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精选(九篇)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第1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广告效果;经济效益

广告效果是广告传播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即广告所达到的既定传播与促销目标的程度。增强广告传播效果,避免无效和低效的广告,这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共同的追求,也是广告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电视领域发生着迅速变化,数字电视进程日益加快,并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我们有一系列措施与经验,但是,数字电视之后广告传播将是机遇还是挑战?广告将如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探寻的新课题。

一、数字电视及其特殊的传播功能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3.由电视表现手段的单一性向电视表现的多样性转变。数字电视把影像、声音、文字、图表等信息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变成一种可以包容一切信息传递方式、类似于计算机“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就是说,数字电视整合了一切媒体的优势,具有了多媒体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电视信息(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有电视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展现传播方式,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广告信息传播,传达多感官的广告信息,甚至还可以实现电视广告信息的录像、复制、定格或回放等功效,给受众带来全面的视听觉震撼。因此,数字电视传播广泛、力度大、交互性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就可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播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声音广告、游动广告、互动广告、全流量广告等综合多种传媒技术的广告传播形式,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与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比较,数字电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可依据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的分众群体(消费者),依据要确定的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即特定的电视广告针对特定的电视受众,使得数字电视广告传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楚。如某固定的电视节目专栏,不同产品的广告就可投放在这类传播平台上。这样广告播放的信息投放在有着共同需求的分众(消费者)中,其广告传播的目标市场十分清晰,从而真正做到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告主在数字电视中传播广告的信息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主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及时监测广告观看者、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并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准确地了解到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这样,广告投放、传播广告的目标市场就会越来越准确。

5.由传统固定的电视传播向移动的数字电视传播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正在出现,它是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其特点是移动接收、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且音响效果好,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流媒体如车内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电视、计算机电视收视等早已出现,这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上海、长沙的车载移动电视,以收视优势拉动了广告信息的传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传播业务,其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移动数字电视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功能优势是传统模拟电视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种移动的广告信息播放,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高的广告到达率。

三、数字电视广告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

1.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广告那种“全民式”的传播模式(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多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拟电视单一强势传播的削弱),使“点对点”的定向定面电视广告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媒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相应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表现出新的“点对点”的映射关系,它能使电视广告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给最需要广告信息的受众(消费者)。数字电视传播的出现,开始使自己小众化,传播的针对目标越来越细,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数字电视广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沟通效果,大大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益,同时,由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在个性化内容的数字电视频道中,受众注意力集中,需求的目标明确,并自主自愿地接受电视广告信息,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建立电视资讯平台传播广告信息。在数字电视中建立“资讯平台”,就可以为广告传播建立信息资源库或称其为“服务仓库”,供受众(消费者)随时随地查找需要的广告服务,用户通过所设的解码器或操作键盘可随意检索数字电视广告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广告就成为可供查询、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料。电视资讯平台栏目上的受众,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使广告主与媒体接近目标分众(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的习惯与差异,从而开办“资讯平台广告”——直接针对新产品的目标受众设计资讯平台,把广告的内容完全融到所资讯的形式与内容中去,把电视机变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广告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可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愿望,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提供分类广告,为广告客户提供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目标市场明确了,电视广告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开发。

3.采取电视与网络互动传播广告信息。对于广告而言,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字电视技术第二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视与互联网联通,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传播媒介的各自特征与优势来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收看数字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点击广告链接到企业或新产品频页,或上网查询更详尽的产品广告信息,甚至把需求信息再反馈到电视台或商家。同时,也可将数字电视广告转化为网络视频播放,可利用数字电视来吸引受众(消费者)收看简短广告片,最后用字幕打出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告知到网络中去查找更详细、更需要全面了解的广告信息,使受众对广告信息的阅读层次化,并进行互动双向交流。这种把电视媒体广告和网络广告结合为一体的广告传播方式,在美国、日本已经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受众的欢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互动电视广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商家与电视受众(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通过广告信息库的建立,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营销。

4.办好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来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后,节目制作的质量成为收视的关键,电视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才会产生传播效益。因为数字电视后每个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将能收到500多个频道,这种传播局面必然使电视受众不断地更换、选择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收视要求。这样,传统模拟电视单一频道强势传播的局面开始削弱,那种全方位、大面积影响受众的广告,在数字电视面前变得只是少部分地影响受众了。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必须在电视频道相对稳定、节目品牌影响力大这种收看状态中去争取受众。因此,数字电视时代要想使商家的广告传播影响受众,就必须发挥数字传输的技术优势,办出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给受众带来乐趣,使数字电视节目显现出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利用好的电视节目搭建广告传播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视觉、听觉,让受众在享受好的节目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有关广告信息,甚至引发受众自发关注和参与,吸引他们去主动寻找广告信息,这样才能使电视输出的广告信息吸引眼球、传有效果。

5.实行电视分群投放来传播广告信息。传统模拟电视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全民性”的,广告传播也是大面积“广而告之”的“印象轰炸”,电视广告传播往往不顾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地区、各种收入阶层、各种文化水准、各个生活层面的受众,盲目传播广告信息,所以这种电视广告传播关注力低。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受众开始分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受众,观看与浏览的是共同关注的电视信息、电视广告,受众导向时代真正来临。这时电视广告传播只有按分群的目标受众“投其所好”地把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投放的广告才会取得成效。在数字电视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量身定制”广告,做到精确定向的广告传播。如果电视广告传播的分众(目标消费群)与专业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趋于一致,电视广告传播就会取得巨大效果。

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在中国还只是初现端倪,怎样构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开发,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仍然是广告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广告传播效果也最为明显,崭新的以“受众本位”数字电视的广告传播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第2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

广播电视与电视通过传递视频与音频信息,让用户接收到需求的信息。面对纷繁复杂的节目信息传播,要想让用户对某一频道或节目更为青睐,就需将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发挥出来,将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主要就是对广播电视设备、设施、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做得好坏能够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是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必须要认真的进行,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广播电视频道数量和播出频率在逐渐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相应地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也随之改变。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频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播出频率与播出时间也在持续增长之中。在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上进行全天候不间断播放,而这种趋势也相应地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难度。而增加的播放时长也增加了其所需投入的资金成本。

1.2广播电视的信息传输量增大

广播电视覆盖体系和使用的传输系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发展中,先进技术的缺乏,制约了电视节目的传输。同时,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也影响到了广大用户的正常收视效果。而不断提高的广播电视播放需求,增大了信息传输的压力,以至于延误信息,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1.3广播电视信号播控系统日趋复杂

不断提高的广播电视要求,也增加了广播电视技术播出频道与频率,特别是广泛应用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加剧了我国广播电视的竞争。人们对电视广播电视的需求已不停留在单一广播电视频道上,这时就需要广播电视的播控系统作出不断调整,以与新时期新媒体发展保持同步[1]。

2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策略

2.1善于抓住技术维护中问题的本质

在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维护时,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故障的元件,在遭遇高温、大动作或超高电流时,要将其纳入重点维护检查的范围中。另外,要定期对设备进行除尘,以免堆积的灰尘阻碍设备的散热,并检查设备有无出现泄露、接触不良等问题,实时查看风冷部分与电源部分的元件温度,确定其无异常,若发现故障隐患,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2.2熟悉广播电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故障问题

技术人员在维护广播电视技术中,若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应按照设备的电路与信号指示,正确、合理地判断设备故障,以此将故障的范围与部位确定出来。目前,电视广播系统设备的组成部分中包含了大量的集成电路,因而线路的设置复杂性就更强,这就对技术人员专业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只有熟悉广播电视设备的工作原理才能对故障问题点做出准确判断[2]。

2.3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安全性工作

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广播电视技术带向了智能化操作方向,各种新颖的处理与配置方式也开始数字化。但是广播电视的系统设备在运行中对技术的处理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人工操作把控广播电视技术处理上进一步加强,以免由于人为误操作而影响到广播电视系统。另外,也要注意提高广播电视系统设备技术操作的安全性,以保障人员安全。

2.4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要学习摸索并分析总结

对技术人员来说,要加强学习新时期广播电视设备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新时期,若要与时展保持同步,就要对技术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总结分析技术维护过程中出现故障的特点及原因,记录解决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学习摸索,才能提高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质量,满足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

3结语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发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将电视广播的技术维护工作落到实处。技术人员应利用专业而准确的判断能力排查检修设备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广播电视发展中的技术故障,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为我国整体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才发.探析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征和对策[J].科技展望,2015(18).

第3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数字电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开放、兼容与共享,它整合了其他媒体和电信运行的所有功能。如互联网浏览、即时视频点播、电视购物、资讯平台、远程教育、市政公报、互动游戏、分类广告、电子商务等,实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功能“三机合一”,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三网合一”,在它们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电视成为类似电脑信息终端的显示器,数字电视成为“复合性多媒体”。二是互动功能。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向着受众选择和控制的方向转化,实现了电视传者与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和即时反馈,技术实现了逐行显示的标准VGA图像,电视机成为一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显示器。三是实现了电视的多视窗如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频道、选择画面,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口味与需求随时更换节目。四是电视频道明显增加。数字电视使电视节目传输资源得到极大膨胀,卫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传输上百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通过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也可以提供数百套左右的节目。因此,现在使用的电视模拟网只能传输40多个频道,使用数字电视网后,则可以传输500多个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又可以播放多套节目。数字电视普及后,受众观看电视时,节目选择更宽,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二、数字电视给广告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

1.从单向硬性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转变。数字电视的功能与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是受控的,信息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处于一种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的状态,受众反馈的方式不外乎写信、打电话。而数字电视则由过去受众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互动式”(传者与受者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即人机交互,受众可以主动地接受需要的电视信息。数字电视传播形式由过去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除“一对面”外的“点对点”传播。即数字电视使受众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上传有关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如我国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就实现了VOD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后画面还有多种“链接”形式,可以进入另一个数据流程。如果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向消费者“推”、“输”广告信息,乃至施加“皮下注射”进行广告信息灌输的话,那么,数字电视广告的、传播,改变为受众可以与电视中任何自己需要的广告“信息源”联系,把需要的广告信息“拉”出来,主动进行观看、浏览甚至下载,这样,传统模拟电视那种“地毯式轰炸”的广告传播方式正在失去效果,数字电视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广告传播的负面影响。

2.由强制性接收向选择的自由性收看转变。传统模拟电视是受控的、单向的,即传输接受,受众只是单纯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而数字电视传播下的受众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空中自由选择电视观看,接受与消化电视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在电视中查找不同形式的信息,甚至可自由观看、查询、浏览、下载需要的广告信息资料,从而避免消费者因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广告传播的无效性和被动性。数字电视广告的出现,甚至可能使传统购物方式发生转变,广告主开始向直销广告主转变(如中国数字电视的青岛模式),消费者不必一家家商场跑来跑去比较商品的质量、价格,更不必面对售货员的“热情推销”,一切只需操作遥控器或红外遥控键盘,边观看数字电视中的广告,边详看企业、产品的介绍,边互动选货、订货、购物。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受众成了主动广告信息的寻求者,开始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完全消除了电视广告在接收时间上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3.由电视表现手段的单一性向电视表现的多样性转变。数字电视把影像、声音、文字、图表等信息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变成一种可以包容一切信息传递方式、类似于计算机“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也就是说,数字电视整合了一切媒体的优势,具有了多媒体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制作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赏心悦目、可视性强的电视信息(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有电视画中画、画外画、视窗放大、静止画面等展现传播方式,给受众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广告信息传播,传达多感官的广告信息,甚至还可以实现电视广告信息的录像、复制、定格或回放等功效,给受众带来全面的视听觉震撼。因此,数字电视传播广泛、力度大、交互性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就可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播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声音广告、游动广告、互动广告、全流量广告等综合多种传媒技术的广告传播形式,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与传统模拟电视广告传播比较,数字电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可依据有共同兴趣、爱好、利益的分众群体(消费者),依据要确定的广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传播,即特定的电视广告针对特定的电视受众,使得数字电视广告传播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楚。如某固定的电视节目专栏,不同产品的广告就可投放在这类传播平台上。这样广告播放的信息投放在有着共同需求的分众(消费者)中,其广告传播的目标市场十分清晰,从而真正做到广告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告主在数字电视中传播广告的信息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广告主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及时监测广告观看者、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并进行归类统计,从而准确地了解到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这样,广告投放、传播广告的目标市场就会越来越准确。

5.由传统固定的电视传播向移动的数字电视传播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移动电视正在出现,它是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其特点是移动接收、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且音响效果好,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大。当前,流媒体如车内移动电视、手机移动电视、计算机电视收视等早已出现,这为电视广告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目前上海、长沙的车载移动电视,以收视优势拉动了广告信息的传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传播业务,其用户数量逐年增长。移动数字电视的传播效率和接受功能优势是传统模拟电视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种移动的广告信息播放,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高的广告到达率。

三、数字电视广告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

1.采用“点对点”的方式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广告那种“全民式”的传播模式(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多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模拟电视单一强势传播的削弱),使“点对点”的定向定面电视广告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媒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播放相应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表现出新的“点对点”的映射关系,它能使电视广告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传播给最需要广告信息的受众(消费者)。数字电视传播的出现,开始使自己小众化,传播的针对目标越来越细,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数字电视广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沟通效果,大大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益,同时,由于“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在个性化内容的数字电视频道中,受众注意力集中,需求的目标明确,并自主自愿地接受电视广告信息,电视广告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2.建立电视资讯平台传播广告信息。在数字电视中建立“资讯平台”,就可以为广告传播建立信息资源库或称其为“服务仓库”,供受众(消费者)随时随地查找需要的广告服务,用户通过所设的解码器或操作键盘可随意检索数字电视广告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广告就成为可供查询、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料。电视资讯平台栏目上的受众,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这样也就能更好地使广告主与媒体接近目标分众(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购买行为和购买的习惯与差异,从而开办“资讯平台广告”——直接针对新产品的目标受众设计资讯平台,把广告的内容完全融到所资讯的形式与内容中去,把电视机变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广告信息终端。数字电视可以满足不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愿望,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提供分类广告,为广告客户提供足够广阔的选择空间。目标市场明确了,电视广告资源就能得到合理开发。

3.采取电视与网络互动传播广告信息。对于广告而言,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数字电视技术第二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电视与互联网联通,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信息共享,交互式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传播媒介的各自特征与优势来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收看数字电视后,可以通过遥控、点击广告链接到企业或新产品频页,或上网查询更详尽的产品广告信息,甚至把需求信息再反馈到电视台或商家。同时,也可将数字电视广告转化为网络视频播放,可利用数字电视来吸引受众(消费者)收看简短广告片,最后用字幕打出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告知到网络中去查找更详细、更需要全面了解的广告信息,使受众对广告信息的阅读层次化,并进行互动双向交流。这种把电视媒体广告和网络广告结合为一体的广告传播方式,在美国、日本已经出现了,并日益受到受众的欢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互动电视广告”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商家与电视受众(消费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通过广告信息库的建立,真正实现“一对一”的营销。

4.办好电视节目吸引受众来传播广告信息。数字电视后,节目制作的质量成为收视的关键,电视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才会产生传播效益。因为数字电视后每个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系统的用户将能收到500多个频道,这种传播局面必然使电视受众不断地更换、选择电视节目来满足自己的收视要求。这样,传统模拟电视单一频道强势传播的局面开始削弱,那种全方位、大面积影响受众的广告,在数字电视面前变得只是少部分地影响受众了。数字电视广告传播必须在电视频道相对稳定、节目品牌影响力大这种收看状态中去争取受众。因此,数字电视时代要想使商家的广告传播影响受众,就必须发挥数字传输的技术优势,办出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给受众带来乐趣,使数字电视节目显现出互动性、娱乐性、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利用好的电视节目搭建广告传播的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视觉、听觉,让受众在享受好的节目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有关广告信息,甚至引发受众自发关注和参与,吸引他们去主动寻找广告信息,这样才能使电视输出的广告信息吸引眼球、传有效果。

5.实行电视分群投放来传播广告信息。传统模拟电视传播的对象往往是“全民性”的,广告传播也是大面积“广而告之”的“印象轰炸”,电视广告传播往往不顾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地区、各种收入阶层、各种文化水准、各个生活层面的受众,盲目传播广告信息,所以这种电视广告传播关注力低。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受众开始分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的受众,观看与浏览的是共同关注的电视信息、电视广告,受众导向时代真正来临。这时电视广告传播只有按分群的目标受众“投其所好”地把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投放的广告才会取得成效。在数字电视传播时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量身定制”广告,做到精确定向的广告传播。如果电视广告传播的分众(目标消费群)与专业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趋于一致,电视广告传播就会取得巨大效果。

不可否认,数字电视在中国还只是初现端倪,怎样构建数字电视广告传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与开发,但我们深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视媒体仍然是广告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其广告传播效果也最为明显,崭新的以“受众本位”数字电视的广告传播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第4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48-03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现场直播是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为受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感受现场的气氛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对于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历程

世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开端于爱德华•默罗《这里是伦敦》的第一次战地现场播报。1940年8月,爱德华•默罗站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狂轰滥炸,以平静的语调:“你好,这里是伦敦……”――由此开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广播现场直播。追溯世界电视发展史,首次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传播新闻的是“美国早期出现的纽约W2XAD电视台。1928年8月,美国奥尔巴尼在纽约召开大会时,该台就以直播方式报道了这次大会”。

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8年。1958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9周年国庆中,中央电视台对国庆庆祝活动进行的转播为开端,我国电视台的现场实况转播开始起步。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各省份都拥有电台、电视台以及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运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实力较强的省级电台、电视台走过了探索阶段,现场直播报道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广播电视直播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以1997年作为历史性的开端。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97年中央电视台直播了《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19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及《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等,直播新闻事件之多,直播时间之长,堪称中国电视新闻之最。“中国电视现场直播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新闻现场直播已经与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步”。广播新闻现场直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1997年6月30日到7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百年长梦今宵圆》对香港回归进行了大时段新闻直播。这是中央电台,也是中国广播史上罕见的规模大、时间长、横跨多区域、技术传输复杂、多兵种运作的宏大作品。”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报道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具备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直播新闻的能力,新闻现场直播的内容不仅播报重大仪式、会议,还越来越多地涉及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在各大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

引鉴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的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媒介本身的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也与其媒介特征相关。尽管电视与广播在视听方面具有不同的差异,但两者都是电子媒介,具有传播的广泛性与信息的多元性特征,新闻现场直播的基本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

(1)感官系统的显现。电视和广播的差异在于,电视媒介“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而广播媒介运用的主要手段是声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音乐,在传递语言的多样性方面没有电视丰富。从传播符号来看,广播运用的主要是声音,电视运用的则是图像和声音。因此,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通过画面可以直观反映,可以画面拍摄,并配画面进行解说,追求现场画面与声音二者的有机结合,让观众切实直观地目睹新闻事件,而广播新闻现场直播靠声音语言报道,运用声音语言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2)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一般新闻和新闻现场直播也有一定的差别,两者的差别在于现场性与直播的时效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场景是记者在现场真切地感受到的采访环境,当地的环境与直播的环境同时显现,与电台、电视台直播间或其他模拟场景有显著区别。其次,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带来新闻的“三个同时性”,时间的同一性、记录的同步性和传播的同时性,这样使节目制作与播出、接收几乎“零时差”。

(3)具有其他一般新闻的特性。广电新闻现场直播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同时,它兼具一般新闻所需具备的特征:真实性、接近性和广泛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内容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可制造假新闻。接近性是体现新闻价值要素之一,需要广电新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接收节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现场气氛,播报方式需要与观众在心理上拉近距离。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传递新闻具有广泛性。大众媒体通过高覆盖的新闻传播网络传递到千家万户,使新闻的传播广泛和普遍。

总之,广播新闻现场直播要求听觉语言的流畅表达,“先声夺人”,声音给人以身临现场的感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承担着听觉语言流畅表达和视觉语言审美风格的双重责任,同时还必须在尊重真实、接近受众的基础上同步记录一个从未发生、正在演进和不断变化的特定事实。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首先取决于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只有依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更好的新闻作品。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要以广播和电视媒体的特征为出发点,注重视听的不同编辑新闻现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注重声音元素的采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则要注重视觉元素的表现,讲求“声情并茂”。因此,要注意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的进行事先的策划和事件过程中的采录。

(2)符合受众视听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还取决于受众的视听规律。广播媒介携带便利,往往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节目收听,而电视媒介则不便于携带,常常在室内观看,移动具有相应的局限性。依据受众的视听习惯,可以充分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各尽其用。广播媒介尽管只有声音语言,没有电视媒介的视听觉语言丰富,但编辑相对简单,制作相对容易;而电视媒介编辑、制作则相对复杂。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制作的效果不再是最重要的,第一时间信息是第一要务,发挥广播简单、便捷的优势,把电视作为后期节目制作的补充。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如2008年汶川地震,当地受灾情况复杂,通信受阻,广播在突发应急过程中发挥了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而电视信号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被受灾群众接收。

(3)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理念,需要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题材,不仅可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重大新闻事件,选择影响时展的进程,具有典型记录价值的内容。我国的周年国庆庆典、每年的“两会”现场直播和国务院新闻会直播我国经济数据状况是对我国政治民主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同时,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关注突发事件,后续的新闻会报道等也逐渐成为电台、电视台选题的一部分。如2003年国内“SARS”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国外海地地震等突发事件,都是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广电新闻现场直播报道突发事件,不仅向受众传递了急需获知的信息,还对我国信息公开,加强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大灾面前众志成城,动员全国甚至全世界军民抗灾自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紧紧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开展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也成为了题中之意。

(1)直播理念创新。从中央电视台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新闻报道(下表)来看,我国新闻现场直播的理念正逐步更新。在时效性方面,2001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28分钟后,比CNN晚23分钟播报;2003年央视首次播报在事件发生8分钟后,比CNN晚3分钟播报,播报比2001年离事件发生提早了20分钟。在节目安排方面,2001年央视报道新闻是在《现在播报》栏目内播报,而2003年则打断正常节目,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显然我国媒体运用插入的手段,逐步开始具备报道突发新闻的意识。在节目内容方面,2003年的节目时长比2001年都要来得长,政府反应更快。由此可以反映出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的理念需要不断创新。无论从节目的时效还是节目安排、时长,都需要以不断推进现场直播报道为出发点,不断缩短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全方位地展示新闻事件。

(2)报道风格创新。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采用了两种解说版本。这是央视首次在同一新闻现场直播中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是一种报道风格的创新。白岩松用一种直白的方式描述现场,“我们今天用5个时间维度去关注这个开幕式。第一个是2000年,广州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是2224年,它将怎样浓缩在这个开幕式里面?第二个是200年,今天是在室外举办开幕式,承载这个室外舞台的是海心沙岛,它被珠江水冲击200年形成的。第三个时间是20年……”;董卿和朱军则用传统宏大的叙述方式开展解说:“刚才为您转播的是第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序曲――珠江巡游,稍后,我们将在广州海心岛为您现场直播开幕式的仪式和文艺演出的盛况。”“烟花灿烂,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的中国!礼花漫天,让我们共同铭记今晚喜悦的广州!”由此可见,同一新闻现场直播的解说也可以运用不同的解说方式,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注重报道风格的创新,借鉴多样的报道风格,以增加报道的个性化风格。

(3)直播技术创新。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已经逐步实现了网上视听、浏览的功能,新闻现场直播部分实现了网上实时更新阅听。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需在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现场直播的技术化水平。同时,运用各种技术载体作为辅助,打破单一的媒介播出方式。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综合的“媒介融合”现状。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不仅要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进行直播,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在网络等其他媒介上反映现场实况。随着2010年6月30日,我国首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到2015年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原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将融合推进。广电新闻现场直播与网络、电话等通信方式的互融将逐步显现。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编辑也将不断地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炯宗.电视导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忱.中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导演手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李汉如,成红珍.论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及其特性[J].新闻前哨,2006(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对于传递时事资讯、普及大众知识、传播相关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提到的作用。根据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分为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两种,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和对播音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从与信息发出者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模仿性语言再现的特点;从与语境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非现场单向传播的特点;从信息形式来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具有规整性的特点。而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中,规整性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主要是指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相关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2]。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职责就在于推广普通话。

当前,推广全民普通话已经作为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推进,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作为有效的传播途径理应更好地“作表率”,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行。但是“规整性”的意义除了符合普通话的基本标准外,更应该包含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准确生动流利的语感、有钳力的逻辑性和更为清晰的语言思维。、很多情况下,我们谈及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往往联想到的是呆板、骨感、守旧,在心理层面上把语言的艺术性和语言的规整性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对立整体,追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得播音变得过于官方、有束缚,极不自热,丧失生活化和幽默性,这种观点显然不够具体全面,有失偏颇。

二、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现状及原因分析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更加广阔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收视率,不得不冲破广播电视新闻的规整性要求。通过社会公众调研工作了解到受众的心声和普遍性的要求,通过创新和突破,顺应公众需求。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采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贴近受众,而这种亲切的方式大都是突破新闻广播规整性,在语言上一反往常规整性、严肃性、格式化的常态,采取更富娱乐化,更加轻松的播音方式,让受众听得懂、感兴趣;

2)广播电视新闻界思想的更新,使得播音规整性受到考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思想更加开阔,更具有批判主义和创新精神,大多数人把波音的规整性视为播音发展的桎梏,认为一味的追求规整性只能使得播音变得更为程式化,丧失发展活力,最终将会埋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在这种思想下,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开始更新播音观念,调整规整性内容。除此之外,报纸媒介的更加生活化和电视电影的娱乐化、轻松化趋向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受到挑战。

三、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在规整性意义的思考上也走向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方向。对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持有赞同意见的人认为,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规整性应当成为播音的一项黄金法则,这种特点有利于播音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体现了播音的科学化要求,推动了新闻资讯的全面和无障碍普及传播,使得播音更有艺术性。而另一方面,播音规整性不仅不会体现播音的艺术性,相反会使播音远离大众视线,渐渐失去其生命力,不利于播音的创新和发展,不能真正体现广大受众的要求,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失去活力。从两种看法来看,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应该如何调整规整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第6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0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 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 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 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 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 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 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 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7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史;扩容;受众主体;大历史观

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不仅兼有广播电视的诸多功能,例如传递信息迅速及时、声画同步等,还具有交互性强、自由度大、海量存储及全球传播等独特优势。凭借这些优势,网络在与广播电视争夺受众的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广播)电视传媒“老大”的地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其既有的传播理念与节目形态。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在竞争中既相互融合又渗透发展,已成为电子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网络的崛起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把以广播电视历史进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广播电视史学置于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中,一系列新的视野亟待开启。

一、网络媒体使广播电视史学研究领域“扩容”

在网络传播出现前,“广播电视”的概念被界定为“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特定范围传播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出声音和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把编制的声音或音像节目转换成电子信号,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等方式公开传播,人们使用收音机、电视机等接收装置收听、收看。”①

现在,随着各网站(而不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声音与图像以网络传输、以网络计算机接收这种新手段的加入,广播电视传播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元素,过去较为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如今变得交叉混杂,“广播电视”的原有概念限定也因此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广播电视在网络空间的扩张,必然引起相应的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在网络传播出现后,许多电台和电视台为求未来生存计,纷纷开办了网上广播或电视。与此同时一些非广播电视媒体网站也在积极开辟网上音乐广播、网上电视等传播业务。截止到目前,有些电台、电视台网站已发展成为用户点击率极高的知名站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网站等)。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0年5月底,全国就有近100家广播电台、60家电视台和25家有线电视台、10家卫视台上网。②借助这些网站,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即时浏览或互动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要问,广播上网,还叫广播吗?我们同样需要追问的是,电视上网,还叫电视吗?

有观点认为,确立一种传媒是否叫做“广播”,需依据早期广播所确立的媒介特征而定,如点对面的传播形态,平民化的传播媒介等,而目前的所谓“互动式广播则基本上属于乌托邦,实际上互动不起来”,因为网络传播者仍然把着传播工具主动的一头,控制着受众的反馈,最终结果还是由他们把经过过滤的内容传播出去。③因此,这种观点强调,目前的网上广播依然属于广播的范畴。也有人对此持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反对将网络广播电视称作广播电视,而干脆把网上广播电视与其他商业、政府网站统称为“网络媒体”、“新媒体”或“第四媒体”。这一争论目前仍莫衷一是,在此暂且置之不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广播电视却肯定是要与网络联手走媒介融合之路。据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电视的主要模式将是由单向电视转变为“网络传播交互电视”,而新世纪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也将主要在网上进行。④

如果说网上广播电视可以不再归属“广播电视”范畴,那么广播电视的另一未来存在形态——“交互电视”(或称互动电视)是否该划归此类?——电视依然是过去的电视,无需电脑、调制解调器或电话线路;惟一需要的是一个数字或模拟的机顶盒,一个遥控器或无线的键盘。利用以上设备的转换和接入,观众即可通过电视机浏览因特网,参加社区和全球“闲聊”,接收电子邮件——刚刚卸任的香港卫视执行主席Gareth张认为,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急速发展,电视能比电脑更好地进行因特网运作,尤其是在电脑还不多的地区。因为“因特网没有内在的因素非要求用电脑才能上网”⑤。目前,这项技术已被攻克,“交互电视”已在欧美发达地区的家庭出现,并将很快推及全球。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受网络影响,恐怕以后的广播电视都将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原来意义上的纯粹单向传播的广播电视将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广播电视史研究者如果只拘泥于传统的媒体研究领域,而拒绝拓宽关注视野,势必使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超前于理论的发展,也使广播电视的史学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不久的将来,恐怕还将陷于“领地缩小”甚或“家园失落”的尴尬境地。

目前,已有人在研究“新媒体电视”、“网上广播”、“网络广播的数字化生存”、“交互电视”等课题,“广播电视史”研究是否也该考虑一下“扩容”,是否应该把网络广播电视包括在未来广播电视史研究的范围之内?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理由是,虽然传播的介质发生变化(广播电视传播加入网络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但就目前状况看,网上广播、电视和电视的网络化传播依然具有明显的广播电视属性,依附于原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展;而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也大多是广播电视事业的分支机构,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拥有自己的特殊称谓。况且,受网络影响,广播电视的节目栏目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网络与广播电视已成水融的发展态势。若硬要人为地把二者区分,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这一点,本文在后面还要论及,此处暂不赘述。

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广播电视毕竟不同于传统的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单向发送的广播电视。它最终必将独立出去,并具备自己鲜明的媒体特征,“新”、“旧”媒体甚至还将面临再次的分化与整合。到那时,网络媒体的名称与所属范畴如何确立,则需另当别论了,但至少在目前情况下,把年轻的网络广播电视纳入广播电视史研究的范畴,不仅可以避免就事论事、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等缺陷;还可通过这种综合的立体考察,从中发现媒体交替过程中彼此相互借鉴与影响、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对于广播电视的历史研究而言,可谓有多利而无一弊。

二、网络技术为广播电视史学的受众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和网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术研究工作。只要拥有一网计算机,研究者不仅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所需进行各种网上搜索,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跨馆际、跨国界的网上文字与图像阅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的双向传播功能,已为以计量化方法进行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在网络传播中,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主动寻求和传播信息的用户。也即是说,每一个用户都同时担当着信息的接收者与发送者的双重角色。“电脑的显示器与电视大同小异(外型看起来就是一个‘电幕’),但当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坐在电脑前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可以举出Internet与以电视(传统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众多差别,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传播模式的根本差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信息传播中的‘发送者’转变为‘接收者’”。⑥可以说,无论是对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者,还是对其历史的研究者而言,没有哪一种理论,也没有哪一种号召会比网络更能活生生地展现“受众就是上帝”这一观念。网络传播使“受众”主体和传者主体的双向互动得以实现。受这种观念影响,有的电台和电视台已开始自觉地把“受众”参与传播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受众与媒体的沟通与互动也成为一种常见的节目类型。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0年4月,为纪念其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开播7周年,也为增进节目制作人员与观众的交流,征询观众对这个节目的意见与希望,电视台与网站联袂出手,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把演播室的交流与网上直播的交流汇聚一起,为实现其“将沟通进行到底”的初衷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个大型谈话节目《对话》,也通过网络反馈,挑选现场参与观众。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这种受众参与和对传播效果的重视还会随网络的发展而加强。相应地,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也必将被提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纳入广播电视史的研究视野。

回顾新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往的史学研究,多偏重于从社会政治的视角,考察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注重的是在时间流程中,描述某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大致情形。而其中的关键环节,即受众反馈情况却往往涉及较少。如此治史,自然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我们知道,由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所决定,直到新时期以前,广播电视史研究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学科规范和学术方法较为含混的状态;(撇开民国时期尚未成型的史学研究不谈,)解放以来,国家逐步走向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意识形态控制时期,广播电视业本身的多种功能逐步被简化为单纯的“党和政府的喉舌”、“阶级斗争的工具”,广播电视传播主要是服从于中央的各项部署,对于传播效果和受众的需求则较少顾及。在这种以实现“上情下达”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面前,受众的实际需求当然不会成为广播电视传播者追逐的最高目标。因此,改革开放以前,广电传媒有数的几次受众调查都不是建立在科学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受众来信与来电往往成为检验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因此,对传播效果的科学考察和对受众的反馈研究自然难以进入广播电视史学研究者的视野,从而导致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史学“传统”:当牵扯到具体的节目栏目沿革、受众反映、社会影响等问题时,往往语焉不详。

当然,中华民族重总体、宏观的思维特点,重集体、轻个人的文化传统等,无疑也是导致这种史学传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情况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联手发展,为以计量化方式进行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和效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所谓计量化,即自觉、系统地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的描述、分析与解释的方法。新时期以来,中国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发展迅速,但由于这是一门专业性强、耗资巨大的事业,所以一般仍局限于个别高校和某些专门的舆论调查机构。而在网络形成后,这种调查活动将变得轻松易得;各网站可通过在网上的调查问卷,或统计用户点击率,判断节目栏目的受欢迎程度;还可通过设置用户联系信箱、BBS(公告栏)获知用户的真实感受;当然也可根据用户的反映及时调整节目栏目,以适应他们的欣赏口味。而受众的有效参与,也成为广播电视发展链条中一个必经环节,为以受众为主体的广播电视史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数据和资料。目前,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栏目调整,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受众调查中的分析得出的收听收视率情况进行的。试想,若从节目接受者的视角,回溯中国广播电视80年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是否会发现历史的另一半面孔呢?比如,研究广播在中国诞生时受众的反应,统治时期广播承担的社会角色,或者解放后计划经济体制下附着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广播电视存在形态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这些都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和“以史鉴今”,为探讨广播电视的未来走向提供借鉴。当然,要想对几十年前的受众进行补课式收听收视调查,时过境迁,未免强人所难,也不具可操作性;但作为广播电视史学工作者,注重在这方面做些查漏补缺的工作,收集一些以往的文字记载,在广播电视历史研究中加以有效的重视和运用,却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网络传播催生了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大历史观”

加拿大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哈罗德·英尼斯指出,传播媒介是一整套传递与储存人类文明的智力形式和有关技术手段,对传播工具的使用创造了人的行为模式与精神状态。计算机互联网不但方便信息传输,而且使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自然地处于一种动态的交互过程中。这种迥然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必然使它的使用者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上发生深刻变革。

美籍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其扛鼎之作《万历十五年》的中文版后记(1987年版)中,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大历史”(macro-history)观点。其所谓大历史观点,“其中包涵一种大而化之的精神”,即首先要注重于以长远的眼光,“从技术上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凡是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叙事不妨细致,而结论却要看远不看近。既从世界的视角俯看历史,又出入其中,对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证据充分、逻辑严密的条分缕析。也即是说,只有以宏阔的国际视野,登高望远,才可以见微知著,正确把握历史的发展走向。

受黄先生“大历史”观的启示,笔者不禁想到,我们的广播电视史学研究是否也应该建立一种立体反映广播电视发展全貌的“大历史”观呢?在目前网络“网罗世界”、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笔者认为,这种“大历史观”的生成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所谓广播电视史学的“大历史观”,笔者尝试提出以下3层涵义:

1.完整的广播电视发展史首先就应该是其参与各方“俱在”的历史。所谓“俱在”,至少应当包括传者、受众、信息、媒介等。这一点上文已经述及,此外不再赘述。

2.应当把广播电视的发展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就广播电视论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态息息相关,不同的广播电视存在状态,实际上都反映了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要求。而广播电视业的历史演进也总是体现与反映着其动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状况的特点与要求。因此,要考察广播电视的历史发展,就不仅需要从描述、分析广播电视业本身入手,而且也应该把其发展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审视。

3.要有一种国际视野,把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置于世界广播电视的历史格局中加以考察。(本世纪初广播电视的出现,已使世界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较之从前有了突飞猛进。)世纪末互联网络的崛起,更使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开放的世界、互联的世界。只要接通网络,“世界”便扑面而来。过去只能在书中通过文字间接体悟到的西方各国广播电视媒体,现在借助网络传播,都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CNN、ABC、CBS、NBC,甚至新近开播的美国互动电视OPENTV等。地球的确越来越像一个村庄,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与传播也越来越频繁。表现在中国广播电视界,则是近年来对西方广播电视从内容到形式的学习与借鉴,还有从技术到设备的引进与改造。这就要求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的学者,建立一种国际性的大传播观念,改变过去封闭的媒体独立发展思路,在开放的世界背景下把握个案。比如,若从世界的眼光,打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我们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我们原创,而是西方各国已经实践并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汲取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加以推广运用,可以使我们的改革少走许多弯路。而站在这样的视角治史的结果,也会更清楚地发现我们的优势与局限,从而使广播电视历史学能够更好地发挥鉴古知今、鉴彼知己的社会功能。

网络媒体还处在童年阶段,它的未来发展也还需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怎样,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内容,当然也包括学术研究方式及研究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史学研究。

注释:

①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7页。

②闵大洪:《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2000年6月中日韩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③刘舜发、陈熙:《中国电视在网络传播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第131页。

④李幸:《早期广播所确立的媒介特征》,《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第73页。

第8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3,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24-02

广播和电视媒体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它的宣传效果是好还是坏决定于广大听众,观众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节目与否,可以作为衡量是否创造了良好的电台和电视工作者的标准。电台和电视节目从创意设计开始到传达给广大观众,直到听众可以收听收看,一般要经过三个主要领域:创意关;制作关和播出关。好的作品关键的一步是要有良好的创意设计总监,他可以诞生出许多良好的具有吸引力的好点子;没有先进的前、后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即使是有最好的想法也只能是在纸上谈兵,它是实现编导创意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先进的无线电和电视广播的播出、传输和发射覆盖技术,再好的节目能看到的或许只有编导一个人,而群众却没有享受到。广播和电视就无法发挥其媒体的真正作用。总之,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电台和电视台的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台和电视台工作的技术维护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1 不同历史时期广播和电视节目技术维护的特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也在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维护工作有不同的特点。

1.1 广播系统、传输系统日益复杂

此前,因为播出的广播频率,渠道少,控制系统比较简单,只有少数几个独立的单声道广播室。随着播出频率和频道的不断增多,以前那种单一的,相对独立的单频道播出方式增长不能满足为此,因此出现了比较复杂的,一个频道播出系统集成和总控室系统相结合的、日程安排比较灵活的集成播控系统。该系统不仅有大型的视频和音频切换矩阵,而且还有更多的功能,如同步电机,格式转换器和其他设备,这种系统可以在所有的技术子系统(如新闻直播室,艺术工作室,现场转播的电视和广播电台面包车,录音系统,卫星地球站,微波传输站,发射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调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广播电视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使用便捷。

1.2 固体化的发射系统

短波、调频、广播电视的发射在中国是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以前,这些发射系统在我国设备庞大、功耗大、效率低、旧设备、以及转型期长、维修困难等缺点,使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维护方面的成为既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大,却又是故障风险大(容易出大故障)的工作岗位,它是广播电视播出的最后一个环节,就如何解决此安全是近年来的一个紧迫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固体化设备能节能设备,以及有高可靠、低维修维护技术,全国各发射台都开始逐渐使用这一技术。现在发射机房开始逐渐变小缩小了空间,同时也逐渐缩小了设备的耗电量。可靠性提高德同时也增加了高技术在发射系统中的运用。

1.3 系统的数字化和多功能化

广播和电视的发展路径是以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数字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广播向DAB过渡。电视则过渡到DVH和高清晰度电视,现在是从模拟向数字化转型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播控系统,传输系统,发射系统,必须逐步实现数字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高效的数字压缩技术的同时,额外的信息传输技术使传输信道成为快速的发展渠道,形成越来越多的传输容量,传输内容越来越多的含有多通道的传输技术,图形、电视传输技术,数字信息等都接踵的发展起来,使广播和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2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在新的时代,大多数媒体的电台和电视台的观众受到广播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广播电视已经成为广大观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广播电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电视的世界,无聊的人如何度过业余时间,因为客观的需要和广播电视要求,为提高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发更高质量的,具有更多功能的广播电视技术拥有了巨大市场和驱动器。然而,知识老化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条件下适应新时代广播电视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的技术维护,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有效的电台和电视台的新目标,新意识,新思路,新方法的技术维护,以满足新的更大的时代挑战。

2.1 要有明确的目标

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东西,但最终必须归结为3个主要目标:

1)减少了设备事故的故障率,消除特丈型设备事故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中心就是要提高广播电视设备维修水平,使必要的硬件设备始终能够最好的运行工作,延长工作寿命和事件,在大型设备事故发生之前予以遏制。

2)减少人为意外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人为技术意外是两大多发事故之一。在新时代,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提高,设备的故障率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的人为事故的比例却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完成正常的设备维修,减少设备故障、研究的基础上应着眼于如何使用一套正规的做法,约束可塑性很大的人,从而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3)减少非技术性事故

所谓的“非技术事故”,是由于编辑部门或其他广播技术部门造成的事故。广播媒体播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千家万户。完成的工作“播出关”之前,有两个检查站。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广播和技术部门的接口部分是非常关键的,在新技术和新设备运行时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运行得不好,因为广播播出机构的编辑成品不能达到标准,这样会增加事故发生率,从而转变为主要的矛盾。设备更新了,而停播率却增加,这在当前新的和旧的设备交转时期因为他们没有注重接口运行之间的磨合,最终吃尽了苦头,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密切编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播出关”之前对它们进行遏制,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播电视技术维护的目标之一。

2.2 建立三个意识,强化三项措施

电台和电视台的技术维护工作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在电台和电视台想满足以上三个目标的新要求,就必须坚决旨在建立新的意识,加强新的有效措施,首先就是要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其次是制定规范的约束机制,最后严格执法。实现三大意识:加强人的意识;掌握科学和管理的正规化意识;真正抓好落实意识。

参考文献

[1]林伟明.论二十一世纪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电视工程,1998(1).

[2]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评选揭晓我省榜上有名[J].视听界,1997(3).

第9篇: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范文

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如多维新闻网2000年1月10日转发法新社的一则新闻报道称,据美国阿尔比朗新媒体公司的调查显示,愈来愈多的互联网用户选听网上电台,令这类电台发展空间大增,收听网上电台网友的比例,在过去六个月激增一倍,由6%升至逾13%,而网上电台的数目也大幅上升。

网上广播作为互联网上的一项普遍技术和功能,今天任何站点都可以利用,但本文主要谈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对其的开发利用。

一、实现网上广播的“流”技术

本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音频视频信息网上传播提供了保证及支持。其中实时播放的“串流”(SureStream)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所谓“串流”是指音频视频信息可以一边下载、一边观看,而不必将整个文件先下载到计算机硬盘上再开启应用软件观看。尽管信息内容经过高度压缩,品质不如MP3或AVI等影音格式,但能即时欣赏观看的特性,却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美国RealNetworks公司于1995年率先开发出Realaudio/videostreaming技术,其产品包括三部分:RealServer、RealProducer和RealPlayer。在进行网上广播时,由RealProducer捕获音频和视频,然后通过稳定的网络连接传给RealServer,Server再向Internet,而用户终端只要安装了RealPlayer就可收听收看网上广播。几年来向用户提供的播放软件RealPlayer不断升级,目前通常使用的为RealPlayerG2和RealPlayer70版。以RealPlayer70为例,提供了超过200个的网上广播站点的链接,点选这些网站,就可进行网上收听收看。同时RealPlayer70还提供每日更新的娱乐头条新闻,让用户随时掌握最新影音信息。而RealPlayerG2的最新版本则增加了播放MP3音乐的功能,虽然MP3格式并不能即时播放,但却是用户最喜爱的功能。微软进入这一领域虽然较晚,但以自己的实力,力图后来居上。它所推出的WidnowsMediaPlayer采用与RealPlayer不同的串流文件格式,但功能同样,可以边下载边欣赏。它还可以播放MP3、MPEG-1、MPEG-2等多种影音格式。WindowsMediaPlayer70是目前最新的试用版本,它不仅在操作界面与外观上更加美观之外,还有流行的“换肤”功能,可在日后下载新的视窗外观与操作界面。此外,还新增了编辑播放清单及影音档案管理功能,除可以在网络上即时播放音频视频外,还有录制、整理、播放CD、MP3等功能。Win-dowsMediaPlayer与IE50浏览器有很好的整合,如IE50中就预置了“电台”栏,通过其可以轻易地链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个广播电台,而MediaPlayer新版本更可与1900个网上广播站点链接。从技术上看,目前网上音频广播已可接近CD音质,但视频广播受网络带宽的制约,却远未达到可欣赏的程度。因此,支持网上广播今后提升到完美阶段的最重要基础是高速宽带网络。网上广播主要有随时点播和实时直播(直播结束,亦可通过技术手段立刻将内容转为点播形式,长久驻留在网站中)两种形式,提供用户在线收听收看(有的也提供完整下载)。网上广播与传统广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①以“异步性”代替了以往的“同步性”,用户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②以“窄播”代替了以往的“广播”,内容可以更加细化和专门化,完全针对特定的用户群;③以“互动”改变了受众以往的“被动”,向用户提供了信息的选择权以及用户与传播者之间更密切更快捷的沟通。自从网上广播技术90年代中期开发出来之后,陆续设立的众多国外、海外的广播电视机构网站均积极地加以利用,同时专门的网上广播站点也应运而生,这些反过来亦刺激了网上广播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拥有丰富的音频视频信息的天然优势,且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全过程正迈向数字化,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轻易实现了对接。于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基本上都设有音视频栏目,点播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每逢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网上直播必不可少。如网上直播在香港具有里程碑的事件是香港电台与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合作的“香港九七政权交接互联网直播”。节目源为香港四大电视媒体(香港电台、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及有线电台)合组的“电视转播联盟”,并由新闻及广播中心播发的交接仪式及有关活动实况转播信号,从1997年6月30日中午12时至7月2日中午12时,送上互联网作连续48小时直播。1998年4月底,专门开拓网上广播技术的RealNetwork,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第二届国际互联网广播会议”,除进一步探讨网上广播的最新发展,展示最新产品外,更在全球芸芸众多的网站中,选出十个杰出网站,颁发“网上影音广播大奖”(StreamersAwards),以表彰在网上广播技术应用方面有杰出表现的网站。1997香港政权交接48小时直播节目,获得与会者和评委会的高度赞赏,最终得到了“最佳网上数码影音直播项目大奖(StreamerAwardforBestLiveEvent)”。应该说,网上广播技术的发展及国外海外广播电视媒体对这一技术应用所达到的水平,是不断推动国内广电业网上发展的刺激因素。

二、中国网上广播的发展

1、对网上广播的认识不断深化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和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网站,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国内广电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及利用网上广播技术,总体上比国外海外滞后,但自1999年以来,呈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由于目前尚没有权威机构对广播电视媒体上网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笔者只能通过网上搜索等手段。得到以下粗略统计数字:到2000年5月底,全国近100家广播电台、60家电视台、25家有线电视台、10家卫视台(以上统计不包括派生的频道网站数)已经上网。此外,尚有广播电视业界直属或相关的20多家机构(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视—索福瑞调查咨询公司、北京广播学院等)建立了网站。从广播电视媒体上网情况看,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及网络发展的整体状况是一致的,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上网电台电视台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及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在有的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全员上网”,而在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省区,有的一家没有,有的则仅有一二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今后这一状况会有所改观。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已在2000年5月上网,成为区内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视媒体。当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首次接触到网上广播时,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如1997年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次策划进行因特网上直播广播特别节目,一位参与者后来写道:我是第一次接触网上广播,当接入互联网,输入上海电台的网址,质量并不太好的声音从计算机的喇叭里传出(使用P-100计算机、144kModem普通电话线路直播广播节目)时,我预感到了一个广播新时代即将到来。此次网上直播非常成功,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以及国内7个省市的网友在网上收听了长达4小时的网上广播直播节目,节目直播期间收到了300多封热情的电子邮件。当时策划指挥此次直播的上海电台副台长邱洁宇说:“从广播诞生以来,由于‘先天不足’——受传输手段的限制,在收听范围、方式上有许多局限,跨洋过海更是‘天方夜谭’。如今,互联网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李亦工,1999)今天打开上海东方电视台网站所开辟的视频专栏,可以看到其广告语:“网上看电视,视听新天地”;“东方电视,全世界观众都能收看的电视”。这表明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落地方式。由于近两年来,网上广播的技术成熟,因此不少电台电视台一旦上网,就积极地采用开发这一技术,尤其是大台网站,对网上点播、直播两种形态都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随着这种实践,广播电视人在传播理念上,也有了更新,如北京电视台网站将视频直播、点播部分称为“网络电视”,命名为本台的“第5频道”,即在线频道(channelonline),并有专门的域名wwwbtv-5com。

2、网上广播的水平迅速提高

如果说,1998年底之前,中国网上广播尚处在探索使用阶段,进入1999年后,便进入了较大规模使用阶段。其标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改版。尽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上发展起步较早,但投入力度不大,内容匮乏,形式单调,仅仅是本台及栏目介绍的窗口。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正式推出,将华语(普通话、粤语)、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的节目送上了互联网,1999年底,又将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五种语言节目上网,初步形成了由九种语言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包括华语、英语两路直播和其他录播节目)的多媒体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和和重大活动中,亦充分利用网上广播,如在澳门回归的报道中,利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萄牙语对多场重大仪式和庆典活动进行了网上音频直播。首开大型活动网上视频直播先河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于1998年12月31日22:00至1999年1月1日0:20举办的“五洲风”——\'99中英文双语元旦晚会。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网站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于1999年1月1日正式推出,于2月15日晚首次直播了春节联欢晚会,以后又对一系列重要内容如315晚会、广交会开幕等进行了直播。而对澳门回归的报道,网上直播在规模上更是达到了新水平。中央电视台从19日9点至21日9点进行48小时的电视直播,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网站的网上直播也同步进行。为应付世界各地和国内广大网友访问量,特地开设了4台服务器,其中之一专门提供高质量大显示窗口。为全面配合回归报道,中央电视台网站还在“视频精选”栏目中,置入了《澳门万象》和《走近澳门》两部脍炙人口的专题片。这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网络媒体特性所生成的别具一格的专辑。仅以中央电视台网站1999年、2000年对春节晚会进行直播的3项数据比较,也可以看出水平进步之大。1999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网站与北京电信、联通实华开公司合作,使用2台服务器12M带宽进行网上直播,最多支持在线人数为800人(同时访问RealServer);2000年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信合作,使用12台服务器以100M带宽进行网上直播,最多支持在线人数近4000人。像春节晚会这样有强大吸引力的节目进行网上直播,主要使国外海外无法收看电视直播的同胞获得了与国内观众同时欣赏的机会和手段,据统计,收看网上直播的三分之二观众来自国外海外,规模空前、时间超长的网上音频、视频直播,反映出国内广播电视媒体网站水平一年多来的飞速进步。

3、对网上广播规律的运用日趋成熟

广播电视人对网上广播规律及特性通过一次次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提高,反过来也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去推动网上广播的不断完善。

①网上直播的内容,已经摆脱依赖电视节目的状况,而形成了独立的网上制播如1999年2月正式开通的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上海广播影视网”即在9月财富论坛举行期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网上直播。该网站共设置3台直播镜像服务器(分别设在北京电报局、上海广电大厦、上海最大的ISP“上海热线”),采用统一信号源,同时用3台编码工作站向3台服务器提供视频流。从9月27日至29日3天共提供了13档17个小时的直播,直播内容除了27日晚***开幕酒会发言(约10分钟)是电视同步播出外,其他视频信号完全是网上独家报道。据事后统计,上海共有3万多人次访问,北京约有4000多人次访问,根据对来访者网络地址的监测,近50%的访问者来自国外,且他们观看的时间相对较长,有的甚至达到了2至3个小时。又如,2000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网站、光明日报网站、北京信息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联合行动,进行了国内首次“冠心病搭桥手术网络直播”。再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从1999年6月12日起,推出国庆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该节目选取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以直播访谈形式进行,与此同时网站亦进行直播。此次网上直播出新之处不仅仅是音频上网,而且进行了视频传输,也就是说,广播电台网站打破了单纯网上音频广播的界限。

②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优势,推进二者的结合和互动2000年5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创办七周年的日子。为了增进节目制作人员与观众的交流,也为了征询观众对这个栏目的意见与希望,4月25日晚,《东方时空》四位主持人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联袂出场,代表全体制作人员,邀请热心观众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面对面交流。中央电视台网站进行了积极配合,推出特别创意,事先设立了留言版和网上调查,而在4月25日晚,四位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对话内容同步在网站BBS上贴出,网友不仅可以浏览,还可以随时向主持人提出问题,主持人则即时选择网友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回答。网站同步送出音频信号,网友们可以在网上收听对话交流的现场实况。演播室的交流与网上直播的精彩内容最后编辑成一期特别节目——《共同的时空》,于5月1日在《东方时空》栏目中播出。“真诚面对观众”是《东方时空》自开办以来一直遵循的宗旨,如今互联网更为之开辟了一条与观众真诚面对的新途径。正如白岩松所言:“将沟通进行到底”。只有这种互动,才真正为完全的沟通提供了可能,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在互动方面,音频视频点播更具有经常性的普遍意义。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网站的“天天点播”版,提供实时点播(每天中午12:00—13:00)和预约点播功能,网友可通过电子邮件,选择“生日”、“爱情”等12种祝福方式为亲朋好友点歌,而每一次点歌,都可永远保留一个点播号码,使网友在任何时候可到“听吧音乐网”去回忆那一温馨时刻。而广播电台也会每天选择6至8份祝福点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