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昏迷期;护理

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下称重型乙脑),是由于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其重症病例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现将我院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重型乙脑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8岁例,8~19岁例,10~12岁3例,平均7.5岁,27例来自农村,3例来自城镇。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治愈28例,治愈率为93.33%,死亡2例,病死率为6.66%。

1.2临床特点:所有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T39.5℃~40℃以上,开始发病有头痛、呕吐、嗜睡,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22例,病理征7例,中枢性呼吸衰竭1例。

二、护理

2.1症状护理

2.1.1高热护理:持续性高热可促发抽搐,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因此,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将室温控制在22℃~24℃,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由于乙脑的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降温措施效果差,这主要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脑实质病变的刺激有关,因此,对高热不退、昏迷的病例除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外,还可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避免长时间用冰帽、冰敷、酒精擦浴引起的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2.1.2抽搐护理:频繁抽搐可加重脑细胞损害,易发生脑疝,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变化,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师并给相应处理;应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时宜及时、足量、按时执行,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患儿发生频繁抽搐时除遵医嘱给镇静药物外,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在口腔上下臼齿间放置纱布缠好的牙舌板,防舌头被咬伤,床旁加护栏处用床单遮盖,避免躁动时撞伤。

2.1.3呼吸衰竭的防治:呼吸衰竭是重型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重型乙脑患儿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脑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2基础护理:加强五官皮肤护理,昏迷患儿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3次做口腔护理,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要勤翻身,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止压疮发生。

2.3心理护理:重型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护士应针对家属的心理,及时向家属说明疾病发展的规律,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王军等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达到重塑作用,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同时经常抚摸患儿的皮肤,增加刺激元素,结合相应的肢体康复功能锻炼,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在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其中1例昏迷12d的患儿,最终也恢复了意识,经康复训练,患儿智力很快就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三、体会

重型乙脑患儿昏迷期病情危重,脑实质严重受损,特别是语言中枢受损最重。因此,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挽救患儿生命,还应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采用“呼唤式”护理方法,讲述日常生活中患儿熟悉的事例,加强与患儿交流,诱导患儿思维,可达到促进患儿大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茂强,童菲。流行性乙型脑炎9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0):406.

第2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3],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

第3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重型;乙脑;病毒;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可有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病情凶险,除正确的治疗外,护理工作对其起重要的改善作用。我科自2005至2007年共收治乙脑患儿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13岁,重型乙脑诊断标准的20例,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对重型乙脑的护理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与之共勉。

1一般护理

病室宜荫凉、通风,要降低室温并保持室内安静,集中检查及治疗的时间,使患儿得到更好的休息,减少刺激。重型以上的病儿集中同一病室,专人管理,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室内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如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应急用的简易呼吸器等,并经常检查这些物品是否准备完善及有无故障并及时修好。吞咽障碍或昏迷不能进食要及时插鼻饲管鼻饲以便供给充分营养或部分口服药物。

2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护理

2.1高热的护理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三个主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适当处理。20例患儿体温均在40℃以上,发热的特点是热度高、持续时间长、降温困难,即使体温暂时下降,又会很快上升。因此,我们要做到:①勤测体温,一般每1~2h测1次,如体温达40℃以上时则每30min测1次,甚至10~15min测1次,以便及时降温;②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包括室内通风,用电风扇、室内放置冰块、冰水擦地方法,将室温降在25℃以下;高热患儿使用冰枕、冰帽及冰袋放置于头、颈、腋、腹股沟等在血管经过处;用温水或30%~50%酒精擦浴;或用阿斯匹林加10%水合肥氯醛及冰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或使用亚冬眠,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一次,使肛温降至38℃左右,一般可连续用3~5天。注意避免过度降温,以免出现虚脱。

2.2抽搐的护理

抽搐是乙脑的严重症状之一,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我们的体会是颅内高压征导致抽搐前患儿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等表现,呼吸道痰梗阻,高热持续不退等均可引起抽搐,有时抽搐的早期表现是皮肤眼睑或面部的小肌肉抽动,胸肌抽搐,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高度警惕抽搐的发生,做好各种准备及时处理,一旦出现抽搐,立即给予安定0.1~0.3mg/kg(每一次不超过10mg)缓慢静注,同时将患儿头偏一侧,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纱布包绕压舌板置于齿间防止舌咬伤,窒息者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高热引起的惊厥同时给予积极降温,颅内高压者及时应用脱水剂。

2.3呼吸衰竭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因,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但部分患儿也出现周围性呼吸衰竭,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到一听二摸三看,即听痰鸣,摸体温、摸脉搏,看面色、呼吸、瞳孔变化。如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紫绀等表现,表明肺的有效通气量不足,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球结膜水肿等,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应及时减轻脑水肿,按医嘱准确给药。保证患儿呼吸通畅,警惕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顺利渡过呼吸衰竭关。

3颅内高压的观察及护理

乙脑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与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互为因果,若观察护理不当,将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患儿死亡。

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共同症状,根据年龄不同症状各异,婴幼儿表现烦躁不安、拍头、抓发,年长儿能自诉头痛。头痛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脉搏减弱、血压升高、呼吸不整、意识障碍、燥动不安或抽搐常预示脑疝将发生;出现瞳孔及呼吸改变,表示脑疝已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及时给脱水剂。

呕吐、囟门紧张及睑结膜水肿,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但大多数为非喷射呕吐,婴幼儿前囟膨胀、紧张。年长儿久病者可有眼底视水肿,不能认为有视水肿才有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时可有睑结膜水肿、眼球稍突出、眼外展不充分等。

观察有无抽搐、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注意病人抽搐突然加重,频率增加,意识障碍加深加重,双侧瞳孔忽大忽小至扩大,体温骤然升高或降低,呼吸、脉搏先快后转慢、呼吸不规整,血压高居不下一段时间后转低下等,均是预后不良的征象,需密切观察,尤其在夜间要协助医生早期处理。

4皮肤、五官的处理

乙脑患儿常有不同程度有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要保持皮肤清洁,需每2h轻翻身1次,防止褥疮发生,常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昏迷患儿的眼睑闭合,不定时给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每3h滴1次氯霉素眼药水,注意口腔清洁,每天进行1~2次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特别是霉菌感染。

5恢复期的护理

重症乙脑患儿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反应迟钝、痴呆、多汗、失语、吞咽困难、流涎、颜面瘫痪、肢体瘫痪等表现,此期仍需继续耐心观察,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窒息或突然的病情变化。吞咽困难者指导家属细心喂养。四肢活动障碍者每天用温水擦洗并做被动运动,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同时辅以针灸、理疗。失语者给予语言训练,给家长予健康指导,鼓励家属和患儿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功能的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第4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小儿热性惊厥急救的作用。方法选取70例热性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与护理,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急救与干预。结果实验组抽搐至停止间隔时间、抽搐至清醒间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无人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几率为11.4%。结论针对热性惊厥患儿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的急救效果,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中医护理干预;小儿热性惊厥;急救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大多数患儿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是一旦惊厥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就会对患儿脑细胞造成损伤,严重者导致癫痫等后遗症[1]。中医护理小儿热性惊厥可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将此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中随机挑选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5个月~5岁,平均年龄(2.4±1.5)岁,腋下温度38.4℃~40℃,平均温度(39.1±0.3)℃,其中包括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32例,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有惊厥症状。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温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急救与护理措施,采用酒精擦拭、冷敷额头、药物等方法降温,使用镇惊药物。实验组患儿采用中医护理干预。

1.2.1中医急救方法患儿表现出热性惊厥症状时,立即用手指按压其劳宫穴、百会穴、涌泉穴、合谷穴等穴位,若经手指按压后无明显改善,则改用针刺。劳宫穴取穴时需仰掌,在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微握拳时中指指尖下即穴,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有助于泻热[2]。百会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平刺0.5~1寸为宜。涌泉穴位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凹陷处,直刺0.5~1寸为宜。合谷穴以一手的拇指指尖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直刺直刺0.5~1寸为宜。进针后通过提插、捻转来对上述穴位形成刺激作用,持续2~3min。同时使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配合治疗。

1.2.2中医护理措施(1)惊厥的护理。保持去枕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助于呕吐物排除,避免分泌物对呼吸道造成堵塞,将患儿衣领解开,保持呼吸顺畅,并给予吸氧。以轻柔的手法钳拉患儿舌部,防止舌后部后坠堵塞呼吸道[3-4]。已出牙的患儿,于其上下牙之间放置牙垫,防止咬伤舌头。(2)物理降温。本组热性惊厥患儿主要采用物理方式降温,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降温。可使用浓度为30%左右的医用乙醇擦拭患儿手心、腋下等部位,或将冰袋置于患儿的头部,减少脑部的耗氧量,避免损坏患儿脑组织[5-6]。(3)中药灌肠。以4g丹参、当归、红花、桃仁、石菖蒲、5g白芍、钩藤以及6g金银花、知母煎成200ml,加入1g羚羊角粉和40ml清开灵注射液,每次灌肠量为50ml。将导管插入患者6~8cm后以5ml/min的推注速度实施灌肠[7],保留30min,每4~6h重复一次。惊厥症状停止后8h再巩固一次。(4)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瞳孔、心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予以治疗。(5)护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便能配合临床急救。急救时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通畅,急救过程中避免搬动患儿。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抽搐至停止间隔时间、抽搐至清醒间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以t值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抽搐至停止间隔时间为(2.2±0.3)min,抽搐至清醒间隔时间为(5.1±0.6)min,住院时间(5.3±0.5)d;对照组抽搐至停止间隔时间为(3.6±0.8)min,抽搐至清醒间隔时间为(7.0±0.8)min,住院时间(7.2±0.7)d。实验组三项指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无人出现并发症,对照组4例出现并发症,占1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是由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体温在38℃以上的发热现象,属于小儿中的一种急症[8]。热性惊厥具有常见、多发、起病急、易反复等特点,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均有可能发生,但通常以婴幼儿为主要发病群体。小儿热性惊厥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将导致患儿脑细胞出现缺氧性损伤,影响其智力,甚至遗留癫痫。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热性惊厥患儿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的急救效果,减少并发症,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雪英,王伟.中医综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84-87.

[2]王一君.32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急救治疗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8-19.

[3]林英兰.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97-198.

[4]徐飞芬.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55,157.

[5]史长燕.清热止惊汤防治小儿高热惊厥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2):93.

[6]徐拥军.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29-30.

[7]杨阳.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592,3633.

第5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妊娠;子痫;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36-01

妊娠子痫症是指怀孕20周以后开始出现妊娠所诱发的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且加上抽搐(指不是由同时并存之神经性疾病),血压160/110 mm Hg以上,蛋白尿(++)~(++++),或伴昏迷。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抽搐及意识丧失,如处理不当,母婴均易发生意外[1]。妊娠子痫症常伴有很多的征兆或症状:包括头痛、头昏,严重上肢疼痛,视力模糊,反射过度及血液凝集现象。至于抽搐可能是突发的,没有特别的警示。护理人员应小心注意这些前趋症状,以防抽搐发作。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有20例妊娠子痫患者,平均年龄32岁,在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160/110mm Hg,水肿,蛋白尿(++)~(++++),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临床特征为阵挛性及僵直性之痉挛。痉挛常由嘴部开始,此时脸部会抽搐,在几秒钟后,全身性肌肉收缩,使整个身体僵直。

2方法

2.1 治疗

2.1.1 镇静适当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精神紧张,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及预防子痫的发作。主要用药有地西泮和冬眠合剂。

2.1.2 解痉硫酸镁为首选药物,有预防和控制子痫发作的作用,适用与先兆子痫和子痫患者。

2.1.3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对胎儿无毒副作用,不影响心脏每搏输出量、肾血浆流量及子宫胎盘灌注量,不致血压急剧下降或下降过快。主要用药有肼屈嗪、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3]。

2.1.4 扩容一般不主张应用扩张剂,仅用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贫血,可选用人血清蛋白、血浆、全血等。

2.1.5利尿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仅用于全身性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血容量过多且伴有潜在性肺水肿者。常用利尿剂有呋塞米、甘露醇等。

2.2 护理

2.2.1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取左侧卧位,休息不少于10 h。左侧卧位可以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供血。有研究表明左侧卧位24 h可使舒张压降低10 mm Hg[4]。

2.2.2协助医生控制抽搐患者一旦发生抽搐,应尽快控制。硫酸镁为首选药物,必要时可加用强有力的镇静药物。

2.2.3 专人护理防止受伤在子痫发生后,首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氧,用开口器或与上下磨牙间放置一缠好纱布的压舌板,用舌钳固定舌头以防咬伤唇舌或发生舌后坠。使患者取头低侧卧位,以防黏液吸入呼吸道或舌头阻塞呼吸道,也可避免发生低血压综合征。患者昏迷或未清醒时,禁止给予一切饮食和口服药,防止误入呼吸道而致吸入性肺炎。床栏应拉起,床与患者之间放置防护垫,防止坠地受伤及碰伤[5]。

2.2.4 减少刺激以免诱发抽搐 患者应安置于单人暗室,保持绝对安静,以避免声、光刺激,一切治疗活动和护理操作尽量轻柔且相对集中,避免干扰患者。

2.2.5 严密监护 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尿量、记出入量。及时进行必要的血、尿化验和特殊检查,及早发现脑溢血、心力衰竭、肺水肿、DIC、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并积极处理。做好胎儿监测,及时发现及时抢救[6]。

2.2.6 为终止妊娠做好准备 子痫发作者往往在发作后自然临产,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产兆,做好母子抢救准备。如经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仍未临产者,应在孕妇清醒后24~48 h内引产,或子痫患者经药物控制后6~12 h,护士应做好终止妊娠的准备。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措施。

3结果

通过对20例妊娠子痫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通过镇静、解痉、降压、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密切监测母胎状态等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抽搐发作明显减少,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减少了抽搐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

4 结论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最严重阶段,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20例妊娠子痫的患者,通过上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使抽搐发作得到控制,病情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降低了抽搐发作对母婴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慧卿.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母儿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39-40.

[2]李春玉.子痫患者的抢救体会[J].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4):68.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02-104.

[4]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6.

[5]杜冠杰.妊娠子痫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4 (4): 156-157.

第6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nb

[1] [2] [3] 

sp;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

..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儿应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制定翻身卡,一种姿势不能超过 小时,如发生褥疮应积极采取措施。患儿如果是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及受损。

..  瘫痪的护理

 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体位,及时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 次,每次~ min,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及时指导患儿或家属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康复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易过急和过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  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治疗当中应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恢复。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 h出入量。

.  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无力,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置。

.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做好鼻饲管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避免胃管脱出。

.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少数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护士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流,使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尽快熟悉病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相互熟悉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并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徐朝华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的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

第7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0

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由蚊虫传播,夏末秋初为发病高峰期,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症状,重症患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本文对高热护理,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抽搐护理除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外,还要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挽救患儿生命,除综合护理外,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大脑功能的恢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乙脑患儿58例,平均年龄4.5岁,均未接种乙脑疫苗,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

临床特点:所有患儿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被家属带来就医,体温达38.5~40.5℃,开始发病就有头痛、呕吐、嗜睡的症状,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呼吸衰竭的先兆: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

结果

治愈50例,治愈率为86.2%,死亡2例,病死率为5.88%。

护理

高热护理:①物理降温: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下放置冰袋,足底部放置热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降温效果,但避免长时间用冰敷、酒精擦浴,以免引起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增高。②药物降温:25%安乃近点鼻或小流量安乃近曲池穴位注射,1岁以内每次1~2滴,2~3岁每次3~4滴,勤测体温,极期患儿2~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1次。总之,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降到36℃左右。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抽搐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抽搐先兆,如两眼呆视、惊跳、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准备好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抽搐时,呼吸道常有大量分泌物积聚,应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加强安全护理,病床加床栏。保持病房安静,治疗和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牙臼之间,以防抽搐时咬伤舌头,必要时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遵医嘱正确使用止惊、降低颅内高压的药物。安定,小儿每次0.1~0.3mg/kg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慢推注,但不超过10mg。水合氯醛,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此类药物能抑制呼吸,使用时应注意观察。20%甘露醇1g/(kg・次),15~30分静脉注射,4~6小时/次,有脑疝者可2小时给药1次。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及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可取头高足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水肿消退。

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肢体温度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乙脑患儿因高热及人工冬眠常合并肺部感染,导致痰液黏稠。协助排痰,手呈杯状(即空心掌)利用腕部的力量扣击,其力度以隔一层衣服叩击致皮肤发红为宜,每分钟60~100次。使痰易于吸出。若患儿出现呼吸加快、面色灰暗、烦躁不安、紫绀,应立即吸痰,吸痰前充分给氧,取仰卧位,吸出口、鼻、咽部、气管黏痰,动作轻柔,负压不易过大,吸痰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以15秒为宜。合理给氧,常规按0.5~1.0L/分氧流量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在吸氧期间做到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分泌物以明显改善氧疗效果。经以上处理呼吸衰竭得不到防治者,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要勤翻身,每2~4小时/次为患儿变换(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褥疮发生,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并定期给予擦澡,以防止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②口腔护理:每天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其他如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

心理护理: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此时护理人员热情、耐心,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详细告知经过积极治疗症状会明显改善,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患儿有后遗症,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由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不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从开始就采用抚触式护理的方法,即手法从轻开始,慢慢增加力度,抚触患儿的头部、面部、胸腹,四肢手足,每次10~15分左右,每天按摩次数不限,同时像对待清醒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使大量温和的、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及五官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清醒。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采用抚触式护理,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

健康教育:患儿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传乙脑预防知识,如防蚊、灭蚊和接受乙脑疫苗接种的重要作用。进行有关乙脑的知识教育,如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等。对于乙脑恢复期遗留有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向家属讲述积极治疗的意义,尽可能使患儿的功能障碍于6个月内恢复,以防成为不可逆性后遗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还应教育家属不要嫌弃病儿,并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鼻饲、按摩、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方法等,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讨论

重型乙脑患儿昏迷期病情危重,脑实质严重受损,特别是语言中枢受损最重。所以,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挽救患儿生命,还应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治疗,均可以诱导患儿思维,从而达到促进患儿大脑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现代儿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4-216.

2 陈均亚.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14):72-73.

第8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通讯作者:冯秀岭

【摘要】 目的 总结探讨极重症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救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以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肌松剂联合麻醉镇静辅以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救治的12例极重症破伤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例放弃治疗,1例后遗脑缺氧痴呆,余9例均完全治愈,无并发症,无院内死亡病例。结论 肌松剂联合麻醉镇静辅以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极重症破伤风疗效满意,是临床救治极重症破伤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重症破伤风; 肌松剂; 机械通气

破伤风患者经常规镇静解痉、抗生素防治感染、支持疗法、必要时气管切开维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防范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能够安全度过半月~20 d的危险期,一般均能获得治愈。但对于极重症破伤风,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如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到位,患者随时可因抽搐窒息、痰堵窒息而死亡,或因长时间抽搐缺氧导致相关并发症,为了探索更加有效的救治措施,对2005年以来12例极重型患者在病情发展的高峰期采用肌松剂及呼吸机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5~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极重症破伤风患者12例。年龄最大46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24.6岁,男性11例,女性1例,多为年轻体格健壮的患者,均为农民,患者来自河南省各地,其中1例患者来自安徽省亳州。入院时查各重要脏器功能均正常。

1.2 受伤情况及潜伏期 该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受伤部位均在四肢远端手和足,致伤原因:鞭炮炸伤手部2例,手指挤压伤3例,铁锈钉刺伤足部5例,木梢刺伤足部2例,伤后24 h内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潜伏期3~6 d,均在发病后3 d内及时转入本院,4例患者由当地医院救护车护送入院。

1.3 临床表现 起病以四肢酸困无力、张口困难,继之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颈项强直、呛咳,生理反射如膝腱反射亢进。病情进展迅速,72 h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痉挛伴阵发性抽搐,伴有心率增快、抽搐时大汗淋漓,抽搐频繁发作,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抽搐持续时间可达数分钟或更长,出现窒息,病程中有2例患者因持续痉挛抽搐窒息而出现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均伴有低热,体温

1.4 治疗方法

1.4.1 该组患者入院后即进入重症监护室接受严密的观察治疗,加强护理:注意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各种刺激,各种治疗操作尽可能在有效镇静后集中完成,强化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引流,按需吸痰,气道雾化及湿化,防止痰堵舌后坠窒息及抽搐窒息,防止误吸返流及微吸入致呼吸道感染。

1.4.2 伤口处理及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 5例手外伤合并感染者给予清创、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定期换药、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针1~2支伤口周围封闭注射,7例患者入院时伤口已愈合或干燥结痂,未作处理。

1.4.3 抗生素治疗 主要针对伤口合并混合感染的患者,破伤风杆菌主要成活在早期,选用青霉素或头孢一代。后期针对合并的肺部院内感染,选用头孢二、三类药物,同时行气管内痰液细菌培养加药敏。

1.4.4 气管切开及管理 因病情进展迅速,入院24 h内即行预防性切开4例,因抽搐频繁、痰多自行排痰困难行治疗性切开6例,两例患者因持续痉挛抽搐、痰堵窒息致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1例儿童患者急诊行环甲膜切开,1例急诊经鼻气管插管后改行气管切开,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很快复苏成功。切开后均放置带球囊的一次性气管套管,球囊封闭气道防止误吸及微吸入致呼吸道感染。强化呼吸道管理,注意无菌操作,经套管定时雾化吸入和气道灌洗,一次性吸痰管经套管按需吸痰[1]。

1.4.5 镇静解痉药物治疗 开始均首选地西泮针间断静推或与水合氯醛灌肠交替应用,地西泮用药剂量随个体及病情而定,用量逐渐增大,成人可达60 mg、每3 h一次,静脉注射,24 h总量达480 mg。随病情进展效果仍欠佳者,改用冬眠合剂、咪达唑仑及临时加用丙泊酚等,经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

1.4.6 肌松药及呼吸机应用 12例患者于病程8~13 d病情发展的高峰期,虽经上述大剂量镇静解痉治疗,抽搐控制仍不理想,患者反复出现抽搐窒息,笔者于2005年采用肌松药维库溴胺控制抽搐,镇静药改为咪达唑仑加芬太尼持续微量泵静脉泵入,使患者处于麻醉睡眠状态,8例患者维库溴胺应用均在持续抽搐不能缓解的情况下临时间断静推,患者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行辅助呼吸PSV模式或SIMV模式。4例患者接受了持续维库溴胺静脉微量泵泵入达3 d,采用辅助/控制呼吸A/C模式或SIMV模式,期间自动放弃治疗2例。及时逐渐撤除肌松剂,如病情允许应尽快撤机,以免产生呼吸机依赖及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

1.4.7 支持治疗 12例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给予肠外静脉营养,持续泵入高糖加适量胰岛素,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等,5例患者入院24 h内成功留置胃管,配合鼻饲肠内营养。鉴于破伤风患者频繁抽搐消耗大,故输注热量也要相应增多,保持正氮平衡,有利于防止后期感染。

2 结果

12例患者经积极救治,2例于发病高峰期家属自动放弃治疗,1例并发脑缺氧痴呆,该例患者为2005年笔者首例应用肌松剂治疗的患者,肌松剂治疗前即反复出现抽搐窒息和一度出现心跳呼吸停止。3例患者后期并发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治愈。本组患者无一例院内死亡。

3 讨论

破伤风是患者伤后感染破伤风杆菌,由该菌产生的痉挛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并结合于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引起以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及阵发性痉挛性抽搐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2]。

破伤风总体呈散发趋势,但以农忙季节为发病高峰。因痉挛毒素一旦与神经结合,必须经半月~20 d的自然解离,临床症状体征即逐渐减轻消失。故该病应为自限性、可完全治愈性疾病。重症患者多见于潜伏期短和身体强壮的患者,期间可因抽搐窒息、痰堵窒息及后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该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需要以镇静解痉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支持治疗,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后即获痊愈,且一般不留后遗症。主要治疗措施是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声光及减少各种刺激,镇静解痉、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支持疗法采用鼻饲肠内营养,重症患者须中心静脉肠外营养,维持各种脏器生理功能及防范各种并发症。近5年来,对气管切开后常规镇静解痉治疗仍无法控制的极重症患者,笔者大胆采用肌松剂联合麻醉镇静镇疼辅以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有效地控制住患者的抽搐窒息、痰堵窒息,均能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最终获得治愈,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卿,周建芹.重型破伤风气管切开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 2004:9.

第9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儿,男,1岁7月,因“确诊‘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年6月,发热3天,抽搐两次”入院。患儿出生后1月因“哭闹、双下肢红肿”于上海就诊,诊断“双下肢皮下蜂窝组织炎”收住院,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查白蛋白7.2g/L,尿常规:红细胞1-2/HP,潜血+,蛋白质+++。泌尿系B超提示双侧肾损,尿蛋白/尿肌酐:33.97,考虑先天性肾病综合症,间断予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支持治疗。曾外院查血CMV-IGM阳性,考虑CMV感染,予更昔洛韦治疗,曾查甲状腺功能降低,予甲状腺素片口服。1岁5月时患儿因发热、浮肿再次至上海就诊,查肾功能:尿素18.2mmol/L,肌酐958umol/L,血白蛋白17.4g/L,诊断“肾病综合征(先天性),慢性肾功能不全(CKD-IV期),肺炎”,予抗感染及“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后患儿热退,浮肿消退出院。此次入院前三天患儿在无诱因下出现发热,热峰39.2℃,伴有抽搐2次,为双眼紧闭、呼之不应,持续约数秒钟科自行缓解,有泡沫尿,无浮肿。入院查体T38.7℃,P115次/分,R60次/分,Wt8kg,精神萎靡,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可见吸气性三凹征,中度贫血貌。予抗感染、退热、提高免疫力、补充必需氨基酸、补钙、促红细胞生成、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等,并完善相关检查。生化报告示低钙、血气报告示代酸呼碱,脑脊液报告无颅内感染依据、CK-MB明显增高。入院后仍有反复抽搐,并伴有尿量减少,腹胀,水肿,予吸氧、镇静、利尿、保护重要脏器等措施。患儿入院后第三天,患儿病情稳定,家属拒绝积极抢救治疗,签字出院,3天后电话回访患儿无生命危险。

2护理

2.1病情观察床边备齐急救药械,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呼吸状态、水肿等,遵医嘱予心电监护,及时抽取血标本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详细记录24h出入量,测量腹围,关注出入量是否平衡。密切观察患儿四肢末端血运,适当抬高下肢。定时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松开血压计袖带,避免损伤。

2.2对症护理认真细致做好基础和专科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干洁和床单元整洁,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有发热时及时遵医嘱退热处理,用药后及时复测体温。患儿有抽搐时,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遵医嘱氧气吸入、使用镇静剂,避免意外发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3用药护理患儿急救时药物使用频繁,要根据不同的副作用积极防护,降低用药风险。补液合理安排,依据补液原则24h匀速滴入。患儿发育落后,静脉条件差,使用抗生素、钙剂等对静脉刺激大的药物时,要选择大静脉,避免药物外渗。静脉注射地西泮时,速度慢而均匀,避免引起呼吸骤停。

2.4心理护理该患儿家庭条件富裕,但是由于患儿出生后反复诊治,家庭成员已接近身心疲惫,此次病情恶化,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护士在配合医生急救救治的同时要做好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积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避免引发医患、护患矛盾,任何操作详细解释并集中进行,鼓励家属参与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同时满足家属的要求以给家属心理支持。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