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如何学习数学建模精选(九篇)

如何学习数学建模

第1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它的任务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梳理成功的喜悦,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课在整个毕业班教学中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第二学期几乎占二分之一。可是长期以来的复习课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二、构建小学毕业数学复习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最优化教学理论。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最优化教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优化,同样的备课内容,在这个班级可能达到了最优化,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到其他的班级上同样的内容,可能就达不到最优化了。

2.有效教学理论。著名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3.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前学生的差异性之大已得到所有教育者的承认,特别是学生在数学上的差异性随着年级的增加,愈来愈明显,可以说,学生的差异性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三、构建小学毕业数学复习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调研、实践,探究出小学毕业班复习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具体分以下五个环节:

1.揭示课题,明确目标(约3分钟左右)

本环节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对所要归纳梳理的知识的记忆,从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2.自主归纳,梳理知识(约10分钟)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对于学生来说,归纳梳理知识的方法不做统一的要求,可以是树形图、表格、也可以是结构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形成网络(约10分钟)

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展示学生合作交流的成果,适时提炼知识要点,配合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4.类比练习,拓展创新(约22分钟)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①比较鉴别练习。在理清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②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的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③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④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⑤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第2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77-02

一、数学建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数学建模,重模更应重建,建模的过程就是对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数模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数量关系式、性质、法则等概念、方法的准模型,而建模学习也被误解为建构到相应准模型是学习的重点。其实不然,具体阐析如下:①一次建模。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数学问题往往来自于生活,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将它进行抽象,就是数学建模。比如数学中的应用题就是由此而来。建模的过程中,将问题抽象化,提炼出问题的关键点,用简洁化和正规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不断向数学语言靠拢,就完成了第一次建模过程。②二次建模。就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数学问题一旦提出,就需要用纯数学的语言来进行理解和表述,比如通过一系列数学术语等来进行明确。这个过程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建模。③模型的建构程度。问题抽象之后,用数学语言表述,究竟要怎么样用合适的数学术语进行解构和表达才算合理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从问题到概念的数学术语并不能一步到位,相反,需要反复的提炼和论证。此外,所有问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一种滚动式的状态集中出现,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这种类似的事情如果反复出现的话,模型构建就会反复重复,最终一个先前并不知晓的模型也就慢慢成型。④两次建模过程的整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情境和探究分割得比较明显。其实数学建模是在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创设,而探究是在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后进行的一种数学分析,这样在一定的实践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以一种生活理来突破数学理。

⑤让学生掌握使用数学建模解决新问题才是数学建模的最终目的。在灌输建模思想,指导学生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这样一种技能,而是通过掌握数学建模后,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这才是数学建模的真正目的。⑥建模学习的适用范围。建模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课程都适用的,它主要适用于应用题及概念理解等学习。

二、教学模式实践探讨

基于“建模思想”的数学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基于变换思想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就是“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放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这种则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对于第三种数学教学模式,即“基于变换思想的教学模式”,则是强调复习教学应以怎样的思想来组织教学。这三种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具体分析如表1:

三、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分析

1.新授课:基于“问题情境”的建模教学(数学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任务比较单一,是数模的初建阶段,而且这一任务是在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经过学生解读信息之后提出来的,全班分组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正因如此,笔者极力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先独立进行学习探索,学习过程紧紧围绕“问题”而展开,最后全体同学共同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它具有以下优点:①根据现行数学教材,教师去选择一个真实的环境,并据此去抽象出数学问题,虽然难度有点大,但围绕问题进行组织教学则比较易于管理,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台阶,为学生的课外研究活动作形式上的过渡。②由于学生在活动之间具有的经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教学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趋于平衡。③还为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同一个问题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受到了他人的重视,并激发了他人的兴趣。

2.复习课:基于“变换思想”的建模教学(数学和生活的综合应用)。这是思维方法的教学,重在模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它的教学内容为复习课,即在以上两个层次搭建的单个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相关联的单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形成一个网络式的模块体系,在复习建模中,笔者认为:关注知识点的多少与知识点存在的方式是一体的,在同一体系下的知识点不是零碎地存在,而是以一种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在新授课学习中,只是人为地肢解出许多知识点而予以逐一落实,而在复习中就要还原知识点本身的存在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四、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思索

1.基于“问题情境”建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情境创设的问题。表现为情境有无“生活味”而无“数学味”,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情境易表面化、形式化等三个方面。问题之二:任何学习内容都要创设情境吗?任何数学学习内容都要从生活中找个原型?任何课都要进行建模吗?如果说一节课用情境,是非常吸引学生的,而再连续二节课、三节课……都用情境,学生势必感到厌倦,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全能的,都有一个适用度及和别的教学方法的搭配问题。事实上有些知识的原型不好找,有些知识不适合建模教学,如计算课、练习课等,再说直接从旧知识迁移、引申学习新知识效率比较高,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所以有口头禅“计算就是计算,训练就是训练,干吗要搞这么多花样”。

2.基于“学习共同体”建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学习共同体如何建立问题,如果单靠拓展课中建立与运用,则是一种非常零散的状态,无法形成一个默契的、合作的共同体,我们课题组认为,在班级中要建立一个个牢固的学习共同体,一定要和班级管理、平时学习和生活整合在一起,使共同体无处不在,合作无时不有。问题之二:邀请专家指导学习共同体有一定的难度和不便之处,在学习共同体探索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奉命操作的状态,看似轰轰烈烈,但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真正取得实效,我们课题组认为:将数学史料和高年级学生操作体验案例做成一个阅读材料,将阅读材料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进行结合,使操作得到原有经验的引领,从中丰厚学生的操作。

3.基于“变换思想”的建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师平时的做法有一定的冲突,而笔者所强调的是让各个知识点在联系中构建成知识网络,梳理知识点的脉络,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用一种整体的、联系的视角来落实知识点,形成知识模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第3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能力;精致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以下的要求:在数学建模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崇尚真理、追求完美、讲究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多选拔考试中也渗透了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很重要的。本人通过对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精致课堂理念进行探索,结合精致课堂要求的“三环五步”,现就如何提高数学建模能力谈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各章节前问题的教学,做好预习反馈,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章前都有实际问题的引入,上课时让学生明确学习本章后,能用相关数学模型去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明白生活中或历史上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培养他们的兴趣,也对数学建模知识有了渴求。如新教材必修四提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位置变化的周期性,做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变化的周期性;交变电流变化的周期性;四季的更替等。用数学知识如何刻画这种变化呢?”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引出周期函数,然后讲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归纳其特点,展开新课程的教学,教导学生遇到周期性问题可以考虑用周期函数的相关知识去解决。

二、通过几何、三角形测量问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呈现目标,进行合作探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建模的如下过程:现实原型问题数学模型演算推理数学模型的解现实原型问题的解返回解释。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时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找出关键点出来,再联系到所学过的知识来建立模型。例如,两种大小不同的钢板可按下表截成A,B,C三种规格成品:

某建筑工地需A,B,C三种规格的成品分别为15,18,27块,问怎样截这两种钢板,可得所需三种规格成品,且所用钢板张数最小。

分析:这是一道线性规划问题,关键在于求钢板张数就是求整数解,当所得最优解不是整数时,须在可行域内调整。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令目标函数z=0,作出直线l:y=-x,平行移动直线l,发现在可行域内,经过直线x+3y=27和直线2x+y=15的交点A(18/5,39/5)可使z取得最小,由于18/5,39/5都不是整数,而最优解(x,y)中,x、y必须都是整数,因此可行域内点A不是最优解.通过在可行域内画网格线发现,经过可行域内的整点且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直线是x+y=12,经过的整点是B(3,9)和C(4,8),它们都是最优解。

答:要截得所需三种规格的钢板,且使所截两种钢板的张数最少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截法是截第一种钢板3张,第二种钢板9张,第二种截法是截第一种钢板4张,第二种钢板8张,两种方法都最少截两种钢板共12张。

这道题目再现了解建模题目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找最优解的B和C两点时,可以采用代入法验证,那样可以更快得出结果,比较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过过程就不够严密。

三、结合各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探究提升,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数学建模形式的多样性与活泼性

数学的学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枯燥乏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很多学生直接说:“如果不是为了高考,我才不学数学呢!”可见,“恨”和“怕”到了什么程度啊!当然数学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有时学习起来确实很枯燥,何况那么长的实际应用问题,阅读都是困难的事情,还要理解并解答,确实是令人感到头痛!不过新课程标准下,教材有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如果老师能够结合到这些内容来进行展开,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就激发出来,从而有了信心和动力,也培养了能力。

例如,讲完了必修1后有个实习作业“了解函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布置了任务: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只要和函数有关的都可以。结果不少学生搜集了著名数学家们的故事,还写了感想。然后我就把他们搜来的资料分发给其他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家之所以成“大家”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及时总结,完善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技巧

数学应用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其他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累积。

首先,需要在平常的讲课中,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A,否则在审题酝酿的过程中就会一筹莫展,无法找到合适的模型。

其次,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多看各种各样的应用题。我们面对突发事件和状况往往会比较慌张,而熟悉的情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解题也是一样,面对不熟悉的题目心里就会没底,解答起来也就没有那么顺手,但是如果面对熟悉的题目解答就很容易了。

再次,教导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实际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然后,教导学生及时总结解题的方法技巧,积累相关的经验。

最后,健全临场发挥的心理品质。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平常准备得如何充分,能力储存到什么程度,毕竟都是有限的,在考场上仍有可能受到挫折。这时就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树立信心,实事求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就可以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兰永胜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建模技巧[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1.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册,使其册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重视章前问题的教学,还可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一些实例,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2.通过几何、三角形测量问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学习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现在数学模型,巩固数学建模思维过程、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建模的如下过程:

现实原型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抽象

简化原则

演算推理

现实原型问题的解

数学模型的解

反映性原则

返回解释

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要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且解题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是据题意更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如利息(复利)的数列模型、利润计算的方程模型决策问题的函数模型以及不等式模型等。

3.结合各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数学建模形式的多样性式与活泼性。

高中新大纲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如“数列”章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平面向是‘章中’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同时,还可设计类似利润调查、洽谈、采购、销售等问题。.

4.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由于数学模型这一思想方法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小学解算术运用题中学建立函数表达式及解析几何里的轨迹方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我认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才能更好的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洞察能力,即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

(3)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4)“翻译”能力,即把经过一生抽象、简化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文符号表达出来, 形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注结果能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第5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一、数形结合,巧用几何

建模意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至关重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思路――数形结合意识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将数学语言进行翻译和转化,通过对题干的剖析和整理,将数学知识构建转化为相应的几何模型,再通过简单的几何知识将难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何运算.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7.3《特殊角三角函数》一章节内容时,授课教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可以将建模意识渗透到课程中去.在该章节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特殊角三角函数的值,例如sin30°=1÷2=0.5,tan45°=1.针对这些特殊三角函数值,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更容易导致学生混淆概念,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情况的发生.因此在进行该章节知识要点学习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将数学问题与几何模型进行相互整合.在对每一个特殊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题意首先画出相应的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的定理进行推断,可得出相应的三角函数的值.

中学生想要学好初中数学课程,仅仅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讲求科学的技巧和方法是行不通的.恰当数学模型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题意,更是学生准确解题的“必由之路”.数形结合、巧用几何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功效,应当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辩证思考,逆向思维

学生根据数学题干进行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样也是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辨证思考的过程.基础教育开设初中数学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学生负担,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经过较多的习题训练,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将习题训练中所培养的逆向思维能力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授课教师在进行初中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课程的讲授时,需要在课堂讲课及课后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断依据这两个互逆定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解题思路会变得更广阔.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这一结论.同样的,如果得知某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我们能否得出该梯形为等腰梯形的结论呢?答案是肯定的.得出这个结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进行这个过程的推导.这个过程涉及到的就是逆向思维.

定理及其推论涉及的内容正是两个互逆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两者相互推导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学生在进行相关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过顶点作出底边上的高,经过转化,可以证明两条高、底边、两腰长构成的两三角形全等.经过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转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切实提高.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因果互逆过程的相互转化,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得以实现质的飞越.

三、构建体系,提纲挈领

针对很多同学普遍反映初中数学知识点分散,记忆起来比较吃力的情况,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巧妙地将初中课本中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最终在学生的头脑中成功构建出相应的知识体系,使整个初中数学知识模块化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达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对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授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体系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这些“共性”将章节知识要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表面似乎毫无联系,但究其本质,这几个四边形其实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矩形、菱形本身属于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中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时,就成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同样的,当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相等时,则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而正方形又同时具备了菱形和矩形的所有特点,因此正方形所具有的特点最多.

有了平行四边形这条主线,学生在进行该章节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沿着这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要点进行串联,最后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所有特点和诊断依据要点进行整合,就可以将该章节的所有知识点“一网打尽”.在进行相关知识点学习的时候,逐步将建模意识渗透到课堂中,构建知识体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学以致用,提升素养

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模型意识恰好承担着这样的载体作用.

例如在对八年级上册的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章节内容学习的时候,授课教师在讲述完相关的基础知识时,可以在课堂中提出实际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出相关的方程组,并作出解答.例如河边有大船和小船的总数是8,又知道每个大船可以载5个人,小船可以载3个人,船都装满恰好可以将30名师生运到河对面,问共有几条大船,几条小船?经过列出相关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较容易地解答出大船3只、小船5只的答案.

第6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统计现象和概率问题。什么是统计与概率呢?简言之,统计就是收集和分析数据;概率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研究的就是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的数学有一定的差异。与统计不同,概率虽然也研究随机现象,但其研究的基础还是定义和假设,这与传统数学很类似。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统计内容涉及的是一些基础知识,概率内容侧重于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随机现象。

二、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是运有学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比如,加法交换律可以用“a+b=b+a”来表示,这就是一个数学模型。从本质上说,数学模型是一个以“系统”概念为基础的,应用数学语言对现象世界的事物实体抽象的“映像”。小学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

建立数学模型包括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和分析等一般步骤。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全过程。

三、如何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不要求学生用高深的数学建模知识去为解决一些统计和概率问题。而是要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基本统计活动和简单随机现象可能性的探究,逐步从实践的“操作”发展到理论的“构建”,虽然没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模的方法,但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下面以概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一)知识梳理,为学习做铺垫

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讨论“掷一枚均匀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组内交流。

(二)深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创设情境,澄清问题。教师呈现系列问题:“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数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可能性”、“这个数值是怎么得出来的?”

2.引导实验,探究交流。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组实验完成后,全班讨论交流。主要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各组实验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感受实验数据背后的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实质。

3.理论分析,诠释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表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分析数学上是如何表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理解在数学上如何用概率(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值)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横向类比,纵向突破。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应用度统计的方法产生概率的过程之后,呈现给学生一类概率计算问题:如果这个硬币是均匀的,你如何去计算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并用掷骰子等问题做类比,结合生活经验对其概率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比较得出结论后,着重交流研究方法。

5.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组织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抽象出古典概率模型。如果随机事件发生有N个可能结合(N为有限个,即N

(三)总结反思,知识拓展

在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建立了古典概率模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游戏双方获胜的概率相等),研究如何去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游戏方案等问题,以应用所学模型、拓展概率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用数据分析结果去判断与预测随机现象。在教学中,要借助日常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统计与概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直观感受。

第7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多样化

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则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上谈谈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的一点体会。

1 兴趣教学模式实施,构建建模思维课堂

在高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以学习数学文化为主,新课标提出,要通过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及人文价值,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的原动力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严格的讲,数学建模不能算作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数学思想。是通过数学建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在其它数学课堂中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对建模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我特别注意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的区别,常见的应用题求解的过程常常是找出相应的函数或方程(组)模型,再用之求解。其条件清楚明确,结论唯一确定,很少需要学生思考是否符合实际,而这正是数学建模的“难点”和重头戏所在。

此外,数学建模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遴选。这些都是应用题所缺乏的。有学生在完成建模后认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着不少的应用,从此后有了学数学的兴趣。

2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实施,构建自主学习课堂

自主探索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方式不仅贯彻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探究,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在探索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强化多样化课堂意识,提高教学实效

当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经常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教师唯恐“自己不讲,学生不会”。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变“讲堂”为“学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从多样化的课堂探究模式,让学生探究和建模思想相结合,先给出学案,让学生先自学质疑,独立解决问题,发现并提出疑难点,课堂上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而后通过建模思想,建构数学理论。

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时,也先听听学生的分析、解法,还有学生的反思。把学生推到前台,教师要注意精讲点拨,变式迁移,在学生遇到岔路口时,给学生点拨,要善于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直接讲给学生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路”的合作能力。课堂上学生探究虽然占用一些时间,但对学生来说是特别需要的,使走错路的学生记忆由此而深刻。

4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实施,构建高校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育有其弱点,也有其特点。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部分仍然沿袭这种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结合教材内容,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以便进行再发现、再创造。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几何的一些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但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帮助不大。且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整合,应从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结构、媒体实现方面来考虑。

5 总结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构建多样化的数学课堂,以确保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炯.小议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

第8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医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恩科斯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现实正是如此,数学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微观的领域还是宏观的决策都离不开数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学院门口书写: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1]。也曾有一位学者这样表达,任何领域的高科技都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表现。从古到今,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不能缺少的文化、技术。

1医药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医药高等数学是高等医药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得以加强,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但由于医学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明显弱于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基础,又因为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开设的学时少,几乎没有相配套的数学实验。同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普遍是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注重理论推导,忽视理论背景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真正从实际问题中提炼,也不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导致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淡薄,对后续课程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模型[2-3]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研究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对象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它是以数学符号、图形、程序等为工具,对现实问题或实际课题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而又简洁的描述。它是将现象加以归纳、抽象的产物,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完成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辩证唯物思想。数学建模是对模型的叙述、建立、求解、分析和检验的全过程,它也是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体现了学用统一的思想。数学建模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模型,同一个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来建立,同一模型有时也可以描述不同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错综复杂使得没有一个模型完全与实际一致,为了更好地描述实际问题,常常需要不断地修改数学模型,让其更接近现实问题。虽然模型没有统一模式,但这并不能说可以随心所欲,毫无规律可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内在规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建模过程的最好描述,建模过程如下。

2.1调查准备 建模前,要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内在规律,明确建模的目的,收集掌握基本的数据,为建立数学模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2.2合理假设,抽象、简化 根据目的,大胆、理性、合理地简化客观问题的假设,抓问题的本质,忽略次要因素。

2.3寻找规律,建立模型 在假设的条件下,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来描述各变量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构成数学模型。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方法建模,以便它人使用,也可以借用已有的模型方法。

2.4求解模型 用各种数学方法、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a、Spss等)对模型求解。

2.5模型分析、检验、修改 不同的假设会直接造成不同的结果,若假设不合理,则结果很可能不符合实际现象,因此需要对模型的解进行分析,分析模型结果的误差和稳定性等。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比较、检验数学模型的适用性时,如果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那么就需要修改、补充假设,重新建模,直到结果满意为止。

3建模思想融入医药高等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科技、高信息的今天,数学建模用在了各个领域。例:医药、股票、保险、效益、预测、模拟、管理、排队等等。对于医药学生来说,由于数学类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数学知识欠缺,所以单独开设其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师不乏可以把与所学有限课程的知识点与建模联系起来,把建模思想融入医药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4-5],同时将数学学习尽量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素材,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而不是远离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大多都需要数学的支持,且数学确实是解决科研问题的核心工具。因此,建模思想融入医药高等数学的教学教法中,有其深远的意义。

3.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也曾指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已经讲过的概念、理论融入模型思想,把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例如:讲到函数连续理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建立模型:在起伏不平(连续)的地面上,方桌是否可以摆放平稳(桌子问题模型)。讲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建立的模型:减肥问题、传染病传播问题、药代动力学问题等等。

3.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量的数学概念、公式,很容易造成数学的教学偏重于纯粹的数学计算,远离现实生活。这很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论的理解,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主动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性。但数学建模的过程弥补了这些不足,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必然的答案和模式,只能发挥自己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解决。例如,涉及速度、边际、弹性问题时,应该想到很可能会用到导数和微分;涉及最值问题时,很可能需要用到优化决策的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原来模型的基础,进一步改变假设条件,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上面所提到桌子问题,如果把条件"方桌"改为"长方形",结果如何?对于经典的数学模型"一笔画问题",可以拓展到邮递线路问题[3]等等。这些拓展问题,都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解决建模问题以及模型拓展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下大量查阅资料,以及学习相关内容的课程,才有可能解决这些有趣而又棘手的题目,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之中就提高了自学能力。例如:学生欲解决药代动力学的问题,必须要先清楚药物的代谢过程及途径。

3.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 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大多是需要运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虽然学生开设有计算机课程,但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基本语句、命令,实际编程能力较差。在求解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相应的程序,求出模型的数值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

4如何将建模思想融入医药高数的教学

4.1在概念讲授中应用建模思想 高等数学课本中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都是从客观事物的某种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在教学时可以把它们的"原始形态"展现出来或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当中把这些概念引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合理性及其应用的方向。比如在讲授导数的概念时,可以给出自由落体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借助已学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由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引出导数的概念,使学生明白导数是从变化率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了导数的定义之后,该瞬时速度模型以及医药专业领域的药物分解速率模型、体内血药浓度变化率模型等等也都迎刃而解了。

4.2在定理证明中应用建模思想 高等数学中定理的证明是教学过程的一大难点。教材中的很多定理在最初产生时是有数学背景的,但经过抽象,经过逻辑化、严谨化之后,却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学生学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些定理,发明者的原始想法也很可能被隐藏在逻辑推理之中。所以有必要在定理的证明中融入建模思想,比如:连续函数根的存在定理-引入蛋糕二分问题(对于一块边界形状任意的蛋糕,能否过蛋糕上任意一点切一刀,使切下的两块蛋糕面积相等?)[7]。通过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的建模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出抽象的数学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3在习题中应用建模思想 现前,高等数学的习题大多是干瘪的式子、纯粹的计算,涉及到的应用很少,这种题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不起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为弥补这一缺憾,可补充一些开放性的应用题或是学生专业领域的题目,要求学生给出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到模型的分析、检验、推广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5建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等[6]。

6总结及注意问题

对于高等医药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应该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医药高等数学,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主干课课程,也不能采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机械的对所有概念、理论都给出数学模型的案例。数学模型的建立,要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力争有机地把所讲的内容与数学建模思想相结合,且所选的模型题目也应多结合现实生活,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医药高等数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学生接受数学建模的训练,不仅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挑战,也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2]单锋,朱丽梅,田贺民.数学建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3]杨启帆.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韦银幕.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5]王义康,王航平.谈数学建模在理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4).

第9篇:如何学习数学建模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模块化数学意识教学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满足社会需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作为中职学校重要公共基础课,它的建设与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职数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之适应日新月异的时展的需要。

本文着重探讨数控专业的数学教学改革,结合学校正在试行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调整,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学习应用计算机软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特别是数控专业问题的能力。以下分四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1结合教学实际,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着课时少,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内容多,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等问题。面对这个实际,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工作中,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对各专业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的设想,也就是把专业知识分成几个大的模块,而公共基础课结合中职培养目标,突出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整合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必需的而且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Www.133229.cOm

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普高有较大不同。一方面,作为公共基础课,必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仍然需要保留,但兵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教学过程可以突出数学的思想、概念的背景及证明的思路,而对推理论证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讲解,不过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中职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应用,包括对数控专业常用的数学概念理解并进行实际应用,以及数学如何与训算机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软件技能等。

基于对本专业的数学要求,我们对数学教材进行了模块化改革,整理出了一套适合数控专业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我们把教材分成了函数模块、向量与几何模块、平面几何模块、数列模块和计算基础模块等几部分内容,并根据专业进度来安排相应内容:

第一学期:函数模块。引入函数的概念后,着重讲解三角函数,这是学习车工、钳工过程中用到的基本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学期讲授。如表1所示。

第二学期:向量与几何模块。学习工程制图时和绘制电路时,需要用到向量和立体几何,安排在第二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如表2所示。

第三学期:平面几何模块、数列模列: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曲线轨垒的运算是车床加工技术的基础,到了第三个学期学生对加工工艺有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后,就要用到轨迹的运算问题。如表3所示

第四学期:计算基础模块。(考虑到第四学期实际授课时较短,使用的课时数也做了相应的缩减。)如表4所示。

模块化以后,我们结合专业内容的变化,进行了内容的重新编排,取消了一些实际作用不大的内容,而对常用知识进行重点论述。在论述方式上也作了适当调整,如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论述,以计算为主,而对函数的认识仅仅作为了解性的内容,并不多作强调。对三角函数的讲解,着重在于介绍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和应用。对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要求相对提高。

2突出在数控专业中数学应用的背景和特点

在三角函数模块中,我们着重讲解了角的概念和运算,这关系到加工工艺的制定,角度和结点的计算;在立体几何模块中,我们着重讲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常见的几何模型,为学习图形设计打下基础;在平面几何模块中对轨迹与曲线在刀具轨迹形成和数学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在计算基础模块中,着重介绍了几种方程组的解法,为结点的计算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因此,模块化之后的数学教材是以数控专业为背景来组织的,一方面这对于中职学生是比较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易于理解的;另~方面这也是为了放映信息技术时代的一个实际背景:数学在数控专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数控专业中的数学处理与课本上学到的又有所不同。不但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而且还有自己某些方法特点。例如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加工零件形状复杂,加工路线轨迹就不能用简单的曲线、面来确定,而需要通过几何建模等复杂手段来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结合了autocad等软件技术,解决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上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些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使之能够更接近社会实际,贴近所从事岗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设计教学任务,改考定学期成绩为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平时学习(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70%,分为笔试和小组合作实践成绩,如果在实践中表现突出,可以适当增大实践成绩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