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双碳的基本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碳的基本内涵

第1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rgues carbon tariffs on China's trade influence from our carbon emissions perspective . Firstis aboutour trade and CO2 emissions status,following is calculating thecarbon emissions from import and export tradeconnotation. The results show, our country has been a net exporter of CO2 during the past 11 years. As the world's workshop, we haveprovid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fallout of emitting much carbon that shouldn't be generated in our own country. But imported country requirescarbon tariffs, which undoubtedly increase thedouble pressure of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export trade.

关键字:碳关税,出口,CO2净排放,双重压力

Key word: carbon tariffs and export, CO2 net emissions, double pressure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联合相继制定了具体的减排规定,如《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议定书》等。但上述国际协定不具有强制效力,以致有些国家积极地承担了减排义务,有些国家拒绝接受这项义务。为了防止自己的减排义务较重而使国内商品的竞争力减弱,一些国家提倡采取边境税收调节,包括对进口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对出口的低碳产品进行补贴以保持国际竞争力。

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产品出口将会遭受更加苛刻的“绿色壁垒”。

1我国贸易与CO2排放现状

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进出口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7.66亿美元猛增至2009年的22072亿美元,增长了356%,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304.26亿美元剧增至2009年的1961亿美元,增长了645%[1]。由于出口贸易承载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全球变暖。2007年,我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2.84亿吨,而美国为60.07亿吨,中国由世界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1%。

分析其主要原因,我国是出口拉动型的发展中国家;此外,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可以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属于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根据王正鹏等[2]的研究结果:2006年,中国出口承载能源的排放约为20.9 亿吨CO2,进口承载能源的排放约为6.5亿吨CO2,净出口承载能源的排放超过14亿吨。事实上, 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越来越向服务业转移并且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多, 他们正将自身的能耗和CO2排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大量关于贸易和环境的文献[3-5]有一个共同的结论:较发达国家将自身相当数量的环境负担转移给了收入较低的国家。

2历史累计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

从1902年至2007年,世界累计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约为4780亿吨,其中美国1020亿吨,占世界累计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21.3%,中国仅占8.8%(见图1)。可见,美国历史累计的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中国。现在提出向新兴经济体征收碳关税的国家,他们的碳排放已经不再是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但是全球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排放的CO2累计的结果。他们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减少了本国的CO2排放。再通过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对出口国进行再次“剥削”。

图11902-2007年世界、中国、美国、日本累计碳排放总量(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3.贸易商品承载的CO2净排放量

贸易商品在国内通过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后承载着部分二氧化碳出口到国外,由于商品是由进口国使用,所以这部分二氧化碳理应算作进口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实际上是由出口国来承担的。这对我国的影响巨大。所以下面就计算一下进口国通过从我国进口商品避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与经济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燃烧,其总量的基本估算方法是,按化石能源的种类分别以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乘以其消费量,然后加总。由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不同,排放总量不能反映排放的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因此通常考虑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但是由于获得不同贸易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数据难度极大且尚无系统研究,因此在估算我国历年贸易出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我们只能利用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简要的分析。

根据碳排放强度的定义,贸易商品承载的CO2净排放量可以表示为

(2)

其中K为出口商品种类数, 和 分别为第k种商品的出口额和其承载的CO2排放强度(称为内涵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品价值承载的排放量);P为进口商品来源地个数,Ki是第i个来源地进口商品种类数, 和 分别是该来源地第k种商品的进口额及其CO2排放强度。

考虑到商品内涵排放强度计算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对我国出口商品内涵排放强度的估算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6-7]。本文假设我国所有出口商品的内涵排放强度等于我国总产出的平均内涵排放强度。对进口商品也做相同的假设,即各进口国所有进口商品内涵排放强度等于其平均内涵排放强度。于是贸易商品承载的CO2净排放量可以简略表示为

(3)

其中 为我国的出口总额, 为我国的平均排放强度; 为第 个进口地的进口额, 为 国家的平均碳排放强度; 和 分别为我国出口和进口商品承载的CO2排放量。

本文只讨论1997至2007年中国通过进出口贸易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承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997年至2007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自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最终我们得到1997年至2007年我国贸易进出口中内涵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见下表)。

表11997-2007年中国贸易内涵CO2净排放量

年份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 出口内涵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进口内涵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净出口排放

(百万吨) 占总量的百分比

1997 3290.0** 502.7 133.8 368.9 11.21%

1998 3110.0** 451.2 131.2 320.0 10.29%

1999 3250.0** 432.7 154.5 278.2 8.56%

2000 3093.2* 503.8 214.9 288.9 9.34%

2001 3420.0** 517.6 226.4 291.3 8.52%

2002 3620.0** 677.5 275.3 402.1 11.11%

2003 4250.0** 973.8 392.0 581.7 13.69%

2004 4697.6* 1497.9 560.5 937.4 19.95%

2005 5167.8* 1887.3 641.9 1245.4 24.10%

2006 5720.7* 2268.0 753.4 1514.6 26.48%

2007 6083.0* 2704.7 867.2 1837.5 30.21%

注:*来源于国际能源机构(IEA),**来源于世界银行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来源不同,计算得到的净排放占排放总量的百分比难免会有一些出入。特别是2004年到2007年的碳排放比例较大,不排除国际能源机构中的数据比世界银行的数据偏大的原因,但在数据缺乏和误差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忽略数据来源不同的影响。

由表中数据可见,十年来,中国贸易内涵CO2净排放平均值为15.77%,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内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占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的比重也已超过30%。我国实际上已经替其他国家背负了巨大的碳排放量。如果由进口国征收碳关税,无疑是对出口国的二次“剥削”。

4.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出台的真正目的是一种贸易保护政策,是一些国家建起的“绿色壁垒”。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使用,将给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1) 出口额将大幅缩减。中国的贸易出口中大部分为高能耗产品,而这恰恰是“碳关税”征收的对象。钢铁、机电、水泥等高耗能产品将会无一幸免。

2) 相关产业产能将降低。国内出口型企业产品销量会大幅下降。如果转为内销,国内需求市场的不足,将会导致大批企业倒闭,相关联的产业也会因此受到冲击。

3) 失业率增加。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出口缩减,国内需求市场低迷,失业率定会增加,也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5.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措施

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壁垒。国家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转化,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此外,我国应该把握住国内需求,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增长这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减少外部风险的放大性效应。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王正鹏,李 莹,李德贵.进出口贸易对中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J],研究与探讨,2008,30(3).

[3] Shui B , Harriss R C.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 [J ] . Energy Policy , 2006 , 34 :4063

[4] Tolmasquim M T , Machado G.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 rade of Brazil [ J ]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 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3 (8) : 139

[5] Mongelli I, Tassielli G, Notarnicola B. Global warning agree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ergy/carbon embodiments: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to the Italian case [J]. Energy Policy,2006, 35 (1): 88-100.

第2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摘要 欧、美等经济体意图通过实施单边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这一措施一旦实施,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三种税率情景下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和分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若按照出口产品内涵排放量征收,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提高3%-6.3%,若按产品直接排放计算,则提高0.8%-1.7%。2007年,前者征收的碳税总额约为426亿-730亿美元,是后者总税额的4倍。若按照产品内涵排放量征收,受影响较大的部门为纺织业等非传统高耗能行业,应鼓励其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减少其内涵排放总量。考虑数据收集的复杂性,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征税则更具操作性,结果表明,受影响最大的五个部门为其他化学原料、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纺织业,大多为高耗能行业,因此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也是我国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 边界碳调节;投入产出方法;国际贸易;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F810.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5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1

2009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机构先后了主题为发展、贸易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报告[1-3],不难看出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挂钩已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欧、美等经济体为补充其国内已经或即将实施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及措施,提出了实施单边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意图通过该措施弥补减排政策对其国内产业竞争力造成的潜在不利影响,避免产生“碳泄漏”的风险。但是一方面,是否存在“碳泄漏”尚未得到普遍研究结论的证实;另一方面,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边界碳调节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以及该措施在政策有效性、行政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4-8],尚难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措施一旦实施,将对国际贸易格局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和深入分析。本文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定量地分析了若实施边界碳调节单边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

1 边界碳调节的概念

2003年,英国学者首次提出采取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以使国内企业竞争力免受实施减排政策带来的损失。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该措施又重新浮出水面。欧盟一直以来力推实施边界碳调节或征收碳关税。其中,核能大国法国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都较为支持边界碳调节措施。而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出口大国德国,对该措施持否定态度,认为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哥本哈根大会后,欧盟主要智囊机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能源气候项目专家表示,如果启动碳关税,可以帮助欧盟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获得主导地位。此外,美国也是积极推行边界碳调节的发达国家之一,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对来自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家的进口产品,美将征收碳关税,这将有利于保护美国制造业。同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拟于2020 年开始实施边界税调节(Border Tax Adjustments)措施,要求相关的能源密集型、贸易竞争型产品购买排放许可。该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边界碳调节。

尽管欧盟、美国等经济体提出的碳关税或非关税性质的边界税调节、边界碳调节等贸易措施说法不一,但实质上却是异曲同工。本文以被提及较多的边界碳调节为例作以分析。

边界碳调节是一种国内政策,通过实施该措施可以实现各国的税收中性。实施边界碳调节可以通过对来自未承担量化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加征碳税,使税收标准达到与本国产品同样的水平,同时,允许对国内生产的出口产品进行相应的税收返还,以保证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种实施方式是要求某国的产品进口商或国外出口商基于同一产品在该国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国际碳市场或区域性碳市场购买相应的碳排放信用,使其等量于本国的生产商。

2 模型方法与数据

2.1 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目前,由于数据和计算方法等原因,讨论边界碳调节问题的相关文献以定性分析为主。由于边界碳调节措施直接针对进口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排放或内涵排放,近年来,就核算双边及多边贸易的内涵排放、研究贸易对能源环境的影响[9-10]、分析《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泄漏”、转移排放[11-15]等问题的文献普遍采用了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本文通过建立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基于直接排放和内涵排放定量分析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也对重点行业/部门进行了比较分析。产品的直接排放是指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场所内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及生产产品(或服务)需要购买的二次电力带来的排放;而内涵排放则指产品在原材料生产、生产、加工、制造及运输的各个环节中,即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内导致的排放总和。

首先,计算出口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排放及内涵排放。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出口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3.1%。又因加工贸易其两头在外的特殊性,即在我国国内只进行简单装配、加工过程,因此本文在计算出口产品排放时特殊考虑出口加工贸易产品,只计算其在国内生产导致的直接排放。令我国出口向量EX=EX′+EX″,其中,EX′为出口非加工贸易向量,EX″为出口加工贸易向量。令ai j、bi j分别为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及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中的元素,且有

A′=(I-Λ)A,B′=(I-(I-Λ)A)-1-I,

其中,矩阵I-Λ为国产化矩阵,Λ是进口系数矩阵。假定部门i对部门j的投入中进口中间投入的比例相同,则Λ为一个对角矩阵,反映了部门i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该数据无法直接得到,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中常用的简化方法,Λ矩阵的每一个分量

ηi=IMi/(Xi+IMi-EXi)

Xi和IMi分别为部门i的总产出和进口向量,则A′、B′分别为扣除进口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Tembex的计算公式为:

Tembex=λ∑npn(∑jb′i jEX′j+∑ja′i j EX″j+∑ja′isa′sj EX″j)其中:n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等一次能源;s为二次能源(电力、热力等,这里为了简化处理,只考虑电力消耗);λ为能源消耗导致的CO2排放系数,本文取我国2007年能源消耗CO2排放系数2.3 t CO2/tce;pn为一次能源n的实物产值比(万tce/万元);

此外,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只考虑其中的CO2排放。同理,我国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Tdirex的计算公式为:Tdirex=λ∑npn(∑ja′i j EX′j+∑ja′i j EX″j+∑ja′isa′sj EX″j)其次,分别计算针对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时对我国出口贸易整体以及各部门的影响。由于目前尚没有全球统一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世界各地先后建立了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其中欧盟的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全球碳市场的引领者,自其运行以来,其碳排放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据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EU-ETS的平均历史碳价格作为依据,同时参考北欧挪威的碳税水平,将上述三种二氧化碳价格35S/t CO2,50S/t CO2,60S/t CO2分别作为边境碳调节的低、中、高三种假设情景方案,分别计算不同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或服务)的整体以及部门影响。

2.2 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2009年底公布的《2007年中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产品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而出口产品贸易向量来自2007、2008年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同时又考虑到投入产出表、海关统计年鉴的部门划分不同,为了便于计算,依照《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附录四 “海关统计商品分类与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对照表”,将年鉴出口货物数据及投入产出表数据统一归类为135个部门。

对于出口加工贸易及非加工贸易产品(或服务),本文利用2007、2008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出口加工贸易数据,通过对其进行部门归类后再直接应用。

周玲玲等:实施边界碳调节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此外,由于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价值型表,计算排放时需要将价值量转换成一次能源的实物量,文中引入实物产值比,即一次能源的年实物产量与年产值的比值,年产值量采用投入产出表中一次能源行业产值,而实物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各一次能源的总产量。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考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部门以及电力部门中的水电、风电和核电部分。通过利用各一次能源行业的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对2007年数据进行调整,得到2008年的实物产值比,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表1 我国2007,2008年一次能源的

实物产值比(万吨标煤/万元)

Tab1 Conversion coefficient from money value to

physical quantity of primary energy sectors of China in 2007 and 2008(104tce/104yuan)

项目Item年份 Year20072008原煤0.001 8700.001 453原油和天然气0.000 3750.000 307水电、风电等一次电力0.000 0610.000 060

3 计算结果

3.1 边界碳调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

计算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分别为12.16亿t CO2、12.20亿t CO2,约占当年我国排放总量的20%。而两个年份出口产品的直接排放量相当,约为3.32亿t CO2,约占当年全国总排放的5%。在以上三种税率假设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上,高、中、低三种税率情景对于我国的出口均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随着税率的增加,影响随之增大。其中基于产品内涵排放量计算,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将提高3%-6.3%,如按产品直接排放计算则提高0.8%-1.7%。在三种情景下,2007年基于产品内涵排放征收的碳税总额约为426-730亿美元,是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征收碳税总额的4倍,如图1所示。

表2 三种情景下实施边界碳调节提高的总体关税水平(%)

Tab2 Effects of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on export tariff in three scenarios(%)

年份Year按内涵排放计算

Based on embodied emission按直接排放计算

Based on direct emission2007200820072008低税率情景3.642.990.990.81中税率情景5.204.271.421.16高税率情景6.255.131.701.393.2 基于产品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工业以及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对外出口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排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一方面随着引进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内

图1 2007年按内涵排放计算不同情景下对

我国出口的影响

Fig.1 Effects on export in three scenarios based on

embodied emissions in 2007

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出口产业结构和贸易形式的不同,在各个部门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响。若按照前面低方案情景即35S/tCO2实施边界碳调节,则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纺织业、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运输仓储业及金属制品业等部门由于其出口产品内涵排放总量较大,因此受边界碳调节措施影响较大。图2按照部门出口产品额排放强度的递减顺序,给出了前 25个部门的累计排放情况。这25个部门的累积产品出口额约占2007年出口总额的34%,但其累积的产品内涵排放量却占到出口产品排放总量的70%。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矩形面积就表示该部门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量。纺织业面积仅小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虽然不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但由于其出口额较大,导致其内涵排放量高,受到碳税影响较大。类似的,运输仓储业等由于其出口额较大,导致其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量高,并不是因其排放强度高,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边界碳调节贸易措施影响我国的十大主要出口部门中,大部分部门并不是传统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部门对于拉动经济的正面作用比其内涵排放的负面作用更大,不需要对其进行政策上的过多干预和限制,而是应该鼓励这些产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通过进一步减低排放强度来降低其内涵排放总量,借此降低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鉴于这些行业出口产品的较高内涵排放量,采取相应的能效措施的效果比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效果会更好。

3.3 基于产品直接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的部门影响

由于计算内涵排放需要收集和计算产品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全部上下游产品(或服务)的排放,目前的数据手段和方法存在较大障碍,若计算出口产品的直接能源消耗和相应导致的排放量,结果如图3所示。与图2类似,按照部门出口产品额的排放强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到2007

图2 2007年我国前25个部门内涵排放累计图

Fig.2 Top 25 sectors accumulative embodied

emissions in 2007

年直接排放总量排名前25个部门排放累计图,这25个部门的累计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22%,但其累计的直接排放量却占整个排放总量的76%,而且其矩形面积越大,受到的碳税影响也越大。其中排在前5位的部门分别是:其他化学原料、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纺织业,这些部门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其场内的直

图3 2007年我国前25个部门直接排放累计图

Fig.3 Top 25 sectors accumulative direct

emissions in 2007

注:纺织业在该图中没有显示的原因是其单位出口额的排放量较低

接消耗还包括电力消耗,而且均占较高比重,因此大部分为传统的高耗能部门。

若将上述结果按照内涵排放及直接排放的部门排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产业链较长的部门如果按照内涵排放计算,受到的冲击较大,如纺织业;但另一方面,尽管纺织业的出口额比重较高,但由于其大部分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因此其直接排放的排序却不高。

表3 2007年各部门排放总量排序表

Tab3 Sectors tariff level orders based on emissions in 2007

行业名称

Sectors基于内涵排放排序

Order based on embodied emissions基于直接排放排序

Order based on direct emissions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纺织业25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1运输仓储业427金属制品业59其他服务业626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7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14炼焦业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1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117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13批发和零售业1332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1512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19工艺美术品及其他制造业1720汽车制造业1835电子计算机制造业1925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207将以上25个部门按照各个部门征收碳税税额与本部门出口额的比值进行排序,结果见图4 。由于纺织业的出口额比较大,这样尽管其边境碳调整的税额较大,但是相比其总出口额来说,比重约为4.5%,并不是很高,而影响较高的还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炼焦业、电力、石油及核燃料加工、肥料制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所占比重均超过

图4 2007年碳价为35S/t-CO2时各部门的关税水平

Fig.4 Sector tariff level in the scenario of 35S/t CO2 in 2007

出口额的10%,尤其是炼焦业影响的比重高达48%。炼焦业中对煤资 源消耗最大,近年来“土炼焦”在很多地方有死灰复燃之势,根本原因就在于近年来世界钢铁业对焦炭行业的巨大需求导致的炼焦行业高额的利润,这种需求不仅来自于国内,还来自于欧盟等发达国家。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焦炭出口的措施以抑制炼焦业的过快发展。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边境碳调节是依据目的地原则调解国际产品关税的一种机制,它并不着眼于影响国外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不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扭曲作用,使得它更不容易被认为是贸易保护措施。当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国家特别是欧盟,对于其工业品进口及竞争力的担忧比较强烈,而且经济强国和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却没有承担量化的减排义务,导致新的投资会偏向美国,削弱欧盟企业的竞争力,使得遏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举步艰难,迫切需要采取一定的调解措施来解决该问题,而当前热烈讨论的边境碳调节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措施之一。

(2)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较大,基于内涵排放实施边界碳调节措施在总体上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水平提高1%-6%,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应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内涵能源及内涵排放问题。同时如果单边边界碳调节措施的适用范围涵盖基础原材料以及制成品,那么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量之大足以使政策执行者望而却步。因为各种原材料有可能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厂商,相关能耗以及排放数据能否被收集也是需要提醒政策设计者不容忽视的。

(3) 对国内各个出口部门来说,若基于直接排放进行碳调节,应侧重对我国传统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加强节能控制,对高污染行业严格限制出口,从而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总排放;若基于内涵排放碳调节时,应重点鼓励纺织业等我国大宗出口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行业技术附加值,通过降低单位出口额排放的方式来降低产品内涵总排放,此时采取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比对高耗能产业的限制效果更大。

(4) 认真研究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在获取国外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利用驻外经商参赞处等机构及时收集国外环境技术壁垒信息。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5) 如果考虑来自未承担减排义务国家的内涵能源/排放的贸易进行限制,则必须在未来气候制度中进行重新的界定,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但是当前的谈判并未将其列为议题,一旦单边贸易壁垒/措施实行,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遭受损失,相当于间接地参加了量化的减排,我国在坚决反对并努力寻求在WTO和气候变化公约下解决发达国家这种单边贸易措施的同时,也要考虑国内采取征收碳税的可能性,以降低国际边界碳调节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需要在新的理念和原则上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寻求公正的全球解决方案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R]. Switzerland, 2009.

[2]United Nations.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 New York and Geneva, 2009.

[3]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0[R]. Washington D C, 2009.

[4]Aaron Cosbey.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OL]. [2010-02-15].

Influences of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on China's Foreign Trade

ZHOU Lingling GU Alun TENG Fei HE Jiankun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3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低碳经济及其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影响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化和绿色贸易的推行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低碳经济催生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推行各种碳壁垒,如碳关税壁垒、碳标签壁垒、碳排放技术壁垒和低碳政府补贴等。

低碳经济增加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出口企业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工艺转型,革新落后生产设备和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因而我国出口企业必定要付出低碳转型成本。

低碳经济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符合低碳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低碳产品的出口将会增加,而高碳产品将会因为高碳排放量、高环境污染而为各种碳壁垒所阻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规避发达国家设置的严苛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我国商品内销增加或者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

“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

1、内耗过大并且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严重。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3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 年的34.8亿吨标准煤。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对资源、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制成品占的出口比重过大,加剧了国内经济利益与资源环境的冲突。

2、现有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主要出口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进口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或能源资源,该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环境和能源压力,成中国内涵能源的逆差。

3、管理落后,企业竞争力弱。“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以及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对外投资的随意性很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了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贸易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发展,可持续贸易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化合理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维持贸易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对外贸易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代际公平是指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牺牲他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第三,贸易发展的共同性。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认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达国家应相应地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义务。

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的可持续贸易战略选择

加快能源利用和消费结构调整

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清洁利用技术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低碳化改造,调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优化对外贸易整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减少“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加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研发高、精、尖类产品,规避在低端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落实科技兴贸战略,采用低碳技术,对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

第4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目前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方案各具特色,深圳首家明确允许个人投资者参与碳交易,上海率先出台碳排放核算指南,采用“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测算配额,北京首先了场外交易细则。场外交易是北京碳交易市场的一大特色。为了规范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行为,维护交易市场秩序,制定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细则规定,关联交易、超过一万吨的大宗交易和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需采用场外交易方式。交易参与方通过协议交易,并需在交易协议生效后办理碳排放配额交割与资金结算手续。

1.1纳入的行业将部分非工业部门纳入交易体系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化、工业化较发达地区开展碳交易的做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优化,高能耗产业的逐渐退出,传统行业的地位随之被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代替。北京第三产业在繁荣首都经济、扩大国际交往、服务市民工作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贡献率达80%,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产比重大于70%,工业部门与非工业部门同时纳入到试点范围。纳入的行业包括汽车、公共建筑等行业。

1.2核算边界和核算方法学边界内排放源产生的所有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固定源燃烧、移动源燃烧、过程排放和逸散排放。在北京市2013—2015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期间,参与北京市CO2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企业只核算其北京市行政辖区内固定排放设施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的CO2直接排放,以及北京市行政辖区内固定设施电力消耗隐含的电力生产时的CO2排放。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的企业CO2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物料平衡计算的方法学和基于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企业可自愿采用实时监测办法测量其CO2排放,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不能高于采用基于物料平衡或基于排放因子的方法学的计算结果。

2北京市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既然是试点,“试”是关键,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案,不断积累,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北京试点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活跃的市场机制为手段促进北京形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市场规范”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实现“十二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下降18%的目标。

2.1北京市碳交易试点工作进展2011年10月,北京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市,继深圳、上海之后,北京成为我国第三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省市。开市首日,总成交量达4.08万吨,成交额204.1万元。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不仅标志着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实际行动表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2.2北京市碳排放权线上交易情况自开市至2014年4月底,北京市碳排放权线上交易共产生77笔,成交量共计59950吨,成交额共计约3222420元,成交均价53.17元/吨。开市第一单线上公开交易成交量800吨。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北京碳市场首个场内卖家,在开市当天顺利出售了300吨配额,完成了北京市乃至全国高科技行业第一单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高科技行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留下闪光的一页[8]。截至2014年1月10日,全市近300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在这四个月期间,北京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交易规模涌现新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交易市场呈现增长态势,重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2.2.1交易规模稳步上升在起步阶段的2013年,成交量比较分散,除开市当天外,仅达成7笔交易,交易均量低于300吨/天。进入2014年,随着履约期的到来,交易呈现活跃态势。从2月25日起,北京碳市场线上公开交易量显著增长;4月18日,线上公开交易成交4000吨,排放权公开市以来单日最大成交,成交均价52.00元/吨,成交额208000元。自3月25日以来,北京碳市场已连续26个交易日有成交。期间,日均线上成交1048吨,均价54.98元/吨,最高价57.29元/吨。北京碳市场交易量价齐升,继续保持稳中增长态势。

2.2.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开市初期,控排企业不了解如何参与碳市场交易,企业对碳交易本身的认识程度和所掌握的知识有所缺乏,这直接影响企业快速做出决定,从而产生观望的态度。当前,碳排放权交易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参与碳排放交易已经成为企业必须去做的事情。一些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将面临碳排放的限制,这会让企业更加积极地研究交易规则。以市场机制使企业认识到,过度占用环境资源需要偿付代价,利用低碳技术等途径减少碳排放,则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碳结余获益。随着控排企业对碳交易制度和相关政策的了解逐渐加深,以及对交易流程及碳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理解政府推出碳市场的目的和意义。

3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等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3.1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北京市虽然率先迈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第一步,但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监管难题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的行业众多,规范碳交易试点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当前全球碳交易试点最成功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只是将能源供应(包括电力、供暖和蒸汽生产)、石油提炼、钢铁、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玻璃等)、纸浆和造纸五个行业涵盖在碳交易试验的第一阶段,放弃了将众多排放量大的其他行业涵盖在内,这样将有利于减小监管碳交易主体的难度。

第5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3月15日,重庆合川双槐电厂,连绵的春雨把几根竖立的金属管柱洗得锃亮。 喻江涛绕过这些管柱,来到旁边一个银色大罐子下边,双手缓慢地拧开一个管道阀门,伴随“咝咝”的声音,接口处饮料瓶大小的蓝色罐子越发沉甸了起来—“这里面装的就是捕捉到的二氧化碳。” 喻江涛是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环保”)双槐电厂“碳捕集”项目的负责人。在他头上,一个直径3米、长10米左右的银色大罐子里,储存着已经捕捉到的保存在-19℃左右的液态二氧化碳。 这些液态二氧化碳是通过一套在外界看来颇显神秘的装置,从电厂排放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再经浓缩提纯后储存在这里。这套装置号称“碳捕捉者”。 “电厂戴大口罩” 这个“碳捕捉者”为中电投远达环保自主研发,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CO2)捕集装置。 1月20日,它在合川双槐电厂正式投入运行。这个身高数十米的庞然大物,可以从电厂烟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变成液态,用于灭火、制冷、金属保护焊接、生产碳酸饮料等。 “它主要由烟气预处理系统、吸收、再生系统、压缩干燥系统、制冷液化系统等组成。”喻江涛介绍称,该装置对电厂锅炉排烟进行脱硝、除尘、脱硫等预处理,脱除烟气中对后续工艺有害的物质,然后在吸收塔内复合溶液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与烟气分离;其后在一定条件下于再生塔内将其生成物分解,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经过压缩、净化处理、液化,得到高纯度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这个脱碳装置就好比给燃煤电厂这个排放源戴上了一个大口罩,通过过滤把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干净气体排放出去,而把二氧化碳留下来集中处理。”远达环保总经理刘艺给碳捕集装置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通过这样的“捕捉”程序,可以获得纯度大于99.5%的二氧化碳,再经过精制,可产生达到食品级标准的、纯度为99.9%以上的二氧化碳液体。 燃煤电厂脱碳技术,被认为是在无法彻底改变能源应用结构的当前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一大有效手段。 2009年11月,我国对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调查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0.04%,而燃煤电厂所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10%—15%。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集中排放源。 事实上,为了“捕捉”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早在2006年,中电投集团就着手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团队涵盖热动力、化学分析、机械、电气、仪表等多个专业的30多名博士及高级工程师。 2007年初,中电投远大环保公司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开展实验研究,解决了烟气对吸附剂的损耗大、二氧化碳干燥再生能耗高等难题,“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捕集装置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刘艺说。 随后,中电投远达环保和合川发电公司合作,在双槐电厂建立燃煤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针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脱硫、脱硝等多个领域进行现有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研发。 双槐电厂碳捕集装置开建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6月完成施工设计,10月底完成施工安装,12月10日完成调试投入试运行。 “捕碳”经济账 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球有100多个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正在或即将运行。然而,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火电规模而言,国内目前的电厂碳捕集项目可谓是凤毛麟角。 既然技术上对二氧化碳的“逮捕”行动可以实现,那么能否尽快将碳捕集装置应用到更多的燃煤电厂?专家们对此表示,该项技术的经济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其投资成本和利润空间将是一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重庆合川双槐电厂的碳捕集装置总投资1235万元,采用远达环保研发团队的自有技术,全部设备均在国内采购,已大大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但对于电厂而言,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碳捕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各种消耗品价格也不便宜,主要消耗品有电、蒸汽

第6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关系

毋庸置疑,能源消费与贸易发展两个问题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情况来看,关于能源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研究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话题表现出与世界范围以及各国本身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特征,以下将循着这个线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综述。

一、 能源消费与对贸易发展的相互因果关系研究

国际上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这主要缘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各国的学者们在思考的范畴上开始关注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这一话题的研究的共性在于他们都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一国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在于采用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上不同、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以及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其他影响因素不同。其中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如Arye. L. Hillman与Clark. W. Bullard(1978)使用Leontief投入产出法,在H-O理论模型中把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ldemberg(1984)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认为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Owen(1982)对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以上两个文献都认为贸易与能源消费的规模及结构都有重要的关系,后者认为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大是造成这些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2005年以来呈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这与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引发的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客观问题是相联系的,学者们希望开始集中探讨中国国内面临的问题,代表性的文献中较早的有董斌昌等(2006)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对1978年~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朱启荣(2007)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指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既影响能源消费量,同时又受到其能源消费量的制约。张传国(2009)以及苏梽芳(2009)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同时,采用了更为深化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因果、动态以及定量关系分别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从出口贸易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波动将对能源消费产生持续较大的影响,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近期的研究如孙爱军和方先明(2010)为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应用改进的费德模型,将进出口、能耗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实证研究数据上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31个省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研究结论同样得出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高能耗、高对外依存度的特征,进出口贸易、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

二、 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何影响能源消费的研究

鉴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按照对外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模式,本文将学者们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概括为这样三个主要思路:

1. 对外贸易过程中“内涵能源”的消耗测算研究。国外较早的文献,如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1984年~1986年6大OECD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进口产品中的内涵能源,说明国内节能政策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因为进口产品在国内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有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双边贸易关系,如中美贸易(Shui & Harriss,2006;平新乔等,2006),日美贸易(Ackerman et al.,2007),日韩贸易(Rhee & Chung,2006)。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如陈迎、潘家华、谢来辉(2008)同样采用投入产出的能源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测算方法和模型的改进,加进进动中的中间产品的影响,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进行了全面的测算。从科学性角度而言,投入产出法的思路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学者们的分析也相当的全面和深入,但考虑到一个十分实际的难题就是中国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的滞后性,使用早期的数据会给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研究的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依据,把国内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加权得到“内涵能源”进出口比例,进而算出“内涵能源”进出口数量,该方法的局限于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曹俊文(2009)在总结和归纳了前人所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同时,提出了以《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工业细分行业数据为基础,根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ISIC)和协调编码(HS)对照表,计算各行业出口产品能源强度(即具体行业每单位产值能耗),进而测算各行业出口贸易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耗量。这一方法既克服了投入产出方法受时序数据限制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出口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费状况。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者把测算细化到工业部门,如兰宜生、宁学敏(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2005年我国22个贸易产业部门的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还是倾向于采用比较成熟的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并有尽量考虑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试图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2. 对外贸易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沈利生(2007)研究认为通过改变出口产品、进口产品的结构实现节能,无疑既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质量,又对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节能降耗起到促进作用,但他同时对中国近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出口产品结构和进口产品结构都在表现出趋于恶化的现象,最终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的研究观点。姚愉芳、齐舒畅和刘琪(2008)同样使用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进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消费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认为:若从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影响的角度分析,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大于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其差为2.97亿吨标煤,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贸易结构偏重,需要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来改善能源消耗状况的结论。

3. 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研究。思考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期的一些文献中,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对能源使用效率的研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屈小娥(2009)把对外贸易作为制度因素的变量加入模型,研究认为其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高大伟,周德群(2010)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杨迎春(2011)利用1995年~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改善中国整体能源效率,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改善能源效率起促进作用。进一步分区域进行研究得出,东、中、西部的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都对能源效率都有改善作用。

三、 能源政策如何影响对贸易发展的研究

1. 能源价格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的研究。能源价格政策对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中现存的文献相对比较少,Jo?o Ricardo和André Varella(2007)则从石油价格上涨与中国总出口额持续上升并存这个现象出发,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建立了一个包含劳动力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出口市场的开放性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最后得出技术进步是问题的根源。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的研究上,陈刚、余燕春(2008)从能源价格的角度出发,在定义能源约束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动态计量模型,并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分析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动态影响。胡宗义,蔡文彬和陈浩(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中国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导致出口下降。杨迎春、岳咬兴(2010)从国际国内能源价格上涨率差异差异的视角提出能源相对价格的概念,将其与技术进步和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国际国内能源相对价格变化是中国出口规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此结论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建议。

2. 能源补贴与税收机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国内能源补贴的研究非常有限,能源补贴机制与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研究的思路更是较少,一直都缺乏从出口能源补贴损失角度评价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绩效的研究。陈迎等(2008)用内涵能源测算方法对2002年中国能源补贴进行了检验,其研究针对中国所有行业的补贴总额,没有行业分布的测算数据。林伯强等(2009)计算中国能源补贴总量,用价差法测算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能源补贴载量。周勤,赵静和盛巧燕(2011)研究了中国能源补贴政策对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对出口产品能源补贴载量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经历了能源要素的政策性低价、价格粘性和权衡产品竞争力与贸易条件三个阶段,能源要素价值低估成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出口结构中多以高能耗产品为主,全部能源补贴中约有10%通过出口产品净补贴给国外消费者,呈现出巨大外贸顺差和严重生态逆差并存的悖论。Ravi、Hamid和Ralph(1998)的研究认为,用于国际贸易活动的交通运输是能源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国际贸易活动间接地成为环境污染源,而能源税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以比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加世界范围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对进口产品征收能源税对小国可能是最优的。张为付、潘颖(2007)从世界福利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能源税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影响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在征收能源税情况下世界出口国、进口国和能源国的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结果表明,在考虑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经济福利情况下,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优的能源税税率,按这一税率征收环境污染税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福利,也可改善因国际贸易而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姚东旭(2010)年的研究指出提高资源税会影响资源类商品自身的出口,但影响有限,且从长远看,以提高资源税的方式限制资源出口利大于弊。其次,提高资源税确实会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降低下游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然而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不可克服。

四、 能源新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研究

1. 能源新问题——“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经济以及“碳排放”等话题的研究是能源问题在当前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背景下出现的新矛盾,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庄贵阳(2005)从低碳经济的效用角度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角度来理解其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角度来诊释其内涵,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2. 低碳经济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近来年,在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中,把这一新问题与贸易发展的关系一起讨论的逐渐兴起。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碳排放”的总量受控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从对外贸易引发“碳排放”的测算问题的研究思路上看,研究者在研究“碳排放”与贸易问题的时候,将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弱化或者忽略,只能简单地引入碳排放系数和一个静态化的能源消费结构还合算碳排放情形,故多数讨论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只是原来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问题的一个简单变换,例如刘强等(2008)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46种重点产品的载能量进行了计算,然后利用碳排放系数计算出碳排放量。魏本勇等(2009)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等。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

另一类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低碳经济的潮流的出现对全球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的影响情况的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站在全球视角的高度来思考能源领域的新问题对全球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代表性的文献包括:杨迎春(2010)指出国际贸易活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程度,各国在促进贸易发展与实现低碳经济的双重战略要求下,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新的贸易摩擦,WTO机制在双重目标的要求下陷入困境,对未来WTO和各国政府如何实现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减少贸易领域的摩擦提出了若干相对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思考。王跃生和焦芳(2010)研究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的趋势下,中国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加工贸易的比例过大,中低端的制成品的出口过于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局面对未来的贸易发展不利。施用海(2011)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低碳经济的兴起给全球贸易将带来的影响,首先全球的贸易格局会因为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而引发大的变动;其次低碳经济本身就会创造出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再次低碳经济将会大大促进全球技术革新,有利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竞争与发展;最后于杨迎春(2010)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也认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能成为新贸易壁垒。

五、 简要总结

关于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诉求紧密联系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研究者多为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理。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考虑全面地将能源消费问题与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系统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系统地探讨二者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可考虑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视角,即能源消费问题与具体产业或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甚至进一步地深化到微观企业层面探讨等。

参考文献:

1.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8,(7).

2. 张传国,陈蔚娟.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 苏梽芳,蔡经汉.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非线性协整关系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4.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0,(1).

5.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管理世界,2007,(10).

6. Jose, Goldenberg. Energy Problems in Latin America. Science, New Series,1984,223(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JA11244S),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0YJC790054)。

第7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碳汇仅仅是指固定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林业碳汇则用了森林的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的经营管理来达到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目的,并且按造相关的规则进行交易的过程和机制,简单的说,林业碳汇就是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或者个人通过一定的机构购买自己的减排量,购买机构用所得去植树造林,通过森林碳汇功能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效果,为减少温室气体作出贡献,森林碳汇体现的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的自然属性达到社会属性。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小平提到:“政府正在鼓励更多的企业购买碳汇。林业碳汇的提出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变成了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产品。尤其是现在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碳汇在北京的发展不仅会成为北京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还会增加大家对北京环境意识的认识。”

丰富“绿色奥运”内涵

据了解,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全部购买了自己的碳排放,由此,都灵成为第一个零排放奥运会。据王小平介绍,目前北京也正在和奥组委接洽,利用北京奥运的契机,促进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以及官员自愿购买自己的碳排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世界风起云涌的“自愿减排”潮流使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一种通用的减排方式。

王小平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市林业局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相关的工作。比如已经设定了生态林的监测站,2006年启动了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如何通过森林的经营来达到碳汇的效果,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今年3月北京启动了大型公交车的行动,今年4月,北京市利用绿色奥运的契机启动了两个项目:房山的林业碳汇项目和八达岭的个人造林项目,其中房山项目是第一个以林业碳汇为目的的造林项目??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丰富了绿色奥运的内涵。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市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暖。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削减碳排放最经济有效的替代手段――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林业碳汇措施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已经引起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北京来说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利用森林固碳来达到减排。

王小平提到,全国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49吨/公顷,北京为22.5吨/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这个数字说明北京具有巨大的碳汇服务市场潜力。此外,北京可以用来碳汇造林的面积为4.6万公顷,随着碳汇造林的不断增加,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效益将达到800亿元。

在采访中,王小平呼吁广大企业和个人参加到碳汇造林的活动中来,据王小平介绍,北京市正式启动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中石油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就是中石油通过中国绿色基金会购买的碳汇项目,项目共造林6000亩。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使项目区的植物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使林地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功能显著增强,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缓解了燕山石化带来的污染问题,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和氧气的排放量。与房山碳汇造林同时启动的还有来全国首批个人出资的碳汇造林项目――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从今年春天开始,八达岭林场在碳补偿资金的持续支持下营造以白皮松、栓皮栎、元宝枫等为主的碳汇示范林。根据专家计算,每出资1000元将获得5.6吨碳汇。

除了开展造林活动,王小平告诉记者,北京市还进一步推进鼓励市民在机动车使用中实现碳中和。据悉,目前,北京市机动车的数量已经突破了300万辆,并且正在以每天1500辆的速度增长,到奥运会之前,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将达到325万辆左右。如按每车每年1.5-2.1万公里行驶里程计算,其排放量约5-7吨二氧化碳。据专家测算,平均出资1000元在京开展碳汇造林并使其生长20年,即可抵消一辆车的碳排放,从而实现车辆使用碳中和。当前,中国绿色碳基金开展的购买碳汇、赠送“绿色车贴”活动已经启动,围绕这些活动,不少车辆拥有者积极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为绿色奥运贡献一己之力。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大力进行碳汇知识的宣传,多渠道发放碳汇宣传资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运动员驻地也设立宣传站和捐款箱,希望奥运期间境内外来京参加奥运的人士多多出资购买碳汇以抵消个人旅行及参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兑现绿色奥运承诺,丰富“绿色奥运”内涵。”王小平告诉记者。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林业碳汇

一度被媒体热炒的北京环境交易所随着奥运临近将于近期正式推出。北京将以此搭建全国性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并在适当条件下用市场方式推进碳交易。

“成立碳交易所,意味着中国企业也有减排义务。而目前碳交易还停留在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基金之间。”业内人士指出。王小平进一步指出,北京在这方面的探索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北京正在进行筹建的碳基金,这是处于奥运期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奥运需要。“清洁发展机制”(CDM)也在进行相关工作。

“北京产权交易所建立环境交易中心,对森林碳汇和减排有很重要的意义。”王小平提到,北京市正在积极推进碳汇交易,比如,将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进一步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促进北京对于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功能。林业碳汇的发展首先可以在北京各区域之间进行交易:比如怀柔和朝阳。怀柔的区位环境有利于大力发展森林碳汇,而朝阳经济比较发达,林业不发达,可以在朝阳和怀柔之间实现碳中和。朝阳享受了怀柔的碳汇,就应该为这种享受出资,可以由政府来买单。王小平认为,目前在相关机制和体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该由政府主导来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王小平进而提到,在对国内外有关森林碳汇管理、监测和评估体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北京目前森林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企业与园林绿化部门在森林固碳方面的合作摸式,商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降低碳交易成本,增加碳汇产品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构建碳交易管理政策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同时,应该研究建立适宜北京地区的、一致有效的、先进的和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碳汇生产、计量、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学体系,开发制定相应的对森林碳汇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这套体系可作为政府评价碳中和的一个依据,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下双方的一个共赢机制。

第8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辽宁省;低碳旅游;低碳经济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

一、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一)政府层面。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辽宁省应借此时机紧紧把握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事业。例如,随着辽宁省辽阳龙峰寺知名度的提升,其所在地下达河村成为“旅游专业村”,下达河乡成为“特色旅游乡镇”,旅游者逐年增多,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这里又处于汤河水源生态保护区,环保更时刻不能疏忽。为此,该乡政府仅2009年一年,就投入520万元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尽到了政府责任。

(二)企业层面。旅游景区是最早倡导低碳旅游的。自从多年前一些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后,辽宁省的大部分景区也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以减少污染,提高景区环境质量。目前旅行社服务机构也在积极推进低碳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旅游产品设计上将收获阳光、隐身大自然、徒步、拼车、自行车旅游等内容加入旅游行程中;饭店在创办绿色饭店的理念下,逐渐改善设备设施,节能减排,倡导新的住店消费模式等。

(三)旅游者层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住的时候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等。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旅游者,要为低碳旅游出把力,则相对容易得多。假日去郊外的旅游者,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习惯,在汽车后备箱中放上一辆折叠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去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便能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切实为低碳作出贡献。骑单车或是徒步,这两种以人工为动力的旅游,是每个人都能采取的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2010年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之前,锦州市民举行了低碳婚礼。“让我们依靠双脚,骑向幸福!”他们骑行在锦州街头时,市民们不仅驻足观看,更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婚礼当天,新郎新娘的身后有许多穿骑行服、戴头盔的自行车车友前来祝福,他们不仅加入了“少用车队,减少浪费”的行列,更倡导“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可以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二、辽宁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首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9年12月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落下帷幕。在此前的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指标将与节能减排指标一道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我国将正式进入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时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5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为顺应潮流发展,辽宁省必须实施低碳旅游,其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一)发展低碳旅游是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低碳旅游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核心,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其本身就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盲目开发,造成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旅游经营模式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这些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可见,发展低碳旅游应当成为辽宁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9篇:双碳的基本内涵范文

根据2009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宣布中国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的15%”2009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公布了中国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为研究背景,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一、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据低碳城市的内涵、特点,按照指标体系构建时遵循的系统性、实用性、简明性、独立性等各项原则,我们构建如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低碳化指标:①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主要选取单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单位、GDP水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占地5个指标予以评价。②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合理度选取非农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比重和产业结构高度化4个指标予以评价。

(二)基础设施低碳化指标:①交通低碳化水平:乌鲁木齐市首条低碳节能环保型BRT线——SRT客车采用CNG(压缩天然气)作为燃料,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使者。②建筑低碳化水平:选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比重和节能建筑开发比重两个指标共同体现城市建筑低碳化水平。

(三)生活方式低碳化指标:①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观层面选取低碳生活了解度、节约消费赞同度和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3个指标予以评价。②低碳消费水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4个指标反映居民在居住、用水、用气和用电四个方面的低碳低碳消费水平。③低碳消费习惯:低碳消费习惯将选取节能住宅购买率、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节能家用电器普及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和初级食品消费比重6个指标予以评价。④低碳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低碳度将选取教育支出比重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2个指标反映居民在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体现居民的生活质量高低。

二、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现状碳排放量

(一)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

乌鲁木齐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之间,国土面积14875.5km2,是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长。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378310.23公顷。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截至2009年,按土地利用一级类三大类划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结构中农用地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8.05%,建设用地最小,仅占7.76%。

(二)乌鲁木齐市现状排碳放量

根据碳排放系数计算乌鲁木齐1996年至2008年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如图2所示乌鲁木齐市COs排放总量逐年增加,排放总量在新疆15个地州市中居首位。万元GDP碳排放量逐年下降,但和全国水平(2008年万元GDP碳排放量为2.3t/104元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新疆其他地州相比,碳排放强度也处于较高水平,居新疆第四位,仅次于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阿克苏地区。

乌鲁木齐属于典型的能源消费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已有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2007年,全市原煤消费量为1472×104t,油品消费量181.08×104t,城市天然气消费量3.96×108 m3(不含石化、新化工业用气),风电消费量为6×108 kwh,其它可再生能源消费2.24×104 tce。煤炭在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且趋于增加。

如果按人均来计算,乌鲁木齐市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6年的人均C02排放量为17.5t/人,2008年达到28.2t/人,比新疆平均水平高出13—20t/人,如图3所示。

三、分析减碳排与增碳汇以及土地利用模式

(一)减少碳源

1.生态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①在绿洲,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大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时又增加土壤肥力和碳库量,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②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导向,引入市场运作模式,规范土地流转,在有条件地区发展规模经营,促使斑块的完整,降低景观破碎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③对严重退化的劣质草地采取围栏封育的改良措施。大力增加植被覆盖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的地表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储量,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草地的碳汇功能。

2.集约节约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潜力资源,整治利用生产力低的土地和废弃土地,提高废弃土地再利用比例,尽量避免占用碳汇土地,加强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这两个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地类的调整与优化。①1)工矿用地上,注重发展生态型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节约水土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和项目的生态准入门槛,限制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项目,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和低碳项目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生态循环机制,回收可再利用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时机成熟时引入碳交易机制,控制碳排放总量。②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③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利用上,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高度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尽量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地面的生态系统和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因为减少地面硬化是保持土地碳汇功能,减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必要选择。

(二)增加碳汇

1.生态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①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保护区域水生环境与水质,重点保护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补给区,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地的土地用途,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以及水质的安全,维持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②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可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挖掘其景观价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发展低碳旅游,借助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尝试以旅游养生态,从而实现真正的经济生态双重发展。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2.高效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加强林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①对于自然林区建设,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鼓励适当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适时进行封山育林,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提高林地管理执法力度。保护和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征占用,减少碳排放。②对于农田防护林,应积极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发挥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作用,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形成保障绿洲农业生态安全的点、线、面镶嵌的生态一经济林业体系骨架,确保景观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碳积蓄。③在城乡林地建设方面,通过江河绿色廊道、城乡主次干道及铁路林带、绿色隔离带、完善绿楔等城乡森林绿地系统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点线面结合的周边大环境绿地体系,发挥林地在低碳城乡建设中强大的碳汇功能,提升全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四、乌鲁木齐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一)生态环境脆弱,碳汇能力差

乌鲁木齐市天然森林、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城市绿地覆盖率低,生态用水不足,碳汇能力差。全市森林和草地碳汇能力仅仅可以抵消掉2008年能源消5期雷军等:中国干旱区特大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一以乌鲁木齐市为例823费产生的碳排放量的0.46%,碳汇能力严重不足。

(二)低碳理念认识不足,低碳实践未成系统

城市决策者、企业、金融机构及普通市民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意义等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同时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全面,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等问题,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难度较大。

(三)土地资源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

2009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率为85.82%,未利用用地面积195496.45公顷。由于对土地问题认识不足和缺乏长期用地规划,疏于管理,土地多占少用利用率低。近郊4个乡,有些耕地由于建房修路切断了灌水渠道等原因而撂荒,成了未利用地。

(四)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少,用地结构不平衡。

当前城市用地结构仍不合理,工业用地偏高,公共设施和绿化的比例偏低。

五、结论