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第1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强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总结我省旅游“二次创业”暨“十一五”以来的工作。谋划“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思路举措,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白恩培:到2015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翻一番

白恩培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多年来,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子。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云南来说。抓旅游产业就是抓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是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抓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改善,就是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白恩培对旅游工作提出3点要求。第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具备了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日益显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第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云南旅游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云南旅游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新格局:把云南的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秦光荣:突出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秦光荣在讲话中强调,当前重点要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抓好旅游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提升项目谋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开放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二是高度重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要发展度假酒店,开发温泉旅游,开发以高尔夫球为引领的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三是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要加大扶持力度,突出开发重点,建设开发基地,发展特色购物商店。四是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要积极推进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巩固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更加重视与西亚国家的旅游台作。五是高度重视落实好我省与国土资源部签署的合作协议。要坚守基本农田这条红线不突破,要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要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用地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六是高度重视编制“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确立发展目标,突出提质增效这个核心,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布局,注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邵琪伟:后危机时代的云南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会上简要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他说,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宏观环境不断改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更加有利: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日益深化,旅游业发展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越来越突出,旅游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云南发展旅游业有几个明显优势和特点:一是旅游资源禀赋好、多样性强、聚合度高。二是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三是发展基础好,软件和硬件都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四是云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着特殊的机遇。

同时,邵琪伟提出对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一是在推进实现旅游业战略目标上,力度再大一点。旅游业只有与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才能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才能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上,步伐再快一点。云南要把旅游业发展转变到既重数量又重效益的路子上来,推动云南旅游业的集约化。三是在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上,措施再实一点。通过改革开放化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通过改革开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加快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会上,副省长刘平宣读2009年度全省旅游二次创业先进单位表彰决定并进行颁奖。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省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全省各州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旅游局局长、发改委主任,重点旅游县(区、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有关旅游企业和部级、省级旅游度假区负责人400多人参加会议。会前,与会代表考察了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白恩培、秦光荣、邵琪伟、杨应楠、晏友琼、刘平、白成亮、丁绍祥等领导参观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成果展及旅游商品展,出席了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签约仪式。

云南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巡礼

玉溪市

2008年5月省政府批准设立“抚仙湖一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两年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白书记、省政府罗副省长、刘副省长等领导多次亲临关心、指导试验区建设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玉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和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试验区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统一规范了项目审批管 理办法,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

《抚仙湖一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2010年得到了省政府批准实施。试验区建设在探索和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用地方式、生态保护和建设、旅游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签约引进了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协议总投资达千亿元。“湖畔圣水”项目基本建成。引进新加坡悦榕集团管理经营;“九龙晟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七大示范性项目今年将陆续开工建设。

普洱市

1、普洱国家公园

以莱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和菜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为基底,开发玉生田、黑龙潭、t望台、茭瓜塘、老寨箐,结合营盘山及普洱少数民族文化和茶文化特色,形成集保护、科研、游憩、教育、生态休闲和国际商务会议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区。项目建设规划面积约293km2,工程区设计面积约3万亩,预计项目总投资14.7亿元。

2、澜沧惠民景迈旅游区

位于澜沧县东南部惠民哈尼族乡,国道214线纵贯而过。交通便利,旅游区位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旅游资源及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资源富集、优越区。项目区规划面积约394平方公里,主要开发建设惠民旅游小镇、恢复民族村寨、建设旅游接待设施、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完成旅游供水设施建设,预计项目总投资4.7亿元。

3、“普洱绿三角”娜允古镇旅游开发

娜允古镇是中国至今还保存着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2005年被列为云南省60个旅游小镇之一,现已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根据规划,项目主要建设孟连傣族历史博物馆、恢复重建下城佛寺、进行民居民房改造、旅游道路、旅游接待附属设施等建设。

红河州

1、个旧市大屯海生态园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沙甸旅游小镇

大屯海生态园旅游休闲度假区总投资11亿元,截止8月共完成投资0.5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休闲娱乐区、商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大屯生态园旅游度假区项目已被纳入滇南中心城市规划,开发重点为高尔夫球场、大屯海休闲度假区等项目。沙甸旅游小镇建设内容包括沙甸大清真寺、和谐广场、穆斯林商务大厦、回族特色商贸城、人工湖、沙甸回族民居等,打造“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品牌。

2、元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

位于元阳县新街镇、攀枝花乡、俄扎乡、牛角寨乡,总投资10亿元,2010年1-8月共完成投资1.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多依树、坝达老虎嘴、箐口景点基础设施建设:防洪拦渣堤20公里,16600立方米;老虎嘴停车场;哈尼民居(蘑菇房)改造100户;游客服务中心。

3、建水县临安镇旅游小镇

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云南热点旅游目的地,项目总投资5.93亿元,2010年1~8月共完成投资1.657亿元,2010年主要建设内容有学政考棚、天君庙、诸葛庙片区风貌恢复工程、临安酒店五星级改造项目、文化旅游商业广场等。

西双版纳州

1、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度假区

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西部投资额最大、内容最丰富、创新度最高的旅游项目。占地6平方公里,将建设主题公园、雨林高尔夫球场、傣家秀剧院、高端度假酒店区、商业中心、三甲医院、旅游新城等7个主要功能区。计划于2010年年底开工,2013年建成开业,该项目将革命性提升西双版纳旅游的层次。将之打造为世界级休闲度假圣地。

2、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

位于景洪市大渡岗乡东部,距景洪市50公里。项目将建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精品休闲度假旅游小镇。打破单一观光型旅游,集观光、休闲、康体、娱乐、会议、居住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大渡岗天然资源优势,将“万亩茶园”和“春之镇”作为2张王牌,开拓自驾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议旅游、体验旅游、以及户外旅游五大旅游产品。

3、告庄西双景

总投资约20亿元。以1200亩“城中之城”,全力打造景洪市新城市名篇。项目依景观主题、休闲主题、功能主题等划分为诸多区域,包括多彩湄公河大型品牌旅游购物中心,中轴商业区设有傣族家访节目。知青公社满足当年162万余人云南知青的怀旧需求,此外还包括主题酒吧、精品客栈、团队餐厅等。

保山市

1、腾冲世纪金源体育休闲中心

位于腾冲县腾越镇大牛场,建筑规模45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主要建设体育休闲公园、低密度住宅别墅、高级会所,如商务会所、度假酒店、休闲度假住宅、体育健身、餐饮娱乐等精品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36洞高尔夫球场、1个五星级酒店和350栋低密度别墅。

2、腾冲玛御谷温泉综合开发项目

该项目位于腾冲县北海乡玛御谷,建设规模23.26万平方米,总投资27.8亿元。主要建设两个精品酒店、国际五星级酒店、健康SPA、体育训练基地、生态住宅商务会议等综合旅游休闲、运动、养生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02亿元,汤苑和酒店大堂主体工程已完成,温泉中心工程正在加快施工,计划2011年1月份试营业。

第2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3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海南;会展旅游;定位;品牌

    一、海南会展旅游的状况

    海南会展旅游的起步要比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超常规发展。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和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海口会展中心、总面积3.7万平方米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三亚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三亚体育会展中心及分布于海口、三亚和博鳌的20多个三星级以上可举行会议的旅游酒店,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1992年以来,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南岛欢乐节、博鳌亚洲论坛及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大赛等大型展会的举办,让海南人民感受到了会展旅游经济的强劲冲击力。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天涯国际婚礼节、海南岛欢乐节等已成为海南会展旅游的品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旅游者的眼球。亚洲论坛永久定址于海南博鳌,更让海南名扬天下。

    目前,会议旅游已成为海南较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海南特色旅游的内容,打破了海南旅游单一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格局。海南会展旅游产品主要类型有:(1)会议旅游,主要是政府会议、协会会议和公司(企业)会议。着名的有博鳌亚洲论坛(虽为非官方国际组织会议,但由于与会者大多为前政府政要和现政府官员,可视为准官方会议)、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岛屿观光论坛(两届)、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五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四届)等。国内外许多着名的大公司都曾将会议场所设在海南。(2)展会旅游,主要是由博览会、展览会和交易会引发的旅游。(3)文体旅游,主要有高尔夫、潜水、体育赛事(如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赛、世界先生大赛、横渡琼州海峡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等)、体育训练、海钓、狩猎、海南民间体育等。(4)节庆旅游,节庆旅游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卖点,如军坡节、调声节、黎苗三月三节、海南岛欢乐节、长寿节、婚礼节、嬉水节及黎苗风情表演节庆等。

    会展旅游是一种高经济效益行业,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会展旅游。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加大发展会展旅游力度,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华北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华东会展经济带和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华南会展经济带),而以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正在崛起。目前,许多实力雄厚、办展经验丰富、关系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先进的国外同行也开始瞄准中国会展旅游市场,我国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形之下,海南在办展的软硬件、专业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南会展旅游存在方向不明、缺乏品牌问题。因此,海南会展旅游要想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

    应对激烈竞争,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会展旅游市场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提升。

    (一)会展旅游市场定位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准的服务质量、高度的开放性、广泛的对外交往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成功举办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海南已基本具备这些条件。

    我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展旅游市场目前已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所垄断,一般的会展旅游市场则出现了“热带丛林”、“列强纷争”竞争局面。因此,海南必须认清自己的条件,不能求大求全,而是要扬长避短,即扬自己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多姿古朴的本土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力争办好国内会展旅游。同时,凭借博鳌亚洲论坛多办一些国际性的会展,不断蓄积力量,壮大和做强包括国际会展旅游在内的海南会展旅游。据此,海南会展旅游市场应以国内为主、兼顾国际。海南会展旅游的国内市场定位是“热带中国健康会展名岛”,国际市场定位是“热带南中国休闲会展名岛”。就国内会展旅游定位而言,一是举办“生态会展”和“健康会展”,重点是将会展项目引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方面,充分展示“生态岛、健康岛、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度假胜地”形象,如“绿色生活”、“绿色家居”、“绿色食品”、“森林度假”等;二是举办“文化会展”,充分挖掘海南丰富的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整合到文化会展旅游中,让海南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三是利用海南没有冬天的气候特点,大搞“体育赛事”活动。

    (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

    总的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鲜明主题,展示文化,吸引参与者和参观者。

    1、品牌战略目标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和环岛国际自行车赛、天涯国际婚礼节等为海南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机遇,海南应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举办一系列与生态、健康和休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及文体和节庆旅游,吸引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各种会议和展会,让国内旅游者把海南作为旅游度假和定居的天堂,国外旅游者把海南作为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逐步把海南建设成“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会展旅游中心。

    2、品牌定位

    (1)“绿色人居”定位。海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并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认可的省份。经过8年的实践,海南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达到55.5%,青山绿水造就了天然氧吧,海南“生态岛”、“健康岛”和“长寿岛”形象已树立;始于2000年的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绿色小康展魅力,海南农村面貌发了历史性变化;海南城市建设硕果累累,北部省会城市海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称号,南部旅游名城三亚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花园式的生态城市,海南其他城市和县治城镇围绕“小而精、小而美”精品目标进行建设。海南的“绿色人居”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度假休闲”定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个性化的追求,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潮流。据研究,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我国1999年推出三个长假后,工薪阶层休闲日约有140多天。旅游的最大需求点是生态环境,而目前国际上的度假旅游大多选择在热带的海滨地区特别是岛屿作为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有海洋性气候一,夏不热、冬不冷,四季温暖如春,空气中所富含的碘和负氧离子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海南具有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优势。首先,海南绿色和蓝色的生态环境非常优雅,空气中高含量的有益成分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海南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海滨度假休闲旅游、热带森林度假休闲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旅游、高尔夫度假休闲旅游、湖滨度假休闲旅游和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等。

    (三)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

    根据国内外经验,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只有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相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海南要围绕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打特色品牌办专业会展。建省以来,海南产业出现了热带农业、海岛旅游和新兴工业“三足鼎立”及“一省两地”(中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旅游休闲胜地)的产业格局。因此,要紧紧围绕热带农业、海岛旅游、新兴工业、南药等优势产业选择会展主题,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品牌展和精品展,实现产业优势与会展优势良性互动。利用冬季(反季)农业优势和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打造海南冬季(反季)农产品交易会品牌和热带农业博览会品牌;发挥海洋大省优势,打造海南国际渔业博览会品牌;突出海南省度假休闲旅游优势,打造热带度假休闲旅游展品牌;利用海南优越的人居与环境,打造人居与度假展览会、无疫区产品展销会、绿色环保建材饰材和房地产展览会品牌;发挥海口药谷生物制药、中药(南药)优势,打造药品展品牌;利用海南油气资源丰富特色,打造石油化工产品博览品牌;利用“生态岛”和“健康岛”的效应,打造老年健康展品牌;利用黎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黎族文化展品牌。通过上述品牌的构建,使海南会展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品牌道路。

第4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建议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所谓社区生态旅游,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它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社区的因素和内容,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在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之下,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居民,它更强调和注重居民和社区的利益,社区居民由传统较为被动的状态逐渐成长为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进而促进和实现社区生态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

在当前形势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仍然以旅游企业管理或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和决策中并没有多少决策权,其参与的主要形式多是被雇佣及自我经营的方式,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力度仍然十分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之中,将成为我们着重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新的发展形势下,匮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之所以出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匮乏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在社区旅游未开发之前,居民往往以传统经济或社会活动为生,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之后,居民纷纷开始涉足这个领域,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游客和居民之间的矛盾、集团利益与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很多都以文化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中对当地文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一个旅游景区,当地人文又往往是社区旅游的重要旅游标识物,由此二者形成尖锐对立和矛盾,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文因素势在必行,而这绝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企业运作的弊病

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的产业,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转,就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综合起来考量,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尽快收回本金,往往违背社区生态旅游本身的健康理念,把关注点只放在经济收益上,建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成功,这严重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不利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实现科学合理社区生态管理应该采取的举措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事关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健康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建立科学、合理及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可适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门票及经营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回馈给当地居民,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引导社区居民自身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好的经济收益;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做出积极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居民利益,比如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支持当地各种主体开发旅游服务项目,并提供居民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使之有更多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机会,此外在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厂家尽可能采用本地原料,在招聘生产工人的时候,优先选择雇佣当地居民等。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和经济活动,对居民给予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旅游管理之中

社区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绝对有权利参与到社区的旅游管理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切实保障居民的这一权利,为此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建立保障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机制的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旅游发展的方向、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等;其次为了保证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可在社区和旅游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积极构建和完善相关协商制度、重大事宜通报制度等,确保任何旅游决策性方案都经过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一些旅游区重大决策实行否决制度;最后要注意构建完善的旅游引发问题协调机制,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虚心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其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

很多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知识比较匮乏,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比如在社区环境内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使居民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在环保知识、导游及旅馆服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不但可以更好的体现他们参与旅游管理的价值,还有效拓展了社区旅游市场的开发。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广播的形式,加大对旅游知识及概念的宣传,积极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使他们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促进社区旅游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当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而是要继续保持努力的精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切实为社区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5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政协云南省第十届二次会议于2009年2月5日至2月9日在昆明隆重召开。会前,省政协举行了表彰会,对政协云南省第十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进行表彰,50件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民生的优秀提案获殊荣。其中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整合云南旅游资源、打造旅游龙头企业”的调研报告》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实质性的举措。报告指出: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云南旅游业的整合就很难实施。要整合省属国有旅游企业资源,组建省级旅游龙头企业,发挥集团优势,打造航母型旅游龙头企业集团。近期云南世博集团将与云南旅游产业集团重组整合为“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报告显示在完全整合后,可成为目前我省规模最大,资产质量较好,有完整产业链,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有较强投融资能力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处于前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兢认为:“我们当年选题、当年完成、当年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此次大会中,解丽平委员作为保山市副市长,她和其他委员一起提出了《关于将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列入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高黎贡山就像是一块尚未打磨的翡翠,它具备了国家公园的所有条件,省内外的专家多次到高黎贡山作了实地考察与论证,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黎贡山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决定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高起点开发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将高黎贡山建成我省融生态旅游、科考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示范区。保山市将在推出火山热海、和顺古镇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保山旅游产业。解丽平委员谈到近年来,保山市旅游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支柱产业的作用不断显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概念深入人心,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特别是腾冲县,已成为我省旅游“二次创业”的热点和亮点,被省政府列为三个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保山市今年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引进了大港旺宝、世纪金源、红塔集团、云南机场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到保山投资开发旅游业。在建的有腾冲县世纪金源旅游体育休闲中心、腾冲红塔五星酒店、腾冲县叠水河休闲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旅游建设项目。这将对保山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此外,来自各地的委员纷纷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其中,宣科委员提交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应提升文化底蕴》的提案。他认为一个地方要想成为旅游胜地,并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除靠本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外,还需找出一种文化符号。这就像“纳西古乐”之于丽江。但要想把这种文化符号或文化品牌打造成产品,进而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研究和精通营销之道。张兴华委员认为:“旅游文化娱乐产业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最容易取得突破的行业。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生经济危机就是抓住了文化娱乐产业,建设了拉斯维加斯和好莱坞,为经济复苏开辟了路径。云南作为中国的旅游文化大省,可以在当前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旅游娱乐业,转危为机。”来自香港的李应生委员提出《促进云南旅游业发展,打造优质云南形象建议》的提案,他认为我省必须在已有的旅游发展基础上,积极提升整体质素,加强竞争力,建议在业界联系、服务定位以及培训人才的软技术着力,打造“优质云南、优质旅游”的形象。

第6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 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 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 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 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 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 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 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 Abu-Ali和Shatha 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 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 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 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 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 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 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 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 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 阳朔宣言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阳朔以其绰约的自然丰姿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胜地,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典范”,明确了“旅游的发展不是与自然的斗争,而是对于协调与统一的不断探索;旅游的发展不是与环境的截然对立,而是基于热爱并关注自然的态度;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以享受和保护自然为责任和乐趣的全

第7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游艇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26日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水上高档消费产品的游艇愈来愈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丽水市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大背景下,发展游艇产业,挖掘和丰富本市山水一体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重要实践。丽水市本届市委与政府对“一江三湖”的港航产业及旅游利用基本形成了共识,陈景飞在《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文件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交通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新投资、新供给。游艇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其从游艇设计、制造、配套、销售、消费以及辅助产业与基础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分别对应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构成,不仅能带动本市旅游业发展、港口兴旺、土地增值,更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形象与标志,是公认的生态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丽水市游艇产业发展背景

(一)正值国家政策支持的宏观环境。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政策环境变化趋势来看,2014年以来国家顶层密集出台了包括游艇业在内的旅游与服务业的各项产业政策,以满足游艇大众化消费需求为主导,推动国内游艇消费市场发展,所涉范围及力度空前。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和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装[2015]331号)等新政出台,将未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尤其是游艇大众消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1)

(二)恰逢“十三五”交通规划的新机遇。夏宝龙2015年底在浙江省交通厅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交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十三五”时期要花大力气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仅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浙江省委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十三五”期间要深入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要随着产业的规划发展交通,高标准构建支撑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发展的四大交通走廊。这些都为本市发展游艇和滨水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三)符合丽水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消费实际。根据世界游艇行业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当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时,游艇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丽水市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0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90美元,已经达到迈入国际公认的游艇消费规模启动新阶段,游艇的中产化消费已经具备经济上的可能条件。伴随丽水市瓯江干流及几大库区滨水旅游的不断升温,游艇作为人们休闲放松、娱乐取悦、圈层交际等新工具,可成为丽水市沟通山水之间旅游业态的最佳载体,游艇消费市场厚积薄发,把游艇业选择为本市“生态旅游”大产业的支撑骨架、核心产品和新的增长极,进而将游艇旅游作为实施旅游产业提升和产品结构性转型的切入点,产业方向选择理想,推进时间适得其时。

(四)助推“双示范区”打造的靓丽风景。丽水市已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定位,明确发展“绿色经济”才是本市未来必然的正确方向选择。游艇产业无污染,且产业链长、产业辐射面广,它的产业特性完全符合丽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旅游产品的整体升级,而本市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与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瓯江梯级开发形成的自然高等级航道,风光秀丽的千峡湖、云和湖、湖山湖等大中型库区,则为本市区域游艇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游艇旅游方式的普及,不仅能明显带动滨水休闲旅游项目的整合,带动餐饮、娱乐、住宿、垂钓、展会、运动休闲等相关旅游服务的升级优化,其规模化生产更能带动与之相关的新型材料、电子仪器、驱动系统等配套生产技术稳步推进,通过游艇,连接全市的水系旅游,达到流域水系山水旅游的互动及游艇自身产业链的充分延展,构建水上美丽经济交通走廊。

二、游艇及游艇业将为丽水市带来“四新”

(一)新热点――给库区带来“水上运动休闲热”。省委“十三五”谋划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形成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对本市来说,由未来游艇带动的“水上运动休闲热”必将为库区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成为库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新业态――游艇将在丽水市形成全新的产业体系。浙江省“十三五”交通规划中强调“交通要跟着产业走”。当前丽水市正在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致力于把生态旅游培养成第一战略支柱,游艇及游艇业将担当历史重任,成为链接生态旅游产业上下游、需求与供给、山区与库区最佳的综合性新业态。

(三)新时尚――游艇活动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城市人普遍的、新的生活休闲方式。目前,陆域旅游向海上旅游及其他水域延展,静态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型、竞技型旅游转变,这将成为本市生态旅游将面临的新常态。而互动、高雅、刺激的游艇体验活动正引领着一种全新的旅游消费时尚,并将逐步取代景区型观光旅游产品。

(四)新亮点――“库区游钓”将成为丽水市暨浙西南地区又一度假目的地城市新名片。游钓资源的独特性、游钓方式的多样化及娱乐竞技本身的关注度,决定了库区游钓业对当地城市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度。如库区趸船综合体、新颖游钓平台、路亚钓艇、传统仿古帆船在游艇产业中的高度融合,必将会引入更多影响深远的会展、论坛、赛事,以上活动无疑将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宣传平台。

三、丽水市发展游艇业基本构思

(一)发展功能定位。充分利用丽水市瓯江流域、库区优质生态水域及峡湾条件,依托山水养生、运动休闲、民俗文化等游艇发展的优势资源,做强、做足瓯江流域、库区游艇旅游全产业链,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典型休闲养生、民俗风情的峡湾型湖区游艇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产业功能结构。游艇产业功能结构布局主要由游艇制造维护及配套集聚区、游艇产业服务中心、游艇交易展示与文化推广区、游艇休闲体验活动区、游艇休闲生活度假社区、游艇应急救助中心等六项内容构成。

(三)空间规划结构。构筑以 “一心”为核心、“一带”为产业扩散集成带、“六大基地”为产业支撑网络体系的基本空间格局,以“多点”搭建相对完整的瓯江流域、库区游艇度假旅游目的地框架。“一心”即确立以古城岛游艇港作为基地型产业中心的产业管理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游艇文化推广中心、游艇消费中心地位。“一带”即以上游龙泉大白岸至青田温溪港的瓯江流域通航段为主干的游艇产业区块链接带。上游以安福-紧水滩中心码头为中心的游钓服务产业带;中上游以石浦船帮古镇为中心的传统蚱蜢船研发传承产业带;中游以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为中心的游艇旅游产业带;中下游以古城岛-塔下村为中心的南明湖游艇配套服务及生活服务支持产业带;下游以三溪口-温溪港为中心的游艇休闲中转服务产业带。“六大基地”分别指六个不同主题及形态的功能区:游钓休闲产业基地――紧水滩安福-龙门库区、乌溪江湖山库区;传统蚱蜢船艇研发推广基地――石塘库区石浦-小顺-堰头片区;游艇文化产业综合推广基地――南明湖市区滨水公园岸线;水上船艇运动竞赛基地――好溪小艇赛地、北山镇大艇赛地片区;帆船体验休闲基地――千峡湖景宁(杨湖-东坂)、青田北山片区;游艇修造维护及保障基地――南明湖塔下村片区,包括设置在紧水滩龙门、石塘石浦村、千峡湖外舍、湖山乡的修造维护专用工场。“多点”指的是散布在各水系、流域、库区的游艇项目设置点,包括各种主题游艇港、酒店度假村游艇码头、景区(点)临时系泊码头,还有水岸游艇高尚生活社区、近岸温泉养生馆、水域专门游钓服务区、游艇俱乐部、帆船运动中心、水岸汽车露营地、湿地公园等几十处游艇关联服务项目。(表2)

四、发展建议

(一)以规划引领游艇产业化发展。坚持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项目的核准制,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希望尽快开展丽水市游艇产业及码头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游艇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自身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划空间进行细致布局,对产业结构与运作模式进行认真梳理,对全市宜建区域的港域岸线、码头、陆上腹地空间进行布局调整,对游艇优质资源提前控制及保护,实质、具体地促进指导游艇产业的启动和健康有序发展,尽快打通产业链条并形成产业服务体系。

(二)以政策推动游艇产业化发展。以产业长远发展考量为基础,在财政上支持、政策上倾斜,出台系统的扶持措施:一是编制公共游艇码头建设项目投(引)资目录,建立PPP项目资料库,鼓励归国华侨以及“丽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参与水岸配套的俱乐部码头及公共码头建设项目,并适时出台“公共游艇码头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赋予公共游艇码头建设的责任与开发的权限,实现社会资源与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二是由市财政设立有限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通过对设立游艇消费服务、筹建游艇俱乐部的企业或个人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性办法;三是扶植游艇零部件等地方品牌做强,建议设立丽水市游艇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游艇修造地产化的鼓励政策,以奖代补激励本地关联公司转型升级,或通过兼并引入外地公司入驻当地产业集聚区,形成本地游艇研发、制造、销售、维修、服务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三)推动公共游艇码头等配套基础建设。游艇公共码头是拉动游艇旅游的直接杠杆,更是撬动游艇大众化消费的重要手段。结合“五水共治”环境治理工程提升城市休闲功能,通过搭建业态发展平台,以拟规划的九大公共码头为切入载体,把现有城市游船码头、景区项目码头、会所码头、房产配套码头、临时系泊点码头(包括公共游艇码头)整合成一个互补共享的码头服务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整体提升的目标。建议可利用已有的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管委会等政府性引资平台,建成示范性公共游艇码头,以实现尽快启动;积极争取上级渔港建设等专项资金渠道,结合古堰画乡、九龙湿地D家渔港等改造项目,实现游艇旅游停靠码头的数量扩容与品质升级。

(四)疏通中高端游钓产业发展渠道。近年来,紧水滩、乌溪江等中大型库区等已具有每年20万余人次的游钓旅游客源需求,缺乏安全保障的简易钓鱼休闲船是丽水市个人休闲游艇发展的雏形,市场前景看好。建议在深入调研前提下,借鉴台湾“渔人码头”产业转型经验及其他地市对渔业休闲船艇管理的创新做法,引导、鼓励发展库区生态循环利用钓场,设计《库区游钓平台安全标准》,研究解决地方性钓艇运行管理条例,建立起各县、区各有侧重、互有所长的游钓基地区块,打通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游钓业消费环节通道,推进当地游艇产业发展。

(五)积极推进游艇大众化旅游。完善游艇大众化旅游的政策环境,建议港航部门加强对会员制游艇俱乐部发展指导,创新出台5米以下休闲游艇、趸船、托管公司等活动载体的一系列检验管理办法及型式标准,推动组建市本级“休闲船艇行业协会”,适时出台“丽水市休闲船艇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合伙购艇,分时度假”等新消费模式探索,建议前期在市区滨水公园游艇产业服务集聚区设置一个展示交易与办证中心,从绿色能源引入、降低考证费用、采用购买返租等方式,影响和鼓励中产阶层通过包船或自驾开展不同形式的游艇租赁活动,进一步降低游艇消费门槛,加快游艇融资步伐;加大游艇融入地方旅游建设力度,建议市旅委牵头,将游艇休闲活动列入水上旅游节目及活动专线,从而在全市逐渐形成既有环岛观光游览型的豪华舒适游艇游,又有高度个人体验的自驾游,还有极富地方特色的游钓游一整套大众游艇旅游体系,充分满足游客对“玩游艇”的不同需求。

(六)加大游艇文化推广力度。在游艇文化推介途径方面,建议将“全国大学生皮划艇名校赛”等赛事活动争取作为永久承办地,争取在千峡湖等地落户全国帆船赛事,争取将库区钓鱼擂台赛、城市中小学生小帆船循环赛决赛等品牌赛事落户本市;在文化推介的步骤上,扩大参与人群培训受教育面,通过开展游艇驾照的培训、合作办班等积极扩大使用群体;营造参与水上体验各项活动的浓厚氛围,培养全民的亲水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S].国发[2009]41号.

[2]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国发[2012]62号.

[3]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S].[2013]10号.

第8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9篇: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问题;建议

一、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传统旅游业正在重复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据调查,到上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开展已使全国22%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受到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生态旅游是全球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传统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首先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它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生态美景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受益的活动。其本质是尊重生态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过程,还是在经营过程,都与保护生态密不可分。

着眼全球,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也十分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设立了l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各级森林公园已覆盖了除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预计,生态旅游取代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生态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初衷相悖的生态破坏行为。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首先要从法治上找原因。

二、当前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立法上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既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也没有一部生态旅游专门法,有关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二)执法管理上的问题

与立法上的缺失有关,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生态旅游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管理队伍,有关生态旅游的执法管理由不同的相关部门多头交叉进行,常常导致“都在管理,都不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法律监督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各种生态旅游活动的监督,虽然主体众多,形式多样,但并未形成整体上的合力。在专门国家机关的监督方面,存在人员不到位、责任不到位、权利不到位、自己监督等问题。而主要靠社会监督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关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工作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

三、解决我国生态旅游法律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

生态旅游专门立法的缺失是我国生态旅游各种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因而完善生态旅游立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在以往的相关立法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立法倾向相当严重。今后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法时,首先要确立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内容中,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产权关系。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产权关系比较特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旅游景区主体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实际问题却比较复杂:有不少景区位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位于景区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包括个人)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本身就构成景区风景的一部分。这种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生态旅游的景区开发管理矛盾重重。为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生态旅游立法中对景区产权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建议国家统一制定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标准;一般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严格按标准执行,世界遗产和部级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则由国务院严格按标准执行;凡划定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原则上产权统归国家所有,景区内原先的集体所有制产权,由国家按具体标准收购或置换;对于已经构成景区内生态景观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人所有的那部分产权,应允许其选择变通方式,除由国家收购或置换外,还可由其选择折价入股、租赁、出售返租等方式。

2.明确管理者。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甚至经营权都由国家拥有,政企不分。这常常导致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无法合理进行。不仅如此,由于各地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具体管辖权,导致许多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地方化,名为国家所有,其实际的管理、收益和处分权的行使则是围绕着地方的利益甚至是地方官员的利益和政绩打转,这已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屡遭破坏、资源所有权以各种形式变相转移的主要原因。更大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对景区的管理缺乏统一,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从国务院部委到省市的厅局,都可以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同一景区(的各个部分)发号施令。根据现行相关规定,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环保部门管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由文化部门管理;道观寺庙由宗教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管理;旅游业由旅游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分工管理格局,使得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主体林立,权力、责任和能力分散,不仅导致生态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管理不严和管理缺位。

鉴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的现状,建议新的立法要赋予特定部门对生态景区和生态旅游明确的、独立的专门管辖权,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权威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生态旅游实行高效管理。

3.规范管理条例。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专门管理部门以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也需要由立法加以解决,那就是制定规范生态旅游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对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生态旅游区的审批和划定,生态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用的收取和运用,生态旅游市场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管理者(政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态旅游者的管理,生态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管理等等,都缺乏法律的规制。这必然导致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无法可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专门立法要尽快摆上日程。

4.采取灵活有效的经营模式。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虽然不能由立法加以直接规定,但是,立法却可以也应该对其加以规制。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属于公共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具有珍稀性、唯一性、不能人工再造性等特征,因此,对其开发和经营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反过来说,如果因为担心造成破坏,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不敢开发利用,那么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保护和开发要兼顾,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保证总体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因为缺乏资金而小打小闹,不仅难以达到开发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无可挽回的破坏。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单靠政府部门的投资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且,纯粹由政府投资,经营管理者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也会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档次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允许多方资金投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项目,一方面缓解了政府无力开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有了强大的资金后盾,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要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的目标,还应对非国有资金介入生态旅游的开发有一个范围、程度和方式的限制,这值得有关专家认真探讨。

允许非国有资金的介入,实际上就是将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剥离出来,有条件、有期限地让渡给投资方,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市场运作。经营权的剥离应该彻底,经营权剥离之后,政府部门应该完全抽身其外,不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纯粹的管理监督者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者的身份履行国家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权的剥离过程要有科学的评价、规范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

至于允许介入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除了国内资金外,鉴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也不能例外。但对外资应注意一些特殊性的问题。比如要坚持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原则;要坚持适用中国法律处理纠纷的原则;要谨慎处理某些可能涉及政治或文化敏感问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选择真正有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这点对国内投资者也一样)等等。

5.要重视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照顾到国情。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的一个潮流,中国也已经挤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在生态旅游方面号召力巨大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目上,我国目前名列世界第三。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负担沉重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而脆弱的人类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WTO承诺的逐步兑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多数已经开始进驻中国,并呈现出地点分散、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立法时,还必须考虑国际因素,既要与国际接轨,遵守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规则,又要尽量照顾到我国的国情,维护国家的利益。

(二)加强执法

完善生态旅游立法只是使得我国生态旅游有法可依,而执法则是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

要加强生态旅游执法,首先要依法建立生态旅游执法机构。包括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其中,独立、专门执行生态旅游管理事务的行政机关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其次,要建设一支合格的生态旅游执法队伍,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专、兼职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并赋予应有的权限。再次,要严肃生态旅游执法,要落实生态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最后,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办事。

(三)健全监督机制

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还需要由监督工作加以保证。监督主要是针对生态旅游的执法情况,特别是行政执法情况而进行。从监督的实效性来讲,又首推行政监督。因此,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财务与人事上与监督对象相分离的行政监督机构,制定一部规范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赋予监督主体明确的监督依据和足够的监督权限。在监督过程中,既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还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既要监督实体内容,又要监督方法、程序。

除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确保司法权的真正独立,尤其是独立于行政权,还要相应扩大司法审判的受案范围。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各种监督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生态旅游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本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2]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