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精选(九篇)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

第1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市 城市景观 风貌特色 高层建筑 影响

一、近年我市高层建筑审批摸底情况统计

(一)全市高层建筑高度分布基本情况

自2008年6月至2012年我市投入建设的高层建筑共2051栋,其中按高度24~50m、50~80m 、80~100m 、大于100m的分别为414栋、814栋、793栋和30栋,分别占20.19%、39.69%、38.66%、1.46%。我市50~100m高层建筑占总量近4/5,24~50m小高层建筑占1/5,100m以上超高层建筑较为稀少,部分反映了开发建设模式和理念较为陈旧的现象。

(二)按建筑所属行政区域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的高层建筑分布情况见表1:

数据简析:

1、高层建设工程报建项目近4/5主要集中在道里、南岗和香坊区,其他区域较少;

2、高层建筑道里区较多,占总量2/5强,南岗、香坊区次之,各占1/5,其他区域较少;

(三)按建筑所属新老城区风貌圈层统计分析

根据《哈尔滨市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老城区、协调区和新城区三个风貌圈层,本次统计的高层建筑分布情况见表2:

数据简析:

1、老城区、协调区、新城区的高层建筑报建项目比例约为1:3:3,高层建筑数量约为1:9:10,基本符合老城区限制建设、协调区过渡性建设、新城区鼓励建设的总体思路;

2、50~80m的高层建筑与80~100m的相比较,协调区前者比后者多50%,新城区后者比前者多32%,体现出协调区到新城区在高度上的逐渐过渡;

3、全市30栋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中,协调区有21栋,新城区有9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应区域的土地供应紧张程度和经济环境的成熟程度,对于选址谋划超高层地标性建筑有一定参考意义。

(四)按建筑类型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按建筑类型共分工业仓储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市政公用建筑四个大类,统计结果见表3:

数据简析:

1、受房地产市场影响,我市近年高层住宅建筑报建项目数占全市高层项目总量65.68%,公建项目报建数仅占25.47%;

2、高层住宅建筑数量比重处于绝对强势,共1871栋,占全市高层建筑总量91.18%,公共建筑比重较为弱势,共150栋,占全市高层建筑总量7.31%,其他两类建筑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3、高层住宅项目在建筑高度上主要集中于50~100m之间,共1517栋,占全市高层建筑总量的73.93%,在城市新区用地性质较均一时,可能出现住宅项目扎堆带来的大面积平增平长现象;

4、截止统计时间,100m以上超高层建筑均为居住建筑,少数已知超高层公共建筑项目暂未进入建筑工程实施审批阶段;

5、工业仓储和市政公用类建筑受项目自身特点、工艺流程限制较多,较难形成规模化的高层建设行为。

二、问题归纳与简要分析

总体来说,用地指标、净空限高、消防等级等因素都不可避免的对建筑形式产生影响,而开发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市场评估、项目策划等具体建设行为,也对我市高层建筑形态、布局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次调查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所处的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关于增长速度与城市形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用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新建建筑以高层为主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以道外为代表的老城区保护利用与更新、以香坊为代表的协调区内在的改造和发展需求,以及群力、哈西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项目的大量启动,也使我市高层建筑审批、建设量迅猛增长,特别是经历了2009年的爆发式增长和2011年的较高速增长后,统计基数呈逐年梯级递增态势,在城市建筑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初,这些项目将陆续建成,新的城市形态也将成型,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宜采用城市设计手段,辅以三维辅助决策系统对未来城市形态进行模拟推演和规划设计,科学严谨的提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体系。

(二)关于建筑形态与城市形象

单栋建筑的形态主要包括布局、风格、体量、比例、尺度、细部、色彩等七个方面,而区域性的建筑形态则决定了城市的局部直至整体形象。建筑形态受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和人文因素等影响较大,目前我市新建建筑以高层为主、高层建筑以住宅为绝对主力的现象已经形成,占全市高层建筑总量91.18%,住宅建筑因其自身功能和结构特点,较难形成特色突出、创新独特的建筑形象,建筑形态相对呆板均一,对城市景观贡献度十分有限,即便在风格、比例、尺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同时大力鼓励创新也较公共建筑有先天性的创作障碍,因此,将每一栋公共建筑作为一次机遇,使其对周边产生积极地辐射拉动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形态设计的重中之重。

第2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这一类高层建筑的数量最多,也最普遍,它们的体形多采用超高层的塔式建筑,层数一般在40层以上,重点强调顶部的尖顶处理,以形成城市的主要标志。 美国费城——自由之塔(1984~1991年)

这是一座典型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位于费城自由广场上,是建筑群中的一座塔楼。自由广场建筑群由三幢新建的建筑和一幢旧的40层的建筑组成,在方形的广场上各占一角。其中自由之塔高达251米,是费城的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118,500平方米。为考虑风的影响,高楼采用了常用的核心筒结构,并沿建筑周边布置8根巨柱,通过4层高的珩架与核心筒相联。塔楼平面的角部是内凹的,这样可以增加每层的转角办公空间,也使建筑体形显得轻巧。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塔大厦(1995~1997)

亦称云顶大厦,位于吉隆坡中心区。高88层,包括塔尖总高445米,建成后已超过了芝家哥的西尔斯大厦而获得当时建筑的桂冠,这反映了第三世界不甘落后的精神。大厦底部有两个电梯厅,设24部电梯,分两个低层区和三个高层区,分别解决高速直达与区间上下之用。塔的平面为多棱角的柱体,逐渐向上。两塔总共建筑面积为218,000平方米。

第3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all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system selection and parti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ipes material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finally the reduced pressure measures, with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guidan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all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超高层建筑以其俊伟的身姿、巨大的体量及现代化的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较高的容积率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所钟爱和推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于超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及消防设计,也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完善。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3.1.2条对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做了明确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对室内给水设计而言,100m的建筑高度并非划分系统的绝对依据:高度不到却接近100m的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给排水设计上是类似的;

100m左右的超高层与200m或以上的超高层在给排水设计上则有很大不同。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第1.0.5条规定:“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因此,超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应根据建筑高度及建筑功能,并结合当前适用建筑材料的特性来确定。

1系统选择与分区

1.1生活给水系统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以下简称“建规”)中第3.3.3~3.3.6条对建筑物内生活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原则作了规定。超高层建筑的室内生活给水系统分区应当遵守其规定。

室内生活给水系统首先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用水区域,分别设置给水加压系统。超高层建筑可能是功能单一的住宅楼、办公楼,也可能是含有多种功能的带裙房的综合楼建筑群。由于计费的需要,不同功能的用水区域,其给水系统也要互相独立设置。根据所针对的场所,生活用水大致分为居民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行业用水等。划分给水系统前应当了解当地供水部门的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根据不同的收费标准设置不同的给水系统。其次确定各个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建规”第3.3.6条:“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宜采用垂直串联供水方式。”本条是对供水方式的原则性规定,对不同功能或多功能组合的超高层建筑,设计上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最合理的供水方式或组合供水方式。

例1:某住宅区含3栋42层超高层纯住宅楼,层高为3m,建筑高度为126m。生活给水分区如下:1区为-2~2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2区为3~12层,由2区变频泵组供水;3区为13~22层,由3区变频泵组供水;4区为23~32层,由4区变频泵组供水;5区为33~42层,由5区定速水泵加压至屋顶水箱供水。

选择此种供水方式是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变频供水较屋顶水箱的供水方式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本工程在住宅100m以下的部分均采用变频供水。

(2)对变频供水泵组而言,高峰流量与低谷流量之差越小,水泵在高效区运行的时段就越长,对节能就越有利。在住宅项目中,供水泵组所负担的户数越多,流量就越趋于均匀,高峰流量与低谷流量之差就越小。

(3)供水泵组所负担的住宅层数受给水器具的承压能力的限制。“建规”第3.3.4条规定:“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所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不得大于0.6MPa”。

一个给水分区的最大层数n=(0.6-p)/h。式中:p为户内支管最小接入水压,p根据户内支管的布置计算确定,一般为0.1~0.3MPa;h为建筑层高。本工程n为10层。

(4)由于本工程未设设备层,因此不具备串联给水方式实施条件。事实上超高层住宅项目大都没有设置设备层。如何在没有设备层的超高层建筑中采用串联给水方式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

(5)超过100m的楼层由于管道较长,压力较大,保证供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高位水箱的供水方式在这方面无疑是占有优势的。且定速水泵可以一直在高效区运行,如果供水区域不大,则在能耗方面与变频方式供水差别很小。例2:某办公楼共48层,底下6层为商业用途的裙房,建筑高度193m,其中7层、22层、34层为避难层。

生活给水分区(不含裙房)如下:1区为-3~2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2区为3~8层,由低区变频泵减压供水;3区为9~15层,由低区变频泵减压供水;4区为16~22层,由低区变频泵直接供水;5区为23~28层,由中区变频泵减压供水;6区为29~34层,由中区变频泵直接供水;7区为35~41层,由高区生活水箱减压供水;8区为42~48层,由高区生活水箱直接供水。22层设中间水箱,供中区泵及高区泵取水。

选择此种供水方式是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办公建筑一般生活用水量较小,如果采用泵组过多,则前期投入过大,后期运行管理费用较高,不经济。本工程2区、3区、5区均采用变频泵组减压供水。

(2)超过100m的楼层如果均由地下室泵房供水,管材、设备的耐压等级比普通楼层提高,可靠性降低,势必增加造价。在避难层设设备间将供水系统分为上、下两个区可解决此问题。

(3)22层中间水箱作为中区及高区水泵的取水水箱,已经担负了上区的调节和转输双重功能。因此,16~22层没有采用高位水箱供水,而是采用变频供水的方式。

1.2消防系统

1.2.1消火栓系统

超高层建筑的消火栓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高规”第7.4.6.5条规定:“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1.0MPa,当大于1.0MPa时,应采取分区给水系统。”超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分区均以此条为原则,一般采用水泵、减压阀或减压水箱进行分区。

直接用水泵来分区是指每个分区有各自专用的消防泵,即并联系统。从经济性上考虑,现在这种方式应用越来越少。随着产品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产品功能的不断创新,减压阀在系统分区中的作用日益扩大。美国NFPA14-2007《Standard for the Instal lation ofStandpipe,Private Hydrant,and Hose Systems》中规定系统任何一点的压力在任何时间不能超过2.41MPa。国内业界也认同此观点,即原则上消防水泵的压力不应大于2.4MPa。压力在2.4MPa以下时,竖向可以采用减压阀来分区。实际上,民用专用消防泵的扬程一般都小于2.0MPa。

还是以42层住宅楼为例,消火栓系统分区如下:1~20层为低区,由地下室的消火栓泵减压供水;21~42层为高区,由消火栓泵直接供水。这样分区的优点在于管路和控制系统简单,所占管井较少,不需要占用设备层,但对减压阀的质量要求较高。减压阀需备用。

对于高度接近或超过200m的超高层,由于几何高差接近一般常用的管材设备的压力极限,消火栓系统分区不能单纯以减压阀来分区。

以上述48层办公楼为例,消火栓系统分区如下:-3~7层为1区,由低区消火栓泵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水;8~22层为2区,由低区消火栓泵直接供水;23~34层为3区,由高区消火栓泵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水;35~48层为4区,由高区消火栓泵直接供水。(为叙述方便,1区、2区合称低区,3区、4区合称高区)中间消防水箱和高区消火栓泵设于22层。这样分区的优点在于消火栓泵扬程不至于过大,管道及设备的耐压等级也不会过高。它的不利因素是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需设中间设备层,设备分散,管理不便。

1.2.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根据“高规”,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084―2001,2005年版,以下简称“喷规”)第8.0.1条规定:“配水管道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1.2MPa”。

设计应以每个报警阀所负担的楼层进行分区,并尽量使分区与生活给水系统及消火栓给水系统相适应,以避免横管过于分散。“喷规”第6.2.3.1条规定:“湿式系统及预作用系统一个报警阀组所控制的喷头数不宜超过800个,干式报警阀组所控制的喷头数不宜超过500个。”第6.2.4条规定:“每个报警阀组供水的最高与最低位置的喷头高差不大于50m。”则报警阀所负担的层数应当根据上述条文确定。

对于超高层建筑,按上述条件所确定竖向分区最少也需要3个,有的可能达到十几个分区之多。由于每个报警阀后都需要单独的立管,这就会在设计上给管路的排列和管井的布置带来很大限制。结合“喷规”对多个报警阀前管道成环以及配水管最大工作压力的要求,将喷淋水泵和报警阀前的供水管道竖向成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仍以42层住宅楼为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区如下:1~10层为1区,11~20层为2区,21~30层为3区,31~42层为4区。1~3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别由管井内成环状的双主立管上引出,各区分别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水,4区由自动喷水灭火主立管直接供水。

2管材及设备选型

超高层建筑由于管路系统内压力较大,管材及设备也有其特殊要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可能会留有事故隐患,故需引起设计重视。

2.1管材

工作压力超过1.0MPa的给水管应该采用有足够强度的金属管,一般不建议用塑料管,尽管塑料管也有压力等级达到1.6MPa甚至2.5MPa的管材。足够强度的金属管包括厚壁镀锌钢管、无缝钢管、不锈钢管等。用于生活系统上的管材还应考虑卫生的需要,例如可选用衬塑、涂塑钢管等。在管材的连接方式上,焊接、法兰、沟槽等连接方式可以达到或超过管材本身的抗压强度,是高压管道连接优先考虑的方式。螺纹连接一般用于DN100以下较小的管道,其承压能力略小。塑料管热熔连接点是整个管道系统的薄弱环节,在高压管道系统中应避免使用。超高层建筑的排水管有多种选择。使用较多的有PVC-U排水管,HDPE排水管,球墨铸铁排水管等。但PVC-U排水管因其本身强度稍差,特别是以成品胶粘接的,容易脱落,一般不建议采用。

2.2阀门

给水系统的阀门,尤其是系统下部的阀门,其公称压力等级应当根据系统工作压力、试验压力来确定。如果系统未设安全泄流装置,则还应当考虑水锤的因素。

2.3水泵接合器

“高规”第7.4.5条规定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设消防水泵接合器,如果系统有分区的,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应分别设消防水泵接合器。现行国家标准图99S203《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仅适用于室内消防系统工作压力不大于1.6MPa的场所。若室内消防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6MPa而又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则消防水泵接合器需特别定制。

3减压措施

超高层建筑的室内给排水系统相对于一般建筑是处于高压状态,不稳定因素较多。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检修的需要,系统应当有减压稳压组件及相关技术措施。

3.1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上的防超压措施主要有减压阀、减压稳压消火栓、安全阀、泄压阀、减压孔板及节流管等。给水系统经常用减压阀进行分区。用来分区的减压阀有比例式和可调式的。可调式减压阀的压力调整范围一般不大于0.7MPa。对生活给水系统而言,可调式减压阀的阀前与阀后压力差不宜大于0.4MPa,要求环境安静的场所不应大于0.3MPa。一个给水分区内有可能存在超压的管段,也可以通过可调式减压阀来减去过剩压力。管径大于DN50的管段一般采用先导式可调减压阀,小于等于DN50的管段一般采用直接式可调减压阀。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给水系统一样,也常用减压阀进行分区。不同点在于消防给水系统减压阀要求成组设置,即设置备用(单个报警阀例外)。

生活给水系统上的减压阀可成组设置,即备用设置,也可不设备用。当不设备用减压阀时,要保证减压阀失效时管道的压力不超过卫生器具的最大可承受压力。“建规”规定卫生器具的最大可承受压力不得大于0.6MPa。消火栓给水系统常常在超压管网上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安全阀及泄压阀一般用于系统压力最大处,如水泵出口、减压阀组附近等,闭式热水系统的压力容器也用到安全阀。超高层建筑的水泵接合器应安装安全阀。减压孔板及节流管可起到减压限流作用。一般用于管网末端减压,如水龙头。由于对流量有影响,配水管上较少采用。消火栓给水系统中,减压孔板及节流管一般设于消火栓口或水流指示器前。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减压孔板孔径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30%,且不小于20mm。

3.2排水系统

为避免高速下落水流冲击损坏排水管,超高层建筑的室内排水系统应有消能措施。消能措施一般采用乙字弯、管道偏置等,采用苏维托系统及螺旋消音排水管也有消能效果。另外,在立管转折处做好支架或支墩对防止水流冲击损害管道也可起预防作用。

结语

超高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应根据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最显著特点--高度来进行。确定系统所考虑的因素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及设备、节能性、可靠性、安全性、施工的可能性、可维护性等。超高层给排水设计要求设计者熟悉相关建筑材料及设备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性能优势。

超高层建筑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和谐统一的。给排水设计也应以安全、简洁、高效为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2】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3】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2005年版

第4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在我市,商业与住宅的综合建筑已经成为普遍,同时集住宅,写字楼,商业酒店宾馆多功能的综合体建筑也越来越多,比如近两年内我市就有竣工的财富广场和国贸中心等建筑,对此类房屋的面测绘,仅凭GB/T 17986.1―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规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测绘单位详细分析该建筑共有面积的基础上,参照分摊细则确定一个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分摊计算方法,以确保建设单位和业主的利益不受损害。下面我就实际工作的需要从以下几点分析一下房产测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分幢原则

确定建筑物是一幢还是多幢对其的面积计算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分幢方法计算出的面积中间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明确分幢是此类建筑的首要任务,分摊计算前首先应该判断该建筑物是一幢还是多幢。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判断的依据主要从以下几点判断。

1、 该建筑在建筑规划许可证中是否为同期规划、同期建设。

2、 该建筑物的施工设计图纸是否为一整套图纸:

3、 该建筑的基础、结构是否为一个整体;

4、 该建筑的各塔楼是否没有完全独立的共有共用设备。

在这些建筑中主要有裙楼和塔楼及地下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又分为几种情况:

1.地下室完全完全贯通,且符合以上四个条件则认为为一幢。

2.地下室完全独立,但是裙房相连,施工图纸并非一整套图纸,基础、结构也不是一个整体,裙房上的塔楼均是一个单元与其他单元间有变形缝,则将裙房及裙房上的塔楼作为一幢处理。各地下室不完全独立,依靠预留或改造的汽车通道相连,则认为各地下室是完全独立的。

3、地下室完全贯通的,但是不符合上述四条原则的,则认为是多幢房屋。

如下面两幅图,是我市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处建筑,一是武安市财富广场,另一幅是海川新天地,如两幅图的左侧照片显示,这两处建筑单从外形上及结构上看几乎没有区别,都是1-3层裙楼为商业,地下一层为超市,地下二层为停车场。上面为三栋塔楼为住宅及写字楼,然而在房屋测量计算处理上则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财富广场认定为三幢楼,而海川新天地则认定为一幢楼。

如上图从右边的平面图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财富广场的地下两层虽然贯通为一体,但是财富广场每幢楼之间有结构上的沉降缝完整的将整个建筑物划分为三块,而且该项目的规划报批手续时有独立的楼幢号,其地下部分也作为了一个独立的版块,共有的设备间部分基本是相互独立,通俗的来讲可以分段分批的施工。所以我们在测绘上将其处理为了三幢楼进行计算。而下图的海川新天地则是塔楼裙楼虽然也有变形缝断开,但是他们在结构上共用一个基础,使用一套完整的设计图纸,不能独立施工,且共有部分比较典型,所以在测绘处理上只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来对待,三个塔楼则认为是一幢楼的三个单元来处理。

二 、共有部分分摊划分问题

整幢房屋的建筑面积扣除整幢房屋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并扣除已作为独立使用的地下室、车棚、车库、为多幢房屋服务的管理用房、公共用房及人防工程等建筑面积,即为整幢房屋的共有建筑面积。

多功能综合楼不能象普通住宅楼一样,用一个分摊系数一次进行分摊,而是按照谁使用谁分摊的原则,对各共有建筑面积,按照各自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分别进行分摊,即进行多级分摊

根据共有建筑面积的使用功能,共有建筑面积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全幢共有的建筑面积:指为整幢服务的共有共用的建筑面积,此类共有建筑面积由全幢进行分摊。为整幢楼(包含地下室部分)服务的共有共用面积一般包括:配电室,水泵房,消防水池,生活水池,发电机房,空调机房,设备值班室,消防控制室,保安监控室,电话机房,智能化控制室,屋顶楼梯间,顶层水箱间,电梯机房,门厅等共有共用部位;

2 、功能区共有的建筑面积:指专为某一功能区服务的共有共用的建筑面积,例如某幢楼内,专为某一商业区,或办公区服务的警卫值班室、卫生间、管理用房等。这一类专为某一功能区服务的共有建筑面积应该由该功能区分摊。

地下室服务的共有共用面积一般包括:通向地下室的楼梯,电梯,电梯前室,管道井,排烟机房,风机房,烟道等共有共用部位;

为地上层住宅服务的共有共用面积一般包括:正负0.000以上的楼梯,电梯,电梯前室等共有共用部位;

3、层共有建筑面积:由于设计功能的不同,共有建筑面积有时也不相同,各层的共有建筑面积不同时,则应区分各层的共有建筑面积,由各层各自进行分摊。例如各层的卫生间、公共走到各不相同时,可分层各自分别进行分摊。

三、分摊顺序

对于多功能的综合楼或商住楼,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比较复杂,一般要进行二级或三级,甚至更多级的分摊,因此在对共有建筑面积分摊之前,应首先对本幢楼的建筑面积进行认定。按照分摊级别的高低进行分摊;低级别的共有建筑面积应参与高级别的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分摊过的共有建筑面积不在参与分摊。共有共用部位服务的对象不完全相同,并且无法区分服务范围谁大谁小,分摊这几部分共有建筑面积时,互不参与对方的分摊。

按照国家标准的《房产测量规定》的规定,采取由上而下的分摊模式,即首先分摊整幢的共有建筑面积,把它分摊至各功能区;功能区再把分摊面积和功能区原来自身的共有建筑面加在一起,再分摊至功能区各个层;然后再把功能区分别得分摊面积和层原来自身的共有建筑面积加在一起.

其中应该注意的有两个原则。1、分摊系数叠加原则,即该套内的建筑面积参与过的所有级别的共有共用面积的分摊系数相加即为该套内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2、高层建筑核心筒能从±0.000断开进行分摊原则。首先地下室和±0.000以上的功能不同,其次对于大型建筑物,尤其是多塔楼,其地下室层面积比±0.000以上的层面积大得多,如不断开会造成地下室分摊太多共有共用建筑面积,不合理。因此地下室与±0.000以上应分开计算,这样不但直观上容易理解,而且可以简化计算,即地下室只分摊地下室的垂直通道,±0.000以上部分分摊±0.000以上部分的垂直通道.

在房屋调查和对共有建筑面积的区分及分摊过程中,由于存在各式各样的建筑物,造成公有建筑面积的服务功能区分也比较复杂,正确区分及计算是保证房屋建筑面积的测量正确的关键,但无论多复杂的共有建筑面积都可以按照以上的说明一一列出,

第5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第6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防火分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such as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as the rapid rise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se building storey building area is large, high floor, the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n contradiction. So the imminent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on high-ris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fire partition

中图分类号:TU2

一、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人员集中、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一般高层建筑办公室,平均可容纳4000~5000人火灾时由于现场混乱状态的影响,受烟气的威胁,人的本能恐惧心理和逃生欲望都强烈暴露出来,人们便一窝蜂的涌向安全通道。大量的人流在楼梯间汇集后,极易发生拥挤堵塞,影响疏散安全。

2、火灾蔓延途径多、火势迅猛

高层建筑内一旦起火,建筑内的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排风道等各种竖井犹如高耸的烟囱,拔火效应十分强烈。因此,所有的竖井可使火灾迅速扩大。高层建筑所承受的风力也是火灾蔓延的主要因素。建筑物越高,风速越大,火灾扩散速度越迅猛。

3、火灾扑救难度大

现在的消防云梯车数量、高度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地面消防行动展开的场地。高层建筑的主题建筑周围往往设有裙房,妨碍登高车全方位靠近主体建筑进行灭火救援活动,所以有些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无法进行外攻。

二、做好防火分隔与安全通道设计

1、防火间距

为防止火势通过辐射热等方式蔓延,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6米,它们同三、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分别为7米和9米。高层建筑因火灾时疏散困难,云梯车需要较大工作半径,所以高层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9米,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1和14米。厂房内易燃物较多,防火间距应加大,如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丙、丁类)之间或它们和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0米,三、四级耐火等级厂房(丙、丁类)和其他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2和14米。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厂房或库房,应远离建筑物。

2、防火分区

建筑中为阻止烟火蔓延必须进行防火分区,即采用防火墙等把建筑划为若干区域。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最大允许防火分区面积为2500米2;三、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最大允许防火分区面积分别为1200米2和600米2。一、二级防火等级的高层建筑防火分区面积限制在1000米2或1500米2内,地下室则控制在500米2内。防火墙应为耐火极限3小时的非燃烧体,上面如有洞口应装设甲级防火门窗,各种管道均不宜穿过防火墙。不能设防火墙的可设防火卷帘,用水幕保护。

3、安全疏散通道出口

疏散走道及楼梯的设置: 疏散楼梯是发生火灾时用于人员疏散的唯一通道,它必须是安全可靠的。特别是在有电梯、自动扶梯以后,疏散楼梯在垂直交通方面己退居次要位置。但在火灾情况下, 它是人们逃生的主要途径。

4、楼层的防排烟设计

烟气是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控制好的安全性保障人员全尤为重要。《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于高层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有较明确的规定。多层建筑无明确的要求, 但规范中明确规定建筑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进行烟控设计。商业建筑具有火荷载大、发烟量大及火灾发展迅速等特点。防火设计应本着安全、实用与经济的方针,尽量采用以自然排烟为主,机械防排烟为辅的防排烟设计方案。

(1)设置防火门的部位一般为疏散门或安全出口, 它既是保持建筑防火分隔完整的主要物体之一, 又是人员疏散经过的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时需要开启的门。

(2)自动扶梯出入口附近设置喷水幕帘,它能从不同的方向喷淋建筑内部,这将用于延迟那一层火灾早期阶段的热量、烟气和燃烧体进入电梯, 该系统与建筑物内的喷淋系统一起共同延迟火灾的蔓延,并为人员撤离提供时间。

三、建筑物还要设计安全可靠的防雷装置

建筑物防雷设施应包括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等八个技术环节。从设计到施工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随建筑物一体化施工的直(侧)击雷防护设施,其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尽最大可能去减弱雷击时对建筑物内的电磁效应,同时为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感应雷防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工程的土建部分同步进行。第二阶段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内的弱电设备安全,如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家用电气等,即建筑物防雷设施的感应雷防护部分,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同步进行。在第二阶段中应特别强调的是在安装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抗干扰(或过电压)能力比较低的电子设备前,首先必须弄清设备安装所在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接闪器、网格、防雷接地体的形式及工频电阻值、等电位连接、引下线分布、动力进线形式、高低压避雷器安装等情况;高层建筑还要了解均压环和玻璃幕墙接地的形式及过渡电阻值等基本设计参数,才能确定机房的位置、缆线的分布、接地系统的形式和限压分流等技术方案。否则,脱离实际的设计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四、强化报警系统和灭火装置

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前者的探测器有感温、感烟和感光等多种类型;后者主要为自动喷水设备,不宜用水灭火的部位可采用二氧化碳、干粉或卤化烷等自动灭火设备。设有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的建筑应设消防控制中心,对报警、疏散、灭火、排烟及防火门窗、消防电梯、紧急照明等进行控制和指挥。考虑到高层建筑以自防自救为主,室内消防用水量比室外的要大些,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40L/s(住宅楼为30L/s),是规范规定的建筑物消防用水的上限值。一般情况下,超高层建筑具备两种及两种以上使用功能。因此,其火灾延续时间为3.00h(住宅楼为2.00h),考虑到市政给水状况,由此可确定是否设置室外消防水池及其容量。

室内消火栓设置的技术要求:(1)消火栓充实水柱需经水力计算,且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0m;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3m。以避免浓烟高热对灭火工作的影响,又能保证消防队员正常使用;(2)消火栓间距在高层内不大于30m,在裙房内不大于50m,保证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同层内任何部位;(3)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1.00MPa,当大于1.00MPa时,应采取分区给水系统。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大于0.50MPa时,应采取减压措施;(4)高位消防水箱的消防储水量,一类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8米3;二类公共建筑和一类居住建筑不应小于12米3;二类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米3;(5)消防管网采取防超压措施。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流量―扬程曲线平缓的消防水泵,设置安全阀、泄水阀门等,避免超高压造成给水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第7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造型;影响因素;外部尺度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的不断加剧,发展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当今高层建筑已经大量而普遍存在,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等为满足其行政、办公用途而建。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造型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高层建筑的历史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历史久远,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体量巨大,视觉冲击力强,充分体现了现在建筑技术,美学,文化等魅力,对城市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建筑类型。

从遥远的古代起,人们就在建造高耸的建筑,人们通过建造高耸的建筑物来表达对神的崇拜,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两河流域出现的山岳台,古埃及金字塔,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以及中国的佛塔等。

现代的高层建筑,是商业世界竞争和相互推进的产物。由于高度是声望和公认的象征,在商业活动的推动下,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结合赋予了高层建筑特殊的建设背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这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大量造型迥异、色彩纷呈的建筑形象。

二、高层建筑造型设计思路

1.几何学的思路

几何形态是直线、规则曲线、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具有明快性、数量性、秩序性等特点,表现出很强的几何规律性。而对建筑而言,建筑中的体块是由面包裹的,面被体的走向和体的形成线所分割。现代主义者认为几何形式有简洁而又特殊的美学特征,他们创造抽象几何纯形式美所运用的词汇是:点、线、面、体、空间、质感和色彩等。可以说,几何形体是物质世界的概括和缩影,即利用三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来分析点、线、面、体的多变性,并进行分割与组合搭配,由此产生丰富的美感形态。

2.符号学的思路

在造型设计中,建筑符号的运用是重要的思路之一。以符号出现的造型方式往往以拼贴设计方法进行构思,从历史和传统中选取某种或数种典型建筑形式母题、部件或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指示性、图像性和象征性3类;建筑造型中的符号通常对应地分为这3类。指示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符号,如窗户的形象表达着采光、通风、眺望的功能意义;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这种所指和能指的因果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作为符号载体的构件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图像性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具有图像的相似形符号,高层建筑中应用的简化、变形、抽象的传统构件、具象的图案、文饰、门式、窗式以及装饰部位都属于图像性符号或它的复合体。象征性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联系的符号,通过这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关系;象征性符号给特定文化的某些东西赋予意义。

高层建筑造型中的符号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复合形态与交叉方式,以指示性符号为干、图像性与象征性符号为辅助的符号系统也是创造丰富建筑造型的重要思路之一。

三、高层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不论是什么时期,一些因素对建筑造型始终产生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

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域比较集中,并有时相互结合形成建筑群体。在高层建筑之间,高层与城市环境之间,有着许多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阳光与阴影众所周知,室内需要获取足够的日照,而高层建筑所形成的阴影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不利因素,高楼在附近投下大面积的阴影,给近旁的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如何正确处理高层建筑的日照与阴影问题,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2.功能因素

不同的使用功能对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体形要求均不一样。以住宅而言,每个住户都需要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每个房间都至少有一个外墙面开窗,这就要求高层建筑要采取凹凸、缺口、错位的平面形式。再以办公楼而言,现代办公楼对大空间的要求逐渐增多。大空间的采光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人工照明,但大进深的平面应使黑房间减至最少,所以这一类建筑要考虑平面形式灵活多变,立面造型相对自由。

3.视觉因素

如果对高层建筑的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近距离很难看到高层的全貌,而远距离时虽然很难看清细部,但能够看到建筑的全貌,对建筑的印象才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整体轮廓形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局部造型,对建筑整体要处理好式样、比例和尺度等关系。

四、如何正确设计高层建筑造型

众所周知,一般高层建筑的面积都在几万平方米以上,其建筑内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其成为一个完备的社会单元,所以,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要结合各片区的建筑高度分区来建构不同的城市空间景观效果。

高层建筑外部设计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建筑与城市环境在上要统一;同一高层建筑形象要有序;高层建筑形象上须有可识别性。

就建筑与城市环境在的统一而言,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

(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

(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就同一高层建筑形象要有序而言,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造型是由多种手法综合、灵活运用的结果,设计过程中绝对不能追求形式的奇特与变化,只有对形体深入的把握和发掘,才能展示出高层建筑内在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其造型设计,必须慎重考虑,同时兼顾环境、场地和视觉等因素,并注重整体性和简洁性,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高层建筑具有区别于国外的建筑特征,能够在国际建筑界内大发异彩。

参考文献:

第8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低压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城市中高层建筑逐渐增多,而且建筑高度也逐渐增高,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型设计关系到建筑用户的经济物资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健康等,因此必须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做好电气设计低压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工作。我国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对电气设计的安全质量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电气供电体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有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需求。因此,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电气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就应当加强对高层建筑实际供电需要、特点以及电气设备性质的考察,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的供配电系统方案。

1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基本设计要求

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设计项目,高层建筑电力负荷一般为Ⅰ类和Ⅱ类,鉴于高层建筑用电负荷量较大的特点,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提高对低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质量要求[1]。高层建筑因为楼层高,也就致使电线线路较长,因此也要注重电路的长度设计与维护工作。目前我国对高层建筑中的消防安全设计高度重视,因此也应当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用电安全设计,主要的消防用电设计内容包括消火栓传输水泵、排污水泵、应急指示灯、消防电梯以及其他照明设备等。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建设必须遵循安全可靠原则才能够确保其运行质量。

2高层建筑低压电源配置

2.1低压电源的配置要求

低压电源在高层建筑中的配置运用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注意事项。首先是非消防Ⅰ类和Ⅱ类负荷供配电要求。在供配电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可靠性,可采用双电源供电模式,保证在单线供电出现问题时,仍可进行持续供电。在民用建筑供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做到无论是系统主要电源还是备用电源均应当独立在双电源之外,消防配电系统的位置最好选在配变电处或者建筑电源处[2]。

2.2低压电源的干线配置方式

干线配置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选择。可以采用一台变压器和一个电源,对低压单母线进行分段;也可以采用两台变压器和两个电源,在分列运行之后,对低压母线进行分别分段。分别分段的方式在高层建筑尤其是在有大负荷需求的高层建筑中可以更为有效地保证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另外,还可以在采用一台变压器和一个电源的基础上进行低压母线分段,并经由电源线低压侧引出两个回路电源,此外,为了充分满足消防负荷用电,可以另设应急应用电源。

3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分析

3.1低压供配电干线分支模式

比较常用的配电干线分支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树干式分支、分区树干式分支和放射式分支。树干式分支方式需要将高层建筑中每一个楼层的主配电箱设置在竖直的电气线路通井之内,行程一个电气线路主干,通过接式封闭母线槽或者电缆穿刺线夹等使电气总线路形成分支。分区树干式分支与树干式分支有较大的差异,分区树干式分支通过对高层建筑楼层的分区来实现各个区域内的供配电工作,这种供配电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各个分区内的供配电系统可以根据实际供配电需求进行调整优化,提高供配电效率与可靠性。放射式分支的运用并不普遍,它主要应用在重要的电负荷以及建筑消防设备设计中,放射式分支具有专门的垂直干线回路,它与备用的回路相对独立,可进行灵活转换[3]。

3.2高层建筑配电设计

在预估高层建筑用电负荷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水平、电费等情况,计算楼层每个单位的用电负荷,在计算出整个建筑的用电负荷再根据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要求的变化,提高配电线路的设计,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确保可靠性和节约性。干线系统需根据建筑层数、面积等情况进行计算。

4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1供配电系统主接线可靠性分析

低压供配电系统的主线在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系统主线的设备比较多,而且在电气系统中的分部也比较广泛,复杂的现场条件使系统本身与设备操作频繁,在运行中出现故障之后往往会对整体系统带来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中应当采取系统集成的方式,尽量减少投资运行的总花费。为了保证系统主接线的安全可靠性可以采取380/220V的交流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方式进行供电系统设计[4]。具体到细部,普通照明以及一般性负荷最好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结合的供电方式,集中性的负荷供电则选用放射性供电单一模式。

4.2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可靠性分析

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中的备用供电系统一般采用发电机组,在使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其供配电的可靠性,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原则要求。在使用单台机组时,为了确保负荷安全,额定容量限定在1500kVA;在发电机组达到额定的转速时,进行分批投入负荷,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并且错开投入时间,有效降低母线的启动压降;为了降低经济损失,在高层商业建筑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应当尽快将应急电源投入使用,时间间隔越小,经济损失就越少。

4.3配单设备的可靠性分析

因为配单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能可能会对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配单设备选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其设计的先进性与安全性能。技术人员在继电器保护设备以及变压器的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其性能。配单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就会使它更加具有错相保护能力,从而提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整体运行可靠性[5]。在高层建筑中最好选用具备良好防火性能的箱型干式变压器,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灾害的生发,或者降低火灾的损失。

第9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

容积率的制定

(目的:了解地块的容积率是如何制定的)

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合理确定容积率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城市规模与经济实力;地区地理条件和日照间距;地块用地性质;城市土地级差;开发建造方式与形体规划设计;城市环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容量;综合防灾的要求。

二、最佳容积率的理论:

(一)

边际收益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

1)

所谓边际收益MRP(Marginal

Revenue

Product)是指每多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值。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要说明的是:当其他投入量一定时,连续地增加某种投入量,会使总产量的增量呈递减的趋势。

图1中的MRP为边际收益曲线。在土地面积固定时,要增加建筑面积只有加高楼层。初始,第三层的楼价往往高于第二层,第四层的楼价高于第三层。但是,超过一定层数后,楼层愈高,售价愈低。所以,MRP曲线开始时由下向上,达到某一建筑面积后又由上向下延伸。

2)

边际成本MC(

Marginal

Cost)是指每多增加一个单位投入品所增加的成本。

这里的边际成本是指每多增加一个单位建筑面积所增加的成本。建三层楼比建两层楼的单位成本要低,但超过一定层数后,则楼层愈高,整个建筑物的单位面积分摊的成本也就愈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层建筑对结构和材料的要求更高,使得造价增加。

楼层愈高,则电梯、消防、供水、空调等基础设施和设备安装费用愈高。

楼层愈高,建设期就愈长,从而使得投资风险增加。

(二)

最佳容积率的确定

图1中MRP曲线与MC曲线描述了物业开发收益与成本的一般趋势。

设MC曲线代表了物业开发的所有支出,包括发展商的正常利润在内(不含地价),则物业开发的总收益应为MRP曲线。由地价=总收益一总成本(含开发商利润)可知地价的儿何意义在图1中应表示为Y轴与MRP和MC曲线所包围的面积。

根据经济地租理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地价有最大化的趋势。故楼宇的最佳建筑面积应为Xo

(MRP曲线与MC曲线交点所对应的x值),PQYo所包容的面积就是发展商所愿意支付的地价。若MRP,

MC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曲线,那么PQYo就代表了这块土地的市场价值。若将Xo换成X1。则地价会损失掉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同理,若将Xo换成X2,地价也会损失掉如图1所示的一部分面积。

因此,要使得地产价值最大,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最佳容积率的选择应该是唯一的,即为MRP=MC时求得的解Xo,这一点也是使开发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的选择。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即: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地价与最佳容积率是由物业售价和边际成本共同决定的。

注:房地产开发成本:

1.土地使用权出让基准地价;2.

土地征用费用;3.

动迁安置成本;4.

基础设施建设费用;5.

建安成本;6.

其他税费;7.

贷款利息。

三、图1所反映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趋势。

现实中的容积率和建筑收益、建筑成本可能是逐层(数)变化,不可能是一条光滑曲线,收益、成本和地价将表现出阶段性的“门槛”变化。

每当进行一定规模的房屋建设之后,新增加一个单位的建设费用将超过原来的平均成本,换言之,原先的平均建设费用将不足于增加规模的开发。在我国,房屋建筑按照一定的层数分类:4层以下为低层,4至6层为多层,7至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还有超高层。不同类型的建筑,其结构、配套设施以及建设周期不大一样,但同类型(按层数分类)的建筑成本影响因素却比较接近,建设的单位成本大体相同。譬如,一、二层和三、四层建筑的地基处理花费相当,从平均成本来看,后者可能低于前者;多层建筑不需要配置电梯设备,地基处理也比较简单,但水、电、消防等投资却高于低层建筑;一旦考虑建造中高层、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基础处理和内外部设施的投入将逐类增加,尤其是建设周期的相应延长,投资利息的增多,使整个项目风险大大增强。所以,如图2所示,不同层数的建筑成本好象一道道门槛,呈阶梯式上升。

同样,.一般多层建筑的住户倾向于楼层中部的居室。在天津,三四层、二五层、一六层各属一档,房价相差10%~20%。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的兴起,高层住户的眺望、通风、日照等条件大为改善,往往达到一定层数后,建筑的销售价格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然后又在逐渐上涨中趋于下降。如图3

由于房地产开发收益和成本存在“门槛”现象,使地价和容积率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复杂。理论上.楼面地价(即单位房屋售价与单位建设成本之差)存在最大值,而容积率的提高,可能使单位面积的地价起伏跌宕。因此,从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核算入手,分析地价的变化规律。

假设商品房单方售价为Pm,单方成本为Cm,土地价格(单位土地面积)为Xo,单方利润为Lo,利润率为l,房地产开发周期为T,利息率为r,利息折算系数为K,税率为t,建筑总占地为A,容积率为f,根据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核算惯例,商品房价格可以由下式表述:

商品房价=总成本+土地费用+利息+利润+税收

Pm·A·f=Cm·A·f+Xo·A+(

Cm·A·f+Xo·A)·r·T·K+(

Cm·A·f

+Xo·A)·l+Pm·A·f·t

f=Xo/

[Pm

(1-t)

/(

l+r·T·K+1)-Cm]

【1】式

【1】式说明,在某一开发项目预期利润率明确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会带来建筑成本、建筑周期增加,由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还相对稳定,而且楼层的增加可能使平均售价Pm略有下降.因此新的单方经济剩余反而下降,开发商所能提供的地产费用变得不稳定。这也说明单纯提高容积率不一定会带来地价的增长,而且从数学推论上考证,一定预期利润的假定下,最大的地价还是存在的。

【1】式可变形为:

l=Pm(l-t)

/(Xo/f+Cm)-l-r·T·K

【2】式

【2】式说明,在某一开发项目的土地费用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房地产商试图通过提高容积率来提高利润率,将会出现两种可能:(1)在提高同一类型建筑的容积率,假设将原来7层增加到9层,由于Cm、T都比较稳定,f增加,1也增加;(2)由较低建筑改变成较高的建筑类型,假设由多层为高层,这时Cm、T都随之增加,1的变化情况很不明确。显然,在高地价地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容积率,楼面地价(Xo/f)降低的幅度可能超过单方建设成本Cm增加的幅度,[Pm(1-t)

/(

Xo/f+Cm)]可能大幅度提高,利润率有所上升;相反,在低地价地区,采取这种提高容积率的措施很可能是一种冒险行为。

由于土地开发的收益和成本存在“门槛”现象,使土地价格可能出现多峰极值和门槛的情况。地价随容积率变化的曲线并不是圆滑的,而呈折线状,在不同的容积率范围内,存在不同的最高值,类似群峰起伏。“门槛”则反映在地价占整个商品房销售价格的比例上,在不同的容积率变化范围内比例表现出分段式跳跃。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某一项目的地价和容积率的递变关系来说明。

图4表示该项目不同楼层总数(容积率)下所对应的地价系数(指以4层建筑时地价为基数换算出来的相应比值)情况。图形显示了在一块综合用地上,对应不同的开发强度,可能出现几个地价峰值,本图至少有3个。从1层到9层建筑(容积率0.27一2.45),最高地价出现在盖9层的建筑;10层建筑的地价陡跌,随后一直上升到12层,但此时的地价尚低于仅盖9层的建筑;13层和10层一样下跌,一直到盖20层以上建筑(容积率为5.33)时,地价才逐渐超过9层建筑。由此可见,从有效控制容积率的角度看,9层和12层都是该地段可供选择的建筑“门槛”。

图5反映不同容积率状况下,地价占商品房价的比例。很明显有两个特点:(1)容积率越高,地价所占的比例越小;(2)一定的容积率范围内,这种比例趋向于一恒定水平,如2至6层建筑物(容积率从0.54—1.63),基本维持在33.7%的水平,而一旦达到某一容积率“门槛”,比例将有跳跃性的变化。

容积率区间

(目的:不同容积率的楼盘,对其建筑量、高度、空间环境形成感性的认识)

一、住宅容积率一般在土地拍卖时已确定,只有什么产品适合什么容积率的问题了:

1.

0.0~0.3:这是非常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2.

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环境还可以,但感觉有点密了。如果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3.

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如果组合3~4层,局部5层的楼中楼,这个项目的品位就相当高了。

4.

0.8~1.2:全部是多层的话,那么环境绝对可以堪称一流。如果其中夹杂低层甚至联排别墅,那么环境相比而言只能算是一般了。

5.

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会是一大卖点。

6.

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7.

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8.

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

9.

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10.

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感性的认识:

(一)

空间

(二)

平面

0.24-0.67

0.83

0.96-1.20

1.22-1.31

1.37-1.45

1.49-1.53

1.59-1.61

1.63-2.02

2.30-2.49

2.50-5.00

容积率微调

(目的:住宅产品类型确定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的方法)

一、不同地块类型,增加层数,对容积率的影响不同。

(以建筑密度对容积率贡献为依据)

(一)

分析。(规则:以多层(6层)为例,满足动静分区,满足消防要求。单排楼栋,楼间距22m,多排楼栋,楼间距27m。单位:米。)

a)

城市道路在地块的北(或南)侧

建筑密度随地块南北向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建筑密度随地块东西向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b)

城市道路在地块的东(或西)侧

建筑密度随地块南北向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具体随路网布局规律的不同会有些变化

总的来讲建筑密度随地块东西向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具体随路网布局规律的不同会有些变化

c)

例外:城市道路在地块的东(或西)侧

车行道路依靠楼间距

(二)

指导性意见:

东西向长的小地块一般建筑密度较大;利用楼间距做车行道多的,一般建筑密度较大。

(三)

规范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0.6-1的规定。

表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

住宅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Ⅵ、Ⅶ

Ⅲ、Ⅴ

低层

35

40

43

多层

28

30

32

中高层

25

28

30

高层

20

20

22

注:

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二、提高容积率的方法

(一)

规划布局:

a)

“小区一组团一院落”三级布局:以住宅组团为小区的基本单位(一般为300~500户),一个小区由多个组团围合成一个公共绿地或公共中心,组团中各住宅单体通过退让形成各自的组团级绿地。大量多级化的绿地使得建筑密度降低,导致相对较低的容积率。

b)

“小区一院落”两级式布局:组团级的道路与绿地被集约用于提高建筑密度和创造良好的小区中心绿地与宅间绿地,形成了“居住小区一院落”的二级规划结构来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形成各具特色的居住环境空间。

在住区中,住宅院落绿地较组团绿地和中心绿地的使用频率更高,更利于邻里交往。人的交往过程中300人左右是构成一个交往小群体的上限,在一个大的群体当中,会细分为若干个小于300人的小群体,而在超过这一上限后,交往的亲密度有所降低。亚力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城市、建筑、改造》中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不宜超过274m。从对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识能力出发,人的视力在超过130-140m时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衣服、年龄、性别、轮廓等。居民从家中步行抵达时间不应超过5分钟,即服务半径300m左右。通常说来,居民使用某一公共空间的频率与其距离它的远近成反比,服务半径过大,自然会降低居民的使用频率,不利于强化社区关系。

c)

街区邻里式布局:高密度的街区邻里式布局在用地上突破了传统住区三级结构模式,传统的中心绿地、组团绿地被淡化,被更高密度的使用土地所代替,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建筑布局。小区的空间环境品质主要通过围合街坊的内向庭院所体现。

d)

城中区院落式布局:城市中心区由于用地紧张,住宅项目用地多数较小,多采用高层形式以获取较高容积率。由于建筑采用周边围合式布置,因而有效地的隔绝了城市嘈杂的外部影响,且提高了住区建筑密度;其次,高层形式在达到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因日照间距要求,具有较大宽度的住宅院落,在加宽的住宅院落下设置地下停车库,有效地解决了停车与绿化争地的问题,从而达到节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目的。院落式布局同时有利于形成“非穿越式”内部院落空间,创造有归属感的社区交往环境。住宅沿城市道路或院落进行周边式布置,形成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内向院落空间,其具有安静、安全、归属性等特点,有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邻里交往场所。

e)

建议:根据地块合理选择规划布局、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二)

住宅单体设计:

a)

加大进深,减小面宽,进而提高建筑密度。但是,这样有可能牺牲掉通风和采光的质量。

b)

降低层高,减少了建筑高度,可以缩短建筑间距(和日照有关),从而提高容积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3.6.1

普通住宅层高宜为2.80m。

3.6.2

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

3.6.3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10m。

3.6.4

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20m。

3.6.5

厨房、卫生间内排水横管下表面与楼面、地面净距不应低于1.90m,且不得影响门、窗扇开启。(是为住宅节地、节能、节材、节约资源)

c)

住宅顶层坡顶、北退台。当坡屋顶坡度充分考虑当地大寒日太阳入射角度的情况下,日照间距可以从北向檐口处计算。

d)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