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对联平仄规则精选(九篇)

对联平仄规则

第1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就本质而言,对联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    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 ”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如:  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又如:  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2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重】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二忌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三忌失对欠平衡】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第3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11月18日。

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答案]E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A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D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答案]B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答案]C

A《秦风·蒹葭》

B《王风·黍离》

C《豳风·七月》

D《周南·关雎》

E《邶风·击鼓》

题目2: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案]C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答案]D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A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答案]A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答案]C

A《湘夫人》

B《涉江》

C《离骚》

D《国殇》

E《少司命》

题目3: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答案]B

(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答案]A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C

A.赋

B.比

C.兴

第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完成下列乐府名句:

(1)山无陵,江水为竭,[答案]D,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答案]C。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答案]A。

(4)[答案]E,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答案]F。

(6)[答案]B,壮士十年归。

A.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将军百战死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冬雷震震,夏雨雪

E.新鬼烦冤旧鬼哭

F.莲子清如水

题目2: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答案]F

(2)《蜀道难》(噫吁嚱)

[答案]B

(3)《兵车行》(车辚辚)

[答案]A

(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

[答案]D

(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答案]F

(6)《短歌行》(对酒当歌)

[答案]C

A.杜甫

B.李白

C.曹操

D.白居易

E.元稹

F.无名氏

题目3:下列乐府名篇分别属于:

(1)《卖炭翁》(卖炭翁)

[答案]D

(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答案]F

(3)《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答案]A

(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答案]B

(5)《敕勒歌》(敕勒川)

[答案]C

(6)《石壕吏》(夜投石壕村)

[答案]D

A.汉乐府

B.南朝民歌

C.北朝民歌

D.新题乐府

F.旧题乐府

第三章本章自测

题目1:

完成下列五古名句:

(1)行行重行行,_________。

[答案]D

(2)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答案]B

(3)池塘生春草,_________。

[答案]E

(4)_________,澄江静如练。

[答案]C

(5)荷风送香气,_________。

[答案]A

(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答案]F

A.竹露滴清响

B.采菊东篱下

C.余霞散成绮

D.与君生别离

E.园柳变鸣禽

F.一览众山小

题目2:完成下列七古名句:

(1)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

[答案]B

(2)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F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

[答案]C

(4)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5)回头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

[答案]D

(6)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E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何处春江无月明

C.美人帐下犹歌舞

D.六宫粉黛无颜色

E.安得广厦千万间

F.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题目3:下列名句的作者分别是:

(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答案]E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答案]D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B

(4)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

[答案]A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答案]C

(2)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答案]D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杜甫

D.李白

E.李贺

F.苏轼

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题目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目2:粘对是律诗平仄中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题目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10分)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答案: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题目4: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门,生

村。

漠,独

昏。

面,环

魂。

语,分

论(lún)。

1.押韵规则(10分)

答案:

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

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

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10分)

答案:

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题目5: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50分)

答案: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第四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名言各出自: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A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E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答案]B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E.《荀子》

题目2:下列寓言故事分别出自:

(1)守株待兔

[答案]B

(2)齐人乞墦

[答案]C

(3)刻舟求剑

[答案]D

(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答案]A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吕氏春秋》

题目3:下列文章分别出自:

(1)《齐物论》[答案]B

(2)《劝学》

[答案]A

(3)《五蠹》

[答案]C

(4)《兼爱》

[答案]D

(5)《盗跖》

[答案]B

A.《荀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E.《吕氏春秋》

第十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故事各出自那部史书:

(1)秦晋崤之战

[答案]B

(2)苏武牧羊

[答案]A

(3)邵公谏厉王弭谤

[答案]C

(4)狡兔三窟

[答案]D

A.《汉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题目2: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分别属于:

(1)《史记》

[答案]D

(2)《左传》

[答案]A

(3)《国语》

[答案]C

(4)《汉书》

[答案]B

A.编年体

B.断代史

C.国别体

D.通史

题目3:下列人物的事迹分别可以在那些史书中找到:

(1)重耳

[答案]A

[答案]C

(2)荆轲

[答案]A

[答案]D

(3)项羽

[答案]A

[答案]B

(4)司马迁

[答案]B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战国策》

第十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议论说理是古文的一大题材类型,下列论说古文的作者分别是:

(1)《马说》

[答案]E

(2)《六国论》

[答案]B

(3)《捕蛇者说》

[答案]D

(4)《日喻》

[答案]A

(5)《朋党论》

[答案]C

A.苏轼

B.苏洵

C.欧阳修

D.柳宗元

E.韩愈

题目2:下列叙事记游古文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小石潭记》

[答案]D

(2)《游褒禅山记》

[答案]E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答案]B

(4)《丰乐亭记》

[答案]A

(5)《黄州快哉亭记》

[答案]C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柳宗元

E.王安石

题目3:下列名句或成语分别出自哪位古文家之手:

(1)黔驴技穷

[答案]A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D

(3)成竹在胸

[答案]E

(4)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C

(5)泯然众人矣。

[答案]B

A.柳宗元

B.王安石

C.欧阳修

D.韩愈

E.苏轼

第十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徐文长传》是(

)为明代作家徐渭作的传记,传记突出渲染了徐渭对抗权贵的狂生精神。

[答案]袁宗道

题目2:张岱是晚明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集有(

)。

[答案]《西湖梦寻》

题目3:山水游记是小品文的常见题材,下列经典游记的作者分别是:

《西湖七月半》

[答案]C

《满井游记》

[答案]D

《记游松风亭》

[答案]A

《湖心亭看雪》

[答案]C

A.苏轼

B.柳宗元

第4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既然如此,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联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对好对联,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外,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

众所周知,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仗整齐,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

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至于字数的多少,要求不严格,最常见的有五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的也有,还有四言和六言的,长的可达上百字,甚至还有上千字的。最短的对联可以是一个字的,例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北平(即今北京)的某单位开追悼会,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反对的不抵抗主义。有人作了一副挽联挂在会场正中,上联是一个“死”字,下联为一个倒写着的“生”字,表示“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显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这是少见的寓意深刻的“一字对联”。也有个别对联上下联的字数是不等的,如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在公祭之日送去一副挽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上下联不仅平仄不协,连字数也不对等。有人评说,“千古”对“万岁”尚还可以,就是上联的“袁世凯”与下联的“中国人民”字数对不上,但作联者却解释说:袁世凯实在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嘛!可谓妙联妙语。

二是上下联的词性相同。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叠词对叠词,连绵词对连绵词,拟声词对拟声词,等等。

三是上下联的短语类型相同。上联的结构是主谓短语的,下联的结构也应是主谓短语,简言之,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总之,从句子的结构关系看,上下联的短语类型必须一样。

四是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配置平仄,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要细加注意,合乎平仄要求。上下联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的,则下联是仄声;上联是仄声的,下联是平声,但是,上联的结尾字必须是仄声(仄声是指现代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下联的结尾字必须是平声(平声是指现代汉语四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叫做仄落平收,也叫仄起平落。

五是上下联的意思必须是有相关性的事物,这就要求上下联之间要有某种关系。譬如,有正对、反对、递进等多种方式,不管形式怎样,上下两联的意思必须有相关性才行,否则,两句互不相关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即使在其他方面对仗工整,还是不能称其为对联。

具备了上面的五条标准,才能成为对联。比如,“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这副对联,首先看上下联的字数是相等的,都是五个字。其次,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上联的“一生”是数量词,下联的“万代”也是数量词;上联的“勤”和下联的“诚”都是形容词;上联的“为”和下联的“作”都是“动词”;上联的“本”和下联的“基”都是名词。再次,上下联的短语类型相同,“一生勤为本”和“万代诚作基”都是主谓短语。第四,看看上下联的平仄,“一生勤为本”的声调是“平平平平仄”,“万代诚作基”的声调是“仄仄平仄平”,除了第三个字“勤”与“诚”平仄不相对外,其余四个字,上下联的平仄都相对,而第三个字的平仄不相对,是因为有“一三五不论”的对仗规则,可见这是允许的。上下联的意思也是紧密相连的,“勤”与“诚”是一个人的处世修身之基本,勤而无诚危险,诚而不勤无用,“勤”与“诚”是浑然一体的。

第5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关键词:杜甫;七言律诗;《送郑十八》;艺术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3-02

七律“滥觞沈宋”,但在初唐成就不高。学界普遍认为:杜甫的七律在谋篇、造句、遣词、炼字及对各种技巧的熟练运用上,都超越了前人及同时代诗人。叶燮《原诗》说:“七律,是第一棘手难入法门。”大抵是因为七律在创作中戴上了“格律”的镣铐,很难“舞”出好的内容,即很难避免僵化、矫情、平庸、造作等缺点。而杜甫的很多七律创作超越了这一点,显示了“真”的特点,如杜甫七律中的送别诗歌。在杜甫现存的151首七律诗中,粗略统计,送别诗有10首,比例不足7%,但这些诗在声律、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都精心为之,独具特色。杜甫用“难工”的七律展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将别情这一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拟取杜甫七律送别诗中较有代表性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为例,从声律、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地解读杜甫七律的艺术表现力。诗歌见下: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一、声律与艺术表现力

《送郑十八》,在声律方面有意为之的痕迹非常明显,臻于成熟。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韵律。首联出句第七个字“丝”与对句第七个字“师”押韵,所押为上平声“四支”韵,即首联押邻韵。颔联、颈联、尾联的第七个字分别是“时”、“迟”、“期” 所押也都是严格的“四支”韵。这形成了七律的形式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各联最后一个字在平仄上形成了上平、下平、下平、上平这样顿挫的形式,为诗歌的一气呵成形成了必不可少的急促节奏感。

其次是平仄。属于首句平起平收式。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脚句型方面,按照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的七律共有三句,即首联出句、颔联对句和尾联对句。首联,杜甫将好友的姓氏“郑”写入诗中,故变出句首字平声为仄声,而将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这是在七律平仄格式中可平可仄的范围内的,但这种改变使得出句原来前四字的声律由“平平仄仄”的规整板滞化为“仄平平仄”的间隔活泼,更可贵的是,杜诗对诗中另外两个平平脚句型均进行了这样的变通,即颔联对句和尾联对句中的“百年垂死”和“九重泉路”,可见其为有意为之,更可见其创作功力之深,这样连贯的改动使得这三个句子读来铿锵有力,所表达感情力度也增强,可谓“深悲极痛”,一气呵成。平仄脚、仄仄脚和仄平脚句型中,平仄都是严格按照格式完成的。综上可见,可改平仄的地方本首诗共改动六处,且是全在一个句型中改动,明显是有意为之。可见,到了杜甫,声律已经完全可以和内容形成协调的关系,可得心应手的变换,而又满足内容表达的需要。

再次是句式节奏和对仗。从句式节奏上讲,首联、颈联和颔联基本全是“二二三”的节奏,但是到了尾联,节奏突然变快,变成“四三”式的节奏,使感情顺畅地有力地表达了出来。

从对仗来看,颔联和颈联完全符合对仗的要求,同时又独具特色。从颔联来看,“万里”与“百年”相对,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时空的对仗将郑公的遭遇极致地表达了出来;“万里伤心”和“百年垂死”又是将杜甫作为一个好友对于郑公遭遇的一种“感同身受”。“严遣日”与“中兴时”的对比更是强烈,扼腕痛惜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出句与对句的相对,则是一个转折,出句是写好友,而对句转到了自己,为尾联的直抒别情做好了铺垫。好友已是“苍惶已就长途往”而自己却是“邂逅无端出饯迟”,这是一种整体对,流露出的憾恨之情极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尾联的部分对仗是杜甫七律新变的一个具体实践。其中的“应永诀”和“尽交期”相对,这种对仗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对仗,更是一种意义上的相对,此生“应永诀”,而泉路上却是“尽交期”。这种对比读来极易达到让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几个声律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杜甫真正实现了七律的“有意为之”,从用韵的完全工整、到平仄的有意变换再到对仗的精心安排,七律真正实现了形式不束缚内容的表达反而更好地表达内容这种成熟的境地。

二、谋篇布局与艺术表现力

此处所谈谋篇布局,主要是指从标题到四联之间关系的设置再到诗歌具体内容。这也是“言尽意”的一种手段。本首诗标题将诗歌创作的背景完全交代清楚;全诗是四四分截式;从内容上讲,全诗不着一景语。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标题。杜甫七律中的送别基本都将送别的人物、离别的事由完整地写在标题中,如《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送路六侍御入朝》等等,10首七律送别诗均大抵如此。杜甫诗的这种题式,为后代人注解杜诗和为其编年,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标题已暗含了诗歌内容的不同了。最明显的一点是“实”,既然标题都写得如此之“实”,可以想象,诗中无论是写景还是直接写史实,都会是真实的内容,想象的成分减少或者没有,可见,其送别诗也是“诗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这一点也可以推测其表达别情的真切和深刻,《送郑十八》就是这样的代表。

其次四联的具体内容和各联之间的关系。《送郑十八》一诗,送别的事由是好友郑十八被贬台州,杜甫前往送行却未能见面,因写诗寄离别之情。整首诗,没有一处景物描写,所有复杂情感都寄托在写实中。整体结构上有明显的四句一段的痕迹。仇兆鳌《杜诗详注》曰:“上四,郑贬台州,伤其临老罹罪。下则阙为面别,而寄诗言情。”首联14个字将好友的状况传神地表达出来,颔联将好友的遭遇掺入深沉的同情和不平表达了出来,这两联看似是平铺叙事,但将好友的遭遇和送别时的具体情境完整地展现,同时,包含了诗人的内心感受。颈联写诗人在老友仓皇离开之时阙于面别,无限憾恨。人已垂死,又一别万里,念及后会无期,故在尾联寄重逢之望于九泉,读来不禁让人心痛。全诗把别情写得淋漓尽致,不平、痛惜、憾恨、无奈融为一体,结尾又一改通常的祝愿之词,而作永诀之词,让人沉痛至极。通观整首诗,不着一景语,而是通过写实的手法,将别情具体到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情境中去,所表达的情感是具体的,是由送者与离者的特定关系、离别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离别情境所引起的复杂而真实的离愁别恨,而非抽象的离别之苦。

可见,《送郑十八》一诗,杜甫尝试“以言尽意”,在艺术表现力特别是情感表现力上取得极好的效果。他将离别之情用写实的手法表达出来,涉及到了具体的历史事件,送别具体的情境,使情感容量大大地增加,在深刻表现离别这一共通情感体验的同时,更表现了离别背后所潜藏的复杂人生体验,从而使得其送别诗超越了单纯的送别主题而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总的来讲,《送郑十八》不落窠臼,刻意创新,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率直之情。诗全用叙事口吻,不着一景语,但抒情的效果丝毫没有减弱。

三、遣词造句与艺术表现力

“遣词造句”是诗歌语言最直接的体现。杜甫有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也可见杜甫在七律的语言锤炼上所下的功夫。《送郑十八》也是如此。具体分析如下。

一些经过考究和锤炼的字词引人注意。这些字词大大增加了七律短短56个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出句就出现典故,“樗散”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这二字表达的是材不合世用也。杜甫用这个典故表达郑虔不为世用,至于白首。颔联写郑虔临老罹罪,《杜臆》云:“首记其状,次记其言,两句已为虔撰一小影。观《八哀》诗,郑多才艺而画更精,曰老画师,此其自知语,亦其自慨语。万里伤心,正为严谴之故。百年垂死,乃在中兴之时。严谴、中兴四字,含无限痛楚。”杜甫通过首联的“樗散”、“鬓成丝”和“老画师”这几个经过锤炼的字眼表达了心中不平。同时,杜甫对好友的遭遇又是感同身受的,这一点体现在“万里”、“严遣”、“垂死”和“中兴”几个考究的词上面。正因为,郑公已经“鬓成丝”,且自称“老画师”,朝廷又对他“严谴”,真可谓是“万里伤心”,又因为已经“鬓成丝”又“严遣”“万里”,所以才有后面的“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中间的颈联是一个转折,杜甫设身处地地为好友着想,想到好友是“苍惶已就长途往”,而自己却“邂逅无端出饯迟”,这一句最出色的地方在于“无端”一词,它将诗人见不到好友的彷徨无助形象地表达出来,然而诗人最终的选择是无奈而痛心的,即尾联的惊天地、泣鬼神。后来,郑虔正是死在了台州。卢世傕曰:“虔之贬,既伤其垂老陷贼,又阙于临行面别,故篇中彷徨特至。如中二联,清空一气,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诗至此,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在七言律中尤难。末径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直,不妨于尽也。”

除了上面的声律、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在《送郑十八》一诗中的表现也大大增加了情感表达上的力度,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是用杜甫坎坷的经历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值得说明。

综上,从七律形式上讲,杜甫的七律有着很多“有意为之”的痕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谋篇布局上讲,杜甫四四分段式的结构,以颈联出句作为转折,从好友的遭遇转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将别情放置到具体的情景中丰满地表达出来,更能惹人生发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遣词造句上,则是用一些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字词尽可能地传达诗人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情,其中一些典故的运用和来自前人诗句的字词使得“以言尽意”有了更多的胜算。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第6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我从不会写诗,也不会作词,但对读诗却特有兴趣。

尤其是唐诗宋词,诗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湛,语言清丽,音律和谐,始终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情奔放,乐观欢快的气势和旋律,在反复研读和品味中得到不少启示,揣摩着诗的读写一定要注重三个方面,即押韵、对仗、声调和平仄。

所谓押韵,就是指诗人在诗中用韵。所谓韵,大概是指汉语拼音字母当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用汉语拼音来拼写、拼读,有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一般是声母在前,韵母在后。比如:王wang光guangg等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可以说是同韵字。凡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显而易见,就是把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且把韵放在句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韵脚”。比如杜甫的“锄禾”: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它们的韵都是“u”。在一般的情况下,四句诗,包话格律诗,第三句是可以不押韵的,从读古诗到读现代诗,第三句的押韵读起来显得格外顺畅、迭宕、和谐、动听。如四句诗都押韵,读起来就显得重复、单调、平淡,可见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亲的乐音在同一位置的重复,它便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例如的诗“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虫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显示红军万里长征即将结束,胜利的曙光即在前头,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读起来使人心潮激荡,情感清满怀。当然,古人写诗的时候有时为了押韵,按照现在的常规去理解,可能不可思议,但必须遵从当时的语言环境,押韵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和谐。比如杜甫的“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愈墙走,老妇出看门”,这里的“门”就是和首句的“村”,次句的“人”押韵的,构成了谐和。意思就是“出门看”,如果写成“出门看”,那就不押韵,读起来没有韵味,也就没有杜甫的风格和创意了。

所谓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所谓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显得工整。在古诗中尤其是格律诗中,对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对偶可以是两句相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也可以句中自对,如“打黑除恶”。我们说对偶,一般是两句相对,过新年时常写的对联就是对偶形式。比如的“四海翻腾去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就是对偶句。两句相对的对偶句即出句和对句。出句和对句基本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前面诗中的“四海”对“五州”,“翻腾”对“震荡”,“云水”对“风雷”,“怒”对“激”,就是很工对。(3)对偶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手法,其作风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单音词多,音素也比较独立,很容易写成对偶。我们所看到的对联基本上就是对偶句式。因此,它显示出来的规则就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基本不重复,这在的诗词中就有突出的例证。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达到了委诗对仗的标准。

所谓声调与平仄。音调就是汉语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声调。古代汉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如今的普通话就是在古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声调分别为阴平声为高平调,阳平声为中开调,上声为低声调,去声为高降调。在我们朗读古诗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状况,读平声,平声平调莫低昂,读上声,上声高呼猛烈强,读去声,去声分明哀道远,读入声,入声短促急妆藏。四声和谐,关系密切,在诗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同韵,同时也不能押韵。所谓平仄就是平和不平的意思。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声平缓无升降,读音较长,而其仄是有升有降,读音较短的意思。声调平仄在诗中交替相错,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调铿锵有力,语调错落有致。其中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其一,平仄在句中是可以交替的,如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前一句的平顺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后一句的平仄顺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就韵而言,每两个字一个节奏,第一句是“平平”后面跟着“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然后是“平”,第二句是“仄仄”后面跟着“平平”,“平平“后面跟着”仄仄“,然后是一“仄”,这就是交替。在末句或对句中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节奏明快,声调优美,产生的结果是平仄谐和。其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春草萋萋鹦鹉洲”为例,“晴川”对“春草”,即“平平”对“仄仄”,“历历”对“萋萋”是“仄仄”对“平平”,“汉阳”对“鹦鹉”是“平平”对“仄仄”,“树”对“洲”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平仄的道理是常人比较易懂的,但要写诗作词,做到“平仄”交替,“平仄”对立,尤其做到押韵和对仗,并不是易事,而必须深刻研究其中的规委,多读古诗和诗词,不断揣摩他们的写法,多加实践,也许会给自己有很多的效益。

第7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论文出处(作者):宋军 沙龙 律诗绝句有比较严格的格律,易学难精。但是,唐诗宋词确实是中国文化的奇葩。写得好的律诗绝句,不但意境优美,修辞秀丽,而且富有节奏感,所谓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譬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实在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年。加上现代人据此引申的歌曲《涛声依旧》,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也曾经游历寒山寺,有感而发:

 

 

 

          有感寒山寺                  附:      枫桥夜泊

      自古寒山香火盛,                   月落乌啼霜满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涯海角闻钟声。                 江枫渔火对愁眠。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偶然张继无眠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陶醉几多弄墨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面登录的是当年我与战友杜昌荣阔别十年再会面,双方和诗而写下的《重逢篇》:

                        A、重 逢 篇 ----1978.9

                               (一)相 见

                 相约聚会汉阳滨,久盼重逢喜气盈。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赞同窗魁梧相,尔夸战友帅哥形。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倾谈三载峥嵘事,感叹十年日月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楚地朝阳红似火,蓝天碧水映丹心。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留   影

                龟蛇静守大桥边,汉水奔腾过眼前。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战友重逢留笑影,风发意气动云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游东湖

                气爽天高碧水清,游人笑指湖心亭。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公悦色迎远客,旭日和颜送温馨。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泳将乘风真惬意,轻舟破浪正欢欣。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东湖饱览金秋色,对句吟诗踱柳荫。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听涛酒家午餐

                放眼湖波浩连天,秋风柳叶舞窗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津津美味非醇酒,淡饭清茶自甘甜。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东湖泳

                   结伴闯晶宫,双飞似蛟龙。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迎风逞好汉,逆水见英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励志征途上,建功大业中。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友谊存致远,浩气贯长虹。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惜  别

                时光宝贵赛真金,才贺相逢又饯行。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刻惜别离武汉,明晨问候至北京。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约永葆青春志,互勉长存进取心。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乐道有缘重聚会,儿女趣事笑吟吟。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每句诗下方的类似“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标注,是音调方面的基本格律要求,以方便阅览者对照。据我所知,在此基础上有几项调整规则。即

1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用平音,也可以用仄音,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按平仄规定。但是有两个例外:

1.1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的第三字、第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两者必须有一个是平音。

1.2 “仄仄平平仄仄平”句的第三字必须遵守用平音。

2  另外允许有三种变格:

2.1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变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

2.2 “平平仄仄平平仄”可以变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

2.3 “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变为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8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一、诗的沿革和格律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开始,经汉至魏晋的《乐府》《古诗》,到唐宋的律诗和词,元明的曲和杂剧,直至近代的新诗。从诗的发展来说,大致经历了从古诗、律诗到新诗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这里只就古诗和律诗作些简介。

古诗在形成过程中,又经过了四言、五言到七言的发展过程,古诗的特点是:在用韵和对仗方面要求较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对古诗从四言到五言、七言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就是四言体;到《嵩里行》“关东有义士”,已成为五言体;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已发展成为七言。《古诗十九首》,是当时古诗的代表作,现仅选《迢迢牵牛星》一首,来作说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具体叙述了织女与牵牛,相隔在天河两岸,而不能相会的悲切故事,使这样一对勤劳而忠贞青年男女的爱情古诗,永传后世。

与古诗同时或较早一些,还有来自民间的《乐府》,它与《诗经》中的“国风”有些相似,开始是来自民间,后来成为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格式。它因汉武帝时所设立的管理民间音乐的机构“乐府”而得名,负责收集和整理各地的歌曲和歌词,其生活气息较浓,语言比较通俗质朴,句式也错落不齐,对古诗的发展、特别是对以后词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现举两首为例,并做些简析。

第一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它叙述了一位对爱情无比坚贞的女子,对她的情人立下的誓言。她向天宣誓,她愿与对方永远相知,长命不衰,除非是山崩水竭,冬雷夏雪,直到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实际上是用一些永不会有的事,来说明绝不可能与对方分离和背叛的山盟海誓。

另一首是《东门行》:“东门行,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时下难久居。’”这首乐府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尖锐地揭露出在阶级压迫和剥削之下,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和妻离子散的悲惨状况。在分离的时候夫妻的一番对话,丈夫要坚决的离家去自寻出路,妻子却谆谆告诫切莫为非,等等。

从古诗发展为律诗,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臻成熟,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形成了严格的格式。现以五绝和五律、七绝和七律,做些简介。

五绝:为五言四句,共20字。在平仄上,一般用仄起式,其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平起式,即将后两句移作前两句,前两句移作后两句。每两句最后一字押韵,不要求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首标准的五言绝句。

五律:为五言八句,共40字。在平仄上,也有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格式。八句分为四联,两句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也有少数例外。现以杜甫的《春望》一诗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它不仅是一首典型式五言七绝,而且它连首联也用了对仗。每联的后一句最后一字要求押韵,而且全诗要用诗韵所规定的同韵的字,如此诗所用的深、心、金、簪四字,都是“十二侵”的韵。全诗在格律的要求上是极为规范的。

七绝:为七言四句,共28字。在平仄的格式上,也有平起式与仄起式之分。平起式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第一句要求押韵,即将平平仄仄平平仄,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即属此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是仄起式,其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不仅用的是仄起式,而且是首联和尾联都是对仗的,这在七绝中也是少有的。

七律:为七言八句,共56字。在平仄的格式上也有平起式与仄起式两种,是将七绝的四句格式重复使用。如果第一句要求押韵,也如同七绝一样地进行改动。在七律的八句中,每两句为一联,也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每联的末字押韵。现举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的特点是,不仅颔联和颈联对仗,连尾联也是对仗的。全诗有三联对仗,不为多见,押的是“七阳”的韵。

此外,在律诗中,还有“救拗”和防止“孤平”等等多方面的规定,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诗言志”,就是有所感和有所为而作,这又是中国诗作的优良传统。诗就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咏史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爱国诗等。叙事诗的范围很广,凡属对一人一事有感而作的,都可以列入其中,爱情诗和送别诗又占有绝大部分。写爱情的诗篇,真是汗牛充栋,不计其数,不作举例。

咏史诗,杜牧的《赤壁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诗,说明了一个三国中的故事。指出历史事实,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流失的。再如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既写节日,又吊屈原,也是一首很好的咏史诗。

田园诗,魏晋以来开始发展,从陶渊明到范成大再到郑板桥,都有不少的田园诗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和郑板桥的《田园四时苦乐歌》,都是田园诗篇的代表作。现以上述二者为例,选取其中篇段,作些说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具体写出了“复归得自然”那悠然自适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不但写出农村的繁忙景象,更写出了农民的心声: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它不但写出了成年人的繁忙,同时也写出了儿童的成长。再如“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风嫌雨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它不但写出了从事农事的艰难,更喊出农民的苦难,一年忙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读了这些田园诗,可以加深对旧时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

山水诗,在田园诗发展的同时,山水诗也在发展。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对象,来抒发对自然的体验和热爱。南朝宋谢灵运倡山水一派诗风,唐代孟浩然、王维、李白等都有山水诗传世。如王维的《积雨辋川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依。”在这首诗中,包容有深度的诗情禅意。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豪放的才气,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山水图。

关于哲理诗,在历史上也不少见,特别在宋学兴起之后,理学家写了不少的哲理诗,如程颢的《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作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静观万物,道通天地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朱熹的《春日》和《观书有感》等诗篇,如在《春日》》中所写:“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寻芳泗水所见到的“无边美景”来说明对“儒学”的贯通。在《观书有感》中更写出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出了学有所通,豁然开朗的境界。以及他在其他的诗中劝告世人要爱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的告诫:“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都是饱含哲理的诗篇。

在哲理诗中,还包含有一些因受佛教影响而写成的诗句和诗篇:如苏轼的“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的诗句,“静可致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体验,都是受佛学的影响而写成的诗句。王维还被称为“诗佛”,在他的诗篇中,饱含有丰富的佛学的思想,如在《竹里馆》中所写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得是多么悠闲自得。在其《过香积寺》诗中:“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写得环境是多么幽静,而禅功在“制毒龙”(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方面又是多么有力!因此苑咸在《酬王维序》中称他为“当代诗匠,尤精禅理”,可谓是恰当的评价。王维将禅理、诗情、画意熔为一炉,形成了他的诗、书、画的独特风格,留传后世。

最后,还得谈谈爱国诗篇的问题,爱国诗篇是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楚辞》的《国殇》《哀郢》等篇起,到南宋大量的爱国诗篇的涌现,还是限于国内民族之间的斗争。到近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爱国走向新的阶段,是中国与列强之争,救亡图存是爱国的主题。一切有志之士,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写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现仅以宋代和近代为主,选学数篇,并做些简析,以供教学参考。

宋代由于辽、金的南下,宋廷南迁偏居江南,为了抗辽、金复国,于是大量的爱国诗篇涌现,现对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做些简析。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申述了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在金人铁蹄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人民,盼望王师一年又一年地过去,眼泪已经流尽了。为此,在他的死前,乃写出《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终生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望,希望在死后能够实现。回想起来这些诗篇,对在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日寇铁蹄蹂躏之下的沦陷区人民,曾起过多大的鼓舞作用。李清照以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项羽的“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自刎垓下,而不肯逃亡江东的壮志豪语,来影射批评南宋小朝廷的不知去国之痛,安居偏安之局的苟且行径。

在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和腐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榨日益加剧,中国面临着灭亡的危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一些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同时写出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以此来抒发胸怀和唤起群众。如: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流放去新疆的时候,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诗中,庄严宣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真是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

丘逢甲在日本后的第二年写的《春愁》一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个台湾籍的将领,对祖国发出这样热泪纵横的感情,激励着人民去收复失地;而今天却有一些是祖籍大陆的台湾政客,却在那里制造使台湾脱离中国的“”活动;两相比较,历史自有公断。

谭嗣同在戊戌后,宁死不屈,决心以血来唤醒人民。写下了《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示了对统治者蔑视,对革命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写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诗句,表示了一位还在留日的青年学子为国献身的壮志。

秋瑾更以巾帼英雄的姿态,写下了一些爱国诗篇,充分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救国救民的宏大志愿,现录两首如下: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风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第9篇:对联平仄规则范文

一、随体赋形,自然流畅——《葬花吟》的诗体分析

《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点,关于歌行体,李之仪在《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纸》中说:“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因此歌行既是较为自由随意抒情的,又是自然流畅富于节奏的。它作为一种诗体,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自立题目,七言歌行以七言为主,或齐言,、或杂言、长短句,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节奏感强、具有格式又不拘格式的古自由体诗歌,而在实际的创作中,七言歌行又逐步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并作为一种体制而固定下来,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字数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乃至八、九、十言;用韵上可以转韵,多平韵仄韵交替,一般四句一换韵;平仄多入律,声律富于节奏感。下面从《葬花吟》的句式、押韵、平仄方面探讨其诗体特征。

首先看押韵:

《葬花吟》(引自《红楼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上平,十五删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下平,十四盐 (韵一,平声“删盐”通押)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上声,六雨 (韵二,押仄声“雨”韵)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上平,五微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上平,四支 (韵三,平声“微支”通押)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下平,八庚 (韵四,押平声“庚”韵)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入声,四质、十三职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入声,十二锡(韵五,仄声“职质锡”通押)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上平,十一真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上平,十三元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上平,十一真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上平,十二文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上平,十三元 (韵六,平声“真文元”通押)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上平,十一尤 (韵七,押平声“尤”韵)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去声,二十三漾 (韵八,押仄声“漾”韵)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上平,四支 (韵九,押平声“支”韵)

分析全诗韵脚如下:,一、二、四句“天、怜(一先,下平)”、“帘(十四盐,下平)”是平声韵“删盐”通押,六、八句 “处、去(六雨,上声)”转仄声韵“遇语”通押,九、十、十二句“菲、飞(五微,上平)”、“谁(四支,上平)”又转为平声韵“微支”通押,十三、十四、十六句“成、情、倾(八庚,下平)”换为平声“庚”韵,十八句“逼(十三职,入声)、十九“日”(四质,入声)、二十觅(十二锡,入声)”,转仄声韵“职质锡”通押 ,二二、二四句“人(十一真,上平)、痕(十三元,上平)”又转为平声韵“真元”通押,以后二五“昏”、二六“门”、二八“温”均属十三元、上平,押平声“元”韵,二九“神”、三十“春”属十一真、上平,押平声“真”韵,三二“闻”(十二文,上平),三四“魂”(十三元,上平),平声“真、文、元”韵通押;三五“留”、三六“羞”、三八“头”、四二“流”、四四“沟”均属十一尤、上平,押平声“尤”韵;四五“葬”、四六“丧”均属二十三漾、去声,押仄声“漾”韵;四七“痴”、四八“谁”、五十“时”、五二“知”均属四支、上平,押平声“支”韵。

全诗共用删盐遇雨微支庚职质锡真元文尤漾十五个韵部,押九韵,六平三仄:一押平声“删盐”共四句,首句入韵;二押仄声“雨”韵共四句,首句不入韵;三押平声“微支”共四句,首句入韵;四押平声“庚”韵共四句,首句入韵;五押仄声“职质锡”共四句,首句入韵;六押平声“真文元”共十四句,首句不入韵;七押平声“尤”韵共十句,首句入韵;八押仄声“漾”韵共两句,首句入韵;九押平声“支”韵共六句,首句入韵。其中平仄韵相间者三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一韵四句者五处,十四句者一处,十句者一处,两句者一处,六句者一处。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诗在押韵上的主要特点有:1、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且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平韵仄韵大致交替,以平声韵为主;3、起首两句用同“删”韵的两个韵脚“天”、“怜”,尔后渐渐用长韵,且长韵短韵交替,富于节奏感。

据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的论述,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分为平韵古风和仄韵古风。可以通韵:分两韵相通(偶然出韵、主从通韵、等立通韵)和三韵以上相通;可以转韵:有两种情形,一是像古诗一样随意转韵——仿古的古风;二是在换韵的距离和韵脚的声调上都有讲究——新式的古风,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a.平仄多数入律;b.四句一换韵;c.平仄韵递用。我们所说歌行体,其实就是新式古风之一体,新式古风用韵上的特点,正是歌行体的典型特点。

因此说,《葬花吟》在用韵上是大致符合歌行体的特征的,同时又更为灵活、自由,多通韵,不避同韵,多用长韵;转韵与诗歌情感的转折紧密结合在一起, 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收到诗歌押韵的最佳效果。

再看平仄:

古风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风受律诗的影响,平仄上开始有了讲究,古体诗在平仄上也有了自己的特点:a.最后三字用三平调,其次是收尾于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b.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

回到《葬花吟》来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A。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B。(律对)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b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仄仄b。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平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平平平仄平(六平句)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平仄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仄平平A。

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仄平平仄仄仄仄(叠仄),平平平仄平平仄a。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仄平平A。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仄平平仄仄平平A,仄平平仄仄平平A。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平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仄仄平B。(律对)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仄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平平仄仄仄仄仄(叠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叠平)。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仄平平仄平平平(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平平仄平仄平平(叠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仄平仄仄平平仄a,平平平仄平仄平(叠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

仄仄仄平平仄仄b,仄平仄仄仄平平A。(律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仄仄仄平平仄仄b,平平平仄仄平平A。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仄平仄仄平平仄a,仄仄平平平仄平。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仄仄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仄平平仄平平仄a,平仄平平仄仄平B。

全诗共有十四句符合上述四种三字尾的要求,七句符合叠平叠仄要求,三十二句入律,三个律对,入律的诗句占了大多数,这是符合上文所说歌行体平仄多入律的特点的。而《葬花吟》大部分只有律句而没有律联,也就是说,出句入律,则对句不入律以为补救;对句入律,则出句不入律以为补救,这样仍不失古诗的格调,于是入律与仿古各展千秋、交相辉映,兼采律诗的格调美和古风的朴实美,从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全诗共52句,从字数上看,除去第十六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十言,三十九、四十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三、五言以外,其他均是每句七言。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将古风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三七杂言、三五七杂言和错综杂言七种,错综杂言指诗句的字数变化无端,除了七言、五言或三言之外,还有四言或六言的句子,甚至有达八九字以上者,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仍以三五七言为主者,在格调上与五杂言及三五七杂言相近似;另一类就是四六八言颇多者,多具散文气息。据此看来,黛玉的这首诗应属于以七言为主的错综杂言,字数的长短变化看似自由取舍,实则颇有讲究,何处长、何处短,均是随诗人情感流转而动,充分利用了歌行体不拘字数的优势,参差而不杂乱,平添一种错落变幻之美。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葬花吟》在诗体上借鉴了歌行体的特征,充分发挥了歌行在抒情上的优势,而黛玉作诗,讲求的是“不以文害意”,“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葬花吟》作为其代表,自然不会刻意雕琢囿于死则,而是意之所至文之所随,笔随情转,一气呵成,细读起来,又更觉流畅自然、极具节奏感,收到了诗歌体裁表现的最佳效果。

二、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的内容分析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g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黛玉的选材、用语、情感均不是无根而发的,而是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黛玉自小便没了母亲,失去母爱关怀的她自进贾府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虽然受着贾母的万般宠爱,但弥补不了寄人篱下的愁绪、孤苦无依的痛苦,再加上父亲仙逝扬州城,奔丧回来的黛玉已然成为投奔贾母的孤女,这在派系错综复杂、人情分外淡薄的贾府,“风刀霜剑”就更为尖利了,教“病如西子”的黛玉又如何能够消受?环境的严酷让她不得不想方设法以求自保,而个性上的差异使她不可能像宝钗那样用圆滑世故作盾牌躲避“刀剑”,黛玉象刺猬,竖起满身的尖刺随时抵抗外来的攻击,她的小性儿、她的尖酸刻薄、她的斤斤计较,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对宝玉越来越深的情愫加剧了她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正是因为如此的身世,如此的性格,才会有黛玉的葬花之举,也只有黛玉,才会用葬花来释放满怀的愁绪。

而黛玉遣怀最主要的方式莫过于诗歌。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这也决定了她的诗是自由的、充满感情的,整首《葬花吟》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同时,《葬花吟》的选材、遣词、立意又是借鉴了前人的结果。黛玉“葬花”如此感人肺腑,并不是她个人的创举。被誉为“风流文采,照耀江左”的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曾有葬牡丹之举。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俞平伯先生在《唐六如与林黛玉》这篇文章中分别列举唐伯虎《六如集》中的《落花诗》、《花下酌酒歌》、《桃花庵歌》等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与《桃花行》两诗进行比较和对照,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桃花行》是借鉴了唐伯虎《六如集》中咏桃花的诗作,例如:

“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花下酌酒歌》)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寒则如刀热如炙。”(《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花下酌酒歌》)──“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俞先生指出:“《红楼梦》虽是部奇书,却也不是劈空而来的奇书。他底有所因,有所本,并不足以损他底声价,反可以形成真的伟大。古语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正足以移作《红楼梦》底赞语。”

因此说,《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一般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是林黛玉全部诗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精华的代表。

三、巧用比喻,别具一格——《葬花吟》的修辞分析

《葬花吟》修辞的最精妙处在比喻。所谓比喻,是指作者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比拟思想的对象。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体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窥到她的内心世界。

以落花喻红颜,原是诗家的传统手法,宋祁《落花》诗有句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周邦彦《六丑•落花》有句云:“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黛玉的别出心裁在于:以落花为中心,将“落絮”、“柳丝榆荚”、“桃李”、“燕子”、“风刀霜剑”、“泪”、“花魂”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借喻本体,亦花亦人、人花交融,令人感同身受、悲从衷来。运用借喻手法,更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曾写《咏柳絮•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有过寂寞体验的人,很容易理解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此句中出现的“桃花”意象在《桃花行》中亦有描述:“胭脂鲜艳何类似,花之颜色人之泪。”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探春有语:“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都如乌眼鸡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传说湘妃哭舜时,眼泪滴在竹上变红,成“湘妃竹”。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意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 “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说不完的新愁与旧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眼泪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也好,“鸟魂”也好,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然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思考使得这个“中世纪”时代的少女身上闪耀不同寻常的光芒。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可能给她答案,而她也绝不愿苟活于浊世。“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落花归土,林黛玉在生死之间也没有第三条路去选,以至于贾母也说她不如宝钗有“福相”,“随分和时”。黛玉是重质,也浇灌着自己的生命之“花”,“质木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林黛玉看来,她甚至羡慕那些被她掩埋“还洁去”的落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是何等哀伤而沉重的询问,这是一个高傲灵魂的期盼与失望。以至于宝玉听到此处也“哭倒于山石之上”,想到百年后“斯园、斯地、斯人、斯景都已无形可觅,两颗心灵在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花”落了,理想幻灭了,性灵之光随之消散了。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谶语式的表达,正暗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