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原理范文

病理学原理精选(九篇)

病理学原理

第1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县级医院 感染病人 病原学检查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32-02

病原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充分重视?病原学检查在医院感染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二重感染及交叉感染,减少产生耐药菌株等[1]?但结合县级医院工作实际情况,由于临床医生送检意识淡薄,缺乏规范的病原学检查管理制度,忽视病原学检要性等,导致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送检率偏低[2]?基于这一状况,我院为有效发挥检验科在病原学检查中的重要作用,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出台了相应的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的管理措施,获得了较佳的临床实践效果[3],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简介:田启红 女 (1977-1) 贵州岑巩人 土家族 大学本科 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工作和研究方向是临床检验工作微生物方向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3216例患者资料?以实施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后,即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的1622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864例,女性758例?以实施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之前,即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的1594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11例,女性783例?两组在患者例数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4]?

1.2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加以分析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为436例(26.88%),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为421例(26.41%)?经过比较,两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数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观察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数为376例(86.24%),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数为127例(30.17%)?经过比较,两组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自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管理措施出台后,我院应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显著提升,明显高于管理措施出台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3.1完善管理制度

为提高县级医院感染病人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我院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入院病人,如诊断为院内感染或不明原因感染,主管医师必须及时开具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验单,并由护士按照规范步骤,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检验科细菌室工作人员应对标本质量予以检查,如符合要求则立即行细菌培养?临床医生应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建立完善的奖惩措施,由感控科人员对临床医生每日收治的院内感染或不明原因感染病人资料进行抽查,监测临床医生是否行病原学检查[6]?

3.2加强相关培训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病人病原学标本送检的重视,我院检验科会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以督促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标本?送检,并合理选择药物?培训内容包括标本采集的正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病原学标本的合格率及送检率?指导护士确保标本运送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免外界因素对标本造成不良干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3提高检验水平

为实现临床医生自觉送检,应加强县级医院检验科基础建设,并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以确保检验结果对临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让临床医生在病原学标本送检后明显获益,提高主动送检的积极性[7]?县级医院检验科通常设施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检验报告出具较晚,明显滞后于临床工作,难以满足临床医生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县级医院不应仅重视临床科室建设,还应提高对检验科的重视程度,扶植检验科发展?加强检验科细菌室的仪器配备,并增加检验科细菌室人力资源,为细菌室检验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及学习机会,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缩短药敏试验结果时间,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卢乙众,刘建军,刘小红.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801-4803.

[2] 杨惠,鲁速,朱春鹏,等. 某县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构成与耐药性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9):391-392

[3] 任崇松,于晓燕,粱建英,等.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 西部医学,2014,26(1):63-64

[4] 王文新,周形. 县级医院提高感染病人病原学检查的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旬刊,2011,24(8):3829-3829.

[5] 张丽华,易爱玲,叶芳. 提高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的方法[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9).

第2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病原生物 免疫学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家德纳教授提出,主要内容就是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立存在的认知领域,即不同的智能体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一自省智能、交往―沟通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商”的概念,而更加注重人的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更加尊重人本身的特质,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只用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人的优秀与否。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兴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

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教务系统统一安排,每年都延续着上一年的传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的范畴,难免枯燥生涩,教学局面始终是教师讲得很卖力气但是学生依旧很难懂。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弊端的,他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新的生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而不再是简单的为了成绩学习,教师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不再以成绩论高低,让学生在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掌握了各项试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上,教师只顾着埋头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认真负责地准备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发掘学生多元潜力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带动了校园教学资源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只是在书本上,而新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媒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变得广泛起来,全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不仅出现了视频影像,还有很多师生共同表演的“细菌”“病毒”“过敏原”等角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变得生动有趣。

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

多元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各个方向的智能潜能,下面我针对多元智能的8个方向分别阐述。

1.言语――语言智能

所谓的言语――语言智能,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今的“90后”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下降,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用各种聊天软件,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语言的实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来不断地训练。例如,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如叙述抗体的类型与生物学活性,细菌与病毒的差异,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既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

逻辑能力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基础医学又是一项分析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逻辑能力差是很难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补体章节的学习中,针对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就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激活物、活化顺序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体系,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视觉――空间智能

这就要训练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再用眼睛复原二维平面的图像,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并且用红蓝铅笔绘制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绘制图谱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空间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很重要,因为基础医学主要是以实验为主,一个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往往可以使一个实验项目事半功倍,无论是细菌培养时对接种针的使用,还是在显微镜下手眼协调观察细菌的形态,都是很好的训练过程。

5.交往――沟通智能

学术的传播与进步都是在讨论与争执中进行了,每一项新的实验发现都要经过无数辩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互相辩证,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地碰撞中逐渐学会沟通的方法。

6.自然――观察智能

科学都是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进步的,观察能力也是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一切细微反应的能力,如在实验课中观察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并且让学生自己记录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7.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的节奏,最能唤醒一个人身体中潜在的能量,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一定的韵律,使之朗朗上口就会方便学生记忆。

8.自知――自省智能

学习贵在自知,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身学习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评估,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结束语

医生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大多数医学生以后都要步入临床医生的行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又是临床医生很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很好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探讨 [J] .卫生职业教育,2008,(05).

第3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5-01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但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状况以致出现心理疾病并导致各种不良后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学生中16%到25.4%的人有心理障碍,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而且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上升。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往往使他们心理扭曲,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甚至引发诸如校园暴力、自杀等各种极端事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新生、毕业生和贫困生是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群体。

一、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新生的心理疾病主要产生于生活不适。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生活环境、学习竞争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在这个时候,一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这些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而导致休学、退学;因为不善社交而使个性变得孤僻、冷漠,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二)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产生于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 “大众教育”,社会上技校生、“海归”派、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尽管学生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早已熟知,但严酷的现实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这让毕业生的失落感增强,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此时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来想要干什么。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胆怯、信心不足、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等心理问题。

(三)贫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产生于经济困难。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上会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交不起学费和缺少生活费,他们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所以,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经济上的重负,使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贫困,他们会在同学面前感到痛苦和羞愧;因为贫困,他们会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因为贫困,个别贫困生还会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做出极端的行为。

通过对三类大学生群体心理疾病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和学生个体的前途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建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三类学生群体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

(一)新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对待新生生活不适应和社交困难的问题时,新生应尽快把自己的疑惑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则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及时通过开班会或者个别谈话等形式让学生懂得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与以往不同的: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的呵护和溺爱,面对的是如何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行动;面对的是如何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社会相处;面对的是在没有人鞭策着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学会自觉学习。老师要告诉学生,每个大学生都是这样从不懂到懂,从无所适从到应对自如的。学生懂得了这几点,有了心理准备,就能很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向上的精神迎接新的生活。

(二)毕业生心理疾病的解决方法。在解决毕业生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一要着眼现实,不盲目攀高;二要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具体说来,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学校应通过讲座、召开班会或模拟招聘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状况,正确认识被自己认为是优势的含金量以及被自己认为是缺点的正面效应,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样,学生在真正择业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有目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做出正确选择。另外,毕业生还应该把择业看作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以这种准确的定位和平和的心态去应聘,相信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第4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一、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哪些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记忆,完成由学懂到学会到学好的转变。

第5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危重病人镇静镇痛

一、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的条件所限,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病人的舒适性重视不够。然而,此类病人在诊治期间的疼痛不适往往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疼痛可引起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②疼痛使胃肠道动力减弱,甚至引起胃肠道并发症;③疼痛尚可限制咳嗽和深呼吸并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在胸部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时常遇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和缺氧的情况。

在危重病人倡导和进行镇痛治疗,除了人道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之外,其临床意义尚在于:①调节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尽早使组织、心肌氧耗和高交感活性引起的生命重要器官的高负荷状态(这些对危重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恢复正常;②改善损伤后的继发性分解代谢亢进,促进机体有氧合成代谢及创伤愈合,维持免疫功能;⑧减少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④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血栓和有关肺并发症和肺梗塞的发生率。

二、危重病人镇静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危重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常常是同时采用5~10种药物,由于机体组织血供下降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此类病人CNS对镇静镇痛药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许多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镇静药尤其是异丙酚、苯二氮革类以及镇痛药(通常是阿片类药)是主要用于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药物。

2.1异丙酚

近年来在危重病人采用异丙酚镇静日益普及,但在这类病人长时间连续输注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尚不充分。Bailie等在12例ICU病人以2.6mg·kg-1·h-1的速率连续输注平均达86h,并对其清除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停止输注后,血浆异丙酚浓度在初始的10min平均下降50%。其他报道表明24d连续用药后无快速耐药或蓄积。然而,异丙酚在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苯二氮革类

其中咪唑安定是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革类药,最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然而,有报道在高龄病人反复应用咪唑安定可引起清除过程的延迟和蓄积作用。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①病人对输注速率需求方面;②一定水平镇静程度的稳态血药浓度;③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在一些危重病人长时间镇静后咪唑安定的蓄积作用的观察包括感染性休克、低心排、低蛋白血症、肾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腹部大手术后病人。这种蓄积现象可能的解释为:由于咪唑安定具有非常高的肝脏排泄指数,而肝血流的下降造成该药一定程度的蓄积。

2.3阿片类镇痛药

静脉吗啡是ICU病人常用的药物,但在危重病人吗啡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Macnab等对休克病人的观察表明吗啡的清除半衰期明显延迟(为13h),而非休克病人仅为6h。在危重病人常见的因素(如肝血流减少、感染性休克、高龄、近期手术、低蛋白血症、肝外代谢途径即胃肠道排泄减慢)均可能影响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危重病人硬膜外吗啡或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用药原则应根据不同疾患的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特点选择用药(如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心脏手术后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创伤病人等)。此外,应考虑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根据单次静脉注射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的不同,可将镇静镇痛药物分为超短效(作用时间<5min,如异丙酚),短效(<15min,如咪唑安定、阿芬太尼),中效(<30min,如chlormethiazole)和长效(>30min,如安定、吗啡和度冷丁等)。应强调在一些病人,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明显延长。各类药物在危重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中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对于数天之久的镇静镇痛,可采用长效药物,而在最后的24h改为超短效药物以便长效药物的预期从体内清除。

可在采用长效药物后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采用拮抗药,然而,在危重病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可因疼痛、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采用苯二氮革类受体拮抗药氟吗泽尼(flumazenil)较为安全,其适应证包括:①机械通气需脱机的病人;②单纯苯二氮革类药物过量;③脑亡测试;④昏迷的临床诊断;⑤肝性脑病等。

总之,在危重病人、创伤和手术诱发的机体应激反应,特征性地表现为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恐惧、焦虑和疼痛可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有利于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危重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应当强调在危重病人镇静药和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因此,必须注意给药剂量个体化,对镇静、镇痛强度进行经常性的监测。

参考文献

[1]WoodhouseAetal.Anaesthesia,1997;52(10):949.

[2]ThorpeSJetal.Anaesthesia,1997;52(12):1144.

第6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49-02

一、植物病原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植物病原学是农业院校或综合院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许多课程具有密切联系。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是该课程的基础。但是,其中除了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各个院校必开课程外,其他课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甚至未被设置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以上课程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开设直接影响了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植物病原学课程,同时也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园艺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课。尤其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与植物病原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植物病理课程相比,植物病原学课程不是强调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也很少涉及到“病害三角”等内容,而是更多地单从植物病原生物自身角度来展开。可以把植物病原学理解为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而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和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应用与实践部分,放入到其他课程(如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病理学)中去学习。植物病原学只是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应该把植物病原学看成,与普通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等课程的平行课程。

二、植物病原学是否单独设课的分析

一些院校已经把植物病原学作为独立课程进行设课,但一些院校并未将它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设课,而是把植物病原学的知识拆解成两部分内容:微生物基础部分与病原学部分。微生物基础放在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中学习,病原学内容放在普通病理学部分学习,或者都一并放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学习。

植物保护专业几乎都会把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但是是否开设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或者把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作为必修课,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设置。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又未开设植物病原学的院校,或者把这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或者两门都作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加重了普通病理学的教学难度,要求普通病理学课程的学时数必须加大,这也给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加大的教学内容,使普通病理学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其教学内容。加大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往往导致较差的教学质量。例如,一些学生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了解了细菌与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的不同,但由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课程,却还未能区分真菌与细菌菌落的不同。这显然和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有一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院校同时开设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但未设置植物学病原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学)分担了一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性不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量依然庞大,依然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这也是许多院校增设植物病原学课程的重要原因。微生物学,虽然能介绍到一部分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但是并未包含另外两个植物病原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知识。而且,植物病原微生物只是微生物中的一小类,很难在微生物学有限的课时内,学到足够的针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例如微生物中的病毒部分,包含了噬菌体、噬真菌体、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几个部分,又通常把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针对植物病原学部分的植物病毒只是作为一少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够的。

如果在植物保护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难以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同时设置成必修课程,建议保留的是植物病原学而不是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这样有助于完成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使其成为专业型人才。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或者放入植物病原学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进行学习。当然,在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设置成必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植物病理学知识。

三、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明晰了上述植物病原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设置植物病原学课程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制定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植物病原学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植物病原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与细菌)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理解植物病原线虫生物学知识,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病理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植物病原学中应该抽出足够的学时,介绍微生物学基础,其中重点介绍真菌、病毒与细菌。因为植物保护专业多门课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知识,植物病原学课程应当一定程度上尽量承担传授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任务。当然,如果在课程设置时,加开了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或细菌学,那么应当避免在不同课程中,过多的重复讲授相同知识点。

对于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院校,植物病原学可以将更多的学时,用在以下知识点的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鉴定;致病的特殊细胞结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病原生物致病性的遗传基础;以及代表性植物病原生物等。

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设置时,还应当注意把重点放在病原生物自身;当涉及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要更多的从病原生物这个角度入手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应当更多的交给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其他课程去介绍。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方面,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第一章内容应当首先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有了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剩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介绍。第一种,按照植物病原生物逐一介绍。这样的方式,非常适合多个老师进行合作介绍。由于植物病原生物跨了多个生物界级,几个老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配合完成,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式。例如,植物线虫学部分,由专门从事线虫学研究的老师传授更好。另外一种安排方式是,将植物病原学知识分为:分类鉴定、特殊细胞结构、致病的生理与生化基础、致病遗传基础、植物病原物的生态、典型植物病原生物等,几个章节;然后,在章节中,再根据不同病原生物进行逐一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在章节内比较不同病原生物。这种安排,也要求学生有着更加良好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四、植物病原学中的不同植物病原生物

在五个病原生物的介绍中,不应等量设置学时。单从植物病原学角度讲,学时由多至少,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线虫,最后少量介绍寄生性种子植物。这样,也与不同病原生物造成植物病害数量和引起的经济损失相符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院校加开了其他课程,来专门学习某一种病原生物,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例如,一些院校加开了普通真菌学课程或植物病毒学,那么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在课程中,适当调整内容安排,将学时更多的应用在未独立设置课程的病原生物上和不同植物病原生物的比较上。另外,一些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与迎合社会需求,可能开设了线虫学,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注意避免重复。

五、其他问题

教材的选用方面,微生物基础部分可以参考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等相关书籍;植物病原学部分可以参考《植物病原真菌学》[1]、《植物病原病毒学》[2]、《植物病原细菌学》[3]、《植物病原线虫学》[4],以及其他相关的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书籍。在代表性植物病原物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除了参照病原生物本身的重要性外,应该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地理位置及学生未来去向,选择合适典型病原物进行讲解。另外,在植物病原学具体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例子的选择和侧重点方面,应当突出“植物病原”与“致病”这两个关键词,包括在植物病原学课程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也应遵从该原则,尽量避免只是简单讲解模式微生物,而忽略了植物病原这个关键词。

六、结语

植物病原学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植物病原课程的学习,对系统理解与学习植物保护专业中植物病理方向的其他课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植物病原学的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受到了整个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情况的影响,同时不同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也会影响它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谢联辉.植物病原病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第7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0-03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本科生所选专业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笔者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本科生《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并适当结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进行讲授,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包括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等。各论部分主要按照作物种类对主要植物病害进行讲解,包括水稻病害、小麦病害、棉花病害、杂粮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大、基础性较强、知识面广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内容日益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形势需要,我校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参考最新教材,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不断跟踪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将植物病理学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融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并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

一、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

植物病原种类多,分类系统复杂。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植物病原分类系统不断变化。例如,之前我国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大多采用Ainsworth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归属于真菌界,下分黏菌门和真菌门两个门,真菌门再分成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共5个亚门,但是《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9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真菌分类上,将原来的真菌划归三个不同的生物界,即原生动物界、藻物界(假菌界或管毛生物界)和菌物界,并且这一分类系统逐渐被认同,在最新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均采用了这一分类系统。同样地,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系统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不断有新的属、种报道。所以,应该对教学内容中的植物病原分类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韦继光等[1]认为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从病原学方面,介绍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变化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分类变化和最新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病原生物分类系统的变化,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二、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使得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其中有对某些知识的重新认识,有对某些知识的扩展,有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等。例如,近几年小麦条锈病菌转主寄生现象的研究新成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认识到小麦条锈病的转主寄主有小檗[2,3]和十大功劳[4],小麦条锈病菌整个生活史中转主寄生现象不容忽视,其生活史过程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并且转主寄主小檗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小麦条锈病菌的变异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等有了重新认识。2004年,Sesma和Osbourn[5]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可用侵染叶表不同的方式侵染水稻根部,形成根部病原菌所特有的侵染钉,并且侵染维管束组织,导致系统侵染,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真菌可以改变侵染策略,改变其生态位,促进了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发展。近年来,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补充了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的识别机制,包括病原生物关联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病原生物效应分子识别等。在讲授植物抗病性时,重点补充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植物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基因沉默、活性氧迸发等。我国对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了重新制定,植物检疫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5月29日我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1992年7月25日由农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同时废止。2009年我国农业部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该次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与2006年的相比,总数量由43种下降到29种,减少了14种,其中撤消了15种,新增1种,更改2种。在讲授植物检疫部分时,及时补充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植物病原鉴定技术、病害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病原鉴定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同时,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病害监测方法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病害测报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在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和病害流行时,补充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在讲授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时,补充介绍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无人机喷药防治病害等内容。对讲授的植物病害种类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新的重要性植物病害种类,按照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性、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等系统地进行知识组织。

三、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农业安全生产的关注,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等,一些新的病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植物病害防治理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从过去的吃饱需求,过渡到现在的吃好需求,从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过渡到不但追求产量,更关注质量,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防治必须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EBPM)的理念,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构建我国新型植物保护体系。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在有害生物治理方面,主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所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更新植物病害防治理念。2012年10月25日,我国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在中国植物保护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要求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进一步推进了有害生物治理的理念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补充了植物病害管理对生物安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6],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幻灯片的更新和补充

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笔者对教学幻灯片进行了更新和补充。通过网络收集和自己拍摄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数码图片,更新和补充了大量病原和病害图片,使其能更加清晰地反映病害的各种症状和病原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对一些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提供了参考文献,供学生进行阅读和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并且,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制作或收集了一些动画和视频,用于反映病原释放过程、病原侵入过程、病原传播过程和病害发生过程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相关教学内容,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制作成了一套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图像更加清晰的幻灯片。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了解学科最新研究问题和热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或改变过去认识的研究进行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文献发表,同时也有大量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文件、规范、法规等,信息量非常多,从中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困难很大,要较好地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做好关于植物病理学学科新进展的文献资料的甄别和筛选尤为重要。由于任课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全面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因此,加强多个高校有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交流,对于促进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

与更新教学内容相配合,笔者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传统知识和科学前沿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由于课堂学生多、学生缺乏兴趣造成的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7]。詹刚明等[8]在教学中注意了语言技巧的应用,笔者也注意了同样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认识。同时,笔者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20%、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另外,笔者根据更新后的教学内容,设计构建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考试系统,实现了试卷自动生成和计算机辅助阅卷。为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步开设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继光,袁高庆,赖传雅,等.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学科发展步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26(增刊):188-190.

[2]Yue J.,Szabo L. J.,Carson M.Century-old mystery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life history solv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s as an alternate host[J]. Phytopathology,2010,100(5):432-435.

[3]Zhao J.,Wang L.,Wang Z.Y.,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een berberis species as alternate host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and virulence variation in the pathogen isolates from natural infection of barberry plants in China[J].Phytopathology,2013,103(9):927-934.

[4]Wang M.N.,Chen X.M.First report of Oregon grape (Mahonia aquifolium)as an alternate host for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und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J]. Plant Disease,2013,97(6):839.

[5]Sesma A.,Osbourn A.E.The rice leaf blast pathogen undergoe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ypical of root-infecting fungi[J]. Nature,2004,(431):582-586.

[6]王海光,马占鸿,黄冲.植物病害管理与生物安全[J].植物保护,2007,33(3):1-7.

第8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驻马店地区 ;肾小球肾炎; 病理类型; 流行病学因素

肾小球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各有差异, 有着不同病理学类型。肾组织活检是目前诊断肾脏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它不仅能提供诊断、判断预后, 还能指导临床治疗。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各种病理类型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因此, 研究不同地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特点, 对于探索其发病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驻马店地区2011年1月~2014年7月开展肾脏活检病理以来的629例活检资料的病理学类型, 以期对河南驻马店地区肾脏病患者的病理类型进行总结, 以阐明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7月, 驻马店地区接受肾活检的患者629例, 均具有完整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其中男326例, 女303例, 平均年龄(40.2±14.7)岁。

1. 2 肾活检方法 美国 TERASON 彩色超声诊断仪, 弧形探头频率为3.5 MHz。美国 Pro-MagTM Ultra 全自动活检枪自动穿刺枪, 美国 Angiotech 16 ga×16 cm 穿刺针, 局部麻醉。经右肾下极穿刺获得肾组织。所有患者行光镜(包括HE、PAS、PASM及Masson染色)、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 部分患者行刚果红染色及乙肝抗体检查。

1. 3 病理分类标准 参照2000年国内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2]。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病因分析 已接受肾病理活检629例肾小球疾病构成比: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30例(84.3%),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94例(14.9%), 小管间质性疾病5例(0.8%)。

2. 2 性别和年龄分布 患者的年龄11~81岁, 平均年龄(40.2±14.7)岁。男326例(51.8%), 女303例(48.2%)。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男性多发, 男女比例为1.08:1,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男女比例为0.57:1, 以女性占优势, 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分布及男女比例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分布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膜性肾病218例(41.1%)、肾小球轻微病变122例(23.0%)、IgA肾病84例(15.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5例(8.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37例(7.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4例(2.6%)、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7例(1.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0.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0.2%);从总体上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性病例289例(54.5%), 女性病例241例(45.5%), 除了肾小球轻微病变男79例(64.8%), 女43例(3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分布及男女比例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 最常见的3种疾病依次如下:狼疮性肾炎46例(48.9%)、紫癜性肾炎12例(12.8%)、糖尿病肾病9例(9.6%)。在狼疮性肾炎中, 男 34例(36.2%), 女 60 例(63.8%);紫癜性性肾炎中, 男 4例(33.3%), 女 8例(66.7%);糖尿病肾病中, 男 6例(66.7%), 女3例(33.3%)。在继发性肾炎中以狼疮性肾炎为主, 并以女性占较大多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肾脏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629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男性占51.8%, 女性占48.2% , 男女比例基本相似, 与黎磊石等[3]报道的结果相似。肾小球疾病患者发病年龄以21~60岁阶段的人群较多见, 共有436例, 占73.6%, 与王明军等[4]报道的72.6%结果相近。这表明肾脏疾病的发病年龄在青中年人群中最常见。

3. 2 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年龄、性别特点及与病理类型的联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本地区最常见的肾脏疾病占84.3%, 其中又以男性患者多见(54.5%), 与王拥涛等[5]报道的河南北部农村地区相当。其好发年龄是青壮年, 以21~60岁间多见。在性别分布上, 除了肾小球轻微病变男79例(64.8%), 女43例(3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218例(41.1%)其次为肾小球轻微病变122例(23.0%)、IgA肾病84例(15.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5例(8.5%), 这与王明军等[4]相关报道一致。比驻马店地区2012年报道膜性肾病28.3%比例明显增高。膜性肾病的发病率近几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且越来越呈年青化, 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膜性肾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较易发现并就诊, 活检率高有关;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地域差别、人文因素引起膜性肾病患者发病率高。但驻马店地区膜性肾病比例之大, 仍令人震惊, 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而微小病变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发病情况国内研究的结果一致。

3. 3 继发性肾脏疾病患者年龄、性别特点及与病理类型的联系 继发性肾脏疾病中, 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72.8%)。其高峰年龄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高峰年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狼疮性肾炎仍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 占48.9%, 其次为紫癜性肾炎(12.8%)、糖尿病肾病(9.6%)。与杜罕等[6]报道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发病率相一致, 已考虑与环境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 通过对驻马店地区近年4来629例肾脏病理结果分析发现, 原发性肾脏疾病仍占绝大多数。但病理类型有其特殊性, IgA肾病发病有所下降,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具体原因值得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 Yahya TM, Pingle A, Boobes Y, et al. Analysis of 490 kidney biopsies: data from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Renal Diseases Registry. J Nephrol, 1998, 11(3):148-150.

[2] 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 17(4):270-275.

[3] 黎磊石, 关天俊, 刘志红, 等. 4298例成年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特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7, 6(2): 103-109.

[4] 王明军, 莫晓露. 1616例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类型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5):735-737.

[5] 王拥涛, 许清玉, 郭明好, 等. 919例肾活检资料流行病学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11(3):232-234.

第9篇:病理学原理范文

改革理念及思路

根据教育部高职评估要求,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一)课程设计理念

经过对企业的网络安全人才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大部分企业(非专业的信息安全企业)所需的技能为简单的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系统免疫这一类职能;对病毒的源代码分析、提取病毒特征码等技能要求可有可无。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需要将原有的病毒源代码反汇编、源代码分析技能转向实用的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系统免疫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打破计算机病毒原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础理论加病毒行为分析演示重点,结合反病毒高级技术的课程模式。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具体病毒样本为载体、以解决具体病毒带来危害工作步骤为依据,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分解嵌入到具体项目中。

(三)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

病毒原理及反病毒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