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双碳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双碳工作总结

第1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一、试点省市碳市场总量和覆盖范围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7个试点地区碳市场年排放配额总量约为12亿吨CO2,其中广东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最多,约为3.88亿吨CO2;其次是湖北碳市场,其配额总量约为3.24亿吨CO2;深圳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最小,约为3000万吨CO2。

碳市场总量占各试点地区排放总量的比例不同,约为40―60%,这与各试点碳市场纳入行业、企业及其排放特征不同密切相关。据估算,广东、天津碳市场总量占比最高,约为当地排放量的60%;湖北次之,约为湖北省排放总量的45%;深圳、北京、上海、重庆碳市场总量均约为当地排放总量的40%。

表2为试点省市碳市场覆盖范围。从温室气体种类看,除重庆外,其他6个试点地区碳市场仅纳入二氧化碳作为控排气体;重庆却纳入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全部6种温室气体,这虽表明了重庆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但也增加了碳市场的管控难度。

从排放源看,各试点省市碳市场均将直接排放源和间接排放源(净购入用于生产的电力或热力蕴涵的排放)作为管控对象;重庆碳市场还增加了移动排放源,深圳碳市场也计划纳入移动排放源―交通行业,而其他试点碳市场目前仅纳入固定排放源。

就覆盖行业来说,各试点碳市场除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外,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由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例高,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大,因此,三地的碳市场纳入了服务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上海碳市场还覆盖了航空、机场和港口行业。

对于纳入控排企业的排放门槛而言,各地略有不同。湖北排放门槛最高,即2010和2011年年综合能耗在6万吨标煤及以上(排放量在12万吨CO2及以上)的企业必须参加碳交易,这与湖北省高排放大型企业多有关;上海、广东、天津、重庆碳市场的控排企业排放门槛定在特定时期排放量为2万吨CO2及以上;北京定在2009―2011年直接排放量为1万吨CO2及以上;深圳相对最低,为年排放量3000 吨CO2当量以上的工业企业。

二、试点碳市场总量和覆盖范围特点

(一)总量目标设定遵循“强度与总量双降” 和“存量与增量双控”原则

一般而言,碳市场总量与地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纳入行业和排放量以及地区减排目标、GDP增速目标密切相关。各试点省市在设定总量时,不仅考虑了要满足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和碳排放总量增幅逐年降低的“双降”要求,还考虑了要满足试点省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除重庆未把企业新增排放纳入管控外,其他试点碳市场还考虑了排放存量和增量双控的原则;即各试点碳市场都将某一基准年之前的碳排量作为排放存量,进行严格控制;将基准年之后新增设施排放量作为排放增量,对排放增量采取比存量更严格的方式加以控制,从而实现碳市场总量控制目标。

(二)覆盖范围设定基本遵循“抓大放小”原则

各试点碳市场均纳入了试点省市的重点排放单位。例如,广东、天津纳入了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石化、油气开采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其排放总量约占试点地区排放总量的60%左右;其他试点地区碳市场除纳入上述行业企业外,还纳入了服务业、制造业等当地排放较大的行业,碳市场总量占试点地区排放总量的40%左右,基本遵循了“抓大放小”的原则。

(三)总量目标设定方法相似

各试点碳市场均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设定碳市场总量。“自上而下”法是按照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和碳排放总量增幅逐年降低的要求,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碳市场总量。“自下而上”法是根据强制参加碳交易的重点排放企事业单位的年排放量总和估算的碳市场总量。各试点碳市场均采用这两种方法,并在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和温室气体控排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了碳市场总量。

另外,天津、湖北、重庆碳市场还根据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历史排放、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等情况,利用模型测算了当地和碳市场排放总量,用于辅助设定碳市场总量,进一步提高碳市场排放总量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2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课题。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点。要实现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去年9月,国务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为推广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化机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1]。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新的国家战略安排,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得以确立,走低碳发展道路,制度创新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保障。首先,应当明确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则。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国家设定一个允许排放的含碳温室气体污染物的总额限制,向被纳入到交易机制的公司或工业部门授予一定数额的配额,以此作为排放该数额污染物的权利,分配到各公司或工业部门的许可之和不得超过总额限制。若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量,该企业则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拿到排放市场上进行交易以获取利润;反之,企业就必须到市场上去购买排放权,否则,超过许可量的排放将会受到管理部门的重罚[2]。其次,应当厘清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法律行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就是以法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以“行为规范”为主线,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方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中的法律行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政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为保证交易符合国际和国内的法律规定,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所进行的行政许可、行政指导和监测监督行为,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基础;第二,市场中介行为。排放权交易的中介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排放权配额的供需信息、为交易创造和提供便利条件的行为,是保证排放权交易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买卖行为。交易主体基于意思自治而进行的买卖富余排放权配额的行为,是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主要法律行为,它决定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性质;第四,碳排放评价行为。由独立的核证主体对排放主体减排后的碳排放进行的定期的独立审评和事后确定,使减排量获得公信力的行为是维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3]。围绕对上述四个法律行为的规范,在保证法律稳定性的前提下,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碳排放权交易合法性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即指含碳温室气体排放行政许可的转让,承认这种行为的合法性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前置性条件。目前我国基本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对这种行为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规定。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九条规定,行政许可不能转让;第十二条规定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但并没有规定行政许可能否交易。因此碳排放权及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事实上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4]。从维护我国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出发,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规制应该采取渐进的立法形式,在现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鼓励各试点地区积极制定地方性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2010年9月出台的《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该规章就明确规定排污权以排污指标进行交易,并对交易主体及条件、交易方式及程序和交易管理及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5]。待各项条件成熟之后,国家再以专门立法形式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对含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许可、分配、交易、管理,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详加规定,并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增加碳排放权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将其作为我国一项环境基本法律制度加以确定。

2.建立具体的总量控制机制

总量控制机制和碳排放许可制度的构建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主要内容,也是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基石。从权利属性上看,碳排放权作为交易品实质上是以1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的排放配额。如果没有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企业就会不受限制地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免费使用全球性“公共资源”。只有在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下二氧化碳排放权才成为稀缺资源,才具有商品属性,从而可发生交易活动。将二氧化碳排放权这一全球性公共物品使用权转化成为可以在碳市场上交易的私权,交易主体必须先获得碳排放权。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有关总量控制具体实施的统一法规,只是一些零星的条文,如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条和第15条中提到了总量控制这一概念,但对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总量设计、总量分布、监测和核查、适用程序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对“十二五”期间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规定了总量控制计划,而为保证总量控制计划形成应有的长效机制,对碳排放总量控制立法还应当及时跟进。可以考虑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由专门行政机关制定国家排放总量,并采取一定方式、程序进行分配;对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总量统计制度、统计对象行业和种类、总量监测核查制度等作出专门规定,以保证总量控制指标的全面落实。

3.建立统一的碳排放许可制度

交易主体获得碳排放权的主要方式就是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以颁发碳排放许可证的形式予以确认,碳排放许可制度是与总量控制机制相配套的重要制度[6]。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的统一法规对碳排放许可制度进行规范。现有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针对水污染防治且可操作性不强,已经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水污染防治法》仅明确了“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定,各地排污许可证发放范围、发放程序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不尽统一,对无证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法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江苏省2011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以地方性规章的形式为碳排放许可制度的立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办法》中对于申领排污证、持证单位需遵守的规则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办法》还将有偿使用和以交易方式获得排污指标,作为排污许可证申领的前置条件;并就有偿取得排污指标的收回、回购等事项作了特别规定,强调了排污许可与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法规上的有效衔接,从而为推进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应当加快《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为碳排放许可制度提供统一的具体规范。

4.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法律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市场中介行为和买卖行为主要体现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之中。应建立一系列基本制度和交易规则,保障整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自由、公平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制度。环保部门要对交易双方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加强对出售指标者的环境监测和监督。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只有完成减排指标之后的剩余部分才能卖,不能完成的必须买。设立“门槛”性质的事前预防机制,不能达到法定减排要求的新排放源,则没有购买资格。交易登记结算制度。碳排放权申报登记、指标登记和指标交易登记,是分配碳排放指标的基础,也是政府监测碳排放权及其变化情况的基本途径。碳排放权交易登记要求交易双方当事人都应在环保部门指定的系统内建立一个账户,所有的交易活动都要通过账户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账户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以全面及时了解碳排放权的持有、交易等情况。碳排放报告制度。按照总量控制计划的设计,所有的排污指标持有者都应提交一份年度报告,详细、如实地报告其排污指标的变化情况。例如,多少指标用于内部减排,多少指标用于交易,多少指标储存备用等。为防止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违规套利,必须报告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的受益人及其相关信息。碳排放交易监管制度。监管制度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稳压器”。应制定一系列的信息披露、报告和核查、法律责任等制度,对于在碳排放交易中出具虚假排放数据和资质证明、违规操作恶意套利、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秩序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3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如今,有机物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乙醛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三单元第一部分《醛的性质和应用》。从学科结构意义上看,醛在整个有机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可引入羟基又可引入羧基,在有机合成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材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分2课时完成。学生在必修2中对乙醛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所以第1课时以典型的乙醛作为代表物,重点学习乙醛的性质和应用。而甲醛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在第2课时中学习。甲醛的学习既是对第1课时所学乙醛知识的巩固,又能使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能自然地从已掌握的乙醛的性质方面进行扩展,由易到难学习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在化学1专题2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在化学2专题1中第一次简单认识了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2中再次深入学习了同分异构体。在化学2专题3中了解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成乙酸,并出现了甲醛和乙醛的资料卡。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中学习了通过核磁共振谱图来分析有机物的结构。

(二)实验技能

具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醛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通过乙醛的性质探究,了解醛的性质及其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汇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相互协作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控制变量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热爱科学、严谨务实、努力探究的科学品质。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转化及转化条件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五、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重点是还原性)。

(二)难点

乙醛与溴水反应的探究;银镜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回忆再现、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探究、实验验证,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引课:使学生感受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一:分子式推结构环节二:结构预测性质: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环节三: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增加乙醛和溴水反应的探究(设计意图:1.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碳氧双键与碳碳双键的加成有所不同,巩固乙醛的加成反应,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2.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及优化)总结:乙醛的化学性质: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引课:自然界许多植物中含有醛,其中有些具有特殊香味,是十分重要的香料,如香草醛、龙葵醛、紫苏醛、百合醛、洋茉莉醛等。醛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

投影:图片—含醛植物如香水百合、龙葵草、紫苏、洋茉莉、兰花等。

过渡:以乙醛为例探究醛的性质。

[环节一]:分子式推结构

投影:1.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4O,你能写出它所有可能的结构式吗?2.已知乙醛的1H-NMR谱图,请写出乙醛分子的结构式?

展示:乙醛分子的结构模型。

设问:乙醛有哪些物理性质?

投影:乙醛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环节二]:结构预测性质

设问:根据乙醛结构,推测乙醛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小结:实验事实证明,乙醛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如Ni存在的条件下,乙醛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在化学上把在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强调:碳氧双键的加成不如碳碳双键容易,在通常状况下,不能与X2、HX、H2O加成。

[环节三]: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与强氧化剂的反应:重点探究与溴水的反应)

设问:乙醛可以被还原为乙醇,乙醛能否被氧化呢?

对比分析:从结构上分析乙醛与氧气、氢气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小结:有机反应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设问:工业上可以用氧气氧化乙醛,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用哪些常见的氧化剂氧化乙醛?

演示实验1: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几滴乙醛溶液,紫色立即褪去。

演示实验2:向溴水中滴入乙醛溶液,溴水立即褪色。

设问: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是什么,请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

设问:这样的实验方案好不好?

引导:学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追问:能不能用其它途径直接对产物进行分析?

继续追问:可是我们实验室条件有限,没有设备,同学们能否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反应原理?

引导点拨:刚才我们分析乙醛使溴水褪色,为什么产生了3种不同的预设。溴水中有溴分子、氢溴酸还有次溴酸,同时受到这3个变量的影响。

设问:能不能把这三种物质的影响变成一种呢?

实验事实:乙醛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环节四]: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与弱氧化剂的反应)

过渡:氧气、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的次溴酸的氧化性都比较强,那么弱的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醛呢?

投影:

1.银镜反应:①配制银氨溶液步骤;②银镜反应:向银氨溶液中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

2.与新制Cu(OH)2反应

①配制Cu(OH)2悬浊液步骤;

②与新制Cu(OH)2反应:向新制Cu(OH)2悬浊液中加入0.5ml乙醛溶液,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

交流与分析: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实验时,取1mol·L-1的CuSO4溶液和0.5mol·L-1的NaOH溶液各2ml,在一支洁净试管内混合后再加入0.5mL40%的乙醛无红色沉淀,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设问:上述两反应有什么用途?

归纳小结:银镜反应、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现象很明显,是醛类特征反应,用作醛基检验。这两个反应都说明醛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碳碳双键是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的。

引导总结:乙醛的化学性质:

课后作业:

1.上网查找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醛类物质?

2.了解甲醛的结构、用途、对人体的危害及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学生活动

倾听,观察图片,感受。写出分子式为C2H4O的可能的结构式,根据乙醛的1H-NMR谱图,确定乙醛的结构式。观察乙醛样品,闻味等,总结乙醛的物理性质。

小结:醛基官能团中有碳氧双键,碳氧双键的内部结构和碳碳双键有类似,碳氧双键应该能发生加成反应。

总结与碳碳双键加成的常见试剂有:H2、X2、HX、H2O等。

回忆:在必修2中学习乙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乙酸。观察、讨论、分析:分子中加入氧原子,碳氧双键仍存在,双键没断开,不是加成反应。回忆:必修2中学过乙醛的一种制备方法,就是乙醇去氢氧化成乙醛。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高锰酸钾这种强氧化剂能氧化乙醛。分组讨论、汇报:

1.可能的反应类型有:

①由于乙醛分子中有不饱和键,乙醛可能会发生加成反应;

②由于溴水有氧化性,乙醛会发生氧化反应使溴水褪色;

③醛基中的氢有可能被取代;苯酚和溴水能发生取代反应,甲基受醛基的影响,甲基上的氢可能被取代。乙醛发生取代反应使溴水褪色。

2.设计的实验方案

①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溴离子,若无沉淀则为加成反应。

②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若酸性增强,则为氧化反应或取代反应,若无明显变化,则为加成反应。

③通过实验测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变化,若导电性增强则为氧化反应或取代反应,若无明显变化,则为加成反应。

3.分析评价得出结论

①用硝酸银检验,只能判断是不是加成反应,不能确定是氧化反应还是取代反应。

②测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导电性的变化只能判断是不是加成反应。

③实验中还涉及到溴水的量的问题,溴水过量用硝酸银不能判断是加成、氧化或取代反应。

4.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

方案:测定反应前溴水中n(Br2)和反应后n(Br-)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n(Br2)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说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思考、汇报: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确定反应原理。

领会、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对照实验:乙醛能否使溴四氯化碳褪色。

对照分析、得出结论:溴水与乙醛反应褪色,是因为溴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溴酸氧化乙醛的缘故。

回忆:在必修2葡萄糖的学习中,接触过有机化学中两种重要的弱氧化剂。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以及它们的配制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汇报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步骤及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分析、总结:

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NaOH过量碱性条件下;反应需加热。

讨论后小结:

(1)均可用于检验醛基;

(2)银镜反应:用与工业制镜和热水瓶的内胆(一般用葡萄糖作还原剂);

(3)与新制Cu(OH)2反应:医疗上用于检验尿糖。

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醛还原成醇,氧化成酸。

(三)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使学生直接感受醛跟生活密切联系,醛类物质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确定有机物结构的现代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初步感受碳氧双键的加成与碳碳双键的加成不一样。

3.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行回忆与整合,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增加乙醛与溴水的反应的内容探究,让学生深入理解碳氧双键的加成与碳碳双键的加成确实有所不同。巩固乙醛的加成反应,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自然过渡到定量分析。考虑溴水量的问题,讨论甲基上的氢被取代,只考虑一个氢被取代。感受现代仪器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利用乙醛分别和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了解在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4.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行回忆与整合,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将乙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的更多,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条件认识更加深刻。适时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强化记忆、巩固知识。既呼应前面内容、又为下一节学习甲醛埋下伏笔。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整体教学非常顺利,达到设计的目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乙醛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都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身体验。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乙醛和溴水反应的探究”这个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的加成不一样,碳氧双键的加成不如碳碳双键容易,既巩固了加成反应,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乙醛与溴水的反应时,关于溴水褪色的原因,课前预设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分析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两种情况,没想到课堂生成时学生把苯酚和溴水的反应进行了知识迁移,还想到了取代反应。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简单的测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变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考虑到反应中溴水量的问题,所以在讨论甲基上的氢被取代时做了限定,只考虑一个氢被取代的情况。最后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使整个探究的内容层层深入,丰富多彩。

附: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马志成教授点评:

1.该课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目标;②体现绿色化学理念;③运用探究教学;④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划分合理,确保乙醛化学性质的完整呈现,并且注重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内在联系。

3.本节课特色鲜明,与以往偏重对醛的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的教学设计不同,更注重对新情境下醛与溴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上,我们国家领导人肩负大国责任,以中国姿态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2012年是“十二五”期间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建设低碳示范镇,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规划到2015年,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座新能源示范区和1万个新能源示范镇。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五省八市开展示范工作。8月,国家相关部委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并明确了各自的发展重点。

1.广东: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产业、经济、生活等领域形成“多面开花”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2.辽宁:探索老工业基地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3.湖北:综合推进――健全机制、政策配套、资金扶持、营造氛围。

4.陕西:技术:低碳产业与循环经济。

5.云南: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全面推广。

6.天津:天津生态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模式。

7.重庆:产业结构,综合措施。

8.深圳:低碳城市发展总体部署。

9.厦门:低碳城市建设。

10.杭州:绿色出行――低碳交通。

11.南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生态环境建设。

12.贵阳:低碳城市建设的“贵阳模式”。

13.保定:优化能源结构(太阳能);打造“中国电谷”建设低碳新城;依托新能源产业同步建设低碳城市。

为此,各相关省、市也同时出台了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因此,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低碳万里行”活动将按照党和国家统一规划和要求:一是大力宣传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经济和低碳经济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利用五年时间走遍中国的良机,抓好试点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三是充分利用好活动的自身平台,把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新技术进行大力的普及和推广。四是与各地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协调动作,争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活动的首期主题拟定为“低碳行动、亮化城市”。

王文阁教授在中国低碳万里行新闻会上代表组委会做低碳宣言。王文阁教授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将全身心地致力于倡导低碳、发展能源、节能减排的伟大事业。王文阁教授回忆说:“小时候,我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他曾经给我买过铅笔、演草本等学习用品,并在赠送给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扉页上写道:“愿你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在雷锋精神的鼓舞、感召下,他一直默默牢记雷锋的教诲,搞了许多小发明、小创造,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从军期间,他根据光学原理发明的土瞄准镜,提高了炮兵的瞄准速度和精准度,受到总参领导的表彰,并在炮兵部队进行推广。他搞发明创造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人物《祝你成才》栏目中进行了上、下集大篇幅的报道。转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大学进行学习深造。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工作,被列入《中国当明家大辞典》。1993年他发明的JDQ-I感应电动机节电器获得“中国新科技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方面,已经获得国内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先后荣获:中国科技之星、深圳市科技成果奖、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并被入选《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去年他荣获“全国绿色低碳管理创新杰出人物”、“2011年度全国十大低碳人物”荣誉称号。

“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领导的要求和希望还有相当的差距,还远不能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所以,我们更要加倍的努力工作,把节能减排的工作做细、做好、做得更加扎实。”王文阁教授表示。

王文阁教授重点推荐了他已研发成功的三项科技成果。

一是突破爱迪生碳丝发光发热理论,世界第5代、第一个用手指点灯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D-LED隔离发光灯。该技术开创了灯头、灯芯低温发光新材料新技术,节能、低碳、环保。堪称世界照明的一次革命。

D-LED与LED灯的比较:1.制造成本降低60%;2.使用寿命延长一倍;3.单体光源体亮度提高30%;4.节省人工费用50%;5.降低碳量90%;6.应用范围广泛;7.除照明之外还可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业的光补,可增产增收20%,可减少化肥农药排放50%。

二是绿色环保高分子燃料。该产品采用了有机纳米材料,在特殊技术下合成的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以上的高速燃烧材料。它比常规燃料降低成本60%,降低污染60%,节省人力、物力60%,可应用于舰船运输、工业锅炉、商务酒店及办公楼的燃气空调,运行成本低,不需要罐装运输,只需用简单的水泥袋包装运输。可部分代替现有的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燃料,是一项物美价廉、运输方便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产品。

第5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新能源;科学技术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碳、低污染、低耗能实现“三化”(即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这种经济主要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相关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之中,此项文件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削减60%,从而在根本上将英国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低碳经济国家。”①

在2007 年7 月,美国表明了走低碳经济道路有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点在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中可以看到。在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的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并以此应对气候变化,此“路线图”提出西方发达国家需在2020 年前将碳排量减少25%至40%②。在此意义上,“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开始迈向低碳社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本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近些年来,由于要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相关安全问题,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都在发展低碳经济层面上做出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一)控制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控制碳排放总量,据此,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府都开始制定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以及与相关政策措施。

1. 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英国政府于2003年2月为本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订立总体目标:到20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降低20%;至2050年,在此基础上减少60%。

2.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关于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正式的法律法规制度来限制、控制碳排量。

(二)降低碳排放强度。主要做法有以下几项。

1.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低碳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低排碳、低污染、低能耗等特性的产业,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内容。

2.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当下由于面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气候迅速变化的双重压力,以及油价不断攀升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挑战,主要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根据各国的基本国情,逐渐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努力开发低碳型能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改善本国能源立法。

3. 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事实上,低碳技术不仅包括了化工、电力、冶金等相关传统产业部门,更是遍布所有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行业,而且也涉及到了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新型领域。

(三)提倡低碳型生活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家庭消费节能。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有关家庭用能及生活用能的比例都在显著提升。所以,针对消费尤其是家庭消费方面的节能问题,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 发展低碳型交通系统,做好汽车燃料清洁化工作。具体措施大致包括:着力发展以自行车为主的小型交通系统,与此同时,重点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倡有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辆等相关措施。

四、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相关发展战略

(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定位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大体上可确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以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为先导,着力开发低碳型能源;以提升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研究低碳技术工作;以改变消费理念为契机,提倡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二)发展低碳经济战略

根据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碳排放量,调整和优化结构,全方位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全面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加快中国新型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研究,确定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加入“到2020年整体实现碳排量降低40%~45%”这一具体指标要求,并且将其作为相关约束指标纳入到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期望真正做到低碳社会的建立。

2.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其中优化结构,包括了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的不断优化升级。

3. 做到全方位创新发展。这要求从技术加工到产品外观,从外部体制到内在机制,从思想理念到管理工作等各方面都必须进行创新。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要立足于国内,更要做到面向世界,要全面地融入到国外市场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正所谓“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所以,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切实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体上说,发展低碳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要做到彻底的转变旧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处理好眼下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必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2003.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200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7]王家诚.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J].当代石油石化,2010(3).

注解

第6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绿色核算;双因素效率;能源环境

[DOI]10.13939/ki.zgsc.2016.03.034

1 引 言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能源环境效率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能源恢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当前的发展正面临国际减排和国内发展的双重压力,能源环境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将发生。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能耗降低20%作为硬性节能指标,“十二五规划”中又指出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两个硬性指标,即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探讨能源环境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国外一些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WS Chung,S Tohno(2009)编制了韩国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并利用1985―2000年投入产出数据对韩国的能源环境政策进行分析。本文基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三期可比价绿色投入产出表系(雷明,赵欣娜,2011),首先从行业间关联度入手,然后从双因素效率层面,结合静态和动态角度,对双因素能源―经济―环境效率进行评估。并且通过各种消耗关系和消耗系数之间的变动分析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2 绿色核算下的双因素效率分析

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2001―2010年十年之间,我国能源消费量以只翻一倍的增速推动了不变价GDP增加了1.5倍(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2)。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很大部分都是依靠能源效率提高的途径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8%,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和6.3%,平均占GDP 40.1%的工业产业消耗了67.9%的能源,排放出83.1%的二氧化碳(崔民选,2009)。许多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如何正确衡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制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已变得日益重要。

3 能源双因素效率评价

完全能源消耗系数是指每元产出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能源量之和。在绿色投入产出核算中,对能源的消费,除了与相关行业有直接消费外,还与有关行业有间接消费。从而完全能源消耗系数是这种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的全面体现,这个指数比直接消耗系数更本质、更全面地反映了行业内部、之间的发生的经济数量关系。

绿色核算所涉及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其消耗是不可逆转的。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如果某行业能源消耗系数越大,该行业就应该考虑寻找相应的替代品,即有必要进行行业发展转移。基于上文编制方法,参照行业分类与投入产出部门对照表,本节基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可比价绿色投入产出表系,将所有行业归并为42个行业,整理核算出三期各行业能源消耗系数。表1是2007年、2005年及2002年中国能源消耗系数前十位的行业。为了统一加和,各种能源统一为吨标准煤,能耗系数的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一是能源消耗系数排名靠前的行业多年来比较稳定,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基本没有改变,这也证明了能源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二是 2002―2007年间,能源消耗系数有波动性的减小,这说明五年来,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虽有波动,但整体效率有所增加,响应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三是具体到居于前十位的各个行业,主要是包括能源产业行业及金属工业相关行业,尤其是五大能源行业。这说明能源行业无论是从直接能源消费角度,还是间接能源消费角度都是重点行业,能耗仍是产业转移的重点。

4 环境双因素效率评价

完全碳排放系数是指每元产出直接产生和间接产生的污染物(碳排放)总量,是通过绿色核算计算而来的。完全碳排放消耗系数是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的全面体现,直接碳排放是指行业直接产生的碳排放污染,而间接碳排放是指其存在的隐形污染。完全碳排放系数比直接消耗系数更本质、更全面地反映了行业内部、之间的发生的经济数量关系,能反映出行业碳排放任务的完全责任担当程度。具体计算方法类似于完全能源消耗系数,与能源消耗系数不同的是,能源消耗系数是根据能源总量计算而来,而完全碳排放消耗系数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消耗量较大的一次能源为基准来测算。首先基于绿色核算,核算出三种一次能源的完全能耗消耗系数,进而计算出完全能耗量,根据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第二卷(能源)第六章提供的参考方法,结合中国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碳排放总量可以根据各种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估算量加和得到。具体公式(1)如下:

CO2=3i=1CO2i=3i=1Ei×nNCVi×CEFi×COFi×(44/12)(1)

其中,CO2代表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i=1,2,3分别代表三种一次能源;E代表完全能耗量,在此折算成能源度量的统一热量单位标准煤;NCV为能源净发热值;CEF为碳排放系数;COF为碳氧化因子(取缺省值1);44和12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碳的分子量。

基于上文编制方法,参照行业分类与投入产出部门对照表,本节基于2002年、2005年和2007年可比价绿色投入产出表系,将所有行业归并为42个行业,整理核算出三期各行业完全碳排放消耗系数。表2是2007年、2005年及2002年中国完全碳排放消耗系数前十位的行业。碳排放单位统一为吨,碳排放系数的单位为吨/万元。

从表2以看出,一是从行业整体来看,完全碳排放消耗系数行业间差异很大,尤其是系数最大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远高于其他各个行业。然而三期各行业排名相对稳定,尤其是排名前九位的行业完全一致。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行业异质性是造成系数差别的主要原因,因此行业系数相对稳定。二是2002―2007年,64.29%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呈现出波动性减小趋势。这说明五年来,各个行业的碳排放责任担当向好的方向缓慢前进。三是具体到居于前十位的各行业,都隶属于工业相关行业,尤其是五大能源行业,全部包含其中。这说明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行业无论是从实际排放效果,还是完全责任担当都是需要重视的重点控制行业。

5 结 论

整体看来,能耗问题任重道远,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改变,结构性能耗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产业发展模式仍旧较为粗放,结构性能源效益较差,与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传统农业、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依然很高,而能源结构不合理,如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占较大比例,且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够。同时未来10年是中国完成资本密集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安全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各行业中环境责任担当的控制存在停滞状态,对环境的污染负荷依然严重。产业结构性污染依然严重,产业结构和污染结构没有突破性改变,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结构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异引发了长期的结构性环境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依然很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造成了排污超载,环境恶化,因此减排压力巨大。

随着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断提高,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等环境问题凸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市场原则设计的,只考虑了经济系统,对于资源环境的认识都是“取之不竭”的“无价”资源。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投入产出核算不仅考虑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而且考虑了存量及其与流量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W.S.Chung,S.Tohno.A Time-Series 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is for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 South Korea[J].Energy & Environment,2009(9):875-899.

[2]雷明,赵欣娜.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投入产出核算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2011(184): 16-27.

[3]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第7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Bell & Ross

艺术看点一将两种不同化学结构的碳元素以高科技手段附于表壳之上,呈现鲜有的丝滑质感。

技术特质――双碳即类钻碳加上碳原子。汽车业对类钻碳赞誉颇高。人造非晶碳的原子结构介于石墨与钻石之间,用它来做涂层比不锈钢表壳硬5倍,则会拥有极高的抗腐蚀、抵御强烈机械。性撞击及温差的特性。双层碳涂层当然比市面腕表品牌普遍采用的类钻碳技术更加昂贵。

珐琅彩绘艺术

梵克雅宝

艺术看点一将珐琅这种艳丽的颜料以传统的彩绘形式呈现在以毫米为单位的手表表盘之上。这种技术因为极致而挑剔到极点,每件作品都是绝世孤品。

技术特性一珐琅彩绘让“风景如画”这个词在手表的面盘做到了极致。从震撼人心的峡谷到壮观的瀑布:由隐秘洞穴至崇山峻岭,大自然的刹那美自然流淌于时间的指针之下。能拥有精湛“珐琅彩绘”技艺的大师已并不多见,大多商家都选择放弃将这个手工艺术的传统延续下去。

悬浮艺术

万国

艺术看点一酒桶形悬浮卡圈,以悬空的形式嵌于表盘与表镜之间,仿佛就如进入潘多拉星球的悬浮山。错落的空间,让时间多了很多神秘面,惹人好奇。

技术特质一这款手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本年度最具超前意识的时间作品。因为看到它表面的酒桶形悬浮卡圈,就不得不让你的脑海里浮现出《阿凡达》那部3D电影里潘多拉星球的悬浮山。悬浮的艺术效果全部来源于万国自制的悬浮卡圈,独特的嵌合处理让悬浮视觉呈现最大程度的空间落差感。

当然,除了设计上的敏感让人欣喜之外。材质上强强联合的决策依旧不属其他品牌。钛金和陶瓷这两种材质的结合,不但极其坚韧,防划伤,而且还具有令人愉悦的丝绸触觉。还能让人挑剔什么呢?难怪万国说这款表是高科技术(合成材质)与典雅美学(悬浮艺术)的精妙融合。

齿纹艺术

罗杰杜彼

艺术看点一很少有人见过手表机芯内部齿轮的样子,于是罗杰杜彼将表壳边缘切割成了如齿轮一般的齿纹形,呈现在你可以随时触到的位置。

技术特质一罗杰杜彼的思维总是很特别,它的所有作品都与计时无关。除了挑战技术极限,就是颠覆艺术观念。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纯为梦想而非为利益而存在的一个品牌。2010年的罗杰杜彼低调得很。齿纹概念只是它耍酷的一个小动作而已。它最热衷的还是极限技术挑战,比如陀飞轮如何更完美。这次它只是稍微调整了它独有的双陀飞轮的框架,让陀飞轮再次无限接近完美,即双陀飞轮灵神合一,运作分秒不差。“分秒不差”在机械腕表中负责任地说几乎不存在,也从未有谁敢将这四个字放出来。但是罗杰杜彼又一次挑战成功!

复刻艺术

宝齐莱

艺术看点 将昔日的经典复制,就是复刻的本意。

技术特质一一身为瑞士中部唯一的制表业者,也是目前瑞士鲜有的百年家族经营品牌。宝齐莱秉持传统制表的优良传统,以专业时计的制造能力与巧夺天工的珠宝镶嵌工艺,无论细致的设计、还是上乘材料的挑选、甚至永远坚持人手镶嵌每一颗顶级美钻,深深透露着宝齐莱对珠宝以及腕表的热诚和超卓的工艺,得到全球市场与国际间的肯定。玫瑰金外壳、散发浓重复古味道的刻度和指针,又让这一枚精密小仪器透露出无限的优雅庄重。

双翼艺术

积家

第8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我所于1996年开始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1998年得到中科院院长基金的特别支持,之后又参与了国家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碳纳米管和其它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到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成果,如开创了碳纳米管沸腾床和移动床催化裂解制备技术,为大规模制备碳纳米管探出了新路子;探索了碳纳米管用作催化剂载体、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的可能性;首次提出将碳纳米管用作微波吸收剂,并发现了碳纳米管的宽带微波吸收特性;在制备设计尺寸的碳纳米管方面也有了积极进展。 一、 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

碳纳米管要实现工业应用,首先必须解决碳纳米管的低成本大量制备问题。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发现以来,其制备工艺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有三种主要的制备方法,即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和固定床催化裂解法。电弧放电法和激光烧蚀法制得的产物中,碳纳米管均与其他形态的碳产物共存,分离纯化困难,收率较低,且难以规模化。第三种固定床催化裂解法由天然气制备碳纳米管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纳米管规模易控制、长度大、收率较高等优点,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该方法中催化剂只能以薄层的形式展开,才会有好的效果,否则催化剂的利用率就低,因而产量难以提高。

沸腾床催化裂解反应工艺气固接触良好,适合处理大量固体颗粒催化剂,用沸腾床催化裂解法代替固体床催化裂解法可大幅度提高碳纳米管的制备量。

在沸腾床催化裂解反应器中,原料气体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气体分布板,将气体分布板上活化了的催化剂“吹”成“沸腾”状态。催化剂颗粒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催化剂颗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固定床中催化剂颗粒之间的距离大得多,催化剂表面上易生长出直的碳纳米管,又因催化剂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碳纳米管容易从催化剂表面脱出。这两种作用的结果保证了直而开口率高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同时沸腾床中催化剂的量可以大量增加,原料气体仍能与催化剂表面充分接触,保证了催化剂的高利用率。

尽管沸腾床催化裂解法在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上有了较大突破,但与碳纳米管所有的现有制备方法一样,只能间歇操作,不利于低成本大批量碳纳米管的制备。

要实现碳纳米管的大批量制备,必须首先解决催化剂连续投放问题和催化剂与产物及时导出的问题。这们的研究表明,通过特殊的反应装置和工艺可以实现碳纳米管的连续制备,从而达到低成本大批量制备碳纳米管的目的。

连续制备碳纳米管是通过如下过程实现的:在封闭的移动床催化裂解反应器中,经过还原处理的纳米级催化剂通过喷嘴连续均匀地布洒到移动床上,移动床以一定的速度移动。催化剂在恒温区的停留时间可通过控制移动床的运动速度加以调节。原料气的流动方向可与床层的运动方向一致也可相反。原料气在催化剂表面裂解生成碳纳米管。当催化剂在移动床上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催化剂连同在其上生成的碳纳米管从移动床上脱出进入收集器,反应尾气通过排气口排出。

采用移动床催化裂解反应器可实现设计尺寸碳纳米管的连续制造,可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为碳纳米管的工业应用提供保证。

二、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

1.碳纳米管作为微波吸收剂的研究

由于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质,碳纳米管(cnts)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微波吸收性能,它同时还具有重量轻、导电性可调变、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有前途的理想微波吸收剂,有可能用于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或暗室吸波材料。

2.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比率大(约占总原子数的50%),使体系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明显改变,表现出特殊的电子效应和表面效应。如气体通过碳纳米管的扩散速度为通过常规催化剂颗粒的上千倍,担载催化剂后极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碳纳米管作为纳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其特殊的结构和表面特性、优异的储氢能力和金属及半导体导电性,使其在加氢、脱氢和择型催化等反应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碳纳米管一旦在催化上获得应用,可望极大提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碳纳米管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

(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nts的层间距为0.34nm,略大于石墨的层间距0.335nm,这有利于li+离子的嵌入与迁出,它特殊的圆筒状构型不仅可使li+从外壁和内壁两方面嵌入,又可防止因溶剂化li+离子嵌入引起的石墨层剥离而造成负极材料的损坏。cnts掺杂石墨时可提高石墨负极的导电性,消除极化。实验表明,用cnts作为添加剂或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均可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嵌li+容量和稳定性。

(2)电双层电容极材料。电双层电也是一种能量存储装置。除容量较小(一般为二次镍镉电池的1%)外,电双层电容的其它综合性能比二次电池要好得多,如可大电流充放电,几乎没有充放电过电压,循环寿命可达上万次,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电双层电容在声频一视频设备、调谐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及各种家用电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要求材料结晶度高,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微孔大小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目前一般用多孔炭作电极材料,不但微孔分布宽(对存储能量有贡献的孔不到30%),而且结晶度低,导电性差,导致容量小。没有合适的材料是限制电双层电容在更广阔范围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美国hyperion催化国际有限公司报道,以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管外径约8nm)为电极材料,以38wt%h2so4为电解液,可获得大于113f/g的电容量,比目前多孔炭电容量高出2倍多。我们以外径30nm的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以pvdf为粘结剂,以1mn(c2h5)4bf4/pc为电解液构成电双层电容,测得碳纳米管电极电容量为89f/g。

目前以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的电双层电容,其重量比功率已超过8kw/kg,使其有可能作为电动汽车的启动电源使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批量制备方面,进一步完善移动床催化裂解工艺、优化沸腾床催化裂解工艺,确定制造指定规格(管径大小、管的长短和螺旋性等)碳纳米管的催化剂组成与工艺条件,用沸腾床或移动床合成出公斤级设计尺寸的碳纳米管,进行制备碳纳米管扩大试验工艺流程的概念设计。

在应用研究方面,集中力量研究cnts的电磁波吸收特性、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及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特性。在作为微波吸收剂方面,重点研究碳纳米管的微观尺寸、形状以及表面状态与微波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制备具有实用价值的碳纳米管微波吸收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碳纳米管中引入量对其作为微波吸收剂性能的影响,为碳纳米管微波吸收剂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第9篇:双碳工作总结范文

1、低碳校园意识

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生对低碳校园的认识、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1)低碳校园认识方面。从调查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校园构建的认识方面,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从未听说”这一比例中,老师占到了总数的23.81%,而学生则占其统计总数中的12.97%,有48.11%的同学了解低碳校园的含义和内容,也超出了老师的47.62%这一比例。(2)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从统计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碳校园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这一比重占其总数的88.11%,而认为和自身无关的仅仅为2.16%。这说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校园建设重视较高,也表明绝大数大学生至少对于低碳生活的意愿还是较高的。由此可见,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可行的。(3)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由图4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被访问者中,有79.5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其他”这一选项,并有64.90%的同学认为仅仅依靠大学生是无法构建低碳校园的。这表明在培养建设低碳校园意识的阻力中,学校等外在因素并不是主导原因,生活习惯在培养低碳意识中也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构建低碳校园的愿景较高,但却意识淡薄,更多的大学生可能会希望通过学校自身或社会上的力量来构建低碳校园。

2、低碳校园行动

下面主要从网购情况、大学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大学中纸张的使用情况、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校园低碳建设分析。(1)网购情况。网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网购具有高效与节能的好处,网上价格透明,高效便捷,在实现无纸化购物的同时,碳的排放与消耗几乎为零,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网购方面,老师并不是主力军,但是每月几乎都会网购,且网购次数为1—2次居多,占半数以上;在学生中,平均每月不从事网购的比例为39.67%,且每月网购次数为1—2次的比例为45.11%,所占的比重最高,而每月平均网购3次以上则占很小一部分。(2)大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从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大部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方面,通过调研可知,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不存在无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较好。(3)纸张使用情况。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木材,每5000张A4纸就等于1立方米木材,我们每造一吨纸就要砍伐大约14棵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节约纸张就是低碳环保、低碳校园生活。因此,在纸张使用上,需要考量师生们的用纸情况。在纸张使用方面,可以细分为纸张打印情况、废用纸张的处理方式、课本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一,纸张打印情况。在纸张的使用上,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图8、图9)可知,老师更倾向于使用双面打印,比率达到了66.67%,远超半数,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单面打印,单面打印与双面打印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单面打印可能是由于在打印上单面与双面打印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同学认为单面打印之后的纸张还可以当做演草纸,否则直接用完扔掉会更加浪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单面打印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有些老师和同学则认为双面打印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更好,而且双面打印看起来更加方便。从打印社的角度来看,其默认的打印方式也为单面打印,这样也会赚取更多的利润。第二,废用纸张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在废用纸张的处理上,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废用纸张保留着并且不去理会,所占比例为33.51%,没有对废用纸张作出一个良好的使用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将废用纸张直接丢弃而不理会。而最佳的低碳方式,就是将废用纸张交给回收人员进行回收,这部分学生只占总数的22.16%。第三,课本的使用情况。如图11所示,在课本的使用方面,有占总数45.4%的同学倾向于将课本借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所占的比重最高,做到了课本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有占总数比例40.50%的同学会将使用过的课本卖给回收站,这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方式。在出售二手课本的同学中,大多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第四,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在校园生活中,约有75.7%的同学会注意在离开教室时关灯,也会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不会注意,在自习室的利用情况上,大多数的教室都会空出很多座位。

二、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

1、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建设低碳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计划得到来自文化界、演艺界的支持和推动,举办“低碳”艺术表演团进驻校园公益演出,为校园带来原创环保舞台剧等节目,演出和环保信息地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触动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宣传青海省及青海高校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关心资源节约,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2、倡导低碳的校园“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主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可以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可以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低碳校园建设。在“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在通过对青海高校的问卷调查可知,4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内有良好的捐赠渠道来进行旧物捐赠。此外,还应提倡军训服装循环利用,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频繁购买衣物。在“食”方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按量购饭制,杜绝浪费、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行”方面: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多余的出行。低碳校园建设有时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