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兽医发展史范文

兽医发展史精选(九篇)

兽医发展史

第1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队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基本情况

进入21世纪,巴林右旗畜牧业生产坚持“生态立旗”和“双增双提”发展战略,重点抓了禁牧舍饲和产业化经营两件大事。2000年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巴林右旗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旗政府作出了《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牧区的决定》,颁发了“禁牧令”。2001年6月,旗十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旗政府《关于全旗生态建设的报告》和《关于对全旗部分地区实行禁牧的通知》。到2002年全旗常年禁牧区面积达到265万亩。2003年,全旗常年禁牧区面积增加到416万亩,其中羊场乡实行全境禁牧。2004年,全旗常年禁牧区面积增加到726万亩,其中羊场乡、大板镇、巴彦琥硕镇和朝阳乡实行全境禁牧。2005年,全旗常年禁牧区增加到1026万亩,其中羊场乡、大板镇、巴彦琥硕镇、朝阳乡、岗根苏木、宝日勿苏镇和西拉沐沦苏木等七个苏木乡镇实行全境禁牧。从2002年开始,右旗对常年禁牧区以外的草牧场实行季节性休牧管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切入点,以抓大户、建小区,发展专业嘎查村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肉牛肉羊、奶牛和绒山羊三大主导产业。肉牛以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为主推品种,坚持引进和自繁自育相结合,注重品种结构调整,狠抓冷配改良。禁牧舍饲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2005年,全旗大小总头数达到1952958头只,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牛存栏达到126948头,连续三年稳步增长。草原保护和建设步伐加快,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93.25万亩,飞播牧草保存面积达到63.8万亩,围栏草场面积累计达到418.3万亩,建青贮窖累计达到10112处,51.5万立方米。全旗良种和改良畜达到1847498头只,占大小畜总头数的94.6%。动物检疫工作经受住了病因不明的牛热病和高致病性禽流咸的考验,防疫检疫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5年全旗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688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农牧民畜牧业收入明显增长;全旗肉类总产、牛肉、羊肉、羊毛、羊绒、绵羊皮、山羊皮、鲜蛋、牛奶等9种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

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州、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三、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4.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的联系和交流。

村级兽医人员和村民小组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及时把本地的畜禽产品流通情况、疫情及时反馈到村、乡、县,以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做到疫情及时上报,疫病不出村,畜禽流通情况随时掌握的运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可将畜产品信息及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通过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即时反馈到农户家中,共同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或预防措施。

第2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中国第一座医史博物馆创办始末

20世纪初叶,中华古国的大门已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文化如汹涌浪潮,几欲湮没古老的中华文明,许多人盲目崇尚西学,社会上泛起一股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中华传统医学遭到严重的冲击。这触动了中国医学者的民族自尊心,也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研究宣传中华医史,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激情。开始是中国医史学先驱陈邦贤发起创办中国医史研究会;随之是陈邦贤的编年体专著《中国医学史》等多部中国医史著作先后面世。1932年,著名医史学家王吉民和伍连德合著的英文版《中国医学史》出版,并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在上海召开,王吉民用他和同道多年来苦心购置征集和募捐来的2000余件医史文物和文献,举办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医史文物展览会,社会反响很大。随后王吉民又提出在中华医学会内建立中国医史博物馆的建议,并发表《筹设中国医史博物馆刍议》的讲演文章,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1938年7月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英租界池浜路41号创办,王吉民任馆长(图1)。这是中国第一座中华医学史专科博物馆,也是当时上海仅有的两三家华人创办的博物馆之一。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的创办,拉开了中国医学博物馆事业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医药卫生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

最早的针灸铜人出现在宋代。由于宋以前医家对人体经络腧(shv)穴的部位与名称的认识不尽相同,为厘清针灸理论,核准经络腧穴,宋仁宗赵祯命尚药奉御王惟一等,统一和厘定人体经络与腧穴。宋天圣四年(1026年),王惟一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明确按人体14条经脉归经排穴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出人体穴名354个,总穴数637个,朝廷随之作为国家标准颁行全国,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保存。天圣五年,王惟一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用于教学和研究,这两具铜人身高与真人相仿,内置脏腑,可拆装,体表铸有经络腧穴和穴名。遗憾的是这两具铜人一具流失海外,另一具下落不明。

上海医史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针灸铜人,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为嘉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特别制造的若干针灸小铜人之一(图2)。据知,这具铜人可能已是孤品。此铜人为中国女性造像,身高46厘米,体表刻有经络腧穴但未书穴名。这具铜人是清廷重视发展中医事业的真实物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炼丹炉与“长生不老丸”

在上海医史博物馆的展厅里,不仅陈列着不同造型的古代炼丹炉和炼丹用的阳城罐(图3、4、5),还陈列着5粒小如赤豆的丹丸(图6)。这几粒朱红色丹丸,是1600多年前魏晋时代贵族们争相服用的“长生不老丸”的一种。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炼丹服石(仙丹)以祈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

这5粒丹丸出自晋散骑常侍、琅临沂王彬的长女虎之墓葬。墓志记载,虎卒于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随葬品中的丹丸共200余粒,都放置于棺内前部的一个圆形漆盒内。丹丸呈粒状,直经多在0.4~0.6厘米,平均重约0.372克。经南京药学院取样化验,丹丸的化学成分,硫占13%,汞占60.9%,其他成分占26.1%。我们知道,硫和汞都是对人体有害甚至有毒的物质,服用这类物质非但不能长寿,反而会致人死命。

各式葫芦与铜串铃

展厅里陈列着几代人收藏的各式葫芦。其中有植物葫芦、陶瓷葫芦(图8)、金属葫芦和牙雕葫芦(图7)等。这些葫芦有些是盛药器具,有些则是中医文化艺术品。葫芦与中医有不解之缘,古时医者行医身背葫芦表明身份,药铺诊室门悬葫芦做为招牌。相传东汉年间河南大疫,死人无数,医家无奈。一日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其竹竿上挂一葫芦,凡来求医者,老翁便从葫芦中摸出一粒药丸让病人服用,病人服后病情好转。这事很快在百姓中传开,百姓们尊称他为壶翁。费长房对壶翁很是佩服,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后来费长房术精业成,又成为一代名医。为纪念壶翁,并让百姓知晓他是壶翁的传人,他行医时总将葫芦挂在身上。此后,医者皆效仿,用葫芦做医招以昭示身份。久而久之,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它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黄疸、腹满等症。葫芦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若配牛膝煎水含漱效更佳。

铜串铃也是一种中医文物。串铃,也叫“虎撑”或“虎衔”。相传古时名医董奉,在一次取出卡在一老虎喉咙里的兽骨时,为防虎口伤人便打造了一个铁圈撑住虎嘴上下颚。此事慢慢传开,医生们纷纷效仿,多制做铁圈以备用。后来有人将铁圈用铜改制,进一步加工成空心扁环状,并内置铜丸,一摇即响,声音悦耳,并作为外出行医的召唤工具。民间医生走街串巷,大多手持串铃,百姓称之为铃医、走方医。这些铃医积累着许多丰富而实用的民间传统医方或偏方、秘方,也传承和熟练掌握着有效的民间传统医疗技法,古代有很多铃医医术神奇,影响很大;铃医是中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医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宋代铜串铃,外径12.5厘米,内径4厘米,厚3厘米(图9),外饰以海花纹为底,一面开洋浮雕八卦图案,另面浮雕日月北斗和三星,内环则中空并置活动串珠铜丸4粒,顺手摇来,铃声悦耳。

最早的医用工具――砭石

展厅里陈列着人类早期的医用工具――砭石(图10)。大约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人类医药卫生工具逐步被制造出来,这就是砭石、骨针、骨锥和骨镞(图11)等代表性工具。骨针骨锥和角锥虽可医用也可它用,但砭石专用于医。《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高山之石多针石”,郭璞注:“可以为砭针”;《黄帝内经》:“……东方之域,其病多痈疡,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相传,古时神医扁鹊的医疗工具就是砭石,因为他用“砭”(碥)医疾而名声鹊起,被后人称为“扁鹊”。汉石刻有“扁鹊针砭画像石。”画中的扁鹊为“人首鹊身”,“手持虎符状砭板”正在为患者医病。《史记》中也记载着扁鹊用砭石为虢太子医病的故事。

人类使用砭石治病有几万年历史。尽管后来人类进入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历史时期,砭石作为医疗工具仍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它与其它医疗工具并用,发挥着特殊的医疗作用。比如在内蒙古的辽代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砭石。

《本草纲目》与李时珍

在中药方剂馆里,陈列着十几种清版《本草纲目》全帙本(图12)。这些清代雕版善本,纸色泛黄,饱含着几百年历史风霜。

说到《本草纲目》,必然会联想到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字东璧,号濒湖,出身在一个世代业医的家庭。李时珍的祖父是位“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也是个半走方医生。李时珍自幼多病,不喜八股,虽14岁中了秀才,但三试举人均未中第,随弃科举而攻医学。不想,没几年他果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后来,他到武昌楚王府做“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3年后,又被推荐到上京太医院做院判。几十年下来,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他发现古代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错漏较多,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系统的本草书籍。

这一决心和志向,使李时珍苦苦耕耘了26个春秋。他走遍大江南北,深山采药,又收集民间单方,参考万卷医书,逐一辨鉴药物,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终于著成《本草纲目》52卷,190余万字,分16部60类,共收载药物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逾万,附图千余,成为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1578年,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全书初稿时,已适花甲之年。此后他又用十余年时间修润谋梓;直至临终,《本草纲目》才由金陵胡承龙雕版印行,即“金陵本”。遗憾的是李时珍未及见到金陵本面世。金陵版《本草纲目》全帙本,世上仅存几部。中国仅存二部,分别藏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

《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不仅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并称为中国明代的三大科技名著;也堪与《天体运行论》和《人体的构造》等16世纪世界上划时代的不朽著作相题并论。它的东传与西渐,在世界科技文化史上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东方的日本,《本草纲目》刚刚在中国刊行不久(1607年),就被江户时代学者林罗山在长崎发现,并将这套明刊《本草纲目》呈献给江户幕府的创建者德川家康。德川将这套《本草纲目》置之座右,极其珍重。因之,日本学者称这套书为“神君御前本”或“御手泽本”。后来,不同版本的《本草纲目》不断经海路流至日本,并“支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本草学和博物学界”。在那个时期,《本草纲目》也传到了琉球,传到了朝鲜和越南等,都对当地的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至少十八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已流入欧洲各国和美国各地,并被陆续译成不同文字,引起欧洲学者越来越大的兴趣。

金陵本问世后的400余年来,《本草纲目》仅国内就先后刻印了几十版,出现了很多版本。学界将这些版本归类为“一祖三系”。“一祖”即金陵本;后来的版本都是金陵本的后代,分为“三系”即江西本,钱本和张本三个系统。

目前,上海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明清时代20余种不同版本的《本草纲目》。虽然,因时期发生在上海中医学院的那段令人不快的对话,使上海医史馆失去了收藏“金陵本”的机会,但现存于上海医史馆的版本,却完整的包括了上述“三系”中各系版本,是进行《本草纲目》研究的极宝贵资料。

各式香熏器与古代用香

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香”()的象形文字和用香的记载。周时佩带香囊,沐浴兰汤己成时尚。《诗经》有采集香药的诗歌。秦汉以后,中华民族用香的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妆饰香膏,佩带香囊,居处熏香,调服香药,用香气来清洁空气等。用香,渐渐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与医疗保健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世上万物皆有气味,人们将令人的气味称为香味;将令人不快的气味称之臭味。因气味与健康有关系,近来一门叫气味医学的学科应运而生。香气不但能杀菌祛邪,防病治病;又能辟除秽浊,净化环境;还能提神醒脑,怡情悦性。现代科学证明,熏香气体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香药熏气还能提高人体对流感等病毒的免疫能力。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陈列的香熏器,多是古代社会香事活动的真实遗物,主要有香炉、兽熏和球熏等不同类型。

香炉,又分为若干种类,其材质主要用金属和陶瓷,中空为香灶,用来盛放香料,以作焚香的炉膛。一些较大型的青铜香炉不设上盖。较小或较高品级的香炉,大多配有镂空别致而透气的香炉顶盖。据《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的说法,汉以前无香炉,汉时始造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博山炉,即博山香炉,是香炉中一个独特的造型,它的炉盖雕镂为层峦叠嶂的仙山,底部则为一托盘,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图15)。汉代的香炉很昂贵,使用香炉还不是百姓的事。魏时也将香炉作赐品,并规定有严格的使用等级,如《魏武上杂物疏》载:“御物三十种,有纯金香炉一枚,下盘自副,贵人、公主有纯银香炉四枚,皇太子有纯银香炉四枚,西园贵人铜香炉三十枚。”医史馆里陈列的汉透雕鎏金铜香炉和晋代青瓷香炉(图13),都是香炉中之珍品。

兽熏是香炉之一种,因它是以瑞兽的造型出现,而被统称为兽熏(图14)、香兽或兽形香炉。兽熏多以金属制作。宋代《香谱》说:“香兽,以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唐诗宋词中常提到的“金兽”“金猊”“香鸭”等,都是兽熏的别名。在医史馆的展厅里,有件明代獬豸铜熏,硕实匀称,造型端庄,堪为珍贵。獬豸兽熏的头项可翻开,以便香料置入兽腹焚香灶中,点燃香料后头项可闭合。当缕缕香烟虚缈地自獬豸兽嘴中冉冉飘逸时,别有情调。

球熏,则是古时妇道喜爱的一种小巧镂空的金属圆球形香炉,也称手炉、香球、袖炉等。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说,这种香炉为长安巧匠丁缓创制,称卧褥香炉或被中香炉。球熏的结构特点是球中设置三层万向环,中心置半球状焚香灶,香灶凭重力作用,在万向环配合下,始终保持水平。尽管香球滚动,香灶也不会翻火覆灭。因而,在香料燃烧时也可随意放入袖中、被褥中,在动态中使用,是一种很实用的便携式香炉。唐代元稹有诗曰“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道出了球熏的妙趣。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更云“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医史馆展厅里陈列的球熏为明代遗物。它不仅万向环活络,卡扣机关完好,外表镂空与浅雕的纹饰也美观而清晰,是球熏中之雅品。

第3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 兽医 课堂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兽医课堂教学是我国兽医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现兽医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我们这一代兽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兽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

兽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为了确保兽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兽医专业的课堂教学。

一、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

兽医专业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因此兽医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习,激活学生,激发灵感。这样就要求兽医专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备方法,以何种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来引领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组,这是我们兽医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亲身践履,亲自下水,以我们的实践和努力来实现课堂教学重心的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轴心转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重心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讲,教师要少讲、精讲,以经典的导读语引导学生入境,让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感受课堂学习的乐趣,学并快乐着。

二、实现课堂重心由讲向导的转变

兽医专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但不等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兽医专业教师要将改革视为己任,担负起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不能承继呆板的古老的学究式的授课方式,将自己当做一个知识的转换器,机械地吸人并输出,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情感接受而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兽医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占有丰富的资料,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放开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敢于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敢于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置疑问题。课堂重心由讲向导的转变,使教师任务更重了。教师要对知识有整体把握和调控的能力,对学生有引导和激活的能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终身的课业,要常修常练,不断更新,方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三、实现学习重心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传统的兽医专业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在课堂上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任务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兽医界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力主兽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活课堂,点亮智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四、优化兽医专业教学目标

兽医专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兽医专业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兽医专业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兽医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第三,要保证兽医专业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五、优化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结构

第4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档案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科学的档案管理水平不但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还影响畜牧产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为了更好地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加强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希望对畜牧兽医档案管理有所帮助,更好地促进畜牧兽医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要点

进入信息化社会,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备受关注,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开展都较为滞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供交流、科研。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了畜牧兽医档案管理的要点,具体如下。

1加强思想认识

畜牧兽医档案管理对畜牧行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要管理好畜牧兽医档案,需要加强养殖户、基层兽医工作者、畜牧管理部门的思想认识。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认识畜牧兽医档案的重要性。畜牧兽医档案对畜牧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在档案录入之前,要确保档案内信息的可靠性,以现代档案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查询的便利性。畜牧管理部门要建立畜牧兽医档案信息库,将电子档案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赢得牧民、兽医的认可。其二,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科技劳动者的智慧结晶。科学、谨慎的档案管理不但可以提炼有用信息,还能肯定劳动者的科研成果,提高其共享热情,丰富档案的内容。

2做好科学分类

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涉及的管理内容、项目很多,由此产生的档案也五花八门,种类颇多。若是不进行系统、全面的保存和管理,只是笼统分类,在后续的档案使用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诸如当要取用档案的时候,档案保存不得法,查找时间延长,势必会影响档案管理和使用效率;当畜牧兽医局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要查找过去研究成果、资料的时候,若是不能及时提供档案资料,必然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由此可见,遵循现代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档案科学分类,对档案的利用、科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分清管理主次

畜牧兽医局档案总量大、种类多,不但包括法律文件、历史资源,还包括科研资料、兽医记录,如果不分主次,将这些文件全部系统整理,不但会降低档案管理效率,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畜牧兽医局的档案中有很多对畜牧兽医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文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疫情诊断报告、动物保护监督文件、种畜禽管理文件、疫病预防文件、饲料相关文件等。将主要的精力放到这些文件上,对畜牧业的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大。总的来说,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确保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4提高服务水平

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档案资料如果不利用、分享,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彰显出来。为此,在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要着重提高档案人员、管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为科学决策服务。畜牧部门相关领导的决策需要详实、全面的数据资料,而畜牧兽医档案正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整合资料,为领导节省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是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使命。其二,为养殖户服务。畜牧兽医档案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养殖户,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归集、整合产生成果之后,也需要即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养殖户,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其三,为兽医服务。畜牧兽医档案得益于兽医的辛勤劳动,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要及时将成果告知兽医,以更好地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含量,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

5采取数字管理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趋势,畜牧兽医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致力于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应用这些技术,畜牧兽医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其二,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数字化档案管理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利用这些信息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只有不断深挖档案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养殖户、兽医服务,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6总结

第5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1.1有人员

畜牧兽医局、监督所、疫控中心分别定编12、10、17人,比原畜牧局实际人数多17人,原宿松县家畜配种站7名在编在岗人员充实到乡镇站,基层力量得到加强。全县共配备了215名村级防疫员,整体构建了县、乡、村3级责任网络,基本做到干事有人。

1.2有经费

改革后,畜牧兽医局机关、监督所、疫控中心及乡镇兽医站均为财政全供,编内人员工资直接财政打卡,结束了长达17年的差补历史。原35名兽医聘干在岗工资补助由宿松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9万元,由以前每人每年1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增幅达10倍以上。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县级配套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做到有钱办事。

1.3有体制机制

为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借此次改革东风,先后在畜牧兽医局机关、监督所及疫控中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出台了乡镇兽医站、村级防疫员考核管理办法,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奖罚分明,机关办事效能显著提高[1-2],单位形象、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4退休兽医老有所养

改革前,非在编兽医在岗时靠自食其力,退休后尤其是年迈时便无经济来源,生活无着落,老无所养,病无所医,上访时有发生。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避免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宿松县乡共拿出资金420余万元,为已退、未退集体兽医及兽医聘干全部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4.1已退集体兽医。2008年5月,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前,宿松县政府先期启动退休兽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分别由县财政、乡镇政府、农业委、畜牧局及退休者个人各承担30%、50%、5%、5%、10%,87名已退人员全部进入社保,并从当年7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1.4.2在职集体兽医。纳入企业养老保险,2008年12月31日前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县、乡政府分别承担40%、50%,个人承担10%。

1.4.3兽医聘干。纳入企业养老保险,2008年12月31日前社保统筹单位部分县、乡政府各半分担,从2009年起,宿松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后续保费10万元。

2宿松县兽医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3年多来,新的兽医管理体制显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兽医事业的不断发展,难免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有的要立即着手加以解决,有的要逐步改进和完善,需要广大业内人士和社会各界广泛探讨和深入交流。

2.1机构

2.1.1畜牧兽医局机关。根据安徽省政府体制改革文件,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可以是行政局,也可以是农业委下属的二级局,据了解全省各地做法不一,而且有的已纳入参公管理,有的仍是一般事业单位,应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机构层级,统一单位定性。

2.1.2监督所。宿松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虽是新组建的单位,但其工作主要依附于主管局,基本类同于局机关一个科室,没有相对独立的自,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各项监管职能难以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监督所人、财、物独立,将行政执法职能真正落实到监督所。3.2人员3.2.1力量分布失衡。中坚力量大多定岗在局机关,监督所虽定编10人,但有7人为非专业,2名专业人员超过55岁,有3人长年被外单位借用,无法承担繁重的监管任务。疫控中心与局机关综合业务股合署办公,只有3名工作人员,同样是力量严重不足,这2个机构的人员亟需调整充实,尤其是需要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2.2.2新鲜血液难补充。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职工退离原岗位,部分人员调离本系统,空缺岗位逐渐增多,少数乡镇出现了无人站,需要尽快予以配备,但现行招录政策制约了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由于畜牧兽医仍是一个弱势部门,用人单位难免会遇到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需要花大力气争取,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2.3聘干政策落实不到位。据了解,部分县原兽医聘干已享受财政全供,与之相比,宿松县仍有较大落差,聘干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收入,以此来弥补工资缺口,难免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制约了聘干正常合理的流动。为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解决院一是积极争取县财政增加预算曰二是主动与乡镇政府衔接,争取地方投入曰三是强化检疫执法和监管,通过合理的收费弥补经费不足,同时建立聘干正常增资机制,稳定人心[3-4]。

第6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10 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 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 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2007 年5 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 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 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 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 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 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 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 个疫点报告发生O 型口蹄疫和A 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 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 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 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 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 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 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 多种。

1949 年-1979 年,共有8 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1989 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 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 ;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 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 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 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 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 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 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 ~ 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 倍;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 亿元;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 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 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 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 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 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 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 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 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 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 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 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 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 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 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 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 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 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 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 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四) 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 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 ~ 10 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 四) 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禽的(3 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牛的(3 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羊的(2 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羊的羊痘。

第7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执业兽医资格考试;2009年;体会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对兽医从业人员的一种准入考试,目的是评价兽医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1]。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对推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既是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更是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2]。2009年10月17日是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笔者参加了此次考试,并取得了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下面谈谈参加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体会,以为其他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考生提供参考。

1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重要性

1.1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新时期形势的要求,是国内兽医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标志

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目的是通过考试提高兽医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以为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人才保障。

1.2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执业兽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执业兽医是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兽医工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执业兽医通过开展动物疫病预防、诊疗和咨询等服务活动,减少因动物疫病引起的畜牧生产损失。另一方面,执业兽医通常是动物疫情的第一发现人或报告人,是疫情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动物疫病防控中起着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的前哨作用。

1.3推行执业兽医制度,是我国兽医事业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

推行执业兽医制度是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执业兽医的诞生,将对提高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和从业能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在兽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4兽医是控制禽畜药物安全、药物残留的重要人员,需要受到尊重和重视,其从业制度也要得到规范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兽医工作将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执业兽医资格证成为进入兽医行业的“门槛”。同时,随着城镇居民饲养宠物的增多,动物诊疗、动物保健等机构的业务也会十分红火,其技术水平也会受到养宠市民的关心[3-4]。

2基础知识的储备

此次参加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笔者能够通过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个人认为前期的知识储备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此前参加了畜牧兽医大专自学考试,对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学科内容并不生疏,如中兽医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等,因此勤奋学习积累各种有关兽医专业的知识十分重要。

3制订复习计划

200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综合应用共4科,知识涵盖15门学科。因此,必须根据时间制订一个复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复习相关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上、下册)是高效复习的书本,它紧紧围绕200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将15门学科内容精辟概括。因此要想通过考试,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上、下册)应最少看2遍并识记一些重点内容。这次考试从报名到考试只有3个半月的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很重要。具体时间安排如下:把学习内容分成15门学科,每4 d看完1门学科,紧接着用2 d时间复习刚看完的那门学科,最后剩下时间则用来总复习,把15门学科重新复习1遍。

4题型分析

200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综合应用4科,其中基础科目包括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法律法规;预防科目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临床科目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手术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综合应用包括猪疾病、牛羊疾病、鸡疾病、犬猫疾病、其他动物疾病。试题基础科目中以兽医病理学和兽医法律法规2门学科的内容最多,主要是要掌握疾病病理变化和了解兽医行业执行的法律法规。试题预防科目中以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寄生虫学的内容最多,主要要求掌握细菌的结构、病毒特性、消毒方法、抗原抗体以及寄生虫的分类和防治。临床科目中以兽医外科学和手术学、兽医临床诊断学、中兽医学的内容最多,犬的手术试题内容占兽医外科学和手术学这门学科的比例最大,用中药方法治疗疾病最多。综合应用则以犬、牛、羊疾病为主。

5多做真题,以适应考试

200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共4科,涵盖15门学科,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分为4张试卷,每张试卷100道题,每张试卷分值为100分,4卷总分值为400分。4张试卷均为机读式选择题。根据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生指导手册中的题型示例,笔者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练习,通过练习,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弱项着手重点复习从而更好地适应考试。

6参考文献

[1]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上、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200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第8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1.1尚未完善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机构

现阶段,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防疫机构还未得到完善,致使在工作管理中,涌现出了较多的问题。相关文件指出,完善的管理结构是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防疫体系欠缺完善,对整个防疫工作的进度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1.2政府未给予一定的重视

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在监管上并没有采取一定措施,仅仅在表面上作了一些文章,没有做到深入了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3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在相关防疫部门,专业的技术人员较为缺失,而其承担的责任又相对较大,工作较为繁琐。此外,兽医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普遍较低,而在其上岗前也未进行科学的培训,对基层的防疫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2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策略

2.1完善动物防疫机制

要想使村乡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彻底的解决,就应该完善动物防疫机制。在此过程中,应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在防疫工作中,需要将动物的品种、数量、病史以及体重、健康情况作为依据,使防疫工作更具科学性。此外,对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人员需做好培训,使其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对于相关行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也应该做好基层的考察以及视察,监督以及调查好防疫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2.2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建设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上,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就是保护基层畜牧兽医防疫站的环境,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也会带来较好的心情。同时,还需配备好硬件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以较好的辅助防疫工作,使其得到顺利的开展。此外,还需要将基础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站与疫苗中心相结合,使疫苗的获取能够更加快捷,且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还需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使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建立,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效的完成设施建设工作。

2.3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并健全

对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健全防疫体系是较为重要的工作。在建设中,应使资金得到及时的供应,还需使防疫工作人员能够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的工作,能够使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得到又快又好的建立。

2.4做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对于中村乡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重视力度,(1)培养或者选拔能力较强的动物防疫人才,使基层动物防疫队伍能够发展壮大;(2)针对原有的防疫人员,需要进一步做好培训以及教育,使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大;(3)保证好资金的投入,使人员的培训以及招募工作得到保障。

3结语

第9篇:兽医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中兽医学;教学;改革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1]。千百年来,中兽医学为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兽医学不仅对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医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现代兽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兽医工作者防控动物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2-3]。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兽医学存在着理论抽象、内容繁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如何提高和改进中兽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是授课工作的主体,作为任课教师,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为重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如在讲授经络学说内容时,根据学生普遍爱好武侠小说和电影的特点,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先让学生探讨一下关于经络腧穴的基本认识,比如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等,然后再从中医角度讲述其具体功能,让学生结合小说中的内容体会任督二脉的具体作用。学生对此普遍反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使授课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总之,中兽医学课程内容多,范围广,难于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压力均比较大,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中兽医学的教学现状一定会得到积极地改善。

【参考文献】

[1]刘钟杰,许剑琴.中兽医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