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

第1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 in 2013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104 ADR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The occurrence rates of ADR in fe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but the highest rate was in older age group,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related to antibacterial agents,clinical manifested were skin lesions and accessories injuries.Anti infective incidence is the highest.Conclusion:Advancing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of drugs and safe medication by enhancing ADR monitoring.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uzhou City,Chuzhou 23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29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对已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类型和临床表现,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大意义[1]。本院ADR监测工作从2010年开始启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临床医护人员的ADR监测意识不断加强,监测工作正日趋完善。现对本院2013年收集整理上报的104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本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3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104例。

1.2 方法 使用国家ADR监测网络数据库进行资料录入,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药物的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ADR的因果关系评价及程度分级按照2011年5月4日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的标准进行确定。

2 结果

2.1 引发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的分析 104例ADR患者中,男43例(41.35%)。女61例(58.65%),男女比例为1:1.40。年龄最小的11个月,年龄最大的87岁。具体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104例ADR报告中,通过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89例(85.58%);其次为口服给药11例(10.58%);通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局部外用途径给药引发的ADR相对较少。ADR涉及的药物剂型有注射剂、片剂、胶囊等,见表2~3。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涉及药品按药品通用名进行统计,按照《新编药物学》[3]进行分类,104例ADR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消化系统用药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有48例(46.15%);其次是中成药14例(13.46%)。其中注射用头孢替安、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ADR最多,各6例,结果见表4。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损害最为常见,有46例(43.27%),临床表现多为瘙痒、皮疹、斑丘疹、皮肤风团样改变。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20例(19.23%),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5。

2.5 合并用药引起ADR情况 在104例ADR中,由联合用药引起的有12例(11.54%)。合并用药情况见表6。

2.6 ADR的转归 上报的104例ADR在停用可疑药品或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患者治愈率为71.15%,好转率为27.88%,无死亡病例。转归情况见表7。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 ADR发生病例女性略高于男性,这与文献[4]报道相似,这既可能与就诊患者结构有关,也可能与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强,耐受性差有关。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儿童、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

3.1.1 儿童易发ADR的原因 儿童患者易发生ADR,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有关。

3.1.2 老年患者容易发生ADR 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因素大致为:随着肝、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排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影响体内药物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敏感性增加;对给药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有报道称,超过60岁的老年人因药物治疗发生ADR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的2.5倍[5]。老年患者容易发生ADR,给药应谨慎。

因此,应根据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给药,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遵循用药个体化,并在给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密切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3.2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 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最多,其次为口服用药。静脉用药一直占医院主导地位,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吸收过程,内毒素、pH值等均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6]。另外,静脉给药多用于住院或门诊留院观察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通常较短,临床易于发现,故不良反应报告率高于其他用药[7]。实施输液的过程中,药剂的洁净程度、配加药液的顺序、输注速度等均与ADR有关。因此,临床上静脉给药应用于急重症病情,能口服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8]。同时,提高输液操作规范性,保证输液过程安全、稳定,降低ADR的发生率。

3.3 ADR与药品的关系 在全部的ADR中,由抗感染药物引起者所占比例最高(46.15%),这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9]。造成此类药物ADR比例较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抗感染药的过度使用,二是部分患者的特异性体质。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中以头孢类喹和诺酮类引发的ADR尤为常见。另一类ADR发生率较高的药物是中成药类药物,尤其是中药注射剂。

3.3.1 头孢类引起的ADR 由表4可知,头孢类引起ADR有27例,占抗感染类药物ADR的56.25%。其中以头孢替安最多。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主要表现有皮疹、瘙痒、呕吐、腹泻、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有文献[10]报告,青霉素过敏者中约有10%~30%对头孢菌素药物过敏,建议临床医生对有青霉素过敏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需做皮试,即使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后仍有可能致过敏性休克。为确保皮试的准确性,皮试液应以同厂家同批号的原药配制[11]。

3.3.2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 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皮试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使用,其ADR的构成比也随之升高。以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较常见。临床表现除皮疹、皮肤瘙痒、静脉炎、恶心呕吐等一般反应外,头晕、头痛、烦躁、精神异常等中枢神经症状较其他类药物常见。王勇刚[12]报道,左氧氟沙星致跟腱炎,可能和其螯合特性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与此类药物C7取代基有关,因此对有脑动脉硬化、癫痫病史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疾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ADR发生率提高、细菌耐药性增多等不良后果。因此,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3.3.3 中药制剂的ADR 在本院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痰热清发生率最高,分析其导致ADR的原因可能是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中药组成[13]。黄芩中的黄芩苷、熊胆粉中的熊总胆酸、山羊角中的水解物、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连翘中的连翘苷等都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成分,特别是绿原酸和山羊角水解物属于高致敏物,故易导致多种类型的变态反应[14]。中药ADR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为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复杂,同时还含有其他未知的成分;有些品种的研究资料还不完善,当此类药物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而且,中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有效、毒性低的药物,因此人们对其ADR往往重视不够。所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成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应提高对中成药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以提高该类药物的安全性。

3.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所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附属器官,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皮疹、斑丘疹、荨麻疹、潮红、皮肤风团样改变等为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一些常用药,如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抗原性较强,较易引起此类反应。临床医生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慎重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需做皮试的药物即使皮试阴性也该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一旦有药疹发现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

3.5 ADR与联合用药 在104例ADR中,由联合用药引起的有12例(11.56%)。临床上有时为了缩短患者的输液时间,常将几种药物混合在一组液体中输注,这种药物联合应用除可能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外,各种制剂的热原累加也是发生热原反应的重要因素[15]。故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减少用药品种数,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临床上静脉给药,在输注多组不同药液时,一般都不再更换输液器,两组药液在输液器内可能发生反应,尤其是目前大多医院都使用袋式输液器,药液残留较多,易发生ADR(药液浑浊、变色等)。输液器可选用袋式双头,一边接配制好的药液一边接0.9%的生理盐水,一组药液输完后以适量0.9%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冲洗完毕再输下一组药液,这样既可以降低ARDS的发生,又可以避免多次更换输液器以节约成本。

3.6 ADR报告质量 本院ADR报告主要存在个别项目填写不完整,事件过程描述不详细、含糊不清,使用非专业术语。缺乏检验数据如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过程中的体温、血压,肝功能发生异常时的具体检验数据等。其次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事件缺乏积极性,有一定数量病例的漏报。且报告数量与WHO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也需进一步提高。

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很多的ADR是可以预防的。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ADR监测,进一步提高ADR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及时对上报的ADR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利于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ADR的发生,避免患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吴海燕,韦炳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2013,27(10):1103-1106.

[2]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EB/OL].2011-05-04.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4.

[4]周鹏,孙渊,胡大平.我院45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1):269-271.

[5]王晓梅,金烈洲.1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21(1):467.

[6]唐智权,杨思芸.本院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6):2472-2473.

[7]赵光纯,张艳丽.3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2,32(1):73-74.

[8]任新风.348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5):685-686.

[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EB/OL].2012-05-31.

[10]壬瑞,李纳新,董敬远.38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2001,4(4):226.

[11]范铭.头孢菌素致不良反应死亡53例文献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4):180-182.

[12]王勇刚.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3例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4.

[13]彭海斌.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44-45.

[14]许文叹,张雅兰,许嫦娥.123例痰热清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9):548-549.

第2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回顾性分析?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实施和不断深入,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adr报表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是 医院 药学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现将我院2007年1月一2009年6月上报的182份adr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期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

1.1 ad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上报的adr有效报告182份。报告采用自愿上报方法,由门诊和住院医师、护士报告,或由药师与患者直接交流及查病历发现后上报.其中,临床医师上报121例,护士上报13例,药师上报48例。?

1.2 分析内容 ?

对adrs所涉及到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2例adr报告中,男83例,女99例;患者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78岁,adr在不同年龄段的病例数。??

2.2 不同给药途径分布?

由统计结果可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81例,占总例数的80.20%,随着给药途

径的不同adr发生比例也不同。?

2.3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182例不良反应中,引起adr的药物共69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3种,共报告105例;西药

制剂36种,西药以抗菌药物所致adr占首位,共报告51例。

2.4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结果

3 讨论?

3.1 年龄与adr?

可知182例adr中14岁以下的患者占40.66%,这可能是不同年龄段患者血象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adr的几率,严重程度也不同。儿童机体的肝肾功能还不完善,对药物敏感度强,能受性低,个体差异大。因此儿童在用药过程别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做出处理,减少adr危害。

3.2 adr与给药途径?

本次调查注射剂导致的adr最多共135例(74.18%),明显多于口服给药或其他给药方式。静脉滴注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由于ph值,渗透压等原因引起adr。建议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临床上能用口服药达到 治疗 目的的,原则上不要使用注射剂。而临床药师应加强对静脉用药的监控,对发生adr频次高的药品应加强安全预警,定期评估讲评,同时应提醒医务人员应避免配伍不当,放置时间长,药液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因素引发adr??[1]?。?

3.3 中药注射剂与adr?

我院是一家中医 医院 ,所以使用中药注射剂也相对较多,adr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从表3统计发现共报告85例(46.71%)。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原因与患者体制,药物纯度,制剂中所用的赋形剂及药物所含成分有关??[2]?。另外不良反应类型虽多,都以变态反应为主。这是因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物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会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抗体过敏。还有些有过敏性疾病变态过敏史的患者应更慎重使用,因为这些人更易发生药物态反应??[3]?。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制剂比较安全,但随着使用率提高,adr发生率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药注射剂的adr宣传,严密监控,高度重视。 ?

3.4 抗感染药与adr?

182例adrs中抗感染药在西药中占27.98%,仅次于中药注射剂,这与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消耗大的因素有关:还有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也造成抗感染药不合理应用。因此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避免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给药方案。?

3.5 临床表现与adr?

可发现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道,其中以皮肤粘膜损害为首。这 可能与该系统的损害较表浅且常伴有骚痒等明显症状,容易被观察到有关。?

4 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adr发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 经济 损失和精神痛苦,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adr及最大限度降低adr发生率是我们医药界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医务工作者应最大范围收集adr报告,不断完善adr监测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把adr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低,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第3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8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66-02

1 资料与方法

将2007-2008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114例,利用Excel表格分类及手工筛选的方法,按患者自然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114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占44.74%,女性占55.26%。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见表1

表1 性别年龄构成比

2.2 ADR病例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构成比最高,为73.68,其次为口服给药,为15.79.见表2.

2.3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和构成比ADR涉及的10种药品种类中,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引 发的ADR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为63.16和11.40(见表3)。

表3 引起 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1

2.4 ADR的临床表现114例的ADR的报告中,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有62例,占总数的54.38,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斑丘疹、潮红等。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详见表4)。

3 讨论

医院作为药品的使用单位,是ADR的主要发生地,肩负着ADR的检测、报告、和降低ADR发生的重要使命。根据我院2007-2008年上报的ADR报告分析表明,我院在此期间发生的ADR药物,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生率较高的年龄阶段为50~60岁,这是由于随着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衰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性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增加,这些均为该年龄段患者易发生ADR的因素。〔1〕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更应注意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根据其药动学特点选择药品并严格用药指征,控制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

从ADR发生的给药途径来看,静脉注射的ADR发生构成比为73.68,远远高于口服药物。主要原因是:①静脉注射基本在医院进行,对ADR的检测较重视,而门诊患者口服给药不在医院进行,无法对ADR进行严密监测,故报告例数与实际数量有偏差;②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药物浓度高,对机体刺激较强;③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对输液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2〕,这就要求医生在药品选择上可以用口服,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在使用静脉给药时,应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引起ADR的药品中,抗菌药和中药制剂的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63.16和11.40造成抗菌药ADR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患者特异性体质,二是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因此抗菌药的使用也相应较多,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药,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过大剂量用药和用药疗程过长.〔3〕

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皮肤损害的主要反应是瘙痒和荨麻疹,这主要原因可能是一,皮肤反应易于临床观察,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二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一些药物易于引发药源性变态反应。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任重道远,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凌春燕, 张贵萍, 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第4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联合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已成了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更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源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2009年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125例adr报表。

        1.2 方法

        对125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5例有效adr中,男性为48例(38.40%),女性为77例(61.6%),男女比例约为0.62:1。患者年龄在6个月—87岁之间,而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则以儿科为主(20.80%)。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2.2 给药途径分布

        125例有效adr中共计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途径有106例(84.80%),口服途径给药17例(13.60%),余为肌肉注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科室分布

        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五个部门,门诊输液室66例(52.80%),住院部26例(20.80%),门诊部17例(13.60%),药检室8例(6.40%),门诊西药房8例(6.40%)。其中门诊输液室、儿科,妇科不良反应上报率较高。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是输液室患者较多,儿科妇科使用的抗生素较多,另外,其上报数量也与科室负责人对adr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本次整理的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1种,包括抗感染药、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制剂、免疫调节药、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激素及降糖药、维生素及营养药。详细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 

  .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drugs that induced adr 

  .

        2.5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25例adr报告中,adr累积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和附件最多,占总例数的56.8%,多数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具体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6  联合用药分布

        将发生adr的药品进行科学统计后发现,125例adr报告中单一用药103例(82.40%);联合用药22例(17.60%),其中两种药物联合14例(占63.64%),三种药物联合5例(占22.73%),四种以上药物联合3例(占17.63%)。

        2.7  转归

        所有adr症状在停药、改用其它及时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无死亡病例报告。

        表4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tab 4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3  讨论

        adr发生率在性别比例上与其它报道有差异,查阅多种资料发现此比例不尽相同,推断adr发生率可能与个人体制差异有关系,体质差的患者机体较敏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几乎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以儿科病人和老年人比例多,原因可能是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的联合用药也可能导致adr发生,儿童体液占体重的80%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积蓄中毒[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106例占84.80%。造成静脉给药adr高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静脉用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注射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2];而液体的溶媒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输液速度不当、配置溶液放置时间不当及配伍禁忌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引发adr。所以医务人员配制药品一定要科学谨慎,从而减少静脉滴注给药adr的发生率。

        近几年抗生素一直是adr报告最多的药物。临床普遍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表现在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联用、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等方面。鉴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4可知,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和附件反应最常见(71例),其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联合用药分布报告结果与其它报告[3]有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填写adr报告的临床医生对adr报告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医学知识欠缺及药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等,致使adr报告表填写不规范,漏填了合用药物或者其它项目。

        通过对我院125例adr报告分析发现,引发adr的因素有很多,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也很多。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在诊治过程中要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有效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第5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2015年第一季度我辖区共监测到药品不良反应68例,完成全年任务量的25.27%。其中新的一般35例,新的严重1例,占同期报告总数的52.94%。

(二)按报告单位类别统计。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上报46例,占本季度上报总数的67.65%,经营企业的报告22例,上报质量明显提高。

(三)按报告性别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女性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例数为28例,占总数的41.2%;男性40例,占总数的58.8%。

二、分析与总结

第6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由于广泛使用,其引起的ADR发生率渐趋上升[2]。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表明目前我国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DR和药害事件的发生[3]。我院根据国家的要求,建立了相应的ADR监测报告制度,对全院门诊、急诊及各科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笔者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的92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掌握我院抗菌药物ADR发生的特点,旨在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各科室收集上报的92例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92例报告中,男性为49例(53.26%),女性为43例(46.74%),不同年龄段都有ADR发生,其中年龄在小于10岁为28例(30.43%),60岁以上的老人为25例(27.17%)。

2.2不同给药途径引发ADR例数

静脉用药84例,占91.30%;口服用药5例,占5.43%;其他给药途径仅发生3例,占3.27%。

2.3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及其构成比(%)

抗菌药物发生ADR的情况涉及5大类17种药品。其中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发生率较高(47.83%)。抗菌药物引生ADR的情况见表1。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有36例,占39.13%。另外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3 讨论

由92例ADR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段使用抗菌药物都有ADR发生。其中年龄在小于10岁发生频率较高。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正处在快速发育的时期,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功能都在经历着迅速和连续的变化。对儿童使用抗生素时,最好选用适合儿童剂量的品种,不宜选用成人剂量的品种。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从统计显示,静脉给药ADR的发生率最高,主要由于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除了药品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速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发生率较高,占ADR构成比的47.83%。这与其极易发生过敏反应和临床用药种类较大有关。

另外,临床上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造成抗菌药物的ADR增多。例如:某患者男性,80岁,患急性支气管炎来我院接受治疗,医生给予门冬氨酸洛美沙星0.2gqd抗感染治疗,患者输液后回家的路上出现抽筋、口吐白沫症状。洛美沙星对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治疗效果明显,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厌氧菌无效;加之急诊患者肝功能无法预测的情况下,更不适合去用洛美沙星,而洛美沙星的说明书中也确实提到了发生癫痫症状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病人的不理解,给临床科室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是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会降低ADR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合理治疗方案。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的增多,针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通过安全提示的方式,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提醒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产品的上市后监测,进一步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建议医疗机构应正确制定用药方案,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其用药剂量,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严宝霞主编.临床药学各论[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678.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27-02

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随着ADR检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对于ADR报告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为了解我院ADR发生情况,现就2008年1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82例ADR报告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院ADR检测工作进一步开展,促进临床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1至2010年12月的ADR报告8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4例,男年龄最小者16-83岁,平均年龄(60.25±18.38)岁;有家族ADR史者6例,有既往ADR史者26例;各年龄段的ADR发生率不同,≥60岁者42例(51.22%),40~59岁者20例(24.40%),20~39岁者16例(19.51%),

1.2 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82例ADR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和ADR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者的患病情况:82例ADR报告中,患呼吸系统疾病者23例,内分泌系统疾病者1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者12例,泌尿系统疾病者9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7例,消化系统疾病者6例,骨科疾病者5例,妇科疾病者4例,其他系统疾病者3例。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病例数: 药品种类涉及抗感染药、消化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神经系统药、解热镇痛药、皮质激素以及中药注射剂等。ADR报告共涉及52种药品,抗感染药物引起ADR 43例,占总例次的52.4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见表3。这与抗感染药种类多,使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多见。调查病例中,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药发生ADR的比例较高,见表3。

2.3ADR的主要类型及临床表现:118例ADR报告中,药品所致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等,详见表4。

2.4 不同给药途径致ADR的分布: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1位,占57.32%,口服给药为36.59%。见表5。

3 讨论

本组82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3;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 ≥60岁老年患者有42例,占51.22%。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且有营养欠佳的倾向,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于青壮年,因而易发生药物蓄积。此外,许多老年患者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为常见。因此,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加重ADR的主要原因。说明开展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

抗感染药物引起ADR 43例,占总例次的52.44%。这与抗感染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其中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发生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以及过敏反应较多见;大环内酯类发生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因此,在应用抗感染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ADR,并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对症治疗,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所致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附件、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药品过敏一般与药物化学结构和用药者的特异体质有关。若患者对某一药品过敏,当在使用与其结构相似的药品时也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对某种药品过敏的患者,在使用同类药品时应谨慎,临床医师在用药时应特别考虑患者的既往药品过敏史和是否为过敏体质。

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1位,占57.32%,口服给药为36.59%。这与住院患者多采用静脉给药方式,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起ADR[3]。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提示医护人员应注意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引起的不良事件[4]。对门诊患者口服用药的跟踪、随访工作也不可忽视,门诊ADR报告体系有待加强。

中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有效、毒性低的药物,因此人们对其ADR往往重视不够[5]。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及制药工业的发展,中成药新制剂、新剂型不断涌现,中药制剂的ADR发生亦随之增多,特别是目前中成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加,使得中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多。由此提示人们,须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和研究。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ADR监测中,加强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对中药制剂的监测,加大ADR知识的宣传,在此基础上建立ADR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服务,有效地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李照之,张芳香等.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0,11(2):81

[2] 马爽,郭爱婷.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5,2(4):92

[3] 杨玉芳,陈龙英,何淑华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46

[4] 凌燕青,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8

[5] 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第8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足;建议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造福公众的一项民心工程。近期出现的“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使人们更加高度关注药品的质量安全。嘉祥县通过不断完善监测网络,积极探索监测手段,切实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和建议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人口86万人,辖区内有药品批发企业3家,药品零售企业210家,医疗机构560家。自开展ADR监测工作以来,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有关要求,报表从无到有,逐年增加,我局逐步建立和完善ADR监测网络体系,目前已在3家县级以上综合医院、21家乡镇以上卫生院和3家药品批发企业建立了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确定1名专业医药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进行收集,指导相关人员填写报表,汇总后进行网上录入并上报。2012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800余例,2013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950余例。

二、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监测点工作不平衡

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了相应的监测组织,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科室,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食药监局备案,而且广大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识普遍较高,在发生ADR时能够妥善处置,及时报告。目前,除了药品批发公司下属的零售药店按规定上报不良反应外,其他零售药店的不良反应上报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

2.报告方式缺乏有效监督

主要依靠自愿报告方式来完成ADR的收集,这种方法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等优势,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报告方式。但因缺乏有效监督,往往存在着漏报率高,无法统计发生率的缺陷[2]。

3.ADR报表质量不高

当前基层监测人员的敏感性、责任感和工作能力都不够,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不少监测人员只是简单地填一些信息,对缺少的信息或必需的信息根本不做必要的调查记录,报表内容的完整性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客观性、真实性及科学性,使人无法正确了解ADR发生及变化的过程,给报表的分析评价造成极大困难,降低了信息的可利用度。而且大多数报告为已知的、一般的病例,新的、严重病例报告比例偏低,就我县近两年的报表情况来看,新的、严重的ADR仅占报表总数的5%,远未达到监测体系发现信号进而开展风险管理的要求[3]。

4.监测网络信息不畅通问题

主要体现在监测网络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和村级医疗机构不清楚报告程序、方法和时限,甚至还发生去年的不良反应今年上报的现象。还有部分医疗机构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是由个体差异、配伍禁忌、药品质量、用药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担心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

三、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规体系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的颁布,只完成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法规体系中的主干部分,但是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如推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实施的奖罚制度、规范专业技术机构行为的管理制度等等。建议进一步修订ADR监测法规,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报告责任,尤其应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罚则,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通过销售和使用药品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真正承担起监测药品安全性的义务。因此,应当尽快完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使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尽快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完善信息网络,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报告数量和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ADR监测工作“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的总体思路[4],积极构建基层和乡村监测网络体系,积极加快推进药品不良反应在线上报系统,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做到随发现、随报告。利用电话、传真、电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及定期和不定期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与ADR监测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在切实提高报表数量的同时保证报表的质量。

3.健全监测制度,加强监管,狠抓落实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奖惩制度,将ADR监测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不断提高涉药单位从业人员上报的积极性。要对日常监测工作进行定期分析,确定重点监控类型与品种。将乡镇食品药品协管站和工作站的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等纳入监测网络,明确责任,实行专人负责制。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做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及时,甚至隐瞒不报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则应进行警告、通报,直至处罚。

4.建立药品不良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处置药品不良事件的能力

应层层建立药品不良事件应急机制,健全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落实应急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一旦出现药品不良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科学地开展对事件的报告、评价和控制。

5.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大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

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宣传媒介,定期组织学习交流、聘请专家授课、外出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大对《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彻广大群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以上根据我县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际,进行的一些简单的分析,应进一步增强做好ADR监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涉药人员参与ADR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扩大ADR监测队伍,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监测水平,进一步推动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真正将针对性的举措落实到实处,夯实基础,脚踏实地的开展监测工作,才能保持报告数量和质量稳定增长,才能及时对药品安全风险做出预警,才能真正做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2004.

[2]孔庆衍,周勇,田月洁,等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状况调查[J].中国药物警戒,2007,4(3):146-148.

第9篇:不良品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ADR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药师、护士的重视。为了解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笔者拟对2010年期间我院收集到9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反馈,提高ADR监测工作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94例ADR的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0年,我院共上报ADR 94例,其中西药制剂引起的ADR 85例,中药制剂引起ADR 7例,器械不良反应 2例; 静脉用药引发的ADR 78例(占82.98%),口服给药引发的ADR 14例(占14.89%),外用制剂引发的ADR 1例(1.06%);男63例(占 76.54% ),女31例(占23.46% ),患者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7岁。详见表1。

ADR报告中年龄分布(表1)

年龄 例数 构成比(%)

18 3 3.19

19-39 21 22.34

40-59 34 36.18

60 36 38.29

合计 94 100

94例ADR报告中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治愈、好转出院。

2.2ADR报告来源与报告人专业分布

94例ADR报告中,来自门诊病例10例(占10.64%),住院病例84例(占89.36%);医生报告94例(占100%)。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表2)

表2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种类 例数/n 构成比/%

抗微生物药 62 65.96

中枢系统药物 5 5.32

中药注射剂 7 7.45

循环系统药物 6 6.38

营养药 3 3.19

消化系统药物 3 3.19

呼吸系统药物 5 5.32

其它 3 3.19

合计 94 100

2.4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表3)

94例ADR患者涉及多个系统,共计151例次;其中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4例次占35.76%,发生率最高,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

表3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ADR涉及

的系统 例次/n 临床表现/例次数 构成

比/%

皮肤及附件 54 皮疹(26)、骚痒(27)荨麻

疹(1) 35.76

消化系统 38 恶心(10)、呕吐(16)腹痛

(7) 腹胀(5) 25.17

神经系统 11 嗜睡(1)、头痛(6)、头晕

(3)肢体麻木(1) 7.28

循环系统 32 心慌(11)、胸闷(17)心悸

(2)气促(2) 21.19

呼吸系统 3 咳嗽(3) 1.99

全身损害 13 发热(8)、乏力(3)、发冷

(1)寒颤(1) 8.60

合计 151 151 100.0

注:由于有些ADR病例累及多个系统,故ADR例次多于病例例数。

3讨论

94例ADR显示:ADR在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生,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发ADR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均不同。≥60岁的老年患者比例最大(占38.29%),提示开展对老年患者ADR监测工作已成为当前ADR监测的重要课题[2],这主要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而且很多老年患者多合并其它疾病,联合用药较普遍,这些因素均能增加ADR的发生率。老年患者一旦发生ADR,容易导致原患疾病病情加重,引起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的关注。

从统计结果看住院病例明显高于门诊病例,这与住院病人发生ADR医护人员容易观察有关,而门诊病人用药期间多在院外,除发生较严重ADR患者复诊报告外,其它轻微ADR病例医务人员很难掌握相关信息。94例ADR, 医生报告94例(占100%),无其他人员报告。因此应加大ADR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ADR工作的认识,完善ADR的监测工作,提高ADR上报率。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3],对94例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抗微生物药62例(占65.96%),居第一位,这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造成抗菌药物的滥用有关 [4]。我院上报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为7例(占7.45%),与临床使用广泛及中药注射剂自身安全性因素有关,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及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测[5]。

从给药途径统计静脉用药占82.98%,其它途径给药较少,其主要原因是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的首关效应。由于静脉用药受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影响[6],其作用及ADR较其他途径给药迅速而强烈,因此,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原则上尽量不使用静脉途径给药,若必须使用,应注意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久、滴注速度快等引起不良事件[7]。

ADR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笔者收集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2)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8]。本研究中收集到的病例大多为临床已知的ADR,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94例ADR中,经停药对症治疗后,基本得到控制,痊愈率为99.9%。

4结语

抓好医院ADR监测网络的管理,健全ADR监测工作制度,有利于临床药物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高[9]。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药品数量较多,ADR监测网络由主管院长、医务科、药剂科负责人、临床医、药、护人员组成,但ADR报告数量较少,这与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漏报现象有关。而且发生ADR后的相关临床检查很少,一般都是以临床症状表现报告,对一些严重的,如表现为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等缺少相关的检查,不利于分析ADR发生的原因和后果。

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虽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有效措施。目前,ADR报告未被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观念错误:一些制药企业认为,ADR报告会影响药品销售,对企业不利;许多患者一旦产生了ADR,就认为是医生给自己“吃错了药”;而医务人员则担心患者因发生ADR而产生医疗纠纷,不愿报告。事实上,让全社会都了解ADR的危害以及ADR无法完全避免的特点,才能营造一个宽松的ADR报告和监测环境;可喜的是,国家药监部门现正在开展药品安全性监测“百万公众培训工程”。只有通过宣传培训,加强ADR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全社会对ADR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陶红彗,林燕,陈峥.本院1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1):63.

[2] 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5.

[3]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目录2~23.

[4] 范明霞,段露清.我院134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3.

[5]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S].卫医政发[2008]71号.

[6] 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8.

[7] 金桂兰,唐 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