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

第1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活垃圾源头 分类意识 分类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4.1

1、引言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对居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分类处理、管理、利用的开发,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当的成效。相比之下,我国现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等条件,给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增加了巨大难度。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采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方法,不仅大量资源得以回收利用,而且垃圾处理工艺大大得到简化,运输和处理成本显著降低。国外研究和实践证明,要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公众的积极性、参与性、配合性等尤为重要[1][2]。因此我国在垃圾源头分类的改善上就可结合我国实际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进行改进。

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居民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因素与源头分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垃圾源头分类的制度的制定、管理、实施提供参考及建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攀枝花地区县市为研究区域,以各区城市300位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向调查问卷》[3]

本问卷共有六个维度,共28 个问题,包括环境态度、心理因素、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公共宣传四个方面。对提取的因子进行信度检验,其Cronbach α 分别为0.79、0.88、0.95、0.80、0.66 和0.61,均大于0.5,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2.2.2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行为调查问卷》[4]

该问卷共有7个问题,共有七个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根据曲英的报告,源头分类行为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1,本研究调查过程中内在一致性系数0.795,表明可以使用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效度,曲英从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进行了说明和验证,结果表明该问卷(BSS)同时具有很高的效度。

3、研究结果

3.1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分析单样本t检验

对分类行为数据进行中间值3.00的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除行为四(单独收集报纸、杂志等其他废纸,卖掉或分类卖掉)以外,其余因子主要垃圾源头分类行为与中间值存在显著差异。(p

3.2 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根据分类意识与分类行为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麻烦感、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公共宣传、环境价值、模糊感、垃圾分类意识与垃圾分类行为均成显著正相关(P

3.3垃圾源头分类意识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预测作用

根据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意识与分类行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自变量分类意识可以解释因变量分类行为变异性95.8%(R2 =0.958),建立回归方程,可以用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来预测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3.4 垃圾源头分类意识六个因子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回归分析

根据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各因子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分类意识的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价值、模糊感、环境态度、公共宣传、麻烦感存在显著多重线性关系。自变量解释整个因变量变异程度的95.7%(R2=0.957)。建立回归方程,表明麻烦感、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价值、环境态度、公共宣传、模糊感对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有直接影响。

4、讨论

4.1 城市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概况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很高,对垃圾源头分类的意义和好处有一定的了解,对怎样分类具有良好的认知。

4.2 对行为数据的分析

调查地区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频繁,人们将主要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与投放,表现出明显的环境保护行为。

4.3 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数据的相关分析

通过将垃圾源头分类意识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即分类意识高则分类行为好,分类意识低则分类行为差。分类意识对分类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从垃圾源头分类意识的六个因子看出,政府的相关制度、社会情境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等对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改善人们的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4.4 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与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相关分析

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环境态度在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及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能很好的促进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良好的道德是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出现的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也影响着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出现。

4.5 研究结果对城镇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预测

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很高,从而其分类行为也就相对规范。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我们的调查就能够为他们的垃圾源头分类或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居民的垃圾源头分类意识教育,改进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对所在地区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4.6 提出的建议[5]

从分析结果看出调查地区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很高,垃圾分类行为频繁,当地的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处理也形成一定规范。当地环境保护、维护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从而根据研究的结论,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垃圾源头分类或者环境整治、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进一步强调和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第二,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对应的垃圾分类制度,并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力度。

第三,对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境意识教育。

第四,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策略。

第五,借鉴国外垃圾回收经验。

参考文献

[1] 胡秀仁,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J].环境保护,2000(8):38-40

[2] 张越,鲁明中.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模式的涵义及其应用方向[J].科研管理,2005,23(3):57-60.

[3] 曲英,朱庆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意向研究[J].管理评论,2009(09).

第2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44-02

从工业生态学的视角看,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过去的垃圾处理方式是资源(商品)―消费―(废物)丢弃;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在于改变这种模式:资源(商品)―消费―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的必要途径,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必要性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城区范围的扩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图1可看到特别是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前,城市垃圾清运量增速较快,从20世纪90 年代中期到2000 年其增速明显下降,但到了本世纪初,垃圾清运量增速的又开始加快。快速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而且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改变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量化、资源化势在必行。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增长,垃圾组分的含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变化的特点:(1)垃圾中的有机物(主要是厨余垃圾) 所占比例开始下降,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43 %左右。(2)垃圾中无机物(砖瓦陶瓷等)所占比例也基本呈下降趋势。(3)垃圾中可回收物所占比例有大幅增长,其平均值由1995年的11.79 %上升到2000 年的26.62 % ,增长了1 倍以上。这种变化趋势显示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

二、源头分类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前提

垃圾分类回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回收方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遵循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从居民生活源头分类开始(分类收集、装袋);接下来是分类集装运(分类投放到分类回收箱、分类装运);最后根据垃圾不同的成分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再生。可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多环节的一体化系统。具体流程见图2。

居民家庭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从外国的经验看,成功地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都是从每个庭做起的。瑞士是世界上垃圾处理最有效、最彻底的国家之一,瑞士人一般均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在垃圾回收点,经常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扔分类的各种瓶子,孩子从父母手里接过废瓶,然后准确地将不同的瓶子扔进不同的回收箱。有些回收站离居民点较远,但当地居民仍会开车将废品运来。日本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分别装在不同的塑料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垃圾送到指定堆放点。

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城市分析生活垃圾回收源头分类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多,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居民的环境意识比较差;居民对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的知识非常有限;垃圾分类收运作业不分类,以及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垃圾,这些因素也都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为了客观的了解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分类难的根源,笔者作了一次实地访谈调查。2008年8月12―14日,笔者在大连市4个放置了分类收集垃圾箱的居民小区随即拦截了20名正在倾倒垃圾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在这20名居民中,有2位居民把纸质包装箱和饮料瓶子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包装;还有1位居民单独包装了几块电池;有8位居民表示垃圾已经进行了分类,报纸、纸板还有塑料瓶卖给了收废品的,没有随便丢弃。但他们的垃圾袋里的厨余、塑料袋、还有棉织品、纸张等垃圾都混装在一起,没有经过分类。通过访谈,居民对生活垃圾不分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点:

1.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对于广大居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也会增加生活成本。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即使发达国家也是用法律、法规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包括居民的源头分类行为。“限塑令“颁布以来,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此可见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对提高环境意识有积极促进作用。

2.环卫作业手段、垃圾处理方式落后,缺乏动力

虽然有了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环卫工人的作业方式并没有改变,垃圾装运过程仍然是混装;而且现阶段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为主。如文中图2所示垃圾分类回收是多环节一体化过程,源头分类了,运输过程中发生混装就不能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所以有的居民说源头分类是毫无意义的。

3.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少,缺乏指导

现阶段中国关于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少。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大部分居民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有的人听说过生活垃圾要分类;对于分类好处和分类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怎样分类才是正确的,了解的人非常少。

4.垃圾分类要求没有落实到户,缺乏规范

根据访谈结果,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较高了,但是缺乏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的指导。主管部门对于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规范,结果自然是大家随便扔。

5.对居民垃圾投放情况不进行检查,缺乏监督

在居民区放置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但对于居民丢弃的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并且是否按规定投放没有必要的检查,缺乏监督。

四、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管理创新

解决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难的问题,关键在于管理上的创新。搭建由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层次分明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应该突出主导作用,是战略的制定者;社区应该是一个策略中心,负责把法规、政策分解为具体措施,并指导监督实施;居民则是基层的执行者,但对于政策、措施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具体见图3。

1.作为主导者的政府:(1)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在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收集的同时,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一套关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2)支持并推广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新型可降解的垃圾分类回收袋;适合家庭和办公室进行垃圾分类的废物箱等。(3)改造基础设施。投资垃圾车辆、箱桶、垃圾处理设备等,改变混合收运和单一填埋的局面。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别处理。(4)推进垃圾回收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实行政府“牵头”、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2.作为策略中心的社区:(1)坚持长期的、形式丰富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另一方面还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通俗地向每个居民讲述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原则,使垃圾分类深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中。(2)把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到户。通过编写实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方式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日本每个家庭都有政府发放的垃圾分类一览表。表中的栏目有将家庭的用品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为便于阅读,使用了很直观具体的小图片;还有指定的塑料袋的颜色,回收的日期、回收中的具体说明等,很容易理解。(3)监督和检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方面由社区组成监督检查组,检查社区内的垃圾堆放点;另外规定社区中的每一个家庭轮值一天做值日生,在轮值日如果垃圾堆存处发现没有分类的垃圾,就由当日轮值家庭负责进行分类。这种方式有助于居民的培养自觉意识和自律性。

3.作为基层执行者的居民家庭在这个体系中是基层的执行者,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居民也有权利对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和社区的行为。

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3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处理垃圾的方法,维护家庭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他们为保护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景观对比――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家乡美景。

提问:观看了“我们的家乡”后,你们想说什么?

2.展示家乡局部环境脏乱差现象。

提问:看了以后,你们心里感觉怎样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提示课题:从垃圾入桶开始。

4.认识中国环保标志和世界环境日。

提问:你在哪儿见过这些环保标志,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标志、节日吗?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和气氛,可促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上课伊始,通过屏幕展现学校和家乡的美景与局部环境脏乱现象的极大反差,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引发学习欲望,唤起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活动二:情境感知――认识垃圾

看一看:播放一个收废品的阿姨收购废品的情景录像。

议一议: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学生汇报交流课前调查垃圾问题的情况)

展一展:课件展示一些废品回收再生利用的片断资料,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有什么益处。

【设计意图】品德源于儿童的生活。通过观看生活中收废品阿姨收购废品过程的录像,让学生贴近生活中的人和事;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有关垃圾处理的信息,资源分享,整合利用;借助课件对垃圾分类的系统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知道垃圾并不都是废物,有好多可以回收利用,垃圾再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节省新资源的开采,从根本上减少垃圾,保护环境。

活动三:游戏体验――垃圾分类

1.游戏内容: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2.明确游戏规则。

3.小组合作给垃圾分类,并派代表介绍垃圾分类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议。

5.师生齐读儿歌《我是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 终身难忘。为了让学生学会怎样给垃圾分类,组织小组间开展“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游戏活动,人人参与,给垃圾分类,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感受给垃圾分类带来的快乐,初步学会处理垃圾的方法。一旦学生体验感悟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就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从环保的角度对待垃圾。

活动四:课后延伸――培养习惯

1.要求学生回家后了解一下,一周里,家里每天扔掉的垃圾都有些什么?记下数量填好课本第77页的表格,并帮助家长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第4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垃圾分类;问题;改进措施

1 引言

中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于此相对应的,是仅为50%左右的城市垃圾处理率。垃圾步步逼近城市,开始影响城市人的生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上海市突出的环境问题。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大大超过了处理设施的处置能力。为了应对垃圾围城的危机,2011年上海市政府将全市1000个小区列入垃圾分类试点小区。

解决垃圾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垃圾分类回收无疑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环保的方法。同时,垃圾分类收集是实施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合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证明。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被列入上海市政府2012年11项实事工程之一,并纳入“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垃圾分类推广亟不可待,其有效推广取决于政府、市民及有识之士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重视及推动程度。因此,探索垃圾分类回收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2 上海市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1 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根据团队的社会实践实地调查,生活家庭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约占31%,其次是包装袋以及包装盒等干垃圾,占23%左右,调查结果最少的是诸如废旧电池以及电子类垃圾产品,占7%。餐厨垃圾占全部生活垃圾的很大比例,但其含水量大,热值偏低,并不适合焚烧;如果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则容易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所以将厨余垃圾分类出来非常必要,利用生化技术将餐厨垃圾变为生产微生物菌剂产品的原料或有机肥料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

2.2 上海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方式

目前,上海市垃圾主要的主要采取填埋,焚烧,生化处理以及临时堆放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中填埋量占了一半以上,焚烧量占15%,生化处理量约占10%,目前,上海市共有8座生活垃圾处置装置。其中包括填埋场,焚烧厂,以及生化处理厂。

2.3 社区实施垃圾分类办法

目前上海市垃圾分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干湿分类”,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第二步是在其他垃圾中,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垃圾、废旧衣物四类。干湿垃圾桶全小区覆盖,其余四类垃圾桶在社区定点设立。政府订购垃圾桶、垃圾袋,由居委会免费发放一个至每家每户,垃圾袋的颜色和垃圾桶的颜色是配套的,用来区分干湿垃圾。可以看出,在投放免费垃圾分类用品上政府开支巨大。

2.4 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及监督办法

社区通过发放免费垃圾桶和垃圾袋、发放宣传册、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监督、楼组长会议宣传、各类小区宣传栏等办法提高小区垃圾分类的普及度及参与度。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居民认为自身才是垃圾分类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团体,可见,要提升垃圾分类正确率及参与度最关键的是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2.5 上海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情况

2.5.1 新江湾城社区垃圾分类情况概览

下表1所示的是新江湾城社区的部分居委的垃圾分类情况,数据由团队调研、采访所得。可以看出,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居委也不超过两年,但其80%~90%成果已经相当可观,即使是2011年4月份实施垃圾分类的街道的准确率也达到了60%。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新江湾城社区是新开发的城区,其垃圾处理配套设施都是新建的,这对于其垃圾分类的指标是有很大益处的,另外,其常在人口少也成为了指标高的一个原因。

2.5.2 新江湾城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目前,新江湾城社区的可降解垃圾袋是由政府统一购买,免费发放给居民的。长此以往,政府财政将不堪负重,因此让居民主动参与进垃圾分类才是解决方法。从调研的数据看到,目前已经开始购买可降解垃圾袋的群众占到总数的41%,可见新江湾城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很高。然而,有18%的人不愿意购买可降解垃圾袋,希望居委会能长期供应,具体数据如图2。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相关政策出台,让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停留在宣传、自觉上,大部分的居民是愿意配合政府做好垃圾分类的工作的。

此外,团队对社区居民日常垃圾分类习惯和对垃圾分类政策了解程度做了调研,具体数据如图3、图4。从以上两张图表中能看到,新江湾城社区超过半数的受访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社区垃圾分类的推行政策十分了解的也占多数。然而,可以看到,在受访居民中仍有23名居民根本不知道垃圾分类的推行办法,这说明社区的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6 社区垃圾分类采用激励办法

在走访中发现,除了一套广而告之的宣传方法,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也是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砝码。将社区垃圾分类激励办法归纳为以下两类:一类是进行示范家庭、示范楼组的评比。另一类是在社区中对每户进行绿色账户积分,居民通过垃圾分类行为为账户加分,一定量后可兑换礼品。奖励额度并不高,评比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意在营造小区垃圾分类的氛围。根据团队调研数据,总结得社区各单位在垃圾分类中发挥作用的情况。

2.7 对于新江湾城社区及控江社区垃圾分类情况的比较

本次调研的两个街道一是新江湾城社区,其大部分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已将近两年,最短的也有一年多,是杨浦区第一批试点小区。另一个是控江社区,团队调研的是即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因此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进展上两者是有可比性的,现就调研所得进行总结归纳。

在调查什么是当前垃圾分类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时发现,两个区的居民都把公民意识淡薄放在第一位,分别占到56%,和34%,大多数人都不把垃圾分类设施作为选择,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垃圾分类实施不是我们能做好垃圾分类的最大障碍,人的素质的提高才应该放在第一位。

问及什么原因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的时候,分别有40%和32%的人选择开展宣传与指导,对比情况发现,两个小区居民都表现出差不多的意识,少部分居民觉得将文明户的评比纳入其中是可行的。

在问及那些团体能在垃圾分类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的时候,两个小区的居民意见大致出现了分歧,控江社区居民认为,环卫工人才是最好的推动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而新江湾城社区居民则认为,居民本身才是最大的先行者,不过,大家都认为,社区宣传员起到的作用是最小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区宣传员可能宣传不到位,亦或是宣传员任务比较繁忙

调查中还发现,居民其实都明白,垃圾分类最大的好处是减少污染,新江湾城社区的居民还有接近1/3的人认为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但是控江社区居民则只有少于1/5的认识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明,新江湾城社区居民在垃圾分类意识上确实更加先一步。

新江湾城社区居民中,70%的居民是经常参加垃圾培训,而控江社区只有接近五层的人有这方面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新江湾城社区在这方面做得是比控江社区的好。

在问及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时,分别有接近70%的人都认为:无论垃圾分类政策有无,都会实施垃圾分类,因为他们认为,垃圾分类就是一个人素质。几乎没人认为垃圾分类没有必要,大家都觉得,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在问及大家对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是否了解的时候,新江湾城社区65%居民是十分清楚的,而控江社区47%比较了解,再次验证新江湾城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做得确实比控江社区到位,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新江湾城社区来说,65%这个数字确实少了一些,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可以更加好的改善,还能把工作做得更加到位。

大部分居民的垃圾来源都是自身食物食品的残渣,但在调查中同样发现,诸如废旧报纸,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依然占到一定比例,而大部分居民都会选择直接丢弃,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新江湾城社区和控江社区分别有70%和80%的居民垃圾一般只有一到两代,这些居民中,大部分都来自上海本地,接近一般的居民都生活在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而且,分别有85%和70%的居民是高中以上学历,不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愿意接受调查的居民都是女性,而且调查中也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女性居民愿意配合分析,也给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调查中,我们还做了年龄分成调查,单身年轻人在垃圾分类上做的不太到位,在一家三口之中,小孩子也是起到垃圾分类执行的重要因素。

3.1 缺少政策扶持、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分类和减量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废弃物的回收还处于无序状态,高回收价值的废弃物主要通过一些临时收买点和拾荒者实现回收,低回收价值的废弃物则被运往垃圾填埋场,而低回收价值废弃物占可回收垃圾量的50%左右,这些废弃物往往得不到有效回收。目前上海市垃圾分类领域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其作为一种实施项目在进行推广,没有落实到有相关的立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进行惩罚。这种单纯靠居民自主性进行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长久。另外,目前政府对街道的补贴相对于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的开销实际上是杯水车薪,若街道长期免费提供垃圾袋及垃圾桶,则垃圾分类工作很难长久。

3.2 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

目前,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显然,对于像垃圾分类这样庞杂的事业来说,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及社区协调性低,政府监督不力,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上尚未形成共识,在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未能让群众了解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和急切性,很大一部分群体未能正确认知垃圾分类的意义所在,同时,公众媒体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3.3 三类人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

新上海人、年轻白领人、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目前小区主要住的是上海本地人,但是新上海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很多白领工作者,婚后育儿会叫老家的父母看管孩子,而这些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要帮助这些人改变观念是相当难的。另一方面,根据调研,年轻白领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也很低,由于其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同时即便了解了垃圾分类的规则也会因为缺乏时间而疏于分类。流动人口,由于受到居住时长的限制,宣传资料往往发放不到他们的手上,更枉论进行垃圾分类了。

3.4 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不足

在赞同垃圾分类的居民中,垃圾分类的正确率又受限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没有统一出台权威的教育资料,大部分的垃圾分类知识制品是街道自行摸索而得,但垃圾分类知识非常广泛,自制的宣传制品常有疏漏。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但例如装豆腐的豆腐盒就不属于厨余垃圾。诸如此类是垃圾分类准确率难以突破的原因,加之中国市面上的产品目前不标明其属于何种垃圾,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难度。

3.5 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到位

上海一两年前曾出现过居民完成垃圾分类后,运输的垃圾车将垃圾又混合装起的案例,而目前这样的现象仍不能杜绝。另外,由于物业公司与居委签的合约未根据垃圾分类的工作进行调整,合约中并未对其关于垃圾分类的工作进行明确和约束,这导致了社区垃圾桶卫生状况堪忧、垃圾车托运效率低下的结果。在采访中得知,目前生产可降解垃圾袋,即装湿垃圾的垃圾袋的国内生产商寥寥无几,因此可供社区选择的余地很小,居民往往得不到合适尺寸的垃圾袋,造成资源的浪费。

4 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

4.1 完善立法,加强垃圾分类的综合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规划,实行综合管理。其中,政府作为主导机构,需要制定更为具体完善的法律法规,配以相应的奖惩机制,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收集,禁止非法丢弃,制定相应的收集标准,严格监督收集处理全过程,做到分类、运输、处理全程监督管理。同时,规范垃圾回收企业,为其统一编号,在市区设置回收点,实施回收补贴政策,鼓励回收可再收资源,如报纸,玻璃,金属,塑料等。设立非再生垃圾以及有毒垃圾回收站,由政府出资,支持回收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危险废物单独回收及处理系统

4.2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

除了传统的通过社区进行宣传之外,各类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公共宣传栏等应分摊起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另外,国家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有关垃圾分类讲座,也可考虑将垃圾分类的知识编入中小学课本,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多方位、多渠道地宣传方能营造出垃圾分类氛围,从而达到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目的。

4.3 完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之后,应切实落实每一项政策,其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重点将分选设施,收集设施,运输设施落实,垃圾袋分配到位。物业条例应针对垃圾分类的大方向进行修整,以满足新型社区的要求。可立法规定出售商品包装上标明垃圾种类,以便居民进行准确投放。

4.4 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我国的垃圾分类管理都是单一的政府统一管理,独家经营的管理体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从国家和城市层次上分别归于国家建设部以及各城市卫生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这明显阻碍了垃圾分类管理以及垃圾分类产业的良性发展,其弊端在于片面的把环保产业当作社会公益事业:企业投资于政府,在政府单一投入的情况下,由于资金的欠缺,企业运转将难以运行。加之缺乏鼓励政策及其他相关主体缺乏利益刺激和驱动,企业逐渐失去对垃圾分类的兴趣。为了更好的使得垃圾分类往良性方向发展,应该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新道路,实施垃圾分类管理与市场化的垃圾管理和垃圾产业化道路。要政企分开,明确各组的责权关系:政府只是负责宏观调控、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按照市场体制,成立垃圾分类民营股份制企业。在市场机制和利益的驱动下,垃圾分类与管理的工作将往良性道路发展,形成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的产业链,实现一条龙产业链,减少各环节之间过高的成本,拉动垃圾分类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5 结语

垃圾分类在我市只是出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执行的具体效果不甚理想,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作为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我们需要保持耐心,相信在全民的努力之下,必将迎来垃圾分类产业一个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1(8):212~212.

[2] 柳 枢.在英国体验垃圾分类[J].国际市场,2011(9):57~58.

[3] 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第5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据杭州市城管办数据显示,2009年杭州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了234.72万吨,日均6430吨,比2008年增长9.74%。

迅速增长的生活垃圾给处理设施带来了很大压力,目前全市6家垃圾处理企业基本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有专家指出,如果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下去,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在不久之后就会被垃圾所包围。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杭州市决定试点垃圾分类工作。此次的垃圾分类工作于2010年3月25日正式开始,共有37个小区参与试点,采取分批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的方法。

据了解,如果能够严格推进《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那么杭州年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率将达到40%,2011年将达到60%,2012年将达到80%。

垃圾分类,时隔10年再试水

其实,这并不是杭州市第一次提出垃圾分类计划。据了解,杭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杭州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以及桂林8个城市被建设部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2000年11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该方案将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分为了4类:①可回收垃圾;②非回收垃圾;③有毒有害垃圾;④大件垃圾。实施方案还确定了在垃圾收集点按可回收垃圾、非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类来设置若干不同颜色的收集容器。

但此后的一段时间,杭州市大多数的垃圾收集点只设置了黄绿双色垃圾桶来分别收集不可回收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而对有毒有害垃圾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收集容器。再加上一直以来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高,2000年以来杭州实行的垃圾分类计划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前几年垃圾分类实施中的不足之处和生活垃圾不断增长的事实,时隔10年之后,杭州再次实行垃圾分类的计划浮出水面。

在制定本次实施方案之前,有关部门专门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考察。考察结果发现,各兄弟城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垃圾的回收价值,尽可能地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与此同时,“将有毒有害垃圾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回收、运输,减少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杭州也一样,垃圾减量和环保的任务非常重。为此,必须先将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离出来,然后再对其他垃圾进行详细分类。”杭州市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说。

与2000年制定的垃圾分类方案所不同的是,本次采取民意调查和专家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大类,并专门设计了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其中,蓝色对应可回收物,绿色对应厨房垃圾,橘黄色对应其他垃圾,红色对应有害垃圾。

施行数月,困惑不少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还是挺好的,但是从原来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扩展到现在的4类,而且每次扔垃圾时要分4个垃圾桶,让垃圾‘对号入座’,是不是太多了?我每次扔垃圾就感觉像是在做选择题似的。”

家住杭州上城区西牌楼社区的张女士认为,新的垃圾回收工作太繁琐了,每次扔垃圾时都不太方便,老是怕扔错;而且有时候两夫妻都忙于工作,并没有很多的时间进行仔细的垃圾分类。

记者发现,很多市民都有和张女士相似的困惑。按照现在的分类方式,市民需要在家中安置4只垃圾桶,这不仅增加了垃圾桶的数量,而且扔起东西来并不顺手。有时候在厨房中整理出的可回收垃圾,如塑料瓶等还需扔到厨房外的可回收垃圾桶中;或者在客厅吃个苹果,扔苹果核时却需跑到厨房中。

新的垃圾分类工作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一些老年人眼睛不好,区分不出垃圾袋的颜色,也无法认清垃圾桶上所标明的字,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很难但其实也简单。难在需要全社会每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参与进来,简单的是,只需举手之劳,把垃圾扔进该扔的桶内就行了。”面对市民的疑问,本次杭州垃圾分类推广的主要负责人、杭州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管中心主任张束空说,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大家慢慢适应,总会学会的”。

张束空认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洗衣煮饭并不比垃圾分类简单多少,但大家都乐此不疲,原因在于洗衣煮饭都是利己的,而垃圾分类从表面上看来仅仅只是利公的,所以大家在开展垃圾分类的工作时抱着与处理自己衣食住行不同的心态。“其实,利公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我们自己,因为这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张束空说。

还有不少市民反映,虽然社区中已经整齐地摆放上了4只垃圾桶,桶上分别写着: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是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试点社区仅仅是分发了垃圾桶和垃圾袋,没有后续的活动,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这让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对此次的垃圾分类工作只有大致的了解,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不知晓,所以也就无法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

对此,张束空表示,他也看到了这项宣传任务本身的艰巨性,因为它需要全民动员起来,需要改变的是全民保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但他也说:“如果这项工作一旦开展好了,就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杭州想要成功试行垃圾分类,社区的宣传很重要。要让每个市民清楚了解什么垃圾该放到什么颜色的垃圾箱里,这个很难,尤其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难。”浙江省社科院教授杨建华也非常关注杭州这次垃圾分类,他提出,试点社区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分类之后,配套需跟上

“我在家里将垃圾严格按照要求分成了4类,但环卫工人却将其混放后再送到小区垃圾站,之后垃圾运输车也是混装混运。”有市民直言,即使大家在源头上做好了垃圾分类的工作,但是中端运输、末端处理不能跟上,分类工作也将是徒劳无功的。

“市民的顾虑我们早就想到了,大家请放心。”针对杭州市民的这种疑虑,张束空表示。

的确,按照新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杭州今后的垃圾不仅要分类运输,而且还要分类处理。其中,厨房垃圾要求日产日清,再通过清洁直运,用于沼气发电、焚烧发电等循环使用;其他垃圾是定期收运,经过压缩转运,用于焚烧发电;可回收垃圾鼓励市民出售,利用市场上现有运行较成熟的废品回收系统循环;而由于一个家庭产生的有害垃圾比较少,所以定期收集,然后进行二次分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安全填埋。

“目前,杭州市也已着手对垃圾收集车统一色调,并在车身贴上垃圾的分类,方便市民随时监督,确保垃圾从源头到处理,都是分类的。”张束空解释道。

但是,据记者观察,由于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目前的硬件配套设施也并不完善。比如现在用于清洁直运的垃圾压缩车还只够试用于个别试点小区中,因此并不能保证每个试点区都能实行厨房垃圾的清洁直运;而建设新的垃圾中转站和重新装备垃圾分类车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要真正做到桶车直运、车车直运、日产日清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目前部分垃圾在运输时还是采取了混装混运的方法。

还有不少市民提出了另一个他们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进行新的垃圾分类计划后,垃圾运输和处理环节会增加一定的成本,而该成本所带来的相应费用是否会分摊到住户的身上?

除上述问题外,很多市民还反映:试点前期,杭州市城管办为试点社区的每户人家每天发放2个垃圾袋(绿袋子装厨房垃圾,黄袋子装其他垃圾),那如果以后停止垃圾袋的免费供应,垃圾分类工作该如何进行下去?垃圾分类工作所发放的垃圾袋也是塑料制品,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的垃圾?

试点中成效渐显

针对杭州市新的垃圾分类方案存在的问题,一些市民、网民通过各个渠道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很多建议、意见也已经为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所试用。

比如有市民提出要对垃圾分类实行“实名制”,即在垃圾袋上印上户名或相关编号,并进行定期评比,开展奖惩措施,对垃圾分类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配合工作的群众给予相应惩罚,该方案已在湖滨街道涌金社区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还有市民针对“奖惩制”已制定出了详细的征收“垃圾分类费用”和具体的计算方法。他们将实行垃圾分类的用户分为了优秀、一般和较差三类:分类为优的住户,可以免收垃圾分类费;分类为一般的住户,向其收取100%的费用;分类做得较差的,收取200%的费用。

根据民众建议,杭州市还推出了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绿卡的举措,即小区每户居民可获得一张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绿卡,投放1个可回收(如可乐罐、饮料瓶、牛奶盒)或有毒垃圾(如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废旧灯管)将获得1颗星,积满1颗星的,获得1副环保宣传扑克牌,积满5颗星的,将会获得一只灯笼。达到一定积分后,还可以到社区领取环保垃圾袋、肥皂、洗衣粉等奖品。

针对宣传教育工作滞后的现状,有网民建议应该整体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要从孩子抓起。为此还有人专门建议在全市幼儿园和中小学设置垃圾分类课程,“通过宣传图片、光盘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也有专家指出,垃圾分类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不是关键,因为这些都可以一个个攻破,最为关键的还是人的工作。专家认为,10年前杭州市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失败,很大的原因在于过度强调了硬件设施而忽略了公众环境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此次垃圾分类工作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公众素质的培养上。

为了解新一轮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情况,2010年8月下旬,杭州市民情民意办公室对试点小区的12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调查。调查显示,市民对试点小区的工作成效满意度值达到74.1,对实行垃圾分类后减少小区垃圾臭味的认同值为92.6。可以看出,杭州市试点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相关链接:垃圾分类在国外

在德国,各地的垃圾桶都具有统一、标准化的设计和简洁清楚的标识,如各地投放玻璃的垃圾箱就被漆成白色、绿色和棕色,分别用于投放透明、绿色和棕色的玻璃瓶。

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第6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外在约束力

从总体上来说,垃圾可分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从单位产出的数量上来看,生活垃圾可能远不及工业垃圾以及建筑垃圾,但却与每个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垃圾分类均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

在中国,一说到垃圾分类这一话题,回答大体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分类;2、别人都不进行垃圾分类,就算我一个人做也于事无补;3、大家不都是这么直接扔的吗? 而这在邻国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必备技能。然而,日本的垃圾分类也并不是凭空而生的,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让日本逐渐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日本垃圾分类有哪些特点?对现阶段的中国又有哪些启示呢?本论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历史

日本街道出了名的干净整洁,这都归功于日本人的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但它也并不是在一夜间养成的。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开办期间,日本人也会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在街道等公共场所,空罐子、纸屑、烟蒂等垃圾散乱在街头,一片狼藉,当时的日本城市环境并不比中国好到哪里去。那么日本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治理之路呢?

第一阶段:混合收集填埋处理

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急需从战争的残骸中复苏,优先发展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与日扩张和以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一次性使用社会”的出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急剧攀升,垃圾处理工厂对垃圾的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年发生在东京的垃圾战争。东京曾经试图将全部垃圾送到集中分布于江东区等海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的水分,由于很难进行完全的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海湾地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

第二阶段:收集焚烧减量处理

处理垃圾的方式,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填埋,垃圾来到焚烧厂,通过焚烧进行减量,最后是填埋。也有一些垃圾不做中间处理直接被拿到填埋场。但是焚烧垃圾会带来环境污染,20世纪70年代后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曾有过很激烈的抗议活动,可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使居民认识到垃圾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

但毕竟垃圾处理厂是需要的,抗议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把这些垃圾放在哪,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尽量减少焚烧的过程,减少建立焚烧的工厂,减少填埋垃圾的处理地点。这些问题摆在眼前,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应对。

第三阶段:再循环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资源越来越匮乏,而从国外输入的能源资源又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产品的再循环利用上,特别是一些旧的电子产品,如果不进行循环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上世纪80年代,各行各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试运行,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办法,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日本各地区也设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有不遵守者被发现,将会被处以罚款。为了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日本政府部门在每个社区都设定固定的垃圾箱,甚至会安置监控系统。不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就会找到他,给以严重警告。而且,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孩子垃圾分类的方法。

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对以往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反思总结,提出了3R的概念。先后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法律:第一层次为基础层次,于2000年12月起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经济》。该法明确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政策措施:减少垃圾产生量;以法规形式规定“垃圾产生者责任”;在产品回收利用到评估的整个过程中增加生产这责任。第二层次是颁布了综合性的2部法律,《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第三层次是根据产品的性质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食品回收法》及《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由此,日本垃圾分类的法律趋于完善,对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个制度保障。

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

一、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虽然各个地区的分类方法有所区别,但是大体上可分为可燃资源垃圾、不可燃资源垃圾、大件垃圾、一般垃圾。这几类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细分。比如,一个香烟盒,其间的纸盒,外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的那圈铝箔。这个香烟盒就要分为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为三类丢弃。

东京市共有23个特别区,每个区的政府官网上都附有垃圾分类表,按照假名五十音图的顺序对垃圾进行逐一分类,总共可分为14类,分别是容器包装塑料类、可燃垃圾、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粗大垃圾(长度超过30cm的家具、寝具、电器产品、自行车等)、罐装类、瓶装类、打印机墨盒类、摩托车类、废纸、干电池、喷雾器罐、液化氧气罐、白色托盘、塑料瓶和不可回收类(这一部分要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

另外,垃圾的回收也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住宅区管理人员给市民发放的日历中都有明确的标记。比如说新宿区在周二和周五是可燃垃圾的排放日,周四和周六分别为可回收垃圾(资源垃圾)和金属陶器玻璃类垃圾的投放日,而且必须在8点前,其它日期和时间不可回收。

二、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除了一些特定的公共场所,日本的街道上一般是看不到垃圾桶的,垃圾全部要带回家自己处理,而垃圾分类的时间限制又迫使民众养成一个良好的垃圾投放习惯,如果错过了某一种垃圾的投放时间,就要等到下一周,久而久之家里的垃圾便会堆积如山。这是日本政府为了保持街道清洁而采取的一项强硬措施,效果显而易见。

三、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在日本,丢垃圾都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多丢弃充满了感人的细节。丢弃的报纸会捆扎得整整齐齐;丢弃的废电器,电线会捆绑在电器上;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车上会贴一张小纸条:“我是不要的”;盛装液体的容器,是被空干、清洗干净后扔掉的;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用过的喷雾器,一定要扎个空,防止出现爆炸现象。

日本垃圾分类背后的文化根源

日本人能够坚持垃圾分类与其所受良好的教育及素质密不可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日本的国民性格对其行为的影响。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羞耻感,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历史的简单梳理和日本人日常行为倾向的观察总结,认为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形成以“耻感”为主要基调的文化。“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第154页)生活在羞耻感中的日本人“只须推测别人会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第155页)日本人能遵守这些繁琐的规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如果不遵守就会被当做另类,感受到强烈的羞耻感。羞耻感还表现为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造成麻烦,因此他们在垃圾分类时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才会有在丢垃圾前对垃圾的一些清理工作。

日本垃圾分类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虽然一些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的试验,但只是简单地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太过宽泛了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易于实际操作。比如说丢弃的脏衣服到底属于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分类标准就很难把握,打击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外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也存在区别,不加以细分垃圾分类就形同虚设。但是,要将如同日本般细致的分类方法照搬到中国,实行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毕竟,从国民性格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既不像日本人以“耻感文化”贯穿民族性格始终,也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具有产生于内部约束力的“罪感文化”,因此,只依靠民众互相约束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营造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垃圾分类,做足宣传攻势,目前政府部门虽然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不够,还未能营造出一种不进行垃圾分类就会遭人谴责、非难的氛围。在柴静还未录制纪录片《穹顶之下》前,整个社会并未对空气污染保持如此巨大的关注度。在垃圾分类方面更是如此,人们对其认知只浮于表面,并未达到心灵上的震撼,因此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极其薄弱。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现。据笔者了解,有一些在华日企,沿用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对中国的员工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每一位员工在严格的管理指引下都进行了合理的分类,但是到了垃圾回收的时候,分好的垃圾又被垃圾回收管理人员统一倒在了垃圾回收车里。其实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的垃圾分类基本上都是形象工程,在路边摆放了几个分类垃圾桶就交差了事,根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再次,在教育方面,也要从娃娃抓起,加大幼儿、中小学教育中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比重,让孩子从小习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总之,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垃圾分类形成一种潮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垃圾分类回收一定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晟 钱丽艳.东京23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

[2] 金熙德.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J],世界知识,2008,6

[3] 西伟力.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4

第7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垃圾分类;现状;改善;杭州下沙高校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300-02

当今社会“环保”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低碳”、“循环经济”对我们而言已不再陌生。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此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垃圾分类无论对环境保护还是发展科学发展观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垃圾分类状况都不容乐观,尽管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不断被熟知,但是由于这一意识的薄弱,垃圾分类并没有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付诸实施,未付诸实践的理论都是空虚的。

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后者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包围城市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而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 亿吨,占地约80 多万亩,近年来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1]。

正是因为看到我们身边垃圾分类工作的空缺和不完善,我们决定在下沙高教园区展开一次有关垃圾分类的研究调查,让我们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身边垃圾分类措施所存在的缺陷。作为高校大学生,理应对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都有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对垃圾分类又有多少的了解呢?又有多少人会在现实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呢?首先,我们在下沙高教园区所有的大学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先后考察了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我们发现每个学校的都安置这各种标有分类的垃圾桶,但是垃圾分类现象却不是十分理想。尽管垃圾桶都有标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是我们在垃圾桶周围都可以看到各种垃圾充斥在垃圾桶内,没有任何分类,塑料袋、废纸和果壳皮都混杂在一起,而且在考察了下沙高教园区内的大约十几个高校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校有放置回收像电池之类的有毒垃圾的垃圾桶。我们同时还观察到,回收垃圾的工人也从不进行垃圾分类,他们将所有垃圾都倒进同垃圾车,然后运到集中点进行填埋。这样看来,垃圾分类这一措施在我们生活中完全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的回收循环利用率几乎为零。

根据考察结果,我们又对下沙高教园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做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实际情况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乐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垃圾分类都十分熟知,并且知道垃圾回收对我们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细化到各种垃圾分别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大家的概念就变的十分模糊。在我们调查的九所高校的500份有效问卷中显示,只有10%左右的人对各种垃圾的属性有明确的认识,80%对少部分垃圾有明确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实施首先要知道该种垃圾是否属于可回收垃圾,再者要知道它属于可回收垃圾中的哪一种,有了如此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可能在生活总切实做到真正的垃圾分类。通过问卷显示,只有8%的人会在日常生活总注意垃圾分类,而42%的人都是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只有40%的人会注意垃圾分类的标志,而17%是从不注意的,43%因为赶时间而从不注意看垃圾分类标志就将其匆匆扔进垃圾桶内。而对于电池或者是电子废弃物这类生活垃圾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进行特殊的处理,而是直接扔掉。

这些数据表明,垃圾分类虽然走进了大学生的意识中但还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垃圾分类只是一种口头的形式主义。但是垃圾分类这一环保措施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对垃圾分类不重视的原因主要有:(1)对垃圾的系统分类没有很明确的界定;(2)垃圾分类没有形成一种习惯;(3)政府没有支持和强制性的措施,没有垃圾分类回收的系统机制。在高校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咨询了很多学生和老师是否认为有强制性实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61%的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收集是环保行为,无论有无规定我都会主动积极配合,说明大家对于垃圾分类,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都意识到自己肩负一份责任和义务,环保毕竟是一种道德意识,需要靠大家自觉履行。12%的人认为如果政府出台相应垃圾分类的规定,可以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因为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太过薄弱,没有强制性的要求的话很难进行。25%的人认为垃圾分类之所以没有在我们生活中没有得到切实的实施,是因为垃圾分类条件不成熟,目前还难以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收集。中国的垃圾分类技术目前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垃圾分类很难实施。

第8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垃圾分类,你我同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废纸、塑料、废电池、果皮等,这些垃圾绝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校园垃圾混装堆放,极易孳生蚊蝇、细菌、老鼠等,是疾病的传播源;且处理方法是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运去填埋,既侵占土地,又使垃圾中的多种污染成分长期存在,污染成分就会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我们将垃圾分类处理加以回收利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污染,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我们应化1801班团支部于2019年9月17号在教学楼A教103教室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本次团日活动共分为:主持人宣布本次团日活动正式开始,班长为同学们做一下垃圾分类的讲述并播放共青团团歌;主持人为同学们讲述垃圾的资料;接下来,做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小测验,考验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宣誓;请心理委员委员为同学们进行有关垃圾分类的演讲;

下面让我们通过签名活动,谨记并做到垃圾分类在心中;最后环节请副班长发言并总结今天的团课内容,以及大家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

本次团日活动的意义: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我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垃圾分类可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班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和落实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建设一个绿色、和谐、美丽、节约型的校园。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使这项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的未来与我们现在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息息相关:或许生活在垃圾堆中,闻着刺鼻的馊味,看着一片灰色的天空;或许生活在一片绿色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脚下踏着一片干净、整洁的土地,抬头就能看见一束从云层间穿过的既耀眼又温暖我心阳光。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不仅需要我们的自觉,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垃圾分类;更需要有关部门将各种违法的“污水制造厂”、“垃圾制造厂”、“废气制造厂”等不合格的经营工厂绳之于法。抛开别的不多,好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类做的是非常好的。他们连一个矿泉水瓶都会分为:瓶盖、瓶身和包装纸三部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政府部门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处罚很严重,而对于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有奖励。

请大家牢记“红黄蓝绿”的故事,牢记“垃圾分类的故事”。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懂得垃圾分类,且始终将垃圾分类放在心上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多想他人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

第9篇: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看法范文

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来源、种类、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认识正确处理垃圾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明确垃圾分类的一般方法,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归纳和整理出研究小课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动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播放有关环境污染垃圾成堆的图片,和刚才学生观看的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课件播放卡通短片《垃圾的对话》,请学生总结看完短片后的感受。

二、研究讨论,提出问题

1.出示一组数据,请学生做计算题。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黑河市日产垃圾量超过150吨,夏天则达到200吨以上,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像普通教室这么大的空间只能容纳约30吨的垃圾,150吨垃圾需要( )个教室大的空间?如果一个月以30天计算,产生的垃圾又需要( )个教室大的空间?那一年呢?

2.算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谁来说说生活中你们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4.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如果我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那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5.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后再作答,老师做归纳总结。

三、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师: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哪些处理垃圾的方法呢?关于垃圾分类你都搜集了哪些信息呢?

2.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汇报最好的小组能够获得一颗智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