人员、物品、以及周围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影响。①人员:手术是一项综合工程,各岗位密切、协调配合将使手术在更为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这种协调性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技术操作的规范程度。②物品:手术过程中有大量的物品(包括仪器设备、药品、消耗性材料)参与,其性能的优劣或是否使用得当,也将明显影响手术的安全进行。③环境条件:手术进行场所的监测设备、救治和应急条件也常成为麻醉意外的隐患。此外,医疗护理规章制度、人员配备、医护质量管理措施和控制模式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麻醉安全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与手术和麻醉相关的任何因素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麻醉的质量及病人的安全。麻醉医师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全面分析和综合控制的能力,克服单一、局限、片面、顾此失彼的管理方法。

2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防范

针对麻醉安全影响因素多元化的特点,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防范措施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2.1 病人方面(你) 应当注意,①术前充分了解病情是保证麻醉安全的最基本条件。只有作到对病情的熟悉和正确判断,才能使麻醉实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或“因人施麻”。②麻醉期间要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监测指标和功能,最大限度地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③注重医患关系,尊重服务对象,加强信任和理解。

2.2 医师方面(我) ①麻醉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除一些大型医院外,多数医院麻醉科室建设相当薄弱,学术地位和学科发展尚处于起步或初始阶段。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应当承认和正视这种学科现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业务理论和技术。要有信心、有目标、有措施,不断提高自身和科室整体水平。②热爱本职工作。面临麻醉学科的现状,要努力克服一些不良情绪,调整自我感觉,知难而进。③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既然了解麻醉专业的高风险性,就更应当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要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措施。坚持规范操作、依法上岗、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④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

2.3 周围环境(他) 强调麻醉的安全与质量时不应忽视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①要树立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观念,完善监测条件。②要充分了解并熟练使用周围各种仪器设备,尤其对更新的设施应及时培训。对监测设备的功能既要充分利用,但又要克服依赖现象,正确、及时地判断麻醉状况。③不论手术大小,要注重各岗位之间、专科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的训练,以便及时、准确应对和处理各种紧急情况。④要从医院管理思路方面加强认识,改善麻醉和手术条件,补充必要的技术力量。

第9篇:麻醉对外科手术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传导阻滞;手外科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151-02

显微外科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手外科,手术的精细及手术时间较长,对麻醉选择的要求越来越高。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由于是盲探式操作,临床上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时有发生。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探索了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臂丛+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阻滞),经过临床3年的应用对比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随机选择ASA1~2级手外科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1~77岁,体重30~80 kg。手术范围包括断指再植术,断掌再植术,手及上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神经肌腱手术,全部适合于臂丛神经麻醉。设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或加局部麻醉);研究组:选择性臂丛神经阻滞。各30例,历时37个月完成课题研究。

1.2 麻醉方法

1.2.1 对照组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0例,用药量:1.33%,利多卡因20 ml+1%罗哌卡因10 ml。②操作方法:均采用锁骨上臂丛阻滞法,在锁骨中点上方1~2 cm处,垂直与皮肤向内、向后、向下进针,找到异感后方可注药。如麻醉效果不佳,需要加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用药为0.5%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1.2.2 研究组选择性神经阻滞麻醉30例,麻醉方法: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的基础上,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再选择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药量:1.33%利多卡因20 ml+1%罗哌卡因10 ml。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阻滞麻醉用药量:1%利多卡因5~10 ml。

桡神经麻醉方法:适应于手背、大鱼际侧手术。操作方法:在肱骨外上髁上放约4横指处,做皮下浸润麻醉,由此处向肱骨干方向进针,此处大约是桡神经穿过肌间隔处,触电感可以串到拇指和手背,找不到异感可以进行扇形阻滞。

尺神经麻醉方法:适应于小指、小鱼际侧手术。采用肘部阻滞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找出尺神经沟,将尺神经用拇指固定后,即可进针穿刺,当患者感到触电感串到小指、环指时注射麻药进行阻滞。

正中神经麻醉方法:适应于掌、桡侧手术。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通过肱骨内、外髁连一条线,在线上摸肱动脉搏动。在动脉内侧约0.7 cm处,即是正中神经大走行部位。在此点远端2.5 cm处进针,向上约20°斜刺,找到异感后注药[1]。

1.3 观察项目与指标

镇痛质量的评价:分四级。优:无痛(无需要任何辅助的镇痛药);良:疼痛轻微有不适感,可忍受(无须任何辅的镇痛药);中:疼痛不可忍受(须追加局麻药或镇痛药);差:疼痛不可忍受,追加局部或镇痛药效果欠佳,干扰手术。

2 结果

见表1。

从以上结果显示,研究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于对照组,从镇痛质量上看,2组达优者占82.7%,1组优者仅占50%,1组患者近一半需要加局部,2组患者除2例比较紧张静脉辅助用药外,无一例加局麻药。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手的功能修复性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显微外科技术在手外科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手术精细度的增加,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这就为麻醉的选择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单纯的臂丛麻醉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手术的要求,因为臂丛麻醉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的成功与否有赖于麻醉医生对臂丛神经解剖的熟悉、正确的定位、病人清醒合作能及时述说穿刺针触及神经的异感及异感放射的部位[2]。所以临床上麻醉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时有发生,过去麻醉效果不佳,我们经常加局部麻醉或静脉辅助用药,但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加局部麻醉,经常会影响手术的视野,影响术者的手术操作。静脉辅助用药易引起呼吸抑制,不便于围术期的管理。我们通过37个月的临床观察发现,选择性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的弥补臂丛麻醉阻滞不全的缺陷,比臂丛麻醉(或追加局部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它既避免了单纯臂丛麻醉中的镇痛效果不完善,有很好地避免了局部麻醉带来的手术视野模糊影响手术操作,同时选择性的神经阻滞除了具有肌肉松弛、止痛完全、还可以使收缩血管的神经纤维受到抑制,血管相应的呈扩张状态,对骨折引起的血管功能障碍,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我们认为在周围神经刺激器还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时,臂丛加选择性的神经阻滞麻醉在显微手外科中无疑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06.

[2]蒋如.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2:62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