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理;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450000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责任心、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要求开展以满足患儿的身心、社会、文化等各种需要为目的优质护理。现将我科开展的护理干预技巧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干预对象均为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门诊或住院的患儿68例,其中婴儿期(< 1周岁)20例,幼儿期(1~3岁)18例,学龄前期(3~6岁)27例。护理时在严格执行儿科护理常规的同时,对患儿家属和患儿运用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2 家属和患儿的心理状态

2.1 家属的心理状态

2.1.1 陌生紧张感 患儿突然发病,家属被迫到医院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医护人员不熟悉, 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感到非常紧张, 同时对医院因为患儿病情所进行的各种医疗检查和治疗护理操作了解甚少,更增添了紧张不适的感觉,引起家属的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见到医生或护士反复不断地询问病情,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孩子患了什么病、发病原因、如何治疗、效果怎样、预后如何、怎样防治等相关知识[1]。

2.1.2 焦虑恐惧感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一旦生病都会引起家属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家属会担心孩子的病情的轻重、痊愈的时间、痊愈后是否留后遗症。部分患儿病发突然,病情严重且变化迅速,家属毫无心理准备,难免感到恐惧。

2.1.3 怀疑和不信任 家属大多缺乏医学知识,多认为住院后应该药到病除,当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愿望时,常产生抱怨心理,对医生的诊疗水平产生怀疑。常表现为医护措施不能很好配合;或对护士要求过高,同时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2.1.4 自责补偿心理 孩子患病时,负责照顾孩子的人家属会产生自责心理甚至罪恶感,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又担心其他家人责备自己,有的家属还会相互指责,惟恐孩子在治疗护理中再受伤害和委屈,恨不能代其受苦,对孩子百依百顺。

2.2 患儿的心理状态

2.2.1 恐慌不安和害怕感 患儿进入一个陌生的坏境中,常常一入院就会感到恐慌不安,出现哭闹、拒食等现象。患儿大多数对疼痛都非常敏感,加之平时常有“不听话就打针”、“打针很痛”等的言语暗示,造成患儿一见到穿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就产生恐惧害怕感。

2.2.2 反抗心理 反抗是儿童的天性,部分患儿会出现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对抗治疗,用一种消极、不愉快情绪对治疗护理表示抗议。

3 干预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一个适合儿童心理的环境,可在护士站里摆放玩具,病房墙上挂上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图像。病房可采用暖色调,床上用具可选择带小熊、鸭子等可爱图案的布类来代替传统的白色布类,必要时可播放儿童音乐。消除患儿的恐惧感,给家属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3.2 倡导人性化服务 护士热情 、耐心 、细致地为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服务及相关规定,尽快帮助家属熟悉就医环境,消除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通过讲解病因,治疗和护理措施,使家属对疾病有所了解,增强家属对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巡治,以实际行动使家属安心,消除家属因对疾病和预后不了解引起的焦虑恐惧感;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属沟通,认真解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使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消除家属的怀疑和不信任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 、抚摸 、交谈、交朋友等,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增加小儿的信任,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和反抗行为。

3.3 强化护理技术培训 娴熟的护理技术是取得患儿及家属信任和配合的关键。护士必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动作轻柔、娴熟、准确、快捷、规范。在静脉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用和蔼、同情、正确的语言引导家属缓解紧张情绪的同时,施以稳、准、轻、快的穿刺操作过程,努力做到一针见血,对家属内疚、怜爱心理起到抚慰作用,取得家属及患儿的极大信任和宽慰,同时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与患儿的心理护理同等重要。通过进行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使之能够主动配合治疗,利于医患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达到患儿的早日康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2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一、新入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离开家庭住院接受治疗,不仅承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陌生的环境,使其生活习惯和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家长长期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加之生病后的越发迁就,使患儿变得更加任性,不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若要求其被动顺从,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因此,在患儿新入院时,护理人员应掌握儿童心理,模仿儿童语言进行交流,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满足。

二、治疗中患儿的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患儿恐惧的原因,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使患儿产生了强烈的反抗行为。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是做好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掌握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不同年龄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婴幼儿的护理:

婴幼儿对皮肤的接触及抚摸更为需要,护理人员除了平常协助家长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外,只要病情允许可定期、短时间地搂抱患儿,抚摸其背部、上肢、双手,使之在搂抱与抚摸中得到安慰,满足皮肤饥饿感,消除疲劳与紧张情绪。护理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各项治疗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对学龄前期儿童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任性,最易反抗吃药;这时严禁以打针威胁患儿或是强行捏住鼻子灌药,这样会造成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发生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可利用患儿争强好胜心理,采用与同病室小朋友互相竞赛的方法给予鼓励,引导患儿在试试看的前题下同意配合治疗,切勿采取强制、恐吓、说谎等不恰当的方法。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儿个性、爱好和习惯,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为治疗工作打好基础。

对学龄期儿童的护理:

要尊重、关心他们的要求,只要患儿能理解,在做各种治疗前,都应耐心地讲清目的、方法,以取得合作,随时调动患儿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中也可谈论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动作要轻柔、灵敏,各项操作争取一次成功,为今后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

2、不同疾病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急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起病急骤,发病迅速,有时病情凶猛,病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易紧张、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还能使患儿解除其恐惧心理,鼓足勇气与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

让患儿感到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儿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儿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儿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儿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儿,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儿能够身心放松,有安全感。

(2)慢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慢性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此期患儿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而放弃治疗,有的则对病情不清楚,加上担心耽误学习,不愿治疗。此时护士更应加强责任心,做好其家长的工作,多关心爱护病儿,也可通知其老师、同学到病房探视,让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解除其心理顾虑,坚持治疗。

(3)恢复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疾病恢复期的患儿,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如升学问题、复发问题、遗传问题等等,常陷入痛苦思索之中不能解脱。此时如不加强心理护理,常可出现意外。要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状态,引导患儿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儿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患儿防病知识,鼓励患儿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第3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 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3结果 

对于产生不同心理问题的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所有患儿都能很好地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乐观向上的心理,缩短了疗程,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第4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初产妇,心理分析,护理

 

产妇临产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而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正确护理对产妇顺利分娩,产后母体恢复及母乳喂养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即可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同时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本文就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的分析概述。

1 心理状态分析

1.1 待产期

1.1.1 恐惧心理 自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里,她们经常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及书本等处接受到有关妊娠、分娩的信息,而这些人往往将个人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大,对分娩这一必然过程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恐惧感,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紧张,加之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部分年龄较大者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会难产,而一些高危孕妇(巨大儿、骨盆畸形等)需手术结束分娩者,因为对手术不了解,惧怕麻药会对胎儿及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另有部分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多见于独生子或纯女户家庭)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导致初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心理[1]。

1.1.2 焦虑心理 产妇入院后都希望尽快分娩,早日出院,但因个体差异,胎位、胎儿大小、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初产妇到预产期时无临产征象,就会认为到期不分娩是一种异常现象,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担心胎儿是否有问题,自己分娩是否会不正常等。还有部分经济困难者,害怕不及时分娩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复杂心理。

1.2 临产期

1.2.1 烦躁心理 初产妇临产时由于剧烈阵痛,加之疼痛却有增无减,会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后,身边无家人陪伴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产妇易出现烦躁不安的心理,常常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由自主的寒战、出冷汗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1.2.1 怨恨心理 临产时的剧烈疼痛,会让产妇难以忍受,将这种疼痛怪罪于腹中的胎儿,企望能尽快处理掉胎儿或期望医护人员或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或缓解这种疼痛,而这种愿望一旦无法实现,就会认为家人及医护人员对她痛苦置之不理,而产生怨恨心理论文下载小论文。

1.3 分娩期

1.3.1 害羞心理 分娩期因产妇此时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稍有缓解,但是因抬头下降,肛门坠胀感明显,产生便意,此时需要用腹压和肛提肌的力量,但是产妇往往因为惧怕大便(害羞)而不敢用全力,导致产程延长。

1.3.2 无助心理 第一产程较长时间的疼痛,会使产妇消耗很大的体力,到第二产程时,助产人员要求产妇配合尽可能地向下屏气,而体能不足而出现疲乏无力,不能很好地配合,有时受到助产人员的呵斥或责备等,产妇往往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

2 护理措施

2.1 待产期 首先对新入院产妇,护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周围环境、病室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情绪。其次向患者讲解分娩的一些知识及注意事项,使产妇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有一正确的认识。让产妇及家属适当了解一些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使产妇有所了解,主动配合,在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细、稳。在进行交谈时,要使用文雅和气、通俗易懂的语言,态度要亲切、和蔼,使患者对你产生信任,使其精神、情绪都得以放松,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从而平静地过渡到临产期。

2.2 临产期 临产后患者常常有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甚至有些体质较差或痛觉敏感者更是觉得难以忍受,因而心情烦躁,大喊大叫,并产生恐惧、孤独感,甚至怨恨情绪。在此期首先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哭闹、喊叫等行为责骂或者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应针对其恐惧心理进行安慰及心理开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使患者能用自身的意志克制自己的行为,对部分极度烦躁、恐惧的患者,可酌情让家人陪伴,使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必要时可使用一些镇静剂,帮助患者休息,同时给予安慰,体贴和鼓励的语言和行为引导护理论文护理论文,使患者感到受到了尊重、关心和重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

2.3 分娩期 分娩期因宫口已开全,疼痛感相对减弱,而肛门下坠感和憋胀感增加,并伴有便意,此时护士应耐心安慰,告知有便意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也不必要害羞,在应该用力时大胆地向下屏气,并告知胎儿在产道时间过长的危害性,讲解分娩时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并询问是否口干,是否需要喝水等,尽可能满足产妇的正当要求,在宫缩间歇期可告诉产妇全身放松休息,适当地应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帮助初产妇解除畏惧、害羞、无助心理,使其放松心情,配合助产人员安全分娩。

3 小结

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产妇的各种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产程中要热情接待孕妇,关心孕妇,做好孕产妇正常分娩知识的宣传,讲解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孕妇各方面的情况,多安慰、多鼓励,消除其陌生、恐惧、不安全感,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包翠荣.待产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66.

第5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目标性心理护理;小儿肺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5-0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小儿肺炎的患儿90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34例,年龄在1-8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患儿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婴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细微变化,此期患儿对周围的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惊吓,怕见生人,尤其是对穿白大衣的护理人员,产生非常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害怕从她母亲怀里把她抱走,对这些,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儿建立友好关系,给患儿身体上的接触,如抱抱患儿,抚摸患儿,用玩具哄他玩等,护理要通过亲热的表情、神态,姿势给患儿建立信任感,给与心理安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关怀,和亲切的态度使患儿得到安慰和安全感,为患儿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尽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要以母亲般的关怀,给患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以后的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1]。

1.2.2 岁幼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操作要尽量人员固定,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尽量满足幼儿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了解患儿的习惯用语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为患儿讲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帮助患儿减轻陌生感,使患儿发挥其自主性。幼儿期患儿智能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情绪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闹,容易产生厌恶,自卑,患儿模仿力强,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要正确引导,耐心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适宜喂养保证生长发育,使其智力得到发展。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干净舒适,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和患儿接触后能唤起患儿的欢乐,消除紧张情绪,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3-6岁学龄前期心理护理 3-6岁患儿变得性格比较固执,不听话,有的甚至反抗,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违拗心理。不可过于严格控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也陌生,对医护人员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常常坐在那,闷闷不乐,一声不吭,对他讲话也不理不睬,医生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进行哭闹、反抗、甚至逃跑,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沟通技巧,主动去亲近他,主动和他玩,使他尽早熟悉环境,在他高兴的时候,因势利导,尤其是对不合作的患儿,护理进行操作时,针刺静脉一次性成功,使患儿觉得护理操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痛,慢慢的习惯接受治疗和护理。

1.2.4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主要是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怀疑受到惩罚,护理人员要保持稳定,有足够的耐心,尊重患儿的人格,热情、周到、体贴的为患儿服务,努力和患儿建立感情,使患儿感到温暖。促使患儿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词语,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释治疗和护理的主要过程,减少患儿顾虑,利用恰当的机会,说明住院的原因,使患儿相信住院不是一种惩罚,是治疗疾病的需要,同时对患儿进行素质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介绍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案,并告知这个方案是根据你的病情制定的。

1.3 效果评价 患者满意度是由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针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统计,满分100分。

1.4 数据处理 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 结 果

观察组患儿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小儿各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当受到不良影响时,可以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患者入院时起,就应经常到病房去看望,和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温柔、亲近患儿,语言要亲切,使患儿感到如亲人,尽早熟悉每一名患儿的性格特点、习惯及要求,尽量用各种办法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通过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增加亲近感,换来患儿的满意,取得患儿的信任,减轻心理负担,调动起积极性,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最终能够使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儿早日康复,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6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骨折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如今大众对于运动的日益关注,以及车辆交通事故的增多,小儿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发现,小儿骨折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会多多少少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对小儿骨折患者予以相关的心理护理措施,强化对其的心理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小儿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特点,探究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促进其治疗和康复。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小儿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10岁,平均6.5岁。30例患者全部是外来暴力所导致的新鲜骨折,其中肱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2例,均在伤后2~48h内开始手术。30例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经过治疗及护理,29例完全康复,1例伤侧轻微残疾。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骨折患者入院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及特点,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评价其对于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整理。

2 结果

2.130例患者中,很多患儿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心理问题,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护理,见表1。

2.2心理问题分析

2.2.1恐惧心理 有83.33%的患儿存在恐惧心理。本次研究中所有小儿骨折患者均是遭受突然外伤导致骨折,患者在面对顷刻而来的猛烈伤害时,没有足够的应激心理准备,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对似懂非懂的骨折产生恐惧心理。患儿也害怕因为自己的顽皮导致受伤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和责骂。

2.2.2悲观心理 63.33%的患儿产生悲观心理。处于不能活动的状态当中,患儿会对自己日后能否照常活动玩耍感到迷茫,甚至产生悲观心理。根据相关研究,小儿骨折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及悲观失落情绪[1]。

2.2.3焦虑心理 60.0%的患儿产生焦虑心理。因遭受伤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疼痛,使很多患儿想尽快摆脱痛苦状态,心里出现焦虑。同时很多患儿课业负担较重,担心住院治疗会耽误拖延学习,故出现明显的焦虑心理。

2.2.4亲和的需要 53.33%的患儿产生亲和的需要。患儿在住院期间,和朋友同学远离,因此会产生对他人亲和的需要。有临床观察表明,患儿之间常会互相认识并认同和了解对方,但同时也容易使得消极情绪相互感染,因此应当加以注意和重视。

2.2.5性格改变 36.67%的患儿出现性格改变。患儿对遭受创伤及治疗中带来的痛苦难以忍受,会不安焦躁,甚至乱发脾气。而在医院治疗期间,行动的约束,环境的孤单,均会使得患儿性格发生改变。

3 结论

针对患儿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及家长应及时实施心理护理措施[2],对其治疗和康复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3.1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 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可以让患儿保持心情舒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过程,促进其伤处的康复。同时良好的疗养环境有利于患者之间活动和交流。

3.2减轻治疗中患儿的痛苦 小儿骨折患者的年龄段较小,给予不同治疗方法时应对家长和患儿内心解释,操作动作轻柔,同时使用语言鼓励患儿,使患儿放松心情。静脉给药尽量采用留置针。如果患儿需要接受手术,在手术之前应该和患儿进行充分沟通,让患儿知道手术的过程以及方法,消除其畏惧心理[3]。

3.3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和沟通 责任护士应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定时查看患儿实际情况,和患儿保持紧密联系沟通,对患儿进行心理开导和交流,做到及时发现患儿的问题,并和医师取得联系,采取一定措施。

3.4对家属做好疾病知识教育 在患儿入院之时,对患儿家属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告知家属疾病治疗、护理和康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是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来完成的。同时将家属照顾患儿期间的注意事项解释清楚,并确认家属已经完全了解。告知家属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3.5做好医护人员对病情的沟通 白夜班医护人员交班时,应将所负责患儿的情况交代清楚,对于特殊情况的患儿,应做到详细交接,值班护士应特别留意此类患儿,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和患儿家属做好及时的沟通联系,共同对患儿施以护理和照顾。

3.6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技能 应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患儿心理问题的预知和发现能力,并对心理护理技能进行培训。同时完善医院的心理护理制度,真正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该拉近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知悉患儿的病情,重视患儿的心理状态,发现患儿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开导患儿保持心情舒畅,必会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

第7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家属 心理护理 儿童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国际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协会的统一指南中明确指出:心理因素是糖尿病控制与护理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作为患儿的监护人,其情绪也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对糖尿病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科2008年1—2010年6月接收糖尿病患儿55例,对糖尿病家属采取交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焦虑37例,抑郁10例,消沉5例,情况不稳定3例。

1 家属的心理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糖尿病患儿多为初患者,家属由于对糖尿病缺乏认识,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并希望医护人员给予同情帮助,常反复的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

1.2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糖尿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患儿住院治疗时,其家属会产生一种危机状况,整个家庭将完全陷入混乱状态,严重地影响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1.2.2 家长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被确诊为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之后,同样出现了心理问题。妈妈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大约三分之一的妈妈有显著的沮丧和消沉情绪。相对来讲,多数父亲都能坦然接受,较少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糖尿病患儿常注射胰岛素和测指间血糖,家长由于心疼孩子,在患儿接受检查和治疗时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糖尿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

2 护理措施

2.1 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2.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及注意事项,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2.1.2 对由于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要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2.1.3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住院费用是家属十分敏感且发生纠纷较多的问题,对护理服务不满意,更易强化家属对医疗护理过程的挑剔心理。有研究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加深了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过程及医疗收费的了解,可避免因不理解或理解错误造成的医疗纠纷发生。因此,对家属做好健康宣教非常重要。

2.2 对家属恐惧心理的护理

2.2.1 对糖尿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糖尿病患儿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糖尿病这种预后较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2.2.2 因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2.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2.3.1 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别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可以向患儿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别,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通过对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消除家长的怀疑。

2.3.2 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2.3.3 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2.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强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 讨论

来自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怀对糖尿病患儿来说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关怀和支持对提高糖尿病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大有帮助。

因此,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使他们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也真正体现了护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力与患儿和家庭保持一种持续而不间断的稳定联系,使家属的各项忧虑尽消,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第8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心理护理;儿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4-01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急性胰腺炎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14岁,平均7.5岁,住院天数5~20天,平均10天。通过总结分析患儿的心理特征,并给予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护理,使患儿及家属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且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1患儿的心理特征

1.1一般心理反应由于患儿入院后来到陌生的环境,看到身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必然产生一种恐惧不安的心理,且住院时间较长,较大患儿既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又替家人担心经济费用,表现为沉默寡言、食欲欠佳、不苟言笑等。另外,患儿生病时父母恐惧不安的情绪,也会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1.2急性疼痛引起的心理应激急性胰腺炎常表现为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由于突发性的疼痛来势凶险,一般药物治疗方法尚难很快显效,因此患者常出现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甚至抵触治疗,且惧怕病情发展会有生命危险而产生恐惧心理。

1.3特殊治疗引起的心理应激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炎症[1]。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必要措施之一,因此而引发的患儿饥饿、干渴、不适及胃肠减压器的放置而引起的恐惧常使患儿极度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一般疾病护理

2.1 禁食水和胃肠减压 患者入院后均行持续胃肠减压,密切观察引出液的性状、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要妥善固定胃管,避免扭曲、脱出,经常检查负压器有无漏气,胃内容物有无堵塞减压管,定时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及时倾倒负压器吸出液,每日更换负压器1次,每周更换胃管1次。急性胰腺炎病人禁食时间长,要及时有效地改善全身微循环补充足够的热量及合理的营养供给,防止胰腺炎重型化,并尽早给予营养支持疗法[2]。

2.2 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及呕吐状况 动态了解有无腹肌紧张、压痛程度、部位及范围、持续的时间和性质。如腹痛进行性加重,高热,有反跳痛阳性,黄疸加重、持续性呕吐和明显腹胀,均提示病情恶化,应立即报告医生。

2.3 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的变化 病情较重患者宜住入监护室,使用心电监护仪定时监测血压、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病情进展,如出现皮肤湿冷、血压偏低,精神萎靡不振,应立即报告医师,协助抢救。在抢救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量,使患者转危为安,注意观察尿量与尿比重,鉴别肾功能及时发现肾衰。休克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致死原因,往往也是突发性的。在输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控制输液速度,注意心肺肾功能,每次输液完毕后给患者热敷,以防血管硬化和脉管炎,确保各项治疗及时有效。

2.4 绝对卧床休息 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禁食期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免疫力低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协助床上大小便和家属配合帮病人每2 h翻身1次,按摩骨突部,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洁皮肤,保持床单的整洁,动作轻巧,以防褥疮发生。

2.5 观察资料变化 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电解质,超声检查及血气变化,特别注意CT检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邻近器官是否累及,可提供详细资料。(1)注意观察有无手足抽搐,定时测定血钙。(2)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现象,监测凝血功能的改变。(3)生化值得监测,包括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肝功能。(4)密切观察呼吸,多次进行血气分析,及早发现呼吸衰竭。[3]

3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3.1一般心理护理首先我们要主动接近、接触患儿,用温柔可亲的言行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和生疏感,增加亲近感。通过认真深入地观察来获得病人的心理资料。主要包括病人表情姿态、神态,听病人的言语及口头陈述,调查访问病人既往史,同病人交谈,了解亲友的探视情况,发现并挖掘病人身上的长处和性格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和安慰病人,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针对不同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我们在每项操作前均告知患儿治疗目的及如何配合,并使其表达接受治疗后的感受,因此患儿乐于接受和配合治疗。

3.2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制酸、抗胰酶药物。诊断明确者,发病早期可对症给予镇静药物如水合氯醛灌肠,同时应给予解痉药如山莨菪碱静脉滴注[4]。另外与家长配合,如常给他讲故事、陪他听音乐、根据其爱好与他逗乐,使其心情愉快,有利于减轻病痛。对已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年长患儿,我们采取的措施为告知患儿一些胰腺炎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其了解到只要其配合正规治疗和护理,可更快地康复,以此来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4对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远离家庭来到陌生的病房,常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六口人陪着,家长对孩子疼爱的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对孩子患病的焦虑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眼看孩子忍受疼痛、饥饿的煎熬,家长常常不忍心、不理解且不能配合治疗,并与孩子一起流泪,这样更加重了患儿恐惧不安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首先我们应向家长全面介绍患儿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及相同病情好转的例子,采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使家属减轻疑虑,增强其治疗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其次,我们与患儿父母交谈,告知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焦虑、难过的表情及谈论病情,以免影响小儿的情绪,加重患儿恐惧不安的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家长在治疗、护理上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释,尽量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以达到尽快稳定情绪、减轻其焦虑不安的心情,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莫文梅;;重症急性胰腺炎48例内科综合治疗经验[J];临床医学;2006年03期

[2]陈宏;贾建国;李非;朱斌;杨磊;杨鹏;孙家邦;;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年01期

第9篇: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

急性根尖周炎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表现为较为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咀嚼痛和咬合痛,可出现患牙松动、根尖部或根分叉部的牙龈红肿,有的出现颌面部肿胀,所属淋巴结肿大,并有全身症状[1]。根管治疗术是治疗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多数儿童有牙科畏惧症[2],以哭闹、逃跑、打骂等方式来反抗治疗,在根管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体验成为妨碍牙科治疗的重要障碍之一。由于儿童患者很容易对诊疗过程产生一种焦虑和害怕情绪,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和连续性,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作用非常必要。如何高效率配合好医生顺利完成根管治疗,缓解儿童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情绪至关重要。现对我科18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根管治疗实施主动、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对实施干预前后的对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根管治疗患儿,年龄4.3~6.1岁,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90例,对照组的9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行根管治疗患者,排除有精神与心理疾病、先天性耳聋及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者,要求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实际感受。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医师和护士配合,使用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和程序(开髓封药换药1~2次根管充填)。实验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

1.3护理干预 ①基础干预。帮助幼儿适应诊室的环境,治疗前护士主动和患儿交流,耐心倾听患儿的担心和要求,可以轻柔的注视患儿、轻摸患儿的头或手,使患儿产生良好的印象和信任感,消除其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使其对周围事物和人有正确的评估和认识。小儿患病时家长常有紧张、内疚、焦虑的心理,这些情绪同样可引起患儿的不安。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儿的交流,另一方面消除家长的顾虑及不良情绪,争取家长与医护合作,使患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②认知干预。护士在治疗前向患儿展示需要使用的用物,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器械进行解释,如将涡轮手机喷水解释为给牙洗澡,把三用气枪叫“吹风机”,把吸唾管叫吸水机,把冲洗液比喻成沐浴露等等。③心理干预。消除患儿的恐惧与焦虑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恐惧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疼痛始终是主要因素。疼痛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数人对以往感受的疼痛总是记忆深刻,当再次接受到疼痛刺激后,会立即联想往日的疼痛而加重对疼痛的感觉,心理上对疼痛产生压力[3]。患儿在治疗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护理,有效地降低患儿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儿感到被尊重和关心,有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患儿就会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为治疗和恢复做好准备。④行为干预。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提前告知将会产生疼痛的操作,鼓励儿童、有意识地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利于缓解疼痛感觉,不可以欺骗患儿,避免产生不信任感。因此要求护士熟悉各项操作流程,与医生配合默契,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必要时适当使用物于患牙处,从而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性,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避免疼痛加剧使患儿产生恐惧。同时可边治疗边夸赞患儿,表扬其在治疗时的勇敢和密切配合,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增加其荣誉感[4]。⑤情绪干预。就诊的患儿大多有程度不等的恐惧感,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缺乏自制力、拒绝根管治疗的儿童,其哭闹不安、夸张的尖叫容易给其它儿童造成恶性刺激,加重恐惧感。对主动合作型的患儿优先安排就诊,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减少相互影响[5]。对极其害怕治疗的患儿,可采取先观摩后治疗的措施,待儿童情绪有转变时再予以治疗。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态度粗暴,忽视患儿的人格要求,不关心患儿的心理反应,使得患儿反感,加重了患儿不合作[6]。

2 评价指标

干预后,应用Houpt治疗全过程依从性量表――评估儿童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情况,评分标准:① 1分,失败,治疗过程无法进行治疗;② 2分,较差,治疗过程间断,部分治疗完成;③ 3分,尚可,治疗过程间断,最终治疗完成;④ 4分,好,治疗过程困难但得以不间断完成治疗;⑤5分,很好,治疗过程有轻微哭闹和抵抗;⑥6分,极好,治疗过程顺利无哭闹和抵抗,完成治疗。通过患儿的不同行为来评分,分值越高配合程度越高;分值小于或等于3分属于不配合或是配合程度很低。

2.1结果

3 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不同年龄的患儿在治疗中若遇到疼痛,即表现出哭闹、拒绝张口、回避问题、反抗等不利治疗的行为,家长往往在患儿急性症状减轻之后定时复诊,使得药物封存过久致药力丧失、炎症反复,严重时可导致治疗失败。治疗前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患儿的自制力,要确保患儿在复诊时护理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必要时重复展示使用器械。护士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有的家长对患儿过分溺爱,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当患儿哭闹时,表现局促不安,担心患儿承受不了痛苦,急于求成,患儿不合作时又缺乏耐心,训斥或打骂,使患儿增加恐惧心理。

治疗过程中,护士也要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安慰患儿,主动与患儿进行目光接触,表达你对他的喜欢和关心,让患儿有一个适应过程,松驰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轻柔、准确、迅速的操作可使患儿的恐惧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配合。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确保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韩宁.牙科畏惧症[J].口腔医学,2003,11(I):59―61.

[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胡萍,马净植,郭三兰,陈卫民.心理干预影响儿童牙科治疗疼痛行为反应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