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不良分析报告

第1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78-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包括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因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分析引起ADR的多种因素,可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本文拟对我院2008-2012年药品发生的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利于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和与同行交流。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到我院2008-2012年各科室上报的ADR病例152例,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名称、剂型、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我院2008-2012年共计上报ADR报告152例,均为一般的ADR病例,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或者好转。在152例病例中,男性63例,占总例次的41.45%;女性89例,占总例次的58.55%。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ADR病例分布情况分析

由表1统计,ADR病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比较明显,10-19/a年龄段比较少,可能与此年龄段的人体质较好,抵抗力比较强,较少生病就医有关;而≥60/a年龄段相对较多,这与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步衰退使得药动学和药效学与一般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病,多种药物并用在老年患者中很常见,越容易发生ADR,亦与文献报道相符合【1】【2】。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占58.55%,可能和女性的生理特性有关,与彭官良氏的报告基本一致【3】。在152例ADR报告中,住院患者95例,占62.50%;门诊患者57例,占37.50%。大量的ADR发生在住院患者中,一方面是住院患者病情较重,联合用药较多,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发应;另一方面,住院患者很多使用了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高;第三方面,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动力学发生改变,医生用药不太注重剂量的变化,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今后,对住院患者的用药要更加谨慎,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

3.2 引起ADR的药物分析

根据我院上报的152例ADR病例资料,有44例次是中药制剂ADR报告,中药制剂占28.95%,与范明霞氏报告的情况基本一致【1】。这说明中药也有不良反应,应该教育患者和部分医务人员,使用中药也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用药安全。 由表2、表6可知,在152例ADR病例报告中,涉及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无论是引发ADR的种类或者是例次,均处于首位,这与范氏的报告基本一致【1】。由表3可知,在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占首位,这与它们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要做皮试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有关。这提醒我们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更应该注意用药安全,临床必须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和对其发生ADR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3 ADR诱发因素分析

由表4、表5、表6可知,给药途径不同ADR的发生率也不同,静脉滴注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152例中就有122例是静脉滴注,占了80.26%,表6也显示在152份的ADR病例报告中前8位的药品均为静脉滴注的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公布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指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最多的剂型为注射剂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给药方式,只要口服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就不要使用注射液;并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方式,以减少ADR的发生。在前8位静脉滴注的药品中,中药注射液就有4个,尤其是生脉注射液(19例)、参麦注射液(5例)、舒血宁注射液(4例)和注射用丹参(4例)计有32例,占了静脉给药的122例的26.22%。在此,反应出了我们中医院的用药特征之一;同时,也反应出了中药注射液由于多种因素,它的ADR发生率比较高【4】,临床上应该密切关注,用药后仔细观察,以减少这类ADR的发生。

3.4 ADR的临床表现分析

由表7可知,我院药品发生ADR反应,是以消化系统(52例次)、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50例次)、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8例次)为主。消化系统反应是以恶心、呕吐最常见;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反应是寒战、头晕、发热较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以各种皮疹、皮肤瘙痒明显。

3.5 ADR的报告人分析

我院的ADR报告均由医师和护士上报,其中医师报告了152例中的120例,占78.95%;护士报告了32例,占21.05%。我院作为县级中医院,医务人员的职责分工比较明确,医师、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他们与患者用药直接有关,容易发现ADR不良反应病例。同时,也说明我院药师在药品ADR的监测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院是ADR基层报告/监测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ADR的报告/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我们将进一步加强ADR报告/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致谢:该篇文章在修稿过程中,得到了绵阳中心医院临床药学室余江平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范明霞,段露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

[2] 白宇明,魏国义,郝近大.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3):2189.

第2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的115份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115例ADR中,女性患者发生概率较大(68例,占59.1%);6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生居多(49例,占42.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112例,占97.39%)为主;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74.36%)最常见。引起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结论: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慎重选择给药途径,加强ADR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前言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发生的有害的或非期望的反应。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上升。同时许多国家逐渐开始重视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关其ADR的报道也不断增多[1-3]。

[4]美国和英国是实施ADR报告制度最早的两个国家。1951年,美国医学会牵头成立了恶液质血液病注册处,专门收集和研究此类ADR;1963年,美国FDA成立了自己的ADR注册处,并于1993年制定了MedWatch制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ADR报告更为便利和迅速,也使ADR报告制度的教育得到了普及。英国的黄卡系统是另一个可有效地进行ADR自发报告的先例。

我国政府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从法规完善到监测实施,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1998年我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的成员,并正式成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2001年11月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不定期向社会公开颁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2004年3月15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这些对公众的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起到了警示和指导的作用。

如何安且合理用药及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2012年发生的抗菌药物ADR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高我院ADR监测工作质量,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1-2012年115例抗菌药物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年龄与引发ADR药品的关系、药品种类、用药途径、ADR发生症状等进行汇总分析。

2.2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5]。入选的115例ADR肯定13例(11.3%)、很可能94例(81.7%)、可能8例(6.9%)。

3结果

3.1ADR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统计

115例ADR中,男性47例(占40.9%),女性68例(占59.1%),女性患者发生率大于男性患者;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详见表1。

3.2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对115例ADR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为112例占97.39%,口服用药3例占2.61%。

4讨论

4.1患者年龄、性别与ADR的关系

从表1可见,115例ADR中,男性47例占40.9%,女性68例占59.1%,男女比例为1:1.45,女性略高于男性。与以往文献报道女性略高于男性大致相同[6]。从年龄分布上看,年老体弱者较易发生ADR。本研究发现,抗菌药物ADR可在任何年龄段患者中发生,但在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ADR发生比例最高(占42.6%),这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有关[7]。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用药者,应加强ADR的监测。

4.2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对115例ADR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ADR为113例,占ADR总例数的97.39%,明显比其他途径用药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临床静脉给药增多、制剂质量、药物配伍、溶液稳定性、滴注速度等有关[8]。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较易发生ADR,尤其易导致严重ADR。因此,为了减少ADR的发生,临床应严格规范静脉给予抗感染药,并提倡其他途径给药。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而控制注射给药。

5结语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疗效得到肯定的同时,其ADR也时有发生。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掌握用药指征,避免药物滥用,并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全过程[12]。药师则可分析、研究抗感染药致ADR的规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蔡敏.2009—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2):177-178.

[2]罗新春.49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05-408.

[3]潘沛,陈佳佳,刘振康,原永芳.2008年我院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1):36-39.

[4]李林贵,Gucicely.国内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5):333-335.

第3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摘 要 目的: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5例报告中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按规定剂量应用的正常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本院2012年监测的45例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做回顾性分析,以掌握本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2年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4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患者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见表1。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见表2。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见表4。

讨 论

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从监测的数据来看,45例ADR报告中,男性和女性病例差别不大,年龄段之间有明显差别。50~60岁老年组ADR的发生率明显偏高,与曾海萍等报道一致[1]。老年人随着其脏器功能的退化,药品代谢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都降低,并且合并用药情况较多,容易发生ADR。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加强老年患者用药的监测。本组数据中,儿科患者ADR发生率较低,与国内其他报道不一致,可能与儿科ADR未及时上报有关。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中药制剂和抗菌药ADR发生率最高,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2~5]。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一方面与其广泛应用有关,一方面与内在因素有关。因为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精制工艺还不够规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无法指定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质量。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辩证施治,与化学药物的配伍禁忌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对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提高警惕,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尽可能避免与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使用。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针,避免不合理用药。使用中药制剂和抗菌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加强监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和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57.77%),其中静脉炎最多,占皮肤附件损害的46.15%,和国内许多报道一致。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本组1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患者发生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本组病例中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最多的是前列地尔注射液(5例)、阿昔洛韦注射液(4例)。给予减慢速度,局部热敷、硫酸镁湿敷后缓解。因此在临床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采取粗静脉输注,滴速要慢,以减轻对静脉的刺激。可预防性采取湿热敷、防止静脉炎的发生。5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发生腹痛、恶心呕吐、注射局部红肿,给予抗过敏治疗,注射部位硫酸镁湿敷后好转。本组病例中有1例维生素K1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主要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后缓解。

不良反应程度情况:本组病例中新发现的不良反应有9例,药品品种是环磷腺苷葡胺、阿昔洛韦、18-氨基酸、胸腺肽、吡拉西坦注射液、丹参粉针剂。其中使用丹参粉针剂的1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寒战、心率150次/分。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甲泼尼龙后缓解。

不良反应监测是临床药学服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统计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更好地提示临床医师和药师关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合理使用,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由于医院条件所限,本分析报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指标仅仅是能观察到的临床症状,而对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很少涉及,这将是以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海萍,黄健,崔岚,等.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4-45.

2 马书田.我院1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0):2862-2863.

3 唐智权,杨思芸.我院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6):2472-2474.

第4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肿瘤细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0

肿瘤治疗中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中往往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伤害,进而产生在合格药品正常使用情况下患者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因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药物药理不同,对患者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各异,而呈现出差异性。对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详细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针对肿瘤患者的个体情况而搞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的同时使不良反应降低。为深入了解抗肿瘤药物使用安全性,对2009年6月~2011年5月各科上报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实施了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汇总2009年6月~2011年5月各科上报的110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其中涉及的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用药种类及严重程度、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结果:本组110例抗肿瘤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男57例,女53例,年龄15~81岁。性别差异不大,各年龄段中,以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较多见,见表1。

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7大类抗肿瘤药物,其中联合用药59例(53.64%),单一用药51例(46.36%),抗肿瘤植物药、抗代谢药及抗肿瘤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见表2。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系统: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63.41%)、神经系统(13.82%)和皮肤及皮下组织(7.32%),较隐蔽的器质性病变发现较少,见表3。

讨 论

抗肿瘤药物研究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化疗以及药物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在杀伤或抑制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时,也会将机体内部分器官、正常组织损害,甚至产生毒性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出现频繁,由于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药理不同,对患者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各异,而使不良反应呈现出差异性。对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详细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针对肿瘤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同时将不良反应降低。

由于肿瘤细胞在不同增殖期内对抗肿瘤药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因此,临床中将不同作用周期抗肿瘤药物的联合使用,以达到提高化疗疗效的状况比较普遍,本研究中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联合用药59例(53.64%);单一用药51例(46.36%),也说明了此点。但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国外相关报道显示[1],药物不良反应中约22%是由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药物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越高,因此,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种类和数量,在联合化疗时应选择无交叉耐药和毒性重复的药物[2],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使用中应对患者用药后实施密切观察,必要时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以确保用药安全[3]。

目前临床治疗中仍然偏重于疗效的追求,而对不良反应为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良反应多由患者发现并反馈给医护人员,本院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主要集中在症状明显的消化系统(63.41%)、神经系统(13.82%)和皮肤及皮下组织(7.32%),隐蔽的器质性病变发现较少也证实了此点。植物用药不良反应较多可能与其近年来在临床广泛使用,且不良反应往往是较容易发现的显性症状有关,也与中成药的药理、毒理方面作用机制不明确有关。老年患者多出现不良反应则与其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有关。

综上,抗肿瘤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繁杂,临床应用中要多加了解和掌握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状况,在提高疗效和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第5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176-03

Analysis on 414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

CAI Yefe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Cancer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the ADR happened in our hospital and to improve ou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of ADR in the future. Methods: Analyzed the age of the ADR sufferers,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dicines which caused the ADR happened and the releva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414 cases of ADR happen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08. Results: ADR of anti-cancer medicines ranks the top, coming after by ADR of anti-infective medicines. The most frequ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rash, feeling cold, chest distress, and the second frequ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inhibition of marrow growth, having sore waist and an aching back and having a fever. Conclusion: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DR leaves pretty rooms to be improved. More attention is required to polarization, observation,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the medicines.

[Key words] ADR; Table; Analyze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用药安全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者的12%~32%[1]。近年来,龙胆泻肝丸、鱼腥草注射液、葛根注射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更使药品不良反应(ADR)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ADR监测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本文收集我院2006~2008年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2008年在线上报ADR有效报告414例,按患者年龄、性别、产生ADR的药物、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利用“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平台,根据《新编药物学》16版对药品进行分类,采用描术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例数的比较

ADR报告程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

2.2 性别与年龄

报告中,发生ADR男性患者的比例比女性稍高,而且患者年龄最小10岁,最大81岁,41~70岁为发生ADR最多组,占79%。性别及各年龄段ADR发生情况见表1。

2.3 ADR所涉及药物类别

在414例报告中共涉及10个种类的药品,以抗癌药引起的ADR例数最多,抗感染药次之,营养类最少。各类药物引起的ADR构成比见表2。

2.4 ADR涉及的主要抗感染药物

在414份ADR报告中,涉及抗感染类药品中,抗感染药中以头孢类居首,喹诺酮类次之,其他β-内酰胺类最少。见表3。

2.5 ADR涉及的前10位药物、厂家和临床表现

对414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前10位的药品中抗癌药4种,抗感染药2种,免疫调节药1种,升白细胞药1种,肝脏辅助用药1种,调节微循环药1种,总例数145例,占35.02%。发生ADR例数排序前10位的药品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前10位药品、涉及厂家及主要临床表现

2.6 ADR严重程度分布

414例ADR报告表中,严重情况为一般的最为常见,共320例,新的一般的77例,严重的最为少见,共4例,新的严重的13例,具体情况见图2。

3 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2006~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上升趋势,说明我院医务人员越来越关注ADR监测工作,这符合国家药监局的政策要求,也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

由表2可知,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其中低于10岁者未见发生,>80岁者仅有1例,这与我院收治的患者为癌症患者这一特殊性有关。41~6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最高,占58.70%,可能与该年龄段癌症患者人数较多、就诊几率较大、用药机会大相关;64~70岁患者的ADR发生率也较高,占20.3%,这与本年龄段癌症患者的就诊率较高有关外,还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机体功能改变和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特殊有关系[2]。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清除[3]。从性别分析,发生ADR的男性患者较女性的构成比高,男性共239例,占57.73%,与国内相关报道相符[4]。

由表3可知,与ADR相关的药品中抗癌药占32.67%,居首位,这与我院为肿瘤专科医院用药的特殊性有关,升白细胞药占14.98%,居第3位,是由于抗癌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低下,因此在我院升白细胞药的用量较多,不良反应也相应较高;抗感染药产生的ADR数量,位数居第2位。近年来,抗感染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加之目前国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多根据临床经验[5],细菌培养时间长以致送检率低而存在不合理用药,故导致ADR的发生构成比较高,其ADR也相当高,占27.05%。

由表4可知,抗感染药中ADR的发生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最具代表性,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6],上述药品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抗感染类中是使用最广、最普遍的,因此其ADR产生的几率较高。

由表5可知,抗感染药引起的ADR主要表现是过敏性反应,这与相关资料相符[7]。

ADR的类型以一般ADR为主,共321例,占77.54%;新的一般的ADR 77例,占18.60%;严重的ADR 4例,占0.97%;新的严重的ADR 11例,占2.65%。WHO的要求是要达到1/3左右[8],经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原因:①上报观念不强,存在漏报现象;②参与的工作人员不够,比如414例ADR表基本是医生和护士填报,只有1例是临床药师填报;③宣传力度不够,使部分医务人员对ADR上报存在误区,担忧因上报ADR后会引起医疗纠纷或引起医药企业的误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ADR产生于多种原因,如患者的自身体质、年龄;药物品种、规格、用量、生产厂家、临床应用等。因此笔者认为,①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品;②临床药师主动参与ADR监测工作;③大力加强ADR的宣传力度,适时进行专业培训;④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ADR及时上报;⑤激发临床医护人员主动进行药品安全监测工作,提高报告表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叶奎英,吴云刚.临床常见人群合理用药[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2:53-55.

[2]唐荣福,张立放,韩敏蓉.老年人药动学改变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J].医药导报,1999,18(3):150.

[3]陶靖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66例分析[J].中国药师,2008,11(5):567.

[4]宋荣.我市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2(6):376.

[5]张志清.国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实施抗菌素药物合理应用干预的可行性与难点[J].中国药房,2004,15(12):709.

[6]王秀琴,张淑萍,王睿芳.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60例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2):228.

[7]殷明,李端.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6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40-02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我院临床药学组对全院2012年收集到的6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从而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ADR病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1~12月间收集的60例合格ADR病例报告表。

1.2 方法 将收集的ADR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 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与ADR的发生 60例ADR报告中,男性25例(41.67%),女性35例(58.33%);患者年龄最小四个月,最大86岁,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详见表1。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60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四个月,最大86岁,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最高,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逐步增加,用药的种类相应增多,加之其药物代谢减慢,发生ADR的机会和程度就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药,应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作出处理,减少ADR的危害性。此外,发生ADR女性多于男性。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一致[1]。

3.2 ADR与用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可见,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43例,占总例数的71.67%)。其主要原因是:首先,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的首过效应,故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其次,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对输液的整个操作过程要求较严;另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缓冲液、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

3.3 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 60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品种达40种,其中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居前两位,而抗感染药的ADR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居多。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很普遍,甚至存在滥用现象,临床科室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

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些中药制剂、新剂型的不断涌现,使中成药使用呈上升趋势,其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因其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原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对其质量影响很大,来自不同厂家及不同批号的药物间质量波动也很大,许多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极易引起ADR〔3〕。

3.4 ADR的临床表现 60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33例(占55.00%),其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4]。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门诊和住院病房,报告量较少,监测力度不足。在收集的病例报告中,临床易观察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的ADR漏报率较高,某些ADR报告对ADR的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治疗及愈后等描述不够完整。由此,药剂科的临床药学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ADR知识培训,积极进行ADR的收集与分析,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提高我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晓琨,修赤英,赵环宇 我院2005年24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5):379.

[2] 郑策,梅丹,王兰,等. 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第7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规则,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的262例ADR/ARE报告中分别从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62例ADR/ARE中,50岁以上患者呈现多发趋势,静脉滴注为主要发生途径,引发ADR/ADE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药物占比例最大,以皮肤及其附属系统损害最多。结论: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94.1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65-02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但是药物也存在着双重性,即有治疗作用,又存在不良反应甚至毒性。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药源性疾病逐渐增多,临床用药是否合理,已是医、药、患和社会普遍关心的大问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监测、分析及上报工作,对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很重要[1]。近年来,我院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呈良好发展趋势。现将我院2010年收集的262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ADR/ADE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2010年1月~12月我院收集临床ADR/ADE报表262例为资料,根据国家不良反应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的判断标准,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情况、ADR/ADE的类型、涉及的种类例次、累及的器官、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统计结果

2.1 ADR/ADE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62例不良反应,男121例,女141例,各年龄段各年龄组性别病例数、发生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表现,50岁以上患者呈现多发趋势,点总量的36.64%(见表1)。

各年龄组ADR病例数及构成比 表1

2.2 ADR/ADE与给药途径

在262例ADR/ADE的不良反应报告中23例是联合用药的,静脉滴注为225例,占总量的85.88%,为主要发生途径,按给药途径分析见(表2)。

表2:给药途径分析

2.3 ADR/ADE与药物种类

引发ADR/ADE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共19种,占28.79%,其次是中药制剂9种,占13.64%(见表3)。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药物占比例最大,为53.69%,其次是喹诺类药物,占24.83%(见表4)。

表3:药品种类

表4:发生ADR的抗菌药物名次及例次

2.4既往史

262例无不良反应史,12例有既往不良反应例有不良反应史,37例无不良反应史,其余213例不详,可见临床在分析、上报ADR时忽略了病人的不良反应史情况,今后ADR监测工作中应重视病人不良反应史,加强这方面信息的询问与收集。

2.5 关联性评价、处理与转归

省ADR监测中心反馈再评价结果:很可能78例,可能181例,肯定3例,严重的3例,新的一般8例。3例严重的不良反应 2例严重的皮疹反应,1例为患者在放射科行双下肢DSA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反应,静脉推注20ml碘海醇,5分钟后出现胸闷、呕吐、皮肤瘙痒,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经过抢救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转归。262例报告中,治愈38例(14.50%),好转223例(85.11%)。死亡1例(0.39%)。

2.6 ADR类型及累及器官/系统

262例ADR/ADE共涉及14个器官/系统,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皮肤及其附属系统,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具体见表5

表5: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患者因素

从性别来看,发生ADR/ADE的例次性别无显著差异。从年龄分布来看,ADR/ADE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50岁组,由于老年人的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药物的吸收代谢不规则,同时基础疾病多等因素导致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故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特点,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监测,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3.2 药品种类分布与给药途径

由表3可见,涉及抗感染药物品种数、报告例数均处于前列,同近年来我国各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结果一致。149例抗菌药物的ADR/ADE 中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最多,其次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因其抗菌谱广,疗效确切,而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无须皮试,使用方便的特点,临床使用广泛,ADR/ADE 报道也日趋增多,必须引起临床注意。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ADE 最常见,这与此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有关,但也有一些是无指征用药和不合理配伍或滴速过快引起的,警示临床要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药品管理。

由表2可见,引发不良反应较多都是注射剂,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可见静脉给药分险较大。首先,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对浓度高,药物本身的PH值、内毒素、赋形剂、微粒等都有可能成为ADR/ADE的诱因,尤其是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产生水肿和静脉炎等[2]。提示在提高注射剂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久、滴注速度快等引起不良事件。在重视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应加强对口服制剂的监测。患者对所服用药品的安全性又缺乏了解,导致药源性疾病或不良反应入院的患者增多。因此要加强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的宣传培训,充分认识到安全有效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ADR/ADE 表现

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反应。说明这两者仍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两种反应在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血液系统、肝胆的例数较少,可能是由于临床对这些生化项目检测少,隐蔽了相关临床表现。提示临床要留意患者的既往病史,加强对生化项目的检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3.4结论

总之,通过对我院262例药物ADR/ADE报告分析,ADR/ADE的发生与药物自身特性、患者体质、临床不合理用药、临床用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是老年患者的用药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二是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宣传,建立健全临床用药督导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从制度上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3]。三是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处方评价和病历分析工作,加强用药咨询服务,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对处方实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四是对特殊药品、特殊患者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五是认真做好ADR/ADE 监测和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六是经常及时向医、护、患者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用药安全、经济、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不断上市,联合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已成了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上报的125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更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源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2009年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125例ADR报表。

1.2 方法

对125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5例有效ADR中,男性为48例(38.40%),女性为77例(61.6%),男女比例约为0.62:1。患者年龄在6个月—87岁之间,而在小于20岁的人群中则以儿科为主(20.80%)。发生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sex of ADR cases

.

2.2 给药途径分布

125例有效ADR中共计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途径有106例(84.80%),口服途径给药17例(13.60%),余为肌肉注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科室分布

ADR报告主要来源于五个部门,门诊输液室66例(52.80%),住院部26例(20.80%),门诊部17例(13.60%),药检室8例(6.40%),门诊西药房8例(6.40%)。其中门诊输液室、儿科,妇科不良反应上报率较高。综合分析,原因可能是输液室患者较多,儿科妇科使用的抗生素较多,另外,其上报数量也与科室负责人对ADR的重视程度有关。

2.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本次整理的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有11种,包括抗感染药、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制剂、免疫调节药、循环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激素及降糖药、维生素及营养药。详细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Tab 2

Distribution of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 ADR

.

表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drugs that induced ADR

.

2.5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25例ADR报告中,ADR累积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和附件最多,占总例数的56.8%,多数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具体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6 联合用药分布

将发生ADR的药品进行科学统计后发现,125例ADR报告中单一用药103例(82.40%);联合用药22例(17.60%),其中两种药物联合14例(占63.64%),三种药物联合5例(占22.73%),四种以上药物联合3例(占17.63%)。

2.7 转归

所有ADR症状在停药、改用其它及时治疗后均缓解或消失,无死亡病例报告。

表4 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Tab 4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3 讨论

ADR发生率在性别比例上与其它报道有差异,查阅多种资料发现此比例不尽相同,推断ADR发生率可能与个人体制差异有关系,体质差的患者机体较敏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可见几乎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ADR,其中以儿科病人和老年人比例多,原因可能是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药物半衰期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积蓄,致使血药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临床上的联合用药也可能导致ADR发生,儿童体液占体重的80%水溶性药物排泄较慢,易造成积蓄中毒[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ADR最多的,106例占84.80%。造成静脉给药ADR高发的原因有很多种,静脉用药时大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静脉注射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有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2];而液体的溶媒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输液速度不当、配置溶液放置时间不当及配伍禁忌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引发ADR。所以医务人员配制药品一定要科学谨慎,从而减少静脉滴注给药ADR的发生率。

近几年抗生素一直是ADR报告最多的药物。临床普遍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表现在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联用、不同类型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等方面。鉴于此,临床工作人员应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4可知,ADR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和附件反应最常见(71例),其中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联合用药分布报告结果与其它报告[3]有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填写ADR报告的临床医生对ADR报告的认识不够全面、相关医学知识欠缺及药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不熟悉等,致使ADR报告表填写不规范,漏填了合用药物或者其它项目。

通过对我院125例ADR报告分析发现,引发ADR的因素有很多,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也很多。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在诊治过程中要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有效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第9篇: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增多、用药频度的增加,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有上升的趋势。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湖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中成药ADR报告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中成药引起的ADR共46例。

1.2 方法:对46例报告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用药时间、所致ADR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2.2 中成药ADR报告中一般、新的、严重的报告比例关系:一般反应14例,占30.43%;新的反应29例,占63.04%;严重反应3例,占6.52%。

2.3 发生ADR剂型:见表2。

2.4 ADR分类和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ADR报告中,男性占41.31%,女性占58.68%。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差有关[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28.26%。原因是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代谢、排泄功能降低[2],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须小心谨慎。ADR报告表中,新的ADR比率较高,占63.04%。由于中成药说明书较简洁,一些说明书中没有ADR一栏,患者无法获得警示。由注射剂引起的ADR比率最高,可能与药物的分子量较大,某些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些决定了注射剂内在的质量不稳定[3],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4];中药注射剂中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ADR。ADR的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表现21例(45.65%),消化道表现18例(39.13%),原因是这些部位ADR易于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务必高度重视。

4 参考文献

[1]贾毅婕,王育琴,常红军,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4):23 .[2]袁惠南,王春仁.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J].中国中药杂志,1991,19(1):52.

[3]王宝琴,苏健,鲁静.黄芪甲苷的检测在中药质控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