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的含义范文

双碳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碳的含义

第1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普遍共识。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已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巨大压力。同时,现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产出了许多工业产品和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于生产成本、环境保护、规避法律风险等多方面考虑,从中国大量进口初级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也将高耗能和高污染留在了中国,仅承担少量的减排义务,也就是所谓的“碳泄漏”。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也存在着类似的“碳泄漏”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和防范两国之间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所发生的“碳泄漏”现象对一方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碳泄漏”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隐含碳”的度量及测算方面。对于隐含碳的计算,实际上是对物质流计算中物质隐藏流发展,在Wuppertal研究所比较完善的物质流计算框架中早就包含了进口物质隐藏流这一因子。不过由于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的发展,隐含或者隐藏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能源研究中提出的。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的会议之后,产生了对能值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水、污染物等的具体研究。实际上,隐含碳就是国际贸易中所没有考虑到的碳消耗,隐含碳实际上就是碳的转移排放。

在隐含碳的度量方面,学者马述忠、陈颖(2010)[2]基于消费视角,发现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国外消费者消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隐含碳排放,庞大的出口量使中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YouLi和Hewit(2008)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分析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张为付、杜运苏(2011)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采用2000-2009年连续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问题。国内外学者在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问题上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且主要集中于2006年以后。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算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总的隐含碳排放,二是选择特定贸易伙伴考查我国双边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IEA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评估认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隐含碳排放出口占国内生产排放总量的34%;若考虑扣除进口的隐含碳排放,中国对外贸易引起的二氧化碳净出口可能为国内排放总量的17%左右。Wang和Waton(2009)对我国2004年出口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Weberetal(2008)提出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很有可能是中国碳排放量增长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的观点;Shui和Harriss(2006)[基于中美双边贸易的视角,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品中隐含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中国每年碳排放的增长率,而中国约有7-14%的碳排放是由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导致的。另外国内学者如尹显萍和程茗(2010)、石红莲和张子杰(2011)等也同样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得到相似结论。

1隐含碳价比的定义

在《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以水泥行业为例》一文中李丁、汪云林、牛文元,对2006年中国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计算,采用《中国水泥年鉴(2007)》中公布的中国2006年水泥综合能耗142干克标煤进行直接能耗计算,出口水泥在境内的CO2排放达到1003.75万t,其中直接能源消耗生成COz513.05万t,工业过程生成C02490.71万t。根据欧盟当年CO2交易最新价格和当年外汇中间价折算,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析合1.87亿美元,也就是说进口国从中国获取了其中15.8%的利润率,超过中国水泥出口中平均8%-12%的利润率水平。以此为依据,笔者提出了隐含碳价比公式,在此公式中,我们变换了用于度量的参考系,将计算所得与数值“1”进行比较。通过此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从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本文所提出的隐含碳价比公式为:D=TCTP(1)(1)式中D为隐含碳价比;TC是特定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当期欧碳交易价格折合人民币;TP为特定行业出口所获取利润。D的结果有三种,即D<1、D=1、D>1。当D>1,则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该行业出口获得的利润无法平衡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当D=1,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刚好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当D<1,说明,该行业的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可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并有剩余。通过这个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实际是以特定行业出口利润来作为参照系,度量隐含碳排放量折价,从而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2隐含碳价比的计算过程

2.1计算隐含碳排放方法目前对隐含碳的计算学界主要有实测排放量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模型法、生命周期法等,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以排放系数法作为测算隐含碳排放的方法。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E=EF产品×产品产量(2)(2)式中E表示排放量,EF产品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时的CO2。

2.2行业分类标准本定义所指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类。如钢铁行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代码32,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

2.3行业出口利润两种计算方法①行业出口利润=ni=1Σπi(3)(3)式中π为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出口利润,可以由其年报中获得②行业出口利润=行业总利润*(行业出口量/行业总产量)(4)大部分情况下(3)式所给出获得行业出口利润的方法并不好找所需数据,故本文使用方法为(4),条件允许情况下(3)式所得行业利润更为精确。

2.4碳交易价格本定义所指碳交易价格为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EU-ETS)的碳交易价格的年平均。在所有通过交易所结算交割的碳交易量中,欧洲气候交易所占82%,是较为成熟的碳交易体系。

3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中隐含碳价比的趋势分析

3.1直接能源消耗产出量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07年上升1.70kg/t,达到630.63kg/t。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2008年,中国进口钢材1554万吨,出口钢材5927万吨,净出口钢材4373万吨。算得2008年钢铁出口直接能源消耗排放量7.32598*10^7t。

3.2工业过程产出量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主要是在石灰石与白云石的受热分解。白云石可以作为炼钢时用的转化炉的耐火内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石灰石的作为熔剂。故本文以石灰石与白云石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钢铁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根据行业通用数据:吨钢消耗白云石与石灰石的用量分别为:170kg/t、110kg/t。钢铁出口工业过程使用白云石与石灰石分别1.00759*10^7t、6.51970*10^6t。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中给出的石灰石的排放系数为0.44,白云石的排放系数为0.477。故得工业过程的总排放量为7.67487*10^6t。

3.3根据上述数据算得总排放量为8.09347*10^7t

3.4以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隐含碳价格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价格为23欧元/吨。(注:2008年国内碳交易价格低于23欧元/吨,如2008年宝钢股份与以10欧元/吨向英国瑞碳、瑞士信贷集团出售碳排放量。本文以我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理想情况结算,即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1欧元兑10.2227人民币。按欧盟交易价格和汇率,折算得到:8.09347*10^7t*23褷/t=1.90295*10^11¥。

3.52008年钢铁境外市场总利润从历史吨钢利润趋势分析,2008年行业吨钢利润550元/吨,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267元/吨。故境外市场利润为3.25985*10^11¥。

3.6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走势,引入了2002年至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出口量、总利润、出口利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并给予分析和说明。

4结论

由上述曲线图可看出,2005年是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波动的拐点,2005年之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的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具体体现在价比在曲线较低的位置浮动。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在0.3-0.6的范围内波动。即钢铁出口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据出口利润的30%-60%之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今后对于类似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排放行业需要持续的监管、调控。

第2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一、选择题,

1.(2016,淄博)化学用语是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A)

A.食盐NaCl B.苛性钠NaHCO3

C.纯碱Ba(OH)2 D.醋酸CH3CH2OH

2.(2016,苏州)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B)

A.H2 B.Cu C.CO2 D.HCl

3.(2016,泉州)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的是(A)

A.ClO2 B.HClO

C.NaCl D.Cl2

4.(2016,怀化)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C)

A.3H-3个氢元素 B.O-1个氧分子

C.Na-1个钠原子 D.Mg+2-1个镁离子

5.(2016,泸州)明矾石广泛用于造纸、制革、化工,四川储量丰富,其化学式为:KAl3(SO4)2(OH)x。式中x的值是(B),

A.5 B.6,C.7 D.8

6.学会分析寻找规律是学好化学的方法之一。分析NaCl、X、HClO、KClO3、KClO4的排列顺序规律,可知X代表的物质是(C)

A.HCl B.Ca(ClO)2

C.Cl2 D.ClO2

7.(2015,呼和浩特)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①H ②Fe2+ ③Cu ④P2O5 ⑤Fe3+ 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8.(2016,孝感)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二氧化钛中Ti的化合价为+2价

B.萘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1.9%

C.这种试纸是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

D.萘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0∶9∶14

9.(2015,聊城)很多饮料中都含有柠檬酸(C6H8O7)。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属于氧化物

B.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组成

C.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D.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10.(2016,盐城)交警队司机“酒驾”进行呼气检测的化学原理是:橙色K2Cr2O7的酸性溶液遇乙醇迅速生产蓝绿色铬离子(Cr3+),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酒中含有的酒精属于有机物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D.硫酸铬的化学式为Cr2(SO4)3

11.(2016,南京)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C15H24O5)而荣获了诺贝尔奖。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青蒿素比双氢青蒿素少两个氢原子

B.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属于有机物

C.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中碳、氧原子个数比都为3∶1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双氢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

12.(2016,青岛)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 ”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 ,二、填空题

13.在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3”可表示不同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①3H2O ②NH3 ③Fe3+ ④HNO2(亚硝酸),(1)表示元素化合价数字的是__④__(填数字序号,下同);,(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①__;,(3)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某元素原子个数的是__②__;,(4)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的是__③__。,,14.(2015,资阳)现有指定化合价的几种元素:o(sup7(-2,O)、+1,H)、+1,K)、+2,Cu)、+5,N)。请选择元素,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1)一种难溶于水的碱__Cu(OH)2__;

(2)一种酸__HNO3__;

(3)一种复合肥料__KNO3__;

(4)原子个数比为1∶1的氧化物__CuO__。

15.(2015,济南)按要求从氧气、硫酸钡、碳酸、氨气、氢氧化镁、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NH3__;

(2)一种难溶于水的碱__Mg(OH)2__;

(3)一种能供给呼吸的单质__O2__;

(4)一种易分解的酸__H2CO3__。

16.(2016,泰安)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六大基本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糖类、__油脂__、维生素、无机盐和水。α-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之一,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注“-”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试计算:

(1)α-丙氨酸的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__89__;

(2)α-丙氨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36∶7∶32__;

(3)17.8 g α-丙氨酸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2.8__g。

17.(2016,安顺)物质A、B都是由原子序数分别为1、6、8、11四种元素中的三种元素组成,A物质是常见可乐饮料中的酸,B物质的固体暴露于空气中易发生潮解,请写出A、B物质的化学式并计算相对分子质量。A的化学式:__H2CO3__,相对分子质量:__62__;B的化学式:__NaOH__,相对分子质量:__40__。

三、计算题

18.目前,市场上畅销的以木糖醇为原料的“口香糖”,对修复蛀牙有所帮助。木糖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其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7.89%,氧元素质量分数约为52.6%,且每个分子中含有5个氧原子。请回答:

(1)该有机物还含有的一种元素是__碳(或C)__;

(2)木糖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152__;

(3)一个木糖醇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为__12__。

19.下图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Vc)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Vc中碳、氢元素质量之比为__9∶1__;

(2)Vc的化学式为__C6H8O6__;

(3)小辉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小辉建议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 g西红柿含Vc 30 mg,则小辉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__200__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20.(2016,株洲)2016年5月31日是第29个世界无烟日,世卫组织确定的主题是“为平装做好准备”,我国的活动主题是“拒绝烟草的危害”。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可能导致人体缺氧窒息。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稳定结构,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辅基,其分子式是C34H32N4Fe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素中C、H、O、N、Fe五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__34∶32∶4∶4∶1__。

(2)经测定血红蛋白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n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为__0.335%(56n)__。(不必化简)

21.(2016,兰州)化学家Tim Richard 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C26H26)。请计算:

(1)“小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338__;

(2)“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12∶1__(填最简整数比);

第3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煤矸石;粒级;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6803

1引言

抚顺矿区矸石山表层风化物是在地表风化作用下,表层矸石逐渐瓦解形成风化物,成分以碳质页岩和绿色泥岩为主\[1~3\]。关于矸石山的研究,国内学者在矸石山环境地球化学及复垦种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4~8\],但将矸石山不同粒级的风化废渣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抚顺西露天矿矸石山表层0~20cm内未受人为扰动的矸石及风化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分析,比较矸石山表层母岩及不同粒级风化物的总有机碳在含量上的差异,对该矿区矸石再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辽宁省抚顺市年均温4~7℃,年均降雨量800mm。抚顺煤矿位于抚顺市浑河南岸冲积平原,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3km。矿区周边形成的巨型矸石山均分布着碳质页岩、绿色泥岩、燃后页岩。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西排土场,位于抚顺西露天矿坑以西2.5km,占地面积12.9km2,堆积高度120m,矸石堆积量8.6亿m3,顶部平台面积7.69 km2,是西露天矿最大的一座矸石山,复垦年限约20年。西排土场表层排弃物主要由碳质页岩、绿色泥岩等物料组成,混杂堆积,周边土壤类型为棕壤,种植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小麦。

2.2样品采集

通过对矸石山及周边情况调查,在矸石山表层进行了条件取样,多处寻找符合研究目标的页岩、泥岩及燃后矸石等典型原状多粒级风化样品,以2mm、0.05mm(美国制)作为粒级分界点筛分为砾石、砂粒、粉黏粒\[11~14\],经筛分和虹吸法得到>2mm、2~0.05mm、

2.3样品分析方法

样品分级采用筛分法\[3\]和虹吸法\[9\],总有机碳测定采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Ⅲ,德国)\[10\]。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

3结果与讨论

3.1煤矸石风化物颗粒组成比例

矸石山表层煤矸石风化物组成比例见表1。由表1数据可知,页岩风化物、泥岩风化物以及燃后矸石风化物中>2mm的砾石均占较大比例,其范围在55.2%~83.9%之间。砂粒含量次之,范围在13%~32.6%之间。粉黏粒含量相对较少,范围在3.1%~12.2%之间。在>2mm砾石中,燃后矸石风化物砾石比例最高,泥岩风化物次之,页岩风化物比例最低。在2mm~0.05mm砂粒中,页岩风化物比例最高,泥岩风化物次之,燃后矸石风化物比例最低;在

3.2煤矸石及其风化物总有机碳含量

煤矸石、泥岩及其风化物中总有机碳含量见表2。由表2数据可知,页岩母岩总有机碳均值为23.6 g・kg-1,页岩风化物总有机碳均值为84.7 g・kg-1。泥岩母岩总有机碳均值为4.5 g・kg-1,泥岩风化物总有机碳均值为53.1 g・kg-1。燃烧后的矸石风化物总有机碳均值为68.7g・kg-1。据表1数据可知,矸石山表层风化物总有机碳的均值高于相应的母岩含量,分析认为矸石山表层风化物中总有机碳来源受外界影响,风化物总有机碳含量均值在53.1~84.7 g・kg-1之间。表1煤4结 论

抚顺矿区西排土场矸石山表层风化物砾石所占比例范围为55.2%~83.9%,砂粒所占比例范围为13%~32.6%,粉黏粒所占比例范围为3.1%~12.2%。

矸石山表层风化物总有机碳含量在53.1 ~84.7g・kg-1之间,母岩总有机碳含量在4.5 ~23.6 g・kg-1。碳质页岩风化物

参考文献:

[1] 张长森.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周树理.矿山废弃地复垦与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37~148.

[3] 魏忠义,韩周,王秋兵.煤矸石风化物不同粒级中重金属Cd含量及其形态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761~1763.

[4] 魏忠义,陆亮,王秋兵.抚顺西露天矿大型煤矸石山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J].土壤通报, 2008, 39(4): 946~949.

[5] 高国雄.国内外工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1):98~103.

[6] 白中科,赵景逵,朱荫循.试论矿区生态重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32~38.

[7] 刘景双,王金达,张学林.煤矿塌陷地复垦还田生态重建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2):189~192.

[8] 涂从,郑春荣,陈怀满.铜矿尾矿库土壤―植被体系的现状研究[J].土壤学报,2000,37(2):284~287.

[9] 于淼,魏忠义,王秋兵.不同粒级煤矸石风化物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风化程度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5):66~69.

[10] 丁青波,王秋兵,魏忠义.抚顺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养分及有机碳特征[J].2007,38(2):262~264.

[11] [美]GUY.D史密斯.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123~125.

[12] Xie YH Li QP Li QP.Effect of rhizobium inoculation on clover grown in weathering product of coal gangue and immature yellow soil[J].Soils & fertilizers,1995(1):41~43.

第4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隐含碳;气候贸易措施;多边贸易体制;挑战;未来策略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5)01―0026―08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为主体的国际气候制度是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基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国际气候制度为一些发达国家制订了强制减排义务。为了达到减排目标,除了技术减排以外,具有强制减排义务国家同时在国内纷纷采取了或计划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已达减排之效,而主要的经济手段就是国际贸易措施。

贸易措施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以致受限于多边贸易体制之中。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贸易其实充当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速剂”的角色。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产品贸易中,产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等都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然主要是二氧化碳,也即国际贸易隐含碳(Embodied Carbon)。

问题在于:第一,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与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有何关系;第二,存在哪些气候贸易措施;第三,气候贸易措施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有什么挑战及其未来的应对策略。上述问题将在本文中一一得到解答。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隐含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所以问题的厘清将对中国未来应对起到启示作用。

一、隐含碳问题到气候贸易措施

“隐含碳”,是指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实,隐含碳概念充分体现了一种全程控制思想――“从摇篮到坟墓”。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都隐形地藏匿于国际贸易之中。据统计,1995年到2009年,国际贸易隐含碳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16%上涨至20%。在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产品的隐含碳随着产品国际贸易而出现了跨国移动①。正是这种跨国移动使得隐含碳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

1.国际贸易中碳成本分担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上,已经把“碳”作为继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之外的新的生产要素。所以,在国际贸易中碳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本。对于碳成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②。本文认为碳成本就是碳排放而产生的代价或牺牲。因为碳成本的概念就是建立在碳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中碳成本问题实质就是国际碳排放责任问题。当前以生产者为核心的国际碳排放责任体制直接映射于国际贸易碳成本的分担模式。在国际气候制度下,碳排放的责任承担主体是生产者的范式在国际贸易中是有失公平的。因为,高碳产品的生产是为了消费为目的。所以,一种没有消费即没有碳排放的假设显得具有合理性。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等国家生产的高碳产品大都出口至美国等发达国家。根据碳的弥散性特征,碳排放责任是否随着国际贸易转移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进行思考的重大问题。如何界定碳排放责任,不但会对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以及国际合作中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影响,也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在全球资源使用方面上的可持续发展。

2.国际贸易中碳结构构成问题。因为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同分工,国际贸易中的碳结构也存有差异。各国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隐含碳的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贸易隐含碳问题具有典型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发达国家通常进口高耗能工业品,出口低碳高技术产品,从而贸易隐含碳大量流入。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高耗能工业品在其国内有着较长的生产链,导致其大量出口该类工业品,从而造成该集团隐含碳净流出现象明显,成为生产者负责原则下划分减排责任后受损伤最严重的国家或区域集团。国际贸易中,碳结构的差异会导致碳泄漏问题。所谓碳泄漏(Carbon Leakage),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一方面,发生又会增速国际贸易分工的变化,导致贸易竞争力发生改变,破坏国家贸易格局。另一方面,碳泄漏会使没有实施强制减排措施或环保规制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成为“污染者天堂”(指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3.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损失问题。国际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碳结构的低下和优化。而隐含碳在国际贸易中的存在,如上文所述,影响了国际贸易参与主体碳结构的构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竞争力两者有稳定的相关度。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将以环境为牺牲代价,即碳排放量就会增加。与之相关的,在对环境控制与管理放松之后碳排放量增加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基于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也会涉及竞争力损失问题,从而可以能使“产业重置”现象发生。

(二)隐含碳问题引发的气候贸易措施

1.隐含碳问题引发气候贸易措施的机理。

隐含碳只是一个客观的概念,仅仅指代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基于碳的中立性特征,隐含碳本身也没有任何价值立场,也就无所谓问题。前文论及的隐含碳问题是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实就是隐含碳引起的国际贸易问题。既然,隐含碳与国际贸易有了牵连,那么就必定与规制国际贸易活动的多边贸易体制有了联系。而隐含碳作为一种碳排放的专有名称,当然受到国际气候制度的统辖。在两个体制下,隐含碳如何从隐含碳问题引申到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上,其实是有其机理的。

首先,隐含碳是气候贸易措施的逻辑起点。对于贸易措施的概念而言,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解释。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贸易措施是一种履约保障手段,以确保国际气候体系下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简而言之,气候贸易措施的目的是减排。谈到减排,减少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又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即碳排放。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就是气候贸易措施的直接对象。也就是说,在国际贸易中讨论气候贸易措施的逻辑起点就是隐含碳排放。

其次,隐含碳创造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支点。隐含碳排放是气候变化使气候贸易措施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隐含碳为气候贸易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根源。要探究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基础,是需要追溯至环境保护的贸易措施。环境贸易措施是为了解决贸易过程中环境成本负外部性的问题而产生一种经济手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包括自然资源,所以忽视了贸易中的环境成本”。但随着贸易理论以及实务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越发明显。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是希望通过经济的手段使作为生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成本在价格中显现出来,最终目的是要避免“公地悲剧”在国际贸易中发生。全球变暖作为当今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贸易措施也就是环境贸易措施的一种。而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就是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所以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基础就是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所产生的碳成本负外部性问题。

再次,隐含碳是气候贸易措施产生的引发点。上文的探讨得出隐含碳在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表现为碳成本分担、碳结构构成和竞争力三个方面。正因为贸易中碳成本分担问题的存在,使得国际碳排放责任分担问题的解决显得如此的紧迫。也正因为各国碳结构构成的差异,导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发生了变化,基于分工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最终反应在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之中。所以,隐含碳是多边贸易体制和气候变化体系的联结点,不管是多边贸易规则,还是气候变化法律体制,或者是内国法,都有这方面的法理依据。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而言,隐含碳促进了应对气候贸易措施的产生和应用。

2.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

隐含碳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可能会引起或涉及的问题是关税(边境调节措施)、配额、非歧视原则、补贴、技术性规则与标准、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这些也是应对气候贸易措施将要涉及的问题。对于气候贸易措施而言,其数量庞大,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措施分类。下文只讨论三种主要的贸易措施,并将之与隐含碳结合说明。

(1)碳关税。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实际上,当有的国家在国内实施碳税时,从征税对象来看,碳税主要可分为针对化石燃料本身开征的碳税以及针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如水泥、钢铁等)开征的碳税这两种类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其理论上的计税依据。对于此种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产品,人们称之为隐含碳产品。所以,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是征收碳关税的基础。更具体而言,若没有隐含碳这个概念的存在,那么碳关税也无从谈起。在不同国家的气候贸易措施中,最具有争议并且最有可能实施的也是碳关税。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WTO成员正式实施碳关税,但是在WTO体制中碳关税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问题。

(2)碳标识。为了促进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形成,已达保护环境的最终日的,环境标识得到迅速的推广。作为第三代环境标识的碳标识是在产品上为消费者显示产品的“碳足迹”,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也能够在技术上对企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减少,也就是使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减少。所以,如没有隐含碳的存在,碳标识不管是从目的还是可操行性上而言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虽然碳标识在试行初期的成效显著,但是其在WTO规则中的合法性仍然受到质疑。

(3)碳补贴。补贴作为一种市场手段,以纠正市场失灵,被广泛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当前,碳补贴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是适用于以下五种目的:促进碳减排、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研发、促进个人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促进开发和利用碳汇以及促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根据不同的目的,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碳补贴。但无论补贴的实际目的为何,首先碳补贴是以贸易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为基准,其次是主要对内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了降低之效,因此减损了其他未实施补贴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从而造成了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二、气候贸易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为实现减排目标而施行的气候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的环境下,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诸多挑战,总结起来丰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冲击多边贸易体制的自由贸易理念

白f{I贸易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理念。但是,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些国家采取了低碳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很有可能形成了低碳贸易壁垒,冲击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自由贸易理念。低碳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了应对气候恶化现象,保护人类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通过国内的相关环境立法,针对产品的牛产、运输和消费等环节公布严格的低碳技术标准,实施繁琐的检测、认证和审批程序,阻止国外高能耗产品进口,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一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措施。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中新的表现形式,低碳贸易壁垒是低碳理念在国际贸易上的体现,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全球自然资源和全球牛态环境以及全人类的健康而制定的。低碳贸易壁垒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似乎与低碳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发达国家为了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内相关产业利益的目的,想方设法,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名义来设置各种有关进口的限制措施。总体上,气候贸易措施易形成低碳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用的以隐含碳为基础计算的碳关税、碳标识和碳补贴贸易措施对自由贸易形成了限制.

(二)挑战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的基本原则。禁止缔约方对“相同产品”采取差别待遇,是非歧视待遇原则中的基本精神,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所以,任何国家因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单边贸易措施都必须在遵守非歧视性待遇原则的范围内,不能对其进行违背。同样,判定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是否合法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看其否符合非歧视待遇原则。

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挑战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碳关税措施。首先,就国民待遇原则而言,根据多边贸易体制现有的相关规定,不得利用与产品无关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过程对贸易采取限制措施。这就势必影响到人们在判断是否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时,对“相同产品”的界定。因而.从目前看来碳关税措施是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除国民待遇原则,按照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规定.WTO成员方不得对不同贸易伙伴的“相同产品”差别对待,而应当给予其平等的“最惠国”地位。同样依据多边贸易规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适用是无条件的,唯一例外的情况即部分成员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或是建立关税同盟及自由贸易区。在征收碳关税问题上,抛开前文提到的如何界定产品“相同”问题,也暂且不讨论其是否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关边境税的调整规则相符。不同的国家只考虑环境措施和环境政策,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巨大差异的配额,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直接侵犯,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另外,碳标识措施同样对非歧视待遇原则产生了挑战。TBT第2条第1款规定了对来自于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但是同样在“同类产品”等问题上存在着障碍,所以碳标识很容易变成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挑战非歧视待遇原则。

(三)暴露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低碳化不足

低碳经济受多边贸易体制影响甚多。低碳经济.特别是其涉及国际贸易问题时,一方面会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多边贸易规则中找到激励。同时,低碳经济对多边贸易规则会是一种挑战,也会是一种发展和促进.各种低碳经济措施,如碳关税、碳补贴、碳标记.能够唤起对多边贸易体制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如相同产品的界定、环境补贴的去留等,同样有可能使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规则发生改变。而隐含碳问题正好是反思多边贸易体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不足之处的绝佳契机。分析当前的多边贸易体制.其对低碳经济的约束是大于激励的,同时挑战也胜过发展。究其原因,多边贸易体制缺乏低碳性是最主要的问题。对于以隐含碳为基础或高度相关的碳关税、碳补贴等措施的规定的限制,都不利于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要知道多边贸易规则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涉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和生活。低碳化不足的多边贸易规则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大潮的。

(四)诱发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气候变化体制的冲突

当前的气候变化现象具有全球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并且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各国应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而隐含碳问题则让WTO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之间产生了冲突。在国际层面,国际气候体系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连同《京都议定书》为法律基础,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强制性义务,一个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这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在区域层面,欧盟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减排行动。在国内层面,大多数国家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基本框架,加快了相应的立法进度。就总体情况而言,各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尤其是经济措施对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竞争力会产生影响,因此也可能会扭曲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而可能导致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关规则间的冲突,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才是冲突的实质。

三、气候变化背景下多边贸易体制的未来策略

(一)多边贸易体制中自由贸易与低碳发展双重理念的衡平

低碳发展与自由贸易

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发生碰撞的情况时常有之。当然,碰撞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自己制定的制度之间发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低碳发展和自由贸易之间发生冲突。从国际范围来看,低碳发展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更多地表现在发达国家的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需求间的冲突。由隐含碳引起的气候贸易措施问题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冲击的实质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低碳贸易中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气候贸易措施的冲突,该冲突的本质仍需归咎于低碳发展理念与自由贸易理念的冲突。

贸易自由化的理念可以成为低碳发展的正面因素。其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技术效应是可以为低碳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作用机制。因为贸易自由化理念下的国际贸易是一种技术和技术诀窍传播的手段,有助于低碳技术的国际扩散。其二,国际贸易还可以是一种适应环境恶化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经济手段。因为,自由的贸易可以弥补各国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差异。

低碳发展绝不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幌子。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自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在多边规则下确立的一项原则。因隐含碳而引起的碳关税、碳标识等措施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低碳贸易壁垒,这是与自由贸易理念完全相背离的。所以,至少保证低碳发展不是贸易壁垒的借口是两种理念协调的底线。

(二)国际气候变化体制下解决隐含碳的基本法律问题

隐含碳归根结底还是碳排放。对于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因为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石。在上文中,从贸易的角度分析得出因隐含碳而引起的气候贸易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原则形成的挑战。但是,隐含碳问题的解决仅靠多边贸易体制是不够的,需要以国际气候制度作为前提解决隐含碳基本法律问题。隐含碳基本法律问题应该是在国际贸易中碳成本的核算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承担问题。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是解决隐含碳问题的基本核心原则。如上论述,隐含碳其实就是碳排放,应该在国际气候制度内得到正视和回应。在碳排放责任分担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并不相同。在隐含碳排放责任问题上,利益集团并不是简单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立,而是基于隐含碳排放的特殊性有更加多元的利益集合。

国家碳排放责任划分可能会以共同责任原则为主导。共同责任为主导,这是符合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这样就可以规避碳泄漏、比较优势等问题的出现。而这种排放责任划分的方法会让碳关税等碳边境调节措施更加站不住脚,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遵守和维护.

(三)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低碳化重塑

根本上而言,多边贸易规则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国际社会对于政治和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先进能源技术,势必会通过各种多边合作以及双边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其在温室气体减排以及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合作,同时在能源效率与其行业标准上达成某种共识,因此在所谓的“低碳共同体”的体系内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一套低碳经济运行系统,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后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机制---如征收碳排放边境调节税,进一步将主要经济体和主要国家联系起来,最终将有利于该体系的制度框架以及贸易政策法规延伸到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而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多边贸易规则。这种影响是由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调整经济贸易的法律规则也必然走上低碳化道路,

重点在于,发展中国家应该转变应对思维诚然,基于权力构架,国际社会在同际法律制订和修改上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但是,诸如碳关税的合法性等问题的解决会是在整个国际法体系内进行,那么就需要譬如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环境体制的协调。如今,低碳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挽回的趋势和潮流,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思维应该转变。在面对国际贸易规则重塑的问题上应该是开放而积极的,而不是一味保守抵制。

(四)构建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机制

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并不是只有冲突,还应该有协调统一。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问题出现了更多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而议题交叉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治理工具,国际法律部门由以前的泾渭分明走向逐步交叉。所以,动态发展观念应该贯穿于现代国际法的认识理解中,而多元主体体系的协调是解决现代国际问题的必选措施。

隐藏在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冲突背后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利益诉求。发达国家想借助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甚至希望以此达到为其贸易保护主义服务的目的。然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指责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构成了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口国的利益。在两种不同利益诉求下,应该通过谈判达到平衡。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气候制度都有谈判平台和机制,应该在这两个平台上同时对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和协调。而隐含碳问题的破解之道也在于多边贸易体系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协调。一方面,隐含碳需要在国际气候体系中先得到解决。碳成本的分担问题.即碳排放的归责原则问题是需要在譬如《定都议定书》中得到改变和明确。另一方面,对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修订,使之低碳化,从而促使国际贸易模式逐渐向低碳贸易模式转变,最终与国际气候体系达成协调。

四、结语与启示

第5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一、前言

烃源岩是能生成和排出烃类的岩石,生成液态烃(油)为主的源岩为油源岩生成气态烃(气)为主的源岩为气源岩,形成的烃类应足以形成油气藏。利用地球化学手段深入研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烃条件对于探索油气富集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发展完善低熟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和拓宽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1、有机质丰度

确定和评价烃源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的标定, 一般认为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 0.4%或 0.5%。对于碳酸盐岩,所使用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则分歧较大,下限值变化范围很大,从 0.05%~0.5%,这是因为影响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的因素较多,诸如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岩石的矿物组成、时间和古地温、水文地质条件、生储盖组合关系等都对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存在影响,进而影响了有机质丰度的下限值。

表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参数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生烃潜量(S1+S2)等参数,但由于氯仿沥青“A”、总烃、生烃潜量等参数受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演化程度较高的烃源岩,这些参数变得很低,难以划分与评价烃源岩,因此,对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主要用残余总有机碳这一指标。

(1)有机碳(TOC):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组成有机质的元素中C最多、最稳定,可反映有机质数量。

实测Toc是烃源岩中油气生成后,残留下来碳含量。

有机碳≠有机质。

一般:剩余有机质=有机系数×剩余有机碳

有机系数为1.22或1.33

(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有关;总烃为沥青“A”中的饱和烃+芳香烃含量。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可视为石油运移后残留下来的原石油,二者的含量同时反映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程度。

2、烃源岩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类型是决定烃源岩生烃潜力和油气资源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评价烃源岩的质量指标。用于研究有机质类型的方法可分为有机岩石学法(干酪根镜鉴和全岩光片有机显微组分分析)和有机地球化学法(热解、有机元素分析、干酪根碳同位素、正构烷烃结构组成特征等)两大类。

(1)元素分析法

可有三类作为分析研究:

a. H/C高(1.5-1.7),O/C低(0.05-0.1),即H高O低型,以连撞结构为特征,富有类脂和蛋白质分解产物,其主要来源是低等植物和水生动物,主要生油;

b. H/C为0.65-1.25,O/C为0.04-0.13;含有大量中等长度直链结构,环烷核较多,含有芳香族核,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植物、细菌等混合有机物;其生油气潜能较高,为最常见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c. H/C低(0.46-0.93),O/C高(0.05-0.30),即H低O高,以芳香结构多为特征,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生油潜能低,但是成气的主要母质。

(2)热解法

是一种研究生油岩特征的热解方法,即生油岩分析仪,可以直接从岩样测出其中所含的吸附烃、干酪根热解烃和二氧化碳与水等含氧挥发物,以及相应的温度。

(3)正构烷烃

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不仅可以指示烃源岩的成熟度,而且可以反映其生源组合面貌。已有的研究表明,正构烷烃构成曲线呈单前峰型、主峰碳出现在碳数较低的范围内(主要在 nC15和 nC17上),反映为腐泥型有机质生源组合特征,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要生源的烃源岩的正构烷烃构成曲线呈单后峰型,主峰碳出现在高碳数范围内(nC25、nC27、nC29),混合型生源的烃源岩的正构烷烃构成曲线则呈现为双峰型。

三、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留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受热演化,运移等作用影响的。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从烃源岩中可以鉴别出丰富的具有不同生源或演化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1、正构烷烃

正构烷烃又称为饱和的直链烃, 研究发现: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活的生物体,脂肪酸、蜡质等脂类化合物。同生物标志物有关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广,从nC13~nC40,甚至到nC50,一般在nC15~nC35范围。

2、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也是生物合成的烃,其主要特征是2-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异构)和3-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反异构)。

低分子量的异构及反异构脂肪酸也见于海洋有机体的类脂化合物中。在近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物以及石油中,都见有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存在,被认为是生物成因的特征。

3、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类

异戊二烯型烃具特殊结构。其中按异戊二烯单元连接的顺序可分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类。不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烷烃是指头头相连和尾尾相连的链状分子,也就是在头—尾系列中有一个头一头相连的键,两端有时带有饱和环或芳香环。

4、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1)萜类化合物

现已从石油和岩石中检出多种类型的三环二萜和五环三萜化合物。目前应用较广的主要是五环三萜中的霍烷系列的化合物。

倍半菇烷类:C14-C16补身烷系列是一类具有细菌生源意义的倍半菇类生物标志物。

三环菇烷和四环菇烷类:三环菇烷碳数范围为C19-C26,四环菇烷一般检测到C24成员,且常与C26三环菇烷共逸出,由于这类生物标志物具有微生物的生源意义,较高含量三环菇烷和四环菇烷标志物的存在,无疑是微生物贡献的可靠标志。

五环三萜化合物: 由五个六元环或四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组成,一般含有30个碳原子,除分布于植物中外,在动物中也有分布,其中藿烷最为典型,属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2)甾类化合物

甾烷是从甾醇和甾酸衍生而来的,在现代生物体和近代沉积物中,甾族化合物常以醇、酮、酸等形式存在,碳数范围一般在C27~C30 部分来自动物、部分来自植物。

5、芳香烃化合物

生物体和近代沉积物中,芳烃的浓度很低。在石油和古代沉积物中低分子芳烃浓度较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分烷基和环烷基苯,烷基和环烷基菲,

即低芳环数的取代芳烃;(2)芳环数在三环之上的非取代多环芳烃,种类多十分复杂,在沉积物中相对较为丰富。

四、结论

综上所述,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研究对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对各大油田都加大勘探力度寻求在陆相地层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第6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碳税;边境税收调整;碳泄露

一、“碳泄露”和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碳税一直被认为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碳税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碳税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持全球气候稳定这一公共产品,而对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征税,使其负外部成本内部化。目前碳税的实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然而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外部性是全球外部性,即一国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是由其它国家承担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征了碳税,就可能造成世界上其他地区增加那些消耗矿物燃料的课税产品的生产,从而可能导致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结果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排放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碳泄露”现象。造成碳泄露的原因是未征收碳税国家的“搭便车”行为,这些国家都希望别国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自己坐享其成。“碳泄露”不仅不能带来全球环境效益,反而会使单边征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蒙受经济损失,因为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不具备成本优势,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铝业、化学、玻璃和造纸业来说,其结果往往是本国企业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国际市场份额,该市场份额转而由未实施碳税或碳税税率较低的外国企业占有。同时,国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开征碳税的反应是减少产量供应或改变原材料结构,而那些能提供替代品或替代办法的国内企业的产品需求可能会增加,或者国内供需之间的差距将由国外供应填补。碳税对本国工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已经成为各国开征碳税的绊脚石,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征碳税的建议都未能在立法机构通过。

二、削减碳税对竞争力影响的制度安排

北欧国家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为了抵消碳税的上述负面影响,保护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在进行碳税制度设计时,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税收豁免,这种办法目前在北欧开征碳税国家中被普遍采纳。譬如,在丹麦、瑞典和挪威实施的碳税方案中,能源密集型部门获得高额补贴或者税收减免(导致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有巨大的差距)。然而,免税削弱了这些部门的减排动力,从而影响了碳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政府又必须对非豁免的部门制定更高的税率,这使得减排成本增加。Bohringer和Rutherford研究发现,与税收豁免相关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即使豁免的部门占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份额都很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一个可替代的选择是对出口和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工资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而且付出的成本要比免税低。二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即政府通过减少其它税收以及使用补贴支持环保的方式,将全部或部分的碳税收入返还给企业。譬如,丹麦将来自工业的碳税收入全部返还于工业,如将企业缴纳的碳税全部用于削减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和对节能投资项目进行补贴。税收返还方式让企业保留了减排的动力,无疑是优于免税方式的,但这种方式仍可能是效率低下的,并且仍然会发生企业竞争力丧失的情况。

上述两种制度安排各有其利弊,且实施范围局限于一国内,然而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单靠一国的努力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是无效的。若成立一个超国界的世界性税收组织,对各国的碳税进行征管,或者各国实行统一的碳税制度,这需要以让渡或削弱主权为代价,让渡主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较可行的办法是对碳税进行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调,碳税的国际协调是建立在尊重各国主权以及承认国家差异性基础上的协调,是一种主权国家主动、自愿参与合作与调整的协调。

目前在碳税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协调中,一个既不会降低碳税的减排功效,又能维持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进行边境税收调整(Border Tax Adjustment,BTA)。边境税收调整遵循目的地原则,包括对进口产品征收本国类似产品承担的相应税费,而对出口产品可以免除

[1] [2] [3] [4] 

承担的相应税费。在实施了碳税的国家,其国内产品由于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该国当然希望对进口产品根据其碳含量征收碳税,同时对本国出口产品退还已经征收的碳税,以适当修正竞争扭曲。

碳税边境调整为解决因为征收碳税而产生的竞争力丧失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使本国产品在出口时不因在国内已经缴纳了碳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也不会使进口产品因没有在出口国缴纳碳税而处于竞争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了国内外生产者的税负不公平,使碳税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中性化。

三、碳税边境调整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

碳税边境调整的初衷是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基础上,确保征收碳税不会损害国内生产的竞争力。然而,某些平衡国际贸易的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为防范气候变化而征收的碳税。由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气候变化认识各异,加之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与贸易之间存在的冲突,使碳税边境调整在协调二氧化碳减排和贸易自由化发展方面存在种种困难。

碳税是否适用边境税收调整。根据GATF的规定,在国民待遇的基础上,成员国是可以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但是从GATT第条、第条和第条的规定看,边境税收调整只适用于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直接或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比较容易确定,而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则不是十分明确。年GATT“边境税收调整工作小组”报告认为,直接

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如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等,可以实施边境税收调整;而并非向产品征收的税,如社会安全费以及向雇主或雇员征收的税、工资税等不能实施边境税收调整。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在实施边境税收调整时,进口国可能会按最终产品的碳含量征税,或者按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征税,抑或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碳含量来征税。比照WTO协定的相关规定,按最终产品的碳含量征税是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属于WTO允许实施边境税收调整的范围,但是其它两种方式是否合法则存在争议。 ()按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征税。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在其最终产品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从最终产品中无法探寻其所使用的物质,有的则可以。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是,进口国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会选择按最终产品所包含的某种物质的含量征税。这种税收只要符合WTO的非歧视要求,对进口产品提供的待遇不会比国内产品低,就不会引起争议。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进口国选择按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对其征收碳税是否为WTO所允许?根据GATT第条第款a项规定“对于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进口产品的物品所征收的”表明,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已转移到最终产品中的物质所征收的国内税,可以被视为是对产品间接征收的国内税,可以进行边境税收调整。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superfund)中,美国对进口某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化学原料所生产的最终产品时要征收超级基金税。据此,按照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是GATT/WTO所允许的边境税收调整方式。

()按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碳含量征税。这种征税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按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碳含量征税的专家认为,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质不同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一般来说不会成为最终产品的物理组成部分,因此,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量是比较难以确定的。此外,按能源的碳含量征税将与绝大多数产品有关,如果允许对碳税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话,进口国将有自由对绝大多数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整税,这就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滥用。而支持这种边境税收调整方式的专家则认为,由于能源消耗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容易引发“搭便车”行为。面对这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果其他国家没有采取针对能源消耗的类似税收手段,一国将不会愿意采取会损害其国内生产者竞争力的国内税收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边境税收调整对避免这些问题而言是必需的。

第7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一、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二、同分异构体的类型:

(一)碳链异构:指碳链长短不同以及取代基位置不同形成的异构现象。

1、烷烃:通过练习掌握方法(1)CH4、C2H6、C3H8均只有一种结构(2)C4H10 种

(3)C5H12 种(4)C6H14 种(5)C7H16 种(6)甲基、乙基均只有一种结构,丙基 种,丁基 种,戊基 种

解析:如C5H12,先主链为五个碳一种: CH3CH2CH2CH2CH3,主链为四个碳一种:CH3CH(CH3)CH2CH3,主链为三个碳一种:CH3C(CH3)2CH3。

小结归纳方法:主链碳由大到小,取代基由大到小,编号分析数目(快速、防漏),注意对称重复。

2、环烷烃:学会健线式写法(1)C3H6 种(2)C4H8 种(3)C5H10 种

解析:如C4H8,先四个碳成环一种: (环丁烷),三个碳成环加一个甲基一种:

小结归纳方法:碳环由大到小,取代基由大到小,注意对称重复。

3、苯的同系物:(1)C7H8 种 (2)C8H10 种 (3)C9H12 种

解析:如C9H12,除去苯环6个碳原子,还有3个碳原子,可做丙基,有丙苯一种;可做异丙基,异丙苯一种;做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邻、间、对甲乙苯三种;做三个甲基三种;共八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除去苯环中的6个碳原子,剩余的碳按要求需要多少个侧链(取代基)就分多少个侧链(取代基),取代基由大到小,相同碳原子的取代基注意也可能有同分异构体,注意对称重复。注意苯环特有的位置(邻,间,对)。

(二)位置异构:指官能团在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的异构现象。如:1-氯丙烷,2-氯丙烷。

常见的官能团有:卤原子、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羟基、氨基、硝基等。

1、烯烃:(1)C2H4、C3H6均只有一种结构(2)C4H8 种(3)C5H10 种(4)C6H12主链碳为五个的有 种结构

解析:如(4)C6H12主链碳为五个,先画碳架C-C-C-C-C,加一个甲基有2种,C-C(CH3)-C-C-C和C-C-C(CH3)-C-C,然后往碳架上加双键,C-C(CH3)-C-C-C加双键4种C-C-C(CH3)-C-C,加双键2种,共6种。

2、一元饱和卤代烃(一元饱和醇、一元饱和醛、一元饱和羧酸相似)

(1)C3H7Cl有 种结构 (2)C4H9Cl有 种结构

(3)C4H10O的醇、C5H10O的醛、C5H10O2的羧酸均有四种结构,原因是

解析:除官能团外,余C4H9—(丁基),丁基有四种不同结构。

(4)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12O,在其结构中含一个—OH,两个CH3—,两个CH2—和一个—CH—,写出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

解析:先画碳架C-C-C-C-C,用—OH去取代中间碳原子上的H有2种,C-C(OH)-C-C-C和C-C-C(OH)-C-C, 主链碳为四个C-C(CH3)-C-C,用—OH去取代一个不同CH3—上的H有2种,共有四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画出碳链排列发方式,再分析官能团位置,注意对称重复。

3、醚:①C2H6O、C3H8O均只有一种结构②C4H10O 种

解析:在醚键(- 0 -)的两边放烃基。如C4H10O,一边放甲基,另一边放丙基或异丙基2种;两边都放乙基1种;共3种。

4、酯:(1)C2H4O2 种 (2)C3H6O2 种 (3)C4H8O2 种

解析:在酯基(-COO-)两边放烃基。如C4H8O2,除去酯基中的一个碳原子,还余三个碳原子,-COO-两边不对称,左右两边烃基碳原子数可为0,3或1,2或2,1,共3种同分异构体

小结归纳方法:先把醚键或酯基位置放好,再往左右两边加烃基。

(三)种类异构:官能团的类别不同引起的异构现象。

通常单烯烃与环烷烃,炔烃与二烯烃,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醚,芳香醇与芳香醚,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酯,氨基酸与硝基类化合物,果糖与葡萄糖,蔗糖与麦芽糖等互为同分异构体。

例1、(08海南卷)分子式为C4H10O并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分子式为C4H10O的物质可能是饱和一元醇或饱和一元醚,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只能是饱和一元醇,丁基有4种,所以有4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把碳链放好,再放不同官能团,把不同种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全加起来。

(四)含两个(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分析

例1、C4H8Cl2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第8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敲门砖,也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与要学的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例如,在《测量空气中含氧量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回想下测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我们是如何测出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的?学生回忆道:通过加热将水分蒸发,然后用质量差算出水的质量,再算出水的质量与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比。教师紧接着问:现在我们要测空气中的含氧量,可以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会马上联系到和测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类似的方法。

2.通过趣闻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教学开始或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趣闻轶事,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人们通常用下列方法生产轻质碳酸钙:将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再将氧化钙加水制成氢氧化钙,然后将净化后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轻质碳酸钙,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答案(1)CaCO3=CaO+CO2↑;(2)CaO+H2O=Ca(OH)2;(3)Ca(OH)2+CO2=CaCO3↓+H2O。我讲解完写出化学方程式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想法: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的成分也是碳酸钙,为什么还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转化一番?然后我告诉学生们,石灰石的杂质含量较高,影响牙膏的品质,而转化后的轻质碳酸钙比较纯净,同学们恍然大悟。

二、如何在因势利导的过程中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问

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模式。即使同一个知识内容,在不同场合进行提问时,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提问,是一种双边的互动活动。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有些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它是由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的。而有些老师不会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固体物质,比如,石头、鸡蛋壳、水泥等,再提供稀盐酸和稀硫酸。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自己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显然,上一种做法只是让学生知道了结果,而第二种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探究的能力,更让他们学到更多有关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优化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设计好每个问题,并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

2.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复杂问题

对于教学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把问题化大为小,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提问,慢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因此要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思考问题的设计的要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

3.同一问题多想后问

第9篇:双碳的含义范文

让垃圾转变为有机肥

土地的酸化、盐化、碱化造成人为沙漠化的危机就在你的身边。农地总面积因工业化、城镇化而日渐缩小;年轻农民大量出走转为当地或异地的工人(也衍生出了许多社会及家庭问题),土地失调、农村人口老化、少子化,快乐指数下降。亚洲的日本、南韩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历过、并付出了代价,现在应从反省中修正其发展路径,恢复土壤的生机。

纵观欧美近年来的绿色环保新景象,不少都市的退休人员(Early retired people)走向都会农村Urban Farming (Horticulture);绿色有机无毒健康食品风行;LOHAS(乐活)族群增加。他们不但注意品牌,也注意环保标志,认定某些公平交易商标、有机认证、碳足迹标志(如食品……),消费者与生产者皆以之为师。从而双向推出一种“大众”农家乐生活形态,我以为在此背景下,中华现代耕读社会可以相应倡导。近年来在中国台湾的台东、宜兰、花莲地区已显现雏形。

中国大陆近年来也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释放出农村的购买力。比如河北廊坊安次于堤村,2008~2010年,全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将大量都市化、城镇化的厨余转成园艺(果蔬花卉、植栽)用有机肥。科研显示:任何酸化、碱化的土壤改质至少需三年以上才能符合有机栽培认证条件,而善用厨余垃圾易达成自给自足的当地化有机社会。

在城市,工厂土地有机绿化,也可以利用厂区楼顶(Green roofs),如一家东莞台商企业在厂房顶楼有约8000m2的有机园艺栽培,不仅有蔬果吃,也能达到调剂员工身心健康之效果。

都会大楼绿化,是新的Re-Forest,我的建议是将在都会区当下可得的厨余快速转为有机肥(微生物法),绿化大楼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能节能、减碳、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同时扩大了立体化土地绿化可耕种的(园艺)面积。因此拉近都会农夫与农村农夫的情谊交流,将过剩有机厨余(Kitchen Waste Stream)分段当地处理,转成肥料,也可发电。

这样,土壤得以改质、善用,就是积极的国土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保证。都会区近郊农场的扩散与农村城镇化的重迭,达到零废弃物与大气中减碳的目标,已被证明增加了土壤碳含量。再加上用农机补偿人力的不足,使乡耕更加有效率。

让生物碳创造肥沃的土壤

低碳经济时代微生物农业与土地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土壤碳含量多寡。土壤在地球碳循环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载体(宿主)角色,比地球上所有植物储藏碳高达4又1/2倍,碳在土壤中植物根茎中穿透又能腐化有机体如落叶、树枝。有些碳很快循环返回大气,但大量的碳留在土壤,借助徽菌(Fungus)、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蕈类)协力促进有机体分解(Decomposition),通过这种渠道,使碳转换成土壤的一部分。

当今诺贝尔经济学家首次女性得奖人Dr. 欧斯壮 (Dr. Elinor Ostrom)致力于气候变迁下之绿色经济发展,她认为不能全靠各国中央政府来领导,而是要由各省、市、县、乡、镇、村及各个国民来共同参与及危机处理,这样分进合击才能达到各国节能减碳目标,力挽地球不断发热的劫数。

澳洲气候学专家Tim Flannery针对全球“生物碳”(Bio Char)农业发展策略指出:“生物(活性)碳可能是对人类未来环境单一最重要的起步。”美国康奈尔大学土壤科学家Johanners Lehmann C(李蒙教授)也说生物(活性)碳周期(Cycle)的循环比植物性快速光合作用要慢,反而有效地把大气二氧化碳储藏在大地。

专家们发现在1千多年之前亚马逊流域的印弟安人已会用生物(活性)碳来创造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些黑土比其他周边非黑土区具有更大的生产力。而且也发现生物(活性)碳埋在地下历百年仍有效用。葡萄牙语称之为Terra Preta,英文称为Black Earth,即黑土也!生物碳也有人称为Organic charco(有机碳),过去一般专家谈必提氮、磷、钾,大家忽略了碳在土壤中的双重作用。因此,经过近百年工业化、现代化,我们要让大地返璞归真到自然的可持续性,开始找回祖先辈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