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病谱变化规律分析

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病谱变化规律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珠海市某三甲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及病死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珠海市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137849例出院病案资料,按患儿出院时间划分为1999年-2008年和2009年-2018年2个时间段组别对比研究。结果20年间住院患儿住院平均天数6.77天,中位时间6天,其中男85669例,占62.2%。年龄集中于婴儿期(29天~1岁),占38.0%。在疾病系统构成中呼吸系统疾病居于首位,构成比42.1%,之后位次是新生儿疾病(27.1%)、传染病(9.5%)、消化系统疾病(7.4%)、血液系统疾病(3.5%)。死亡病例共127例,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死亡病例前5位疾病为新生儿肺炎、重症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重度窒息、败血症。结论儿科临床及预防工作的重点仍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等防治工作,且要重视逐年增长的疾病。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谱;死因

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儿科病种变迁,为临床治疗、儿童预防保健提供宏观指导,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对珠海市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科住院,年龄为14岁及以下的患儿共计137849例归档病案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来源于某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中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资料完整真实。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疾病诊断参照诸福棠等主编的第6版《实用儿科学》[1]和相关专业会议统一规定。疾病分类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2]及广东省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疾病分类与代码库》,主要诊断作为疾病分类病种。按患儿出院时间分组:划分为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组别,以研究对比前后10年某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年龄分组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为5组。新生儿组:脐带结扎起至满28天;婴儿组:29天至未满1周岁;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4岁。

1.3统计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采用SPSS18.0处理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及死亡人数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0年来儿科14岁及以下的住院患儿共计137849例,婴儿组52341例(37.97%),新生儿组37683例(27.34%),幼儿组24284例(17.62%),学龄前组15413例(11.18%),学龄组8128例(5.9%)。婴儿组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性别情况

男性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比较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住院人数,发现住院人数数量逐渐增加,男性患儿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

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疾病系统中占第1位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居于第2位。传染病有上升趋势,由第4位升至第3位;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分别升至第5和第7位;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由第3位降至4位,见表3。

2.4单病种构成及顺位

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稳居2个时间段第1、2位,例数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第2个时间段出现大爆发升至第6位;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支气管炎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分别升至第3、4、5位;腹泻病明显下降,由第3位下降至第7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第5位降至9位,见表4。

2.5死亡疾病顺位及构成

住院死亡患儿共127例,合计病死率为0.09%。1999年-2008年为0.22%(82/37989例),2009年-2018年为0.05%(45/99860例),病死率下降明(χ2=87.21,P<0.001)。前10位死亡病种中新生儿疾病占了一半,其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重度窒息一直都位列死亡病种的前6位内;重症肺炎一直位列死亡病种第二位,见表5。

3讨论

3.1住院患儿一般情况

20年期间1岁以内患儿发病率最高,婴儿组和新生儿组在两个住院时间段所占百分比均分别为第1、2位,其原因考虑:⑴婴儿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且是体格生长第一高峰期,需要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其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1];⑵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是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未完善。故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推广、合理喂养、定期体检、体格锻炼及预防接种等仍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比较两个住院时间段,幼儿组患儿所占百分比增加明显(χ2=361.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患病率增高原因考虑与近十年早教机构迅速发展,0岁~3岁儿童集中生活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住院男性患儿占比高于女性患儿的原因考虑为:⑴有些疾病本身的发病率存在男女差异;⑵部分家属仍保留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较多的关爱男孩;⑶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两个时间段,男性患儿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2013年二孩政策实施,女孩出生率增加有关。

3.2病种特征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最高,与儿童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加上生理性免疫防御力低下,外界因素如季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吸烟、病毒感染等可增加呼吸道的致敏性,影响呼吸系统发育及功能,导致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新生儿疾病位居疾病谱的第2位,预示着新生儿科工作重点仍是加强围产期管理,提高产科、儿科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注意预防出生时缺氧窒息和感染。传染病例数在系统疾病构成顺位中上升,原因考虑:一些新发传染病性疾病不断出现或爆发流行,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手足口病[3]、轮状病毒肠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这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适当的调整预防接种程序对相关疫苗进行引进或加强。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上升原因不除外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因素有关,注意环保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强母亲孕期及儿童保健工作,做到早期预防。消化系统疾病下降原因考虑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及饮食卫生等改善,合理喂养等有关。根据单病种顺位,肺炎仍是儿童的主要常见病,尤多见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以及其免疫防御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决定了婴幼儿容易发生肺炎[1]。故加强婴幼儿的护理和体格锻炼,注重预防保健工作,加强监测肺炎病原体,并制备已知病原的相应预防疫苗,力求做到在流行高峰前接种相应疫苗,能更有效的降低肺炎的发病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均为疾病谱中主要疾病,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显著增加,它的发生主要与感染、早产低体重儿等围产因素、母乳等有关。保证优良的居住环境,加强围产期保健,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随着母婴同室促进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黄疸呈逐年升高趋势,这几乎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病的排位下降,跟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轻症腹泻病门诊治疗不收入院,以及人民生活卫生条件改善有关。近20年病死率明显下降,这与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密不可分。根据死亡疾病排序,降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是儿科工作的重点;巩固围产期保健基础工作,提高产前诊断和新生儿复苏等急救技术,重点预防新生儿感染及出生时窒息,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5]。根据某妇幼保健院儿科疾病谱变化情况,儿童疾病的防治重点仍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等,并且要重视呈上升趋势的疾病,对儿童疾病仍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47,1253.

[2]董景五主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一卷.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975.

[3]曾四清,孙立梅,钟豪杰,等.2008-2017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变化特征的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J].疾病监测,2019,34(2):141-146.

[4]饶斯清,何政贤,徐群芳,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1):98-99.

[5]梁润强,张永,杨杰,等.广东省2001-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5):972-975.

作者:周彬 陈柳珊 单位: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