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纺织服装市场调研

第1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

第2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贸易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使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美欧等国近期频繁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际上实行4o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制度被彻底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了一体化,这将给全球纺织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摆脱配额体制的长期困扰后,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未来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后配额时代.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格局

取消配额使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迎来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新时期,这将刺激世界纺织品服装产能的全面释放。促进全球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主要进口国与出口国以及主要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呈现新格局。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印度等具备突出成本优势的国家可能成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赢家,其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而一些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受益者如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会受到较大冲击。一份题为(2005年后的赢家和输家》的报告对“后配额时代”28个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估。该报告选取了生产成本、间接节约成本以及开发和宏观成本三个指标,将每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情况分为四个组:①A组:当然的赢家,其成本、物流和经验优势使其处于有利地位。②B组:服装行业规模很大,如果能使间接成本降低,即可获得更大的成功。③c组:具有一定宏观优势,如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市场,享受贸易优惠政策等。④D组:当然的输家,无法适应“后配额时代”的市场变化。其中,每个组又分为3个等级。如“”对应着A组中受益最大、最有前途的国家,“D”则代表D组中最没有前途的国家(见表1)。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晶服装贸易受到的影响

(一)配额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原有配额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使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取消配额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节省了过去为获取配额的花费,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竞争力。2005年,这些因素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148.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9%,实现贸易顺差128.O1亿美元;对设限国家出口为57.42亿美元,同比增长74.57%,占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的39%;对非设限国家出口为9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6%,占整体出口的61%。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出口到美国、欧盟、土耳其、加拿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1 2月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值为25肼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81.26%,超过香港、日本成为纺织服装出口第—位。

(二)配额取消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

纺织品服装属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年进口增幅仅为5%。取消配额后,因进口国新增有限,加之全球纺织品生产已相对过剩,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抢占他国市场。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或者地理优势,以及与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之间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展开价格和数量竞争。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不少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超过40%。美国纺织品组织根据我国海关数据得出,我国棉制针织衬衫出口价由去年的3.12美元降至1.71美元,降幅达45%。2005年3月上甸召开的第14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成交情况也凸现这一现象。交易会共成交255918万美元,较上届交易会增长25.43%,但纺织品服装的成交单价却较上届交易会下降一成甚至更多。出现这种“量增价跌”现象除了由于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配额,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所致。

(三)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临许多贸易壁垒

1.针对我国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凡是WTO成员都可以在2008年l2月31日以前,有根据地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有效期长达1年的进口限制措施。除此以外,WTO成员国还可以对任何产品(包括纺织品和服装)在市场受到扰乱的情况下采取有产品特定性的特殊保障措施,直到2013年l2月(此种情况必须向WTO保障措施委员会通报并与中国达成协议)。自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以来,中国同美、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一直磨擦不断。2005年4月4日,美国根据1季度初步进口统计数据宣布对我国刚刚解除配额限制的3种纺织品自主启动“特保”调查,2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受理美国纺织业界组织4月6日提出的对中国7种商品实施“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另一主要出口地——欧盟,于2005年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的普惠制待遇,征收的关税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4月6日又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4月25目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针织衬衫、毛衫、裤子等9种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措施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正常秩序,欧盟即可以启动临时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2.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由于具有形式合法、能够有效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视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最佳方法而频频采用。在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后,如果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服装进口增加,进口国将越来越经常地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起反倾销诉讼。特别是美国、欧盟等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正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使得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进口设限国可以随意选取“替代国价格”核定我国产品的正常成本,这将使我国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2004年6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主要指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2005年3月,欧盟公布了初裁结果,涉案企业将被加征20%一85.3%的倾销税,这一结果意味着我国的涉案产品将很难再次进入欧盟市场。除欧盟外,印度、土耳其、秘鲁、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过反倾销调查。

3.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配额取消后,为阻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构筑起形式多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某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和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名,设置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壁垒,如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Eco--labe1)和环保纺织品标准(Oeko--Texstandardl0o)等。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如美国已开始强制推广的sA8ooO标准认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与服装产品的出口。

三、后配额时代,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

(一)以质取胜,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质量是纺织品服装贸易在配额取消后进一步发展的充分必要保障,所以要狠抓纺织品服装出口质量。同时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人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培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知名品牌,使我国逐步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二)建立纺织品服装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成为进口国实施贸易技术性壁垒、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对此,行业组织应该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的有关反倾销法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的研究,建立纺织服装重点品类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前景,做出快速反应。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督和行业自律,严禁削价出口、恶性竞争,以减少反倾销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干扰。

(三)接轨国际标准

国内现行纺织标准体系以原材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而发达国家纺织品标准都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并且国内现行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且与之不接轨,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迅速建立与国外接轨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并积极推行IS014000环保标准和国际市场上最具权威的生态纺织品标准Oekw-Texstatrdard100等的认证工作。

第3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多。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加深。

外部需求的减弱,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之风正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即便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沿海省份有的出口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深处内陆的湖北各大产业同样感受到出口增长压力,尤其是处在振兴之中的纺织产业,如何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经验的机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把“渡难关”和“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逆势而上,“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纺织业建成“千亿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纺织品服装国际化经营现状

湖北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在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棉纱线、棉坯布出口省份,曾经为中美纺织品配额基数的确定作出重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纺织业快速崛起,湖北纺织企业的市场开始萎缩。进入本世纪,在市场引导下,湖北纺织业再显活力。

1.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尤其是服装发展迅猛。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5.34%、19%、13.82%和14.3%。2008年出口达到15.1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服装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具体参见下表)。

2.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不断拓宽。经过调研分析,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主要是由欧美引领发展潮流,只有与欧美市场对接,湖北的出口才有机会快速增长,产品的销路也才更加广阔。过去,湖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在亚洲,占比超过50%。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对北美等市场的开拓,亚洲市场占整个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对欧洲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以2008年为例,湖北对欧洲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出口总量的35.8%;对亚洲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量的36.4%,对北美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出口总量的13.9%。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量,主要体现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的亚洲市场增长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出口的发展,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是市场多元化的成果。

3.湖北纺织产业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湖北在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通过合资合作,涌现出美尔雅、美岛、美春、爱帝等一批纺织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制重组、设备更新接单能力较强,能为日本和欧洲客户加工中高档西服,是服装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也培育了一些湖北纺织服装品牌,美尔雅和多佳两个品牌曾经获得“中国出口名牌”,2007-2008年度有45家企业品牌被评为“湖北出口名牌”,其中有10家企业属纺织类,占比重较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产品通过了欧洲、美国等的质量认证,并获得在法国等国的注册,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4.湖北纺织产业“走出去”开始起步。湖北纺织企业“走出去”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一家湖北公司在乌克兰成立了中外合资双星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到2008年底,湖北累计有六个纺织类“走出去”项目,分布在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项目投资总额17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884万美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项目为独资项目,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项目,是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市场覆盖面却比较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下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收购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或同欧美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采取投资参股,购买一部分销售渠道,利用股权关系建起湖北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纽带。通过“走出去”,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减少贸易磨擦等,保证湖北纺织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获取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三、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尽管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以2008年为例,没有一家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只有三家,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7家,与广东、山东、江浙等省企业在出口规模上相关很大;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出口金额增长;同时,出口成本不断增加,去年劳动力、纺织材料、染料及运输成本都提高了20%,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到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利润只有1%-3%等等。

当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国内沿海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能够做到逆市而上,稳定增长,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把湖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内外纺织业重新洗牌的环境下,湖北纺织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有新的思考和对策。

1.推进市场多元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结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潜藏风险是巨大的。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更需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稳定。我们要结合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从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出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以纺织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为主,以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的产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满足多数人群需要。纵深拓展欧美市场,巩固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并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2.建立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服装为例,湖北西服出口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和黄冈市,针织内衣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装和牛仔服主要集中在随州市等。湖北的棉花、棉纱和坯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针织服装、工装和牛仔服对产业配套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出口;西服等高档服装集中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与东部沿海产业配套的需要,湖北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还得与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由于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够完善,不仅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也制约了规模化。因此,围绕纺织服装主导品种,建立一定区域内纺织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配套加工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湖北纺织服装竞争力。

3.壮大纺织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低成本扩张,尤其要以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营销,形成纺织产业航母。让更多的企业依托航母,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和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关注市场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以湖北为例,2008年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之和已经占到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82%。纺织服装出口前三名企业中,两家是三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是沿海地区的上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由此也看出中小纺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差。通过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让大企业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调整结构,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对目前纺织产业全球大洗牌。

4.培育纺织品服装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都有向高端化、名牌化发展的趋势,从湖北出口日本的高档西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湖北服装出口多是为外国贴牌生产,如出口到日本的西服,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针织服装等,甚至出口到香港地区的服装,也以经销商品牌为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有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湖北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去甚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用品牌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是一种趋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但要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应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 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文化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把品牌变成竞争力,做名牌企业,经营品牌产品。

5.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在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也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如鄂东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日本的转移,武汉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香港地区的转移。这些转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也提升了。现在沿海纺织产业有向内地加速转移趋势,湖北一方面做好承接,让转移的企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做好吸收消化提高,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 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经验的同时,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 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 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 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 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雪梅.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 ].商场现代化,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 http : mofcom.gov. cn.

[3]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 3) .

[4]赵京霞.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第4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纺织服装业素来是我国的民生产业。浙江,作为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强省和出口重省,纺织服装业是其支柱产业,年出口量占据了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享有“中国纺织看绍兴”的美誉、中国“丝绸之府”、“纺织之乡”、“轻纺城”众多美称,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和纺织品贸易中心。经起步、发展、崛起,绍兴纺织服装业已日趋成熟。现今,占据了市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纺织服装业,几经变革和发展,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屡屡创造纺织业奇迹,现已成为绍兴国民经济命脉中十分重要的传统制造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出口产业。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分析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规模数量及地位

浙江一直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出口一直位居各省市之首,在全国占比较大。其中,绍兴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一直以来,绍兴的纺织服装业的规模数量增长迅速,在全省各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中位居前列。如表1所示,其出口额由2009 年的105.6878 亿美元一跃而升至2013年的188.9713 亿美元,首创历史新高,短短几年,出口额高出83.2835亿美元。近五年中,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整体上不断上升,且出口地位稳固,2010 年出口额达到了最高点为99.1%,依然是浙江的出口大户。2013 年,出口有复苏的趋势,实现了平稳增长。与全国其他的省份比较看,历年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在省乃至全国的出口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态势分析

“纺织兴,绍兴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是绍兴对外贸易的主导出口商品。如表2所示,近五年来,绍兴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稳定,出口总额实现了近两倍的飞速发展,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近五年中,仅2009 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4.08%和0.41%的负增长,2012 年整个绍兴的外贸出口总额也下降,且同比萎缩1.67%。外贸形势严峻,但仍逐步企稳回暖,2013 年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9.82%较为强劲的反弹,使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首次突破180 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近乎增长了两倍。从近五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情况看,总体呈现了前段起伏后端趋稳的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很多。

与浙江其他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比较,绍兴历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出口稳定。由表2可知,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整体上呈逐年上涨之势,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的状态,到2013 年,占比达到了67.7%,这说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绍兴的重要出口产业,纺织服装在绍兴所有出口商品中仍唱主角,仍是绍兴的主要出口商品。

(三)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析

据统计,2013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遍及亚洲、东盟、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共194 个国家和地区。(1)美国、欧盟依然是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传统市场和主流市场,也是绍兴纺织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出口基地和重点拓展的高端市场。然而,近年来绍兴出口欧美的纺织服装在数量上锐减,在产品结构上裹足不前,出口额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2)亚洲市场对推动绍兴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五年中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量累计最大的市场,也是绍兴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出口总额在该市场逐年都有增加。其中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是绍兴在亚洲的重要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印度始终是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也是亚洲市场继巴基斯坦之后进口绍兴纺织品排名第二位的国家。

(3)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绍兴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都很符合非洲市场的要求,均在该市场占一定份额,但所占市场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拉丁美洲是纺织服装出口产业不能忽视的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大。随着拉美国际化脚步加快,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在其供应链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布虽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上,且依赖程度较高;拉美、非洲的一些新兴市场份额占有率依然较低,开发不够充分,部分出口市场甚至逐渐萎缩。这说明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依然过于集中,对这些国家出口依赖度较高,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易遭致命打击。

二、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中的障碍分析

(一)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不稳

受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美国等市场继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需不振,对消费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消费需求下降,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订单锐减,出口数量下降,拖累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增速下滑,对外市场份额回落。2012年,欧盟成员国如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多国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大幅下跌,同比跌幅最高达48%,其中英国和西班牙等进口额虽有上涨趋势,但涨幅不大,仅分别为2.75%和4.58%,市场占有率低。德国是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的最大市场,2012年,德国虽排到了前10位,但其同比下跌了4.36%;再如美国,2011 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84913 万美元,同比增长是16.14%,然而2012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94293万美元,较之上年总额虽有增加,但同比增幅不大,仅为5.07%。2013 年出口总体形势虽有好转,但对爱尔兰、卢森堡等市场的纺织服装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2.29%、-88.89%。

(二)纺织服装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从市场结构看,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虽遍及全球,但出口国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出口过于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很容易受其利益集团的攻击,美国常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双重标准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使绍兴纺服企业出口成本突增,出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既要面对国内同行业间的激励竞争,又要面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如越南、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的挑战,由于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出口市场国等方面与之有太多的相似性,反而会出现更多激烈竞争性因素,对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和阻碍。

(三)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因素不稳

随着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进口绍兴出口产品的国家或地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纺织及服装产品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检测标准,这对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绍兴没有相应的、较高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出口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测,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另外,出口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生产和经营上只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而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未能兼顾消费者利益,结果酿成了影响较大的质量安全事件,损毁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

(四)纺织服装产品检测技术落后

绿色壁垒下大量不合格纺织服装产品的检出率迫使绍兴相应机构积极建立和完善检测体系,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检测队伍不断壮大,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省部、市、县级检验机构和检测体系,甚至有些实验室已达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的检测技术依然和发达国际有较大、较多的差距,还无法完全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安全检测标准和要求,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检测不合格而面临频遭召回的尴尬和损失。

(五)企业出口成本综合上涨,出口利润下滑

一方面,随着检测指标增多、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纺服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项认证,大大增加了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检测等出口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绍兴对欧盟、美国等出口总额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为稳定和巩固市场,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企业只得狠下功夫,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加之生产成本要素高,而丧失传统价格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趁机抢占市场。如越南自2011 开始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使之出口纺织品服装变得更加便宜,比绍兴纺织品服装更具备价格优势,与绍兴争夺中低端纺织品市场,从而逐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出口利润萎缩。另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能源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原因削弱了企业低成本优势,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进一步下滑。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弱

一直以来,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都比较重视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目前,全市的纺织服装设备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然而,在关键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以及营销等薄弱环节的重视仍显不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很明显。因此,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创建能力尤其亟待提高。三、加快提升绍兴纺织服

装业出口的措施和建议

(一)推进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已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国际化经营二者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要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总之,绍兴纺企应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寻求发展,整个行业还需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经营运作水平,让质量、品牌、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出口结构改造升级,积极加快企业自身转型的步伐。

(二)推进自主品牌创建、提升产品知名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在品牌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创建自主品牌、增强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为打造自主品牌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彻底转变产品“低度化、同质化”的传统劣势,积极建立名牌重点培育基地,重点创立自己的优势品牌,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打造国际品牌,积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等销售网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境外办展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快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以影响力名牌为依托,着力提升产品的国外知名度、美誉度,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

(三)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

要切实保证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我国科技实力不强、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等特点,与国际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设立的多数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都未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检测机构和检测标准没有权威性,纺织服装检测标准宽松于欧盟标准,检测水平又低于主流出口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和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因此,面对许多发达国家设置的频繁多样的绿色壁垒,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国际贸易大多采用的是ISO,AATCC或ASTM标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标准。标准偏低和研发落后,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我国应紧跟国际形势,在纺织服装业上加快标准修订和制定工作,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同时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四)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开拓,建立多元化市场

面对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市场和日益饱和的东南亚市场,绍兴纺织服装外贸产业急需开拓出口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多元化市场建立:一是继续巩固欧、美等传统主流市场外销份额,积极维护与该地区的客户关系,并虚心向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多开国外分公司、专卖店、专柜和连锁店等加强自身的出口市场渠道建设,稳定原有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加速推进扩大外销份额。一方面以全球营销策略,巩固东盟、中东、南非、西非市场份额,开辟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份额,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国与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自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对该地区的出口,提高其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三是各出口行企积极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做好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组团前往欲拓展的目标市场国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拜访同业组织、进口商、积极调研当地市场、经贸情况,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促进出口企业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绍兴各纺织服装企业应顺应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趋势,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企业应首先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观念,进行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资源,积极开发和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其次是积极提倡推广清洁化生产,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研发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应用,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再次是加强原材料检验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加强质量监控,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积极推广使用生态环保纺织品原材料,坚决杜绝使用低劣有害颜料和化学助剂;最后是依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积极革新、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推动绍兴由纺织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需要。如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纺织服装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等。同时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鼓励废水梯级利用和废热回收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等。

参考文献:

[1]程惠芳,余杨“. 走出去”战略与中国纺织服装业[J]. 国际贸易问题,2005(5)

[2] 牟光宇. 外需下降背景下绍兴区域纺织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4)

[3]曲世敏.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第5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纺织工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4、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第6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广州纺织品服装;竞争力

1 引言

中国的服装业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广州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城市,2008年全球经济恶化的速度不断挑战各行各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广州纺织服装的运行也陷入低谷。

1990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ter)教授对美国、英国等10个全球重要贸易国进行系统调研后,在继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即为“钻石模型”,是波特教授提出的一种描述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含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4个基本因素,连同机遇与政府2个辅助要素,彼此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动态互动的菱形架构系统。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立足于产业,通过连接微观的生产和需求要素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政府要素,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连接起来。基于钻石理论模型,如何提高广州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稳定服装出口的贸易地位。

2 基于钻石模型的五大要素的分析

2.1 服装生产要素

波特把要素条件归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等,其中。物质资源以及初级劳动力资源属于基础要素条件,通信设备、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科研设备和技术诀窍等属于高级要素条件,高级要素条件对竞争优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服装生产的基础要素来看,广州做为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立一个服装企业的门槛低,制作服装的技术含量低。其次,从服装生产的高级要素来看,工厂的基础设施毕竟薄弱,还处于几十年前的那种半手工半机械阶段。从事服装面料以及款式设计的人才较少。大部分出口企业几十年来。只忙于眼下的订单和利润,忙于与同行业的在财和物方面的竞争,根本无暇在产品的技术革新、升级换代上下功夫,不愿意增添现代化的加工、检测手段和设备,更不愿意在研发新产品、创造企业资助品牌的产品上下功夫。

2.2 服装的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需求状况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索。衡量一个市场的需求状况。需要从消费者的数量以及购买力来作出综合判断。广州纺织品服装行业是非常有活力和基础的行业。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广州具有一定规模(不包括个体企业)的服装企业有2800多家,年销量约385亿元人民币,总产量约8.3亿件,工业圊区6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38个。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成熟,服装竞争由价格吸引转变为质量吸引。

2.3 服装产业的相关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首先,从服装产业的上游支持产业来看。棉花流通行业,这个棉纺产业链条承上启下的环节的巨大变化,带动着上游棉花生产和下游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纺织品服装业是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管理层大部分来自农民和工人,不少企业存在小农意识,为了眼前利益竞相压价,导致无序竞争,相互残杀。生产的服装往往档次不高,而且科技含量低,外观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浓烈。许多服装厂是从外加工作坊转变而来,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竞争力。国内外销售市场没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识没有真正树立;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模式没有形成;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框框没有冲破。

2.5 政府和机会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而关于机会。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为了保持出口稳定增长,2008年下半年我国连续两次回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并暂停加工贸易限制类进口目录中轻纺类272个海关编码商品的保证金台帐“实转”政策。但从经广州关区的出口总体情况看。政策的回暖并未能迅速抵御因金融风暴带来需求下降的影响。

3 提升广州市纺织品服装竞争力的策略

(1)充分利用会展平台,帮助纺织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国内的展览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服装专业交易市场也日渐火爆。中国进出口交易会琶洲会馆已经正是启用,它的总面积达到108.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到55.8万平方米。这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参展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走出国门。参加其它国家的展览交易会,如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展览中心等等,以此获得更多的商机。

(2)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品牌。纺织机械是生产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基础。实行“引进技术、合作生产、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攻关相结合研制新型装备”的方针。引人世界上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今年来,广州涌现了一批服装服饰品牌。如班尼路,犁人坊CBASE等等,但是相对于D&G、Lee、CK等等国际品牌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企业应该参考成功的品牌商业模式,在款式上、质量上、品牌推广上进行创新。

(3)吸收专业人才。目前,全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广州纺织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这些人才将自己的知识、技术以及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人们对衣服要求更为精品化、精细化。这正需要优秀的专业服装设计人员的加入。

(4)出台对纺织服装业扶植政策。棉花是纺织品服装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政府应出台棉花生产补贴项目,刺激棉农种植积极性,稳定棉花的供应市场,这样才能有效稳定纺织品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呈现萧条状态。政府可通过上调行业出口退税率以及平稳人民币汇率,改普行业运行的宏观环境。

第7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一、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纺织工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为满足大众衣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产业体系比较完整。2008年底,全市纺织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44家,从业人员11.89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31亿元,实现利税7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5%、15.7%和19%,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市工业的第3位。目前已形成以棉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为主,兼有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家用纺织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装备水平有所提升。通过实施搬迁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清梳联、气流纺、自动络筒机数量,改造细纱机牵伸部分,新增紧密纺等新型纺纱设备,提高了设备水平和成纱质量,实现了产业升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纺织品所用原料由过去的以棉、涤为主,变为目前的棉、麻、彩棉、竹纤维、天丝、功能性纤维等多种纤维,产品由过去一般面料向功能性面料发展,深加工产品比重有所提高,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产量增长迅速。

但在纺织工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容乐观。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国有资本退出迟缓,全市纺织服装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所占比重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特别是县域小纱厂、小布厂、小印染厂等大多为家族式企业,缺少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缓慢,除纺织服装基地和辛集皮革服装比较集中外,多数企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产业竞争力不高。产品结构层次偏低,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高附加值的印染、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比重明显偏低。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市场影响力不大,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5%左右,远低于先进地区的3%的投入比重,与发达国家5%的差距更大,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面临形势。虽然我市纺织工业经过多年调整和发展,产业层次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不断趋升,使企业盈利水平持续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出口环境日趋恶化,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纺织工业困境加剧。但是,纺织工业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国家、省及时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我市纺织工业调整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国民收入提高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必然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因此,今后三年,抓住国家调整和振兴纺织工业的机遇,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已成为全市纺织工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三)发展思路。以国家规划、省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名牌带动、产业聚集,加快改制、做强做大”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行业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力度,引进领军企业,实现投资多元化。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以纺织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集群经济,推动全市纺织工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总体实力增强。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80亿元;利税达到185亿元。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力争实现四年翻番。

创新能力提升。组建和完善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2个,争创国内名牌2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

节能减排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年均下降4.7%、3.6%、3.1%。

三、主要任务

(五)围绕国家重点方向,加快发展三大领域。积极发展高档及新型面料。大力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的生产;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及丝麻类产品的开发力度。印染行业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性高档纺织品、新型纤维面料和多组分纤维面料。重点支持*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东纺织印染集团、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改造优化升级、*市鹏辉纺织有限公司新型高档服装面料、河北业盛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牛仔布生产线搬迁改造、*润泰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及产业升级、*常山一印新型纤维面料染整、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天竹纤维3万锭涡流纺纱线等项目。

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大力推动自主研发和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织机械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纺织机械技术装备自主化。提高传统纺织关键整机的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用纺织机械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重点支持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新型精梳和纺纱机械产业化、*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织机产业化等项目。

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节水灌溉、储水和缓释包装等农用纺织材料,多功能篷盖材料和膜结构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航天和航天器预制件材料。加快手术衣、床单、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和制品开发。重点支持河北益康针棉织有限公司、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着力建设河北益康针棉织有限公司辫带式水处理填料等项目。

(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发展。重点建设正定纺织服装基地、辛集皮革服装基地、晋州纺织园、*卓达服装产业园“两基地两园区”。正定纺织服装基地以*常山股份公司为龙头,在整体搬迁改造中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新型高档纺织品。辛集皮革服装基地以束兰、西曼公司为龙头,引进先进工艺,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皮革服装及饰品。晋州纺织园以凯利、誉达等企业为依托,实施改造、整合、提升,提高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纺织、印染。*卓达服装产业园,加强成品加工、原辅材料生产、仓储货运等平台建设,吸纳千家商户,培育自主品牌,重点发展各类服装及家用纺织品。

(七)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纺织企业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鼓励和支持非国有资本进入,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强化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重点支持*常山纺织集团公司、河北新大东纺织印染集团做大做强,大力提升其在全市纺织行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加快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八)鼓励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常山恒新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河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省、市级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和纺织工艺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的力度,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为手段,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支持企业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九)淘汰落后装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1”字头型号纺纱和织造设备,A512、A513系列细纱机;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以及其他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装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湿法氨纶生产工艺。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一律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鼓励纺织企业在水质要求不高的环节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严格禁止投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

(十)加强市场开拓,确保平稳运行

引导纺织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结合国家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出口,积极培育附加值较高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在稳定已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一)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规划、省市实施意见的政策措施,针对鼓励出口、支持原材料购买、减轻困难企业负担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十二)设立纺织工业调整振兴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点项目、名牌产品和领先技术,以贷款贴息或资金补助的形式支持纺织工业发展。

(十三)抓住时机扩大投资。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促进轻纺发展的6项措施和《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我市《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围绕国债支持方向和重点,在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印染、棉纺等领域,切实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工作。对争得国家、省支持的项目,市财政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支持一批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关键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十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纺织服装项目入驻纺织服装园区。在技术升级、节能环保前提下积极承接纺织业的转移。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办法、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形成我市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十五)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对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减免,对重组企业在融资信贷、税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并购拥有知名品牌的市外企业,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十六)加快搬迁改造进程。对实施搬迁改造的纺织企业,在用地指标、土地变现再投入、电力热力等要素保障、资本金注入、税费减免、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实施搬迁改造、产业升级、产品升档、实现节能减排、减员增效的大型国有纺织企业,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劳动部门在安排企业病退指标时,对纺织企业予以重点倾斜;政府安排公益岗位时,对纺织搬迁企业下岗职工给予照顾。

(十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国家减轻企业负担有关政策,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极大、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纺织企业,按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将目前仍由企业负担的属于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退休人员统筹外项目按省里的统一部署,逐步纳入社会统筹范围。对纺织企业适合岗位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

五、认真组织规划实施

第8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设置了不同类别市场的准入规则,从而针对性探讨了应对这些规则的几项策略。

纺织与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纺织品服装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5以上。纺织与服装进出口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人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但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顺差增长率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原因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各进口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设置了不同类别市场的准人规则,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分析

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三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5%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实行的贸易保护非关税壁垒规则主要常见的几种有: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此外不同的国家还有针对性的准人规则。

1.1美国市场

美国有多个纺织品服装相关标准的组织,如联邦贸易委员会(F"I’C )、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等。他们的职责和职能是制定贸易法规,监督和执行国会通过法规,制定和执行纺织服装相关标准,并对违反这些法规标准者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美国对纺织品进口的管理内容包括:关税、原产地(证)、反非法转口及海关检验等。

1.2欧盟市场

欧盟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影响的法律文件较多,欧盟理事会和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主要有条例( regulations )、指令(directives )、决议(decisions )、建议和意见(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四种形式。其中建议和意见虽不具有约束力,但影响很大。此外,欧盟区域成员国对纺织品服装的相关法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英国有纺织品服装贸易描述法,西班牙有皇家法令,葡萄牙有原产地标识等。而据报道,西班牙新修定的皇家法令在海关和销售法规中要求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用西班牙语标记;服装标记必须显示原产国和洗涤说明。葡萄牙则要求一般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货物必须用葡萄牙语标记一些使用说明和成份信息,必须显示产品的有效期和进口商地址;纺织品和服装必须显示洗涤说明。

1.3日本市场

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进人日本时,日本贸易商会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机制,一般可分为日本工业标准(JISL )、产品责任法(P/I)与产品品质标准判定三种规范。而日本商社或公司从中国进口纺织服饰品时,都会订立一整套的质量检测标准,而要求生产商于指定的质量检测机构取得合格认证或授权,才允许在日本境内上市销售。在日本最新的纺织品服装检测项目标准中针对各类纺织品或服饰品,要分别从物理性质、染色坚牢度、产品规格、安全性(药剂残留等)、产品外观、缝制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检测。

2、集中力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人壁垒规则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人规则,我们的纺织品服装行业该怎么应对呢?如下提出了几点看法。

2.1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

设立专门政府部门负责国外有关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信息收集工作,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设置的技术壁垒,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要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防线,为纺织企业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提供便利条件。例如,“中国流行面料”系统工程就是为了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阻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因素,它是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发起组建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组织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用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用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纺织品商业标准指导生产和贸易,整体推进“中国流行面料”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高档面料精品形象。该工程运作几年来,不仅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开发起到了导向作用,而中国的流行面料也已经成为符合流行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突出产品创新意识的代名词,反映了我国纺织品开发的先进水平。

2.2完善我国的认证制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及互认工作

认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我国商品成功跨出国门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我国的认证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保护本国市场的TBT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美国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欧盟内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而我国第一个集中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2006年3月才刚刚建立。虽然我国的认证体系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近几年我国的认可机构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09年1月31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 )认可各类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3大门类共计14个领域的3814家机构。同时服务水平和服务领域有了很大提高,有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要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此外,我们应广泛深人宣传,大力推广ISO,IEC等一系列国际性标准的认证,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认证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获得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 14000环境管理认证证书,为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取得“通行证”。

2.3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加强对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尽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甲醛检测等方面有检测标准,但在一些新的检验领域,如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检测手段相对落后,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培养技术人员队伍,加强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加强与发达国家检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尽早做到检测机构的相互认可工作。目前,我国在纺织品检测基础建设方面投人还不够,像功能性纺织品、生态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检测仪器设备还比较缺乏;此外,现有检测机构并没有完全发挥检测和认证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检测服务的延伸和外延。

3、走好纺织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纺织工业在新世纪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而谋求更大发展的根本之路。

3.1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纺机产品仍以机械结构为主,单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不高,多单元联合机的传动采用电子变频调速技术和IPC工控技术,还处于开发试用阶段,高科技的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电子通讯技术为数更少。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不仅是单机,还应是联合机实现多机台的集群控制,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使电子信息技术融于机械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为纺织机械的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打好基础,最终替代传统的、以机械结构为主的落后技术装备,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3.2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纺织行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以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单位的行业信息网络,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适合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交易规则。

3.3绿色纺织品及环保技术

发展绿色纺织品,顺应了当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的需要,有助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要高度重视绿色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积极采用新原料、新工艺,推进清洁生产,降耗节能,应用纤维制品的回收技术,开发利用纺织再生资源,开发对环境有利、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回归自然的生态纤维制品。环保任务较重的印染企业,应多采用低浴比染色、无水印花、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工艺。行业组织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认证,推广国际通行的环境领域的产品和体系认证。环保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我国不仅把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行动上也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4、提升产品档次,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我国历来以价格因素抢占市场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容易成为一些国家对我国设限的借口。因此,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传统以量取胜、以规模取胜的做法,首先要在提升产品档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其次,在出口模式上,应在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上努力。

4.1提升产品档次

2010年人大、政协“两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而认真实施包括纺织在内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被列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头等大事。而提升各类产品的档次,应以面料为突破口,带动从上游到下游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水平,包括纤维材料的创新,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化学纤维、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材料功能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加工技术创新,重点在面料开发,突破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以及纱线、织造等关键技术;将数字化加工技术与信息化结合,融开发设计、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为一体,提高产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认为,“我们在落实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时,应把重点放在鼓励行业企业机制、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投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促进纺织行业的全面振兴和纺织产品档次的整体提升。”

4.2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近年来,我国已呈现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向亚洲地区的扩张趋势,扩大对亚洲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还将有很大潜力可挖。另外,我国企业还要积极对独联体、中东欧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市场空白,挖掘市场需求,努力扩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在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够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销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以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构建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贸易环境。

第9篇:纺织服装市场调研范文

纺织服装业是罗马尼亚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和东欧地区集散地。始于今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及罗马尼亚2008年加入欧盟,给中罗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和分析罗马尼亚纺织服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地开拓东欧乃至欧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强国,曾经是前经互会成员国的主要纺织服装供应国。1989年以后,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国外商品的冲击,罗纺织服装业的传统优势被削弱,生产方式以CM/CMT(委外加工贸易,客人提供材料、设计等)为主,基本没有自主品牌。2008年加入欧盟后,罗纺织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罗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和经营公司7200家,员工数量超过45万人。罗纺织工业已基本完成私有化,生产和出口的97%是由私营公司实现的。2008年,罗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加值约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5%;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9%;出口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7%(含皮革、鞋);出口85%依赖欧盟市场。按产品大类划分,罗纺织工业中服装占62%,纺织占22%,皮革制品占15%。

服装加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马尼亚服装加工业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发达,80%的裁剪、整理和包装等依靠引进技术进行了改造。但本国的纺织原料匮乏,只有30%的羊毛、亚麻纱、人造合成纤维纺织原材料可以自给,7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

罗主要鼓励发展服装和织布,但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人造合成纤维原料生产加工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服装厂和纱厂生产能力的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服装生产企业以做服装来料加工为主,每年为欧盟国家生产、加工的纺织品和品牌服装占85%。主要加工产品有衬衣、罩衣、裤子、茄克、袜子、男女西服、裙子、睡衣、内衣等。由于来料加工占的比重过大,阻碍了罗纺织服装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罗纺织品和服装的自主品牌很少。

1989年至2008年,服装行业投资额为9.3亿欧元,其中本国投资7亿欧元,外资2.3亿欧元。同期服装生产能力提高了2.8倍,出口提高了5.6倍。

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

罗马尼亚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达基础工业的纺织品出口大国。在麻纤、纺纱、印染、纱线和纤维生产方面比较落后,麻和亚麻已不再种植,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进口。即使有一些本地供应,产品质量也较低。纺织工业严重依赖进口。

纺织设备除了印染和最终处理部分较先进(主要从美国和德国进口)外,其余的织布和纺纱企业拥有大量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技术设备,设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原材料匮乏,许多纺织设备已闲置,目前罗纺织业正处于转型、改造、重组过程中。

罗纺织生产和贸易公司约有2300家。其中,超过250人的大型企业占5%,10~250人的中小企业占27%,1~9人的企业占68%。这些企业主每年来料加工,原材料进口约90%,服装敷料进口约85%。

东欧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

罗马尼亚是东欧国家中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从德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来料加工的国际品牌产品约占其出口的80%左右,这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8年,罗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其中,出口57亿美元;进口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排在罗出口商品的第二位。

从出口品种情况看,纺织品主要有人造合成纤维、挂毯、棉布、羊毛、皮革制品、花边服饰等。服装主要有针织服装及成衣。

从进口品种情况看,用于生产服装的来料加工料,包括纺织化纤布料、棉布料、棉纱线、毛衣编制品、人造合成纤维、羊毛织布、服装和服装敷料等。

主要进出口国为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进口国别主要有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和土耳其。

罗马尼亚是在中国和土耳其之后的欧盟第三大服装进口来源国;在中东欧国家中,是欧盟第一大服装进口来源国。2008年,罗纺织服装出口95%输往欧盟,82.6%从欧盟进口。

外资进入罗纺织服装业

截至2008年上半年,在罗马尼亚投资的外国纺织服装生产和贸易公司共868家。其中,中国在罗166家贸易公司,1家生产企业。投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独资。

主要投资国家和地区是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土耳其、波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爱尔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希腊和中国香港等。

主要产品是男女西服、棉纱、羊毛线、亚麻织品、真丝、人造真丝、合成纱、缝纫机线、精纺纱、地毯和挂毯、人造合成纤维及工业制品、聚酯纱、聚酯网和各类绳、内衣纺织品、针织服装品、长短袜子、套头衫和女式背心等。

罗纺织品服装购买力不强

罗马尼亚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强劲,但国内市场却一直萎靡不振,所生产的产品只有20%在国内市场销售。主要原因是当地职工工资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根据欧洲48个国家的雇员工资分类调查,罗马尼亚雇员工资在排行第41位,最低收入为每小时0.68欧元,最高收入每小时23欧元。

从每户家庭月收入现金支出来看,2008年罗每个家庭消费开支占75.4%,其中购买食品约占39.65%,购买非食品约占32.4%,而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消费只占5%。

多数消费者购买中低档服装

目前,罗马尼亚人只有3%~4%的人购买高档价位的名牌服装,绝大多数人购买中低档价位的服装。

在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及公司工作的男职员主要穿西装,女士主要穿质量好,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西装套裙。在普通岗位工作的员工中,约80%的年轻人喜欢穿西方流行款式和针织休闲服,其布料质地为涤棉和合成纤维。老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服装。在罗纺织服装市场较畅销的有:款式新颖的西服套装、休闲针织运动装和牛仔服装等。经济条件好的人比较喜欢棉制品和麻制品。

对外资投资纺织业无特殊政策

罗马尼亚鼓励外资投资纺织服装业,但没有特殊政策。外商在罗投资享受国民待遇。

对纺织服装企业征收的主要税种和税率有:增值税19%、利润税16%、所得税16%、红利税10%、养老税24.5%、失业保险3.5%、健康保险7%、出口税5%。

关税及税率情况看,对于各种面料、原材料一律25%(丝线、棉花、人造合成纤维等);各种成衣一律30%。目前,罗海关实行估税法,对每一个标准集装箱限定最低货值1.2万美元。

罗纺织品服装关税比欧盟要高出2~3倍。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关税,平均税率与现在相比将下降20%。纺织品和服装关税下调幅度更大。此外,罗对与欧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进口纺织品不增收关税。罗加入欧盟为罗纺织品和服装提供了更大的出口机遇。

逐步采用欧盟法律和标准

罗入盟后,将采用欧盟统一法律和标准。但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罗仍然使用本国的法律、贸易政策和进出口关税。

罗入盟后,纺织品和服装将采用欧盟和国际标准,如ISO系列标准、EN、ASTM、ANSI、BS、DIN、SN、、NF、AATCC、GTS等共有160个标准,以替代罗马尼亚标准(SR),所有纺织品服装出口到欧盟市场必须要有质量证书,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符合欧盟标准。

产业优势劣势同时存在

罗政府重视发展纺织服装行业,鼓励吸引外国投资;临近欧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黑海第一大港—康斯坦察港及便捷的水路运输;劳动力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与欧盟国家相比成本较低;纺织服装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使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欧盟纺织品和服装传统的进口来源国,在欧盟市场一直占有较大的份额;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和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免关税和配额;拥有较发达的化工业,经改造后可生产并满足罗大部分纺织业的原材料需要。

在罗马尼亚建立生产企业可享受有关条件有:1.货物以零关税进口,出口没有退税;2.从罗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不需要配额;3.另外,中罗两国政府间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罗纺织服装业也有很多劣势,包括:罗纺织服装原材料匮乏;基础工业设备与现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产业要求;85%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方式生产服装,制约了本国纺织品和服装品牌的开发;多数企业缺乏发展总体规划;和腐败较为严重;纺织生产企业污染严重,多数未能达到国际环保质量标准的要求;缺乏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

入盟前几大措施发展本国纺织业

罗马尼亚是中东欧国家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出口国,由于罗本国纺织原料生产比较薄弱,罗政府要求罗纺织企业在今后几年里要加大发展对纺织品原料的生产力度,把服装来料加工转向自主设计和生产制作,创本国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使来料加工所占的比重降到25%~30%。

罗在2008年1月加入欧盟后,对罗纺织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罗政府将采取措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加大对罗纺织业的投资,促使罗纺织业尽快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鼓励发展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通胀率、稳定本币汇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税收、鼓励外资流入,打击腐败和);消除垄断,采取自由竞争价格,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欧盟海关法和反倾销法;利用欧盟提供的优惠贷款支持纺织业的技术改造;采用信息技术(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企业;加大对纺织服装业的研发、设计和创立品牌的投资,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逐步减少来料加工,扩大本国品牌产品出口;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优惠贷款、政府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出口本国品牌产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

二、加大投资改造纺织原材料生产企业,鼓励本国企业生产原材料(羊毛、亚麻和麻);改造相关企业生产敷料(拉链、锁扣、缝纫线等);用本国品牌替代来料加工产品,把来料加工业务转到比在罗加工成本更低的国家生产,以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在罗进行来料加工的外国纺织服装企业使用罗本地原材料加工。

三、加强国外市场的调研,开拓多元化的营销网络市场,拓展本国产品出口渠道,除目前向欧盟国家出口外,重新开辟独联体、北美等海外市场。

四、罗政府制定了《2008年~2009年纺织业发展规划》,计划使纺织行业产值年增长率达3.4%。优先发展原材料的生产,支持中小服装企业;巩固和建立加工基地;为避免全球非关税壁垒,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特别是达到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要求。

几大措施限制外来纺织服装进口

罗马尼亚将建立跟踪纺织品服装进口动态监控系统,如有大量外来廉价纺织服装品进入本国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并扰乱本国市场,损害影响本国民族产业利益,将与出口国共同协商并达成双方可解决的办法。如果双方经过协商未达成可接受的办法,罗将按照WTO规定的有关条款,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合法保护本国的纺织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