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精选(九篇)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

第1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外贸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并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战略思路,努力发展低碳贸易,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

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总称。主要指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模式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制度、开发新能源等手段,使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消耗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共赢发展的局面。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减排技术与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即开发清洁能源,利用高效新能源,通过低耗能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生存对全球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特别是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占极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改变“高碳经济”的传统出口贸易模式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而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耗能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缺点。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多已摆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其中短期内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2.2出口贸易量降低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这对我国的化石能源出口产业造成了市场萎缩和价格降低迷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化石能源出口企业出口量大大降低。此外,欧美国家一直积极筹备启动碳关税,若该项关税一旦启动,无疑将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重大打击。根据世界银行近年来的研究报告显示,一旦在国际上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出口量将因面临平均幅度为26%的碳关税,而萎缩21%。因此,碳关税将随时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发达国家扼杀“中国制造”的有力武器。

2.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损严重

除了碳关税之外,在对外贸易上必然还会针对更多影响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在各个环节制定更多限制条款,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生产、销售甚至到产品的报废,各个环节都将有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制造商在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将必须增加有关保护环境的产品检测、认证等措施,以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无疑将增加制造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低碳贸易

低碳经济虽然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低耗能化转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低碳发展之路,不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为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以变应变,以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低碳化过程。

3.1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环保标准低,并不适应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充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抓住出口调整的契机,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优质人力资源回国创业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各项产业包括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贸易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3.2以政府引导为主力,从上至下推动贸易转型

低碳贸易中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低碳并不代表低成本,推广低碳贸易发展,以为这全社会对低碳追求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贸易上,完全公益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举步维艰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必须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低碳贸易的推行与发展进行税费补贴,引导和协调低碳经济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常态。

3.3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扩张绿色贸易战略

技术创新是绿色贸易的突破口,是绿色贸易战略推行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以环境与生态发展需要为导向,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将绿色生产融入设计理念,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产品推广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树立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等途径,健全企业绿色生产创新能力。

3.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创造良好涉外经济环境

除了完善国内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外,在国际上,政府要积极开展多国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政策的谈判,倡导发展自有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双边贸易合作,运用环境外交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环境外交,携手更多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广泛达成公平、友好的国际贸易公约、协议,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涉外氛围与健康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经济,2010(10).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

[3]于立新,江皎.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战略[J].红旗文稿,2010(02).

第2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论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金融 银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首先由发达国家去承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12年以后,在去承担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义务;(2)国际贸易减排的机制(iet),联合履行的机制(ji)和清洁发展的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的三大种机制。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一并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低碳经济的特性体现为较低排放、较低污染、较低消耗和较高效益、较高效能以及较高效率。国际社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低碳经济也是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选择低碳经济这种形式。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作用甚重,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低碳金融制度的完善创新等将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低碳金融毫无疑问将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一次重要的理论成效。

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创新,其内容主要有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低碳金融的不断推进,促成低碳金融长效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动力的银行,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保护环境,敢于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金融。

一、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

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三、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四、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第3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

第4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光.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化[J]. 管理评论,2003(10):8~10.

第5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一、低碳经济时代,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都是我国对外贸易开展的最前沿阵地,外贸蓬勃活跃,不仅是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对全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近几年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广东的对外贸易也因新式贸易壁垒的出现和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而深受影响,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一)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被更多的国家提倡和采用。长期以来,广东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这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相悖,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首先,低碳经济时代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碳关税”政策对本国实行贸易保护,“碳关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碳壁垒”。这使得广东省出口的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大大增加,丧失了过去价格优势的地位,使广东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其次,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严峻的壁垒问题。比如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在2009年上半年出口564.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19%,深受新型技术性壁垒的影响。

(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广东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外贸发展模式与我国环保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可以保持广东省对外贸易优势,即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由于环保标准提高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同时,因为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核,可以促进广东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损耗、保护资源、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产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加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就是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近几年来广东省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贸易摩擦增加,极易遭受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这迫使广东必须调整现在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这无论是应对国际新式贸易壁垒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广东省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

二、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一)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加工贸易是广东吸收外资和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方式,其出口产品从以传统产品为主发展到以电子、通讯、信息产品等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10年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38.5%。同时,加工贸易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挥了广东人口大省的优势,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虽说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广东加工贸易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附加值还不够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还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控制;二是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69.1%,到2010年降至56.85%;三是广东加工贸易主体仍没改变以外资为主的状况,目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的绝对比例,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比例及规模偏低,反映出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

(二)一般贸易发展模式简析

与加工贸易相比,一般贸易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从数据显示来看,广东省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一般贸易虽然在广东外贸中比例较低,但比重却在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26.49%上升至2010年的34.21%,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在加工贸易面临严峻挑战时,一般贸易成为广东外贸的突破口。但是,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度、销售渠道不畅,而加工贸易已由母公司在国际市场建成较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市场,这致使有技术的企业仍更愿意选择贴牌出口。与此同时,企业担忧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国内建立销售渠道和品牌并不容易。对此,一般贸易出口企业要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这又是一般贸易出口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策略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则以及立法内容上体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的内涵。同时在国际上也要通晓国际法律,做好环境外交。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一些政策法规,来加强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此外,做好环境外交,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参与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树立负责任的中国出口大省形象,为实现互利双赢战略而努力,从而为广东对外贸易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支持低碳出口产业顺利过渡到可持续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上来。建立绿色产业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绿色产业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性、共同性技术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和技术支持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的生态建设。通过弥补企业的生态建设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态化建设,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商务环境。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尤其是国际环境标准的动态演变,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外贸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可持续型转变。#p#分页标题#e#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1.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进行绿色营销

面对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广东应该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由于服务业所排放的污染远远小于制造业,鼓励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可以优化贸易结构,有效减少广东的污染排放,改善“生态逆差”。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强化绿色观念,不断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实施绿色公关,树立绿色形象,系统推行绿色市场策略,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度创新

广东企业应借世界发展低碳经济之际,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不断更新技术,改变产品生产方向,尽力实现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使产品的品质升级,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中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产业链的结构,以设计水平、研发能力、品牌效应、服务质量、销售策略等为中心向外扩展。这样,外贸企业的技术会越来越高,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越来越强。

3.掌握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

广东外贸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能源清洁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低碳人才。企业所需的低碳人才极其紧缺,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对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政府应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与院校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进新能源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仅包含科技成果转化,也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包括人才培养。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低碳人才的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实现互利多赢的格局。此外,企业还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完善的管理机构,吸引大量的国外投资,着力将一流的低碳人才吸引到广东。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行业协会在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

作为同行业、同地域的代表,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行业协会在促进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实施相关低碳政策

广东省相关协会和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协助政府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充分有效地利用政府和民间基金,特别是在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运作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辅助力度。同时,还要协助政府拓宽碳基金的筹资渠道、运作方式等,发挥好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与广东省之间的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桥梁作用。

2.广东省行业协会协助企业使用低碳技术创新

行业协会应该掌握并提供给外贸企业大量的最新的有关国际市场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贸易伙伴国的主要消费需求偏好、关于广东省外贸产品主要的低碳技术法规、标准以及质量认证制度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行业内企业的低碳技术使用和创新以及创立自主品牌的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并进行引导和监控,以使外贸企业的低碳产品能够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早见效益。

3.广东省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行业自律

第6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韩国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研究

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由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的。指的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为增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的。韩国经济针对本国的经济现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实现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韩国经济的现状

韩国是一个能源极度短缺的国家,石油、煤炭、天然气97%依靠进口的,经济结构主要依托为高耗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在2005年瑞士达沃斯公布的146个国家环境可持续指数中排名122位,面对开发新能源、再生性能源与减排已经成为了世界趋势的情况下,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了韩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一)、能源贫匮国家

韩国是一个能源十分贫匮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二大煤炭进口国、第四大石油进口国。由于韩国不生产石油,所以韩国的石油依赖于进口,每年的进口原油资金一千亿元以上,占当年的进口使用资金总额三分之一。因此,国际能源的价格波动极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韩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国际油价上调10%就会引起韩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2%-0.7%,能源的贫匮与依赖于进口成为了影响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碳排放大国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09世界能源主要统计》中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2007年,韩国的碳排放量每年以113%的速度快速地增长,到2007年的韩国室温气体排放总量(碳排放量)是4.8871亿吨,居于世界各个国家碳排放量统计中的第9位,成为了世界十大碳排放量大国之一。

(三)、制造业发达国家

韩国是一个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主要生产汽车、船舶、钢铁、家电等等,产品主要依托于出口,每年的出口额几乎占经济总额的50%,出口与进口的对外依存度为90%以上。韩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对话是能源的依赖度高,另一方面这些工业化的生产都属于耗能高、碳排放量极大的产业,形成了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由之路。

二、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策略

针对韩国能源贫匮依赖于进口、碳排放量大、制造业发达的特点,韩国实施了开发新能源、减少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的战略,使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展收效显著提高。

(一)、发展新能源、再生能源

韩国制定的“绿色能源”计划中指出:到2030年要把新再生能源普及率从2007年的2.1%提高至11%。因此,韩国加大了绿色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以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LED等绿色技术为主的产业领域,加强了主力产业的绿色新技术的改进,并积极发展高端技术与再生能源型新兴绿色产业,这些集知识性、绿色性与高附加值性等特点于一身的产业将逐步取代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五年的发展就使得韩国在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韩国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等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核电在能源的构成中也由2007年36%的比率提高到了59%,计划到2030年新建10座140万KW级的核电站。并且,韩国为了促进国际间新能源的开发与科学技术交流,自2011年至2015年的韩国低碳绿色发展地球峰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大会以国际低碳绿色发展领域的专业程度,成为了知名度较高的国际会议。

(二)、减少碳排放量

为了减少碳排放量,韩国在2013年5月份通过了了全国碳交易体系法案并于2015年1月正式生效。这对于韩国经济来说,既可以加快工业生产领域的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步伐,又可以使韩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环保产业的先机并因此会长期受益。在韩国碳交易体系法95%免费分配排放指标、5%需要购买的强制措施下,为实现2020年达到成为“全球七大绿色之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韩国为了减少碳排放量,提升绿色国家的形象,大力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交通工具与绿色产品认证,提高了全民绿色生活模式的普及率。

(三)、降低能源消耗

韩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限制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车辆出行,以减少能源消耗。这是1988年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奥运会以来,韩国政府首次对公车出行下达限令。当天上午公布了《应对超高油价节能对策》,韩国政府决定提前启动应对高油价的第一阶段危机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从2008年6月15日起,韩国819个公共机构保有的公车将实施单双号出行制;推出公务员班车;政府建筑内的空调设定温度在夏季、冬季分别调低和调高1摄氏度;规范公共部门用电等。此外,韩国政府部门公车将逐步削减30%,到2012年,半数公车都换成了节能型氢动力车或经济型轿车。同时,韩国国防部一名发言人说,压缩减军事训练的计划包括把每名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飞行时间降至132小时,飞行员训练将更多采用电脑模拟方式。韩国军方在当年4月,把飞行员的飞行时间由先前的159小时降至135小时。海军计划将训练时间减少27%,陆军将减少野外军事训练次数,同时将耗油大的重型设备使用率降至最低限度。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而且会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将利用绿色技术的绿色IT培育成新增长动力,对9个核心课题和绿色技术开发分别投入4.2万亿韩元和9.5万亿韩元,共投入13.7万亿韩元。通过这项开发项目创造5.2万个工作机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

2009年1月李明博总统主持制定了《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提出17项新增长动力产业,其中有6项属于绿色技术领域: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污水处理、发光二极管(LED)应用、绿色运输系统、高科技绿色城市。同时,韩国环境部提出了加速发展10大绿色技术:污水处理、绿色汽车、气候变化应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净化、生物资源利用及还原、环保、高效资源回收、温室气体替代物、生活共识环保产品。韩国经济在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下,使韩国经济的低碳绿色发发展战略成为了引导韩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蔚.试析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J].当代韩国.2012(04)

[2] 詹小洪.韩国的低碳生活[J].新民周刊.2012(13)

[3] 袁利平.韩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经验介绍[J].中国科技投资.2011(07)

[4] 张东明.浅析韩国的绿色增长战略[J].当代韩国.2011(02)

第7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绿色管理;绿色档案管理Abstract: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eriod. How to adapt to the era of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 gree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we must face the issu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from the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ife concept,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management staff,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Measures ofcollege archives management, discusses the green archives,college green archives construction problems.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ile management incollege age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life; green management; gree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会的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折的时期。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任务,但未雨绸缪,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在生活层面,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已成为每个公民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本人结合自己从事的成人高校档案绿色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管理概述

1、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3、低碳生活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人们的生活可以逐渐远离因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享受以经济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主题的新生活――低碳生活。顾名思义,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

3、绿色管理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延伸到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将低碳经、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科学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科学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的原则。

4、推行绿色管理重大意义

第一、绿色管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成人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高校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资源,合理、科学消费是高校必须创导的和必须努力去做到的。所以说绿色管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第三、实施绿色管理,体现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我们必须实施绿色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成人高校的绿色档案管理

成人高校的档案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决策的依据。因此,作为成人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不断走上正规,不断加强绿色档案管理意识,加强绿色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功能,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

1、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普通高校外,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民办学校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原《管理办法》中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所以新《管理办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有利于促进所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2、新《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目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成人高校工作能级的提升和成人高校深入开展的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相比,成人高校的绿色档案管理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3.创新绿色档案管理,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使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由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

4.大力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不断探索绿色档案管理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档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档案资料呈现出复杂、繁琐、量大的特点,这对高校档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成人高校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成人高校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门教育教务管理软件,从录取新生开始,将学生的姓名、性别、照片等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在读学生的学籍信息输入到互联网以便于检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专业、成绩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同时,成人高校要适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对形成的重要文件建立纸质文本和电子档案双备份,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三、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档案馆建设

1、引入绿色低碳档案馆建筑理念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入绿色低碳档案馆建筑理念,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档案馆建筑的节能减排达到相应的能效标准。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档案馆建筑发展研究工作需要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学习吸收其他建筑低碳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科学的整体设计理念,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思想,抓住目前绿色建筑概念带来转型升级机会,打造与档案事业“三个体系”建设相衔接的档案馆建筑特色品牌。

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库房环境设计

目前有关科研机构已开展了系列的档案馆绿色技术研究工作:如档案库房空气污染源调查、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研究、市场绿色建筑材料调研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改善技术及装置最新技术成果研究等。只对于建筑和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环保节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3、科学制定节能措施,合理布局设备设施

档案馆建筑由于功能使用的多样性,集对外提供利用、对内人员办公和档案保管等功能于一体,因此服务于各种功能的设备设施也相对于其他建筑更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达到设备配置节能、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目的,以实现较高的建设投资效益。

4、加强技术指导,积极推动绿色档案馆建设

档案馆建筑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者要开阔视野,将其他绿色建筑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到档案馆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早日设计出标志性的绿色档案馆建筑,尽早制定一部符合实际的可参考可操作的绿色档案馆建设指南,这些都是开启档案馆建筑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时代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绿色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模式,更是我们工作的目标,途径,我们要转变观念,努力工作,彻底改变现状,促进成人高校绿色档案管理上一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小寅.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36-137.

第8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世界贸易的发展意味着同一件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国家。由於大部分二氧化碳排放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释放,因此,贸易使得一个国家领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与这个国家实际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不一致,由此,一些专家特别关心国际贸易影响对於气候变化公约的可能作用。他们关注从公约附录I国家向非附录I国家发生“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可能性。“碳泄漏”实际上就是指《京都议定书》的附录I国家减排可能会引起非附录I国家排放量的增长,使得全球的减排努力失效。

为了防止“碳泄漏”,发达国家一边要求发展中国家尽快开始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一边抛出了单边的政策,通过“边界碳调整”(Border Car-bon Adjustment)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并迫使发展中国家尽快承担减排义务。

“边界碳调整”是一项贸易措施,由欧盟、美国以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x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OECD)国家最先提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的产物。这项贸易措施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来自无实质性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的产品加征进口关税或碳税(又称“边界税调整”);二是要求这些产品的进口商从国际碳市场或区域性碳市场购买相应的碳排放信用。而这些贸易措施已经从谈判议题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从2020年起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关税。而2008年11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新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Trading Scheme)中。上述两项法案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种碳排放成本的边界调节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又迫使其他国家尽快启动控制碳排放的制度约束。

尽管对碳税的边界调节及欧盟航空碳税合法性的质疑声不断,中国也提出了相应抵制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为制度全球化带来了契机,而其相关尝试正在悄然进行。绿色经济时代,既有的世界规则正在被打破,新的世界规则正在试行。中国必须主动参与并适应这一趋势。

二、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

(一)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压力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增长,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2009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碳排放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社会对於中国碳排放急剧上升的忧惧已经转化成为对中国碳减排的现实压力。再加上发达国家单边“碳关税”政策以及“碳排放配额的进口要求”等政策的倒逼影响,中国已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行动。而在国内开征碳税被认为是应对“碳关税”和“碳排放配额”限制的有效措施。因为根据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原则,对同一商品不能进行二次征税,因此一旦国内开征碳税,就可以避免相应的碳关税或边界调节税。而基於庇古税理论的碳税和基於科斯产权理论的碳交易机制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两种手段,理论上是等价的,即二者都能消除外部性,因而具有可替代性。

(二)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的世界性议题,由於全球性以及对全球合作努力的要求,这一议题正挑战着世界原有的发展格局和发展秩序。不管是美国的边界调节税方案还是欧盟的航空碳税措施,实际上都在试探国际社会对绿色经济时代新的世界规则的接受程度。虽然当前很多研究都在讨论这些措施的合理或合法性问题,但我国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其不合理,并呼吁我们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自己的权利。诚然,这样的争取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在绿色经济时代,世界秩序重新界定,生产、流通和消费规则的重新制定已经启动,中国如果不能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失去在未来世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因为这种话语权不仅依赖於各国的经济实力,而且依赖各国的制度实力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事实上,由於欧盟率先启动了碳交易市场,其交易模式和经验为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所效仿,因此这种制度的出口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可以说,欧洲已经凭借其技术、机制的先发优势强化了其对全球未来绿色发展的话语权,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重新制定的节奏。

(三)以碳税为起点启动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

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必须使得资源的价格反映其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因此,通过税收调节,重构资源和环境价格体系,引导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必然的选择,也是相对根本的方式。事实上,优化国民税收结构或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国外发达国家常用的一种手段。绿税改革又称为环境税改革,其基本思想是将税收负担从传统向劳动力和资本征税逐步转移到向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征税。从而使税收负担从社会所期望的“好东西”,如就业、收入和投资,转移到社会所不期望的“坏东西”,如污染、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等。因此,环境税具有“双重红利”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在增加环境税的同时降低其他税种税率,使环境税既实现了生态保护的目标,又矫正了劳动力与资本课税的扭曲,产生“双重红利”,并趋向於“税收中性”。

绿税改革代表了环境政策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缺乏根本性的税收激励机制的干预,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和环境的滥用,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税制的绿色化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税收结构的绿化是一个漫长的、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缓慢而审慎地推进,因此,其启动宜早不宜迟。以碳税的引人为切入点,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制的绿色化改革,将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而从世界其他国家碳税的实施经验来看,碳税的推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给经济和社会主体一定的缓冲、调整和认可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尽早启动相关实践。

(四)以碳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

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我国已讲了很多年 ,但至今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是激励机制未能理顺,而财税体制是最为根本的激励机制。因此,启动以碳税为起点的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有助於促进我国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

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种,从其作用机理来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行为。一是直接作用,即通过征税导致的价格上升,刺激经济活动中的节能行为、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产品的替代以及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有效地调节经济行为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是间接作用,用碳税收入对环境进行投资,引起投资与消费模式转变,进而增强直接作用,这样能形成两方面效应的良性互动。因此,碳税不仅有助於集约型发展,也有助於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而碳税带来的“双重红利”效应也更符合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对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三、发达国家的碳税发展经验

(一)国际环境税改革历程

最早的环境税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虽然庇古很早就提出了利用税收政策来促进外部性内部化,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公害事件频频爆发,“污染者付费”原则才开始受到重视。而早期的“污染者付费’’主要通过行政管制系统来推进,如使用者付费等制度,一方面难以预防未知的环境危害,另一方面管制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而80年代起,欧盟国家的环境管理政策制定者开始转向基於市场的经济激励型政策。

与此同时,所得税的扭曲效应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商业不景气带来的失业使得人们逐渐对绿色税收可能带来的“双重红利”产生兴趣,并期望在从向劳动征税转而向污染和资源使用征税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红利”,同时能够获得“就业红利”。

20世纪80年达国家开始实行减税政策,缓解税收扭曲作用。但为了保证公共支出水平稳定,在降低所得税的同时,开始引入环境税作为补充。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税费,到90年代绿色税收改革进程的加快,环境税费越来越成为绿色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而环境税费的纳税范围包括能源、固体废物、污水、农药、化肥、S02、CO2等各个方面。

(二)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

碳税最先在北欧国家实施,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碳税的国家,於1990年开征碳税,此后,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开始征碳税。

第一,从欧洲国家的经验来看,碳税往往不是独立征收的,而是与能源税乃至其他税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能源一碳税系统。第二,碳税的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不断调整变化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碳税税率的设定是随时间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即在起步阶段,税率较低,以保证社会的接受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税收中性的保障,可以不断提高碳税的税率以提升碳税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第三,对於不同的征税对象,碳税的税率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燃料实行差别税率;对不同使用部门的差别化对待;对不同用途的燃料征收不同的税率。第四,为保持产业竞争力,存在大量的税收优惠情况。由於碳税对於工业、特别是能源碳密集型工业的冲击最大,因此,为了保障本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各国都规定了相应的减免税措施。第五,坚持税收中性。税收中性原则是欧盟国家普遍采用的碳税政策原则,由於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经济主体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实施碳税的国家在新增碳税的同时,往往选择降低消费者收入税、企业社会保障税等与劳动相关的税收,在保障环境目标的同时促进就业。另一种保持税收中性的方式是直接将税收收入投入到替代能源、替代技术的开发项目或者对低收入家庭进行直接补贴。

总的来说,欧洲碳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税的改革而生,并与能源税相互协调,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不断调适的过程,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以碳税为代表的环境税改革基本上保持了税收中性,减少了对劳动的征税。而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碳税的丹麦、德国、芬兰、瑞典等国家也出现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普遍降低,实现了碳税的环境目标。

四、关於我国开征碳税的建议

(一)从我国税制绿色化改革的战略高度设计碳税

虽然碳税的征收有助於缓解我国面临的国际碳减排压力,但是开征碳税不能从被动应对国际压力的角度考察,而必须站在我国税制绿色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来设计。这意味着碳税本身不是目的,理顺税收的激励机制才是问题的核心。因此,有必要梳理当前我国各类与环境相关的税费,并将其纳入碳税开征乃至绿税改革的整体框架,以避免激励机制的扭曲或冲突。另一方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能源一碳税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也需要在整体的环境税框架内协调。

(二)渐进推进,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碳税的开征,税收的绿色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协调过程,因此需要渐进推进。这一方面是为了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提高社会和公众对环境税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的其他战略选择或转变,如寻找替代技术或能源,转变生产结构或产业重心的转移等等,提供足够的时间。

与此同时,碳税的开征需要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所谓原则性,体现在碳税在引导和激励技术和产业转型上的潜在价值。好的激励,潜在的激励。所谓灵活性则体现在差别税率、税收优惠、通过协议减免税等政策上,以保障其可操作性。更简单地说,就是原则上对於所有经济主体的能源碳排放消费行为征税,且排放越多,税负越重,从而体现碳税引导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本质。但是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需要灵活机制来协调,灵活机制则是在考虑征税成本、产业竞争力保护等因素的情况下,采取差别税率、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对於某些经济主体给予一段时间的税收豁免期等,以保障碳税的执行。

第9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专访之一发展“低碳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专访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佑国

编者按:早在2008年11月我参加报道的中丹(麦)高层气候峰会上,通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一席演讲,让我看到了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早已开始了宏大的节能减排计划;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举行,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2009年12月,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了中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既要发展又兼顾“减碳”的方针,这是考虑中国国情和国家利益的方针。

如今,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经济模式的“低碳经济”已悄然而至,也必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春节前夕,我刊专访了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佑国先生,请他谈谈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几个“低碳”问题。

1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答:无论“低碳建筑”。“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它们都反应了一种随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而传播、反映着新的建筑价值观的社会思潮,它们都将建筑作为生态圈内的一个生命体来考虑其与整个生态圈的关系问题,对其定义范围可宽可窄,其主要内容涉及到对自然环境价值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重新认知。

我先说“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

这个问题早在2001年编写《中国生态建筑技术评估手册》时很多专家就曾讨论过,还有个词叫“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三个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非要得出个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把握在评估标准体系制定时必须把握的要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比较长,不够通俗。对于“绿色”与“生态”的称谓,实际上各国专家们的称呼也不同,但其涉及到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2001年,当聂梅生找到我来编制《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时候,当时的日本、美国、加拿大其实和我们是同步,中国着手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研究的时机并不落后。那时对“生态(绿色)建筑”的评估我们专家组成员提了3个原则:

(1)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3)要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

这就是《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核心理念。

至于用词上使用“绿色建筑”还是“生态建筑”,我们考虑“绿色”是个象征性质的词,最后没有用“绿色”是因为容易跟“绿化”混淆,而且确实那时看到有些人,比如一些开发商和购房人把这两个概念弄混。 (甚至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有关绿色奥运的新闻节目里我还听到主播把“绿色”当成了“园林绿化”的意思在解读新闻内容)。所以我们经过商议定下用“生态”这个词。

后来北京取得奥运会主办权,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我和江亿院士带头承担了国家科委立项开展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2003年8月,我们出版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一书。这时,国人谈“绿色建筑”就比较普遍了。随之,我们继续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2005年我还主持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令人欣慰的是, “绿色建筑“已经成了深入人心的国家大事。

就城市而言,目前多数人还在讲生态城市。就建筑而言,从“生态”到“绿色”,再到“低碳”,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主要用“生态”这个词,全世界最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的是英国,他们使用”生态”一词,制定的《Eco―home》就是生态住宅评估标准:美国喜欢用“绿色(Green)”一词,其绿色建筑委员会使用评估标准LEED来评价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特性,这是个非常活跃的组织,他们使用“绿色”,这种称法也影响到我国。

这两年又来了“低碳”这个新词,意在宣传减少化石能的使用,减少002排放。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促成过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末,清华大学建筑系和热能系与世界同步,开始研究太阳能建筑、生土建筑、风力发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建筑》杂志就登了有关“生态建筑”概念的文章。只是当时主要是从能源方面考虑的,没有考虑C02气体排放会影响地球气候。 “低碳”被大为宣传,其实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中国现在是C02排放大国,而且还在增排,它当然会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这样使“低碳”热闹了起来。中国社会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跟风,追时髦”。这一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热点,于是“低碳”成了时髦,到处在讲,新闻媒体、政府官员、科技人员、房地产商等等都在讲,前几年还时髦的“绿色”似乎不吃香了,大有用“低碳”取代“绿色”之势。

我认为,“低碳”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 “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减少资源、能源的耗用和对环境的冲击,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尽管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都把“节约能源和减少CO,排放”放在重要的地位,但绿色建筑的含义绝不是用“低碳”可以涵盖的。就拿环境问题来说,减少CO2排放,并不等于减少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这些都不是(或不一定是)与CO2排放有关的,即使大气污染问题,还有SO2、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粉尘、烟尘)等污染,也不仅仅是一个减少CO2排放的问题。还有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也是与“节能减排”同样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中国。

2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建筑?现阶段制约发展低碳建筑的因素是什么?

答:前面我说过“低碳”不能涵盖“绿色”, “低碳”不能代替“绿色”。在西欧和北欧国家,作为绿色建筑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目标,如“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均已完成得很好,本土人口基本不再增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每年的建设量都很少,生态环境、森林绿化也都很好,环境污染,水资

源、土地资源等也问题不大,但是,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而这些国家除了英国、挪威有海上油气田外,石油、天然气均十分匮乏。所以“绿色建筑”在这些国家主要就是节能减排(减排CO2),把“低碳”当作主要目标,加之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的考虑,更是作为他们的旗帜。而中国土地、水资源、能源、森林、生态、环境污染等等,哪一样不是问题严重,哪里是一个“低碳”可以覆盖得了的?“低碳”怎么能够替代“绿色”呢?因此,总理说: “我们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所以在中国,“低碳建筑”是发展“绿色战略”、 “生态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面谈及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对“低碳”不重视。“低碳”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讲求节约化石能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采暖能耗在相同面积下是北欧国家的2~3倍,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始终是我们应大有可为的领域, “低碳”策略中增加森林面积、搞好绿化,这些都是与我们国家利益是一致的。温总理说,我们的低碳政策和减排目标不与其他国家减排目标挂钩。这是从我国自身需要出发的,与绿色建筑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我们不能牺牲发展,来满足发达国家对我们的苛求,推行“低碳”策略应是一个全球平衡的政治经济问题。任何经济、实用,可行的减碳技术、绿色技术与建筑,我们都要发展。我认为,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重点不在建设技术堆砌的示范楼,而是要发展大量的普通的“绿色建筑”。建筑师应在普通建筑的设计中多采用被动式的节能方式,增强建筑自身冬季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的能力。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悖论:一些建筑先设计成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玻璃本身属于不节能的材料),再通过高技术手段(意味着高投资)让它节能(如双层皮玻璃幕墙,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等),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除了对普通建筑关注不够,中国建筑师还缺乏将“生态”、 “绿色”的概念和相关的建筑技术应用于建筑创作的实践,很少应用于在建筑的空间、形式设计和艺术创作上。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确实有一批因为绿色建筑创作出名的建筑师,其中不乏中国建筑师熟知的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格瑞姆,肖、杨经文等和他们设计的著名的绿色和生态建筑作品。

3 现阶段在建筑设计中有哪些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

答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低碳策略其实就两条第一是减少CO2排放,第二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

CO2排放主要是来自把化石能源中的碳氧化以获取能量,再把CO2排放出去的过程。(人实际上也是CO2排放者,人吃进食物,吸收碳,再通过呼吸吸入氧气,肌体氧化碳以获取能量,并通过呼吸排出CO2)。所以“低碳”就要减少人们对碳氧化获取能量的依赖,当然人不能不吃饭。不呼吸,但要减少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核能等非碳能源是切实的低碳策略。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更是治本的“低碳”策略。对于建筑则一方面要减少能源消耗,即建筑节能;另一方面是减少建筑能耗中煤、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非碳能源的利用,尤其是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等建筑设计手段。

增加城市和建筑绿化,增加绿地单位面积的国碳水平,也是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

4 最近频繁出现了一些新词,如“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碳交易”,它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对建筑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答:在纯建筑领域,低碳只是目前在“绿色建筑”领域里面凸显的问题。也许这只是一时的追随时髦,但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用一个新的口号吸引人们的注意,来突出地宣传环境保护,也未尝不可。但是不顾国情,一味地追求“低碳建筑”这个形式,就不合适了。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更要有清醒的认识。

“低碳城市”涉及的范围更广泛,中国也要防止误读。其实,CO2排放减低并不意味着污染减轻,例如汽车烧高品质汽油和天然气只能减少大气中的氮氧化物、SO2与可吸收颗粒物的污染,并不能减少CO2。“低碳城市”没有把目前中国依旧严峻的大气污染、水资源和水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涵盖在内。所以, ”低碳城市”对于城市生活状况普遍较好的发达国家,这个提法似乎还可合适,而对中国只能是以偏概全。

对于“碳交易”,温总理提到我国的002排放中有转移排放的成分,我十分赞同。大量耗能、初级的制造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只需直接购买产品使用,当然不会有大量的CO2气体排放。如果把CO2排放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以前曾经用“footprint”来衡量),可以得出一个人生活消费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开汽车,住大房子、使用很多奢侈品的人,002排放的量就大,应该多承担碳治理的责任,多出钱。总之,“低碳”问题,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因发展水平和贫富差别不同而造成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每个国家都是为争取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努力的,它必然要通过争议乃至斗争以达成各方面的妥协和平衡。

专访之二加拿大“低碳建筑”及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的可持续设计-――专访加拿大联邦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专家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罗杰・贝利

编者按:2月1日与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朋友在Hotel 7见到了罗杰-贝利(Roger Beyley)先生。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绿色住区――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奥运村的工程负责人, (2010年2月16日,该项目被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授予社区开发白金级LEEDTM环保认证)他满头银丝,十分热情开朗。交谈中我们很快取得了共识:爱护地球,让人类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针对本期的低碳主题,我和加拿大的唐怡凡小姐(G race)联合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看看大洋彼岸的设计师对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实践吧(图7)。

1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这三个词意思相近,更多人采用“绿色建筑”的称呼。它们主要谈到了建筑节能和减低资源消耗的问题。 “低碳建筑”更注重讲求CO2排放标准:“绿色建筑”要考虑建筑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而“生态建筑”更关注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2 加拿大为什么要发展低碳建筑?现阶段制约发展低碳建筑的因素是什么?

加拿大认为建筑产生了大量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因此政府和设计团体为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多工作。发展低碳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很多行业的节能标准还没有严格推行。

3 现阶段在建筑设计中有哪些切实可行的低碳策略?请以温哥华奥运村为例

加拿大节能措施有很多,主要是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减少窗户的面积并使用高效的冷、热辐射系统。在奥运村项目中这些都得到了体现,使之节能45%。

4 请比较中国与加拿大在生态设计上的不同

加拿大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耗低于欧洲。我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资源匮乏、空气污染、能耗巨大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府和开发商大量投入开始着手解决。中国和加拿大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合作将很有意义,我们愿意将奥运村经验用于未来中国生态建筑的实践。

5 请简要介绍几个加拿大生态建筑以及它们采用的技术策略

奥运村是北美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这个项目有以下特点:

(1)小区能源消耗将比标准北美住宅项目减少40%。

(2)水的使用将减少40%。

(3)社区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利用污水回收提供热能,将满足小区全部热能需求的65%。

(4)使用高效天花板反射式采暖和制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