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双碳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双碳存在的问题

第1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立以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为中心的审计体系,进一步确定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标准;其次是大力推广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号召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等组织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活动中来,不断壮大审计队伍;再次是加大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监督管理机制执行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碳排放领域的经济犯罪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并予以严厉惩处,力争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是增强企业、学校以及各组织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全面认识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充分调动各组织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的积极性、自主性,为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低碳审计工作,降低低碳审计风险

传统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主要着力于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与碳汇的资产确认问题,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低碳审计工作,在传统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是充分披露因废弃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各种风险,通过降低低碳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起到降低碳审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应积极开展计划审计工作,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保障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加强低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审计人才

第2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演化博弈;低碳供应链;演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0052-03

0 序 言

低碳经济是为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和途径。如何使企业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行为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供应链仍存在利润空间,供应链低碳化过程中必然出现传统供应链与低碳供应链间的竞争与协作,煤炭和电力是两种主要的能源形式,两者同时又是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因此研究煤电企业供应链之间的低碳化演进路径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煤电企业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煤电企业供应链合作与冲突、煤电价格联动博弈及煤电企业纵向联盟博弈。包建华[1] (2002)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运用博弈论方法构造了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并给出了解;王晓晔[2](2007) 对煤电价格联动进行了博弈论分析;赵晓丽[3](2008)研究了煤电企业供应链合作冲突规制,认为自我规制可以通过可自执行协议模型和借鉴“关系性租金最大化”解决合作冲突问题;刘慷[4](2009)建立了中国煤电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的重复博弈模型,从构建信用机制的角度分析约束煤、电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模型结果表明,煤炭、发电企业可建立长期战略联盟,实现煤、电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限制相关企业的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李丽[5](2011)建立博弈模型对煤电企业是否联营与煤电价格联动的收益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使电力成本压力得到缓解;张伟[6](2009)进行了煤炭产业链稳定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针对企业低碳供应链研究尚处于概念提出和碳成本对供应链性能影响方面,Bojarski[7]等(2009)采用LCA生命周期评估法衡量了整个供应链在加进环境因素后考虑的成本,降低了赋值主观性,并给出了基于上述成本的供应链设计模型和供应链环境模型;Cholette[8]等(2009)基于红酒分销物流选择的案例对碳及能线图(energy profile)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供应链结构设计对于整体能源和碳排放有很大影响,Balan[9]等(2010) 运用拉格朗日盒模型和欧拉盒模型对供应链建模,计算碳排放量, 运用解析有限差分法,基于一个最典型的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和物流提供商的模型,估算碳三维无限足迹,并依据从公共服务网站上获得的基础数据计算出供应链中每一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数量,有效跟踪碳产生途径、为优化供应链碳排放建立了量化方法;钱宇[10](2010)提到NIKE、IKEA及Boeing等公司都积极倡导低碳供应链。

上述研究集中于煤电企业合作与冲突博弈及碳排放对供应链的影响和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而对企业供应链低碳化进程中出现的传统供应链与低碳供应链并存的问题以及其演进路径缺乏研究,这表明企业供应链低碳化理论方法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对煤电企业供应链低碳演进路径进行演化博弈分析,找出演进路径,为供应链研究引入新的视角。

2 演化博弈理论及博弈模型构建

2.1 演化博弈理论介绍

4 结 论

本文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煤电企业低碳供应链演进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由传统供应链向低碳供应链演进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双方所支付的另一方进行低碳供应链演进的损失,只有当双方都采取低碳演进策略时,整个煤电供应链才会实现低碳化,而且其收益也越大。反之,系统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煤电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双方所支付的低碳供应链演进的损失及政府应当进行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本文未进行深入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包建华.煤电冶产业战略联盟及其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2,11(5):106-110.

[2]王晓晔.煤电价格联动的博弈论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6-110.

[3]赵晓丽.煤电企业供应链合作冲突规制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4):106-110.

[4]刘慷.中国煤电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5):11-15.

[5]李丽.煤电一体化趋势下煤电联营的博弈分析[J].中国煤炭,2011(1):29-32.

[6]张伟.煤炭产业链稳定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11):54-56.

[7]José Miguel Laínez,Aarón Bojarski,Antonio Espu?觡a,tec.Mapp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in Supply Chains: a LCA Based Approach[J].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Computer Aide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8,25:1131-1136.

第3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 最新动态 问题剖析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碳金融”是指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行为和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等活动,亦称为“碳市场”。

碳市场形成于《京都议定书》,在对主要发达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约束的基础之,《议定书》规定了为完成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三种履约机制,使碳排放权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当排放限额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时,缔约国可以通过买入碳排放权来降低减排成本。在《议定书》的基础上,全球碳市场逐渐兴起。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碳金融市场是以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

二、典型碳市场最新发展动态

(一)中国碳金融“试水”发展状况

我国碳市场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易,由于《议定书》缔约国主要是发达国家,我国并没有减排约束,因此只有个别企业参与到一些自愿配额交易体系。我国作为原始CDM市场卖方在交易活动中所占比重一直在65%-75%。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三家环境交易所,但目前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正在准备推出碳排放权交易[1]。

2011年十月底,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等七省市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根据试点要求,2013年将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建成全国性市场。发改委去年以来已核准131个CDM项目,这些项目将成为核正减排量的重要来源和交易项目主体。

(二)欧盟发展瓶颈分析

EUETS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碳金融市场[2],2010年EUETS的市场价值为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84%左右。2011年后,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造成的全球对欧洲经济形势的“看空”,导致EUA的市场交易价格大幅下跌,这说明欧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与全球金融市场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

随着2012年EUETS第二阶段的结束,EUETS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借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3],针对目前德国企业在EUETS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在德国145家相关企业(企业覆盖率18%,设备覆盖率24%,CO2覆盖率42.3%)完成的调研显示,与大型排放主体相比,欧洲小型碳排放主体的交易活动并不活跃,其交易往往直接通过寻求中间商完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碳排放管理结构取决他们的排放水平、生产方式和已存结构,而非市场交易体制。关于导致部分企业交易不活跃的原因调研显示:52%的企业认为是由于其自身的配额已经足够,因此并无交易动机;38%的企业是出于对投机行为的预防目的而拒绝或减少交易行为的。另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减排行为往往只是企业应对燃料价格上涨以及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效率的副作用,而非碳排放权交易的直接结果。

即使在最为发达的EUETS体系下,市场的作用仍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对市场作用的定位是否应该做出调整,或者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强化值得深思。

(三)比较研究下我国碳市场问题分析

我国的碳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EU ETS相比,除了三大环境交易所即将但尚未能开展碳排放权的交易之外,不足之处还表现在:

首先,碳减排相关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参与国际碳配额市场程度较低。碳市场缺乏中间商以及鼓励与约束中间商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市场环境,被发达国家的中间商赚取巨额差价利润。其次,CDM项目重视短期效益,项目供大于求、处于买方市场,各项目之间互相压价竞相出售。我国作为CER最大供应国,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双边谈判处于弱势,造成CER价格偏低。再次,碳交易市场处于初始阶段,以公司之间的场外交易为主,缺乏价格形成机制,供需双方信息不透明。

因此,我国在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国内的碳市场,不断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进行交易产品创新和自我竞争力的提高。

三、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方向

本文通过对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以及正在建设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分析,并与欧洲EUETS市场最新进展及发展瓶颈、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给出对我国及欧盟碳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我国在建设碳金融市场初期,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对碳排放权分配制度的选择、参与主体的范围、衍生金融品的设计等,是亟待解决与明确的关键问题;对于欧盟EU ETS第三阶段建设,重新定位与改善区域内碳排放权配额以及激励中小交易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是保持碳金融市场长期活跃与价格稳定提高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周忠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中国证券期货,2011(03)

第4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技伦理学;低碳理念;环境伦理;利弊权衡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低碳理念作为一个新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当今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许多人寄希望于“低碳”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方案,努力宣传低碳理念,使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良策。不过,国内外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理念存在的弊端,并对其真正目的提出大胆怀疑。这些正是低碳理念引发的现代科技伦理学思考。本文即以此为选题背景,分析当今典型低碳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探讨低碳理念的现代科技伦理学意义。

一、现代科技引发的低碳理念

(一)现代工业高碳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工业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工业多是以化石燃料作为能源,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虽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不被算作污染气体,但是这类富含碳元素的气体排放会打破地球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的碳平衡,由此引发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难题。其次,现代工业不仅有高碳排放,也有高碳需求,个别二次加工的工业产生大量原料与能源的浪费,这种浪费直接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的加重使人们开始觉醒,意识到碳排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解决高碳排放问题并呼吁更多人对环境加以保护,低碳理念得以产生。

(二)现代科技的便利带来浪费

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会时常让人在不经意间造成浪费,甚至还会被一些不自觉或低素质的人故意浪费。例如,现代科技发明了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塑料袋的确提供了便利,可是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也存在大量碳排放,免费塑料袋的普及更是一种浪费。

(三)现代科技的人性与自然追求

现代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意识到高碳排放存在大量负面影响,显然是现代科技错误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方向是追求健康、人性化,以及与自然相和谐。其实,现代科技对自身加以否定之否定,将其带来的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与其自身本质上对人性与自然的追求辩证地统一起来。所以,低碳理念是现代科技发展中新的尝试。

二、低碳理念带来的伦理思考

(一)低碳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由现代科技引发的高碳排放对地球环境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只有限制碳排放、合理控制碳排放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低碳理念的目的即是减少碳排放,其提出是有利于环境问题解决的。但是与此同时,许多人质疑低碳理念能否改善人生活,低碳理念意在限制人们的碳排放,这也限制了人们利用资源、享受资源的权利。人们也应思考是否以一味的节约来达到低碳理念的要求。还有理论提出,低碳理念时西方发达国家阻碍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这种观点也具有参考价值,告诫人们在面对低碳理念时要权衡利弊。

(二)环境伦理

高碳排放无疑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此时我们应该思考为了经济增长放弃优美自然环境是否值得。这就是现代科技带来的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作为文明的人类,在发展中应当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平等、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原则,破坏环境既是对地球生态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健康的不负责行为。低碳理念正是对环境伦理的遵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阴谋”论

有人提出低碳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阴谋,虽然该理论未得到证实,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明确如何践行低碳理念。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都不愿做出让步,这些现象直接反映了在低碳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低碳理念也许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环境、限制他国发展的措施,在低碳领域,发达国家享有更多话语权。这一问题就是低碳理念引人深思的方面。

三、低碳理念的全新实践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仅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应注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争取达到以低碳方式达到同样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发展和低碳理念发生冲突时,采用碳排放权交易、购买碳汇林等方式保证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重点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相关经济模式的实践和发展,用低碳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只有人人参与,才可以将低碳理念传播开来。

推广节能灯、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都是生活中低碳理念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颁布的“限塑令”,就是推崇低碳理念的一次实践。倡导公共交通也是低碳理念的体现,增设合理的公交线路、推进地铁建设,还应逐步改造公交车燃料系统,采用天然气等相对清洁的燃料,或采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型客车运营。

(三)低碳技术研发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为了实现低碳理念,许多新技术被研发出来,用以减少工业和生活中的碳排放。例如,汽车的动力回收系统和电动、氢动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重工业当中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照明光源LED的普及;建筑设计中使用低碳环保材料。

四、结语

如今,我们在倡导低碳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低碳理念带来的现代科技伦理思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是低碳理念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低碳则又带来新的思考,只有以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眼光把握好其中的关系,权衡利弊,才可以获得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参考文献:

第5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苯的结构与性质》是有关苯分子结构证明、化学性质的预测与证实的方法研究与实践。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苯的凯库勒结构,而本课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证明凯库勒结构不能真实表达苯的结构并得出合理结构,据此推测苯可能的化学性质——发生取代反应,并通过科学方法来加以证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质疑苯的凯库勒结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结合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得出苯的合理结构,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 原设计:围绕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

这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客观事实重新认识苯的结构,加深对苯的结构理解;②学会从能量变化角度判断苯分子的结构特点;③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证明苯的取代反应。

整堂课教师以苯的结构的证实及化学性质的预测与证明为教学主线,选取其中三个教学任务,分析怎样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问题(见表1)。

教师从苯的分子结构动手搭建到得出苯的凯库勒结构,从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取代物的种类来分析苯的凯库勒结构的不合理性。从课堂教学记录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搭建过程来认识苯的凯库勒结构及不合理性,知道苯是一种均匀的离域键结构,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该如何去研究等分析问题的方法无从发展(见表2)。

任务二的教学也仅是有机物结构的一种判断方法,包括后面的键长、键能来判断结构,只是为学生增加两种证明苯分子结构的方法而已,并不能发展学生研究物质结构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妨将这一内容以习题形式来巩固苯分子结构的理解(见表3)。

任务三的设计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判断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回忆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HBr,而缺少从结构上与烷烃、烯烃的比较、分析,从而推测可能发生什么反应、怎样去证明。感觉与前面内容缺少融合与关联,为完成学习内容而展开教学,并没有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的化学性质,利用性质反映结构的原理,促进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二、 新设计:促进学生思考的任务设置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苯的凯库勒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并实现结构与性质的关联,是侧重于识记结构和判断方法,还是发展学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师围绕促进高认知思维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后测访谈中学生的反馈,重新将学习任务分解规划,将问题进行如下改进。

1. 同一任务不同的呈现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任务一和二其实都是证明苯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与双键的交替,而是一种离域键的结构,事实证据与理论证据怎样组合使用呢?施教者将两任务合并后,将客观事实与问题解决结合重新设计,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交流、讨论,以学生主体来进行研究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合适的证据证实,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解答习题问题获得比较、判断的思维能力发展。

同一任务,因为呈现方式不同,学生参与机会与主体性发挥的增多,理解、分析、判断能力的获得有较明显的提升。

2. 在实践中体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苯分子结构

为加深对苯的合理结构的理解,以苯与液溴反应的实验为内容,如果发生取代反应则证明不存在碳碳双键,如果发生加成反应则证明存在碳碳双键结构,将原实验及问题重新设计。向锥形瓶中的水中滴入AgNO3溶液或紫色石蕊试液,实验中请同学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从而分析判断苯与液溴发生了什么反应,进一步证实苯的离域键结构的合理性。我们的学习不是为学习苯的性质而学习,而是加深对苯结构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为更好理解苯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增加新任务三,促进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与分析。

作出上述改进后,进行的教学任务设计意图是:始终以苯分子结构认识为中心,巧妙地证明、问题解决和科学实验,使学生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物质研究的程序与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见表3)。

三、 课堂实施:发展学生高认知思维

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是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相互作用而临场变化的,因此,课堂中呈现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课本上或者教师备课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所进行的课堂活动之中的变化。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推理、问题解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高认知思维,则是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的。当我们将新设计运用到课堂中时,还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教师随堂控制与改进。

1. 从问题设计到课堂实施要关注什么

在改进后的课堂实施中,我们还是发现:(1)即使有正确的凯库勒结构式,还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组在三分钟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搭建;(2)尽管学生知道苯分子的合理结构,当看到“两种”邻二甲苯时,仍然有少数学生认为是同分异构体。这说明学生大脑中未能很好地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仍旧停留在识记苯的分子结构特殊与有哪些化学性质。

课堂中教师因少数学生的“理解”进行了实时的调整,如果和是同分异构体,则说明两个“—CH3”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之间存的共价键不同,也就是说一个是碳碳双键,另一个是碳碳单键,由此说明,苯分子中存在单键与双键交替结构,键长、键能也不会相等,与前面我们客观实验相矛盾,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加深对苯环结构的理解。

显然,这种因学生的问题解决来改变的课堂,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 学生不只是知道了苯的结构,而是真正理解了苯分子的结构。

2. 促进思维发展的问题延伸

完成苯的结构与取代反应之间关系的学习后,教师布置了新增任务:苯还可以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因结构不同,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有什么差异?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在脑中建构“结构预测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实证如下:

师:(板书取代),这个反应困难还是容易?

生:(集体)容易。

师:苯还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生:(集体)加成。

师:还有什么?

生:(集体)氧化。

师:(投影显示加成与氧化反应方程式)注意看这两个反应,(指着加成反应)这个条件18MPa比标准大气压大很多吧,那么说明加成反应容易进行吗?

生:(集体)困难。

(投影显示:易取代,难加成,能氧化)

第6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1 问题的产生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以下简称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一书第28至29页σ键和π键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知道σ键是两个原子轨道(如两个s轨道,或两个px轨道 ,或一个s轨道与一个px轨道)以“头碰头”方式从正面进行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π键是两个互相平行的原子轨道(如两个py轨道或两个pz 轨道)以“肩并肩” 方式从侧面进行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由于通常正面重叠的区域远大于侧面重叠的区域,同时π键的电子云不像σ键的电子云那样集中在连接两原子核的对称轴上,而是分散在上下两处,所以π键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断裂,因而含有π键的物质比只含σ键的物质化学性质活泼,π键容易断裂发生化学反应。注意此观点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乙烯、乙炔活泼,容易与氢气、溴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但是不能把这个问题讲死了,否则在处理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一书第34页的习题4(附该题:已知N-N键、N=N键、NN键的键能之比为1.00∶2.17∶4.90,而C-C键、C=C键、CC键的键能之比为1.00∶1.77∶2.34。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理解氮分子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烯和乙炔容易发生加成反应?)时就会发生矛盾,就不能自圆其说了。因为氮气同样含有不饱和键,但表现出来的性质却不一样,氮气分子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烯、乙炔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关于这一个问题应如何理解?

2分析和理解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分析乙烯、乙炔、氮气的共价键的情况。乙烯分子除含有4个碳氢σ键外,还含有1个碳碳σ键和1个碳碳π键;乙炔分子除含有2个碳氢σ键外,还含有1个碳碳σ键和2个碳碳π键;氮气分子除含有1个氮氮σ键外,还含有2个氮氮π键。在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一书第40页总结杂化轨道的知识强调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于形成π键,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对电子。

其次需要结合乙烯、乙炔、氮气分子中的键能数据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才能正确理解这一问题。由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一书第30页至31页表2―1可以查出以下共价键具体的键能数据:C-C键的键能为347.7 kJ・mol-1,C=C键的键能为615 kJ・mol-1,CC键的键能为812 kJ・mol-1,N-N键的键能为193 kJ・mol-1,N=N键的键能为418 kJ・mol-1,NN键的键能为946 kJ・mol-1。利用查出的键能数据可计算出C-C键、C=C键、CC键的键能之比为1.00∶1.77∶2.34,由此得出CC键的键能小于C-C键的键能的三倍,C=C键的键能小于C-C键的键能的两倍的结论。乙烯分子中有一个π键,通过计算C=C键和C-C键的键能的差值为:615 kJ・mol-1-347.7 kJ・mol-1=267.3 kJ・mol-1;通过计算CC键和C=C键的键能的差值为:812 kJ・mol-1-615 kJ・mol-1=197 kJ・mol-1。这两个数值都小于347.7 kJ・mol-1,可说明乙烯、乙炔分子中的π键的键能小于σ键的键能,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乙烯、乙炔分子中的π键不牢固,易断裂,使双键或叁键打开,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同样利用查出的键能数据可计算出N-N键、N=N键、NN键的键能之比为1.00∶2.17∶4.90,由此得出NN键的键能大于N-N键的键能的三倍,N=N键的键能大于N-N键的键能的两倍的结论。NN键和N=N键的键能的差值为:946 kJ・mol-1-418 kJ・mol-1=528 kJ・mol-1>418 kJ・mol-1,说明NN键断裂一个键变N=N键很难,需要吸收的能量很大。再计算418 kJ・mol-1-193 kJ・mol-1=225 kJ・mol-1>193 kJ・mol-1,说明N=N键断裂一个键变N-N键相对容易一些。N-N键的键能为193 kJ・mol-1,N-N键断裂就更容易一些。通过计算NN键与N=N键键能的差值,以及N=N键与N-N键键能的差值,可得出N2分子中的两个π键的键能,都大于σ键的键能193 kJ・mol-1。尤其是第一个π键的键能,数值很大,使N2分子不容易断裂打开第一个π键,因此N2分子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NN键的键能为946 kJ・mol-1,要使NN键完全断裂就更难,所以氮气的性质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3 结论和注意

3.1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含有双键或叁键的物质,只要开始有一个键容易断裂,那么含有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如果开始的一个键难断裂,那么含有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稳定的,难于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判断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稳定,还是活泼?不能只看键能的数值的大小,还要看是单键,还是双键、叁键?在双键、叁键中开始是否有一个键容易断裂。

3.2注意

利用键能数据解释不饱和键的性质,有的问题能很好解决,如为什么乙烯与溴水的反应比乙烯与氢气的反应快?这是因为从乙烯的因素来看C=C键的键能一样,都是π键容易断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是一样的,因此是否容易发生反应,关键是看溴分子的键能和氢分子的键能的相对大小,溴分子中Br-Br键的键能为193.7 kJ・mol-1比氢分子中H-H键的键能436.0 kJ・mol-1小很多,Br-Br键比H-H键容易断裂,所以乙烯与溴水的反应比乙烯与氢气的反应快;同样也能解释乙炔与溴水的反应比乙炔与氢气的反应快。但有的问题则不能很好解决,不能把它看成是包医百病的良方,不分条件,不分对象,套用键能数据解释不饱和键的所有性质,如氢气与乙烯、乙炔混合气反应的先后,溴水分别与乙烯、乙炔反应的快慢等问题时,要注意还需要考虑乙烯、乙炔中π键的强弱、反应的活化能大小以及乙烯、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作用的快慢等知识,要小心,要注意尊重客观事实,不要把话讲过头了。

从π键的强弱角度来看:乙炔中碳碳叁键是由一个碳碳σ键和互相垂直的两个碳碳π键所组成的,这两个碳碳π键的电子云围绕在两个碳原子的上下和前后部位,形成一个以碳碳σ键为对称轴的圆柱体形状的电子云。而乙烯中碳碳双键是由一个碳碳σ键和一个碳碳π键所组成的,乙烯中π键的电子云不象σ键的电子云那样集中在连接两原子核的对称轴上,而是分散在上下两处。乙炔中碳碳叁键的键长为120 pm比乙烯中碳碳双键的键长133 pm还短,这表明乙炔形成的两个π键中的两个Py原子轨道或两个Pz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比乙烯形成的一个π键中的两个Pz原子轨道重叠程度大,即乙炔中的π键强于乙烯中的π键,所以乙炔的加成反应比乙烯的加成反应难。因此含有碳碳叁键的加成反应比含有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慢,烯烃可使溴水或者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立刻褪色,炔烃却需要几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当分子中同时存在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它与溴反应时,首先进行的是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在解释溴水或者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乙烯、乙炔反应的快慢问题时,如果只从键能数据分析,乙炔容易先断裂一个π键,所得出的结果是乙炔比乙烯活泼,乙炔先反应的结论,就会与客观事实恰好相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活化能大小的角度来看:由于H-H键的键能为436.0 kJ・mol-1,这个数值很大,因此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需要很高的活化能,事实上,二者较难反应。在常温常压下,乙烯与氢气混合并不起反应,甚至在高温时反应也很慢,如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如图1),使反应容易进行。同样乙炔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也需要很高的活化能,也需要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从烯烃、炔烃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作用的快慢角度来看:可以解释氢气与乙烯、乙炔混合气反应的先后问题。一般认为烯烃、炔烃加氢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烯烃分子和氢分子首先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在金属表面形成了金属氢化物以及金属与烯烃结合形成的络合物。这两种物质的形成,削弱了氢分子的共价键以及烯烃中的π键。然后金属表面上的金属氢化物的一个氢原子和双键碳原子先结合,得到的中间体再和金属氢化物的另一个氢原子结合生成烷烃。由于催化剂表面对烷烃的吸附能力小于烯烃,故烷烃一旦形成后,就立即从催化剂表面解吸而去,图2是烯烃催化加氢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同样炔烃分子和氢分子的加成反应的原理也一样。

与烯烃相比,炔烃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作用较快,而催化加氢主要是靠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作用。因此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炔烃比烯烃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更容易加氢。当氢气与乙烯、乙炔混合气反应时,氢气先与乙炔反应,后与乙烯反应。控制一定的条件,可以使炔烃的加成反应停留在生成碳碳双键的阶段。若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时,则催化加氢时首先发生在叁键上。

不饱和键的性质复杂,所以不同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如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反应类型有多种,通过查阅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可知第一种是烯烃、炔烃与卤素、卤化氢、水等发生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学阶段所学的加成反应基本上属于这一类;第二种是炔烃与醇、羧酸、氰化物等发生的亲核加成反应;第三种是烯烃、炔烃与氢气发生的催化加氢反应,这一类加成反应既不是亲电加成反应,也不是亲核加成反应,而是一类特殊的加成反应。不同类型的加成反应,由于反应的机理不同,加成反应当然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利用键能数据分析问题时,只有尊重客观事实,才能正确理解不饱和键的性质,才不容易犯错误。

参考文献:

[1]吴国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34.

[2]吴国庆,李俊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师教学用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5~28.

[3]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础有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112~153.

[4]蔡素德,邹小兵等.有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2~53.

[5]姚映钦.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9~72.

[6][美]L.G.韦德JR(万有志等译).有机化学(原著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53~355.

[7]袁履冰.基础有机化学问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9~57.

第7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碳交易;市场机制;启示

[作者简介]郑晓曦,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陈薇,四川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蒯文婧,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四川

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18-05

一、碳交易概念和类型界定

碳排放权是指大自然或法律赋予给权利主体,基于生存和发展之需要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本质上是一种对气候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由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国际惯例是把其他温室气体统一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以便最终减排量的计算。

碳交易即是碳排放权交易,此概念源自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意义深远的国际公约。碳交易是指排放主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在市场机制下,自愿且平等的进行碳减排后所余指标的交易。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和机构的监督与指导。以此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降低,提高减排效果的同时削减减排成本,从而达到改善气候环境的一种行为。其核心思想是以法律赋予碳排放权利以商品的性质,通过买入和卖出来达到碳排放量的总体控制,使气候环境得到改善。

碳交易的基本流程是协议或合同的一方通过向另一方进行支付获得一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并将其用于缓和温室效应从而达到其预设的减排任务。具体来说是国际有关机构和部门通过对全球环境容量进行评估。规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上限,并按照科学依据将排放量总体化整为零,再将这些划分好的排放量发放给《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各缔约国政府再通过公开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发等方式对其进行分配,与此同时,建立专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方便其买卖。通过此专业市场的建立,买卖双方可以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

从不同角度出发,碳交易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强制性碳交易和自愿性碳交易

根据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将碳交易分成强制性碳交易和自愿性碳交易。

强制性碳交易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制减排”,这类碳交易是当今全球发展趋势最为迅猛的一种。较为有影响力的碳交易体系,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 GGAS)和日本东京都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TMG)等都主要是运用此类碳交易方式。

自愿性碳交易分为两种情况:纯自愿碳交易和协议式碳交易。纯自愿交易可以概括为“自愿加入,自愿减排”,日本资源排放交易体系(J-VETS)是采用这种类型的典范;而协议式碳交易为“自愿加入,强制减排”,就意味着交易双方可自愿选择使用此类型碳交易,但一旦采用就要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若不能履行规定的减排义务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这种碳交易类型的发起者。

2.区域性碳交易和全国/跨国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区域性碳交易和全国/跨国碳交易。

区域性碳交易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如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GGAS)等碳交易体系都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碳交易。

全国/跨国碳交易是指跨越某一区域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就是此种类型的运用典范,它包含了欧盟27个国家和挪威、列支敦士登和冰岛,并积极的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情节发展机制项目的合作。

3.基于配额指标的碳交易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

根据交易标的的不同。可将碳交易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

基于配额的碳交易标的为配额,就是基于总体碳排放量限制而事前分配好的碳排放权指标。此类交易一般需要设定一个绝对碳排放量上限,先分配碳排放配额,减排之后的剩余部分才允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配额碳交易是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流交易方式,其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的碳交易方式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标的为具体减排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碳减排指标。它与配额碳交易不同,是一种事后授信的交易类型,主要是买卖双方进行核证碳减排指标的交易。《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分别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指标”(CERS)和“减排指标单位”(ERUS)都是较为典型的核证碳减排指标。

4.多行业碳交易和单行业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覆盖的行业范围的不同。可将碳交易分为单多行业碳交易和单行业碳交易。多行业碳交易一般是包含了众多不同行业。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涵盖电力、钢铁、金属和纸浆等等许多行业;而单行业碳交易一般只包括一个行业,如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就只在电力行业内进行交易,总体而言,单行业在进行碳交易时所受到的政策阻力要远远小于多行业碳交易。

5.现货碳交易和期货碳交易

根据碳交易时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现货碳交易和期货碳交易。现货碳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好支付方式和交货方式并在较短时间内交收碳排放指标的交易类型;而期货碳交易是指交易主体缴纳一定保证金后在气候期货交易所进行指标合约买卖的一种碳交易方式。

二、全球碳交易现状概述

碳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和《京都议定书》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的速度,1997年在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并对其各自的减排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议定书同时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都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的通过,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起点,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碳交易。

为了使各国更好的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京东议定书》约定了三种灵活履约机制: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前两种机制适用于附件一缔约方(均为发达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为一个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其允许附件一缔约方通过帮助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作为本国达到减排指标的一部分。这一机制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碳交易的主力。清洁发展机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接受在于其制度上的突出优势,那就是在减少总的资源耗费量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有效产出,并且使得污染物排放量消减中的等边际原则得以实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CDM的制度安排为我国提供了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的巨大机遇。

碳交易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交易额超过了300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2007年交易额达到493亿美元;到了2008年,更达到928亿美元。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2009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超过1200亿美元。直逼石油全球交易额。其中,欧洲成为碳交易全球最大的买家,交易量达到6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交易额达到1185亿美元。2010年,全球碳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在2009年基础上增加了17%,由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5.3美元上升到17.9美元。其中,占全球交易量80%的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其加权平均碳价格上升6.6%,从2009年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7.9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美元。2011年,尽管碳价格降至创纪录的新低,但由于流动性被大大刺激,交易活动激增,使得2011年全球交易值比2010年增长4%,欧盟碳交易体系的交易值2011年增长至1309亿美元,增长6%。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的交易额在2012年底将超过1400亿美元,届时碳交易总额很可能超过石油市场交易额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已建立起多个碳交易场所,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该体系于2005年1月1日启动运行,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全球碳交易的领先地位,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碳交易体系,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EU ETS的碳交易量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75%以上。该体系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成功运行的跨国跨行业的碳交易体系。美国虽然于2001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从未停止寻求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各界的努力,美国形成了区域性碳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首个自愿碳交易体系,该体系于2002年运行,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自愿加入一个由第三方认证的强制减排系统并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RGGI)是美国第一个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强制性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个体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运行,是由其参与到其中的州各自单独的碳交易体系组成的,这些单独的碳交易体系自行制定管理条例和规则,然后通过“碳配额互惠”规则相互联系来共同形成区域性碳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NSW)是全球最早的强制减排碳交易体系,始于2003年1月1日。主要致力于减少该国电力相关的碳排放。此外,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也纷纷建立起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为本国的碳减排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我国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截至到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为4782个,年均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庞大的供应量决定了一旦我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其规模与影响力必定不可小觑。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CDM减排项目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物处理与处置类型的项目占总数的77%且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我国的工业基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为突出,可进行CDM交易的碳减排项目也最多,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继续保持非义务减排国的地位,我国的CDM事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可以为全球碳交易持续地供给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

随着我国CDM减排项目在数量上的快速增加,碳交易体系初见倪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国际碳交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碳交易健康发展的隐患。

1.国际碳交易面临的困境

国际碳交易虽然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可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首先。CDM项目产品——核证温室气体减排量(CERS)的交易虽然被称作为排放权交易,但因其特殊性并未被定义为产权交易,也没有被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究其原因,是由于CERS的交易双方被严格限定,无法进行完全的市场流通;CERS是基于一定的CDM项目产生而不是基于政策,灵活程度甚至比不上配额。这些都导致CERS产权不清晰。其次,CDM项目从开发到实施需要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联合国审核期,随后又要经历一年左右的排放周期才能授予核证,进行真正的CERS交付。而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还难免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外交谈判。贸易壁垒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CDM项目的实施愈加复杂,而这些并没有明确的国际法律条例约束。再次,我国的CDM项目甚少涉及无偿技术转让,大多是减排难度较低、技术含量不尽人意的项目,201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上占70%,但产生的减排量只占30%。这说明附件一缔约方国家仍未能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帮助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CDM项目交易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2.国内碳交易现存的问题

我国碳交易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我国碳交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缺乏定价权。由于我国碳交易体制发展的比较缓慢。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符合国内碳交易现状并能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的完善的碳交易体系,致使我国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我国虽然在CDM项目上占据全球CERS供应量的60%以上,可是一直没有定价权,只是碳交易的参与方而非定价方,致使我国一直处于国际碳交易供应链的最底端。我国的CDM项目产生的CER被国际买家低价收购,再经由金融机构的包装高价卖出,攫取了高额利润:目前我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国际售价仅为每吨10欧元左右,而到了欧洲市场再次进行交易的时候,每吨售价往往高达20-30欧元。

国内缺乏与碳交易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机构缺失。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除此之外,并无其它针对碳交易且较为全面的综合性法规。在此条例中并无涉及企业参与CDM项目交易的详细规定,亦无适用于国际碳交易中保护本国卖方利益不受侵害的相关条例。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进行碳交易时没有完善的本国法律条款可循,自身的权益在遇到国际纠纷时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增大。法律的缺失使我国碳交易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交易主体却没有一个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中的主管机构为国家发改委,该机构的主要职责仅为CDM项目的相关审核。对于CDM项目涉及的诸多重要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如碳排放量的核定和监测。监管的缺位,影响了碳交易的健康发展。

金融支撑不足。我国的碳交易是个新兴事物,开展其主要业务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而国内的金融机构甚少介入碳交易这个领域,目前仅有兴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很少几家金融机构涉足。在目前的政策条件限制下这些金融机构只能办理CDM项目的相关借贷融资业务,像碳掉期交易、碳证券和碳期货等有广阔前景的衍生交易并未被允许开放。CDM项目的审核实施周期较长,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并不符合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经营准则。这就意味着仅靠银行业的介入并不能完全解决碳交易的资金问题,还要依靠证券、基金、风险投资等手段进行融资。而这些金融手段也由于上述的碳交易衍生产品交易未被完全开放而无法顺利实施。

专业人才稀缺。国内碳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原因有三:一是碳交易刚刚兴起,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研究较为分散且没有统一的研究机构,亦尚未构建其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碳交易涉及金融、环境、法律、贸易等多个学科,能够参与其中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很大,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培养此方面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三是英语是碳交易的现行通用语言,清洁机制发展项目从项目文件的编排设计到项目审核,以及相关国际法律条款均使用英语,这对于高端英语专业人才比较稀缺的我国来说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

四、促进我国碳交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应当完善碳交易的法律体系,令碳交易的整个流程有法可依。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碳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必然要将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在设计碳交易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现行政策工具和相关法律制度,争取发挥协同效应。应制定全面的综合性碳交易法律法规,如《碳排放交易法》,并在其中明确的界定碳排放权的概念。只有从法律上将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排他性、可交易性明确规定出来,才能使我国卖家在进行碳交易时,有坚定的法律后盾。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法律体系,才能使我国逐步建立起和国际碳交易接轨的碳交易体系,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碳交易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

2.加强碳交易的政府监管力度,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美国知名公共政策教授Gary C.Bryner指出开展有效碳交易的关键是能反映经济承受能力的排放基准线:有效的主管机构和手段实施监测;持续、准确的核查排放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碳交易的无形等特点使得核定排放数量成为首要难题。我国政府应当加大监测技术的投入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时应当督促相关监督机构切实有效的行使监督职责,提高监测效率。在CDM项目的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用基础是碳交易有序进行的保障,如果没有针对信用的有效监控管理,很有可能导致低信用度的买(卖)家进入到市场,对交易的正常进行造成不良影响并带米金融风险。因此要完善CDM管理机构的职能,增设下属监管机构,对CDM项目的每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并建立碳交易追踪制度,如建立统一的碳交易账户管理系统,从而全面及时地了解CDM项目的运行、交易等情况,保护买(卖)家的合法权益,维护碳交易的稳定运行和健康成长。

3.加强金融工具的介入力度,加快相关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势必会快速成长并渗透到各个领域。政府应当加强碳交易的宣传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指引政策,引导未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逐步参与进来。鼓励已经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加快在此交易模式上的业务领域扩展,积极开拓碳期货业务。并完善运作程序,这样能大大的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并相应的降低风险。在碳期货交易机制逐渐成熟时。引入碳保险、碳证券、碳基金等金融工具,使碳交易成为一种成熟而稳定的交易模式。人才是碳交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当在相关高等院校的金融、管理专业建立碳交易人才培养机制,并着重培养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应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并积极向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学习。

五、结语

我国在碳交易领域承受着诸多压力,但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并完善的碳交易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但只有事先找出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碳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付玉,金银亮,我国碳交易市场监理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2]向建红,我国生态公益林碳贸易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6,(4).

[3]付亚菲,我国碳交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4]程南洋,等,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J],生态经济,2006,(3).

[5]江峰,刘伟民,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J],环境保护,2009,(7).

[6]周宏春,世界碳茭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7]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6).

[8]吴洁。曲如晓,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J],亚太经济,2010,(4).

[9]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第8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反硝化除磷、优劣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大都包含脱氮除磷环节,常用的除磷方法包括生物法和化学法。化学除磷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较成熟, 但处理费用较高,且有大量的化学污泥产生。而生物除磷仍处于发展阶段,除磷效率不稳定,对废水中有机物浓度(BOD5)依赖性强。因此,开发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从节省资金、提高污水脱氮效果等方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都是根据厌氧、缺氧、好氧等池子的排列数量及混合液循环和回流方式的变化开发出的。此外,还有通过对曝气供氧的控制,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厌氧与缺氧环境的SBR工艺和氧化沟工艺。这些工艺中存在多种问题,制约了工艺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微生物的混合培养

目前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一般都采用单一污泥悬浮生长系统,在该系统中有多种差别较大的微生物,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要保证所有的微生物都达到最佳生长条件是不可能的,这就使得系统很难达到高效运行[1]。

②泥龄问题

由于硝化菌的世代期长,为获得良好的硝化效果,必须保证系统有较长的泥龄。而聚磷菌世代期较短,且磷的去除是通过排除剩余污泥实现的,所以为了保证良好的除磷效果,系统必须短泥龄运行。这就使得系统的运行,在脱氮和除磷的泥龄控制上存在矛盾。

③碳源问题

在脱氮除磷系统中,碳源主要消耗在释磷、反硝化和异养菌的正常代谢等方面。其中,释磷和反硝化的反应速率与进水碳源中易降解的部分, 尤其是挥发性有机脂肪酸的含量关系很大[2]。一般说来,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易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是有限的,所以在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释磷和反硝化之间存在着因碳源不足而引发的竞争性矛盾。

④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问题

在整个系统中,聚磷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及其它多种微生物共同生长,并参与系统的循环运行。常规工艺中,由于厌氧区在前,回流污泥不可避免地将一部分硝酸盐带入该区,一旦聚磷菌与硝酸盐接触,就导致聚磷效果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反硝化细菌与聚磷菌对底物形成竞争,其脱氮作用造成碳源无法满足聚磷菌的充分释磷所致。

3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特点

⑴一碳两用

在传统除磷工艺的缺氧段主要进行反硝化反应,只有提供足够的电子供体才能保证反硝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好氧段,需要曝气来进行好氧摄磷。在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缺氧段,同样进行反硝化反应,但是反硝化所需的电子供体(碳源)由DPB细胞内的PHB提供,而不需要额外碳源。与此同时,PHB被硝酸盐氧化所产生的能量用于摄磷过程。换句话说,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废水中的碳源在厌氧段由DPB以PHB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缺氧段发挥除磷和脱氮作用,达到了“一碳两用”的目的。

为了提高低碳氮比废水中有限碳源的利用效率,反硝化除磷工艺力求避免碳源损耗于反硝化过程和好氧过程,以减少外加电子受体(氧气,用于好氧摄磷)和电子供体(碳源,用于反硝化)的数量,降低污泥产量,节省运行费用。Kuba等人在处理碳氮比为3.4的废水中,每去除15 mg的P、105 mg的N只需400 mg的COD(乙酸),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相比,反硝化除脱氮磷工艺所需要的COD、曝气量和污泥产量分别只有前者的50%、70%和50%。

⑵双泥系统

尽管反硝化除磷工艺也可以采用单泥系统,但是实践证明,采用双泥系统更易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操作控制也更灵活。

硝化细菌和聚磷菌在生长动力学上的巨大差异,给常规单泥系统的生物除磷工艺的泥龄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单泥系统的UCT工艺中,聚磷菌的最小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time,简称SRT)小于硝化菌的最小SRT,但为了保证硝化效率,最小泥龄控制必须优先考虑硝化菌。为此,聚磷菌不得不和硝化菌共同经历较长的SRT或较长的曝气时间,引起污泥产量下降,限制排泥除磷;同时引起细胞衰老死亡,造成磷的二次释放。

在双泥系统中,硝化系统和除磷系统彼此独立,具有以下优点:a)DPB只经历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和短暂的好氧环境,有助于该菌的进一步富集,并能根据摄磷需要来控制泥龄;b)氧气主要用于硝化作用,氧气消耗降至最低,氧利用效率得到提高;c)硝化反应器进行相对单一的硝化作用,能灵活选择反应器类型和操作参数,在硝化作用得到优化的同时,反应器体积进一步缩小,成本降低;d)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流程,减少了常规工艺的回流量,并为缺氧段摄磷提供了足够的硝酸盐。

⑶兼顾脱氮和除磷

Hu等人对DPB的摄磷和反硝化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单位COD去除磷的数量,最终细胞内的磷含量均高于DPB在缺氧条件下得到的结果;而DPB的反硝化速率也只有异养反硝化工艺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如果将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脱氮和除磷能力分别与传统生物除磷和反硝化工艺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其优势主要在于对除磷脱氮的整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反硝化除磷工艺可以利用有限的碳源,较好地兼顾除磷和脱氮效率。对于低C/N比废水,反硝化除磷工艺的优势则十分明显。

Kuba等人在研究A2NSBR工艺中发现,当进水C/N值为3.4时,除磷效率可以接近100%,当C/N值高于此值时,需要额外供氧以去除残余的磷;而当C/N值低于此值时,需外加碳源来去除过量的硝酸盐。对于常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正常运行所需的C/N比为4.5至8.6[3],显著高于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对应值。

4结束语

反硝化除磷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污水除磷脱氮技术。与传统生物除磷技术相比,反硝化除磷最大的优点就是节省了大量的COD和曝气量,而且减少剩余污泥量,使生物除磷与反硝化脱氮为同一种细菌(反硝化聚磷菌)在一个过程中完成。因此被誉为“可持续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我国对反硝化除磷研究起步较晚,对硝态氮与吸、放磷关系的认识长时间停留在厌氧区存在硝态氮会影响磷的释放上,对于硝酸根含量升高时,对吸/释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没有深入研究。近年来,在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加强的大环境下,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这个方向的课题研究,如山东大学的王冠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优势菌种进行了分离纯化,经异染颗粒和硝酸盐还原性试验证明系统中的优势菌同时具有聚磷和反硝化的作用。

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反硝化除磷技术终将在解决水质的富营养化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废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的设想[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2):39-41.

第9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同分异构体 解题 思维方法

同分异构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知识也贯穿于中学有机化学的始终。因此,分析、判断同分异构体也就成为有机化学的一大特点。作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结构式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的题型训练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思维方法。下面笔者例谈同分异构体解题中的思维技巧。

一、类比思维

类比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比较思维对象之间的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维过程。在类比思维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认真地找出思维对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推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二、组合思维

组合思维是将对象的各部分、各个方面、各种要素拼凑起来进行思考的方法。

可能有的同分异构体数是(?摇?摇)。

A.3种?摇B.4种?摇C.5种?摇D.6种

解析:从题给“基”分析,将基团分为端基(一价基)和非端基(二价基或三价基)两大类,先构造成非端基组合成异构体,再把端基插入它的不同位置。本题的答案为B。

三、等效思维(等效氢法)

等效思维方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相同性质事物间等效替代的解题方法。两个不同的对象,如果在某方面、某点上或某种意义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就具有等效性。

例3: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摇)。

解析:烃的一取代物数目的确定,实质上是看处于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种数。可用“等效氢法”判断。判断“等效氢”的三条原则是:

①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甲烷中的4个氢原子等同。

②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新戊烷中的4个甲基上的12个氢原子等同。

③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如乙烷中的6个氢原子等同。

可见A、B中含四种氢原子,C中含两种氢原子,只有D中含三种氢原子,即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所以选择D。

四、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是指不要被所给问题的形式束缚,而能依具体情况进行“变通”。

例4: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三种,从而可以推知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摇?摇)。

构体种数相同。

五、有序思维

有序思维,就是在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远到近的优化程序步步向前推进的,直至有效地实现目标。

解析:由题意可知,此题为一典型同分异构体书写问题,根据题给限定条件和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有序思维程序(据通式,判类别―写碳链〈减链法〉―移位置―氢饱和〈碳四键〉),不难写出该羧酸可能的结构简式为四例6:二甲苯在苯环上的一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摇 ?摇种。

解析:可采取“一定二移”原则。先考虑二甲苯有三种: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然后考虑溴原子在苯环上移动可得到几种同分异构体。因邻二甲苯的苯环上有2种氢,间二甲苯的苯环上有3种氢,对二甲苯的苯环上有1种氢,这样二甲苯在苯环上的一溴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

六、逻辑思维(不饱和度法)

我们可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不饱和度(又称缺H指数)可通过有机合物的分子式计算,计算公式为:分子的不饱和度=碳原子数+1-氢原子数÷2,若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卤素原子,可将其视为氢原子;若有氧原子,则不考虑;若含有氮原子,就在氢原子度,就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少两个H原子,所以,有机物每有一个环,或一个双键,相当于有一个不饱和度,碳碳叁键相当于两个碳碳双键,苯环相当于四个碳碳双键。运用不饱和度可以快速地确定出有机物的类别(或官能团),推测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写出其同分异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