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

第1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0引言

互联网以其方便、快速、共享、全面、专业、自由等属性迅速成为全世界网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不断推陈出新,网站建设、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应用业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盈利也不断增大。搜索、定位、视频、音乐影视下载、网络购物、通讯等业务的不断推出与扩张,给互联网带来更多的实用性。互联网商业价值的飞速提升,为电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和内容提供商的融入与整合,转变了互联网服务的价值和产业规则,其盈利思路融合了通信、软件、传媒等行业的经验和特点,在商业运营中具有突出的特色,对我国商业模式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互联网盈利思路与模式进行分析,以利于运营商整理思路、科学决策、把握机遇,为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互联网的特征

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滞后,商业风险较大,但是其发展空间也较为广阔,为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强但管理涣散的特征,因此致使互联网发展存在商业诚信度不高的问题,网络交易的风险性较大。与传统的购物环境相比,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立法保护,消费环境不完善。金融服务业相对滞后,致使网络支付和信贷系统的功能不健全,物流配送低效率,网络零售市场覆盖面低,实际经济价值的缺失和货物运送范围窄的双重矛盾并存。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具有数量大、普及率低、低龄化,低收入的特征,致使很多的网络公司的商业运行成本较大而收入较低,资金链短缺,商业风险巨大,同时消费人群收入较低的占大部分,难以形成有效地网络消费群体。消费者主要进行网络游戏、无线增值、影视娱乐等服务项目,对于网上理财购物等消费能力较低,主要进行文化交流与心理疏导,因此目前主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是游戏、交友、影视娱乐盈利模式。

2互联网盈利基本规律

盈利模式的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完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盈利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跟盈利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等。可见盈利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提供商业资讯、影视娱乐、游戏等服务来进行经济活动的,通过需求方和供求方的交易活动来获得利润。其中商品或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价格决定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需求量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生产结构成本的变化决定了互联网供求方的规模经济,固定成本大,可变复制成本小,生产量越大利润越高。在互联网的成立之初由于投入成本较大,用户数量较少,往往出现负增益,但是随着服务项目和用户数量的增多,服务成本下降,用户收益增大,盈利利润增大。但如果存在经营不善的状况时,会出现用户数量在临界数量之下,便会导致企业亏损的恶性循环。因此,互联网的盈利规律最重要的是用户规模的扩大,利用具有高利润和具有竞争力的正反馈维持自己的市场优势。

3互联网的盈利思路

互联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典范,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和服务整合能力,其盈利方式主要有单/双边市场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模式等。

劳务交换模式是网络经济学的重要应用,通过用户所付出的劳务活动来争取资源和难以复制的说服力,如网络中的免费试用活动。不需要为服务项目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在企业的调查与回访中为其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获得真实的评价和改进方向,为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品价值提供了依据,同时自身获得了良好的服务,达到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服务模式。企业利用该模式的核心还包括通过对新产品边际成本的控制,用低廉的成本换取大量的参与用户,实现实际利润的二次转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适合于配合其他的盈利模式综合使用的形式,其核心思路是是外部性盈利方式,通过用户参与带动产品价值和市场规模的增长,便利性较强,易于实施。

虚拟货币模式主要是应用于游戏、交友、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赠送、实际货币购买、优惠支付等形式获得该货币并将其适用于对各种产品的购买或服用的支付,例如金融、旅行、服饰、餐饮等行业的积分活动,可以用于实物购买,如道具、特权等虚拟物品购买、折返购买等。该种方式的使用,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获得了实惠,而厂家提供的该服务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数量,销售量也随之增加,并且不需要任何的附加成本,而营销成本降低,即使用户不使用,厂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损失。虚拟货币的盈利思路通过对用户的激励形成了粘性,并锁定系统,将互联网上的多项业务平滑迁移,形成业务链的扩大,并通过积分返利、兑换、购买等盈利平台来缓解资金压力,改变产业链格局,拓宽业务能力。因此,虚拟货币的消费及兑换渠道的拓展是该模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赠予盈利模式是通过为用户免费提供或赠送物品、服务如信息、经验、知识等方式来提供服务,主要利用用户的利他心理实现服务。该种盈利模式没有预期的服务对象和内容,可以视作为债务经济,其盈利思路不再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获得更多的关注、信誉、潜在市场竞争力,以便带来更大的实际效益,可以与其他的盈利模式配合使用,如广告模式。例如目前最盛行的娱乐资讯服务,通过对道具装备的收费来获得直接盈利或者通过用户观看影视娱乐节目获得较高的人气注意力来获得潜在的经济价值,吸引广告商等投资商的投资已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展望

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环境,与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或者服务能否盈利,仍旧取决于供求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的运行环境的特殊性,人群分布单一。低龄化、低收入较为严重,互联网的服务倾向于娱乐、影视、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交友等实用性项目,但是办公和商业交易仍旧存在很大的困境,专业服务功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投入较高,资金的匮乏成为网络游戏视频社区、电子杂志、在线音乐等网站服务功能分布和演变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寻找盈利模式演变力量的来源是互联网盈利的重要途径。

休闲服务项目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服务质量的异质化较低,搜索引擎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展,其目标客户的发掘需不断完善,盈利模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创新。尤其是娱乐视频等内容需要解决观看网速低和知识产权问题,为互联网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在创新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网络诚信、快捷支付、资金来源、融资体系问题,根据不同领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尽早跨过盈亏平衡点,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体系。

劳务交换盈利模式、虚拟货币盈利模式、赠予盈利模式是现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型盈利模式,由于其突出的商业运行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于影视娱乐网络,广告盈利模式、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增值服务盈利模式较为适合,既体现了免费网络环境的商业价值,又可以为互联网行业提供良性循环的动力。

5结论

网站要实现持续领先的最终定位是成为网络用户最好的内容提供商,我们认为实现并保持这一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是制定并执行基于品牌(B),效率(E),可扩展性(S),技术(T),内容(C),平台(P)六要素的发展策略并构建相适应的管理架构和执行能力。基于以上投资框架的评分卡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尚缺乏绝对的领先者,即便在各个垂直领域均有一定规模的网站但是也很难确保牢固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当前的网络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特定的优势。例如,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认知度和先进的基础技术设施;平台型网站凭借母公司丰富的资源拥有较高的货币化效率和较丰富的交叉销售机会。前瞻地看,我们相信该互联网大多数公司仍将持续规模投资以继续提升竞争力和实现业务差异化,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网络市场格局仍将处于不断演变中。盈利思路与模式的创新是推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互联网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综合化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也存在着多种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面临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机遇。因此,互联网的盈利思路不是简单的特定的单一的盈利,而是一种机遇开放体系下的融合盈利策略,将多数业务融合于一个机体下,相互作用、自由演进。

当前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多样化,但是具有统一的盈利规律,结合互联网发展环境的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改变,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垄断生存、可控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电子商务模式、劳务交换模式、开发增值服务模式、虚拟货币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赠予盈利模式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创新。结合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特色,选择合理的盈利模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盈利模式的选择往往不是单一的,综合化、多元化是最主要的方向。利用我国经济特点,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的盈利思路将不断扩展创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 编选:)

参考文献

[1]岳鹤.网络营销典型定价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9).

[2]张琳.“免费”的赢利模式[J].光彩,2010(7).

[3]李雪.中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第2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创业的活跃程度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关注对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鼓励创业者进行创业,尤其是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开号召之后。但是,创业仅凭一股热情是不够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的冒险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足够资金和资源(下文中,资金和资源,统一简称为资金)的支持方能成功,否则,创业成功就是一句空话。而在创业企业资金的需求规模和获取上,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设计扮演着中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匮乏,本研究将推进这一领域的进展,为创业理论发展和创业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分析创业企业特点和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盈利模式既对创业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创业企业的股权融资发生重要作用。

二、创业企业、创业融资和盈利模式

在当今的学术界,有很多的学者对创业企业进行研究,然而,由于每个学者对创业企业的理解也不同,提出了创业企业的不同概念。通过归纳和总结,根据创业行为主体不同,可以将创业企业分为成熟企业内部创业和独立创业企业。成熟企业内部创业一般是指成熟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子公司或在企业内部设立创业部门来进行内部创业,经营的业务可以与原公司有关联,也可以没有关联,但是,它仍然是成熟企业的一部分。独立创业企业一般是指个人通过投入自有资金或者是依靠外部的融资进行创业的企业。由于内部创业的资金主要由原公司提供,创业资金通常不是问题,风险也主要是由原公司承担,因而,这类创业企业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独立创业企业和其融资问题(下文中,无特别说明,创业企业就是指独立创业企业)。创业企业由于是新生企业,虽然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然而,企业资金实力弱,产品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创业企业面临风险要比己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大的多,抗风险能力也弱。再加上创业企业在发展初期,实际上就是中小微企业,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这都使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而这种限制在创业企业资金先天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和威胁。创业企业信用评级低,债权融资受到严格限制时,股权融资成为创业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股权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创业者自己出资、争取国家财政投资、与其他企业合资、吸引投资基金投资等。创业者自己出资是股权融资的最初阶段,但创业者自己出资往往受到自有资金规模小的限制,不能满足创业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需要在不同阶段持续引进外来股权投资者。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生长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从创业企业刚开始成立,到慢慢地发展壮大,再到后来一步步走向成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所以说,在股权融资在各个阶段都会存在,比如创业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或者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融资等。下图为创业企业各生命周期的股权融资方式:图创业企业生命周期股权融资方式因此,如何在创业的不同时期有效吸引外部资金尤其是股权融资进来就成为创业者时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股权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创业企业时,最为关注的因素有:行业发展趋势和潜力、创业团队结构和素养、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设计、产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优势、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可见,盈利模式在吸引股权投资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以来,盈利模式都受到很多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但是对于盈利模式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研究认为,盈利模式是企业对利润和收入来源的设计,它规定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哪个产品、哪个利益相关者、何时产生、如何产生和支付等问题。刘进(2012)对常见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总共有7种盈利模式:(1)传统进销差价型盈利模式,(2)礼品型盈利模式,(3)报纸媒体型盈利模式,(4)超市型盈利模式,(5)网游进阶型盈利模式,(6)沃尔玛价值链整合型盈利模式,(7)复合型盈利模式。但是,在上述的7种盈利模式中是没有考虑支付方式和时间问题。如果把支付方式和时间考虑进去,盈利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在我们研究盈利模式和创业企业融资问题时,把支付方式和时间考虑进来是十分必要的。

三、盈利模式和创业企业融资的关系

1.现实的资金约束要求创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创业企业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资金压力和资金约束,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设计应该与企业掌控的资金规模相适应,否则,企业无法度过生存期和艰难期,无法等到真正盈利和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那一天。在盈利模式设计中,有3个重要因素要认真考虑:一是顾客是预付费还是后付费,二是何时得到来自市场的第一笔顾客付款并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三是企业的资金支出规模与收入规模的匹配问题。如果顾客是预付费模式,那么,这种盈利模式当然会减少企业当前的资金压力。如果创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大,那么在创业初期的盈利模式设计中,可以把顾客支付设计的比较靠前一点,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前资金压力,也可以让资本市场看到创业企业的良性运作。盈利模式中不仅涉及到收入问题,也涉及到支出问题,较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资金实力的变化,最终进化到最具竞争力优势的盈利模式上来。滴滴打车是中国市场重要的网约车平台,它的盈利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从最初对车主进行补贴的非实质性收取服务佣金,到逐渐实质收取服务佣金,这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策略需要。2.盈利模式规定了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规模盈利模式的实现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撑,因此,不同的盈利模式需要不同的资金规模,进一步,盈利模式规定了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规模。由于创业企业初期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企业在融资前就要确定好融资规模。如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的资金比较多,压力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创业企业未来的一个重心就是如何吸引金融资本市场的投资。如果创业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的资金比较少,那么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运作上,也不用花费较多的精力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如果盈利模式确定了资金规模,创业企业就应当正确的预见和规划自己的融资规模。如果融资太多的话,不但会使融资的成本相应地增加,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如果企业负债太多的话,偿债就有压力,进而会使创业企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或是财务上的风险等问题,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创业企业应该在融资时仔细考量,针对本企业经营现状和计划,以求得生存为前提条件,合理地进行融资。国美、阿里巴巴等企业盈利模式被称为类金融模式,显然,它们的盈利模式设计本身就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来源,这让它们对外部资金的需求规模相对其他来讲大为减少。国美类金融模式是指通过商业信用吸纳和占用供应商的资金,通过滚动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的经营模式。资料显示,国美电器的应付账款从2004年末的31.93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158.15亿元期间,其2004年的自有货币资金为16.59亿元,2010年才为62.32亿元,可见大量的无息的应付账款为国美提供了大量的营运资金。3.好的盈利模式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好的盈利模式应该具有两个标准:一是具有巨大的收入潜力,一个是具有更早和稳定的现金流。一个企业可以不盈利,但不能没有良好的收入来源。滴滴打车(2015年更名为滴滴出行)盈利模式设计符合这两个标准,为其发展中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奠定了基础,而不断的外来资金的进入,又为滴滴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盈利模式、在竞争中获得先机、建立竞争优势和壁垒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下面,我们来看看滴滴截止目前的整个融资过程。2012年5月,滴滴创始人程维在自筹10万元、获得天使投资人王伟的80万元投资的情况下开始创业。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滴滴在北京上线。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投资。2015年9月,宣布完成了E轮3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淡马锡、中司等。2016年5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Apple10亿美元投资,成为滴滴迄今为止获得的单笔最大投资。通过此次投资,Apple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一起成为滴滴战略投资者。2016年6月13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其中包括3亿美元股权投资及2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债权投资。到底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让滴滴获得资本市场的如此青睐呢?滴滴打车是一款免费的打车平台,主要解决出租车司机空跑率高、私家车闲置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它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有:(1)收取交易手续费:当消费者打车成为习惯后就可以向出租车收取交易费用,比如说广州2万辆出租车,每车每天800元收入,其中20%为电招收入,一天就有320万,按照1%的交易手续费,一天就有3.2万,一个月就有9.6万;全国共有70个大中城市,那么一个月收入有672万元,一年就有8.064个亿(这个还不包含三线城市)。(2)收取服务佣金。滴滴提供专车、快车、顺风车服务,每单向车主收取15%的服务佣金。(3)广告收入。“滴滴打车”达到稳定的顾客使用量后,可以吸引广告商的投资,这将是巨大金矿。比如说在打车软件中加入弹窗广告或者推送信息,按照一次1元钱计算,业内人士估算,那么“滴滴打车”推送一条广告的价格就要高达4000万元。这所带来的收入将是巨大的。尽管滴滴在前期一直是赔钱的,但前期的股权投资为滴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并且通过各种优惠培养了司机和用户的消费习惯。一旦用户的消费习惯被培养起来后,那么,基于良好盈利模式设计而带来的现金流和盈利潜力是无可估量的。

四、创业企业基于融资因素的盈利模式设计注意事项

通过上述分析,盈利模式对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案例所列举的手机打车软件行业来说,处于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阶段,必须设计属于本企业的能够支持其发展壮大的盈利模式。在创业企业不同生长阶段中,也并不是只有一个盈利模式就能一直支持企业发展下去,很多的企业往往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去调整盈利模式,找到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盈利模式。一个科学的盈利模式,应该包括:有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有不断增多并稳定的顾客、合理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持续创新的能力。1.选择核心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创业企业来说,自身拥有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企业想要不断开发市场,生产出更多类型的新产品,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与市场上其他的产品进行竞争,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所以,创业企业首先应该认清自身的实力,同时找到竞争对手的不足,选择一个或者是几个核心的产品,去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价值进一步使企业成长,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2.建立完备营销网络,不断增加顾客数量创业企业应该深入地对市场进行调查,尤其是了解那些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有需要的顾客,然后进行企业的市场定位,再在市场上对产品进行安排布局,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同时要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培养全员营销的意识,抓住潜在有需求的客户,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个性化贴心的服务赢得市场。3.有效控制成本对于很多创业企业来说,在经营初期的成本会比较高,经营方式上也没有专业化。如果企业想更多地获利,那必须得有效控制运营成本。根据以往的经营和销售情况来看,可以选择一些方式降低企业的各种运营成本。比如首先对生产运营计划有合理规划,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同时,管理制度对创业企业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有很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可以降低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总之,创业企业如果能够在采购、管理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降低这些成本,势必会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这进而会对盈利模式的设计提供更好的支撑。4.提升创新能力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得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的话,在融资方面或者是长期发展都会受到阻碍。企业通过考察市场等,把一些优秀的智力资源和开发成果等引进本企业,并进行合理地改进。当企业进入成长或是成熟阶段后,不能单纯只靠模仿其他产品的盈利模式,更应该进行自主创新,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五、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盈利模式对于创业企业的融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乎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创业企业应当根据自有资金实力为萌芽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高速成长阶段的设计不同的盈利模式,同时可以根据盈利模式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股权融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本研究主要立足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不足。未来的实证研究是本研究的方向。

作者:刘进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

参考文献:

[1]刘小夕.创业企业的成长性及企业价值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115-117.

[2]张洁,安立仁,张宸璐.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形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81-86.

[3]王迎军,韩炜.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9:51-58.

[4]刘进,李文义.顾客凭什么购买--让产品自动畅销的7Q营销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

[5]胡惠敏,王朝云.我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综述及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1-14.

[6]余伟萍,段桂敏.企业发展与盈利模式设计[J].经济研究,2004,12:20-23.

第3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risk,operations and business factors to affect bank profitability. In addition,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market structure and bank size will impact on bank’s profitability. In the future the four major banks must improve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cost control ability,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tail banking,develop intermediary business and credit card business,strengthe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marketing,and raise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market risks.

Key Word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profitability,empirical analysis,factors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51-05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全面提升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议题。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银行的实力有了巨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综合实力也相对较弱。在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中,盈利能力是一个核心要素,它通过银行当前收益水平的高低以及今后收益的持久性和增长性表现出来。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盈利水平越高,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盈利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增强经营实力、吸引客户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及实证检验

在现实中,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均会对其盈利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部因素概括为三个大类:风险类因素、银行运营因素、业务因素。其中,风险类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运营因素主要包括银行效率和现金比率,而业务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的资产结构、体现专业化程度的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等。另外,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及市场结构等外部因素和银行规模均会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一)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1. 理论假设。综合国内外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成果,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风险控制、自身规模与效率、业务多样化水平均有很大关系。

(1)银行规模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关于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一般认为,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盈利能力并不一定提高。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有比较大的差异,Demirguc-Kunt和Huizinga(1999)认为银行资产规模对银行利润率有正面影响,而姚勇和董利(2005)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研究表明,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盈利显著负相关。不同的研究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国内的研究普遍认为,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是规模经济的,国有银行表现出规模不经济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国有银行的规模与其盈利能力负相关。

(2)通常认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其违约风险和潜在的经济损失就会越高,从而导致更低的盈利水平(周中明,2003)。银行的资产质量越好,就越能表现出持续及稳定的盈利水平,在资本市场上也能获得更高评价。反之亦反是。本文使用的贷款呆账准备值是根据不良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而赋予不同加权值的和,较能反映银行承受的贷款违约风险。同时,由于在所能获得的数据中缺少国有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故在本文中不考虑流动性风险,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故有假设2:银行的信用风险与盈利能力负相关。

(3)银行的管理费用越低,说明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因此,该银行会表现出比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银行更高的盈利水平。该因素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结论较为统一,Guru(2002)和付强(2004)等均认为该指标对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假设3:银行效率指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

(4)现金资产是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盈利性的资产,从经营的观点出发,银行一般都尽可能地把它降低到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现金资产没有利息收入,只要不造成交易障碍,银行总是尽可能少地保留现金。但是,银行现金准备过少,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拥有现金资产太少对清偿能力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并增加借款成本。故银行现金资产应保持一个合理适度的水平。越高的现金比率会降低收益率,由此,有假设4:现金总资产比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

(5)商业银行的收费业务在增加银行盈利的同时,又可以增强其运营的安全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一般认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越高,代表银行业务多样化水平越高。多样化产出使得银行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特别的,从非传统业务获得的收入(包括非利息收入)可能补偿因传统部门的激烈竞争而使得利息收入降低。由此,本文提出假设5:收费业务指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

(6)银行卡业务不仅能提高银行的收入,并且代表与客户有长期关系,能在未来提高银行的收益。银行卡业务集聚了最详细的客户基本资料、信用资料和交易资料,这些信息对银行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由此,有假设6:银行卡业务指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

此外,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银行的传统业务指标、现金比率和市场占有率指标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较不明确,正负相关性会随着该数值的大小和其他相关因素产生变化,故不在此部分作出假设,以期在随后的研究中给出结果。而GDP对盈利能力的正相关性已由以往研究证明,从理论上分析也可做出盈利能力会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推断,故仅以此指标提高结果方程解释度,不作考察重点。

2. 模型建立。本文参照Berger(1995)、Demirguc-Kunt和Huizinga(1999)、Guru(2002)与姚勇、董利(2005)等建立的多变量回归模型研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来设定方程,模型如下所示:

公式中,EARN代表银行的盈利能力,本文分别对样本银行的ROA、GROSS和PER这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是截距, 与 分别是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 代表第i个解释变量, 代表第j个控制变量, 是残差项。

对于银行来说,资金、人员可以视为银行的投入,而各项业务水平可以视为银行的产出。鉴于本文建立的模型考察的侧重点是风险因素和业务水平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所以可将该模型定义为银行的多样化产出模型。

(二)变量、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1. 变量的选取。

(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变量。为了反映银行不同方面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了以下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指标的选择基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包括了相对值指标和绝对值指标。

ROA:银行资产收益率,等于银行净利润除以银行总资产。

GROSS:全部资产的毛收入,包括非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支出。本文认为,利息支出伴随着存款的产生而产生,属于获得存款的固定成本,并且在数值上占营业支出的较大比重,因此,应在营业收入里面直接扣除利息支出,以利息净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计算GROSS值。

PER:人均收益,等于税前利润/员工总数。

(2)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本文选取CR、INF、CAR、LAR、DLR、BC、FER和AB等变量,作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Credit Risk(CR):信用风险是一个滞后值比率,考察银行的贷款质量,从所能搜集到的银行的信息来看,使用贷款呆账准备/总贷款这个比值能较为理想地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

Inefficiency(INF):管理费用/总收入。

Capital to assets ratio(CAR):现金/总资产,代表银行的偿付能力与流动性水平。

Lending/total assets(LAR):贷款/总资产比率,包括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Deposits total liabilities(DLR):存款/总负债比率,以此指标作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来源。

Bank card(BC):银行卡业务交易总额/总资产。

收费业务(FER):高水平的收费业务收入反映出更高的非传统业务收入多样化。

交付渠道指标(AB):代表交付渠道的数量增长,取ATM数量与分支机构数量的乘积。

(3)其他控制变量。除以上银行内部指标外,盈利能力还跟银行总资产规模、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及金融业市场格局有关,所以将以下三个控制变量加入回归模型:

银行规模(SIZE):反映银行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大多数的文献以银行的资产量近似反映银行规模。本文中采用对数值进入回归模型,变量名称为SIZE1。

宏观经济变量: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代表经济的发展程度。

市场结构变量:本文取各家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SHARE)作为市场结构变量。

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以1998年国家大规模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为分界点,收集整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4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其中,银行财务数据与银行卡业务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0年至2009年版、各银行网站和银监会网站,员工、分支机构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至2009年版。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通过股份制改革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笔者所搜集的数据仍限于银行部分,未包括各母公司控股的下属子公司。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使用了Excel软件进行数据存储和必要的初步计算,并运用SPSS、EVIEWS等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

(三)检验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ROA、GROSS、PER、总资产和市场占有率等5个指标进行分析,如表1。

表1中的数据除了显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成果以外,还应看到,在2003年底,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得财政部各225亿美元的注资,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大幅提高,以建行为例,新注资金超过原来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之和,但该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国有银行在内部管理和经营水平上的提高。

2. 回归分析。先后将ROA、GROSS、PER这三个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变量代入公式(1)左边项EARN,作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代入公式(1)右边项。

(1)将ROA指标代入公式,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其结果如表2。

从ROA指标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总体参数和方差分析表显示的模型总体回归效果较好,但在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中显示,只有一个指标的系数通过t检验,其余指标都在0.1的水平上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回归效果不理想。

(2)将GROSS指标代入公式,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其结果如表3。

从GROSS指标的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效果较为理想,判定系数R2值和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值分别达到0.983和0.972,对因变量GROSS的解释情况良好。而F统计值也达到了85.579,显著性概率小于0.01,说明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

从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表可以看到,INF、DLR、BC和GDP这4个指标的t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在95%置信度水平上与0有显著性差异,而CAR指标的t的显著性概率在0.05与0.1之间,说明在90%置信度水平上与0有显著性差异。这5个指标都可以纳入方程来解释GROSS指标。常数项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325,大于0.05,认为常数项在95%置信度水平上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故结果为:

GROSS=-0.537INF+0.135CAR+0.268DLR-0.326B

C+0.682GDP (2)

效率指标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即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而现金/总资产比率第一次进入方程,对营业收入有正面影响。银行的现金储备要满足银行日常经营的需要,要满足顾客提存的需要,过低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并需在同业拆借市场中借入资金;另一方面,现金不产生收益,过高的现金储备会降低银行收益。所以,宜将现金/总资产比率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充足的现金储备是国有银行满足日常经营必要的因素,故而与总收入正相关。但是,控制变量只有GDP指标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依靠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四家银行个体之间的营业收入区别更多地体现在银行内部指标上,市场份额影响不大。

(3)将PER指标代入公式,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其结果如表4。

从PER指标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总体参数和方差分析显示的模型总体回归效果较好,但在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中显示只有收费业务指标和交付渠道指标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0有显著差异,结果不理想。

3. 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看,3个变量指标中,只有营业收入变量指标能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检验。而ROA主要由银行个体因素决定,总营业收入指标更多地受宏观经济影响,人均收益与ROA指标的回归结果较为相似,并发现收费业务指标能进入方程,与人均收益负相关。

从各指标来看,信用风险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假设2。这主要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上较不规范,无法从该指标中反映出真实的银行贷款质量。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呆账准备金政策最早是1986年确定的,1988年财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以后逐步调整与完善。到2001年,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虽提出“根据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最低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但由于它将计提比例的自交给银行,且对超过1%部分计提的呆账准备金仍需作纳税调整,所以,各银行对提取呆账准备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出于谨慎性的不同和调节利润的需要,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等于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也有较大差别。同时,由于我国国有银行上市年限较短,通过年报的渠道获取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太少,不能完全使用该数据来反映信用风险指标。所以,该指标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在以往研究中对信用风险的观点比较统一,越高的不良贷款水平会显著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

效率指标与营业收入和人均收益都负相关,支持假设3,符合以往研究结果。银行的管理费用支出越低,说明该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就越能取得更高的收益。

现金/总资产比率对银行的营业收入产生了正面影响,支持假设3。鉴于现金资产的两面性,银行应将现金总资产比率控制在一个适当值,并积极参与同业拆借市场,利用多余的现金获得收入。

贷款/总资产比率对银行的ROA和人均收益都有负面影响。贷款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且,该比率越高,说明用于经营非传统业务的资产越少,降低银行的多样化水平,从而降低银行的盈利性。

存款/总负债比率对银行的总收入指标都有正面影响。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鉴于中国银监会关于贷存比75%的规定,各家银行无法像国际先进的银行那样,通过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来利用派生存款提高贷存比,只有吸收更多的存款,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放贷,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而银行卡业务指标与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负相关,不支持假设6。银行卡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产品的特性。银行卡业务属于零售业务,单笔业务或单个客户所能带来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但银行要提供银行卡服务,其固定投入或沉没成本较高,如较先进的银行卡业务系统和硬件设备。另外,ATM网络、Call Center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都是必备的,只有客户数量和业务笔数增多,单位产出上的固定费用的分摊才能相应降低,才能逼近盈亏平衡点。并且银行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低门槛的办卡条件导致了很多违约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从发达国家的银行卡市场来看,该业务前景良好。西方各国的信用卡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发达,如美国的信用卡市场在全球同业市场中独占鳌头,美国的信用卡发行量居世界首位,美国人已习惯信用卡消费,信用卡消费在美国人的消费总额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样就为美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包括信用卡的年费、商户结算手续费和透支利息收入等。通过发展非传统业务,实现银行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抵御市场变化风险,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收费业务指标的结果较为失望,只进入了人均收益的回归结果中,并且是负相关,假设5。比起负债管理,中间业务的成本相对来说较低,收取的手续费相对于其付出的可变成本来说则较高,可使商业银行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增加其盈利,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约占40%,有的甚至高达盈利收入的60%。而我国银行享受着较高的利差收入,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短期内无法产生高回报的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

交付渠道的指标会提高营业总收入,但对ROA和人均收益指标有负面影响,说明各家银行在扩张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经营效率,促使市场力量转化为盈利能力。

银行规模指标未能进入方程,假设1。这可能是因为银行个体差异的指标对因变量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且使用市场占有率的指标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银行规模差异。

另外两个控制变量,市场占有率会提高银行的营业收入,而宏观经济指标与银行的各项盈利指标显著正相关,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结构的影响较为显著,金融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中国银行业的繁荣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建立银行多样化产出模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

银行利润率指标主要由银行内在因素决定,而宏观经济因素与市场结构变量对银行的营业总收入有显著影响;传统业务中,贷款/总资产比率得到了负相关的结果,说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水平能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收入;非传统业务中的银行卡业务在国有银行中产生了负相关的关系。收费业务在结果中没有产生预期的正效应,一方面是因为费用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收费业务所需前期投入的科技与人力资本较大,而我国银行长期专注于经营传统业务,对此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从而导致该业务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仍需加大投入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在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确立决策、经营与监督三权分立的有效制衡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2)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不断提高投融资资产比重,并大力提高信贷资产中的个人资产比重。(3)改善经营管理的成本控制能力,加强问题客户管理,研究和挖掘不良资产的“价值”。(4)在人力资源方面,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考核机制,构建良好的激励体系。(5)重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完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管理架构,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强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着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Afanasieff,T.,Lhacer,P.&Nakane,M.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spreads in Brazil[J].Money Affairs,2002,15(2):183-207.

[2]陈建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1,(12).

[3]陈敬学.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7,(3).

第4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腾讯公司通过免费的即时通讯平台迅速建立起一系列有粘性的用户群,在这个强大的优势下拓展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在这种盈利模式下,腾讯公司业务横跨互联网多个主流细分领域,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利润最大、市值最高、规模最大、用户最多、雄踞互联网企业首位的公司。

从腾讯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发现,自2004年上市至2011年,腾讯公司以其卓越的轻资产盈利模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为23%;总资产周转率每年呈增长趋势;销售净利率逐年增加,总体维持在42%;资产净利率最高达到38%;权益净利率逐年上升,最高达54%;总收入每年都以平均62.3%的增长率快速增长;毛利率也保持着平均65.75%的增长率。但是,自从2012年到2013年,腾讯公司便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业务,并且投资兼并具有技术优势或能够扩充开放平台的相关公司,使其盈利模式有所改变,进而影响了资产结构,导致腾讯公司整体财务指标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最高增加到了49%;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三年内逐年降低;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较之前也下降地较为明显。

二、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

1.轻资产盈利模式

轻资产盈利模式,是指企业投入资本较低,周转速度较快,资本收益较高的运营模式。轻资产作为一种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整合资源所获取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郑石明,2006)。轻资产运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强大的资源获取、配置、整合以及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体现(汤谷良、张茹,2012)。本文认为腾讯公司属于魏炜、朱武祥(2010)总结出的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较低,流动资产尤其是现金储备较多的轻资产企业。

2.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

结合腾讯公司2004年至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发现腾讯公司的资产结构,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表现出典型的变化,从2004年到2011年,此比率基本保持在70%上下浮动,但2012、2013年此比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均低于50%。

基于对腾讯公司资产结构的前后变化比较,可以看出其在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1.现金储备充裕,近十年来现金储备占总资产的比值在62%上下浮动,2013年现金储备有所下降,主要是腾讯公司以246.85亿元资本购买了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腾讯公司在2011年以前,主要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其存货为低价值的消费性礼品,始终控制在占总资产0.5%以下,自2011年以后,腾讯开始从事电子商务业务,存货构成主要为电子商务交易所需商品,其占总资产比较之前有所增加,2013年达到1.3%。3.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近三年的占比均控制在5%以下;4.固定资产比例较低,2004年至2013年平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控制在10%左右。

三、腾讯公司盈利模式调整

对腾讯公司近十年的资产结构分析发现,腾讯公司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着调整与变化,这与互联网行业激烈的竞争和腾讯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互联网企业巨头在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腾讯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但腾讯的主营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已经出现“天花板”效应,腾讯必须要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来增加利润。

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资产结构分布可以看出,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2011年到2013年进行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电子商务;第二是投资兼并。腾讯公司2012年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从公司的财务报告得知,其成本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41.93亿元和92.39亿元,但这两年毛利率仅为5.5%,这也是导致腾讯公司近两年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起腾讯公司加大了投资兼并的力度,先后收购部分与网络游戏、网上旅游、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影视传媒、搜索引擎等有关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股份发展多元化产业,以增强其竞争力。

第5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58-03

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资产总额为2.68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87%。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现实压力,在资本补充受到多方制约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个资本约束“瓶颈“,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资本约束内涵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职能,抵御风险和维持社会公众的信心对于银行来说生死攸关,而充足的资本是社会公众对银行可以应对不确定性充满信心的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都作为成本来衡量,并最终通过资本来覆盖。资本与风险直接相连,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是银行安全运营的关键。当资本不能有效覆盖风险或者资本准备低于公众接受的底线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引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倒闭。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就是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

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遵循《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内容,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资本充足率=

从公式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分子对策――增加资本;分母对策――减少风险资产。

分子对策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按照资本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分子对策分为内源资本对策和外源资本对策。内源资本对策是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金。外源资本对策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如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等等获得资本。外源资本对策能否实现,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银行自身融资渠道畅通与否。

分母对策就是调整资产组合,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努力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风险资产总量,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小的表外资产。①

二、资本约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为了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了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的进程,资本金补充速度迅速。已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73%、11.25%、13.23%。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就整体而言,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程度参差不齐,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维持和充实资本金的压力很大。

外源资本对策,就我国城商行目前情况看,无论对上市城商行还是非上市城商行而言,对资本金的补充非常有限。对于已上市的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等途径获得资本金。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容量有限,很难承担起银行资本的“输血“功能,故资本金的增加因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而难以持久。而对于众多非上市城商行来说,上市融资是不可能的,被外资青睐的城商行也很有限,其外源融资更为困难。因此,对于我国城商行来说,外源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即便是通过外源融资达到了资本监管要求,后续维持压力也很大。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上市前200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0.26%,2002年6月底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猛增至16.38%,但到2002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至12.57%,到2003年末,跌到9.49%,直至2004年成功发行35亿次级债和65亿元可转换债券,资本充足率才有所回升,该年年末达到9.56%。民生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股份制银行所遇到的上述困境说明单纯的增加资本金只能让银行解决短期的资本金困难,被动应付资本监管的要求,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由此可知,由于外源资本对策受到外部条件制约较大,所以城商行应该争取但不能依赖外源资本对策提高资本充足率。

分子对策中的内源资本对策和分母对策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源资本对策要求城商行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增加自身资本金,这与城商行盈利模式密切相关。分母对策要求城商行调整资产组合与业务结构,与城商行的盈利模式同样密切相关。在外源资本有限的条件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根本就在于转变城商行的盈利模式。通过调整盈利模式,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规模,打造城商行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盈利模式对资本金的影响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类似,城商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遵循的是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商行在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最近五年间,整体平均的城商行的利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73.26%以上,最高达到77.46%,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如北京银行等城商行的佼佼者利差收入占比均高达90%,可见利差收入在城商行收入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在这一盈利模式下,城商行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扩张信贷资产规模。

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441%。但是,在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城商行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

另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不同种类的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如批发性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基本上为100%,对资本的需求最高;消费贷款风险权重只有50%,对资本需求比较低;政府债券风险权重为零,对资本没有需求。由于批发性企业贷款在城商行信贷中占主要比重,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于是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此外,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城商行资本。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批发性贷款的风险比消费贷款要高得多,这使得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但不良资产依然较高。按照资本监管要求,对不良资产要进行拨备,而这些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风险拨备应提未提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因此,这些不良资产直接损耗了银行资本。

四、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

综上所述,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城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根本在于转变其盈利模式,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轨道上来,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业务,积极调整传统业务结构,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将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1.创新业务品种,增加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全部收入的30%~80%,如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占比更低,一般在5%左右。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城商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入结构难以适应银行业发展需要,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业务品种,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增加非利息收入,是城商行在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城商行要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类型的中间业务,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资金运用多样化,业务收入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增加盈利,为补充内源资本提供基础。

2.调整市场定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相对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具有以下显著优点:一是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城商行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同时,城商行维护客户关系的日常支出较大,以至于向公司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平均成本并不低。相比之下,零售业务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二是零售业务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零售业务由于客户的广泛和分散,经营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分散,信贷风险集中暴露的概率一般来讲要低于批发业务,风险权重较低。按照银监会公布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两倍于批发业务的零售业务。零售业务资产质量较高,只要银行把关严格,将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风险。如招商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2007年6月末仅为0.49%。

国内居民的财富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居民对于投资理财、个人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都成为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城商行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2005年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55%之间,如花旗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为53%,汇丰银行为47%,美洲银行为43%,而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如城商行中的佼佼者北京银行2006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仅为8%。可见,零售业务对于城商行来说虽然是薄弱环节,但发展空间相当大。

在零售业务上,城商行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司客户资源,向其员工提品和服务,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自营投资业务等。

3.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架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烦琐,包含不必要的操作手续。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内控要求,新的流程堆叠在旧有的流程之上,导致组织缺乏灵活性,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成本较高且运营效率低下。同时,城商行通常是根据传统操作流程将组织架构按照功能原则进行设置,而不是以客户需求或市场导向为原则。在这样的架构之下,管理团队缺乏市场意识,从而不能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

城商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目标,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管理模式,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此外,银行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还依赖于一个数据资源全行集中、客户信息全行集中、管理信息全行集中、业务流程全行集中、授权管理全行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IT平台。

4.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组织体系,同时也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支撑。对于城商行来说,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城商行各级管理者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其次,广泛采用科学、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涵盖各项业务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种类的,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置等环节在内的,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应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2-35.

[2]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J].金融与保险,2007,(10):74.

[3]陆岷峰.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J].海南金融,2005,(2):22.

第6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我国家电连锁企业经营的三大瓶颈分析

(一)与家电制造商关系趋紧,导致上游赢利能力下降几年前的“格力与国美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商业界人士的注意,虽然由于各自利益关系所造成的矛盾冲突在各行业的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经常出现,但这次事件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人说“格力事件”是家电行业制造商与零售巨头正面博弈的爆发点。[4]那么到底什么原因使两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呢?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吃”制造商———盈利的主要源泉。“进场费”就是近年来家电连锁与制造商之间关系恶化和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在渠道选择上另起炉灶的根本原因。正是国美、苏宁的“倒逼式”盈利模式“培育”起自己的竞争对手,见图1,清晰反映了2012-2013年广州国美其他业务收入变动比率。2.推迟付款———占用制造商的资金。通过占用制造商的资金实现“变相融资”成为经销商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办法。各制造商尽管不情愿,但又实属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拿着自己的钱来壮大实力,这种恶性循环在目前家电零售业高度集中、高速扩张的背景下越演越烈,恶化整条供应链。3.降低售价———透明市场价格。国美、苏宁等经常会以低于进货价来促销商品,他们可以凭借巨大的销售份额从厂家获取返利,弥补进销价差额成本,基本没有什么损失。相比较而言,各家电制造商同样会运用价格战来占领市场,但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最终的市场价格由零售商来定。因为一旦市场价格透明,就会造成渠道集中化,大型连锁巨头优势越来越大,而其他一些地区商则越无利可图,最终厂家只能依靠家电连锁商强大的渠道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格力与国美矛盾的导火线正是如此。

(二)家电连锁商加速扩张———单店利润普遍下降事实上,在“倒逼式”的盈利模式下,规模扩张成为家电经销商惟一的竞争手段。家电经销商掌控“说话权”的重要砝码之一就是依靠店面扩张抢占市场。但是,扩张竞赛已产生一些非理性的店面布局,如店面已经过剩,但开店的步伐仍未停止;攀比建设不计营收比例的超大旗舰店、形象店等等。各地区店挨店的“贴身肉搏”屡见不鲜。因为扎堆开店现象严重,造成了各个卖场人流量减少,单店利润下降。相邻的商场,只能用价格杠杆调节顾客的去留,这样也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5]

(三)终端销售弊端凸现———消费者忠诚度匮乏在与制造商关系逐渐恶化的同时,家电连锁企业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虽然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首选卖场,但是要做好终端销售,还需要完善很多地方。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家电连锁企业的忠诚度普遍较低,只有不到30%的顾客会固定去某品牌家电连锁店购买家电。另外,消费者注重的是价格和服务这两方面。换句话说,有超过70%的市民认为只要哪家企业的价格比较低,哪家的服务比较好,就到那购买商品。

二、我国家电连锁经营竞争策略及盈利模式趋向

(一)促成与供应商的良性博弈随着法律和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与供应商冲突缓和,家电连锁企业将转向与供应商的良性博弈。在处理与供应商之间关系问题时,家电连锁企业应借鉴国外发展成熟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的经验,在保持渠道掌控能力,高议价能力的同时,适当减少过度的渠道收费,通过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沃尔玛和P&G之间长期互利合作)以及整合双方资源,逐步优化供应商之间的信息、物流配送系统,减少相关方面成本,缓和与供应商紧张关系,实现少收渠道费的同时,上游的利润不降,实现与供应商良性博弈,以更为健康,更为优化的竞争策略保持通道上游可观的盈利。

(二)塑造销售终端盈利新利器对终端卖场的优化,利用家电连锁企业的渠道价值这一核心竞争力,在销售终端塑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成为新时期家电连锁企业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企业的一切获利源于消费者,如何很好地把握并满足家电消费者的需求,是接下来家电连锁企业塑造终端利润增长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7]通过对广州家电连锁卖场的消费者调查以及实地考察,同时为了接下从供应商转嫁的获利“大头”重任,家电连锁企业应在其销售终端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新的竞争优势:1.更广的领域扩展终端渠道。不仅不断增加终端卖场数量,并且可以利用网上商城购物、实施跨行业联合战略等方式,从更广的领域,更多方式扩展终端销售渠道,增大覆盖面积,吸纳更多消费者。2.建立长期客户关系。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客户关系的同时,家电连锁企业应更为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圈住顾客,力求以互信互利的长期客户关系留住更多的顾客,提升企业在终端的长期获利能力。3.实施自身差异化策略。不仅利用个性化卖场和服务体验,优化服务设施以及相关配套等措施实现差异化,并且自有品牌等既能拉大供销差价又能建立顾客忠诚度的策略,满足新时期家电消费者对商品的个性化需要以及对购物体验的诉求,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三)盈利模式的新趋向———重心下沉,势在必行家电连锁企业盈利通道上游,即供应商一端,利润在各方制约下呈刚性缩水的趋势;而企业本身以及零售的终端,现阶段盈利能力仍较弱,盈利现状不容乐观,但改进潜力巨大。家电连锁企业有必要遏制“倒逼式”的盈利,将盈利重心从吃供应商的“吃大头”,逐步转至向终端消费者和企业自身身上要利润,它与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同一目标:为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取更多利润,但相比起来,这是一种更为健康的盈利模式。[8]并且现时的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已经初步掌控在一级市场的家电零售终端,终端家电连锁大卖场趋势已难以逆转,企业盈利重心的下沉具备比较充分的可行性,家电连锁企业盈利重心的下沉,势在必行。此外,家电业推出的线上线下同价政策,同价政策带来线下毛利率水平一定程度的下降,采取这样的策略,短期内会影响公司的业绩,但与其维持在旧的商业模式下的不可持续的盈利,不如尽快打破价格壁垒,积极推进O2O融合,建立新的盈利模式。[9]如苏宁电器下一步将会花更大力气加快商品研究能力的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来带动采购能力、差异化产品、自主产品经营能力的提升,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来增加盈利。另一方面,将进一步通过数据营销、智能导购加大消费者对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如关联商品、周边产品、延保、内容等方面的销售占比提升。

三、小结

第7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现象,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文中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复杂多样,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和手段。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资产重组等类型,本文主要对这些途径进行剖析,以了解不同盈余管理途径的特征。

二、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主要有母子公司、同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等。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化、复杂化和隐性化。

1.高价或低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按照商业法则,关联交易应按市场规则定价、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仅限交易信息披露,并未对关联方交易本身(包括交易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关联方之间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制定交易价格①。在实务中,很多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这使得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如最常见的低价购买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借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扶持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该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其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其具体方式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出去,以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高价转让给母公司,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是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对优质资产或不良资产的评估,不考虑资产的质量和获利能力,通常按照成本法评估其价值。

2.虚构经济业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往往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脱胎换骨”。企业往往会在设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集团内部业务划分、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时,考虑到日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需要,就可以很好地掩盖这类关联交易的目的,因此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目的。对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控股的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虽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己合法地提升了账面利润(通过低价采购控股股东和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材料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通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己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以一定承包费用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一笔利润;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利润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租金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同居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利润转移。

4.计提资金占用费用

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调节财务费用,获得高额利润。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拆借给母公司使用, 再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用。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给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向母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这类费用的名目繁多,涉及的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第二,向被投资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提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虚增了一块利润。

5.以收取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费用的标准,或者直接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或者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在共同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前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6.通过无形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与实物资产关联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隐蔽性更高,调整盈余的空间更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所拥有用来交易和所购入的商标等无形资产,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或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价值含量高,就使得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通常很高。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年末一次无形资产交易可相当于若干次实物资产的交易,因此通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调整盈余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物资产不同,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独特性和专用性,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会计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务中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交易时,一般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无形资产定价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其定价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些方法和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与实物资产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成本也更低,无形资产关联交易总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上演。

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结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即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方面具有自,他们的立场便成为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缔约方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阻滞”,在信息不对称的屏障作用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当其与外部各缔约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已有利。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力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在成本法下,只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投资企业按所分得的利润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考虑被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亏。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而成本法则不必如此。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就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上任意选择会计方法。对出现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却采用成本法核算或将原来采用的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对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权益法又优于成本法,因此企业又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4)合并政策的变更。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予以合并,哪些子公司不予以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规定是采用母公司理论进行规范的,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的范围。由于合并范围的变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通过变更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中盈利的并进来,在原来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从而达到提升合并后的报告利润。

2.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统称为“潜亏挂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 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收益性支出,而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4.调整经营业务的确认时间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予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达到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1)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计税为理由、确定营业收入,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真正完成,实际上开具发票仅仅是形式而并不能代表销售过程的终结。(2)存在重大不确定时确认收益。按照会计惯例,只有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情况时,才可确认收入。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和报告盈余,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情况时往往确认收益。(3)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在提品或劳务时,很容易在收到款项后,就开具发票确认为收入,而不管企业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如果企业存在未来必须提供的服务,收到的款项仅仅是一种预收款,理应作为负债,等到有关产品或服务已经提供后方可确认收入,这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劳务提供中更加容易发生。

四、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而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实施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实现利润转移。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为了实施盈余管理而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以成本法评估公司价值。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从而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2)购买优质资产。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购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权,以改变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改权益法)或变更合并范围来提升利润。(3)转移不良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转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实施“金蝉脱壳”战略,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以增加报告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将其所持有的经营业绩差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剥离掉或减持。(4)收购确认的随意性。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第8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二、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主要有母子公司、同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等。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化、复杂化和隐性化。

    1.高价或低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按照商业法则,关联交易应按市场规则定价、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仅限交易信息披露,并未对关联方交易本身(包括交易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关联方之间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制定交易价格①。在实务中,很多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这使得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如最常见的低价购买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借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扶持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该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其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其具体方式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出去,以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高价转让给母公司,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是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对优质资产或不良资产的评估,不考虑资产的质量和获利能力,通常按照成本法评估其价值。

    2.虚构经济业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往往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脱胎换骨”。企业往往会在设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集团内部业务划分、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时,考虑到日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需要,就可以很好地掩盖这类关联交易的目的,因此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目的。对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控股的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虽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己合法地提升了账面利润(通过低价采购控股股东和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材料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通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己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以一定承包费用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一笔利润;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利润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租金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同居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利润转移。

    4.计提资金占用费用

    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调节财务费用,获得高额利润。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拆借给母公司使用,再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用。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给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向母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这类费用的名目繁多,涉及的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第二,向被投资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提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虚增了一块利润。

    5.以收取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费用的标准,或者直接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或者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在共同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前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6.通过无形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与实物资产关联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隐蔽性更高,调整盈余的空间更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所拥有用来交易和所购入的商标等无形资产,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或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价值含量高,就使得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通常很高。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年末一次无形资产交易可相当于若干次实物资产的交易,因此通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调整盈余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物资产不同,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独特性和专用性,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会计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务中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交易时,一般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无形资产定价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其定价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些方法和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与实物资产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成本也更低,无形资产关联交易总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上演。

    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结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即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方面具有自主权,他们的立场便成为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缔约方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阻滞”,在信息不对称的屏障作用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当其与外部各缔约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已有利。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力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在成本法下,只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投资企业按所分得的利润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考虑被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亏。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而成本法则不必如此。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就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上任意选择会计方法。对出现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却采用成本法核算或将原来采用的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对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权益法又优于成本法,因此企业又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4)合并政策的变更。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予以合并,哪些子公司不予以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规定是采用母公司理论进行规范的,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的范围。由于合并范围的变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通过变更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中盈利的并进来,在原来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从而达到提升合并后的报告利润。

    2.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统称为“潜亏挂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收益性支出,而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4.调整经营业务的确认时间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予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达到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1)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计税为理由、确定营业收入,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真正完成,实际上开具发票仅仅是形式而并不能代表销售过程的终结。(2)存在重大不确定时确认收益。按照会计惯例,只有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情况时,才可确认收入。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和报告盈余,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情况时往往确认收益。(3)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在提供产品或劳务时,很容易在收到款项后,就开具发票确认为收入,而不管企业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如果企业存在未来必须提供的服务,收到的款项仅仅是一种预收款,理应作为负债,等到有关产品或服务已经提供后方可确认收入,这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劳务提供中更加容易发生。

    四、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而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实施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实现利润转移。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为了实施盈余管理而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以成本法评估公司价值。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从而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2)购买优质资产。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购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权,以改变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改权益法)或变更合并范围来提升利润。(3)转移不良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转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实施“金蝉脱壳”战略,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以增加报告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将其所持有的经营业绩差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剥离掉或减持。(4)收购确认的随意性。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第9篇: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

然而,目前的网络视频业存在着一个矛盾,即高成本的运营和维护与绝大部分的免费服务。而且,就目前中国网民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网络视频用户已习惯了免费获取资源的模式。那么,网络视频业的盈利空间如何体现?要维持行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寻求有效可行的盈利模式?这些都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当前盈利模式分析

目前网络视频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运营商的资金投入和广告收入,用户付费的收入只占很小的比重。如优酷、PPlive等视频网站于2009年分别得到新一轮的巨额注资;而目前有些视频网站也尝试收费服务,如“56看看”,但只是作为免费服务的补充。究其原因是在于中国网络视频使用用户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养成。

在资源共享与同质的情况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视频网站正在开拓精准营销线路。精准营销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个性化营销活动,通过市场定量分析的手段、个性化沟通技术等实现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这要求视频网站要通过调查将其网络使用者按照不同的定位标准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进行不同的广告投放,以针对性来弥补大众性的缺失,这也是进行广告投放的经济性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扩展网站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时时掌握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视频定制与广告定制,以增值服务来培养用户的收费意识。

与此同时,网络视频运营商最初所占据的免费或低价资源优势正在逐渐的消亡,维护版权与提倡正版的呼声在网络界越来越高。2007年底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到2009年广电总局查处、关闭了大多数违规视听节目服务网站。2009年9月由激动网、优朋普乐、搜狐视频和华夏视联四家国内新媒体版权拥有和发行方代表共同发起、联合110家互联网视频皈权权利方创建了“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向优酷、土豆等视频分享类网站发起赔付金额上亿的盗版侵权。同时,由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央视网、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网、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东方宽频、湖南广电旗下的金鹰网也组成了“视频新媒体版权保护联盟”,正式向网络视频业的盗版行为宣战。

凡此种种,都是对网络视频业原有盈利模式的冲击。这意味着,网络视频业在运营与维护之外,还要增加用户调查成本、个性化定制成本,更主要的是资源获取与分享成本。这是对网络视频业盈利模式的极大冲击,但也为探讨网络视频业的多种盈利模式提供了契机,毕竟作为一个成长期的行业来说,过于单一的资金与收入来源都是其发展的瓶颈。

“威客”模式的借鉴

“威客”是2006年出现在网络界的一个具有创新与互动价值的新事物。它是英文Witkey的谐音,即智慧(wit)与钥匙(key)的合成,是指通过互联网互动问答平台让智慧、知识和专业专长通过网络转换成实际收入的人。威客模式来源于BBS互动问答功能,目前一些网站已经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

一个完善的威客服务模式应包括提问与报价系统、检索系统、知识库系统、订购系统和交易系统五大模块。威客模式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悬赏式,即需求者将其所需的要求标价悬赏,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威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竞标,完成任务后得到收入。二是知识出售式,即威客将自己的知识、创意固化成作品存放在网络平台上,需求者可以通过检索进行知识作品的寻求与交易。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到网络视频领域,即表现为视频使用用户如果有特殊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出视频需求,可以满足其需求的威客通过网络平台与需求者联系及交易,如果达到需求者的要求和满意度,交易成功,如果不能达成交易,则可以继续搜求;或者一些网络视频威客将其原创或独占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等待需求者的定制,并达成交易。

威客模式有一条清晰的运行与盈利模式,即“需求一搜寻一满足”,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达到多方获利共赢的局面:一方面是需求者,通过威客模式,网络视频用户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有了更为广泛的回应空间,其需求也将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提供者,即威客,他们将个人的知识与智慧直接转化为利益,实现以知识盈利的目的,这也会进一步刺激其对网络视频的投入与热情。在此基础上,网络服务类型也将得到丰富、质量也将得到提升,这种良性循环将带动网络事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并实现网络与用户的双赢。而这里的知识将从传统形态的文字、图像扩展为视频,因此,网络视频威客模式的运用与推广不仅是对威客模式的运用,更应成为对威客模式的提升。

然而,在完善的威客模式应该具备的五大模块中,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知识库系统和交易系统的缺乏或不健全,而这两个模块恰恰是该模式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在模式运用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网络视频的交易平台上,如果威客以知识出售的形式将原创或独占视频上传到系统中,以待特殊视频需求者的搜索与联系,那么,就存在着需求者要点击视频了解其基本内容的问题。然而,作为知识形式的视频作品与物质性的商品不同,如果需求者在观看了其先期视频后,掌握了其创意点或思路,但并不予以购买,此时,所谓的创意即可能失效。这样无形中造成了知识的浪费,更是对威客知识产权的侵犯。目前,威客模式还是建立在彼此的诚信基础之上,由于知识库体系的不健全,必将导致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问题。另外,同一视频作品能否多次利用与交易的问题也是 值得商榷的。如果可以重复利用与交易,那么其原创新与独占性对于需求者与购买者来说就丧失了;但有些视频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就需要对知识库体系进行细致的分化,以区别对待,而且对于视频提供者与已有购买者的利益分割系统也应纳入进来。因此,知识库体系应该进一步改进加密技术或观看模式,做到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和保障更多的威客投入到该产业中来。

第二,版权问题。有些威客是利用对已有视频片段进行剪辑的方式来制作视频的,也存在对已有视频的戏仿之作,因此就会造成原有视频的版权者与威客的版权纠纷。虽然对于戏仿作品来说,戏仿作为一种评论方式,就像作文字评论必然要引用原文一样,是不构成侵权行为的,但是戏仿作品又往往是批判或讽刺性作品,这就可能扩展为一种名誉的侵犯,并引起纠纷。无论是版权纠纷还是其他形式的纠纷,都会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带来阴影,所以,威客模式的知识库体系还应建立一定的审查制度,对种种侵权行为作严格把关,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后续纠纷的发生。

第三,交易完成度的问题。实际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是大量而多样的,但用户愿意为此付出现金的意愿并不高;另一方面,尤其是在悬赏模式中,如果威客提供的视频作品不能满足需求者的要求,但其已然垫付了先期制作的投人,将会导致威客的挫败与知识利益的流失。“得不所偿”不仅是对威客知识的不公正对待,还会打消或削弱其从事的威客行为。因此,交易系统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交易的完成度。在威客模式中应该建立一个知识估价平台,在双方都能接受的价位体系下再来讨论需求与满足的问题,以免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或者完善交易系统,将风险分摊到视频需求者、提供者与网站平台三者身上,即由三方共同支付一定比例的制作费用,毕竟权利与义务伴生,收益也与风险共存。

虽然威客模式还存在着种种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充分调动网络用户与利用网络平台的潜力还是值得挖掘的,并且它为知识转化为资产提供了平台,所谓“知识经济”不正是应该如此体现吗。威客模式为高成本的网络视频产业带来了全新的运作与盈利模式,这样才能使网络视频产业真正由“分享型”转变为“盈利型”。

网络视频的盈利模式

网络视频产业虽然是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存在着,但其更是隶属于传播产业,其盈利模式的探讨不应离开传播学理论的支持与指导,并且对于理论的探讨还可以扩展对其运营模式探讨的视野与思路。

就网络视频盈利模式的探讨来说,受众分析是必须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将是视频网络发展过程中应持续进行与完善的工作。在区分“深度受众”、“轻度受众”、“潜在受众”及其特点的同时,还要分析受众所属的群体和生活环境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说服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将视频网站的收看方式与盈利方式推广并深入到受众中去。

网络视频产业是处于整个网络出版的大系统之下的,相较于网络视频产业这一较为年轻的产业来说,网络出版还包括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等产品的电子出版,它们的盈利模式已渐清晰,并且对于产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应用和反馈都十分顺畅。网络视频产业应该借鉴这些部分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把握整个系统的发展规律,但又不能忽视自身的特殊性,才能在整个系统体系之下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