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精选(九篇)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第1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概念图

新课标的出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进行高效率教学是值得教师思考的课题.概念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分为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两大类.概念构图更加重视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而概念地图则是重视概念图的成果.概念图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物理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影响等方式进行表达,这不仅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具体概念有了深入了解,还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并实际运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制作方式比较

1.传统模式.在上个世纪中期,概念图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加以运用,由于当时科技发展的限制,概念图都是通过手绘来进行完成,一般学者在制作概念图时仅仅需要纸笔.传统模式的优点是绘图方式比较简便,缺点是手绘概念图需要极高物理知识素养并且耗时长.

2.现代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绘概念图已经临近淘汰,就像工程施工图一样,科技发展之前设计师都是手绘图纸,现如今设计师绘图时都利用CAD等绘图软件来完成,概念图也是如此.由于现代概念图软件的出现,使绘图人员更加方便简洁地进行绘制,计算机绘图有着传统绘图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绘图软件不仅能够精准绘图,还能减少绘图时间,使概念图内容更加丰富,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者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三、概念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性

1.针对性.由于物理知识繁多且复杂,所以在绘制初中物理概念图时要突出物理知识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对于知识要点进行绘制概念图.此外,还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自身认知范围进行概念图的绘制.

2.发展性.由于初中物理知识都是一环套一环,所以在绘制概念图时一定要注意将知识要点的连接部分做好标注,随着以后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入再将原有概念图进行拓展,使概念图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3.多样性.虽然物理知识的所有要点都是固定的,但是根据概念图的多样性能够将侧重点和知识要点进行改正,使其不被课本上的知识所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有物理知识程度绘制概念图,能够发挥概念图的作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4.简洁性.物理知识是非常繁多复杂的,初中物理课本上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仍然对初中生是一个难题,概念图具有简洁性的特征,能够将初中物理繁多复杂的知识点通过简洁的概念图方式进行传递.简洁明了的概念图,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概念图发挥到最大效果.

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的策略

1.明确知识要点绘制概念图.在绘制概念图时,要明确物理知识要点,不能盲目地将所有课本上的知识点都绘制在概念图中,概念图要求简洁明了,能够使学生轻易了解基本知识要点.在绘制概念图时,一定要明确知识要点的选择,根据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实际物理知识情况进行划分,教师利用概念图稍加引导,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2.整理知识,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教师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利用概念图来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并且要让学生自行绘制概念图.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通过知识要点来回顾课堂中所学知识,利用物理的逻辑性进行概念图的绘制,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使学生具有自主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的能力,学生自行绘制的概念图其根本作用和意义是教师绘制的概念图无法比拟的.

3.利用概念图巩固知识.教师利用概念图对其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将课堂中的知识要点复习一遍,并能够通过概念图的知识节点延伸到其他知识要点,这样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基础概念和物理规律有全方位了解.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利用概念图的多样性、简洁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解决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革命性创新.

第2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学习;重要性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物理规律本身表达了有关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有关物理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又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即反映了物理对象中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或一类的现象和实物。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一切力,如万有引力、弹力、电磁力、核力等都具有这特有属性,这是“力”的外延。

2、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各具特征。

(1)固有特征。

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外界的某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方向特性。

有些物理概念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切不可忽略方向这一重要因素,例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磁场的方向总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3、概念的关键词。

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所用词语经反复推敲,是很精练、准确、科学的,要正确理解它,就必须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要抓住“相对运动”、“阻碍”这两个关键词,对它的方向要抓住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两个关键词。

4、区别日常观念

在学习之前,人们常会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观念,而有些观念未经认真研究和推敲,常常是一些错误观念,如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里大于车拉马的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慢……这些错误的日常观念对我们正确接受物理概念有很大干扰,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一定要了解哪些观念是不科学的,并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大部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含义。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它的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如电功、电功率,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2)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第3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1.之前接触错误的“表面概念”

学生在接触物理之前,已经接触了很多物理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似或类似的物理现象.但是,因为这些概念只是根据大家的生活习惯并且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大多生活中接触的概念往往是错误的.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了学生在接触新的、正确的概念的时候造成了困扰,有时甚至只是根据第一印象而去记住错误的物理知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习惯说某个人或者某物体因为“受到”惯性而怎样.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只能说具有而不能说受到.这是对惯性和物体的属性理解的错误.

2.对有一定联系的概念易混淆

有很多概念虽然含义意义不同,但是却是对同一问题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解.有的学生因为对概念掌握的不准确或者没有领略其真正的物理含义,容易将其在本质上归为一类,导致做题和分析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例如重力和压力,温度和热量等.

3.名词相似的概念易混淆

初中物理有很多定律是对一种物理现象的概括.但在研究定律之前,要先理解这个物理名词.因其名词相似,所以很多学生在记忆概念的时候常常记混;甚至对于一些相似的名词概念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如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概念等.

4.名词相近的概念易混淆

初中物理中,对同一个物理现象的分析,有时虽然看似相同的概念其实其本质完全不同.很多学生虽然会分析物理题,但是写分析过程时却因理解错了概念而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因为名词相近而导致的问题.如二力平衡和二力相等的区别,浮力和浮沉的区别等.

二、避免概念相同的有效教学策略

1.对概念的产生进行比较

物理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将这些形成的过程理解清楚,自然就理解了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了解其本质,自然不会混淆任何两个物理概念.如光的反射和折射.折射和反射都是光在介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改变的光学现象.可以按照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相同点,都是光在介质分界面处产生的现象,且光的传播方向因入射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都同时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和折射的光路都可逆;不同点.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但是折射角却要随着介质的改变而改变,就和我们在水里捉鱼一样,看到的现象属于折射,鱼在水中的位置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位置.

2.对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行比较

物理概念是用简单准确的学术性语言来定义;物理意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物理量或者引入该物理量.因此须将概念与物理意义的区别理解清楚,而不应再搞混.如,“电路并联”与“串联”不同.并联指几个元器件的一端相连,进行整体的控制.而串联指多个元器件的首尾相连,是一个回路,其只能整体控制.家里的电视和冰箱分别用不同的开关控制,这就是并联,在家中运用比较灵活.要是电视和冰箱串联到一起,那么只要电视断电那么冰箱也会断电.

3.对概念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比较

物理学中很多概念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诠释.这样学生通过对数学表达式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很好的区分两个相近名词的物理意义.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很多学生对这两个都带有“率”的名词总区分不好.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W/t,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W有用/W总,是无单位的百分数.这样,通过对两个名词的数学表达式的分析和理解,从公式的不同到单位的不同,就能很好地区分两个名词了.

4.多角度分析物理概念

第4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思维障碍 有效教学策略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因物理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影响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产生畏惧物理的心理。认真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思维障碍。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基础,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导致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运用概念进行物理思维时,常常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如果能对这些思维障碍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学,就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常见的物理概念学习障碍分析

(一)缺乏感性材料或感性认识造成物理概念学习障碍。因为到了高中,物理是按一定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的,且由于内容较多,语言表述变得更抽象和概括。这与初中物理基本上是叙述简单、图文并茂,且公式规律都可以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中得来,非常感性有很大差别,导致学生感到抽象,思维跟不上。尽管高中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学生如果没有获得相关事物足够正确的感性材料,就很难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因此,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维障碍之一,要减少思维障碍,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如“电场强度”这个概念,由于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很多同学一开始学习时感到非常茫然,没有头绪、不知所措,只有通过多举实例、多画电场线等方法加强学生的想象和感性认识,学生才会慢慢有具体的“感觉”。可见,有些感性材料虽然不属于思维范畴,但是是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必要条件。

(二)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造成物理概念学习障碍,即通常所说的知识负迁移。如电场中有一道题讲的是一静止点电荷放在一个只知其中一条电场线是直线的电场上,问其可能做什么运动?其中有一选项是:此点电荷将从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很多同学因多选了此项导致整题失分。表面上看是错在误认为电场线是直的就是匀强电场匀强,所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本原因是匀强电场概念思维定势导致知识负迁移引起的。思维定势是造成中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积极防止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活常识对物理本质的干扰,由于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本来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只是表面的看法和观点,干扰对物理现象本质的认识,使思维误入歧途。

(三)缺乏思维的逻辑性造成物理概念学习障碍。物理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思维,同样,学习物理概念也离不开思维。如“加速度”这个概念,只有通过正确的思维逻辑过程才能形成对加速度的正确理解。即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单位时间内位移变化大小),其次是让学生清楚速度也会变化,且理解什么是速度变化量(ΔV=V■-V■),最后让学生清楚速度变化也有快慢,即理解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a=■=■),这个过程要求逻辑思维严密,学生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思维阻碍,就可能导致对加速度的不理解。由于学生的思维缺乏逻辑性,往往对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不清导致学习障碍。

(四)概念的混淆造成概念学习障碍。高中阶段的物理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物理学中相关概念很多,虽然指根据同一类物理现象而引入的,反映不同本质属性的不同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联系及区别,在运用物理概念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如速度与加速度,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动量和冲量,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热量与内能、固有频率和驱动频率,电动势和电势差,等等,学生往往因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导致思维障碍。

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正确的、典型的物理情景,而难于建立模型形成概念。即通常所说的缺乏“感性认识”。二是由于缺乏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比等科学思想方法,而难于深化理解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思维”。

二、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和实践

(一)多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典型实例引入加强物理概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概念的能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这节课教学中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两组日常实景录像片段:一组是各种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另一组为波动(足球比赛中看台上的人浪、大型团体操――红旗飘飘、艺术体操――长绸舞)。通过类比方法让学生明白:波动也是一种运动形式。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不仅强化学生对波的感性认识,建立波的概念模型,而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物理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建立情景或模型加强物理概念感性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在《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常用镇流器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被电”的感觉,这样学生自然理解什么是自感现象,比教师口头传授效果好很多,而且学生还能很好地与“互感”区别开来。又如“安培力就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也应通过实验演示说明,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导线长度和方向感受对安培力的影响,这样学生一定会对安培力有强烈的感性认识,形成对F=BIL的适用条件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样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自然就不容易出错。平时教学中应多做实验,教材有要求的一定要演示,没有要求的也要尽量创造条件演示。很多物理教师因怕麻烦往往忽略这一点,认为演示实验随便讲解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不符合新课改理念和精神,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很好地简化和纯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摒弃错误的前概念有一针见血的效果,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物理概念教学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三)多从人文、哲学和艺术等不同角度阐述物理概念加强感性思维,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掌握概念。教科书往往只从正面以单一方式叙述,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片面性,缺乏立体感。从不同角度定义物理概念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对“机械波”的概念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意大利著名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达・芬奇关于麦浪形成波的精彩描述。从不同视角探讨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化理解机械波,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也有人文、哲学和艺术美,从而真正达到立体掌握物理概念的目的。

(四)多从物理学史实的有机阐述中加强物理概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深化理解物理概念的能力。如对“力”和“光”的概念教学中,引入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物理学家对力和光的看法和认识,特别是曾经错误的描述,如何去伪存真最终得到正确的概念,既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又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物理概念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几乎高中物理涉及的每个物理概念其实都有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若在平时教学中能恰当引入相关物理学史运用于物理概念教学,同时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物理概念教学有非常广阔的展示平台,学生会在多方位快乐学习过程中轻松而深刻掌握,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恰恰是新课改理念在新教材中的充分体现。

(五)多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示、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初中物理知识较为简单,很多知识物理概念可能不需要通过严密逻辑推理,自然在学习过程中弱化对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概念不仅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教学必须加强逻辑严密性思维训练和思想渗透。即使如“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这样简单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清楚重力为什么不是引力,通过“咬文嚼字”的辨析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又如摩擦力的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根据摩擦力方向产生条件进行大量摩擦力方向判断,平时教学只有这样不断渗透严谨的思维训练意识,才能在长期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物理思维能力,达到对物理概念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

(六)多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相似的地方和本质不同的地方,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防止概念混淆的良好效果。如讲解电动势这一概念,教师应与电势差这个概念对比,通过数学式表达看出电动势是E=■,而电势差是U=■,让学生很好地把二者区别开来,真正掌握“电动势”这一概念。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并加以对比,学生容易与电势差混淆形成错误理解。

(七)多运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数学表达式中深刻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由于数学表达式具有高度概括性特征和简捷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能为描述具有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最佳表达形式;简化和加速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进程。如“电容”这个概念,它的比值定义式是C=■=■,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领会比值定义式概念科学方法及特点,学生很容易判断出电容与电量或电压无关,而是由本身性质决定的,即从决定式C=■中轻易判断出电容与正对面积和电介质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这样既简单又记忆深刻。要实现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千万不能只进行单纯的文字说明,或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都是不可取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在处理、分析、表述和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将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能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能从数学表达式中深刻领悟其物理概念的内涵,那么物理概念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产生障碍的种种根源,并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切实纠正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培养,使学生习得正确的物理概念思维方法,提高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物理概念的教学有效性,而且促进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5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 教学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而达到化学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倾向,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有些概念仅凭直观感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如结晶、分解反应等。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三、重视实验、深化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许多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因此,针对某些概念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是深化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引出,课本中首先是由日常生活所见的实例和两个化学实验开始,一个是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另一个是碱式碳酸铜的加热分解。从上述实例和实验我们可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相反,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但是,这里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虽然这些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这往往不是判断的唯一标准,因而应给予注意。

四、习题训练,掌握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化学概念,这些概念若只停留在实验上,教师的分析、讲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学生只是暂时的理解,是不能真正掌握的。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化学概念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教师必须在每教给学生新的化学概念之后,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一步复习巩固。

如在学生学习了“酸”“碱”“盐”这三个化学概念之后,为了防止学生混淆,我就列举出大量关于“酸”“碱”“盐”的化学式,让学生自己来辨析,哪个是“酸”、哪个是“碱”、哪个“盐”;再列举出大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让学生自己组合,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该物质是“酸”、是“碱”还是“盐”。

五、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问:“氧化物都是化合物吗?”“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都是氧化物吗?”这样,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6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45-01

生物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通过重要概念连接起来的,作为主线,只有形成的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促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同样的,只有加强对生物学中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真正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实现重要概念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1生物学中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重要性

1.1重要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概念的定义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不同于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则是更高度的概括并提炼出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统摄一般概念的性能。在初中生物中,重要概念有许多个,而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有50个之多,这充分说明了重要概念在教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1.2重要概念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生物初级阶段的初中生物,其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落实重要概念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者构建重要概念的完整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其实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和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的核心位置,它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并相互组合,构成了初中生物学科的结构骨架。作为生物学的基本框架,它们连接了基本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并支撑起了新的事实、原理及规律。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深入浅出,使学生尽快内化重要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实施方法

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就其教学实施方法而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就老师来说,一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注重对学生正确概念的传授,帮助学生正确、科学的理解重要概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其定义。具体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理清重要概念的本质。

掌握重要概念的首要前提便是正确理解其内涵。要理清其本质,摒除掉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误会的模糊字眼。比如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而言,它的定义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蒋志刚曾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将其表述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物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定义很是不同。对于这个不同的概念定义,我们就要积极的帮助学生,理清其是属于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抑或是二者兼具,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

2.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构建图的价值。

重要概念的构建图,是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极高的价值。重要概念构建图中每一级的知识之间都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呈网络式的结构很好的将学科里众多零散的知识点连为一体,建立起一个体系。其基本框架不会随意动摇,随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会不断的快速发展并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高价值的构建图。

2.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区别重要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它们的区别则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则是生物体内的细胞通过分解糖类以获得能量。

特别是对于相似的重要概念的区别和理解,最好的办法,一是创设特定的生物实验情境或活动情境。概念学习和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对事物探究的过程。老师将概念教给学生,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的情绪和状况,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因为生物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使学生从生活探究活动中理解、总结并归纳出这个概念,引导并促进学生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二是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或教图,或挂件,或自制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以进一步的掌握不同的概念所呈现的不同现象,特别是其本质现象。

2.4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能够运用,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身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重要概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的学习情境中,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促使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3生物学中重要概念教学的启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科学知识和产品的影响。科学生产为我们带来的利惠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仍会碰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问题,如我们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们所在的生物圈中物种灭绝的数量越来越多,转基因的植物越来越多但其带给我们的安全问题尚未明朗等等。因此,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白重要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到的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充分解释清楚我们周围所存在的事物,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并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重要概念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技能,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养成,让学生更加关爱自然、关心世界,关注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杨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22-26.

[2]周静.围绕重要概念的初中生物教学.[J].教研,2012,26(11),54-55.

第7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生物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学生有了正确、清晰的生物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概念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用词来标志的。概念是人的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要借助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要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区分相似概念,能归纳相关概念,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

经过几年的整理、摸索和不断改进,我觉得下面几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等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如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谈谈体会。

1.联系实践,引入概念。

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而生物学概念也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在概念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实践引入概念,才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同化作用”时,可这样引入:我们知道,牛和羊都吃草,可牛和羊吃同样的草,牛吃草长牛肉,羊吃草长羊肉,这种现象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属于哪个方面呢?属于同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再如,讲“遗传和变异”时,可列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等现象,引入遗传和变异概念。由于学生概括的概念来源于实践,不是凭空想象的,因此,这样引入,学生就会感到自然、有趣,容易接受,获得的概念清晰、深刻。

2.以旧拓新,抓住关键,深入理解概念。

根据心理学知识正迁移的原理,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发生积极的影响,起促进作用。在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概念,学习新概念。如讲等位基因概念时,可联系同源染色体,相对性状,基因与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等旧概念,让学生明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时还要抓住概念的关键所在,结合例证分析深入理解。如等位基因这一概念的关键是“控制相对性状”,只有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才叫等位基因,如D和d。而D和D、d和d,它们虽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是“等位”的,但它们没有控制相对性状,因而不是等位基因。也就是说等位基因一定在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而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至于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此概念不符,就更不能算等位基因了。这样,通过忆旧、导新和分析比较,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并能加深理解、记忆。

3.讲清内涵外延,形成完整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既包括内涵又包括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外延是指应用范围条件。如基因概念的内涵包括4方面的内容:(1)从本质上看,是有遗传效应的DN断;(2)从表达形式上看,DN段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序列代表特定的遗传信息;(3)从结构上看,有能转录的意义链和不能转录的无意义链;(4)从功能上看,通过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某种性状。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结构单位。其外延是指核基因和质基因的存在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概念的内涵,又要强调概念的外延。如“警戒色”这一概念,除应讲清“具有鲜艳的体表斑纹或色彩”这一内涵外,还要强调“有毒刺或有恶臭味的动物”这一外延。不具有毒刺或恶臭味的动物,其体表的色彩或斑纹无论多么鲜艳,也不应属于“警戒色”。以蛇为例,如有毒蛇体表具有鲜艳花纹属于警戒色,而有的无毒蛇体表具有和有毒蛇一样的鲜艳花纹就不属于警戒色。通过这样细致、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了。

4.通过直观教学,理解抽象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生物教材设计了大量图表,并配有成套挂图、模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设计制作一定的辅助教具,这些图表、模型等可直观形象地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的运动发展规律显示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表、模型等教具的作用,加强直观教学,对理解概念具有一定的作用。如讲DNA结构、蛋白质结构、细胞亚显微结构等,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挂图、模型。讲食物链时,可在黑板上画出“草兔鹰”这一图解加以解释。讲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有丝分裂等概念,可自制抽动式投影片及活动模型,演示变化过程,并可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加以验证。这样可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也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5.根据内在联系,形成概念系统。

生物学的概念多而散,有的在词语上相似,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要注意相似概念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和应用范围。通过比较、归纳,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如讲基因概念时,可根据从属关系把已知的概念组成如下知识线: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通过概括,学生从种族延续的角度,站在个体发育成熟的高度,把不同层次的概念联系起来,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对生物的发生、发展达到了整体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在知识应用中掌握概念。

让学生应用所学概念解答各种练习题及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不仅能检验学生掌握概念的程度,而且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避免机械记忆。

第8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物理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1.广泛性

由于儿童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已有了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因而他们头脑中自发形成的前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当然,这种广泛性是相对的,他们对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而对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则很少有前概念。如学生对力学、热学和几何光学均有着较多的前概念,而对电学则很少有前概念。

2.自发性

儿童大脑中的前概念,缘起于儿童长期、大量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知,这些经验在其大脑中逐渐深化发展,经过感觉、知觉、表象阶段最终形成概念。儿童在其大脑里构建前概念时,完全是自发性的,没有人教他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那个问题应该是那样,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构建。因此,前概念是儿童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精神财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事物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3.顽固性

由于前概念是儿童大脑中业已形成的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儿童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如有位教师在讲清惯性概念之后,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里,如果面向前竖直跳起,是落回车厢原处,还是落到原处的后面?全班学生皆回答落到原处后面。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前概念,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多么顽固。

4.隐蔽性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它以潜在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科学的物理概念时,儿童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让学生用物理概念去解释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前概念和科学的物理概念同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他们都是由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根据其是否易于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可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虽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实验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从不同物质轻重的概念转换成密度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然而另一类前概念则与此大不一样,在学生的原有经验中,这些前概念在儿童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任何液体中的前概念。当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铁块漂浮于水银面上时,许多学生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教师在玩魔术。这就是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和新认知结构的建立,以实现认知上的顺应。

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前概念进入物理课堂,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正常情况。基于前概念的特征和影响,关键是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大脑中存在着哪些前科学概念,并努力把它们转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从而也就能更成功地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为此,教师在开始教有关的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提问、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等,去深入了解学生大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情况。

知道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哪些前概念,那么如何使这些前概念转换成科学的概念呢?首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即大脑中的原有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接着通过实验事例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告诉学生,并把科学的物理概念应用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现象中去,当学生在新的思维结构下有更多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科学的物理概念。具体到实践中,可这样来进行教学:

(1)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把小车推动,问:“持续推动小车,小车将会处于什么状态?”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将小车正放在桌上,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接触,问:“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矛盾。

第9篇: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后习题;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新教材的使用无疑推进了生物教学向前发展。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对新教材课后习题的利用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课后习题的利用方法。

一、运用“基础题”和“拓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生物习题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然而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不能够设置足够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的“一题多练”安排,用一道题映射多种练习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减轻学生做题的负担。例如,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一节的一道课后习题,可以作如下变换:原题中“人眼的虹膜有蓝色和褐色之分,蓝色受隐性遗传因子影响,褐色受显性遗传因子影响。如果蓝眼男人和一个褐眼女人生下一个女孩,那么这个女孩是蓝眼的概率为多少?(已知女人的母亲为蓝眼)”。答案有“1/2、1/4、1/6、1/8”。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换一下形式,比如“生下蓝眼孩子的概率为多少”“如果女人的父母均是褐眼,且有一个蓝

眼的姐姐,那么生出蓝眼女孩的概率为多少”等等。通过对习题的变形,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关于“分离规律”的题型,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内容,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也可以避免大量习题对学生造成的负担,使课后习题发挥广阔的辐射功能,收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此外,“一题多练”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各种解题方法,找到解题的窍门。

二、运用“概念图”指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画概念图是新教材课后习题的一个创新,它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比较和整理出各种生物知识概念,加深记忆。此外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倘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画概念图的同时,让他们试着构建新的概念图,则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框架的形成。例如,在新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二章“自我检测”复习题中,有一道关于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图习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该题概念图的形式,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概括,试着画出合理的概念图,并让学生相互探讨。鉴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概念图的画法可以因人而异。值得肯定的是,学生通过画概念图,可以对生物知识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框架也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

作用。

三、运用“概念检测”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在人教版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的生物概念都以黑体字的形式展现,以突出对概念的重视和把握,课后习题也设置了“概念检测”等题型,对学生概念的理解起到强化作用。然而,教师如果单纯地将概念讲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重要性,或是做一些重复的习题训练,效果是不会好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前让学生先分析课后习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测,自主建立学习方式,则可以使概念的学习更加轻松。比如,在“相对性状”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浏览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

是( )A.人的体重和身高;B.兔的短毛和长毛;C.猫的蓝眼和白毛;D.棉花的长绒和细绒”。浏览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说出你的选择和根据;二是通过对本题的分析,试着给“相对性状”作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经过思考,学生会很快做出答案,并且依据问题对“相对性状”作出“同一生物,同一特征,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一定义。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理解概念变为主动总结概念,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主动获得概念,比教师直接讲出概念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上述几种课后习题的利用方法可以有效帮助高中生巩固生物知识,使他们做起习题来得心应手。教师要巧妙利用好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把它们灵活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生物课程的学习,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慕晓茹.高中生物新课程问题化内容组织与教学分析:真实情境中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解读[J].中学生物教学,2009(4).

[2]宁卫.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