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经济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经济现状分析

第1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价值创造;经济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17

1共享经济的概念

Hollinshead(1950)[1]等提出了社区结构中的人类生态理论,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个体社区或集体是个体生存以及生活的基础。Lamberton(2012)等认为共享经济是给予用户“无须所有权”就可享受产品的机会,Andruss(2015)等则进一步指出,共享经济是对“充分利用之资产”分享以获得货币或非货币益处的经济活动。

共享经济,以互联网为基石,以共享为理念。姜奇平(2015)[2]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产权的变革,即所有权分裂为支配权和使用权,并把共享经济中的支配权比作行驶证,使用权比作驾驶证。2009 年,优步(Uber)于美国硅谷旧金山诞生,成为全球打车出行平台的“鼻祖”。在2014年成立的ofo共享单车,是国内首家共享单车公司,首创无桩共享单车出行模式。

2共享经济的现状

新华社报告显示,2015 年我国共享经济及其相关市场的规模高达 195 万亿元,未来5年,我国共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高达 40%,共享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现在国家对共享经济的态度是支持和引导,说明了国家对共享经济的认可,但同时也看到了共享经济潜在的一些问题。在提出“共享经济”这个新潮词汇之前,其实,我们生活中已经有很多共享的应用了。例如:WiFi共享大师实现WiFi共享、百度的资源共享、很多社交软件的信息共享等。共享的模式是被认可的,而之前的共享更多的是非实物共享,而这些非实物共享会造成造谣、虚假信息等问题,我们也会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那对于具体的实物共享,引发出的新的问题,我们应该也抱以辩证的态度,不要一味地看到缺陷。

在《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中,作者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大企业失败,为什么以往技术领先的企业在面临突破性技术时往往会失去领先地位的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创新,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把它打翻的永远不是本行业的企业。在面对创新的经济体的时候,我们无法预测会被的是什么,但是这一定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3共享经济的盈利

共享经济产业规模扩张迅猛,在我国发展迅速,各大行业纷纷开始打出共享经济的旗号,希望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相关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在一些O2O领域的共享经济中,以前席卷O2O领域的“零佣金”模式,如今已经难觅踪影。

而对于共享单车的经营中,租金是主要的收入源。2016年3月1日,小黄车ofo宣布完成高达45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ofo共享单车使用押金保持99元,骑行每小时收费1元。而共享单车最危险的问题在于技术壁垒低,容易被取代,其次就是管理问题,监管问题难以把控。而共享汽车也被人们提上日程,很多汽车公司如北汽、上汽等都纷纷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以实现汽车共享,开始在各大城市铺开网点开始争夺市场。

共享经济的优势是具有很大的市场灵活性,因为边际成本与交易成本不高,因此遇到市鲂问啤⒓喙芑肪场⒕赫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快速根据形势调整。像共享单车停车点、滴滴出行的汽车,利用的是社会资源与个人的私人资源,共享经济大多是轻资产运营,对技术要求较高,但对资本要求低,因此资本回报率高。供方的进入门槛低,像airbnb只要你通过它的审核就能成为房东与租客,省去很大一部分与政府和大企业的交易成本,技术创新降低了人们得到资源的成本,使得个人可以方便地分享其资产、时间、技能等闲置资源,并获取收益。

马云建立了大数据研究中心后,大家开始注意到大数据的应用,而在这之前拥有庞大数据资源的公司其实是腾讯,腾讯的发展其实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它会根据你的网页记录为你推送腾讯新闻,为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腾讯游戏,包括很多不起眼的功能,例如提醒你的好友生日。谷歌的X实验室研发的WiFi气球,谷歌声明研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偏远地区与恶劣环境下无法上网的问题,希望实现全球每一个地方都能上网。但其实他们同时也是为了得到数据与资源,以此完善谷歌地图,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可能使用谷歌搜索,成为他们的潜在客户。

共享经济同样能够得到你的数据,例如你要使用共享单车时,你的信息同样会被录入,你的生活范围是在哪里,你经常去的地方是哪里。这些对于一些企业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源,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只能看公司的眼观与决策了。在大数据时代,谁拥有的资源多,谁就是未来的主宰。

4共享经济的劣势

首先,目前政府还没有专门针对共享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并制定新的监管措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企业的价值共创实践不再单单针对一方顾客,要面临更多的消费者信任问题,以及新兴行业面临的新问题。这个行业的相互性以及透明性要更强,让信息得以共享,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隐私安全困扰。其次,共享经济较难对供方与用户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由于供方不是企业的自有资源,而是外包的社会资源,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分散的个体,较难推进统一的规范。市场的冷启动,不像传统经济只需要寻找需求方,共享经济需要同时寻找供给方和需求方,但严格来说并不是寻找,而是提供链接,链接了供给与需求,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双方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面对冷启动,共享经济除了传统的市场推广手段之外,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同时对供方和需方提供补贴,创造市场。我们看到共享经济的巨头们都在吸金补贴,疯狂扩张,因为只有扩张到角落时,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用户体验。最后,共享经济中最主要的衡量单位就是成本。时间成本,知识成本,边际成本,用户与供应者所获得的收益,用户会在其中进行权衡后选择是否用这样的服务。所以当那些费时费力,操作困难并且不能带来便利,看似有情怀的产品在脱离企业补贴与政府支持,新产品上市热度褪去后,剩下的只能是抱着“共享经济”的大腿艰难行走。

5展望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是乘客,也可以是司机;可以是租客,也可以是房东。我们会面临更多的信息和选择,架构自己的多重角色,当参与者从扮演预定角色到承担动态、新颖的角色时,价值的性质开始变得复杂,共享经济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创造出自己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可以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迎来“发展元年”,拥有分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个。2015年全球共享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1869亿美元,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或政策法规的完善,给予“共享经济”更多的法律保障。加大对技术的投入,保障“共享经济”的安全可靠。我们应当推动社会经济伦理的发展,树立“协同共享”的道德新风尚,加强人们对共享物品的观念和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Hollingshead,August B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0,15(5):684-685.

第2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房产经济;泡沫经济;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01-02

一、泡沫经济与房产泡沫经济

经济学中所说泡沫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一系列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价格连续上涨的现象,使人们能够错误的认为这种价格上涨能够一直持续,就出现买卖这些资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法,买卖活动执行者就是投机者,价格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暴跌的情况,就出现了泡沫破碎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房地产泡沫经济我们认为是房地产价格出现连续上涨的势头,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这种上涨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吸引人们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当上涨的价格远远高于房产本身价格,就导致房产泡沫,泡沫在过度膨胀以后就会破裂。当破裂时,房产价格就产生了严重的暴跌,出现了恶性发展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发展。

二、我国房产经济形成原因

经济改革发展中,房产企业已经成了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因素,但是现在的房产价格在逐渐增长,增长的过程没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在这条增长链上的货币供应量就迅速增加,就造成了房产经济泡沫现象出现。这种泡沫如果出现破裂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严重失衡。所以在解决房产泡沫问题的时候,要从出现泡沫的源头出发,改善房产经济,使房价能够回归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是房产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我国房产经济现状

我国房产经济现阶段正处于泡沫最艰难时期,相关部门要认真理性对我国的房产经济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必要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窘迫现状的根源,这种窘迫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中型的城市房屋价格出现虚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想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就出现了虚抬房价的现象。另外,我国社会两极贫穷分化现象有些严重,这也是房价过高的一个现象。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地的拍卖中,没有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这样如果房价在大范围的增长就出现了地皮价格迅速增长的情况,这种增长最终受益还是属于当地政府,政府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直接导致了房价已经上涨到几乎会崩盘的地步。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已经很难解决这种

现状。

2.很多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信贷业务。并没有对这项业务进行理性化的设置。直接把房产能够进行抵押消费的机制贯穿到整个房屋建筑市场。中国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总是在追求大企业信贷、大项目信贷、大数额信贷,这种理念的实质就是把银行经营理念转变成了投资消费,让很多企业适应并且习惯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现象。这种恶性的消费方式,在不良销售形势中,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信贷问题出现或显现出信贷风险性。

3.由于政府本身建立的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和政府干预手段出现失误,这些都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碎的隐患,如果不重视这些隐患就会对我过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

4.房产泡沫现象的出现还由于消费者对房产价格的预期试想偏高。很多人都认为房子永远都是升值再升值,没有对价格进行预期试想,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偏高。这是房地产商和政府拼命高房屋价格的直接原因。这种偏高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经济泡沫经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发展现状的出路

上文中阐述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现出现泡沫的原因,能够发现我国房产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严重影响我过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要找出各种问题的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突破口,采取有利的解决措施,就能够走出房产泡沫经济危机。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怎样走出危机进行阐述:

1.中央政府出台了有关房价理性回归的措施,在各地区实行中,会受到各地区的差异影响,这种房价理性回归是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回归的时间,我们不能够进行确定,这与各个地区实行的力度有直接关系,也同时受到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差异。

2.中央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各个地区要进行正确的对待,很多房价的调控措施都属于非正常规调控措施,这种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完善的社会体制,还能够形成房产经济有效调控体系。对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对待这调控方式,不能够对这些方式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对政策不管不问,钻政策漏洞等,更加不能够以恐惧的心理去躲避这些调控政策,要把握土地可持续使用的理念,在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上提供良好的房屋供给,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价格能够回归正常发展,使房产泡沫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

3.对于房产开发商,如果想尽快的脱离房产泡沫经济,就要从产生泡沫经济原因这方面进行突破,寻找这种原因不能够只是坐享其成,也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门心思等待政府的政策。要直接从自己企业出发,对于那些错误的政策要进行完全否定,对错误的措施要认真分析,然后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定位,这是解决房地产企业困境的根本办法,如果不进行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致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方法。

五、房地产经济发展背景

2012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从2012年以后已经火热了很多年的房产经纪,变得有些寒冷,中央在一个月内出台了很多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例如,信贷、税收、土地等都有相关政策。中国证券时报刊载了李春顶博士的文章,其中内容表示中国房地产在新的时代将经历不一样的变化与发展,未来的十年里要走什么样的方向。自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政策放开以后,把房地产项目进行全面市场化,这样加速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向城市化迈进的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步成。房地产已经和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等很多种部门的联系密不可分,成为这些部门发展的重要产业,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房地产带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中最大的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房地产经济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利用这些收入对城市基础进行建设,提高了城市发展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收入提高,有了一定的储蓄,然后把这部分储蓄转化成了买房进行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房地产都处于房子少,买的人多的稀缺状态。房屋建筑在以每年20%的速度进行增长,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就在房价上涨的市场状态下,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很多投资和投机者加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商品,这样就加剧了房价上涨,这种非理性增长速度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房价泡沫。

六、房地产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十年里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房地产经济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发展同时要把握房地产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要了解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影响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体系,其次,房价过高会阻碍正常居民正常需求,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推进;最后,房价过高直接剥夺了居民的收入,这样就不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从2012年之后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是:

1.房价会逐步回归到理性的状态,出现平稳的发展状态。如果国家出现的相关调控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就能够化解了当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能够推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就能够实现房地产经纪的平稳的过渡。如果不实行相关政策就会在未来十年之内出现泡沫破灭的状况,使房价极具下跌,不能够健康稳步发展。

2.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看,在未来10年中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资,才能够缓解泡沫现在。

3.在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能够加速房地产的发展,不会出现像香港和日本出现的下跌和一蹶不振的局面。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经处于价格发展的最高峰,2012年以后这种上涨的局面会慢慢减小,主要原因是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人们对房地产的认识在进一步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厉打击了房地产投机取巧现象发生。能够有效的控制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要保证国家政策能够朝向可行的路径发展,就要对投资进行控制。还要对增加对保障住房的投资,这样能够缓解自住需求。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泡沫现象。对这些方面进行加强之后能够保证,在今后10年的发展中,房地产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发展。

七、结语

对于房地产泡沫经济,关键在于房产商和国民的经济对房地产认识的提高,把握造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找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危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溢.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1,(3):214.

[2] 王凯.我国房产税制改革及其法律供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3] 樊邦勇.产权酒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特区经济,2005,(4):274-

第3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能源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83-03

一、重庆市能源消费现状

(一)重庆市能源资源现状

1.原煤。重庆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西南铝业集团原煤探明储量为33亿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油料。重庆市石油资源匮乏,油料全部从省外调入,目前重庆市油料消费量增长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已逐步显现。

3.天然气。重庆市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首位。

4.发电量。重庆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为主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和大宁河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二)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现状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1957—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195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3.73万吨标准煤,2010为7117.41万吨标准煤。1962—1965年能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196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76.37万吨标准煤,1965年为342.88万吨标准煤。1965—1980年能源消费总量开始稳步上升,196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2.88万吨标准煤,1980年为985.5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40.17万吨标准煤。1995—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出现快速增长,199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776.91万吨标准煤,2010年为7117.4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33.79万吨标准煤。

从能源消费比例可以看出,煤炭在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居主导地位,其原因是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价格和成本低的天然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天然气和油料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从图2可以看出煤炭在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降低。1957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4.02%,2010年该比例降为68.25%。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能源在日常生活中已被普遍使用。因此,天然气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995年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14.54%,2010年油料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41%。重庆市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重庆三峡水电站的建成及使用,电力的消费量也呈上升趋势,1957年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2.04%,而到了2010年该比例上升为10.79%。

(三)重庆市能源消费强度现状

重庆市综合能耗在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总体形势相对较好,但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图3为按可比价计算的1990—2010年重庆市万元GDP能耗的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重庆市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1990年是5.08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为1.127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0.23吨标准煤/万元。1990—1995年重庆市能耗降幅最大,但是,2004年由于重庆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反弹。2004年GDP耗能1.1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GDP耗能1.42吨标准煤/万元。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技术结构水平落后,增长方式粗放。

(四)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关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波动之中。其中,199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5,数值为负值,这主要是由能源消费量下降引起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下降;能源产品需求减少;产业结构优化带来能源消费下降的效果开始显现。

数据显示,1987年、2004年和2005年重庆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十五”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在工业结构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消耗。二是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推动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从2002年开始,手机、计算机和私人汽车普遍或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家用电器销售量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煤炭和天然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整个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重庆市经济增长现状

(一)重庆市实际GDP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标志。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的直辖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其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根据1985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25年里,重庆市GDP增长了4723%,平均增幅达188.92%。图4是重庆市1985—2010年实际GDP及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其中GDP是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的。

从图4可以看到,1985—1991年重庆市GDP增长缓慢,1993—2001年GDP增长平稳,2001—2009年GDP增长迅速。1989—2001年增幅波动较大,之后总体呈上升趋势。

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为工业实力的增强。虽然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国民经济呈飞跃式发展,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直辖市相比,总体实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偏小;经济总量位次在全国居中下游。

(二)重庆市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根据重庆市三次产业GDP增长趋势及结构比例统计数据分析,1985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GDP持续增长,2010年重庆市GDP为792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58亿元,增长12.95%,占生产总值的8.6%;第二产业增加值910.35亿元,增长26.40%,占生产总值的55.0%;第三产业增加值406.64亿元,增长16.43%,占生产总值的36.4%。

从产业结构看,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114.23:726.52:480.18,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一、三产业比重偏低。1985年以来,重庆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持续下降,1985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2.7%,2010年该比重为8.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快速提高,1985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4.7%,2010年该比重为55.0%。第三产业比重也略有提高,1985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2.6%,2010年为36.4%,2002年达到峰值42.9%,2006年以后略有下降。

(三)重庆市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及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

图5反映了重庆市1985—2010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1985—1992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保持相对稳定,1995年以后,呈快速增长态势。1995年能源消费总量1123.06万吨标准煤,2010年达7925.58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7.86%。这与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密不可分,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2006年以后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均增长迅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决定了重庆市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计划委员会能源处.北京市能源供需的现状与问题[J].北京节能,1998(1):6-7.

[3]陈榕.福建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发展研究,1998(8):22-23.

[4]朱跃中.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26-32.

[5]徐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499-501.

[6]李俊.中国区域能源供求及其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1994(4):34-40.

[7]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32-35.

[8]王祯.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分析[J].市场周刊,2005(2):103-105.

[9]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我国能源与经济关系分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8-41.

第4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 现状分析 创新制度

一、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1.落后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存在的最大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是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在企业所涉及到的范围内来管理相关工作,以获得更高价值的管理方式。财物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独立出来,但又结合各种程序,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形式。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创新意识的提出,更使经济管理的实施迫在眉梢。在此,我们要重视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理念的形成。因为理念能够指导管理者作各项合理正确的决定,又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尤其是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理念常常被运用到会议等形式工作上,而忽视其实践意义。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的确定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但是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我国存在的主要管理制度问题有:经济管理制度与制度监督工作不协调、制度的制定与企业发展不同步等。我国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选出一定水平的管理人员,但是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监督力度的严重空乏问题。另外,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比企业的发展速度慢,就是制定的制度过于先进,制约企业的发展。

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处于理想化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尤其是企业的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使全面的经济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部门的严重空位,各项工作管理项目由总部发出,由企业总部完成,财务管理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权,使其不能控制整个局面。监督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企业不能良好地运行,并可能存在经济泄露的发生。所以,管理控制权的施行以及监督工作的加强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有待改进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管理理念,因为以人为本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会深得人心,进而得到正向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首先要把情感因素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尊重、了解、关心每一位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的是,感性管理的同时要对企业中所有员工进行管理约束,使员工依照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各种工作,既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又体现企业的规范化。另外,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工作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另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先进的文化引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不仅使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管理氛围,有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气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有效进行的首要选择,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中,才会使企业绩效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会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

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

(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

(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各个企业部门的要求,只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会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创新的管理体制又是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做出的新的要求。只有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才会适应发展迅速的经济社会,谋求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5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黔江;林下经济;现状与策略

近几年,伴随着一部分重点林业工程的不断推进,黔江区的林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森林资源迅速扩增,林地总面积已经有200.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44.9万亩。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资源的作用,黔江区开始改变林业发展的路线,注重林业发展潜力价值的挖掘,努力提高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黔江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领导较为重视林下经济发展

在黔江区举办的经济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是促农增收的重点内容。黔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这一区情决定了山地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希望,应当加大林下产品无公害这一口号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加强品牌企业的建设工作,依托龙头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还应注重品牌战略,从战略角度出发进行林下经济发展决策,全面实施“一区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

(二)林下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黔江区已经有了1.98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其中有1.58万亩以虎杖、青蒿为主的林(桑)药基地,0.2万亩林下杭白菊引种实验基地,0.2万亩以天麻、党参、白术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基地。同时,发展林下养鸡规模已经达到存栏2万只,年出栏10万只,养殖了大约一万只七彩山鸡,每年产蛋量为10亿枚。

(三)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

当前,黔江区的林下经济发展只有林下养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存栏量和产量都比较乐观,但是林药、林菜的规模则比较小,需要更进一步地提升林地利用率,扩大林菜、林药的规模。

(四)管理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在种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养殖这一方面,大部分农民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得养殖成本过高,而养殖效益却较差,根本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林药模式因为科技水平较低,虽然已经栽种了上万亩,但是成活率比较低,经济效益比较差。

(五)资金不足

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林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发现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一般的林农难以支付最初阶段的启动资金,这就会限制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无法将林下经济发展成大规模经济,阻碍了林下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首先,需要成立主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加的发展林下经济的工作指导小组,对全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及协调。各个乡(镇)、林场也应当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并规范发展林下经济的规划、措施以及奖惩措施。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及激励机制,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乡(镇)、林场上,逐级签订责任书,上级紧抓下级,明确发展目标,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评比,对于工作业绩较为突出的进行及时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进行批评。最后,要实行包乡(镇)督导责任制,将区林业、农业、畜牧业等相关涉农部门进行分包督导,帮助他们建立起示范基地,培育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组织。

(二)加大扶持资金投入

加大扶持资金投入是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应加大对林业大户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当地品牌产业的资金投入,使他们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从而实现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第二,适当发放小额扶贫贷款。第三,以提升林下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努力争取升级投资项目扶持,带动林下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是单凭经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专业的规划和科学的指导。发展林下经济应遵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对当地林下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实现林下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在进行林下资源规划时还要综合考虑与其相关的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尽最大可能提高相关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宣传

对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充分地利用,同时要应用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措施来全面、深入地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意义、相关技术、有效模式以及成功的典型,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广大林农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以及效益账的方式来像广大林农展示林下经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其它方面的优势。按照“群众资源、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来促进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的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林下经济产品化的组织程度。

(五)加强同龙头企业的合作

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品牌培育。例如,想要发展林下养鸡就可以同雨润集团进行合作,想要发展林下种药就可以同知名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公司通过和其它知名公司的合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农产品,为农民提供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升农户或专业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六)提升科技含量

提升科技含量是确保林下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林下进行发展的科技含量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力度来实现。加强专业培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邀请相关的专家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专业课堂,为农民提供最为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第二,就是要邀请专家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林农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相关技术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产学共建的目标。

(七)建立专业的营销网络

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专业的营销渠道。通过网络营销一方面可以迅速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加大产品的销售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需要情况,便于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专业的营销网络应是一个管理较为严格的系统,能实现物流配送追踪、产品销售信息管理等各种功能目标。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不断优化林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林农增收,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动力。加强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通过多样化的措施来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是当前解决林下经济面临问题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秀凤,杨共鸣,王斌,等.中国林下经济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农学学报,2014(07).

[2]袁爱兰.浅谈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J].建材与装饰,2015(22).

第6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改进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实施方案》中仍体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二阶段: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993年——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中央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颁布了《公司法》,探索构建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体系。考核上淡化产值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1993年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1995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设计了销售利润率等10项评价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行业评分值为标准计分。注重综合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资本保全概念。

1997年调整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原来的六项评价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等七项指标;重新调整了各指标权数;评价标准按照前四年的全国平均值确定。

第三阶段: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98至——至今)

1999年6月《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也引入了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www.133229.cOm财务指标对企业国有资本金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三个层面共计28个指标进行考评,非财务指标方面仅仅稍作提及。

2002年对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采用的评价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分别用于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评价计分。

二、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演进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

自2003年始,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年薪两个部分。

2006年国资委修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遵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做到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把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

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业绩评价方法,国资委每年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对中央所属166户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方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成为央企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参考。

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效益型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分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根据评价时期的不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又分为任期绩效评价和年度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评价标准。财务绩效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评价方按照“统一方法、统一标准、分类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无论是财务绩效还是管理绩效,最终形成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该法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是考核中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二是财务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三是行业评价标准及国际标准适用性问题。

3.《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2008)。

2008年2月13日,国资委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明确了四个考核目标核定原则:稳步发展原则、行业对标原则、精准考核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同时对基本指标计分规则、分类指标基本要求和未能完成考核目标的计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

国资委的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分别了不同的业绩评价规则。国资委业绩考核局的是《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3年、2006年修订、2008年补充规定);而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的是《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年),被考评企业经常无所适从。企业比较重视的是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完成工作,因为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甚至任用和考核业绩直接挂钩。对《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却较少顾忌,因为企业负责人没有个人效用风险,它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考核暂行办法》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较少,较为强调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基本指标,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短视”行为。如果能够将业绩考核局和统计评价局的规则统一起来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任用挂钩,效果较好,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进入重新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另外,国资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都曾参与过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制订,这么多部门站在不同角度,需要企业达到所有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已制订的这些指标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指标结构等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这里用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目标责任制主要在合同中约定,因而每一份合同中规定的指标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

2.《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2004]第7号)》。

从六个方面进行审计,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经营绩效变动情况。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设计,但是未具体提到具体指标。这里也提及领导人所应负担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

3.《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7号)。

一是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二是经济责任评价,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

4.《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2008]53号)。

要求“结合《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4号),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评判经营者业绩,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这里说明各企业应当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全参照企业自定的指标体系,还是双方共同确定指标体系,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

四、问题及分析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现值,因而真正的经济绩效存在于将来,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审计需要根据将来推断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为了这种推断,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因而对未来的经济绩效的推断始终是不确定的。

(2)过多过滥而又相互矛盾的计量指标。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分别从自身部门的需要与利益出发,制定了众多的指标体系,动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指标。已有的经验证明,超过二十几个指标后,指标体系的作用将因相互矛盾或摩擦,指标作用递减。

(3)很难自下而上累加大量的非财务标准,也无法自上而下分解通用的财务指标。计量经济责任必然会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是央企都是大规模企业,拥有诸多下属单位,集团内部之间,受制于行业、规模及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上下之间的非财务指标迥异,导致上下级之间的非财务指标无法相加。

(4)权数的确认比较主观。多采用专家方法,简单明了,只需专家拥有丰富的学识与经验,缺点是不同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即使同一专家在不同时点,其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2.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中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都是次优的。

简单地测量比较利润等指标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都经济绩效指标,意即未来的发展。要找出适当的指标,以便从中推断出未来的现金流量或企业的长期效率和生存能力是非常困难的。

(2)国企规模大层次多,太复杂,影响了评价指标的运用。

大型国企通常会有四个层级,作为整体的企业、实质上独立的经营单位、内部职能部门、职能单位内部的工作组。市场价值适用于企业整体,财务指标适用于企业整体和经营单位,非财务指标适用于职能单位和工作组。如果要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就需要从工作组和职能单位累加到经营单位和企业整体的非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能够求和或平均),以及可以从企业及经营单位下推到职能单位和工作组中的财务测量指标(即这些指标应当能够被分解)。但是,由于各层级所用的指标体系不一,无法或难以相加,或武断地加减,这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第7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在全国的战略位置越来越清晰,海西经济区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时期。然而,虽然有中央支持、各方献策、台湾响应等有利因素,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还是要面对诸多挑战的。如同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区的发展一样,县域经济是构成地区经济的基本元素。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发展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涵盖20多个设区市的区域经济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独有的对台地理优势,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决策。

去年,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单独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通过持续努力,到202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很显然,《规划》明确了“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持续推进。

2.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体,它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相互交织,构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有25个县级市和101个县。2010年,经济区内县级GDP总额超过经济区整体GDP总额的60%。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在县域农业现代化、县域新型工业化、县域企业民营化等几个方面。

1.海西经济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农业现代化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求,它也是衡量海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年,粤东四市农业生产总值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农业生产总值为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近年来,赣东南地区和浙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也逐年稳步提高。此外,海西地区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以福建省为例,目前,该省已初步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等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在农民收入方面,“十一五”规划时期,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的状况下,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农业金融现代化发展滞后。当前,海西经济区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不足,农业融资渠道不通畅以及农业资本流失严重的现象。第二,农业产业化普及面窄,标准化发展落后。海西经济区内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还只是初具规模,缺少产地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第三,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体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间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迟缓等方面。

2.海西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是与传统工业化完全不同的现代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从工业竞争力角度测量,福建省总资产贡献率为11.8%、人均工业增加值为0.840216万元/人・年、出口依存度系数为0.40931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439元/人・年,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在全国处于第八位,海西经济区的整个工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游水平。 从科技含量角度测量,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0.33%,人均专利申请受理量为0.2409项/万人,科研占GDP比重为0.54%,科技含量指数在全国排名为第十一位。从环境保护角度来测量, 海西经济区的环境资源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国位列第二名。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海西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该经济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重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传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该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还有一些矛盾亟待解决。这些矛盾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化工业化与资源短缺的矛盾。2002年以后,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就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高增长产业,如汽车、造船和石化工业等大多数均为资源消耗性产业,能源消耗量系数高,对电、煤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此外,海西经济区整体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数量很少。该经济区内的土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征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增加了重型企业的运行成本。这种资源的缺乏和对资源的高消耗度都制约了重化工业化的过程。二是信息化与现有技术结构及工业结构的矛盾。三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的矛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加快海西经济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低素质的劳动力却对技术进步构成了双重约束。

3.海西经济区县域企业民营化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地摊、作坊形式产生后,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福建为例,1978年,福建省生产总值66.3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1.01亿元,占46.7%;非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5.36亿元,占53.3%,民营经济力微言轻。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意识被唤醒,市场力量迅速崛起。1992年以来,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撑起了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但同时,该经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二是民营经济的组织规模、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比较低。三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仍需普及和加强。譬如,假冒欺骗行为,缺乏现代契约合同意识而最终导致资金等各种纠纷和案件,雇用童工、克扣工资、虐待雇员现象,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结语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基础要素,其发展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是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还有些问题存在,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第8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摘 要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的建模方法,以2000年―2007年美国失业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ARIMA模型。经检验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美国失业率的波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短期预测。

关键词 美国 失业率 ARIMA模型

美国于19世纪后期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二战后美国迎来了实力的鼎盛期,无论是在世界生产还是贸易中均居主导地位。但步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2001年9月11日见证了世贸中心摩天大楼的倒塌,也奏响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前曲。以“911”恐怖事件为界,美国政府的任务发生了变化。美国开始把更多经费和时间花在保护“自身安全”上。为此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及随后的卡特里娜飓风,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经济。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对美国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击。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这段时期失业率波动较大,故本文主要以2000年―2007年失业率为分析对象,间接反映了这段时期美国经济的现状。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研究失业率的变动情况,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

本文收集了2000年―2007年共96期美国失业率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美国失业率月度数据。本文所用图表均使用SAS 9.2完成。运用SAS软件绘制2000年―2007年美国失业率的时序图,结果显示,2000年―2007年美国失业率具有明显波动趋势,2001年开始失业率大幅上升,2004年以后失业率有所下降。故该序列不是平稳序列。

对原始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运算,一阶差分后序列的时序图显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可能趋于平稳。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纯随机性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白噪声序列,序列虽然平稳,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尝试对序列做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后的序列图可能趋于平稳。需要进一步检验。

观察二阶差分后的序列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发现自相关系数除了延迟一阶的系数显著大于二倍标准差之外,其他自相关系数都在二倍标准差范围内做小值波动,而且由非零相关系数衰减为小值波动的过程比较突然。初步推测自相关系数1阶截尾。

而偏自相关系数只有延迟一阶、二阶的偏自相关系数显著大于二倍标准差,其他偏自相关系数都在二倍标准差范围内做小值波动,而且由非零相关系数衰减为小值波动的过程比较缓慢。初步判断偏自相关系数2阶拖尾。

对二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纯随机性检验,表1显示,延迟6阶、12阶、18阶的检验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二阶差分后的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可以进一步分析。

二、模型识别

根据二阶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尝试以下模型。结果表明,只有ARIMA(0,2,1)和ARIMA(2,2,0)检验均通过,为有效模型。

令ARIMA(0,2,1)的标准误差SE为SE1,SE1=0.129916;ARIMA(2,2,0)的标准误差SE为SE2,SE2=0137361。SE1

令ARIMA(0,2,1)的AIC为AIC1,SBC为SBC1。AIC1=-114.944,SBC1=-109.858;ARIMA(2,2,0)的AIC为AIC2,SBC为SBC2。AIC2=-103.632,SBC2=-96.0019。AIC1

所以相对最优模型为ARIMA(0,2,1)。

2.ARIMA(0,2,1)

由上文(自相关系数一阶截尾)尝试建立ARIMA(0,2,1)模型。对ARIMA(0,2,1)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5)显示,MA1,1参数的P值小于0.05,检验通过。

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结果表明,延迟6阶、12阶、18阶、24阶的检验统计量的p值全部大于0.05。所以模型的残差序列是白噪声序列。模型通过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残差的白噪声检验,所以模型为显著有效模型。

由表5可以得出模型方程为,其中yt为失业率序列。为扰动项,随机干扰序列 为白噪声序列。由于常数项只是整体序列的位移,而本文常数项相当微小,影响不大,本文忽略。

三、模型预测

依照本文构建的模型ARIMA(0,2,1)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表7),到2008年5月份失业率会攀升至5.12%,失业率有小幅上升趋势。

四、政策和建议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所以,政府如果想要降低失业率,颁布政策以拉动实际GDP的增长是可行的。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失业率背后的问题,针对具体某一时期的问题,颁布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实施的新政都是很具有针对性的。

2001年的“911”事件引发了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这一时期失业率大幅上升。而2008年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本文预测的是2008年前五个月的数据。实际资料显示从六月份开始美国失业率开始大幅增长。

失业率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原因。政府只有认清背后的原因,才可以制定有效的政策,降低失业率,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40198.htm

第9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的重要方面。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识别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通过实现产业集群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策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是反应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体。随着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区域政策在逐渐完善,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各项经济发展要素的优化整合进程也不断加快。当前,应该更重视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重视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来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发发展至今,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格局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固定资产投资的北上西进

投资的北上是指,投资热点转向环渤海地区。随着滨海新区发展措施的不断落实,环渤海地区的钢铁业、石化业、设备制造业以及港口物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吸引不少的投资。投资的西进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改善并必将不断升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以及一些加工贸易企业。

1.2 中部凸起的工业增长

从当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区域的工业增加值近年呈现回落的趋势,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回落幅度较大,其他欠发达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回落程度较小。

1.3 经济集聚化度逐渐提高,出现多城市群和大都市圈

随着经济大发展,在集聚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人口以及经济的活动更为活跃,并逐渐呈现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中化的趋势。这直接刺激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和消费的需求,还进一步促进其自身的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不断显现和形成,加快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进程,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格局。

1.4 东北及西部对外贸易比重提升

从出口格局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增幅较高;从进口格局来看,这几个区域的增幅也在不断提高;从贸易顺差来看,除首都经济圈外,其他区域均实现了较大的顺差。东北地区以及西部的对外贸易比重正在提升。

2.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对策――产业集群

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产业集群强调整合区域资源。产业集群不是简单而机械性的要求区域平衡性发展,而更为强调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优化来发力,寻求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道路。例如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来发展中关村的信息产业,利用地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战略来发展区域品牌和经济。

第二,产业集群更突出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氛围有利用促进地域高质生产要素的集中,通过集中地域生产要素来寻求技术进步,并在区域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播、融合和创新。

第三,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资源整合产生协同效应。产业集群需要投入的要素除了资本、劳力、自然资源,还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的投入,实现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教育部门、金融业对产业发展的协同。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与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促进区域向“学习型”区域转变,最终提高区域动态的竞争力,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2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群内的企业不仅可以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花费的投资,并且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实现高度和细致的分工进而协调合作,促使群内企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产品品质得到的提升。这不仅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实现外部规模经济。例如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在相关政策和地域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壮大了工业这一主导产业的规模,最终促进了当地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陶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二,产业集群利于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产业集群,同行业现有厂商、潜在竞争厂商、现有竞争厂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重要客户都将被聚集到一起,形成彼此的合作、竞争、模仿、超越。集群的方式加快了高端人才在群内的流动,间接提高群内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第三,产业集群促使交易效率提高。产业集群内部拥有共同的背景和文化,在语言上、运营规则上逐渐趋同,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避免更多冲突,最终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企业间的信任度提高。通过技术、资金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合作促成交易。

第四,产业集群促使资源的聚集,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促进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人口要素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在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和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人口要素的聚集,无形中形成了新需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提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等。这些发展都会反过来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最终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优化产业集群对内外和对内的社会关系。发展中间机构,促使其成为产业集群保持良好合作和运行的剂。中间组织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咨询、策划、信息、市场等方面为集群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主动促成合作,干预不良竞争,积极维护和处理集群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促进集群企业健康发展。另外,在处理产业集群与地区利益时,应兼顾较弱企业团体的利益,充分调动和利用区域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于此同时,以诚信的态度与集群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交往,建立诚实、互信互利的关系。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产业集群过程中,应有目的而为。政府应适当放松管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相关的服务,以实现企业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另外,政府应适当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促使企业在自然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和效率。政府可为产业集群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氛围,努力解决必要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建立良性的竞争制度和纠纷处理机制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第三,提高产业集群系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适应能力应通过提高产业集群系统内部各机构间的关系,使关系和谐化,提高合作能力,保证系统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保证信息在集群系统内外的顺畅传播和流动。自我发展能力是基于和谐系统关系上发展而来,集群企业应自觉遵守相互间的规则,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创新和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创新。

第四,加强产业集群的动态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国家鼓励研发产业科技等政策,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集群产业相关项目和技术,鼓励高校优秀人才的在集群企业的就业及合理流动。尤其要注重对助于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广泛推广,通过技术扩散形成产业联动效益。持续的合作开发才能帮助产业集群实现动态创新,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3.小结

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合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源泉和手段,是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实践和积累经验,更好的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龚毅,刘海廷.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