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精选(九篇)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

第1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经过长达1年7个月的准备之后,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即将全面实施。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全国妇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八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4月15日开始在全国的网络游戏中推广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其中,4月15日至6月15日为国内各网游企业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在网游中开发防沉迷系统,6月15日至7月15日为系统测试时间,7月16日开始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所有网游必须增加防沉迷系统,否则可能不允许运营。

据介绍,《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未成年人累计三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三小时以后的两小时为“疲劳”游戏时间,在此时间段,游戏收益减半,如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不健康时间收益为零,强迫未成年人下线休息。

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但损害了身心健康,也导致正常的学习、生活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造成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给社会安全、团结造成了隐患。社会各界一直寄望于政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网游防沉迷系统就是针对这种现象而开发的。

只针对未成年玩家

未成年人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大量未成年 人荒废学业,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甚至酿成了诸多悲剧。因此,首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管理,此次要求执行的防沉迷系统将有效监督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目前,未成年网游玩家占玩家总数的17.2%。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显示,云南网瘾严重程度最高,比例高达27.9%,北京排名第二为23.5%,上海最低仅为8%。这说明网瘾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没有直接的关系!调查发现,男性网瘾比例高于女性网瘾比例,未成年人网瘾比例较高,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其中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学生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年龄越大,上网成瘾的比例越低。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而30岁至35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最低,网瘾群体偏重于玩网络游戏。

防沉迷系统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为了有效管理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世界的身份和行为,网络游戏在运行的同时必须同步安装防沉迷系统外,还有三大认证帮助杜绝未成年人假借他人身份玩网络游戏。这三步认证分为注册系统、验证系统和查询系统,通过这三大系统,网络游戏玩家必须实名登记,只要有任何一个步骤出现与实际身份不一致的现象,玩家的资格将被取消。

玩家在注册网游帐号的时候,必须在“注册系统”中提交实名信息,然后由网络游戏运营商对该资料进行验证,确保准确无误后,再进入“验证系统”,公安部门会对相关资料进行验证,所有未成年人的帐号将被纳入防沉迷系统。此外,为了防止个别未成年人盗用他人资料进行登记,该方案设置了“查询系统”,方便家长在查询系统中查阅未成年人登记的资料,从而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世界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脆弱的实名制

不管是网络游戏实名制也好,或者是前段时间热议的博客实名制也好,政府仿佛都把实名制的重任交给了身份证。之所以把实名制也放到系统中,是为了更好的监控与管理网络游戏。但是除了认证的手续与步骤外,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中有什么特别规范、有效的防止实名做假的措施。虽然,方案中也提到国家将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名注册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但是网络游戏的玩家数量如此之多,要将其中的虚假资料一一“揪”出又何其之难。估计其中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如果,国家不能想出一套完善的没有漏洞的监管系统的话,实名制将只是摆设。

网游防沉迷系统的身份认证系统是构建在实名制平台的基础上的,一旦实名制平台中的实名资料真实性无法保障,网游防沉迷系统的身份认证准确性将无从谈起。由此,我们不得不质疑网游防沉迷系统此次严厉实施能否实现。

网上流传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他爸爸出差的时候,用他爸爸的账号登陆征途游戏,在游戏里“横行”了一番,要不是其耍“小脾气”,恐怕永远都没人知道这是个孩子。他说防沉迷系统本身是约束未成年人的,如果这个小孩自己在征途中注册账号,征途系统直接会拒绝,但如果你有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码,那你想玩多久防沉迷系统都管不着。

尽管现在的实名制是为了保护玩家资产,但与防沉迷系统配合后,是否就能真正堵住未成年人呢?而实名注册最大的缺点就是,未成年玩家可以拿别人的身份证注册,而网游公司根本无法判断。同时,有些软件能生成虚假但看似真实的身份证号码。另外,一些网游动辄几百万人上线,游戏公司很难完成这些海量身份证的甄别。

“使用他人身份证注册”其行为也带来弊端:目前网络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丢失虚拟设备、游戏账号等现象,如果想重新找回或争取相应补偿,游戏运营商必须核实玩家的身份,而如果注册信息与真人不符,那这部分玩家的利益就很可能得不到保障。假冒别人身份信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而这种行为是不能用系统本身来解决的。

目前,实名制认证的前景尚不明晰,网游防沉迷又急匆匆上台,如此短的时间内,游戏运营商们准备好了吗?实名制认证系统又准备好了吗?最后,网游防沉迷真的就能搭上实名制这班顺风车吗?前景如何?还需事实回答。

网游的道德法庭

防沉迷系统将上网时间“分级化”,倡导健康游戏,通过技术手段来严格控制网民在线时间,这有利于网民的身心健康,因为长期呆在网吧里,很容易患上疾病。这些道理讲出来谁都看的明白,但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别说是影响健康容易患病了,就算是影响了学业等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

网游上的道德法庭,大部分是由网络游戏公司自我监控的。过去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网游运营商对网民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其实网游公司扮演的角色,就是一面制造最好的利矛――最吸引玩家的网游产品,另一面又要防范利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需要造出较好的坚盾――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游公司在制矛上肯定会不遗余力,但在造盾上看起来也不会过于保守。毕竟经过开发和测试阶段后,所有的游戏将全部按照防沉迷系统的要求和标准运营。

从网吧经营者的利益出发,肯定希望网民24小时留在网上。如果一个网游爱好者,同时在玩两款以上的游戏,分别采用两个以上不同的帐号。在规定时间内,当一个游戏下线后又连上另一个游戏。那么,作为未成年人的网民还是留在了网上。

如今,防沉迷系统就要进入正式推出阶段,我国中小学生上网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其中,3600万高中学生中网民超过1800万;6000万初中学生中网民超过1000万,小学生中接触过网络的约有200多万。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以18至30岁人群为主,作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是有生存压力的。因为工作,他们没有太多时间花在网游上。而对于未年人来说,如何控制他们的钱袋子也是很重要的,让他们能上网但又不会迷恋网络,不会由于玩网络游戏而造成失学、死亡、患病这个道德法庭,最终还是需要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监管人具体评判。

而防沉迷系统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一个更深广的悖论:网游运营商异口同声表示业务量没有受到影响,那说明玩家的总体在线时间没有减少,那些“沉迷”的玩家只是变了个方式继续“沉迷”(如:原来是10个小时把一款游戏玩到底,现在则是10个小时分开玩两到三款网游);而如果防沉迷系统效果极为显著,就说明很多玩家的“网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网游运营商的业绩则会下降,网游产业进入低潮。怎样来解决这个悖论,只能留给时间来做答了。

须多管齐下

不可否认,这套凝聚着众多行政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心血的“防沉迷系统”得以推广,对社会、对家庭、对青少年个人来讲,都是一大幸事。但是,防沉迷系统还存在不少安全漏洞,一是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帐号进入游戏,在现有条件下仍然难以鉴定,并且,“这个问题谁都解决不了”;二是该系统解决不了换号的问题,玩家可以申请多个账号,即使在网游防沉迷系统监控下,这个号到时间了,可以换另一个号;三是如果玩家在合法运营商那里玩正版玩得不痛快的话,就会玩私服,这不仅让防沉迷系统失去效用。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网游企业已意识到“在线时长”并非最好的盈利手段,且不利于网游用户的后续粘性,早就“未雨绸缪”地找到了绕开“防沉迷系统”束缚的新渠道,他们在增加网络游戏竞技趣味的同时,将赢利模式从“在线时长”逐渐转到“免费模式”上,将赢利重心转移到了“装备交易”上,让玩家不打装备也能长时间“钉”在网上。还有不少网络游戏公司已经研发、推广出大量的新型的游戏。虽然谁都没有明说是针对防沉迷系统的,但从技术上看已经有这种苗头。

眼下,网络游戏已成了“洪水猛兽”的代名词,技术上的防范不可或缺,但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真正的“防网游沉迷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系统”,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一些网游公司为防玩家沉迷,实施“休息奖励制”,而非我们的“沉迷严惩制”,表面上似乎是一个道理,都是想让玩家不要沉迷,但正如教育孩子是“采取打击批评法”,还是“鼓励促进法”一样,需要每一个防沉迷系统推行者做出明智的选择,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国情,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韩国采用实名制将游戏账号和身份证联系在一起,保证一个玩家在一款游戏中只有一个账号,同时对网游进行了严格分级,并有一个很好的信用系统和支付系统――用手机支付。

当务之急,一是要完善技术层面上的可操性问题,及时修补有关安全漏洞;二是引导游戏产业向更深层次的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竞技性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大众娱乐;三是大力强化教育的唤醒功能,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手设置“防火墙”;四是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网络游戏中出现“经验值增长”、“虚拟物品”等功能,尽量减少让玩家沉湎其中的内容;五是壮大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执法人员和监督人员,同时把监督重点放在网络游戏开发商、商和运营商身上。如此,方能让“防沉迷系统”真正“防沉迷”。

从技术到人心

网游防沉迷是从游戏的技术层面来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问题。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厌学、逃学,以至彻夜不归、引发暴力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一些网络游戏之所以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就是因为它对未成年人有着强烈的诱惑力,一旦上线便欲罢不能。网瘾这个尚未收入各类辞典的流行词,或许在将来会成为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切片。

应该说,这套“防御”系统还是很人性化的,比起严禁未成年人进网吧之类的防范措施,也许更具可操作的空间。当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指望单靠一套这样的“防御”担当戒除“网瘾”的重任肯定不现实。防沉迷系统毕竟只是一种程序化的技术。另外,随着防沉迷系统的推出,网络游戏账号实名制也将出台,但是,如何判断、鉴别、防止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上网呢?所以,技术手段之外,我们还得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企业责任、学校与家庭引导的领域。

那些经营网络游戏的公司、开发网络游戏的企业,应该把“不损害玩网游者身心健康”作为基本的戒律。过去,很多网络游戏在设计上,就是要让玩游戏的人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沉迷其中,他们才可以赚到更多的点卡。殊不知,这种牟利是以游戏迷们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至于金钱的耗费和学业的荒废,还不在考虑之列。

第2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的大量开发,给大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娱乐空间,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性格、学校、家庭和社会给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无法从网络游戏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因此,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分析

1、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

大学时期采用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多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窄间,和大学以前的教育模式差异较大,衔接工作做得不够好,使得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能够较好的自我发展,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也是有人将大学一年级阶段作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键阶段的重要原因。

2、人际交往的困惑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加上成长环境比较单一封闭,容易养成倔强、任性、自私等性格弱点,这些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社会贫富分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更加使得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困惑不断增多。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在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中具有孤独、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在网上却表现得更加积极开放。

3、性格因素

据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群体大多具有以下性格特征:孤独、抑郁、内向。当大学生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中遭遇障碍,一部分具有孤独、抑郁、内向心理特质的学生就很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转而寻找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不良情绪、表达内在心理感情等的补偿平台,而网络游戏正好可以达到他们的要求,渐渐地网络游戏成了他们排除自己孤独、抑郁的场所,对其产生依赖性。

4、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正确导致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许多学生在大学以前收到家长的严格管教,来到大学以后,由于大学的生活自主性较强,缺乏自律的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同时,一些家长平时与学生缺少交流沟通,以及沟通的方式方法不恰当,对学生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性更强。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对策

1、科学引导法

虽然出现了网络防沉迷软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加锁的方法,就会有解锁的技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加强管理,科学引导,防治结合。学生互相监督,充分发挥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有制度确保能有效地执行让学生健康上网,科学引导,是防治成瘾的主要内容。例如,组识、引导有网瘾或有网瘾倾向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图形、多媒体编程,使他们既能学到计算机编程技术,义能缓解或矫治其网瘾。

2、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平等交流和良好沟通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正处于完善人格和人生观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老师和家长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在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不能一味的强制性禁止,而要把他们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苦恼,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安慰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构筑积极有效的防控体系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鲜花与毒草共生,文明与愚昧并存。因此,为了预防网络游戏成瘾和保证互联网自身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构筑积极有效的防控体系。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确保舆论导向。强化技术防范手段。一方面,严格执行《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对违反管理的网站、网吧要坚决打击和取缔,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加强行业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反动、黄色的内容进行过滤,对合法的游戏或限定的内容进行时问限制。2005年民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文化环境的提案》中建议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机构,严格审查进口游戏,积极推行游戏软件的年龄分级制。同时我们还需要建设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倡导全社会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的心理咨询,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活动

救助已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工作,使其与学校心理指导教师组成针对网络成瘾问题的救助志愿组织,帮助患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来。对已经沉迷上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有网络游戏成瘾症的学生,可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来矫正。对有成瘾行为的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要加强监护,禁止与染上“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来往,让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与该青少年结对;培养、支持健康的业余爱好活动;设法使该成瘾者与同龄人有良好的关系,使其不脱离正常人群。

5、校园文化,积极引导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兴趣迁移

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比网络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展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批评的兴趣和能力,鼓励他们的进步,把他们从网络迷恋中解脱出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集体生活的特殊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和团结友爱的同学交往中,建立自信,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分散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逐步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依赖定势,把兴趣迁移到自己的其它爱好和专长上。

总之,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不仅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矫正采取正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宏如.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第3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好处;危害

一、网络游戏的好处

1.放松心情,获得快乐

儿童在学习之余玩一会网络游戏能陶冶情趣,放松心情,忘记不愉快的事情。有些网络游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电脑游戏可以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以获得快乐。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可而止地玩网络游戏是有好处的。

2.提高应变能力

当今社会开发的网络游戏,设计精巧,人物完善,事态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随机的场景变化多种多样,所以说游戏在提高我们学生的应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充实课余生活

现在游戏的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适当参与可以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才能,更重要的是随着游戏内容的不断变化,成败得失都尽在掌握中,犹如亲身体验,为自己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

二、网络游戏的危害

1.休息、学习、运动时间减少

有趣的游戏内容,精彩的画面,有趣的设计,将儿童紧紧地吸引到电脑和手机前面。我们知道,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儿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网络游戏上,那么,花在学习、休息和运动上的时间肯定减少了。这样会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打瞌睡,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成绩下降以及运动量不足。

2.荒废学业

网络游戏容易使人沉迷,一旦上瘾将很难自拔。特别是儿童,没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即使老师正在讲课,学生心里可能不是想着如何打过游戏的关卡,就是想着下课如何瞒着老师和家长继续玩游戏。

3.有害身心健康

电脑屏幕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电脑,会引起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近视等眼部疾病。学生A去年戴上了眼镜,家长要求将他的座位调到第二排,在我和家长的交流中,才知道他近视的最大原因是玩网络游戏。由于家长不同意他玩游戏,他专门等晚上家长睡着了,才将家里的一个旧手机拿到被窝里打游戏,眼睛长时间面对手机,面对强光,已经被伤害了。

4.容易诱发儿童犯罪

一些中小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欲望,一开始从家长手中骗钱,到后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抢劫与斗殴,去偷去抢;或是在游戏室通宵达旦地玩,结识了其他坏青年,被“拖下水”。若是大人没能及时制止,儿童很可能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网络弊端和危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1.社会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加强互联网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要满足儿童对互联网需要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内容分级过滤势在必行,建立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设置儿童喜爱的栏目,用声、光、色、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内容引导青少年远离不健康信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校应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等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兴趣小组、文艺沙龙等,把儿童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校园生活中,帮助儿童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教师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4.堵不如疏,合理安排玩网络游戏的时间

家长、老师严格禁止儿童玩网络游戏,常常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让儿童抗拒家长、老师的一切关心、爱护。适当、少量玩游戏对儿童并没有太大坏处。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堵不如疏”这句话。学生C爱玩网络游戏,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常常管不了他。见他沉迷网络,成绩不断下滑,我和他母亲就和他签订了一份协议: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玩游戏,周末完成作业后,可以玩两个小时的游戏。在家长和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育下,他接受这份协议。有了良好的沟通,有了合理的时间安排,学生C的成绩不再下滑了,他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也解开了。

总之,上网对儿童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儿童的年龄注定他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他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因此,他们上网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让网络环境对儿童发挥其有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J].高等教育研究,2007.

第4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摘要:近年来,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就我校在校生上网以及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干预策略。而由于网络游戏成瘾造成的危害巨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游戏危害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0-0099-01

近年来,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而上网吧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有研究统计,我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大学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比例为7%,其中男生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生多,男女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0%和5.1%,男生人数比例约为女生的两倍,而网络游戏成瘾占绝大多数。网络游戏为什么那么容易成瘾呢?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上网成瘾症。上网成瘾症指的是当他的生理、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便有了一种逾越感,逾越感会反复进行,越成功越想去尝试。经调查统计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社会上网络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网络游戏中,网络游戏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游戏本身的新奇刺激,还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在现实世界不能获得的成功。 网游中是虚幻的,玩家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某角色扮演中,建构合乎自己理想的世界。在虚构的世界里,人们都是平等的,学生不用再去面对诸如家长、老师等在现实中必须听从的强权势力(尽管很多时候长辈们的目的也是为他们好),也不用去面临如学习、就业、考研等等无法回避的压力。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随心所欲自由地成长,可以做想做的渔夫、商人、医生、法师或者除妖斩魔救国匡民的大侠;可以通过组队战斗打怪而获得来自网络另一端玩家朋友们的用血与火缔结的真诚友谊(可能现实中是孤独的,没有几个知心朋友);可以在公平的规则下,通过自己努力增加经验值获取高等级和高级装备,从而获得其他玩家们的羡慕和尊重(在现实中,成功是受多方因素制约的)。可以说,在虚幻的网络游戏中,只要通过努力,你可以体会到个人成就感、获得友谊、获得尊重和赞许。这正符合了马斯洛理论中人类内心所期求的最高层次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所以网游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网络游戏上瘾就会表现出一些心理特点:进入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不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抑郁、易激怒、情绪烦躁;在网络游戏室玩游戏的实际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考虑过停止或减少进入网络游戏室,但不能自控;为了达到进入网络游戏室的目的,可以抛开学习和其它生活活动;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网络成瘾的危害很多,主要表现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导致人格异化。

长期迷上此类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在网吧玩游戏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影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长时间玩游戏机,如果过不了某一关,在心理上还会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后,一旦停止网络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它有意义的事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减退,食欲不振,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第三,网络游戏成瘾还会使成瘾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继而旷课、逃学。

三、影响人际关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有可能埋下悲剧的种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迷上网络游戏,势必大量占用有效时间,而使学习兴趣下降,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关键性因素有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都会与老师、同学产生交往障碍,产生较深的“代沟”问题。另外,这部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互动中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妒忌心强、自卑、敌意、偏激、退缩、内心不合群等等。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

四、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青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玩网络游戏时重复、机械的运动和长时间的操作可引起腰酸、背疼、全身不适,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多见的关节无菌性炎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面对大学生网络游戏上瘾人数日益增加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干预策略:

一、要建立预防网络成瘾症措施,督促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遵守校规校纪,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规律,不能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绝对杜绝通宵上网;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学会利用网络发展自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范,严格自律,杜绝不健康上网方式;建立同学自己的网站,用健康、有价值的信息填充网络空间。

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也将加强管理,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对“网络成瘾症”的预防和救助行动;同时积极联合和呼吁社会各界和部门,净化学校附近的文化环境,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这一建议虽然有点“老调重弹”,但却另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调查发现,当进入大学以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和高中以前相比学习压力减轻很多,其学习动机就已经开始分化了,学习动机纯粹是一种来自内部的认知内驱力和希望成为一名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形象如考研的外部动力。因此,大学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个性特征非常重要,它们会影响到大学新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如果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动机能被很好地激发,则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习惯支持。然而,由于大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加上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很快发生两极分化,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起初由于认知内驱力和羡慕学生地位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肯定会发生变化,出现“60分万岁”现象。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依靠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才能使学生时刻以学习为重,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是会千方百计去搞清楚。这种学习的责任心能使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只要是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会在学习上获得较为优秀的成绩。那些痴迷于电子游戏的学生,实际上对电子游戏也产生了一种类似“责任心”的情感,一切以游戏为最重要,有一种迫切“赢”得“战”胜利的需要。如果对待学习上的难题也能像对待游戏中的难题一样,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四、要教会学生判断和选择,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性训练。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独立性程度会影响到其成就感的高低。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最不容易做到,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一时无法彻底打破,要消除学生对家庭的依附感,使他懂得家庭、父母的财富和知识并不等于他自己的财富和知识,一切都需要靠学生自己今天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容易,培养大学生独立性的重担,往往家长远离高校,无法有意识地承担起来,教育的责任最终又落到教师的头上。因此,有必要加强家长学校的活动,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给孩子金钱上的满足或者是“棍棒式”教育。当然,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独立并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对自己负责地制定发展计划,有目的、有毅力地去实施计划,完成应尽的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出于商业目的,大多数游戏的内容以战争、体育等挑战性较大的内容为题材,这给我们新形势下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主体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育仅仅是灌输式的,只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应付考试,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修养,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那么过去学生沉溺于武侠小说,现在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就不足为奇了。研究显示,有些对游戏成瘾的学生不是真正对电脑感兴趣,而是因为对人际交往、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的处理上出现困难的结果。因此,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网络游戏。

五、加强心理疏导,创造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条件。

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强堵”,而改为“疏导”。如何把握和控制许多新生事物,以及如何有效地面对挫折和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防止游戏成瘾的产生,避免迷上网络游戏。为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交流,主动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交朋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另外,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加与同伴的交往和接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锻炼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六、适当的心理咨询。

怎样救助已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建议要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中心”工作,使其与学校心理指导教师组成针对网络成瘾问题的救助志愿组织,帮助患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尽快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来。对已经沉迷上网络游戏不可自拔有网络游戏成瘾症的学生,可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来矫正。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认知行为疗法:

首先要对有成瘾行为的学生讲明其行为的危害性。通过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意图或动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跟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时候要走进他的心灵,慢慢地聊天,会认同比较快,谈话会比较的自然。认同以后,把认同转到自身的身上去。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自己是上网打游戏成瘾,不要强制的灌输他。让他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认识,是让他从内心去理解、认识道理。从而认同学习,应该要好好学习。

其次,学校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联系,不让他们的活动脱离教师、家长的监护;禁止与染上“网络游戏成瘾”的人群来往;对该个体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向有关部门举报违规经营的电子游戏机场所,使之及时得到查处;让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与该青少年结对;培养、支持健康的业余爱好活动;设法使该成瘾者与同龄人有良好的关系,使其不脱离正常人群。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的社会危害与干预策略》肖余春

[2]《游戏者――学习者:论电子游戏作为校本课程的价值的发掘及建构 》 张胤

[3]《“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对策 》王克先、吴德祥

第5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一、原因分析

一是文化生活供给不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不只是在学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容易在儿童校外生活上体现出来。相较于城市孩子拥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公园、游乐场和兴趣班、夏令营、游学等丰富课外项目,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娱乐设施不足,导致农村孩童课后活动匮乏、生活单调乏味,放学后没有好的去处,也没有事情做,往往会选择宅在家里打电脑、玩手机,从廉价的手游中获得新鲜刺激感以满足精神需求,让网络不良信息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走向犯罪道路。据河南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通过对省内2000名未成年犯罪进行调查后发现,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有关。

二是学校教育监管乏力。农村校园与城市校园相比,在教育上,师资和管理上的差距较大,很多乡村教师资质比不上城市教师,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是农村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而且,这些老师年龄也偏大,往往对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人才欠缺导致学校教育存盲区,无法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在监管上,虽说各农村中小学都不准学生在校玩手机,但当学生一出校门或没有老师监管时,就往往“失控”,很多乡村教师只负责自己教书育人的任务,孩子平时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一般都不会关注,学生在没有老师监护下中午基本不午睡,男生多打手机游戏,女生则是网络聊天,这不只影响身体和学习,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据南昌市新建区检察院了解到,2017年,新建区一名城乡接合部在校女初中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认识了社会青年并发展到线下见面,最后受到性侵害。

三是家庭教育捉襟见肘。对于电子产品的危害,家庭教育缺失是不可不言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农村,随着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隔代养育现象极为突出。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父母的监护,放学后和周末时间基本属于“放羊式”管理,且老一辈人更是对网络缺乏认知,往往把手机视为“带娃神器”,忙于农活和家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玩个够,监管力度不够,不少孩子可能已经被“黄”侵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沉迷问题更为严重,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至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至5小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四是网络平台监管存漏洞。相比于过去而言,各类网络游戏平台出于国家监管压力,都不同程度带头防沉迷系统,但据了解,很多系统将年龄设置在16周岁这个不合理年龄段,仍然对16—18岁的青少年开放无限游戏时间。且这类防沉迷系统只要求成年人身份证号和姓名就能通过认证,明显存在漏洞,玩家可以利用父母、亲朋的身份证或从网上搜出18岁以上的身份证号及对应的姓名认证即可,无法做到真正防沉迷。如今年3月,人民网报道,一款名为“少年三国志”的手游充值实名认证存在严重漏洞,随意编一个身份证号和姓名都能通过,甚至200岁都能审核通过。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电子产品危害的宣传,让广大家长提高认识,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更好地履行监管主体责任,主动监督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二是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点,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把孩子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不能让他们的生活里只有电子产品。

第6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网络;留守儿童;负面影响;对策建议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的普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又加剧了留守儿童新生群体的产生。留守儿童作为中国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的发展中,很多留守儿童网络成瘾,严重者酿成悲剧。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如何面对,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来减少和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将从留守儿童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其负面影响,并从多个方面来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从网络中回归学业。

一、网络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从网络的产生到发展,不可否认,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也从网络的便捷性、信息化资源中获得了更多乐趣。然而,网络对留守儿童来说,更多的是沉溺,是戕害。关于网瘾少年酿成悲剧的报道并不少见,网络带给留守儿童的伤害也是有目共睹。网瘾少年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繁杂,容易迷失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信息资源呈现方式上多彩多样,然而丰富资源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容,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思想认识,对于留守儿童的价值观成长带来影响。很多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导致网络迷失,以致于因为无法满足上网需求,而发生偷窃、伤害家人的举动。

(2)网络负面言论等隐匿性信息容易诱发少年道德失范。在网络世界里,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个体在进行网络信息交流时,由于身份的隐匿性,对自我价值认知及行为、言论缺乏应用的责任感,再加之留守儿童年龄小,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力不够,而长期的沉溺网络更容易弱化自身的道德观念,导致个人行为失范而误入歧途。

(3)沉溺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网络作为媒介平台,网络游戏是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由于留守儿童在自我管理上,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管,在性格上多内向,对学习缺乏热情,也不善于与学生、教师交流。因此,在网络游戏里,很多留守儿童可以滔滔不绝的聊天,可以在网络游戏中结识新的伙伴,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经验交流,甚至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在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加剧对社会现实的讨厌,以致形成网瘾,耽误学习,荒废学业。

二、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根源分析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农民工涌向城市,而子女却留守农村。因家长关爱的缺失,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心智发展不健全,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性格缺陷和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沉迷网络是多数留守儿童的选择,也成为留守儿童网瘾问题的社会因素。一方面生活上缺乏有效的监管,青少年在成长中因为无法与父母形成良好的管教环境,父母在留守儿童内心中的规范导向作用缺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对自我的良好规范。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隔代监护、亲朋监护现象中留守儿童的网瘾倾向更重,祖父辈文化素质较低,对孙辈的溺爱难以发挥应用的监管职责,亲朋在监管上又陷入顾忌心理,担心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意见。另一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因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对于学生在管理上过于强调学业,忽视留守儿童厌学、逃学的家庭因素。另外,在城乡结合处,因政府监管不力,很多商家为谋求私利而对未成年人开放网吧,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逃学收容场所,加剧了儿童网瘾的发展。

三、改进网络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对策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网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更需要社会各界加以关注和应对。客观、正确的认知网络的作用,理性的对待和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对广大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1)政府要加强监管,优化网吧管理环境。对于社会上网吧的管理,文化部提出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严谨进入网吧,政府要从制度和规定上,加强监管,依法查除黑网吧,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网络环境治理上,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尤其是对于色情、暴力等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源内容进行清理,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打击和消除不良信息的危害。另外,在网络游戏管理上,国家应该从网络游戏产业发展上,加强对游戏的监控与管理,特别是对于游戏玩家身份的验证,要避免未成年人参与其中。如落实好放沉迷系统,对于连续运行3小时的账户应该自动退出。

第7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一、网吧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痴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

据统计,上网青少年中绝大多数纯粹是玩游戏,寻求刺激。网络游戏具有互动性,玩得好的还可以自己编程序,比单纯游戏更具吸引力,因此,许多未成年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银川市上网的青少年中只有不到20%的人在寻找各类信息,而70%是在玩游戏。一位中学生网途说,有的同学原来学习是班上的前几名,自从迷上网络游戏,期末考试门门不及格。还说,其实自己也知道玩游戏影响学习,可就是管不住自已。

(二)迷恋网络游戏,逃避现实

某中学初一的李某,在小学

五、六年级时,父亲经常出差,母亲也在离家很远的郊区工作,早出晚归。为照顾李某的生活起居,父母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住,李某则认为这是父母把他当负担,不爱他的表现,从此与父母在感情上产生距离。这之后,经常放学后就去网吧,双休日钻进网吧家长不找不回家。他说,我爸爸、妈妈根本不把我当回事,电脑游戏能让我忘掉他们对我不好的烦恼。

(三)醉心于网上聊天,寻求寄托

除了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也是青少年热衷的时尚。据了解,一些青少年之所以在网上寻找网友聊天,多一半是为了寻求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乐趣”,尤其是对异性朋友可以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位16岁女孩坦言,上网聊天很有意思,网上恋爱也很刺激,不用担心别人知道。但也有一些少男少女们,陷入虚恋难以自拔,给那些居心叵测的网友,提供了可乘之机。痴迷网恋的原因主要是:未成年人对网络的虚拟世界有好奇心,对现实中的自我缺少自信,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容易被虚幻的浪漫所迷惑,最终陷入网恋的陷阱中不能自拔;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学习任务重,面临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文化生活单调,想去网上寻找刺激和寄托,想通过上网轻松交友缓解压力,以寄托对感情的憧憬和依赖。

(四)终日沉缅网吧,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上网成瘾,无节制玩游戏、网上聊天,严重的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出现了各种行为异常现象和心理障碍。最直接的伤害是眼睛和大脑,住在唐徕小区的一位家长说:“孩子经常在网吧玩游戏,现在发现视力下降、失眠、头痛、肩酸背痛等症状”。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孩子为了上网将家里给的早点、午餐钱省下,饿着肚子泡网吧,严重地影响了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学家们指出,醉心于电脑、电视的未成年人,大多出现性情孤僻、冷漠怪异、是非不辨,难以与人交往和沟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更严重的是长时间连续玩网上游戏,容易引发精神疾患。

(五)网吧游戏成隐,诱发违法犯罪

随着青少年网人数猛增,青少年因迷恋上网而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也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从两年前的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三十多。一些在校的中小学生,自己没有经济来源,为了上网吧,有的偷拿家人和邻居的钱物,有的去偷、去抢,走向违法犯罪。小学生李某,将家里的1000元钱偷出交给网吧老板,作为他长期上网费,还包括他在网吧吃、住费用。15岁的徐某,抢劫一位中年妇女的金项链,目的就是要还清网吧老板近百元的欠款。某中学初一的张某,为了上网,一个月内盗窃了3辆自行车。据统计,互联网上宣扬暴力、色情的内容占到网络游戏的47%,在所有网吧上网的青少年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浏览过灰、黄色网站。未成年人一旦沉迷其中很难自拔,犹如鸦片、海洛因等对身体危害一样。这类精神对于充满好奇、追求新奇而又缺少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性和毒害性,在满足他们的好奇和刺激的同时也极大的腐蚀其思想,致使他们精神萎靡、人格扭曲,追求低级的精神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未成年性犯罪者无一不是看过黄毒影视作品导致犯罪的。此外,网吧汇聚各路人群,鱼龙混杂,其中有不少行为不良的人,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大腐蚀和教唆作用,不少孩子进入网吧一段时间后,即染上不良习气,痞气十足,轻者口出污言秽语,重者敲诈勒索、抢夺比自己年龄小的未成年人的钱物。

二、消除网吧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网吧出现以后,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因噎废食。要本着“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对这一新兴行业进行引导,研究制订出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使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发展的同时免受或少受伤害。为此我们建议:

(一)文化、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电信管理等部门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依法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既要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更要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及社会治安秩序,以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议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务院最近颁布施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其知法、懂法,自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合法经营者。

(三)建议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统一组织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建立非营业性质的青少年安全文明网络室,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向上、安全文明的学习娱乐空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四)中小学校要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信息

第8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在现实社会中,倡议书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倡议书会更加事半功倍。一听到写倡议书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欢迎阅读!

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1暑假已经开始,为了让学生们过一个文明、安全、快乐的暑假生活,市教育局联合泰州晚报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

1、注意游泳安全。

不私自下河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不擅自下河游泳。

2、注意交通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过马路时请按交通信号灯指示走人行横道,不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骑车上街,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超载车辆。

3、注意饮食卫生。

不随意食用生冷食品或不洁食品,切忌暴饮暴食。不购买街边小摊三无食品,不购买过期、变质及无厂名、无地址、无生产日期的食品,养成卫生、节俭的好习惯。

4、注意消防安全。

不随意触摸电器设备,不在家玩火、点蜡烛,不在变压器、变电箱、危险品存储仓库以及建筑工地等危险处玩耍。

5、注意雷电防范。

夏天是雷雨多发季节,要多了解防雷电和自然灾害知识,紧急情况下做好自护自救。

6、不进入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场所,不沉迷于网络、电视,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娱乐时间。

7、不参加迷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居(村)委组织的各项暑期活动及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8、外出旅游,不随意和陌生人说话,防止上当受骗,防止不法分子盗窃财物;

长途旅程的同学要尽量结伴,最好能有家长陪同一起出游。

最后,祝青少年朋友们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

倡议人:

日期:

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2同学们:

暑假到来,你们的活动空间广阔,安排自由,为了你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你们的平安快乐,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向你们发出暑期安全倡议:

1、不到坑、池、塘、沟、河流、施工重地等不安全的地方玩耍。

2、不攀爬电杆、树木、栏杆、平房、桥梁、土坡,不做有危险性的活动。

3、不玩火,不触摸带电物体,正确操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不做违害他人的事。

4、遵守交通法规,不在公路上骑飞车、不扒车、不拦截撞打车辆,不乘无证、超载车辆,不横穿马路。

5、多了解防雷电和自然灾害知识,紧急情况下做好自护自救。

6、不吃腐烂、霉变、有毒、变质的食物、不饮用生水。

7、不到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录相厅玩耍,不唱不健康的歌曲、不说脏话,更不能打架,维护班级、学校荣誉。

8、外出、回家要与家长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在外吃饭、住宿。

9、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准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

10、认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互监督,相互约束。

望各位家长,暑期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督促他们完成暑假作业,如孩子参加各类暑期培训班,家长提前要做好考察工作。

最后,祝同学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倡议人:

日期:

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3亲爱的同学们:

暑假即将到来,外出游玩、探亲、实习等各种活动的机会开始增多,据往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暑假是安全事故的多发期。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使同学们能够安全、健康、愉快、充实地度过这个暑假,河海大学研究生会现就暑期学生安全工作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如下:

1、注意交通安全。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遇有车辆时注意避让,不骑车带人;不组织、不乘坐无证无牌车辆,自觉拒乘超员车辆和疲劳驾驶车辆;外出游玩时,选择安全、正规的交通工具,与亲人朋友实时保持联系,切实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

2、注意饮食卫生安全。

暑期是各类病菌的滋生期,流行性感冒、水痘、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确保身体健康,防止传染性疾病蔓延,要勤洗手、勤晒被、勤锻炼;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吃煮沸的食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油炸食品,不饮用被污染的不洁净的水;一旦感到身体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对于突发性食物中毒事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并同时报告学校。

3、注意夏季高温防晒。

随着夏日高温来袭,白天尽量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采取防嗮措施、防止皮肤晒伤;大汗淋漓时不能马上冲洗凉水澡;多喝水、适当的补充盐分;高温炎热天气下外出,可携带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常用防暑降温药品;严禁任何同学私自到户外有水源的地方嬉戏与游泳。

4、注意财产与人身安全。

树立防盗意识,不携带大量现金,外出或夜晚休息时关好门窗;不进入校内或校外的建筑施工工地;选择安全、正规的场所、地点,结伴而行,并切实做好人身安全防护工作;不轻信陌生人,也不随便向陌生人透漏个人信息;学会自护自救,提高防御能力,学会简易的防护自救方法,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对待;遵纪守法,不参与非法组织或从事有损于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利益的事情。

5、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

积极参加生动活泼、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多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干,增长见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实践时,要注意了解当地治安情况及风俗习惯,遵守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利益。

6、注意留校规章制度。

暑期选择留校学习的同学要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求,不在宿舍违章使用电器、不在宿舍使用明火、不在宿舍抽烟、不在宿舍存放酒、酒精等易燃物品,不私拉乱接线路,不焚烧废纸;离开宿舍时,随手关掉电器和电源开关;不外宿、不晚归、不,不留外来人员住宿,做到防患于未然。

亲爱的同学们,暑假就要开始了,希望大家暑假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祥和、充实愉快,在生命的历程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考试顺利,暑假愉快!

倡议人:

日期:

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4亲爱的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近期持续高温,全国各地包括温州陆续出现学生溺亡事件,再次给所有爱游泳的人敲响了警钟。为了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文明、快乐的暑假,学校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一、远离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点,了解洪水安全防范知识。今年的暑假期间,全国多个地区遭遇洪水灾害。先是长江水位告急,沿线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灾情严重,再是北方的一轮强降雨,导致河北、北京等多个城市受灾,城市内涝、河堤溃口、公路冲毁、泥石流等灾情不断。

建议同学们和家长一起通过网络了解学习洪水灾害的相关安全防范知识、自救常识,尽量远离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点。

二、防止溺水,遵守六不准。溺水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是夏季影响学生生命安全的主要诱因之一。同学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时刻加强自我防范,严格遵守六不准要求(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切莫一时兴起涉水犯险。

家长要做好孩子游泳的监督管理。户外游泳时,尽量陪同孩子一起参加。游泳时,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如带上游泳圈、救生衣等。

三、遵守交规,安全出行。按照学校交通常识教育要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外出时,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不随意横穿公路;乘车时,车未停稳不靠近车辆,上下车时不拥挤,车内不嬉戏打闹;不乘坐超员、非法营运、无牌证车辆。人人争做交通文明小标兵。

家长在平时陪同孩子出行时,要做好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出行习惯。对于孩子出行过程中的不文明、不安全行为,及时予以纠正,讲明道理。

四、讲究卫生,安全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暴饮暴食,不食用三无食品,切忌食用发霉、发酸、变质或过期食物,不到流动、无证摊贩购买食物。每位同学都要把好自己身体健康的入口关。

暑假期间,家长要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要觉得孩子好不容易呆家里了,就任其暴饮暴食,或者不吃正餐,只吃零食。不合理的饮食,既伤孩子的胃,又伤身体。良好的饮食习惯,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五、文体活动,有益身心。多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多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安全场所活动。读几本中外名著,做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参加学生社团,学做饭菜回报父母等等。通过丰富的课余活动,培养兴趣,增长才智。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参加活动,陪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暑假期间天气炎热,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动时间。一方面要利用早晚比较凉爽的时间段走出门,避免成为宅男宅女另一方面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暑,避免阳光直晒,多喝水。

六、合理使用网络,坚决抵制不良行为。自觉遵守法规、纪律,在家里上网学习、娱乐时,不登录、不浏览未成年人不宜的网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不参加非法集会,慎重选择夏令营活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要多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有节制地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过分沉迷网络游戏是不良行为,不要让网络这把剑伤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要做到坚决不进营业性网吧,不痴迷于网络游戏。

家长片面地把孩子与网络隔离开是不可取的,放纵地任其使用网络也是不可取的。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协商,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手机电脑上多安排一些与学习相关的APP软件。孩子每次使用网络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希望你们能够有效利用暑假时间,开展积极、健康、有益的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体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拥有一个充实而安全的暑假生活。

倡议人:

日期:

暑期学生人身安全倡议书5尊敬的中小学学生家长朋友:

暑假已经开始了,天气逐渐炎热,溺水又将进入高发季。溺水是造成中小学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希望广大家长以此为鉴,务必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身的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暑假期间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经常进行预防溺水等安全教育,给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孩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们的避险防灾和自救能力,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倡议要教育孩子做到六不:1不私自下水游泳;2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3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戏;4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6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

学生安全工作需要各方面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障广大中小学平安健康成长而努力。

祝您的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第9篇: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建议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心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网络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的心志尚不成熟,存在自制力不强,遇事容易冲动和消极应对方式等特点,很容易出现沉溺网络的消极行为,而在“网络成瘾”人中,主要又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主,关注大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引导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新的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现状

网络游戏(Online Games)简称网游,是指利用TCP/IP协议,以Internet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是电子游戏与互联网络结合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按照游戏内容架构的可将游戏分为:角色扮演类,策略类或战略类,动作类,冒险类,模拟类游戏,类休闲类,运动类,赛车类等[1]。

根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管理学论文,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其中,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下降至23.3%。而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继续增长,达到2.96亿,新增3156万,较2009年末增长11.9%。网络游戏使用率从2009年末的68.9%攀升至目前的70.5%。

玩网络游戏的人通常被称为玩家,据推算,2003 年我国网络游戏玩家有1380万人,2004年达到2025万人,同比增长47%;2007 年将达到 4180万人。这预示着网络游戏对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将逐步加大[3]。从中国大陆网络游戏玩家年龄情况分析,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3.6岁,其中,19~25岁的玩家占49.3%[4]。据有关调查[5]发现,有55.19%的高校大学生曾玩过网络游戏,其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67%和34.14%。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7.16%的调查对象沉迷网络游戏,喜欢但不沉迷网络游戏的占55.14%。网络游戏成瘾成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主要类型。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分析

才源源(2007)[6]等人在经过调查分析后构建了16~24岁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模型,认为青少年网络游戏心理需要由现实情感的补偿与发泄、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三个维度组成。笔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实际情况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总结出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按心理动因大致可分为补偿型、迷失型、自我挑战型和获得归属感型。

(一)补偿型

网络游戏中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该种需求的缺失。大学生在高中时对于大学都有自己的憧憬,但是,到了大学后,有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满意,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差,有的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在现实中不能发泄的方式、积存的愤怨可以在游戏中用暴力来解决,从中得到一种快感。网络游戏补偿了他们所缺失的心理需求。Suler(2001)[7]阐述了网络成瘾的原因,认为网络可以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即为网络行为的动机来源,并认为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可定义为“缺失性需求”,而高层次心理需求可定义为“满足性需求”。缺失性需求和满足性需求被认为是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的两个维度。Szalvatiz也认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的人更加渴望紧密接触网络及网络游戏[8]。Armstrong等还发现自尊越低的人越会在网络游戏中成瘾,这是由于他们匮乏的社交和自信心的不足[9]核心期刊目录。

(二)迷失型

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与大学时期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使部分大学生们在享受到相对自由空间的同时对新的生活目标表现出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而电脑的迅速普及为大学生迷茫的生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Young[10]提出ACE模型解释包括网络游戏成瘾在内的网络成瘾行为,A、C、E是指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匿名性是指人们在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用户在网络里便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用担心谁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使用户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避现实是指当碰到倒霉的一天,用户可能通过上网找到安慰。很多最初玩游戏的大学生并没有打算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只是由于空闲时间太多,就去随便玩一下。结果随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的增多,导致越陷越深。即使现在终止,仍然有很多空闲时间难以打发,等以后接着玩的时候等级和装备会远远落后别人,不如继续玩下去。秦华等(2007)的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包括行为重复、沉浸体验、玩家的孤独感[11]。

(三)自我挑战型

一般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管理学论文,希望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但由于目前应试教育中知识的乏味、教育手段的单调化、实践机会较少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就感,而游戏中的升级、积分、地位、特权等则可以较好的满足其挑战心理,获得成就感。

正如游戏设计师Geoff?Howland所认为的,网络游戏使人成瘾的因素包括:想完成游戏的动力、竞争的动力、提高操作技巧的动力、渴望探险的动力、获得高得分的动力[12]。有研究者以沉浸理论为依托对网络游戏行为的动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网络游戏中进入了一种“沉浸状态”就会延续游戏行为(Choi & Kim,2004)[13]。挑战与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行为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能力,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行为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在两者平衡的状态下,行为者就会有一种“最佳体验”(Csikszentmihalyi,1990)。Choi and Kim(2004)[13]认为最佳体验的实现是网络游戏行为的关键动机。

(四)获得归属感型

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是用学生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许多成绩平平、在现实生活中性格不够开朗的青少年,他们同样希望被别人喜欢,希望融入集体,但由于自身的性格以及其他原因,很可能被老师、同学漠视,不被别人关注,游离于班集体之外,这使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转向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和需要的满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孤独感是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如Suler认为具有孤寂感的人容易在网络上寻求情感的慰藉,并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Loytsker与Aiello在研究网络成瘾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联中也发现,较高孤独感的人比较容易成瘾。另外,很多网络游戏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种交往与合作会使人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

三、正确对待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

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大学生满足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增强自我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也容易使他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并积极面对其负面影响,并逐步规避消极作用。

(一)端正对网络游戏的认识和态度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一提起网络游戏,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游戏成瘾,忽略了网络游戏吸引大学生网民的深层心理因素。如前所述,网络游戏正是具有了满足大学生网民深层心理需求的特点,才受到大学生网民的喜爱。深入细致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原因,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游戏,发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游戏表达的内心世界,承认网络游戏具有在虚拟世界实现愿望、弥补缺憾的优势管理学论文,而仅仅将过度依赖和沉迷网络游戏作为需要矫正的目标,才能解除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防线,为进一步引导打下基础。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学校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引导他们如何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避免出现漫无目的、过一天算一天、病急乱投医等的现象,通过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各种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如各种兴趣小组、实践小组、社交技能、生活技巧训练班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以现实生活的乐趣来取代大学生寻求网络虚拟满足的机会。

(三)构建绿色网络体系,并指导学生从网络游戏中学习专业知识

我们应建设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游戏”,并指导学生从网络游戏中学习专业知识,这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如网络游戏开发商在开发网络游戏产品时,要考虑到所开发产品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休闲的需要,还应当满足他们开启心智的高层次需要,努力把网络游戏打造成有丰富文化内涵、传播知识和文明的渠道。如在教育网络游戏的开发过程中,游戏公司可邀请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参与进来,因为他们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和心理诉求,可以动态地调整和完善游戏中的教育成分和结构,更好地将知识与游戏相融合,使之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另外,学校可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一些相关的网络游戏专业课程,如在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网络游戏程序编写、试运行、现有网络游戏的优劣势分析等课程;教育类专业可考虑开设网络游戏所隐含的对人的教育作用、以及玩家的心理诉求分析等课程;经济专业可考虑开设网络游戏的营销策略、商业卖点的开发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考虑开设如何在网络游戏中设立游戏规则以实现对玩家的管理、对游戏项目运行的管理等课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增长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和兴趣被专业兴趣所取代。

[参考文献]

[1]gnnic.net/gnnic/view67.php.“天府热线杯”2002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调查报告.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EB/OL].it.sohu.com/s2010/cnnic26, 2010-7-15.

[3]卜卫,郭良.2000年中国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EB/OL].ec.youth.cn/itre/index_htm.

[4]2006中国网络游戏玩家普查报告[EB/OL].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cnnic.net/index/OE/manual/index.htm,2006.

[5]高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介析及有效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6]才源源,崔丽娟,李昕.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学,2007,1.

[7]Suler, J. Internetaddiction. 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 ausinterview.html, 2001

[8]Szalvatiz,M.Can webecome caught in the web[M].Newsweek,1999,134:11.

[9]Armstrong,L.,Phillips,J.G.,&Sailing,L.L.Potential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0(53):5373/50

[10]Young K S.What makes on-line usagestimulating: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The 105th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

[11]秦华,饶培伦,钟昊沁.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探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

[12]张璇,谢敏,等.大学生电脑游戏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

[13]Choi, D., & Kim, J. Why peoplecontinue to play online games: In search of critical design factors to increasecustomers loyalty to online cont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