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第1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是真捐还是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参加比赛呢? ”

姚明这时反问道:“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吗?”

是的,也许职业很重要,也许成功很重要,也许赚钱的机会很重要,但这些“重要”,一旦与人的生命比较起来,就都变成了不重要。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句朴实的叩问,激起了我内心的觉醒,让我从心灵深处触摸到了教育的生命情结,理解教育就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全部,是教育的至尊!

教育的基石是理解,是对学生生命的理解,是对学生生命理解之后的宽容和尊重。教育的善行可能出于严厉,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清晰的理解,特别是对弱者的心理轨迹的理解,对生命成长背后的伤痕的理解。宽容是理解之后的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基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尊重是教育的首要原则。用心尊重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心路历程,尊重生命品性的自然滋长,让学生尽享生命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教育真正的力量来自无私的爱,来自对生命理解和尊重之后的大爱,来自对生命的人道、人性、人情的关怀。教育因为爱而有人性,人性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效果越大。生命教育是出于心的教育,是出于情的教育。当我们经历爱,体验爱,心中涌动爱时,心便因为爱而博大,而广阔,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因此,情感将得到升华,心灵将得到净化,生活将被引向崇高,教师和学生在爱中慢慢提升生命的品性。

教育的从容在于捍卫生命的单纯。单纯是教育的财富,是教育的力量。单纯的生命需要简单的教育方法,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育。有意无意地把平常的教育复杂化,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说的教育现象,总想追究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无异于要给维纳斯穿上衣服,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教育需要简单、简单、再简单,一切的简单都是为了学生的轻装成长和无干扰发展。教育的简单是历练后的飞翔,是和生命同行的雄健与从容。

教育的真义在于能使学生实行自主教育。学生的成长就是自觉自主自为的过程,生命因自主而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基。

生命教育是在对学生生命的理解、宽容、尊重和关怀的基础上,使教育走向自觉、真实和从容,使教育入情入心,彰显出人文的和谐与自然,让人性丰富起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稳定的成长关键期。

教育是一种基于生命的情怀,一种温暖的抚爱,一种殷切的期待,一种巧妙的忍耐。教师应该有一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树人之心,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之心,还要有一颗“以爱换爱,以情生情”的真爱之心。学生能够走多远,看他有谁在同行;学生能有多优秀,看他有谁在鼓励;学生能有多成功,看他有谁在引领。教育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激励和推动。

第2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德育的生命关怀;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7-02

一、德育的生命关怀的本质

1.生命关怀释义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教育视阈中的生命关怀是对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尊重、爱护和指引,是指生命关怀是“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1]。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实施生命关怀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关怀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真正的生命关怀教育,将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和对个体社会生命的引领,来指引人的成长和完善。它包括充分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然状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发展等。诚然,教育的生命关怀属性在当前往往会被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所遮蔽、瓦解,甚至成为教育理论的一种奢望或空谈,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性并不就此消失,它必将凭借特定的教育形式和课程形式加以表达。

2.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特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的过程首 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2]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质。仔细审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应是集中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质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课应是执行生命关怀教育职责的课程形态。思想政治课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精神生命的指引和关怀。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就是贴近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是实施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关怀。新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取向。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是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性的特定形式和教育载体;拓展和强化生命关怀特性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德育的生命关怀更确切的解释是: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是以教育活动给受教育者以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又是其教育形式和方法。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和宗旨,对人的生命状态、生活样态进行干预和引导;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教育学生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培育健康的生命情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生命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协调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德育生命关怀也是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形态中的应然表达。

二、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

1.德育价值生命化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德育关怀人的完整的生命存在,既要保持对个体自然生命的持续关切,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和价值完善。这就必须把学生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中去,关怀他们人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现代社会技术化和体制化对生活的深度控制,使人生活的实体空间增长,而精神空间在萎缩,内在的心灵世界有失平衡。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传统价值的消解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带来了个人选择的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说教式的高而大的价值观无法深入人心。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着物质的诱惑、心灵的挤压和价值的虚无,他们缺失的恰恰是精神层面的深层观照。生存的压力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心灵世界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深度体制化控制,让人感觉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外界,生活没有核心的基础,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基础越来越需要自己去树立和创造。德育生命关怀的力量是关注人的完整性存在,是引导个体在技术化、商业化的时代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价值依恋,建构心灵世界的安顿之所……在生命意义的世界中,给人一种本源性的关照。这也正是德育以人为本的真正涵义。为此,德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主旨是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指引人生,从而关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导引生命成长和发展,帮助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

2.德育内容具体化

第3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伦理教育;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6-03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7年年底开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1998年,台湾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10年,“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成立。生命教育正式被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项规划没有将幼儿教育包括在内;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开始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行生命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编撰幼儿生命教育教材的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2001年“与生命有约――幼儿生命教育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与会人员以台北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主。会议期间,有研究者对与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试图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回收的140份问卷来看。有高达85%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在幼儿园实施过生命教育;而15%未曾实施过生命教育的教师则将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归结为幼儿阶段不适合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太过抽象、不清楚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涵、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等。虽然这是一项非正式调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规划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教育是什么,这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是近几年台湾幼教工作者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该课题包括生命教育图画书的编绘、生命教育系统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反思等内容。

本文尝试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education”。都是很新的概念。由于文化与社会情境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出入,即使在台湾,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爱”和“尊重”的信念来面对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增进生活智慧。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3)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4)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台湾生命教育的萌芽期。[2]当时。台中市晓明女中将实施多年的伦理教育概念进行扩充,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率先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这一时期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四大理念。生命教育教材由12个单元组成,即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能思会辩、敬业乐业、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欣赏生命、做自己真好、生于忧患、生存教育、人活在关系中等。这些教学活动浅显易懂,广受学生的欢迎,也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四大理念与内涵仍嫌粗略,缺乏完整的理论论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扩展,以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1999~2002年,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百花齐放期。台湾地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书面出版物有200~240种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学者及文教机构纷纷依照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各种类似但也有相当差异的生命教育理念。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不确定,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普及。

不少人把生命教育与预防自杀画上等号,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联想到预防自杀的问题。大约在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造成社会的震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就成为推动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然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自杀,否则其内涵就太过狭窄。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或暴力,其根治的方法在于防患未然,引导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生观。与同伴、家庭及社会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致力于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而非消极地预防自杀。

2002~2004年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整合共识期。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即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目前台湾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9币资及人力培训组以及宣传推广组。各组根据不同的主题,研讨不同的方案,以此作为生命教育委员会研讨生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后。台湾各类教育机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当年7月,政府部门对外公布“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该计划共提出六项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1)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密切结合。(2)生命教育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3)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推行生命教育。(4)重视生命质量的时代来临。(5)学校提供

多元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6)兼具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该计划已实施完毕。但上述六项目标的达标率相当低。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政人员更替频繁,计划执行单位未能落实。虽然中程计划未能达成原定目标,但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持续推进一些生命教育的相关计划,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许多一线幼儿园教师投身于生命教育实践,主要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以自己任教的班级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主题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虽然幼儿园现有的生命教育活动缺乏整体的主题设计,但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仍值得肯定。笔者也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运用图画书作为教学活动、亲子互动、师幼互动的载体。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研究,以期能为台湾幼儿园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台湾民间也有许多以推行生命教育为主要宗旨的团体。这些团体举办了各种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以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为主,以学生夏令营及家长研讨为辅。民间团体的推动虽然对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很有帮助。但是在应对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社会支持度低、师资培育的挑战及教材编写与制作的挑战等)方面,似乎贡献不大。许多民间团体经常举办以校长、教师或家长为主的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但是各团体所秉承的生命教育理念仍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慈济相关机构的生命教育理念着重于生命关怀。对各种伦理思辨主题的讨论较少,而且通常将生命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内容,较少强调生命教育在正式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团体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各个民间团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在其他方面贡献有限。

四、讨论与建议

近十年来。台湾的生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必须加以正视与解决。

1 生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社会支持度低。虽然很多人赞同生命教育的理念。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很少有人知道落实生命教育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物化的功利主义,相当漠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争取台湾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支持及认同,并进而转变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成为推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难的任务。

2 培育具备启发生命智慧能力的教师。显然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因为一方面要有愿意被培育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培育课程。目前台湾还没有这样的课程规划及设计,所以师资培育应成为普及生命教育的一项优先工作。

第4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价值取向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和本质,就必须有方向性的规划和确定性的追求,它对价值导向、政治引领、团结组织队伍、凝聚整合社会力量方面具有动员和鼓舞的作用和功能,不仅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面,而且对低于人类的日常行为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定向、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在新的时期里,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构建,有利于思想教育生命力的提高。只有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生成和内化,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念和范式之间的转化变成现实。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上最高的目标和范畴,用哲学的观点和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和合理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二十多年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研究历经了从薄到厚的阶段。但是在这些理论研究中,明显存在着不足,必须进一步进行拓展和深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较不规范亦混乱。思想政治的作用、思想政治的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互相混淆、分辨不清。有些学者以至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和经济学领域中使用价值是对应的。这些概念的混淆使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可信性和科学性是不利的;其次,学术界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形态的划分(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没有争论,但是仍然存在矛盾需要进行深入探讨:(1)对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依据的理论;(2)关于社会价值和人体价值的发挥,是全面性还是侧重某一方面进行价值体现,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否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作用;(3)对于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辩证观要分清。

二、在理性的基础上对生命的多重性进行认知

人类的存在是以生命的方式,在生命活动中有自己的意识和意志,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生命特点是具有多重性。而人类的多重性促使对人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应该重视和满足人类的多重性,在认知教育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对象在认知环境中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升华以及自我改造,从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调价值取向的功能。(1)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类生命之间相互发展必须协调价值取向,生命的存在是作为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基础条件,人类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是无稽之谈;(2)人类生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构成的这个逻辑就是主体协调价值取向;(3)人类生命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的意义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人类“终极关怀”就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意义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类的思想品德发展进行促进,人类通过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开展了对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对意义的追求、对生命的眷顾、对价值的探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必然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依据。人类主要是通过进行主体自我调节的方式,从而发现“关联”,对“关联”进行深层次的构筑,才能实现内在追寻,帮助生成主体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寻求。

三、在理性的基础上对生命的完整性进行认知

人类是以完整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人类生命的完整性意味着人类存在的终极圆满,这是人类对于社会性、个体性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和肉体进行和谐统一的追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主体协调价值对认知的构建,还包括在同他人进行交互时所实现的社会价值构建,也就是注重生命完整性,突出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事件和沟通方面的能力。(1)人类生命所具有的和谐完美性要求人类具有社会交互的价值取向。人类之所以注重完美和谐,是因为要具有完整性,只有理想与现实、客体与主体、个人和社会的统一才能实现。因此,人类生命的完整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的提供和指引,要求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重点突出人类和社会的交互联系,引领生命趋向完整,走向意义,走向丰富;(2)人类生命的完整性以及未竞状态要求社会的交互价值进行指引。人类生命具有完整性自始至终达到了一种未竞状态,是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全过程。要实现人类的完整性其过程其实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类的生命活动过程一直处于不断超越的阶段;(3)人类生命存在完整的德性也要求具备社会交互价值。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完整性存在的基础,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类个体面临着精神方面的追求和肉体的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的冲突与差异,只有保持两者之间存在合适的张力,这就形成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德性生成的基本问题。人类只有具有道德才称之为人类,德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

四、在理性的基础上认知人类生命的独特性

丰富多彩的生命体构成了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体使世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每种生命都具有独特之处,都具有和其他生命体不同的特殊功能,着这些相比较,人类的生命是最具特点的,因为人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力量和智慧。这种独特性使得理解成为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理解组成了社会和人类的意义,若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生命具有的独特性,就必须构建关于个体理解的价值取向。(1)人类生命的自由性、自主性这些特征的存在要求思想政治要引导个体理解价值的方向。理解不仅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理解者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理解可以从本身出发与对方世界进行沟通,促进理解对象和自身的视野融合,理解价值是建立在生命自由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上;(2)人类生命具有的独特的实践性要求构建个体的理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精神生活、生产的实践,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改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可以理性认知生命具有的独特性,成功构建出主体理解价值取向,达到提升生命品质、激发人类潜能,从而能够实现生命价值;(3)人类的生, 是有限的,发展是无限的,这就要求个体理解价值的构建。人类的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根据人类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国际,才能更好的引领生命在生存的基础上走向存在,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对个体理解价值的关系按概念重新定位,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5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当中,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成为全部教育的自觉追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不例外。

二、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而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里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对个体的生命关注写进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学科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历史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涵的做人的道理。要给学生自信力,要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明白怎样做人。历史教学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有机融合,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为此,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和行动。

(2)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历史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其次,历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认识空间。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三,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这种人生观通过历史的讲述更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媒介。

三、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1)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重在细化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基本是关于人与社会的,生命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首先,对照生命教育纲要的要求,细化历史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其次,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整合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高一历史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起始课,属于学生阅读课文。但本章头绪多、内容庞杂,许多老师就让学生自学而不作讲解。然而,本章的不少内容十分适合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应把本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定为“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史实的基础上,探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行动家是如何理解、处理捍卫真理与维持生命的关系。

(2)选用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方式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生命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同时,也只有采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融入方式才会更加有效。历史学科教学要突出重点,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内容凸显,生命教育内容往往也是学科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本身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1)加深教师的生命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教师的典范。一位成功的学科教师,不但要具备所任教学科的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待该科知识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因此,教师本身面对生命的信念与态度,以及个人的生命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历史理解的深广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厚度。

(2)从大历史中敬畏生命历程。在历史教学中探讨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等宏观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历程,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呵护,珍爱自己每一刻的生命价值。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所选择的历史课程内容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如,“追寻生命的起源”专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追寻人类起源的原因与历程的学习,思索与探讨人类的未来,让学生在神秘的生命世界中寻找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敬畏生命。

(3)从前人经验中探寻生命之旅。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物,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会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生命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讲述身边平凡人物的生命历程来理解生命的价值,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新的认识与理解。

(4)在自身感悟中建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人生观的养成,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扼杀个人更有意义的人生观的发展。当代西方教育学家在教学方法上曾经给教师诚恳的忠告: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由此也得到拥有知识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酌前人智慧与个人经验,去探讨、发现、选择与发展个人的生命意义观,最后形成个人的人生观,建构自身的生命价值。

第6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1]。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2]。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3]。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第7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0-0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2004年11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为97.5%,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对生命的认知。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13%的人感觉“有缺点,但还不错”,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

2.对生命情感的看法。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你会……”时,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难以接受”,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让对方不好过”,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差。

3.对生命责任的认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社会责任感差,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你会……”时,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对生命挫折的态度。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生命体验较单一,抗压能力低,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从头再来”,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尽量转移注意力”,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8.2%的学生选择“奉献,体现个人价值”,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第8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命关怀;教育;大学生;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49-02

1 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频频发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多数大学生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大学生暴力、虐待生命、轻生等现象频频发生。2007年4月17日,上海一大四女生因找工作压力过重在家中跳楼身亡。2008年6月,南通大学大四某男生跳楼自杀,原因是学校未发毕业证。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对山东十多所高校6000名大学生 的心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新疆医科大学刘向阳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各年级大学生中发放问卷3000份,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更高达21.6%。

由此可见,大学生因为恋爱失败、人际关机紧张、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导致了他们走向了不归之路。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十分必要。因而要让教育走向生命关怀,更好的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培养大学生乐观生活态度。

2 生命教育的缺失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关注

在当代教育中,教育只关注学生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生命的了解与重视、个体人格的塑造,忽略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把学生当做静止的、封闭的“物”,从而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培养的是应该是全方面的人,而不仅仅是外在知识技能的培养。这种现象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且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当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各种矛盾形成且无法排解时,便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甚至对社会、学校感到失望,进而做出轻生,虐待生命的事情。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生命观、信仰被忽视,使他们感受不到其重要性、感觉不到生命的乐趣,造成大学生失去了许多做人的意义和乐趣,缺乏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他们便虚度光阴、自虐甚至轻生、不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2 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可见,教育在学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生命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人格形成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对学生传授新知识、理论和观念的教育,缺少对学生生命教育系统的培养,缺少学生与老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如开展生命关怀讲座、设置生命关怀理论课程等等。高校教育的乏味的理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向往和积极面对挫折的勇气,不能在出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疏导,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悲观情绪以至于悲剧的发生。因此,高校教育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

2.3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还缺少自我判断能力。尤其是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子女,很少经历挫折,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时,不能很好的适应与处理,难以摆正心态,从而带来不安与恐惧心理。同时,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思想多元化,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各方面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带来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他们内心深处常体验到失望与痛苦,在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无法排解时,将会对生活感到无助与迷茫、失去乐趣,最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引导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在其个性的形成上易出现自卑、孤僻、狭隘、冲动、偏激等性格,这些都影响这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再加上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3 高校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3.1 生命关怀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民众社会心理的健康、和谐。因此,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未来的主力军,更不能忽视其生命、关注其成长,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另外,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大学生的每一层面,包括生命、情感、精神等,从而在内在满足其心里需求,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体验生活乐趣之所在。这就突破了以往的教育模式,把“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使大学生既成为生命关怀教育得以实施的主体,也成为生命关怀教育过程所追求的目标。

3.2 生命关怀教育是教育之本,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首先,教育是通过“干预”人的智慧、品德和情感等,引导生命个人坚持正确的生命方向,约束社会不规范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的活动。可见,教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个人在遇到问题是所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什么样的解决问题办法。而生命教育是个人形成正确生命观的过程,使个体生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心里素质、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主动创造的精神。所以,正是有了教育,教师事业才有了意义。

其次,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都将遇到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等等问题,而他们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常出现内心矛盾与冲突。如果思想上不能很好的调节,有的甚至出现一些心里障碍,影响大学生对生命和生活的正确判断,易导致大学生虚度光阴、漠视生命、虐待生命等现象发生。1996年3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道,上海高校学生中三成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令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200多种原因中,为人际关系、学业、恋爱、择业而担忧的约各占两成。可见,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关怀大学生的心理和内心需要,更离不开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与发展。

4 高校构建生命关怀教育的对策

4.1 提高教师修养,培养教师生命关怀教育意识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修养的好坏,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修养。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生命关怀讲座,帮助教师调整心态,完善生命教育知识,让老师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正面影响,从而更好的进行生命关怀教育、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接受生命教育的能动性,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当中树立乐观的生命和生活态度。其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怀学生的生命,锻炼学生面对挫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整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4.2 创建生命关怀教育的核心机构

在当今社会,高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咨询室,主要对象是出现心理困惑不能自我调适的学生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访的学生,而不能主动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尤其是在面对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创建生命关怀教育的核心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和生命的态度,预防大学生出现消极的生命观。生命关怀教育的核心机构,可以由具有丰富知识的生命教育理论的专业人员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生命关怀教育人员组成。通过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设生命关怀讲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知识,完成一种从被动受教到主动教育的心理转换,真正使关怀教育成为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基础推动力,有效地帮助和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生命观,鉴别危险者。对于那些有一些心理问题或一些轻生意向的学生建立档案,并及时进行交流,发现其特点,给予帮助,控制学生发展趋势,在取得一些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跟踪观察,直至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积极的配合并解决问题,树立大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4.3 开设生命关怀教育课程

在我国,至今为止很少有高校开设生命关怀教育课程,只有个别的学校以心理公开课的形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在对学生直面生死观与人生观的问题上时,这对于处于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来说,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高校应开设生命关怀教育课程,从而补充生命教育知识,提高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首先,担任生命关怀教育课程的老师应该有专业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编写适合本学校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教材。高校可开设生命关怀教育导论、生命与人格发展教育等等课程,通过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方式相结合、学分制方式让学生及时接触生命教育理论,认识生命价值,激发生命热情,树立尊重与爱惜生命的生命观。其次,通过课堂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可以对学生心理进行预防性干预。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过程中,或者定期对学生做心理调查问卷,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哪些大学生处在心理危机中,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然后根据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他们,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4.4 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环境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知识,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首先,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去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开展帮扶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爱护生命,激发生命热情,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如运动会、球类比赛、风采大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之于,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拓展了生命关怀教育的途径,深化了生命关怀教育的内容。

4.5 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首先,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一方面,大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大学生在遇到失败和生活难题时,要合理宣泄,可以寻求朋友或者家长的帮助,向他们吐诉心中的烦恼,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消除内心压抑感,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发泄情绪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但是要学会适当的控制情绪,否则过激情绪将会影响人的行为判断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会宽容待人。宽容是心胸开阔的表现,生活中不肯宽容的人,也难得到他人的宽容,因而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退一步开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大学生选择对人以宽容的态度时,有利于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与事,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

其次,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适当的锻炼自己,让自己在逆境中勇敢顽强地与挫折作斗争。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感受到战胜苦难的乐趣,提高挫折承受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让自己更加成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更加爱惜自己,感悟生活的美好。

因而加强高校生命关怀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从根本上树立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面对困难与挫折,树立大学生尊重生命与爱惜生命的态度,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刘继文,郑平.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9).

[2]邓涛.教育视域里德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