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精选(九篇)

零基础学会计实务

第1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35-02

“机械设计基础” 是机械类、机电类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传统学科体系下,与之配套的实训部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是从理论知识向模拟工程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知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具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是学生接触工科专业知识以来联系工程应用的第一门综合性课程,欠缺相应感性知识,制约了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一直都是课程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行业技能对课程知识能力的需求,从掌握机械常见零部件的结构、常见机构的运动形式入手,设计两条主线:一是学习机械常见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及运动形式,掌握常见零部件的选用及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培养解决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验、实训及社会调研活动,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过程,最终两条主线汇总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将课程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解构。按照项目(或任务)进行设计,以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设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

2 课程内容的构建

该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企业机械产品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原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整合、充实和序化成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地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在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中实行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1)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动画,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

(2)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比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评鉴能力。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合理分组,一组一题,有效避免抄袭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课程设计任务的难度,每组学生人数在5人左右。对所学知识掌握稍差的组可以安排“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于所学知R掌握较好且学习愿望强烈的组,可以适当增大其难度,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设计成果的自豪感。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笔试、设计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情况见图1。

5 结语

在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以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2(6):37-40.

第2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论文摘要:在《使用加工中心(铣)的零件加工》课程教学设计中,选取企业典型零件作为项目载体,将加工所需职业能力进行细分,并通过去除零件烦琐、重复特征,设计出具有普适性、适用性的教学项目,最后将具有区域特征的零件加工作为综合性项目。依据能力进阶规律和认知规律,将学习单元及其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序化,且每个学习单元都设计引导项目、讨论项目和自主项目。同时,开发面向教师的教学指导文件资料和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支撑。

《使用加工中心(铣)的零件加工》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个专项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探讨,提出单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坚持“四突出一兼顾”原则,即突出国内制造业共性需求要素—职业素养;突出加工中心制造零件的典型加工特征的技能要素—实用性;突出不同区域专业知识的共性要素—普适性;突出教育部技能大赛的核心思路—以赛促学;兼顾区域制造业的特色—内容的可选性、针对性。

课程基于面向全国的调研结果,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企业调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毕业学生调查、企业专家座谈,并委托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对特区企业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专项调研。调查表明,加工中心(铣)是制造类企业使用最多的数控加工设备;在使用加工中心(铣)的零件加工中,主要技术岗位有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及工艺编制等。

分析归纳阶段:首先根据企业对使用加工中心(铣)加工零件的能力要求,确定课程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目标。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确定阶段: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其中,专业能力包括编程能力、机床操作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方法能力包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社会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

在剖析前期调研所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的基础上,综合职业资格标准和教育部技能大赛的要求等信息,确定基本教学内容:加工中心(铣)的日常维护、安全环保措施和5S管理;加工中心(铣)基本操作(面板操作、刀具工件装夹);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切削参数选择及冷却液的使用);典型零件(具有内外轮廓、型腔、平面、孔和曲面等几何要素)的手工编程(包括使用简单的宏指令编程)与加工;零件加工质量检测和分析;加工中心(铣)的常见故障分析;基本工艺分析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方法。

二、学习单元设计

课程选取深圳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一些典型零件,并会同部分企业专家对这些典型零件进行分解分析,将加工所需的职业能力细分成5项基本能力:零件的轨迹加工;外轮廓加工;内轮廓(槽)的加工;孔的加工;规则曲面的加工。基于产品制造的工作过程,依据进阶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在6个学习单元中,并在企业典型零件的基础上,通过去除零件烦琐、重复特征,简化工艺、尺寸,进行教学化的改造,设计出5个具有普适性、适用性的教学项目,最后将一个具有区域特征的零件(深圳中兴通讯有限公司线路盒)作为综合性项目。

为保证各学习单元培养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制订《使用加工中心(铣)的零件加工》课程学习单元总体设计方案,对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实施项目的教学载体框架和单元教学内容均提出要求,见表1。在课程内容确定过程中,各教学单元要求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课程结构是静态的,教学载体是动态、开放的,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可以在普适性项目的基础上设计校本化和区域化的项目用于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适用对象

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是一个模块,通常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工业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使用加工中心(铣)的零件加工》课程。这些专业对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为了方便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模块。如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单元1一6;数控维修专业学生只需选择学习单元1,2,3。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学习单元的系统化设计

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即依据能力进阶规律和认知规律,实现学习单元的序化。学习单元对应的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为此,设计6个学习单元,由最简单的学习单

元1开始,到最复杂的学习单元6结束。通过基础模块(单元1,2)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初级工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再通过提高模块(单元3,4,5)的学习,达到中级工水平,最后通过综合应用模块单元6的学习,达到熟练工水平。 (二)学习任务的系统化设计

为保证每个学习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习单元都设计3个项目:引导项目、讨论项目、自主项目。引导项目属于课堂规定项目,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资料丰富;讨论项目属于选择项目(根据设备状况选择),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工作流程完成任务,此项目也可在小组讨论下完成,具备基本的教学资料;自主项目属于创新性任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状况选择实施。这类项目要求学生脱离教师指导,且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自身的理论和经验自主完成。

(三)教学载体设计

教学载体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要素,为能够真实再现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课程组选择一批企业典型零件,对其进行教学化改造,即去除零件烦琐、重复特征,简化工艺和尺寸,使其能够符合教学规律。同时通过统一零件毛坯尺寸、统一教学载体框架要求,降低教学运行成本,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普适性和可选性,从而使学习任务真正成为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共设计18个教学载体,形成18个教学项目。

五、教学组织实施与安排

本课程每个学习单元有引导项目(简单)、讨论项目(中等)、自主项目(复杂)三种教学载体,在教学的安排中,对三类项目进行合理安排。

课内教学:学生在课内必须完成引导项目,讨论项目则视设备台套数状况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及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课外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式实训中心完成自主项目或讨论项目。其中自主项目的教学载体除自行设计外,也可以直接选择企业的产品用于生产性实训,还可以直接选用教育部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产品,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第3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的事业单位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需要。财政部在充分考虑我国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并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增加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使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核算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核算科目

根据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的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进行核算。在该科目下可按功能分类科目明细核算,若单位功能类科目单一的,可不进行明细核算。

零余额账户不是实存资金账户,只是一个过渡的待结算账户,但是事业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具有与人民币存款相同的支付结算功能,可办理汇兑、转账、委托收款和提现等支付结算业务。

二、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基本核算

(一)事业单位收到零余额账户银行盖章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根据授权通知书上所列的金额,“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借方增加,“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等科目贷方增加;预算单位开具支付令从单位零余额账户中支用用款额度时,根据用途不同,借记有关科目,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预算单位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时,“库存现金”借方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方减少。

(二)事业单位已购货物发生退回,相应支付的国库授权额度也退回的,应根据款项支付的时间不同分别进行处理。若是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项发生退回的,按照退回金额,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减少“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若发生退回的款项是本年度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减少相关科目。

(三)期末注销额度的处理,每年年末事业单位应依据银行提供的“财政授权支付注销额度到账通知单”作相关账务处理,增加“财政应返还额度”,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如果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的,应该根据还没有下达的用款额度,增加“财政应返还额度”,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次年年初依据银行提供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作相关账务处理,与注销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减少“财政应返还额度”;如果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一年年末没有下达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务处理与恢复额度的处理相同。

例:某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有关业务如下。

(1)年终该单位当年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中,某项目实际支出数比财政下达的预算指标数少使用3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3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 30000

(2)年终该单位当年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单位的零余额账户银行收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为10000000元,当年度单位实际使用的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数为9980000元。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中尚未使用额度20000元,根据银行提供的“财政授权支付注销额度到账通知单”注销零余额账户额度,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20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00

(3)年度终了,该单位某项目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为1000000元,单位零余额账户银行收到零余额用款额度999000元,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有1000元尚未收到。根据未下达的用款额度,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1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 1000

(4)次年初,该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银行提供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恢复额度上年注销的额度20000元,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未下达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余额 30000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30000

三、结束语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继承了原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既体现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又兼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新制度和准则实施环境下,我们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与之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改革的背景,为我们理解和学习新制度打下基础,逐步掌握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2012-12-19.

第4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 课程建设 模具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HEN Chuan, FAN Jianbei, LV Yongfe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three area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is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for hospital mold. Through this course construction, aim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dimensional solid model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teamwork, etc.,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mold professional

高职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主线之一,肩负着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CAD技术的日益普及,社会对CAD技术人才需求与要求也日益增加。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专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与相关领域的行动过程具有一致性。①因此,需要所授知识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更加符合以后的工作需要。另外,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更注重实践,对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②因此,针对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构建更加具有职业属性的课程体系,③将该课程进行重新安排,把原先的CAD软件应用分为两门课程,第一门即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并增加了实训环节,主要教授三维软件(UG)的实体建模、装配、出图等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也要培养其学会分析、配合团队协作等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毕业后在学校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④⑤⑥三方面能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 课程定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是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机械制图、AutoCAD、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模具CAE技术等课程,需要掌握二维制图、三维制图、塑料/冲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学等技术,毕业后可以从事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工作。

图1 课程定位思路

图2 课程与前后置课程关系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三维软件基本建模等操作技术,为模具CAD/CAM软件应用、模具CAE技术等后续软件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软件过程中,从零件设计角度深入理解三维零件造型、分析过程,是进一步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定位思路、与前后课程关系分别如图1、图2所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浙江省内对模具人才要求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习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掌握三维设计软件操作技术,是学生胜任模具设计师岗位的前提。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分别为教学与实训阶段。教学阶段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做”的形式教学,每次课需完成若干个零件三维设计;实训阶段以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一套装配图图纸。

2.1 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教学阶段主要讲解二维草图的绘制技巧、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曲面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零件的装配基本方法、三维软件出图等,并且每节课都安排学生上机实操,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掌握软件实际应用。教学安排以2学时为一个单元,在机房内首先由教师进行“教学”,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练、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技能。教学阶段共26学时,2学时/周。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培养学生的三维零件设计思路与三维软件操作能力。以实际三维设计零件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维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性都较强,各部分的教学均应注意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以典型实例教学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制定三维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完成三维设计操作步骤。如图3为例,已知二维零件图图(a),要求学生在看懂零件图并想象出三维图的基础上,构造草图图(b),对草图进行拉伸、回转等命令后,如图(c)所示,最后进行打孔、边斜角等命令,完成如图(d)三维设计。

(a)已知二维零件图 (b)草图

(d)最终零件实体

图3 三维设计实例

2.2 实训内容设计与实施

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一个项目的三维总装图、零件图以及二维总装、零件图。实训开始时教师发放项目任务,学生分组后自行研究讨论、分析学习,完成各自的三维零件设计任务并出二维零件图,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维装配并出二维装配图。最后,每组上交一个三维总装图、一套三维零件图、一个二维总装图以及一套二维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实训阶段共30学时,为期一周。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采用齿轮油泵作为项目载体。零件包括左泵盖、右泵盖、泵体、齿轮、轴、键等,各零件设计难度不同,每组学生可自行分工合作。齿轮油泵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如图4所示。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另外安排学生绘制其他实训项目载体。

(a)实训项目实物 (b)实训项目三维装配图

图4 实训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

3 课程特色

通过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建设与实施,有以下特色:(1)以专业方向与工作岗位为导向,将三维零件设计建模、三维零件装配与二维出图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三维设计到二维出图的一套过程练习,有利于实现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边讲边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基本技术,学生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软件操作技巧;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发散学生三维分析能力,提高三维构图能力。(3)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实训安排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各尽其职完成各自的零件图,并且合作完成装配图,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4)每节课以上机实例操作为主,将三维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学以致用,将三维设计理论融入于三维零件的实际设计中。

注释

① 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② 赵娅.面向应用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③ 隋学圃,颜玉凤.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④ 刘晓欢,刘骋.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第5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跨国营销战略评估的框架

战略评估是定期运用战略评价的标准,从战略基础和战略绩效两个方面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价,以确定战略的有效性和进行战略调整和变革的必要性。理查德•鲁梅尔特(RichardRumelt)提出了战略评估的四项标准:主要用于外部评估的调和性(consonance)和有利性(advantage),以及主要用于内部评估的一致性(consistency)和可行性(feasibility)。FredR.David(1989)给出了战略评价的框架,指出战略评估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审视战略基础,利用修正的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法和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检查企业战略基础;度量企业绩效,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衡量,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战略实施实际进程对战略计划的偏离,用于确定是否继续执行现行战略或进行战略调整和变革;采取纠正措施。如果企业的战略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或企业的营销绩效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应该考虑通过战略调整和变革进行重新定位。

跨国营销战略评估是指企业管理者或接受管理者委托的人员或机构,运用一定的指标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效果做出概括性的评估。BonomaandClarke(1998)指出系统地衡量国际营销业绩要包括各市场特征、产品特征、顾客特征和人物特性的影响,以及营销输出的性质和程度。FrankBradley(2000)给出了四套指标来衡量评估国际营销业绩:销售量和利润表现;市场份额表现;在每个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强势表现;在每个市场上顾客的购买和重复购买表现。

零售企业跨国营销战略评估的基本方法

平衡计分卡(BalanceScorecard,简称BSC)评估方法是美国学者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于1992年首次提出,10多年来平衡计分卡广泛应用于一些跨国公司,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它是一个基于愿景与战略的评估方法,突破了仅以财务方面衡量企业绩效的传统思想,通过客户、财务、运营流程和学习与发展4个维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运营情况(如图1)。平衡记分法的优点是:既强调了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紧密关系,又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指标框架体系。

通过对客户、财务、运营流程和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深层内在关系的阐述,说明学习与成长解决企业长期生命力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客户的满意导致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BSC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它强调指标的确定必须包含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的(因此有“平衡计分”之说);二是强调了对非财务性指标的管理,其深层原因是财务性指标是结果性指标(Resultindicator),而那些非财务性指标是决定结果性指标的驱动指标(Driverindicator)。

构建跨国营销战略评估指标体系

(一)创新与学习能力

跨国零售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不断适应、选择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学习能力。不断获取创新学习能力,具有新制度变革、新市场开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动力,是企业在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市场中求得生存的保证。尤其对于跨国零售企业而言,由于文化具有动态可变性,能否适应这种变化,紧随顾客的消费趋势,将直接影响到零售企业跨国营销的绩效。

目标国文化适应能力。零售企业跨国营销处在更为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必须根据不同目标国的不同文化特点,结合企业的营销理念,在零售营销活动中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宗教禁忌等因素,对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市场沟通、销售推广等市场特征作出准确的反应,并通过这种反应使企业在当地市场获得有利的竞争位置。零售企业能否具备这种文化适应能力是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战略评估的首要指标。

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指标也是衡量创新与学习能力的主要指标。根据戈德曼(Goldman,2001)的定义,零售文化包含理念、管理、规则、操作和经验,它决定着零售商评估环境、明确趋势和机会,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零售跨国企业通过培育、塑造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的管理效益并引导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具体指标包括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效率及经济效益的贡献度、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度、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度等。

零售技术使用水平。零售技术使用水平是衡量企业创新与学习能力的首要指标。零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主要指零售商在整个供应链中采用的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管理的技术;供应链关系管理技术。主要涉及供应商选择与谈判,以及维系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技术,如供应商登记评估系统技术;店铺选址与店铺发展。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各种店铺内外设计的备选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aideddesign,CAD)等。具体指标包括零售技术投入率,零售技术使用率,零售技术投资收益率,零售技术投入增长率。

人力资本适应能力。通过人力资本管理能力指标看零售企业员工对于目标国文化的适应能力。一方面是企业的管理层,作为跨国企业,外派管理人员会占一定的比例,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关系到企业营销管理的成败。另一方面是一般员工,作为零售跨国企业,大量的一线员工一般会采取本地化的招聘原则,因此有必要评估企业对于本地员工的管理能力。

(二)流程控制能力

零售企业跨国营销必须具有高效率的内部运作机制,能够围绕价值链及时调整、优化和再造企业,包括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在内的内部流程。流程控制能力关系到企业整体绩效的过程、决策和行动,特别是对客户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内部运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跨国零售企业是否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企业营销绩效水平的重要标志。

供应链流程。零售企业内部运营流程主要是供应链流程,由采购、存储和分销三部分组成,分别通过采购品品质优良率、存货周转程度、各类商品性价比满意率三个指标来衡量。

物流配送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给跨国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竞争优势,基于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具体指标包括物流管理成本、物流配送效率等。

(三)客户满意能力

零售企业处在供应链的末端,应该将营销战略的重点定为重视客户需要和提高满意度。零售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当地政府的关系评估具有实际意义,它也是零售企业跨国营销战略的主要评估方面。

顾客满意。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缩写为CS)是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顾客满意度是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顾客对企业所提品的实现过程、使用过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处理过程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感知。它取决于消费者所理解的一件产品的性能(服务过程的规范化)与其期望值的比较,如果低于顾客的期望,顾客便不会感到满意;如果性能符合期望,购买者便会感到满意。具体指标包括顾客的回头率,顾客满意率,顾客忠诚度,服务承诺履行情况等。

与供应商关系。零售企业进行跨国营销时,要与当地的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因为大量的本地化采购可以为零售企业节省成本,同时也为当地顾客提供适合其消费习惯的产品。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我国的营销就采用了大量的本土化采购,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沃尔玛在我国的成功营销打下基础。具体指标包括本土化采购数量,本地供应商数量,供应商满意度等。

与政府关系。零售企业的海外营销活动会引起国内政府部门的反应。出于保护本国民族商业的考虑,政府会实施一定的政策限制外资零售商业的进入,这时就需要零售企业与目标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确保政策限制不会对企业跨国营销战略造成太大的影响。具体指标包括当地政府支持度,公益事业贡献率等。

(四)财务收益能力

跨国零售企业必须将文化适应能力、创新与学习能力、流程控制能力、客户满意能力、对母公司营销策略的执行能力等围绕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目标整合起来,将之转化并最终体现为有效的财务业绩。财务经济效益是最直观、最综合的企业战略评估维度。应对主要公司层、商品管理层、商店经营层这3个指标进行评估,具体是公司层:通过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来评估;商品管理层:通过存货周转率、广告占销售额比例、降价商品占销售额比例来评估;商店经营层:每平方米销售额、人均销售额、促销费占销售额比例来评估。

结论

零售企业跨国营销战略评估,应以学习与发展为基础,客户、运营流程为主要内容,最终达到财务上的绩效目标,并在正确认识了这四个方面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企业跨国营销的特点,构建零售企业跨国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评估指标体系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战略评估,零售企业总部可以全面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营销情况、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等因素,分析零售企业跨国营销盈利状况及预测营销风险,可有效洞察风险因素的发展趋势和对营销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促使公司有效规避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跨国营销战略偏差,帮助企业制定营销决策,必要时提出针对目标国具体情况的新目标、新计划以及管理方法的重大变革,为企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这些都为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组织权力的调配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英骥.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6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重构

一、《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材的特点

自建国初期,各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都陆续开出了《机械冷加工基础》课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核心基础课。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冷加工基础、机械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等。这四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各自成体系,经典理论多、内容广、需要学时多。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自2005年建院设系以来,就开设此课程,授课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经过两次调整,确定为目前的96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36学时。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更大的发挥个人创造性,自2008年起将实验和实训结合起来,由实验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般零件工艺方案设计和零件制作任务。

二、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加工技术》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机械冷加工基础课程演变为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特别是制造技术实践也从粗放型转变为专业化。当今,机械加工技术已成为同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技术学科。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在2004年的创办初期就开设机械加工方面的课程,随之试行专业的教学建设工作。但汽车维修制造专业的课程建设是逐步迈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课以“应用为目的”,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开设《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加工技术》课程重新构成为新课程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的整体框架

《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教学围绕着高职高专的办学精神,定位于为生产性企业及服务网点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结合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工学相结合的课程整体框架的改革道路。把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的工艺过程来安排,将有关统一工艺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强调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组就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整体框架。

(一)课程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是先讲原理,后讲设计和应用。其弊端是本来对机械知识知之甚少的初学者难以接受,学习很被动。近两年,采用“项目——任务法”教学,就是先交代任务再讲述授课内容,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大型机械零件和各类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乃至到实训中心现场进行制作以提高感性认识和技能水平。

(二)课程的定位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核心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编制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核心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方案的编制,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操作机床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与模块化改革。我们以汽车典型组件为主线,将机制工艺、冷加工、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并组织编写了相配套的讲义教材,预计2012年底完成。

首先从09级的教学计划开始改革,削减了40%的理论课时,增加了40%的实践内容,使学工比例达到6/4。

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充分体现了机械加工教学的专业化的思路,实用性、灵活性的思路,进一步做到工学结合,工学同步发展。

四、《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示例)

(一)课程结构设计——项目、任务法、〈六大项目,二个任务〉

《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将原冷加工基础、制造技术、金工实习,机械装配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一般机械制造工艺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

整个课程分为五大项目模块任务,各模块对应的学时如下表: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选用和编制通用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方案。

课程难点: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解决方法: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突出应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较强的工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我们自行研制的机械加工运动动画、虚拟零件、零件加工模拟、虚拟实验以及工艺案例,难点已不在是难点,学生反映非常好。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全面的工程应用训练。

(二)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摄制的汽车典型零件加工案例辅助教学或直接进行典型零件加工的操作。使汽车维修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长时间、较系统、较全面的边设计边操作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问题中心法、任务驱动法、现场体验法、解题训练法、启发研究法、分组讨论法。

(四)考核模式

五、《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打算

为了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把《金工实习》的内容融入进来,重构了《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涉及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完善、实验实训内容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我们的打算是:

1、课程设计调研(现场家技术人员咨询,工程项目资料收集等)

2、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3、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与实践项目

4、教材建设(含理论教材,学习任务,实践指导书等)

5、课程网站开发(案例库,题库,实践项目库,助学软件等)

6、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团队的建设

8、教研课

从《汽车容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重构的教学改革实际效果看,使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思路更加开阔,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因此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非常畅销,就业率达到90%以上,分布到全国各地。如今到学校来的招聘企业越来越多,许多毕业才两年的学生迅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以上所述,是我学院对汽车维修专业开设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做出的一些探索与尝试。尽管有些效果已经十分明显,但有些还在实施过程中……文章的本意是“重交流,促发展”,希望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能呈现出一种满生机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张辽远.现代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7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能力 三坐标测量 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90-01

随着苏州地区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伴随着众多制造业如汽车、机床及模具工业的涌现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加工设备提高功效、自动化更强的基础上,要求计量检测手段更加高速化、柔性化、精密化,而固定的、专用的、手动的普通计量工具大大限制了大批量制造和复杂零件加工业的发展,而平板加高度尺加卡尺的检验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现代柔性制造和更多复杂形状工件测量的需要,因而三坐标测量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对苏州地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培养苏州地方企业需要的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型专门人才也是极其迫切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培训课程是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

1 课程定位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三坐标测量方向专业,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了解三坐标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PC-DMIS软件及操作三坐标量机进行产品检测、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企业生产、质量检测部门的三坐标测量员、三坐标测量机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该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以《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学生后续学习《机械产品质量检测》等课程提供支撑。

2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是依据“三坐标检测技术”工作项目及其职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思瑞企业为代表的行业专家对三坐标测量技术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以企业三坐标测量员、三坐标测量机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检测岗位的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以产品三坐标检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该课程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产品三坐标检测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三坐标检测理论知识,发展三坐标检测的职业能力。该课程与思瑞企业校企合作共建,结合思瑞检测培训部门对客户培训三坐标检测技术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学生以模拟三坐标检测技术员的岗位角色进行学习,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训练,通过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零件检测前准备、基本元素的手动和自动测量、检测数据处理、CAD模型导入的测量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合理选用、操作、维护和保养三坐标测量机,能根据零件图纸检测要求设计合理的零件检测方案,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编制检测程序、处理检测数据,会对检测报告进行正确分析。教学中还将融合相关三坐标检测职业工作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素质教育。

3 课程目标

基于“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会合理选用三坐标测量机型号,能熟练操作三坐标测量机,能合理维护和保养三坐标测量机。能根据企业实际案例的零件图纸检测要求设计合理的零件检测方案,能根据零件特征合理选择零件的装夹工具及装夹方式,能运用探测系统的理论知识合理选用零件检测用测针测座,能熟练安装及正确校对测针测座。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编制零件三坐标检测程序,能手动和自动测量零件特征元素,会熟练使用PC-DMIS软件处理零件检测数据,并正确输出三坐标检测报告,并会对正确分析零件的检测报告,会撰写零件检测分析报告。

4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坐标测量技术培训课程是与思瑞企业校企合作共建,结合思瑞检测培训部门对客户培训三坐标检测技术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该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是根据三坐标检测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的,如表1。

5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职业导向校企协同”,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该课程充分利用该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依据“三坐标检测技术”工作项目及其职业能力,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课程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图纸、各类国家(国际)标准、三坐标测量机说明书。

6 结语

学院与思瑞公司协同共建三坐标测量实训基地,根据三坐标测量员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的“思瑞三坐标订单班”开设了三坐标测量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并在实际的学生及企业人员的三坐标测量技能培训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职业导向校企协同”,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举,突出职业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第8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机械加工;常见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职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度依赖理论知识教学,在实践操作教学板块却做得不够好,往往存在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割裂的问题,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开展明确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开发活动,教师应该注重核心技术的教学改革深化工作开发,并且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通过引导学生学知识,从而掌握当前机械加工教学课程的精髓部分。

二、立足于高职机械加工教学现状分析的教学对策探究

(一)依据学生能力,开展能力层次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储备情况,开展层次教学,并且在后期的顶岗操作应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学到的专项知识综合应用到完整的机械加工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能够完成难度较高的精密性软件加工工作,并且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较难的零件设计任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零件加工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机械产品制造精益求精的能力追求标准。强调学生机械设计板块能力的核心素质开发,鼓励学生找到机械零件加工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零件模型,供给其课后自行研究,通过零件加工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处理零件的熟练程度。

(二)立足学习情境教学,培养基础操作能力

开展高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学习情境设计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不同的机械加工教学的工作任务。立足于具体的机械专业学习情境,对学生的专项能力进行培养。在机械课程车磨削加工具体情境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学会简单轴加工的方法,使用轴加工的方式在车床上进行专用夹具零件的磨削加工。在高职机械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层次性。在学生完成专用零件中简单轴的加工任务之后,教师应该进行更加具有深度的学习任务安排。安排学生进行阶梯轴加工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适应专用的夹具和注塑模具中的零件,进行阶梯轴的制作。按照图纸上标注的阶梯轴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学生应该按照其设计的尺寸进行等比例还原,在完成了这些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此专项的板块能力培养将会得到显著进步。组织学生进行传动轴这些复杂机械零件加工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课堂前期教学活动中学到的车磨削加工方法和阶梯轴的整形方法,应用到后期的复杂类型传动轴设计与开发活动中去。主要设计与制作减速器中的零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对这部分零件的性能进行测试,可以采用进口仪器设备,检测传动轴减速的效果是否达到标准。

(三)重视高职教学核心,提升学生专项能力

铣钻削加工是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应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显著提升教学课程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推行教学课程实用价值升级工作,致力于当前工业环境,进行课程设计的相关改革工作。机械加工是一项高度依赖于实践的教学课程,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专项技能,对于提升学生机械加工技术运用的专项能力有重要意义。关于机械制造中铣钻削加工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依赖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展开。其中,学生在学习套件、简件加工方法之后,需要使用专用夹具进行减速器中的零件加工。掌握板、块加工与专用夹具和注塑模具的设计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精加工零件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开展机械加工设计中组件测量加工装配方法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夹具加工装配方法的学习,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培训,从而让学生获得对于一些机械零件性能和加工标准的测量经验。

(四)推行机械机械改革,提高图纸读操能力

学生应该掌握机床与道具的实践操作方法,并且要学习零件工艺分析和零件质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对机械加工产品的效果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机械零件加工中存在精度上的偏差,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机械零件的制作状态进行修整,确保零件的各项检测指标达到设计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加工核心技术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零件组与装配相关图纸的阅读和学习,夯实学生机械零件产品加工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零件加工工艺的绘制能力,学生应该根据零件组装图纸,进行分项图纸中零件的绘制。在机床专用零件设计加工方法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图纸进行零件装配与使用方法的分析,从而加强对于零件装配的理解。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的厂区环境,并且详细了解机械制造的概述。在厂区环境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机械零部件,并且在观察车床日常运转的活动中,了解不同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参照厂区环境中的机械运转情况,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纸,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机械制造专项知识的理解水平。

(五)立足机械原理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专项能力基础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几种基本的零部件加工与处理方法。具体包括零件材料及热处理分析方法和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高职机械加工知识的掌握水平。在零件材料及热处理分析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小组学习的形式,自行选择需要加工的零件毛坯,并且要根据零件毛坯材料的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加工路线。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选择合适的工艺装备。机械加工中的零件材料一般为钢、铜等金属材料,硬度比较大,所以选择合适的工艺装备至关重要。确定机械零件定位夹紧牢固之后,根据机械零件的制造步骤,再确定加工余量。按照施工计划的需要,进行施工步骤的分项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需要确定工序零件的尺寸,并且依据一定的工件定位与夹紧知识,设计出零件加工余量的确定方法。在工序尺寸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中,确定相对合适的机械零件切削用量。在零件机械制造与工艺把控活动中,学生应该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板块知识,进行金属切削原理运用和参数的选择。

(六)完善机械工序教学,提升机械加工质量

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到高职机械加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模型结构切削分解多角度展示的方式,显著提升高职课程教学中机械加工设计板块的直观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专题知识类型的视频,对于机械加工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需要根据切削用量的情况,进行材料的领用和放还,并且要认真填写机械制造的工序卡片。在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专项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铸造、煅烧和焊接等机械零部件的基本成型方法进行教学。在基础零件成型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步掌握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并且逐步熟悉机械零部件加工的主要设备。

(七)完善机械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机械加工细节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活动中,教师从零件加工到装配等各个环节,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在零件加工活动中,学生应该逐渐掌握机械产品表面处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对零部件进行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的检验,在于引导学生从机械质量品管的角度来审视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从而完善机械产品加工中的细节把控体系。在机械零部件细节把控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零件测量与检验的准备工作,参考机械产品的大图纸原稿,进行测量方法的应用。依据测量技术的基础,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表面检测,在零件测量与检验活动中,一定要贯彻精益求精的精神,力争将机械产品的设计细节做到最好。

三、当前高职机械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学与就业环境的人才对接分析

(一)职场环境操作技能学习

在当前高职机械加工教学活动中,显著改善学校教学与职场环境的对接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自身能力能够符合职场岗位的需要。教师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接受和材料热处理的相关实训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焊接和铸造实践课程培训活动中,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在职场环境中,学生需要面对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并且,职场环境工作氛围压力比较大,只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学生压力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稳定的零部件处理水平。根据市场环境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和文明生产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当前工厂环境中的各项制度,并且在高职课程训练期间,让学生逐渐适应就业市场环境中的工作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训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工厂环境中安全文明操作的技巧,并且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机械加工任务。

(二)打造高职学生定向人才输送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具有加强的指向性,培养学生的机械零件加工能力,目的在于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在现场学习活动中,老员工的现场讲解,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并且掌握机械加工活动中的难点和重点。企业负责人还可以适当的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操活动,让学生和产线工人展开密切的交流探讨。在零件加工活动中,企业员工进行机械部件制造工艺和质量管理知识的讲解,能够弥补传统高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将企业实训知识与学校理论化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积累水平。通过对不同课程岗位体系的知识板块训练,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机械加工能力的生产工艺人员。在熟练掌握机械夹具使用知识的前提之下,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人员和机械加工设备的修理工艺员。在机械加工现场操作环境中,机械加工设备生产和机械加工修理岗位是相依相存的,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高职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对于机械设备修理和装配不同领域知识的准确掌握。对于机械零部件测量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可以胜任产品质量检验员和设备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操作岗位。对于工厂机械设备调用情况了解比较具体的同学,可以竞聘成为机械加工设备的营销人员。结束语开展高职机械加工教学的内容改革,应该开展核心知识的专项教学工作。在机械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完善机械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设计工作,对学生的专项能力进行巩固。在核心知识教学活动中,开展金属同附加工知识教学工作。提升学生机械设计零件装配工艺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机械加工运用水平。

作者:方慧敏 张国政 李庆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孙晓霞.高职高专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探讨———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486-487.

[2]牟影.提高高职机械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6.

[3]张磊.提高高职机械加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质量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0):1686.

[4]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论述[J].教育观察(上旬),2014(12):79-80.

[5]巫修海,张国庆,李金国等.校企共建数控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90-192.

[6]张志勇,姜敏凤.高职"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群架构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34-37.

[7]陈军,王枫,叶玮光等.项目教学法以能力为本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课程设计当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2):237-238.

第9篇:零基础学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64-02

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于2012年4月9日正式出台。《意见》指出要发展灵活多样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了五年一贯制、“2+3”和“3+2”的形式。《意见》要求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包括职业院校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和学校企(行)业的衔接。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一、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与机床夹具四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专业基础知识目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素质目标三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目标培养要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目标确定为:学会选择一些典型零件的材料及热加工、热处理方法;熟练掌握车、铣、钻、磨、刨等各种机床的操作及简单夹具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典型零件的加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会分析和选择简单的典型零件加工方案,并编写出典型零件的工艺文件,最终制作出简单的一级减速器。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遵循行动体系的要求,联系生产现场,分析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活动,解剖典型零件的工艺和典型加工过程,对接关键技术,提炼典型工艺,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由于中高职衔接存在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且较为严重,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在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地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因此,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课程设计的思路,把轴、轴套、齿轮、端盖、箱体作为五个典型零件,让学生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先分解提炼再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例如,阶梯轴的加工制作,就包含了材料的选择、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热处理方法、加工工艺路线制定、工艺文件编写等。经过重新修改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更适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其课程标准如表1。

三、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

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更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项目。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整个课程内容的载体,对应企业完整的实际生产过程,归纳出7个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对应着教学项目中的相应子项目,既具有独立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汇集成一个大的综合项目,使整个减速器的制作过程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实施。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用但可塑性大、逻辑思维偏弱而形象思维较强、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而偏爱实际操作、独立学习主动性低而群体协作积极性高的特点,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由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工作任务过程,再把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学习小组。任务中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让学生先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案去做,在工作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由于受到学院教学设备的限制,以及为了满足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在总的工作任务中,有一部分任务是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这就需要对部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修改。例如,箱体零件的毛坯需用钢板焊接而成,在简单的阶梯轴上增加锥面和外螺车削加工,圆柱齿轮制作采用线切割机床来加工等。另外,螺栓、螺母、轴承、键等标准件必须通过外购获得。

五、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从专业基础知识的期末考核、专业技术应用过程考核和社会能力素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注重专业技术应用过程的考核,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介体系如表2所示。

按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给学生作出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使考核与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综合成绩为:社会综合素质评价(10%)+各工作任务过程考核(40%)+总任务完成质量考核(30%)+期末基础知识考核(20%)。

实践证明,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珍.引入工作任务 改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3)

[3]何秋梅,何良胜.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