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儿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患儿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患儿;手术感染;护理与预防措施

近年来,对患儿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日益增多,手术治疗效果也受到临床上的肯定。但是,手术感染对于患儿治疗过程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并发症,患儿的特殊性,也增加了造成手术感染的可能。手术中的感染通常来源于患儿自身的皮肤、医护人员的手、手术中的器械设备、输血、输液以及手术室是的空气等多方面。因此,有效的预防手术感染,除了手术过程的操作外,列要贯穿于手术上患儿的护理、手术室的各个环节发。本文阐述患儿手术感染的护理方法,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患儿手术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和负担。

1患儿手术感染的护理方法

(1) 手术前的护理:患儿手术与一般成人手术最大的不同,就是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自身的免疫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手术的抗感染能力差。在手术前要清楚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对患儿进行术前的访视以及整体情况的评估,与患儿建立亲密友善的关系,获得患儿的信任,以利于手术室中与患儿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与患儿家属做到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宣教,指导患儿家属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手术前的饮食调整,以满足手术时需求。(2)手术室的准备:婴幼儿患儿因疾病本身抵抗能力较弱,加之各种生理机能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完善,抗感染的免疫能力自然微弱。手术中加强患儿的抵抗能力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婴幼儿常规的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手术室的温度要保持相对恒定范围在28~30℃之间。手术时需要的器械设备要遵守手术相关质量要求,进行有效的消毒并灭菌。(3) 手术中的护理:手术中是发生手术感染机率最大的阶段。因此在护理患儿配合手术操作的同时,更要谨慎处理手术操作的各个细节,严格执行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首先,手术室中的护士要密切与患儿保持交流,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使患儿配合麻醉医师选择适合的手术麻醉部位;其次,患儿年龄小,手术耐受性较差,选择舒适的手术十分重要。在满足患儿舒适的同时,还要注意患儿的循环系统功能,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并且要保证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理变化,体温和肤色等。(4) 手术后的护理:患儿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能力比较差,时间较长。要注意伤口的干燥清洁,以避免伤口感染发生。要频繁更换敷料,注意观察伤口的变化。因为小儿患者自控能力较差,对伤口的疼痛忍受力差,时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抓挠伤口现象,要多加注意患儿的行为举止,以避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2预防患儿手术感染的措施

2.1严格执行手术无菌操作原则:手术感染的来源除了患儿自身外,手术操作的器械和设备以及医护人员也可以成为感染源。因此,因此,负责手术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护理技能外,还要加强预防感染意识,严格遵照手术相关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要求执行,最大可能地降低空气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

2.2手术室内环境:维持正压气流,手术室所有再循环空气或新鲜空气皆需经过适当过滤,最少提供90%效率。手术室的空调应每小时有15次的空气交换且至少要有3次的新鲜空气。不要使用紫外线照明设备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中维持房门关闭,除了设备、医疗人员和病人外,控制人员出入。

2.3患儿抗感染的预防:婴幼患儿生理发育还不健全,抗感染能力差,病情发展变化多端,一旦发生手术感染,患儿的表现会十分明显和强烈。为了预防感染情况的扩大,护理人员要做好多方面的应急准备,细心观察患儿的微妙变化,把感染发生的机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4加强与患儿家属的宣导工作:患儿的年龄较小,他们表达和理解能力都不能很全面,也很难一定完全满足医护人员的要求,甚至会表现反抗。因此,家属是患儿最直接最亲信的人,加强对患儿家属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宣导,对预防手术感染十分有意义。

3体会

婴幼儿在临床上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小儿外科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因为婴幼儿自身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应激能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差,病情变化快并且多样。因此,在手术护理和手术操作时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在操作和护理过程中全方面考虑患儿的自身特点,将手术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陈云超,温秀芬,张晖,骆如香,高虹,韦敏玲,欧春红,苏庆娇,江广学. 围手术期不同体温对婴幼儿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5) .

[2] 李小红. 手术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安徽医药, 2005, (04) .

[3] 张有彪. 外科手术感染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0) .

[4] 茅一萍,徐耀初.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 (06) .

第2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理;纠纷;防范

作者单位:450000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护理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责任心、服务质量等要求较高,极易发生医护纠纷。本文就我科 2007~2010年发生的15起护患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1 产生纠纷的原因

1.1 护理工作人员方面

1.1.1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服务意识淡漠,表情冷淡,说话生硬,缺乏责任心。对护理核心制度落实重视不够,不按要求随时进行病室巡视,对于危重、意识丧失、躁动婴幼儿没有及时采取必要安全防护措施,没有履行腕带标识佩戴等。有统计显示75%的医疗纠纷起因是被医务人员的态度和缺乏沟通而激发[1]。本组15例有5例因护士责任心不强而引起。

1.1.2 基础理论知识有限,技术操作不熟练

护士平时不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或者与医生的解释不一致,使家属失去对护士的信任认为护理人员水平低,不负责任,引发矛盾。静脉穿刺不成功在纠纷中占了很大比例。本组15起纠纷有6起是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

1.1.3 法律意识淡漠

护士不能严格按照护理文书进行书写,在护理记录病情描述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过于简单,对患者的突发的病情变化描述不清或根本没有描述,甚者迟记、漏记等;危重患者抢救后,抢救用药补记、抢救过程的病情描述等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甚者漏记、错记,在病历中留下凭证,为纠纷埋下隐患。本组有2例因医护记录不一致而引起纠纷。

1.2 家属及患儿方面

1.2.1 家属方面 患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长辈的精神寄托。往往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很高,希望所有医护人员把自己的孩子作为重 点关注,如孩子病情恢复不好或反复,常常把怨气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有些贪玩的患儿,将水果刀、充电器等带入病室,均增加了护理不安全因素。

1.2.2 患儿方面 患儿年龄较小,缺乏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有限, 需求或不适都需要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往往会表现出烦躁、哭闹、跳床,用摇晃床档、用头撞击床档等以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容易会出现针刺伤或液体外渗情况,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1.3 其他原因

住院费用高:高新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新特药的应用,高额费用使许多患者无力承受。

药物包装大:儿童用药剂量小,很多药物是成人药物包装,造成资源浪费。一日清单不清:未做到一日清单制、收费项目填写不完整或发生错误。仪器设备维修不良:输液泵控制液体滴速,运行时间不同,配件无法配齐。本组有1例因一日清单没有及时记录,1例因药房没有小剂量包装而用了大剂量包装,浪费了药物,费用增高而产生纠纷。

2 防范对策

2.1 完善加强各项管理制度 每年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核心制度培训和考核,加强医疗安全意识教育,让每个护理人员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心中。及早发现些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对一些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2.2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培训计划,采用在岗培训、短期学习班、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三基 ”培训,特别要加强静脉穿刺的培训,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以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和尊重。

2.3 改变服务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转变护理模式,从以前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要有爱心、细心、耐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体现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

2.4 加强护患沟通 工作中保持自己美好的“白衣天使”形象,着装整洁大方,坐立行走符合职业规范。与患者沟通时微笑 、真诚、亲切、自然。沟通时语言通俗易懂,避过于专业化,语调温和,尊重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家属提问要耐心解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留有余地,并且注意与医生的解释一致,避免让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和疑虑。

3 小结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增加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应加强业务素质训练,提高业务水平,调整心态,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第3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根据观察要点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9%,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83%相比明显较低,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医务人员应注意明确观察要点,针对性的做好护理。

关键词:呼吸机 观察要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4-0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呼吸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障碍的危重病人救治中,但呼吸机为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机体各方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患者,更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做好使用呼吸机患儿的护理工作,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究使用呼吸机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回顾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男性16例,年龄在1.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1.56)岁,女性13例,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1.43)岁。对照组24例,男性13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1.29)岁,女性11例,年龄在2.5~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1±1.46)岁。其中,脑炎患儿11例,哮喘患儿13例,颅内出血患儿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7例,麻醉意外患儿3例,吸入性肺炎患儿4例。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为30~354h,平均时间为(221.52±18.63)h。所有患儿病情、年龄、使用呼吸机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于呼吸系统的观察护理。观察患儿口唇及面部颜色,以判断是否缺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及时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情况及呼吸节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对呼吸方式进行调节。并对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进行检查,正确判断通气状况,合理调整呼吸机的工作参数,确保肺通气维持在满意状态。因实施气管插管术之前,气囊周围有较多细菌存在,所以使用呼吸机的患儿产生肺炎的几率较高。因此,临床护理中应及时对患儿进行肺部听诊,对痰培养及X线所见等指数及时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空气流通,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罐中的注射水也要保证及时更新,整个过程都要保证无菌操作。因使用呼吸机患儿的喉门不能关闭,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咳嗽能力,分泌物无法自行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定时吸痰。护理人员要首先向患儿家属讲述吸痰的必要性及配合方法,亲身示范,吸痰前首先给予患儿过度充气,鼓励患儿有效咳嗽,变换轻扣其背部排痰,以有效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产生。每天2次更换切口敷料,常规使用抗生素。当有气胸临床表征时,立即拍X光片检查,帮助医生对患儿实行胸腔穿刺,必要情况下置入胸导管以尽量引出气体。加强护理干预,定时对其拍背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于患儿床头放置胸穿包,以方便紧急救治时使用[1]。

1.2.2 对于血压的观察护理。低血压病症临床中也常易发生,护理人员应每间隔1个小时检测患儿血压1次,对产生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呼吸机的工作参数给予重新调整。若调整参数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表示症状发生机制为呼吸机因素;若患儿症状无明显变化,则可能是因为患儿自身存在低血容量病症,或心肌收缩相对较差,分析原因后对症处理。

1.2.3 对于神经系统的观察护理。呼吸机过度通气会导致碱血症,患儿的脑血管出现收缩致使脑缺血,严重者可产生昏迷;若呼吸机通气不足,存在于血液中的CO2分压会明显升高,此时容易使患儿有昏昏欲睡之感,脑血管也会出现扩张,导致脑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昏迷。因此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神志意识,并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1.2.4 对消化系统的观察护理。腹胀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使用呼吸机可增加患儿腹腔脏器血管的阻力,使其产生缺血或者缺氧。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有效指导患儿进行简单的床上活动,确保胃管畅通,并每晚对患儿腹部按照一定方向实施按摩[2]。

1.2.5 心理护理。患儿年龄较小,面对陌生环境会感到害怕,尤其是在插管后,因不能说话会产生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表现为哭闹不止甚至拔管。此时护理人员要协同家属耐心的对患儿进行开导,使用轻柔的言语向患儿介绍呼吸机的作用,减轻患儿抵触心理。临床中使用呼吸机之后,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护理人员要多陪护患儿,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的方式缓解患者不安心理。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耐心,及时了解患儿心理反应,切实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护理,两组患儿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护理期间,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具体表现为切口感染者1例,气胸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9%,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有5例,其中肺炎患儿3例,气胸患儿1例,黏膜损害患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对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根据观察要点实施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并发症产生,促进患儿病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腹泻; 综合护理; 患儿; 临床效果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引发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状改变,常常伴有发热、呕吐及脱水等临床症状[1]。在集体场所一旦有患儿感染,极易造成群体爆发流行,难以控制,危害较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腹泻患儿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降低死亡率。本文对腹泻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来本院儿科住院的98例腹泻患儿,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1个月~4岁,均有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等临床表现,且多有体温升高、腹胀等。将上述98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对照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实验组(n=4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及时纠正患儿的电解质紊乱、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遵医嘱补液治疗,对症处理,如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出现缺氧症状给予吸氧等[2]。

1.2.2 实验组方法 (1)饮食护理:对于8个月以内的患儿,应保持原有的喂养方式,暂停辅食的添加,应少量多次喂奶,对于平常饮食的患儿,所选择的食物适量加入植物油、蔬菜及肉末,呕吐较为严重的患儿应禁食4~6 h[3],待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需循序渐进;(2)肛周皮肤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在便后用温水清洗周围皮肤,动作轻柔,穿棉质的尿布或内裤,防止损伤患儿皮肤,若臀部出现发红、破溃,应在清洁后涂抹鱼肝油,防止发生红臀[4];(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多于患儿接触,密切观察患儿的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及量,观察患儿神智有无变化、脱水症状严重程度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为病情变化提供及时的信息;(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疏导内心的不良情绪,在患儿生病期间,家属情绪通常比较烦躁,如处理不好护患关系极易发生纠纷,影响科室的声誉;(5)补液治疗:遵医嘱应用补液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时评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于轻度缺水患儿可使用口服补液方式,对于病情较重患儿适合静脉补充液体,提高治疗效果[5];(6)健康指导:对患儿家属进行卫生指导,告知其喂乳及配乳前后要洗手,患儿餐具及用具要刷洗干净,定时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清洁,防止交叉感染[6];(7)出院指导:患儿康复出院前,护理人员告知科室联系方式,定期随访,告知家属及时带患儿复查。

3 讨论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腹泻的因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感染了轮状病毒,多见于6~24个月之间的婴幼儿[7]。轮状病毒是无被膜的RNA病毒,具有双股基因组成划分为11个片段,每个片段编码有一个病毒蛋白,该病毒可侵犯多个脏器,多导致心肌损伤[8]。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等,准确记录,尤其是患儿的排泄物的量,及时反馈给医生,制定合理的补液计划[9]。由于现在家庭多为一个孩子,都被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家属溺爱,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防止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在儿科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才能够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便于开展工作[10],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减少烦躁等不良情绪,营造了家一般的住院环境。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51%,实验组为97.96%,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红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对腹泻患儿的综合护理,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有效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红臀的发生率,促进患儿的舒适。

参考文献

[1]张亮,柴烨.2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89-90.

[2]赵凤霞.综合护理干预在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120-1121.

[3]卢柳霞,周巧宇.专科饮食护理对促进腹泻患儿康复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252-253.

[4]侯建英.住院腹泻患儿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179-180.

[5]冯雪婷.综合护理干预在秋季腹泻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61-62.

[6]徐翠玲.护理干预在小儿秋季腹泻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46-47.

[7] Huang Y,Carpenter L.Identifying elderly depression using the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ed care assessment in nursing homes[J].Aging Ment Health,2011,15(8):1045-1051.

[8]王小茹.秋季腹泻患儿心肌酶谱的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13-214.

[9]李春艳,曾凤艳,尹雪梅,等.中毒性传染性腹泻患儿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72.

第5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特殊护理干预;儿科;静脉留置针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78例儿科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选取78例儿科患儿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43例、女性45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年龄(4.10±0.92)岁。按照抽签方式将78例患儿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利用静脉留置针治疗时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三查七对"、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规格及穿刺部位等[1];研究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即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措施同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自拟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掌握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态度、护理效果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特殊护理干预措施 ①穿刺时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温度及湿度适宜,定期对穿刺室内物品、空气及地面消毒;②讲解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指导患儿家属积极配合穿刺工作,提供音乐、书籍、玩具等物品分散患儿注意力,给予适当语言鼓励,提高患儿接受治疗自信心;③穿刺完成后,由于患儿大多活泼好动,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固定措施,若患儿体表油汗较多,可适当加固胶布,必要时可用小绷带固定以免脱落;④患儿输液完成后应及时封管(生理盐水3ml冲管后肝素钠2ml封管);⑤整个过程动作轻柔,滴注或封管过程中注入速度均匀缓慢[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与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82.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20.51%,两组患儿穿刺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套管阻塞、置管后局部渗血、静脉炎、导管脱出液体外渗等,经及时处理后痊愈,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分析,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临床又可称为套管针,其特点为柔韧性好,可随人体血管形态进行弯曲变换,在治疗过程中对血管仅造成较小刺激,并可有效改善液体外渗情况[3]。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因其操作简单,可减少由于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科患儿具有浅表静脉细、小、分布少、易损伤等特点,且患儿活泼好动,不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因此有研究显示,利用静脉留置针对儿科患儿治疗时应采取特殊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

本文研究可知,对儿科静脉留置针治疗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后,其一次穿刺成功率仅为82.0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51%,且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穿刺效果并不理想;应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后,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4.87%,且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69%,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可获得满意穿刺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儿科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琴.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在安全护理中的作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3):361-362.

第6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方法:将54例患儿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

结果:护理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中具体实施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各级医院使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优质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91-01

小儿肺炎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居多,其从发病率到死亡率都居小儿科疾病的首位,我国国内小儿肺炎占住院数的24.5%~56%[1]。合理有效的护理在治疗小儿肺炎的措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从2013年1月起,对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肺炎住院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护理效果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3年9月,我院共收治小儿肺炎患儿54例,其中男孩37例,女孩17例;年龄2~5岁。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咳嗽、气喘,听诊肺部有细湿音,WBC总数可见增高。其中有5例患儿伴有呼吸困难。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经确诊为小儿肺炎。

1.2分组。经患儿家长同意,将患儿平均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护理措施。

1.3.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1.3.2护理组: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主要从环境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护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护理。①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定期消毒、换气,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控制在50%-60%,且房间的布置尽量活泼、可爱,如房间墙壁贴卡通画等。②病情护理: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注意有无呼吸喘憋、烦躁不安、胸闷等症状,必要时吸氧,注意防止患儿缺氧、出现呼吸衰竭和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在患儿出现呼吸不畅时,可轻拍患儿背部,也可使用吸痰器为患儿吸痰[2]。其次,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a.当患儿由发热时等要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如使用冰枕、酒精擦浴等,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防止高热惊厥;b.监测脉搏、心率变化,在静脉输液时,控制输液速度,以免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患儿心衰,如果患儿出现面色苍白、烦躁等,脉搏高于160-180次/分,马上报告医师进行强心治疗;c.注意观察患儿神志,患儿瞳孔的变化和肌张力等神志异常表现,若出现嗜睡、惊厥、呼吸不规则、昏迷等中毒性脑病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并与医师共同抢救[3];d.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为患儿服药,主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一般使用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d。③饮食护理:在患儿患病期间,主要给与患儿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少量、多次喂食;注意饮食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此外要保证足够的水分,以保证体内代谢;对于年龄较小或不能进食的患儿要静脉输注营养液,对于重度缺氧、呼吸困难、伴有心衰的患儿应禁食,待病情平稳后再喂食;在喂食、喂水时要避免出现呛咳、呕吐等。④心理护理:向大龄患儿讲解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安慰患儿以减轻其紧张、恐惧情绪;小龄患儿在操作前要与家长沟通清楚;在操作期间,利用幼儿爱玩、注意力易被转移的心理,哄患儿在游戏中配合治疗。⑤健康护理:叮嘱患儿家长在住院期间尽量使患儿卧床休息,静养;出院时指导家长对患儿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注重呼吸运动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1.4数据统计。统计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治疗费用、患儿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对所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3±0.75天,平均住院时间10±1.3天,平均治疗费用为3056.8元,对护理措施满意率为82%;护理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2±0.61天,平均住院时间8±0.7天,平均治疗费用为2656.2元,对护理措施满意率为98%。护理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小结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措施。本研究中,我们在具体实施时,要求医护人员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以患者为中心,紧紧围绕患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在对小儿肺炎的护理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注重病情变化与转归,告知患儿家长除对患儿在生活上精心呵护外还要对患儿进行饮食上的护理,以此来提高患儿对疾病的抵抗力。此外,在患儿患病期间督促大量喝水,以保证体内的水分充分循环,保证呼吸道黏膜病变的恢复[4]。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中具体实施时,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各级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伟华.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心衰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14):76-78

[2]颜梅.6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80-681

第7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78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支原体肺炎在小儿呼吸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发热和咳嗽是其主要临床症状, 但支原体肺炎可累及其他器官, 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 影响到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小儿支原体肺炎除了实施有效的抗支原体治疗外, 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产生积极影响[1, 2]。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其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 均符合诊断标准[3]。同时排除合并有心肌炎、并发脑膜炎等患儿, 不能坚持完成实验过程的患儿, 患儿家属不同意参与本实验、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和女分别为21例和19例, 年龄最小12个月, 最大11岁, 平均年龄(5.1±3.9)岁;病程分布:病程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临床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支原体肺炎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儿症状变化、对患儿及家属行简单健康宣教、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了解患儿心理改变情况, 分析支原体肺炎症状对患儿情绪的影响, 分析病房环境、医疗操作对患儿的心理影响, 针对患儿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儿不良情绪, 减轻患儿对医护操作的抵触情绪。②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儿和家属了解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过程、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等, 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支原体肺炎的认知, 利于实施医护操作。③用药指导。让患儿和家属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引起患儿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可在患儿进食后进行输注, 在输注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 严格控制滴注速度, 减少或避免静脉炎及心力衰竭的发生。④症状护理[4]。对患儿做好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 做好物理降温准备和处理, 退热过程中防止患儿虚脱, 注意保暖等。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咳嗽, 及时排出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给予止咳类糖浆剂等。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改善情况, 胸片征象改善情况分为完全消失、明显改善、无改善3个级别, 完全消失: 主要症状不再出现,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全部消散吸收。明显改善:主要症状减轻明显, 胸片显示炎性病灶很大程度消散吸收。无改善:治疗前后比较胸片和患儿症状无好转。改善率=(完全消失+明显改善)/总例数×100%。②观察组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静脉刺激、皮疹)发生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5] 两组患儿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患儿治疗7 d内咳嗽和治疗前比较显著减少, 体温恢复正常, 肺部听诊哮鸣音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为显效;患儿治疗7 d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咳嗽症状有所减轻, 哮鸣音有所减轻, 为有效;咳嗽、发热、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改善不明显,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24例、明显改善14例、无改善2例, 改善率为95.0%;对照组患儿中胸片征象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13例、无改善11例, 改善率为72.5%;观察组患儿治疗7 d后胸片征象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5、14、1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13、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8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由于儿童患者年龄比较小,对自己的病症不能清楚表述等。这些状况使得儿科护理变得较为复杂,显得比成人护理特殊。护理安全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不发生其允许范围以外的医疗事故[1]。在护理中,怎样处理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关注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共接受患儿645例,其中男孩330个,女孩315个,年龄基本区间在30d~9岁,平均年龄为5.5岁。把所有患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进行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340个,男儿童患者175个,女儿童患者165个;对照组患儿305例,男童患者155例,女童患者150例。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两组患儿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对这组儿童进行日常的护理。例如按时进行日常的病情记录、病情检测、静脉注射等,并在诊断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需要药物治疗时安抚患儿情绪,并观察其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外,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入院以后协助患儿家属对患儿情绪进行安抚。注重患儿病房中的卫生、温度等,向患儿家属宣传必要的治疗注意事项、出院后的康复问题等。

1.3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对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之后的两组患者的投诉次数进行比较,记录各类投诉原因。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对所有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和处理,使用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相关统计计量资料分析,使用χ2检验分析相关计数资料。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通过分组观察分析讨论由于儿科护理过程与成人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儿科护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笔者的护理工作经验及日常的经验分析认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儿年龄较小,家长缺乏信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不断增加,导致孩子比较任性,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加。患儿年龄较小,很难把自身的症状清楚的表述,家长表现得更为急躁,对护理人员倍加挑剔,引发医患纠纷[2]。②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风险认识不足。患儿在发病时速度较快,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临床经验欠缺的情况下,没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延长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③患儿普遍出现哭闹现象,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同时,混乱、嘈杂的医院环境使护理人员极易对其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变得急躁,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失去耐心,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加大了引导患儿配合治疗的工作难度,从而加剧了纠纷。

在儿科治疗的过程中,完善健全儿科护理工作,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高质量的护理,有效地对患儿治疗意义重大,结合上文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提出以下建议。①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素质。医院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定期组织合理人员惊醒培训工作,一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培养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同时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降低工作强度。②对入院患儿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患儿入住医院后,作为护理人员要首先向患儿及家属介绍详细的入院情况,对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进行适当宣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③按患儿的特殊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由于患儿自身年龄较小的特点,医院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特殊性采取必要的护理保护措施。此外,还必须制定完善相关的医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而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保证患儿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

4 结论

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患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科护理成为医院各科护理中比较复杂困难的工作。为确保儿科护理过程中零风险,杜绝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的建设,同时需要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和谐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第9篇: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小儿肺炎; 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3-0115-02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的急危重儿科疾病。常规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呼吸道护理和药物治疗等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对患儿抢救最佳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探讨不足[1]。笔者比较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救治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9年4月-2013年4月以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10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综合检查确诊,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3.65±1.22)岁;病程3~10 d,平均(5.59±2.13)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1例和循证组5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参考蒋娟[3]研究给予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常规护理,循证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组建小组。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全面学习和掌握循证护理相关知识。(2)循证问题。认真分析患儿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和进展程度,制定救治和循证护理措施,根据患儿病情差异,选取最佳护理干预方案。(3)循证护理措施。①基础护理: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需严格无菌吸痰,进行雾化吸入以避免肺不张。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强化循环功能和体温监测,评估护理干预前后心率、尿量和精神状态,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②心理护理:通过抚触和游戏等措施建立护患关系,增强患儿与护理人员信任度。③饮食护理:选择易消化、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等流质和半流质食物。④健康宣教: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和合并症,嘱咐家属配合护理干预措施。⑤运动护理: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康复训练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⑥评估:干预后,全面评估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变化等指标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者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心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变化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疗效

护理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循证组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5例。循证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992,P

3 讨论

作为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因素相对复杂,常规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呼吸道护理和药物治疗等措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即不完整的神经调节系统,决定了常规干预的同时,配合有效且完整的护理干预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循证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一种新的护理理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重在强调分析、总结与患者相结合,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促进理论和经验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病情需求制定护理干预方案,从而使护理成为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促进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5]。本研究首先组建小组,全面学习和掌握循证护理相关知识,为循证护理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认真分析患儿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和进展程度,制定救治和循证护理措施,选取最佳护理干预方案,从而确保循证护理奏效。基础护理能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儿呼吸道畅通,通过抚触和游戏等心理护理措施建立护患关系,增强患儿与护理人员信任度。饮食护理确保患儿机体营养供应。健康宣教调动家属参与,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和合并症[6]。根据病情需要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能够增强患儿体质。护理干预后的全面评估能够评价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措施。本研究显示两组均能够改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但循证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循证组总有效率90.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51%,表明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护理中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和肝肋下增大程度,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卫红,廖丽霞,钟春兰.5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107-108.

[2]陈兰,张丽英,钱海燕,等.循证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622-623.

[3]蒋娟.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83.

[4]张晓影.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6):1188.

[5]靳淑红,张慧敏,秦利格.个体化护理干预对42例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