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第1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 英语阅读学习

1.词汇积累

一般来说,普通高中毕业生应能达到3000的词汇量;入大学通过四级必须达到4000;过六级须达到6000;英语专业毕业生一般能达到8000。如此看来,词汇量的稳定增长对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对各项英语测试极为重要,阅读理解尤其如此。

笔者通过《麦克米伦英语高阶词典》所附词汇表对这60名学生经过初步测试,其词汇量平均在1500左右。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仅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一半。附表如下:

既然情况如此糟糕,那么这些学生自己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词汇量贫乏的问题的呢?问卷发现他们有以下几种方法:

综合上表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把背诵四六级词汇手册当作积累词汇的主要手段,而看美剧和听歌曲也是一些学生的手段,而所谓正统的阅读课和听力课上的词汇则得不到重视,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一般认为,由于语言学习的进阶性,词汇学习必须以教材性材料为主,视听为辅。而本专业学生则是完全相反。他们对教材性材料兴趣不大,对轻松活泼的视听资料则厚爱有加。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我们在教材选择方面是不是可以更有针对性一点。既然他们觉得课文枯燥乏味,那么是不是可以选择趣味性更强一些的轻松文章作为他们的教材。可能有人会反对,认为学习就应该是严肃的。但是我们学生的特殊情况放在这里。面对这些对阅读兴趣本就不大的学生,最重要的是通过好看好看的材料把他们的兴趣提高,提高他们的自信,然后才有可能逐渐改变他们对于阅读材料的轻视的状况。

2.语法知识

一般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法学习都是零碎而不系统的。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系统地阅读英语语法著作,对其有全局性的了解,达到可以灵活运用,甚至教学的水平。但本专业学生情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本表可以看出,大多数本系学生都不会自觉的去看英语语法。在他们看来,语法是高中时代的要求,并且由于当时极不愉快的学习过程,他们对英语语法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想到去购买一本具有学术水平的语法书。这个问题相当严重。由于课程设置,本系没有专门开设英语语法课程。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的状态。就他们的自觉性,很难要求他们主动地学习语法教材。

综合本系情况必须指出,应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语法课程,列入必修课,强制性的要求他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督促那些对英语语法还心存怀念却有时又动力不足的学生开始下工夫系统学习语法知识。

虽然语法教学和学习其实是比较枯燥的,但必须明白,如果不强制他们学习,他们不可能在阅读理解的语法要求上有所突破。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加以练习和作业,只有这样,本系学生语法薄弱的情况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3.语感流畅度

一般认为,具有流畅的语感是英语输入输出的必要保证,口语尤其如此,阅读也不例外。流畅的语感是建立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之上的,那些英语流利的人,无不是自学生时代就大量背诵名篇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强大的语感。对他们来说,用英语对话、写作,甚至思维都不是什么难事。那么我们同学情况如何呢?请看下表:

可以看出,在英语各方面,都有同学处于输入输出的困难境地,而且比例相当之大。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他们是怎样通过背诵解决语感薄弱的问题的呢?请看下表:

一目了然,绝大多数学生从不背诵任何英语文章,那么导致语感差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这当然是学生自觉性差的表现,其原因五花八门。

既然承认语感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面对着如此的现状,那么给学生开设专门的背诵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背诵材料建议为《新概念英语》,因为该教材词汇常用,趣味性较强,一直是背诵的经典材料。

4.相关专业知识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懂专业知识,那么看懂相应的文字材料就可能十分吃力,更不要说是外国文字了。作为本系学生,他们现在主攻方向是英语,但是他们在将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专业性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人的专业方向,那将来必然会遇到学而不精的困境。虽然一般的四六级考试对专业性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为了学生将来着想,必须尽可能地提供选择供其参考。英语阅读包罗万象,很难要求学生(甚至老师)全盘通吃。只有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方向,才能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的去阅读。这不仅对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哪怕是功利性的),而且对他们将来择业的时候有极大的好处。

根据本次调查,学生对以下专业较为感兴趣:

1)财务;2)法律;3)计算机;4)旅游;5)外贸。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专业都是我校所拥有的专业,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利用条件。调查的过程中,学生都显现了对这些专业知识的极大渴望,他们希望自己不仅英语过硬,而且能在这几个专业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5.人文知识

普通的阅读材料也像一部百科全书。不管是历史、政治、文化,还是科学技术伦理医学,都有可能会涉及。近年来的四六级考题更是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因此,想要在各种题材的阅读材料中游刃有余,光靠英语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学生不断积累扩大知识面,而不是依赖以往的基础。但现状是,人文知识的缺失已经不是某所学校的问题,而是涉及大学生整体的问题。这显然和我国教学体制与内容有相当大的关系。就我系学生而言,普遍表现出对世事极为不关心,所掌握的史地知识更是惨淡。通过调查问卷,得出一些结果,见附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我系学生对课外的史地知识极为轻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心现实的和个人有关的事情。虽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具体到英语阅读上,明显的结果就是不知作者所云,尤其是在四六级阅读中。很多学生都不能说出现在各国领导人的名字,不了解世界重要国家的情况,对重要历史事件一无所知,对经济现象也是一头雾水。应该说,他们是我国很多大学生的一个缩影,某种程度上,是不健全的教育体制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郑之龙.英语阅读技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霍斯尼RK著.李庆龙译.英语阅读能力探索.北京:外文出版社,1989.

[3]Borko H,Bernier C L.Reading concepts and methods.New York:Academic Pr.,1978.

[4]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等.英语语言外能力研究.外国语,2000,11(6):707-712.

第2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英文原声;电影;英语教学

引言

针对英语学习自身特点,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厌学情绪,帮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根据这些特点,我想到了在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英文原声电影进行英语教学。作为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方法,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和非专业的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虽然原声电影教学早已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英文原声电影在教学中的特点与优点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集光、影、声于一体,非常生动逼真,深受大家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利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安排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不同语言环境中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真实地呈现了异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从而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增强语言学习的文化积淀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比如有的经典电影中的台词一夜间就成了时尚。《泰坦尼克号》中台词“You jump, I jump”,一时间到处流行,甚至没学过英语的人也会说了,从影片情节中也明白了意思,由此可见电影对人们学习语言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英文原声电影应用到教学中会更加形象化、直观、生动,使人学得快,记得牢,并且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在词汇学习上,你可以将词汇的用法作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例如《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150万块巧克力”,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 “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我们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另外,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而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差异,却不能仅仅用语言分析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一些特点加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逐点分析,不断地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理解,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好处不仅是使学生由被动地看转化为主动地看,而且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让师生讨论文化差异。如:

Which differences did you see in marria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life?

How would people from China react/have reacted in the situation?

What would we do now?

What do you think the character in the film will do?

学生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借助声音和图像,学生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语言使用特点。日积月累,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大难关,同时对他们的口语、听力也有促进作用。

二、电影的选择及教学对象

1.电影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在通过电影学习英语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学习。适当的英文电影的选择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那么,哪些电影比较适合用来学习英语呢?我认为选择电影有三看:一看语言含量是否大;二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三看发音是否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其实迪斯尼系列的电影很适合学生们学习使用,一方面影片中人物的发音很标准、地道,另一方面内容也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他们看起来会很有兴趣。此外,《走遍美国》这部教材性质的影片也很好,影片长度适中,非常贴近生活内容,语速也适中,有利于学生学习。

2.教学对象。

首先,原声电影教学不应该只集中在大学,中学甚至是小学都可以采用。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最佳的时期,也是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这个时候给孩子们进行这种生动直观的原声电影教学,有助于打好语言基础,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不至于在大学由于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被动大量做练习,但收效又不大。早期激发孩子们语言学习兴趣,为以后培养自主学习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原声英语教学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使用不同的影片。以往,在使用教学影片的时候,都是很盲目的看哪个影片好看或热播,就选择哪个影片。其实这样做有时会起到反作用的,因为特定的人群或者特定的年龄段理解能力有差异,所能接受的影片内容是不尽相同。比如在给小学生放原声电影时,我们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如《狮子王》,或者是类似于《美女与野兽》这样的影片。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我们应注意他们年龄的特点来选择影片,还应注意到他们的性别来选择影片。男孩子一般喜欢看一些节奏比较快的影片,如《生死时速》等,还有比较时尚的影片,如《速度与激情》等;而女孩子们总是喜欢一些比较感性的影片,但是这些影片也应该有一定的时尚元素。如《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等感人的影片。不要选择暴力影片和内容不良的影片。还有一点就是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影片:对于理工科的同学应该多选择一些科幻片,因为科幻片中有不少东西是理工科的同学们所感兴趣的;同样的道理文史类的同学应该多看一些感性的影片。总而言之,原声电影应该是寓教于乐,而不仅仅是娱乐。

三、运用原声电影进行英语教学

1.在看电影以前,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电影。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电影比看完后问问题效果要好得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语言,以及他们如何运用语言体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影片中的某些插曲和对话要能完全听懂,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多看、多听、多练、多积累。同时提醒学生看的时候要注意做笔记。

2.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拿一个纸条把下面的字幕盖起来。这样做使学生更注意练习听力。如果不盖的话,我们会不停地看屏幕下面的字目,不会去注意人物的举止,而且还会走神,这样起不到提高听力的作用。如果能找到同时带有中英文字幕的影片,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样,我们能很清楚看到原文,看的同时也会注意他们的发音,而且也很容易学会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表达。

3.在不打断影片节奏的前提下,将影片分成几个片段,碰到有关文化习俗的地方,停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讲一下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也可以节选其中精彩的一小段,让学生进行模仿表演,这样即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模仿性,锻炼他们的口语,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看完以后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观后感,并且要求尽量使用影片中的句子,重视模仿。也可让学生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复述整部电影,或者让大家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笔记,讲一下自己的发现,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心得,这样可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复述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和听力。

5.对同一部影片可反复看几遍,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看电影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学习。每遍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第一遍我们可尽量听懂内容,稍微做下笔记,第二遍可进行精看精听,仔细做笔记,要最大程度地理解影片,这样看完这部影片会有很大收获。

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看电影的过程中,而不是消极地看。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因此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通常大部分的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程度表示满意,能回答大部分理解问题、完成练习,而这些学习活动并不影响他们对影片的欣赏。看完电影后,教师可把影片中一些表达上与中文特别不对称的用法挑出来给学生讲解。学生平时不可能想到这样来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看电影让他们学到地道的表达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们获益匪浅。

结束语

电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合适的影片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教学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片,而且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由被动地看转变为主动地看,学到地地道道的英语。因此,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愉快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地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可以摆脱枯燥单调的学习模式,为语言学习开拓一条生动有趣的学习途径,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晨梅梅.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润清.英语教学科研方法[M].北京:教学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第3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语言教学,一般分为两种:第一语言教学,即母语教学,本民族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即外语教学,他民族语言教学。本论文研究的中学语言教学属于前者范畴,即研究中学生的母语教学——现代汉语普通话教学。那么“什么是中学语言教学”呢?有的学者定义为:“简言之,语言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汉语的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的教学,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赏析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另外,一般教师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教学就是讲字词句和语修逻,有的认为语言教学应以讲文学语言为主,也有的认为讲解生字难词或者找到课文里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也算进行语言教学。

从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什么是语言教学”的研究甚少,因此,对其含义的概括还是十分模糊不清的。除了第一个对语言教学进行系统的定义外,后面那些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片面的,大多仅看到语言教学的某一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中学语言教学”至今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了解语言教学“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即为“语言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了。众所周知,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内容涉及整个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余映潮看来,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而张传宗更是认为,中学的语言教学,包括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从记叙、说明、抒情到议论,从诗歌、散文、小说到戏剧,从一般用语到应用文习惯用语,从语言的理解、欣赏、模仿到创作,从实用语法、实用修辞到实用逻辑,从文言的实词、虚词到句式,以及学习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中常用的语言,等等。还有学者深入研究了语言教学内容的组成要素,像杨光东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体系进行了要素分析,认为语言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语言、感悟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庄文中通过对历年语文大纲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初、高中各阶段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读、写、听、说中的语文能力两个方面。

相比语言教学的含义,对语言教学内容的研究明显要深入得多。一方面大家看到了语言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有利于避免走单一重复的教学路线;另一方面,学者们深入挖掘语言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无疑有利于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水平。杨光东所提炼出来的语言教学体系五要素,有利于让教师知道学生树立语言意识,通过学习语言,提高其表情达意能力,而庄文中制定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和语言能力教学体系,更是给中学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依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对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来看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张传宗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利于落实思想教育;有利于进行文学教育和贯彻美育;有利于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三多一少”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会学生写好字、写通文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参加语言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好其他学科。

张大文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是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根据;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进行具有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源泉。金永红同样强调语言教学的作用,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才能为语文课开辟一条正确的教学路子,才能纠正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语言教学的种种弊病。还有学者单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到了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徐慧琳和韩文和认为在阅读能力培养中注重语言教学,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使他们自己读懂文体,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原则。同样,贾荣仙、武志红也认为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和核心,阅读教学才会有正确的路子,整个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语言教学有以上诸多方面的作用,由此决定了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于是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教学”等观点,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余应源就认为“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邹兆文、叶熙剑在《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一文中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样,潘新和、岳增学都认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文学科无疑首先是语言学科。二是由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冯玮青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以音、形、义的结合为其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再者,汉语的句型、句式繁复而灵活,句间的衔接和插入也大有讲究,因此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三是由学生的知识状况决定的。由于现在不少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毛病甚多,错别字、病句、文理不清的现象相当普遍,冯玮青认为,有语文专家提出要把“通顺、连贯、得体”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张传宗也提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切实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善于理解、长于表达、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在马秀英看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高考也逐步在适应改革的需要。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看,很重视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规范运用的能力;对语言信息的准确理解、筛选、概括、阐释、评价的能力和对语言运用的速率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有关中学语言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不论是从总体还是单方面,大家都看到了加强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性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语言教学突出地位的论述更是将语言教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语言教学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四、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

语言教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加以重视,但实际中学语言教学的现状又如何呢?不少从事语言教学的人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王传高、董菊初在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感到中学语言教学存在以下误区:重思想内容解读,轻语言形式分析;重课文的阅读,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重新字生词的教学,轻关键词语的品味;重语言知识,轻实践训练;重言教,轻身教。同样,马秀英也认为,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文体教学体系,轻语言教学体系;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重作品内容,轻词语句段;重词语积累,轻语言表达效果。卢望春对当前语言教学的现状论述为: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我们许多教师过于强调结构分析和内容理解,而忽视借以表达内容的语言教学,使许多学生在想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出现搜肠刮肚,不知所云的怪现象。汪咏国眼中的语言教学是教“偏”了、教“歪”了,这种“偏”和“歪”表现为:一是架空分析,不触及语言现实;二是搞繁琐讲解,翻来翻去,什么都讲,就是不品味语言;三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讲不透语言,不会讲语言。而在钟卫红看来,长期以来,语言教学始终只是一种技能训练,以讲解语言知识为教学目标,停留在分析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本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语言训练,因此,学生只是消极地获得知识,没有语感的体验,语言表达更是苍白无力。

从以上分析看来,就目前中学语言教学的整体现状而言,对语言教学的重视是很不够的,语言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语言教学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诸多学者提出语言教学存在各方面的现象、误区,表明人们看到了语言教学存在的不足,因此,语言教学面临着改革。但是,在对语言教学现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都是批判的声音,不可否认,中学语言教学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如果因此而否定中学语言教学,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另外,在“破”的过程中,缺少建设性的意见,不能为下一步完善语言教学提供明确的依据。

五、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语言教学,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讨。冯玮青结合自身体验,谈到了在语言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理解语言材料,准确传授知识,提高语言教学的科学性;把握个性,讲清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具体感受作家是“怎么说”的;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学因素,以丰富、深化语言教学。在王首军看来,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教学,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教学;加强说话能力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黄纯钢总结出语言教学的四种方法:读精彩文段、讲关键词句、品深层内涵、评语言现象。熊芳芳对于怎样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这个问题,她认为在实践探索中,或添加、或删减、或调序、或置换、或勾连、或对比,六种方法各有其妙。与她持同一观点的还有张立成,只是他把“勾连”换成了“衬托”。杨俭和郑维玲都十分肯定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郑维玲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比较是从课文入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比较点,把握文章语言的特色,进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而杨俭更是从语言、内容、文体、写作方法、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比较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除此之外,郑维玲认为有助于语言教学的方法还有拓展延伸法、想象创新法。还有学者谈到语言教学的艺术,即科学地、生动地、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的思路、手法和手段。余映潮认为语言教学艺术大致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研究的艺术,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运用课文;二是教师实施语言教学的艺术,即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法实施的艺术。夏雨周也列举了语言教学艺术的三个方面:语言的转化艺术、语言的鉴赏艺术、语言的再造艺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从以上总结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学语言教学的方法可谓是不胜枚举。这些方法的立足点都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关键,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把语言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以上所列举的诸多方法,都是学者从教学实践和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操作性、时效性都较强,教师如有选择地、灵活自如地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去,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

六、关于中学语言教学与相关理论

任何实践都需要有理论来支撑,中学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与之关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语言学理论。在庄文中的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中学语言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更需要语言最基本的原理指导。语言的工具、思维特性,直线性和层次性,组合性和聚合性,这些语言的特性及其理论,直接指导语言教学。语言学的内容,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用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分支的内容,必然为中学语言教学所选用。语言学的方法,如观察法、对比法、类比法等,中学语言教学可以借鉴、改造,并创造适合中学生的语言教学方法。

第4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语言 言语 中学 语文教学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语言学各部门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方法的合理确定,起巨大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认为,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看,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中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二者区分开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方法等问题的认识

1.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法,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对“语文”这一名称的理解,我们认为还是最早使用“语文”这一名称的叶圣陶先生的解释最好:“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既然是语言的意思,语文课自然就是语言课了。这样,语文学科的性质就不难确定了。

2.既然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那么,这一学科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或者说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说得具体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对此,大多数人应该是同意的。然而,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主要是通过课文的教学来达到。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也符合语言和言语相区分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语言和言语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语言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存在于言语中,因此,学习一种语言总是从言语开始的。课文是不同作者运用语言的结果,正属于言语。从教学的最终目的看,听、说、读、写是运用语言的行为,也属于言语。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实际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模式:言语―语言―言语,即由言语入手,逐步掌握一种语言,然后又用于言语。这一模式的揭示,无疑是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结果。了解了语文教学的这一模式,我们就会对许多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二、从微观的角度看,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对于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1.词类是中学语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基本规则,而学生面对的却是丰富多彩、变化万端的言语世界。可以说,几乎每一条规则都会遇到例外的情况。例如:张曼玉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粗服乱头,衣不蔽体,双手叉腰,破口开骂,实在是太不女人了;但是她又女人得很,以至于谁不正眼看她,谁就不是男人。

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则,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名词前不能出现否定副词,名词后不能带补语。但以上例子中名词“女人”的用法却不符合这些规则。如果学生就此提出疑问,我们以往一般都用“活用”来解释。但“活用”的现象多了,就容易使学生对语法规则和词类系统的存在产生怀疑。如果我们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了,这个问题就好解释了。词类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词进行的语法分类,它实际上是根据同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划分出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如“离合词”问题。汉语中有些词如“考试、旷课、提醒、幽默、革命”等等,有时候可以在中间插入别的成分,即可以扩展。例如:等我考完试再去吧。(口语)

那么,它们到底是词还是短语呢?语言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中学语文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更是莫衷一是。如果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这个问题也好解决。从使用频率看,不扩展的情况占优势,扩展则是因为表达上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临用用法。所以,从语言的角度看,我们无疑应该肯定它们是词,不能仅仅根据它们在言语中的临时用法而把它们当做短语,或者认为“合则为词,离则为短语”。

第5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语法教学,是以教学语法为基础,培养学生活动语言内部结构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标的附录2中明确了语法教学内容。因此,语教学法备受关注。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语”和“语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对中国近14年(2001-2014)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成果归类

从文献时间跨度上看:近14年在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只有13篇,占总数的9%。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有137篇文章,占总数的91%。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

从研究对象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且有明确区域对象的文献中,关于城市研究的有22篇,而关于农村的研究仅有5篇。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从年级分布上看,在有明确年级对象的文献中,研究高年级即5、6年级的文献多于3、4年级。

从研究方法上看: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相关的150篇文献中,其中理论思辨的文献有18篇,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有24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的有108篇。经验总结的论文多于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的论文。

从研究内容上看:在研究内容上,笔者将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以2个角度进行划分,即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价值性的文献(14篇)、研究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文献(136篇)。其中,笔者也对研究小学英语语法现状的文献进行归类,即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文献研究(16篇)、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3篇)以及关于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135篇)。

二、成果分析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中国知网上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从2001年到2007年,知网上的文献数量很少,这从客观上反映出人们对于小学语法教学关注度不够,而且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处于一种不敢教,不知怎么教的状态。但从2008年起,知网上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到2011年进入第一个高峰期,这反映出了自2007年国家提出对课改进行修订以来,人们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法教学要回归,人们需要语法教学。

研究对象单一: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城市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多于农村的,没有以朝鲜族小学生为对象的文献,研究高年级的文献多低年级的,且研究小学阶段英语时态的文献较多。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城市的师资力量大于农村的,人们对于朝鲜族小学生的教育关注度还不够,许多方面仍需要补充。

研究方法科学性欠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文献中,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少,这是由于大部分文献都来自中小学教师,而他们所提到英语语法教学多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使得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基础薄弱,科学性不强。

三、研究结论

第6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汉语教学;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汉语热”兴起,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状态,才能有的放矢,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招生规模的扩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及问卷设计

我们的研究以了解河南省留学生汉语的教学现状为目的,以汉语语言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包括其基本信息、学习体会、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等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在豫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

(二)研究样本及统计说明

本研究是从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对河南省的部分留学生进行的调查。调查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形式,共收回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为了计算方便,我们的数据均四舍五入。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体会

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学习者认为其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更重要。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又占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刘)

来河南的汉语学习者学汉语的主要目的是喜欢汉语和找到好工作。学习者的内部动机非常强,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机。

情感因素的第二方面是态度,态度也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充分了解学习者对汉语的态度至关重要。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知直接关系到目的语的学习效果。汉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和言语技能(听、说、读、写),我们从这两方面看学生的学习体会。

有38%和30%的汉语学习者把汉字的难度排到了第1,2 位,这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也是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学习者对于自己陌生的东西总是感到困难。有46%的人认为词汇的学习难度居于中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法学习和组成语篇的基础,词汇的学习离不开汉字。分别有30%的学习者把语法的难度排在了2,4位,没有人认为语法学习最容易。这说明虽然汉语语法规则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学习者的体验不同。有46%的人认为语音最容易,这是因为汉语语音和其它国家的语音有相通之处,比较好掌握,进入口语交际比较容易,但是要想发音准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汉语学习者对言语技能的学习体会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查。

从重要程度来看,52%的学生认为口语最重要,这符合他们的交际需要和学习动机。有22%的学习者认为精读课最重要,因为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课,学习者通过精读课练习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掌握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而听力(3%)、阅读(7%)、汉字(6%)和文化(3%)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因为他们觉得难。

从难易程度来看,学生认为难的课程为听力(21%)、阅读(21%)、写作(24%)、精读(24%)。认为口语难的学生只有3%。从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认为难的交际技能必然会因为失去兴趣而不重视,而学习者认为重要的交际技能必然会因为动机较强而不觉得难。从教学的语言要素分析,听力课主要是语音的听辨练习,写作课和汉字密不可分,阅读课也要阅读大量的汉字,所以语音和汉字是制约汉语学习者的主要因素。

从学生的兴趣来看,分别有21%和18%的学生觉得汉语的口语课和精读课最有意思。而听力(7%)、阅读(3%)、写作(1%)、汉字(7%)一共只有18%的学生觉得有意思。认为文化类课程(书法、绘画、武术、民歌)有意思的学生一共有10%。在多选的学生中,大部分也是觉得口语课和精读课有意思。学习者觉得口语课最容易、最重要,同时也最有意思,这符合逻辑。而学生认为精读课重要,最难、却也很有意思。这似乎不符合逻辑,但由于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课,学校、教师对精读课都十分重视,往往是最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上综合课,他们教学方法丰富,知道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觉得有意思。

所以,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语言要素来看,学生认为汉字最难,语法、词汇比较难,而语音相对简单,但是做到发音准确并不容易。

2.从言语技能来看,口语课是学生觉得最重要、最有意思,也最容易的课。精读课是学生觉得最难、相对重要,也很有意思的课。听力、阅读、汉字是学生不重视、觉得难和没意思的课。

我们的对策是:1.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安排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2.重视语法教学的同时,注重语音和汉字的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赵金铭),我们选取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老师教学策略的选择有明显的喜好。

1.教学点的呈现方式

我们发现53%的学生喜欢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果只用一种教学媒介,36%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板书。希望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只有6%,其它呈现方式占5%。

在传统的汉语教学中,板书是主要的教学点呈现方式。它可以展示教师准备好的内容,也可以呈现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方便课堂交流。汉语学习者对老师的解释有一个慢慢吸收的过程,可以利用老师板书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吸收、记下笔记,同时从教师的板书中观察汉字的笔顺和写法。所以即时性、互动性和动态性是板书的优势,是PPT不具备的。PPT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流程的展示,不可更改。但是可以使教学点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图片和情景。

所以,对汉语教学来说,板书和PPT都是教学点呈现的有效途径,但是教师要有选择地使用两种方法。PPT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并非主要媒介。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汉语学习者最喜欢的教学点呈现方式,汉语教师要从书写的正确、设计的条理,重点的鲜明三方面做好板书的呈现。

2.教师的课堂语言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课,课堂讲练发音、解释生词、传授语法运用什么样的语言,目前在学界已经产生共识,普遍认为教师运用目的语传授知识更能给学生制造语境,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我们的调查也说明,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理论的要求,更是学生的要求。

结果显示,50%的学生希望老师只用汉语上课,38%的学生觉得汉语和英语都可以,而只有12%的学生希望老师用英语上课。这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在豫留学生的生源构成有很大关系。在豫留学生多来自日韩、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欧美学生较少,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强,对自己学习汉语的要求很高。希望老师用英语上课的学生来自初级一的班级,母语或是官方语言是英语。选择只用汉语的学生多来自初级二以上的班级,母语多不是英语。总体来说,学习者对教师说汉语有非常强烈的要求,而对老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英语比较排斥。学习者学汉语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好,对老师使用汉语的要求越强烈。

所以汉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课堂语言,形成可以理解的输入:1.发音夸张,语速慢;2.只用基本词汇和替代词汇;3.多结构完整的单句,少复句,多陈述句,少疑问句;4.多重复,多解释,5.夹杂媒介语,附带手势、动作和表情。

3.教师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丰富。从学生的满意度来看,分别有46%的学生认为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或很灵活。总体来看,在河南学习的留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满意度很高,但不满意的比例有8%,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应该找到这些不满意的个例,从他们不满意的原因入手,因材施教,提高满意度。

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讲授法(80%)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广泛使用。语境教学法(80%)因其生动性,直观性,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容易掌握,所以越来越多地被汉语教师采用。操练法(40%)的使用不是十分广泛,可能与课型有关,而游戏教学法并没有被汉语教师采用,这或与河南留学生的年龄结构有关。

所以,关于教学策略,我们的结论是:

(1)教学方式上,学生更喜欢板书的呈现方式,更喜欢老师运用汉语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满意,但有提升空间。汉语教师更喜欢语境教学法。

我们的对策是:合理地设计板书,用简单清楚的汉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learn strategies)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刘)

1.课堂互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起到中介作用,它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对外汉语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刘)这就离不开大量的课堂练习、提问和反馈。

外国留学生都非常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他们喜欢口头练习和回答问题。他们觉得回答问题是对老师教学的反馈,可以通过回答问题练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汉语,从而获得成就感。他们积极的学习策略的使用说明他们对学习策略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他们听不懂,有70%的学生选择问老师,另外有30%的学生选择问同学或中国朋友,这说明他们的学习策略积极,汉语老师是他们觉得最权威、最信赖也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汉语老师要提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主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表4 汉语学习者上课记笔记的情况

和前面我们关于学习内容的调查相呼应的是,学生非常喜欢回答问题、喜欢问问题这样的口头交际,但是对记笔记,甚至用汉语记笔记的调查结果说明学生记笔记的比例不高,这会导致复习不能有效进行。虽然学生能记笔记,但是书面的“记”并不像口头的“说”的练习那么普遍,教师还应不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2.课外学习

学生在中国的汉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中国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在课外的学习情况更是学生学习策略的体现。

从学习时间上来看,下课后用2个小时(32%)或者2个小时以上(30%)的时间学习的学生占了62%,只有12%的学生下课以后不学习。从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只有22%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完成作业,表示大部分时间或者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各是39%,没有学生总是不写作业。汉语学习者下课以后愿意花时间来学汉语,但是作业的情况又不容乐观,这与教师的要求是否严格和作业的内容有关。学生对作业内容的喜好并不相同,学生最喜欢写汉字(37%)的作业,其次是读书(26%),学生对语法(16%)、词汇(11%)和阅读(10%)练习的兴趣都不是很大。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汉语老师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而这些练习都是关于语法、词汇和阅读的。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选择性地做作业,课后的学习和老师的要求脱节。

从课余生活来看,有93%的学生表示下课以后喜欢找老师聊天、问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增加教师的课后辅导,指导学生做课后的相关练习,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有74%的学生表示有时候会看中文电影或中文书,有17%的学生经常看,这说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是比较强的。有57%的人有中国朋友,有28%的学生有很多中国朋友,他们交中国朋友的主要目的是互相学习和帮助,有62%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根据苏曼二语获得研究的文化合流模式理论,对待目的语成员的态度,与第二文化的社会成员接触是影响二语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的因素之一。距离越近,第二语言越易获得。这种与目的语成员的接触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在河南的汉语学习者主动拉近了与目的语学习者和目的语所在文化的距离,所以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者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84%的学习者表示他们想考汉语水平考试。学习者对自己在中国的进步满意度高,89%的学习者表示对自己的进步满意(50%)或非常满意(39%),没有人对自己的进步不满意。这说明学习者在河南的学习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会说汉语(45%)和了解中国文化(45%)方面,有10%的学习者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写汉字。这说明我们重视汉字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总之,在河南省学习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积极的,而且达到了他们的学习目的,我们的对策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师生互动;运用更为灵活的作业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汉语活动。

四、结语与教学建议

本文从学习体会、教学策略、学习策略三个大方面对河南省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学习体会又分为对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体会,教学策略又分为教学点的呈现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学习策略又分为课堂互动和课外学习两大方面。从我们的调查,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从学习体会来看,学生认为汉字最难,语法、词汇比较难,而语音相对简单,但是做到发音准确并不容易。口语课是学生觉得最重要、最有意思,也最容易的课。精读课是学生觉得最难、相对重要,也很有意思的课。听力、阅读、汉字是学生不重视、觉得难和没意思的课。

从教学策略来看,学生更喜欢板书的呈现方式,更喜欢老师运用汉语进行教学。汉语教师更喜欢用语境教学法。

从学习策略来看,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都较为积极,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的教学建议是:

1.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安排教师。

2.重视语法教学的同时,注重语音和汉字的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地设计板书,用简单清楚的汉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4.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策略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梁芳; 陈自高; 阎梅红,河南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平原大学学报2005(6).

[4]汝淑媛、冯丽萍、李红.对短期来华美国大学生的汉语教学调查及教学策略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 2011(8).

作者简介:

王倩(198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学理论。

第7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曹有国 上海市存瑞中学)

在当前语文教学界,一部分同志提出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的口号。如:“ 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便是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抓住 它(指语感),突出它的中心地位,也就坚持了唯物论。”[①]这种对“语感教学” 的高度评价确实令苦于语文教学多年效率不高的人们怦然心动。但是,冷静想一想,事 实是否确定如此呢?我总感到很玄乎。我认为,语感在当前并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 或支点。理由如下:

一、缺乏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手段及方法。

对于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界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老一辈语文工作者曾 作出过许多精辟的阐述。如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②]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③]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精辟的见解并未能被 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找到进行语感训练的 有效操作手段。从历史上看,一种教学主张的提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教材体系、教学手 段、教学形式、教学操作方法的配套,那么这种教学主张必然在教学实践中行不通,成 为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一种教学主张的施行应该是一个多 层次的系统工程。拿这点来衡量当前语感教学论者提出的一些语感训练的主张,我们发 现,大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文章涉及语感教学 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就是这些文章提出的具体操作方法,也仅仅是一般化的原则。归纳 起来,不外乎“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两种说法。

先看“语感实践”,按语感教学论者的说法,“所谓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 触和使用语言材料”,“这是语感获得的主要条件之一。”[④]这实际上就是以学生 为阅读主体的观点,从理论上看,并没有特别新的意义。也许语感教学论者已经意识到 这一点,特别提出“不是任何一种言语实践都可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只有既针对内 容又针对语言而且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言语实践才能促进语感力的提高。”[⑤]但这 一界定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设想一个 读者阅读文章时只注意言语形式而不接触思想内容,或者仅接触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言语 形式。再说,阅读并不可能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上,而是阅读主体对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思 想内容、情感等诸因素的全方位的反映。因此,“语感实践”说没有新意。

再看“语感分析”。什么是语感分析?语感教学论者的回答是:“语感分析是理性 的途径”,即“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分析的。”[⑥]在语感教学论者看来,这是一 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但是,这里隐含着深刻的逻辑矛盾。“语感”是主体 的一种能力,虽然目前对语感的性质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这语感是在 主体对言语客体进行心智操作时产生的。或者说,是言语客体作用于主体时,主体对言 语客体产生的一种全方位的反映。那么,语感分析究竟是针对言语客体还是针对阅读主 体呢?根据字面意思,语感分析理所当然即是指对主体语感能力的分析,试问,这种分 析怎么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力的提高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 中才能达到。从一些文章所举的例子看,所谓“语感分析”实际上即是对文章内容与形 式的分析,就是阅读实践中的一种分析、比较活动,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而这种 新说法从逻辑上看是不够严密的。故“语感分析”这一提法也难以成立。因此,在目前 缺乏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形式、手段、方法的情况下,语感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 或支点。

二、对语感的内在机制还没有搞清楚。

阅读是主体知、情、意的统一活动过程,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处于 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是由教学的特殊目的所决定的。根据目前认知科学的理论,在智能 与知识的研究上存在六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没有不可言喻的知识,或者称为技能的 知识或实践的知识。如钢琴演奏家能在一秒钟内准确地按一定的乐谱弹击琴键十多次之 多,医生能根据症状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等等。在各门职业中我们都能找到某些既能 作出迅速反应而又不能说清楚这种反应的依据与机制的实例。这种不 可言喻的知识有时 显得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语感就属于这种现象。根据统计 ,目前对语感性质不同的说法就有六七种之多,可见我们对语感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也仅仅是停留在种种假说上。即使是影响颇大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习得机制”及 在此基础上获得的“语言直觉知识”(即语感),也仅仅是一个假设。这说明对语感的 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如此情况下,提出语感中心的口号,进而构造语感教学的体 系、原理,未免显得基础不牢靠,缺少科学依据。

三、对语感与诸语言能力的关系没有搞清,易引起混乱。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界定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 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大纲》并且在审美及道德情操方面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相应的 要求。语感教学中心论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势必要处理好语感与读说 听写能力的关系。就目前见到的有关论著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语感看作是自 动化的语言认识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的结合。再有一种认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听说读写 能力(认识能力)和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这两种观点对语感在诸语文能力中地 位的看法差别很大,但都未能清楚地揭示出语感与《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关 系。

“语感”,说到底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直觉理解能力。但我们要对 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势必要形式化、线性化,并进行分解操作,形成一定的有限的智力操 作步骤。而操作的外显行为不外乎读、说、听、写等活动。至于学生内潜的心智操作、 情感活动,这是很难把握的,而且各个阅读主体又有其不同的个性和智力品格,很难求 于统一。由此可见,把语感作为教学中心目标确实难以客观化,也不能揭示阅读实践的 形式,使人感到难以把握。

四、语感教学中心论不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

据目前见到的语感教学方面的文章,大多把语感作为形象思维的范畴。“语感的认 识结构是表象系统而不是语词系统。”[⑦]这一些文章在论证语感特点时所举的例子 看,几乎全部是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体中的语句。这就使人必然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似 乎只有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才会有敏锐的语感。但语文教学的任务并不是局限在这类文体 的把握上,还有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类文 体的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到社会上去经常使用的是实用文体。另外,中学语文 教学还有作文的任务。因此,语感中心教学论不能涵盖整个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无论从 能力或知识方面讲都是如此。

五、语感中心教学论过多地对知识教学进行指责,易引起误导。

语感中心教学论过多地对知识教学进行指责。如:“语感教

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说话写作的旧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⑧]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倾向。事实上 ,把语文教学作为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界十多年前就受到批判。但 传授知识及运用知识进行说话写作训练并没有错。形成语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显 然是不行的。其实,语感就是知识的活化。当前,语感研究中往往贬知识,以提高语感 ,这种把知识作为丑小鸭对待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六、“语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把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灵丹 妙药,似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只要贴上“语感”二字,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试看如下一些论述:“语感教学既包含了思想又包括了语言而又以语言为教学主体,既 包含了语言知识又包含了语言使用而又以语言使用为最终目的。”[⑨]“只有抓住语 感这一根本,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这一任务。” 这已经把语感教学摆到了整个语文教学至高无上的地位。

综上所述,语感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或支点,在目前,至多只是语文教学中的 一个方面,当然,这样说并不否定对语感教学作积极的探索。

[④][⑤][⑥][⑨]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及语感教学》《语文学

习》1992.10

[①][⑧] 《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中学语文教学》1993.5

[⑦] 《语感认知的特殊性》《语文学习》1993.9

第8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真语文”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中华而不实、虚张声势之不良教风的批判。尤其是一些所谓示范课,过分关注教师的表演,过分在各种噱头上动脑筋。这种流弊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提倡“真语文”,即提倡语文教学的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意在拨乱反正。

“真语文”之所以逐渐式微,大概在于语文之“真”,难以准确把握。何为“真”?在具体的语境里很难厘清真与不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一个分层系统,有语言与情境接面的语义层、体现语义特征的词汇语法层以及体现词汇语法的音系或书写层。有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意义创造的动力库,是区别动物语言与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

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早年认为,句法可以脱离语义而独立存在。但后期的他又回到传统语言学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上了。他认为,语义是语言系统的核心,是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的基础。

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的困惑: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该侧重于语法结构还是语义的意蕴?诚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的研究者,而是培养语言的使用者,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直接关乎语文教学中侧重点的把握。

欧美语言学界于20世纪初期比较关注对语法的研究,20世纪中期重心转移到对语义的研究,20世纪末侧重于语用的研究。受此影响,中国的语言学界和语文教学界当下比较重视语用,甚至有语文教学专家提出,语文就是语用,语文就是语用之学。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哪一种语言学的理论是真,其他则是假,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每家都能自圆其说,都能排斥别人。谁是“真”呢?当然也可以不分彼此,把它们和稀泥似的混在一起,那么,理论本身便失去意义,具体教学实践中更难把握。

如果对语言是什么、语言的核心是什么,都不甚了了,那么,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实在很难区别,侧重语法的语言学、侧重语义的语言学、侧重语用的语言学,这三者中谁更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理论?换言之,谁更“真”呢?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汉语所具备的外在语法越少,它的内在语法就越多。渗透到汉语之中的语法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观念,这一观念带来了适当的语序,并必将通过运用这种正确地建立起来的语序而在人们的精神中继续发展。”

洪堡特强调汉语的特殊性,这是很有见地的。他提醒要把语言结构、语序和人的精神贯通。但人的精神具有多种因素和多个侧面,这些因素都很难量化并简单地分出真假。认知与情感都属精神的因素,但它们的作用与特点有很大不同。

休谟说:“在一千种不同的看法中,不同的人面对的或许都是同样的对象,其中只有一种,仅仅只有一种看法,才是恰当和真实的,现在唯一的困难就在于找到并弄清它。但相反的是,一千种不同的情绪,它们被同样的客体所激发,却都是对的;因为没有一种情绪代表真正的客体。”从认知角度可以分真假,但从情绪角度看便没有对或错。

语文教学基于感性,伴随形象,担有文学与美育的重任。美,在休谟看来“仅存在于沉思的心灵之中,每一个心灵都能想象一种不同的美丽”。诉诸感性与情感的“美”,不能用是非对错真假去评价它。美,关乎情趣,不能武断地区分真或假。

第9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英文原版电影;初中生;英语学习;语言技能;文化了解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初中生常常具有这样的特点:年龄小,思维发散,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他们每天面对枯燥的教材文字和语法讲解,以及常用的强制性教学手段,如单词听写和课文背诵,难免会让他们心生厌倦甚至望而止步。其实,掌握一门语言的情况是通过运用来体现,因此“活”是英语学习中最需具备的,怎样让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变“活”,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

一、为英语学习提供“活”环境

为什么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华人能够如同使用母语一般运用英语?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个二语习得的必需条件,那就是“语言环境”。而在中国学习的初中生,生活用语都是中文,学校里学习英语大多是由中国老师教授,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借助原版材料来“创造条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时,看原版英文电影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方法。

语言学家德华特鲍林杰认为,语言是声音,语言是行为。语言渗透在人类的一切行为中,渗透在每一行为的任何细节。要想学活英语,必须对英语母语环境感到熟悉。初中生接受能力强、模仿能力较强,对原版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和环境很容易接受,模仿起来也很自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陌生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电影总是比课本能吸引学生。如今,中国观众能接触到大量的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和类型多种多样。学生遇到自己爱看的题材时,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也就被激发了。而且新潮热门的英文电影也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生活话题,当同学朋友都在聊《超体》《冰雪奇缘》的时候,自己也能加入话题,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这符合初中生追求时尚、喜欢新颖的心理。此时若教师再利用“同伴效应”(peer effect),选取一些热门电影的片段在课堂上展示、讲解,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听到生动深刻的台词时,他们还可能自发模仿,甚至有机会时在别人面前“卖弄”所学的句子。“卖弄”一次可是比背诵十次的印象还要深!在这种轻松主动的学习气氛中,英语教学便显得不再是味同嚼蜡了。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

初中生在看英文原版电影时,首先得到提高的便是听力。电影中标准地道的语音可以让学生听出自己的语音语调与其的差异,然后通过模仿来纠正。我们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有一个难点:初中生大多还没有“意群”的概念,总是习惯于逐词去捕捉听力内容,因此来不及接收源源不断涌来的词。所以,每逢听力考试后学生感触最多的便是“太快了”。如果他们在看电影时听惯了一长串的表达,“逐词听”变为“逐句听”时,“听”便成为易事。

“听”“说”不分家。看英文原版电影时,里面大量的台词能让学生不断想到学过的单词、句子和语法;这样一来,学过的单词以生动的方式再回忆一次,渐渐就会变成我们的口语单词。当一个单词变成我们的口语单词之后,这个单词就会被学生彻底记住了。

另外,初中生在阅读方面常常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心生抗拒,自动停止阅读而转向字典寻求帮助;而在电影观看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去感受对话的意思,这样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猜词的能力,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四、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部电影通常会包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等。所以在观看电影时,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更加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进一步直观地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也更能理解词句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真正上升为交流。

初中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和依据是教材,而教材书本上的枯燥字母让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死气沉沉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灵动的画面,让学生在电影中边听边看,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想去感知它,追随它,在运用中“活”学“活”用。这样一来,初中英语学习显得轻松有趣,学习效果也就能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肖军.新效率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