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精选(九篇)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第1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 就业途径 拓宽 建议

近些年来,紧跟国家的政策步伐,药学类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学类专业的人才。然而,相伴随而来的也是就业率下降及就业形势困难,尤其是这一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遭遇了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拓宽其就业途径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性质较强,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前一个历史阶段时期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往往也能比较顺利地就业。然而在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打了一定的折扣,就业难成为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难题,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读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就业时难以满足专业对口需求,而现状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但学校招生却还在继续膨胀,这就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力以及就业上的压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这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比较现实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扎堆挤进条件好的城市求职,一些稍微偏远和落后的小地方却鲜有人问津,而大城市其实相关岗位基本饱和,能容纳的数量较少,小地方需求大去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就整体的就业状况来说,存在一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学生资源得不到合理调配和安排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并且是一个难点。

(二)造成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窄,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途径是当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与社会所需不成比例,造成供给失调,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社会上对药学类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渐趋向于饱和,每年能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不多,而高校的扩招仍在继续,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

其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观不合理,没有对理想与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毕业生一心向往大城市,一开始就雄心勃勃想要进入最好最顶尖的单位。这样的期待不是不合理,但是如果对现实就业情况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很有可能连就业的机会都得不到。

再者,药学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质还不过关,就难以形成竞争力,能选择的就业途径自然也就受到很大限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无视就业压力,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不认真完成专业课学习,导致自身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就造成难以得到自己心仪工作的窘境。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

(一)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往往是毕业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容易对学生最终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并且在综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在不能满足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促进多元化发展。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工作,落实国家的基本政策,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在当前的就业趋势中明显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却宁愿在大城市里打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在基层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现下城市拥挤竞争大、基层地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也能促使每个药学类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可以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和发展其落后医疗卫生环境,吸引药学类毕业生前来就业。除开基本保障问题之外,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地区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条件差,工作环境及医疗条件不如城市好。因此,要推动药学类专业学生前来基层就业就一定要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采取优惠措施,经济上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创造出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进而使每一条就业渠道尽量都得到均衡发展。

(四)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要从思想宣传上着手,营造一种多元化就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现实就业情况中,很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选择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有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一定要对口或者一定要到大城市发展,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制造了选择压力。因此,还要加强正确就业观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一种鼓励多元化和到基层工作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有助于药学类专业学生更加自主和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药学类专业学生现在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及相关部门务必要对学生就业问题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这样才有利于缓解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提高该类专业的就业率。

⒖嘉南祝

第2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研究课程整合,探索自主排课

我校作为海淀区率先参与“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14所实验校之一,在保证教育部和北京市规定开启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的弹性空间,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

构建课程体系。我校围绕“以心育心,让生命灵动绽放”的办学目标,坚持三级课程相互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合作,共同构建出以彰显师生生命活力、激发师生灵性与智慧为目标的“灵动课程”体系,确立了课程目标,推出了适合师生和学校发展的五大课程体系,即基础学科课程、身心健康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创新思维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努力实现让学生拥有灵动的童年,让教师拥有灵动的人生,让学校拥有灵动的教育。

整合课程内容。在“灵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满足师生需要、课程有机融合、家校共建双赢”的原则,从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学科内、学科间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内整合重点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筛选、归纳、整合;资源整合上,我们进行了人员整合,即教师走班上课,学生选修课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空间整合上,我们将音乐欣赏、体育竞赛、趣味大课间、实践拓展等课程,采取合班或年级上大课的形式。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优质资源,开展德育主题课程和实践拓展课程、家长课堂等。

实施自主排课。根据课程性质,我们又将五大领域课程划分为: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三大类课程。针对基础性课程,我们注重在实践研究中深入挖掘提高学科课堂实效的科学途径,梳理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整合课设计说课、研究课、引路示范课等。针对拓展性课程,围绕“心育”核心理念,我们开设了“传统文化、实践创新、心灵成长”三大类拓展性校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心智培养。课程实施采取必修、必选与自选三种途径。三大类别课程分别包含不同的课程板块,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学校在充分挖掘资源基础上,开设学生喜欢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选修课程48项,每周五60分钟,学生分年级、走班上课,目前已实施,效果良好。学校还开设社团活动课程16项,每周2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依据兴趣选择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社团、社会实践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以及主题德育活动课程、校园广播、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是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的有益补充。

课程评价多元。面对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师们的评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尝试采用多元评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等形式;发挥《成长记录册》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由、灵活地记录成长历程,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动态性、发展性、全面性、开放性评价;对平时学习及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实行期末免考制度;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某次测验的成绩不满意,教师可以选择延迟评价,以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校课程整合使课程内容更趋合理,自主排课则是让时间的安排和课程的节奏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主排课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课时安排更加灵活,为学生的自修和选修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资源上的保障,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为孩子而改变。

构建快乐课堂,自由彰显个性

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我们一直追求构建快乐课堂,让课堂带给学生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

制定科学实效方案。学校要求各年级教研组坚持精心实施“资源+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模式:落实主备教师,分解教学内容;加强集体研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备课;定准教学目标,罗列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作业,撰写教学反思,确保备课求真、务实、高效,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建立“随机听课评价制度”,要求教学干部每周2—3次走进课堂听课、研讨,通过看课堂、查材料、访学生,帮助教师全面诊断、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减少无效教学,提升自我研究能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点化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人格形象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欢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如地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

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或想法,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尝试和探索,获得探究的积极体验。提倡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课堂教学“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强调学生成功体验。通过探索、交流、教师点拨,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悟出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达到学习过程的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品尝成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实现自我。

完善发展评价,促进自主发展

完善学生发展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探索构建爱心激励评语、学生成长档袋和语数学习能力分项测评评价体系,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们以评价为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佳状态,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服务。

第3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 拓宽途径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要狠抓素质教育。有关专家提出:素质教育要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公民素质提高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有的专家说:语文要着力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要拓展语文教学天地,“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实施从课本到本外,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的战略,使语文教学达到课本与书本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笔者根据经验谈谈以下几个方面,望大家多多借鉴。

一、拓宽课本范围,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不仅可以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丰富的语言和写作技巧,了解信息,开阔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为此,学校要充分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读书。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读书活动,并号召家庭为孩子买好书,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读书。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引发的传统阅读与写作方式的变革,由单纯阅读文字到多媒体电子读物,使得阅读对象从抽象化的文字拓展到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学校要引导、督导学生从玩电脑、玩手机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电脑、手机下载有用的文章,去看、去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恰好能起到这个作用,因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得越来越普遍,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1.学校要杜绝学生去网吧,举例告诉学生游戏的害处,使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并专一地转移到学习中。

2.学校要检查学生使用电脑情况,引导学生在电脑上读书,指导学生用电脑读书,也可以做些课件给学生,鼓励其利用电脑好好学习。

3.学校要控制学生在校带手机,有手机的话也要好好利用,手机中可以下载相应的知识,例如美词美句,要指导学生在校外使用手机读书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好好教育开导学生并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二、拓宽课堂教学,使学生课外获取大量知识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生活的最高体现。在课内讲授的同时拓宽宽阔的交际场合,创造能教育人、影响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下五点是非常重要的。

1.创办文学社。让学生文学社、团、组,出版文学校刊,泥土香的校刊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建班级阅读网站。把学生的网络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3.开展竞赛活动。写字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适当的适度的竞赛能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校园板报。可以把一些精选的报纸文章夹在校园的玻璃窗里,并及时更新。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板报水平,又可以美化校园,还可以使学生无意识地学到知识。

5.多样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电子手抄报、故事会、语文卡片互动、作文剪贴、辩论、日记接力、新词汇竞猜等活动。

三、拓宽校内文化,使学生到校外锻炼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如果只在课堂、校园是永远很难亲身体会到、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是很难体会到党的利国利民的政策的,是很难感化心灵树立远大志向的。语文教师应该抽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了解社会、反映社会、歌颂社会,到大自然中了解自然,感受大自然。

1.指导学生到校外当志愿者,采新闻,接触社会。

2.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写观察文章,游记,体会等。

3.组织学生到社会各界调查、访问、采写文章,进行宣传报道,扩大服务。

当然,教师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妥善安排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有总结地拓宽课外教育天地。

第4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奖学金;使用途径;正确

随着人才兴国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国家对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许多学校都会对优秀学生发放一定的奖学金鼓励其再接再厉。但是面对学校的奖励不同的学生持不同的态度,有的同学甚至将其视作一种额外的收入,不假思索的随意使用。这样的思想导致奖学金的使用途径不甚正确,没有起到应有的鼓励效果。为了矫治这样的现象,就有必要透过相关的资料,了解学生的心理,纠正奖学金的使用途径。

一、学生奖学金使用途径存在的问题

1.铺张的请客行为

奖学金的本质是用于鼓励学生学习,但是现目前许多学生在得到奖学金时却面临着许多的困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来自同学的请客要求。根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当学生获得奖学金时, 其最大的消费方向是请客吃饭,这样的消费情况占接受调查人数的8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奖学金的使用途径中最为常规且消耗最多的部分即是请客。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学生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奖学金的真正意义,部分获得奖学金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额外额收入,因此可以随意的支配。而其他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则认为奖学金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因此应该用来庆祝,所以这就造成了,一发放奖学金就请客风泛滥的情况。

2.购置衣物

除了请客之外,许多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会选择使用它购置衣物,这样的消费途径也占奖学金使用途径很大的比重。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学生这样的生活需求,但是从奖学金的本质讲,这样的使用途径并不是十分恰当。毕竟奖学金是一种鼓励学习性质的奖励,如果过度的注重物质层面,就丧失了奖学金的意义。

二、奖学金的正确使用途径

1.补足学费

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奖学金的鼓励性质,因此将奖学金用于学费是最为恰当的一种使用方式。奖学金本质就是鼓励学习的,将其用于学费自然也是契合这样特质的。除此之外,将奖学金用于补足学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的开支,你能够缓解家长的压力,这样的行为对家庭和睦有所助益,因此在站在伦理的角度这样的使用途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补贴生活

在获得数目不菲的奖学金时,许多同学会选择将其用于知己的生活消费,其中涵盖了饮食消费和家用消费。这样的使用途径,从本质上看,也能契合奖学金的特性。因为生活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因素,有较为舒心的生活在一定程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利用奖学金改善自我的膳食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帮助他人

奖学金的本质除了鼓励学生奋发图强之外,其还具备一种附加的职能,那就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因此部分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在获得奖学金时,愿意拿出部分奖金区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行为实质上提高了自我的修养。不仅如此,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通过深入了解他人的困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之心,同时也能够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4.进行适当的游历

学习的目的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获得奖学金时,学生可以将它用于游历的花销。这样的消费行为虽然看似与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通过有意义的游历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譬如文科类学生在游历了名胜古迹之后,其实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增进对所学知识认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学习艺术的同学可以利用奖学金去参加画展和艺术展,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并且还能够激发一定的创作灵感。总而言之,利用奖学金去进行一定的游历活动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没有意义,其实在玩乐的同时学生也能有所收获,这样的行为也符合寓教于乐的教学要求,也契合劳逸结合的教学原则。

5.购买书籍,培养兴趣

如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十分倾向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拥有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是今后入职的敲门砖。因此利用奖学金购买一定的课外书籍,抑或参加兴趣爱好培训班,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行为。通过阅读有价值的书籍,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与此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养成大气的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而利用奖学金参加兴趣爱好培训班,能够增加学生的技能,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言以蔽之,将奖学金用于购买书籍或培养兴趣,是一种科学的使用途径。

三、矫治学生错误行为的策略

面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认知其内在含义,因此也没有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奖学金的使用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校方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矫治,具体方案如下:

1.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如今学生的消费观念日益多元化,但是却呈现出一种畸形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窘境,校方应该起到育人的职能,帮助学生矫正错误的消费观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讲座,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促使学生认识奖学金的本质,从而科学合理的使用奖学金。

2.做好监督

不可否认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很难保证通过宣传可以是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校方有必要做好奖学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监管帮助学生合理使用奖学金,同时也避免了部分同学对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目前许多学生获得奖学金后并不能正确的使用,他们往往会花费大部分的奖学金用于请客,这样的消费观念是不合理的。为了矫治这样的行为,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奖学金用于补贴家用、帮助他人、购买书籍、培养兴趣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宣传监督工作,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第5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但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仅被认为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属于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这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法律基础课程被弱化,2005年、教育部联合制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内容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课时大幅压缩,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师授课,在如此条件下实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一同讲授的,受教学课时和专业能力限制,教师常常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压缩,只选择个别法律做介绍,内容趋于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法需要。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好,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本没什么用处。(三)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法律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但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由思修教师兼任,仅有少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本身法律知识就不系统,无法深入浅出,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授课时通常照搬书本,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法律理论的讲授。实际上法治教育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在回答“教师讲授《法律基础》采用了何种方法?”时,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讲授缺乏案例与实践。另外有高达68%的学生表达了希望选修法律类选修课的愿望。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

要大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这基本已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难度不小,若要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法治教育改革应当在现有框架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提升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法治教育的飞跃。(一)明确法律基础的定位,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当前“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定位使得教师用大部分时间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理所当然地受到压缩。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赋予法律基础以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法律基础”部分,采用专题教育形式,由专门的教师集中讲授。(二)增加法律基础的比重,拓展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法律部分仅占1/3左右,按各高校课程设置,法律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足20个学时,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法律基础部分的比例,至少达到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发放《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时适当涉及等形式拓展法治教育的内容。(三)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法律教学的专业性。一般而言,一个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对法律的认识和研究是有限的,非专业教师是没有办法把较复杂的法律问题问题讲清楚。笔者认为,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结合,但是法律基础教育需要专业的法学教师进行授课,这样才能保证法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四)拓展法治教育形式。高校法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当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可行的办法包括:(1)强化案例教学,用典型案例带动法律知识的讲授;(2)大量开设法律类选修课程,弥补法律课程内容与时间不足的缺陷;(3)聘请法学专家及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4)组织学生参加法院旁听、监狱参观及开展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活动;(5)充分利用电视、校园广播、QQ、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等。

作者:徐勇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亳州;非遗二夹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3-01

根据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家国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二夹弦作为亳州的地方戏而被列在其中。该剧种因伴奏乐器是四胡,而四胡是把两根弦夹为一束进行拉奏,从而得名“二夹弦”。这种较为稀有的剧种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起源在河北,其发展在山东的菏泽,广泛流传于鲁、豫、苏以及皖地区,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二夹弦在1916年传入亳州,当时在亳州还成立了专门的戏班子,解放后,亳州的“二夹弦”也吸收了山东的“二夹弦”,在旋律方面表现出清新柔美的特征,同时结合河南“二夹弦”中的高亢明快特点,使得亳州的“二夹弦”拥有了刚柔并济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夹弦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本文试图把这门艺术引入校园,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学习这种艺术提供条件,同时为二夹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把二夹弦的表演与校园活动相结合

因为学校每年都有许多活动,所以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活动中,可以邀请专门的二夹弦表演者或者是剧团来学校表演,[1]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二夹弦这种戏剧有更多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建二夹弦社团,组织社团学员参加二夹弦的学习,然后模仿一些经典亳州二夹弦片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以及体验亳州这种特具特色的戏剧。

二、结合戏剧片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般的二夹弦表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学生的注意力又有限,因此,在教授二夹弦时,教师要掌握好学习时间,不能根据戏曲的实际长度来进行授课,同时在选择戏曲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对二夹弦了解程度而选择一些辨识度较高的戏曲,例如《花园对诗》《十八里相送》等比较著名的片段,这些曲段学生比较熟悉,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这些精彩的片段,更好地体验二夹弦的戏曲魅力。[2]

三、拓展学生了解二夹弦的途径

现在许多年轻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所以在校园中融入二夹弦戏曲也可以有多得途径,例如,通过校园广播以及黑板报等形式传递二夹弦的信息,这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对二夹弦的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来提升学生对二夹弦理论知识以及发展历程等的掌握,这也能够较好地拓展学生对二夹弦的知识了解,使得校园中能够呈现出浓厚的学夹弦的氛围,用地方戏艺术滋养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从心里认同以及欣赏二夹弦戏曲艺术,为二夹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以及继承注入一股年轻的力量。

四、组织学生参观二夹弦戏曲的发展之地

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二夹弦要想融入校园并得到很好发展,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参观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二夹弦这种艺术是如何表演的。首先是教师要组织好二夹弦艺术的展览方式以及途径[3],例如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制作一些关于二夹弦的海报,通过这种视角刺激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二夹弦了解的宽度。其次,在参观中通过借助于多媒体的技术把二夹弦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最终定型等阶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二夹弦这门艺术的历史渊源,整体上提升学生对二夹弦艺术的感受力,通过观看二夹弦的发展历史视频,体现出二夹弦艺术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有我”的意境中更好地提升学生学夹弦艺术的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亳州的二夹弦引入校园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为现在许多学生对戏剧的接受程度不太高,所以在引入这种戏剧的时候,需要积极地拓展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戏剧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接触以及体验这种戏剧的价值,一方面需要加快培养二夹弦专业教师,因为只有学习以及掌握这门艺术的专业教师才具有良好的二夹弦知识背景,才能够在校园中通过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二夹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把它作为一门音乐艺术融入到课堂中,毕竟二夹弦艺术具有良好的表演特点,就像音乐一样,可以在任何场地开展表演,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把它融入学生的音乐教学中,为二夹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红洲.安徽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唱腔音乐审美要素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06-108,121.

第7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关键词】课改;师资;培训;途径

课程改革是目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攻克这一课题必须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优秀教师为重点,科学谋划、自主创新、拓展途径,努力实施教师跨越式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加强校本培训,培养骨干群体

校本培训已成为目前师资培训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校本培训除了与各级师资培训机构的有机结合和联系外,重点应放在校内培训上,各中小学应把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首先要制定培训计划。立足校情,着眼未来,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突出关键环节,提出考评办法。其次,要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活动,骨干引领、新老结合、以强促弱、优势互补,着力培养教师新秀,逐步形成骨干群体,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2 抓好示教下乡,传播教改新法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学校。基层学校是教研员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大舞台。教研员接触广泛、信息灵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他们过去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排头兵、业务内行,只有将他们的特长发挥于基层学校才能体现出教研员的真正价值——指导教学的作用。

因此,教研机构要把“送教下乡”作为教改工作的突破口,多让教研员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做课、说课、听课、评课。定期作专题报告、讲座,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培育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实施名师工程,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大赛”、“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名师工程的实施不仅能使新秀脱颖而出,更能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名师工程应成为今后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任务,要常抓不懈,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评选制度、奖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使名师工程的实质意义和真正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4 坚持多管齐下 拓宽培训渠道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长久任务。在教师培养上,应多管齐下,不断拓宽师资培训的渠道。

4.1 继续教育不可轻视。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校培训,这是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才能转换思想,更新观念,增加能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改进的需要。

4.2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合作。同志说过:“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能发展。”教育也要搞开放、搞交流、搞合作,通过结合对子校合作,校校联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近年来的举办的专家讲座、名师做课、学术论坛等活动,大家感受颇深,获益匪浅,有利于师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4.3 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岗位培训。从目前师资队伍的构成来看,不尽合理,不尽完善是影响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供有利条件,鼓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进步,换“脑袋”,换思想,不断“充电”以适应教学所需,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4.4 结合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功能。

第8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1 高职院国防教育开展具体要求及现状

1.1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具体要求

学校国防教育分为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接受重点教育;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群体接受普及教育。学生国防教育是指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学生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①课堂教育。学院军事教研室专门安排在校学生接受不少于2-3周的军事技能训练和24-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学习;②课外教育。学院应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军民共建活动。

教职员工的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每年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通过国防教育,各级干部力求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战争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和周边环境,正确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和平环境下居安思危,自觉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1.2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看,很多学校只是用集中新生军训代替了经常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只是抓抓军训就算完事,“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以“听讲座、看视频、自学等形式”应付了事,甚至不少高校没有开军事理论课。由于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军事课的满意度不足50%。

国防教育工作“重学生,轻教工”。部分学校学生国防教育做的比较好,但是经常会忽视对教职员工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活动,常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一年一次的民兵活动,领导班子的军事日活动得不到保障。

2 高职院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具体设计

2.1 拓展活动的目的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旨在增强教职工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着力推进学院教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学院青年教职工进行为期一周的素质拓展训练。

2.2 拓展活动内容安排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内容: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②军营生活体验;③队列训练;④综合拉练;⑤学习解读《国防教育法》及现代国防及国际战略环境报告会;⑥素质拓展。

2.3 拓展活动的要求

①全院40周岁以下教职工均须参加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②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③素质拓展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自行组织学习讨论,书写素质拓展感想。④教职工着统一配发的素质拓展训练服,精神饱满,口令声音洪亮,动作准确、规范。

2.4 拓展活动考核方案

①参训6天以上的人员将被认定为合格学员,按照学院继续教育相关规定折算学时,按实际参训天数每天6学时计算,参训6天以下人员不予计算。②评选素质拓展训练优秀学员。在整个素质拓展训练中积极认真参加训练,成绩优秀,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成为教职工的表率。选取比例为20%左右,报由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领导小组审批。

3 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影响

3.1 对学校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校国防教育通常分为两大块,学生国防教育和教职工国防教育,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中,领导的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为学校加强教职工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把培养教职工内部凝聚力和责任意识的素质拓展活动和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水平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样,高水平的教工国防教育也是一个学校现代文明的标志,通过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很多原本不认识的同事都变得熟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为期七天的教工素质拓展,大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那种服从命令,统一指挥,团队协作的项目,也会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参加训练的老师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3.2 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

高校教职工的国防教育应强调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领导班子以及中层干部的国防教育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三个“一”制度,即坐下开一次议军议武会;走出去过一次军事日;请进来上一次国防课。普通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主要以民兵活动、国防讲座为主要依托。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职工主动参与国防教育的意识,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国防教育形式基础上扩大了参加重点教育的辐射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仅仅针对教学岗位的普通教师,只要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员工,包括中层干部、院领导全部纳入参训对象。经过了两期的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教师们在后期的总结感想中的文字也证明军事性素质拓展确实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甚至有教工提出来每年都参加学生军训。

3.3 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激励和影响

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兵源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纯、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值得每一个国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第9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摘要:对高等院校而言,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之一。本文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着重研究了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途径方式湖南汽车工程职院

1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分类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只有积极进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主要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因此,高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在功能定位上,高等院校主要有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其一,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其二,高等院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科研能力优势,以及专业教师对口领域内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一体化开放式培训机制,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社会服务培训主要有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城市职工就业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其四,以校企合作和社区联合为核心,定期开文化进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加快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充分挖掘和开发地区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增强品牌辐射力。其五,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管理、技术、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其服务主体作用,勇于担当,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高等院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为保证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明确了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当中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即“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其服务意识,推动其社会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要变主动为被动,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观,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计划和方针,因势利导,加强社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其决策水平;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应用新人才作为其主要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其办学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一是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教学工作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坚持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重,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并鼓励和引导教师广泛参与,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学校科研和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后备人才;三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快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基地,积极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高等院校就必须加强社会经济服务机制建设,将社会经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以保障各项相关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之一,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社会服务热情。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基金,以保证其社会服务工作的圆满完成。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支持。高等院校受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自身实力有限,无法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积极给予多方支持,高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探索要要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从调查和文献研究可知,不同的学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最合适的途径去实现有效的服务,提高服务效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要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四要推进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的合作;五要实现教育培训资源与社会共享。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所采取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适应产业升级,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株洲正在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航空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服装加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成为了株洲市首个超过千亿价值的产业。而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产业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此外,学校还深度对接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将学院专业链有机融入区域合作发展产业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年来,先后完成四次专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发展格局。目前,6 个专业院系中有4 个系以开办汽车专业和培养汽车人才为主,学院设置招生的27 个专业中有16 个与汽车产业相关联,其中以汽车命名的专业有9 个;初步建成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专业群,形成了整体面向汽车前、后两个市场,覆盖汽车中、高端两级人才需求与技术岗位的专业布局。

3.2 开展横向合作,丰富办学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多年前就与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度合作,一直以来,借助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的平台,制定了科学明确的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和科研产品开发标准,专门为同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成人教育,通过与省内本科院校合作的方式为社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几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和北汽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校企共同建成“宝马BEST 培训中心”、“大众SCEP 培训基地”、“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和“北汽BESP 培训基地”等一批校内教学、培训和实训基地,如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主要用于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主讲教师培训、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学员培训、湖南区域经销商三大核心岗位(汽车机电技师、服务顾问、销售顾问)铜级认证与培训等,深化了“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维修类专业构建了“嵌入式课程体系”。2012 年,苹果学院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这是经由苹果公司授权的湖南省首家进行高端专业的iOS 开发培训和影视后期特效剪辑的机构。IDUP 和AATCE 培训项目主要为苹果、百度、新浪、网易、亿信通讯等知名企业进行学员培养。

3.3 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内容

如何拓宽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还应当在拓展服务内容方面下功夫。目前,比较常见的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有:教育拓展服务、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以及高校资源服务等。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高等院校的资源服务项目。如提供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实施百名专家(名师)团队选聘工程,建立企业和学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汽车类专业建成尹万建、朱军、朱双华、裘文才、陈永革等一批名师(专家)引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该教学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人才资源服务。

3.4 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明确了教务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处、各专业系部的责任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其综合服务水平,受到了当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运行机制建设上,学校积极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机制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2014 年,为优化职能与结构,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学院将原项目办的职能分别并入科研处和教务处。另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3.5 参与技术攻关,提高服务品质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成为株洲企业的共同追求。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部级技术中心7 家、省级技术中心21 家。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 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4.4%。在这种形势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层非常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企业技术攻关中去。目前,已与合作单位立项横向课题多项,同时通过人员借调的方式把人调到有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中去,实质性参与前沿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品质。

高等院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服务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平台,提高学校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目前的高等院校,市场化办学程度越来越明显,办学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开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文章,以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若干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刘明星.地方高职学院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02).

[3]李逢春.高校科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科协为例[J].职业技术,2013(12).

[4]杜宁,周春明,常运琼.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路径[J].湖洲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基金项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