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联左右范文

对联左右精选(九篇)

对联左右

第1篇:对联左右范文

1、春联门左贴上联,门右贴下联。应按照传统张贴对联的“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春联的上下联张贴的地儿不应太高或太低,一般应以门楣的高低为准。

2、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联语,其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平仄应相称,“横批”所选用的四个字词语应有总结或补充联语的作用,要使整个春联烘托出岁时年节的喜庆气氛,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对联左右范文

看横批的书写,横批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古时候对联,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在门右边。后来书写习惯从左向右,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上联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一声”或“二声”。

标准的对联读法应该是这样的:面对大门,上联右边,下联左边,横批也应该从右向左写和读。但中国的对联文化精深,所以说读对联看横幅是对的,先读上联,再读下联,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对联左右范文

本文分析62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显示: 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Ⅱ>1者25例,其中18例(72%)并有右室梗死;而STⅢ/Ⅱ≤1者37例中只有2例(5.4%)并有右室梗死,二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3%和85%。此外,还发现当STⅢ/Ⅱ>1,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也越大,其并发症越多,预后越差。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伴右室梗死可根据心电图右胸前导联(V3R~V7R)的特征性改变作出诊断,然而,右侧胸导联并非常规记录,因此,难免会遗漏了右室梗死之诊断。尸检资料与生前心电图对照研究证明,大范围右室梗死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因为两者都由右冠脉近侧阻塞时可有明显变化。他们研究了下、后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时,STⅢ抬高幅度>STⅡ的诊断价值,同时还初步探讨了当STⅢ/Ⅱ>1时,STⅢ抬高幅度越大,其右室受累程度和范围也越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近年来连续住我科ICU病房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病人62例(除外并有束支阻滞者)。合并右室梗死者20例,其中下壁梗死7例,下后壁梗死13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3±10.4)岁。无并右室梗死者42例,下壁梗死19例,下、后壁心脏梗死23例,男34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6.1±12.4)岁。

1.2 右室梗死诊断标准 经病理与心电图研究证明了下壁及后壁心肌梗死时出现V6R及V7R异常,对右室梗死的诊断具有高度准确性(阳性预测率及特异性均为100%)。本文诊断标准V3R~V7R有连续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mm,其中必须有V6R或V7R的变化。

1.3 方法

1.3.1 心电图描记 入院后每天记录1~3次12导体表心电图加记V7~V9,V3R~V7R导联,连续3天,病情变化时随时加以描记,以后每天1次。取其中变化最明显1份作分析用。以J点后40ms计算该导联ST段抬高值,以连续3个QRS波的P-Q段为等电位线,测量3个QRS波ST段抬高值,以其均值为该导联ST段抬高值。

1.3.2 右室梗死范围测定 计算右侧胸导联ST≥1mm导联数NST,右侧胸导联ST段抬高总和∑STmm。

1.3.3 血清酶测定 入院后每天抽血查GOT、LDH、CPK1次,连续4天,若病情变化时随时加查,取其中变化最显著供分析用。

1.4 评价标准 把20例并有右室梗死者根据STⅢ抬高程度,分为STⅢ≥1mm和STⅢ<5mm两组进行比较研究。敏感性即真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即真阴性率=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预测精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住院病死指住院期间8周内死亡者。

2 结果

STⅢ≥1mm,STⅢ/Ⅱ>1组25例,其中18例(75%)并有右室梗死,STⅢ/Ⅱ<1组37例,其中只有2例(5.4%)并有右室梗死,P<0.001。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3%和85%。见表1。

并有右室梗死20例中,STⅢ≥5mm组与STⅢ<5mm组比较,前者NST、∑ST,各种血清酶均较后者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后者高。见表2、表3。

表1 62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STⅢ/Ⅱ>1诊断合并右室梗死的价值(略)注:两组比较P<0.001

表2 两组右室梗死的程度和范围比较 (x±s)(略)

表3 两组右室梗死并发症、预后之比较 例(%)(略)

3 讨论

第4篇:对联左右范文

左攻右守成流行

以1月17日至19日的英超联赛第22轮为例,曼联在以1∶0小胜博尔顿队之后登上了积分榜首。如果对“红魔”此役的攻击方向进行分析,会发现有39%的攻势来自于左路,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右路的25%,也高于中路进攻的36%,可见左路成为了曼联的主攻方向。

在同一轮联赛中,切尔西和利物浦同样表现出了“攻势左倾”的特点。其中在对斯托克城的比赛中,切尔西有40%的攻势从左路发起,高于中路的38%和右路的22%。而在利物浦对埃弗顿的德比战中,前者同样有40%的攻势出现在左路,中路和右路的进攻比例分别为29%和31%。

倚重左路进攻只是英超豪门的专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同时进行的西甲联赛第19轮,皇家马德里队以3∶1力克奥萨苏纳队,在这场比赛中,皇马进攻比例为左路42%、中路31%、右路27%。而在AC米兰以1∶0战胜佛罗伦萨的第19轮意甲联赛中,前者从左路发起的攻势比例更是占到了惊人的48%。

在一些备受瞩目的强强对话中,交战双方往往同样侧重于由左路发起攻势。去年9月的米兰德比战中,AC米兰有41%的攻势从左路发起,国际米兰也有38%的进攻来自于左路,猛攻对手的右路,成为了米兰双雄在比赛中的共同选择。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今年初的曼联大战切尔西,两队的左路进攻比例分别为45%和35%,都是最主要的进攻方向。曼联最终以3∶0大胜对手,鲁尼和贝尔巴托夫所完成的两个进球,都是在接到左路传中后的门前抢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贯彻“左倾”的坚决程度会与球队战绩挂钩。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曼联的“左矛”成功刺穿了切尔西的“右盾”,这场焦点战役才会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有趣的是,随着各队纷纷囤重兵于左路,这使得他们的对手不得不将防守重心“右倾”,直接造成了本方右路进攻被削弱,从而使得“攻势左倾”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正因为如此,在很多豪门的阵容中,左右两条边路的主要任务明显不同。AC米兰的左路除了有扬库洛夫斯基和西多夫这两位攻击手外,帕托和小罗也经常游弋到这一侧参与进攻。相比之下,出现在右路的赞布罗塔和加图索(或贝克汉姆)等人明显更侧重于防守。在拜仁的“442”体系中,由拉姆和里贝里搭建的“左路通道”是球队的主攻方向,另一边的奥多和施魏因斯泰格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守上。“左攻右守”,正在成为国际足坛的一种主流思潮。

左脚将盛产天才

战术上的“左倾”,自然离不开一群优秀左路选手的发挥。“左撇子”的人口比例虽然不高,却更容易诞生各个领域内的天才。包括刚刚就职的奥巴马在内,近五任美国总统中居然有四人惯用左手,除此之外,拿破仑、牛顿、爱因斯坦以及达芬奇等伟人也都是“左撇子”。同样在足球领域里,天赋对于边锋和边卫的重要性往往要高过后腰、中卫等位置上的球员,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左撇子”们会在边路大放异彩了。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优秀的左脚将有时会在一个国家“扎堆”涌现。上世纪90年代的巴西足坛接连涌现出莱昂纳多、布兰科、卡洛斯、里瓦尔多和泽・罗伯托等一大批天才,他们确保巴西队拥有了一条攻击力异常强大的左路。不过在最近几年,桑巴军团的“左撇子”们似乎强势不再,取代他们地位的是一批法国左脚将。

2006年世界杯杀入决赛的那支法国队中,里贝里和马卢达在两条边路的出色发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两人都是“左撇子”,只不过里贝里的左右脚技术更为均衡,因此当马卢达被安排在左路时,里贝里就客串起了右边锋的位置。

回到俱乐部后,无论是马卢达还是里贝里都出现在了习惯的左路。马卢达上赛季前以2000万欧元加盟切尔西,对曼联的社区盾杯比赛上,他在左路强行突破后为球队打入一球,处子战即向新东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本赛季马卢达的左路攻势依然是切尔西队最重要的得分方式之一,在英超第11轮以5∶0大胜桑德兰的比赛中,切尔西有38%的攻势由左路发起,马卢达个人的攻击区域更是有78%出现在左路,他先后两次在小左侧送出横传,分别在上、下半时助攻阿内尔卡破门得分。

马卢达的国家队队友里贝里在德甲赛场上的表现更为抢眼。上赛季结束时,这位法国左边锋以57.8%的得票率,在自己加盟拜仁后的首个赛季就以绝对优势荣膺“德国足球先生”。本赛季由于里贝里在赛季初一度因伤缺席,拜仁的成绩也明显受到了影响,而在里贝里伤愈复出后,拜仁的左路进攻很快就被彻底盘活,球队也迅速走出了低谷。在去年的10月至11月,法国人曾有过连续六轮联赛进球的完美演出,拜仁也借此取得了五胜一平的不俗战绩。

28岁的马卢达和25岁的里贝里之后,21岁的纳斯里正在成长为新的左脚接班人。本赛季以1680万欧元转会到阿森纳队之后,这位中场新秀多次用他的“金左脚”为球队带来胜利。在客场以3∶1战胜赫尔队的联赛中,正是纳斯里在第82分钟用左脚打进了再度确立起球队领先优势的关键进球。另外在左边卫的位置上,曼联的埃夫拉和巴塞罗那的阿比达尔同以热衷于助攻而著称,他们同样是产于法国的“左撇子”。

右脚将移形换位

强队之所以纷纷“左倾”,并非全是左脚将的功劳。细心人不难发现,如今也有很多惯用右脚的球员同样被安排在左路,刚刚当选为世界足球先生的C.罗纳尔多就是典型。2003年夏天加盟曼联伊始,小小罗作为贝克汉姆的接班人被安排在右路,但在近两个赛季中,他却经常出现在左边锋的位置上。同样以曼联客场胜博尔顿的联赛为例,小小罗个人有70%的攻势由左路发起,剩余的30%出现在中路,右路走廊则留给了更侧重于防守的弗莱彻。

将一名惯用右脚的边锋摆在左路,这一看似违背传统的思路,却给球队和球员带来了巨大成功。曼联上赛季的“双冠王”,小小罗在岁末年初拿奖拿到手软的风光,很大程度上都是拜这一安排所赐。

其实,将右脚将安排在左路并非弗格森的首创,“伟大的左后卫”马尔蒂尼同样更习惯于使用自己的右脚,只不过由于当年AC米兰在左后卫位置上缺人,年轻的马尔蒂尼才改打左后卫,孰料在这个位置上名垂青史。

最近十年内,葡萄牙的右脚中前场球员似乎“恋”上了左边线。作为小小罗的前辈,菲戈当年虽然被誉为国际足坛最优秀的右中场,但每当球队在这一侧的进攻陷入僵局时,他往往会游弋到左路寻求突破,从而给对此缺乏准备的对手制造麻烦。小小罗的晚辈纳尼,近年来也经常活跃于球队的左路。

第5篇:对联左右范文

【关键词】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P波;定位

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房速)是起源于心房的快速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维持无须房室结参与,一般其频率为130-250次/分,但也有比此频率快达300次/分或者慢达100次/房速。通常年轻患者有更快的心率,曾有报道新生儿可达340次/分的房速1。

房速在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成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约占5%-15%;在儿童患者中发病率更高,无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患者中,房速约占10-15%;而在患先天性心脏病行外科手术后的儿童患者中这个比例还要高2,3。不同类型的房速发生机制不同,异常的自律性、触发活动、折返是其主要机制。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的专家组根据电生理机制和解剖结构将房速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ocal Atrial Tachycardia,FAT)和大折返性房速(Ma-RAT)4。FAT是指有规律的心房激动从一小块心肌离心扩布,机制包括自律性、触发活动、微折返。Ma-RAT是指折返围绕一较大的中心阻滞区进行。

总的来说FAT在所有体表心电图上都可以见到由等电线所分隔的P波。有大量文献阐述了P波形态和心房起源位置的关系,随着现代电生理标测技术与心电图的结合,分析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可大致预测房速的起源部位。导管射频消融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初步定位,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速时能缩短靶点标测的时间。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FAT的心房起源位置进行初步定位5-7。

1 左、右心房FAT的鉴别

FAT起源的主要位置包括界脊区域、肺静脉内或附近(上肺静脉更常见)、冠状动脉窦内或附近、上腔静脉、房间隔和Koch三角8。有学者9,10报导63%的局灶性AT起源于右心房,37%起源于左心房。Tang及其同事11研究了31例成功标测和消融房速患者12导联心电图,建立了鉴别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的算法。V1和avL导联P波形态有助于鉴别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几乎所有左心房FAT心电图V1导联P波正向,这是因为左心房位于左后部位,激动向右前方即V1导联,,故V1导联P波直立,这个指标判断左心房FAT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4%;右心房FAT心电图V1导联P波负向。Kistler9认为V1导联区分左右心房定位最有价值,V1导联P波负向或正负双向预测AT定位于右房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价值为100%。如果V1导联P波初始呈等电线而后直立,则FAT来源于冠状窦口或右侧房间隔,如果忽略了P波初始呈等电线将会误判为左心房FAT。avL导联定位于左心房高侧壁,与左房房速激动时产生除极向量背离,故avL导联P波负向。avL导联P波呈等电线后直立或双向判断右心房FAT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9%,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85%。Ⅰ导联P波正向预测左心房FAT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

根据下壁导联P波形态可以区分心房的上部和下部起源的FAT。

Ⅱ、Ⅲ和avF导联的P波为正立,提示FAT起源于心房的上部,例如右心耳、右心房高侧壁、上腔静脉,左心房的上静脉或左心耳;如果P波为负向,则提示FAT起源于心房的下部,如冠状窦口、右心房后间隔或左心房下侧壁。

2 右心房FAT

2.1 界脊起源的FAT 界脊又称终末脊,右房内膜面的一条纵行隆起,起源于房间隔的上部,经过上腔静脉开口的前侧,向下延伸并跨越右房后侧游离壁,终止于下腔静脉开口的前缘形成的欧式瓣和欧式脊。界脊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传导,横向传导缓慢,纵向传导快,从而易形成微折返;同时窦房结沿界脊走形,界脊中含有自律性组织,有利于发生FAT12。以上原因导致该区域房速发生几率高,占FAT的31%。avR导联P波负向可以除外三尖瓣环和间隔部房速,提示房速起源于界脊,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3%13。Kistler9认为Ⅰ、Ⅱ导联正向,V1导联P波双向或窦律下及房速时均未正向预测FAT源于界脊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5%。界脊是一长条形结构,分为上、中、下部。Tada13等进一步改进算法以定位右房房速。下壁导联P波直立,提示FAT源于界脊的上部;如果为等电线或双向,提示起源于界脊的中部;如果倒置,则起源于界脊的下部。界脊中、上部起源的FAT大部分V1导联P波双向,与窦律相似,先正后负;界脊下部起源的FAT心电图V1导联P波负向。由于右上肺静脉在解剖结构上接近于高位界脊,造成二者鉴别困难:如果窦性心律与房速发作时V1导联P波极性一致,例如均为负向,则支持界脊起源的FAT;而起源于右上肺静脉的FAT心电图V1导联P波正向,而窦性心律时可为正向或双向。

2.2 房间隔起源的FAT14 房间隔起源的FAT多为折返机制,房室结或其移行组织参与了房速的发作。确定了右房房速后,V5、V6导联负向P波提示FAT起源于间隔部和冠状窦口。间隔部房速包括起源于前、中、后间隔和Koch三角的房速。随着起源部位由前间隔向后间隔过渡,下壁导联P波随之由正变负,而V1导联P波由负变正。V1导联P波呈双向或负向,而所有下壁导联P波呈正向或双向常支持前间隔房速;V1导联P波呈双向或负向,而至少2个或3个下壁导联P波呈负向支持中间隔房速;V1导联P波呈正向,所有下壁导联P波呈负向则支持后间隔房速。在一些研究中27%-35%的患者为起源于此区域的房速。

右房房速患者中有10%的患者起源于Koch三角的顶部。由于左右心房同时激动,其下壁导联P波时限较窄:P房速/窦律

2.3 冠状窦口起源的FAT15 冠状窦口起源的FAT较少见,约占7%,多起源于冠状窦口的上缘和后缘。微折返和触发机制占约62%,异常自律性占38%。主要根据胸前导联P波形态判断FAT起源于冠状窦口:V1导联P波初始部分位于等电线或轻度倒置,随后直立;V1- V 6导联P波第一部分负向逐渐加深,第二部分振幅逐渐降低。由于冠状窦口位置较低,所以冠状窦口起源的FAT在下壁导联P倒置加深,而且倒置程度超过avF导联,avL导联和avR导联P波均称正向,Ⅰ导联P波振幅小于

2.4 上腔静脉、右上肺静脉起源的FAT 上腔静脉位于心底,与高位右房相连,为肌袖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起源部位。由于解剖上临近窦房结,导致房速时P波形态与窦律相似,但下壁导联P波振幅比窦律时高,以Ⅱ导显著;avL导联P波为负向,振幅低;Ⅰ导联P波正向,但振幅低平。

由于上腔静脉、右上肺静脉解剖位置接近,导致鉴别上腔静脉、右上肺静脉起源房速较为困难。两者共同点为:所有下壁导联P波正向,avR导联P波为负向,大多数Ⅰ导联P波正向,avL导联P波极性不确定。V1导联P波在上腔静脉静脉起源者为正向,而在右上肺静脉起源者为正负双向或位于等电位线。总之,下壁导联、avR导联、Ⅰ导联、avL导联P波形态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V1导联P波特异性高。当V1导联P波为正负双向或位于等电位线,同时avL导联也呈双向时,高度提示房速源于上腔静脉。

2.5 三尖瓣环起源的FAT 三尖瓣环起源的FAT约占右心房FAT的7%。它可起源于三尖瓣环的任何位置,Morton等将三尖瓣环分为4个区域,即三尖瓣环的上方、下方、前方和间隔部,有研究表明主要发生在三尖瓣环的前下方。微折返和触发机制占约66%,异常自律性占33%。

由于三尖瓣环位置靠前,导致心房激动指向后方,远离V1导联,引起三尖瓣环起源的FAT心电图V1导联P波倒置或有切迹。三尖瓣环下方起源的FAT下壁导联P波倒置,而三尖瓣环上方起源的FAT下壁导联P波呈等电线或直立。V1导联P波倒置或有切迹并且avL导联P波直立或位于等电线预测FAT起源三尖瓣环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3%。Kistler等认为右心耳起源的房速形态与三尖瓣环起源的相似。

3 左心房FAT

由于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几何形状多变,肺静脉口和二尖瓣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故左心房FAT多见于肺静脉口和二尖瓣环部位。

3.1 肺静脉起源的FAT16,17 在胚胎时期,左心房后侧壁分化出原始肺静脉,随着生长发育,肺静脉处的心房肌应逐渐退化消失,然而有一些人肺静脉内仍然存在着从左心房延伸过来的心房肌,有时候呈“袖套状”分布于肺静脉血管内或深入肺门处的肺静脉段。这些残存于肺静脉的心肌组织发放快速电激动,触发心房肌引起房性心律失常,其中包括肌袖性房性心动过速。肺静脉起源的FAT主要机制为异常自律性。这种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上下左右四条肺静脉。肺静脉起源的FAT主要发生于肺静脉口,78%来自于肺静脉,多为单灶性,长期随访无转变为房扑和房颤的趋势;肺静脉起源的房颤常罪犯多根且多个病灶18。

3.1.1 判断左右肺静脉起源的FAT Ohkubo等认为Ⅰ导联P波正向,提示起源于右肺静脉。Yamane19等研究表明avL导联P波正向, Ⅰ导联P波振幅大于0.05mv预测右肺静脉特异性高达99%;Ⅱ导联P波切迹,V1导联正向时限大于80ms或P波振幅在Ⅲ/Ⅱ>0.8预测左肺静脉的特异性分别为95%、75%。 Kistler等研究表明,Ⅰ、V1-V6导联P波正向预测右肺静脉起源的特异性为94%,如果在窦性心律时V1导联P波为双向,而房速时变为正向,特异性达到100%,但敏感性下降;Ⅰ导联P波负向或等电位线,且Ⅱ导联和V1导联P波正向伴有切迹预测左肺静脉的特异性达到98%。

3.1.2 判断上下肺静脉起源的FAT 由于同侧上下肺静脉距离近,而且相互间可能存在电连接,上下肺静脉鉴别较困难。Ahar认为Ⅱ、Ⅲ和avF导联的P波振幅大于0.3mv,提示起源于上肺静脉,而Ⅱ、Ⅲ和avF导联的P波有切迹则提示下肺静脉起源。

3.2 左心耳起源的FAT 左心耳起源的FAT约占全部FAT的3%。由于位于左上部,其心电图P波形态近似于起源左上肺静脉的FAT。单纯依靠V1导联和下壁导联P波形态定位特异性低。左心耳更接近于左房前壁,激动时产生的除级向量背离胸前导联,但是房速时V1-V6导联P波位于等电位线。另外,左心耳起源的FATⅠ导联P波深度倒置明显,有助于鉴别左心耳和左肺静脉的起源。

3.3 二尖瓣环起源的FAT 除外肺静脉,二尖瓣环是左心房FAT第2个好发部位,发生率为28%-36%。Kistler9等研究表明,左纤维三角部位的主动脉-二尖瓣环交界区转化传导系统,以及二尖瓣前叶有左心房肌延续的肌纤维和房室结样细胞,可能是FAT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发生机制主要是异常自律性和各向异性。二尖瓣环起源的FAT的P波在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呈典型的负正双向波。V1导联P波形态有助于鉴别二尖瓣环和肺静脉起源的房速,二尖瓣环起源的FAT 的胸前导联P波负正双向波,而肺静脉起源的V1导联P波呈正向。二尖瓣环的解剖位置较左心耳低,所以根据下壁导联P波形态可以鉴别二尖瓣环和左心耳起源的房速:二尖瓣环起源的下壁导联P波呈等电位线或正向,而左心耳起源的为典型正向并且振幅较高。

本文阐述如何通过体表心电图导联P波形态进行房速起源点定位,其结论均在在自发房速、诱发房速或起搏标测下进行。由于体表心电图P波空间分辨率存在差异,所以这种方法并非十分精确20;同时左右心房间的电学连接多变,左房结构复杂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所以实际应用时会碰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局面,临床注意不要把这些结论绝对化。尽管如此,该方法简单便捷,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对FAT进行快速定位,大体上指导房速的射频消融,可以使术前准备更充分,减少标测时间和X线的曝光时间。

参考文献

[1]Mehta AV, Ewing LL. Atrial tachycard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Electrocar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Pediatr Cardiol 1993; 14:199203.

[2]Klersy C, Chimienti M, Marangoni E, et al. Factors that predict spontaneous remission of 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 Eur Heart J 1993; 14:16541656.

[3]Wellens HJ. Atrial tachycardia. How important is the mechanism.Circulation 1994; 90:15761577.

[4]Saoudi N, Cosio F, Waldo A, et al. A classification of atrial flutter and regular atrial tachycardia according to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anatomical bases: A Statement from a Joint Expert Group from The Working Group of Arrhyth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Eur Heart J 2001; 22:11621182.

[5]Qian ZY,Hou XF,Xu DJ.An Algorithm to Predict the Site of Origin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Pacing &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1, 34 (4):414-421.

[6]Teh AW, Kistler PM, Kalman JM. Using the 12-lead ECG to localize the origin of ventricular and atrial tachycardias: part 1.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9 Jun;20(6):706-9.

[7]Sciarra L ,Allocca G,Colo L.Use of electroanaomic mapp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atrial tachycardia aetiology. J Cardiovasc MED,2008,Dec,9,(12):1280-1281.

[8]Poty H, Saoudi N, Haissaguerre M, Daou A, Clementy J, Letac B: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s. Am Heart J 1996;131:481-489.

[9]Kistler PM,Roberts-Thomson KC,Haqqani HM,et al.P-wave Morphology in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Development of an algorithm to predict the anatomic site of origin.J Am Coll Cardiol,2006,48:1010~1017

[10]李波,纳志英,吴文莉,等.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位研究.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13(2):84~85.

[11]Tang CW, Scheinman MM, Van Hare GF, Epstein LM, Fitzpatrick AP,Lee RJ, Lesh MD:Use of Pwave configuration during atrial tachycardia to predict site of origin. J Am Coll Cardiol 1995;26:1315-1324.

[12]Patel A, Markowitz SM. Atrial tachycardia: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8 Jul;6(6):811-22.

[13]Tada H, Nogami A, Naito S, Suguta M, Nakatsugawa M, Horie Y,Tomita T, Hoshizaki H, Oshima S, Taniguchi K: 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the site of origin of focal right atrial tachycardia.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8;21:2431-2439.

[14]Roberts-Thomson KC, Kistler PM, Haqqani HM, McGavigan AD,Hillock RJ, Stevenson IH, Morton JB, Vohra JK, Sparks PB, Kalman JM: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s arising from the right atrial ppendage: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7;18:367372.

[15]Kistler PM, Fynn SP, Haqqani H, Stevenson IH, Vohra JK, Morton JB, Sparks PB, Kalman JM: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from the ostium of the coronary sinus: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1488-1493.

[16]Roberts-Thomson KC, Kistler PM, Kalman JM: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II. Management.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6;29:769-778.

[17]Wang YL, Li XB, Quan X, Ma JX, Zhang P, Xu Y, Zhang HC, Guo JH: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za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7;18:459-464.

[18]Roberts-Thomson KC, Kistler PM, Kalman JM. Atrial tachycardia: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Curr Probl Cardiol. 2005 Oct;30(10):529-73.

第6篇:对联左右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对2010-2011赛季中国CBA联赛和美国NBA联赛各10场比赛录像中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的成功率进行研究,为篮球运动提供可应用性的参考。

关键词 篮球比赛 左右手 运球突破 成功率

一、前言

现代篮球运动是一项在时间和空间里展开的集体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进攻和防守之间的直接对抗日趋激烈。进攻的终极目标是投篮得分,而进攻的核心技术是突破技术,突破技术根据篮球运动和比赛的规律,可以将其分为原地持球突破和运球突破,运球突破是运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快速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进攻技术,是突破技术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观看比赛录像,试图通过对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的成功率进行研究,找出CBA运动员和NBA运动员运用运球突破技术的差异,为现在或将来中国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0-2011赛季中国CBA联赛、美国NBA联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为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2.录像观察法:随机抽取2010-2011赛季两大联赛各10场比赛,对其录像进行观察记录。

3.数理统计法:对录像观察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位置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比较

运球突破具有攻击性强,容易造成对方防守犯规的特点,是后卫、前锋运动员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在比赛中,不同运动员运用该技术的差异也很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CBA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共173次,成功率为33.53%,右手运球突破共234次,成功率为23.50%,左手运球突破比右手运球突破要少61次,再对两者成功率进行检验,发现差异具有显著性。CBA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次数比右手少,但是左手运球突破的成功率要高于右手。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CBA后卫位置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共95次,成功率为37.89%,右手运球突破共132次,成功率为25.00%,检验两者成功率的差异,发现具有显著性;CBA前锋位置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共78次,成功率为28.21%,右手运球突破共102次,成功率为21.57%,检验两者成功率差异不具显著性。CBA后卫位置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要高于右手,前锋位置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差异不大。

(二)不同区域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比较

比赛中运动员在球场的不同区域运用运球突破技术成功率的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根据篮球场上不同区域防守队员密集程度的区别,利用篮球场有前场和后场之分,得分区域有2分和3分之分,将场地划分为3个区域,第一区域为前场三分线以内区域,第二区域为前场三分线以外区域,第三区域为后场区域。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知,CBA联赛和NBA联赛运动员在第三区域运球突破分别为20次和26次,成功率分别为85.00%和96.15%,是三个区域里成功率最高的。通过将两大联赛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运球突破成功率的比较,发现差异不具显著性,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不显著。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两大联赛运动员在第三区域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无差异,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不具显著性,所以两大联赛运动员在第三区域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差异不大;两大联赛运动员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在第一区域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不具显著性,在第二区域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NBA运动员在三个区域里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差异均不大,得出结论CBA运动员在前场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高于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

运动员在第三区域运球突破时,可利用的场地是三个区域里最大的,还可任意选择运球突破的方法和方向,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防守队员进行防守,其他防守队员很难进行协防,所以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差异不大,成功率高,偶有失败也是因为失误造成的。现代篮球比赛中,由于远投技术及抛投技术的发展,进攻队员的进攻能力的加强,进攻范围的扩大,防守队员的防守范围也随之扩大,进攻队员在第二区域运球突破也变的十分困难,在这一区域运球突破的成功率和第一区域差异不明显。

四、总结

(一)CBA后卫、前锋位置运动员较NBA相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运球突破技术的差距明显。在无掩护情况下后卫、前锋位置运动员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具高度显著性;CBA运动员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高于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NBA运动员左右手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不大。

(二)两大联赛运动员在不同区域运用运球突破技术时特点相同:运球突破发生在第三区域时成功率最高,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运球突破成功率的差异不显著;CBA运动员在第三区域运球突破成功率较NBA运动员差异不大,在其他区域均有较明显差距;CBA运动员在前场左手运球突破成功率高于右手。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第7篇:对联左右范文

春节到了,人们都忙着做年夜饭、买年货、探亲……等等,每天要做的事可多了,但我最喜欢做的除了放烟火外,还有贴春联。

除夕夜晚,吃过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拿出事先买好的春联,准备好梯子、剪刀、透明胶这些工具后,就在家门口开始贴春联了。首先,我把家门两边的旧春联撕掉,并用抹布擦干净。我把梯子架在门的左侧,并请妈妈在下边扶稳,然后我左手上贴上先剪好的一截截透明胶,右手拿着上联,接着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达到适合高度后,我轻轻地举起手里拿着的春联,把春联的顶端固定在墙上,爸爸在门口指挥工作:“往上拉一点儿!左边点!拉正些!……”找到合适的位置后,我小心地用胳膊肘压着春联,右手快速地撕下贴在左手的透明胶,之后我用左手固定春联,右手把透明胶贴上,贴好后,我用双手轻轻地抚平、压稳,为了防止透明胶脱落,我又重新贴了一层。贴好春联的顶端后,我又小心翼翼地爬下梯子,用两只手轻轻扯着春联的底部,拉紧整幅春联,然后再用右手贴上透明胶,抚平后又贴上一层。春联的顶端与底部已经贴好了,接着我用一小截一小截的透明胶隔着贴好春联的左右两边,上联就贴好了。接着要贴下联,我又把梯子架到家门的右边,在左手贴上透明胶,再爬上梯子,然后把春联的顶端固定在墙上,我时不时向左边望望上联的位置,因为上下联要左右对称。在爸爸的指挥下,我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贴好春联的顶端后再爬下梯子贴春联的底部、左右两边。终于大功告成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门两边的新春联,口中不禁读了出来:“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写得多好啊,于是我把这幅春联给背了下来,并懂得了这幅春联采用的是对偶的手法,贴春联使我又懂得了一个知识点。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忙,虽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话,也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第8篇:对联左右范文

关键词:右位心;心电图;妊娠

胚胎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障碍和扭转异常可导致心脏移位至胸腔右侧,形成先天性右位心畸形,临床上甚为少见。如果合并妊娠,更是不为人们所熟知。1986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检出11例,并经心脏超声或胸部X线片等检查证实,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中,均为女性;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4.3岁,妊期为32~40w,其中7例在我院住院分娩,余5例经电话回访,均顺利分娩。全部病例经心电图确诊为右位心,并曾行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及腹部B超检查证实,不伴有内脏转位。

2心电图特征

导联线正常连接的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I、avL,P-QRS-T均倒置;I导联呈QS 2例,Qr5例,QR2例,rs2例;avL 呈QS 3例,Qr 8例;avR呈qr 2例,Rs 2例,qR 5例,rs 1例,R 1例;Ⅱ、Ⅲ导联互换及avF与正常图形相似;心前导联V1,3,5分别是RS、RS、rs 2例,RS、rS、rs 5例,RS、rS、rS 2例,rS、rS、rS 2例。左右手导联线相互反接后的右联心电图呈"镜像位"心电图图型心电图正常8例,合并其他异常3例,其中sT-T呈改变2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

3讨论

右位心大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大血管发育障碍和扭转异常所产生的一种先天性心血管位置转位畸形,心脏位于胸腔右侧,约占先心病的0.5%。根据解剖学的差异,可分为镜像右位心、右旋心和右移心三种类型[1]。镜像型右位心的心脏大部分位于右胸,心尖指向右前方,但各心腔间的左右关系基本维持正常,常伴有其他内脏转位;右旋型右位心的心脏位于右胸,心尖指向右侧,但各心腔的关系仍与正常心脏相同,常合并右室双出口、大血管转位、心房或心室问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等畸形;右移型右位心常继发于肺胸膜或膈肌的病变,使心脏向右侧移位,但心腔与血管的位置关系仍正常[2,3]。

3.1心电图是检出和诊断右位心的主要、简便而可靠的方法。临床上,右位心初诊时易于漏诊,而多在常规妊期检查时得以发现。因此,心电图已被列为我院孕妇妊期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右位心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其独有的形态和特征[4]:①肢体导联Ⅰ、avL,P-QRS-T呈倒置;②avR呈正常avL图形,P-QRS-T呈直立;③avF与正常人相似;④心前导联V1-6的R波振幅呈递减现象,R/S逐渐变小。⑤左右手导联线及心前导联互相调换,记录为"镜像"心电图图型。

心房除极始于窦房结,并从上向下,从右向左,从前向后的向外扩展,经右心房到达左心房。镜像右位心者因为心房、心室的解剖位置与正常相反,右心房、右心室从右侧移至左侧,所以,心房激动变成从左向右进行,刚好与正常人相反。P向量环移至右前,平均电轴右偏,投影于Ⅰ、aV L导联上为负向波,P波极性不符合窦性表现,且心室同时发生转位,镜像右位心QRS在Ⅰ、aV L主波均向下,胸导联的波形恰与正常者相反,自V1-V6导联,R波逐渐降低而S波则逐渐相对变深;而右旋心和右移心心脏虽然也在右胸, 但和前述的左心与右心互换的镜像右位心的解剖改变截然不同,右心房和右心室仍位于右侧, 左心房和左心室仍位于左侧,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仍与与正常心脏相似,不至出现典型的镜像倒转特征,而表现为额面Ⅰ导联 P 波直立,代表左心室图形的横面 QRS 波群 V1~V6形态相似,电压逐渐降低。

3.2当心电图检查发现右位心样特征图形时,应首先排除导联线错接和操作技术上的误差,进行校正和重复检查,记录24导心电图,即常规12导心电图,再加做左右手电极反接后的6个肢体导联心电图和V2、V1、V3R、V4R、V5R与V6R导联心电图检查,以记录下一份"正常"的心电图图纸,便可按常规程序和思路进行分析。有作者指出,右位心的心电图异常与非右位心者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

3.3右位心对妊娠血液动力学和妊娠结局的可能影响右位心患者妊娠仅见零星的文献报道[5,6]。妊期心排血量、血容量增加,周围静脉压的升高,新陈代谢增高,氧消耗的增加,子宫增大、膈肌上升、心脏向外、向上移位、大血管扭曲均会增加先心病产妇的心脏负担,甚至心衰。本组11例诊治实践表明,多数右位心孕妇不伴有其它心血管畸形,不出现异常的左右分流和紫绀,不影响心功能,和常人一样,可以耐受妊娠期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安全渡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但如伴有其它的心血管畸形,则宜根据其类型、有无分流、有无紫绀及心脏功能的差异,严密监测并行适当的产科处理。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255.

[2]江茜,翁润英 右位心样心电图改变及意义[J].临床心电图学杂志,2012,21(8),279~281.

[3]刘慧玲 周伟等 右旋心心电图诊断的再认识[J].心电图学杂志,2008,27(1),79~80.

[4]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61.

第9篇:对联左右范文

高血压、冠心病常伴发室性早搏,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室性早搏在心室起源解剖部位不同。根据QRS波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的形态可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准确定位。本文旨在分析高血压、冠心病、健康体检者室性早搏发生部位的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院心电图科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600例老年室性早搏,其中高血压患者180例,男100例,女80例,平均年龄(66±7.1)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289例,男198例,女190例,平均年龄(65±6.3)岁,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诊断标准;经血压、冠脉造影等检查证实无心血管等疾病的健康检者130例,男68例,女66例,平均年龄(65±6.7)岁。同时患高血压、冠心病者不作为研究对象。

1. 2方法

1.2.1动态心电图检查 HOLTER 12.TOP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24 h心电监测、分析,并施加人工分析、矫正。

1.2.2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定位标准[2] ①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早搏,V1导联呈rS、QS型,Ⅱ、Ⅲ、aVF导联主波高大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上;②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早搏V1导联呈qR型、R型、Rs型、rsR′型、rsr′型,Ⅱ、Ⅲ、aVF导联主波高大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下。③起源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在右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Ⅰ、avL导联主波向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早搏V2可呈QS型。④起源于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的早搏在左胸导联QRS波主波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Ⅰ、avL导联主波向下,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早搏V3、V4可呈QS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 果

高血压、冠心病组总左心室、左心室前壁及左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体检组(P

3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增高,特别是收缩压升高,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这种机械刺激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组左心室包括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原因。另外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左心室肥大和心肌缺血,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关于高血压组右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的原因可能与高血压患者静脉血液容量和回心血量明显增高有关。原发性高血压早期,静脉血液容量和回心血量明显增高,从而增加心排出量而导致血压升高,在这些病人中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均有增加。在指定的血压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容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即使血液总容量不变,由于外周血管收缩所导致的血液重新分布也可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另外老年高血压晚期心衰、肺水肿、肺充血,均导致右心室负荷明显增加。右心室负荷明显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组右心室心尖部早搏发生率显著增高的原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