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观察一种小动物精选(九篇)

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1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关键词 观察活动 活动設计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生存的环境”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中对生物、生物学、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了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后,第二单元开始介绍“我们生活的生物圈”,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生存的环境,形成对“环境”概念的基本认识,最终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

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观察的方法,练习观察的技能,尝试记录观察结果,并将观察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这都是围绕“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这个活动展开的,因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活动有效开展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

設计一:根据书上要求,学生们要观察校园内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自己設计一张表格,记录观察到的生物及生存环境。因为校园较大,为了更便于观察,笔者把观察活动集中在学校小花园的范围内,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花木葱郁,有阳光普照的花坛,也有阴暗潮湿的角落,有肥沃的土地,也有假山水池,各种环境类型丰富,十分适合学生观察研究。在建立了调查小组,让学生明确调查的主题、内容,充分讨论确定了调查的方式和路线后,学生設计了观察表格:

在学习完前面的知识后,学生走出课堂开始观察。很快,笔者发现,这样无法达到观察目的,课上留给此活动的时间只有15 min,学生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不认识的植物上,教师被困于“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的追问中,对学生观察的过程无法掌控,学生的观察方向过于分散,回到课上交流,效果不好。

反思:观察的要领之一就是要根据观察目的,仔细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性,学生在活动中将观察目的变成了“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5min的时间还不够转移到观察重点上,是不是事先告诉学生植物的名称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

設计二: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环境的观察上,笔者在平行班尝试了一种方法:事先画出小花园里植物类群分布图(图1),强调观察的目的是:“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让学生带着图去花园里观察,再记录结果。

结果,按图索骥,走出教室的学生们还是被植物吸引了,15 min时间,大家都在恍然大悟地说:“这红梅和蜡梅还不一样呢!龙爪槐真有趣!火棘的小红果子能吃吗?鸟不栖这名字真形象!……”下课的时候,学生纷纷表示植物都认识了,但是对于每种植物周围的环境仍然没有注意观察,有的学生集中在某一个地点观察,没有对比不同的环境下生物的不同,也没有注意同一环境下生物的共同特征,学生的表格往往呈现出表1所示的情况。

反思:植物数量众多,又要观察植物又要观察环境,顾此失彼,学生们往往寻找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观察,时间很快就所剩无几了,无法将植物与环境联系起来,也没有对比不同的环境进行观察,更不用说对这些植物分类或者对它们的生活环境进行分类了,对动物的观察也几乎被忽略。

其实,观察的目的并不是认识花园里所有的生物,而是把“生物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观察重点,进一步的引导。

設计三:笔者修改调查活动,首先缩小了观察范围,选取了花园中几种不同生活环境的植物作为指示植物。在上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工具书进行检索,收集资料,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降低观察难度,为下一节的观察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設计了一张表格(表2),让学生提前完成。

笔者还为校园里的植物都挂上了“名片”,等待学生在课上能迅速的找到它们。课上,在观察之前,教师将绘制的小花园的地形图(图2)发给学生。

教师提出要求:

(1)在花园里迅速找到你查过资料的植物类群,并且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观察花坛同一环境的植物和动物还有哪些?也在图上标注出来,同时补充在表格上(表3)。

(2)寻找生活在同一环境的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果然,在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们在观察中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生物与环境”的主题上,课堂15min足够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记录,他们在观察中很容易就发现:在阳光直射的地方生长着榆树、松树这样高大的树,主干粗壮,树叶茂密,时有麻雀停留在上面;在背阴处往往生长着迎春、小叶黄杨等低矮些的树木,找不到明显的主干;在小池塘里生长着水生的睡莲,水中还有浮游生物和小鱼在活动;在小池塘边生长着矮小的苔藓植物,树丛下面的土壤表面也有苔藓,它们离不开潮湿的环境;土壤里面还生活着鼠妇、蚯蚓等小生物……所以,学生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它们也有属于自己适合这个环境的特征。

因为形态特征也在表上呈现了,笔者再要求学生根据表上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乔木和灌木的区别。这样,时间充分利用,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们甚至都观察到了海棠和女贞这样的树木,和榆树、松树的不同,它们都有明显的主干,但是前者好像分支更多,教师顺势提出:“那在分类上,它们有区别吗?”接着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寻找答案,结果他们了解到了“小乔木?和“大乔木”的区别,主动拓展了课堂知识。

教后反思: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并提出问题,可见观察对于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七年级教材开学伊始的前两章密集地出现了围绕“观察”的训练,从观察小小的一片“叶”,到观察实验“植物体哪些结构具有运输水分的功能”,再到观察活体探究实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直到本课的“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的环境”,观察的对象越来越大,观察的范围越来越广,观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第2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一、指导学生看事物要全面

观察事物要全面,就是要对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这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了解。观察景物,既要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2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上课前我给学生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听了这则小故事,同学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我随即问道:“你们笑什么呢?”他们有的说:“大象怎么能像柱子呢?用脚指头想也不可能啊。”有的说:“大象的尾巴才像一根香肠吗,怎么能说大象像一根香肠呢?”有的说:“他们说的都不对,还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真不可理喻。”……我接着问:“这几个盲人心中的大象为什么不一样呢?”同学们都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我趁热打铁,出示了我准备的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请大家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孩子们都知道要将动物的样子说全面,具体,而且还能有一定的顺序。等大家说完动物的外形,我进行了小结,再问:“你们说清楚了吗?不会像盲人一样吧?”这时,再提出说说动物的生活习性,很多孩子便恍然大悟。再结合平时与小动物的相处以及对小动物的了解,甚至举出一两个生活中的事例,将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说清楚,说具体。长此以往,孩子们指导观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全面的,还要长时间的坚持,多方面深入地了解,并不断积累才行。

二、学会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有时候光用眼睛还不行,许多事物不是仅有颜色、形状的,还有声音、味道、软硬、冷热……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应用感官,展开细致的观察。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能力感官去感知事物时,不但要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较好地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平时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去听,去闻,去摸,去尝、去想。这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才能更多地掌握事物的属性,写出的文章才能绘声绘色,形象具体。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时候,我从家里带来了小乌龟,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逗一逗,再当中喂食给他们看。小乌龟坚硬的外壳,伸缩自如的脖子和四肢以及它的胆小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时候在提笔作文便有话可说,作文也就容易多了。再如:每年春天带领孩子们春游时,便是最好地观察时机。到了公园野外,让同学们去看,去闻,去听,去感受。美丽的风景,有人的花香,清脆的鸟鸣,清新的空气,这些大自然的景物无疑是观察感知的对象。另外,欢快的同学,能工巧匠们的雕琢,丰富多彩的游乐设施更是需要孩子们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有了深切的体验,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了。像这样的体验随处可见,家里的每一样摆设,每一位成员;校园里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个角落;上学路上的标志、广告,甚至是小商贩们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孩子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单调乏味。

三、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作文语文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作文素材,不能到了作文课时再去想去找。在语文课、品德课还有各种活动课上,我们都应该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以便积累。例如:一次大课间活动,我们带着凳子来到操场进行了抢凳子活动,三个人抢一个凳子,大家一起做下去,只准用屁股去挤,不能用手帮忙。同学们的兴致特别高,而且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亲自体验的机会,不仅看了别人的表现,更有自己的参与。但观察的事物要随时记录下来,所以在观察体验的同时指导学生记好观察日记,为写作积累素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第3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一、关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兴趣,会推动幼儿不断融入到观察活动中去,会使幼儿在观察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观察兴趣出发,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利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教学用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观察兴趣的提高,使之深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他们日常喜欢的小猫、小狗玩具。同时,教师可以有意模仿小猫、小狗的叫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观察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传递正确的动物观,告诉幼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善待小动物。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小猫的认识会加深,亦会培养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配合形象的图片与实物,让幼儿对观察事物建立起立体的认识,达到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关注教学方法,训练幼儿观察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观察任务的目的,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幼儿自己往往没有观察目的意识,观察行为也缺少顺序性。幼儿往往会先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视教师的观察任务。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树木进行观察时,许多学生被旁边的鲜花或者飞舞的蝴蝶所吸引。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每一次观察活动,设计可行性较高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时候,教师需要确立幼儿观察自行车结构与功能的观察活动目的,尽可能为幼儿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观察活动的效率。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关注观察活动的顺序。幼儿观察活动的顺序因观察对象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对于幼儿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先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进行观察,再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局部观察,坚持从下到上,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例如在让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房子的整体轮廓进行观察,再对房子的房顶、墙体、窗户、门等进行局部观察。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植物根茎进行观察,再对叶子、花朵,乃至植物的全貌进行观察。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以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第三,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幼儿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事物进行观察时,幼儿有必要去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幼儿教师在让幼儿对小鸡、小鸭与小鹅这三种动物进行观察时,必然要对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三种动物较为相似,如果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会使得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的脚掌有什么不同,三者的羽毛有什么区别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不断完善起来。

三、关注观察形式,强化幼儿观察

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更多的事物相接触,从而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自然条件,让其对自然事物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值得观察与纪念的事情,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培养。幼儿比较好玩,幼儿教师可以将观察活动与游戏结合,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享受观察事物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们对两个区别不太明显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谁先找到一点不同,谁获得一分,当游戏结束,得分最高者为胜。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幼儿的观察兴趣会得到提高,观察效率也会猛增。丰富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4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存在于整个生活里。”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从兴趣抓起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观察,关键条件是培养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推动学生观察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兴趣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学生身边的生活,选择新奇的,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春暖花开时,带领学生在校外上作文实地观察课,让学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摄取自己所爱的人、事、景、物等作为习作素材;星期日,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项有趣的小实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记下来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们的观察作业。因为细心体会观察,自然颇有收获,这种积极的意识,便转化为一种推动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积小流成大海,从“小”做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总之,要从“小”作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全面细致观察生活实际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比如到火车站观察一次送别的场面,既要看到整个车站人群的活动,又要注意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进站上车的情景,不同关系的人送别的情景,还要重视火车开动时最动人的送别情景,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眼眶红润,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如果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判断得出这是父女送别,那是情人送别,这是一般的朋友送别,那是上下级的送别,那么,你们的观察算是比较全面细致的了。

观察要全面、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三峡之秋》一文,作者对三峡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景色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抓住了三峡秋季的特征,使人们对三峡的“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特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从而也教育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特点写细致、写全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第四、善于观察发挥想象

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进程,它总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想象是对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升华,可以加深观察的印象,牢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景致迷人,选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将它描述出来呢?这就需要思考。当你见到一件事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时,把这件事及这段情描述下来,这就需要思考。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就想到了“银河”,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如果只看不思,作家们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产生独特的感受,自然也写不出传诵千秋的佳作了。同学们看自然景物要想,如看夏日天空的云朵,你就要想一想它像什么,或狮或虎或牛;看到了雾,又想象到雾像一团团白色的烟,从薄雾中的远处看,像隔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看人物的行为举止,言情神态时也要想,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五、注重观察方法的系统训练

我们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有许多课文是学习观察的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出现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按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2)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对于植物,主要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主要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样子;对于人,则主要观察外貌、行动、语言等。

(3)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留心小孩,中年人的异同,就会发现小孩天真活泼,中年人稳重成熟。

第5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在科学知识方面,1~5单元主要涉及了《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第6单元是综合性单元,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一系列的学校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一个,是三年级。我班共有学生30多名,男女学生人数相当。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12、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作为观察的主题,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13、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4、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15、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16、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7、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8、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19、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20、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一辆纸车。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1、通过观察比较稻谷、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细致地观察。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的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22、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23、探讨米饭的来历时,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爱护粮食。意识到科学家对人类生活做出的杰出贡献。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认真听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6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溶解”等六个单元。

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否重新分离出来等。

二、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7个班,1班是小班26人,2~7班是大班,每班都有57或58人。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

1、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进行物质混合与分离操作,能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程序进行观察,能根据事实说明物质混合后是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能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成一两种混合物。

2、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准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较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较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3、通过亲历种植、培养凤仙花的活动,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一粒种子能够发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结出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珍爱生命的意义,知道爱护花草树木,学会持续地、多方面地对一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确方法;学会用数据、图画、语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简单规律。

4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及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认识,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经历对蚕进行养育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能按蚕的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能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5、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感受到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的沉浮现象。能按要求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小船和“潜艇”。

6、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想像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活动,以及对饱和溶液的分析、结晶过程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举和爱好。

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

1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2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3分离混合物

4研究土壤

5了解空气

6被压缩的空气、流动的空气

7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单元评价

8种子变成芽

9芽长成苗、开花了!结果了

10果实和种子、单元三评价

11迎接蚕宝宝的诞生、可爱的蚕宝宝

12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蚕的生命周期

13单元4评价

14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5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造一艘小船

16冷水与热水

17热胀冷缩

18温度和温度计

19测量物体的温度

第7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各年级的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班队会活动;组织学生去大街、工厂、敬老院、农贸市场等地方打扫卫生;带领学生到农村专业户家参观访问;到广阔的田野里寻找春天,放风筝……这些活动,不但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教育,而且获得了新鲜、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写作素材。

2.开展文体比赛活动。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展书法、绘画、歌咏等各种比赛活动;在宽阔的操场上进行拔河、跳绳、会操等比赛,既培养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又使同学们获得了有真情实感的写作素材。

3.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种植、小养殖……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能巩固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获得具有实践经验的写作素材。

4.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如“六一”文艺会演、“七一”演唱会、“八一”诗歌朗诵比赛等。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他们从中不但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而且还获得了丰富有趣的写作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认识到生活是写好作文的源泉,便有了仔细观察、体验生活的愿望,但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对于年龄较低的小学生来说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小学生易接受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观察法。观察事物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观察之前,首先要选择观察点,其次是着眼点,然后依次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型来确定。写景状物,一般以方位的转换为顺序,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由外到内、由近到远等;而对变化着的事物,则要以变化、发展的情况为顺序,有的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有的以事物发展过程为顺序等。在观察中,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利用一种观察顺序,而要以观察得最清楚,得到的最多为目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达到一定的观察目的。

2.联想观察法。联想就是在观察事物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分析、思考,把彼此事物联系起来。联想,可以从甲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的乙事物;可以从眼前的事物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可以从事物的外观、结构、习性、用途,想到由它所揭示的道理等。总之,联想可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具体、形象而富有生命力。

3.比较观察法。在观察时,拿同类事物与它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譬如写人物时,可以让学生从本班中找两个同学进行比较观察,找出他们的肖像、衣着、爱好、性格、品质、语言等不同,然后再记述一个。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培养、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后,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笔下的事物栩栩如生。

4.跟踪观察法。跟踪某一固定的观察对象,在同阶段里,反复细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各方面的特点,以取得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持续性。例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发育、生长、开花、结果,甚至死亡。其各个时期的形体是不同的,如果要全面地了解某一种植物,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它的生长过程做跟踪观察。

5.感官并用观察法。观察时,不仅仅停留在眼看的表面现象上,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全面观察,由表及里,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里所讲的观察,主要是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看(视觉观察);其次是通过嗅觉器官——鼻子,闻(嗅觉观察);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听(听觉观察);通过触觉器官——皮肤,摸(触觉观察)等。譬如观察人物时,就要观其外貌,察其神态表情,“听其言,观其行”。通过观察人物的外部表现,从而有力地揭示其内心世界。

教无定法,以上所谈的观察方法,不能孤立地看,更不能孤立地使用。在运用中,要注意互相渗透,综合利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日记是思想发展轨迹的再现,是心灵窗口的显露。教师指导学生把每日通过观察得到的见闻、乐趣、感想等写成观察日记,并定期开展日记欣赏活动。不仅汇集了写作素材,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必须真实。要写出自己亲眼观察到的事情或人物,不去抄袭别人的,更不能胡编乱造。②中心要突出。每篇观察日记都应围绕突出的中心来写,不要像记流水账似的又杂又散。③对所见、所闻、所感要写具体,写出自己仔细观察到的情景。如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一举一动等。④要写出自己的感受。⑤要把观察到的事物和人物及时写下来,不要过两三天再补记。

第8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一、开辟“边角”,唤起爱科学的好奇心

l.建立小小种植角

在活动室光照较好的地方,建立小小种植角,让幼儿在小小种植角中,随季节的变化,种植多种植物,有花、萝卜、土豆、番薯、葱、蒜等。引导幼儿从中观察、发现季节性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

2.建立制作陈列角

建立制作陈列角,不定期陈列幼儿的小制作、小发明及玩具,如盆景、小汽车、小蛋人、不倒翁、瓷土制作品等。目的是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的创造提供条件。

3.建立小小实验角

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置电池线路、会跳舞的布娃娃等内容的小小实验角。在小小实验角中,尽可能地为幼儿添置科学实验用具,让幼儿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认识有关的科学现象。

4.建立小小饲养角

在活动室的一角,建立一个小小饲养角。让幼儿亲自参加饲养鱼、小蝌蚪、田螺、河蚌、乌龟、蚕等小动物,让幼儿在饲养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惯,从而形成对水生动物、家禽、飞禽等最初步的概念。

5.建立实物观察角

在饲养角的旁边,建立实物观察角,在观察角中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然界实物,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更换。如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树叶、果实、种子、贝壳以及昆虫标本、鱼类标本等。通过观察,使幼儿掌握细致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利用“活动”,启蒙爱科学的求知欲

1.观察活动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对幼儿进行爱科学教育的基础,在对自然环境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各种感官功能,通过看、摸、听、尝、嗅等手段,得到了感性认识和直觉体验。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帮助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通过以下的几点做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1)观察植物的生长

春季是种植的大好时光,选择这个时节进行发芽实验,可以观察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具体观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从观察中发现水、空气、温度、阳光与发芽的关系。

(2)观察动物的生长

在饲养角中放置了一些蚕宝宝,让幼儿动手喂养,幼儿可以完整地观察到蚕从蚕卵开始,经过四次脱皮,成长成茧,变成蛾,再产卵的循环过程,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动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3)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

幼儿通过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可以懂得很多道理。如:幼儿观察到周围树上的叶子变黄变红,被风一吹从树上飘落下来;公园的开放了,人们的衣服越穿越多了,幼儿将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知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

2.实验活动

动手操作开展小实验活动是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最主要的途径。如果说幼儿爱科学教育是个“建筑工程”的话,则实验活动是这个“建筑工程”的“脚手架”,它是培养幼儿爱科学的阶梯。在幼儿的观察能力得以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小实验,可以使幼儿观察到在一般自然环境中看不到的现象,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引导幼儿认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抓住实验这个重要的环节,为幼儿设计了各种实验活动。

3.采集活动与制作活动

室内教育环境毕竟有其局限性,通过室内环境的教育,幼儿已具备了一些科学活动的基础,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环境进行教育,作为提高对幼儿爱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通过采集,认识了更多事物。通过对不同的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的观察,了解认识了它们的不同特点、性质,扩大了幼儿眼界,大大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如利用春游、秋游等外出活动的机会,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采集活动,就大大增强了幼儿爱科学的兴趣。采集结束后,指导幼儿将采集来的昆虫、叶子等制作成标本,放在陈列角中,以待日后进一步观察认识。在采集与制作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观察、分类、区别、分析、推理等能力,初步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4.参加活动

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幼儿参观公园、花圃、市场,让幼儿了解动物、植物的名称及种类:组织幼儿参观工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都极大地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他们发明创造的欲望。

5.看图书、听故事的活动

第9篇: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要注重从小培养。在美术领域,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张空白崭新的画布,若不会观察便无物可画,又或者脑子里奇思异想却无从下笔,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对观察力的训练。比如小学生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脑海留下了准确、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却留下零零散散的印象,这就需要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下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做到心中有物,才能笔下有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有培养小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扩大学生的观察视线等方法。

一、培养细致的观察习惯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持久的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不能对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这就需要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起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比如,他们喜欢颜色鲜艳、活泼可爱的东西,可以引导他们去看翩翩飞舞的蝴蝶,忙着搬运食物的小蚂蚁等,让学生们留意@些小动物各自是什么形状的?色彩和花纹有什么特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结合小学生性格特点,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细心、认真的观察习惯,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素材,才有画可作。

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对画画无从下手,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方法不当,走马观花似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目的法、顺序法、回想法等。

1.目的法:在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任务,带着目的去观察,就有了观察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才不会盲目,把注意力和观察力集中在所观察的事物上。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我心中的老师》,这是展现人物外貌特征的一节绘画课,首先需要提前给小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比如你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发型,皮肤是怎样的,她爱好什么,平时喜欢穿颜色的衣服,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些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发现,比如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穿是怎样的鞋子,带着什么样的首饰,表情是什么样的等,学生得到的观察结果是细致具体的,因此画出心中的老师也是栩栩如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注意力就集中在有关的事物上,在心里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

2.顺序法:在观察时不能一叶障目,首先对所观察物体有整体印象,接下来需要对局部细节逐渐进行观察,才能使画出的画层次分明。比如在画校园里的花时,很多学生都是照葫芦画瓢,画出的花没有线条感。在观察校园里的花时,要引导小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比如花的枝干粗细、叶子大小、花瓣形状等,并用手进行触摸,视觉结合感官,每个人观察的结果都不一样,所画的花也是形态各异,有的俏皮乖巧,有的婀娜多姿,充满了生命力。通过科学有序,有重点的观察,学生心有所思,对所观察事物胸有成竹,便能大胆作画,将自己所观察的物体层次分明的画出来。

3.回想法:所谓回想法是指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闭目回想一下你所观察的细节,之后睁开眼重新观察,检查一下记忆中中有几方面和物体本身相符合的,又遗漏了哪些方面的。比如在以上对我心中的老师进行观察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自我检索,让观察更细致。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往往导致在观察过程中难以做到细心和耐心,这种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观察效果和绘画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一只小乌龟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只能说出硬壳、脖子伸缩等简单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观察到乌龟的头是三角形的,眼睛黑亮,鼻孔很细小等细节。这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进行观察,在反复比较、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耐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扩大学生的观察视线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小学生走向户外,接近大自然,用画笔记录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里特征,能走出教室进行画画,是异常兴奋的,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绘画的乐趣。把书本上、课堂中所学的绘画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相结合,用线条、色彩、构图把平凡景物中的美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增加对花草树木、湖光山色的观察能力。

五、记录观察所得结果,积累素材

绘画需要不断地积累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绘画笔记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比如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提示学生对不同时段的植物生长特点通过绘画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神奇地发现叶子抽出新绿的过程,小草发芽到茁壮成长,花骨朵到含苞待放再到最后光彩照人的生长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绘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性格,增强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六、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这门学科与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美术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并通过所观察的结果总结积累知识,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透过事物的现象观察本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今后学习成长的道路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符莉. 基于观察的高校美术形与色教学法的研究――以绘画写生教学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7,(02):72-73.

[2]郑允超. 在美术教学中提高“视觉思维”能力[J]. 美术大观,2016,(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